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绸之路》优质课教案

《 丝绸之路》优质课教案
《 丝绸之路》优质课教案

《丝绸之路》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记、理解“矗立、栩栩如生、不计其数、浩浩荡荡、五彩缤纷、崇山峻岭、美轮美奂、遐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西部丝绸之路的灿烂历史。

3.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学习提纲

1.自学生字,理解下列词语:矗立、栩栩如生、不计其数、崇山峻岭、美轮美奂、遐想。

2.读通读顺课文,用四要素(时、地、人、事)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1.用近义词辨析方法理解“矗立、耸立、屹立”。

2.用联系上下文,词素分析法理解目标1中剩余词语。

3.指导学生抓重点段用四要素法归纳主要内容。

3.“设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句话的含义是(

)。为什么说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二、抓住全文中心句,联系全文,深读深悟丝绸这路的重要作用,历史价值。file:///C:/DOCUME~1/ip-liuf/LOCALS~1/Temp/msohtmlcl ip1/01/clip_image002.gif

练习提纲

1.向父母讲述两国信使交流的故事。

2.片断写作练习:我眼中的丝绸之路。

三、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一、导入: 背诵:“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 采花折柳赠亲朋: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二、渐入课文 1、《古诗十九首》简介(集体朗读) 2、题目——《涉江采芙蓉》的理解:“芙蓉” 芙蓉本是荷花的别称。魏晋时期的诗人文士曹植、潘岳、鲍照均作过《芙蓉赋》直至唐代,荷花还常被叫作芙蓉。如大诗人李白的名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诗中的"芙蓉,即为荷花。锦葵科的木芙蓉晚出,因其红艳如荷花,故借用其名。但唐人对两者还是有严格区别的,日芙蓉,即指荷花;曰木芙蓉,即指我们今天所说的芙蓉花,一般不相混淆。宋人则不这么讲究了,如文同的《芙蓉》、张来的《芙蓉》便是吟咏木芙蓉的。大约自宋代起,鲜有人将荷花叫作芙蓉了。 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菡萏、净友、芰荷等。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且已成定说。以荷入诗者,有丁鹤年的《采莲曲》,“莲开花复水,莲谢藕在泥。不学青萍叶,随波东复西。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不学杨柳枝,含颦送离别。”此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以荷入词者,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此以荷花喻意境之静谧悠闲。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更多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 3、采芙蓉为何? 三、赏析全诗:带着上面的问题集体朗读全诗——“遗”远方的“同心”者。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清平乐 村居公开课教案

