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安全困境_概念辨析

_安全困境_概念辨析
_安全困境_概念辨析

安全困境 概念辨析

尹树强(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

[内容提要] 安全困境 是国际安全领域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巴特菲尔德和赫兹共同提出了这一概念。善良的意图、无法决断的不肯定性、自我挫败或矛盾的政策以及 悲剧 含义是判定一种情势是否为 安全困境 的参照标准。国际政治中存在着 体系引导型 和 国家引导型 两类安全困境,二者的运行过程是相同的,但在缓解和逃逸问题上存在着重要区别。

[关键词]安全困境 缓解和逃逸 体系引导型 国家引导型

安全困境 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用以解释国际紧张、对立乃至冲突形成机理的一个基本概念。 在世界政治的所有困境中,安全困境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指国际政治理论与实践的核心。 近年来国内有学者在相关研究中对 安全困境 这一概念也有所述及,但迄今仍缺乏对其全面而又详细的分析。笔者不揣冒昧,试在此方面作一尝试以求教于学界。

一、 安全困境 的界定

安全困境 所描述的情形古已有之,最早可追溯到有文献记载的公元前五世纪。其时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其名著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中写道,正是 雅典力量的增长以及由此导致的斯巴达的恐惧使得战争无法避免 。 按照学术界的共识,首先对 安全困境 这一概念进行阐释的则是英国历史学家赫伯特 巴特菲尔德(Herbert B utterfiled)和美国政治学家约翰 赫兹(John Herz)。 巴特菲尔德称之为 霍布斯主义的恐惧 (Hobbesian fear),赫兹则是学术界用 安全困境 这一术语概括此类情势的第一人。两位学者一致认定 安全困境 这一概念的本质是一个 悲剧 (tragedy)。巴特菲尔德在 历史与人类关系 中认为: 即使没有任何一个蓄意出来危害世界的大恶人的干涉,历史上最大的战争也可能爆发。它最有可能在两个急于避免任何冲突的两个大国之间爆发。 由于安全困境的存在,均无意伤害对方的两方最终却走向战争,巴特菲尔德将此描述为 现代国际冲突中的悲剧因素 。 同样,赫兹也认为, 正是安全困境的一种悲剧含义使得原本可能从未存在的相互恐惧最终可能产生最可怕的结果 。 在巴特菲尔德和赫兹提出这一概念后,由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以及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在理论界的主导地位, 安全困境 在国际关系中日益发挥显赫的作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在这一领域涌现出诸如罗伯特 杰维斯(Robert Jervis)、杰克 史奈德(Jack Sny der)、阿兰 柯林斯(Alan Collins)等一批著名的学者,并出版了大量的相关文献。但人们为 安全困境 所下的定义也越来越多,并由此产生了一个如何界定 安全困境 的问题。根据英国学者阿兰 柯林斯对以往学者对 安全困境 所下定义的总结, 常见的

以下这段论述请参阅Alan Colli ns,The Se curity Dile mma and the End o f the Cold W ar,Edinburgh:Keele Uni versity Press,1997,pp.11-14,注 均转引自该书,不再注明。

Paul R oe, M i spercepti on and Ethnic Conflict:Trans ylrania s so cietal security drlemma ,Re vie w o f Internat ional Studie s,28/1(2002),p.58.

John Herz,Inte rnational Politics in the Atomic Age(Chicago,IL: Chicago Unirersity Pres s,1966),p.241.

Herbert Butterfield,History and Human Re lations,pp.9-36.

Herbert Butterfield,History and Human Relations,pp.19-20, quoted from Paul Roe, Misperceprion and Ethnic Conflict:Trans yl rania s societal security dilemma ,Revie 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28/1(2002),p.

59.以下注 、 转引同处。

See Herbert Butterfield,History and Human Re lations(London: Collins,1951);John Herz,Political Realism and Political Ide alism(Chica go,IL:Chicago Universi ty Press,1951).

Robert Lieber,No Commone Powe r: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re lations,Ne w York:Harper Collins,1991,p.6.

Nicholas Wheeler and Ken Booth, The Securi ty dilemma ,in John Baylis and N.S.Rengger(eds.),Dilemmas o f W orld Politics:inte rnational issue s in a c hanging worl d(O xford:1992),p.29,quoted fro m Alan Collins, The Sec urity Dilemma and the End o f the Cold War,Edinburgh:Keele Uni ver si ty Press,1997,p.9.

大致有以下四种:

(1)对别国安全的损害。这类定义关注因安全困境的运行所产生的结果,强调一国如何因其所采取的行动而无意间损害了邻国的安全。罗伯特 杰维斯、查尔斯 格拉泽(Chales Glaser)和巴里 布赞(Barry Buzan)就是此类定义的代表。例如,杰维斯认为当一国寻求增加自身安全而采取的大多数手段具有不经意间损害他国安全的效果时,安全困境就会发生。 布赞也同样认为, 当国家为自己寻求权力与安全时,很容易威胁到其他国家对权力与安全的追求 。

(2)所有各方安全的减损。这类定义主要关注 安全困境 的 自我挫败 (self-defeating)特性。罗伯特 莱伯(Robert Lieber)认为,通过增加它们的权力,国家 并不必然增加它们自身的安全,因为它们的邻国和对手也会诉诸同样的手段。实际上这种加强军备的行为倾向于使得所有国家更不安全,因为它提高了所有各方面临的潜在威胁的水平 。 巴里 波森(Barry Posen)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把安全困境定义为一种情形,在这种情形里 一国为加强自身安全所做的一切招致反应,最终使得该国与以前相比而不安全 。

