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隶书艺术特征(图)

部分隶书艺术特征(图)
部分隶书艺术特征(图)

在汉隶中此

碑独树一帜,

以风格秀逸多

姿和结体匀整

著称于世。字

迹娟秀清丽,

结体扁平匀

称,舒展超逸,

风致翩翩,笔

画正行,长短

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

极具宗庙之美。其

风格,介于《石门颂》

的豪肆和《曹全碑》的

秀润之间。它又比《礼

器碑》多一分沉厚,比

《史晨碑》多一份雄

强。其用笔沉著厚重,

结字端庄雍容。其技

法,用笔方圆兼备,结

字匀适调和,章法规矩

合度,是八分隶书完全

规范化的极致,具备了

汉隶的全副表现手法。多切锋方笔入纸,顿笔圆转出锋,刚柔相济。平画表现最为明显。作为汉隶最重要表现特征的波碟画显明突出。其结字,笔画排列匀整,近小篆之排叠布白,没有大的松紧变化,字内空间较平均,笔画向四周均匀排布,其章法如同许多汉碑一样,横成行竖成列,字距略大于行距,呈森然气象。

有前后碑

之分,《前碑》

结字似略拘谨,

《后碑》的运笔

及结字比较放

纵拓展。总体而

言,《史晨前后

碑》的碑字结体

方整,笔姿古厚

朴实,端庄遒

美。笔势中敛,

波挑左右开

张,,行笔圆浑淳厚,有端庄肃穆的意度,其挑脚虽已流入汉末的风气,但仍有姿致而不板滞。属中普通平正的书法,是当时官文书体的典型。

《礼器碑》

碑字瘦劲宽绰,笔画

刚健,用笔力注笔端,如

干将莫邪,锋利无比。其

结体寓欹侧于平正中,含

疏秀于严密内。它属于平

正端庄、俊挺宽博一路。

碑文中有的字笔画细如发

丝,铁画银钩,坚挺有力;

有的粗如刷帚,却又韵格

灵动,不显呆板。尽管线

条起伏变化,但通篇看来

又不失和谐,在力量感的

表现上非常成功。因此,

临习时可选择弹性较强的

兼毫笔,着重练习笔力。

笔画要瘦劲而不纤弱,波磔则较其它笔画梢粗,至收笔前略有停顿,借笔毫弹性迅速挑起,使笔意飞动,清新劲健。“燕尾”捺画大多呈方形,且比重较大,看上去气势沉雄。

另外,此碑分四面,有碑阳、碑阴之分。碑阳部分结字端庄,章法排列也较为规律,堪为《礼器碑》风格的代表。章法处理是纵有序,横有列;字距宽,行距密。这种章法充分展现了和谐、端庄、秀美的整体特征。碑阴部分用笔奔放飘逸,自然成趣,字的大小不甚统,横列的法则也被打破,抒情性极强,在整个书意上倾注了书家更多的主体精神与气质。章法处理是纵有序、横无列,行与行之间有一定间距,字距参差不齐,富于流动感,通篇自然灵动,富有生气。

《张景碑》

虽出自民间无名书手,但可直与著名汉碑《史晨》、《乙瑛》、《曹全》等相伯仲。

此碑属于汉碑中隽永秀劲一派,字法端严工细,笔势波磔分明,体势横扁平整,体势开张,端庄自然,

用笔峻利,方圆

兼备,秀丽多姿。

是上承古篆,下

开楷则的汉代隶

书碑群代表。

碑中有一

“府”字曳脚特

长,呈刀币形,

为他碑所罕见。

《西岳华山庙

碑》

此碑与《礼器

碑》一样被誉为

汉隶中典范,是

汉碑隶属成熟

时期的代表作

之一。结字堂堂

正正,字、行距

齐整,波磔秀美。书风朴茂古拙又圆转流动;用笔丰满中和又波磔明显。字字起棱,笔笔如铸,意包千古,势压三峰。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华岳碑》正变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长。

《张迁碑》

具有高古、朴拙的Array风格特点。用笔以方

为主,然它的方中寓

圆之趣,又是其他汉

碑所不及的。其行宅

涩劲,富于篆意而又

不失灵动,是汉隶中

方笔的典型代表。其

笔画厚重质朴,骨力

劲健,再加上篆籀笔

意的运用,使其古拙

中有一股雄秀之气。

其结体变化丰富,平

中寓险,似欹反正。

静中寓动,错综而富

于变化。初看此碑似有笨拙之感,然细细咀嚼,则

会领略出其体态变化多端、疏密得体、错落有致、

方圆兼备的巧拙之妙。特别是碑阴之字,似不经意,

但其意态上的雄健高古之气尤为明显。

展玩全碑,洋洋洒洒数百字,平正者极少:或上

密重而下疏轻,似重心不稳而以雄强之笔力、巧妙

之笔画化险为夷;或左右敛放自如、高低错落有致;

或斜正相生,稳中求变,险象环生。

隶书艺术概述

隶书艺术概述 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在书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隶书的出现改变当时的沟通、交流现状,相对于古文字而言,隶书让高高在上的古文字变得更大众、更普通,利于当时人民的学习和使用。我们知道,在古文字通行的时期,文字的流通仅在统治阶级和文人阶级,古文字因其笔画的象形性和复杂性,使得流通起来很闭塞,人们释读起来也很生涩,不利于文化的交流,也限制了文字的发展。而隶书则是摆脱这种桎梏的新文字,真正地让中华文脉活了起来,更贴近于现实生活。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点等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也叫佐书、史书,是古代正书的古称。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改象形为笔画化,以便书写,这个过程称之为“隶变”。隶书始于秦代,兴于汉,沉寂于魏至明,复兴与明末、清末。 一、隶书的形成与发展 (一)隶书的形成期 1.程邈作隶 关于隶书的形成,《魏书?术艺传·江式》:“隶书者,始皇使下杜人程邈附于小篆所作也,以邈徒隶,即谓之隶书。”认为隶书由秦朝人程邈所作,相传秦末程邈在狱中将小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 2.楚简说 从秦朝到汉朝,隶书的碑帖风格各异,从古楚故地出土的大量楚简,如郭店楚简、包山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清华简等。战国楚简开创了用毛笔书写文字的历史,战国楚简用毛笔书写创造了中国汉字的笔画系统,而点横撇竖捺的笔画系统是隶书的本质特征,是隶书区别于甲金文字的根本所在,因而,楚简之后“初有隶书”,楚简未必不是隶书的起始源头。 3.书变说 依据文字发展演变规律,隶书创造之工程非少数人能完成。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出土了大量的竹木简牍,尤其云梦睡虎地秦简和青川木简足以证明,隶书早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就存在,它不仅与古文字:殷甲骨、商周金文、战国石鼓文、简帛书、楚竹书等一脉相承,而且与早期隶书十分相似,字形接近今文字,呈方块形状发展,在笔法上有粗细对比,书写有节奏变化,线条形态有蚕头燕尾趋势。这与史称隶书源自秦隶和小篆的面貌截然不同。早期由于无出土资料佐证,秦隶多指秦诏版(小篆体),把大小篆之变体,统称为秦隶,秦及汉初官方通行的隶书。 二、隶书的发展 (一)秦隶 秦统一全国后,政事繁多,圆转的篆书书写太慢,已经不适应繁忙政务的文字工作,于是一种以方折笔代替圆转篆书的文字应运而生,这就是隶书,而秦朝时的隶书被称为秦隶,秦隶称为“古隶”。隶书是由古汉字向现代使用的楷书过渡的字体,为汉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秦隶遗存近年来不断出土,主要表现形式为简牍。 简牍,中国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为未编成册之称。实际是几种东西的总称,指的

