胁痛的辨证论治

胁痛的辨证论治
胁痛的辨证论治

胁痛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外感胁痛是由湿热外邪侵袭肝胆,肝胆失于疏泄条达而致,伴有寒;热表证,且起病急骤,同时可出现恶心呕吐,目睛发黄,苔黄腻等肝胆湿热症状;内伤胁痛则由肝郁气滞,瘀血内阻,或肝阴不足所引起,不伴恶寒、发热等表证,且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2、辨在气在血一般说来,气滞以账痛为主,且游走不定,时轻时重,症状的轻重每与情绪变化有关;血瘀以刺痛为主,且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尤甚,或胁下有积块。

3、辨虚实实证由肝郁气滞,瘀血阻络,外感湿热之邪所致,起病急,病程短,疼痛剧烈而拒按,脉实有力;虚证由肝阴不足,络脉失养所引起,常因劳累而诱发,起病缓,病程长,疼痛隐隐,悠悠不休而喜按,脉虚无力。

二、治疗原则

胁痛的治疗着眼于肝胆,分虚实而治。实证宜理气、活血通络、清热祛湿;虚证宜滋阴养血柔肝。临床上还应据“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理论,以及肝胆疏泄不利的基本病机,在各证中适当配伍疏肝理气,利胆通络之品。

三、分证论治

肝气郁结

症状: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连及胸肩背,且情志不舒则痛增,胸闷,善太息,得嗳气则舒,饮食减少,脘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香附、枳壳、陈皮理气除胀,川芎活血行气通络,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全方共奏疏肝理气止痛之功。若气滞及血,胁痛重者,酌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青皮以增强理气活血止痛之功;若兼见心烦急躁,口干口苦,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气郁化火之象,酌加栀子、黄芩、胆草等清肝之晶;若伴胁痛,肠鸣,腹泻者。为肝气横逆,脾失健运之证,酌加白术、茯苓、泽泻、薏苡仁以健脾止泻;若伴有恶心呕吐,是为肝胃不和,胃失和降,酌加半夏、陈皮、藿香、生姜等以和胃降逆止呕。

瘀血阻络

症状: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疼痛持续不已,入夜尤甚,或胁下有积块,或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

方用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活血化瘀而养血,柴胡行气疏肝,桔梗开肺气,枳壳行气宽中,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若瘀血严重,有明显外伤史者,应以逐瘀为主,方选复元活血汤。方以大黄、桃仁、红花、穿山甲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当归养血祛瘀,柴胡疏肝理气,天花粉消肿化痰,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还可加三七粉另服,以助祛瘀生新之效。

湿热蕴结

症状:胁肋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引及肩背,伴有脘闷纳呆,恶心呕吐,厌食油腻,口干口苦,腹胀尿少,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利湿,理气通络。

方药:龙胆泻肝汤。

方中龙胆草、栀子、黄芩清肝泄火,柴胡疏肝理气,木通、泽泻、车前子清热利湿,生地、当归养血清热益肝。可酌加郁金、半夏、青皮、川栋子以疏肝和胃,理气止痛。若便秘,腹胀满者为热重于湿,肠中津液耗伤,可加大黄、芒硝以泄热通便存阴。若白睛发黄,尿黄,发热口渴者,可加茵陈、黄柏、金钱草以清热除湿,利胆退黄。久延不愈者,可加三棱、莪术、丹参、当归尾等活血化瘀。对于湿热蕴结的胁痛,祛邪务必要早,除邪务尽,以防湿热胶固,酿成热毒,导致治疗的困难。

肝阴不足

症状:胁肋隐痛,绵绵不已,遇劳加重,口干咽燥,两目干涩,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养阴柔肝,佐以理气通络。

方药:一贯煎。

本方为柔肝的着名方剂。组方原则宗叶氏“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之意,在滋阴补血以养肝的基础上少佐疏调气机,通络止痛之晶,宜于肝阴不足,络脉不荣的胁肋作痛。方中生地、枸杞滋养肝肾,沙参、麦冬、当归滋阴养血柔肝,川栋子疏肝理气止痛。若两目干涩,视物昏花,可加草决明、女贞子;头晕目眩甚者,可加钩藤、天麻、菊花;若心中烦热,口苦甚者,可加栀子、丹参。肝阴不足所致胁痛,除久病体虚,失血等原因外,尚有因使用香燥理气之晶太过所致者。一般说来,气滞作胀作痛,病者苦于疼痛胀急,但求一时之快,医者不察病起于虚,急于获效,以致香燥理气太过而伤肝阴,应引以为戒。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南丹县中医医院内1科 胃脘痛病(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定义: 胃脘痛,又称为胃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症、胃癌,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位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二、诊断要点: 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电子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 1、西医症状、体征: (1)主要症状:该病的症状无特异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上腹痛与饱胀,疼痛无明显节律性,通常进食后较重,空腹时较轻,兼有嗳气、反酸、恶心、早饱、上腹部不适或烧灼感较为常见。部分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消瘦及头晕症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见舌炎、恶性贫血等症状。

(2)体征:体征多不明显,少数患者可出现上腹轻压痛,此外无特殊体征。 2、实验室相关检查: (1)钡餐造影对胃内器质性病变的性质可作出初步判断。(2)电子胃镜一般可以判断病变性质,胃黏膜活检对诊断有决定意义。 (3)胃液分析、胃电图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三、鉴别诊断: 1、胃痞:与胃痛部位同在心下,但胃痞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的病证。胃痛以痛为主,胃痞以满为患,且病及胸膈,不难区别。 2、真心痛:心居胸中,其痛常及心下,出现胃痛的表现,典型真心痛为当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剧痛,且痛引肩背,常有气短、汗出等,病情较急。中老年人既往无胃痛病史,而突发胃脘部位疼痛者,当注意真心痛的发生。胃病部位在胃脘,病势不急,多为隐痛胀痛等,常有反复发作病史。X线、胃镜、心电图及生化检查有助鉴别。 3、胁痛: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常攻撑连胁,应与胁痛鉴别。胃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伴有食少、恶心、呕吐、泛酸、嘈杂等。胁痛以胁肋疼痛为主,伴胸闷、喜长叹息等。在病位和兼症上有明显差别。 4、腹痛:与胃痛均为腹部疼痛,但腹痛是以胃脘以下、耻骨

