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儿河流域中上游水循环 要素变化及其原因

洮儿河流域中上游水循环 要素变化及其原因
洮儿河流域中上游水循环 要素变化及其原因

第28卷 第1期

2009年1月地 理 研 究GEO GRA P HICAL RESEA RC H Vol 128,No 11Jan 1,2009

收稿日期:2008201231;修订日期:200820722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1029)。

作者简介:姜德娟(19792),女,山东日照人,博士。主要从事变化环境下的水文效应和海岸带生态水文研究。

E 2mail :djjiang @yic 1ac 1cn

 3通讯作者:李丽娟(19612),女,吉林省吉林市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响应和流域生

态需水研究。E 2mail :lilj @igsnrr 1ac 1cn

洮儿河流域中上游水循环

要素变化及其原因

姜德娟1,2,李丽娟13,侯西勇2,梁丽乔1,3,张 丽1,3,

李九一1,3,胥铭兴4

(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1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山东烟台264003;

3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41吉林省白城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白城137000)

摘要:选取洮儿河流域中上游地区为研究区,分析1961~2000年期间径流、降水、气温等水文气象要素的演化趋势。采用特征参数时间序列法,初步探讨了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径流效应,并通过洮南站40年天然径流与实测径流的比较,定量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气温均呈一定的上升趋势,径流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趋势;年降水、年气温分别与天然年径流呈正相关和负相关的关系,然而这种影响随着时间序列的延长均有所减弱;近30年间,植被覆盖度降低可能是天然年径流增加的主要原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1986~2000年期间的年径流减少518亿m 3,占天然年径流量多年均值的3711%。

关键词:水循环;气候变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洮儿河流域

文章编号:100020585(2009)0120055211

在全球变化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驱动影响下,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河道断流、湖泊湿地萎缩、次生盐碱化、地下水超采、海水入侵等水问题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在20世纪,特别是90年代以后,国际有关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国际水科学计划,如IH P 、WCRP 、IG BP 、GWSP 等,其目的是从全球、区域和流域等不同尺度和交叉学科的途径,探讨环境变化下的水循环及其相联系的资源与环境问题[1]。研究结果表明:较长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明显,但短期内,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 se/Land Cover Change ,L UCC )是水文变化的主要驱动要素之一[2]。变化环境下的水文循环研究成为21世纪水科学研究的热点[1]。

全球气候变化对区域水文水资源具有重要影响。在相当大程度上水循环特征是由气候条件所决定的,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降水的变化密切相关[3~5]。L UCC 则通过改变区域/流域的下垫面特征,对流域的水文情势和产汇流机制产生深刻影响。近年来,国内外针对L UCC 水文效应的研究日趋活跃,但因研究尺度、区域位置、气象条件、研究对

56 地 理 研 究28卷象等方面的差异性,使L UCC 水文效应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和认识[6~13]。气候变化与L UCC 对流域/区域水文水循环的影响是同时进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方法揭示气候变化与L UCC 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图1 研究区范围及位置示意图Fig 11 Range and location of the study region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1 研究区概况

本文研究范围(图1)为洮儿河

流域中上游,面积27633km 2,流

域出口水文站为洮南站。研究区

位于东北的西部地区,地跨内蒙

古自治区兴安盟的科尔沁右翼前

旗、突泉县,吉林省白城市的洮

北区、洮南市,属于温带大陆性

季风气候区,降水和气温的年内

和年际变化较大,日照充足,蒸

发强烈,河川径流具有明显的丰

枯变化周期。研究区自东南向西

北随海拔的逐渐增高,具有明显

的“立体气候”特征。地质构造

是以华夏及新华夏构造体系为主[14],植被以森林和草原为主。社会经济结构主要是农牧业为主,经济相对比较落后。近年来随着研究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耕地面积不断扩展,林地、草地和湿地面积大幅减少,工农业用水急剧增长,导致下游来水量减少,造成河道断流、湿地萎缩、次生盐碱化等生态问题,严重制约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本文对研究区水循环要素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的研究,将为未来水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以及下游湿地的恢复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持。

11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21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特征参数时间序列法,对气候变化和L UCC 的径流效应进行研究,通过洮南站实测经流与天然径流的比较,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对水循环变化的影响。在对研究区径流演化规律分析中,运用了Kendall 秩次相关法探讨月径流的演化规律。Kendall 秩次相关法如下:

Kendall 统计量τ、方差σ2τ和标准化变量z 的计算式分别为:

τ=4P N (N -1)

-1(1)σ2τ=2(2N +9)9N (N -1)

(2)z =τστ

(3) 式中:P 为研究序列所有的对偶观测值(x i ,x j ,i z α,且z >0,则表示研究序列有明显的增加趋势;相反,若z <0,则序列有明显的减小趋势。

 1期姜德娟等:洮儿河流域中上游水循环要素变化及其原因57 径流的年内变化特征采用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和径流年内分配调节系数两个指标进行分析,计算公式如下:

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C vy ):

C vy =σ/

R (4)σ=∑12

i =1(R i - R )212

(5) R =∑12i =1R i

/12(6) 式中:R i 为年内各月平均流量, R 为年均流量。C vy 值越大,表明年内各月流量相差越悬殊,径流年内分配越不均匀。

径流年内分配调节系数(C r ):

C r =∑12i =1φi (R i - R )/∑12i =1R i , φi =

0,R i < R 1,R i ≥

R (7) 公式(7)显示的年内分配完全调节系数与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一样,其值越大表示年内分配越集中。

112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文中采用的土地利用数据共两期:20世纪70年代初期和2000年。70年代初期的数据是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制作的1∶10万地形图,应用Arc GIS 软件数字化获取。200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分辨率为1∶10万,包括6个一级类型和25个二级类型[15]。本文基于研究区的景观特征、土地利用特征和生态环境状况,将土地利用类型归并为7个类型:水田、旱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盐碱地。水文资料来源于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白城市水文局,包括降水、径流要素的逐月和逐年资料,时间为1961~2000年。气象数据包括1961~2000年降水、气温要素的逐年资料,数据来源于国家气象局。其中,流域的年降水量是根据洮儿河流域内的10个雨量站数据,采用泰森多边形法求得。流域的年均气温是根据流域内及周边地区的17个气象站点的气温数据,应用克里格空间插值方法进行插值,并采用D EM 数据进行校正而获得。

2 研究区L UCC 时空特征

211 空间特征

以2000年为例分析研究区的土地利用/覆被的现状特征。由图版3图2、表1可见,研究区土地利用以耕地、林地和草地3大类为主,其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718%、2517%和3815%,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较小。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林地和草地主要分布在洮儿河上游区域,特别是海拔较高的山地、丘陵区域,多呈集中连片的分布;旱地和水田主要分布在中游区域,空间上比较连续;建设用地在中游区域广泛散布,且在上游的河流附近也有大量分布;湖泊、沼泽、滩地等水域以及盐碱地主要分布在中游地区。212 时空变化特征

从70年代初期~2000年,土地利用的结构特征变化较小,两个时期均是以草地、林地和旱地为主(表1);尽管如此,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彼此的消长关系和动态度特征却十分突出。近30年间,旱地增加最为突出,其次是林地和草地的减少,再次是水域的

