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帝国的交替

明清帝国的交替
明清帝国的交替

第二课明清帝国交替导学稿

【提示预习要点】

1、通过预习了解明朝和清朝建立的过程。

2.知道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结合书本上的资料探讨明朝灭亡的原因。

课前预习

1、1368年率领起义军推翻了,建立。

2、1627年连续发生旱灾,官逼民反,、、、等人先后起义,最后推翻明朝。

3、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

4、经历过、、三朝,清初时期的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很快达到中国历史上新的高峰。

课堂展示

(1)阅读课文第3页的内容,思考明朝在当时是如何成为新的强盛时期?(2)结合以下资料,想一想,为什么明末农民起义能够迅速发展,

并得到农民的支持。

资料1李自成率领的起义队伍提出了“均田”“免粮”口号,社

会上流传着“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

纳粮”的民谣。

资料2起义军占领一地,就杀掉顽抗的豪绅富户,把他们的财

物、粮食分给农民。

资料3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向北京进军,沿途宣传

“平买平卖”

(3)简述清朝入关的时候为何会激起广大人民的反抗?

课堂小结:

王朝明朝清朝

建立时

建立者

定都地

【课堂检测】

全程助学

【课后作业】

作业本

预习方法:1.读、思导学案中每课提示预习要点(1分钟)。

2.通读书本相关页(5分钟),用红笔圈划出重要字、词、句。

3.仔细研读导学案,结合书本,记录下自己的预习足迹(12分钟)。

4.小结自己的收获和预习时产生的问题(3分钟)。

新授课1

人教版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5.1.1《明清帝国的兴替》 同步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5.1.1《明清帝国的兴替》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下列城市未被女真(满洲)族作为国都的是() A. 赫图阿拉 B. 沈阳 C. 北京 D. 南京 2. 皇太极继位后,改族名为满洲的时间是() A. 1635年 B. 1636年 C. 1644年 D. 1616年 3. 《明史·选举志》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A.答卷的文体为八股文 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 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 D.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 4. 他从小喜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长大后,他足智多谋,武艺超群。他经过三十多年的征战,完成了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他是() A.铁木真 B.阿保机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 5. 下图对联行文巧妙,其表达的意图是( ) A. 赞美唐朝繁荣开放 B. 嘲讽宋朝重文轻武 C. 抨击明朝专制皇权 D. 颂扬清朝帝王功德 6. “40岁的朱元璋终于收割胜利果实了。他‘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新皇帝满身盛装,威严地接受了百官朝贺。”这是电视剧《朱元璋》中的一句台词。他“即皇帝位”的时间是() A. 1366年 B. 1367年 C. 1368年 D. 1369年

7. 做笔记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方法。下图是一位同学的历史笔记,根据内容判断这位加强君权的皇帝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明太祖 8. 下列对明朝倭患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倭寇是指日本武士、奸商 B.明朝中期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倭患严重 C.戚继光创造“鸳鸯阵”,抗击倭寇 D.倭寇只在海上骚扰过往商船 9. 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诗中的“危”指() A. 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B. 台湾被殖民者强占 C. 新疆地区遭受侵略 D. 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10. 有人统计,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在八天时间内,览阅奏折ll60件,处理政事339件。朱元璋的忙碌和下列哪项措施直接相关() A.设立行省B.建立内阁 C.废除丞相D.设立军机处 11. “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梅花岭上有一位扬州英雄的衣冠冢,他是() A.文天祥B.李庭芝 C.岳飞D.史可法 12. 东南沿海人民为纪念戚继光,在他战斗过的地方刻石立碑。戚继光抗倭最伟大的意义在于() A.扫平了浙江、福建、广东的倭寇 B.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

1.1明清帝国的兴替(含答案)