隶书的演变和发展

隶书的演变与发展 文章摘要:清代的隶书是继汉代后的又一高峰,三百年间涌现出一大批隶书名家,他们集古今书体之大成,且能敢于创新,大都有着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其中最有代表性者当推“清隶八家”:郑簠、金农、邓石如、伊秉绶、陈鸿寿、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 从书法史的发展来看,隶书的产生、演变和发展经历了五个时期:产生期、成熟期、鼎盛期、衰微期和复兴期。 1、产生期 秦至汉初(大约在公元前——221—公元195年)为隶书的产生期,也称“隶变”期。此间的书体尚介于篆隶之间,称为“古隶”。我们从先后出土的秦简和马王堆帛书中的《五行》篇、《战国纵横家》等书迹中,清楚地看到了古隶书的书写风貌:形趋方正、字势变纵为横、改圆转为方折及点、横、波、磔等隶书的用笔特征。 2、成熟期 西汉中后期为隶书发展的成熟期。此间的传世书迹如简书中的《武威王杖诏令册》、帛书中的马王堆《相马经》等,字形已大都扁平方正,结构已较规范,用笔已有规律,笔势的左波右磔已相当成熟而固定,均已脱尽篆意,是完全成熟的隶书了。 3、鼎盛期 东汉是隶书艺术大放异彩的黄金时代。最能体现隶书艺术成就的当是东汉碑碣。 东汉初年起,“扬德书贤”的立碑刻石风气盛行,这时期的隶书作品笔法严谨,体势多变,艺术水平登峰造极。清人王澍有评:“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备出一奇,莫有同者。”开阔者如《石门颂》,劲健者如《乙瑛碑》,方峻者如《礼器碑》,严整者如《衡方碑》,端庄都如《史晨碑》,秀润都如《曹全碑》古穆者如《张迁碑》等。处于黄金时代的东汉隶书作品有如琼山珍海,洋洋大观。 4、衰微期

隶书发展到东汉末年,由于过分追求规整严谨,越来越显得板滞,缺少生气,已表明隶书的发展走向了末路。如《熹平石经残字》和《白石神君碑》的风貌便清楚地体现了这一趋势:字形整齐,用笔拘束,空间的分布和线条的节奏都缺乏自然生动的气韵等。它们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预示着汉隶黄金岁月的逝去。 到了魏晋隋唐,隶书的正统地位被楷书所替代。此间虽有隶书作品,亦不过是汉末的流风余绪而忆,与汉隶不可比肩,完全失去往日的风采。即便是能给当时处于衰微的隶书艺术注入过少许新气息的唐玄宗李隆基也如是,其书作《石台孝经》虽于端庄典雅中颇有夺人之气势,然过于规整刻板,过于装饰而几近“馆阁”。 唐以后隶书每况逾下,只有到了书道中兴的清代,古老的隶书艺术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恢复了汉代的气象。 5、复兴期 清代,由于秦汉金石的不断发现及朴学的兴起,使中断了一千多年的汉隶书法艺 得以延续,且成就之高“直逼汉人”。 清代的隶书是继汉代后的又一高峰,三百年间涌现出一大批隶书名家,他们集古今书体之大成,且能敢于创新,大都有着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其中最有代表性者当推“清隶八家”:郑簠、金农、邓石如、伊秉绶、陈鸿寿、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

隶书横幅书法作品欣赏

隶书横幅书法作品欣赏 隶书横幅书法作品欣赏 隶书横幅书法作品欣赏1 隶书横幅书法作品欣赏2 隶书横幅书法作品欣赏3 隶书横幅书法作品欣赏4 隶书横幅书法作品欣赏5 隶书字体的书写特点 汉代是隶书艺术的高峰,各种风格的隶书的名碑异彩纷呈,大致可分为遒劲雄强、飘逸秀丽、工整精严、端庄博雅、古朴厚重、奇逸恣肆等风格。总体来说,汉隶代表了汉代文化的总体风格——“沉雄博大”。隶书与汉代其它文化艺术是同步的,它的最主要特点是大气、厚重、生动,而且不乏精致。 隶书用笔的特点是点画竟成了篆书的曲线美,创新出隶书特有的波碟笔画的线条美。篆书基本上用的是圆笔,隶书则是在圆笔的基础上产生了方笔的表现力。用墨方面,创作出了与后世无异的石墨、松烟。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更是有力地促进了书法作品的发展。 隶书结体的突出特点是扁方取横势。笔画结体最重要的原则是“雁不双飞”,就是一个字只能有一个波碟的笔画,一个雁尾,不能有两个波碟面。此处还有因字立形、点画避让、偏旁错落、

形断意连的要点。 隶书的章法,即布白大体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纵横均有规则的排列,如《朝候小子残碑》有一种整齐的美;而是纵行有规则,字距无规则的排列,如摩崖刻石、竹简绵帛等。 汉代隶书名碑很多,大多用方圆兼备,只是有的方笔多一些,有的圆笔多一些,总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风格:或古雅朴茂、或秀逸多姿、或方整俏丽,真是“各出一奇,莫有同者”。 学写隶书当然是从临摹汉碑入手,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碑,然后临写,先学笔画,次学结体,最后要得到汉隶的气韵。 在这里,我们介绍一个隶书口诀:本出篆书,波碟新奇,蚕头雁尾,雁不双飞。掠画逆行,折角另提,也可暗过,方行篆意。因字立形,气运生辉。

