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翻译论文

儿童文学翻译论文
儿童文学翻译论文

儿童文学翻译浅析

摘要:本文以杨静远的《杨柳风》译本为例,探讨上述儿童文学翻译的原则。指出一篇成功的儿童翻译,应该真正为儿童所喜爱,并忠实于原文,富有童趣。译者需努力使译作的语言既规范又符合儿童特点,即准确、简明、生动、悦耳。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杨柳风原作精神童趣注释

一、引言

翻译研究者对于儿童文学翻译有着不同的理解。严维明曾提出翻译儿童文学作品的四种手段,包括:1.译出童味; 2.化难为易;

3.多加停顿,多用短句;

4.注意逻辑。

在翻译儿童作品时,要深刻体会儿童心理,用儿童所能喜爱的,接受的语言来营造一个美妙的世界。

二、《杨柳风》的介绍

(一)原作

《杨柳风》是肯尼恩·格雷厄姆的代表作。故事虽不离奇却很有趣。在风光旖旎的泰晤士河畔,住着四个要好的朋友——憨厚的鼹鼠,机灵的河鼠、狂妄自大的蟾蜍,老成持重的獾。财大气粗而又不知天高地厚的蟾蜍,迷上了开汽车,车祸不断,受到朋友们的责难和管束。一次,他偷了一辆汽车,被捕入狱,在狱卒女儿的帮助下,化妆洗衣妇逃出监狱,历经险情和磨难,在三位朋友的帮助下,夺回了被野林动物侵占的庄园,并从此改邪归正。

儿童文学翻译读书报告

译者性情与文学翻译 ——《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读书报告 内容摘要:通过对《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这部专著的阅读,笔者走进了一个以前没有接触过的领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另外,这部著作介绍了国外最新的翻译研究成果:性情与翻译,并且把它应用于儿童研究之中。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通过个案研究来说明译者性情对于儿童文学翻译的影响。本文试图将着眼点扩到到整个文学翻译,从创作个性,译者主体性等角度论述从性情角度研究文学翻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新视角,并提出从译者性情视角研究文学翻译的可以实践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性情与翻译性情与儿童文学翻译性情与文学翻译 本文的三组关键词,性情与翻译,性情与儿童文学翻译,性情与文学翻译可能造成误解,所以先予以说明。“性情”的英文为personality,也可以译成“个性”“人格”。“性情与翻译”是国外翻译研究理论的新成果,笔者在阅读《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了解到的。“性情与儿童文学翻译”是此部著作中作者第六章主要探讨的问题。“性情与文学翻译”是笔者在阅读过程受收到启发,本文试图要分析的问题。 一、一部白璧微瑕的翻译研究之作 胡亚敏教授主编的《比较文学教程》里提到“翻译是国际间文学影响和交流的最直接最普遍的手段,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发生关系主要是通过翻译来实现的。翻译在比较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如今翻译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又称‘译介学’。”①目前关于文学翻译的研究著作数量众多,但是有一个翻译研究领域的成果却寥寥无几,那就是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既然儿童文学是文学大花园中不可缺少的一朵奇葩,而儿童文学翻译的翻译实践和翻译作品又是实际存在的,并且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那么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也理应成为翻译研究,即译介学的一个领域。《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则是一门研究儿童文学翻译的专著。笔者之所以关注此部著作原因在于:其一,作为十分热爱儿童文学的比较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自然是笔者十分关注的一个领域;其二,这是一部很新的著作:书名为《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作者李丽为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出版时间及单位: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0年版。通过认真阅读和思考,笔者认为这本著作让我接近了儿童文学翻译研究这个陌生的领域,接触到了国际翻译研究上的最新成果和术语。据实而言,笔者认为这部著作虽然称不上是大家手笔,经典之作,甚至存在一些小的问题,但是笔者却获益匪浅,所以写作此篇读书报告,以期最大程度消化所得和应用所学所思。本篇读书报告的写作思路大致为: ①胡亚敏:《比较文学教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87页。

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根据《儿童权利公约》中的规定,儿童就是指18岁以卜的任何人,因此从广义上讲,儿童文学就是幼儿文学(3-6岁)、儿童文学(6-12岁)、少年文学(12-17岁)的总称,就是专门为儿童所创作、适合各个年龄段儿童阅读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主要类型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等。 一、儿童文学的特点 1、教育性。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儿童的情感可得到熏陶,小良的行为可得到矫正,同时还能够激发儿童的思考能力与自我辨识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儿童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发育以及人格的培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儿童文学特别注重教育性。 2形象性。形象性就是儿童文学作品有别于成人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之一。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儿童文学作品中各式各样的形象应容易被接受。儿童年龄越小,作品越要重视形象性。无论就是儿童故事还就是诗歌作品,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及人物性格的表现上都

