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阶段性成果总结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阶段性成果总结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阶段性成果总结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阶段性成果总结

发布时间:2012/6/15 10:50:44 阅读60次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阶段性成果总结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

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中职教育的特点就是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技能水平。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提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具体目标。

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长期以来,学校非常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质量被视为学校的生命线,是立校之本、发展之基。计算机系深入调研兄弟院校人才培养经验,积极展开校内试点,结合学校教师教育办学特色,经过广泛论证,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改革创新学生成绩考核与管理:

1.主要内容:改进学生成绩评价方式,进一步发挥评价在教学中的引导、激励作用。

2.主要措施

采取阶段化、过程化、技能化考试。以课程论文、艺术设计、作品、平日作业、实习产品、计算机仿真等多样化考试形式,避免一张试卷定成败。期末教务处进行执行情况大检查,以原始资料作为评价标准。在15-17周教务处安排期末大检查。

3.主要目标:(1)形成贯穿教学过程的考试制度,(2)建立相应考试制度的质量监控体系。

(2)创建“优质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主要内容:优化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2.主要措施:按理论课、实验实训课分类制定“以效率为目标”的课堂评价标准,实施校、系、学生分级评教。精品课程主持人、任课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骨干要带头创建“优质课堂”。开展优质课堂教

研活动,举办公开课、示范课,优质教案展评、优质课堂观摩、竞赛,优质课教师经验交流等活动。

(3)加大示范专业与精品课程建设力度,提升学校知名度

1.主要内容:培育省级精品课程,打造省级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

2.主要措施:

以“立体化”教材(教师教的教材、学生学的教材、教学的参考书、电子教案、助教课件、学习指导、训练自测;一些素材如动画、图象、标本、影视频等;一些知识点、案例、技能点等的集合)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高现有校级精品课程的品位。各系开展“立体化”教材研讨活动,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通过对系级精品课程的评估,选出第一批校级精品课程。4月中旬进行校级第一批精品课程申报,遴选推荐校级、省级精品课程,进行重点建设。按照一流的师资、一流的课程体系、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材、一流的设备实训条件、一流的培养模式、一流的教学管理、一流的教学成果的要求遴选和重点建设4个以上校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四月份申报,11月份精品课程进行审查评估。

3.主要目标:(1)力争打造一门以上省级精品课程、四门以上校级精品课程。(2)建设好2个以上校级示范专业,推荐一个参加省级示范专业评选。

(4)进一步拓展校内实践实训空间,扎实开展技能竞赛活动

1.主要内容:进一步开放实验实训场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开展技能竞赛活动。

2.主要措施:

各系制定本学期学生专业技能训练考核方案。扎实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省、校级专业技能大赛的训练。3至4月份组织好省技能大赛的比赛项目的选拔推荐,进行重点训练。实施“项目导师制”,师生共同开展创新实践活动,进行实用性实践性项目研究,并以此推动校内实训场所的开放。

3.主要目标:省级技能大赛力争取得比去年更好的成绩。每个系至少确定一个项目化教学改革课题,并力争取得阶段性成果。实验实训资源和人才资源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每学期组织了五个专业技能兴趣小组,共100余人参加,由于部分指导教师多次带队参加技能比赛,有丰富的训练经验,至使有些技能小组学生整体水平较高。

(5)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主要内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校企双方合作,利用企业生产与经营的资源建立的用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考核签定的实践教学场所

2.主要措施:

主动寻找与企业合作的机会,建立起紧密合作关系。校企共同优化实践教学设计和共同开发实训课程与教材。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使校企双方的合作能从体制和制度上得到保障。

3.主要目标

通过校外实践便宜学生直接参加实际生产服务工作,并接受现场指导,促进学生巩固技能、接触行业前沿技术并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阶段性总结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阶段性总结 一、时间:2012年6月---2012年12月 我校电子电器专业于2012年6月4日获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批复,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在这半年里,通过校领导和全体专业教职工的共同努力,这一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稳步推进。 1.专业本着“双向介入,紧密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依据市场需求,根据学校实情,通过制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案、计划和各种配套制度,与南宁富士康集团、南宁国际大酒店工程部、海信电器南宁公司、世源冷气等多家企业开始了合作。 2.学校根据专业设置和实习教学需求,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开展老师“教师下工厂,企业技术能手上讲台”方式,实现全方位合作。先后有谢伟、凌永航等多名老师利用假期下企业见习。 3.开展企业调研活动,专业老师利用课余时间有组织的下到部分企业中,和企业实践专家进行交流,了解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情景等,为电子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进行前期准备。