腰腿痛中医诊疗方案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概述 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可表现在腰部的一侧或两侧,部分患者伴有下肢疼痛。六淫之气,客于经脉,气血阻滞,经脉不通;或年老体衰,纵欲过度,肾精亏损,筋脉失养;以及跌扑损伤,筋脉受损,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留置与腰部,均可引起腰腿痛。西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腰腿痛范畴。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朱云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 (1)病史:多有不同程度的腰部外伤及腰肌劳损病史 (2)主要症状:腰痛和下肢坐骨神经放射痛 (3)主要体征:腰部畸形,腰部压痛和叩击痛,腰部活动受限,直腿抬高实验(+)加强实验(+)屈颈试验(+),根据DR、CT或MRI 检查射片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多有不同程度的腰部外伤及腰肌劳损病史。 (2)症状:有腰痛伴下肢坐骨神经放射痛症状:

腰痛:腰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最早先出现的症状,而且是多见的症状,发生率约91%,疼痛性质一般为钝痛、放射痛或刺痛。 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绝大多数病人发生在L4/5、L5/S 1间隙,故容易引起坐骨神经痛,发生率达97%。疼痛多是放射性痛,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到跟部或足背部。 腹股沟区或大腿内侧痛:高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的椎间盘可压迫L1、L2和L3神经根,出现相应的神经根支配的腹股沟区疼痛或大腿内侧疼痛。 马尾神经综合症:向正后方突出的髓核、游离的椎间盘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多表现为急性尿储留和排便不能自控。 尾骨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可出现尾骨疼痛。原因是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移入骶管,刺激腰骶神经丛。 肢体麻木感:有的病人不出现下肢疼痛而表现为肢体麻木感,此乃是椎间盘组织压迫刺激了本体感觉纤维而引发的麻木。 (3)体征: 腰部畸形:腰椎侧凸,它是一种姿势性代偿畸形,有辅助诊断价值。腰部活动受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一般有腰部活动受限的表现。腰部压痛和叩击痛:腰部压痛及骶骨棘肌痉挛:约89%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在病变间隙的棘突间有压痛。约1/3的病人有腰部骶脊肌痉挛。 间歇性跛行:当患者走路时,随着行走距离增多,腰背痛加重,不得

陈士铎教你治疗胁痛

陈士铎教你治疗胁痛 “胁痛指一侧或者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临床常见症状,可以肋软骨炎或者肋神经痛导致,中医一般认为和肝胆有关系。今天给大家重点介绍陈士铎对于胁痛的治疗方法和思路。”一、肝郁气滞 这种胁痛,时好时坏,基本和心情关系很大,多有情绪低落抑郁不舒的情况,心情畅快则胁痛减轻,郁闷则加重,而且会伴有食欲差等表现。这就是典型的肝郁气滞,陈士铎用 遣怒丹:白芍(二两)柴胡(一钱)甘草(一钱)乳香末(一钱)广木香末(一钱)白芥子(三钱)桃仁(十粒水煎服。一剂痛轻,四剂痛止,十剂病除。方解:夫平肝之药,舍白芍实无第二味可代,世人不知其功效,不敢多用。孰知白芍必多用而后能取胜,用至二两,则其力倍于寻常,自能遍舒其肝气。 况助以柴胡之疏泄,甘草之调剂,桃仁、白芥以攻其败瘀,乳香、广木以止其痛疼,安得不直捣中坚以解散其敌垒哉。此症亦可用宣郁定痛汤:白芍(一两)川芎当归丹皮(各三钱)柴胡(二钱)甘草白芥子大黄牛膝炒栀子(各一钱)水煎服。二剂即安。二、肝胆火旺 这种胁痛,都是暴怒引起的,多伴有肝脉必洪大而无伦次,眼珠必红,口必大渴呼水,舌必干燥而开裂,典型的肝胆火

旺;现在来看,这样的患者体质就是肝胆火旺的体质,暴脾气,容易得高血压,一定要及时治疗,否则很容易眼睛出血,甚至脑出血。之前治疗一个病人,平时血压很高,也没有规律服用降压药物,情绪郁怒后,导致白眼球出血,血压 185/120左右,予双侧太阳穴放血,背输穴放血治疗,并予以清肝降火中药治疗,血压稳定,出血消散。 面对这样的情况陈士铎用 平怒汤:白芍(三两)丹皮(一两)当归(一两)炒栀子(五钱)荆芥(炒黑,五钱)天花粉(三钱)甘草(一水煎服。一剂而气少舒,二剂而气大平,三剂痛如失,不必四剂也。方解:盖肝性最急,怒则其气不平,用芍药平其气也,甘草缓其急也。肝气既平而且缓,而后可散其气而泻其火矣。当归辛以散之也,荆芥引而散之也,栀子、丹皮凉以泻之也。然而徒散其火,而火为痰气所结,则散火而未能遽散,故又加香附以通其气,加花粉以消其痰。君臣佐使,无非解纷之妙药,怒气虽甚,有不自知其解而解者矣。或疑药剂太重,凉药过多,讵知其人,素系有火,又加大怒,则五脏无非热气,苟不用大剂凉药,何以平其怒而解其火哉。此症用平怒散亦妙。白芍(一两)丹皮(一两)当归(五钱)炒栀子牛膝(各三钱)甘草柴胡广木香(各一钱)枳壳(八分)水煎服。一剂轻,二剂愈。三、肝经淤血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 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胃痛,又称胃脘痛。 本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颇佳。 古典医籍中对本病的论述始见于《内经》。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谓: 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痛,食饮不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也说: “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说明胃痛与木气偏胜,肝胃失和有关。《素问,举痛论篇》还阐发了寒邪入侵,引起气血壅滞不通而作胃痛的机理。《伤寒论: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曰: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的“心中疼”,即是胃痛,此为后世辨治寒热错杂胃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后世医家因《内经》胃脘当心而痛一语,往往将心痛与胃痛混为一谈,如《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腹痛》中有九种心痛,九种心痛是虫心痛、注心痛、风心痛、悸心痛、食心痛、饮心痛、冷心痛、热心痛、去来心痛。这里所说的心痛,实际上多指胃痛而言。《济生方.腹痛门》对胃痛的病因作了较全面的论述: 九种心痛“名虽不同,而其所致皆因外感,内沮七情,或饮啖生冷果实之类,使邪气搏于正气,邪正交击,气道闭塞,郁于中焦,遂成心痛。”《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采集了大量医方,其治胃痛,多用辛燥理气之晶,如白豆蔻、砂仁、广薷香、木香、檀香、了香、高良姜、干姜等等。金元时期,《兰室秘藏,卷二》立“胃脘痛”一门,论其病机,则多系饮食劳倦而致脾胃之虚,又为寒邪所伤导致。论其治法,大旨不外益气、温中、理气、和胃等。《丹溪心法.心脾痛》谓: “大凡心膈之痛,须分久,若明知身受寒气,口吃冷物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时,当与温散或温利之药;若病之稍久则成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胃痛亦有属热之说,至丹溪而畅明。胃痛与心痛的混淆引起了明代医家的注意,如明代《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中写道:

