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的定义和含义

面包的定义和含义
面包的定义和含义

基本概念

爱情面包是指恋爱过程中的感情基础和物质条件两个方面。

引申

爱情,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爱情的价值与面包的价值开始有了对比,现在的年轻一代在面对感情问题的同时,也在面对抉择:爱情和面包你到底选择哪个??

爱情需要面包,你情我愿,甜言蜜语,是美好爱情的开始,但它不能填饱肚子。若没有“面包”只有爱情,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也肯定会因为柴米油盐而发生争执,那么两人又怎么去更好的谈情说爱呢?

爱情面包

恩格斯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如果以此为标准去衡量,在现代社会里,这种不道德的婚姻比比皆是。但是有爱情的婚姻不一定幸福到底,现实的生活是残酷的,所以相爱的两人如果能走到最后一定要互相体谅,互相谦让,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扶持......坚持走到最好,祝愿天下所有的有情人都能成眷属。

女孩子在选择丈夫时,很重要的一条标准是,对方是否有经济基础,换句俗话说,最少有层楼(当然不是负资产),人长得要说得过去,家里没有经济负担等。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就算是青梅竹马的恋人也可能会一拍两散,因为社会的压力太大。而实际的问题是,爱情在当代社会里已经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了,除了爱情之外,更是两个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诸多问题的融合,更是在两个家庭环境内,两种教育,两种思想,两种习惯,两种观念的融合,所以每个人的爱情也好,面包也好,实际是两个的家庭的问题,虽然"爱情与面包"是一个老得掉了渣的问题,众说纷纭,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是,没有经济基础空谈爱情是不实际的,正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道理也在这里。但如果把金钱放在第一位,爱情染上了铜臭味,也就失去了魅力和光彩。有金钱没爱情,同床异梦,婚姻也不会长久。所以爱情的理想的境界是,化爱情为推动力去开创一番事业,在人生路上互相扶持,共同奋斗,没有面包也会有面包,爱情更会升华,历久弥新。

但可惜的是,时下一些年轻人没有远大的目标,向往安逸,不愿意受苦。这就能说明白为什么一些动人的爱情故事会催人泪下,令人难以忘怀,就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不带丝毫功利主义色彩的爱情,已是凤毛麟角了。

具体介绍

面包和爱情,它们是同时存在着的,面包代表物质需求,是满足你生理的低级的需求,而爱情代表精神需求,是高一级的需求。我们可以有爱情,但面包没有了,我们就无法更好的享受爱情了。这就像物质基础和精神层面相似的,只有你的物质基础打好了,你才可能去更好的享受精神层面的世界。而面包就是基础,因为我们无法饿着肚子谈爱情,只有基础打好了,什么好的精神享受就可以满足了。但是,物质是支撑精神的唯一力量,如果物质都满足不了何以谈精神?所以爱情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

哲理

这个东西很大程度取决于缘分吧。如果他们很有缘分,也就不会因为门第关系分开了。我想,在还没有谈到婚姻之前,门第的影响并不会很大。但如果谈婚论嫁了,就影响很大了。尤其是像你朋友这样的吧。毕竟男人都比较爱面子,女人的家比男方家的有钱,怎么样都让外人看不起。爱情如果要永恒,就必须要有面包的给养。如果没有了生活基础,又怎么能一起走到生命的尽头呢?其实我个人是觉得,论嫁之所以论到“门第”,主要是看对方家父母的素质,深点讲就是对方父母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对方父母经济收入长期固定而形成的。

一般来说,对方家境越好,父母的素质就较高,如果对方父母的素质高,首先在婚后生活的阻力就少了,因为两代人之间较能融洽相处,其次,对方父母素质的高,能折射出对方的素质也高,毕竟小孩子在没有融入社会前都是受父母熏陶培养的。我听说过我的一个女远房亲戚,男方家太穷了,父母也是工人,婚后婆媳之间天天吵架,而且公婆家不能理解年轻人,总是限制了他们的生活,弄得那个亲戚气得快炸掉。所以,结婚时看对方的门第是很重要的。你要知道,结了婚,就是两家人的事,而不单单是两个人的事。我想,你的朋友家境一定是非常好,而男方家父母应该是从事较低级劳动的吧???这样的话,家境悬殊太大,双方父母的价值观难以得到理解和认可,就会造成矛盾。这样对结婚的人是没有好处的,而且可以肯定的说,只有坏处。真心地祝福你的朋友。希望他们是一对有缘人。

我有句话你可以讲给你朋友听:我们不能在一起,是因为我们没有缘分,那么我们都没有缘分了,不能在一起也就没有什么好痛心的了)还有一句:人生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前进。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 编辑 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有专家主张,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考古学文化。一些学者则将地域文化划分为广义和狭义,认为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广义的地域文化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上是指从古至今一切文化遗产。经过再三研究、反复探讨,多数与会专家学者认同“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目录 1地域文化 2特点 方言文化 饮食文化 民间信仰 民间建筑 环境不同 移民影响 区划影响 民族分布 3发展途径 4研究意义 5社会发展 6形成 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

