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与疾病

基因与疾病
基因与疾病

基因与疾病之流感病毒与流感疫苗

文摘:在过去的一百年中,发生了数次强致病性的流感大流行,每次数百万人死亡,时至今日流感病毒仍然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特别是近几年,几乎每年都有新的流感病毒出现,2009年4月,甲型H1N1流感病毒最初现于墨西哥,目前已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大洲,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2013年3月,我国出现新型病毒,H7N9,无数人感染此病毒,2016.1月,广东出现新型病毒H5N6。接种疫苗已被证实是目前最为有效的防止病毒感染和传播的方法。但是,在疫苗技术不断升级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变异更为迅速的流感病毒。因此,新型流感病毒与新型抗流感病毒疫苗之间的战争从未停止,也不会停止。在此,我们对一些流感病毒相关的基本但十分重要的知识进行了介绍,结合传统的和现代的流感疫苗技术进行了讨论。我们相信,通过采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工具(手段)和重组技术,高效的流感疫苗可以被迅速设计并制造,使我们具有足够的能力应对潜在的全球流感大流行。在这场对抗中,我们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流行性感冒疫苗流感病毒甲型H1N1 新型H7N9 H5N6

Genes and disease influenza virus and

influenza vaccines

(LI Huixian)

(Lingnan college teachers college information Zhanjiang 534048)

Abstract: in the past one hundred years, occurred several times strong pathogenic influenza pandemic, millions of people die each time, today the influenza virus still poses a serious threat to global public health.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almost every year there is a new flu virus appears, in April 2009, influenza a (H1N1) virus was originally now in Mexico, has quickly spread to the world's continents, serious threat to people's health.In March 2013, our country appeared new virus, H7N9, millions of people infected with the virus, 2016.1 months, guangdong H5N6 a new virus.Vaccination has been proved to be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prevent the spread of the virus infection and.But in vaccine technology escalating at the same time, we have to face is more rapid influenza virus variation.Therefore, a new influenza virus and war between the new influenza virus vaccine has never stopped, also

will not stop.Here, we for some basic but important knowledge of influenza viruses are introduced, combined with the traditional

Keywords: influenza a/H1N1 influenza virus vaccine new H7N9 H5N6

?正文:在过去的一百年中,发生了数次强致病性的流感大流行,每次数百万人死亡,时至今日流感病毒仍然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特别是近几年,几乎每年都有新的流感病毒出现,2009年4月,甲型H1N1流感病毒最初现

于墨西哥,目前已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大洲,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2013年3月,我国出现新型病毒,H7N9,无数人感染此病毒,2016.1月,广东出现新型病毒

H5N6。接种疫苗已被证实是目前最为有效的防止病毒感染和传播的方法。但是,在疫苗技术不断升级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变异更为迅速的流感病毒。因此,新型流感病毒与新型抗流感病毒疫苗之间的战争从未停止,也不会停止。在此,我们对一些流感病毒相关的基本但十分重要的知识进行了介绍,结合传统的和现代的流感疫苗技术进行了讨论。我们相信,通过采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工具(手段)和重组技术,高效的流感疫苗可以被迅速设计并制造,使我们具有足够的能力应对潜在的全球流感大流行。在这场对抗中,我们任重而道远。

甲型流感病毒

?甲型流感病毒为常见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最容易发生变异,甲型流感病毒的亚型则被人们称为"禽流感",禽流感(Bird Flu)是由禽流感

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毒基因变异后能够感染人类,感染后的症

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多数伴有严重的肺炎,严重者

心、肾等多种脏器衰竭导致死亡,病死率很高。此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

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多种途径传播,人员和车辆往来是传播本病的重

要因素。

?甲型流感对人类致病性高,曾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甲型流感病毒中至今发现能直接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有:甲型H1N1、H5N1、

H7N1、H7N2、H7N3、H7N7、H7N9、H9N2和H10N8。其中H1、H5、H7亚型

为高致病性,H1N1、H5N1、H7N9尤为值得关注。

1.作用原理

?流感病毒通常依靠病毒蛋白某部分同人体中特定蛋白的结合来侵入人体,因为通过这样的结合,流感病毒能够抑制人体本身对病毒感染的自然防御体系,为病毒有效地在人体内复制铺平道路。

?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病毒根据H和N抗原不同,又分为许多亚型,H可分为15个亚型(H1~H15),N有9个亚型(N1~N9)。其中仅H1N1、H2N2、H3N2主要感染人类,其它许多亚型的自然宿主是多种禽类和动物。其中对禽类危害最大的为H5、H7和H9亚型毒株。一般情况下,禽流感病毒不会感染鸟类和猪以外的动物。但1997年香港首次报道发生18例H5N1人禽流感感染病例,其中6例死亡,引起全球广泛关注。1997年以后,世界上又先后几次发生了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事件。具有高致病性的H5N1、H7N7、H9N2、等禽流感病毒,一旦发生变异而具有人与人的传播能力,会导致人间禽流感流行,预示着禽流感病毒对人类已具有很大的潜在威胁。

抗原变异

?流感病毒的变异以甲型最为重要,常与世界性大流行有密切联系。一般来讲,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变异就是指H和N抗原结构的改变,在亚型内部经常发生小变异(量变),称为抗原漂移。尽管它只是微小的变异,但可使病毒能够轻易的躲过宿主的免疫系统。与以前面发现的毒株相比,如果在血凝素分子特异性抗原决定簇(抗原表位)上发生了突变,新的毒株被认为是先前毒株的异种变异类型,具有流行病学意义,可以造成流感的流行。

?抗原变异仅发生于甲型病毒。它可能是由于同一细胞感染了人类和动物的2种病毒,病毒之间发生基因重配而产生的。由此产生的病毒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发生全新结合,而使得人群没有免疫力。

抗原转变是造成流感全球大流行的原因。

2.流行危害

流感的传染源

?流感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其次是隐性感染者。动物亦可能为重要贮存宿主和中间宿主。病人自发病后5d内均可从鼻涕、口涎、痰液等分泌物排出病毒,传染期约1周,以病初2~3d传染性最强。

流感的传播途径

?以空气飞沫传播为主,其次是通过病毒污染的茶具、食具、毛巾等间接传播,密切接触也是传播流感的途径之一。传播速度和广度与人口密度有关。

流感的人群易感性

?对于流感病毒,人群普遍易感,感染或接种疫苗后1周出现抗体,2~3周达高峰,1~2个月后开始下降,1年左右降至较低水平,流感病毒3个型别之间无交叉免疫。

流感流行的季节性

?同许多其它的呼吸系统病毒性疾病相似,流感也是一种季节性疾病,它在夏季的发病率较低,冬季的发病率较高,但在某些地方这种病毒一年四季均可流行。流感的发病时间与地理位置有关,在温带地区,流感会在整个冬季流行,北半球通常在1、2月份达到高峰,南半球的流行时间较晚。通常在5~9月。在热带地区,流感病毒一年四季均存在,倾向于雨季流行。