隶书的演变过程

隶书又名佐书、分书、八分,因盛行于汉代,所以又叫汉隶,它是由篆书圆转婉通的笔演变成为方折的笔画,字形由修长变为扁方,上下收紧,左右舒展,运笔由缓慢变为短速,从而显示出生动活泼、风格多样的气息,给书写者带来很大的方便。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秦隶指战国、秦至西汉初期的隶书,又叫古隶。古隶的起源,说法颇多。从目前所发现的资料来看,秦隶产生于战国时期,从四川青川县出土的战国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的“木牍”上出现的隶书早期形迹看,减损大篆的繁琐笔画,字的形状由篆书的长方变为正方或扁方。虽然它的结构还带有篆味,但已出现隶书的雏型。到了战国末期,这种雏型隶书已普遍使用。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二五六年)的《秦简》图一看,这种似篆又似隶的字体,逐渐体现出了字形的简洁明了、线条的活泼规范。在出土的战国至秦的大量木牍、竹简和帛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由篆书演变成隶书的漫长过程。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便于统治,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措施,其中的一项便是《书同文》。由秦朝宰相李斯、中书令赵高等在战国文字的基础上加以整理,统一了作为全国通行的官方文字,小篆。小篆比起前朝文字,在线条、结构、字形等方面是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在运笔方法上还是圆转悠长,仍未完全摆脱象形的意味,书写速度较慢。由于当时官狱繁多,军事、官府文件、公文往来频繁,经常需抄写大量的文书,省繁趋简便成了当时社会对文字改革的迫切要求,而隶书作为一种便捷的书体,在社会下层中广泛流

行。卫恒《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求人佐书,曰隶字……。隶书者,篆之捷也。”便是明证。这里暂且不去考证隶书的发明者是谁,因为一种字体的产生决非个人的力量所能创造,也绝非一个时期所能完成,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际的需要而逐步形成的。 从汉字几千年的发展史看,如果把象形文字至秦小篆划为古文字,那么我们把隶书和一直到今天使用的楷书,都归为今文字。因此,隶书上承篆书之规脉,下开楷行之基础,在我国文字和书法发展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无论从实用性或艺术性方面看,它的出现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它是我国汉字演变中的一次重大变革。由于西汉初期的制度承袭秦制,在文字方面也不例外,因而西汉早期的隶书与秦代的隶书无较大差别。它既有秦代的书法特点,又为东汉时期的隶书形成奠定厂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从西汉《长沙马王堆帛书》(图二)、《居延汉简》(图三)分析,笔画已有简化,篆书味也有减少,字体趋向于衡,而用笔的提按顿挫,线条的波磔变化,结体的纵横势态,比秦代的隶书更为明显。相对来说,较多地流露出书写者的天真和质朴,然而在书法技巧上还不够成熟,不是典理的隶书。西汉中期至东汉,隶书渐臻完美,尤其在东汉,由于统治阶级采取了一些较为明智的政策,整个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随之昌盛,树碑立传之风人兴,涌现出厂大量技艺精湛、风格鲜明的优秀碑刻,从而隶书发展成为正规而又富于艺术性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书体。

部分隶书艺术特征(图)

在汉隶中此 碑独树一帜, 以风格秀逸多 姿和结体匀整 著称于世。字 迹娟秀清丽, 结体扁平匀 称,舒展超逸, 风致翩翩,笔 画正行,长短 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

极具宗庙之美。其 风格,介于《石门颂》 的豪肆和《曹全碑》的 秀润之间。它又比《礼 器碑》多一分沉厚,比 《史晨碑》多一份雄 强。其用笔沉著厚重, 结字端庄雍容。其技 法,用笔方圆兼备,结 字匀适调和,章法规矩 合度,是八分隶书完全 规范化的极致,具备了 汉隶的全副表现手法。多切锋方笔入纸,顿笔圆转出锋,刚柔相济。平画表现最为明显。作为汉隶最重要表现特征的波碟画显明突出。其结字,笔画排列匀整,近小篆之排叠布白,没有大的松紧变化,字内空间较平均,笔画向四周均匀排布,其章法如同许多汉碑一样,横成行竖成列,字距略大于行距,呈森然气象。

有前后碑 之分,《前碑》 结字似略拘谨, 《后碑》的运笔 及结字比较放 纵拓展。总体而 言,《史晨前后 碑》的碑字结体 方整,笔姿古厚 朴实,端庄遒 美。笔势中敛, 波挑左右开 张,,行笔圆浑淳厚,有端庄肃穆的意度,其挑脚虽已流入汉末的风气,但仍有姿致而不板滞。属中普通平正的书法,是当时官文书体的典型。 《礼器碑》

碑字瘦劲宽绰,笔画 刚健,用笔力注笔端,如 干将莫邪,锋利无比。其 结体寓欹侧于平正中,含 疏秀于严密内。它属于平 正端庄、俊挺宽博一路。 碑文中有的字笔画细如发 丝,铁画银钩,坚挺有力; 有的粗如刷帚,却又韵格 灵动,不显呆板。尽管线 条起伏变化,但通篇看来 又不失和谐,在力量感的 表现上非常成功。因此, 临习时可选择弹性较强的 兼毫笔,着重练习笔力。 笔画要瘦劲而不纤弱,波磔则较其它笔画梢粗,至收笔前略有停顿,借笔毫弹性迅速挑起,使笔意飞动,清新劲健。“燕尾”捺画大多呈方形,且比重较大,看上去气势沉雄。 另外,此碑分四面,有碑阳、碑阴之分。碑阳部分结字端庄,章法排列也较为规律,堪为《礼器碑》风格的代表。章法处理是纵有序,横有列;字距宽,行距密。这种章法充分展现了和谐、端庄、秀美的整体特征。碑阴部分用笔奔放飘逸,自然成趣,字的大小不甚统,横列的法则也被打破,抒情性极强,在整个书意上倾注了书家更多的主体精神与气质。章法处理是纵有序、横无列,行与行之间有一定间距,字距参差不齐,富于流动感,通篇自然灵动,富有生气。 《张景碑》

隶书书法诗词

隶书书法诗词 隶书书法诗词欣赏: 隶书书法诗词1 隶书书法诗词2 隶书书法诗词3 隶书书法诗词4 隶书书法诗词5 隶书的书法地位: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它与当代文化相互交织,以其自身悠久的传统、丰富的内涵,在纵向、横向上对其他类别的艺术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它如同一颗明珠,使中国传统文化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当代每一个书法人无不以此为荣,并试图在这个领域承担起延续与张扬的历史使命。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隶书欣赏和创作来讲,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哪些传统汉隶古朴、规矩的艺术形式,而是更多地从隶书发展更为早期的阶段中吸取精华,因为这个阶段篆隶相间,书体变化尤为丰富。一直以来,传统的隶书以汉隶石刻为宗,说到汉隶,主要是依靠刻石拓本得以传播,刻制工艺夸大了其装饰性,造成与原书写状态有别的笔法差异,引发审美、批评和学习上的误解,因刻石之讹而传讹。直到明清,特别是清季形成“尊碑抑帖”的审美思想,使得

