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翻译思想

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翻译思想
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翻译思想

2006年6月安阳工学院学报

June .2006第3期(总第21期)Journal of Anyang I nstitute of Techno l o gy N o .3(Gen .No .21)

*收稿日期:2006-03-16

作者简介:张道振(1977-),男,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翻译思想

张道振

(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510520)

摘 要: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进步就是对 儿童 概念的发现,而对这一观念起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的就是周作人。五四时期,他对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促进了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滥觞。他提出的许多观点,譬如,译者应该有人类学的相关知识,翻译中应该调整作品的文体和句法特征以贴近儿童语言的思想,至今仍有鲜明的价值和意义。周作人翻译思想中的 儿童本位 观是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史上重要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周作人;儿童文学;翻译;思想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28(2006)03-0121-03

0 引言

周作人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杂文和散文作品,并写了很多文学评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他本人独自翻译也和别人共同翻译了大量的文艺作品。似乎已经有论者对周作人作为翻译家的一面进行了很多的论述,但是对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翻译的贡献却论述很少,不能说不是一种缺憾。早在五四运动时期,我国就开始了儿童文学翻译的介绍和翻译,周作人对儿童文学的译介却开了一代先河,促进了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滥觞。1 周作人和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滥觞

周作人(1885~1967),原名栅寿,字星杓,后改名奎缓,浙江绍兴人,著名的现代散文家和文学翻译家,鲁迅的二弟。周作人1901年考入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5年后东渡日本留学,1911年回国后在绍兴任中学英文教员,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 五四 时期任新潮社主任编辑,参加 新青年 的编辑工作,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发表了 人的文学 、 平民文学 、 思想革命 等重要理论文章,并从事散文、新诗创作和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等工作。周作人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杂文和散文作品,并写了很多文学评论,其创作实践和理论主张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五四运动爆发的1919年是中国历史上发现 儿童本位 的一年,已经接受了卢梭 爱弥尔 中关于儿童本位的中国思想界,对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滥觞提供了一种孳生的土壤,掀起了从晚清到五四时期持续20年之久的儿童文学译介活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就是对安徒生的译介,并由此开始了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以周作人为代表的文学家当时就成了儿童文学翻译的先驱者。

周作人早在1913年就在 叒社丛刊 上发表了研究安徒生的文章,后来由于鲁迅的推介,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918年,周作人在 新青年 第6卷第1号上发表 卖火柴的女儿 ,后来又翻译了 皇帝之新衣 ,被收入了群益书局在1920年重印的 域外小说集 中。周作人的译作活动推动了安徒生作品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周作人对安徒生童话的译介催生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对同时代的鲁迅、叶圣陶、郑振铎、赵景深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得安徒生以及他的作品成为家喻户晓的东西,也为后来的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艺术的范本。正如郑振铎所说 使安徒生被中国人清楚认识的是周作人 (郑振铎1925)。根据他所整理的资料,到1925年8月,安徒生的童话至少有43种,68篇被译介过来。周作人对儿童文学的译介,带动了后来的一大批学者,譬如刘半农、孙毓修、郑振铎、赵景深、顾均正、沈泽民和周瘦鹃等人的翻译和研究,促发了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滥觞。

2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译介活动

据胡从经先生的介绍,最早发现周作人登载儿童文学的刊物是与鲁迅有关的 同志研究社 的机关刊物 叒社丛刊 。在其1913年12月的创刊号 史传 专栏上,刊载了周作人所撰写的 丹麦诗人安兑尔然传 。安兑尔然即是当时作者翻译的现在安徒生的名字。作者在里面写道, 安兑尔然童话,欧土各国,传写殆遍,日本亦有二三译本,中国尚鲜有知之者,故为绍介其行业如此。 (胡从经1982:189)这是当时发现的有关安徒生通话的第一篇论述,文章介绍了安徒生的生平及其创作。据文中夹注可知,周作人当时参考了丹麦文艺批评家勃兰兑

121

斯的 安徒生传 、英国戈斯的 北方文学研究 、挪威波亚然的 北欧文学评论 ,以及德国柯伦的 北欧文学史 等论著写成,与世界同步介绍了安徒生,成为当时国人了解安徒生及其童话创作的一扇窗口。事实上安徒生走进周作人的视野,并非偶然。周作人在自己所写的文章中就谈过对安徒生童话的认识过程:

我们初读外国文时,大抵先遇见G ri m m兄弟同H ans Christian Andersen的童话,当时觉得这幼稚荒唐的故事,没甚趣味,不过怕自己见识不够,不敢菲薄,却究竟不晓得他好处在哪里,后来涉猎Fo l k-lore一类的书,才知道G ri m m童话集的价值:他们兄弟是学者,采录民间传说,毫无增减,可以供学术上的研究。至于Andersen的价值,到见了诺威Boyes-en丹麦B randes英国Gosse诸家评传,方才明白:他是个诗人,又是个老孩子(即H enry Ja m es所说Per-petual boy),所以他能用诗人的观察,小儿的言语,写出原人 文明国的小人,便是系统发生上的小野蛮 的思想。格林兄弟的长处在于 述 ;安得森的长处,就全在于 作 。

(周作人1918)早在1908年,周作人在 域外小说集 第2卷末刊出的 域外小说集以后译文 的目次中,就预告要翻译 丹麦安兑尔然 (今译安徒生)的作品,后因一、二集销售不佳,第三集未能印行。1912年,周作人作 童话略论 ,其中就有介绍安徒生及其童话的文字,认为 今欧土人为童话惟丹麦安兑尔然(A ndersen)为最工,即因其天性自然,行年七十,不改童心 。1913年,发表 丹麦诗人安兑尔然传 ,称赞其所童话能 以小儿之目观察万物,而以诗人之笔写之,故美妙自然,可称神品,真前无古人,后亦无来者也 (见胡从经1982)。1917年,周作人又发表 安兑尔然 介绍安徒生。针对译界存在的随意篡改安徒生童话的现象,1918年9月,周作人在 新青年 上发表 随感录(二十四) ,以刚出版的陈家麟译本 十之九 为例,作毫不留情地批评,指责译者将安徒生童话中 最合儿童心理 的语言删除了, 把外国异教的著作,都变作班马文章,孔孟道德。这种优待,就是哈葛得诸公也当不住,到了安得森更是绝对的不幸 。(周作人1918)当时中国译界的风气就是喜欢篡改、增删原著。鉴于此,周作人自己翻译了安徒生的童话 卖火柴的女儿 ,发表在1919年 新青年 第6卷第1号上。