4.进一步扩大“订单式”培养,在2010年4月的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人才供需洽谈会上,除针对10届毕业生进行招聘外,还召集相关校企合作的专家领导,建立本年度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就开展“订单式”办学,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二、时间:2013年1月---2013年6月 1.学校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案、计划和各种配套制度进行了完善,进一步积极促进各专业与企业联姻。与南宁营维誉机械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在学校中建立“校中厂”,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密切合作。 2.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发展研讨会,会议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和综合实验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和软件建设方面达成了共识,为今后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专业教师继续到苏宁电器、领华电子、佳微电子、胜美达电机有限公司等企业中去进行调研座谈会,交流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共同确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开发教材。书写《电子电器企业需求调研总报告》一份。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惠州学院2012年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立项选题指南 本课题指南为选题的大体范围,申请者可以在本选题指南的指导下,根据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确定申报选题。重点资助项目主要在立项项目中择优选择。 项目立项起始时间可从本年度项目实际研究的开始时间算起。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周期通常为一年,重点项目的研究周期可适当延长;教学改革项目可以按实际见效时间设计周期,通常为两年。 教学研究项目结项至少应提交项目研究报告和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研论文(增刊除外);教学改革项目结项需要提交教学改革项目完成与绩效评价报告、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改论文(增刊除外)。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构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强国的普遍经验。本类选题侧重于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研究与实践,突出创新特色与推广应用,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一流人才培养的优越环境或基地。重点研究我校现有人才培养的特点、问题,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资源配置,提出集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与层次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等为一体的提出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参考选题方向包括: 1-1.我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问题及对策研究 1-2.我校人才培养社会评价研究(毕业生社会需求及适应性情况) ※1-3.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与实践 ※1-4.基于职业化、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等某个视角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5.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与实践 1-6.多学科渗透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1-7.中文专业写作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1-8.服装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1-9.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情况总结