汉隶才真正成为书法家取法的书体。可以说,隶书摆脱实用转入艺术的创作历史不过短短三百年的历史。回顾隶书艺术化的进程,邓石如全面继承、整理汉隶,集其大成,有荜蓝之功。清中晚期,伊秉绶、何绍基、金农等书法艺术家,对隶书的艺术创造作了深入的探索,可惜的是时代的局限性使得他们的探索没有很好展开。如果把古代隶书的发展概括为先变化后规范的话,那么当代隶书就是先规范后变化。这些创新型隶书常用的丰富的创作手段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与传统隶书的溯源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是隶书的最初状态无法见到,只得依助刻石拓本,其基础只能是刻石为前提;二是整个时代的艺术审美氛围,影响其隶书艺术化创新的全局性。清人隶书艺术化创造的不彻底性,给当代隶书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当代的一些隶书大家,在继承总结前人的遗产上,创作各呈特色,具有原创色彩,这种创造性正是推动书法历史发展最为可贵的精神。他们的隶书即使放在古代隶书中亦毫不逊色,甚至有超越先人的地方。当代隶书创作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具有书写性,使隶书的凝重感与墨迹书写的流动性统一了起来,丰富了隶书的表现力。悟”是艺术创造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天资,别人代替不了。要靠自己的功力积累到一定的时候,经过大量实践,方能豁然开朗,悟出此道。 隶书是先从汉碑入手,寻求突破,而后注意汉简。开始的时候有些过,但现在回过头看,觉得还是有必要,没有当时的“过”就不能与原来的传统的汉碑拉开距离。这么多年以后,渐渐地回到汉隶之间,以汉碑为基本骨架。现在有人隶书有书写性,这来自于《石门颂》的影响。汉碑书法的发展空间很大,每临都有新

“隶变”与汉代隶书艺术的辉煌成就

第17卷第3期衡水学院学报Vol. 17, No. 3 2015年6月 Journal of Hengshui University Jun. 2015 DOI:10.3969/j.issn.1673-2065.2015.03.023 “隶变”与汉代隶书艺术的辉煌成就 李祥俊a,b (北京师范大学 a.哲学学院;b.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摘要:隶书是古文字长期变化发展的产物,它进一步突破“象形”拘束而抽象化,拓展了书法的用笔变化和字结构的空间安排。隶书在汉代达到成熟,成为全社会的通行文字。现代遗存的汉隶主要有碑刻和简牍帛书两大类,碑刻尤其是东汉中后期的名碑是历代传承有绪的隶书艺术典范,而近现代出土的简牍帛书则呈现出一个更加广阔的隶书艺术世界。隶书在东汉末年逐渐走向衰微,清代隶书随学术风尚转变而复兴,总体成就直接两汉。 关键词:隶变;汉碑;简牍帛书;隶书;书法 中图分类号:H0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15)03-0094-06 汉代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确立时期,也是中国文化作为一个独特类型的确立时期。在两汉400年的历史中,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都得到全面发展,汉王朝在对待文字和书法的态度上和秦王朝大不相同,它没有采取强制性统一文字的措施,只是在官吏选拔等政策导向上重视书法能力,总体上接续“秦书八体”,呈现出自然发展的态势。因此之故,汉代在书法发展上和秦王朝也大不相同,即秦篆在一开始就取得最高成就,然后迅速没落,而以隶书为代表的汉代书法艺术却在400年的时间里不断进化、完善,在东汉末年达到其辉煌的顶点。 一、“隶变”的内涵与演进历程 “隶书”的“隶”是“佐隶”的意思,而“隶书”在其最初出现时就是指下层社会人士日常应用的通俗文字。今天人们提到汉代书法时往往就会想到隶书,其实“隶书”这个概念本身的含义是相当复杂、含混的,可以说,汉代人心目中的“隶书”和我们今天理解的“隶书”是有一定差别的,两汉时期所谓的隶书是指400年里不断变化发展的那样一种不同于先秦古文字和秦篆的书体,它包括早期的古隶,也包括发展到后期成熟形态的“八分书”,东汉末年的那些著名碑刻就是这种“八分书”的典范形态,学术界把隶书从形成到成熟所经历的数百年发展过程称为“隶变”。 “隶变”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件大事,和秦篆总结先秦古文字相对应,“隶变”则开启了直到今天的文字书写的新传统。今、古文字的差别是多方面的,而象形文字的进一步抽象化是其中最根本性的差别。包括秦篆在内的古文字还是“象形”本位,它的“篆引”笔画正是为了描摹物象,虽然是“抽象”式的描摹,而“隶变”则化圆为方、化曲为直,进一步突破了“象形”的拘束,这是隶书开启的包括楷书、行书、草书在内的今文字的基本特征。隶书牺牲了一部分“象形”的丰富性,这是削弱了受制于外的被动的丰富性,而代之以笔法变化和字结构空间安排上的丰富性,这是强化了人为的主动的丰富性。 “隶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过去由于书法发展史料的缺乏,人们对于汉隶的成熟时间和演进历程都存在着模糊以至错误的认识,传统认为秦始皇时人程邈损益大、小篆成为隶书,又有人认为东汉时人王次仲创“八分书”,各种说法不一,且搀杂种种神奇异说。近现代简牍帛书的大量出土,使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有了新的突破,从中可以看出“隶变”的过程是有阶段性的,大致可分为古隶、汉隶两大类。其中古隶在战国中后期即已出现,如年代大致在公元前300年左右的《青川木牍》等,这种古隶的形态一直延续到秦王朝和西汉初年,如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甲、乙两种《老子》写本(图1),墓葬年代在汉文帝时期,书写时间应更早,这两种写本时间上较接近,都属于广义的古隶,但又有一定的差别,乙本更接近成熟的汉隶。这种古隶进一步演进,“河北定县四十号汉墓出土的大批宣帝时的简牍,是由规整的八分书书写的,标志着隶书在西汉中后期已 收稿日期:2015-03-02 作者简介:李祥俊(1966-),男,安徽合肥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衡水学院特聘 教授。

论清代隶书的艺术特色

论清代隶书的艺术特色 隶书发展历史久远,在经历每个朝代都会进行修改完善,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书写习惯,今天我们来谈谈清代的隶书艺术特色,希望大家喜欢。 清代隶书艺术特色 从宽泛吸收其他书体优点来看,清隶的营养成分是有分量的。清代隶书家远绍汉隶,对汉碑碑额及碑阴的研习颇见功力。书法赖以存形的核心点是抽象,具有表现为时间序列和线性构架的本体规律,有不可逆性和不可约简性。 汉隶碑额或碑阴亦具这些属性。这些碑额或碑阴给清代隶书家的启迪是明显的。除了这些碑额或碑阴以外,清代隶书家对魏晋南北朝碑如《范式》、《李仲璇》等也认真临写,当然对诏版、砖文、镜铭也注意取法。正是这样,使清隶打破了传统隶书与其他书体的界限,体现出清代隶书家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的发展理念。 清初隶书成就最高的郑谷口,以草法入隶,其隶书被包慎伯列为逸品上,博诵经史、蕴蓄闳深的大学人、大词人朱彝尊以欧法入隶,笔意秀劲,韵致超逸《桐荫论画》。此外,金吉金以吴碑入隶,伊墨卿以鲁公楷法人隶,都使隶书呈现出各自的审美取向。这种以正、草、篆籀入隶,动、静相整合的隶书面貌,可渭空前,充分展示了清隶放意自得和心手达情的时代特色,从而使

