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大鼠操作规程

sd大鼠操作规程
sd大鼠操作规程

SD大鼠饲养管理

操作规程

2007年11月

目录

一、SD大鼠概述 (2)

二、SD大鼠日常饲养管理 (5)

1、进入屏障及准备工作 (5)

2、饲养环境 (6)

3、饲喂 (6)

4、给水 (7)

5、换窝 (7)

6、离乳 (8)

7、留种交配 (9)

8、动物发放 (10)

9、引种 (11)

10、处死 (13)

11、SD大鼠常见疾病 (13)

12、清洁与消毒 (16)

13、退出屏障 (17)

14、常见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17)

一、SD大鼠概述

大鼠(Rat),啮齿目、鼠科、大鼠属,属野生褐色大鼠(Rattus norvegicus) 的变种。原产于亚洲中部及原苏联部分的温暖地区。十八世纪后期开始人工饲养,十九世纪中叶首次用于心理学的研究,二十世纪以后,大鼠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尤其在肿瘤学、药理学、内分泌学、营养学方面应用最为广泛。

1925年美国Sprague dawley农场用Wistar培育而成。其特点为头部狭长,尾长接近身长,产仔多,生长发育较Wistar快,抗病能力尤以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抵抗力强;自发肿瘤率低,对性激素感受性高; 10 周龄雄鼠体重可达300-400g,雌鼠可达180-270g。SD大鼠常用作营养学、内分泌学和毒理学研究。

行为和习性

(1)SD大鼠性情温顺,易于捉取,一般不会主动咬人,但当粗暴操作或营养缺乏时可攻击人或互相撕咬,哺乳母鼠更易产生攻击人的倾向,配种后的成年雄鼠同笼饲养互相撕咬,严重的甚至咬死。

(2)SD大鼠是杂食动物,有随时采饮的习惯。喜食煮熟的动物肉(如兔肉),甚至是同类的肉。对营养缺乏敏感,特别是维生素和氨基酸缺乏时可出现典型症状。如核黄素缺乏时出现皮炎、脱毛、体质虚弱和生长缓慢,还可引起角膜血管化、白内障、贫血和髓质退化;维生素E缺乏可导致雌大鼠生育能力降低,严重缺乏时雄鼠可终生丧失生殖能力。

(3)SD大鼠的活动多集中在黄昏到清晨这一段时间,白天常在笼内闭目休息,交配多在夜间发生。

(4)SD大鼠对空气中的粉尘、氨气、硫化氢等极为敏感,易引发呼吸道疾病,一般开放饲养的大鼠主要死因为呼吸道疾病。

(5)SD大鼠对各种刺激很敏感,环境条件的微小变化也可引起大鼠的反应,强烈的噪音可导致大鼠恐慌、互相撕咬,带仔母鼠可出现吃仔现象。

(6)SD大鼠具有群居优势,同笼多个饲养比单个饲养的大鼠体重增长快、性情温顺、易于捉取,单个饲养的则胆小易惊、不易捕捉。解剖学特点

(1)大鼠较小鼠个体较大。一般成年大鼠体长不小于18-20cm。尾上覆有短毛和环状角质鳞片,数量多于200片。上下颌各有两个切齿和六个臼齿,共16颗牙齿。齿式为(1003/1003)×2。

(2)大鼠骨骼约105-108块,大鼠的生长发育期长,长骨长期有骨骺存在,不骨化。切齿终生不断生长,大鼠需不断啃咬磨牙以维持其长度恒定,故垫料中应有部分小木块供其啃咬。

(3)大鼠唾液腺包括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分别位于下颌骨后缘至锁骨的腹外侧、下颌骨后缘和胸腔入口的腹侧、颌下腺口侧。颈区肩胛部间沉积的脂肪组织呈腺体状,称为冬眠腺,在产热中起着重要作用。

(4)大鼠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胃为无腺区,后胃为有腺区,前后两部分由一个界限嵴分开,食管通过界限嵴的一个褶进入胃小弯,此褶是大鼠不能呕吐的原因。

(5)大鼠肠道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直肠。其中小肠最长,约114cm(102-126),盲肠较长,约6-8cm。

(6)大鼠肝脏呈紫红色,占体重的比例大,约为体重的1/25,由四叶组成(右侧叶、中叶、左叶和尾叶)。肝脏的再生能力强,经部分肝切除术后仍可再生。成年大鼠切除肝2/3,在一周内肝脏生长最快,三周内肝脏重量可恢复到接近正常。大鼠无胆囊,各肝叶的胆管会合成胆总管,开口于十二指肠。胰脏位于胃和十二指肠的弯曲处,呈淡粉色,形状不规则,似脂肪。

(7)大鼠心脏重量约占体重的1/30-1/20,由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组成。左心室发出主动脉弓,由此分出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无名动脉又分出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到心脏背侧沿脊柱下行,形成背主动脉,背主动脉再分支到髂部和四肢。

