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及其制定的主要因素分析

会计准则及其制定的主要因素分析
会计准则及其制定的主要因素分析

会计准则及其制定的主要因素分析

[摘要]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诸多财务事件的发生,鞭策了经济界专业人士对传统会计准则的各种反思,事实上,会计准则的影响往往要比想象中的还要深远重大,而会计准则本身的制定又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其产生发展的因素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会计准则的制定是项艰难而又具有挑战的工作,有许多问题尚待深入研究。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我国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阐述了会计准则对企业、经济利益方等的影响,分析了会计准则制定的导向和模式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制定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着重分析,总结了我国会计准则给经济稳定带来的积极作用,最后为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制定主要因素积极作用建议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疾速生长,会计标准体制呈现出了相应的成长,适时革新的形象。据了解,早期安然公司的破产激发了经济界领导者对会计准则制定导向问题的高调关注,随其后的世通的财务舞弊更为严重,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会计准则制定中各种问题的讨论。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诸多财务事件的发生鞭策了经济界专业人士对传统会计准则的各种反思,事实上,会计准则的影响往往要比想象中的还要深远重大,而会计准则本身的制定又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其产生发展的因素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会计准则的制定是项艰难而又具有挑战的工作,有许多问题尚待深入研究。

针对会计准则的制定问题,不同的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影响。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法制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都是影响会计准则制定的主要因素。会计准则不仅保障经济工作有序进行,在一定程度上,更提高了财务报告的信息量,所以,应该完善基于经济稳定的会计准则的制定,发掘会计的风险解释功能,以防范和化解经济风险。客观地说,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具有理论基础和环境基础的。

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我国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阐述了会计准则对企业,经济利益方等的影响,分析了会计准则制定的导向和模式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制定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着重分析,总结了我国会计准则给经济稳定带来的积极作用,最后为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建议。

一、会计准则与会计准则概况

(一)会计准则的概述

1、会计准则的涵义

对于会计准则涵义的定位,一般认为会计准则是一种指导原则,它是对会计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会计工作的指导和规范。会计准则是有技术性和社会性的,而在这一过程中,技术性和社会性分别又由客观性和主观性决定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不仅要保持其技术性,也要遵循其社会性,当然,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务语言,与国际协调是其永恒的主题。

2、会计准则的性质

会计准则作为一项从会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理论,为了能更好地了解会计准则的性质,我们有必要通过其“四性”来对它进行定位。

(1)会计准则具有规范性。各个行业和企业的经济事务是变化无常的,除此之外,各个行业又都存在着各自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许多会计问题是无法同言而喻的,然而会计准则的出现,让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问题时用一个共同的原则,使所有部门的会计工作都可以进行统一的标准,使得会计准则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从而使得会计信息更具有普遍性和一律性,大大提升会计信息的可信度。

(2)会计准则具有权威性。会计准则的标准是由有关权威部门来制定、颁发和实施的,并有可能是国家的立法部门或行政部门,或是受政府部门授权委托的会计职业集团,由此可见,会计准则能够成为会计核算务必遵守的规范和处理会计业务的绳尺,关键因素之一就在于它具有高度的权威性。

(3)会计准则具有发展性。会计准则是一种社会经济情况,是在会计实际活动中对理论的归纳和概述。会计准则具有非常高的相对稳定性,它总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对会计准则的不完善不完全部分,作出相应的修正、充实和舍弃,达到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4)会计准则具有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性。会计准则既是会计实践活动的主要向导,又是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相交融的成果,会计准则的内容主要来源于三方面,部分源于会计原理的演绎推理,部分源于实践的总结,而部分则源于国家对会计工作的政策和政策的研究,但不管是哪部分,会计准则都是通过检验和理论指导的实践,最后再以高度

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作用于会计实践工作。

3、会计准则的发展

会计准则是施行会计工作所应当遵循的标准,会计准则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决定了其发展的道路不可能是一蹴而成的,而必须是刻苦探索,学习借鉴的漫漫过程。例如,中国的会计准则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的发展,即从1978到1992,改革的初级阶段,从1992到2001的具体阶段,2002年至2005年的国际化阶段和2006年至今的系统构建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中,会计准则都取得了相应的发展和完善,在改革初级阶段,我国开始借鉴西方国家的会计理论,开始构造解释国外财政准则供国内会计专家学者研讨运用,开始专门设立钻研和制定会计准则的组织,并正式颁布了我国第一个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会计标准---《企业会计准则》;在具体阶段,全面深入进行了会计改革,并对财政部进行了具体会计的准则的制定和研究工作,在公布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以后,又接连公布了和债务、会计过失改正、等相关的具体会计准则,而在此之后,财政部又公布了16项具体的会计准则;国际化发展阶段,主要是以国际化战略为主导发展的阶段,随着加入WTO,我国经济和贸易的起伏流动越来越国际化,因而会计准则同国际交界的要求越来越发紧迫,但是,基于我国特殊的会计环境,我国已经建立了国际会计准则,这是建立在我国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系统构建阶段,财政部在总结了会计专家及学者的渊博见解的基础上,颁布了我国较为完整的会计标准系统,即由一个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构成的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另外,在2014年,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规范会计计量的方法,财政部先后发布了多项准则的增补或修订版,要求企业自2014年7月1日起执行,比如,职工薪酬的分类和五险一金的计算等。

(二)会计准则的影响

1、会计准则对企业的影响

(1)对企业偿还方式方面的影响。会计准则的变化会影响到企业资产清偿债务的方式,比如是现金资产清偿或非现金资产清产,而在企业债务转变为资本的会计处理问题上,会计准则鲜明提出,站在企业债务人的角度上,应当认定企业债权人的全部票面价值的部分,应当确认为债权的全部面值。

(2)对企业发放薪酬方面的影响。在企业发放职工薪酬方面,会计准则明确了职

工薪酬和职工福利业务的会计处理核算方式,维护了员工的根本利益,例如,在《企业会计准则第九号》中的职工薪酬,根据员工的利益提供服务,分别以资产成本或利润损失的职工工资、奖金、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职工福利费等明细计入。