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案 一、概述 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可表现在腰部的一侧或两侧,部分患者伴有下肢疼痛。六淫之气,客于经脉,气血阻滞,经脉不通;或年老体衰,纵欲过度,肾精亏损,筋脉失养;以及跌扑损伤,筋脉受损,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留置与腰部,均可引起腰腿痛。西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腰腿痛畴。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云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 (1)病史:多有不同程度的腰部外伤及腰肌劳损病史 (2)主要症状:腰痛和下肢坐骨神经放射痛 (3)主要体征:腰部畸形,腰部压痛和叩击痛,腰部活动受限,直腿抬高实验(+)加强实验(+)屈颈试验(+),根据DR、CT或MRI 检查射片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多有不同程度的腰部外伤及腰肌劳损病史。 (2)症状:有腰痛伴下肢坐骨神经放射痛症状:

腰痛:腰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最早先出现的症状,而且是多见的症状,发生率约91%,疼痛性质一般为钝痛、放射痛或刺痛。 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绝大多数病人发生在L4/5、L5/S 1间隙,故容易引起坐骨神经痛,发生率达97%。疼痛多是放射性痛,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到跟部或足背部。 腹股沟区或大腿侧痛:高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的椎间盘可压迫L1、L2和L3神经根,出现相应的神经根支配的腹股沟区疼痛或大腿侧疼痛。 马尾神经综合症:向正后突出的髓核、游离的椎间盘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多表现为急性尿储留和排便不能自控。 尾骨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可出现尾骨疼痛。原因是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移入骶管,刺激腰骶神经丛。 肢体麻木感:有的病人不出现下肢疼痛而表现为肢体麻木感,此乃是椎间盘组织压迫刺激了本体感觉纤维而引发的麻木。 (3)体征: 腰部畸形:腰椎侧凸,它是一种姿势性代偿畸形,有辅助诊断价值。腰部活动受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一般有腰部活动受限的表现。腰部压痛和叩击痛:腰部压痛及骶骨棘肌痉挛:约89%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在病变间隙的棘突间有压痛。约1/3的病人有腰部骶脊肌痉挛。 间歇性跛行:当患者走路时,随着行走距离增多,腰背痛加重,不得

胁痛的辨证论治

胁痛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外感胁痛是由湿热外邪侵袭肝胆,肝胆失于疏泄条达而致,伴有寒;热表证,且起病急骤,同时可出现恶心呕吐,目睛发黄,苔黄腻等肝胆湿热症状;内伤胁痛则由肝郁气滞,瘀血内阻,或肝阴不足所引起,不伴恶寒、发热等表证,且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2、辨在气在血一般说来,气滞以账痛为主,且游走不定,时轻时重,症状的轻重每与情绪变化有关;血瘀以刺痛为主,且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尤甚,或胁下有积块。 3、辨虚实实证由肝郁气滞,瘀血阻络,外感湿热之邪所致,起病急,病程短,疼痛剧烈而拒按,脉实有力;虚证由肝阴不足,络脉失养所引起,常因劳累而诱发,起病缓,病程长,疼痛隐隐,悠悠不休而喜按,脉虚无力。 二、治疗原则 胁痛的治疗着眼于肝胆,分虚实而治。实证宜理气、活血通络、清热祛湿;虚证宜滋阴养血柔肝。临床上还应据“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理论,以及肝胆疏泄不利的基本病机,在各证中适当配伍疏肝理气,利胆通络之品。 三、分证论治 肝气郁结 症状: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连及胸肩背,且情志不舒则痛增,胸闷,善太息,得嗳气则舒,饮食减少,脘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香附、枳壳、陈皮理气除胀,川芎活血行气通络,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全方共奏疏肝理气止痛之功。若气滞及血,胁痛重者,酌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青皮以增强理气活血止痛之功;若兼见心烦急躁,口干口苦,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气郁化火之象,酌加栀子、黄芩、胆草等清肝之晶;若伴胁痛,肠鸣,腹泻者。为肝气横逆,脾失健运之证,酌加白术、茯苓、泽泻、薏苡仁以健脾止泻;若伴有恶心呕吐,是为肝胃不和,胃失和降,酌加半夏、陈皮、藿香、生姜等以和胃降逆止呕。 瘀血阻络 症状: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疼痛持续不已,入夜尤甚,或胁下有积块,或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 方用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活血化瘀而养血,柴胡行气疏肝,桔梗开肺气,枳壳行气宽中,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若瘀血严重,有明显外伤史者,应以逐瘀为主,方选复元活血汤。方以大黄、桃仁、红花、穿山甲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当归养血祛瘀,柴胡疏肝理气,天花粉消肿化痰,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还可加三七粉另服,以助祛瘀生新之效。 湿热蕴结 症状:胁肋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引及肩背,伴有脘闷纳呆,恶心呕吐,厌食油腻,口干口苦,腹胀尿少,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利湿,理气通络。