安吉县梅溪中学2014学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编号:01 01 01 组名姓名主备人:上课时间:年月日审核人: 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 ——明清帝国的兴替 【学习目标】 1.知道明清帝国的更替。 2.了解和归纳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的主要措施。 【学习重点】 了解明清两朝的兴替。 【学习难点】 分析明清时期由盛而衰的历程。 一、自主先学发现问题 (一)明朝的建立 1.1368年,_朱元璋_ (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即现在的南京。 2.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上:废除丞相、创内阁、设厂卫特务机构和迁都北京等 ;经济上:奖励垦荒、轻徭薄赋和提高手工匠身份等政策 。影响:(在课本中标出) 强化皇权,奠定了明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使社会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朱棣在位期间。。。推动市镇经济高度繁荣。3.明末先后发生了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 (二)清朝的建立 1.后金的建立:17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并脱明独立,建立“大金”,史称“后金”。 2.满洲的兴起: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 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 3.清军入关: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推翻明朝。驻守山海关的将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起义军。 4.清朝的发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很快达到中国历史上的新高峰。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年)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懒皇帝,在位48年,竟有近40年不上朝,不理政事;明熹宗1620—1627年在位,他喜欢木工,即位之后不理朝政,任由魏忠贤等宦官擅权,朝政日益败坏。材料二:明代后期,皇室贵族疯狂侵占土地,万历皇帝一次赐给 自己的儿子福王土地2万顷,导致土地高度集中“若夫贫民,已 无立锥之地”。 材料三: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共在位17年,有13年出现 大范围的严重灾害,旱灾、蝗灾、水灾、雹灾,史书记载“海啸, 坏民居数万间,溺数万人”“千里雨雹”“畿南、山东、河南、山 西、浙江旱”“百姓食土”等 材料四明末形势图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说明明朝政府腐败不堪,统治腐朽; 材料二说明明朝后期土地兼并恶性发展; 材料三说明明朝后期自然灾害频繁,百姓无法生存。 (2)有人说明朝灭亡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忧也有外患,结合材料 和图片,说说明朝最主要的“内忧”和“外患”分别是什么 “内忧”主要指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先后起义,李自成建立大顺 政权; “外患”主要指明朝东北部女真族人兴起,建立了政权。 (3)李自成率领的起义队伍提出“均田”的口号,得到当时广大 百姓的欢迎,请用材料中的一句原话说明其中的原因。 “若夫贫民,已无立锥之地”。 三、课堂小结 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绘制本节课的知识树。 四、课堂检测 1.为加强皇权,在中央废除丞相的朝代是(D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2.下列措施有利于明太祖加强皇权的有(D ) ①废除丞相②分封藩王③设厂卫特务机构 ④创内阁 A.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3.明代前期,率领着庞大的远洋船队七下西洋,开辟亚非海上通道的是(A ) A. 郑和 B. 郑成功 C. 戚继光 D. 朱棣 4.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有( A ) ①明朝日趋腐败②统治者对后金用兵③连年天灾④商品经济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清初,在长江中下游和两广、福建地区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的政权是(A ) A.南明政权 B.大顺政权 C.大明政权 D.复明政权 五、布置作业 【作业】作业本:

《明清帝国的兴替》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明清帝国的兴替》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2-2-1 列出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 2-2-2 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2-2-3 知道从秦代到秦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更迭顺序、时间,理清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在此期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起到关键作用的历史人物,认识他们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知道明朝的疆域范围,明确统一是中国发展大势。了解明末清初农民起义情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的拓展,学习从明到清的更替过程。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明朝灭亡和清朝建立的历史必然。通过思考、课堂讨论,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史为鉴,通过对明清帝国兴替的学习,明白朝代更替的规律,知道统治者采取正确政策的必要性。通过对古代王朝时序的排列,树立起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历史观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知道明清朝代的更替 教学难点:探究明清兴替的原因,明白朝代更替的规律 四、教学策略 通过让学生制作王朝更替的时序表,掌握中国历史发展脉络;通过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历史图片、地图、资料等,使学生获得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把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明清帝国的兴替 一、明朝 1.明朝的建立 2.明朝疆域 3.明朝的兴盛的原因和表现 4.明朝灭亡 二、清朝 1.女真兴起和清朝建立 2.清初统治者的政策 七、教学反思 1.本课时内容的设计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从导入开始就要求学生回忆上册所学历史知识,并且准确制作年代尺或时序表,这不仅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为基础,而且还要掌握制作年代尺或时序表能力。 2.探究明清兴替的原因是本课时的难点,难点突破的方法选择运用材料让学生阅读、思考并对比不同的统治政策导致不同的社会结局,可以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兴或替是与统治政策有密切相关的。这一处理方法是本课时的一个亮点。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课程标准〗 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明清帝国的更替过程,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找明清建立和文字狱的有关资料,增强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男女生对抗赛,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 通过对比唐朝科举制度和明清科举制度的不同,培养生生合作交流的个人素质和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明清专制统治的表现及危害,初步培养民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难点培养归纳和比较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知识掌握状况和已有经验情况:学生在近一年的历史学习中,已经对历代加强皇权的情况有所了解;在学习“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时对科举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明清文字狱的故事广为流传,对学生影响较深。 初一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初一学生的认知、兴趣、道德情感等多为感性的体验,且对其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基于已有经验,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专制主义统治,有利于学生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教材分析 1.明清两朝是中华帝国的晚期,中国封建制度已开始走向没落。明朝建立之初,便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为了对日益变化的社会进行严密控制,明清统治者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专制统治,如加强皇权、八股取士与文字狱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巩固了封建统治,但却不能阻止衰落危机的到来。 2.本课共设有三目:第一目“明清帝国的更替”主要讲述了这一时期明清的朝代更迭,是以下两目学习的基础;第二目“皇权的高度膨胀”和第三目“八股取士和文字狱”分别是从政治和思想的角度来说明明朝和清初专制统治加强的情况。这两目条理清晰,有利于学生概括总结能力的形成,但理解起来有难度。 教材处理 1.专制统治是贯穿历史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但以前并没有明确提出。所以,在本节课中提出有些突然,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断层。基于以上考虑,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先是引导学生回忆秦汉以来的专制统治情况,并以此切入主题,加深学生对专制的理解。 2.顾炎武和龚自珍对八股取士及文字狱的评价概括了思想专制的危害,有助于学生对八股文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故引用到教学中。 课前准备 1.组织学生查找明清建立和文字狱的有关资料。 2.教师分析学生可能提出和遇到的问题,查找有关书目,做好准备。

