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二节: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二节: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Microsoft Word 文档

广州六中 王万里

遮羞说:有的学者认为,服饰起源于遮羞。论据之一:《圣经》说,人类的祖

先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后,发现自己赤身裸体,深感羞愧,开始用树叶缠身蔽

体。论据之二:目前许多原始部落的成员都用树叶、布条遮蔽性器官。

装饰说:有的学者认为,服饰的发明是为了更好地打扮自己,因此服饰起源

于装饰,是人类爱美之心的真实写照。

实用说:有的学者认为,服饰的产生是为了避体。远古时期,人们生活在冷热不定的自然环境中,饱受风吹雨打、石磕树绊。为避风防寒人们用兽皮加身,树叶避体,为防磕绊碰撞人们发明了护膝护腿,后来从蜘蛛结网中获得启示,用葛藤、粗麻、树皮等纺布制衣,在距今6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缝制衣服的骨针和

纺织物的残片。

实用的功能:无衣裸袒是原始人类共同经历的一个历史阶段。

《三国志》记载“南郡男女裸体,不以为羞”。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为了防寒蔽体,服饰开始出现。大概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发明了骨针和原始纺织技术,将麻、树皮等植物制成纤维,纺线织布。

第二节: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一、民族服饰的功能

审美的功能:服饰虽然不一定源于审美,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物质需求达到满足的条件下,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日益强烈,服饰的审美功能不断增强。

标志的功能: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是一个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不同等级的官员,服饰的图案皆有区别,一般文官以鸟类图案为主,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武官以兽类图案为主,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虎豹。在少数民族中,服饰是划分等级、区别地位的标志。例如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妇女外出时都要顶盖头,颜色之别反映年龄级差,少女戴绿盖头,结婚后戴黑盖头,老年人戴白盖头。而在凉山地区,过去彝族服饰的不同颜色就标志着阶级区别,黑彝代表贵族,白彝代表奴隶。傣族喜欢纹身,贵族用红色图案,一般人用蓝黑色。在现代社会,阶级的区别虽然消除,但有些少数民族仍然喜欢在服饰方面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精力,通过“夸富、露富”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地位。

教化的功能:传统服饰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人们将

许多处世哲学、做人原则,浓缩成若干文化符号,编织在服

饰上起警示的作用。

例如苗族男子戒度时所戴的斗笠象征胎

2.6藏族女子的银腰带

儿在母腹“不见天日”,所缠白带象征脐带,以示自己与母亲血肉相连,永不忘本。

我国古代皇帝的加冕服十分复杂,

龙袍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威,

冕冠上的长方形覆板前低后高——延,象征着王者之位虽然至高无上,但也要谦虚谨慎,礼贤下士;延前面悬挂的一串串玉珠——疏,隐喻蔽明,意在提醒王者非礼勿视;系在冕冠两旁的玉石——纩,寓意是塞明,表示帝王要非礼勿听,不信谗言。

服饰折射历史发展的轨迹: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分化和融

合,各民族服饰相互影响。势力强大的先进民族,

其服饰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有

很大的影响。例如曾经流行于汉族的服饰以宽袍、大袖、连襟、交领、裹带为特

征,这种服饰如今在汉族已经不复存在,但在瑶族、侗族、水族、哈尼、基诺、高山等少数民族中仍然流行。

清朝至民国,满族的旗袍对襟衣,曾经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地,目前在汉族和满族中已不多见,但在北方蒙古、鄂温克、鄂伦春、回族以及南方的彝、壮、土家、布依、侗、仫佬等民族中颇为流行。这说明少数民族服饰往往保持着中华民族古代服饰的特征,残留着诸多的原始文化的遗物,展示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

二、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苗族有很多支系,服饰非常复杂,但女子裙装普遍有黄、蓝、绿三道杠。

据苗族传说,他们原来居住在黄河以北的坝子,其祖先是蚩尤,后来与黄帝相

争,大战于冀州之野,败北后,他们淌过浑水河(黄河)、越过清水河(长江),

最后才来到西南地区。三道杠就分别代表他们曾经生活的坝子和迁徙过程中渡过的黄河、长江。

服饰表征人的意识和社会关系:伴随着生产力的发

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向前发展,人类的婚姻关系经

历了由动物式的杂婚到氏族外婚,这样人们就不能随便在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性器官,