 地 理 研 究28卷58

减少和水田的增加。其中,水田的增加速度最快。根据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分析结果表明,林地转草地、草地转旱地、草地转林地、林地转旱地和水域转旱地是最主要的5个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它们占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总面积的81155%,大多是由生态用地(林地、草地、水域)转变为农业用地(旱地、水田)或由较高质量的生态用地转化为质量较差的生态用地,说明研究区内人类活动程度的增强有加剧生态退化的趋势。

表1 70年代初期和2000年土地利用面积(单位:104hm2)

T ab11 Land use areas in the early1970s and2000(unit:104hm2)

时间水田旱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盐碱地合计70年代初期1187351191001371191031416441011122276133 2000年71497617171101106140519951463128276133

3 水循环要素变化趋势

311 径流变化

31111 径流突变分析 通过Mann2Kendall法对研究区实测径流序列突变诊断分析发现,在1986年发生了径流突变,且通过了置信度95%的检验。由此,将研究区的径流演化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1961~1985年和1986~2000年,以下简称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两个阶段的多年平均实测径流分别为816亿m3和1718亿m3,第二个阶段的年均径流量比第二个阶段多912亿m3。

31112 径流的年际年内变化趋势 由图3可见,年径流呈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趋势,多年平均流量为3812m3/s。年际径流量不均匀系数和变差系数分别为0120和0192,表明径流的年际变化比较强烈。Kendall秩次相关法对月径流变化趋势的分析结果(表2)表明,各月流量均不存在明显的变化趋势。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和年内分配调节系数分别为1119和0146,说明径流的年内分配非常不均匀,其中,两个阶段的流量最大月均发生在8月份,最枯月均发生在2月份。

表2 1961~2000年月实测流量与月降水K end all法分析结果

T ab12 The analysis result with K end all method for monthly observed runoff and rainfall during196122000时间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年月径流-0139-0134015201550100110711090105-0146-0191-012701270164月降水-013601071173016601521128-0132-014111000173016821100184

 1期姜德娟等:洮儿河流域中上游水循环要素变化及其原因59 312 降水变化

从40年降水变化曲线(图3)可以看出,年降水量呈一定上升趋势,多年平均值为427mm 。Kendall 秩次相关法对月降水变化趋势的分析结果(表2)表明,12月份的降水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其他月份的降水趋势不明显。分析不同阶段月降水量曲线(图4)发现,各个阶段降水的年内分配规律基本一致,降水最大月发生在7月份,最小月发生在1图5 1961~2000年年均气温的变化趋势Fig 15 Trend of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during 1961~2000月份,均比实测流量的最大月与最小月提

前一个月,说明径流对降水具有明显的滞

后性。

313 气温变化

根据气温空间插值及校正的结果,研

究区年均气温呈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图

5),多年平均值为5148℃。由图5可见,

年均气温在1986年后迅速上升,第二阶段

的年均气温比第一阶段增加了将近1℃。

此外,通过Kendall 秩次相关法对年均气

温变化趋势的分析结果也说明,年均气温

具有显著的增加趋势(M =3142>M a )。

4 气候变化和L U CC 径流效应分析

径流的形成与变化规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可以归结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类。自然因素主要是指气候条件,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的水循环过程[4]。人类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直接方式包括对水循环的质量、数量、水循环环节和周期等方面的影响,如引蓄水、拦河修坝、修建水库、废污水排放等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式[16]。人类对水分循环影响的间接方式表现在通过森林砍伐、水土保持、农业开发活动、城市化发展等土地利用的开发活动改变土地利用/覆被的特征,从而影响着水文循环的各个环节。 本文采用特征参数时间序列法对气候变化与L UCC 的径流效应进行分析,其中径流资料均为天然径流资料,可以避免水利工程、农田灌溉、工业和生活用水等水资源开发利用对径流影响的干扰,从而更好地判断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影响。411 年降水—天然年径流的距平百分率

从年降水和天然年径流距平百分率的变化趋势(图6)可以看出,天然径流与降水的年际变化趋势比较一致,说明降水对径流的影响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但从图6也可以看出,天然径流在年代间的波动幅度大于降水的波动幅度,说明相对于年降水的变化趋势,天然年径流的年际间波动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非降水因素扰动了降水—天然径流的关系。在1986年之前,天然径流的距平百分率基本低于年降水的距平百分率,而在1986年之后,结果却相反,这表明可能因为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使得径流量有所增加。412 天然年径流系数

1961~2000年期间,天然年径流系数的多年均值为0112,表明受气候、下垫面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降水消耗于蒸散发,而转化为径流的比例较小。由图7可见,天然年径流系数表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第一、第二阶段的径流系数分别为0109、0117,说明相对于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有更大比例的降水转化为径流,而蒸发损失的水量相对减少,这

60 地 理 研 究28

卷正好与研究区地表植被覆盖度的减少相一致。70年代初期~2000年期间,林地、草地面积大幅减少,主要转化为水田和旱地,植被覆盖状况总体变差,说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可能对水循环过程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作用增大了区域的产流水平

图8 年降水-天然年径流双累积曲线Fig 18 Double accumulative curve for annual rainfall and annual natural runoff 413 年降水—天然年径流双累积曲线

从年降水—天然年径流双累积曲线

(图8)可以看出,二者呈正相关关系,长

时间内,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表明降

水对径流的显著影响。但在1986年之后,

双累积曲线发生了明显的转折,即向远离

降水的方向偏离,说明可能因为土地利用

变化的影响,天然径流的增加趋势比较

显著。414 年均气温与天然年径流之间的关系 根据年均气温与天然年径流的关系(图9)可以看出,年均气温与天然年径流

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随气温的升高,径流呈减少的趋势。二者在第一和第二个阶段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1127和01065,说明随着时间序列的延长,年气温与天然年径流之间的相关性变差,气温对径流的影响减弱。虽然第二阶段比第一阶段的年均气温高约1℃,但可能因为植被覆盖度的下降,导致天然年径流系数具有显著的增加趋势(图7)。当然,也无法排除降水的强度、历时、空间分布及土壤前期湿润程度等方面对产流增强的影响。

图9 不同阶段年均气温-天然径流关系

Fig 19 Correlations of annual temperature and natural annual runoff in different phases

 1期姜德娟等:洮儿河流域中上游水循环要素变化及其原因61

 

415 相同降水频率下的天然年径流变化

根据1961~2000年间的年降水系列资料,计算了研究区40年间的降水频率,然后对不同阶段相同降水频率下的天然年径流及其径流系数进行比较分析。由图10可见,在相同降水频率下,第二阶段的年径流量基本上均比第一阶段的年径流量大,这说明在相同降水频率下,第二阶段的产流能力有所增强,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植被覆盖度的降低增大了地表的产流能力。其中,两个阶段的天然年径流量在丰水年(P<3715%)的差别比在枯水年(P>6215%)显著。在丰水年,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天然年径流系数分别为0112和0123,增加了0111(图10);在枯水年,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天然年径流系数分别为0108和0111,增加了0103,说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在丰水年对径流的影响可能

比在枯水年的影响大。

图10 不同阶段相同降水频率下的天然年径流及径流系数的变化

Fig110 Annual natural runoff and runoff coefficient under the same

precipitation frequency in different phases

5 水资源开发利用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洮儿河干支流相继修建了许多水库。研究区内的大型水库有察尔森水库,中型水库有双城水库、明星水库、大青山水库、永丰水库、群昌水库、创业水库、团结水库等。大部分水库以防洪、灌溉和供水为主,其修建和运行对下游的水文情势、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状况带来诸多影响。