周作人批评文章的发表对我国早期的安徒生童话翻译与研究产生了 方向性 的影响。郑振铎后来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 使安徒生被中国人清楚认识的是周作人 。正是由于周作人 在 新青年 批评陈君译的安徒生童话集,题为 十之九 的。此后,安徒生便为我们所认识、所注意,安徒生的作品也陆续的有人译了 ,安徒生童话的价值与意义才被中国读者所了解。到1925年 小说月报 出版 安徒生专号 之前,据郑振铎的统计,我国已翻译安徒生童话43种共68篇,介绍安徒生生平与作品的论文有15篇。郑振铎也高度称赞安徒生是 世界最伟大的童话作家,他的伟大就在于以他的童心与诗才开辟一个童话的天地,给文学以一个新的式样与新的珠宝 (1925)。可见,周作人在儿童翻译文学的开拓之功是不可磨灭的,他为后来安徒生童话称为大人孩子终身相伴的经典文学夯实了基础。

3 周作人儿童文学翻译思想

童话是以奇异动人的幻想和曲折的故事情节来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表现儿童情趣的一种文学样式,因而 要研究讨论儿童文学的问题,必须关于人类学民俗学儿童学等有相当的修养, 根据人类学派的学说来看神话的意义,根据儿童心理学来讲童话的应用,这个方向总是不错的。 (周作人1932:423)。同时童话具有鲜明的语言和文体特征,因而翻译时候就应该特别重视它的文体意义和美学价值。他指出:

原来童话(M rchen)纯是原始社会的产物。宗教的神话,变为历史的世说,又转为艺术的童话,这是传说变迁的大略。 上面说安得森童话的特色:一是言语,二是思想。 他自己说, 我著这书,就照着对小儿说话一样写下来。 勃阑特思著 丹麦诗人论 中,说他的书出版之初,世人多反对他,说没有这样著书的。 人的确不是这样著书,却的确是这样说话的。 这用 说话一样的 言语著书,就是他第一特色。(周作人1918)

在此处,周作人认为安徒生童话的特色,不仅仅是由于他的思想内容,更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语言的写作方式。他赞同 照着小儿说话一样写下去 是具有文学的文体价值的。因而 安兑尔然老而犹童,故能体物写意,得天然之妙 (胡从经1982:188)。他肯定 其词句简易如小儿 的安徒生童话为 纯粹艺术 ,并指出: 就是他第一特色 。批评 十之九 的译者将 小儿的言语 ,译成了唐宋八大家的古文,因而 安德森的特色就不幸地被抹杀掉了 (周作人1918)。他这种对 说话一样的 安徒生语言和文体的捍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周作人强调安徒生的第二个特色就是 野蛮的思想 ,这种野蛮的思想就是通过简短精悍的句子,以及 残酷、烂漫 的句式表现了出来。对安徒生的发现,是周作人达到发现儿童的一条途径,而这正是周作人文学革命时期文学观点的一种延续和张扬。

文学不是用来说教的,这是周作人 五四 时期的文学主张。他在强调翻译的社会功利的目的之外,同时不忘记文学本身作为艺术的特点和功能。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的诗学思想就是 诗言志 。当文学作品把心中的 志 言出来的时候,文学的作用和责任也就达到了。显然,周作人强烈反对这样的文学倾向,在1907年写的 红星佚史 的译序中,他表述了自己的观点:

中国近方以说部教道为桀,举世斐然,斯书以繙,似无益于今日之群道,故说部曼衍自诗,泰西诗

122

多私制,主美,故能出自由之意,舒其文心。而中国则以典章视诗,演至说部,亦立劝惩为臬极,文章与教训,漫无畛畦,画最隘之界,使勿驰其神智,否者或群逼桚之。所意不同,成果斯异。然世之现为文辞者实不外学与文二事,学以益智,文以移情。能移人情,文责以尽,他有所益客而已。而说部者,文之属也。读泰西之书,当并函泰西之意,以古目观新制,适自弊耳。(转引自陈福康2000:166)周作人强调 主美 、 移情 的 文心 以及对传统 典章 的含蓄批评和西方所提倡的文学中的 唯美主义 并无二致。这种 为艺术而艺术 的精彩论述在我国的文学批评中不失为全新的见解,在翻译文学的批评中也起着振聋发聩的作用。然而遗憾的是中国的思想界对周氏的这一贡献并没有给予应有的注意和重视。

在安徒生的接受问题上,周作人显然是抵制那种教训的口吻的。1918年1月,中华书局出版了由陈家麟、陈大镫翻译的安徒生童话集,中译名为 十之九 。周作人读后,马上在 新青年 发表 随感录二十四 ,列举了译者出于教训儿童的目的对原作进行的增删和篡改,批判其 却全是用古文来讲大道理。 (周作人1918)在别处他也讲到了对自己能否翻译出儿童所乐于接受的作品而感到忐忑不安:至于实在能否受到儿童的爱顾,那在我现今却是别无什么把握。我所最不满意的是,原本句句是意思明白文句自然,一经我写出来便往往变成生硬别扭的句子,无论怎样总弄不好,这是十分对不起小朋友的事。我的希望是满天下的有经验的师父肯出来帮一下子,仿佛是排难解纷的侠客似的,便是在这些地方肯毅然决然的加以斧削.使得儿童更易了解。第二个希望是胜任的大雅君子出来创作朴素优良的儿童剧,更可适切的应用。(周作人1932)

在这里,周作人显然考虑到了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因此在翻译的时候特别注意经营译文的句法和词汇,使用流畅自然的句子,以便照顾儿童阅读的兴趣;同时他对创作也提出了要求,即要求作者能够 胜任 ,作品的内容也要 朴素优良 。周作人建设新文学思想和理念时,儿童文学的翻译成为他的一种武器。后来他又谈到了儿童文学甚至可以违反文学 正宗的定律 ,只要 美的作品被重视 和 儿童喜欢 (周作人1936)。 儿童的发现 是新文学、新文化的必经之路。他翻译思想中的 儿童本位 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精神财富。

4 结语

儿童文学是一种由成人书写,儿童阅读的特殊的文学形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翻译的儿童文学也是 五四 新文学的有机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忽视必然会导致现代文学研究的缺憾。周作人的儿童文学显然具有其鲜明的个性和意图,他在新文学的宣言性文章 人的文学 中,就明确提出首先要解放 人 ,继而解放 女子和小儿 ,从而达到 思想革命 的目的可以见得,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译介也是其进行思想革命的一种重要手段。周作人对儿童文学的译介及其所提出的先进的翻译思想促发了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滥觞,逐渐地引领儿童文学走向文体的自觉,为后来建立独立的艺术特性,确立自己的文学标准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参考文献:

[1]周作人.安德森的十之九[M].1927年刊 北新 初版

本,后收入 谈龙集 .

[2]周作人.儿童剧序刊儿童书局版 儿童剧 ,后收入 苦

雨斋序跋文 .

[3]周作人.安徒生的四篇童话, 国闻周报 ,1936年2月

刊13卷5期,后收入 风雨谈 .

[4]周作人.随感录(二十四)[J].新青年,1918年9月.

[5]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序,后收入 儿童文学小论 ,1932

年3月.

[6]胡从经.晚清儿童文学钓沉[M].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2.