中医特效治疗肩颈腰腿痛治疗八法

中医特效治疗肩颈腰腿痛治疗八法 有不少年青女性患肩周炎,晚上疼得睡不著觉。是因为经常在夏天穿吊带衫(裙),加上上班是空调,下班回家也离不开空凋,肩一直露在外面,夏天时就有一点点酸疼,没在意,天渐渐冷了,肩膀就会越来越疼。现在患有各种颈、肩、腰、腿痛的人非常多,可同样的病症,为什么夏天时不发作或症状相对缓解,而冬天时就表现得厉害呢?那是因为夏天气温高,血管相对扩张,血液循环通畅,“通则不痛”。而到了冬天,天寒地冻,气温下降,「热胀冷缩」,就容易使原本经络不太通畅的部位出现淤阻,所以出现了「不通则痛」的现象。寒凉是导致颈、肩、腰、腿痛的重要诱因,祛除寒凉、加温保暖是冶疗此类疾病较为有效的方法:1、花椒酒+艾条燻:花椒酒(取花椒1两,花椒要买质量好一些的,放入粉碎机里打成粉状后,放入55度的白酒中浸泡,泡1~2天即可)。用花椒酒擦在疼痛的部位,上下来回搓,搓热后再捂上热水袋,注意不要烫伤。疼痛严重时先捂一会儿,再用酒搓,搓热后再敷,可以反复地做,对治疗腰痛、膝关节肿痛、肩周炎等都有效果。如果再在此处用艾条燻上30分钟,边燻边擦,效果更好。治疗方法:找到肩部最疼处,涂上花椒酒,再用艾条燻,边燻边拍打,半小时后,抬肩;再在痛点涂上酒,加燻30分钟。由于肩部不

断抬高,痛区会不断变化,所以治疗的时间要稍长一些。两小时后,肩膀就能活动自如、不再疼痛。用此法再治疗几次,以巩固疗效,同时切几片生姜泡水喝,坚持一段时间,并少吃寒凉之物。提醒大家,不管天气多热,都要穿覆肩的衣服,睡觉时也一定要穿上覆肩的衣服,睡觉时也一定要穿上带肩的汗衫,并经常活动肩膀部位的经络,这样,肩周炎就会远离我们。2、自制生姜汁包:在夏季取棉花放在生姜挤榨成的汁中浸泡,泡透了,稍稍挤压一下,不要拧,直接到太阳下晾晒,晒干为止。然后用布将棉花包好,缝成小棉垫,哪个部位疼痛,就对应著这个部位将小棉垫缝在贴身衣服里面,一直贴在身上,一般使用半个月后,再换一个新的。到了冬天也一样可以照上面的方法做,而且只要有空,在这个棉花垫的外面再捂上热水袋,效果就更好了。生姜性温,有温经散寒、温胃止呕等作用。这种方法除了能治疗颈、肩、腰、腿痛,还可以治疗老年人冬季最易犯的支气管炎、哮喘。1、按摩找到腰腿疼痛部位,先在疼痛的部位用5根清艾条熏20分钟,一边熏一边拍打;2、走罐:涂上润滑油,上大号火罐,在疼痛部位上下走100下。手法一定要快,越快越不疼(起下罐以后,会看到黑的、紫的疙瘩,这个部位积聚的湿毒),能将局部淤堵的痧出透。轻者一次洽癒,重者两三次后都能彻底打通。3、如果是腰痛:先用艾条熏上20~30分钟,再涂上润滑油,先在

《中医内科学》胃痛

《中医内科学》胃痛 第一节胃痛 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 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胃痛, 又称胃脘痛。 本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 疗效果颇佳。 古典医籍中对本病的论述始见于《内经》。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谓:“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痛,食饮不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也说: “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说明胃痛与木气偏胜,肝胃失和有关。《素问,举痛论篇》还阐发了寒邪 入侵,引起气血壅滞不通而作胃痛的机理。《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的“心中疼”,即是胃痛,此为后世辨治寒热错杂胃痛提供了有益的借 鉴。后世医家因《内经》胃脘当心而痛一语,往往将心痛与 胃痛混为一谈,如《千金要方?卷-心腹痛》中有九种心 痛,九种心痛是虫心痛、注心痛、风心痛、悸心痛、食心痛、饮心痛、冷心痛、热心痛、去来心痛。这里所说的心痛,实际上多指胃痛而言。《济生方?腹痛门》对胃痛的病因作了较

全面的论述:九种心痛“名虽不同, 而其所致皆因外感, 七情,或饮啖生冷果实之类,使邪气搏于正气,邪正交击, 气道闭塞,郁于 中焦,遂成心痛。”《和剂局方》 《太平圣惠 方》《圣济总录》等书,采集了大量医方,其治胃痛,多用 辛燥理气之晶,如白豆蔻、砂仁、广薷香、木香、檀香、了 香、高良姜、 干姜等等。 金元时期,《兰室秘藏, 卷二》 立“胃 脘痛”一门,论其病机,则多系饮食劳倦而致脾胃之虚, 又为 寒邪所伤导致。论其治法,大旨不外益气、温中、理气、和 胃等。《丹溪心法?心脾痛》谓:“大凡心膈之痛,须分新久, 若明知身受寒气,口吃冷物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时,当与温 散或温利之药;若病之稍久则成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 的混淆引起了明代医家的注意, 如明代《证治准绳?心痛胃脘 痛》中写道:“或问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 ?曰心与胃各 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 岂胃脘痛即心痛哉 ?”《医学正传,胃脘痛》更进一步指出前 胃脘而实不在心也。”从而对两病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区分。 其后《景岳全书,心腹痛》对胃痛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进 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清代《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的“久 痛人络”之说,《医林改错》《血证论》对瘀血滞于中焦,胀满 刺痛者,采用血府逐瘀汤治疗,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病证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 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粘膜脱垂症、胃神经 官能症等疾病,当其以上腹部胃脘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时, 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胃痛的病因主要为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遂,脾胃虚 弱等。 1.寒邪客胃寒属阴邪,其性凝滞收引。胃脘上部以口与外 界相通,气候寒冷,寒邪由口吸人, 或脘腹受凉, 寒邪直中, 内客于胃,或服药苦寒太过,或寒食伤中,致使寒凝气滞, 胃气失和,胃气阻滞,不通则痛。正如《素问,举痛论篇》 所说:“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 故痛。” 内沮 火, ”胃痛亦有属热之说,至丹溪而畅明。胃痛与心痛 人以胃痛为心痛之非:“古方九种心痛, 详其所由, 皆在