艺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情况总结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艺术学院积极开展2017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根据修订的情况总结如下: 1、指导思想:全面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全面深刻理解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体现我校的办学定位。 2、指导原则 ①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建设需要。 ②加强应用性和针对性的有机结合。 ③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 ④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角度出发,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3、前期调研 根据学院的安排,各专业负责人组织本专业专家组,前往相关高校、企业进行调研,共走访河北师范大学、河北传媒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首都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传媒学院等院校考察调研,充分听取各高校专家意见,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参考意见,并且各专业还组织专家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如河北演艺集团、河北画报社等企业了解企业对于人才需求的情况,另外各专业对已有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毕业生工作之后觉得哪些地方欠缺等,作为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依据。 4、完成初稿 各专业在学校统一要求以及指导原则和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完成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初稿,并在专业内部广泛征求意见进行调整。 5、专家论证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调整完成后,学院组织校内为专家进行新版培养方案论证,通过专家论证进一步完善新版人才培养方案,邀请专家包括,本专业高级职称教师、本专业相关行业人员、校内教务管理人员、以及学生代表等,最后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阶段性成果总结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阶段性成果总结 发布时间:2012/6/15 10:50:44 阅读60次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阶段性成果总结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 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中职教育的特点就是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技能水平。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提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具体目标。 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长期以来,学校非常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质量被视为学校的生命线,是立校之本、发展之基。计算机系深入调研兄弟院校人才培养经验,积极展开校内试点,结合学校教师教育办学特色,经过广泛论证,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改革创新学生成绩考核与管理: 1.主要内容:改进学生成绩评价方式,进一步发挥评价在教学中的引导、激励作用。 2.主要措施 采取阶段化、过程化、技能化考试。以课程论文、艺术设计、作品、平日作业、实习产品、计算机仿真等多样化考试形式,避免一张试卷定成败。期末教务处进行执行情况大检查,以原始资料作为评价标准。在15-17周教务处安排期末大检查。 3.主要目标:(1)形成贯穿教学过程的考试制度,(2)建立相应考试制度的质量监控体系。 (2)创建“优质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主要内容:优化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2.主要措施:按理论课、实验实训课分类制定“以效率为目标”的课堂评价标准,实施校、系、学生分级评教。精品课程主持人、任课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骨干要带头创建“优质课堂”。开展优质课堂教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我校预防医学专业于2007 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至今已向社会输送400 余名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现有在校生400余名。 本专业经过13年的不断探索,为适应社会经济对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需求,遵循教育部、卫生部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相关要求,借鉴兄弟院校办学经验,并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备初步创新精神、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能在疾病控制、卫生防疫、环境卫生、食品卫生监测等机构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和卫生事业管理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标,按照“加强实践、突出特色”的思路,不断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培养方案。总结近年来的工作,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效果如下: 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优化培养方案,构建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通过每年的专业实习检查和学生座谈,结合各实习单位的建议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参照《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相关课程要求,制定符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培养方案并不断完善。经过培养计划的修订,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更加准确,课程体系更加完善,行业特色更加突出。 (二)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1.开展实验教学改革 为了使学生建构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体系,专任教师开展了“整合构建预防医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如《环境卫生学》课程将原有四个分散的与水质检测相关的实验,整合为一个设计性实验,由学生事前做好实验设计,利用两天时间完成从水样采集到水质分析和消毒的全过程实验,将片段式的知识点融合,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将乳类粗脂肪、蛋白质含量测定及其卫生质量检验整合为一个综合性实验,使学生系统性掌握乳类的卫生质量及营养价值检测方法及相关指标的国家标准。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报告培训资料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报告 2011年7月我校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被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支持建设专业,建设期为两年。两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建设方案和任务书中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预定建设目标,开展建设工作,现将两年的改革情况总结如下。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情况 1、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确立“工(农)学结合、两轮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成立了由行业专家、企业(合作社)技术骨干、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了项目建设调研论证机制,组建调研组,制定调研计划,先后组织3批60余人次对本地农业生产、农机生产企业、农机销售公司、农机合作社进行广泛调研,收回调研表格、问卷1500余份,形成调研报告4份。通过分析本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经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确定了主要工作岗位;分析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根据任务的典型性、重要程度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依据工作任务的情况、完成任务的方式归纳、整合形成行动领域;按行动领域所包含的知识、能力的相互关系构建学习领域;从职业素质、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方面确定学习领域能力目标,依托“校企社”共建平台,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实施“工(农)学结合、两轮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轮实践(协岗实习):在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农机作业季节,学生到合作企业、农机合作社(部分农机户学生安排回村)进行第一轮生产实践。在每个生产环节的生产实训之前,安排相关课程的学习。在生产实践中,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学生农业机械的生产、使用、销售及基本维护能力。第二轮实践(顶岗实习):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农机作业季节,学生到合作企业、农机合作社等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第二轮顶岗生产实习。在校学习期间,学生主要进行农机作业标准、农机机务管理、农机新技术等课程的学习,为第二轮生产实习做准备。在生产实习中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农业机械操作、机务管理、农机检修等项目的生产实习,强化学生的农机操作和