清隶在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的张力都得到了显著加强.构成了隶书发展史上一座令人瞩目的高峰。从清隶书家所用的工具观之,亦有长于前辈书家之处。 中国文房四宝史告诉我们:宋代以前,总的来说用硬毫笔者占大多数,明代开始,用软毫的才逐渐多起来,具体地说,明以后至清代,羊毫被广泛使用。《频罗庵书画跋》云:笔要软,软而遒,笔头要长,长则灵。 长锋羊毫有如下特点: 一、便于储墨并且储墨量大,二、八面出锋的旋转余地大,适于隶书特色之笔燕尾笔法的运作。读邓石如隶书,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长锋羊毫的这些特点。从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的角度看,清隶具有抒发性灵、解放思想、师汉隶但不为汉隶所束缚的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的特色,用石涛的话说,就是勇于借古以开今。如张文鱼的飞白体隶书,赵之谦的魏碑体隶书,均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充分表现了他们良好的修养、上乘的品格、阔大的襟抱和精湛的功力,真是: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艺概书概》从墨色上看,清隶的一大特色是墨色活。活从何来。活从善于用水来。何绍基、赵之谦、吴苦铁等皆为用墨高手,其涨而不烂、润枯相间的施水带墨法,使墨色在隶书中充分地表现了艺术魅力。书法形象的智性把握是法,而书法形象的情感酿造,却是意。

隶书的美学特征

隶书的美学特征 刘斌 中国书法传统久远,基础深厚,以其独特神奇的艺术魅力,受到国人的普遍推崇和热爱,在世界上,这束魅力的艺术奇葩,也有着极其广泛的影响。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等各种书体,尽管产生的时间不同,担负的社会功能与文字功能各异,它们都是书法艺术百花园里的绚丽奇葩,各自绽放出夺目的异彩。各种书体在艺术特征上有所区别,都有自己特定的规定性,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书家的个性气质、抒发情感性灵。各种书体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借鉴,相互交融而使书法艺术园地鲜艳多姿。 隶书,又称“隶文”、“隶字”、“佐书”、“八分书”,隶书是由篆书演变而来的一种书体,它始于秦兴盛于汉,是我国自有文字以来的第二书体。隶书从秦代始创,经过两汉,在楷书未出现之前,一直为通用的汉字楷模。在汉字的演进发展过程中,隶书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上承前代篆隶的一些规则,下启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的书法风范。它的产生与发展,为后来的楷书、草书以及行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因此,早期的隶书与篆书比较接近,晚期的隶书与楷书比较接近。隶书典型笔法是主笔有波磔,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结体多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厚重端庄。它美观的字形和多姿的笔画,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隶书在笔画上具有波、磔(zhe)之美。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只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

尾”的捺笔。写长横时,起笔逆锋切入如“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隶书的笔画粗细、方圆、露藏、提按、曲直、长短等运动变化,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笔势飞动,姿态优美。在结构上,有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汉隶具有雄阔严整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造型古朴大方,庄重而宁静。隶书在造型上,横画上下的仰俯取势,竖画左右的向背呼应,使隶书的字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性。隶书仍带有篆书痕迹的结构,给人们以古朴典雅的感觉,但是,又不像篆书那样难于辨认,它可以像楷书一样,使人一目了然。隶书的种类很多,有的长些,有的扁些,有的是二者兼备。它的间架结构,横平竖直,笔画均匀,给人以稳重的感觉。隶书的形体多变,笔画多样、复杂、丰富。隶书由小篆的长方形的规整状态,转变为以扁平为主,趋向方形发展的字形结构特征,使汉字方块形空间构成特征,趋于明朗化。同时隶书的书写意味明显加强,从而丰富了书法的艺术表现力,成为古今书法家进行创作的主要书体之一。 隶书碑刻充分表现了隶书艺术特征,隶书碑刻有三百多种,主要有《乙瑛碑》《史晨碑》《礼器碑》《张迁碑》《华山碑》《曹全碑》《石门颂》等。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气。 《史晨碑》,典型的庙堂正体,刻写具精,八分披拂,装饰意味极浓。由于这类作品受儒家中和美学思想的整体笼罩,呈现出情理交融,文质彬彬的审美风范。 《礼器碑》,书法瘦劲宽绰,笔画刚健,用笔力注笔端,如干将

隶书教案

隶书教程 隶书又称佐书、八分书。正恒《四体书势》说:“隶书者,篆之捷也。”许慎《说文解字·叙》说:“秦天经书,涤除旧典,官狱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实际上隶书就是篆书的简约与急就。 隶书上承篆籀,下启行草。隶书产生于战果,兴于汉。至东汉则饰以波挑,这时期碑刻最多,形成中国石刻的第一次高峰。隶书因从篆书演变而来,有些字形还有篆书痕迹,但用笔改转为折,提按顿挫,形成了隶书独有的笔法。横挑是隶书最具特点的笔法,它往往是整个字的主笔,隶书中几乎无钩。隶书用笔分为方圆两大类,还有一种为方中寓圆。隶书用笔最忌以唐楷笔法掺入,其笔画教楷书更为舒展,要求纵逸尽势。 明赵宦光说:“篆籀相向成文,分隶相背各分,其势波折左右,其形连屈钩连,篆势有转无折,隶笔有折无转。”这对篆隶的不同特点作了概括的阐述。 在此以《汉乙瑛碑》为例,详细讲解隶书的用笔结体学习过程。 隶书推荐碑帖:汉碑:《乙瑛碑》、《张迁碑》、《曹全碑》、《石门颂》、《华山庙碑》、《史晨碑 隶书又称佐书、八分书。正恒《四体书势》说:“隶书者,篆之捷也。”许慎《说文解字·叙》说:“秦天经书,涤除旧典,官狱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实际上隶书就是篆书的简约与急就。 隶书上承篆籀,下启行草。隶书产生于战果,兴于汉。至东汉则饰以波挑,这时期碑刻最多,形成中国石刻的第一次高峰。隶书因从篆书演变而来,有些字形还有篆书痕迹,但用笔改转为折,提按顿挫,形成了隶书独有的笔法。横挑是隶书最具特点的笔法,它往往是整个字的主笔,隶书中几乎无钩。隶书用笔分为方圆两大类,还有一种为方中寓圆。隶书用笔最忌以唐楷笔法掺入,其笔画教楷书更为舒展,要求纵逸尽势。