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例如: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独特性。 2特点 方言文化 地域文化 中国的方言数不清楚,尤其是南方(因为多山区交通闭塞不便利,所以方言较多)方言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部分意思只有方言才能表达清楚 中国的文字虽然是统一的,但是方言一直是不统一的。 方言成为媒介交流的在文字外的补充。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众多不同的方言。 中国人所谓的“同乡”有大同乡与小同乡之分,小同乡通常一定是同一方言的。在政治活动中,往往会走到一起,利益往往比较容易一致。 汉高祖刘邦的例子——老乡被重用(方言比较方便)——之后每个朝代都差不多宋太祖——丞相不能用南人,南人说方言北方人听不懂 李莲英祖籍绍兴,却不会说绍兴话 翁同和祖籍江苏常熟,却也不会说那里话 这两个人都是在北方长大的,所以不会有语言问题,而且已经隶属于北方的文化 饮食文化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 1、口头文学和语言; 2、表演艺术; 3、民俗活动; 4、传统手工艺 5、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民间知识和文化空间 民间文学属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民间文学的定义、概念界定 民间文学人民主要是劳动人民自己创作并在人民中广泛流传的口头语言艺术。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情感的自发流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它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二、民间文学的内容特点(立体性): 1、民间文学作为综合性的传统艺术,在语言、音律以及必要的形体动作中完成传播,具有艺术美感上多元化的特点; 2、民间文学广泛流传,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它以其某种“弄文”的总构成特定题材的风貌,具有固定性、灵动性、开放性的特点; 3、民间文学长久流传民间,多层次、多角度地包容了民间文学的种种内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民间百科全书的认知特点; 4、民间文学是民间大众生活最本真的记录载体,其哲理并不回避粗鄙、猥亵,讲求保有原汁原味“立体性存真”; 5、民间文学作为文化艺术研究对象,具有多维方向、多重意义的研究价值。 三、学习民间文学的目的和意义 1、民间文学是一宗重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它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年; 2、民间文学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3、民间文学总是独特地伴随着历史,它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审美教育作用; 4、在普及民间文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专门研究人才 四、学习和研究民间文学的方法 1、多角度、多层次研究法:(1)多角度研究 (2)多层次研究:系统论研究法 2、比较研究法:(1)类同研究 (2)影响研究:着重研究全世界各民族文学的联系及影响,研究其影响的渠道、条件、种类、形式、异同等等。 (3)平行研究:主要是以问题为中心,它可以就一国或数国相同题材或相同的体裁或相同的技巧进行研究比较。 3、历史研究法:主要是从民间文学的历史发展状况进行纵向研究; 4、实践研究法:主要是注重实际的调查和搜集整理工作,以掌握第一手资料。 五、民间文学的范围 英国考古学家、民俗学家威廉·汤姆斯第一次把民间文学一词引用到科学中来。

民间宗教祭祀中的义务性和自愿性祭祀圈和信仰圈辨析

民间宗教祭祀中的义务性和自愿性—祭祀圈和信仰圈辨析 44)人次| 投稿| 收藏] 在中国汉人社会的研究中, 从民间宗教人手的研究占有重要的地位。祭祀圈在其中就是一个研究者都耳熟能详却又莫衷一是的概念。究其原因, 并不是研究者对祭祀圈在取代或补充施坚雅(W. Skinner)“市场体系”来认识中国这样一个有国家的社会所具有的意义上存在分歧, 而是对祭祀圈内涵的认识存在分歧。这一分歧可以从另外一个倍受冷落的概念——信仰圈中进行探讨。本文虽然主要是就前人对祭祀圈和信仰圈的定义进行梳理, 目的却并非要界定两个严密, 完备的概念, 而是去揭示民间宗教祭祀中存在的义务性和自愿性这两个特质, 由此去引发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神祗领地的观念对民间宗教可能存在的影响。由于涉及到本文所要探讨的两个特质的研究主要限于台湾学者的研究, 下文的讨论就集中在他们所作的研究上。[1] 一、理论形成的背景 早在1938年,日本学者冈田谦在对台北近郊士林的研究中就提出了祭祀圈的概念,但其在台湾汉人社会研究中的广泛运用则迟至70年代。原因可以从一些台湾人类学者回顾台湾人类学研究发展史的文章中探知。[2]

70年代以前,在台湾人类学研究中居主流地位的学术取向是历史学派,其研究对象主要是高山族, 研究方法上偏重解释历史,重建过去,详于描述,疏于理论建构,且不注重现状研究。此一状况由两方面因素造成。一是学术传承。台湾早期的人类学研究机构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实际上承袭了1949年以前大陆上的中央研究院,尤其是其中历史语言研究所民族组的学术传统。史语所中的李济、凌纯声、芮逸夫等著名的考古学家和民族学家都是台大考古人类学系和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的领导骨干,保持了史语所研究少数民族、注重历史解释的传统。二是政治敏感造成的人为禁区。1949年国民党退居台湾,对农民革命噤若寒蝉,有关汉人农村的研究成为禁区,少数原先从事台湾汉人研究的学者也只能三缄其口。两方面因素从主观和客观上限制了台湾人类学研究的视野,阻碍了汉人社会的研究。 60年代中期,在一批批欧美人类学者来台湾研究汉人社会的影响下,一些台湾人类学者才开始走出高山族的范围,跨入汉人社会的研究领域。这些到台湾的欧美人类学者对汉人社会的研究并非从零开始, 他们深受弗里德曼(M. Freedman)、弗瑞德(M. Fried)的影响,并以此同样地影响台湾人类学者,以致日本人类学者铃木满男“曾形容台湾汉人社会的人类学研究为‘弗里德曼式的中国(台湾)社会人类学’”。[3]实际上,这话只对了一半。因为欧美人类学者带来