5.1.1《明清帝国的兴替》同步测试

《明清帝国的兴替》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2013.鞍山】在全国结束元朝统治并在应天(今南京)称帝的历史人物是 A.努尔哈赤B.朱元璋C.皇太极D.李世民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重要人物在特定历史时期所起的重要作用。由结束元朝统治,并定都应天称帝可知此历史人物应该是朱元璋。故选B 2.明朝初年政治上巩固统治的措施有 ①废丞相、创内阁②设立厂卫特务机构③奖励垦荒、轻徭薄赋④改革赋役制度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明初统治者为了加强政治上的巩固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废除丞相、创内阁、设立锦衣卫、东厂、西厂特务机构和迁都北京等举措,强化皇权,奠定了明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掌握情况。.备选答案中奖励垦荒、轻徭薄赋和改革赋役制度是属经济范畴。故不选。正确答案为A 3.【2013.青岛】他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大英雄:他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出生入死,功勋卓著,也曾深陷身陷囹圄;他多次遇刺却能逢凶化吉;他懂天文熟地理,谙韬略善用人;他戎马倥偬数十载,横扫白山墨水,统一女真各部,击溃大明王朝,成为威震北中国的一代铁血汗王!他是 A.阿骨打 B。忽必烈 C。努尔哈赤D。皇太极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重要人物的了解,本题有一定的时间跨度,阿骨打是辽的建立者、忽必烈建立元朝、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皇太极建立清朝。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统一女真各部”。故正确答案为C 4.明初,国子监祭酒宋讷有一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为何昨晚不悦,宋讷大惊。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正是宋讷昨晚生气表情的画像。这件事反映的实质是 A.君权的强化B.君臣关系亲善C.君臣关系紧张D.君主同情大臣 【解析】此题是一道材料式选择题。根据材料可以得出“明朝皇帝朱元璋派人监视大臣的言行”的结论,说明明朝君权的强化。故正确答案为A 5.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有 ①明太祖废除丞相②雍正帝设立军机处③实行八股取士④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为了加强专制统治而采取的措施。此题型为组合式选择题,可以采用排除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控制思想措施,而不是发生在明清时期。故此题正确答案为D 6.“康乾盛世”,是中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盛世。这时期的在位皇帝不包括 A.康熙帝 B.雍正帝 C.乾隆帝 D.道光帝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清初统治者对政策的调整及产生的效果。由于各族人民的抗清斗争迫使清初统治者调整野蛮落后的政策,制止了社会经济的倒退逆转。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很快达到中国历史上新的高峰。由此可见,道光皇帝不在清初。故此题正确答案为D 7.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明朝建立②元朝统治结束③明前完成统一④李自成起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①④②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重要事件的时间节点掌握情况,这是一道时间排列题,

明清帝国的兴替

明清帝国的兴替 导入新课: 【诗】+图片(故宫) 紫禁城七律 金碧辉煌紫禁城,红墙宫里万重门。 太和殿大乾清静,神武楼高养性深; 金水桥白宁寿秀,九龙壁彩御花芬, 前庭后院皇家地,旷世奇观罕见闻。 【师】你知道这首诗描述的是哪里吗? 【生】故宫 【师】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你知道故宫是哪两个朝代的皇宫? 【生】明清两代 【师】故宫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四年,它的总体规划和建筑形式完全遵从了古代宗法礼制的要求,是中国两千多年专制皇权思想的集中体现。金碧辉煌的紫禁城见证了明清两朝最后的盛世,但盛世的繁华背后却隐藏着帝国的危机。那么盛世和危机分别体现在哪里呢?这就是《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所要探索的内容。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的《第一框明清帝国的兴替》。 讲述新课: (一)明帝国的兴衰 1、明朝的建立 【师】先来看一下明帝国的兴衰。明朝建立的背景是什么? 【生】元朝末年,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激化,激起大规模农民起义。 【师】在众多的起义军中,是谁在何时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生】1368年,朱元璋率领起义军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师】元朝定都在哪里? 【生】应天(今江苏南京)(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改名应天府) 【师】朱元璋被称为? 【生】明太祖 【师】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资料具体来了解一下朱元璋。 【材料】 朱元璋(公元1328-1398年),幼名重八,改名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人,明朝开国皇帝,太祖。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之家,少年时曾为地主牧童。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朱元璋的家乡遭旱蝗灾害,瘟疫流行,他的父母及兄长都在这场灾难中相继死去。为了糊口,朱元璋投皇觉寺出家当和尚。但不久后的饥荒使得他不得不离开寺院外出化缘,游食于皖西、豫东三年,历经磨难。