3.感染表现

?流感发病严重程度与个体免疫状况有关,一般说来,仅约50%的感染病人会发展成典型流感临床症状。流感典型症状以突然发热、头晕头痛、肌痛、全身症状轻、同时可伴有喉咙痛和咳嗽、鼻塞、流涕、胸痛、眼痛、畏光等症状。发热体温可达39~40℃,一般持续2~3d后渐退。一般是全身症状较重而呼吸道症状并不严重。

?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炎。一般以继发性细菌性肺炎较常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和嗜血杆菌为多见。原发流感病毒肺炎较少见,多见于原有心、肺疾患者(特别是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或孕妇,病死率较高。

?其他并发症包括Reye's综合征、中毒性休克综合征。Reye's综合征限于2~16岁的儿童,主要与B型流感(或水痘、带状疱疹)有关。临床上在急性呼吸道感染数日后出现恶心、呕吐、继而嗜睡、昏迷、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进一步发展为昏迷,近年来认为与服用阿司匹林有关。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多在流感后出现,伴有呼吸衰竭,胸片可显示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但肺炎病变不明显。血液中可有流感抗体上升,气管分泌物可找到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见。

二.流感疫苗

不对,一次接种了流感疫苗并不代表"终身受益",要知道病毒的种类很多,每一年引起流感的病毒也是不相同的,故流感疫苗不可一劳永逸。

疫苗好处

1.流感疫苗有效减少发生流感的几率,减轻流感症状。

2.防止肺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3.接种流感疫苗可降低人类同时感染人禽流感病毒的机会,并降低可能出现新型流感病毒大流行的危险性。

疫苗针对性

流感疫苗不能包治感冒,注射流感疫苗可以预防流行性感冒病毒,但不能防止普通性感冒的发生,只能起到缓解普通性感冒症状、缩短感冒周期等作用。而且,即使注射了流感疫苗也要在半个月之后才能产生抗体,达到预防的目的。

流感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通过飞沫经空气传播。经短暂潜伏期后,急起高热寒战,1~2日内体温可高达40℃,伴随全身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等症状,可引发肺炎、支气管炎、心肌炎、心包炎等并发症,造成老年人、体弱者等高危人群的大量死亡,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最大规模的流感疫苗流感大流行发

生于1918~1919年,造成2100~4000万人死亡(其中

美国就有50万人,仅1918年 10月就有19.6万人死亡),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死亡人数。因此,流感的预防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流感裂解疫苗流感裂解疫苗做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副反应或事故监测、报告和调查工作,发现问题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妥善地处理好。发现群体性预防接种副反应或事故要及时上报卫生部。

2.接种对象

6-35个月的婴幼儿;

60岁以上的老年人;

慢性病患者及体弱多病者;

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

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

养老院、老年人护理机构、托幼机构工作人员;

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出租车司机、民航、铁路、公交司乘人员,商业及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等;

经常出差、出国人员;重要工作岗位人群等。

3.接种时间

大部分流感出现在11月到次年2月,但某些流感会延伸到春季,甚至夏季。含有最新病毒株的疫苗会在夏季末期开始提供使用,以在9月就可以接种疫苗。《中国流行性感冒疫苗预防接种指导意见》提出,在流感流行高峰前1~2个月接种流感疫苗,能更有效发挥疫苗的保护作用。

接种流感疫苗的最佳时机是在每年的流感季节开始前。在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冬、春季是每年的流感流行季节,因此,9、10月份是最佳接种时机。当然,在流感流行开始以后接种也有预防效果。

4.接种作用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接种流感疫苗可以显著降低受种者罹患流感及流感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同时还可以减少患流感后传染给他人的风险。1-15岁儿童接种流感疫苗的保护效力为77-91%;65岁以下成人接种流感疫苗可减少87%流感相关的住院;60 岁以上老人接种流感疫苗后,保护流感相关呼吸道疾病的效力为58%;为敬老院和慢性病护理机构中的老人接种流感疫苗,可减少30-70%流感和肺炎相关的住院。

流感疫苗接种

流感疫苗接种后,能迅速在人体内产生保护性抗体,通常两周内就会产生效果,保护性抗体能在人体内持续1年,但由于接种疫苗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水平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下降,并且每年疫苗所含毒株成分因流行优势株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每年都需要接种当年度的流感疫苗。可以保护与疫苗毒株抗原性类似的毒株感染发病或减轻发病症状。由于抗体水平下降,每年疫苗所含毒株因流行株不同而不同,每年都需要接种当年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最佳的免疫效果。产生良好的免疫效果。

流感疫苗接种后可能出现低烧,而且注射部位会有轻微红肿,但这些都是暂时现象而且发生率很低,不须太在意。但少数人会出现高烧、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喘鸣、荨麻疹、苍白、虚弱、心跳过速和头晕,此时应立即就医。

注意事项

接种疫苗后请您做到:

1.接种后请在接种地点观察15分钟到30分钟。

2.接种部位24小时内要保持干燥和清洁,尽量不要沐浴。

3.接种后如接种部位发红,有痛感、酸痛、低烧等,这些情况都属正常,一般24小时之后会自然消失。

4.如果出现持续发烧等现象,可以就近到医院就医,并向接种单位报告。

预防方法

1.常用食醋熏蒸方法对流感的消毒无效。可用一般消毒剂如漂白粉、过氧乙酸等能很好地杀灭流感病毒。

2.60℃加热30分钟或100℃加热2分钟即可杀灭流感病毒。

3.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要用纸巾掩住口鼻,然后把纸巾放入有盖垃圾桶内,并且彻底洗手。

4.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前往通风欠佳及拥挤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张宝,黄克勇等H7N9病毒的来源和重组模式。South MedUniv

2013-33(7)1017-J021

2.高荣保H7亚型禽流感病毒【N】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办公室2013-05-23

3.Zhu ,Wang D,Kelvin .Influcnza: in fermets and pig [j]science

2013.PMID:23704376

4.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3

年第1

版)》,https://www.360docs.net/doc/0213497342.html,/gzdt/2013-04/03/content_2369913.htm(2013 -4-6).

5.WHO,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on human infection with influenza

A(H7N9) virus,

China,http://www.who.int/influenza/human_animal_interface/faq_H7N 9/en/index.html(2013-4-7)

6.中国部分地区猪流感病毒的遗传演化分析《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

分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2012年

7.韩庆功;崔艳红;乔传玲;;我国H9N2亚型流感病毒的研究进展[J];畜牧兽医

科技信息;2012年01期

8.张建林;于康震;贾永清;陈化兰;邓国华;唐秀英;田国斌;;我国H_5亚型禽

流感病毒分离株遗传演化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会分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华中农业大学》 2010年蒋桃珍博士 H3N8亚型马流感病毒的致病性研究

及灭活疫苗的研制。

10.副流感病毒基因工程研究进展:《中国畜牧兽医》2013年第05期作者:曹

丽;师新川;高维凡;温永俊

11. 《吉林大学》 2009年张金双博士 H3、H5、H7亚型流感病毒DNA疫苗构

建与实验免疫研究,本研究根据当前流感的流行现状和多个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跨种间传播的现状。