要注重富于动作性,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 3趣味性。儿童文学的趣味性可以使儿童通过轻松有趣的故事情节明白一些深刻的道理并得到快乐的体验。儿童对文学作品的喜爱主要来源于兴趣,复杂的小易理解的内容很难对儿童产生吸引力。因此无论什么形式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都要考虑其趣味性,失去趣味性的文学作品对儿童起小到千日可潜移默化的作用。 4、故事性。儿童文学作品吸引儿童的主要原因在于故事的生动有趣。任何形式的儿童文学里而都会有个主人公,因为主要就是针对儿童的,这个主人公小一定非得就是人,也可就是动物、植物甚至就是一些无生命的物品,这史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因此我们瞧到的优质的儿童文学很少用大量的环境描写或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而就是借助有趣的故事情节。 二、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1语言简洁易懂。文学作品应向儿童展现丰富多样的语言现象,但就是因为儿童的理解能力有限,难以理解复杂的语言,)听以,优秀的儿童文学的语言总就是在简洁清晰、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展现语言的多样性。比如在安徒生童话《约翰奈斯的故事》里,约翰奈斯的

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根据《儿童权利公约》中的规定,儿童是指18岁以卜的任何人,因此从广义上讲,儿童文学是幼儿文学(3-6岁)、儿童文学(6-12岁)、少年文学(12-17岁)的总称,是专门为儿童所创作、适合各个年龄段儿童阅读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主要类型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等。 一、儿童文学的特点 1.教育性。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儿童的情感可得到熏陶,小良的行为可得到矫正,同时还能够激发儿童的思考能力和自我辨识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儿童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发育以及人格的培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儿童文学特别注重教育性。 2形象性。形象性是儿童文学作品有别于成人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之一。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儿童文学作品中各式各样的形象应容易被接受。儿童年龄越小,作品越要重视形象性。无论是儿童故事还是诗

歌作品,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及人物性格的表现上都要注重富于动作性,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 3趣味性。儿童文学的趣味性可以使儿童通过轻松有趣的故事情节明白一些深刻的道理并得到快乐的体验。儿童对文学作品的喜爱主要来源于兴趣,复杂的小易理解的内容很难对儿童产生吸引力。因此无论什么形式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都要考虑其趣味性,失去趣味性的文学作品对儿童起小到千日可潜移默化的作用。 4.故事性。儿童文学作品吸引儿童的主要原因在于故事的生动有趣。任何形式的儿童文学里而都会有个主人公,因为主要是针对儿童的,这个主人公小一定非得是人,也可是动物、植物甚至是一些无生命的物品,这史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因此我们看到的优质的儿童文学很少用大量的环境描写或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而是借助有趣的故事情节。 二、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1语言简洁易懂。文学作品应向儿童展现丰富多样的语言现象,但是因为儿童的理解能力有限,难以理解复杂的语言,)听以,优秀的儿童文学的语言总是在简洁清晰、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展现语言的多样性。

目的论与儿童文学翻译

目的论与儿童文学翻译 字数:2613 来源:首都教育学报2013年1期字体:大中小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儿童文学的翻译应在在理解儿童文学的特点基础上,以目的论为指导进行,以达到真正服务于儿童读者的目的。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翻译目的论的内容,接着简述了儿童文学的特点,最后讨论了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目的论;儿童文学;翻译 1.引言 对于传统的翻译理论而言,目的论是个重大的突破。目的论着重强调了翻译的目的性,并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活动。翻译目的论有三个重要的原则,即“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以及“忠实性原则”。其中决定翻译的首要因素是“目的原则”。儿童文学的翻译虽然是文学翻译的一部分,但是常常被人们忽视。事实上,同成人文学翻译比较起来,译给儿童们看的童话更有难度。儿童文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特定的目标读者,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中应该重视这一特点。目的论指出,同一原文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可以不同的译文,所以目的论适合应用于儿童文学的翻译。 2. 目的论 长期从事翻译研究和语言的汉斯·威密尔教授是目的论的奠基者。他认为,结果决定方法,翻译所要遵循的最重要的法则就是目的原则。目的论其他的两个重要原则是连贯性原则和忠诚性原则。根据连贯性原则的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的连贯,即译文的接受者必须能够理解译文,并且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以及目的语的文化中要有意义;相对于连贯性原则,忠诚性原则要求原文与译文之间要

有语际的连贯,即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以及译文的目的决定了忠实性的程度。(吴文安,2003) 目的原则是目的论的首要法则,其他两个原则要从属于目的原则,并且,忠诚性原则要从属于连贯性原则。目的决定一切,如果目的原则要求原文和译文的功能不同,那么忠诚性原则则被弃用。所以,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决定翻译的最首要的法则,是翻译所要遵循的最终的、唯一的法则。(钟伟合、钟钰,1999) 3.儿童文学特点 儿童文学是为儿童读者创作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翻译不同于成人文学的翻译,尽管儿童文学的译者都是成年人,但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都要尽量的贴近儿童的理解水平以及他们的思维特征,尽量的少受成人认知水平和思维的干扰和影响。为了能够选择更好的翻译策略,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儿童文学的译者首先要对儿童读者的思维特征,认知水平以及审美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3.1 儿童文学接受特点 根据年龄的划分,儿童读者可以分为不同的三个阶段,并且这三个阶段的儿童文学具有不同的接受特点: 幼年期读者(1~6岁):幼年期的儿童文学大多非常短并且简单,有的还配有具有鲜明色彩的插图。因为在这个时期,儿童读者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童年期读者(6~12岁):童年期的儿童文学将艺术性、知识性以及思想性融为一体,形式多样,构思新颖,具有启迪的作用。