所以原始部落的人虽然裸坦,但总有一些遮蔽物。的性器官遮蔽物,例如怒族、佤族、独龙族、高山族

的羞耻带、遮羞板、兜档布,说明服饰曾经作为性遮

蔽物和保护物而存在确有事实。

伴随社会发展,男女之间的社会地位经历了由母

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演变。例如纳西族妇女“披星戴

月”既是她们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的反映,又是妇女

地位崇高,女权至上的象征。而德昂族女子戴藤腰圈和篾箍就体现了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时期对妇女的一种束缚。

德昂族妇女多穿黑色的对襟短上衣和长裙,用黑布包头,上衣襟边镶两

道红布条,用银牌为钮扣,长裙上织有彩色的横条纹。德昂族姑娘成年后,

图2.12苗族服饰的“三道杠”

要在腰部佩戴腰箍,腰箍大多用藤蔑编成,有的前半部分是藤蔑,后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银丝,上面还刻有各种花纹或包上银皮、铝皮。德昂族认为,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致,越说明她心灵手巧。传说德昂族的祖先是从石洞里出来的,刚出来的时候,男人们都长得一模一样,女人到处乱飞,后来天神利用智慧将男子的容貌区分开来。男人们为了拴住女人,就用藤蔑编成腰箍将她们套住,女人们再也飞不动了,只好同男人生活在一起。这个神话证明德昂族先民曾经穴居,曾经由杂婚向对偶婚过渡,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

服饰体现宗教信仰和民族精神:

在少数民族服饰中,往往有一些与众不

同的装饰,这些饰物与御寒、遮羞、美

观、财富、权力都没有关系,体现神圣

的宗教信仰和崇高的民族精神。例如佛

教规定教徒必须穿袈裟;伊斯兰教规定

女性必须穿着正派得体,

“丝绸之路”的要道,西北少数民族大都受信仰伊斯兰文化影响,男子戴小帽,女子披面纱。

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中也有许多宗教信仰的内容。例如藏族女子普遍胸前戴有银链和“呷乌”。“呷乌”是一种十分精致的金属小盒,内装有佛像或者喇嘛、活佛的神物。彝族男子的发型很特别,头顶的“英雄结”象征崇高的民族精神和男子的英武气概。一般来说,服饰随社会发展而演变,但是与宗教信仰和民族精神有关的装饰,是服饰中最稳定的因素。

彝族支系庞杂,但无论那个支系,男子发型相似,头顶有一锥髻,俗称“天

菩萨”,那是“男魂”所在,不可触摸侵犯。彝族男子一生中,“天菩萨”发型有几

次变化。未婚男子头顶前蓄一束约三寸长的头发,称为“如比”,结婚后的男子

请人在头顶梳小辫,外面裹以长达丈余的深色布包裹,右前方扎成长椎形的发髻,称为“子尔”,汉语称为“英雄结”。青年男子的“英雄结”细如竹竿,中老年男子的“英雄结”粗似拳掌、贯于额中。从今天凉山州美姑县彝族男子的“英雄结”中我们还可以窥见彝族先民在远古时长途迁移的痕迹,先祖从滇、黔两省向四川凉山地区迁移时,曲列宗系从左边渡金沙江,

古候宗系从右边渡金沙江,因此曲列支系的后裔“英雄结”偏左;古候支系

后裔则偏右。

服饰反映神秘的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人类文明早期的现象,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处于混沌无知的状态,由此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我们的56个民族在各自的文明史上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对象,例如汉族尊崇龙,瑶族尊崇狗,彝族尊崇虎,羌族尊崇羊,黎族尊崇猫,高山族尊崇蛇,鄂伦春族尊崇熊。各民族将自己的崇拜对象转绘成图案,描在服饰或者建筑上,世代相传。

苗族有上百个支系,服饰非常复杂,但

大多数苗族服饰都有牛的图案或装饰。这起

源于一个传说:远古的时候,天和地连在一

起,人在其间直不起腰,天神驾着修狃即神牛来解救,他驱着修狃东犁西耙,终于把天地分开,并用金银

造出日月悬挂在天上。因

此苗家儿女把对牛的崇拜化成身上华美的装饰。

服饰承载古老的神话传说:一个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和民族精神往往渗透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之中,心灵手巧的人们把这些神话编织成精美的图案或者特殊的装饰转绘在服饰上,既表达他们的民族传统,又显示他们特殊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