(3)对企业计量计价方式方面的影响。对于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必须遵循公平来进行资产和负债的交易,并且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交易必须是交易两边自愿进行的,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及时了解到当前企业持有的资产负债的实际价值。而对于存货计价方式,尽管在过去的会计准则中出现了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移动加权平均法等,但是在现行的会计准则中,则要求企业公司发出存货只能使用先进先出法,类似这种存货方式的改变则严重影响了毛利率。

2、会计准则对经济利益方的影响

(1)对管理层的影响。为了进一步削弱会计的过度超纵行为,对会计评估和会计政策的选择设置了更为强大的限制,例如,关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等项目计提的准备不可转回,但是,公允价值的引入,以及引入债务重组和债务重组收益纳入当期损益等,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利润调控空间,而此项变化给管理层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若照现行的会计准则和路线,不再区分主要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的规定,将会给衡量管理绩效带来不便,而一系列的会计准则的变化,使原有的财务指标发生变化,最终这些变化也将给企业管理层业绩衡量带来不容忽视的问题。

(2)对债权人的影响。《债务重组》这一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核算的绳尺,在强调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强调债务核算必须严谨的同时,其成为仅有规范的债务重组的专门律例的同时,却也弱化了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3)对股东的影响。由于会计准则的转变可能导致企业采纳不同的会计处置方法和盈余管理政策,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股东应享有的利润。

二、会计准则制定中的若干问题

(一)会计准则制定导向选择的比较

会计准则制定导向不仅体现了准则制定者间的对弈,更多时候体现了准则制定者与准则执行者间的博弈。例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两大准则制定机构对弈的成果,就使得规则导向与原则导向从原本对立状态走向如今合作状态。会计准则制定导向深受会计系统因素的影响,主要是结构、管理制度、市场发育程度、经济法律环境等外部因素影响。如今,三种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是相当明显的,就如对以往规则导向会计准则体系进行深刻反思的美国目标导向会计准则,就如以复杂,详细显著的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而规则导向和原则导向互为对立的关系,却是促使两者走为统一的重要条件之一,这三种会计准则导向尽管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上存在着差异,但其相互联系、趋同发展的方向日益明显。

(二)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问题

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无非就是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形式,主要是指会计准则的运作方式和制定会计准则的机构。当前,在世界范围内,会计准则制定模式主要有2种较为常见的类型,一种是由政府机构实行的制定、颁布和运作的模式,例如中国、俄罗斯、法国等国家,另一种则是施行制定、颁布和实施的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由民间机构制定工作的模式。目前我国在会计准则制定模式上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1、缺乏科学、合理的制定方法

目前,在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比较借鉴法,此方法是以归纳为主要目的,却不太能适应当前飞速变化发展的财务会计环境,并且国家对当前兴起的概念框架法的引用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统一的指导,从而导致会计准则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不足,不能充分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

2、缺乏充分独立的制定机构

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政府就是唯一的制定机构,它在各方面产生了一定的标准,由于受到传统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因素的作用,在现实的准则制

定过程中,对于准则的制定和决策,大量政府官间接或直接地参与其中,而会计准则制定的主管人员也大多是国家财政部直接委派其领班兼任,这导致了我国会计准则在发展过程中,严重缺乏独立性,因而不能完全准确地确定会计准则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3、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

在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中,政府的地位既是参与者也是管理者,政府是唯一的制定结构,为了参与投资者的认同,政府直接进入到我国的微观经济活动中的同时,又要对全国经济活动运转的进展状况进行宏观调控和严密监管,并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作为监管的目标。在这种制定状态下,政府在制定准则时,倾向于微观经济活动中政府参与一方的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极高,而疏忽了其他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益,然后导致会计准则的不公平。

三、关于会计准则制定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经济因素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宏观调控颇多,计划经济印迹浓厚,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使得会计准则更倾向于政府税收和宏观管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明确提出:“会计信息应该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相符合,应该满足相关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求,应该满足企业增强在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二)政治因素

政府干涉制定会计准则的选择空间的同时,也影响着会计准则进度和方法的发展,政府的干预可能有利于规范的转变,可能在抑制中起到基础性作用。会计准则除了具有经济后果,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着宏观经济的运转,因而在每项新的会计准则制定时,政府必须对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做一下评价,有的甚至直接干脆地通过有关权利机构介入。比如,以政府为主导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法国,表现尤为突出,而以民间团体为主导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美国,也常常对新的会计准则的出台进行干涉。

(三)文化因素

科学技术的成长状况和知识储量的稀疏程度,都有可能会对会计准则的制定产生影响。对于会计理论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相关专家学者曾这样认为,会计理论是具有内部协调、联系紧密、逻辑高度一致性的理论体系,它可以在规范的形式之后进行压缩,会计准则可以作为会计理论的一部分,会计准则可以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会计理论是会计准则的制定的重要指南,如果缺少会计理论的高度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就有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严格意义上的会计理论,其实是会计实践的认知系统,它可以反映会计发展的历史和规律,可以预测会计发展的未来,所以说,会计理论水平的发展程度,约束着会计准则的发展。

(四)法制因素

会计准则是对会计活动进行牵制的规范性文件,在我国,制定会计准则的部门具有强制性,所以会计准则也具有强制性,如此看来,法律环境是会计准则制定的重要一环。在一些国家,会计准则本身从属于法律体系,在某些时候,法律对会计准则的影响是可以与经济对会计准则的影响相提并论的,法律于会计准则的制定与施行有着普遍而

又深入的影响。举例来说,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和资本市场发展的时间都不是很长,因而经济建设存在很多不完整的地方,而法律高于政治的现象也是有的,在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上,我国的法律环境对准则的制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五)社会环境因素

会计准则实际是对各经济实体的制约,因此国家的社会环境会影响到该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比如会计职业团体的成熟度和专业度,此外,国家会计准则的特殊性取决于其社会经济环境的特殊性,不同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环境存在着种种差异,然而在某种程度上,这一客观存在却是国家会计准则不同特征体现的决定性因素,所以社会环境因素对会计准则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四、会计准则的制定对经济稳定的积极作用