道教学的定义对象和范围

道教学的定义、对象和范围 朱越利 2012-7-26 10:20:19 来源:《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01期内容摘要:本文将道教学定义为以道教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指出其任务是系统地描述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社会现象和文化而存在的道教的内涵及表现形式,追溯其历史,分析其特点,判断其价值,揭示其本质及发展规律。本文还介绍了道教经典、道教史、道教思想、道教科仪、道教文学、道教宫观名山、道教音乐、道教外丹术、道教内丹术、道教医学等方面,认为这些是道教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并认为,道教与社会的各个方面,与上层建筑的其它领域,与国外,都发生了或疏或密的联系,这些联系也属于道教学研究的范围。 关键词:道教道教学道教文化 作者简介:朱越利(1944—),中国道教学院教授。 对道教进行近现代学术研究,开端不算晚。在漫漫而修远的道路上,中外学者上下求索,按照最保守的算法,也已经一个多世纪了。从当初检阅《道藏》,讨论何谓道教,无异于披荆斩棘,开垦处女地,到今天完成专题,构筑体系,一望鲜花成片,硕果累累,道教学者差可欣慰。道教学会、道教学专业、道教研究室、道教研究会、道教研究所、道教学院等先后建立或开设,还有杂志叫做《道教学探索》、《道教研究》、《道教文化》等,真可谓道教学方兴未艾。老一代学者皓首穷经,有人留下开拓者的业绩后魂归道山,有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未已”。道教学行有航标,又有年轻的莘莘学子,甘于寂寞,接续薪火,初生牛犊,勇往直前,道教学后继有人。道教学从萌芽到成长,终于象一棵树一样,挺立于学术之林,树干虽然还未参天,但树冠已张起了一片绿帆。应该介绍一下道教学了,本文仅抛砖引玉。 一、道教学定义 每一学科,都有学科定义,用以指明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属性和研究目的,用以与其它学科相区别。道教学是以道教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其任

浅析中国的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指哪些在民间广泛存在的,属于非官方的、非组织的,具有自发性的一种情感寄托、崇拜以及伴随着精神信仰而发生的行为和行动。即“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一般是指乡土社会中植根于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练沥并延续至今的有关“神明、鬼魂、祖先、圣贤及天象”的信仰和崇拜。也有学者称之为“民俗宗教”(folklore religion)或“普化宗教”(diffused religion)。 从意识形态上讲,它是非官方的文化;从文化形态上讲,它重在实践、较少利用文本并以地方的方言形式传承;从社会力量上讲,它受社会中的多数(即农民)的支撑并与民间的生活密不可分。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不仅影响着占中国社会大多数的一般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还与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因而,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文化的基层的角度,而且对于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全貌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是指俗神信仰,就是说,是非宗教信仰。这种信仰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比佛教信仰和道德信仰更具有民间的特色。中国民间的俗神信仰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不问各路神灵的出身来历,有灵就香火旺。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和功利性。所以说,中国民间信仰具有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点。 中国的民间信仰的发展在实质上可以看做是一个由人至神和由神至人的社会互构过程. 然有人说中国是一个宗教信仰淡薄的国家,也有人说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可是一旦走入民众间,就会发现,中国的民间信仰文化极其丰富。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各种人物等都可以成为人们的崇拜对象,而且崇拜方式多种多样,纷繁复杂。那么,这些看似五花八门的信仰现象背后蕴涵着什么样的意义?仔细探究之后,我们发现,作为一种重要的信仰文化,民间信仰与宗教的起源关系密切,因为民间信仰某种意义上就是原初形态的宗教。本收正是以此为切入点,对至今仍百家争鸣的宗教起源问题进行探讨的初步成果。 浅析中国的民间信仰[ 来源:中国知网 | 发布日期:2013-05-06 | 浏览(1298)人次 | 投稿 | 收藏 ][内容摘要]中国的民间信仰,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沃壤之中,影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有着它固有的本色。本文主要考察并研究了中国的民间信仰的概念、传播途径等问题。 关键词:民间信仰;民间信仰的概念;民间信仰的传播途径