511 察尔森水库及下游灌区造成的生态水文效应

察尔森水库是洮儿河干流上唯一的控制性工程,位于洮儿河中上游分界处,其上游控制面积7780km2。水库总库容为12153亿m3,其中,兴利库容10133亿m3,防洪库容为3111亿m3。水库下游受益区为察尔森水库下游灌区(包括兴安盟灌区和白城灌区),共划分了12个分灌区,9座引水枢纽,规划灌溉总面积99169万亩,其中水田面积50187万亩。1989年9月,察尔森水库正式蓄水,1990年开始向下游灌区供水。自水库运行以来,拦蓄了多次洪水,减轻了洪水对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而且提高了下游灌溉用水保证率,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但自1973年水库修建起,当地原生地貌和森林植被受到很大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而且也分割了上游与中下游的水力联系及水系统连续的动态过程,减少了山前冲积扇对地下水的补给[17~19]。根据水库运行后的观测资料分析表明,水库年蒸发渗漏损失水量较大,为0158亿m3,占水库入流量多年平均值(815亿m3)的618%。此外,水库下游灌区用水十分浪费。兴安盟灌区的10万亩水田,每亩用水量超过3000m3/年(表3)。随着水库下游灌区的开发建设,灌溉需水量将逐渐增加,这将导致灌区下游来水量减少,特别是在春灌期间(5~6月),将会加剧下游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

 地 理 研 究28卷62

盾,使生态与环境状况恶化。

表3 察尔森水库下游灌区水田供水情况表

T ab13 W ater supply for p addy f ield of irrigation areas from Chaersen R eservior

年 份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水田灌溉面积(万亩)6126198716891531010010100101009160

年供水量(亿m3)21621241631241231731222195

512 水资源开发利用径流效应的定量分析

通过对洮南站1961~2000年实测径流与天然径流的比较,分析水利建设和工农业用水等水资源开发利用对径流的影响。由图11(a)可以看出,1973年前,实测径流与天然径流相差不大,1973年之后,实测径流相对于天然径流出现了明显的减少趋势。40年间,天然径流与实测径流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516亿m3和1211亿m3,二者相差315亿m3,说明由于水库的修建运行和工农业用水量的增加,使实测径流明显减少。其中,在1986~2000年期间,相对天然径流,实测径流减少518亿m3(2112mm),占天然径流量多年均值的3711%。

图11 1961~2000年实测与天然径流量比较

Fig111 Comparison between observed and natural runoff during1961~2000

对40年间春灌期(5~6月)的实测径流与天然径流的比较(图11(b))分析表明,实测径流有明显的减少趋势。40年间,实测径流与天然径流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13亿m3和213亿m3,二者相差110亿m3,说明春灌期,主要由农田灌溉引起的河川径流减少量达110亿m3,占春灌期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的4214%,可见,农田灌溉用水对河川径流的显著影响。近年来,因为春灌期间农田大量引水,使洮儿河发生断流,对下游生态环境和地下水补给等状况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在枯水年份,形势非常严峻。

6 结论

通过对洮儿河流域中上游水循环要素演化及其原因的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40年间,实测径流呈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趋势,多年平均流量为3812 m3/s,各月流量基本不存在明显的变化趋势;年降水量呈一定的增加趋势,多年平均值为427mm,只有12月份的降水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年均气温呈显著的波动上升趋势,多年平均气温为5148℃,第二阶段(1986~2000年)的年均气温明显高于第一阶段(1961~1985年)。

(2)根据特征参数时间序列法的分析结果表明,年降水、年均气温分别与天然年径流呈正相关和负相关的关系,但随着时间序列的延长,降水和气温对天然径流的影响均有所减弱,导致第二阶段的天然年径流增加,径流系数增大,说明可能因为研究区林地、草

 1期姜德娟等:洮儿河流域中上游水循环要素变化及其原因63

 

地面积大幅减少,水田和旱地面积迅速增加等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降低了植被覆盖度,从而增强了地表的产流能力,使相同降水频率下的天然年径流系数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其中,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在丰水年对径流的影响比在枯水年的影响大。

(3)水利工程建设和工农业用水等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径流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察尔森水库年均蒸发渗漏损失水量较大,占水库入流量的618%(0158亿m3);其平均每年为下游灌区供水3亿多m3。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1986~2000年期间年径流减少518亿m3,占天然年径流量多年均值的3711%;春灌期,因为农田灌溉的大量用水,导致同期河川径流量减少4214%,使洮儿河发生断流,对下游生态环境和地下水补给等状况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在枯水年份,其影响更加显著。

(4)本文采用的特征参数时间序列法中的特征参数计算比较容易、物理意义明确,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气候变化与L UCC水文效应的分析方法。然而,该方法将研究区域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缺乏物理基础,难以定量区分气候变化与L UCC对水文过程的影响,且降水历时、降水强度、降水的空间差异以及前期土壤湿润程度等都会对产流有一定影响。因此,该方法需要结合水文模型,对气候变化与L UCC的水文效应进行定量估算。

参考文献:

[1] 夏军,谈戈1全球变化与水文科学新的进展与挑战1资源科学,2002,24(3):1~71

[2] 李昌峰,高俊峰,曹慧1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研究的现状和趋势1土壤,2002,(4):191~2051

[3] 沈大军,刘昌明1水文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1地理研究,1998,17(4):435~4421

[4] 刘昌明1黄河流域水循环演变若干问题的研究1水科学进展,2004,15(5):608~6141

[5] 张光辉1全球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天然径流量影响的情景分析1地理研究,2006,25(2):268~2751

[6] Crooks S,Davies H1Assessment of land use change in t he Thames Catchment and it s effect on t he flood regime of

t he river1Phys1Chem1Eart h1,2001,26,(728):583~5911

[7] Lahmer W,Pfiitzner B,Becker A1Assessment of land use and climate change impact s on Meoscale1Phys1Chem1

Eart h(B),2001,26(728):565~5751

[8] Niehoff Daniel,Uta Frit sch,Axel Bronstert,et al1Land2use impact s on storm2runoff generation:Scenarios of land2

use change and simulation of hydrological response in a meso2scale catchment in SW2Germany1Journal of Hydrolo2 gy,2002,267:80~931

[9] Batelaan O,Smedt De F,Triest L1Regional groundwater discharge:Phreatophyte mapping,groundwater modeling

and impact analysis of land2use change1Journal of Hydrology,2003,275:86~1081

[10] 陈军锋,陈秀万1SWA T模型的水量平衡及其在梭磨河流域的应用1北京大学学报,2004,40(2):265~2701

[11] Crokea B F W,Merrittc W S,Jakemana A J1A dynamic model for predicting hydrologic response to land cover

changes in gauged and ungauged catchment s1Journal of Hydrology,2004,291:115~1311

[12] Bari M A,Smettem K R J,Sivapalan M1Understanding changes in annual runoff following land use changes:A

systematic data2based approach1Hydrological Processes,2005,19:2463~24791

[13] Romanowicz A A,Vanclooster M,Rounsevell M,et al1Sensitivity of t he SWA T model to t he soil and land use da2

ta parametrisation:A case study in the Thyle catchment,Belgium1Ecological Modelling,2005,187:27~391