基于目的论浅析儿童文学翻译——以《夏洛特的网》为例

基于目的论浅析儿童文学翻译——以《夏 洛特的网》为例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儿童文学是儿童获取知识,了解世界,形成正确世界观的重要途径,非常有利于儿童的成长。随着国家的国际化,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儿童文学的翻译也因此越来越重要。然而,目前儿童文学翻译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大量的文学作品被翻译为中文,另一方面,关于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还很少。我们都知道儿童文学作品是文学作品的一个特殊分支,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比如句子结构简单,用词易懂有趣,因此在进行翻译时,既要保持原文语言特点,又要使儿童能看懂,简单采用直译意译法是不够的。因此儿童文学翻译需要特殊的翻译理论来指导。一般来说,儿童语言和成人语言存在较大差别,成人语言更复杂,儿童的语言在句法结构上倾向于简单和口语化。在翻译时要充分了解儿童语言特点,有目的地进行翻译,才能符合国内儿童的阅读水平。本文将以儿童文学作品《夏洛特的网》为代表探索如何使用目的论进行翻译。

一、理论框架 目的论由汉斯·弗米尔提出,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得到发展,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目的论包括四原则: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忠实原则、忠诚原则。目的原则是指“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连贯性原则是指译文应语内连贯。忠实原则是指原文和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强调忠实于原文。忠诚原则主要解决文化差异及翻译行为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也就是说翻译时,译文的选词、句法结构以及修辞等方面都由翻译的目的决定。 二、《夏洛特的网》译文选词对比分析儿童文学翻译家任溶溶和康馨分别对《夏洛特的网》进行了翻译,二者存在很大差别,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理论。二者译文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比如,康馨的版本风格语言优雅,而任溶溶的版本语言平实接地气。康馨的版本是《夏洛特的网》最早的中译本,任溶溶的版本是最新的版本。 下文主要从词汇方面对二者的译文进行对比分