26清平乐村居 执教:溧水区实验小学赵家芳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重点指导写“莲”字。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翁媪”、“相媚好”、“无赖”等关键词语的意思,明确“无赖”一词的古今意义的不同。 3、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4、在品读中想象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聚焦“醉”等关键字,深入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学情分析: 1、教材特点:《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2、学生认知特点:学生在四年级唯一接触过的词是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对于“词”这样的形式,学生虽然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不够具体系统。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自学朗读、自主联想,体会诗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比较诗和词的不同。 1.同学们,在低年级时我们曾学过高鼎的诗《村居》,齐读,这是诗作的《村居》。今天我们学习的也是描写乡村生活的作品,但不是诗,而是一首词,对比一下,看看诗和词在外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词牌名、长短句、上下片) 2.师小结: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 词分上下片或上下阕,像歌词分段一样。 每首词都有词牌名。词可以一边吟诵,一边合乐歌唱。而词牌名就是一首词的曲调名称,它规定了这首词的格式和音韵。(出示其他词牌名)相见欢、满江红、南乡子、菩萨蛮、西江月 而词牌名后面的内容才是词的真正题目。 二、汇报预习情况,解决重点词语。 1.通过课前预习,你对作者辛弃疾有了哪些了解?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3人)出示作者简介,指读。 2.出示:《清平乐村居》 读这首词,要求读得正确、有节奏。 3.指名读词,解决字词读音、辨析。 (1)剥:表示把东西的皮去掉,念bao (2)莲蓬:读第二声,因为古人讲究平仄、押韵的原因,不念轻声。 (3)翁媪:强调读音。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原创)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学习目标 1、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2、发挥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学习重难点 1、发挥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准备: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 2、看《课时学案》上有关《古诗十九首》的知识。 3、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两幅画面,小组派代表在课堂上展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全世界母亲的节日,在这一天,我们会为母亲送上一支康乃馨,表达我们的关心和祝福;此外,亲友结婚,我们会送去百合,祝愿两位新人百年好合。送花这种礼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 珍贵自古寓于常物,古代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枝花或是一棵芳草,如灞桥折柳。采摘花草赠亲朋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中也常有出现。如: 赠范晔 陆凯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陆凯赠给朋友范晔的是代表江南春意的一枝梅花。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这首诗中的主人公赠给所思之人的是“最好看的一串树花”。 今天,我们也来采一朵花,一起去《古诗十九首》中采撷一朵忧郁的苦痛的花朵,去聆听一段忧伤的吟唱。一起学习《涉江采芙蓉》。 二、诵读,整体感知 1、听录音,感知诗歌内容及节奏。 朗读指导:五言诗的断句 :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 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2、请学生试读。 3、齐读。 4、思考问题:诗中主人公采芙蓉的目的是什么?尽量用诗中的词语回答。 明确:采芙蓉是为了“遗”远方的“同心者”,“遗”“所思”。采芙蓉就是为了赠予所思念的人。 三、赏析意象 (一)君子之花 问题:这首诗为什么是“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而不是其它物?芙蓉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请学生回答后,师总结“荷花”这个意象。 1、“芙蓉”的别名有:荷花、莲花、菡萏、芙蕖、君子花、凌波仙子、水波仙子、六月春、中国莲、玉环、玉芝等。(为什么有这么多优美的名字?) 2、荷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也是品德高尚的花。从古至今,人们都把荷花当做是圣洁之花,不仅在于荷花花叶清秀,花香四溢,沁人肺腑,而且还在于荷花有迎骄 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气质。 3、所以,君子们对此花情有独钟。如: 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 特点:香气清幽、品质高洁 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它有美好的品质。如《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通过芬芳的花草和繁盛的服饰来表现其高洁的品格和志向。 因此荷花的其中一个别名叫君子之花。 4、选择“芙蓉”这一意象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板书: 特点一:意境清幽、高洁

归去来兮辞_优秀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学目标】 1.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 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 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 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 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 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 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 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教具准备】投影仪投 影胶片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教学要点] 了解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 教学步骤] 一、导语《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渊明的作品。师生一同背诵。《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作者简介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 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放录音或教师读,读出情感、气势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 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 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 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 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 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 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学生朗读。 明确:第一段用一韵,押ui 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 韵,韵脚有 “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语,句子和全文。 4、借助朗读想象、感受诗中田园生活中的美景,并生动地描述“村居”的景象。 3、体会“村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并能说出来。 重点难点: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古典诗词,以其形式上的创作不一,内容上的丰富多彩,成为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的一株奇葩。新课标中规定诵读儿歌、诗词及浅显的文言作品,想象其形象的画面,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出自由、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词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学法: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以读为主,读悟结合。通过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地朗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三、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一、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以古诗《忆江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为切入口,引出本课要学的词的题目——村居,然后介绍词牌,引出词牌名——清平乐, 二、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这是第一次读,在初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些词的相关知识:如词又称长短句,有上下两部分,分别称为上阙(上片)、下阙(下片),同时做到读准生字(翁、锄、莲)的字音、多音字“剥”的读音以及莲蓬的蓬为了押韵在此应读第二声,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整首词。关键在于读好词的节奏和韵律。 三、精读课文,品悟词意 古诗的意境,绝大多数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同样如此。我们在教学时,可利用现有的插图,再现形象,使学生触景生情,进入词的意境。第二次读诗,请学生边读边想看到了哪些画面。在学生交流所看到的画面的过程中,词中的相关词句的意思也就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避免了就句诠文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的出现。在此基础上再来读整首词,学生就会在脑中边读边浮现相关的画面,读得更有味道了。 一首好词就如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韵味深长。第三次读,关键在于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大儿子的勤劳、二儿子的心灵手巧以及小儿子的调皮,通过想象带着酒意操着吴音的老俩口之间的对话以及学生的表演感受他们生活的幸福和满足。在此基础上再来理解“醉”字的深刻内涵。想象是学生探求知识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使他们在诗词的意境中遨游,真正感悟词的意境,理解词意。从茅檐低小感受到他们生活的清贫,溪上青青草感受到生活环境的清新自然。老两口生活很贫苦,可是为什么他们觉得如此幸福而满足呢?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再来整合前面读懂的内