[7]郑振铎.安徒生的作品及关于安徒生的参考书籍[J].

小说月报,1925,(8).

[8]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2000.

Zhou Zuoren s Thoughts on Translati on

of Chil dren s L iterature

Z HANG D ao-zhen

(Foreign Depart m en,t G uangdong Un iversity of Techno logy,Guangz hou510520,Ch ina) Abstrac t:One progress of m odern society is its concentrati on on the concept o f ch ildren.H owever,t he scholar w ho leads and propels this deve lop m ent i s Zhou Zuoren,who co mm enced the translati on and i ntroducti on o f the foreign chil dren s'lite rature inM ay4t h per i od.

H i s such thoughts as the trans l ato r o f ch il dren s'literature shou l d hav e kno w ledg e o f ant h ropo logy as we ll as that he s hould adapt the sty le and syntactic structures so as to be c l ose to the chil dren s'language,e tc.,have obv ious va l ue and significance even to no w.Chil-dren s st andard i n Zhou Zuo ren s t houghts on translati on shou l d be rega rded as a va l uab l e wea lt h i n m odern literary translati on h i story. K ey W ords:Zhou Zuoren Ch il dren s'literature translati on thoughts

(责任编辑 陈丽娟)

123

儿童文学翻译读书报告

译者性情与文学翻译 ——《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读书报告 内容摘要:通过对《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这部专著的阅读,笔者走进了一个以前没有接触过的领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另外,这部著作介绍了国外最新的翻译研究成果:性情与翻译,并且把它应用于儿童研究之中。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通过个案研究来说明译者性情对于儿童文学翻译的影响。本文试图将着眼点扩到到整个文学翻译,从创作个性,译者主体性等角度论述从性情角度研究文学翻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新视角,并提出从译者性情视角研究文学翻译的可以实践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性情与翻译性情与儿童文学翻译性情与文学翻译 本文的三组关键词,性情与翻译,性情与儿童文学翻译,性情与文学翻译可能造成误解,所以先予以说明。“性情”的英文为personality,也可以译成“个性”“人格”。“性情与翻译”是国外翻译研究理论的新成果,笔者在阅读《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了解到的。“性情与儿童文学翻译”是此部著作中作者第六章主要探讨的问题。“性情与文学翻译”是笔者在阅读过程受收到启发,本文试图要分析的问题。 一、一部白璧微瑕的翻译研究之作 胡亚敏教授主编的《比较文学教程》里提到“翻译是国际间文学影响和交流的最直接最普遍的手段,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发生关系主要是通过翻译来实现的。翻译在比较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如今翻译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又称‘译介学’。”①目前关于文学翻译的研究著作数量众多,但是有一个翻译研究领域的成果却寥寥无几,那就是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既然儿童文学是文学大花园中不可缺少的一朵奇葩,而儿童文学翻译的翻译实践和翻译作品又是实际存在的,并且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那么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也理应成为翻译研究,即译介学的一个领域。《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则是一门研究儿童文学翻译的专著。笔者之所以关注此部著作原因在于:其一,作为十分热爱儿童文学的比较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自然是笔者十分关注的一个领域;其二,这是一部很新的著作:书名为《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作者李丽为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出版时间及单位: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0年版。通过认真阅读和思考,笔者认为这本著作让我接近了儿童文学翻译研究这个陌生的领域,接触到了国际翻译研究上的最新成果和术语。据实而言,笔者认为这部著作虽然称不上是大家手笔,经典之作,甚至存在一些小的问题,但是笔者却获益匪浅,所以写作此篇读书报告,以期最大程度消化所得和应用所学所思。本篇读书报告的写作思路大致为: ①胡亚敏:《比较文学教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87页。

基于目的论浅析儿童文学翻译——以《夏洛特的网》为例

基于目的论浅析儿童文学翻译——以《夏洛特的 网》为例 儿童文学是儿童获取知识,了解世界,形成正确世界观的重要途径,非常有利于儿童的成长。随着国家的国际化,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儿童文学的翻译也因此越来越重要。然而,目前儿童文学翻译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大量的文学作品被翻译为中文,另一方面,关于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还很少。我们都知道儿童文学作品是文学作品的一个特殊分支,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比如句子结构简单,用词易懂有趣,因此在进行翻译时,既要保持原文语言特点,又要使儿童能看懂,简单采用直译意译法是不够的。因此儿童文学翻译需要特殊的翻译理论来指导。一般来说,儿童语言和成人语言存在较大差别,成人语言更复杂,儿童的语言在句法结构上倾向于简单和口语化。在翻译时要充分了解儿童语言特点,有目的地进行翻译,才能符合国内儿童的阅读水平。本文将以儿童文学作品《夏洛特的网》为代表探索如何使用目的论进行翻译。 一、理论框架 目的论由汉斯·弗米尔提出,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得到发展,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目的论包括四原则: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忠实原则、忠诚原则。目的原则是指“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连贯性原则是指译文应语内连贯。忠实原则是指原文和译文

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强调忠实于原文。忠诚原则主要解决文化差异及翻译行为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也就是说翻译时,译文的选词、句法结构以及修辞等方面都由翻译的目的决定。 二、《夏洛特的网》译文选词对比分析儿童文学翻译家任溶溶和康馨分别对《夏洛特的网》进行了翻译,二者存在很大差别,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理论。二者译文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比如,康馨的版本风格语言优雅,而任溶溶的版本语言平实接地气。康馨的版本是《夏洛特的网》最早的中译本,任溶溶的版本是最新的版本。 下文主要从词汇方面对二者的译文进行对比分析。 例1:"Well,"said her mother,"one of the pigs is a runt.It's very small and weak,and it will never amount to anything.So your father has decided to do away with it." 任溶溶译文:“这个嘛,”她妈妈说,“有一只小猪是落脚猪。它太小太弱,不会有出息。因此你爸爸拿定主意不要它。” 康馨译文:“有一只猪很瘦小,”母亲说,“又瘦又弱,看来长不好;所以你爸爸决定干掉它。” 在这个例子中对“mother”这个词康馨译为“母亲”,任溶溶译为“妈妈”,显然,译为“妈妈”更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及阅读所能接受的能力。此外,任