公司人才培养方案总结

公司人才培养方案总结 “导师制”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自2010年4月份启动以来,结合导师和学员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推进,现就阶段进展情况总结如下。 2010年4月,经集团党委批准,“导师制”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正式启动。第一批“导师制”成员由集团14名主要领导为导师,56名来自集团内各企业的优秀青年代表为学员组成,每位导师与4名学员组成“导师制”学习小组,负责学员的教育培养工作。集团所属企业同时开展了二级导师团队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团委在学习活动中力争为导师和学员做好协调和保障工作。启动之初,向学员发放了通用学习教材。在5月15日之前大部分导师均完成了与学员的第一次沟通交流,并布置了学习课题。8月份,团委召开各学习小组组长座谈会,分析前一阶段工作中存在的题和难点,并及时向张东升主席作了专项汇报。对推进中存在的题进行了积极解决,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一、一级导师团队青年导师制学习情况 第一导师团队的各位领导对此次“导师制”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都特别重视,分别制定了虚实结合、以学员共同研讨完成论为主的培养规划,为学员们推荐了有助于职业发展的书籍,同时灵活安排时间、不定期见面解答学员难题;各位参与“导师制”人才培养计划的领导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关心青年成长,让青年学员们拓展了视野,更增强了主动学习、追求进步的动力,在广大北汽青年中反响非常好。另外,北京汽车青年导师制工作得到了市国资委、团市委的高度重视,集团团委向北京团市委做了专项汇报,团市委王少峰书记要求团市委企业部把此项工作作为基层青年人才培养的新做法定期进行跟进和研究。 二、二级导师团队青年导师制进展情况 徐和谊董事长在党委常委会上对青年导师制工作提出“要重点做好各二级企业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重点要将二级企业的青年导师制工作开展起来”。在集团第一批“导师制”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开展的同时,各二级企业的第二批“导师制”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不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的“导师制”计划有创新,有发展。 北京现代公司经党委会研究后,确定了将公司后备干部纳入学员队伍,接受公司领导的全面培养,同时明确要求,要站在为北京现代三工厂筹建和发展培养中坚骨干的高度开展导师制青年人才培养工作。 北汽福田在其所属环保动力公司和欧V客车开展试点,将“导师制”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纳入公司总体青年人才培养工作,不仅完善制度和建立体系,更将“导师制”青年人才的出口考虑到计划设计中。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将“导师制”人才培养计划归纳为综合、专业“两条线”,设立由公司领导组成的“综合”导师和技术专组成的“专业”导师,每名青年都有“综合”和“专业”两名导师,确保青年科技人才的全面发展。 “北京奔驰青年成长团队”青年根据导师制定的培养计划,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并根据对北京奔驰发展战略的认识及了解,形成研究方向,在导师指导下共同完成课题论,为公司发展献计献策。领导小组对培养计划定期进行考核,对于确实取得实际效果,并在工作中表现出优异成绩的学员,团委将进行备案,向组织推荐,并把学员的进步作为共青团各项评先、考核的依据之一。 鹏龙公司建立了“导师制”青年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定并下发了《北汽鹏龙公司“导师制”青年人才培养实施计划》,确定了导师团队和学员。明确了导师的指导方式、围和课题,同时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把考核结果与人

郴州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建设总结报告(1128)

郴州技师学院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 总结报告 2014年11月

郴州技师学院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建设总结报告 一、学院概况 郴州技师学院是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郴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由原郴州技术学院、湘南技校、供销技校组建成立的。集技工教育、学历教育、技能鉴定及就业服务于一体,重点培养高级技工、技师等高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培训机构。 学院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创办于1985年,原为“郴州地区中级技工学校”;1999年升格为“郴州技术学院”;2010年整合为“郴州技师学院”。1997年被劳动部授于“国家重点技工学校”,2005年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6年被授于“全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先进单位”,2010年被定为“湖南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12年成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单位,同时被人社部新增为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验工作试点院校。2014年9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定为“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2002年到今,连续十二年荣获“湖南省技工学校招生就业先进单位”。 学院基础设施完善,办学条件优良。总占地面积305亩,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实训场地面积35400平方米。设有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信息工程、经贸管理、旅游管理和基础教育部等5系1部。开设了数控加工技术、模具制造、汽车运用与维修、电气技术应用、现代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电子商务、会计电算

化、烹饪技术、美容与化妆等18个专业,现有在校学生近6000人。学院充分利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的职能和校内培训资源,广泛开展各种成人教育和数控、汽修、维修电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等13类工种的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年社会培训、鉴定人数达??人。 二、项目建设总体情况 2012年5月份以来,我院严格按照《关于实施2012年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精神和具体要求,根据我院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扎实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建设工作,围绕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电气技术应用、电子商务4大特色专业为主,展开了以培训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建设、培训装备和能力评价等为内容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大大提升了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和校企合作能力。项目总投入??万元,各项目建设进度符合任务书规定,现已完成项目建设任务,资金完成度??%。 表1 项目建设考核指标完成情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一、计算机应用专业行业背景及需求分析 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文件的出台,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纲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确立,宝鸡市“关于加快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以及眉县关于引进高端技术产业,兴建信息化产业园区五年规划蓝图的绘制,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目前,学历教育提供的人才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我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陕西省2011年计算机职位需求3万多个。伴随我县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将达到数千人。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我县信息产业建设,我校将重点建设计算机专业,培养大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以应对人力资源岗位空缺的不利局面。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建设目标 (一)专业建设目标 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构建“校企对接、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推行并完善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两年建设期内,主要完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 同时,学校围绕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双线齐进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实施“订单式”培养,突出实践应用特色,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及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结合行业资格准入政策,实施毕业生的“一书多证”制度,以区域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保证,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建成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专业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产学研结合紧密,具有鲜明中职特色的示范专业。 (二)课程建设目标 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专业团队,加强校本教材、实训教材开发,建设核心课程2门,特色课程2门。完成相关实习实训教材编写。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在已有的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跟踪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网络实验室和教学环境条件的建设,加强课程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争取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准。 (三)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到企业聘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实践操作能力突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利用2年时间,培养出1名平面设计和1名网络技术专业带头人,4名核心骨干教师7名双师型教师、4名兼职教师。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分析学校原有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现状,师资队伍建设将以巩固提高现有教师队伍为主,引进高水平人才为辅的策略,同时聘请本专业优秀的校外兼课教师。将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放在专业办学的首位,树立“专业办学,师资为先”的理念。力争组建一支专兼职的专业师资队伍,逐步建立起专业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显著、专业方向明确、中青骨干为主、结构层次合理的高素质校内专任师资队伍。同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逐年派遣师资到产学合作企业进行专业调研或技术实践,或参加专业性的技术研讨会,或参加技术培训学习,进一步加强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的力