中医内科胁痛的辨证论 治

内容摘要: 【摘要】胁指侧胸部,即由腋以下至第十二胁软骨部分的统称,故胁痛系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常因气滞、血瘀、湿热及实火,或肝之阴阳不足致肝络不畅,气血失养所致。 【摘要】胁指侧胸部,即由腋以下至第十二胁软骨部分的统称,故胁痛系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常因气滞、血瘀、湿热及实火,或肝之阴阳不足致肝络不畅,气血失养所致。 【关键词】胁痛肋间神经痛中医药研究毒副作用 1、外邪侵袭湿热、疫疠或寒湿之邪侵犯肝胆经脉,肝胆失于疏泄条达,少阳、厥阴经脉不畅而致肋痛。 2、情志内伤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均可至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而致胁痛。 3、劳欲、劳倦过度劳欲过度耗伤肝肾精血;劳倦伤脾、中焦运化水谷乏力,气血化生乏源;或久病体虚,精血俱亏、肝肾不足,脉络失养而致胁痛。 4、瘀血内积外伤或强力负重,致胁肋受伤,瘀血停留,阻塞脉络而致胁痛;或黄疸、积聚等经久不愈,肝脾受伤,气机郁滞、瘀血内积,胁络塞滞而为胁痛。 5、痰浊郁火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醇酒,或过食生冷,遏伤脾阳,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气机郁滞,肝胆疏泄失司而致胁痛。痰浊阻于中焦,胆腑通降不能,胆汁排泄不畅,内郁而化热生火,湿浊热邪交蒸日久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而致胁肋剧痛。 二、病机 1、发病浊实之邪阻滞胆道所致胁痛,起病多急,如感受外邪,外伤或砂石(虫体)所致胁痛,发病急骤且疼痛较重。因精血亏虚、胁络失养,或虚实中夹实所致胁痛,起病较缓,如劳欲过度,情志所伤者,发病缓慢而疼痛较轻。 2、病位以肝胆二经为主,兼及脾胃、肾。 3、病性有虚有实,或虚实并见。但疼痛在于气血不行,不通则痛,故临床以实证或虚实夹杂为多见。实证以气滞、血瘀、湿热等浊邪为主;虚证多为阴血不足、肝肾亏虚或阴阳俱亏。 4、病势病之初期多以气滞或湿热为多见,进而出现气滞血瘀,气郁化火,灼伤阴津之变;或出现湿热化火、气津两伤,湿热未尽、肝肾阴亏、甚至湿痰瘀阻、脾肾不足之变。气血阴阳演化之中,由肝胆而及脾胃,进而及肝胃、脾肾。 5、病机转化胁痛病机转化表现在邪实积聚与正气耗损两方面。邪实的积聚,一是由气及血,即肝气郁结日久不解,致肝郁气滞,进而可致血行不畅,瘀血内停,肝血瘀阻,甚则形成癥积;一是由湿热蕴积肝胆,化火生毒,熏灼肝体,炼液为痰,致痰火毒瘀内蕴之胁痛重证;或湿热久羁,脏腑失和,湿浊痰毒内生,恋积于肝,进而致痰湿毒瘀迁延肝胆之杂证。正气耗损,即由实转虚之变。肝胆湿热、肝胆实火或肝郁化火,火热灼伤阴液,及肝血瘀阻,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均可致肝阴亏虚;火热灼津耗气,或肝郁乘脾,日久可致脾气虚弱,肝阴亏耗,久竭肾精,致肝肾阴虚,又气阴两伤,或阴损及阳,则可成肝阳虚或肝脾肾阳虚之证。

胃脘痛中医治疗

胃脘痛的中医治疗 胃脘部疼痛的病证,又称胃脘痛。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至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痛症,《黄帝内经》曾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在临床上与胃痛是有区别的。 通俗解释: “胃痛”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所以常常会被人们忽视。实际上引起“胃痛”的疾病很多,有一些还是非常严重的疾病。 发病原因 胃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弱等。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若寒邪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滞气机,可致胃气不和而疼痛或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或过食肥甘,食滞不化,气机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痛;肝对脾胃有疏泄作用,如因恼怒抑郁,气郁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亦可发生胃痛;若劳倦

内伤,久病脾胃虚弱,或禀赋不足,中阳亏虚,胃失温养,内寒滋生,中焦虚寒而痛;亦有气郁日久,瘀血内结,气滞血瘀,阻碍中焦气机,而致胃痛发作总之,胃痛发生的病机分为虚实两端,实证为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为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失养则痛。 原因有两类 一是由于忧思恼怒,肝气失调,横逆犯胃所引起,故治法以疏肝、理气为主。 一是由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而导致,宜用温通、补中等法,以恢复脾胃的功能。 导致胃痛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工作过度紧张、食无定时、吃饱后马上工作或做运动、饮酒过多、吃辣过度、经常进食难消化的食物等。胃痛可能有若干因素,但大多数是由胃酸反流引起的。也就是原本待在胃内的液体逆流入食道。这些消化液中含有氢氯酸(盐酸),这是工业上用来清洁金属的腐蚀性物质。尽管胃有保护膜,以免受胃酸侵蚀,然而.食道却缺乏此保护层。 因此,当胃酸逆流人食道时,会引起灼热,有时严重到你以为是心脏病发作。引起胃痛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大吃大喝,但这并不是唯一

中医腰痛的分类及治疗方法

中医腰痛的分类及治疗方法 中医关于腰痛主要有四方面的发病机理 (1)感受寒湿:由于久居冷湿环境,衣着湿冷,身劳汗出等,都可感受寒湿之邪。寒邪凝敛收引,致经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因而发生腰痛。 (2)感受湿热:长夏之际,湿热交蒸,或寒湿蕴积日久,郁而化热,感受其邪,阻遏经脉,而发为腰痛。 (3)肾虚亏损:多因久病肾虚,肾之精气无以濡养筋脉,而引起腰痛。其痛势绵绵,遇劳更甚,反复发作,多见于虚证、里证。 (4)气滞血淤:久病肾虚损及经脉气血,使其运行不畅,而致脉络阻滞,血淤滞留于腰部而发生疼痛。此腰痛为虚实夹杂,肾虚为其本,气滞血淤为其标。页首 中医腰痛病证表现及至治法 1、寒湿证 【证候标准】 腰部冷痛重着,得热则减,转侧不利。遇阴雨天疼痛发作或加重,静卧时腰痛不减甚或加重,舌苔白腻,脉沉而迟缓或沉紧。 【治法】散寒除湿温通经络 2、湿热证 【证候标准】 腰部弛痛,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疼痛加重。小便短赤,甚或大便结。舌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活络 3、瘀血证 【证候标准】 腰痛如刺,痛处固定不移,拒按。轻症俯仰不利,重症痛剧不能转侧,或有外伤、用力史。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4、肾虚证 【证候标准】 腰部酸软或绵绵作痛,喜揉按,遇劳则甚,卧则痛减。腰膝软弱无力,或少腹拘急,手足不温,或五心烦热,失眠少寐,口燥咽干。舌苔少,脉虚细弱。偏阳虚者舌淡、脉沉弱,偏阴虚者舌红、脉弦细数。 【治法】偏阳虚者,宜温补肾阳;偏阴虚者,宜滋补肾阴 治疗方剂(供参考) 1.风湿腰痛 主证:腰部疼痛、走串不定,牵引腿足,活动不利,天气阴变则疼痛加重,脉浮弦,苔薄白。治法:袪风湿、止腰痛。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12克、桑寄生18克、秦艽9克、防风6克、细辛3克、川芎6克、当归9克、白芍9克、茯苓9克、牛膝9克、杜仲12克、桂心3克、甘草3克,水煎服。方中独活、细辛、防风、秦艽、茯苓、桂心袪风散寒利湿,当归、川芎、白芍活血止痛,桑