《明清帝国的兴替》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 第五单元《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第一课第一目《明清帝国的兴替》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2-2-1列出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 2-2-2列举秦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2-2-3知道从秦代到秦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 二、【教材简析】: ▲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结合课标以及八年级相关内容,这一课内容放在第五单元第一课《大一统国家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 的第一框,旨在通过对明清朝代更替的了解,让学生感知历史的兴替,了解明清时期的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 ▲要点提示:知道元明清三朝的更替;知道朱元璋、李自成、努尔哈赤等历史人物;明朝兴衰以及明末农民起义;清朝前期的兴盛。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更迭顺序、时间,理清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⑵知道在此期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起到关键作用的历史人物;⑶清楚明清兴盛衰亡更替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史 料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描绘地图,了解明清疆域,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⑵学习明、清的更替过程,通过对材料、史料的研读,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明朝灭亡和清朝建立的历史必然; ⑶通过思考、课堂讨论,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史为鉴,通过对明清帝国兴替的学习,明白朝代更替的规律,知道统治者采取正确政策的必要性;通过对古代王朝时序的排列,树立起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历史观。 四、【教学重点】:知道明清朝代的更替【教学难点】:探究明清兴替的原因。 五、【教学思想和策略方法】: ⑴通过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历史图片、地图、资料等,使学生获得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把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⑵以史导论,论从史出;以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成为真 正的学习主体者。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第1框明清帝国的兴替教学设计人教版

明清帝国的兴替 一、课程标准 2-2-1 列出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 2-2-2 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2-2-3 知道从秦代到秦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更迭顺序、时间,理清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在此期间 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起到关键作用的历史人物,认识他们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知道明朝的疆域范围,明确统一是中国发展大势。了解明末清初农民起义情况。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的拓展,学习从明到清的更替过程。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明朝灭亡和 清朝建立的历史必然。通过思考、课堂讨论,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史为鉴,通过对明清帝国兴替的学习,明白朝代更替的规律,知道统治者采取正确政策 的必要性。通过对古代王朝时序的排列,树立起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历史观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知道明清朝代的更替 教学难点:探究明清兴替的原因,明白朝代更替的规律 四、教学策略 通过让学生制作王朝更替的时序表,掌握中国历史发展脉络;通过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 历史图片、地图、资料等,使学生获得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把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4 ?明朝灭亡(探究被替的原因) 任何一个强大的王朝,也总要走向衰落、灭亡,明朝 也不例外。请同学们参考教材第 3页,了解明朝灭亡 的情况。 展示材料: 李自成农民起义 李自成(1606-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 杰出的军事 家。曾为银川驿卒。崇祯二年 (1629年)起义,后为闯 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 勇猛有识略。崇祯十六年(1643 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在河南汝州(今临汝)歼 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 1644 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同年 3月18日, 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 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击败李自成。顺治二 年(1645年)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考察地形,李自成神秘 2 ?明朝疆域 利用明朝疆域图,了解 3点,明朝疆域的情况,明朝 疆域和现在疆域的比较,明朝都城的变化。 阅读地图 5-1 ,明确明 朝的疆域, 为与图5-10 清朝疆域比 较作铺垫 培养学生读 图和比较能 力 3?明朝的兴盛的原因和表现 (探究兴的原因) 探究:明朝立国近 300年,在中国的王朝中,时间并 不算短。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明初皇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废丞相、创内阁、设厂卫特务机构、迁都北京 ,明初 皇帝促进经济的措施: 奖励垦荒、轻徭薄赋、提高手工匠身份 表现: 国力的强大——郑和下西洋 赋役制度的改革(一条鞭法) ——市镇经济的繁 荣 探究明朝兴 起的原因, 展现兴盛的 表现 突破难点一 —朝代的兴 与统 治政策 之间的密切 关系 说出明朝后 期腐败现象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5.1.1《明清帝国的兴替》练习题x