民俗学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第二节民俗学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一、民俗学的概念 (一)广义的民俗学概念 民俗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其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这门学科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甚至原始民族的民族生活。 (二)狭义的民俗学概念 狭义的民俗学概念有四种不同意见: 1、民俗学只对远古遗留下来的信仰、风俗和传统加以研究。 2、民俗学仅以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为限。 3、民俗学只研究民间生活中的仪式、祭祀和禁忌。 4、民俗学只以民间口头文学为研究对象。 二、民俗学的研究范围 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大致包括以下四个大的方面: (一)经济的民俗:它以生态民俗、民间传统的经济生产习俗、交易习俗及消费生活习俗为主要内容。 (二)社会的民俗:它是以家族、亲族、乡里村镇的传承关系、习俗惯制为主要内容。 (三)信仰的民俗:它是以传统的迷信与俗信的诸事象为主要内容。 (四)游艺的民俗:是以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的习俗为主要内容。 总之,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凡是人类社会中从生产到生活,从物质到精神,从心理到口头再到行为,所有形成习俗惯制世代传承的事象,都在研究之列。 1.鲁菜 是中国北方菜的代表,鲁菜主要由济南风味和胶东风味组成。济南菜种类齐全,以爆、烧、炒、炸见长,菜品以清、鲜、脆、嫩著称,其中尤讲究清汤、奶汤的调制。 名菜有奶汤蒲菜、奶汤鲫鱼、德州扒鸡、酱爆鸡丁等。胶东临海,菜以蒸制海鲜见长。 工艺以蒸、煮、扒、炒、熘见长,口味以咸鲜为主。其名菜有绣球海参、芙蓉干贝、蟹黄鱼翅等。此外、山东人喜食葱,烹饪时常用葱花炝锅,或以葱花为辅料配菜,如葱烧海参、葱烧蹄筋、葱烧肉等。 1.举例说明影响服饰文化的因素 1)服饰文化的形态与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爱 斯基摩人与非洲土著的服饰文化极不发达,而年平均气温20摄氏度的地区的服饰 文化很发达。 2)不同的生产方式,对服饰文化的发展形态也起着很大的作用。以捕鱼为生、狩猎为 生的民族,则以鱼皮、兽皮为衣。 3)服饰文化和一个民族的历史和信仰有着紧密地联系,它往往蕴含了一个民族古老的 文化信息。侗族的背牌,表明了他们对蛇的崇拜;畲族妇女的狗头帽,说明了狗图 腾。 4)服饰的标志作用:性别、年龄、身份、地位、民族等在服饰上也都存在很大差别。 2.比较中国古代饮食惯制与现在的饮食习惯 1)常态下的饮食惯制,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根据自己的生理需要和饮食习惯而 定制出的饮食惯制。它既包括每天的饮食时间,也包括每天的人均的饮食摄入量 及食物种类。古人一日两餐,第一餐称为“朝食”时间约为上午九点左右,是一 天的正餐。这样安排可能与农耕文化有关,由于农忙,为节省时间,人们一天要

民间信仰的概念和范围

民间信仰的概念和范围 民间信仰以集合名称的形式包含了各种信仰与仪式。(民间信仰这个概念起源于日本,据考证,这个词语是在1897年由日本学者最早使用。从19世纪末日本对民间信仰的理论研究和实地调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日本平凡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大百科事典》中对民间信仰的概念有如下阐述:“民间信仰是指没有宗教意义、宗教团体组织的,属于区域性社会自然人共同信奉的信仰;民间宗教、传承信仰、民众宗教、民俗宗教等都是指民间信仰”。)这一定义是日本这一百多年来对民间信仰研究成果的总结。从《大百科事典》这一定义的内容可以看出民间信仰这一概念是区别于教团和宗教而产生的。) 其核心的要素是:⑴没有教义、经典;⑵无教团组织;⑶地域性;⑷流行于百姓(“庶民”)中间1。“民间信仰”概念后来传入中国,但至于具体何时传到中国、哪个最早使用,现在已无从考证了。但在“文革”结束之后,民俗学者最先重新关注民间信仰现象2。当时对“民间信仰”进行界定的持最具代表性观点的学者是民俗学者乌丙安。他将“民间信仰”定义为“是在民间广泛而普遍存在的日常信仰事象,主要是对大自然的信仰和对人的灵魂的信仰等多种形态,包括大自然信仰(天香信仰、大地信仰、山石信仰、水火信仰)、动植物信仰(动物信仰、植物信仰)、图腾信仰、祖灵信仰。3”乌丙安还总结了民间信仰和宗教的十大区别4,十分明确地表达了民间信仰不能等同于传统宗教的观点。 除了民俗学者之外,其他诸多学科的学者在各自的研究中,都曾给“民间信仰”下过定义。例如宗教学者金泽认为“民间信仰是历史上长期存在并将继续长期存在的一种宗教现象,它在组织上具有不同于制度化宗教的特点”,(民间信仰和民间宗教的不同是由民间信仰的组织结构上的松懈性决定的,(“民间宗教组织结构的外壳是比较‘坚固’的,区别于民间信仰松懈性的组织结构,它以另一种宗教形式存在于民间。如果把民间宗教归类于制度化宗教那么民间信仰是没有制度约束的宗教”。人类学者周大鸣所认为的民间信仰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有广泛的基础尤其是在农民中对神鬼的敬畏对祖先、庙、家、墓的祭祀和人生礼仪、岁时节庆、象征意义的信奉等现象。历史学者王健也认为民间信仰是“相比于宗教的 1朱海滨.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传统:民间信仰[M].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民间”何在谁之“信仰”,中华书局出版,2009:46. 2穆烜.民俗学的重建和发展[M].江苏社会科学,1981. 2. 3乌丙安.中国民俗学(新版].3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278—299. 4同上271-274.