论清代隶书艺术特色

论清代隶书的艺术特色 清代隶书“直接汉人”(守敬句),贯穿于有清三百年的历史发展历程中,名家辈出,风格多样。清隶为清代碑学的兴起,从根本上击溃帖学垄断的僵局,起到了重中之重的历史作用。典册告诉人们,有清一代擅长隶书的名家达500人之多。清代早期的隶书名家有:郭允伯(?-1652)、万授一 (1659-1741)、王嵩樵(1592-1652)、王烟客(1592-1680)、王虚舟(1668-1743)、傅青主 (1607-1684)、谷口(1622-1693)、朱竹坨 (1629-1709)、垢道人(1605-1691)、林吉人(1660-?)、周亮工(1612-1672);清代中期的隶书名家有:邓石如(1743-1805)、伊墨卿(1754-1817)、曲江外史(1687-1763)、南阜山人(1683-1748)、汪近人(1686-1762)、高西唐(1688-1753)、克柔 (1693-1765)、石(上宀下戊)(1696-?)、罗两峰(1733-1799)、龙泓山人(1695-1765)、黄小松(1744-1802)、奚冈(1746-1803)、曼生(1768-1822)、

巴隽堂(1744-1793)、桂馥(1736-1805)、翁方纲(1733-1818)、阮芸台(1764-1849)、钱立群(1759-1844)、文鱼(1738-1814);清代晚期的隶书名家有:吴熙载(1799-1870)、何绍基(1799-1873)、莫(吕阝)亭(1811-1871)、濠叟(1812-1881)、胡不恐(1817-1862)、见山(1819-1896)、俞荫甫 (1821-1907)、胡荄甫(1825-1872)、之谦 (1829-1884)、吴大澂(1835-1902)、徐袖 海(1826-1890)、翁叔平(1830-1904)、惺吾(1839-1914),等等。 造成清代隶书鼎盛、名家辈出的原因是什么呢?从社会状况来看,清代政冶极不清明。清初读书人为避“文字狱”,把自己的精力移入金石考据领域。当然,由于金石彝器出土日多,也为金石考据的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清代学人治学态度严谨,崇尚“一事不知,儒者之耻”的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清代考据学得到空前发展,本不为人所重的残碑、断纸,竟成了考据学家寻觅的瑰宝。清代学者尤重汉隶的研究,如万授一的《分隶偶存》、桂馥的《说隶》、翁方纲的《两汉金石记》、顾炎武的《金石文字记》等,给清代隶书的繁荣昌

隶书分析

隶书的分析 隶书源始于公元前三世纪,成熟于刻石鼎盛的公元前后,是由前文字篆书演化而来的一种文字(字体)。没有哪一种字体与隶书一样在概念和文本上显示出极大的混乱和庞杂,当然也没有一种字体如隶书一样被世人喋喋不休:古隶、今隶、秦隶、分隶、佐书、佐隶、史书、八分、汉隶、楷隶、散隶、草隶、魏隶、隶书等等。对此,论者无意于吹毛求疵地纠缠于概念的界定,必须申述的是,隶书是文字史上从难到易,从繁到简,甚而进化论式地转化为实用性极强的一种实用文字。书史把这一转化过程概括为“隶变”。隶书在形成之始,作为篆书的辅助字体,同篆书的实用功能一样,本能地接转了“佐书”奴性(非艺术而实用)。质言之,隶书是手艺人在宗法制度下被人役使,非自觉地在文字实用范畴之内创造的一种醒目、规范且板滞的字体,它并不能因“汉字情结”及与其后转渡书法的关联而进入书法艺术之域。 统观隶书,因实用性之限制,其点画皆实,这许和刻碑因素大有关系。近现代出土的秦汉简不但为我们提供了从篆书至汉碑这一时段上的补白之作,也使我们看到了最早的墨迹。简牍书在竹木简光滑的表面仍以质实的笔画排列汉字,这多少给我们传导了这么一种信息,即隶书同简牍书一样,是手艺人在实用目的的驱使下,用老实淳朴且近乎愚昧的非理性思维,以工艺制造式的次序抄录的汉字文本。《易》太极图像的虚实互动模型,是包涵天地潜在存在以及时空互应互转互融的一种有待于“破块启蒙”的洪荒之气,它具有美的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艺术图像所包涵的虚实对立统一,是作品之所以成为艺术的生命行为。隶书点画皆实而缺乏大虚,正是手艺人创造智性孱弱而使隶书进入不了书法艺术的最致命弱点,它只能在极其有限的字型结构上小打小闹,在限定度之内调节。这个弱点,只有当书法进入人文自觉之后,才能以创造主体的审美之维,把抽象于自然的运动符号,凝定成艺术图像,形成生命的张力。 隶书点画之实其表现形态是描。在中国书史印象式感悟批评的语境中,出现了“败笔”二字。征之书史,“败笔”是评价具有一定层次书家作品的专用词汇,很难想象,对于一个没有入门的书写者之作,如何轻佻的评判“败笔”!而且,“败笔”是具备一定水准的整幅作品(和文学用语不同)中字与字相对而言的。在上古甲、金、篆、隶、鸟虫书等字系中,很难用“败笔”词旨给以评判,因为这些字系本体已在实用之途上锤炼得完美至极,无艺术性而与工艺品有同质关系的构成作品是不能用艺术作品的评判标准去作审美价值判断的。也就是,隶书对点、线、面的修正和重塑,已达到了实用美的最高点。惟其如此,有关隶书能否作为艺术介质的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了,下面笔点将逐点加以剖析。 点隶书之点均须藏锋逆入。出锋方向根据各字的结构规律化排列。如点下有横,则点之出锋倾右;凡“小”字例中,左点向左上,右点倾右上;“水”字例中,中间一点之布局必外拓于上下两点,其自上而下三点之出锋愈下愈斜。在隶书“点”的图式上,最大可能地追求规整与精到,点口清晰,端庄分明。成在何处也就败在何处,对于点,《永字八法》中说:“侧不得平其笔,当侧笔就右为之”,而在其后的《八法化势》里,(参看《汉溪书法通解》)如捉迷藏一样,发明了蝌蚪势、栗子点、杏仁势、柳叶势等等。实际上,隶书之点很简单,无非“就右”为之耳,在字之“水”部及下部也只是置陈的位置不同而已,就如把一个鸡蛋从A处挪至B 处依然是哪个蛋一样。无论是《永字八法》还是《八法化势》等等,远没有卫夫人“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对点的张力概括得如此深刻。“高峰坠石”还有