(8)大鼠肺脏为海绵状,淡粉色,位于胸腔中部,分为左、右两部分。左肺为一个大叶,右肺分为4叶(前叶、中叶、副叶、后叶)。

(9)肾脏呈暗红色、蚕豆状,位于腹腔背侧脊柱两侧。每侧肾都和一条白色细长的输尿管相连,输尿管下接膀胱。

(10)大鼠的神经系统与人类相似,亦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包括脑神经、脊神经、植物神经。脑分为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大鼠的大脑很发达,中脑较小。由脑发出的神经叫脑神经,共12对。脊神经和植物神经和其它动物相似。

二、SD大鼠日常饲养管理

1、进入屏障及准备工作

进入屏障的消毒

(1)进入外更衣室,关闭外侧门。

(2)脱下的衣服、眼镜、手表、戒指等放在更衣箱内,进入淋浴室。

(3)38—40℃温水淋浴,用药皂、香波、护发素洗净手足、身体及头发,然后用水漱,最后洗净全身。

(4)进入内更衣室后,先用外科洗手液将双手反复搓洗消毒30s 后才能接触内更衣室的无菌物品。

(4)先用灭菌后的毛巾擦干身体、头发后,再依次穿上隔离服(动物饲育区域专用),戴上手套,戴眼镜的一般在饲育区内有专用眼镜,最后整理好衣服。

(6)打开内更衣室门,迅速进入风淋间进行风淋。

(7)进入SPF区域。

准备工作

(1)计划好当天的工作内容,在洁库配好消毒液,取足当天工作所需的物品,一次移入动物房,遵循人员物品单向流动的原则。

(2)进入动物房确认饲育室有无异常。包括室内温度、湿度、水瓶有无漏水、有无动物逃逸、室内有无其他异常等。

(3)检查每盒动物的饮水及摄食状况,若饮水及摄食正常则继续一天的工作。

(4)若饮水及摄食不正常的动物笼,先检查是否饮水瓶阻塞,再观察动物是否有疾病征兆。若有,立即上报。

(5)发现动物死亡,要调查死亡原因,判断事故死亡还是异常死亡,并报告,不能确定原因的要将整盒动物送出屏障待查。

2、饲养环境

屏障环境饲养的SD大鼠经过人们无数代的定向选择,生活习性有了一定的改变,对环境的适应性差,不耐冷热,要求生活在清洁无尘、空气新鲜的环境下。

SD大鼠喜阴暗、安静的环境,对环境温度、湿度很敏感,经不起温度的骤变和过高的温度。夏季温度过高常影响种母鼠的受胎率和仔鼠生长发育。冬季室温过低,不仅会影响种鼠的生长繁殖,且易发生多种疾病。饲养环境控制应达到如下要求:温度在18~26℃,相对湿度40~70%,一般大鼠饲养盒内温度比环境高1~2℃,湿度高5~10%。噪音85分贝以下,氨浓度20PPm以下.通风换气8~12次/小时。

SD大鼠怕强光,在比较强烈光照下,哺乳母鼠易发生神经紊乱,可能发生吃仔鼠的现象。受到噪音的刺激,也会吃仔鼠。

3、饲喂

SD大鼠为随时采食、多餐习性的动物。大鼠采食量一般为5g (100g体重24小时)。在鼠盒的料斗内应经常有足够量的新鲜干燥饲料,对于群养盒,每周应固定两天添加饲料,其它时间可根据情况随时注意添加。

★注意事项

(1)操作:①灭菌饲料使用料铲给食,不能直接用手拿取。②饲料用料斗给食,落在地上的不能使用。

(2)给食量:饲料不宜给得过多,过多易受微生物污染,最好2次给食之间不出现剩余。

根据SD大鼠不同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应有不同的给饲标准。由于种鼠群和生产鼠群交配繁殖频繁,尤其生产种母鼠的负担重,能量消耗大,因此除供给足够的块料外,还要定时饲喂少量葵花籽。4、给水

大鼠饮用水为PH2.5~2.8的酸化水,用饮水瓶给水,每周换水2~3次,大鼠饮水量一般为8~11ml(100g体重24小时),要保证饮水的连续不断,拧紧瓶塞,防止瓶塞漏水造成动物患病、溺死。一般日常饲养应先加水瓶再加饲料以便加饲料时检查有无水瓶漏水,完成当日工作离开饲养室前应再次检查水瓶和饲料。还应常检查大鼠在

吸水过程中,口内食物颗粒和唾液可倒流入水瓶。为避免微生物污染水瓶,水瓶灭菌后仅限一次性使用。严禁未经消毒的水瓶继续使用。

实验动物饮用水处理器应当定期清洗维护。定期对滤芯和管路进行清洗或更换。

5、换窝

换窝每周进行1—2次,换窝前要用事先配好消毒液,擦拭操作台,浸泡器械。将清洁鼠盒成摞置于地面,取下待换鼠盒放置在操作台上,打开鼠盒盖放在清洁鼠盒上,用手提起大鼠尾部放入清洁鼠盒,盖上鼠盒盖,用蘸有消毒液的抹布擦拭摆放鼠盒的饲养架,将鼠盒放回原处,一个饲养盒内动物的更换后,应把手浸在消毒液中消毒后再继续换窝。