民间信仰

一、什么是民间信仰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民间信仰,区分民间信仰与迷信,不要因为要破除迷信而打击和摧残民间信仰。以前在人们的眼中,民间信仰具有“无建制”、“无组织”、“非理性”、“反科学”等特征。现在民间信仰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民间信仰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建设民族道德信仰体系的精神内涵之一,因而要大力弘扬其蕴含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与此同时,应理性评估民间信仰的社会地位,充分发挥其正向功能,引导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放弃对民间信仰不必要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给予它应有的地位,使之获得与其他宗教信仰平等的发展空间,使我国民众的信仰空间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文化精神。 二、我国现在存在的民间信仰 例如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元宵节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节之夜,许多城市举办灯会,展出各种彩灯,造型新奇,千姿百态;在农村,则举行文娱活动,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荡秋千等。

2017关于当代民间信仰调查报告

2017关于当代民间信仰调查报告 从物质和意识的领域来理解,信仰就是一种意识,道德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从真理的概念来理解,信仰就是人们对未来世界正确的意识,道德就是在信仰的支配下正确的行为。如果我们站在个人的角度来讲: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自以为是的信念或者真理。道德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为。信仰是指人们对某人某物或某种主义、学说、理论等的极度信任和景仰,以至在它面前表现出敬畏和依赖感,并神圣地奉为自己行为的典范和指南。 一、民间信仰概述 民间信仰是一种在特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以鬼神信仰和崇拜为核心的民间文化现象。民间信仰指流行在中国一般民众尤其是农民中间的神、祖先、鬼的信仰,庙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仪式,血缘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庙宇的仪式组织,世界观和宇宙观的象征体系。民间信仰深深植根于乡村民众之中,成为农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管社会环境如何变迁,外界压力有多大,农民始终没有放弃属于自己内心深处的自然崇拜、神灵信仰、祖先崇拜等精神追求。民间信仰以其独特的“民间性”,伴随农民的一生。 中国民间信仰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民间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影响着社会中大多数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并与国家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社会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在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作用。因此,对于民间信仰、仪式和象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文化的基层的校对,而且对于理解传统中国社会——文化全貌有重要的意义。 民间信仰共同构成了乡村民众的信仰图景,扎根于农民心中,渗透在乡村生活的各个方面,满足着农民的精神需求和利益索求。宗教与民间信仰反映着乡村生活的全貌,日益成为文化人类学研究和探索的热门课题。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曾经引起过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解放后,由于受到现代民族国家理念的影响,在破除迷信的口号下,民间信仰更是被打入冷宫,特别是当与之密切相关的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在大陆绝迹后,就再也无人问津,研究则更无从谈起。直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社会政治环境的宽松,这一情况才有所改变,历史学、民俗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等学界的学者开始关注和重视这一领域,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二、民间信仰的特征 民间信仰以广大的乡村为土壤,它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各种信仰,内容相当庞杂,既有远古时期的巫教巫术,也有民间的方土方术,还有神仙传说、对各路自然神的崇拜、阴阳五行风水、医术与养生学等等,其中也包括寄寓于普通民众心态中的社会理念与人生理想。基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祖先崇拜,内含牌位崇拜和坟墓崇拜,其中牌位崇拜又分家内崇拜与祠堂崇拜;(2)神灵崇拜,内含自然崇拜和精灵崇拜;(3)岁时祭祀;(4)农业祈仪;(5)占卜风水;(6)咒符法术。祖先崇拜是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它与古人相信祖先死后灵魂不死,并会变为鬼神保佑后代有关,其中体现了儒家伦理价值。与其有关的崇拜活动有祭祀,包括立宗庙、祠堂、牌位等,还有一套烦琐的祭祖礼仪。祖先崇拜的主要指向不是鬼神,而是人事,其作用是在表达对先人追思的同时,调动家族成员间的情感与道德。 神灵崇拜源自古人万物有灵的观念,它包括自然崇拜与精灵崇拜两类。在我国民间自然崇拜的内容十分广泛,有所谓日神、月神、风神、雨神、雷公、山神、河神等;而财神、喜神、药王神则属精灵崇拜的范畴。 岁时祭仪是民间流行最广,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信仰活动。现在流行的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与这一信仰有关。岁时祭仪常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如春节代表着人们对来年风调雨顺,诸事如意的企盼,清明扫墓寄托着对故人的追念,九九重阳则溶入尊老敬老的美