浅谈儿童_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_刘林

讨论儿童文学翻译,涉及很多相关问题,例如儿童和儿童文学的定义,其思维方式,喜好,文学阅读能力等。本文将进入儿童的世界,与其近距离接触,了解他们与文学的关系,了解儿童文学及其翻译的发展。 1.儿童的定义 大多数人都自认为非常了解儿童,认为其思维单纯;而教育者历来都在教育会议,漫画和儿童电视节目中将其定义为易犯错误的可爱调皮鬼。 事实上,上世纪的研究已经推翻了这些肤浅的概括性观点。童年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时期;不同年龄阶层的儿童不仅在生理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心理方面也表现不同;对文学作品的要求也不一样。蒋风指出:“一般情况下;儿童心理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各个年龄阶段所显示的心理特征,各有它不同的地方,而且年龄越小,特殊性越大。它对儿童文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蒋风,1982:12) 按成长阶段的特点,儿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3至6岁—学龄前期 这时期的儿童对周围世界兴趣极大,但由于人生经历与知识水平有限,对世界的认识浅显,不全面;易受外来影响,无法长期集中注意力;好奇好动,热中模仿。 面向学龄前期儿童的文学作品应非常短小,情节简单,人物鲜明,配有插图;不安排复杂情节;语言简单活泼,富有节奏韵律感;道理简短,易于理解记忆。 7至11岁—学龄初期 学龄初期儿童身体发育较快,逻辑思维开始发展,自我意识开始成形;兴趣从童话角色延伸至大自然,宇宙,历史,科学等。随着知识面的扩大,阅读和书写能力也快速提高。 面向学龄初期儿童的文学作品相对较简短,可同时表达多个观点,儿童能够判断,分辨情节或角色的不连贯性。 11至15岁—青少年期 这是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期,身体发育渐成熟,心理开始显现成年人的特征,渴望具备成年人的力量,独立思考,独立生活;同时开始进入社会,但社会关系的扩大和复杂化使其感到迷惘;因此,对青少年的教育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关系到其世界观及人生观的形成。此外,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迅速成长,能够批判思考问题。但是,青少年还不够完全独立,在文学作品的选择和欣赏理解方面,有些作品可能超出他们的水平,或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所误导,仍然需要成年人的指导。 少年读物虽还保留了儿童读物的特点,但已与成人读物接近。青少年能够分析评论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可以自我选择对自己有益的书籍。 总之,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各有其特点,对文学作品也有不同要求,研究儿童文学及其翻译的特殊性,首先就要研究这些特点。 2.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 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儿童文学的功能和地位都有其特点,但是所受待遇却远不如成人文学;而儿童文学翻译更是处于科研领域的边缘。 2.1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的定义 过去,很多专家和学者都曾定义儿童文学,但由于时代和阶级因素的限制,他们的观点大多都存在错误或片面性,没有达成共识。 瑞典教育家,儿童文学专家G?teKlingberg将儿童文学描述为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而瑞典儿童文学作家LennartHellsing则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定义儿童文学为儿童所读到听到的任何事物,包括从报纸新闻,连载,电视节目,电台演出,到书本的一切。这不仅包括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也包括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以及口头流传下来的传统故事。从更广的角度来看,儿童文学还可以指儿童感兴趣的任何事物。对几个月大的婴儿来说,树叶,布片,或者一张报纸,都可以是“文学作品”。 在中国,大多数儿童文学领域的工作者都是教育者,儿童文学被定义为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包括童谣,谜语,神话传说,寓言,小说,戏剧,电影,及其他作品形式,与教育有关。换句话说,教育是中国儿童文学的核心,对儿童文学发展有着极大影响。 因此,本文采用以下定义:“儿童文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它是文学的一部分,具有文学的一般特性,服从文学的一般规律,但它又是文学的一个独立的部门,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学的本身的特点,即儿童文学的特点,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适应不同年龄少年儿童的智力,兴趣和爱好等,成为向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的工具之一(蒋风,1982)。”而儿童文学翻译就是基于此定义上的文学作品的翻译。 2.2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的地位 如今,儿童读物占了文学读物相当大一部分。很多人都以为非常了解儿童和儿童读物,但其实这两个概念较为新近—社会对童年的定义出现于两个世纪前,儿童文学是在成人文学发展较为完善之后才开始发展,儿童读物出现于18世纪后,盛行于19世纪中期后。 长久以来学术界不承认儿童文学为正式的研究课题,只关心其教育价值而非文学价值。儿童文学无法取得和成人文学平等的地位,屈居于文学多元体系中的低劣位置。 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也受到影响。在中国,19世纪末才开始有进步民主人士注意到儿童读物问题。在维新改革人士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后,大量西欧儿童读物被译成中文,如《鲁滨逊漂流记》,《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促进了中国儿童文学的萌芽和发展。 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使得全世界儿童都能够分享多种文化作品,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翻译的作用和意义也愈加重要。但是,翻译只是文化多元体系中的一个分支,翻译研究也只处于研究体系的边缘,再加上儿童文学在文学领域中的边缘位置,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无疑也只是“边缘中的边缘”(李丽,2005:103)。虽然国外优秀作品不断引进,但是具体理论和研究依然得不到充分探讨。 2.3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的功能 儿童文学属于文学体系,偏向儿童角度折射社会生活的一面,着重为儿童服务。 德国学者KlausDoderer(1981)较重视文学功能,认为教育功能会削弱文学审美性。Bakhtin则认为即使旨在理解儿童文学,供儿童欣赏娱乐,而不是作为教育工具,审美功能的标准对儿童文学的定义帮助还是很有限的(Rosenblatt,1978)。(下转第147页) 浅谈儿童、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 刘林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05级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讨论儿童文学翻译,涉及很多相关问题,例如,谁是儿童?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如何思考,思考什么?爱好为何?关于文学阅读有何能力?等等.本文踏进儿童的神秘世界,与儿童进行亲密接触,以进一步了解儿童与文学的关系,儿童文学及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 【关键词】儿童;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翻译 【Abstract】Discussingthetranslationofchildren’sliteratureinvolvesmoreissues,suchas:whoistheChild?Whatischildren’sliterature?Whatandhowdochildrenthink?Whatistheirfavorite?Whatkindofabilitydotheyhaveconcerningliteraturereading?Andsoon.Thisarticlestepsintochildren’smysteriousworldandhaveaclosecontactwiththemsoastogetanunderstandingoftheirrelationshipwithliterature,thedevelopmentofchildren’sliteratureanditstranslation. 【keywords】children;children’sliterature;thetranslationofchildren’sliterature

浅谈儿童文学翻译的原则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67037159.html, 浅谈儿童文学翻译的原则 作者:郑晓莉 来源:《考试与评价》2016年第10期 【摘要】儿童文学翻译应充分考虑儿童读者的特殊群体性,在遵循文学翻译的基本原则 的基础上,应坚持儿童本位原则、归化为主,结合异化的原则,以及采用适当手段再现童趣的原则。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儿童本位童趣 一、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 儿童文学翻译归属于文学翻译的范畴,它应遵循文学翻译的一些基本原则。同时,儿童文学翻译又有其区别成人文学翻译的几个特点。第一,儿童文学翻译作品的特定目标读者群是儿童。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都有限。第二,儿童文学原作读者与译入语读者存在巨大的语言文化差异,使儿童读者更依赖译者帮助他们克服这种差异。第三,相对于成人文学翻译,儿童文学需要译者要用更多的翻译手段弥补其在翻译过程中语言方面的损失。针对这三个特点,在从事儿童文学翻译时应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二、儿童本位原则 儿童文学翻译中最主要的原则就是儿童本位原则,即以儿童为中心,为儿童而翻译。接受美学创始人姚斯曾说,“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讲注定是为接受者而设定的。”译者根据读者对象拟定翻译原则也是很多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的共识。如半个多世纪前的西奥多。塞弗里就根据译文的不同目的和要求,提出不同的翻译方法。奈达在Translating Meaning 中提到“12岁孩童的文本构建与受到过高等教育的成人的文本构建是完全不同。”这些都要求译者在从事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时,除了要准确传递原文意思之外,还要使译文符合儿童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一切以儿童看得懂,喜欢看为原则,即“儿童本位原则”。这一原则的体现可通过以下三个层面即语音层面、词汇层面和修辞层面来实现。首先,在语音层面上,选词应富有节奏韵律。如大家都熟悉的儿歌“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其次,在词汇层面,注意选词的类型。实体词、语气词、感叹词、叠词等具有口语色彩的词会使译文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有利于渲染气氛和加强语气,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从而引起儿童的阅读兴趣。 三、采用归化为主,结合异化的原则的翻译策略,消除语言障碍,克服文化差异,激发儿童读者兴趣 针对儿童文学翻译作品与译入语读者的特点,儿童文学翻译对文化因素的处理应采用归化的翻译手段,符合译入语儿童读者的文化认知和心理特点。毕竟,儿童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十分