胁痛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1]拟定。 (1)发作性的胆绞痛,多位于右上腹,或出现钝痛,可放射至背部,持续数小时缓解。 (2)可伴有口苦、嗳气、腹胀、恶心、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 (3)有或无右上腹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2]、《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年)》[3]。 (1)反复发作性的右上腹痛,呈阵发性,或者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可牵涉到腰背部、右下胸、右背、右肩或右肩胛区等部位。腹痛发生可与高脂、高蛋白饮食有关。 (2)可伴有恶心、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极少引起黄疸,部分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胆囊,胆囊区压痛,Murphy's征(+)。 (3)辅助检查:超声、腹部CT或核磁共振MRI诊断或提示胆囊结石。 (4)曾经手术、介入或内镜治疗证实胆囊结石。 具备第(1)~(2)项可诊断,兼有第(3)或第(4)项可确诊。 (二)分期诊断 1.急性发作期:出现明显的腹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呈阵发性,或者持续疼痛陈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胛部和背部放射,可伴有恶心、呕吐,胆囊区压痛,Murphy’s征(+),超声检查诊断或提示胆囊结石。 2.慢性进展期: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度上腹或右上腹不适、隐痛、、嗳气、腹胀、大便不畅等症状。 (三)证候诊断 参考《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1.肝郁气滞证: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胆湿热证: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

中医治疗腰痛

中医治疗腰痛 《 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十九《腰痛第七》:“凡腰痛有五:一曰少阴,少阴肾也。十月万物阳气皆衰,是以腰痛。二曰风脾,风寒着腰,是以腰痛。三曰肾虚,役用伤肾,是以腰痛。四曰暨腰,坠堕伤腰,是以腰痛。五曰取寒眠地,为地气所伤,是以腰痛。痛下止,引牵腰脊,皆痛”。 腰痛可因感受寒湿、湿热,或跌仆外伤,气滞血瘀,或肾亏体虚所致。其病理变化常表现出以肾虚为本,感受外邪,跌仆闪挫为标的特点。 中医辨证论治: 概述 临证首先宜分辨表里虚实寒热。大抵感受外邪所致者,其证多属表、属实,发病骤急,治宜祛邪通络,根据寒湿、湿热不同,分别施治。由肾精亏损所致者,其证多属里、属虚,常见慢性反复发作,治宜补肾益气为主。 寒湿型 【证见】腰部冷痛重着,转则不利,静卧不减,阴雨天加重。舌苔白腻,脉沉。 【治法】散寒祛温,温通经络。 【方药】 1.主方甘姜苓术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味 处方:干姜12克,炙甘草9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杜仲、独活各12克,狗脊20克,牛膝15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腰息痛,每次2粒,每日3次。 (2)舒筋活络丸,每次1-2丸,每日2次 (3)腰椎痹痛丸,每次1丸,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二术苡仁汤(刘国普验方) 处方:白术30克,薏苡仁20克,苍术15克。水煎服。 (2)干姜苍术散(李振琼《奇效验秘方》) 处方:干姜50克,苍术10克,当归15克,95%酒精适量。将上药研细末,过筛,于患部外敷热烤。每日1次。 (3)强腰散(张鉴铭验方) 处方:川乌30克,肉桂30克,干姜30克,白芷20克,胆南星20克,赤芍20克,樟脑30克。将上药共研为极细粉末,每次30~50克,开水冲调如糊状,摊于纱布,趁热时敷贴于痛处,隔日1换。 湿热型 【证见】腰痛处伴有热感,热天或雨天疼痛加重,活动后可减轻,尿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通络。 北京中医林,致力扬中医,呵护您的健康

胃脘痛中医治疗(精编资料)

---------------------------------------------------------------最新资料推荐------------------------------------------------------ 胃脘痛中医治疗(精编资料) 胃脘痛的中医治疗胃脘部疼痛的病证,又称胃脘痛。 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 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医学正传》说: 古方九种心痛。 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 至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痛症,《黄帝内经》曾指出: 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在临床上与胃痛是有区别的。 通俗解释: 胃痛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所以常常会被人们忽视。 实际上引起胃痛的疾病很多,有一些还是非常严重的疾病。 发病原因胃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弱等。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若寒邪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滞气机,可致胃气不和而疼痛或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或过食肥甘,食滞不化,气机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痛;肝对脾胃有疏泄作用,如因恼怒抑郁,气郁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亦可发生胃痛;若劳倦内伤,久病脾胃虚弱,或禀赋不足,中阳亏虚,胃失温养,内寒滋生,中焦虚寒 1 / 7

而痛;亦有气郁日久,瘀血内结,气滞血瘀,阻碍中焦气机,而致胃痛发作总之,胃痛发生的病机分为虚实两端,实证为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为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失养则痛。 原因有两类一是由于忧思恼怒,肝气失调,横逆犯胃所引起,故治法以疏肝、理气为主。 一是由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而导致,宜用温通、补中等法,以恢复脾胃的功能。 导致胃痛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工作过度紧张、食无定时、吃饱后马上工作或做运动、饮酒过多、吃辣过度、经常进食难消化的食物等。 胃痛可能有若干因素,但大多数是由胃酸反流引起的。 也就是原本待在胃内的液体逆流入食道。 这些消化液中含有氢氯酸(盐酸),这是工业上用来清洁金属的腐蚀性物质。 尽管胃有保护膜,以免受胃酸侵蚀,然而.食道却缺乏此保护层。 因此,当胃酸逆流人食道时,会引起灼热,有时严重到你以为是心脏病发作。 引起胃痛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大吃大喝,但这并不是唯一原因。 有些人并未暴饮暴食,但也患胃痛。 其实,胃痉挛就和食物没有一点关系,它绝大多数起因于精神原因,生气、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都可能引起胃绞痛。 胃部是我们体内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在正常状态下,它应该是不停蠕动,将食道送下来的食物绞碎。