浅谈湖南民间信仰仪式音乐中的多重宗教文化表现

浅谈湖南民间信仰仪式音乐中的多重宗教文化表现 一 作为“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系列中的“华中卷”,“华中”是该卷于地理范围上而言的论域。然而,在地理范围上给“华中”一个确切的概念并不容易。 我们通常提到的华中地区,位于中国中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游地区,地处华北、华东、西北、西南与华南之间。民国时代,华中地区指长江流域的七省四市。七省是: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和四川省;四市包括:上海市,南京市,汉口市(今武汉市)和重庆市。今天我们所说的华中地区,是指传统地理大区的中部地区,简称“华中”,或称“中部地区”,包括 湖北,湖南,河南等省。 受限于各种因素,《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中卷》(后文简称“华中卷”)【刘红主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XX年6月出版】地理范围所涉,基本集中于湖南一省(其中一篇论文涉及湘鄂西交接界),因此,“华中卷”虽具有 “华中”的代表性,却并不代表整个华中地区。 “华中卷”一共收集了由五位学者所完成的五篇论文,这些论文是作者们承担、完成上海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之专项课题的科研成果。所辑内容可以发现,“华中卷”不仅于地理范围上集中于湖南一省,研究论域也集中于一个主题——兼容“儒释道”三教之功能 与特色并与本土道教文化有着深度渊源关系的民间宗教信仰层面。 近现代,学界对湖南民间宗教仪式音乐的收集整理、学术研究由来已久。早在1956年,杨荫浏先生率领由民族音乐研究所和湖南省文化局联合组成的采访队,对湖南民间音乐进行了一次普访调查,之后,编辑成《湖南音乐普查报告》一书,正式出版。[1]那次普查,学者们除了对湖南全省范围内的风俗音乐、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剧音乐、器乐等作采集、整理之外,还对民间宗教仪式音乐进行了考察、记录,其中,对道教音乐、师教(巫教)音乐、佛教音乐(包括禅门音乐、应门音乐和民间佛曲)及少量“儒教音乐”,都在“普查报告”中有较详细的记录,并将这些内容作为《湖南音乐普查报告》之“附录”——《宗教音乐》一并出版。 二 从事民间信仰(宗教)文化研究,无疑是需要智慧的,这不仅仅因为涉及

2021关于当代民间信仰调查报告

2021关于当代民间信仰调 查报告 After reading or practice, get the feeling, and after reflection and summary,to guid the work or life. 姓名: 班级(单位): 日期:

2021关于当代民间信仰调查报告 温馨提示:本文是通过读书或实践后,对某个事件、某个现象、某个问题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性文章。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后套用。 从物质和意识的领域来理解, 信仰就是一种意识, 道德就是意识对物 质的反作用。从真理的概念来理解, 信仰就是人们对未来世界正确的意识, 道德就是在信仰的支配下正确的行为。如果我们站在个人的角度来讲: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自以为是的信念或者真理。道德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为。信仰是指人们对某人某物或某种主义、学说、理论等的极度信任和景仰, 以至在它面前表现出敬畏和依赖感, 并神圣地奉为自己行为的典范和指南。 一、民间信仰概述 民间信仰是一种在特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以鬼神信仰和崇拜为核心的民间文化现象。民间信仰指流行在中国一般民众尤其是农民中间的神、祖先、鬼的信仰, 庙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仪式, 血缘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庙宇的仪式组织, 世界观和宇宙观的象征体系。民间信仰深深植根于乡村民众之中, 成为农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管社会环境如何变迁, 外界压力有多大, 农民始终没有放弃属于自己内心深处的自然崇拜、神灵信仰、祖先崇拜等精神追求。民间信仰以其独特的民间性, 伴随农民的一生。 中国民间信仰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 民间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影响着社会中大多数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 并与国家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历史