12.牛副流感病毒3型NP基因原核表达及纯化

13.:《动物医学进展》2014年第02期作者:曹丽;高维凡;温永俊

14.牛副流感病毒3型NP单抗的制备及初步应用:《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1

年第12期作者:吕闯;朱远茂;董秀梅;蔡红;于作;高欲燃;薛飞

15.牛副流感病毒3型诊断方法研究进展:《中国兽医杂志》2014年第01期作

者:徐威;吴文学

基因与疾病

基因与疾病之流感病毒与流感疫苗 文摘:在过去的一百年中,发生了数次强致病性的流感大流行,每次数百万人死亡,时至今日流感病毒仍然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特别是近几年,几乎每年都有新的流感病毒出现,2009年4月,甲型H1N1流感病毒最初现于墨西哥,目前已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大洲,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2013年3月,我国出现新型病毒,H7N9,无数人感染此病毒,2016.1月,广东出现新型病毒H5N6。接种疫苗已被证实是目前最为有效的防止病毒感染和传播的方法。但是,在疫苗技术不断升级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变异更为迅速的流感病毒。因此,新型流感病毒与新型抗流感病毒疫苗之间的战争从未停止,也不会停止。在此,我们对一些流感病毒相关的基本但十分重要的知识进行了介绍,结合传统的和现代的流感疫苗技术进行了讨论。我们相信,通过采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工具(手段)和重组技术,高效的流感疫苗可以被迅速设计并制造,使我们具有足够的能力应对潜在的全球流感大流行。在这场对抗中,我们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流行性感冒疫苗流感病毒甲型H1N1 新型H7N9 H5N6 Genes and disease influenza virus and influenza vaccines (LI Huixian) (Lingnan college teachers college information Zhanjiang 534048) Abstract: in the past one hundred years, occurred several times strong pathogenic influenza pandemic, millions of people die each time, today the influenza virus still poses a serious threat to global public health.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almost every year there is a new flu virus appears, in April 2009, influenza a (H1N1) virus was originally now in Mexico, has quickly spread to the world's continents, serious threat to people's health.In March 2013, our country appeared new virus, H7N9, millions of people infected with the virus, 2016.1 months, guangdong H5N6 a new virus.Vaccination has been proved to be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prevent the spread of the virus infection and.But in vaccine technology escalating at the same time, we have to face is more rapid influenza virus variation.Therefore, a new influenza virus and war between the new influenza virus vaccine has never stopped, also

代谢相关疾病基因功能研究介绍

代谢相关疾病基因功能研究介绍 代谢是生物体内所发生的用于维持生命的一系列有序的化学反应的总称。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有糖尿病、肥胖症、骨质疏松、痛风、脂质代谢紊乱以及甲状腺、垂体、肾上腺、性腺、甲状旁腺等疾病。 一、疾病模型 (一)糖尿病模型。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 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在对糖尿病的研究中,常见的模型 包括: 1.一型糖尿病模型 A药剂诱导型:①STZ (streptozocin), 链脲菌;②Alloxan,四氧嘧啶 B自发型:①NOD (non-obese diabetes)小鼠;②AKITA小鼠 2.二型糖尿病模型 A肥胖二型糖尿病模型 ①db/db小鼠 ②ob/ob 小鼠 ③Zucker fatty大鼠 ④ZDF (Zucker diabetic fatty) 大鼠 ⑤果糖(fructose)长期饮食的二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⑥果糖短期饮食+低剂量STZ一次投药 B瘦型二型糖尿病模型 GK(Goto-Kakizaki )大鼠 (二)肥胖症模型。肥胖症是一组常见的,古老的代谢症群。当人体进食热量多于消耗热 量时,多余热量以脂肪形式储存于体内,其量超过正常生理需要量,且达一定值时 遂演变为肥胖症。在对肥胖的研究中,常见的模型有: 1.谷氨酸钠(MSG)诱导的肥胖动物模型 新生小鼠或大鼠皮下注射MSG可诱导其产生肥胖。脂肪堆积是MSG肥胖动物的主要表现,其体脂在2周龄时即显著增加,一直增加到4月龄时。在30~90d时即已形成脂肪肝。 2.金硫葡萄糖(GTG)致肥胖模型 给成年小鼠腹腔注射GTG可诱导其产生肥胖, GTG所诱导的肥胖,被人们普遍认为系下

基因突变与疾病

第九章基因突变与疾病 基因(gene)是DNA分子上一段具有遗传功能的核苷酸序列,是细胞内遗传物质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基因具有如下特征:①基因能自我复制。一个基因随DNA的复制而成为两个相同的基因。②基因决定性状。DNA上某一结构基因经转录和翻译,决定某种酶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表现出某一性状。③基因能发生突变。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基因可发生突变,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分化的分子基础,也是某些疾病的基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第一节基因突变的概念和原因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是指DNA分子上核苷酸序列或数目发生改变。由一个或一对碱基发生改变引起核苷酸序列改变所致的突变,称为点突变(point mutation);把核苷酸数目改变的基因突变称为缺失性或插入性突变(deletional and insertionar mutation)。基因突变后在原有位置上出现的新基因,称为突变基因(mutant gene)。基因突变后变为和原来基因不同的等位基因,从而导致了基因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且能自我复制,代代相传。 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殖细胞,也可发生在体细胞。发生在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可通过受精卵将突变的遗传信息传给下一代,并在子代所有细胞中都存在这种改变。由于子代生殖细胞的遗传性状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故可代代相传。发生于有性生殖生物体细胞的基因突变不会传递给子代,但可传给由突变细胞分裂所形成的各代子细胞群,在局部形成突变细胞群体。通常认为肿瘤就是体细胞突变的结果。 基因突变的原因很多,目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自发性损伤 大量的突变属于自发突变,可能与DNA复制过程中碱基配对出现误差有关。通常DNA复制时碱基配对总有一定的误配率,但一般均可通过DNA损伤的修复酶快速修正。如果少数误配碱基未被纠正或诸多修复酶某一种发生偏差,则碱基误配率就会增高,导致DNA分子的自发性损伤。 二、诱变剂的作用 诱变剂(mutagen)是外源诱发突变的因素,它们的种类繁多,主要有: (一)物理因素 如紫外线、电离辐射等。大剂量紫外线照射可引起DNA主链上相邻的两个嘧啶碱以共价键相结合。生成嘧啶二聚体,相邻两个T、相邻两个C或C与T 之间均可形成二聚体,但最容易形成的二聚体是胸苷酸二聚体(thyminedimerTT )。由于紫外线对体细胞DNA的损伤,从而可以诱发许多皮肤细胞突变导致皮肤癌。电离辐射对DNA的损伤有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前者系电离辐射穿透生物组织时,其辐射能量向组织传递,引起细胞内大分子物质吸收能量而激发电离,导致DNA理化性质的改变或损伤;后者系电离辐射通过扩散的离子及自由基使能量被生物分子所吸收导致DNA损伤。生物组织中的水 经辐射电离后可产生大量稳定的、高活性的自由基及H 2O 2 等。这些自由基与活 性氧与生物大分子作用不但可引起DNA损伤,而且也能引起脂质和生物膜的损伤及蛋白质和酶结构与功能的异常。电离辐射使DNA损伤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碱基破坏脱落与脱氧戊糖分解。②DNA链断裂。③DNA交联或DNA-蛋白质交联。 (二)化学因素 如某些化工原料和产品、工业排放物、汽车尾气、农药、食品防腐剂和添加剂等均具有致突变作用。目前已检出的致突变化合物已达6万余种。现择下列常见化学诱变剂说明对DNA损伤的机制。