现实的环境是纷繁复杂的,大到一个国家,小至一个社会,都具有其固有的经济目标和经济利益,所以会计准则制定所反映出来的内容不仅仅只是内容,它具有很强的经济意义。在实际的经济环境中,会计准则的暴露就是一种微观经济策略,会计准则不能脱离现实环境,并且它的制定和发展都受到现实经济环境的影响,正因如此,会计准则的制定对经济的稳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当然,一项好的会计准则的制定对于经济稳定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基于现实,基于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经济的稳定离不开会计准则的制定,那么,会计准则的制定对经济稳定有什么积极的作用呢?其一,经济的稳定离不开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而近几年国际国内出现了很多财务丑闻,启示着我们会计信息失真或缺乏现实用处,不但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亏损,还将会诱发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无效配置和浪费,因而,会计准则的制定将能很好地满足投资者、债权人等的信息需求,减少不相符性信息,提升投资和信贷决策的有效性,降低资本,提高配置经济资源的效率,为增进市场经济的稳定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其二,总体经济的稳定离不开个体经济的稳定,所以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也不容忽视,会计准则的制定促进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在某些方面可以大大提高高科技企业、风险投资企业或研发投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业绩水平,从而达到经济稳健发展的效果,然后进一步地推动整体经济的稳定发展。

总而言之,在当今时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会计准则的制定在保障经济稳定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面向未来,也为我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争取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奠定着重要的基础。

五、对于会计准则制定的建议

我国会计准则经过多年的鼎新,虽已逐步走向国际会计实务,但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仍有一定差距。第一,在会计准则的形式上,我国会计准则条文相对国际会计准则而言,会比较简单,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水平会比较复杂,其设置了层次,标准下面设有注释、使用指南等主要说明,而我国会计准则还没有创建出这样的框架和层次;第二,在会计准则的内容上,我国会计准则没有所谓的体系框架,而国际会计准则已经有了作为基础的概念框架,此外,现如今我国发布的会计准则中,诸多相关业务都还没有制定明确的准则,我国会计的规范,还处在“制度与准则并存”的阶段;第三,在会计准则的制定机制上,我国会计准则主要是由财政部负责制定的,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研究和建议的主体和范围是有限的,以至于准则制定过程的透明度不高,而国际会计准则具有非常严厉的制定流程和透明度要求,如投票表决和委员会的讨论等,制定过程中的各方建议、投票状况等均对外发布,透明度很高。虽然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有很大的差距,但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通过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得出启示,明确我国会计准则发展的进一步方向。

那如何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呢?

首先,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向国际化迈步,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和实施应该是国际化的方向,我国特殊的社会环境,肯定了我国会计准则保持其特色是客观现实的,是一种现实趋势,因此,我们应当客观地建立2种正确的看法:第一,现行的会计规范中有许多是科学、恰当的,是其他国家所没有具备的,不能盲目地为了追求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而放弃这些优良元素;第二,处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实施和完善的连续过程中,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一项重要内容,比如对国外会计规范的汲取和借鉴,同时,我们应积极参与各类会计准则的协调活动,充分利用现有长处,从多方面入手,进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研究和探讨工作,以便提供国际协调的方法和途径,为会计准则的完善奠定基础。其次,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要有明确的使用范围,制定准则应当从实际会计操作角度出发。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只针对机构建立了一个会计准则体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扩大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是十分必要的。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决定了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实现出发点,而不是为了满足某一阶级的利益而进行的,如果未实现政策导向下的会计准则,企业操纵利润的现象将更加严重,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时,要充分立足于国

情,使会计准则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然后,会计准则的制定不能脱离公平和均衡的原则,例如,会计准则的制定不仅要考虑利益的主导类,在党的各个方面上更是要保护好弱势群体应有的利益,只有保护了多数的私人投资者,中小投资者等弱势群体的利益,才能使这些群体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资本市场的运转中去,才能建立完善好会计准则的市场规则,使市场经济稳健有效地运行。

随着环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准则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是环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环球经济一体化要求会计国际化,而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是其重点内容。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要顺应世界经济的发展,在切实考虑我国特有的会计环境的情况下,做到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强化会计准则的执行机制,在国际化进程当中坚持成本效益原则,这样,才能有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变革完善,才能有利于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又不失国际化气息的会计准则体系。

结论

会计准则是全球经济市场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资产负债表中的许多项目而言,会计准则是计量的重要向导。更为重要的是,会计准则已经渗透到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会计界、金融市场以及监管部门,越来越愿意接受采用会计准则去指导经济工作,由此可见,会计准则对于经济各个领域的作用越来越举足轻重。会计准则的制定虽然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但终止或撤销会计准则,有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及其他市场参与者的信心降低,进而抑制到经济的稳健发展,所以,会计准则必须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充实,以便更好地管理经济活动。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会计准则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是大势所趋,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发展是重要的方向。如何理性客观地处理会计工作,真正把会计做到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实披露企业财务,是会计准则制定在未来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最后,我们坚信,会计准则一定会在不断地研究实践中日益厚实和实施。

致谢语

本文是在谢晖颖老师的密切关怀和精心指导下落成的。论文的修改谢老师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本文的整个创作过程都洋溢着谢老师付出的时间和精力。

谢老师严谨的学术态度、一丝不苟的钻研精神、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以及对会计专业相关问题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在此,向谢老师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参考文献

[1]刘春兰. 关于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和实施的几点思考[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2:261-262.

[2]王笈惟. 当前会计准则制定导向现状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外资,2014,02:70.

[3]朱娜. 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差异分析[J]. 统计与管理,2014,02:65-66.

[4]翟登峰. 会计准则国际化对中国的影响[J]. 经济研究导刊,2014,09:161+256.

[5]李琳芳.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制约[J]. 中国商贸,2014,11:59-60.

[6]徐思濛. 中外会计准则的差异比较[J]. 商场现代化,2014,23:230.

[7]封森. 制度环境对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研究[J]. 经营管理者,2014,29:48.

[8]肖富玲,颜亨莎. 中美会计准则比较及其启示[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23:74-75.