胃痛的中医辨证

胃痛的中医辨证 胃痛,很多人都经历过,有的是一时病起,有的是日久缠身,不少人都曾去药店自购中成药来治疗胃痛,有时能缓解,有时却不见效。其实,中医对胃痛有寒热虚实之分,故治疗用药也有温清消补之别,即寒症应用温药,热症应用凉药,实证须用攻法,虚证须用补法。故在去药店买药时,每个人都应根据自己的病情与症状特点,选择适宜的中成药。 据《药物与人》介绍,胃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中医学上称之为“胃脘痛”,胃脘的部位是指上腹部,一般俗称为心窝部,胃脘痛即指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疾病,现代医学所诊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等出现类似症状者,都在此范畴,因胃脘痛的病因及症状各有不同,故治疗用药也有所区别。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典型病例:何女士,37岁,公司职员,平素性格内向,爱生闷气,近一个月来反复出现胃胀、胃痛,痛处不固定,食欲减退,频频嗳气或打嗝,有时恶心想吐,易发烦躁,月经不调,乳房胀痛。 辨证选药:按照中医辨证,何女士所患之症为肝郁气滞之胃脘痛,治疗应采用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法,可选用气滞胃痛冲剂、疏肝止痛丸、疏肝和胃丸、沉香疏气丸等中成药。

应用指征:脘腹胁胀满疼痛,恼怒时胃胀、胃痛加重,嗳气呃逆,饮食无味,妇女兼有月经不调,乳房胀痛。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应保持心情舒畅,忌生气恼怒。 清肝泄热和胃止痛 典型病例:梁先生,30岁,经理,性情急躁易怒,近来工作不顺心,饮酒后出现胃脘部烧灼样疼痛,心口嘈杂,口泛酸水,进食后烧心感觉更加明显,口干口苦,喜欢吃凉的食物,喝冷饮。 辨证选药:梁先生所患之症为肝胃郁热型胃脘痛,治疗应采用清肝泄热,和胃止痛法,可选用左金丸或加味左金丸。 应用指征:胃脘胀满灼痛、嘈杂吐酸、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舌质红等。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忌恼怒生气,禁食辛辣刺激性食品,戒烟酒。 鉴别说明:本例与前一例胃痛发病均与情绪有关,但前者以气滞为主,治疗以疏肝理气为主。本例则以肝火胃热为主,故治疗以泄热和胃为主。 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中医治疗胁痛的临床探讨

中医治疗胁痛的临床探讨 发表时间:2016-04-08T11:46:33.97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8期供稿作者:寇化洪 [导读] 梓潼县中医院胁痛属于妇科常见难治性疾病,古代医学对本病已有广泛论述,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治疗经验。 寇化洪 梓潼县中医院 622150 摘要:目的:探讨胁痛患者采取中医治疗的方法与效果。方法:抽取我院妇科接诊的胁痛患者60例进行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桂枝茯苓丸治疗,研究组采取本院自拟消癥方保留灌肠法治疗。观察记录两组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并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达93.33%,对照组则为70.00%,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仅有轻微恶心呕吐,但研究组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癥瘕采取中医自拟方药治疗可取得不错的效果,疗效明确,安全性高,值得借鉴。 关键词:胁痛;中医;自拟方药;效果 胁痛属于妇科常见难治性疾病,古代医学对本病已有广泛论述,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治疗经验。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病机主要为血瘀,但导致血瘀并最终引发胁痛的病因却各不相同,为此以往采取活血化瘀法治疗时也极为复杂。为了进一步探讨中医治疗胁痛的效果,我院针对接诊的胁痛患者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计入选对象60例,全部为我院接诊的胁痛患者,入选时间2013年1月-2015年8月。入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如B超)等确诊,符合《中医妇产科学》中有关于胁痛的诊断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同时排除畸胎瘤、恶性肿瘤等患者[1]。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最小者19岁,最大者56岁,均值34.5±2.9岁;未婚6例、已婚24例;未生育10例、已生育20例;病程4个月-8年,均值2.4±0.9年。研究组:最小者18岁,最大者55岁,均值34.8±2.6岁;未婚7例、已婚23例;未生育9例、已生育21例;病程5个月-7年,均值2.8±0.7年。两组患者在前述资料上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本组患者采取桂枝茯苓丸治疗,于月经干净后第六天开始服药,每次3粒,每天3次,于饭后1h口服。连续治疗2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1.2.2 研究组:本组患者采取本院自拟方剂消癥方保留灌肠法治疗,其中消癥方组分包括:桂枝、当归、赤芍、败酱草、白花症蛇舌草各15g,川柏、乌梅、熟地、大川芎各10g,茯苓、姜半夏各12g。同时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实施辩证加减治疗,证实为气滞血瘀症患者则在消癥方中加入三棱、皂角刺及莪术各10g;若证实为寒湿凝滞证则在消癥方中加入白芥子、鹿角胶各10g,及肉桂3g。灌肠法按照中药肛门点滴保留灌肠法处理,具体操作步骤与方法为:于月经干净后第六天开始(要求患者住院时间不低于14d),灌肠前叮嘱患者将大小便排空,取屈膝侧卧位,将臀部充分暴露,在臀部下垫上治疗巾,将事先准备好的过滤汁(200ml,温度37℃)利用一次性导尿管(孔端涂石蜡油)缓慢插入肛门中,插入7-8cm,然后将橡皮塞盖上并套好网袋;将一次性输液器插入输液瓶,导尿管则连接在输液器连接处,调节速率,使得药液可缓慢点滴进入肠腔中,滴完后保持肠腔40-60min后方可排便。本组患者以连续治疗2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并对比分析。 1.4 疗效评价标准 本研究采取的疗效评价标准[2]为:1)治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包块完全消失;2)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而包块三径之和降幅1/2;3)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缓解,而包块三径之和降幅1/3。4)无效:治疗后未能达到前述标准。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治愈率。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计数资料采取百分比表示,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将P<0.05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对比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达93.33%,对照组则为70.00%,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 组别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 研究组(30) 20 6 2 2 28(93.33)* 对照组(30) 10 6 5 9 21(70.00) 注:与对照组相较,*P<0.05 2.2 不良反应对比 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仅有轻微恶心呕吐,其中研究组发生率为6.67%,对照组则为30.00%,研究组发生率更低(P<0.05)。 3 讨论 胁痛属于妇科常见疾病,祖国大量的医学证实本病多为风寒湿邪外袭所致,且日久化热和气血相搏结,加之情志不畅、脏腑功能失调及气机郁滞等,造成邪气往来,日积月累便形成胁痛。祖国医学对本病已有多年研究,积淀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坚者消之,客者除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又比如《济阴纲目》中提出:“善治胁痛者,调其气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重视行气化瘀消癥之品,以活血化瘀法为主,本院自拟方药消癥方则符合这种治疗机制,为了提高疗效,采取灌肠法处理。 本研究针对我院接诊的胁痛患者60例进行对照,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采取茯苓桂枝丸治疗,研究组采取本院自拟消癥方保留灌肠法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高达93.33%,对照组则为70.00%,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发生恶心呕吐2