近三年人才培养方案总结

近三年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总结 我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省教育厅批准于2002年开始招生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悉安全标准和规范,掌握机电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能够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组装、调试、维护、检修、技术改造和销售等岗位工作,具有从事本职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围绕这一目标,我们认真实施了教学计划,现总结如下: 1. 严格落实课堂教学计划,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活动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必须抓紧、抓实、抓好。我们通过上公开课、示范课和老师之间互相听课,互相学习,共同提高。2002年以来,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教学评奖活动,如:我系朱建平(2005年)、孙红霞(2008年),分别获得东营科技职业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其次,我们安排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和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担任本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另外,根据学院的相关规定,我们安排老教师担任新进和青年教师的授课导师,指导青年老师备课及上课,迅速提高青年老师的授课水平及教学效果。 2. 精心挑选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的质量关系到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教材应该溶传统性、时代性、先进性、前瞻性于一体。带着这种理念,我们专业全部课程都采用了“十二五”或“十一五”家级规划教材和教育部规划教材。 3. 切实抓好教学实习和实习基地建设 教育实习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之一,实习基地建设是抓好教育实习的重要保证。因此,我系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教育实习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安排有教学经验的老师指导教学实习,教学实习效果深受实习单位好评。我系与东营泰星模具有限公司、东营万通模具有限公司、山东 博瑞制动有限公司、山东东营汇丰集团、山东恒丰橡胶有限公司、山东鸿亦机械有限公司、山东华帘集团、企业签订了实习协议,并把这些学校作为我系重点建设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建立为我系教育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 4. 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 为了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需要,我系曾多次下企业进行企业调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查报告 目前,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结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还比较机械、保守。从课程层面看,传统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从市场供需层面来看,酒店教育受教育传统模式及世俗偏见的影响与酒店业的需求严重脱节。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酒店教育,注重研究酒店业市场,加强与酒店的沟通、合作,借鉴国外酒店教育的经验,科学办学定位、人才定位,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理念,构建适应时代发展、市场需求的酒店教育模式。 一、建立以就业核心能力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在顶岗实习的基础上,实现轮岗定岗、五星定位。 酒店行业是服务性行业,酒店企业的从业者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酒店和酒店产品是及时消费品,所接受的是面对面的服务,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因此,酒店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就直接体现为服务质量,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操作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由于专业的实践性强,酒店企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摆在第一位,而且要提升实际操作能力的标准,以五星级酒店的标准制定实训方案。酒店服务与管理的技能训练、酒店礼仪规范尤其重要。前厅管理与服务能力、客房管理与服务能力、餐饮管理与服务能力、康乐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非常重要。食品营养与卫生方面的知识、酒店市场营销、酒店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会展概论、形体训练、计算机应用及实习、普通话的训练、英语听说的训练等实践环节都非常重要。我们以集中训练和分散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对上述的主要课程进行训练,掌握主要的操作要领。 完善专业实习及社会实践,引导学生通过志愿者、义工、临时工等方式进行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设置专门学分。五星级酒店的实习实践是为了让学生更好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实施方案