★注意事项

(1)大鼠牙齿尖锐,换窝时要防止被咬伤。

(2)手提大鼠尾部时不要抓尾巴末端,以防大鼠挣扎造成尾部皮肤脱落。

(3)换窝时如遇母鼠正在哺乳应先将母鼠取出,再动仔鼠,以防被母鼠咬伤。

(4)换窝时如遇母鼠正在产仔应推迟换窝,以免惊扰母鼠造成吃仔。

换窝过程中应注意大鼠的繁殖情况如有新生仔鼠应及时记录生

仔日期及只数,此外,还应注意大鼠的外形及精神状态,发现有肿瘤、

脱毛、烂尾、腹泻、毛色较差、极度消瘦和精神状态明显不佳的大鼠应整盒处死淘汰。

6、离乳

离乳一般在换窝时同时进行,仔鼠哺乳期一般18~21天,种用仔鼠,哺乳可延长到23天,但不超过25天。过长的哺乳时间会影响母鼠的健康和发情。也可观察仔鼠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离乳,一般仔鼠双眼睁开、反应敏捷、具有独立采食能力即达到离乳指征,可进行离乳。将离乳仔鼠按性别区分放在群养盒中饲养、待发。幼鼠性别鉴别主要从外生殖器与肛门的距离判定,近者为雌,远者为雄。另外,雌鼠肛门和生殖器之间有一无毛小沟,而雄鼠则在肛门和生殖器之间长毛。再者,仔鼠雌鼠有较不明显的乳头。

群养大鼠按离乳日期挂牌,并记录品系、性别、离乳时间以便日后发放。饲养密度以刚离乳10只每盒,150g—300g 6只每盒,300g 4只每盒。

7、留种交配

SD大鼠的繁殖,多采用随机交配,选择下代种鼠时,不需要考虑亲代的血缘关系。选择标准主要根据亲代的繁殖、带乳能力,仔代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选种条件是亲代应具有较高生殖能力,每胎产仔能力8只以上且离乳存活率在95%以上,并具有良好的泌乳能力和对周围环境有较高的适应能力。要求生长发育快,体型大,一般应从第2~3胎生下的仔鼠中选留幼种。SD大鼠体重达200克以上,即可选做种鼠。被选的种鼠应体质强壮,运动活泼,对外界刺激反应敏

锐,眼睛鲜红有神,被毛光泽,浓密贴身,尾粗而较长,血管明显,呈粉红色,头部宽广,颈部长度适中,背宽而平直,躯干前后匀称,腹部系紧,胸圆满,四肢短而有力,生殖器正常等条件。

对选留的幼种,填好卡片,分清性别饲养。在育种过程中,应对发育不正常者及时淘汰。选配时应挑选肥度适中的种鼠进行交配。过瘦说明发育不良,过肥的雌鼠,常因卵巢周围沉积脂肪过多,滤泡的发育少,影响卵巢激素的产生和分泌,阻碍卵细胞的成熟和排出,繁殖率低。雄鼠过肥,也会降低性活动和受精能力。SD大鼠通常采用以下两种交配方法

(1)长期同居交配法:一雄一雌终身同居进行交配生产。该方法的优点:雌雄长期同居,雌鼠生产后雄鼠与之交配,在哺乳期雌鼠又能继续怀孕,这样,雌鼠每月可生一胎。缺点是:雌鼠既哺乳又怀孕,负担太重,如果营养跟不上,雌鼠和仔鼠体质都会下降,直接影响大鼠的质量。

(2)循环交配法:一雄多雌同居进行繁殖。可1:2、1:4交配,确认雌鼠怀孕后把它单独放一笼内进行饲养,待其产仔哺乳、仔鼠离乳后把雌鼠放回原笼交配。其优点是:雌鼠受孕后单独饲养,有利仔鼠生长发育,哺乳期不怀孕,母鼠泌乳好,仔鼠健壮。缺点是:近两个月一胎,生产周期长。应用这种方法时注意一个问题,发现雄鼠体质下降要及时更换,以保持较高的怀孕率。

8、动物发放

引种需向有供种资质的种子中心提出供种申请,进行引种,原则上要求供应方提供合法的或正规的动物健康检查报告。将动物引入SPF区域,一般用专用运输盒。具体步骤如下:

(1)动物到达后在屏障外检查运输盒是否完好,有无破损情况。

(2)按照动物运输箱上的标签,核对动物的出生日(或周龄)、品系名、性别、数量、供应单位名称、动物的微生物控制等级等与要求是否相符。

(3)运输盒表面用70%酒精、50%异丙醇、0.5%的过氧乙酸喷雾或擦拭消毒。

(4)检查传递窗或传递室两侧门是否关闭后,再打开外侧门,将运输盒放入。

(5)打开紫外灯,15min照射。

(6)打开内侧门,将运输盒搬入SPF区域。

(7)打开运输盒盖,将动物移入饲养盒内,加入饲料与饮水瓶。在动物饲养盒上挂上标签,记录必要的背景资料。

(8)取出动物后的运输盒,尽快从传递窗或传递室传出。

动物移入屏障后不宜立即交配,应经过一周的观察、适应期再进行交配。观察动物的一般状态:

(1)皮毛:有无光泽、竖毛、出血、污物、脱毛等。

(2)眼:有无眼屎、流泪、白内障、角膜损伤等。

(3)口腔:有无流涎、出血等。

(4)耳:有无外伤、耳壳曲折、中耳炎等。

(5)四肢:有无外伤、弯曲、脱臼、肿胀、关节炎等。

(6)肛门:有无腹泻、血便、脱肛等。

(7)精神和食欲:沉默、倦怠、动作不活泼、食欲不振、拒食等。

(8)营养状况:消瘦、过度肥胖、成长异常。

(9)姿势和步态:姿势异常、行走和站立困难、运动失调、跛行等。

10、处死

对于超重及淘汰动物要及时处死,SD大鼠的处死常用的是颈椎脱臼法,但作为实验动物生产颈椎脱臼法过于繁琐,处死个别大鼠可采取重击头部法,提起大鼠尾巴将大鼠头部用力摔在鼠盒边缘。处死大量处死可用窒息法处死,将待处死大鼠置于鼠盒中,将相同大小的鼠盒盖在上面待大鼠窒息死亡。

对于处死后的动物,要确认死亡后再送出屏障。

11、SD大鼠常见疾病

(1)沙门氏菌病

病原体: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为革兰氏阴性的短杆菌,无芽孢、鞭毛。此菌抵抗力弱,60℃以上和一些常规消毒药就可将其杀死,但在饮水、土壤和粪便中可存活数月。

流行病学:传染源为患病和病死的动物。人和各类实验动物均可感染,人感染后发生肠道疾病,呈食物中毒症状。本病可水平传播,如

通过接触病死或带菌的动物以及被污染的饲料饮水而发病,苍蝇和野鼠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临床症状:急性呈暴发型,看不到任何临床症状动物就大批死亡,往往是下班时一切正常,第二天上班发现动物已有1/3死亡。亚急性表现为病鼠食欲、饮欲减退甚至废绝,被毛蓬乱无光泽,眼结膜发炎、眼睑粘合;腹泻,粪便呈泡沫状粘液、黄绿色、味恶臭,严重时粪便中带有血丝,通常可见病鼠腹部膨大,手弹可听到明显的鼓音,一般病程二、三周。慢性的有上述症状,但症状较轻,患鼠逐渐消瘦,二、三周后逐渐恢复。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尸体剖检作初步诊断,确诊须作细菌学检查。

防治:加强饲料、饮水、笼具、垫料的消毒,严防野鼠、苍蝇污染饲料、饮水。饲养室定期消毒。定期进行微生物检测,发现病鼠和带菌鼠及时处理。一般鼠群感染本病,很难彻底排除,需全群淘汰,重新引种。

(2)支原体病

病原体:肺支原体(mycoplasma pulmonis),革兰氏染色阴性,典型的支原体菌落为圆形,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呈多种形态,如圆形、杆状、放射状、环状。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能引起人和动植物的多种疾病。

流行病学:传染源为发病或隐性带菌的动物。它主要以呼吸道感染为传播途径,但没有严格的宿主,人、各种实验动物都可发病,植物也能感染。

临床症状:大鼠主要引发肺炎症状。动物突然发病,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困难,有支气管肺炎或细支气管扩张和肺脓肿症状。病鼠体重减轻,被毛粗乱,常常在饲养盒一角蹲缩。大鼠最易感染的部位是呼吸道和关节,感染部位可见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炎症反应,包括充血、水肿以及浆液性分泌物形成。

诊断:大鼠鼻咽部擦拭取材培养,检查出支原体即可确诊。

预防及控制:预防本病的措施是加强饲养室的卫生消毒工作,对饲养室周围的环境进行化学药物消毒。控制本病的最有效的办法是保持无支原体的动物种群,可采取剖腹产净化种群。

(3)流行性出血热(EHF)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我国是重疫区,近几年屡有报道发生流行性出血热造成人员死亡。对实验动物而言,各种实验动物都可发病,尤以大鼠发生较多,所以又称为大鼠流行性出血热。

病原体:主要是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virus,EHFV)。1978年,朝鲜李镐汪首次从黑线姬鼠肺中分离出该病毒。随后,我国科研人员也从大鼠肺中分离出该病毒。

本病毒为RNA病毒、有核衣壳包膜,病毒颗粒结构粗大、较集中,平均直径为100um(50-150),它对乙醚敏感,不耐酸、不耐热,在50℃30分钟或PH3.0条件下37℃1小时就可灭活。

流行病学:野鼠是主要的传染源,我国带毒野鼠有黑线姬鼠、褐家鼠、大林家鼠等。本病易感对象广泛,包括人类和各种实验动物,尤其大鼠发生较多。它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主要有虫媒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呼吸道传播,究竟以哪种方式为主进行传播还有待研究。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出血倾向、肾脏损害。大鼠体温升高到40℃(正常体温37.8 -38.7 ℃)。解剖可见浆膜、脏器出血明显,毛细血管损伤,肾脏肿胀,体积增大,表面及包膜下充血、出血,切面可见皮质苍白,髓质呈紫红色,高度充血、出血,有灶性缺血性坏死。

预防:第一,建立严格的清洗消毒制度,饲料、垫料、笼具、工作服都要彻底消毒。第二,做好个人防护,饲养人员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第三,定期检测动物,发现疫情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并报告卫生防疫部门。