民间信仰与宗教

民间信仰与宗教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宗教国家,主要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但同时我国大多数中国人是不信教的,中国人信仰的是祖先膜拜,上升到学术水平就是儒家,降到生活里就是要讲究孝道。同时又由于人们对信仰的需求,在不同地域产生了不同的民间信仰,这与一般意义上的宗教有所不同。民间信仰不同于宗教,但行使着宗教的使命,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传至当地的宗教文化。 关键词:民间信仰,宗教,地域。 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尊重。它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间的传承、人为宗教在民间的渗透、民间普遍的俗信以及一般的民众迷信。民间信仰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将民间信仰单独作为一个概念,考虑到它对应于一个官方宗教而存在,而且也因为它有别于制度化的宗教,这一文化体系包括信仰、仪式和象征三个不可分开的体系。从意识形态上讲,它是非官方的文化;从文化形态上讲,它重在实践、较少利用文本并以地方的方言形式传承;从社会力量上讲,它受社会中的多数(农民)的支撑并与民间的生活密不可分。 宗教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包括指导思想(宗教信仰),组织(宗教组织,如教会,宗侣),行动(宗教组织内的活动,如祭祀,礼仪),文化(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宗教音乐)等等方面的内容。宗教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多数宗教是对超自然力量、宇宙创造者和控制者的相信或尊敬,它给人以灵魂并延续至死后的信仰体系。宗教可以大致分为自发宗教和人为宗教两大类。自发宗教是非常原始的宗教,一般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宗教。而现代的宗教基本上都是人为宗教。对一种成功的宗教能够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并且对某一时代人类的社会发展形成较大的影响。 从学术上讲,民间信仰与宗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宗教是一种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而民间信仰则是一种在特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以鬼神信仰和崇拜为核心的民间文化现象。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民间信仰和宗教有着很多的关联。在我国,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原因,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徒在人口中的比例并不高,而更多的是将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相混,有时甚至很难区别哪种是纯粹民间信仰,哪种是宗教信仰。民间信仰的善男信女其信仰心理、信仰习惯、信仰感情与真正的宗教徒没有什么根本区别,但在数量分布上,可以说如汪洋大海,难以计数。宗教和民间信仰在现实生活中的互补和互动,构成了广大有神论群众信仰的基本格局,这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特征。民间信仰与宗教的相同点如下: 1)相同的本质特征 从民间信仰与宗教产生和存在的心理根源上讲,宗教起源于人们对人类无法支配的自然界和社会异己力量的恐惧、敬畏和寻求慰藉。人们需要为心灵找寻一个庇护所,以化解对现世人生的不满与困惑。有研究表明,民间信仰的认识来源,主要是历史遗留的原始宗教,其次是已经消亡的传统宗教的历史残骸,或者传统宗教在民间社会的变异形态。因此,民间信仰在心理根源上也和宗教如出一辙,它关注普通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需求和呼声,给人们精神支柱。在民间信仰中,人们根据各自的需求,找到相应的神明。例如,出海的船民,会寻求海神妈祖的救助;自食其力的生意人,会寻求关帝的保佑;希望早得贵子的农村妇女,会乞求观音菩萨的保佑。尽管这些神灵并不能满足世俗的一切愿望,但他们能给人们带来精神的安慰和幻想的幸福。 从社会功能上讲,和宗教一样,民间信仰的影响和社会功能也具有双重性。作为一种群众性的社会文化现象,民间信仰是传统文化中一项不可分割的内容,对于传统文化的形成、

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

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 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尊重。它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间的传承、人为宗教在民间的渗透、民间普遍的俗信以及一般的民众迷信。民间信仰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将民间信仰单独作为一个概念,考虑到它对应于一个官方宗教而存在,而且也因为它有别于制度化的宗教,这一文化体系包括信仰、仪式和象征三个不可分开的体系。从意识形态上讲,它是非官方的文化;从文化形态上讲,它重在实践、较少利用文本并以地方的方言形式传承;从社会力量上讲,它受社会中的多数(农民)的支撑并与民间的生活密不可分。 我们不可否认,作为占中国大多数人口的农村居民和一般民众的文化,民间信仰是中国文化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等重要的是,中国民间信仰是复杂社会的宗教,但它不具有制度化的宗教的某些特点、与社会中的文本传统、官方文化和社会精英有相当微妙的关系,因此,构成世界上少见的宗教类型。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人们不免会思考民间信仰作为一种传统势力是否与现代化的需要相适应这个问题。因此,考察民间信仰和现代化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课题,这种研究包括民间信仰是否包含现代化或反现代化的精神和伦理,以及现代化过程中民间信仰的实际遭遇和现状的反思。我们相信,中国民间信仰素材所能提供的理论阐述,将具有前所未有的独特体系。 宗教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包括指导思想(宗教信仰),组织(宗教组织,如教会,宗侣),行动(宗教组织内的活动,如祭祀,礼仪),文化(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宗教音乐)等等方面的内容。宗教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多数宗教是对超自然力量、宇宙创造者和控制者的相信或尊敬,它给人以灵魂并延续至死后的信仰体系。宗教可以大致分为自发宗教和人为宗教两大类。自发宗教是非常原始的宗教,一般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宗教。而现代的宗教基本上都是人为宗教。对一种成功的宗教能够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并且对某一时代人类的社会发展形成较大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上宗教的产生和发展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精神因素等。但是宗教作为一种在历史上影响时间如此长、影响范围如此广泛、影响人数如此众多的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因素在于:自从人类成为一种群体活动的生物,成为具有社会性的群体以来,宗教就是作为具有培养和加强人的社会性作用的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而成为社会的必需。虽然,世界上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可能有不同的宗教,但是具有培养和加强人的社会性作用是所有成功的宗教的共性。 宗教和民间信仰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深层内涵都蕴藏着本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飘泊异乡的三胞和祈求外出亲人平安归来的三胞亲属前来奉香祷告,总是和爱乡认亲和崇敬故里英雄人物相联系的。宗教的基础是信仰,也有人认为是蒙昧主义。宗教只要求人们相信,不要求人们问为什么。宗教并不是迷信,也不带有封建色彩,所以它可以说是一种高尚的信仰。 宗教信仰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宗教信仰在适应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宗教信仰、宗教感情和与此种信仰相适应的宗教理论、教义教规,有严格的宗教仪式,有相对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有严密宗教组织和宗教制度。但有些观点认为,某个民族只信仰某个宗教。而从考古学的发现上得出的结论是,信仰不是天生的,是可以改变的。民族、宗教和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民间信仰和宗教的影响在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中都存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个国家没有民间信仰和宗教。 民间信仰和宗教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松原地区民间宗教信仰