[14] 郭跃东,何岩,张明祥,等1洮儿河中下游流域湿地景观演变及驱动力分析1水土保持学报,2004,18(2):118~1211

[15] 刘纪远,刘明亮,庄大方,等1中国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分析1中国科学(D辑),2002,32(12):1031~10401

[16] 郑红星1GIS支持下黄河流域水循环时空演化规律研究1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论

文120011

[17] 陶华,胡珊1察尔森水库建成后社会评价1东北水利水电12000,18(6):4~51

[18] 郭跃东,何岩,邓伟1洮儿河中下游流域景观格局的形成及水环境效应分析1水土保持学报,2003,17(6):32~351

[19] 闫守信,李孝民,周卫军1察尔森水库施工对环境的破坏及后期治理1东北水利水电,2003,21(3):49~511

 地 理 研 究28卷64

V ariations in the hydrological cycle components and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reaches of T ao’erhe River B asin

J IAN G De2juan1,2,L I Li2juan1,HOU Xi2yong2,L IAN G Li2qiao1,3,

ZHAN G Li1,3,L I Jiu2yi1,3,XU Ming2xing4

(1.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AS,Beijing100101,China;

2.Yantai Institute of Coastal Z one Research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AS,Yantai264003,China;

3.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39,China;

4.Baicheng Bureau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Survey,Jilin137000,China) Abstract:Taking t he middle and upper Tao’erhe River Basin as a st udy area,t his paper an2 alyzes variations of runoff,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 ure,etc.for t he period196122000. Time series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is used to examine t he influences of cli2 mate change and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 UCC)on runoff.And t he response of runoff to water resources develop ment(ext raction for use)is estimated quantitatively based on t he comparison between t he observed and nat ural runoff data of Taonan hydro2 logical station during196122000.So me conclusio ns are drawn as follows:(1)The ob2 served mean annual runoff is38.2m3/s for t he past four decades,showing a t rend of de2 crease2increase2decrease.The interannu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of runoff are greatly notable and t he mean mont hly runoff shows an unobvious t rend according to t he analysis result wit h t he Kendall met hod.Over t he period,annual p recipitation has increased slight2 ly to427mm.December’s mean precipitation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y t he analysis re2 sult wit h t he Kendall met hod.The mean annual temperat ure is

5.48℃wit h a much grea2 ter value in t he second half of t he period(198622000);(2)The annual nat ural runoff is po sitively correlated wit h annual precipitation,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 h annual tem2 perat ure,and t hese relationship s become weaker over time.Therefore,t he increase of an2 nual nat ural runoff coefficient under t he same precipitation frequency may have mainly re2 sulted from t he decreasing vegetation cover.A wet year would have more impact on runoff t han a dry year;(3)Water resources develop ment decrease t he annual runoff dept h by21. 2mm during t he period198622000,accounting for37.1%of t he mean annual nat ural run2 off over t he40years.

K ey w ords:hydrological cycle;climate change;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water re2 sources develop ment;Tao’erhe River Basin

洮儿河流域中上游水循环 要素变化及其原因

第28卷 第1期 2009年1月地 理 研 究GEO GRA P HICAL RESEA RC H Vol 128,No 11Jan 1,2009 收稿日期:2008201231;修订日期:200820722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1029)。 作者简介:姜德娟(19792),女,山东日照人,博士。主要从事变化环境下的水文效应和海岸带生态水文研究。 E 2mail :djjiang @yic 1ac 1cn  3通讯作者:李丽娟(19612),女,吉林省吉林市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响应和流域生 态需水研究。E 2mail :lilj @igsnrr 1ac 1cn 洮儿河流域中上游水循环 要素变化及其原因 姜德娟1,2,李丽娟13,侯西勇2,梁丽乔1,3,张 丽1,3, 李九一1,3,胥铭兴4 (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1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山东烟台264003; 3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41吉林省白城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白城137000) 摘要:选取洮儿河流域中上游地区为研究区,分析1961~2000年期间径流、降水、气温等水文气象要素的演化趋势。采用特征参数时间序列法,初步探讨了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径流效应,并通过洮南站40年天然径流与实测径流的比较,定量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气温均呈一定的上升趋势,径流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趋势;年降水、年气温分别与天然年径流呈正相关和负相关的关系,然而这种影响随着时间序列的延长均有所减弱;近30年间,植被覆盖度降低可能是天然年径流增加的主要原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1986~2000年期间的年径流减少518亿m 3,占天然年径流量多年均值的3711%。 关键词:水循环;气候变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洮儿河流域 文章编号:100020585(2009)0120055211 在全球变化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驱动影响下,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河道断流、湖泊湿地萎缩、次生盐碱化、地下水超采、海水入侵等水问题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在20世纪,特别是90年代以后,国际有关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国际水科学计划,如IH P 、WCRP 、IG BP 、GWSP 等,其目的是从全球、区域和流域等不同尺度和交叉学科的途径,探讨环境变化下的水循环及其相联系的资源与环境问题[1]。研究结果表明:较长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明显,但短期内,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 se/Land Cover Change ,L UCC )是水文变化的主要驱动要素之一[2]。变化环境下的水文循环研究成为21世纪水科学研究的热点[1]。 全球气候变化对区域水文水资源具有重要影响。在相当大程度上水循环特征是由气候条件所决定的,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降水的变化密切相关[3~5]。L UCC 则通过改变区域/流域的下垫面特征,对流域的水文情势和产汇流机制产生深刻影响。近年来,国内外针对L UCC 水文效应的研究日趋活跃,但因研究尺度、区域位置、气象条件、研究对

水循环知识点

自然界的水循环 1、水圈的概念:指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2、水的三种存在形式:液态水、气态水、固态水 3.水体分类(课本P54) 地球上的水体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 陆地水分类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生物水、冰川水(地球上淡水主体是冰川) 4.河流主要补给类型及特点 ★补给类型★补给 季节 补给 特点 ★我国分 布地区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以我国为例) 雨水补给我国以 夏秋两 季为主 ①水量变化 大②时间集 中③不连续 普遍,尤 以东部季 风区最典 型 径流变化与降水量变化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 变化和年际变化。 季节性 积雪融 水补给春季①季节性 ②水量稳定 ③连续性 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河流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形成的 春汛和降水补给形成的夏汛。冬季气温低河流 封冻 冰川融 水补给夏季①有明显的 季节、日变 化②水量较 稳定 西北地区、 青藏高原 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1、2月份径流 出现断流的原因:气温低于0℃,冰川无融水。 湖泊水补给全年①较稳定 ②对径流有 调节作用 普遍①河流水与湖泊水的相互补给关系:枯水期湖 泊水补给河流水,丰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 ②河流水、湖泊水与地下水间的相互补给关 系:当河流、湖泊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时,河流 水、湖泊水补给地下水。反之,地下水补给河 流水、湖泊水。 地下水补给全年①稳定 ②一般与河 流有互补作 普遍