涉江采芙蓉教案

.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周凌云 一、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诗歌的主题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3、了解诗歌中对面写法的技艺及效果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几年,我们中国人也流行过西方人的节日。当母亲节来临时,年轻的儿女们会送给母亲康乃馨;当情人节来临时,浪漫的男士会送给心上人玫瑰花。不知从何时起,花俨然成为了人们的浪漫信使。也许我们会觉得这种表达方式是一种舶来品,是洋为中用的一种时尚,但其实我们学了中国古代诗歌之后会发现,我们的前辈,聪明的中国人早就领先于西方文明,为各种花卉植入了不同的花语。 如:菊花代表恬然自处,傲然不屈 (唐)元稹(zhěn)把对菊花的喜爱表达到了极致: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是轻柔多情,离愁别绪的载体 李商隐:【唐】 楼上黄昏欲望休, 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 丁香更是美丽高洁、愁怨易逝的化身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栀子花又名“同心花”,花语不言而喻 今天我们来认识芙蓉,解读芙蓉的花语。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思考问题: 1、谁在“涉江采芙蓉”,为何采芙蓉? 2、谁在“还顾望旧乡”? (三)、探究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1、采芙蓉者为女子

问:从哪里看得出来,采芙蓉者为女子?她为何要采芙蓉? 明确:“所思在远道”,男子在外。女子采芙蓉是为了送给远在异乡的心上人。 问:兰泽如此多的芳草,为何要送芙蓉? 依据:(1)“芙蓉”与“夫容”谐音,“莲”与“怜”谐音,怜子”即爱慕心上人, ;. . 表达的也是)《读曲歌》“藕”与“偶”谐音“思欢久,不爱独枝莲,只惜同心藕。”( 爱人之间的心心相印。:有着思念心上人的寓意。“采芙蓉”采莲喻男女情爱的诗歌俯拾即是,大多描写的是年轻女子借采、(2)莲表达情愫。 南朝民歌《西洲曲》:……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 2、“还顾望旧乡”者为谁呢?是男子,这个男子是女子看到的,还 是想象的? 结合诗歌:多情的女子欢喜地采着莲花,但转而一想,我送给谁呢?思念的人啊,你是否独在异乡,回望着我的方向呢,你是否也在怅惘着回家的漫漫长路呢?还顾望旧乡者为女子的此诗从主题上可理解为闺怨诗心上人。——从此种角度分析,。 2、采莲者为男子(山迢迢,水长长,我在这头,你在路的那头) 男子身在异乡,看到“兰泽多芳草”,竟然起了鲜花赠心上人的念头。 “兰泽如此多的芳草”,男子为何独独选择采芙蓉? (1)、女子经常被形容成“出水芙蓉”般的美,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也有“芙蓉如面柳如眉”的诗句。芳草也可代指女子。 (2)、“芙蓉”谐音“妇容” 那么多的芳草,男子唯一钟情的只有那“出水芙蓉”般的心上人,这种情感不就是“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情有独钟吗?有了这种对“妇容”的忠情,才有隔着千山万水对家乡本诗从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

公开课教案归去来兮辞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 2.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2.对照序言、文本和注释资料,对本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用现代观念审视本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感受陶潜的人文精神。 2.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 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 难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是否听过这样一首歌(《归去来》片段)。这首歌是电视剧《神雕侠侣》的片尾主题曲《归去来》(学生答),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杨过和小龙女厌倦了江湖的恩怨情仇腥风血雨,甘愿淡漠人世繁华,抛开人世的纷纷扰扰,退隐山林,寻一个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小说如此,生活也如此,1600年前,我国最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看透黑暗官场,不满于污浊的世俗社会,毅然拂袖归隐,躬耕田园。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陶渊明诀别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 二、了解作者、背景: 1.作者介绍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王柳先生”,又称“靖节先生”,曾任职祭酒、参军、彭泽县令,故又称“陶彭泽”其曾祖陶侃,位至大司马陶潜是第一位田园诗人,创建了“山水田园诗派”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作者的代表作:诗《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 二)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第七中学教师:户远宏 公开课教案详案 三维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4.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运用翻译理解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4.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2. 运用翻译理解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 运用翻译理解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总)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堂解析(教学案)——课后复习(考点练兵案)