中医治疗腰痛

中医治疗腰痛 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十九《腰痛第七》:“凡腰痛有五:一曰少阴,少阴肾也。十月万物阳气皆衰,是以腰痛。二曰风脾,风寒着腰,是以腰痛。三曰肾虚,役用伤肾,是以腰痛。四曰暨腰,坠堕伤腰,是以腰痛。五曰取寒眠地,为地气所伤,是以腰痛。痛下止,引牵腰脊, 皆痛”。 腰痛可因感受寒湿、湿热,或跌仆外伤,气滞血瘀,或肾亏体虚所致。其病理变化常表现岀以肾虚为本,感受外邪,跌仆闪挫为标的特点。 中医辨证论治: 概述 临证首先宜分辨表里虚实寒热。大抵感受外邪所致者,其证多属表、属实,发病骤急, 治宜祛邪通络,根据寒湿、湿热不同,分别施治。由肾精亏损所致者,英证多属里、属虚, 常见慢性反复发作,治宜补肾益气为主。 寒湿型 【证见】腰部冷痛重着,转则不利,静卧不减,阴雨天加重。舌苔白腻,脉沉。 【治法】散寒祛温,温通经络。 【方药】 1. 主方甘姜苓术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味 处方:干姜12克,炙甘草9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杜仲、独活各12克,狗脊20克,牛膝15克。水煎服。 2. 中成药 (1) 腰息痛,每次2粒,每日3次。 (2) 舒筋活络丸,每次1-2丸,每日2次 (3) 腰椎痹痛丸,每次1丸,每日3次。 3. 单方验方 (1) 二术或仁汤(刘国普验方) 处方:白术30克,慧菽仁20克,苍术15克。水煎服。 (2) 干姜苍术散(李振琼《奇效验秘方》) 处方:干姜50克,苍术10克,当归15克,95%酒精适量。将上药研细末,过筛,于患部外敷热烤。每日1次。 (3) 强腰散(张鉴铭验方) 处方:川乌30克,肉桂30克,干姜30克,白芷20克,胆南星20克,赤芍20克,樟脑30克。将上药共研为极细粉末,每次30?50克,开水冲调如糊状,摊于纱布,趁热时敷贴于痛处,隔日1换。 湿热型 【证见】腰痛处伴有热感,热天或雨天疼痛加重,活动后可减轻,尿赤。舌苔黄膩,脉滑数。 【治法】淸热利湿,舒筋通络。 【方药】 1.主方四妙散(张秉成《成方便读》)加减

胁痛中医诊疗方案2013

胁痛(胆囊结石)诊疗方案 (2014年版) 分析:中医认为胁痛是由于机体痰湿内显,郁久化热,积于肝胆,肝主胆汁分泌,主疏泻。胆汁蒸灼为砂石,肝失紊达,故见腹痛。综观舌脉症,本病病位在肝胆,属砂石积聚之候。我们对2012年我科胆囊结石的病例,围手术期根据不同症候,治疗以清热利湿,理气通腑、疏肝清热,通下利胆、疏肝和胃,利胆排石。我们采用这些方法对胁痛胆囊结石进行辨证论治,效果满意。术后配合中医药治疗,可减少因泥沙样结石排入胆总管所致继发胆总管结石。下一步在治疗此类病人尤其是合并急性胆囊炎时需要寻求新的辨证方法。 评估:我们采用中医临床观察方法对2013年病历进行观察,总有效率100%,胆囊结石围手术期采用中医辨证施治疗效满意,临床效果客观。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治疗胆囊结石的疗效,我们对诊疗方案进行了优化,制定了2014年的胆囊结石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1.中医诊断:胁痛。 2.西医诊断:胆囊结石。 (一)疾病诊断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胆石症 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1.进食油腻食物或劳累时发病; 2.首发或反复右上腹、肩背部胀痛;右上腹绞痛; 3.伴有恶心、呕吐,发热,腹胀; 4.查体:急性发作时有右上腹压痛,墨菲氏症阳性;

5.B超发现胆囊结石。 (二)症候诊断 (1)肝胆气滞证: (主症)上腹或胸胁胀痛,甚者绞痛,牵引肩背,嗳气吞酸,食纳减退,或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舌淡、苔白或微黄,脉弦或弦紧。 (2)肝胆蕴热证 症候:胁腹隐痛,闷痛或闯痛,并可牵引肩背,口苦咽干,食少腹胀,大便干结,无热或低热,无黄疸,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平或弦紧。 (3)肝胆湿热证 症候:胁腹疼痛如挚,如绞,拒按,或可触及包块;发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治疗方案:围手术期进行中医辩证,使用中药或中成药治疗。以清热利胆,泻下通腑为主。 (一)中药辩证治疗: (1)肝胆气滞证: (主症)上腹或胸胁胀痛,甚者绞痛,牵引肩背,嗳气吞酸,食纳减退,或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舌淡、苔白或微黄,脉弦或弦紧。 (治法)疏肝和胃,利胆排石。 (方药)柴胡12g,枳壳9g,木香9g,川楝子6g,黄芩12g,金钱草30g,鸡内金12g,清半夏9g,白术12g,茯苓18g,生大黄9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