[9]高凯丽,蔡闫东. 会计准则制定导向及我国的现实选择[J]. 商业会计,2013,04:6-9.

[10]赵杰. 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国际比较——基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背景下的思考[J]. 科技创业月刊,2013,04:83-85.

[11]樊翠云.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及实现途径[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09:34-37.

[12]陆鹿. 中美会计准则差异及原因探究[J]. 财会研究,2013,08:34-37.

[13]丁玥. 基于市场需求的会计准则的制定[J]. 商场现代化,2015,07:215.

会计准则及其制定的主要因素分析

会计准则及其制定的主要因素分析 [摘要]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诸多财务事件的发生,鞭策了经济界专业人士对传统会计准则的各种反思,事实上,会计准则的影响往往要比想象中的还要深远重大,而会计准则本身的制定又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其产生发展的因素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会计准则的制定是项艰难而又具有挑战的工作,有许多问题尚待深入研究。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我国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阐述了会计准则对企业、经济利益方等的影响,分析了会计准则制定的导向和模式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制定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着重分析,总结了我国会计准则给经济稳定带来的积极作用,最后为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制定主要因素积极作用建议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疾速生长,会计标准体制呈现出了相应的成长,适时革新的形象。据了解,早期安然公司的破产激发了经济界领导者对会计准则制定导向问题的高调关注,随其后的世通的财务舞弊更为严重,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会计准则制定中各种问题的讨论。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诸多财务事件的发生鞭策了经济界专业人士对传统会计准则的各种反思,事实上,会计准则的影响往往要比想象中的还要深远重大,而会计准则本身的制定又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其产生发展的因素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会计准则的制定是项艰难而又具有挑战的工作,有许多问题尚待深入研究。 针对会计准则的制定问题,不同的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影响。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法制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都是影响会计准则制定的主要因素。会计准则不仅保障经济工作有序进行,在一定程度上,更提高了财务报告的信息量,所以,应该完善基于经济稳定的会计准则的制定,发掘会计的风险解释功能,以防范和化解经济风险。客观地说,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具有理论基础和环境基础的。 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我国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阐述了会计准则对企业,经济利益方等的影响,分析了会计准则制定的导向和模式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制定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着重分析,总结了我国会计准则给经济稳定带来的积极作用,最后为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建议。

会计准则制定的原则导向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会计准则制定的原则导向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什么是会计准则制定的原则导向规则导向、目标导向 姓名:魏星 班级:08级会计五班 学号:2008485021 指导老师姓名:冯雪莲 中文摘要:会计准则制定中的”规则导向”和”原则导向”是世界各国在制定会计准则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制定,关于规则导向,原则导向,目标导向的讨论更是日渐激烈。 关键字:规则导向,原则导向,目标导向,概念,比较,重要性,约束条件 关于“规则导向”和“原则导向”的概念与比较: 首先,在这里阐述一下关于”规则导向”和”原则导向”的概念。”规则导向”和”原则导向”的概念是从规则和原则这两个基本概念出发而引申的。一般意义上讲,规则是指用条文的形式来规范社会生活:预先都规定好了条条框框,什么样的情况就怎样进行处理,对号入座;而原则是指给出一些道理和逻辑来作为判断的基本理由和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说,所谓的大陆法系是规则的,英美法系是原则的。 在会计准则这个领域,却很难划分为规则和原则两类。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国家的会计准则只是单纯的原则,或者只是单纯的规则。现实的情况是:有些国家的会计准则中原则多一些,而另一些国家的会计准则中规则多一些。所以我们只能说,某一个国家的会计准则是以原则为导向,而另一个国家的会计准则是以规则为导向;会计准则中原则多些,则为原则导向;会计准则中规则多些,则为规则导向。 美国文化从根子上秉承英国传统,从而才有英美法系一说。美国的社会规范,包括会计准则,不可能是由规则组成的。所以,批评美国会计准则的人,包括美国人自己,都没有说它是规则,而是批评它是规则导向,意在说明里面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分析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分析 【摘要】上市公司执行新准则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是否存在着差异及差异存在原因是什么, 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并结合我国会计环境对差异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同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趋同;比较;会计环境 【Abstract】Listed companies implement new standard marks the 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in our country. China's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if there is a difference and difference existence the reason, this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nd analyses the reasons of the existenc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accounting environment,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Accounting standards; Convergence; Compare; Accounting Environment

一、绪论 由于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同,世界各国制定的会计准则存在很大差异。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融资活动日益频繁,地区性经济集团以及跨国经营的会计师事务所逐渐增多,各国之间会计准则的巨大差异已成为国际资本流动和资源有效配置的障碍。加快会计标准的国际化进程成为会计领域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表现 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客观环境和特点,审慎处理了和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一)结构趋同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基本准则是纲,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筹驾驭作用,相当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具体准则是目,是依据基本准则原则要求对有关业务或报告做出的具体规定,现有具体准则已经基本涵盖了所有的业务内容;应用指南是补充,是对具体准则的操作指引,类似于与各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并发布的实施指南以及相关的解释公告。可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结构上已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二)具体准则趋同 1.将公允价值引入新会计准则体系。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较侧重公允价值的应用,而我国原有会计准则几乎不涉及公允价值。考虑到我国市场发展的现状,修订后的新准则体系中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 2.以控制为基础确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第6条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加以确定。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这些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的规定一样,都强调了实质控制。另外,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也由侧重母公司理论转向侧重实体理论。

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准则异同比较分析

在小企业落实《小企业会计准则》。 相同方面 (一)制定依据相同 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 (二)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要求相同 《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都要求企业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 (三)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相同 《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都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会计期末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四)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相同 《企业会计准则》总则第11条和《小企业会计准则》总说明第11条都要求企业遵循客观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谨慎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 (五)会计核算方法基本相同 1. 会计科目设置基本相同。《企业会计准则》设置了85个一级科目,《小企业会计准则》设置了60个一级科目,其中有58个一级科目与《企业会计准则》的不仅名称相同,而且核算内容也基本相同。 2. 会计核算方法基本相同。如资产计价方法都以取得时发生的货币支出,或以形成前所发生的料工费支出,或以换出非货币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或以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作为资产的入账价值。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和存货等流动资产都要计提减值准备,并且估计资产损失的方法也相同。资产增减,负债增减,所有者权益增减,收入的分类及其确认,费用的分类归集,利润形成等的账务处理基本相同。 3. 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的内容和要求基本相同。如都要求定期编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同时提供会计报表附注,但《小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内容相对更为简化。