关于几种常见的多基因遗传病

关于几种常见的多基因遗传病 发表时间:2012-03-09T15:26:16.310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2年第1期供稿作者:吕继红[导读] 基因多态性是指基因的某些位点可以发生中性改变,使DNA 的一级结构各不相同,但并不影响基因的表达,形成多态。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吕继红 传统的疾病诊断,是以疾病或病原体的表型改变为依据的表型诊断。由于疾病的表型改变往往出现较晚,当表型改变出现时,基因型的改变早已出现。因此,只针对表现型的诊断,容易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期。大量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除外伤外,人类疾病几乎都与基因相关。和基因相关的疾病大致可分为三类:单基因病(由一个基因位点突变引起),多基因病(遗传信息通过两对以上致病基因的累积效应所致的遗传病,其遗传效应较多地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单基因遗传病相比,多基因遗传病不是只由遗传因素决定,而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起作用),获得性基因病(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我们经常提到的常见疾病即为其中的多基因病,它具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表型复杂性及种族差异性等特征。 基因多态性是指基因的某些位点可以发生中性改变,使DNA 的一级结构各不相同,但并不影响基因的表达,形成多态。基因的多态性可以看作是在分子水平上的个体区别的遗传标志,有很多表现的方式:最常见的是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还有短片段重复序列、插入和缺失多态性等。与稀有和高外显率的致病性突变不同,SNP 广泛存在于人群中,是广义上基因点突变,其发生率在1%以上。易感基因的特点是基因变异本身,并不直接导致疾病的发生,而只造成集体患病的潜在危险性增加,一旦外界有因素介入,即可导致疾病发生。多基因病属高发疾病,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常见的多基因病及其诱发基因:其一,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全世界约有1%的人患有这种疾病。表现为患者认知能力的障碍和大脑异常。目前认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经典的连锁分析和候选基因关联分析及最近的全基因组扫描,发现可能的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主要包括:COMT,NRGI,DTNBP1,DISCI,G72,DAAO,RGS4 等;对患者死后脑组织的分子水平研究也发现一些易感基因:DLX1,REELIN,SEMAPHORIN3A 等。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人的脑容量比较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容量较小。一些研究中也发现,与大脑容量相关的易感基因GULP1 与精神分裂症也相关,人的GULP1 基因位于2 号染色体上。研究表明,GULP1 基因的两个单核苷酸多肽位点(SNP)rs2004888 和rs4522565 都显著的与精神分裂症有关。 其二,心血管疾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所致的复杂疾病,许多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多态性与基因型表达的冠心病相关。急性心肌梗死(AMI)也被证明是与环境相关的多基因病,其家族史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随着近年来对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确定了一系列的AMI易感基因及相关单核苷酸多肽(SNP)位点。除上述致冠心病的易感基因外,还包括与男性AMI 相关的CX37 基因的C1019T 及AT1R 基因A1166C。原发性高血压(EHT)也是由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疾病,研究表明,AGT235M,ACEALUD 和ApoBXall 被证明与中国汉族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有关。 其三,唇腭裂。唇腭裂是一种常见的先天畸形,发生率为0.1豫耀0.2豫。在不同人群中有15%耀20%的家族史,因此遗传因素被认为在唇腭裂的病因学中占重要地位。不同的人特定区域如1q,2p,4p,6p,14q,17q,19q 均发现与唇腭裂的发病相关的基因位点。在我国,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发病率较高。非综合征型唇裂伴或不伴腭裂指不伴发其它系统畸形的不属于任何综合征的唇裂、唇裂合并腭裂的总称,这是一种常见的颌面部先天畸形。已确定的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易感基因包括:定位于1p36.3,编码5,10原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MTH-FR;定位于2p13,编码多肽类生长因子的基因TG原F琢;定位于1q32原1q41,编码蛋白质与DNA 结合域的干扰素调节因子IRF6;定位于4p16 的同源异型盒基因MSX1;定位于11q23 的脊髓灰质炎受体相关基因PVRL1 等。 其四,瘢痕疙瘩家系。瘢痕疙瘩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创伤后病理性瘢痕愈合现象,其发病的主要因素,其遗传模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外显不完全,且瘢痕疙瘩的发病存在显著的种族差异。对日本家系和非洲裔美国人家系的易感基因定位研究,确定其易感基因位点分别与染色体2q23 和7p11存在连锁关系。 其五,新生儿聋病。耳聋是环境和遗传因素引起的常见疾病,新生儿严重听力受损的发生率约为0.1豫,其中约60豫的耳聋患者是遗传性的。听力损失相关基因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在不同种族人群中,极重度非综合征型听力损失患者,单纯由GJB2 基因突变导致的听力损失高达30% 耀50%。线粒体12SrRNA1555G,1494T 以及SLC26A4 基因的突变患者在出生之时未必表现出听力损失,而是在接触药物和头部震荡外伤后出现听力损失。可以通过家系分析,给予家系中高位人群预警,也能避免聋病患者的出现。也可以通过婚前遗传学咨询的产前咨询、检测,避免耳聋基因的继续下传。 其六,域型糖尿病。20 世纪90 年代,采用定位克隆策略发现了一些符合孟德尔遗传模式的糖尿病。但II 型糖尿病与之有所不同,属于复杂的多基因遗传病,基因突变、环境因素、个体易感性这三者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疾病的发生,其中单个基因的突变只对疾病的发生起最小的作用。近年来,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和数以万计的病例对照研究发现了许多对糖尿病的发生起作用的基因,如肝细胞核因子1茁(TCF2)、WFS1(Wolfram)、锌转运子(SLC30A8)、干细胞表达同源盒(HHEX)、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因子2A/2B (CDKN2A/2B)、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mRNA 结合蛋白2(IGF2BP2)。其中,TCF7L2 是目前发现的在欧洲人群中作用最强的基因。一种参与葡萄糖代谢的酶基因(G6PC2),存在与中国人群空腹血糖相关的新的变异位点。这一缺陷变异基因可使个体患域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19%。IB(HNF1B)基因的一个变异位点,可使个体患域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16%。