从多元系统论看儿童文学的翻译

2009年8月第28卷第8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 l o fH e ilong ji ang Coll ege o f Educati on A ug .2009V o.l 28N o .8 收稿日期:2009-05-06 基金项目: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72202) 作者简介:谭敏(1977-),女,湖南湘乡人,英语系讲师,硕士,从事英美文学和翻译研究;赵宁(1957-),男,天津人,副院长,教授,从事应用语言学和翻译研究。 从多元系统论看儿童文学的翻译 谭 敏,赵 宁 (中国民航大学人文学院,天津300300) 摘 要:多元系统论是由特拉维夫翻译学派的伊塔马#埃文#佐哈尔教授提出的有关翻译的理论体系。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同属该学派的左哈尔#沙维特教授提出/儿童诗学翻译论0,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研究。这种对边缘文学翻译的研究体现了多元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是将多元系统论在实践中的拓展性运用。 关键词:多元系统论;翻译;儿童文学 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9)08-0100-02 一、引言 多元系统理论(po lysyste m theo ry)是由以色列特拉维夫翻译学派代表人物伊塔马#埃文#佐哈尔(Ita m a r Even -Zohar)教授早在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翻译和文化理论体系。多元系统这一术语/意指某一特定文化里的各种文学系统的聚合,从诗这样-高级的.、或者说-经典的.形式,到-低级的.、或者说-非经典的.形式(如儿童文学、通俗小说等)0(谢天振,2003)。该理论把文学,包括翻译文学,和其他文化活动视为一个开放和动态的大系统,把翻译置于由语言文学、文化、社会等多个相关、相交甚至相迭的系统组成的大多元系统中研究,为翻译文学研究提供了多个视角和切入点,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多元系统理论早已在西方翻译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我国虽然是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受到关注,近年来,却呈日趋深入,方兴未艾之势。但目前,此项研究多是围绕理论进行的形而上的探讨和综述。本文拟从实践的角度,考察特拉维夫翻译学派另一代表人物左哈尔#沙维特(Z ohar Shavit)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成果,从而探索和寻求多元系统论在具体方法论上的体现和指导作用。 二、左哈尔#沙维特与/儿童诗学翻译论0 左哈尔#沙维特(1951))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文化研究所的教授,诗学和比较文学系的副系主任,其主要研究领域是儿童文学翻译、儿童文化、以色列文化史、希伯来和犹太文化史。她用英文、希伯来文、德文撰写和编辑了多部有关文化翻译理论研究的著作和论文,包括:5儿童文学诗学61986(Poe tics of Chil dren .s L ite rature ),5儿童诗学介绍6(1996)(用希伯来文编著),5无阴影的过去6(1999)(A P ast w it hout Shado w ),论文5启蒙时期德国和犹太)希伯来儿童文学间的文学冲突6(L ite rary Inter ference be t w een G er m an and Je w ish-H ebrew Ch ildren .s L itera t ure during the Enli ghten -m ent ,1988),5边缘的自由:儿童文学的边缘位置导致的对儿童文学写作的限制6(F reedom i n M a rg i nality :The Constra i nts o fW riti ng f o r Chil dren ,R esulti ng fro m its M arg i na l Position ,2007),5在文学多元系统中体现其位置功能的儿童文学翻译6(T ransl a ti on o fCh il dren .s L itera t ure as a F uncti on o f its Po -siti on in t he L iterary Po l y syste m .,1978)等等。沙维特教授在特拉维夫大学创立了/儿童文化和教育0的项目,她提出的重要翻译理论是/儿童诗学翻译论0。 根据特拉维夫翻译研究学派的先驱之一,伊塔马#埃文#佐哈尔提出的/多元系统论0思想,翻译应该被置于多元系统内研究,而多元系统指的是社会中各种相关的系统)))文学以及文学以外所有相关的系统的集成。多元系统论认为,/系统是分层级的,包括所谓/高级的0、/中央的0、/经典的0文学形式、例如诗歌,以及所谓/低级的0、/边缘的0、/非经典的0文学形式,例如儿童文学和通俗文学0(孙文龙、周评,2005)。沙维特教授将该理论运用于具体的微观的实践,将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翻译和儿童文化作为多元系统中处于边缘地位的文学和文化形式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儿童诗学翻译论0,即儿童文学是富有教育性且符合儿童阅读接受度的文学作品。所以译者应考虑到成人及儿童读者之间的不同需求,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达成不同的翻译目标。在儿童文学的概念问题上,她赞同佐哈尔的/文学多元系统的动态概念0,认为儿童文学不应被划入固定的范 ) 100)

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根据《儿童权利公约》中的规定,儿童就是指18岁以卜的任何人,因此从广义上讲,儿童文学就是幼儿文学(3-6岁)、儿童文学(6-12岁)、少年文学(12-17岁)的总称,就是专门为儿童所创作、适合各个年龄段儿童阅读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主要类型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等。 一、儿童文学的特点 1、教育性。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儿童的情感可得到熏陶,小良的行为可得到矫正,同时还能够激发儿童的思考能力与自我辨识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儿童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发育以及人格的培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儿童文学特别注重教育性。 2形象性。形象性就是儿童文学作品有别于成人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之一。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儿童文学作品中各式各样的形象应容易被接受。儿童年龄越小,作品越要重视形象性。无论就是儿童故事还就是诗歌作品,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及人物性格的表现上都

要注重富于动作性,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 3趣味性。儿童文学的趣味性可以使儿童通过轻松有趣的故事情节明白一些深刻的道理并得到快乐的体验。儿童对文学作品的喜爱主要来源于兴趣,复杂的小易理解的内容很难对儿童产生吸引力。因此无论什么形式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都要考虑其趣味性,失去趣味性的文学作品对儿童起小到千日可潜移默化的作用。 4、故事性。儿童文学作品吸引儿童的主要原因在于故事的生动有趣。任何形式的儿童文学里而都会有个主人公,因为主要就是针对儿童的,这个主人公小一定非得就是人,也可就是动物、植物甚至就是一些无生命的物品,这史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因此我们瞧到的优质的儿童文学很少用大量的环境描写或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而就是借助有趣的故事情节。 二、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1语言简洁易懂。文学作品应向儿童展现丰富多样的语言现象,但就是因为儿童的理解能力有限,难以理解复杂的语言,)听以,优秀的儿童文学的语言总就是在简洁清晰、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展现语言的多样性。比如在安徒生童话《约翰奈斯的故事》里,约翰奈斯的

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根据《儿童权利公约》中的规定,儿童是指18岁以卜的任何人,因此从广义上讲,儿童文学是幼儿文学(3-6岁)、儿童文学(6-12岁)、少年文学(12-17岁)的总称,是专门为儿童所创作、适合各个年龄段儿童阅读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主要类型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等。 一、儿童文学的特点 1.教育性。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儿童的情感可得到熏陶,小良的行为可得到矫正,同时还能够激发儿童的思考能力和自我辨识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儿童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发育以及人格的培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儿童文学特别注重教育性。 2形象性。形象性是儿童文学作品有别于成人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之一。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儿童文学作品中各式各样的形象应容易被接受。儿童年龄越小,作品越要重视形象性。无论是儿童故事还是诗