2014年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实施方案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学院省级高职品牌师范院校动员暨工作安排会议精神,认真做好《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建设方案》中关于2014年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相关工作,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书》中2014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相关任务,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 项目组组长:梁尔涛 成员:王记生张艳丽王卓亚廉洁刘杰李海安 项目组下设六个分项目组,分别是: 1.人文财经系项目组(组长:张艳丽) 2.艺术系项目组(组长:李海安) 3.机电工程系项目组(组长:王卓亚) 4.信息工程系项目组(组长:刘杰) 5.建筑工程系项目组(组长:廉洁) 6.基础部项目组(组长:王记生) 二、建设任务 (一)根据《建设任务书》中的相关内容,2014年本项目组主要拟完成以下两项工作: 1.以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主要包括:一、从学院宏观层面上,探索构建“2412”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期间,两年完成必要的理论知识教学,完成课程分散实训、课程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四个实践教学环节,最后一年顶岗实习,获取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二、工科专业重点探索“三位一体”和“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企业和学生三位一体,岗课结合、校企结合、双证结合三结合。三、文、管、艺术类专业重点探索“教—学-—做”一体化,做中教与做中学等人才培养模式。 2.引入行业企业标准,重新设计专业建设标准和课程体系。项目建设期内,学院将邀请行业、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与专业建设标准制定和课程体系设

5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总结报告

凉州区职业中专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总结报告 2014年4月

凉州区职业中专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总结报告 凉州区职业中专学前教育专业前身是凉州区职业技术学校幼师专业。该专业汲取学前教育新理念,实施校企合作战略,与一批市、区级优质幼儿园进行了深度合作。经过多年的探索、创新和实践,形成了体现中职教育特征、适应幼教事业发展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园-校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园-校共育”模式的内涵是:按照中等职业教育规律,建立学校与幼儿园无缝对接机制,通过目标对接、课程对接、资源对接、师资对接、服务对接等五个对接平台,共同建设学前教育专业,共同培育幼教人才。 一、目标对接,共建了“订单式园-校共育”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平台,将专业培养目标与幼儿教师职业标准对接 园-校共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得到了社会和行业肯定,近年来连获荣誉,学前教育专业2012年被评选为市级骨干专业建设点。甘肃省“十二五”中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点。 (二)成立校企合作联盟和专家指导委员会。 成立了由省、市、区示范幼儿园组成的学前教育校企合作联盟和知名教授专家、学者、幼儿园园长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通过定期开展调研等工作,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与教材开发、教学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给予高水平的指导,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专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形成“一看二配三管”教学模式。 校-园双方实施了“一看二配三管”教学模式:一年级看(体验、见习)、二年级配(配班保育实习)、三年级管(带班教育实习、顶岗实习),形成了“职业体验—见习—保育实习—教育实习—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时数占总教学时数53.9%。 (四)确立“零适应期”理念。 校-园提出了专业与岗位“零适应期”衔接理念:学生毕业之日,就是合格幼儿教师之时。“零适应期”使毕业生工作适应期迁移至顶岗实习阶段,大大缩短了毕业生工作后对岗位的适应过程,由于受社会欢迎,招生规模逐年增加。 (五)实施“多证并轨”制度。 要求毕业生在取得毕业证、保育员证、普通话证“三证”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考取更高级别的学前教育领域其他资格证书,拓宽了学生就业的空间,就业竞争力进一步得到增强,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 二、课程对接,共同开发了工作导向的课程体系 (一)构建工作导向的课程体系 以培养应用性学前教育人才为目标设计课程结构,围绕着专业建设和市场需求,整合课程内容,以“教精、学实;够用、适用、能用、会用”为原则,把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优势课程《育婴师培训》、《幼儿音乐》、《幼儿教育学》、《幼儿舞蹈》等精品课程建设为载体,把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分解落实到各个环节。依据《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设置课程,确保学生具备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理论和过硬的职业技能。课程设置以学生能力培养为

人才培养评估工作总结

人才培养评估工作总结 在学院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我院以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和《陕西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为工作指南,全面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的二十字方针,加强组织领导,合理规划学院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持续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推进工学结合,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圆满完成了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考察阶段的工作,受到了专家组的充分肯定。现对学院评建工作总结如下: 评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 和每一位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作为一所组建仅仅5年的高职院校,要达到评估标准,任务十分艰巨。只有举全院之力,集中全院教职员工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实现评建工作目标。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领导重视,精心部署 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 干意见》(教高〔XX! 16号)文件精神和评估新方案精神,XX 年2月24日,学院出台了《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管理实施办法》,积极组织开展数据平台填报工作。XX年5月22日,院党委下发《中共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