用★特例:黄河下游为“地上悬河”,河水补给 地下水。 5、陆地水体间的相互补关系 ①陆地的各种水体最主要的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 ②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存在着相互补给关系。相互补给关系主 要看各种水位的高低,水位较高的水体可以补给给水位较低的水体。 ③三种水体的变化速度: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 ④洪水期水位: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 洪水期的补给关系:河流水补给湖泊水和地下水;湖泊水补给地下水 ⑤枯水期水位:地下水>湖泊水>河流水 枯水期的补给关系:地下水补给湖泊水和河流水;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6.河流的特征 项目描述方法影响因素对航运的影响 水 文 特 征 流量流量的大小河流流量大小的变化 主要取决于河流补给 量与流域面积的大 小。一般来讲,补给 量与流域面积越大, 河流流量越大;河流 流量的时间变化主要 取决于河流的补给方 式。 水量大,流量平稳, 丰水期长,无结冰期, 含沙量少,对航运有 利 水位汛期水位高低和季节变 化,汛期的时间及长 短 包括丰水期、枯水期 时间,汛期长短等, 主要与补给方式和河 道特征有关。河流主 要的补给季节处于汛 期,水位高。河流流 量相同的情况下,河

水循环教学文档

水循环和洋流 1.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 (1)影响蒸发的因素 (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 (3)影响降水的因素: 影响因素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决定地表径流流量大小的最主要的因素 流域面积 (支流数量) 同地表径流流量成正相关 植被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的流量 蒸发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大 人类活动沿岸取水会导致径流量减少 (5)影响下渗的因素: (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 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

洞、地下河众多,储存有众多的地下水。 2.水循环的意义 (1)维护全球水量平衡; (2)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3)促使地球各圈层及陆地海洋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迁移; (4)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塑造地表形态。 例1:(2011·银川二中一模)径流系数,就是某一时期的径流量(毫米)与这一时期的降水量(毫米)之比,用百分率表示。它能反映一个地区降水量有多少变成径流补给河流,有多少被蒸发或下渗。下表是我国部分地区的径流系数,根据表中数据,完成(1)~(2)题。 (1)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得出() A.华北地区和浙江丘陵径流系数差距较大,是 因为华北地区蒸发量小 B.降水量多的地区径流系数就一定大 C.云贵高原的径流系数小于南岭地区,是因为 地形平坦 D.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径流系数山区大于平原 (2)调查发现南岭地区径流系数有增大的趋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南岭地区近些年来,森林植被被破坏,水源涵养功能有减弱趋势,不稳定径流增大 B.降水量增大,河流的侵蚀作用加强 C.径流系数增大,对河流补给变得不够稳定,水位季节变化增大 D.径流系数增大,对当地的气候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解析】分析试题情境可知径流系数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降水量、蒸发量、下渗量。第(1)题,华北地区径流系数远小于浙江丘陵,说明华北地区蒸发量大,A选项错误。根据径流系数的定义可知B选项错误。云贵高原径流系数小于南岭地区,是因其喀斯特地貌发育,下渗严重,C选项错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山区较平原坡度大,不利于地表水下渗,故径流系数较大,D选项正确。第(2)题,在影响径流系数的三个因素中,降水量、蒸发量相对稳定,只有下渗量受人类活动影响大。森林破坏,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径流系数受短期降水量影响大,故不稳定径流 增大,A选项符合事实。同理,当径流系数增大,意味着下渗减少,对河流的(地下水)补给减少,水位季节变化增大,C选项符合事实。影响径流系数的因素有三个,故无法确定南岭地区径流系数增大的原因是降水量增大,B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整体性原理可知D选项正确。D B 石英是一种稳定物质,广泛存在于岩石、沙土中。深海沉积物中的石英短期内不会自生自灭。下图示意北太平洋沉积物中石英含量分布。完成31~32题。 31.北太平洋沉积物中的石英主要源自() A.北美西部荒漠地区B.日本东侧海底火山 C.亚洲内陆荒漠地区D.北美西侧海底火山 32.石英粉尘从源地到达北太平洋主要通过() A.大气环流B.大洋环流 C.水循环D.岩石圈物质循环 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的描述 1.河流水文特征的描述 (1)径流量;(2)流量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 (3)结冰期;(4)凌汛; (5)含沙量;(6)航运价值;

2017年水文地质学基础B试卷及答案

东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卷(作业考核线上) B 卷学习中心:院校学号:姓名 (共页) .选择题:请将您选择的答案填入上面的表格(每题1分,共10分)1.下面对孔隙大小描述正确的是: A) 孔隙大小主要对地下水的储容影响很大。 B) 孔隙大小主要对地下水的流动影响大,它取决于孔隙通道最宽大的部分—孔腹。 C) 孔隙大小主要对地下水的流动影响大,它取决于孔隙通道最细小的部分—孔喉。 D) 孔隙大小的影响因素就是由颗粒大小决定的。 2.描述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错误的是: A) 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都含水。 B) 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是根据透水能力来划分的。 C) 弱透水层是渗透性相当差的岩层。 D) 粘土层一定是隔水层。 3. 下面对水力梯度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水力梯度可以理解为水流通过单位长度渗透途径为克服摩擦阻力所耗失的机械能。 B) 水力梯度为沿渗透途径的水头损失值。 C) 水力梯度可以理解为驱动力,即克服摩擦阻力使水以一定速度流动的力量。 D)水力梯度就是地下水在渗透过程中,不断克服阻力而消耗的机械能。 4. 下面哪类物质不是地下水中C1-的来源: A) 沉积岩中所含岩盐或其它氯化物的溶解。 B) 大气降水。 C) 来自岩浆岩中含氯矿物。 D) 来自火山喷发物的溶滤。 5. 关于地下水补给入渗方式正确的描述是:

A)在粘性土中都是捷径式下渗。 B) 地下水补给入渗方式要么是活塞式下渗,要么是捷径式下渗。 C)活塞式下渗是年龄较新的水推动其下的年龄较老的水,始终是“老”水先到达含水层;捷径式下渗时“新”水可以超前于“老”水到达含水层; D)对于捷径式下渗,入渗水必须先补充包气带水分亏缺,然后才可下渗补给含水层。 6. 关于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正确表述是: A)地下水流动系统中都是平面二维流。 B)地下水流动系统中的径流方向基本一致。 C)地下水流动系统中可以发育多个层次不同的径流系统。 D)地下水流动系统中的水化学特征一般不随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力特征变化而变化。 7. 水文因素影响地下水动态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表水体补给地下水而引起的地下水位抬升是均匀的。 B)补给地下水而引起地下水位抬升与地表水体水位抬升基本同步。 C)潜水向河流排泄而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接近河流,水位变幅大,远离河流的分水岭地段潜水位变幅最小。 D)河流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范围:一般数百米至数公里,此范围以外,主要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8. 沉积物的粒度和分选控制: A)孔隙水的分布。 B)孔隙水与外界的联系程度。 C)赋存孔隙水的孔隙大小。 D)孔隙水的渗透性能。 9. 对裂隙水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裂隙水多呈脉状含水系统,裂隙率要比松散岩层孔隙度大。 B)裂隙分布不均匀且具有方向性,导致裂隙水的分布多具方向性,表现为渗透的各向异性。 C)不同方向裂隙相互交切连通,可以构成连续分布的空间—裂隙网络,形成网络裂隙水。 D)有些裂隙水也可以构成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层状含水系统。 10. 关于各类碳酸盐岩中构造裂隙发育及岩溶透水性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厚层质纯灰岩发育很不均匀的稀疏、宽而长的构造裂隙。 B)中薄层灰岩发育密集、短小而均匀的构造裂隙,岩溶发育均匀而强烈。 C)泥质灰岩形成的裂隙张开宽度比较小,延伸性也比较差,不利于岩溶的发育。 D)厚层质纯灰岩有利于形成大型岩溶洞穴,但岩溶发育极不均匀。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地下水是赋存在地表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2. 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3. 岩石空隙可分为三类,即:松散岩石中的孔隙,坚硬岩石中 的裂隙和可溶岩石中的溶隙。 4. 含水层是指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5. 达西定律也叫线性渗透定律。