(分)朗读(多样式)——解读(问答式)——研读(答问式)——小结(归纳式) 课件准备:与教案配套的PPT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诗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接下来的几句,有没有听过?那么我们品读一下这首诗:看到大屏幕上。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 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 // 你不知道我爱你 // 而是爱到痴迷 // 却不能说我爱你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 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 //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 而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泰戈尔 感受:在读这首诗之前,我们以为,生与死的距离,就足以隔开两个人了。读了这首诗,我们才知道,有的距离不是用

《清平乐村居》(第一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

醉乡有多浓,忧国就有多深 ——《清平乐村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评析[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6课《清平乐村居》 [教材简析]: 夕阳西下,翠竹木屋,安详而又甜蜜;茵茵绿草,透露着大自然的气息;层层梯田,诉说着田园的忙碌;潺潺小溪,流淌着乡村的恬静。多么充满诗意,多么令人沉醉!这是人们向往中的农村画卷。 整首词分上阕和下阕,词人并无浓墨涂彩,而采用白描手法,却栩栩如生地写出了一家五口的农村生活。构思巧妙,以“小溪”贯穿全词;画龙点睛刻画了“翁媪”和“小儿”;色彩明丽,既有“白发”之白,又有大片的绿——溪中的水、溪上的草、田里的豆苗,甚至我们也能从“莲蓬”想到多姿多彩的莲花还有那无尽的蓝天;更有“醉里吴音”就在这如诗如梦的优美画面上添上了音响、情趣,使之更为亲切动人。这简直就是一张温馨和谐、安定详和的乡村生活动态画卷。 心醉的背后是心忧,是心碎。,那份醉乡就有多浓忧国有多深。此刻,我仿佛正和词人一同站在小溪的对岸,专注地欣赏着这一幅我们共同向往的农村画卷,更清晰地感受着辛弃疾的那一份“醉乡”,那一份“忧国”。 [教学思路]: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本课的教学设计成:线---面---想象----

情感的设计理念。让学生以“溪”为线,了解画面,认识人物,充分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让学生以“色彩”为面,展现了田园的美丽色彩,可以充分的理解这首词的含义。让学生以声音想象为突破,展现了田园优美画面,使的画面“活”起来,让学生进入情景,让学生以作者情感为依托,体会作者的忧国与醉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领悟作者那忧国忧民的壮烈情怀。 [教学过程及评析]: 一、简介体裁,呈现画面的线条美。 1、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体——词。同学们会背词吗?我们以前曾经学过:李清照《如梦令》,苏轼《水调歌头中秋》。指名背诵。 2、背诵这些词,你们发现词与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结:词起源于唐朝,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为上下阕。 3、现在边听老师朗读这首词,边看老师画出这首词的简笔画。

人教版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 语文(必修2) 第2单元 7.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标】 1.背诵这首诗。 2.解读这首五言诗。 3.了解这首诗美的意境并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 1.背诵全诗。 2.感悟本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 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手段】 “七三四”语感教学法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同学们,驻足岁月的长河,我们常常会感慨:有多少分离,就有多少思念,有多少思念,就有多少忧伤。今人常祈盼,古人亦“涉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十九首》,共同去感悟《涉江采芙蓉》中无际的思念与弥漫的忧伤。(1分钟) 一、认读,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写在笔记本上。 (2分钟) 2、学生再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同时参考注释,查阅字典,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实词, 写在笔记本上。(2分钟) (多媒体投影) 参考: 芙蓉 ..( fú róng)欲遗.谁(wèi) 芙蓉:荷花泽:湿润的洼地遗:送 二、朗读,解析语句 1、教师做朗读解析指导(2分钟)