基因与疾病

基因与疾病 姓名:SJ 摘要:人类的很多疾病都是由于人体的基因发生的错误而引起的,对“错误”的基因进行诊断,并加以校正或置换,可以从根本上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文主要介绍了基因与疾病的关系,疾病基因的诊断及其治疗的对策。 关键词:基因疾病基因诊断治疗 1 基因概述 1.1 基因的认识 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詹姆斯·沃森对DNA分子为双股螺旋结构的阐明,将人类生命科学的研究带入了一个新时代——基因时代,为基因医学和基因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生物医学进一步发展,对健康衰老和疾病的认识也引入到分子水平。基因是遗传信息的物质载体。蕴含支配生命活动的指令和构成生物体的信息。所有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直接或间接的受到基因的控制。人类的许多疾病都与基因有关。基因的分离,表达和克隆是目前功能性基因研究的热点。对人类基因的认识、定位和测序分析被认为“大科学”,近年来国际上提出的“生物学中的星球大战”就是要利用体细胞遗传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认清人类染色体的30亿(bp)DNA的信息顺序,从而把握“生命的蓝图”,基因对医学各生命科学的发展极具现实意义[1]。 1.2 基因与蛋白质的合成 基因决定着蛋白质的合成,而蛋白质决定代谢作用,代谢作用则决定各种生物性状。DNA链是由许多单核苷酸(A腺嘌呤、C胞嘧啶、T胸腺嘧啶、G鸟嘌呤)按一定顺序连接排列而成的一条长链。在翻译蛋白质时,每三个核苷酸决定蛋白质的一个氨基酸。因此从已知的DNA的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或蛋白质多肽链氨基酸的顺序,都可以推断出对方的组成。 1.3 基因的研究方法 HGP(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近期目标主要是测定人类基因组全序列。而人类基因组DNA由四种核苷酸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而成,DNA所含核苷酸的总数为30亿对,如此庞杂的序列顺序如何能一个一个地测定排列出来,确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然而科学家想出了一整套办法,建立了许多测定的方法和手段。先按不同尺度把人类基因组分成若干大的区域,每个大的区域再分成小区域,小区域再切成若干片段,然后把每个小片段的序列测定后排接成小区域,由小区域序列排接成大区域,再把大区域序列排接成全序列。简单地说就是将长长的DNA分成许多许多片段,再一个片段一个片段的测定,结果出来后再将这些片段的DNA序列依次连接起来,这样就得出了整个DNA的全序列[2]。 2 基因与疾病的关系 在人类的疾病中,由遗传因素或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称谓遗传病。根据临床统计,25%的生理缺陷、30%的儿童疾病和60%的成年人疾病都是由遗传病引起的。而人类遗传病据报道有5000种,大部分是单基因缺陷造成的。机体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性的平衡系统,每一个基因对机体的正常功能的影响都是复杂

单基因与多基因疾病

单基因与多基因疾病 背景 人类自身疾病都或多或少的与基因有关,基因决定了什么人,会在什么时候患什么样的病以及患病的严重程度。我们通常把与遗传物质有关的疾病定义为遗传病,包括单基因病、多基因病和染色体病(如21三体综合症等)。其中,单基因病又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性染色体遗传病。多基因病是由两对或两对以上致病基因的累积所致的遗传病,其遗传效应多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目前,全球已发现的单基因遗传病大约有6600多种,并且每年还在以10-50种的速度增加。通过识别疾病相关基因并探明其致病的分子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发相应的药物或者治疗手段,以最终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防治。 单基因疾病 单基因疾病是指由于单个基因的缺陷所引发的人体疾病,这种缺陷变异包括单个核苷酸的替换、缺失、插入、移码突变以及基因的剪接突变。这些缺陷基因通常来自父母的生殖细胞,并且都可以遗传给下一代,所以又称为单基因遗传病。单基因疾病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发现6600多种单基因疾病,且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平均每年都有数十种新发现的单基因疾病。在这些已发现的单基因疾病中,已经有1000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比较清楚,能应用于临床检测。如血友病、苯丙酮尿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地中海贫血等。单基因疾病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D,如短指症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R,如白化病等)、X伴性显性遗传病(XD,如抗维生素D缺乏病等)、X伴性隐性遗传病(XR,如色盲等)、Y伴性遗传病(YL,如耳廓长毛症等)。 单基因疾病的判定与研究策略 单基因遗传病的定位研究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有时一个足够大的家系就有可能发现基因缺陷。系谱分析常用于判定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所谓系谱,就是从先证者入手,就某种性状或疾病追溯调查其家系中所有成员的发生情况后绘制的图谱。根据绘制成的系谱图,应用遗传学的理论进行分析以便确定所发现的疾病或特定性状是否有遗传因素。如为遗传病,则应确定其可能的遗传方式,预测各基因型频率,并估计再发风险,这一分析过程即为系谱分析。通过系谱分析,可以明确某一疾病是否为遗传病,并且有助于区分单基因病、多基因病和染色体病,进而确定家系中每个成员的基因型,预测后代中该病的发病风险。 单基因疾病的检测 虽然单基因疾病只要一个基因发生变异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但一种单基因疾病并非只有一个对应的相关基因,可能有多个相关基因,只要它们的其中一个发生突变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如全色盲就有三个已知基因CNGB3、CNGA3和GNAT2,并且这三个基因也只是

遗传与疾病的关系

遗传与疾病的关系 《浅谈疾病与遗传的关系》)12.(

姓名:xx 专业:xx 学号:11306xxx 2012.4.28 日期: 随着染色体显示技术进步,通过揭晓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以及对 研究遗传和疾病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层次。基因定位和功能的阐明,则使人体患这种即存在易感基因,表明,疾病对应人类的易感基因,

正是由于细胞遗传物质的受损而导致的基因突变和病的可能性加大,染色体变异,从而产生易感基因,加大人体患病概率,因此,几乎所有的疾病都与遗传有关。 一、疾病的本质是什么?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调 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一定的原因造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成的生命存在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的形态和(或)或早或正常的生命活动受到限制或破坏,功能发生一定的变化,(恢复正这种状态的结局可以是康复迟地表现出可觉察的症状,常)或长期残存,甚至导致死亡。但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疾病

至今尚无令人满意的定义。那么,疾病的本质什么呢? 就人类疾病而言,即可分为生物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两大类,也可细分为炎症,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淋巴造血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传染病与深部真菌病,寄生虫病十二类。倘若继续细分下去,加之那么该如何预防与治疗疾病疾病数目会不断增加,技术的进步, 此时便问题便迎刃而解。呢?最好的途径莫过于抓住疾病本质,经常会同回到第一个问题,疾病的本质是什么。在疾病出现时,,此时医师可针对出现的其中时出现临床症状(早期肿瘤除外)