12、清洁与消毒

屏障环境必须特别防止微生物从外部侵入,因此消毒对象要假设有多种微生物。一般选用广谱消毒剂、卤化物消毒剂(次氯酸钠、碘伏等)、逆性皂液(界面活性剂)、过氧化物消毒剂(过氧乙酸)及季胺类(如新洁尔灭)消毒剂等并用。

(1)防止微生物从外部侵入,因此器具、物品等进入时应加以控制数量及传递次数。

(2)在SPF动物区域内,从一个动物室到另一个动物室内,手指应放在消毒液中消毒,并换上新的拖鞋。

(3)传递窗、缓冲间内部用消毒液消毒后需打开紫外线灯30min 后方可打开内侧门。

(4)每个工作日对洁库、浴室、缓冲间及动物房地面擦拭消毒;对使用过体重计、作业车和器械进行擦拭和浸泡消毒。

(5)每周在换窝的同时对饲养架擦拭消毒,对屏障内所有区域进行空气消毒,用喷雾器喷雾后,有紫外线灯的要打开紫外线灯。

(6)每月对室内排气口进行清洗,然后消毒液浸泡,拭干水分后重新装上;

13、退出屏障

(1)整理动物房中物品、器械。

(2)登记动物房温湿度、压力及饲养管理记录。

(3)将污物移至污染走廊。

(4)将动物房地面地板上的污物、垫料、饲料残渣要清扫干净,用消毒液拖洗干净。

(5)关闭对讲机、灯光,断开一切电源。

(6)将污物移至缓冲间退出屏障。

14、常见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种群动物感染

(1)种群感染后首先停止所有动物的配种。

(2)处死所有的种群动物,并在所处的屏障内进行消毒液浸泡处理。

(3)处死所有的离乳前仔鼠,并在所处的屏障内进行消毒液浸泡处理。

(4)隔离其他没有被感染的动物室内人员、物品等,做到严格分流。

(5)若未引进新种,则对原种群动物进行生物净化。

★动物咬伤

(1)向主管或直属上级报告。

(2)如伤口不大,则可直接在所在单位进行适当处理,单位应常备紧急救济所需要的基本物品,如棉花、纱布、胶布、消毒水、清洁剂,如70%酒精、碘伏、双氧水、抗生素等。

(3)如感身体不适,应在接受适当治疗与防治后即刻送往医院进行诊治,并向有关医师与兽医师报告并做好相关记录。

★紧急停电处理

(1)在电力供应异常时应请电工人员或电力公司处理。

(2)紧急停电时,已进入屏障系统的饲养人员在所处的位置原地待命,禁止开启各动物房的门,以减少空气的流动。同时关闭正在操作的设备,待恢复供电后再逐个启动。

(3)未进屏障系统的饲养管理人员在休息室等待,待电力供应正常后再进入屏障系统。

(4)如紧急备用发电系统无法立即启动,或

WISTAR大鼠的最适饲养环境

wistar大鼠,属于封闭群大鼠,白化大鼠,1907年由美国wistar研究所育成。是SPF级啮齿类实验动物(SPF:Specified Pathogen Free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是指动物体内外均无寄生虫和特殊病源菌,但又不是绝对无菌的动物,故又称为无特定病原菌动物),现已遍及世界各地,使用数量极大。我国从***和前苏联引进。其主要特征是繁殖力强,产子数多、性周期稳定、早熟、性格温顺,乳腺癌发病率很低,对传染病抵抗力强,自发性肿瘤发病率低。头部较宽阔,特别是雄鼠,耳朵比其他品系的稍长,尾的长度短于身长。 对各种营养物质敏感,适用于各种营养、代谢性疾病研究。垂体肾上腺系统发达,应激反应灵敏,适用于神经-内分泌实验研究。还用于药物、肿瘤、关节炎、肝外科等医学研究领域。是生物医学研究中使用历史最长的大鼠品系。易于饲养繁殖。 1)饲养及营养: 大鼠对营养缺乏敏感,饲料要保证营养需要。常在颗粒饲料中混合一定含量的动物肉,饮水应符合标准。一般饮用消毒无菌的水。 2)环境 饲养大鼠的笼具为实底装铺垫物的垫料窝。垫料常用白松、杨木、榆树木等无毒无异味无树油的材料制成小刨花为益。软木刨花可引起幼鼠肠阻塞。 饮水瓶多采用无毒耐高压塑料材料制成。一周消毒两次,饮水瓶每周换3~4次水。 大鼠对湿度要求很高,在空气相对湿度低于40%时易患环尾症。(尾巴出现圆形环尾纹,初期呈现水肿,出血,皮肤坏死及脱皮,严重者尾根及尾巴成干性坏疽病变,留下永久性环行。) 3)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生理学研究:大鼠垂体-肾上腺系统发达,垂体摘除比较容易,可用来进行肾上腺、垂体、卵巢等内分泌腺研究。大鼠无胆囊,但胆总管较大,可经胆总管收集胆汁,研究消化功能等。