从修辞层面看儿童文学的翻译

从修辞层面看儿童文学的翻译 摘要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和生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一部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能在广大儿童中流行以及被他们所接受,就要看这部作品的翻译版本是否符合目标儿童读者的口味。本文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了《爱丽丝梦游仙境》这部国外文学经典的两个中译版本,对于其在国内大受欢迎就有理可循了。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目标儿童读者修辞的角度 一、引言 为儿童创作的文学是儿童文学,它在题材、主题、故事结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诸多方面都要求有不同于成人文学的价值标准。创作儿童文学时,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儿童特点,并尽量使文本易于接受。译者也同样要注意译文读者的特点,以创作更好的译本来适应译语文化的标准。本文就修辞层面对《爱丽丝梦游奇境》进行了分析,了解其在国内受欢迎的原因。 在修辞层面上,英汉两种语言都习惯于采用多种修辞手段以增强文本的趣味性和感染力。这些修辞手段对于儿童文学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两种语言之间的巨大修辞传统差异给译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其实只要注意到这些修辞所含的意义,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是能够创造出易被儿童读者接受的译本的。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了《爱丽丝漫游仙境记》的翻译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二、语音上的修辞 在语音方面,英语作者常使用押头韵和押尾韵的修辞来创造生动有趣的语音效果,以此吸引儿童读者。翻译时要注意创造同样的效果。 《爱丽思漫游奇境记》中有一种押韵,如: alice! a childish story tale, and with a gentle hand, lay it where childhood’s dreams are twined in memory’s mystic band, like pilgrim’s withered wreath of flowers plucked in a far-off land. (carroll 4) 爱丽思!把这孩子气的故事, 放上你温柔的手掌, 编系上记忆那神秘的缎带, 作为你童年的梦想珍藏, 就像朝圣者采撷的枯萎花环, 来自遥远的异国他乡。 在这首诗中lewis carroll使用了尾韵的方法,“hand,band,and land”三个词押了同一个音,译者也使用了三个押韵词“掌,藏,乡”,读起来朗朗上口。 三、反复

论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标准

摘要: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是非常重要且有难度的工作。它需要译者充分了解儿童的语言特征,翻译时首先,要做到译文内容准确表达原著内容;其次,翻译时要让文章语言流畅简短增加其可读性;最后,在翻译的过程中增加文章的文学性。 关键词:儿童文学作品翻译 中图分类号:i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182-01 儿童文学是一个人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最早接受到的文学内容。它的对象是最为天真单纯的儿童,儿童文学的内容是人生学习的起点。优秀的儿童文学会让人永远记住,例如灰姑娘、小红帽、白雪公主、哈利波特等等。因此,将优秀的儿童文学翻译过来变成了至关重要的工作。 一、语言内容准确 二、语言文字的可读性强 可读性是儿童文学翻译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儿童文学作品的特征,儿童文学的可读性与成人文学不同,它要求适应于儿童的心理特征,语言特征,简洁、流畅、朗朗上口。儿童文学理论家may hill arbuthnot认为,在儿童文学中,词语应该意义饱满、读来顺畅、听之悦耳。芬兰儿童文学翻译理论家oittinen认为能够大声朗读是儿童文学及其翻译要具备的典型特征。儿童文学经常是由老师和家长以读的形式让孩子们接受,孩子们是通过听来认识文学内容的,语言的朗朗上口显得尤为重要。 译者需要熟悉儿童语言的特点和风格,了解他们的语言世界,这样才能适应儿童读者的需求。翻译时既不能将语言词汇太过成人化,也不能太过幼稚。太成人化会让儿童失去对文章的兴趣,理解不了语言含义,太幼稚又不利于儿童在阅读时学习新的词汇。因此,充分的了解儿童的语言特征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翻译的过程中,语言要简化、有口语感、节奏感和童趣。儿童文学译者在翻译时尽量多用一些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描述内容,这样文学作品就会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给孩子带来亲切感,容易产生共鸣。这也就要求译者对文本内容非常熟悉,再在目标文本中转换和再现文章中含有的幽默因素。口语化的词汇和简洁的语句是能够吸引孩子们注意的有效手段。中国孩子在语言上习惯使用短句子,而英文的书面语中经常出现多个从句,这与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不相符合,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文章意思将复杂的句子变成简短的句子,最好再有一些押韵的句子,这样更加符合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三、具有儿童文学性 儿童文学性通常是指儿童文学作品所特有的符合儿童阅读心理以及认知和审美特征的文学性。俄国形式主义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在20世纪初提出文学性的概念,意指文学的特殊性、本质特征。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注重“使文本成为艺术品的技巧或构造原则”。也就是同一类文学作品中普遍采用的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例如,文章结构、情节节奏、语言修饰等,文学性是单纯的语言、结构和形式方面的特点,与文学内容无关。内容是已经既定好的,但是不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会让文章在阅读时产生较大的差异。不同的作者翻译同一内容可读性就会产生差异。如前文所述,儿童文学作品在语言上应该简短、口语化,但是这与文学性并不冲突。儿童作品的文学性对儿童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帮助。有一些儿童文学翻译者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儿童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上,轻视其语言、结构和修辞手段。然而,事实上,儿童文学翻译、特别是优秀经典作品复译最大的问题在于无法将作品的文学性再现。作品原著具有外国文学性,而翻译到中文时就很难保证准确、流畅的同时又有中文的文学性。在对比多部译本时可以发现,缺乏文学性的翻译作品不能称作好的翻译。 在翻译的过程中检视翻译作品的文学性,可以重新观察原著修辞手段。修辞手段可以帮助作品增加“童趣”和文学性。修辞手段有时体现为“可译性”与有时又会变成“不可译性”。