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要注意读准语调,语速和断句。 下面来练习朗读,同时解析句子的结构和语义,每一句都要读准并要理解正确。 2、读解全诗。 ⑴找同学朗读一遍全诗,同学评价,教师点拨。 ⑵学生个人或小组讨论研究断句和结构,每人至少感悟一、二句。然后全班讨论。(6分钟)读解参考: “涉江/采芙蓉”读作升调,要读出一路涉江采摘行程中的无限期待、欣喜的感情。 “兰泽/多芳草”读作降调,要读出采到鲜花、兰草后的欣慰与踏实的感情。 “采之/欲遗谁”这句用设问语气读,声音放轻,语速放慢,从朗读中渗透出一点似有若无的伤感。 “所思/在远道”中“所思”声音略拖长,读“在远道”时需略带沉重,用重音降调读。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第一句读升调,第二句读降调,声音拖长,语速放慢,要读出些许失落与惆怅,仿佛觉得浩浩长路,虽然牵系着那女主主人公的心与爱,却无法牵起望断天涯的他乡与故乡。 “同心/而离居”末字要以平调拖长,表达出因无望而带来的无奈。接着重读“忧伤/以终老”依然用略平的降调读,表达出岁月沧桑,生活煎熬已使得抒情主人公心如止水、哀莫心死的感情,凸显其无望无奈中深陷忧伤、终老无望的形象。 ⑶背诵全诗,课上检查(2分钟) 三、品读鉴赏语言 1、学生齐背全诗。(1分钟) 2、逐句解读鉴赏诗歌,师生交流,讨论。(5分钟) ⑴鉴赏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提问:这两句诗是诗歌的起句,有何特色? 参考: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中的“芙蓉”谐音为“夫荣”,“芙蓉”即“莲花”,“莲” 谐音“怜”,“怜”即“爱”。由此可见,采莲女子内心充溢着无穷无尽的爱恋。同时“芙蓉”“兰泽”“芳草”又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⑵鉴赏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提问:这两句诗运用了那种表现手法? 参考: 以“乐”写“哀”的衬托手法。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中的“遗”是“赠送”的意思,采莲不为欣赏悦己,而为送人示爱,而所送之人却又远在异乡,爱的心声化作了无边无际的思念。 ⑶鉴赏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提问:“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 参考: “还顾”是一个多么充满情感的动作性的画面,我们仿佛能亲眼目睹主人公的动作,而“漫浩浩”用两个叠字,写极了路途的遥远和无尽。短短十字,因空间而产生的无限哀愁显露无余。游子尚可望乡,思妇却不知望向何方,一份无着的思念,使她感到了无声无言的迷茫。 ⑷鉴赏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去来兮辞》又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很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其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 1、课文的思想内容 2、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准确理解 四、教学课时 二课时 五、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动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一、以《花源记》导人课文,分绍陶渊明 在1600多年前,二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清醒的理想主义者。贵族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大济苍生”的壮志,不过黑暗的现实把他的理想击得粉碎。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为明心志,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资料链接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很多田园产业。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

《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 3篇

《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 3篇 1.从儿童出发,在文化的视野下,引导儿童漫步诗词王国,“让学”于生,以生为本,顺学而导,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意、得言、得法。 2.诗词是一种艺术,一种语言的抒情艺术,品读诗词应从形象入手,从意境入手,所谓“情缘景发”“意与境会”“思与境偕”,把握诗词韵感,体会诗词美感,领会诗人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初步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词的意境,初步体会词人的情感。 4.初步感受品读诗歌,体会古诗词“炼字”的妙处,学习遣词造句。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文字、图片、音乐) 学生准备:了解辛弃疾的有关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诗词激趣,初读感知。 1.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是我国文学宝库的一颗璀璨明

珠。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特殊的诗歌(出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2.板书课题,谈谈“村居”。 注意书写:“清、村”左窄右宽,“平、乐”注意左右对称,“居”把“古”向外写写,字成梯形)。重点引导读好“村居”,说说“村居”在你头脑中的印象。 3. 初读正音。 4. 体会节奏。 5. 比较诗词特点。 二、诗、画结合,理解意境。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你结合书中的插图,边默读边想象,你读懂了什么? 2.其中,哪一幅画面留给你深刻的印象? (1)童趣图 “卧”:写出了小儿的天真、活泼、可爱,可以和“躺、坐、趴”等字比较。引导读出小儿的天真、活泼、可爱。 无赖:可爱、顽皮的意思,对小儿的爱称(古今词义的差别) 指名读(板书:趣) (2)乐趣图 大儿、中儿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看这两位儿子的?(勤劳、孝顺、能干)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最新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疏通诗意,感悟诗歌思想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展开想象,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分析诗中意象,展开想象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但是相爱却不能相聚相守,不免让人扼腕叹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秦观发出的一种宽慰,一种无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有“一字千金”之称的《古诗十九首》,看看里面的《涉江采芙蓉》表达了怎样的相思?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专指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的19首作品。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评价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三、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疏通大意,表达诗歌的内容,总结主题 明确:诗歌写的是抒情主人公在采芙蓉的时候,不知道将所采芙蓉送给谁,他所思念的人在远方,抒情主人公不由自主的回头望家乡,可是她看到的是无法计算的迢迢路程和浩渺烟云的山阻水长,抒情主人公从眼前想到将来,不免忧伤不已。 主题:表达了游子的离别相思之情。 四、文本探析