2019会计准则最新变化解读报告

2019会计准则最新变化解读报告 会计准则最新变化解读报告

前言 2 0 1 7 年 3 月3 1 日,财政部修订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 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 3 号——金融资产转移》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 4 号——套期会计》等三项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 作为全球财经教育领导者,高顿预计,财政部将相继对收入准则、政府补助准则等进行重大修订。结合目前情况,《企业会计准则第1 4 号——收入(修订)(征求意见稿)》、《企业会计准则第1 6 号——政府补助(修订)(征求意见稿)》均已出台多时,鉴于收入准则也将对绝大多数企业产生深远影响,高顿研究院基于对金融工具准则的深入研究,结合对收入、政府补助、持有待售非流动资产等准则的征求意见稿的理解,权威发布《 2 0 1 7 会计准则最新变化解读报告》! 报告汇总解读最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收入准则征求意见稿、政府补助准则修订意见稿、持有待售非流动资产修订意见稿,结合案例研究分析四大类准则变化点及在企业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注意:收入、政府补助、持有待售非流动资产准则内容,具体应以最终文件为准。 )

目录 第一部分最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解读 .............................................................................................. 1 .1 修订背景 (4) 1 .2 修订的主要内容 (4) 1 .3 金融资产分类原则 (6) 1 .3 .1 金融资产分类标准................................................................................................ 1 .3 . 2 金融资产的“三分类” ........................................................................................... 1 .3 .3 金融资产分类示例................................................................................................. 1 .4 金融负债的最新变化...................................................................................................................... 1 1 1 .5 嵌入衍生工具的简化处理............................................................................................................. 1 1 1 .6 金融工具减值—以“预期损失模型”替代“已发生损失模型”.................................... 1 2 1 .7 金融资产转移—金融资产转移判断原则及会计处理进一步明确.................................... 1 8 1 .8 套期会计—与企业风险管理活动联系更紧密 ........................................................................ 1 9 1 .9 新准则执行时间............................................................................................................................... 2 1 第二部分收入准则征求意见稿解读.................................................................................................. 2 .1 修订背景.............................................................................................................................................. 2 2 2 .2 修订的主要内容 ................................................................................................................................ 2 3 2 . 3 适用范围.............................................................................................................................................. 2 3 2 .4 收入确认“新模型” ....................................................................................................................... 2 4 2 .4 .1 识别与客户订立的合同.............................................................................................. 2 .4 . 3 确定交易价格....................................................................................................... 2 .4 .4 将交易价格分摊至单独的履约义务 ........................................................................... 2 9 2 .4 .5 在主体履行履约义务时确认收入................................................................................ 3 0 2 .5 细化特殊交易的会计处理 .......................................................................................................... 3 1 2 .6 预计实施时间 ................................................................................................................................. 3 1 2 .7 预计对不同行业产生的影响...................................................................................................... 3 1 第三部分政府补助准则修订意见稿解读 ............................................................................................. 3 .1 准则修订的背景............................................................................................................................... 3 2 3 .2 准则修订的主要内容...................................................................................................................... 3 2 第四部分持有待售非流动资产准则修订意见稿解读.......................................................................... 3 4 4 .1 准则修订的背景............................................................................................................................... 3 4 4 .2 准则修订的主要内容...................................................................................................................... 3 4

为什么要制定会计准则

为什么要制定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指南。按其所起的作用,可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基本准则是概括组织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还是制定具体准则的主要依据和指导原则。基本准则又包括总则和一般准则,总则中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会计核算工作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企业设计和选择会计方法的重要依据。一般准则包括真实性,实质重于形式,有用性,一致性,可比性,及时性,清晰性,权责发生制,配比性,谨慎性,重要性等。这些原则是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是我国会计核算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具体会计准则是按照基本准则的内容要求,针对各种经济业务作出的具体规定。它的特点是操作性强,可以根据其直接组织该项业务的核算。 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核算的技术标准、信息披露的操作规范和会计工作质量控制的准绳,一般由权威机构制定和发布,从而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制度刚性。 一、具体会计准则产生的动因 会计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会计发展与变革的动力在于会计与经济活动之间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集中表现为经济体制对会计的客观要求。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首先考虑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适应性,这对明确企业的产权关系,引导社会资金合理流动,保证平等竞争,规范各行业会计工作将起良好的作用。会计准则产生的动因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关因素有以下两方面 1.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环境对会计准则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迅速提高,原有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已经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会计进行改革。因此,会计准则的制订和完善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二是经济基础环境对会计的影响。经济基础环境包括经济管理体制、企业组织形式、所有制形式、经营方式等等。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尽管经济模式及所有制成分有了较大变化,但国有经济成分毕竟仍占主导地位。所以,会计提供的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这实际上体现了我国目前经济基础环境对会计的影响。三是上层建筑对会计准则的影响。政治法律因素对于会计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在不同的国家,其法律对会计准则制定影响的力度是不一样的。例如美国、英国等是授权给民间会计职业团体制定和颁布会计准则。而法国、德国等是政府直接参与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我国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直接组织制定和颁布的,因此,体现出较多的法律强制性和权威性。 2.企业产权制度的变化。在两权合一的情况下,企业所有者既是企业的投资者,也是企业的经营者。因此,企业会计职能主要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必得的信息,这时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是合一的。但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所有者不再直接从事企业经营,但由于自身利益所在,必然关心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成为企业财务信息的主要用户。同样道理,债权人也成为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而企业经营者则主要履行提供财务信息的职责。从使用者的角度看,会计准则是对会计信息提供者行为的规范,以便众多用户能够理解他们所需的会计信息。从提供者的角度看,会计准则又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规范,以约束其会计信息的无限要求,并解决双方口径不统一的问题。因此,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都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二、具体会计准则产生的社会效应 会计准则作为我国会计改革的核心,是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相结合的产物。因而,它具有两重性质:一是会计准则以其技术性的规范化形式,首先成为客观约束机制,使会计实务处理达到科学、合理、内在一致,这是会计准则的自然属性。二是会计准则具有直接、间接的“经济后果”,这是由会计准则的社会属性决定的。所谓经济后果,是指会计报告将影响企