国内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历程

国内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历程 儿童文学,顾名思义,是指为儿童服务的文学。中外很多学者都曾为 儿童文学下过定义。瑞典儿童文学专家GoteKlingberg就曾将儿童文 学定义为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中国学者郑振铎认为“儿童文学是 儿童的——便是以儿童为本位,儿童所喜所能看的文学”(郑振铎,1984)。中国儿童文学家鲁兵将儿童文学定义为“儿童文学是教育儿 童的文学”(鲁兵,1981)。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初始时期,不同的 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儿童文学始于五四运动时期,但是以胡从经为首的学者认为“五四”时期仅仅儿童文学发展史上的 第一次发展高潮,而中国儿童文学事实上始于晚清时期,总共经历了 四个发展阶段:1)晚清时期的儿童文学;2)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3);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儿童文学;4)改革开放以来的儿童文学。(胡 从经,1982)即使众多学者对儿童文学下过不同水准的定义,但因为 儿童文学在中国的起步较晚,以及儿童本身就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儿 童文学在中国长期处于文学范畴的边缘地位。儿童文学翻译的地位则 更不言自明。为促动中国儿童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本文将以 胡从经对儿童文学在中国发展阶段的划分为框架,试图在选材、翻译 方法和翻译语言风格三个层面上对儿童文学翻译在中国的发展做一个 浅尝性的回顾。 一、儿童文学翻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1.晚清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胡从经认为中国儿童文学始于晚清时期。但因为这个时期人民大众长期受到封建思想的压迫束缚,因而儿童文 学仅仅零散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并且绝绝大多数都是对西方儿 童文学作品的编译,几乎没有自主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1)选材: 学者李丽曾对晚清时期儿童文学译作的数量做过一个统计。据她统计,在晚清总共只有120部儿童文学的译作,从事儿童文学翻译的译者也 只有寥寥59人。在如此小面积的范围内对儿童文学实行翻译活动,选 材自然十分局限。这个时期主要以科幻类的儿童文学小说为译介对象,其中尤以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和日本作家押川春浪的儿童小说译介得

在中国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pdf

在中国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从历史角度谈儿 童文学翻译;第二类是对儿童文学翻译家的研究;第三类是对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的研究。 第一类研究,从历史角度谈儿童文学翻译。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属于儿童文学 研究领域的一部分,它对儿童文学创作的催生、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该类研究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儿童文学及其翻译发展总体进程的分析研究, 涵盖了自儿童文学产生、发展到逐渐成熟的各个时期,如朱自强(2000)、王泉根(2003)、陈子典(2005);另一类研究则是针对某一时期儿童文学翻译发展的 研究,如秦弓(2004)、李丽(2005)、伍荣华(2006)、吴雪珍(2007)。 第二类研究是针对儿童文学翻译家的研究。儿童文学翻译家是儿童文学传播 的媒质,他们的儿童观、翻译策略、个人性情、喜好等各个方面都会直接影响他 们对于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的阐释。而他们的译作又或多或少地对整个儿童文学的 发展产生影响。此类研究包括对周作人的研究,如杨英颖(2002)、杜传坤(2005)、刘冰(2005)、张道振(2006)等;对鲁迅的研究,如毕玉珊(2001)、王金禾(2001)、罗莉芳(2004)、丛立(2005)等;对矛盾的研究,如金燕玉(1986);对叶君雅的研究,如熊显长(2000)、叶念伦(2006);对赵景深的研究,如李红叶(2005)。 第三类研究是对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的研究。该类研究是从实践角度探讨儿童 文学翻译所应遵循的准则。近年来对该块领域的研究逐渐得到了学者的青睐,他们分别应用接收美学理论、目的论、语体文体学相关理论及对话理论等对儿童文 学翻译进行探讨。