1、找意象 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给我们塑造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意象:芙蓉、兰泽、芳草,让人感觉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情感的单纯、美好。 抒情主人公:通过“采之欲遗谁”、”“还顾旧乡”、“忧伤以终老”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孤独、惆怅、忧伤的抒情主人公。 2、赏析诗句 ①“涉江采芙蓉”和“采之欲遗谁?” 我们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面说,江南有采莲的旧俗,那是一个风流的季节也是一个热闹的季节。可是这种欢乐美好刹那间被一声叹息声所改变,主人公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可是又能送给谁呢?这一朵朵美好的鲜花送不到远方的爱人那里!将人物放置在欢乐美好的背景中,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是以乐衬哀的效果。我们还把它叫作反衬。“以乐写哀,以哀写乐,更增其哀乐”。回顾我们学过的运用了反衬手法的诗句有哪些?“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象画面。

(完整版)《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词。 2.通过朗读、借助注释,了解词意,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和农家人的生活情态。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体会作者对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借助注释,感知词意。边读边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和农家人的生活情态。 教学难点: 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体会作者对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全词,并课前搜集辛弃疾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我们已经学习过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两首充满童真童趣的古诗,一起背诵——(复习背诵《牧童》《舟过安仁》)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其中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清平乐·村居) 2.题:清平乐·村居 词的标题一般分为两部分:“清平乐”是词牌名,(正音:清平乐“yuè”)。 “村居” 是这首词的题目,看到这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呢?(引导学生说 出与村居相关的画面、诗句:矮小的房子、勤劳的人们、安静的氛围、高鼎《村居》奠定全词基调) 在宁静的村庄里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可真幸福呀!经历了宋金乱世的辛 弃疾,能描绘出怎样的“村居”呢?让我们走进《清平乐·村居》。 二、感知词韵 出示:《清平乐·村居》

1.字正腔圆,指名读。 (1)翁媪:强调读音。 (2)剥:表示把东西的皮去掉,念bāo。 (3)亡赖:同“无赖”,“亡”读作wú。(表扬学生关注注释。) 2.读出停顿,师生齐读。 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指导朗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读出节奏,学生齐读。 诗词是讲究平仄的。老师引读,用手势舞出节奏指挥学生朗读上阙。 4.踏歌而行,师生齐读。 多美的韵脚、多美的季节,我们为何不学古人趁着春光踏歌而行呢! 手拍节奏读下阙。(鼓励并宽容节奏不一致的学生,可进行个别指导:只要能读出宋词的音韵美、节奏美、对称美、参差美,谁又能说你读的不好呢?) 三、感悟词境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能从《清平乐·村居》中,看到怎样的画面?快去词中找找看!(学生范读,描绘画面,教师指导朗读。)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指导朗读:体会茅屋低小,读出低小,声音压低。感悟“青青草”,对比“草色遥看近却无”,引出“离离原上草”体会并读出草的生命力,声音适当拖长。)板书:画草屋、书写青青草。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指导朗读:吴音是什么意思?播放音频,感知吴音。含着醉意的吴音又是怎样?是谁在对谁说?会说些什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想像画面;借助插图,体会词意,体会“翁媪”之间的“相媚好”。)板书:相媚好。(指导书写“媚”:左形右声,读准字音,左窄右宽,注意间架结构,才能写得规范、美观。) 3.过渡:(出示翁媪图片。)你看,翁媪醉意微醺地向窗外望去,他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4.“大儿锄豆溪东”(出示词句)(指导朗读:大儿在做什么?挥汗如雨地给豆田除草?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背诵《悯农》,感受大儿的勤劳能干。劳动创造财富,累并幸福着,一起朗读,感受大儿子的勤劳和幸福。)板书:大儿 过渡:老两口透过窗口,还看见了? 5.“中儿正织鸡笼”(出示词句)(指导朗读:中儿在做什么?这可真是个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