隶书又名佐书

汉隶 隶书又名佐书、分书、八分,因盛行于汉代,所以又叫汉隶,它是由篆书圆转婉通的笔演变成为方折的笔画,字形由修长变为扁方,上下收紧,左右舒展,运笔由缓慢变为短速,从而显示出生动活泼、风格多样的气息,给书写者带来很大的方便。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 秦隶指战国、秦至西汉初期的隶书,又叫古隶。古隶的起源,说法颇多。从目前所发现的资料来看,秦隶产生于战国时期,从四川青川县出土的战国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的“木牍”上出现的隶书早期形迹看,减损大篆的繁琐笔画,字的形状由篆书的长方变为正方或扁方。虽然它的结构还带有篆味,但已出现隶书的雏型。到了战国末期,这种雏型隶书已普遍使用。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二五六年)的《秦简》图一看,这种似篆又似隶的字体,逐渐体现出了字形的简洁明了、线条的活泼规范。在出土的战国至秦的大量木牍、竹简和帛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由篆书演变成隶书的漫长过程。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便于统治,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措施,其中的一项便是《书同文》。由秦朝宰相李斯、中书令赵高等在战国文字的基础上加以整理,统一了作为全国通行的官方文字,小篆。小篆比起前朝文字,在线条、结构、字形等方面是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在运笔方法上还是圆转悠长,仍未完全摆脱象形的意味,书写速度较慢。由于当时官狱繁多,军事、官府文件、公文往来频繁,经常需抄写大量的文书,省繁趋简便成了当时社会对文字改革的迫切要求,而隶书作为一种便捷的书体,在社会下层中广泛流行。卫恒《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求人佐书,曰隶字……。隶书者,篆之捷也。”便是明证。这里暂且不去考证隶书的发明者是谁,因为一种字体的产生决非个人的力量所能创造,也绝非一个时期所能完成,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际的需要而逐步形成的。 从汉字几千年的发展史看,如果把象形文字至秦小篆划为古文字,那么我们把隶书和一直到今天使用的楷书,都归为今文字。因此,隶书上承篆书之规脉,下开楷行之基础,在我国文字和书法发展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无论从实用性或艺术性方面看,它的出现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它是我国汉字演变中的一次重大变革。由于西汉初期的制度承袭秦制,在文字方面也不例外,因而西汉早期的隶书与秦代的隶书无较大差别。它既有秦代的书法特点,又为东汉时期的隶书形成奠定厂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从西汉《长沙马王堆帛书》(图二)、《居延汉简》(图三)分析,笔画已有简化,篆书味也有减少,字体趋向于衡,而用笔的提按顿挫,线条的波磔变化,结体的纵横势态,比秦代的隶书更为明显。相对来说,较多地流露出书写者的天真和质朴,然而在书法技巧上还不够成熟,不是典理的隶书。 西汉中期至东汉,隶书渐臻完美,尤其在东汉,由于统治阶级采取了一些较为明智的政策,整个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随之昌盛,树碑立传之风人兴,涌现出厂大量技艺精湛、风格鲜明的优秀碑刻,从而隶书发展成为正规而又富于艺术性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书体。 我们通常所说的汉隶,主要是指东汉碑刻上的隶书。它们的特点是用笔技巧更为丰富,点画的俯仰呼应、笔势的提按顿挫、笔画的一波二折和蚕头雁尾及结构的重浊轻清、参差错落,令人叹为观止。风格多样且法度完备,或雄强、或隽秀、或潇洒、或飘逸、或朴茂、或严谨,如群星灿烂,达到了艺术的高峰。《乙瑛碑》、《石门颂》(图四)、《礼器碑》(图五)、《孔庙碑》(图六)、《华山碑》

也论汉画像石题榜隶书艺术-中国汉画学会

也论汉画像石题榜隶书艺术 郑立君 【内容摘要】出土汉画像石题记与榜题文字书体主要是隶书,其写刻可能有三个群体参与:有些书法家参与书丹、一般书写者参与书写和石刻艺人写刻。有些经典性的题榜隶书艺术,可能由有些书法家书写,一般书者和石刻艺人难以达此高度。一般书写者参与书写有其可能性,大部分题榜隶书应该由石刻艺人写刻,对其研究不应一概而论为汉代的民间书法艺术。【关键词】题记;榜题;隶书;书写者 【作者简介】郑立君,男,1968年生,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在出土的不少画像石上出现了题记与榜题文字,这些文字不仅书体多种多样,而且也是汉代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见证。但长期以来,学界重点关注得是其记述的内容、墓葬时间和墓主人、历史人物名称等方面的考释,对其书刻艺术等问题讨论较少,本文试就这方面问题提出一些思考。 题记文字大多镌刻于图像之外的空白石面处,也有些镌刻在画面内,字数有几个、几十个乃至四五百个,有纪年和无纪年两类。其功能主要体现在描述画像故事内容、说明墓室墓阙祠堂、画像石制作缘起与过程、记载有关事件和吉祥语与颂词等方面。这类文字在山东、河南、江苏、四川、陕西、山西等地区较为常见。但究竟有多少块出土画像石上刻有多少条题记,未见当然也很难有一个确切的统计数字。所以,不少学者关于它的论述大都是就目前所见的且择其要者论之。如有学者列举了有纪年的题记73条,无纪年题记34条[1]。有学者说“目前可资利用的纪年汉代画像石资料有90余条(含只见题记,未见图像者)”,并统计出了有纪年的汉代画像石94条等[2]。榜题文字大部分镌刻在人物行列、历史故事、神仙和车骑出行等图像傍边的长方形框内,字数有二个乃至二三十个不等。其功能主要用以标明主要人物、动植物、交通工具等姓名、身份、名称等,有着使观众更好地认知图像内容与思想等目的性[3]。榜题数量等亦如题记,学者们的论述亦大都以常见的为例。但也有些榜题空白无文字,如山东沂南北寨东汉晚期画像石墓前室东壁和南壁横额画像中,13个长方形框内均为空白[4]等等。有学者说汉画像石榜题的出现,是“因为汉代的画象(像)有一定的格套,不同的内容会依据一定的格式化方式呈现,因此观者只要熟悉这些格套,不须要文字榜题的帮助,就能了解画象(像)的内容。凡是较常见的内容,较为大家所熟悉的,就较不须要榜题”。“凡是大家较不熟悉的,或是不以榜题帮助,无法明确传达画象(像)特定意义的,就须要另刻文字加强说明”等[5]。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商榷之处[6]。笔者认为,空白榜题不可能是刻意的留白,可能有着尚未来得及镌刻文字,或未有书写人员的书丹,或粉本上本来就无文字,石刻匠人未能刻划等原因,有待进一步考证。 出土汉画像石上镌刻的文字可分为小篆、篆隶、隶篆与隶书等多种体样,其中题记、榜题文字书体主要是隶书。关于其书刻艺术等问题,有学者认为“西汉晚期以后,典型隶书发展很快,兖州出土的孙武画像榜题属于这个范围,其‘武’字波笔已很明显,栾镇张文思题记的波脚更突出”。“汉画题记因是民间作品,书刻比较随意,故用笔、结体不象汉碑那样精到。但仍可看出,书者对以蚕头燕尾为特征的隶书笔画的意象追求,例如孝堂山石室题记、桓孨食堂题记、次和题记、孙琮题记、大汶口题记皆如此”。“通俗隶书笔画不加修饰,无波挑,是汉代基本的、实用性隶书体。它是由篆书直接演化而来,大量地存在于民间、存在于文化下层人士的笔记手札中”。山东藤县堌城画像题记、莒南县孙仲阳阙铭、平邑县皇圣阙题记、功曹题记和沂南北寨题记等等书法作品,“书写都非常自然,笔画不拘行格,写法简捷、通俗,具有古拙天然的意趣”。“它与典型隶书同宗同祖,西汉武帝前,典型隶书分化形