彝族姑娘在婚前有戴鸡冠帽的习俗。传说很久以前,雄鸡曾救过一对青

年男女。一天夜晚,一对恋人在密林中相会,被森林中的妖魔发现了,贪婪

残暴的妖魔杀害了小伙子,企图抢占美丽的姑娘。姑娘奋力逃走,她跑啊、

跑啊,眼看就要被抓住,这时寨中传来雄鸡的啼鸣声,愚蠢的妖魔以为天要亮

了,吓得掉头而逃。姑娘知道妖魔怕公鸡,就抱着雄鸡回到森林中,公鸡“咕咕咕”的叫声吓跑了妖魔,唤醒了她的恋人,他们幸福地结为夫妻。为了表达对雄鸡的感激之情和希望能永远得到雄鸡的护佑,姑娘做了昂首竖立的鸡冠帽戴在头上,很多彝族姑娘都仿效她,戴鸡冠帽以求吉祥、幸福、平安。

在凉山彝族自治区,已婚妇女普遍戴荷叶帽。关于荷叶帽也有一个传

说:在远古的时候,妇女比男人更聪明,一天,支格阿落(彝族神话中盖

世无双的英雄)骑马巧遇犁地的夫妻俩,问男人:你今天犁了多少轮?这

位丈夫无言对答。其妻却反问支格阿落:今天你的马走了多少步?支格阿

落哑口无言。第二天,支格阿落不服输,又找到这对夫妇,说:我今天牵

来一只公羊,叫你的男人回家养羊,让公羊生羊羔,妇人机智地说:我男

人正在家里生孩子。支格阿落惊奇问道:男人怎会生孩子?妇人答道:那么公羊又怎能生羊羔呢?聪明绝顶的支格阿落又败在她手下,于是下令缝制荷叶帽给已婚的妇女们戴上,用于“盖住”她们的聪明才智。孰不知,

荷叶帽成了已婚妇女骄傲的头饰,使她们更加美丽动人。

服饰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经济发展加快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现代服饰日趋简单、实用,厚重、复杂的传统服饰显然已经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节奏格格不入,但是我们不能以“过时”而将传统服饰全盘否定,从传统的民族

三、民族服饰的继承和发展

服饰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古典与现代的冲撞,可以吸收许多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文明符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服饰“分尊卑,别贵贱”的标志功能消失,但是作为文化的显性表征,服饰依然是区别不同民族和团体的标志。例如苗族按服饰分为红苗、黑苗、花苗、白苗等不同支系;瑶族按服饰分为蓝靛瑶、红头瑶、白裤瑶等支系。在民族杂居的地区,服饰使人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在发达国家,服饰的职业区别功能日益突出。例如在日本厂有厂服,店有店服,校有校服,甚至每个车间、每个工种都有不同的服装,日本人对于自己的传统服饰非常珍惜,在结婚或者重大节日时都要穿上民族服饰,这说明服饰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精神象征的功能,它可以增强团体的凝聚力和民族的自豪感。