中国新会计准则分析

中国新会计准则分析 简介:日前,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引发了市场对上市公司潜在业绩波动的热烈讨论。不过,从证券投资角度看,仅仅讨论企业会计利润的波动是远远不够的。本版今日刊登的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的研究报告即从股票估值、管理层行为决策的相机调整以及会计政策变更蕴藏的投资机会等视角,多维度地剖析了新准则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利润波动无碍股票估值 新会计准则相对于原准则,在会计处理上有很大的差异。我国现行的是16 项企业会计准则,而新准则的数量达到39 项,在体系的完整性方面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新会计准则由1 项起基本财务框架概念作用的《基本准则》(以财政部令形式发布)和37 项具体会计准则以及1 项首次采用新准则时与原准则进行实务衔接的办法组成。我们建议投资者在阅读新会计准则时,关注《企业会计准则第38 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在37 项具体会计准则中,某些准则会对某些行业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将这些准则以及他们影响的主要行业整理出来(见表一)。 业绩波动不会明显影响股价 目前投资者普遍关心新会计准则启用后,上市公司的业绩波动,市场预计这将在2006 下半年至2007 上半年反映出来。我们将上市公司接下来可能的业绩波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实施准则前,上市公司可能进行的会计政策调整。我们在这一阶段主要关心上市公司可能会在新准则实施前,针对新准则中增加的某些会计处理的限制,提前进行账务调整,最典型的可能就是将在新准则中规定不可转回的减值准备提前转回;二是准则实施时上市公司根据新准则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调整以及由于采用更反映经济实质的会计政策后,所产生的业绩的波动,比如资产从以历史成本计量转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引发的连锁反应。

新会计准则解读

新会计准则解读(常见问题) 新会计准则出台后,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但在日常操作中有许多问题在准则中并没有明确规定,以下内容就与合并报表相关的一些常见问题做出具体解读。 一、资本公积能否全部转增资本?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资本公积的核算只设置两个明细科目:资本(或股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 1.”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核算内容主要包括: (1)股东投资溢价和股票发行费用(冲减资本公积)。 (2)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差额:借差,借记”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冲减留存收益);贷差,贷记”资本公积”。 (3)”拨款转入”在”资本公积—资本溢价”中过渡。 2.”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核算内容主要包括: (1)以权益结算股份支付通过”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过渡。 (2)”权益法”下,享有被投资企业除损益外的所有者权益变动的份额。 (3)关联方交易时,交易价格显失公允的差额。 (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值变动差额。 (5)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日公允值大于原账面值的差额。 (6)其他”资本公积—资本溢价”不包括的内容。 股本溢价属于投资者投资性质,属于准资本,上市公司资本公积中只有股本溢价可以转增股本。执行新会计准则之后,新发生的经济业务形成的”其他资本公积”不能用于转增资本。 二、为什么新准则对控制的子公司用成本法核算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 2 号—长期股权投资》(2006)的有关规定: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即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 之所以将原准则(制度)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与权益法的局限性有关,也是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结果。

以规则制定与以原则制定会计准则的比较

由于市场失灵和不同利益集团对会计信息产生不同偏好,制定会计准则成为必要,目前,世界上存在两种不同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即以原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和以规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前者的主要代表是国际会计准则和英国财务报告准则;后者的主要代表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可以说,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然而,美国自2001年11月发生的安然会计丑闻后,又相继发现世通、施乐等公司财务造假,迫于要求一般公认会计准则以原则为基础的呼声,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将其列为议事日程,似乎原则为导向制定模式日渐占据上风。究竟孰优孰劣?下面通过对比,阐明各自优势和劣势,这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大有由计会借鉴作用。 一、以规则为导向会计准则的利弊 FASB制订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是规则导向会计准则的典范。以规则为基础的准则制订模式,除了给出某一对象或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财务报告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外,还力图考虑到原则适用的所有可能情况,并将这些情况对原则的运用具体化为可操作的规则。所谓所有情况,既包括适用准则的情况,也包括不适用准则的有关例外。为了对具体规则予以说明,准则中还包括大量的解释和执行指南。可见,例外、解释和执行指南是规则导向会计准则的两个显著特点。 (一)优势:这种力图为每一种可能情况都提供“唯一”答案的准则制定模式,其目的是希望在任何时侯都能为会计职业人员提供技术参照标准,以较强的可操作性保证相似交易、事项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而硬性的操作标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会计人员的酌定行为。由于每一种可能情况都有相应的规则,在诉讼纠纷中会计职业人员便可诉诸有关规则抗辩,这一点在诉讼爆炸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对会计职业人员而言,详尽的规则还限制了监管机构对会计行为过程的事前介人,而将其权限限制在事后的职业判断评价,同时也为监管机构提供了监督、制裁的依据。 (二)劣势:尽管以规则为基础的准则制定模式有上述优势,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还是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过于详尽、复杂的会计准则带来了准则制订、实施的高成本。力图考虑到所有可能情况的准则制订模式,必然带来百科全书式的会计准则,一些复杂经济业务的准则动辄上百页,由此造成准则制订程序过于繁琐、缓慢。这其中固然有FASB所要求的应循程序或业务性质复杂之故,但力图对每种情况都给出唯一规则的指导思想无疑加大了准则的制订成本。并且,再详尽的规则也是以已发生的事实、或发生事实的预期为考虑对象,当出现经验、预期之外的情况时,着眼具体规则的准则往往难以及时给出恰当的答案,难以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 其次,规则导向准则可能无法发挥预期的规范作用。对业务的处理规定得过于细致,使得财务报告的编制者将注意力集中到满足会计准则所规定的固定模式,而不是如何真实、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的内在本质,致使本应反映经济实质的会计信息流于形式上的处理。美国著名会计学家史蒂夫·泽夫指出,美国是世界上对公司财务信息披露最为苛刻的国家,然而苛刻的要求却未必能够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由于过分注重形式,公司的财务报告已经不太能够向投资者提供关于仁市公司财务状况的信息,在许多方面已演化成数字游戏。安然公司正是把SPE作为其隐瞒负债、掩盖损失的工具,导致1997年-2000年期间高估了4.99亿美元的利润,低估了数亿美元的负债。其次,世界是不断发展和迅速变化着的,经济活动日新月异,新型金融产品和交易方式不断涌现,复杂程度也日益加深,这种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无法满足也不可能满足未来日趋复杂和变化的不确定性情况,而充其量只能适用于准则出台当时的外界条件。此外,尽管现行会计准则如此详细,但仍不完整,并没有将所有行业和业务事无巨细均包含在内,它的适用范围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再次,规则导向准则中的详细规定易助长会计职业人员在财务报告过程中的“按章照搬”,