一、导入: 背诵:“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 采花折柳赠亲朋: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二、渐入课文 1、《古诗十九首》简介(集体朗读) 2、题目——《涉江采芙蓉》的理解:“芙蓉” 芙蓉本是荷花的别称。魏晋时期的诗人文士曹植、潘岳、鲍照均作过《芙蓉赋》直至唐代,荷花还常被叫作芙蓉。如大诗人李白的名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诗中的"芙蓉,即为荷花。锦葵科的木芙蓉晚出,因其红艳如荷花,故借用其名。但唐人对两者还是有严格区别的,日芙蓉,即指荷花;曰木芙蓉,即指我们今天所说的芙蓉花,一般不相混淆。宋人则不这么讲究了,如文同的《芙蓉》、张来的《芙蓉》便是吟咏木芙蓉的。大约自宋代起,鲜有人将荷花叫作芙蓉了。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菡萏、净友、芰荷等。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且已成定说。以荷入诗者,有丁鹤年的《采莲曲》,“莲开花复水,莲谢藕在泥。不学青萍叶,随波东复西。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不学杨柳枝,含颦送离别。”此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以荷入词者,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此以荷花喻意境之静谧悠闲。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更多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 3、采芙蓉为何 三、赏析全诗:带着上面的问题集体朗读全诗——“遗”远方的“同心”者。 所以采芙蓉是作者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大致把握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一)逐句分析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涉江采芙蓉 公开课

涉江采芙蓉课堂实录 抓住“芙蓉”这个名称解读题目,联想到关于莲与荷的诗,“任何一个名称都承载了一种情感,同一种事物的不同名称之间是有细微的差别的。”由题目进而自然过渡到情感,让读者一下子理解了为什么是“涉江采芙蓉”。它承载着作者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又是如何表达的?《涉江采芙蓉》难道只是抒发内心情感的诗吗? 原文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一、解题 师:来,孩子们,看黑板:《涉江采芙蓉》几个字? 【出示幻灯片一】 涉江采芙蓉 生:(一女生自信大方地回答)五个字。 师:(会心一笑)这叫几言诗? 生:(自信地回答)五言诗。 师:(老师欣喜地赞叹)非常好,五言诗。我国是诗歌的王国,从诗经、楚辞、汉赋,一直到晚清的龚自珍,这样一个长长的诗歌的河流里,五言诗出场,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五言诗达到成熟,是一个朝代的终结。这个朝代应该是哪一个朝代呢?猜猜看。 生:(学生思考) 师:(循循善诱地进一步引导)四言诗是《诗经》的时代,五言诗在哪个时代绚烂风华?我再提示同学们,唐朝是七言诗的王国,往前推,孩子们! 生:(略显犹豫地齐答)汉朝。 师:(深情地望着学生)对。 师:孩子们再来看题目《涉江采芙蓉》----芙蓉是什么?可不可以说说它其他的名字吗?它也许叫? 师:没关系,孩子,观察大屏幕: 生:(一女生自信地回答)荷花。 师:(目光深情地配合眼神和学生交流)还可能叫?在江南它是美的节日,是爱情的节日,是花的节日,江南可采什么? 生:(微笑地回答)江南可采莲。 师:对,芙蓉也叫莲。请同学们齐读诗题。 生:(学生兴趣盎然地齐读)涉江采芙蓉。 【出示幻灯片二】 芙蓉 莲 荷花 师:(微笑地进一步引导)同学们感受一下:涉江采芙蓉,芙蓉也叫荷花、莲,它传达某种情感,某种信息。诗人不说“涉江采莲花”、“涉江采荷花”,偏偏要说《涉江采芙蓉》呢? 【出示幻灯片三】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四年级语文:《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教案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____(省、市、区、县)西平小学黄国新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 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步骤: 一、原型启发, 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哪时候写的。“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那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呢?) 4.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5.学生练读。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老师要郑重纠正刚才的错误:我们班中男同学和女同学一样棒。)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刚才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老师把学生说的打在大屏幕上。) 3.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这么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同学们真是会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