信息发展促进了文化交流,但另一方面文化的融合促使我们更加重视自己的文化个性和民族气质,更渴望展示民族的灿

文明和独特的审美意识。

谈谈你对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

看法,说说该如何弘扬我们民族灿

烂的服饰文化。

关于民族传统服饰复兴

关于民族传统服饰复兴 民族服饰指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不同民族基于生存环境、习俗文化等的差异,其服饰的发展变化也不尽相同。服饰是社会文化现象的反映,是区分族群的标志。由于每个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信仰、审美等方面的差异,服饰的材料、样式、色彩、图案、配饰、制作工艺等也千姿百态风格迥异。服饰样式的变化、材质的运用、色彩的搭配、纹样的选择不但录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而且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烙有特定的时代印痕。服饰产生的地理背景,是造成不同服饰体系之间差别的决定因素。服装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就已出现。古代人把身边能找到的各种材料做成粗陋的“衣服”,用以护身。人类最初的衣服是用兽皮制成的,包裹身体的最早“织物”用麻类纤维和草制成。在原始社会阶段,人类开始有简单的纺织生产,采集野生的纺织纤维,搓绩编织以供服用。随着农、牧业的发展,人工培育的纺织原料渐渐增多,制作服装的工具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服装用料品种也日益增加。织物的原料、组织结构和生产方法决定了服装形式。用粗糙坚硬的织物只能制做结构简单的服装,有了更柔软的细薄织物才有可能制出复杂而有轮廓的服装。最古老的服装是腰带,用以挂上武器等必需物件。装在腰带上的兽皮、树叶以及编织物,就是早期的裙子。 民族服饰的符号与精神。 服饰的风格是与其民族文化思想不可分割。服饰风格与其所属民族的生活习性也是息息相关的。民族文化传图形符号是人类记录生活经验和表达审美意识的特殊语言,是传承历史和文明的重要载体。传统图形文化符号可以是纯视觉的,如:图形,图案,装饰风格或色彩等。在服饰设计中,图形符号显得尤其重要,它成为服饰设计语言中首要的符号之一。服饰图形简易来说就是用在服饰上的纹样,服饰图形是装饰性的最直接体现的载体,同时具有一定图形规律,经过抽象、变化等方法而规则化、定型化的装饰图形和纹样。在服色上,各民族崇尚的色彩体现了与神灵相交感的原始观念,在大大小小的服饰品牌中,或是一些大型民族盛事中都或隐或现地负载着传统文化的信息,或烙上了民族文化符号的印痕。从艺术的角度来讲,传统民族服饰图案是母体艺术,是当代服饰之根,对它的研究是当代服饰图形符号设计和改良现代民族服饰的必经之路。传统民族服饰符号为现代服饰设计扎根于民族土壤,反映传统特色提供了素材,将原始的图腾崇拜都反映在服饰设计中,使今天的中国服装更具有思想内涵。中国服饰图形符号的文化内涵遍布华夏大地,各个民族都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特质而形成了属于各个民族的服饰图形符号。伴随着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活动,服饰图形成为文化借鉴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于某些图形成为许多民族的共同“遗产”,进而成为代表中华民族的符号。但须指出强调的是,体现同一主题的服饰图形在不同的民族通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即使在内涵上也会产生较大的分歧,这是由服饰的表达语言决定的。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民族化是国际化的基石,国际化是民族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两者相辅相成,才会有更广阔的空间。服饰发展,与其所属民族的文明进程互相影响。 随着我国融入国际大家庭的进程不断加快,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之间共通的东西日益增多。就服装而言,具有某种审美意识的服装,一旦当它与时代的脉搏相吻合,就有可能成为国际时装的潮流所在。民族化的个性只有溶合在时代感的共性之中,才能闪现出应有的光彩来。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我们的着装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服饰的演变,我们要考虑的是将中国民族服饰传统内涵