高考一轮复习水循环及河流特征综合题训练

高考一轮复习水循环及河流特征综合题训练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2.全球性的粮食短缺,让中国打造“海外农场”的热情日益高涨。哈萨克斯坦作为全球国土面积第九大国,人口却不到2 000万。下图为哈萨克斯坦及周边局部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与湖泊②比较,简述湖泊①的显著特征,并解释其原因。 3.根据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图1为东北地区略图。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的满洲里市是亚欧大陆桥的桥头堡,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战略支点。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一条水陆并行的丝绸之路——帆船队从东北的白山黑水间出发,沿着松花江到黑龙江尽头的库页岛,再辗转抵达日本北海道。图2为甲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和松花江流量统计图。 分析古代船队春季从甲地出发在松花江航行的有利自然条件。 4.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 材料非洲赞比西河流域简图。 (1)简要分析图中盐沼的成因。 (2)简要描述马拉维湖的形成过程。 (3)ab河段和bc河段相同的水文特征是____________;不同的水文特征主要是:ab河段比bc河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要分析水文特征异同的原因。 5.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简图。 材料二下面左右两图分别是M、N两城市气候统计资料。 比较甲、乙两条河流航运价值高低并说明理由。 6.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区域地层剖面示意图,该区域森林覆盖率较高。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图示区域水汽输送环节的影响。 (2)描述图中R河段的水文特征。 7.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2)题。 材料一欧洲多瑙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多瑙河上游接纳了被誉为“滑雪天堂”的阿尔卑斯山区较多的河水,中、下游流经地区经济发达,并以铁门为界。 材料三下表为图中三座城市降水量统计表(单位:毫米)。

《水循环的过程》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人民教育出版社 3.1.2《自然界的水循环——水循环的过程》教案 一、课标与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涉及到的课程标准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为了达到课标的要求,教材通过图文和活动设计,详细介绍了三种水循环,其中以海陆间循环为主,接着,以活动形式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所产生的影响。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运用水循环的有关原理解决地理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对上一部分“相互联系的水体”这一小节内容已有学习,了解并掌握了水圈的构成以及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2、学生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已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基础,主要问题是学生还未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进行分析,而且自然界的水循环属于全球尺度和大尺度的地理现象,学生难以理解,需要教师创设适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新知的建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自然界的水循环示意图的分析,了解水循环的类型,理解并说出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水循环的类型,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分析水循环示意图,培养学生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分析信息,并运用有关原理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地理,做学习上和生活中的有心人。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五、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创设法 六、课时安排 15分钟 七、教学过程

八、作业布置 1、补充完善课堂上的水循环图,边绘制边解释说明。 2、水循环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 九、板书设计 3.1.2 水循环的过程 一、环节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下渗 二、类型海陆间循环 海上内循环 陆地内循环 三、圈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十、教学反思(略)

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水循环的重要环节,记住水循环的类型,通过水循环示意图得出水循环的定义 2.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播放水循环动画,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学习乐趣。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 启发讲解法、讨论法、分析综合法等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黄河的图片,引出李白的诗《将进酒》其中有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指出诗中的错误,请学生跟着我一起学习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一起来找出错误的原因。 新课讲授 板书 水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自学探究:阅读课本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水循环联系了哪些圈层?2.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3.水循环的类型有哪些? 展示水循环示意图讲解: 请学生阅读后讨论?? 师:请同学们帮忙老师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师:对了,水循环就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了水循环的定义。 生: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

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板书 一、水循环的定义 师:我们继续看水循环示意图回答第二个问题: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 生: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师:对了,水循环就是分别在这些领域发生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水循环分为三种类型,那么同学们知道是哪三种吗? 生: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板书 二、水循环的类型 1.海陆间大循环 2.陆地内循环 3.海上内循环师:对了,看来同学们都非常认真地预习了,现在老师将给大家演示这三种循环分别是怎么进行的。 综合分析:通过三组动画分别演示各种水循环的演变过程。 第一组:海陆间大循环 师:海陆间大循环是最重要的一种循环运动,这运动的具体过程是:海洋表面的水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随着气流运行,被输送到大陆上空,其中一部分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二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通过这种循环运动,陆地上的水就不断地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第二组:陆地内循环

高中地理水循环知识梳理

高中地理水循环知识梳理 地球上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陆地各种水体不仅自 身都有各自的运动系统和运动规律,而且它们之间又彼此密切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较大的循环运动系统,而这一循环系统又是全球水循环 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在地理环境中具有三种变化的特性,因此 在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中,水是最活跃的自然要素之一。同时水也是地球 上人类和一切生物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 可缺少的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为此,掌握自然界的水循环知识显得非常重要。 一、水循环的简要阐述(一)水循环概念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二)水循环分类(1)分类一:大循环和小循环。从海洋蒸发出来的水 蒸气,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凝结为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发 返回大气,其余部分成为地面径流或地下径流等,最终回归海洋。这种海洋 和陆地之间水的往复运动过程,称为水的大循环。仅在局部地区(陆地或海洋)进行的水循环称为水的小循环。环境中水的循环是大、小循环交织在一起的, 并在全球范围内和在地球上各个地区内不停地进行着。(2)分类二:海陆间 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见图)。二、水循环的列表分析水循环的基 本环节和作用意义(见下表)水循环类型发生领域基本环节作用意义海陆间 循环海洋与陆地之间蒸发、输送、凝结、降水、径流、下渗等使陆地水得到 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是最重要的类型。联系四大圈层,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范围内进行,促使物质迁移,更新水资源,是一个永不间断

2017届高三地理复习 能力突破专题六 水循环基本原理

水循环基本原理 考情分析 历年高考考查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复习本部分知识的时候要注意对主干知识的理解,该内容重点少,容易突出。试卷展示多以示意图、要求大家分析相关原理,能够阐述和描述河流相关特征,必须对一个区域自然环境要素有所了解。今年主要备考综合题。 备考内容 1、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湿地的作用) (1)陆地水体主要包括河流水、地下水、湖泊水及冰川水等类型,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如图所示: (2)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三种水体的补给状况取决于水位高低和流量大小的动态变化。如下图: [方法技巧] 1.流量过程曲线反映的主要内容

(1)流量大小;(2)曲线变化幅度―→水量的季节变化;(3)曲线高峰区―→汛期出现的时间和长 短;(4)曲线低谷区―→枯水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 2.从流量过程曲线分析原因 (1)流量大小由河水来源决定。 (2)洪水期出现在夏秋、枯水期出现在冬春的河流,一般多为雨水补给,但地中海气候区河流则刚 好相反。 (3)汛期出现在夏季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也可能是冰川融水补给。 (4)出现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还可能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5)河流在冬季断流可能是河水封冻的缘故。内流河往往是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没有冰川融水补 给所致。 (6)曲线变化和缓,多是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还可能是水库的调节作用 2、水循环示意图的变式图以及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 水循环的主要类型及环节 关键一点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影响因素 蒸发受太阳辐射、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水汽输送、降水受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地形地势等因素的影响;地表径流受地表状况、地形地势、降水强度、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渗与地表植被、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地表坡度、土质疏松状况等因素有关。 要注意水循环的变式图,特别是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关系。其实很多自然地理要素也包含在水循环环节中,例如:河流、大气环流(中国的夏季风就属于水循环中的水汽输送环节) 3、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分析归纳