会计准则制定方法

会计准则制定方法

摘要 因安然事件和《萨班斯法案》的推动,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的讨论十分热烈。法案责成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研究美国采用原则导向制定会计准则的可行性、实施的途径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从而将会计准则制定方法问题,提到了新的高度。规则导向、原则导向还是目标导向,这一问题非常重要。本文在分析了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会计准则的特点。 关键词: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理想会计准则

目录 一、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方法 (1) 1.要改变目前企业监管和考核体系 (1) 2.公司治理结构要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和完善 (1) 3.对会计准则制定的要求 (1) 4.会计职业界要加深对会计的理解 (2) 5.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的认知要有一个提高 (2) 二、理想会计准则的特点 (2) 1.必须将财务会计的目标放在首位。 (2) 2.应当具备平衡会计信息的各种质量特征。 (2) 3.要能反映经济现实,中立、无偏。 (3) 4.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 (3) 5.需要适量的应用指南 (3) 三、我国的现状 (3) 结语 (4) 参考文献 (4)

一、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方法 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中,有的是原则导向,有的是规则导向,而有的则是规则。原则导向有很多成功的实践。例如,投资类型的划分。“两则两制”中以50%划分控制与非控制,1998年的投资准则,50%以上就是控股,25%以上就是具备重大影响。但高于50%而没有实际控制,还是不叫控制,低于50%的但实质上能够控制企业也叫控制。这就是原则导向的重要体现。 1.要改变目前企业监管和考核体系 要改变过多地以利润考核一个企业的做法,从短期的考核一个企业改变为从长期来考核企业,不仅要考核利润,更多地同时要考核企业的资产,不以企业是否盈利来作为考核的标准,而是把考核的权力交给投资者,由投资者“用脚投票”。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企业的考核上特别是证券市场的考核,监管的核心是利润,把利润作为监管企业、上市公司的依据,那么会计准则的制定自然就要更多关注利润,这使得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考虑到利润操纵的因素,不得不设定很多的规则来限制利润操纵。 2.公司治理结构要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和完善 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是第一位的,没有独立性就没有判断、就没有目标,就没有经济实质,现在我们的公司治理结构不能保障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比如内部人控制很严重,注册会计师由内部人所聘请,不能独立地发表意见,容易放大目标导向或原则导向甚至规则导向留下的判断空间。只有独立性得到了保障,会计才能从会计目标的角度来反映经济现实,目标导向带来的问题才可以有效地加以限制。 3.对会计准则制定的要求 在经验、估计、会计经济实质的透彻理解等方面,目标导向对会计准则制定者的要求很高。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概念框架,前后一致、内部贯通,要能达到会计目标的要害,深刻把握会计目标和会计工作的内在关系等。另外,准则制定者在准则的制定中,要时刻把握实现“会计目标——决策有用”这一中心思想。

对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和分析

内容摘要:摘要:财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将在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中首先执行,本文主要从概括的角度总结出新会计准则与现行会计准则的六个重要变化,并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对六个重要变化从理论进行阐述。文中把现行准则称为旧准则。 摘要:财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将在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中首先执行,本文主要从概括的角度总结出新会计准则与现行会计准则的六个重要变化,并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对六个重要变化从理论进行阐述。文中把现行准则称为旧准则。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理解分析 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项基本会计准则、38项具体会计准则以及相关应用指南,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对现行的1997年至2001年期间颁布的16项具体会计准则,也进行了全面的梳理、调整和修订。新会计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因为新准则首先在上市公司中执行,所以本文中举例均以上市公司例。 同现行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的重要变化体现在6个方面 第一个变化:公允价值计量重新得到认可和运用 在新基本准则中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其他基本原则如: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得到保留,这就为公允价值原则的运用打开了绿灯。 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比较侧重公允价值的应用,以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此次准则体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总体上说,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的。在我国市场经济规则还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公允价值很难取得,如何做到真正的公平?关键看评估机构如何评估。公允价值的运用是否能带来会计准则制定者所期望的政策效果,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 1、公允价值与债务重组 1998年到2001年,债务重组利得可以计入当期损益。也就是说,企业可以通过债务重组获得利润,但是,2001年开始实施的会计准则,将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公司资本公积,不能产生利润。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规定了可能产生损益的债务重组四种情况:第一,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