石油与化工学院2014-2015第二学期暑期 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实践内容:吉林松原地区民间信仰问题调查学期: 2014-2015第二学期 学院:石油与化工学院 专业:油气储运专业 班级:油气1202 姓名:张巍刘锦 学号: 12160230 12160215 组长:张巍 小组成员:刘锦 成绩: 总结评语 评阅教师签字: 年月日

吉林松原地区民间信仰问题调查 摘要 本次实践是对松原地区民间宗教信仰问题的调查研究,松原地处我国北方地区。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我们确定北方地区的民间宗教信仰主要是萨满教与地仙。我们的调查方式主要为问卷调查。通过其他文献中萨满和地仙对北方地区人们的影响,结合调查结果确定松原地区民众对萨满和地仙的信仰问题。而经过调查发现松原地区并没有专门的萨满教信仰者,但萨满对本地地仙有一些影响。所以,我们着重讨论地仙民间信仰。 关键字:松原;萨满;地仙;问卷调查。

前言 确定本实践题目后组内对实践题目产生了分歧,即民间宗教信仰,是民间宗教还是宗教信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宗教”的各大精神传统,可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创生性宗教,又称先知型宗教,它们都有一位创宗立派的教主或先知,现在中国政府承认的五大宗教都属于这种类型;另一种是原生性宗教,或者称为非先知型宗教,它们在历史上没有一个公认的创始人,乃于各民族原始部落文化基础上逐步积淀演化而成,有代表性的包括印度教、神道教和中国的民间信仰这三大精神传统。【1】(民间宗教是不是宗教) 民间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并非传统宗教的研究,而是对原生性、非先知型宗教的研究。 确定实践方向后通过文献查阅得知民间信仰的几个特殊属性: 第一,弥散性。是指其信仰、仪式及宗教活动都与日常生活密切混合,扩散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其教义也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没有统一的教主,也就缺少系统化的经典,更没有独立自治的组织体系,在组织上与世俗组织难以分离。 第二,实用性。民间信仰的信仰对象、目的、祭祀仪式和信仰心理都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实用性。实用性是中国民间信仰的区别性特征。如果没有这种实用性,民间信仰就不成其为民间信仰;如果实用性太强,其他宗教形态就会民间信仰化。 第三,地缘性。传承和需求的多样化造成了信仰方式的多样化。民间信仰的神灵作为地方的保护着,只在特定范围内发挥作用超出这份范围,就失灵了。这种地缘行也早就了不同地区民间信仰的不同。 因本实践是在吉林松原地区,而松原先后经历辽、金、蒙、满等民族的文化融合,民间信仰上自然受到古老宗教萨满教的影响。北方地区的一些动物崇拜,如胡、黄、长、蟒仙,也占民间信仰的主要地位。

2020关于当代民间信仰调查报告

2020关于当代民间信仰调查报告 从物质和意识的领域来理解,信仰就是一种意识,道德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从真理的概念来理解,信仰就是人们对未来世界正确的意识,道德就是在信仰的支配下正确的行为。如果我们站在个人的角度来讲: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自以为是的信念或者真理。道德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为。信仰是指人们对某人某物或某种主义、学说、理论等的极度信任和景仰,以至在它面前表现出敬畏和依赖感,并神圣地奉为自己行为的典范和指南。 一、民间信仰概述 民间信仰是一种在特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以鬼神信仰和崇拜为核心的民间文化现象。民间信仰指流行在中国一般民众尤其是农民中间的神、祖先、鬼的信仰,庙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仪式,血缘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庙宇的仪式组织,世界观和宇宙观的象征体系。民间信仰深深植根于乡村民众之中,成为农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管社会环境如何变迁,外界压力有多大,农民始终没有放弃属于自己内心深处的自然崇拜、神灵信仰、祖先崇拜等精神追求。民间信仰以其独特的“民间性”,伴随农民的一生。 中国民间信仰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民间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影响着社会中大多数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并与国家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

系。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社会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在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作用。因此,对于民间信仰、仪式和象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文化的基层的校对,而且对于理解传统中国社会----文化全貌有重要的意义。 民间信仰共同构成了乡村民众的信仰图景,扎根于农民心中,渗透在乡村生活的各个方面,满足着农民的精神需求和利益索求。宗教与民间信仰反映着乡村生活的全貌,日益成为文化人类学研究和探索的热门课题。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曾经引起过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解放后,由于受到现代民族国家理念的影响,在破除迷信的口号下,民间信仰更是被打入冷宫,特别是当与之密切相关的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在大陆绝迹后,就再也无人问津,研究则更无从谈起。直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社会政治环境的宽松,这一情况才有所改变,历史学、民俗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等学界的学者开始关注和重视这一领域,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二、民间信仰的特征 民间信仰以广大的乡村为土壤,它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各种信仰,内容相当庞杂,既有远古时期的巫教巫术,也有民间的方土方术,还有神仙传说、对各路自然神的崇拜、阴阳五行风水、医术与养生学等等,其中也包括寄寓于普通民众心态中的社会理念与人生理想。基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