歌作品,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及人物性格的表现上都要注重富于动作性,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 3趣味性。儿童文学的趣味性可以使儿童通过轻松有趣的故事情节明白一些深刻的道理并得到快乐的体验。儿童对文学作品的喜爱主要来源于兴趣,复杂的小易理解的内容很难对儿童产生吸引力。因此无论什么形式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都要考虑其趣味性,失去趣味性的文学作品对儿童起小到千日可潜移默化的作用。 4.故事性。儿童文学作品吸引儿童的主要原因在于故事的生动有趣。任何形式的儿童文学里而都会有个主人公,因为主要是针对儿童的,这个主人公小一定非得是人,也可是动物、植物甚至是一些无生命的物品,这史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因此我们看到的优质的儿童文学很少用大量的环境描写或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而是借助有趣的故事情节。 二、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1语言简洁易懂。文学作品应向儿童展现丰富多样的语言现象,但是因为儿童的理解能力有限,难以理解复杂的语言,)听以,优秀的儿童文学的语言总是在简洁清晰、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展现语言的多样性。

目的论与儿童文学翻译

目的论与儿童文学翻译 字数:2613 来源:首都教育学报2013年1期字体:大中小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儿童文学的翻译应在在理解儿童文学的特点基础上,以目的论为指导进行,以达到真正服务于儿童读者的目的。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翻译目的论的内容,接着简述了儿童文学的特点,最后讨论了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目的论;儿童文学;翻译 1.引言 对于传统的翻译理论而言,目的论是个重大的突破。目的论着重强调了翻译的目的性,并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活动。翻译目的论有三个重要的原则,即“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以及“忠实性原则”。其中决定翻译的首要因素是“目的原则”。儿童文学的翻译虽然是文学翻译的一部分,但是常常被人们忽视。事实上,同成人文学翻译比较起来,译给儿童们看的童话更有难度。儿童文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特定的目标读者,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中应该重视这一特点。目的论指出,同一原文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可以不同的译文,所以目的论适合应用于儿童文学的翻译。 2. 目的论 长期从事翻译研究和语言的汉斯·威密尔教授是目的论的奠基者。他认为,结果决定方法,翻译所要遵循的最重要的法则就是目的原则。目的论其他的两个重要原则是连贯性原则和忠诚性原则。根据连贯性原则的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的连贯,即译文的接受者必须能够理解译文,并且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以及目的语的文化中要有意义;相对于连贯性原则,忠诚性原则要求原文与译文之间要

有语际的连贯,即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以及译文的目的决定了忠实性的程度。(吴文安,2003) 目的原则是目的论的首要法则,其他两个原则要从属于目的原则,并且,忠诚性原则要从属于连贯性原则。目的决定一切,如果目的原则要求原文和译文的功能不同,那么忠诚性原则则被弃用。所以,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决定翻译的最首要的法则,是翻译所要遵循的最终的、唯一的法则。(钟伟合、钟钰,1999) 3.儿童文学特点 儿童文学是为儿童读者创作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翻译不同于成人文学的翻译,尽管儿童文学的译者都是成年人,但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都要尽量的贴近儿童的理解水平以及他们的思维特征,尽量的少受成人认知水平和思维的干扰和影响。为了能够选择更好的翻译策略,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儿童文学的译者首先要对儿童读者的思维特征,认知水平以及审美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3.1 儿童文学接受特点 根据年龄的划分,儿童读者可以分为不同的三个阶段,并且这三个阶段的儿童文学具有不同的接受特点: 幼年期读者(1~6岁):幼年期的儿童文学大多非常短并且简单,有的还配有具有鲜明色彩的插图。因为在这个时期,儿童读者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童年期读者(6~12岁):童年期的儿童文学将艺术性、知识性以及思想性融为一体,形式多样,构思新颖,具有启迪的作用。

浅谈儿童_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_刘林

讨论儿童文学翻译,涉及很多相关问题,例如儿童和儿童文学的定义,其思维方式,喜好,文学阅读能力等。本文将进入儿童的世界,与其近距离接触,了解他们与文学的关系,了解儿童文学及其翻译的发展。 1.儿童的定义 大多数人都自认为非常了解儿童,认为其思维单纯;而教育者历来都在教育会议,漫画和儿童电视节目中将其定义为易犯错误的可爱调皮鬼。 事实上,上世纪的研究已经推翻了这些肤浅的概括性观点。童年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时期;不同年龄阶层的儿童不仅在生理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心理方面也表现不同;对文学作品的要求也不一样。蒋风指出:“一般情况下;儿童心理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各个年龄阶段所显示的心理特征,各有它不同的地方,而且年龄越小,特殊性越大。它对儿童文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蒋风,1982:12) 按成长阶段的特点,儿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3至6岁—学龄前期 这时期的儿童对周围世界兴趣极大,但由于人生经历与知识水平有限,对世界的认识浅显,不全面;易受外来影响,无法长期集中注意力;好奇好动,热中模仿。 面向学龄前期儿童的文学作品应非常短小,情节简单,人物鲜明,配有插图;不安排复杂情节;语言简单活泼,富有节奏韵律感;道理简短,易于理解记忆。 7至11岁—学龄初期 学龄初期儿童身体发育较快,逻辑思维开始发展,自我意识开始成形;兴趣从童话角色延伸至大自然,宇宙,历史,科学等。随着知识面的扩大,阅读和书写能力也快速提高。 面向学龄初期儿童的文学作品相对较简短,可同时表达多个观点,儿童能够判断,分辨情节或角色的不连贯性。 11至15岁—青少年期 这是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期,身体发育渐成熟,心理开始显现成年人的特征,渴望具备成年人的力量,独立思考,独立生活;同时开始进入社会,但社会关系的扩大和复杂化使其感到迷惘;因此,对青少年的教育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关系到其世界观及人生观的形成。此外,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迅速成长,能够批判思考问题。但是,青少年还不够完全独立,在文学作品的选择和欣赏理解方面,有些作品可能超出他们的水平,或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所误导,仍然需要成年人的指导。 少年读物虽还保留了儿童读物的特点,但已与成人读物接近。青少年能够分析评论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可以自我选择对自己有益的书籍。 总之,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各有其特点,对文学作品也有不同要求,研究儿童文学及其翻译的特殊性,首先就要研究这些特点。 2.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 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儿童文学的功能和地位都有其特点,但是所受待遇却远不如成人文学;而儿童文学翻译更是处于科研领域的边缘。 2.1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的定义 过去,很多专家和学者都曾定义儿童文学,但由于时代和阶级因素的限制,他们的观点大多都存在错误或片面性,没有达成共识。 瑞典教育家,儿童文学专家G?teKlingberg将儿童文学描述为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而瑞典儿童文学作家LennartHellsing则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定义儿童文学为儿童所读到听到的任何事物,包括从报纸新闻,连载,电视节目,电台演出,到书本的一切。这不仅包括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也包括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以及口头流传下来的传统故事。从更广的角度来看,儿童文学还可以指儿童感兴趣的任何事物。对几个月大的婴儿来说,树叶,布片,或者一张报纸,都可以是“文学作品”。 在中国,大多数儿童文学领域的工作者都是教育者,儿童文学被定义为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包括童谣,谜语,神话传说,寓言,小说,戏剧,电影,及其他作品形式,与教育有关。换句话说,教育是中国儿童文学的核心,对儿童文学发展有着极大影响。 因此,本文采用以下定义:“儿童文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它是文学的一部分,具有文学的一般特性,服从文学的一般规律,但它又是文学的一个独立的部门,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学的本身的特点,即儿童文学的特点,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适应不同年龄少年儿童的智力,兴趣和爱好等,成为向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的工具之一(蒋风,1982)。”而儿童文学翻译就是基于此定义上的文学作品的翻译。 2.2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的地位 如今,儿童读物占了文学读物相当大一部分。很多人都以为非常了解儿童和儿童读物,但其实这两个概念较为新近—社会对童年的定义出现于两个世纪前,儿童文学是在成人文学发展较为完善之后才开始发展,儿童读物出现于18世纪后,盛行于19世纪中期后。 长久以来学术界不承认儿童文学为正式的研究课题,只关心其教育价值而非文学价值。儿童文学无法取得和成人文学平等的地位,屈居于文学多元体系中的低劣位置。 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也受到影响。在中国,19世纪末才开始有进步民主人士注意到儿童读物问题。在维新改革人士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后,大量西欧儿童读物被译成中文,如《鲁滨逊漂流记》,《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促进了中国儿童文学的萌芽和发展。 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使得全世界儿童都能够分享多种文化作品,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翻译的作用和意义也愈加重要。但是,翻译只是文化多元体系中的一个分支,翻译研究也只处于研究体系的边缘,再加上儿童文学在文学领域中的边缘位置,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无疑也只是“边缘中的边缘”(李丽,2005:103)。虽然国外优秀作品不断引进,但是具体理论和研究依然得不到充分探讨。 2.3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的功能 儿童文学属于文学体系,偏向儿童角度折射社会生活的一面,着重为儿童服务。 德国学者KlausDoderer(1981)较重视文学功能,认为教育功能会削弱文学审美性。Bakhtin则认为即使旨在理解儿童文学,供儿童欣赏娱乐,而不是作为教育工具,审美功能的标准对儿童文学的定义帮助还是很有限的(Rosenblatt,1978)。(下转第147页) 浅谈儿童、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 刘林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05级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讨论儿童文学翻译,涉及很多相关问题,例如,谁是儿童?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如何思考,思考什么?爱好为何?关于文学阅读有何能力?等等.本文踏进儿童的神秘世界,与儿童进行亲密接触,以进一步了解儿童与文学的关系,儿童文学及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 【关键词】儿童;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翻译 【Abstract】Discussingthetranslationofchildren’sliteratureinvolvesmoreissues,suchas:whoistheChild?Whatischildren’sliterature?Whatandhowdochildrenthink?Whatistheirfavorite?Whatkindofabilitydotheyhaveconcerningliteraturereading?Andsoon.Thisarticlestepsintochildren’smysteriousworldandhaveaclosecontactwiththemsoastogetanunderstandingoftheirrelationshipwithliterature,thedevelopmentofchildren’sliteratureanditstranslation. 【keywords】children;children’sliterature;thetranslationofchildren’sliterature