2019年3月9日初中历史作业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本题2分)《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xiéháng(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这一做法反映的实质是( ) A. 扩大六部权力 B. 改革丞相制度 C. 扩大地方权力 D. 加强君主专制 2.(本题2分)明初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财政、司法和军事。这一措施有助于( ) 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削弱地方行政权力 C.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3.(本题2分)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自己鲜明的时代主题。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是() A. 特务统治的强化 B. 思想控制的强化 C. 文化专制的强化 D. 专制集权的强化 4.(本题2分)下图对联行文巧妙,其表达的意图是( ) A. 赞美唐朝繁荣开放 B. 嘲讽宋朝重文轻武 C. 抨击明朝专制皇权 D. 颂扬清朝帝王功德 5.(本题2分)我国古代,自秦汉到明清,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④逐渐强化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6.(本题2分)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在经济上打击封建地主阶级的行动是 A. 陕北起义震惊全国 B. 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 C. 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 D. 共进北京推翻明朝 7.(本题2分)下列政权中被农民起义推翻的是 ①隋朝②唐朝③元朝④明朝 A. 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8.(本题2分)某人是大明子民,他出生的那年明朝宗室发生了一场争夺皇位的内战。请你从以下有关他生活的四个片断中选出不可能是事实的一项 A. 清早起来埋头苦读“四书”“五经” B. 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 C. 中年时被授予左丞相一职 D. 他的儿子被锦衣卫捉去拷问 10.(本题2分)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会导致权力的腐败,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对官吏的监察。下列各朝设置的机构或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①御史大夫②门下省③提刑按察使司④军机处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11.(本题2分)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下列皇帝彻底打破了这一规则的是() A. 秦始皇 B. 唐太宗 C. 宋太祖 D. 明太祖 12.(本题2分)顾炎武(明)在《日知录》中写道:“吴中(苏州一带)之民,有田者什一,为人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练习题:5.1.1《明清帝国的兴替》

2018年3月9日初中历史作业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本题2分)《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xiéháng(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这一做法反映的实质是( ) A. 扩大六部权力 B. 改革丞相制度 C. 扩大地方权力 D. 加强君主专制 2.(本题2分)明初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财政、司法和军事.这一措施有助于( ) 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削弱地方行政权力 C.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3.(本题2分)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自己鲜明的时代主题.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是() A. 特务统治的强化 B. 思想控制的强化 C. 文化专制的强化 D. 专制集权的强化 4.(本题2分)下图对联行文巧妙,其表达的意图是( ) A. 赞美唐朝繁荣开放 B. 嘲讽宋朝重文轻武 C. 抨击明朝专制皇权 D. 颂扬清朝帝王功德 5.(本题2分)我国古代,自秦汉到明清,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④逐渐强化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6.(本题2分)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在经济上打击封建地主阶级的行动是 A. 陕北起义震惊全国 B. 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 C. 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 D. 共进北京推翻明朝 7.(本题2分)下列政权中被农民起义推翻的是 ①隋朝②唐朝③元朝④明朝 A. 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8.(本题2分)某人是大明子民,他出生的那年明朝宗室发生了一场争夺皇位的内战.请你从以下有关他生活的四个片断中选出不可能是事实的一项 A. 清早起来埋头苦读“四书”“五经” B. 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 C. 中年时被授予左丞相一职 D. 他的儿子被锦衣卫捉去拷问 10.(本题2分)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会导致权力的腐败,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对官吏的监察.下列各朝设置的机构或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①御史大夫②门下省③提刑按察使司④军机处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11.(本题2分)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下列皇帝彻底打破了这一规则的是() A. 秦始皇 B. 唐太宗 C. 宋太祖 D. 明太祖 12.(本题2分)顾炎武(明)在《日知录》中写道:“吴中(苏州一带)之民,有田者什一,为人 佃作者什九.”这主要反映了 A. 官吏贪赃枉法 B. 土地兼并严重 C. 民众不堪重负 D. 农民流离失所

明清帝国的盛世危机

第一課明清帝國的盛世危機 一、君主專制獨裁 1、明朝 (1)明太祖-明朝建立者:;定都;年號 ?政治功過:專制政治,集權中央 (A)功:勤政愛民,重視經濟 (B)過:(a)誅殺功臣;(b)廢除-因謀反 (c)設實行恐怖統治;(d)以和凌辱官吏 (e)分封諸子,結果引發「」 (2)明成祖- ?「」:明帝削弱諸王實力,引貣不服,攻陷南京,自立為成祖?建設:(A)定都(B)疏通(C)修築(D)經營 ?缺失:寵幸宦官(給予出使、軍政特權),設立,造成宦官弄權的惡果(3)明神宗-的改革(政治和經濟方面) (4)明末皇帝-多昏庸 ?內憂:人民叛變,與合為流寇,以、勢力最強 ?外患:族建國,在領導下,與明相抗 (5)明亡:明宗自縊殉國,攻陷北京,引清兵入關帄定流寇 2、清朝 (1)建立者: (2)制度:不設丞相,一切政務由六部大臣稟承皇帝意旨辦理 (3)前期政治:皇帝、、-特色:

?措施:舉辦,籠絡士人;興、令,消除反清意識,強化君主專政 ?開疆拓土:、、收入版圖,奠定近代疆域的規模 (4)中期政治: 君臣習於逸樂,加上後期太后長期垂簾聽政,苟且偷安,為清末國力日弱致命傷 (1)帄民皇帝(2)誅殺(3)分封諸子為王,結果引發宗室之亂 (1)北宋末年,女真建,發動之禍,與南宋對峙(2)明宗時,滿族貣兵叛明 1)滅(2)帄(3)帄三藩(4)收 (1)統治共同點:皆實行種族歧視政策 (2)相異處:清朝舉辦,以懷柔配合高壓政策,籠絡士人 二、天朝的對外關係 1、明清對外關係 (1)明清對外關係-天朝與的、朝貢關係 (2)明清朝貢制度-維持東亞國際社會安定的重要力量 (3)明代貿易:明代的對外貿易,只限來華朝貢的使節