浅谈民族文化与服饰民俗的的关系

民族是长期历史形成的社会统一体,是由于不同地域的各种族或部落在经济生活、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和历史发展上的不同而形成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带有本民族特点、反映本民族历史和社会生活的民俗,没有民族社会生活的沃土,民俗便无由生根。民俗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语言民俗,我所要论述的是物质民俗中的服饰民俗。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民俗习惯也有不同的服饰。民族服饰指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不同的民族基于生存环境、习俗文化等的差异,有着不同的服饰民俗。 第一,各民族服饰是各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社会历经数千年,发展到今天,物质的丰富,社会的进步,为人类在物质和精神生活领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各种人群的衣着装饰,也是由低到高,由遮体保暖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步发展变化着的。这种发展变化,从长过程来讲是逐步的、渐进的,既有其相对的稳定期,也有其突变期。各个民族的先民们遵循本民族的发展脉络而传承,在服装服饰上,有的民族在质和形上都与其他民族无区别,但细品确也有某些相异之处。这就是民族服装服饰民族性的真实反映。 明朝,南迁到辽东地区的满族人,他们的服装是布、皮兼用。迨至努尔哈赤率部起兵后,他们的服饰杂乱无章,出现“上下同服”的现象。直到皇太极时代,冠服始有定制。入关之后,从皇帝到兵丁之衣冠,寒暑更换,皆有定制,不可逾越。至于闲散旗人,男皆袍服,以绸缎或布制做,外套马褂,直到辛亥革命,率以为常。满族妇女的旗袍,多有发展,喜用绸缎制做。在北京等地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为有清一代的时装。 第二,各民族服饰民俗是独特民族文化的结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这种文化不仅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同时,更主要的是这个民族繁衍、生息发展的根本支撑,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民族服装服饰就是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形象展示。这种赋予文化内涵的服装服饰,展现了民族的鲜活个性,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面貌。这些服装服饰,大都由各民族人民自己动手,从纺线到织布,到刺绣到成衣。而且这种手工制作技艺大都是祖传的,不带有任何伪造、模仿的痕迹。有的民族的服装服饰已形成系列,多款式、多层次、多体型,适合多种类型的人穿戴。这是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摸索出来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一图一案,一花一叶,都是精心设计、精心打造出来的。而且在民族特质文化的背景下,每一件又有其不同寻常的艺术特点,堪称独具风格的艺术珍品。比如,苗族服装大多遍施图案,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并用,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缭乱。尤其从刺绣图案中往往可以寻出苗族的历史和象征意蕴,可谓是“有意味的形式”。例如,文山“花苗”,在其黑色圆领斜襟窄袖衣的领边、袖肘绣有红、黄、蓝、白等花纹,纹路多呈花状、江水状,据说这些花纹象征着苗族祖先所居之地。苗族的衣装图案并非每个能织会绣的男女都可以随心所欲地织绣,什么地方饰什么图案,什么图案表示什么,什么身份年龄的人该饰什么图案,都有严格的规定 第三、服饰民俗是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一个民族特质文化的孕育和发展,都源于当时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服装服饰的发展变化是与生产生活方式密不可分的,也可以说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 第四、不同的民族反应不同的装饰习俗,不同的民族服饰,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装饰习俗和其中蕴藏着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追求。比如,蒙古族妇女用于头上的装饰品多为玛瑙、珍珠、宝石、金银制成,逢年过节、喜庆宴会、探亲访友时使用。平时牧区女子多用红、绿等色的长绸子缠头。男子冬季多戴尖顶大耳羊皮帽,夏日多戴前进帽或礼帽。壮族妇女喜戴银首饰,多穿无领、佐衽、绣花、滚边的衣服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介绍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介绍 【摘要】:云南少数民族服饰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独具特色。本文从地理环境,色彩搭配以及少数民族特色的刺绣工艺等方面,对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进行简单介绍,并对云南传统民族工艺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关键词】:地理环境;色彩搭配;刺绣;传统工艺 华夏山河,锦绣瑰丽。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文化,历来就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国广阔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多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服装文化,作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文化,由于在各个地域受环境,人文,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渐的形成了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文化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我国,根据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主要可以视作,东北,西北,华南,西南四大部分。在这四个区域之中,少数民族由于环境等因素,虽然民族不同,但是由于所受环境因素,人文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呈现出区域化的多姿多彩。 一、红土高原上的民族之花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3个省区之一。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有51个,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水族、蒙古族、布依族、

独龙族和满族等25个。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云南省共有4236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1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虽然低于汉族,但地域分布广泛,全省各地、州、市、县都有。各少数民族因风俗习惯、聚居特点和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呈现出类型和格调不同的服饰景观。 云南的少数民族服饰具有极强的民俗地域特征,加之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地势崎岖,交通不便,使得民族间的交流十分困难,因而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更加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自然风貌的多样性造就了云南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 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平均海拔1900米,属于高原地形。但是海拔相差较大,南部海拔一般在1500—2200米,北部在3000—4000米之间,全省最高点——梅里雪山的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东部为云贵高原,地形渐趋平缓,最低点——红河出境处河口海拔76.4米。由于地形的多样性,各地的气候差异较大,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就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服饰特点。 二、地理环境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 2.1 地理环境使民族服饰景观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由于所处的生态环境差异较大,使云南省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而的服饰景观。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服饰,不同的服饰具有不同的外观特征。总的来说,高寒山区的民族服饰以厚实、粗糙为特征;坝区与河谷的民族服饰则以轻盈、秀美为基调。