“目的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译本对比分析

摘要:德国功能理论的译文目的论,要求译者翻译时首先考虑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将读者放在首要位置,而不是一味地忠实于原文。儿童文学文本的翻译要求译者在翻译之前就要弄清楚儿童读者的审美要求,要明确儿童文学文本的主要功能,同时考虑译语文化受众的接受能力。要实现儿童文学译本的目的,译者必须依据目的论的法则,从语内、语际两方面着手,把握原语和译语的主要特征,力争最大限度地实现译文的目的。 关键词:目的论;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一、“目的论”的基本框架 汉斯·弗米尔是德国海德尔博格大学翻译学院教授,长期从事语言与翻译研究,发表的译学作品不胜枚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89年发表的《翻译行动中的目的与任务》(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 Action)。弗米尔在继承以往翻译理论的基础上,突破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以文本目的(Skopos)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发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目的论(skopos theory)。弗米尔提出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skopos rule):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其次是“连贯性法则”(intratextual coherence)和“忠实性法则”(intertextual coherence)。连贯性法则是指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达到语际连贯,与译语接受者的交际情景连贯一致,让译语接受者理解;忠实性法则是指译文与原文的连贯性,实现语际问连贯。三者的关系是:忠实性法则服从于连贯性法则,而这两个法则都从属于目的法则。 同时,根据行为学理论,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而且是一种有特定目的的行为活动。“翻译时,译者根据客户和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翻译”;弗米尔还强调,任何人的行为都是发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翻译也是如此。他认为,单靠语言学不能解决翻译的问题,因为翻译绝不是一对一的语言转换问题。不同的文化具有相异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翻译就是进行文化比较。 二儿童文学的翻译原则

基于目的论浅析儿童文学翻译——以《夏洛特的网》为例

基于目的论浅析儿童文学翻译——以《夏 洛特的网》为例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儿童文学是儿童获取知识,了解世界,形成正确世界观的重要途径,非常有利于儿童的成长。随着国家的国际化,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儿童文学的翻译也因此越来越重要。然而,目前儿童文学翻译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大量的文学作品被翻译为中文,另一方面,关于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还很少。我们都知道儿童文学作品是文学作品的一个特殊分支,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比如句子结构简单,用词易懂有趣,因此在进行翻译时,既要保持原文语言特点,又要使儿童能看懂,简单采用直译意译法是不够的。因此儿童文学翻译需要特殊的翻译理论来指导。一般来说,儿童语言和成人语言存在较大差别,成人语言更复杂,儿童的语言在句法结构上倾向于简单和口语化。在翻译时要充分了解儿童语言特点,有目的地进行翻译,才能符合国内儿童的阅读水平。本文将以儿童文学作品《夏洛特的网》为代表探索如何使用目的论进行翻译。

一、理论框架 目的论由汉斯·弗米尔提出,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得到发展,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目的论包括四原则: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忠实原则、忠诚原则。目的原则是指“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连贯性原则是指译文应语内连贯。忠实原则是指原文和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强调忠实于原文。忠诚原则主要解决文化差异及翻译行为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也就是说翻译时,译文的选词、句法结构以及修辞等方面都由翻译的目的决定。 二、《夏洛特的网》译文选词对比分析儿童文学翻译家任溶溶和康馨分别对《夏洛特的网》进行了翻译,二者存在很大差别,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理论。二者译文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比如,康馨的版本风格语言优雅,而任溶溶的版本语言平实接地气。康馨的版本是《夏洛特的网》最早的中译本,任溶溶的版本是最新的版本。 下文主要从词汇方面对二者的译文进行对比分