水循环过程

水循环的过程 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一个是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另一个知识点是水循环的五个基本环节,分别是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下渗、径流,而径流又可以分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径流】是指经土壤或地被物吸收及在空气中蒸发后余下的在地表流动的那部分天然降水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还是水循环。由于水循环发生的领域不同,所以水循环也有不同的类型。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发生在陆地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是陆地内循环、发生在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的水循环是海上内循环。 首先来看海陆间循环的过程。海陆间循环是指海洋水与陆地水之间通过一系列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换运动,也称大循环。我们来看看海陆间循环的具体过程。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种经历,放一杯水在室外,一天后你会发现水杯中的水变少了。当然啦,排除有人把它喝了倒了这些人为因素。那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水被蒸发掉了。在海洋中,海洋表面的水也会蒸发,海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随着空中的气流运行,被输送到大陆上空,水汽从海洋上空到大陆上空这一环节是水汽输送。水汽到达大陆上空后,部分的水汽遇冷会释放出热量而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当小水滴越聚越多凝结成大水滴降落到地面,这一环节我们称它为凝结降水。降落到地面上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而水透过地面下渗到地下的这一环节,我们称之为水分下渗。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通过江河最终回归到海洋。这一整个过程就是海陆间循环的全部过程。 这是海陆间循环的示意图,大家参照这个示意图思考一下: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的过程是具体是怎样的?给大家五分钟时间思考,并在纸上画出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的示意图。好,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分别画出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的示意图。有自告奋勇的同学吗?大家画完了的可以对比一下慧萍和康潮在黑板上画的示意图和自己画的示意图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位同学画的是否正确。首先来看慧萍画的海上内循环的示意图。海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上升到空中,部分水汽在海洋上空遇冷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海面。这对了没?慧萍画的是正确的。 再来看看康潮画的陆地内循环的示意图。陆地上的水经过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随着气流上升到上空,上空的气流比陆地表面的温度要低,所以上升到上空的气流会放热、冷却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回到陆地上。陆地内循环大家不要忽略植物蒸腾这一点。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水循环的三种类型以及各类型的水循环过程,留个问题给大家课后讨论:“水资源是可以更新的,所以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 好,下课!

(完整版)高中地理水循环知识点总结

1、水循环的类型 海陆间循环:发生在海洋和陆地之间,是最重要的类型,又称大循环,使陆地水资源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典型:长江参与了水循环的地表径流;夏季风参与了水循环的水汽输送;陆地内循环:发生在陆地和陆地上空,补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小; 典型:塔里木河流域的降水 海上内循环:发生在海洋和海洋上空,降水量很大 典型:未登陆的台风 2、水循环的意义: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全球各水体处于不断更 新的状态;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塑造了地表形态 3、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 3.1、蒸发因素:光照、气温、风速、湿度、水域表面积 3.2、影响水汽输送带的因素:风(风带: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季风:主要是夏季风);距离海的远近;地形的阻挡 3.3、影响降水的因素:充足的水汽、强烈上升的大气运动以及凝结核会形成降水 3.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3.5、影响下渗的因素3.6、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考虑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地下溶洞、地下河众多,储存大量地下水 4、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4.1、正面的影响: ?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量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减少地表径流。 ?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 ?实施人工增雨,加大降水量。 4.2、负向影响 ?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会减少蒸腾,使空气中水汽减少,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大量地表径流汇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城市路面硬化,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 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

水循环的过程教学设计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记住水循环的重要环节,记住水循环的类型,通过水循环示意图得出水循环的定义(2)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 (1)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使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播放水循环PPT动画,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学习乐趣。 (2)协助学生树立准确理解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 (2)教学难点:水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启发讲解法、讨论法、分析综合法、多媒体演示法等等。 四、教具:PPT课件、黑板、教科书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黄河的图片,引出李白的诗《将进酒》其中有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指出诗中的错误,请学生跟着我一起学习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起来找出错误的原因。 【新课讲授】 【板书】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 【自学探究】阅读课本P59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水循环联系了哪些圈层? 2、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 3、水循环的类型有哪些? 展示水循环示意图讲解:

请学生阅读后讨论…… 师:请同学们帮忙老师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师:对了,水循环就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那么我们就能够知道了水循环的定义。 生: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板书】一、水循环的定义 师:我们继续看水循环示意图回答第二个问题: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 生: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师:对了,水循环就是分别在这些领域发生的,那么我们就能够将水循环分为三种类型,那么同学们知道是哪三种吗? 生: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板书】二、水循环的类型 1、海陆间大循环 2、陆地内循环 3、海上内循环 师:对了,看来同学们都非常认真地预习了,现在老师将给大家演示这三种循环分别是怎么实行的。 【综合分析】通过三组动画分别演示各种水循环的演变过程。 第一组:海陆间大循环 师:海陆间大循环是最重要的一种循环运动,这运动的具体过程是:海洋表面的水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随着气流运行,被输送到大陆上空,其中一部分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二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通过这种循环运动,陆地上的水就持续地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第二组:陆地内循环 师:陆地内循环就是在陆地和陆地上空之间发生的一种循环运动。降落到大路上的水,其中一部分或全部通过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仍降落到大路上,这就是陆地内循环。由陆地内循环运动而补给陆地水体的水量为数很少。第三组:海上内循环 师:海上内循环就是在海洋和海洋上空之间发生的一种循环运动。海面上的水蒸发形成水汽,

(完整版)水循环和洋流知识点

洋流、水循环、整体性、差异性知识点回顾 一、水循环 1.概念、类型及能量来源 (1)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的变化。 (2)类型:按照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发生在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称为 循环;发生在海洋和海洋上空的称为循环;发生在陆地和陆地上空的称为循环。 (3)能量来源:促使水循环运动的能量主要是能和能。 2.水循环的意义 (1)促使。 (2)促使。 (3)使。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人类目前只能通过增加或减少、人工及跨流域等方式,去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 (1)填出图中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名称: ②__________,④__________,⑥__________,⑦__________,上述四个环节属于水循环类型中的__________;我国各大河流中,参与这一循环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两例) (2)促使这种循环运动的能量是________能和________能。

(3)③为水循环中的________,它对海洋和陆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水循环各环节中,人类可以直接控制的环节是________。 二、洋流 1.概念、形成和分类 (1)概念:洋流又叫,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大规模地沿一定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2、洋流的分类 按性质分类:、 按成因分类:、、 例:(1)在赤道附近受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的共同作用,形成自东向西的赤道洋流,北半球的是暖流,南半球的是暖流。 (2)西风带形成的洋流持续向东流,北半球中纬度内有暖流和暖流,南半球中纬度内是。 (3)基地冬风吹拂下形成的洋流有北太平洋的北大西洋的 和南半球的 (4)北印度洋的洋流按成因属于冬季是时针旋转,夏季是时针旋转。 (5)密度流由密度差异引起,多出现在封闭海域与外洋之间流向为 (6)著名的补偿流有、、等。 3、洋流的分布规律 (1)副热带环流:分布在纬海区,北半球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 时针方向流动。 (2)副极地环流:分布在北半球纬海区,呈时针方向流动。 (3)北从南极上空看西风漂流呈时针方向流动,从北极上空看北大西洋暖流流动的方向为时针。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21版新高考选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2讲水循环