第一节 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是指人们在日常和节日生活中有关衣裤,鞋帽,装饰,佩戴,穿戴等方面的习俗惯制,服饰民俗是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服饰民俗,可以表现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时尚,也可以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伦理观念,同时还能体现出群体的智慧和创造。服饰民俗的形成和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经济条件、历史传统、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等。 一服饰概说 衣冠服饰,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因此,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之外,还要满足人们美的需求。服饰,是人类不断认识物质世界所积累的宝贵经验的主要成果之一,故在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四要素中,衣放在首位。 服饰是有关外部装饰的总称。服饰具有多重基本功能,主要是护体、御寒、遮羞、装饰和标志等。服饰有五个方面的要素,即质、行、饰、色、画。质是服装原料的性质;形是服装的式样;色是服装的颜色;饰是佩带的饰物;画是服侍的花纹图案,包括人体自身上的图画,即文面文身。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表征,服饰民俗是人民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服饰民俗的地域风情极为多样。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上的服饰民俗流变也十分丰富。中国素有“服饰之邦”的美誉,俗话说“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服”,足见我国服饰的多样性。服饰是指人们穿戴在身上的服装与饰物的全部,包括服装本身与服装并存的有关饰物,我国服饰形制丰富,一般可分为头饰、衣裳、足衣与手饰四大类别。 二服饰的习俗惯制 (一)实用的习俗惯制 实用的习俗惯制是服饰自身的基本特征所形成的习惯,这是消费生活中产生于服饰的实用价值。 (二)观赏的习俗惯制 观赏的习俗惯制主要表现在各种节日或大型的服饰展示会等方面,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趣味。 (三)礼仪的习俗惯制 服饰的礼仪习俗惯制,在人生仪礼民俗中表现特别明显,如中国汉族传统婚礼中的礼服,丧葬仪礼民俗中的“五服制”: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等即如是。 (四)信仰的习俗惯制 信仰的习俗惯制,在服饰的色彩上有突出的表现,比如夏尚黑、商尚白、周尚赤、秦复夏制尚黑、汉复周制尚赤;唐服尚黄、旗帜尚赤;宋沿袭;元尚黄、明改制取法周、汉,用唐、宋旗色为服色尚赤;清又复黄。 三民族服饰巡礼 中国服饰民俗极其丰富,不仅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而且还有地域性特别是民族性的内涵。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生活于广阔的地域,她们有处在山区与边区,与外界联系相对闭塞。在大自然的慷慨与恩惠中,她们就地取材,创造出风姿绰约,姹紫嫣红的民族服饰。 (一)藏族服饰 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几个省。其中西藏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西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服饰及其文化,这是民族传统文化与审美意识、经济生活的具体表现。 西藏服饰特点 藏族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服饰也具有游牧民族的特色,服装既要有很强的防寒作用,又要有散热的方便,使臂膀伸缩自如,并适应露宿的生活,当成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的介绍综述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介绍 1、壮族服饰 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在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多大区别,女子则多姿多彩,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斓。 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穿草鞋。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

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 2、傣族服饰 傣族服饰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富于热带、亚热带旖旎风光的傣族服饰,也是独具民族特色的。傣族男子一般喜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多用白布、永红布或蓝布包头。妇女服饰,因地区而异。德宏一带傣族妇女,婚前多穿浅色大襟短衫,下穿长裤,束一小围腰,婚后穿对襟短衫,花色或黑色统裙。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白色、绊色或天蓝色等紧身内衣,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衫,下身多为花色长统裙。各地的傣族妇女均很讲究发饰。青年妇女多结发于头顶,也有束发垂脑后的。平日多于发上扎以帕或插梳子,天冷则顶花头巾。若逢节日喜庆,姑娘们尤爱在发会上插缀鲜花并洒香水,再穿上用绸缎、尼龙、灯芯绒、金丝绒等缝制的精美衣裙,盛装打扮,更感妩媚。 3、独龙族服饰 龙族的传统服装一般穿黑白直条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下穿短裤,习惯用麻布一块从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坦露左肩右臂。

失落的文明——汉族传统民族服饰(校本课程教案)

失落的文明——汉族传统民族服饰(校本课程教案) (2007-03-07 20:03:27)转载 第一课时 一、汉民族简介 中国共有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被称为“中华民族”,而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文化最灿烂。汉族在汉代以前被称为“华夏民族”。《左传》中对“华夏”两字的解释为:“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板书)也就是说,华就是指的服饰,而夏指的是礼仪,所以说,汉族又叫做华夏民族,而华夏民族中的“华夏“两字,就是服饰和礼仪的结合体。而到了汉代,由于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空前强盛的朝代,所以从汉代起,华夏民族又开始被称为汉族。 (穿插讲解:央视大戏《汉武大帝》片头的字幕:“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大家知道,现在在国家的一些重大的庆典和礼仪性的场合,为了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通常会让礼仪小姐穿上旗袍。但是你们可否知道,旗袍并非汉族人的真正的民族服饰,而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满族的民族服饰。而真正的最正宗的汉人服饰,却在明末清初满清入关时被迫灭亡,今天,我就来给大家揭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当然,讲解历史之前,我首先要给大家讲讲什么是汉服。 板书:华+夏=服饰+礼仪=汉族 二、汉服定义 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民族服饰的简称。从黄帝起,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延续五千年之久。并影响了周边民族和国家,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国。 板书:汉服: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简称 三、汉服的基本特征 1、汉服的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宽袖,系带。