Wistar大鼠

Wistar大鼠 Wistar大鼠开放分类:动物哺乳动物啮齿目真核生物自然 Wistar大鼠为大鼠(rat;rattus norregicus)的一个品系,1907年由美国维斯塔尔(wistar)研究所育成,现已遍及世界各国的实验室。其毛色白化,主要特性:①头部较宽、耳朵较长、尾的长度小于身长。②性周期稳定,繁殖力强,产仔多,平均每胎产仔在10只左右,生长发育快。10周龄时雄性大鼠体重可达280~300g,雌性大鼠达170~260g。③性情温顺。 ④对传染病的抵抗力较强。⑤自发性肿瘤发生率低。⑥目前各地饲养的Wistar大鼠的遗传状况差异较大。Wistar大鼠是动物实验大鼠类最为常用及生物医学研究中使用历史最长 的品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各领域的实验。编辑摘要目录1 来源2 概述3 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4 SD大鼠-SD大鼠与Wistar大鼠对比Wistar大鼠- 来源为大鼠(rat;rattus norregicus)的一个品系,1907年由美国维斯塔尔(wistar)研究所育成,现已遍及世界各国的实验室。Wistar大鼠Wistar 大鼠- 概述(1)毛色白化。 (2)主要特性:①头部较宽、耳朵较长、尾的长度小于身长。②性周期稳定,繁殖力强,产仔多,平均每胎产仔在10只左右,生长发育快。10周龄时雄性大鼠体重可达280~

300g,雌性大鼠达170~260g。③性情温顺。④对传染病的抵抗力较强。⑤自发性肿瘤发生率低。⑥目前各地饲养的Wistar大鼠的遗传状况差异较大。Wistar大鼠- 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1)生理学研究:大鼠垂体-肾上腺系统发达,垂体摘除比较容易,可用来进行肾上腺、垂体、卵巢等内分泌腺研究。大鼠无胆囊,但胆总管较大,可经胆总管收集胆汁,研究消化功能等。 (2)营养学研究:大鼠是首先用于营养学研究的实验动物。维生素就是用大鼠研究发现的。由于大鼠杂食,解剖和生理性质与人相似,生长及代谢快,用大鼠做营养学研究的资料极多,常用于维生素或蛋白缺乏及氨基酸和钙、磷代谢的研究。 (3)代谢性疾病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淀粉样变性,酒精中毒,十二指肠溃疡等。 (4)药物学研究:急毒,长毒,生殖毒性试验和药物依赖试验等。大鼠血压和血管阻力的变化对药物作用敏感,适合研究心血管药物的筛选。大鼠踝关节易于发生炎症,可用于关节炎药物的研究等。 (5)肿瘤学研究:很多大鼠肿瘤有可移植性。 (6)心血管疾病研究:大鼠是研究心血管疾病的首选动物。目前已培育出多种不同类型的高血压的大鼠品系。还有自发动脉硬化大鼠品系。

Wistar大鼠EAE模型的制备

Wistar大鼠EAE模型的制备 作者:刘颖刘华辛晋敏马太花梁丽云马存根摘要目的:检测EAE中起关键趋化作用的MCP-1的表达,探讨山西医科大学动物室的Wistar大鼠诱导实验性变态反应脑脊髓炎动物模型。方法:采用免疫诱导方法制备EAE模型并HE染色,同时用原位杂交法检测EAE 大鼠MCP-1的表达。结果:免疫后12d~17d,发病鼠出现EAE临床症状,HE染色,光镜下可见血管周炎性浸润,MCP-1的表达明显增加。结论:山西医科大学Wistar大鼠成功的诱导实验性变态反应脑脊髓模型是可信、可用的。 关键词完全抗原;Wistar大鼠;EAE;MCP-1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 System,CNS)的炎性脱髓鞘疾病,多发于20岁~40岁女性,大多数患者的病程为复发和缓解交替,在复发期常出现视力受损、肢体无力、平衡失调、麻木、感觉异常、口齿不清、眩晕、大小便机能失调等症状。MS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一般认为与免疫、病毒感染、遗传等因素有关。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与急性MS极其相似,因此,成功的建立EAE模型对MS的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本实验的研究可为后期的研究工作提供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Wistar大鼠:购自山西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室。原位杂交试剂盒:购于武汉博士德生物制品公司。

1.2 方法 1.2.1 完全抗原的制备:取液体石蜡40mL,羊毛脂20g混合、加热并融化制得不完全弗氏佐剂(In-complete Freund'sAdjuvant,IFA),分装入10mL小瓶,高压灭菌后4℃冰箱保存。健康350g~450g左右雌性豚鼠用3%戊巴比妥45mg/kg腹腔注射至四肢瘫软。无菌状态下,剪开胸腔、剥离心包,0.01mol/L PBS左心室灌注直至肝脏变白;迅速取其脑脊髓,小心剥离脑脊膜后称重,加入等量生理盐水,制成50%(W/V)匀浆。同时融化IFA,1mL IFA加入约10mg的M.bovisBCG即制得CFA。将CFA与GPSCH等体积混合,用注射器反复抽推,制成油包水乳液,制成完全抗原,放置冰上备用。 1.2.2 模型制备:将健康、雌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佐剂组和EAE组,三组大鼠左后肢足垫皮下分别注射完全抗原0.4mL/只,百日咳原液0.05mL/只(含5.0×10 9 个菌体)。记免疫当日为零天,每天称重,采用双盲法两人进行临床症状评分,取平均值,临床评分2分为发病动物,临床评分采用通用的五分评分法,即:0分无症状,1分动物尾部肌张力降低,2分动物尾部麻痹+后肢肌张力低,3分尾麻痹+后肢肌张力重度低,4分尾麻痹+四肢麻痹,5分频死状态。发病动物只数/实验动物只数为发病率。免疫后12d~17d,3%戊巴比妥钠45mg/kg腹腔注射,至四肢瘫软,无菌状态下,剪开胸腔剥离心包,0.01mol/L PBS左心室灌注至肝脏变白;4%多聚甲醛灌流至尾部僵直,解剖迅速取其大脑视交叉前后2mm组织、小脑和脑桥部、脊髓颈腰膨大处,再用4%多聚甲醛固定半小时,做常规石蜡包埋、切