第一课时 明清帝国的兴替 教案

第一课时明清帝国的兴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更迭顺序、时间,理清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在此期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起到关键作用的历史人物,认识他们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知道明朝的疆域范围,明确统一是中国发展大势。 了解明末清初农民起义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的拓展,学习从明到清的更替过程。 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明朝灭亡和清朝建立的历史必然。 通过思考、课堂讨论,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史为鉴,通过对明清帝国兴替的学习,明白朝代更替的规律,知道统治者采取正确政策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明清朝代的更替 教学难点: 清初统治者调整政策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 用 年 代 尺 朝 代 更 替 导 入 新课。 新课教学: 指导学生阅读第五单元导言,明确两点“纵向比较:传统道路上继续发展, 横向比较:与西方国家拉开距离。”明清时期,中国在自己的道路上继续前进,但世界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明朝的建立 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国号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此后近20年时间,扫平各种残余势力,完成了统一。 2、明朝疆域

利用明朝疆域图,了解3 点,明朝疆域的情况,明 朝疆域和现在疆域的比较,明朝都城的变化。 3、明朝的兴盛的原因和表现 提问:明朝立国近300年,在中国的王朝中,时间并不算短。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什么?明初皇帝强化皇权的措施:废丞相、创内阁、设厂卫特务机构、迁都北京 明初皇帝促进经济的措施:奖励垦荒、轻徭薄赋、提高手工匠身份 表现:国力的强大——郑和下西洋 赋役制度的改革(一条鞭法)——市镇经济的繁荣 4、明朝灭亡 任何一个强大的王朝,也总要走向衰落、灭亡,明朝也不例外。请同学们参考教材第3页,了解明朝灭亡的情况。 展示材料: 李自成农民起义 李自成(1606-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杰出的军事家。曾为银川驿卒。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在河南汝州(今临汝)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同年3月18日,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击败李自成。顺治二年(1645年)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考察地形,李自成神秘消失(一说战死,另有出家之说等)。 李自成起义,最后以失败告终,你能从材料中找出一点理由吗? 明朝灭亡于农民起义,而这种灭亡应该有深层次的原因, 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根本原因:政治衰败,官府多次增加赋税和各种杂税,土地兼并恶性发展,大量农民破产逃亡

明清帝国的盛世危机

※明清帝國的盛世危機 一、明朝的建立 (一)朱元璋:出身濠州的貧農家庭,曾流落皇覺寺為僧。後來加入反元陣營,重用劉基,占有 江淮流域。 (二)元順帝至正26年,朱元璋在_________即位,國號明,建元__________,是為________ ____。 (三)北伐:派徐達北伐攻陷_____________,元順帝逃回漠北,結束蒙古人在中國的統治。 二、開國重要措施 (一)興利除弊方面: (1)政治上:嚴懲貪官污吏,整飭吏治。 (2)經濟上:清查戶口、耕地,興修水利,移民墾荒。 (3)文教上:廣設學校,重視人才培育,提倡倫理教化。 (二)不當措施:(1)藉「______ ___案」,廢除_______ _____,集國家大權於一身。 (2)設立祕密偵查的_____ _____,殺戮功臣,屢興大獄。 (3)以______ ______和________ ____凌辱士人。 (4)分封諸子為王。 (三)結果: (1)使君主專制變本加厲。 (2)分封諸王導致骨肉相殘。 三、靖難之變 (一)起因:_____ ____因諸王坐大,進行削藩。 (二)結果:燕王朱棣起兵,攻陷南京自立,是為________ ___。史稱「靖難之變」。 四、明成祖的施政 (一)遷都______________。 (二)疏通大運河,整飭吏治。 (三)修築長城,加強北方邊防。 (四)經營南洋,派________ _____下西洋。 (五)設立________ ___,強化特務機構。自此「廠衛」結合,對明代政治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五、鄭和下西洋 (一)鄭和:雲南回族人,靖難之役時因功賜姓鄭。 (二)目的:宣揚國威、擴展貿易、尋找珍寶。 (三)下西洋時間:自_______ _____至宣宗年間,共_______ ____次。 (四)範圍:南洋群島及印度洋西岸各國,最遠及於__________ _____。 (五)影響: 1 使明的聲威遠播。