(老师现场向学生展示穿在身上的唐式汉服,并且特别强调其与满服的区别。) 2、汉服与满服的区别 其区别在于:汉服袖子和下摆宽大,满服袖子和下摆窄小;汉服多为交领或圆领,满服则为立领;汉服几乎不用扣子,只在身体两侧系绳,腰部用腰带固定;满服则用盘扣固定。 3、汉服与和服、韩服的关系。 A、和服、韩服是汉服的分支。 日本和韩国在古代都属于中华文化圈,它们在历史上都曾经学习和借鉴过许多传统中国的文化,比如服饰、文字,政治制度,器物、科技发明等等。 B、和服与汉服的关系 和服是唐代时,汉服随遣唐使传入日本,日本人在汉服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稍加改良而成。所以我们今天可以看到,和服和汉服其实是非常相似的,主要的区别在于汉服以圆袖居多,而和服为方袖;汉服的腰带相对狭窄,而和服的腰带宽大;汉服有衣缘,而和服没有。至于最主要的特征——交领,右衽,宽袖,系带,则与汉服完全一致。其实和服只是中国人的叫法,在日本,人们称自己的民族服饰为“吴服”,也就是中国吴越地区的服装。 C、韩服与汉服的关系 韩服和汉服的关系同样密切,尤其是男子的服饰,和汉服尤其相象。韩国人又将韩服称为“明服”,也就是中国明朝的服装。 板书:汉服的基本特征:交领,右衽,宽袖,系带 汉服的分支:和服、韩服 第二课时 四、汉服消失的历史原因 1、明朝末年的动乱:

中国传统民族服饰图案与现代服装设计(精)

第 /%卷第 %期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年 /月>?@’/% A?’% B?CDEF@?GHIEFE>?JFKL?E$1IJMELJF@1IFJMIDOP?@ @@IQI RFD’"##/ 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 NNNNNNNNNNNNNN 中国传统民族服饰图案与现代服装设计段卫红,王姝画,黄智高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河南新乡 &./##/+ 摘要!阐述了新时代条件下研究传统民族服饰图案对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民族服饰文化, 丰富与改进现代服饰设计及振兴与繁荣民族服装业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传统民族服饰图案与现代服装设计的美学通则,并谈及两者在新时代的融合是时代的需要关键词!传统民族服饰图案0现代服装设计0新时代中图分类号!12&%’%%文献标识码!3 文章编 号!%##/$&4"5("##/+#%$##46$#" 7传统民族服饰图案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7’7传统民族服饰图案是现代服装创新设计的本元从艺术的角度讲,传统民族服饰图案是母体艺术,本元艺术,是当代服饰图案之根,对它的研究是当代服饰图案设计和改良现代民族服装的必经之路-我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服饰文化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有着非常丰富极具特色的8多元化的民族服饰文化财富,服装设计师应该进行全面深入的挖掘和研究,通过继承和不断创新补充到今天还不太成熟的中国服饰设计中去-西方著名的设计师从来没有放弃过来华采风,9中国风:在西方市场连年受宠,中国传统民族服饰图案越来越多地融入到现代服装设计中,成为设计创新的源泉,形成民族文化的回归-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传统民族服饰图案以简洁8完整8醒目8美观的表达方式再现自然物质和人造物质0一方面传统民族服饰图案是借物寓情,通过想象力创造非现实的抽象形象,反映人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意识,如!龙8 凤8蛙人8蝴蝶妈妈等以神话和传说为内容的图 , 案,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迷惘和崇拜心理的寄托,也是人类征服自然的美好理想的反映,他们所包含的信仰8审美等都为今天的服饰设计浓厚了文化背景,使之更生动感人-这种根源于民间的纯朴艺术形式,带有极强的原发性和本能性,是大众的自发创造,与西方艺术设计追求本能的艺术观极其相似-中国传统民族服饰图案为现代服饰设计扎根于民族土壤,反映传统特色提供了素材,将原始的8朦胧模糊的意识及图腾崇拜都反映在服装设计中,使今天的中国服装更具有思想内涵7’; 民族服饰图案特色是现代服饰创新的基础 9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云南大学2011至2012学年下学期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期末考试A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任课教师:白永芳学院:经济学院专业:财政学 学号:20111030140姓名:高海娇 综合本学期学习内容和个人兴趣与思考,参阅相关资料,撰写一篇符合要求的论文。 写作要求: 1.围绕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自拟题目(60分) 2.字数4000——6000字(10分) 3.结构完整、逻辑清晰(10分) 4.语言流畅、标点规范、格式正确(10分) 5.独立思考与精心组织(10分) 评分标准: 一类卷:选题精当,字数适中;结构完整,逻辑清晰;语言流畅、标点规范、格式正确、图文并茂;有个人思考且表述精当。90——100分 二类卷:选题恰当,字数适中;结构完整,逻辑较清晰;语言流畅、标点规范、格式正确。75——89分 三类卷:选题与字数基本符合要求,结构较完整,逻辑较清晰。60——74