大鼠立体定向图谱解_部分1

de Groot大鼠脑立体定向图谱 参考文献: de Groot J. The rat hypothlamus in stereotaxic coordinates.J Comp Neurol 1959, 113:389-400 使用说明 (一)图谱使用范围 本图谱使用范围主要是下丘脑及其周围结构,也涉及到视前区和中脑上部。选用体重 200-300g英格兰大白鼠的脑,制成冰冻连续切片,片厚50um。在冠状平面,自前而后每隔0.4mm 取一切片,共14张。在矢状平面,中线左侧0.2和1.1mm处各取一切片。全部共16幅平面图。 (二)规定以下各种坐标平面对大鼠下丘脑各结构进行定位 1.水平零平面(H0) 令动物上门齿后缘根部高于两侧颅骨外耳孔中心连线(耳间线)5mm。此时通过上门齿后缘根部所作的水平面(即与定向器框架水平面平行的面)为H0,低于H0者为负值,高于H0者为正值。这样通过耳间线的水平面就比H0平面低5mm,为H-5。按此规定,H0平面正好通过脑的前连合与后连合。 2.冠状零平面(A0) 通过耳间线并与H0平面相垂直的冠状平面为A0。在A0以前的各冠状平面均以正数表示如 A2.8即表示A0以前2.8mm的冠状平面。本图谱所选平面自A2.8到A8.0止。

3.矢状零平面(L0) 通过前囟并与H0 A0两平面均垂直相交的平面称L0。前囟是两侧颅骨、顶骨在正中线的汇合点。前囟位置一般在A0前5.9mm(A5.7-A6.1),H0以上6.3mm(H+6.1-H+6.6)左右。这样,L0就恰好通过矢状缝,而把脑分为左、右对称的两半。本图谱所用L0.2、L1.1两平面分别表示L0外侧0.2mm及1.1mm处的矢状平面。 根据上述各坐标平面,可由图谱查出下丘脑某一结构的坐标读数,并定出其具体空间位置。(三)图谱的表示方法 图谱中核团和脑区的轮廓用虚线表示,纤维束的轮廓用实线表示。各结构的名称用西文缩写。

上海中学生命科学创新实验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上海中学生命科学创新实验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一、创新实验室建设理念与目标: 2008年,上海中学获上海市教委批准率先开展“上海中学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在“面”上注重整体推进学生的创新素养培育,在“点”上设置科技实验班(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素养为主),力图以“聚焦志趣”为核心,探索出一条创新人才早期培育新路。为匹配“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促进学生的志趣聚焦与创新潜能的开发,上海中学建设了包括“生命科学创新实验室”在内的10个创新实验室。 上海中学生命科学创新实验室遵循上海中学创新人才早期培育以“聚焦志趣”为核心的理念,遵循“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的教学观点,遵循“高立意、高思辨、高互动”的“三高”教学模式,围绕“以德育为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要求,着眼于使学生了解学科的最新进展,感受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学科思想,具备学科基本素养,锻炼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创新实验室设备配置和课程设置 1、现代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现代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配备了Thermo生物安全柜、苏净超净工 作台、ABI PCR仪、Bio-rad DNA电泳 系统和蛋白质电泳/转移系统、超声细胞 破碎仪、DNA杂交仪、BioTek酶标仪、 Eppendorf 紫外分光光度计等专业设备, 可承担多门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的 教学和创新课题的研究工作。 上海中学基础型和拓展型课程注意 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性思维和探 索精神,采取“教授与自学相结合、知 识性学习与实践性学习相结合、基础性