关于成立人才培养工作评建工作组织领导机构的通知》(咸职院党发〔XX〕15号),成立了评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统一领导组织实施全院评建工作。同日,又下发《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建工作实施方案》(咸职院党发〔XX〕16号),详细部署了学院今后评建各项工作。 随着评建工作的进一步深入,XX年4月13日学院党办和院办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和明确评建工作组及其职责的通知》,重申了学院评建领导小组和评建办公室指责,调正了评建工作机构,成立了“领导作用”、“师资队伍”、“课程、专业、教学管理”、“社会评价”、“学生工作”、“宣传舆论”、“后勤、安全工作”、“综合协调”、“校内评建专家”和“材料数据”等十个工作小组。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评建工作,亲自督查评建工作,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听取评建工作汇报,协调解决有关问题,使学院评估工作整体高效推进,为学院顺利通过国家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广泛发动,提高认识 XX年10月15日,召开了全院评建工作动员大会,全面启动学院评建工作。各部门分别召开了动员会。为加强宣传工作,评建办克服人员不足的困难,加班加点,按期连续编印《评建简报》、《评建工作手册》,建设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评建网,组织全院教职员工开展听课、评课、说课、专业剖析等一系列活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陕西省机电技工学校 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汽车检测与维修项目组 2016年3月 目录 引言 (3) 1.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现状分析 (4)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现状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5) 2.汽车维修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 (6) 汽车行业发展调查 (7) 汽车维修专业领域人才需求分析 (7) 3.人才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与目标 (8) 基本思路 (8) 改革目标 (8) 4.办学模式的改革 (10) 办学模式改革的总体框架 (10) 办学模式改革的组织实施 (11) 5.课程模式改革 (12) 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12)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架构 (13)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14) 6.教学模式改革 (15) 教学组织与实施模式改革 (15) 教学手段与方法 (15) 7.教学设施与环境改革 (16) 建立适应新课程体系的多元实训模式 (16) 教学设备与设施配置 (17) 8.教师队伍建设 (17) 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 (17) 专业带头人的培养 (17) 骨干教师的培养 (17) 双师型教师培养 (18)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18) 9.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创新 (18) 10.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预期效益 (19) 陕西省机电技工学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引言 为了使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对汽车维修中、高层次技能

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推动下,积极开展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按照学校“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培养为核心的校企互动、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指导思想,确立以培养用人单位满意的品学兼优的汽车维修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构建汽车维修专业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适应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需要和汽车行业人才大量需求的需要,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社会生产力转化的中枢,为社会输送企业真正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实现职业教育宗旨,真正体现职业教学的价值。 结合行业人才需求、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院校调研分析报告及我校现在开设的专业现状,特编制本方案,以期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和办学水平,使学校的发展更具特色,竞争优势更加突出,使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在渭南地区乃陕西省均具有较强竞争力。 1.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现状分析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现状 我校汽车维修专业设立至今已近10年,是学校的特色专业,为长足、重点发展汽车维修类专业,学校于****年成立“汽修教研室”。汽修教研室现共有2个专业(层次及专业方向):汽车维修(中级工班)、汽车维修(高级工班),有高级工、中级工、短期培训等多层次培养模式。汽车维修专业已被确定为我校今后重点支持发展的专业。 学生情况 汽车维修专业开办至今,累积毕业生达****多人,目前在校生共***人。近两年在校生人数保持**%的增长幅度,就业率始终保持在**%以上。**%以上毕业生就业于本(外)地,主要在汽车制造、维修保养、美容配件等企业从事相关工作,大多数已成为企业汽车生产、维修服务工作岗位的主力军,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满意率达**%。近两年在参加的省市各类技能大赛中,共有**人次获得一、二、三等奖。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精)

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查报告 目前,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结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还比较机械、保守。从课程层面看,传统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 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 从市场供需层面来看, 酒店教育受教育传统模式及世俗偏见的影响与酒店业的需求严重脱节。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酒店教育,注重研究酒店业市场,加强与酒店的沟通、合作,借鉴国外酒店教育的经验,科学办学定位、人才定位,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理念,构建适应时代发展、市场需求的酒店教育模式。 一、建立以就业核心能力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强化实践环节。在顶岗实习的基础上,实现轮岗定岗、五星定位。 酒店行业是服务性行业,酒店企业的从业者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 酒店和酒店产品是及时消费品, 所接受的是面对面的服务, 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因此, 酒店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就直接体现为服务质量, 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操作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由于专业的实践性强, 酒店企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摆在第一位, 而且要提升实际操作能力的标准, 以五星级酒店的标准制定实训方案。酒店服务与管理的技能训练、酒店礼仪规范尤其重要。前厅管理与服务能力、客房管理与服务能力、餐饮管理与服务能力、康乐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非常重要。食品营养与卫生方面的知识、酒店市场营销、酒店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会展概论、形体训练、计算机应用及实习、普通话的训练、英语听说的训练等实践环节都非常重要。我们以集中训练和分散训练相结合的方式, 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对上述的主要课程进行训练, 掌握主要的操作要领。 完善专业实习及社会实践, 引导学生通过志愿者、义工、临时工等方式进行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 设置专门学分。五星级酒店的实习实践是为了让学生更好 的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 学生们在工作中所学到的实际经验必须在回到课堂教学中以研讨会或者论坛的形式加以巩固。实习的学生们在工作环境中所学到的东