分 四类卷:选题与字数明显不符合要求。60分以下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2011级经济学院财政学高海娇 20111030140 内容摘要: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独具特色。本文就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服饰的简史,服饰的色彩,服饰的刺绣及民族服饰文化面临的冲击这五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色彩、刺绣、宗教、图腾、文明冲击 一、那山,那水,那人 云南的少数民族服饰具有极强的民俗地域特征,加之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地势崎岖,交通不便,使得民族间的交流十分困难,因而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更加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自然风貌的多样性造就了云南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 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平均海拔1900米,属于高原地形。 但是海拔相差较大,南部海拔一般在1500-2200米,北部在3000-4000米之间,全省最高点-梅里雪山的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东部为云贵高原,地形渐趋平缓,最低点------红河出境处河口海拔76.4米。

失落的文明――汉族传统民族服饰(校本课程教案)

失落的文明——汉族传统民族服饰(校本课程教案) (2007-03-07 20:03:27)转载 第一课时 一、汉民族简介 中国共有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被称为“中华民族”,而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文化最灿烂。汉族在汉代以前被称为“华夏民族”。《左传》中对“华夏”两字的解释为: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板书)也就是说,华就是指的服饰,而夏指的是礼仪,所以说,汉族又叫做华夏民族,而华夏民族中的“华夏“两字,就是服饰和礼仪的结合体。而到了汉代,由于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空前强盛的朝代,所以从汉代起,华夏民族又开始被称为汉族。 (穿插讲解: 央视大戏《xx》片头的字幕: “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 大家知道,现在在国家的一些重大的庆典和礼仪性的场合,为了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通常会让礼仪小姐穿上旗袍。但是你们可否知道,旗袍并非汉族人的真正的民族服饰,而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满族的民族服饰。而真正的最正宗的汉人服饰,却在明末清初满清入关时被迫灭亡,今天,我就来给大家揭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当然,讲解历史之前,我首先要给大家讲讲什么是汉服。 板书: 华+xx=服饰+礼仪=汉族 二、汉服定义

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民族服饰的简称。从黄帝起,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延续五千年之久。并影响了周边民族和国家,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国。 板书: 汉服: 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简称 三、汉服的基本特征 1、汉服的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宽袖,系带。(老师现场向学生展示穿在身上的唐式汉服,并且特别强调其与满服的区别。) 2、汉服与满服的区别 其区别在于: 汉服袖子和下摆宽大,满服袖子和下摆窄小;汉服多为交领或圆领,满服则为立领;汉服几乎不用扣子,只在身体两侧系绳,腰部用腰带固定;满服则用盘扣固定。 3、汉服与和服、xx的关系。 A、和服、xx是汉服的分支。 日本和韩国在古代都属于中华文化圈,它们在历史上都曾经学习和借鉴过许多传统中国的文化,比如服饰、文字,政治制度,器物、科技发明等等。 B、和服与汉服的关系 和服是唐代时,汉服随遣唐使传入日本,日本人在汉服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稍加改良而成。所以我们今天可以看到,和服和汉服其实是非常相似的,主要的区别在于汉服以圆袖居多,而和服为方袖;汉服的腰带相对狭窄,而和服的腰带宽大;汉服有衣缘,而和服没有。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 摘要: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从古到今,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昭显着历代的印记,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不可否认,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使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悠久的文化基因互为表里,形成一派独具特色的东方气息。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 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