简述儿童文学特点及翻译技巧

简述儿童文学特点及翻译技巧 摘要本文探讨了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在翻译实践中总结了相应的翻译技巧。由于儿童读者和成人读者在诸多方面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儿童读者的特点,尤其是译文的教育性、形象性和趣味性等。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特点;教育性;形象性 儿童文学是指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题材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和儿童科学文艺等。所以儿童文学特别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由于儿童读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和成人读者有很大不同,所以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更应该注意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表现形式,尽最大可能让儿童读者接受。因此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译者要充分认识到儿童的语言特点,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读者的语言能力和对内容的理解能力,根据不同年龄的读者,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使得儿童读者能够对作品有更好的了解。 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为:(1)教育性。儿童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儿童比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儿童文学比较注重教育性。(2)象性。儿童的年龄决定了其心理特征和思维能力,儿童比较乐于接受形象化的和生动有趣的东西,而对于抽象的说教则不容易接受。所以对儿童进行教育就必须考虑到内容或形式是否生动而形象。(3)趣味性。由于儿童知识和生活经验不够丰富,理解力比较薄弱,所以,儿童对比较复杂的事物不大容易理解。这就要求儿童文学作品最好把教育内容置于有趣的故事情节中,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叙述比较深刻的道理。(4)故事性。儿童的年龄和阅历决定了儿童比较喜欢听故事,这就要求儿童文学要有比较强的故事情节。(5)知识性。儿童好学又好奇的天性决定了儿童的求知欲特别强,所以作为教育儿童的文学作品需要穿插一些知识性的东西,以增加儿童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满足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童敏君,2011)。 儿童年龄小,难以理解深奥难懂的语言,所以,优秀的儿童文学总是在充分展示语言多样性的同时力求简洁生动,选取明朗并富有表现力的语词和句式,使语言丰富多样又简洁明快。译者在翻译时应多采用儿童化语言。如《爱丽丝漫游记》有这样一句话: “Guriouserandcuriouser!” cried Alice (she was so much surprised,that for the moment she quite forgot how to speak good English). (Alice Adventure in wonderland by Carroll 58) (1)“越来越离奇了!”爱丽丝嚷道(她惊异之下竟然忘了正规的英语用法)。(王永年译) (2)“越变越奇罕了,越变越希怪了!”(因为爱丽思自己诧异到那么个样

中国儿童文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867037159.html, 中国儿童文学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国儿童文学论文选题参考 1、“五四”与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转型 2、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的新潮与传统 3、晚清儿童文学翻译与中国儿童文学之诞生——译介学视野下的晚清儿童文学研究 4、温柔情缘缤纷梦──试论女性与中国儿童文学 5、中国儿童文学现状刍议 6、论“分化期”的中国儿童文学及其学科发展 7、非常态与常态——从“中国幽默儿童文学创作丛书”的出版看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8、周作人对中国儿童文学的理论贡献 9、论五四时期的中国儿童文学 10、中国儿童文学的走向 11、中国儿童文学图书“走出去”的现状、障碍和解决之道 12、“儿童文学”的知识考古——论中国儿童文学不是“古已有之” 13、对于中国儿童文学来说,安徒生恩重如山 14、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生存境遇与反思--兼谈比较儿童文学 15、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化坐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儿童文学创作为例 16、世纪之交中国儿童文学的十大现象 17、郑振铎与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化

https://www.360docs.net/doc/867037159.html, 18、梁启超的启蒙思想与近代中国儿童文学观念 19、从“儿童的发现”到“为儿童而译”——中国儿童文学翻译观之嬗变 20、中国儿童文学图书走出去的意义和优势 二、中国儿童文学论文题目大全 1、论中国儿童文学审美现代性的确立 2、现代中国儿童文学教育的嬗变与目标选择 3、1949-1979年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浅析 4、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发生 5、中国儿童文学50年 6、中国儿童文学写作的语言学意识 7、狄更斯与中国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儿童形象比较 8、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综述 9、从安徒生《海的女儿》中看中国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的关系 10、2007年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双重迷局 11、中国儿童文学的增殖空间:“中间地带”书写 12、关于20世纪末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文化反思 13、中国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与创新——从《格林童话》的“老妇人”形象说起 14、拯救阅读,回到经典——论阅读《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的重要意义 15、开放性与民族性: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品格 16、吐掉那个苹果,中国儿童文学写作的禁忌 17、论周作人对中国儿童文学现代化的开拓性贡献