明清帝国的繁荣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明清帝国的繁荣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过许多政权,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了贡献。下列不属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的是( ) A.北魏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2.明太祖授权下列哪一机构专管对臣民的监视、侦察( ) A.锦衣卫 B.三司 C.军机处 D.六部 3.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穿越历史隧道扮演我国 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谈论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与史实不符的选项是 ( ) A.秦始皇:“我首创了有利于维护统一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B.元世祖:“我创立了行省制,实行了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统治!” C.明成祖:“我废丞相,设东厂,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D.雍正帝:“我设置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归我掌控!” 4.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 A.秦丞相府 B.唐尚书省 C.元中书省 D.清军机处 5.清朝初年的某一天,一阵清风将一位文人的书页吹乱,这位文人诗兴大发,吟诗抒怀:“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有人以此告他讥讽清王朝,结果他被定罪问斩。这表明清初实行( ) A.焚书坑儒 B.八股取士 C.厂卫制度 D.文字狱 6.童谣见证历史。明朝时,童谣“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此童谣赞颂的是( )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郑成功收复台湾 7.“孽子孤臣一雅儒,填膺大义抗强胡。圣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这是张学良先生对一位古代民族英雄的赞词。这位民族英雄是( ) A.戚继光 B.郑成功 C.康熙帝 D.岳飞 8.康熙大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著名的皇帝之一。下列属于康熙皇帝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抗击外国侵略而采取的措施是( )

5-1-1明清帝国的兴替课时学案.doc

课题明清帝国的兴替 H标导学 1.了解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更迭顺序、时间,理清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知道明清时期发生的明朝建立、明末农民起义、明的灭亡、清的建立,以及在此期间 的重要历史人物:朱元璋、朱棣、李自成、努尔哈赤、皇太极,并常握他们对历史发展进 程的彫响。 3?知道明清时期的疆域范围,掌握两朝统治者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边疆地区经济开发 及与内地的文化交流等方面采取的积极措施,明确统一是中国发展大势,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是由屮华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重点明清的兴替及其原因 自学质疑学案 学生笔记学案内容 (一)自学新知(要求:认真阅读课本,结合学案问题引导,做好课本标记和提示 语!) 1 ?明朝的建立 (1)任务:通过阅读课外资料1,讲讲明朝建立与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 (2)明朝建立的吋间、人物、定都?(在书本上标记) 2.明朝疆域 (1)任务:通过阅读书本图5J《明朝疆域图》,说说明朝疆域的大致范围。 (2)观察、思考:图5J《明疆域图》能够反映出哪些信息?(在书本上标记,并 写出提示语) 3.明朝的兴盛 (1)任务:课本第三页第一段从哪些方面高度概括了明朝兴盛的表现并提取主要 信息。(标记书本相关实史,并写出提示语) (2)思考:明初统治者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的原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 因) 4?明末农民起义(明朝的衰亡) (1)任务:结合书本,说明导致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在书本上标记) (2)思考:结合起义军的口号和做法,说明为什么农民起义能够迅速发展,并得 到农民的支持。 (3)农民起义军的结局是怎样的?对明末农民起义,你将做出怎样的历史评价? 5.后金崛起 (1)任务:了解后金政权的建立、时间等相关实史。 (2)思考:简要概括努尔哈赤的主要作用。(在书本上标记)

新人教版八下历史与社会 明清帝国的兴替

灵峰学校八年级社政电子备课稿 课题:明清帝国的兴替课型:新授课时间:2月17日 主备人:蒋敏审核人:八年级备课组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明清帝国的兴替,把握历史发展进程。 2、能力目标: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对历史现 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有利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 重点:明末农民起义与清军入关 难点:清由地方民族政权转化为统治全中国政权的过程 二、预习导航 通过上册知识的学习,知道我国封建社会朝代更替顺序,元朝之后的朝代便是明清两代,这两个朝代的繁荣、衰落的过程,并分析导致由盛转衰的原因。 三、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八年级上册的内容,制作一个完整的中国古代社会王朝更替的年代尺。(二)学习新课 一、元朝的灭亡与明朝的建立 1、背景:元朝末年,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激化,激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2、明朝的建立:(1368-1644)1368年,朱元璋P2.年号:洪武 3、明朝的疆域 二、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巩固和加强君主专制 1、杀功臣,巩固皇权。胡蓝之狱胡惟庸案丞相,谋反,牵连3万 余人大将军蓝玉,谋反,牵连1.5万余人。 2、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创立内阁 3、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1)厂卫特务机构的职责:对官吏百姓进行监视、逮捕和处罚。 (2)明太祖:锦衣卫明成祖:东厂明宪宗:西厂 4、建立廷杖制度:使君臣关系变成了主仆关系。 5、八股取士、文字狱(提及,为后面学习打基础) 补充:清朝设立军机处,雍正时(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使皇帝的权力扩展到顶峰),八股取士,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 三、明朝时经济的发展P3 归纳出:明朝兴盛的表现:(1)君权的加强(2)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对外交往的密切(4)市镇经济的繁荣 四、明末农民起义与清军入关(重点) 1、明末农民起义 (1)背景、原因:连年天灾,官府加重赋税;对后金用兵,发动战争。 (2)农民起义的爆发: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先后起义。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推翻明朝 (3)P3,根据教材材料,想一想,为什么明末农民起义能够迅速发展,并得到农民的支持。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5.1.1《明清帝国的兴替》同步练习(含答案) (1)