优秀隶书书法作品欣赏隶书毛笔优秀书法作品欣赏

优秀隶书书法作品欣赏隶书毛笔优秀书法作品欣赏隶书是继篆书而兴起的一种书体,它源于战国,孕育于秦代,形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它由篆书省易、简化、演变而成,风格多样,历史悠久。在书法的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下面是为你的隶书毛笔优秀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初学隶书,首先要在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汉碑中先选择一种来入手临习。选帖的标准是,书法应规入矩,平正端严,存字较多,字口清晰,笔法完备的汉碑,如《史晨》、《乙漠》、《华山》、《曹全》诸碑,当然选帖也要根据每个人的笔性和喜好来加以取舍。字帖最好用初拓本,因初拓本较好的保留了原碑书法的丰神。在好拓本不易得的情况下,可用影印本。 选好帖后,就可以开始临帖了。学习书法主要采用钩、摹、临三种方法。钩是以透明的纸复在字帖上,把映出的字用很细的笔画钩出字形的轮廓,然后再用墨填。不填墨的称为双钩。摹,也是用透明的纸复在字帖上,按照映出的字形,摹写其笔画和位置。临,是把字帖放在面前,对照字帖上的字,细心观察和领会字的点画形态,结体特点和运笔方法,细心仿照写出。用钩的方法繁琐费事,摹和临也各有利弊,如姜白石《续书谱》就说:“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盖临书经意而摹书不经意之故也。”所以临写的方法多为人取。

临写之前,还应多读帖,所谓读帖,就是打开字帖,认真观赏,注意字帖上每个字的笔顺、笔意点画和结构特征,乃至神韵。养成了读帖的习惯,还可为背临即不对照字帖,用记忆的方法写帖上的字打好基础。 选定一种字帖后,要临写一个时期,能做到临写的字与原帖字体形态及点画气势相象就可以了,并非要—无差才可。总之,既不要见异思迁,也不可一成不变。有了一定的根基,多换几种帖来写,对笔法、结构就掌握得多些,还会避免专临一帖,跳不出去和过于甜熟的弊端。 在临写练习过程中还有几点要加以注意:临写时不要贪多,每次临写几个字就可以。往往一次写几十个字,却一无所得,精意地临写几个字,反而会有收获。临写的字最好比原帖上的字大,这样会使笔势展开,也易见骨力,一般汉碑上有些字残损或漫漶,字形不完整,笔意不明显的可以不临,甚至有些结构不美观的字也可以不临。 隶书从发展到嬗变、升华,已是有了定型的书体。对其加以变革和创新,都相当困难,这就更需要每一个学习隶书者要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应该尽可能对古今各种优秀的隶书作品反复观赏,提高欣赏能力,从中不断汲取营养。书法之外的艺术也须学习和借鉴,这有助于丰富学识和提高创造能力。 最后还要指出的是,随着书法艺术的不断发展,书法理论的学习与研

隶书字体结构解析

隶书笔法 一、隶书折的变化八种 方折:该笔画为横画和竖画的组合,转折处稍提起,调整笔锋后于远处入纸向下徐行。 上角折:此种类型的折法,在书写时笔锋至转弯处微提,向右上方换向转笔向左下运行。 右折角:将笔行至转角处,即向左下方换锋运笔,右角明显外突。 > 圆折:转折时笔锋稍转,宜圆润灵活,切记顿挫粗重运行。 > 竖折:行笔至转折处,将笔锋调整后向右运行,竖与横及转角要连接自然,和谐统一。 >

下斜折:书写至转角处,即转笔向左下斜势徐行,使折角一下的竖画向内收。 > 上斜折:逆入向左下运笔,至适当处即转锋向右,使折角以上的画成斜势,转折处宜大些。 > 绞丝折:由于该笔画的折角较多,在书写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参差错落,力求生动多变,形容各异。 "> 二、隶书波的变化八种 底尾波:行笔接近尾部,向右下边行边按,然后向右出锋,整个笔画略成弧行。 > 大尾波:该笔画在书写时宜稍重顿按,使其下部粗大有力,上沿线较平。 > 竖折波:此笔画是竖画和波画的组合,在书写时要注意衔接自然。

0> 藏锋波:书写该该笔画的尾部时,稍重按后向右提笔运行些许即将笔锋回转裹藏收势。 0> 长平波:逆锋向左下方顿挫,势饱劲足,形成蚕头,中部微细,至尾部稍停顿后向右偏上逐渐顺势提锋,形成一波三折之势。 > 方头波:落笔取逆势,然后向下切入成方笔,似刀切状,转笔向右运行,中部很尾部的运笔和长波相似。 > 翘尾波:行笔接近尾部,稍重按后向右上方逐渐提出比锋,尾部上翘。 小尾波:此笔画在运行时,宜瘦劲些,至尾部处微按(有的甚至不按)后,即向右出锋,雁尾不太明显。

> 三、隶书钩的变化十二种 竖钩:藏锋起笔后转笔向下,宜挺直,至转弯处要圆转,然后向左运笔,边行边提出锋。 > 斜钩:此笔画在(向右下或左下)运行时,要视整个字的结体来决定其斜度,保持重心平衡,钩不宜粗大。 > 右折钩:藏锋或露锋起笔后向下行笔,至适当处转折调整笔锋向右运行,要求活泼渐粗,尾部微上翘。 > 短钩:该笔画在行至转弯处,要求圆转,其钩不宜粗大,微向上钩。 > 长钩:该钩略呈半圆状,斜势,转角处忌方折,向左钩出应舒展有力,收笔或出锋或回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