癌症及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癌症及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摘要:癌症是伴随本世纪的世界疾病,研究癌症的发生机理,指导癌症的预防、治疗,对人类具有重大意义。癌症是多基因、多步骤的复杂病变过程。当前对癌症的研究已有一些结果。当前尚无彻底治疗癌症的药物或方法。 前言:癌症是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三大病之一,人们往往“谈癌色变”。专业人士表明,细胞的癌变很大程度上是周围环境的诱发。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癌症是一种基因病,所有的细胞中都含有原癌基因,这些癌症基因代代相传。但在正常情况下原癌基因处于被阻遏状态,只有当细胞内有关的调节机制遭到破坏的时候下,原癌基因才会表达,导致癌变的发生。 癌症(cancer),医学术语亦称恶性肿瘤(malignant neoplasm),为由控制细胞生长增殖机制失常而引起的疾病。癌细胞除了生长失控外,还会局部侵入周遭正常组织甚至经由体内循环系统或淋巴系统转移到身体其他部分。 医学家指出癌症病因是:机体在环境污染、化学污染(化学毒素)、电离辐射、自由基毒素、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等)及其代谢毒素、遗传特性、内分泌失衡、免疫功能紊乱等等各种致癌物质、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导致身体正常细胞发生癌变的结果。常表现为:局部组织的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局部肿块。癌症是机体正常细胞在多原因、多阶段与多次突变所引起的一大类疾病。 “激酶”的基因家族包括500多种不同的基因,它们功能的丧失是癌症的一个常见诱因,这些基因就像开关一样,控制着细胞的生长和死亡以及变异进程。 肿瘤基因治疗的临床研究开展将近20年,迄今有近1 000个项目已经或正在开展,涉及多种基因、多种载体以及绝大多数肿瘤类型。然而,基因药物在临床上对肿瘤的长效治疗效果尚无定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肿瘤发生与生长涉及多基因、多步骤的复杂病变过程缺乏系统认识。 以下是一些当前的研究结果,科研人员对癌症发病与防治机理的认识。 癌基因依赖与多基因联合治疗 研究发现,肿瘤内众多的基因突变主要集中在几条已知的信号通路上,且突变的信号通路之间同时存在协同突变和拮抗突变两种作用。肿瘤内主要信号通路的协同突变不难理解,而拮抗突变也有相应的实验证据,如著名的EGFR和K-ras 突变,在肺腺癌中各自的突变频率都非常高,但是很少有患者同时具有两个突变。“癌基因依赖”(Oncogene Addiction)理论也许能很好地解释信号通路突变的拮抗现象。这一理论认为,虽然肿瘤细胞的出现涉及到很多复杂的遗传和表型的异常,但有些异常的出现明显依赖于某个肿瘤细胞增殖、存活相关的癌基因及其信号通路,如这一特定癌基因失活,这些相关的异常就会发生异于正常癌细胞的改变。无论是协同还是拮抗作用,都要求肿瘤治疗药物研发以癌变过程中发生异常的信号通路为标靶,而不是仅针对其中单个基因。因此,开发能同时调控多个信

第五章 单基因遗传与单基因病(答案)

第五章单基因遗传与单基因病(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盂德尔用纯种圆滑和皱缩的豌豆杂交,子1代都是圆滑;子1代再与纯种皱缩的豌豆杂交,所结种子圆滑和皱缩的比例是 :1 :3 :2:1 :1 : 3: 3:l *2.一个杂交后代的3/4呈显性性状,这个杂交组合是 ×Tt ×tt ×TT ×Tt ×tt 3.下列杂交组合中,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的是 ×AABb ×aaBb ×AABB ×AABb ×aabb 4.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是: A.子2代出现性状分离 B.子2代性状分离比为3:l C.等位基因随同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 D.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 E. 隐性性状在子1代不表达 *5.隐性性状的意义是: A.隐性性状的个体都是杂合体,不能稳定遗传 B.隐性性状的个体都是纯合体,可以稳定遗传 C.隐性性状可以隐藏在体内而不表现出来 D. 隐性性状对生物体都是有害的 E.杂合体状态下不表现隐性性状 6.等位基因的分离是由于: A.着丝粒的分裂 B.遗传性状的分离 C.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D.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 E.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分离 *7.人类惯用右手(R)对惯用左手(r)是显性,父亲惯用右手(R),母亲惯用左手,他们有一个孩子惯用左手,此种婚配的基因型为: ×rr ×Rr ×RR ×rr ×rr 8.一般认为,只要P小于多少,便可以认为实得资料与理论比数间有显著差异,应把假设的分离比否定: 杂合子的表型介于纯合子显性和纯合子隐性表型之间,这种遗传方式称为: A.共显性遗传 B.外显不全 C.完全显性遗传 D.不完全显性遗传 E.拟显性遗传 *10.一对等位基因在杂合情况下,两种基因的作用都可以表现出来称为:

基因与癌症关系

基因与肿瘤的关系 可能提供癌治疗的新途径。持保留态度的人则认为癌变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把它看作只需要一个癌基因的激活的结果似乎是过于简单化了。尤其是在正常细胞中癌基因也并不是完全不表达的。这一现象的发现使问题更为复杂化。迄今为止,已分离的癌基因多与致癌的RNA病毒有关,而且都是依据它们对小鼠成纤维细胞转化受体系统的致癌活性来判定的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基因与肿瘤的关系,因为在当今社会,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其死亡率也居高不下。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其愈演愈烈的趋势呢?我认为这个话题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进行以下学习和探讨。 细胞微环境的变化,包括基因甲基化的变异以及各种特定基因表达的异常都和疾病发生有关。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基因表达的异常将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尤其是肿瘤形成。 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个个片段,经过转录和翻译能合成一条完整的多肽链。肿瘤的形成涉及到有关蛋白质及其复合物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异常。 (一)癌基因的激活与肿瘤的发生 癌基因是细胞内控制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基因,它的结构异常或表达异常,可以引起细胞癌变;病毒癌基因存在于病毒基因组中的癌基因,它不编码病毒的结构成分,对病毒复制也没有作用,但可以使细胞持续增殖;细胞癌基因存在于生物正常细胞基因组中的癌基因,或称原癌基因。癌基因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病毒癌基因,指反转录病毒的基因组里带有可使受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发生癌变的基因,简写成V-OnC;另一类是细胞癌基因,简写成c—onc,又称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这是指正常细胞基因组中,一旦发生突变或被异常激活后可使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基因。换言之,在每一个正常细胞基因组里都带有原癌基因,但它不出现致癌活性,只是在发生突变或被异常激活后才变成具有致癌能力的癌基因。癌基因有时又被称为转化基因(transforming gene),因为已活化的癌基因或是从肿瘤细胞里分离出来的癌基因,可将已建株的NIH3T3小鼠成纤维细胞或其他体外培养的哺乳类细胞,转化成为具有癌变特征的肿瘤细胞。癌基因的形成是反映一种功能的获得(gain of function),即细胞的原癌基因被不适当地激活后,会造成蛋白质产物的结构改变,原癌基因出现组成型激活,以及过量表达或不能在适当的时刻关闭基因的表达等。目前已识别的原癌基因有100多个。 细胞癌基因的特点:1.广泛存在于生物界中;2.基因序列高度保守;3. 作用通过其产物蛋白质来体现;4 被激活后,形成癌性的细胞转化基因。 癌基因的活化机制:获得启动子与增强子→基因易位→原癌基因扩增→点突变 癌基因被激活的结果:出现新的表达产物;出现过量的正常表达产物;出现异常、截短的表达产物。 (二)抑癌基因与肿瘤的发生 抑癌基因是抑制细胞过度生长、增殖从而遏制肿瘤形成的基因。实验表明: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杂交融合形成非肿瘤型杂交细胞;肿瘤细胞1与肿瘤细胞2杂交融合形成非肿瘤型杂交细胞;正常细胞失去某些基因形成肿瘤细胞。以p16为例说明抑癌基因失活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p16基因:又称为多肿瘤抑制因子,编码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CDK4的抑制蛋白,p16蛋白既是细胞周期的有效调控者,又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关键因子. 正常情况下,cyclinD和p16对CDK4的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当p16基因异常时,cyclinD则与CDK4以优势结合,使细胞生长失去控制.DNA修复基因异常,修复能力降低,DNA对损伤高度敏感,肿瘤发病率也会大大提高。 (三)肿瘤发生中的多基因协同作用