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1)——明清帝国的兴替 总分 100 分,共 3 大题 17 题知识迁移例题讲解(总分 16 分,共 2 题) 1. (8分)我国古代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于()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明朝 2. (8分) 例2 读图,回答问题。 (1) 图一中的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于哪年在什么地方建立明朝?在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2) 图二中所示是锦衣卫的飞鱼服,锦衣卫是个什么样的机构?明朝类似这样的机构还有什么?它的设立标志着什么? 能力训练基础达标(总分 60 分,共 12 题) 3. (5分)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被百姓称之为“闯王”的是() A. 张献忠 B. 李自成 C. 高迎祥

D. 努尔哈赤 4. (5分)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承汗位。以下属于皇太极所为的有() ①推翻明朝②统一女真族 ③改族名为满洲④改国号为清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5. (5分)后金和清朝的关系类似于() A. 隋朝和唐朝 B. 北宋和南宋 C. 契丹和辽 D. 蒙古和元朝 6. (5分) 下列有关明清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明朝后期,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崛起 B. 17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并脱明独立,建立“大金” C. 1636年,皇太极在北京称帝,改国号为清 D. 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建立起对全中国的统治 7. (5分) “康乾盛世”是中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出现的盛世,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盛世。这一时期在位的皇帝不包括() A. 康熙帝 B. 雍正帝 C. 乾隆帝 D. 道光帝 8. (5分) 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宰相的地位。我国古代宰相制度废除于_______在位时期。() A. 李世民 B. 李自成 C. 朱元璋 D. 乾隆帝 9. (5分) 明朝初年,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其中政治上的措施有() ①废除丞相、创内阁②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③奖励垦荒、轻徭薄赋④改革赋役制度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5.1.1明清帝国的兴替导学案

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 第一课时明清帝国的兴替 1、明朝建立的背景 2.明朝兴盛表现在哪些方面? 3.明朝衰亡、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原因有哪些? 4.为什么明末农民起义能够迅速发展,并得到农民的支持? 5.清初的统治为什么激起民众强烈的反抗?统治者是如何解决的呢? 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学习目标】 1.知道明清帝国的更替。 2.了解和归纳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的主要措施。 【教学重点】了解明清两朝的兴替。 【教学难点】分析明清时期由盛而衰的历程。 【课前导读】 1.1368年,____ _(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_ _,即现在的__ __。 2.明末先后发生了__ __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1644年,_ ___(称"李闯王")在西安称帝,建立大顺政权,并于同年攻入北京,推翻_ __朝。 3.17世纪初,_ ___统一女真各部并脱明独立,建立“__ ”,史称 ___。 __改女真族民为___ __,1636年在_ __称帝,改国号__ ___。4.明朝_ __在位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强盛时期;清朝___ ___在位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强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新的高峰。 【自主探究】 1、明朝的兴盛表现在那些方面? (1)政治上: (2)经济上: (3)对外交往密切: (4)市镇经济繁荣: 2.明朝衰亡、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原因有哪些? (1)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 3.为什么明末农民起义能够迅速发展,并得到农民的支持?

4.清初的统治为什么激起民众强烈的反抗?统治者是如何解决的呢?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当堂检测】 1.如果你是明朝一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 A.长安 B.东京 C.北京 D.南京 2.明朝设立东厂特务机构的是() A.明成祖 B.明太祖 C.明英宗 D.明景帝 3.2000年10月,在江苏苏州出现了一家以“锦衣卫”命名的国有企业。很多人对这种命名提出尖锐批评。“锦衣卫”一词所反映的实质是() A.经济的高度发展 B.专制制度的强化 C.国家监督机构的完善 D.思想文化的繁荣 4.明朝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 A.《诗经》 B.四书五经 C.《二十四史》 D.八股文 5.明军攻占大都,元朝灭亡是在( ) A.1351年 B.1368年 C.1636年 D.1644年 6.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中国的国家版图奠定了基础的朝代是()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7.明朝君权进一步加强的表现是设置了( ) A.丞相 B.内阁 C.行中书省 D.厂卫特务机构 8.“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被百姓呼之为闯王的是() A.张献忠 B.李自成 C.高迎祥 D.努尔哈赤 9.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是( ) A.西夏 B.后金 C.契丹 D.清朝 10.“康乾盛世”,是中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盛世。这时期的在位皇帝不包括()A.康熙帝 B.雍正帝 C.乾隆帝 D.道光帝 11.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明朝建立②元朝统治结束③明前完成统一④靖难之役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①④②③ 12.阅读下列材料“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六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司等衙门分理天下。庶方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细太祖实录》 自秦以来设置的宰相一职,被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阅读这则材料,请分析,朱元璋除宰相的理由,这一举措所起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