浅谈儿童文学翻译的原则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213696294.html, 浅谈儿童文学翻译的原则 作者:郑晓莉 来源:《考试与评价》2016年第10期 【摘要】儿童文学翻译应充分考虑儿童读者的特殊群体性,在遵循文学翻译的基本原则 的基础上,应坚持儿童本位原则、归化为主,结合异化的原则,以及采用适当手段再现童趣的原则。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儿童本位童趣 一、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 儿童文学翻译归属于文学翻译的范畴,它应遵循文学翻译的一些基本原则。同时,儿童文学翻译又有其区别成人文学翻译的几个特点。第一,儿童文学翻译作品的特定目标读者群是儿童。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都有限。第二,儿童文学原作读者与译入语读者存在巨大的语言文化差异,使儿童读者更依赖译者帮助他们克服这种差异。第三,相对于成人文学翻译,儿童文学需要译者要用更多的翻译手段弥补其在翻译过程中语言方面的损失。针对这三个特点,在从事儿童文学翻译时应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二、儿童本位原则 儿童文学翻译中最主要的原则就是儿童本位原则,即以儿童为中心,为儿童而翻译。接受美学创始人姚斯曾说,“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讲注定是为接受者而设定的。”译者根据读者对象拟定翻译原则也是很多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的共识。如半个多世纪前的西奥多。塞弗里就根据译文的不同目的和要求,提出不同的翻译方法。奈达在Translating Meaning 中提到“12岁孩童的文本构建与受到过高等教育的成人的文本构建是完全不同。”这些都要求译者在从事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时,除了要准确传递原文意思之外,还要使译文符合儿童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一切以儿童看得懂,喜欢看为原则,即“儿童本位原则”。这一原则的体现可通过以下三个层面即语音层面、词汇层面和修辞层面来实现。首先,在语音层面上,选词应富有节奏韵律。如大家都熟悉的儿歌“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其次,在词汇层面,注意选词的类型。实体词、语气词、感叹词、叠词等具有口语色彩的词会使译文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有利于渲染气氛和加强语气,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从而引起儿童的阅读兴趣。 三、采用归化为主,结合异化的原则的翻译策略,消除语言障碍,克服文化差异,激发儿童读者兴趣 针对儿童文学翻译作品与译入语读者的特点,儿童文学翻译对文化因素的处理应采用归化的翻译手段,符合译入语儿童读者的文化认知和心理特点。毕竟,儿童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十分

从修辞层面看儿童文学的翻译

从修辞层面看儿童文学的翻译 摘要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和生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一部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能在广大儿童中流行以及被他们所接受,就要看这部作品的翻译版本是否符合目标儿童读者的口味。本文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了《爱丽丝梦游仙境》这部国外文学经典的两个中译版本,对于其在国内大受欢迎就有理可循了。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目标儿童读者修辞的角度 一、引言 为儿童创作的文学是儿童文学,它在题材、主题、故事结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诸多方面都要求有不同于成人文学的价值标准。创作儿童文学时,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儿童特点,并尽量使文本易于接受。译者也同样要注意译文读者的特点,以创作更好的译本来适应译语文化的标准。本文就修辞层面对《爱丽丝梦游奇境》进行了分析,了解其在国内受欢迎的原因。 在修辞层面上,英汉两种语言都习惯于采用多种修辞手段以增强文本的趣味性和感染力。这些修辞手段对于儿童文学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两种语言之间的巨大修辞传统差异给译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其实只要注意到这些修辞所含的意义,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是能够创造出易被儿童读者接受的译本的。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了《爱丽丝漫游仙境记》的翻译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二、语音上的修辞 在语音方面,英语作者常使用押头韵和押尾韵的修辞来创造生动有趣的语音效果,以此吸引儿童读者。翻译时要注意创造同样的效果。 《爱丽思漫游奇境记》中有一种押韵,如: alice! a childish story tale, and with a gentle hand, lay it where childhood’s dreams are twined in memory’s mystic band, like pilgrim’s withered wreath of flowers plucked in a far-off land. (carroll 4) 爱丽思!把这孩子气的故事, 放上你温柔的手掌, 编系上记忆那神秘的缎带, 作为你童年的梦想珍藏, 就像朝圣者采撷的枯萎花环, 来自遥远的异国他乡。 在这首诗中lewis carroll使用了尾韵的方法,“hand,band,and land”三个词押了同一个音,译者也使用了三个押韵词“掌,藏,乡”,读起来朗朗上口。 三、反复

论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标准

摘要: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是非常重要且有难度的工作。它需要译者充分了解儿童的语言特征,翻译时首先,要做到译文内容准确表达原著内容;其次,翻译时要让文章语言流畅简短增加其可读性;最后,在翻译的过程中增加文章的文学性。 关键词:儿童文学作品翻译 中图分类号:i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182-01 儿童文学是一个人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最早接受到的文学内容。它的对象是最为天真单纯的儿童,儿童文学的内容是人生学习的起点。优秀的儿童文学会让人永远记住,例如灰姑娘、小红帽、白雪公主、哈利波特等等。因此,将优秀的儿童文学翻译过来变成了至关重要的工作。 一、语言内容准确 二、语言文字的可读性强 可读性是儿童文学翻译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儿童文学作品的特征,儿童文学的可读性与成人文学不同,它要求适应于儿童的心理特征,语言特征,简洁、流畅、朗朗上口。儿童文学理论家may hill arbuthnot认为,在儿童文学中,词语应该意义饱满、读来顺畅、听之悦耳。芬兰儿童文学翻译理论家oittinen认为能够大声朗读是儿童文学及其翻译要具备的典型特征。儿童文学经常是由老师和家长以读的形式让孩子们接受,孩子们是通过听来认识文学内容的,语言的朗朗上口显得尤为重要。 译者需要熟悉儿童语言的特点和风格,了解他们的语言世界,这样才能适应儿童读者的需求。翻译时既不能将语言词汇太过成人化,也不能太过幼稚。太成人化会让儿童失去对文章的兴趣,理解不了语言含义,太幼稚又不利于儿童在阅读时学习新的词汇。因此,充分的了解儿童的语言特征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翻译的过程中,语言要简化、有口语感、节奏感和童趣。儿童文学译者在翻译时尽量多用一些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描述内容,这样文学作品就会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给孩子带来亲切感,容易产生共鸣。这也就要求译者对文本内容非常熟悉,再在目标文本中转换和再现文章中含有的幽默因素。口语化的词汇和简洁的语句是能够吸引孩子们注意的有效手段。中国孩子在语言上习惯使用短句子,而英文的书面语中经常出现多个从句,这与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不相符合,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文章意思将复杂的句子变成简短的句子,最好再有一些押韵的句子,这样更加符合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三、具有儿童文学性 儿童文学性通常是指儿童文学作品所特有的符合儿童阅读心理以及认知和审美特征的文学性。俄国形式主义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在20世纪初提出文学性的概念,意指文学的特殊性、本质特征。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注重“使文本成为艺术品的技巧或构造原则”。也就是同一类文学作品中普遍采用的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例如,文章结构、情节节奏、语言修饰等,文学性是单纯的语言、结构和形式方面的特点,与文学内容无关。内容是已经既定好的,但是不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会让文章在阅读时产生较大的差异。不同的作者翻译同一内容可读性就会产生差异。如前文所述,儿童文学作品在语言上应该简短、口语化,但是这与文学性并不冲突。儿童作品的文学性对儿童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帮助。有一些儿童文学翻译者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儿童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上,轻视其语言、结构和修辞手段。然而,事实上,儿童文学翻译、特别是优秀经典作品复译最大的问题在于无法将作品的文学性再现。作品原著具有外国文学性,而翻译到中文时就很难保证准确、流畅的同时又有中文的文学性。在对比多部译本时可以发现,缺乏文学性的翻译作品不能称作好的翻译。 在翻译的过程中检视翻译作品的文学性,可以重新观察原著修辞手段。修辞手段可以帮助作品增加“童趣”和文学性。修辞手段有时体现为“可译性”与有时又会变成“不可译性”。