心肌疾病的基因功能研究介绍

心肌疾病的基因功能研究介绍 如何体内进行心肌疾病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这包含疾病模型的选择、基因转导病毒工具的选择、以及病毒注射方式的选择等几个关键问题。分述如下: 一、心肌功能研究常用的动物模型: 1、在体动物模型(in vivo): 心肌相关研究模型包括: ①心力衰竭——主动脉弓缩窄心衰模型(TAC),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或前降支分支使主动脉口径缩小,以加重心脏后负荷,在心肌肥厚模型形成后,可发展为心力衰竭。 ②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脏冠脉左前降支(LAD)结扎使血管缺血一段时间,再松开使血液回流,造成再灌注二次损伤。 2、离体模型:Langendorff 心脏离体灌流模型 3、体外细胞模型: ①细胞种类:新生鼠心肌细胞(1-3day);成年心肌细胞(Langendroff分离,分离难度大,培养困难);H9C2细胞系。 ②细胞造模:模拟缺血液,模拟缺氧环境。 汉恒生物心肌研究技术团队有完善的心肌细胞分离培养(包括新生和成年)经验。具体造模方法详询汉恒生物。

二、心肌研究的病毒工具选择。目前主流的三大病毒载体:慢病毒、腺病毒、 AA V(腺相关病毒)。对于心肌研究来说,AA V病毒载体是最适合的研究工具。 慢病毒腺病毒腺相关病毒 病毒特点插入基因组,稳定 表达,只适合做心 肌细胞系H9C2基 因转导; 做心肌原代细胞最佳载体; 体内、体外快速表达(24-36 小时); 在体感染心肌最佳载 体;安全性及高;免疫 原性低,长效表达(稳 定表达3-6个月);病 毒颗粒小,感染均一性 高;注射方式多样; 心肌应用局限滴度低,在体感染 心脏效率低;随机 插入基因组,有致 瘤风险; 免疫原性高,可能引发强烈 的免疫反应,导致动物死亡 或者腺病毒被免疫;表达周 期短,大约2周时间;只能 开胸进行心肌原位注射,静 脉注射效果差; 表达到高峰所需的时间 长,通常需要三周。 表1. 心肌功能研究病毒工具比较。慢病毒:病毒滴度较低,较少用于动物活体实验。心脏不易被感染,因此不能用来感染心脏。腺病毒:载体容量最大,可达6kb,感染3天后即可观察;免疫原性高,必须原位注射才可以;分子较大,会被体内防御系统识别进而清除,因此表达周期只有2-3周。一般目的基因比较大,试验周期短,才会选择此种方法。腺相关病毒很小,易于扩散,具有均一性;这一特点也使得不易被免疫系统发现,免疫原性低,安全性高,能持续在体内表达3-6个月,具有长效性;而且可以选择特殊血清型AAV1/6/9感染,相对特异性强;可以直接静脉;主流杂志一致认可,可提高文章分值档次,大文章必备。

除了外伤,一切疾病都与基因有关

康康体检网,一站式体检服务平台,提供全国范围内公立医院,体检机构体检套餐预约,检后结果查询 除了外伤,一切疾病都与基因有关 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利根进川博士研究表明,除了外伤以外一切疾病都与基因有关。 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携带有患某些疾病的“内因”——疾病易感基因。 经常有人问:“亲人生病了,我会不会也生这个病?”一般来说,只要和你有血缘关系的人生过某种疾病(例如,癌症、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等),就说明你有该疾病的家族史。按照目前临床医学标准,都属于高危人群,患该疾病的风险会比较高。而基因检测就能检测我们身体中具有什么样的“疾病易感基因”,决定我们是不是高危人群,好比地雷的探测仪,能探测到伤害我们健康的“地雷”。因此基因检测对疾病高危人群的筛查,提供了更明确的标准。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会定期参加体检。有些人就会问,体检每年都是做这几项,管用吗?还有人会问,我经常做医学体检,还需要做基因检测吗?这两种体检是不同的。 医学体检检查受检者现在的客观健康状况,诊断受检者当下是否患病,需要定期(间隔一定时间)反复做检测,为争取治疗时间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基因检测主要评估受检者未来患病的遗传风险高低,一般情况下遗传风险不会随年龄发生改变。通过基因检测,帮助我们及早发现健康“地雷”——疾病易感基因,就可以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包括通过根据自己的遗传体质调整营养结构、改变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等多种途径,避开可能引爆“地雷”的条件,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基因体检改变了疾病防不胜防、预防措施“千人一面”的状况,比如哪些人一定要少抽烟或不抽烟,哪些人因为什么原因更易患糖尿病,哪些人更不适合某些生活方式,哪些人不必因

第三讲 基因突变与单基因病(参考答案)

第三讲基因突变与单基因病-13级临床1-10班、麻 醉班 考试说明: 一、单项选择题 1 基因突变致病的可能机制是() 所编码蛋白质的结构改变,导致其功能增强所编码蛋白质的结构改变,导致其功能减弱所编码蛋白质的结构虽不变,但其表达量过多所编码蛋白质的结构虽不变,但其表达量过少以上都包括 2 点突变可引起( ) mRNA降解 DNA复制停顿阅读框架移动氨基酸置换氨基酸缺失 3 属于颠换的碱基替换为() G和T A和G T和C C和U T和U 4 属于转换的碱基替换为() A和C A和T T和C G和T G和C 5 不改变氨基酸编码的基因突变为() 同义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终止密码突变移码突变 6 导致脆性X综合征的是哪一种突变类型( ) 移码突变碱基替换后发生错义突变动态突变碱基替换后发生无义突变碱基替换后发生终止密码突变 7 某基因表达后,合成了一条比正常基因产物短的多肽链,该基因突变为( )

移码突变动态突变错义突变终止密码突变无义突变 8 下列哪种突变可导致肽链氨基酸序列由“Ala-Gly-Val-Leu-Pro-Cys”为 “Ala-Val-Val-Leu-Pro- Cys”() 同义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移码突变整码突变 9 终止密码突变会引起() 肽链缩短肽链延长编码的氨基酸不变编码的氨基酸性质改变都不对 10 关于基因突变说法正确的是() 由点突变引起的错义突变能够使蛋白质序列变短产生同义突变的原因是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插入或者缺失碱基必定改变开放阅读框嘌呤和嘧啶互相替代的点突变称为转换结构基因的突变导致蛋白质表达量改变 11 由脱氧三核苷酸串联重复扩增而引起疾病的突变为() 移码突变动态突变片段突变转换颠换 12 下列哪种突变可导致肽链氨基酸序列由“Ala-Gly-Val-Leu-Pro-Cys”为 “Ala-Val-Gly-Val-Leu-Pro- Cys”() 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终止密码子突变移码突变整码突变 13 下列哪种突变可引起移码突变( ) 转换和颠换颠换点突变缺失1-2个碱基插入3个核苷酸 14 错配联会和不等交换常引起() 错义突变中性突变移码突变整码突变大段核酸缺失或重复 15 下列哪一种数量的碱基插入会导致基因的移码突变()