2019新会计准则解析

2019年新会计准则解析与分录概述 仅供盛泉集团部单位使用

一、目录 第一编资产类 库存现金 其他货币资金 应收股利 应收利息 交易性金融资产 预付账款 应收账款/应收票据 其他应收款 存货 原材料 包装物 低值易耗品 库存商品 待摊费用 长期待摊费用 坏账准备 投资性房地产 未实现融资收益 固定资产 累计折旧 工程物资 在建工程 债券投资 其他债权投资 其他权益工具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 无形资产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合同资产和合同负债 第二编负债类 短期借款 应付账款/应付票据 交易性金融负债 递延收益 持有待售 持有待售资产 持有待售资产减值准备 持有待售负债 资产处置损益 长期借款应付债券 未确认融资费用 专项应付款 预收账款 应付职工薪酬 应交增值税 应付股利 应付利息 预计负债 第三编权益类 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 其他综合收益 本年利润 利润分配 库存股 盈余公积 专项储备 第四编成本类 合同履约成本 合同取得成本 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 劳务成本 研发支出 第五编损益类 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成本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投资收益 其他收益 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 税金及附加 销售费用 财务费用 管理费用 勘探费用 所得税费用 资产减值损失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二、部分科目解析与说明 库存现金 备用金出纳拨付各部门备用金:借:其他应收款 贷:库存现金 其他货币资金 其他货币资金是指企业除现金、银行存款以外的其他各种货币资金,主要包括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存出投资款和外埠存款等。 应收股利 本科目核算企业应收取的现金股利和应收取其他单位分配的利润。(常用于股息收入和长期股权投资的利息收入)。 应收利息 本科目核算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放贷款、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拆出资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等应收取的利息。 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收回的利息 交易性金融资产 初始购入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不含交易费用的购入价) 应收股利(包含在购买价款中已宣告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 投资收益(交易费用)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交易费用支付的增值税) 贷:银行存款 持有期间 1.收到包含在价款当中的股利/利息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股利 2.宣告发放现金股利 借:应收股利 贷:投资收益 收到现金股利或债券利息时: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股利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处置 借:银行存款(实际收到的款项,即出售价款-出售的手续费用)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公允价值变动(或借方)(前一次和初始差额) 投资收益(差额倒挤) 【注意】不再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结转到投资收益 同时:

会计准则制定方法

摘要 因安然事件和《萨班斯法案》的推动,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的讨论十分热烈。法案责成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研究美国采用原则导向制定会计准则的可行性、实施的途径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从而将会计准则制定方法问题,提到了新的高度。规则导向、原则导向还是目标导向,这一问题非常重要。本文在分析了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会计准则的特点。 关键词: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理想会计准则

目录 一、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方法 (1) 1.要改变目前企业监管和考核体系 (1) 2.公司治理结构要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和完善 (1) 3.对会计准则制定的要求 (1) 4.会计职业界要加深对会计的理解 (2) 5.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的认知要有一个提高 (2) 二、理想会计准则的特点 (2) 1.必须将财务会计的目标放在首位。 (2) 2.应当具备平衡会计信息的各种质量特征。 (2) 3.要能反映经济现实,中立、无偏。 (3) 4.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 (3) 5.需要适量的应用指南 (3) 三、我国的现状 (3) 结语 (4) 参考文献 (4)

一、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方法 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中,有的是原则导向,有的是规则导向,而有的则是规则。原则导向有很多成功的实践。例如,投资类型的划分。“两则两制”中以50%划分控制与非控制,1998年的投资准则,50%以上就是控股,25%以上就是具备重大影响。但高于50%而没有实际控制,还是不叫控制,低于50%的但实质上能够控制企业也叫控制。这就是原则导向的重要体现。 1.要改变目前企业监管和考核体系 要改变过多地以利润考核一个企业的做法,从短期的考核一个企业改变为从长期来考核企业,不仅要考核利润,更多地同时要考核企业的资产,不以企业是否盈利来作为考核的标准,而是把考核的权力交给投资者,由投资者“用脚投票”。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企业的考核上特别是证券市场的考核,监管的核心是利润,把利润作为监管企业、上市公司的依据,那么会计准则的制定自然就要更多关注利润,这使得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考虑到利润操纵的因素,不得不设定很多的规则来限制利润操纵。 2.公司治理结构要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和完善 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是第一位的,没有独立性就没有判断、就没有目标,就没有经济实质,现在我们的公司治理结构不能保障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比如内部人控制很严重,注册会计师由内部人所聘请,不能独立地发表意见,容易放大目标导向或原则导向甚至规则导向留下的判断空间。只有独立性得到了保障,会计才能从会计目标的角度来反映经济现实,目标导向带来的问题才可以有效地加以限制。 3.对会计准则制定的要求 在经验、估计、会计经济实质的透彻理解等方面,目标导向对会计准则制定者的要求很高。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概念框架,前后一致、内部贯通,要能达到会计目标的要害,深刻把握会计目标和会计工作的内在关系等。另外,准则制定者在准则的制定中,要时刻把握实现“会计目标——决策有用”这一中心思想。

中外会计准则比较分析

中外会计准则比较分析 一、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 (一)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 1.1973年,来自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墨西哥荷兰美国英国和爱尔兰的会计职业团体发起设立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简称IASC),总部设在英国伦敦。中国于1998年5月正式加入IASC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中国是改组前IASC的观察员。 2.IASC的主要目标是:(1)本着公众利益,制定会计准则,并推动其在世界范围内被采纳。(2)为协调国际会计准则而广泛地开展工作。中国在1998年5月份加入了IASC,截至2001年IASC一共拥有来自104个国家的143个正式成员。 3.IASC颁布的会计规范大致有以下三大类: (1)财务会计概念框架,IASC所颁布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概念框架明确了基本假设会计要素及其确认计量和报告报表的目标等基本概念,在会计概念框架的基础上制订IAS;(2)准则(IAS);(3)解释公告。 4.在被改组(2001年)前,IASC的下属机构有:理事会(The IASC Board)、咨询小组(The Consultative Group)、1994年成立的顾问委员会(The Advisory Council)和1998年成立的常设解释委员会(The Standing Interpretation Committee,简称SIC)。被改组前,国际会计准则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IASC)负责制订,理事会的代表有:(1)13个国家的会计职业团体的代表,(2)不超过4个在财务报告方面利益相关的其他组织的代表。正式颁布IAS,需要3/4以上的理事会代表同意通过。 5.IASC从1973年成立至2001年改组期间,IASC的工作及IAS的制订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高度灵活”阶段(1973~1988年) 第二阶段:“财务报告可比性”阶段(1989~1995年) 第三阶段:核心准则阶段(1995~2000年) (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改组 1998年12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发布了关于重塑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未来的建议的报告,2000年5月该报告经全体会员大会批准通过,并修改了IASC的章程和基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