国内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历程

国内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历程 儿童文学,顾名思义,是指为儿童服务的文学。中外很多学者都曾为 儿童文学下过定义。瑞典儿童文学专家GoteKlingberg就曾将儿童文 学定义为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中国学者郑振铎认为“儿童文学是 儿童的——便是以儿童为本位,儿童所喜所能看的文学”(郑振铎,1984)。中国儿童文学家鲁兵将儿童文学定义为“儿童文学是教育儿 童的文学”(鲁兵,1981)。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初始时期,不同的 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儿童文学始于五四运动时期,但是以胡从经为首的学者认为“五四”时期仅仅儿童文学发展史上的 第一次发展高潮,而中国儿童文学事实上始于晚清时期,总共经历了 四个发展阶段:1)晚清时期的儿童文学;2)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3);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儿童文学;4)改革开放以来的儿童文学。(胡 从经,1982)即使众多学者对儿童文学下过不同水准的定义,但因为 儿童文学在中国的起步较晚,以及儿童本身就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儿 童文学在中国长期处于文学范畴的边缘地位。儿童文学翻译的地位则 更不言自明。为促动中国儿童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本文将以 胡从经对儿童文学在中国发展阶段的划分为框架,试图在选材、翻译 方法和翻译语言风格三个层面上对儿童文学翻译在中国的发展做一个 浅尝性的回顾。 一、儿童文学翻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1.晚清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胡从经认为中国儿童文学始于晚清时期。但因为这个时期人民大众长期受到封建思想的压迫束缚,因而儿童文 学仅仅零散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并且绝绝大多数都是对西方儿 童文学作品的编译,几乎没有自主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1)选材: 学者李丽曾对晚清时期儿童文学译作的数量做过一个统计。据她统计,在晚清总共只有120部儿童文学的译作,从事儿童文学翻译的译者也 只有寥寥59人。在如此小面积的范围内对儿童文学实行翻译活动,选 材自然十分局限。这个时期主要以科幻类的儿童文学小说为译介对象,其中尤以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和日本作家押川春浪的儿童小说译介得

在中国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pdf

在中国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从历史角度谈儿 童文学翻译;第二类是对儿童文学翻译家的研究;第三类是对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的研究。 第一类研究,从历史角度谈儿童文学翻译。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属于儿童文学 研究领域的一部分,它对儿童文学创作的催生、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该类研究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儿童文学及其翻译发展总体进程的分析研究, 涵盖了自儿童文学产生、发展到逐渐成熟的各个时期,如朱自强(2000)、王泉根(2003)、陈子典(2005);另一类研究则是针对某一时期儿童文学翻译发展的 研究,如秦弓(2004)、李丽(2005)、伍荣华(2006)、吴雪珍(2007)。 第二类研究是针对儿童文学翻译家的研究。儿童文学翻译家是儿童文学传播 的媒质,他们的儿童观、翻译策略、个人性情、喜好等各个方面都会直接影响他 们对于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的阐释。而他们的译作又或多或少地对整个儿童文学的 发展产生影响。此类研究包括对周作人的研究,如杨英颖(2002)、杜传坤(2005)、刘冰(2005)、张道振(2006)等;对鲁迅的研究,如毕玉珊(2001)、王金禾(2001)、罗莉芳(2004)、丛立(2005)等;对矛盾的研究,如金燕玉(1986);对叶君雅的研究,如熊显长(2000)、叶念伦(2006);对赵景深的研究,如李红叶(2005)。 第三类研究是对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的研究。该类研究是从实践角度探讨儿童 文学翻译所应遵循的准则。近年来对该块领域的研究逐渐得到了学者的青睐,他们分别应用接收美学理论、目的论、语体文体学相关理论及对话理论等对儿童文 学翻译进行探讨。

简述儿童文学特点及翻译技巧

简述儿童文学特点及翻译技巧 摘要本文探讨了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在翻译实践中总结了相应的翻译技巧。由于儿童读者和成人读者在诸多方面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儿童读者的特点,尤其是译文的教育性、形象性和趣味性等。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特点;教育性;形象性 儿童文学是指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题材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和儿童科学文艺等。所以儿童文学特别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由于儿童读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和成人读者有很大不同,所以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更应该注意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表现形式,尽最大可能让儿童读者接受。因此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译者要充分认识到儿童的语言特点,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读者的语言能力和对内容的理解能力,根据不同年龄的读者,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使得儿童读者能够对作品有更好的了解。 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为:(1)教育性。儿童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儿童比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儿童文学比较注重教育性。(2)象性。儿童的年龄决定了其心理特征和思维能力,儿童比较乐于接受形象化的和生动有趣的东西,而对于抽象的说教则不容易接受。所以对儿童进行教育就必须考虑到内容或形式是否生动而形象。(3)趣味性。由于儿童知识和生活经验不够丰富,理解力比较薄弱,所以,儿童对比较复杂的事物不大容易理解。这就要求儿童文学作品最好把教育内容置于有趣的故事情节中,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叙述比较深刻的道理。(4)故事性。儿童的年龄和阅历决定了儿童比较喜欢听故事,这就要求儿童文学要有比较强的故事情节。(5)知识性。儿童好学又好奇的天性决定了儿童的求知欲特别强,所以作为教育儿童的文学作品需要穿插一些知识性的东西,以增加儿童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满足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童敏君,2011)。 儿童年龄小,难以理解深奥难懂的语言,所以,优秀的儿童文学总是在充分展示语言多样性的同时力求简洁生动,选取明朗并富有表现力的语词和句式,使语言丰富多样又简洁明快。译者在翻译时应多采用儿童化语言。如《爱丽丝漫游记》有这样一句话: “Guriouserandcuriouser!” cried Alice (she was so much surprised,that for the moment she quite forgot how to speak good English). (Alice Adventure in wonderland by Carroll 58) (1)“越来越离奇了!”爱丽丝嚷道(她惊异之下竟然忘了正规的英语用法)。(王永年译) (2)“越变越奇罕了,越变越希怪了!”(因为爱丽思自己诧异到那么个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