基因与环境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相互作用

基因与环境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相互作用 过去我们常常将致病因素归结为完全的遗传因素或完全的环境因素。然而事实上,绝大多数人类疾病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基因一环境交互作用在许多疾病,特别是常见的慢性病或者是所谓的“复杂性状疾病”的发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因一环境交互作用可以理解为遗传因素对环境因素易感性的影响,对于基因一环境交互作用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人群易感性差异的原因,进而可以对环境与疾病、基因与疾病的关系有更深入的认识。人类疾病多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两者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人们对此知之甚少。 我们可以把全部生命现象看做有赖于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有生命的个体的任何结构,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特性,是它的遗传基因和它发育过程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基因是从亲本传给子代的一种单位,负担着生活在一定环境中个体的一定特性的发生。人类中的基因差别由他们细胞的生理过程中的差别决定的,基因型支配着生物的发育,他和环境相互作用产生它的表现型。不同的基因型,在一定的环境下,可产生不同的表现型。基因型表明遗传组成,表明个体从它的亲本获得的全部遗传因子,表现型表明个体的外形。每一种基因型对于环境发生它本身所特有的反应。如果同一种基因型作用于稍有不同的环境,就会产生显然不同的表现型。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实施,揭示了某些基因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特定的反应,这些基因称为环境应答基因;而且这些基因还可影响人体对有毒环境化学物的易感性,因而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微观上更重要的体现在基因一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揭示基因一环境的相互作用将对医药卫生、环境卫生等领域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也使人们有可能对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 环境污染物对基因的影响 其实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中存在许多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因素,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于人体,破坏了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可引起长期、慢性接触者的基因损伤从而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发生疾病和死亡, 环境应答基因对疾病易感性的影响 环境中某些毒物在相同剂量和接触条件下作用于人体,其发病的危险性在不同个体之间可存在很大差异。这是因为发病的危险性不仅与环境有害因素的暴露程度有关,同时还与遗传易感性或耐受性有着密切联系。在预防工作中,若能及早发现这些易感者,有针对性地给予适当的保护措施,可取得更好的保护效果。通过研究遗传易感性对环境因素的反应差异,更加精确地识别导致疾病的环境因素和暴露的危险度,对有效预防疾病,提高公众健康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正因为易感环境应答基因在疾病研究中的重要性受到广泛的重视,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开展了多方面的相关研究

肌肉疾病基因功能研究介绍

肌肉疾病基因功能研究介绍 我们常遇到的肌肉疾病主要包括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Becker型肌营养不良(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 BMD) , 脊髓性肌萎缩(spinalmuscularatrophy, SMA)和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等。 DMD和BMD都属于X染色体隐性遗传,Duchenne型发病率最高,病情最严重,是遗传性肌萎缩症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DMD也是人体最大的基因,由DMD基因功能丧失引起,可以通过基因治疗技术手段治疗。SMA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SMN基因缺陷、运动神经元丧失引起,可以通过基因治疗的方式来治愈,多发生在婴幼儿。ALS也称为运动神经元病(MND),它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导致包括球部(即延髓支配的这部分肌肉)、四肢、躯干、胸部腹部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病因至今不明。 神经肌肉萎缩患者大部分是缓慢起病,神经肌肉萎缩患者往往出现四肢肌肉无力、萎缩,也可有麻木、易疲劳、肌肉疼痛等症状;有的患者还有眼肌、咽喉肌的无力,出现视物重影、眼球活动障碍、发音和吞咽困难等症状,严重者无法吞咽,甚至可能因呼吸肌无力而死亡。 1、这些疾病中主要集中在DMD和SMA疾病,模型分别为: DMD: DMD小鼠模型mdx小鼠,原理为:编码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的第3185位基因自发突变,由C-T,致使原本编码谷氨酰胺的密码子变成了终止密码子,基因表达提前终止,导致DMD功能缺陷。 SMA: SMA模型鼠,通常是SMN1和SMN2双基因缺陷小鼠。 ALS:SOD1突变相关的ALS小鼠模型(比如突变SOD1 转基因小鼠等)

基因检测话术

基因检测话术 【1】什么是基因检测? 答:基因检测的全称是“疾病易感性基因检测服务”。所谓疾病易感性是指由遗传决定的易于患某种或某类疾病的倾向性。具有疾病易感性的人一定具有特定的遗传特征,简单地说就是带有某种疾病的易感基因型。通过与正常人基因进行杂交配对检测即可得出结论,遗传基因检测是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6国科学家,14年,30亿美金【2】基因检测的必要性基因的预防性检测就是基因检测。国家卫生部2005年7月11 科学、最有效的手段。‖说明了通过基因检测预防我国人民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重大疾 比方查出我们携带了放射线的敏感基 症时禁止使用放疗等治疗手段癌症80%是因为长期接触致癌物所致,所以要想远离癌症,要做到以下几点:别抽烟,别喝酒、别吃烧烤、炒菜别放油,吃清蒸或水煮。别吃咸菜、腌菜、泡菜、腊肉。别吃奶制品、干果类、隔夜饭别吃,剩下了都要倒掉、买车要买二手车,三手车更好、买房子别装修,住毛坯房、不要接触油漆和农药、化学制品等、手机常年关机,电脑扔掉,要是能做到以上这些,就能远离癌症了。好像是笑话,这就说明明知道有些东西是有害的,但我们做不到远离,要是真的能做到了,有些人会说干脆死了算了。所以要想真正的做到健康预防,要做到简单有效。所以通过基因检测,能告诉我们体内那些基因是正常的,哪些是有变异的。如果检测结果绝大多数是正常的,只要别太过量,这一生基本就不会发生什么重大疾病。如果检测结果显示你有些基因对某些物质的分解能力很弱,别人可能没事,可你也许只接触一点就有可能打开癌症的大门,启动控制癌细胞的开关,诱发你的致癌基因。例如基因检测显示我们对亚硝胺很敏感,那么让我们不吃或少吃如腌菜、咸菜、泡菜或腊肉的东西,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做到啊。这就是最大程度的保留了我们生活的快乐和享受的同时,又让我们清晰的了解到谁是我们身体的职业杀手,所以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远离这些对我们不利的有害物质。 【3】我公司的资质? 南方医科大学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创建于1951年,本学科所开展的生物芯片研究,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生命科学、临床医学、新药筛选、中药现代化等多学科领域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临床基因诊断、病原体快速检测、遗传性病症的早期检测与优生优育,农业病虫害检测、食品检疫、环境监测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支持,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公司是南方医科大学基因检测东三省唯一总代理。 【4】与其他检测公司相比的优越性?为什么与我合作,与我合作的优势? 我公司是南方医科大学基因检测东三省唯一总代理,同时是广东家安东北分公司,店家享受厂家价格。从价位到服务,从身体养生到口服指导,都可享受最低价位,最权威服务。 【5 山西省使用已痊愈的甲流病人的血液和已注射疫苗的人的血液治愈了后来发生的所有甲流患者,现在的卡介苗, .帮助病人确定发病阶段、基因启动表达的量、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确定和指导医生对 2.筛选和制 安全、有效的救治性治疗之目的。 目前国大部分医院还不能做全面的DN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