第12 讲水循环

1.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1)水体存在有三种类型: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陆地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 的关 系。 (2)由图甲可知,存在相互补给关系的水体是河流水与湖泊水、河流水与地下水、湖泊 水与 地下水。 (3) 结合图甲及所学知识,说明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雨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冰雪融 水、 地下水、湖泊水。 (4) 图乙中左图表示丰水 (填“丰水”或“枯水” )期河流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 流水补给地下水。 (5) 图乙中右图表示枯水 (填“丰水”或“枯水” )期河流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 下水补给河流水。 (6)各类水体的相互补给状况取决于水位高低和流量大小的动态变化。 2.自然界的水循环 (1) 主要环节:①⑧蒸发,②④降水,③水汽输送,⑤地表径流,⑥地下径流,⑦下渗, ⑨蒸腾。 (2) 图中表示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有①③④⑤⑥⑦,表示海上内循环的环节有①②,表示 陆地 内循环的环节有④⑧⑨。 (填序号 ) 此时河 此时地

(3)“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此诗句中体现了水循环的降水、地表径流 环节。 (4)人类活动对⑤ (填序号)环节影响最大,主要表现:改变时间分配规律——修建水库,改变空间分布规律——跨流域调水。 (5)简要说明水循环的意义 ①“维持” ——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 ——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联系” ——海陆间的主要纽带。 ④“塑造” ——地表形态。 微点1 水循环的动力和根本原因 驱动水循环的动力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水的重力能,水循环的根本原因是水的三态变化。 微点2 内、外流区的水循环 外流区域发生海陆间循环,又存在陆地内循环,但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内流区域以陆地 内循环为主。 微点3 水循环类型的判定一看发生的领域:位于海洋上、陆地上还是海洋与陆地之间。 二看水循环的环节: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最多,陆地内循环比海上内循环多了植物蒸腾这一环节。 三看参与水量的多少:海上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多,陆地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少。 微点4 受人类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 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主要表现为改变时间分配规律——修建 水库;改变空间分布规律——跨流域调水。 微点5 人类活动对下渗环节的影响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对地表的改造影响下渗,这其中包括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 (1)有利方面包括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坡地改梯田、翻耕土壤以及植树造林等均可增加下 渗量。 (2)不利方面主要是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破坏地表植被的行为,使水分下渗量减少。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详细说明游泳池水循环方式—逆流式

莱特莱德泳池景观水处理公司 https://www.360docs.net/doc/019061393.html, 详细说明游泳池水循环方式—逆流式 游泳池的全部循环水量经设在池底的给水口或给水槽送入游泳池内,池水回水经池壁溢流堰溢流进入设在紧邻池壁外侧的溢流回水槽,溢流回水通过设在槽底的溢流回水口,汇入回水管,重力流入均衡水池;循环水泵从均衡池吸水送入过滤器去除回水中的杂质,降低回水的浑浊度,并对虑后循环水进行加热,水质平衡和消毒等处理后,再由池底给水口或给水槽送回游泳池继续使用的一种水流组织方式。 逆流式游泳池水循环方式特点: ①能有效去除集聚在池水表面脏污杂质,能满足将净化过的水送到游泳池的每个部位和从它的表面排除受污染最严重的表面水75%~80%的水量; ②池底均匀布置给水口能满足池内水流均匀,防止出现涡流、短流和死水区等现象; ③能均匀有效地使被净化处理的洁净水有序交换,更新池内尚未进行再次净化处理的水,提高池水净化处理效果; ④保证不同水层、不同部位的池内水质(洁净度、消毒余量、PH值和水温等)均匀; ⑤池底沉积污染物质极少。 因此,竞赛游泳池、训练游泳池、高档宾馆和俱乐部(会所)游泳池宜采用逆流式游泳池水循环方式。但这种循环方式建设费用较高,管道施工安装和维护较困难。 1. 池底给水口型如图所示。这种泳池水循环处理方式在我国目前采用比较普遍。 池底给水口型循环示意图 2. 池底给水槽如图所示。 池底给水槽型循环示意图 3. 池底端壁给水型如图所示。这种形式是从深水端靠近池底处的端壁上的给水口向池内进水,由浅水端的溢水槽回水,可以适应浅水端游泳人数多、池水受污染较严重的状况,对于尽快去除地面漂浮污染杂质较有效。适宜短池(池长L≦25m)采用。这种形式在国内使用实例较少,据资料介绍,在欧美国家有采用实例。 莱特莱德泳池景观水处理公司 https://www.360docs.net/doc/019061393.html,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讲解:水循环的影响因素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讲解:水循环的影响因素 一、典例引领 泾惠渠灌区是一个从泾河自流引水的大型灌区(引水主要用于农作物灌溉),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是我国典型的梁井结合多水源灌区。读泾惠渠灌区水循环系统示意图,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泾惠渠灌区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只参与陆地内循环②只参与海陆间循环 ③可促进灌区水分和热量平衡④使灌区地表总体趋于平坦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泾惠渠灌区引河流水灌溉 A.不能改变大气降水的天然分配B.加大了灌区地下水水位变化幅度 C.增加了灌区原有的水循环强度D.改变了灌区水循环的类型3.有人建议泾惠渠灌区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减少高耗水作物的种植,从而达到节省灌区用水的目的。这种做法将使灌区 A.作物蒸腾水量减少B.大气降水量增加 C.地下水水量增加D.地表径流量增加 【答案】1.C 2.C 3.A

【解析】1.灌区地下水与河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泾河为外流河,据此可判断灌区内的水还参与海陆间循环;灌区的水循环可以促进灌区水分和热量平衡;灌区水循环过程中流水不断侵蚀、搬运和堆积,使地表总体趋于平坦。 2.泾惠渠灌区通过引水工程使河流水进入灌区,改变了大气降水的天然分配;灌区引河水灌溉,补给地下水,使干旱时地下水水位不至于下降太多,减小了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幅度;水量增加加大了灌区原有的水循环强度;泾惠渠灌区的地理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灌区水循环类型依旧包括海陆间循环与陆地内循环。 3.高耗水作物的减少使灌区作物蒸腾水量减少;灌区大气降水量主要与大气环流有关;减少高耗水作物的种植,会使灌区引水量减少,下渗水量减少,地下水水量减少;减少高耗水作物的种植会使灌区用水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减少。 二、考点讲解 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因素 1.影响蒸发的因素 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风

水循环和水平衡原理

水循环和水平衡原理一、水循环环节和类型 二.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自然因素 (1)影响蒸发的因素 (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风 (3)影响降水的因素 (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5)影响下渗的因素 (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 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流众多,储存有众多的地下水。 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四、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连接了四大圈层: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地联系起来。 2.各种水体不断更新,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3.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4.深刻地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使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得以缓解;影响各地的天气过程,乃至区域的基本气候特征;水循环的强弱变化,引发区域性的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 5.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 五、河流的补给方式 雨水补给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永久性积雪融水补给 湖泊水补给 地下水补给

六、水量平衡原理 水量平衡--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其收入水量等于支出水量和区域内蓄水变量之和。即水在循环过程中,总体上收支平衡 例1、如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 mm。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 mm。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1)~(3)题。 (1)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2 000毫米 B.约为2 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2)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3)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例2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6分) (2)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