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结构转换

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结构转换 英国著名童话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Kenneth Graham,1859-1932)的童话作品《柳林风声》(The Wind in the Willows,1908)自出版之日便深受广大儿童甚至是成年人的喜爱,成为英国家喻户晓的作品,也奠定了作者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本文拟以杨静远先生翻译的《柳林风声》为例,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结构转换。 标签:结构转换《柳林风声》儿童文学 一、前言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儿童文学生动有趣、简单易懂、想象丰富、寓教于乐,对儿童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上述特点也决定了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特殊性,在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选择尽量贴近儿童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的语言来传达原文的意思。近些年来,国内对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策略与语言层面上,对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结构转换则几乎没有研究。 《柳林风声》作为英国家喻户晓的儿童文学作品,自引进中国以来便得到了广大儿童与成人的好评。书中生动饱满的动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浓厚活泼的生活气息与俏皮易懂的口头语言,使得这本书成为研究儿童文学不可多得的作品。《柳林风声》的中文译本非常之多,其中杨静远先生的译著在翻译策略和语言组织上都处理得十分巧妙,对结构转换的处理更是独具特色。“结构转换是指在翻译中发生于同一语法层次上的语言结构的变化,涉及到源语与译语之间语法结构的变化。在结构转换范畴内存在多种形式,包括因语法要求而产生的词和短语的顺序调整,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之间的转换,物称主语句和人称主语句之间的转换,等等”(张小胜、殷丹,2013)。本文以《柳林风声》为例,从“增词、语序的调整、肯定与否定的转换、主动与被动的转换”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结构转换。 二、增词 “译文不能对原文的意思任意增加或减少,这是从事翻译必须遵守的一项基本要求,但这并不是说译文在文字上不能有任何增减,有时,为了确切、充分地表达原意,或为使译文生动、通顺,符合汉语习惯,往往需要在译文里做必要的文字上的增补或省略。”(张震久,袁宪军,2009)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儿童的认知理解能力有限,为了便于儿童对译文的理解,增词减词显得尤为重要。 (一)増译 (1)原文:But did I overhear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we” and “start” and “this afternoon”?

儿童文学翻译

儿童文学翻译在中国的发展演化初探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的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加快了相互交流和融合的节奏。翻译的出现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无疑为中国文坛打开了一扇大门,同时也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奇绚丽的天地。朱自强(2000) 指出,“如果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那么中国儿童文学也是社会的现代化的一部分。纵观历史,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出现的每次起落消长,都对儿童文学产生了重大、深远、根本的影响。”回顾一下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进程,我们不难发现:自清末以来,中国的儿童文学的发展和优秀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是紧密相连的。从清代晚期的第一本童话集《新庵谐译》到现如今风靡的《哈利·波特》系列,儿童文学翻译已经走过了上百年的历史。 一、晚清(1898~1919)儿童文学翻译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的儿童文学作为独立的姿态开始于“五四”时期。然而,一些研究者,如胡从经就指出,“晚清时期的儿童文学如同繁星璀璨的夜空”,呈现出“晚清一代儿童文学创作与翻译十分繁盛的局面”(胡从经1982:2~3),所以,晚清是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真正的萌芽期。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在翻译题材的选择、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的运用、以及语体的使用等方面呈现出与其时代背景相关的特有的风貌。 1. 在翻译题材的选择方面。清朝晚期,在西学渐进的过程中,儿童作为国民未来的重要性开始渐渐为国人所认识,相应的,儿童教育及儿童文学开始受到国民的关注,外国儿童文学翻译开始兴起并且很快成为当时文学领域的一股热潮。这个时期的翻译内容以励志、图强为主,翻译欲借文学作品鼓励儿童树立远大志向,鞭策儿童的爱国心。在题材的选择上关注探险、科幻、教育等方面的内容,翻译引进有教育小说、冒险小说、科幻小说等。同时也开始了童话和寓言的翻译,比较著名的有《安徒生童话》等。 2. 在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的运用上,晚清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初始时期,尚没有完整或系统的翻译理论。译者多采用改译或者增删原著的策略,具体则采用意译或译述的方法,有的译者甚至在译作中随意加添自己的创作或评论。这一时期的译者看重的是译文的社会功能,即是否能够励志图强,是否能够启发儿童的爱国心,而并未着意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是否反映原作者的风格及思想。 3. 在语体的使用层面,文言文在晚清时期儿童文学的翻译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应用文言,无法达到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效果。小说翻译沿袭了传统的章回体结构,大多以成人的口吻叙述,以成人的视角处理儿童文学译本,强调儿童文学作品教化、激励儿童的社会作用,削弱了儿童文学作品必须具备的儿童化特色。 二、20世纪初期(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 20世纪初的五四时期,旨在倡导人性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新文化运动兴起,与这种思潮和发展相适应,儿童的社会地位和独立人格的发展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对于“儿童问题”的关注逐渐增强,儿童文学翻译开始日渐兴盛,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盛况。 1. 儿童本位观的确立与选材。在中国,长期以来“长者本位”一统天下,直到五四时期,经过许多学者的引进推介,才让国人接受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这一观点。主要有反应儿童童趣、体现儿童心理的寓言、童话、小说、故事等。很多现在为人所知的经典作品最早的中文译本均产生自五四时期,如《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安徒生童话》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