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母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相结合”的策略,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式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探索式学习。 生命科学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极其迅速,中学生命科学拓展型课程有必要从学科的前沿性和时代性出发,展示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的成果,使学生了解学科的最新进展,感受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基于这一思考,上海中学除了实施上海课程标准外,增设了“走进基因工程”、“话说基因”、“转基因植物栽培”、“现代生物学基础实验”、“人类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等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拓展型课程,给予学生必要的知识铺垫,使学生有可能从中发现问题从而进一步探究(表1)。 表1、现代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分层实验课程的设置(部分) 基础实验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性课题 1.目的基因的克隆(PCR) 2.质粒的抽提、纯化、鉴定和 转化 3.DNA指纹图谱(凝胶电泳) 4.DNA杂交 5.RNA的抽提和cDNA的合成 6.血红蛋白凝胶柱层析 7.蔬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8.紫外线抑菌作用的研究 9. ABO血型的鉴定 10.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观察 1、转基因大豆的鉴别 2、蚕豆微核实验在环境 监测中的应用 3、固氮菌的作用 4、水生生物对水中N、P 的吸附 5、中药对大型水蚤心率 的影响 6、蔬果抑菌作用的探究 7、精油抑菌作用的探究 8、不同奶品中蛋白质含 量的测定 9、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1、大豆耐盐基因的预测与筛选 2、探讨从原球茎直接提取铁皮石斛原药成 分的可能性 3、铁钼离子浓度对光合细菌产氢效率的影 响和产氢废水的筛选 4、栀子果实根茎叶指纹图谱初探及提取工 艺研究 5、黄柏中高纯度小檗碱提取方法的研究 6、再生纸浆的酶法辅助漂白改性 7、水解乳蛋白替代培养基配方研制 8、免疫金试纸法快速检测“瘦肉精”研究 9、转基因黄芪毛状根培养基的替换 10、PCR鉴定鸟类性别 如表1所示,学生在学校开设的基础型实验课程和拓展型课程(含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其兴趣提出了创新课题,并在课题立项和实施过程中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掌握科学思想方法,磨练意志,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原野、刘文嘉辉、史天泽和陈文朴同学在学习了“质壁分离”相关内容后提出:植物细胞在受盐胁迫时在细胞水平上表现出了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的现象,那么在分子水平上植物会表现出怎样的响应特征呢?如果四位同学没有学习和实践过“目的基因的克隆和鉴定”等相关知识,估计他们也问不出这个问题,当然也就不存在“大豆耐盐基因的预测与筛选”课题了。(本项目获得第二十五届Intel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生命科学杰出项目专项奖、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创新思维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慢慢培养。中学时代的每个学生都有着良好的创新潜能,但对创新潜能的激发需要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因此,培养学生的创

SD大鼠和Wistar大鼠的区别

SD大鼠和Wistar大鼠的区别 SD大鼠和Wistar大鼠的区别 Wistar大鼠 来源:1907年由美国维斯塔尔(Wistar)研究所育成,现己遍及世界各国的实验室。我国从日本及前苏联引进,是引进最早、使用最广泛、数量最多的大鼠品系之一。 毛色:白化。 主要特性:①头部较宽、耳朵较长、尾的长度小于身长。②性周朝稳定,繁殖力强,产仔多,平均每胎产仔在10只左右,生长发育快。10周龄时雄鼠体重可达280~300g,雌鼠达170-260g。③性情温顺。④对传染病的抵抗力较强。⑤自发性肿瘤发生率低。⑥目前各地饲养的Wisstar大鼠的遗传状况差异较大。wistar大鼠既有近交系,又有远交群。主要用途:用途广泛。 Wistar大鼠是人类实验的代替品,该大鼠性情较为温和,体长为15~20厘米之间,尾长在10~15厘米之间,体长大于尾长。该大鼠的生活习性繁殖规律容易受到外界的气温,气压,湿度,躁声等方面的影响。但是其优良的抵制传染病能力和低自发性肿瘤发生率,成为动物实验大鼠类最为常用的品种。 Wistar大鼠对各种营养物质敏感,适用于各种营养、代谢性疾病研究。垂体肾上腺系统发达,应激反应灵敏,适用于神经-内分泌实验研究。还用于药物、肿瘤、传染病、关节炎、肝外可等医学研究领域。是生物医学研究中使用历史最长的大鼠品系。 SD大鼠(SpragueDawley,SD) 来源:1925年,美国斯泼累格。多雷(SpragueDawley)农场用Wistar大鼠培育而成 毛色:白化 主要特性:①头部狭长、尾长接近于身长,产仔多,生长发育较Wistar为快。10周龄时雄鼠体重可达300~400g,雌鼠达180~270g。②性情比Wisar大鼠稍为凶猛。③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强,尤其对呼吸道疾病的抵抗力很强。④自发性肿瘤的发生率较低。⑤对性激素敏感性高。 SD大鼠是用Wistar大鼠培育而成的,其性情较Wistar大鼠为凶猛,而且比Wistar 大鼠的适应性和抗病能力更强,所以也较为受到动物实验的亲睐,但是其价格较贵,目前饲养的规模没有Wistar大鼠广泛。但是也是较为重要的实验大鼠品种。 主要用途:常用做营养学及内分泌系统的研究。大多用于安全性试验及营养与生长发育有关的研究。该品系对性激素敏感,对呼吸道疾病有较强的抵抗力。广泛用于药理、毒理、药效及GLP实验。 从表面上还是很难区分的。不过可以参考一下体形和皮肤的松紧来区分一下。1Wister 大鼠体型矮胖,头部较宽阔,特别是雄鼠,耳朵比其他的品系稍长;尾的长度短于身长;SD大鼠体型瘦长,头部狭长,尾几乎等于身长。2皮肤的松紧。SD大鼠皮肤较紧;而Wister大鼠皮肤较松。Wister大鼠的主要特点是繁殖力强,产子数多,性周 期稳定,早熟,性格温顺,抗病力强,自发性肿瘤发病率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