12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3.12 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高校代码及名称:10403 南昌大学 专业代码及名称: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起源于1993年材料专业四年制本科专业,经过近25年的建设,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并重,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于2008年被评为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2017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 本专业一直以来以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的《材料类本科专业规范》为准则,于2012年引入OBE教育教学理念,坚持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完善学科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平台,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不断优化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教学内容,强化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训练与培养,进一步提升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1、贯彻OBE教育教学理念,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 2016年6月4日,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国,表明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及其保障机制得到国际工程教育界的认可,意味着能够为我国工程类毕业生走向世界提供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国际化迈出了重大步伐,能够促进我国工程制造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我国所采用的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政策、认证标准和认证程序与其他签约组织具有实质等效性,认证结论可以获得各签约组织的认可。 本专业自2012年起非常重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2-2014多次委派专业负责人参加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组织的培训活动。2015年正式申报材料类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7年6月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本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迈出了坚实而关键的一步(见支撑材料3.12-1) 2、建立高水平专业教师队伍,创新教学理念与培养模式,提高教师质量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没有高素质和富含特色的师资队伍,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多年来采用引进和在职继续培养两种方式,不断充实专业师资队伍,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1)拥有一支学缘、学历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26人(退休1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高

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总结

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总结 近五年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总结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的总体设计蓝图~是学校组织一切教学活动和从事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是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重要标准~也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为进一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现对2010、2011届毕业生所使用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总结~具体如下: 1(人才培养方案实际执行情况。 艺术设计系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 2010届毕业生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一览表 课程计划学时 完成情况说明门数理论实践课程类别合计 专业基础 13 583 241 824 完成 课 专业方向 6 182 226 408 完成 课 限选课 8 134 178 312 完成任选课 7 144 0 144 完成实践教学 14 0 770 770 完成合计 48 1043 1451 2458 完成 调整及变动原因,只含教学计划的变调整课程名称,课程类别, 动, 无调整 艺术设计系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

2011届毕业生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一览表 课程计划学时 完成情况说明门数理论实践课程类别合计 专业基础13 591 247 838 完成 课 专业方向 6 174 268 442 完成 课 限选课 5 118 162 280 完成任选课 6 128 0 128 完成实践教学 14 0 770 770 完成合计 44 1011 1447 2458 完成 调整及变动原因,只含教学计划的变调整课程名称,课程类别, 动, 根据社会、行业的发展需要调整为动Audition/combustion 限选课 画设计与制作实训、影视制作实训 艺术设计系装潢艺术设计,电脑艺术培养方向,专业 2010届毕业生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一览表 课程计划学时 完成情况说明门数理论实践课程类别合计 专业基础12 509 268 777 完成 课 专业方向10 166 196 362 完成 课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许昌工商管理学校 二O一四年十二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是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点课题。从立项开始,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通过一年多的探索与研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资源互用。在市教育局业务主导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实验进展顺利,对校企合作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课题研究基本按原计划要求按时完成,现将课题研究工作的主要情况与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1、“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即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决定了中职学校和企业必须共同努力培养人才,才能适应企业需求。一般来讲,中国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开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经过30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国中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和模式上也有一些突破和创新。但是,和世界上发达国家德国、日本、美国等国相比,我国开展校企合作的时间短、经验不足,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企业、学校、政府在如何发挥主体地位作用和各自的优势上还存在着许多困境和困惑。 2、国家对中职教育空前重视,中职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2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1 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目前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虽然比较多,但主要集中在高校领域,而针对中职校企合作的研究较少。河南省中职学校在这方面的课题研究落后于其他省份。 4、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了“规模到质量”的瓶颈阶段,如何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已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