(3)意图的不确定性。此类定义主要侧重于解释 安全困境 这种现象的起源,关注于国家间的互动。赫伯特 巴特菲尔德在阐释 安全困境 的机理时写道, 你知道你自己无意加害于他,除了寻求对自身安全的保障外,你对他一无所求;你绝无可能完全认识或记得这么一点,即他无法透视你的心灵,因而他对你的意图就决不可能像你对这意图一样放心 。 尼古拉斯 惠勒和凯恩 布思(Nicholas Wheeler and Ken B ooth)则认为, 当一国的军备行为在另一国的思想中造成关于它们是用于防御目的(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加强自身的安全)还是用于进攻目的(改变现状以使其对己有利)而无法决断的不肯定时,安全困境就会存在 。 惠勒和布思还把这种无法决断的不肯定性(unresolvable uncertainty)视为界定安全困境的首要特性。

(4)缺乏合适的政策。这种定义强调国家所处的绝望的境地,无论采取哪种选择,一个令人无法满意的解决方法是唯一的结果。理查德 斯莫克(Ric hard Smoke)在述及此点时写道, 在本质上, 安全困境 的观念认为,如果一国在保卫自己安全上无所作为,它不会感到安全,但是任何保卫自己安全的努力必然威胁到他国或多国的安全,结果该国面临着一个困境:如果它不采取行动,它将不会感到安全,而假如它那样去做仍然感到不安全 。

很显然,上述学者均是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来诠释 安全困境 ,这难免有顾此失彼之憾。不可否认,这些定义都涉及到 安全困境 的不同侧面,但它们各自均无法充分地界定 安全困境 。只有将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才能理解安全困境的动力学, 即任何一方均无意于侵略,它们行为的目的是加强防御,然而,它们不知道其他国家也仅仅是出于防御的目的而作出应对,结果它们的行为只是使事情更为恶化了。由此可以发现传统安全困境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善良的意图(benign intention);无法决断的不肯定性(unresolvable uncertainty);自我挫败或矛盾的政策(self-defeating/paradoxical policies)。 这三个特征再加上安全困境的本质 悲剧 ,是判定一种情势是否为 安全困境 的参照标准。 安全困境 概念的进一步演变和应用也只有在忠实于其原来这些基本价值时才有意义。

二、两种类型

上文所述的、由巴特菲尔德和赫兹共同提出的 安全困境 ,人们一般称之为 经典安全困境 或 传统安全困境 。它的发生在现实主义学派看来是与国际体系结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国际体系是

Ibid.,pp.23-24.

Alan Collins,The Securit y Dile mma and the End o f the Cold War, p.15.

Richard Smoke, A Theory of Mutual Security ,in Rober Smoke and Andrei Kortunov(eds.),Mutual Sec urity:a ne w a pproach to Soviet-America re lations(London:1991),p.76.

Wheeler and Booth, The Securi ty Di lemma ,p.30.

Herbert Butterfield,History and Human Re lations,p.21.

Barry Posen, The Securi ty Dile mma and Ethnic Conflic t ,Sur vival,35/1(1993),p.28.

Robert Lieber,No Common Po wer:understanding inte rnational re lations(Ne w York:1991),pp.5-6.

Barry Buzan,Peo ple,State s and Fear:an agenda f o r inte rnational se curity studie s in the post-Cold War e ra(Hemel Hempstead:Harves ter Wheatsheaf,2nd ed.,1991),p.295.

Robert Jervis, Realis m,Game theory,and Cooperation ,W orld Politics,40/3(1988),p.317.

一个无政府的自助体系,缺乏一个超越各主权国家之上的最高权威,国家间互信不足,一国在寻求安全时必须依靠自己,遵循 理性自私 的原则行事,结果正如巴里 波森所写的那样, 往往...(决策者)不会设身处地为他们的邻国着想;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自己的行为可能看上去很有威胁性。往往即使他们知道了这个问题也是不重要的。他们所处环境的特性迫使他们采取他们要做的措施 。 有鉴于此,惠勒和布思将经典安全困境界定为 体系引导型安全困境 (system-induced security dilem ma)。

除了经典安全困境外,国际政治中还存在着另一种类型的安全困境,即 国家引导型安全困境 (state-induced security dilem ma)。美国学者杰克 史奈德是第一个对这种安全困境予以关注的人。在1985年史奈德写道, 一战的案例 指出世界政治中存在着一种更为重要的困境。当1914年来临时,欧洲大国发现它们自己深陷于一个愈加剧烈的 安全困境 之中。在这样一种情势里,每个国家相信它的安全需要别国的不安全 。 史奈德的新定义似乎与传统安全困境的基本含义相矛盾。在传统安全困境里,两国中的任何一方均无意伤害对方,它们只是主观上以为他国正在以本国的安全为代价而加强安全,这种国与国之间的不相容性是虚幻的、不真实的。而按照史奈德的定义,两国中的一国将自己的安全界定为明确要求另一国处于不安全状态,两国间的不相容性是真实存在的。这也不免使人们对史奈德的新定义是否成立产生了怀疑。阿兰 柯林斯认为,只有当一个满足现状的大国寻求相对温和的霸权地位时,史奈德定义的那种 安全困境 才会存在并发生作用。在这种情势里,一个满足现状的大国为了威慑其邻国而对它们实施一种精心策划的进攻性政策,其目的不是为了推翻现状,而是通过使别国感到非常害怕以至于不敢挑战现状以达到巩固现状的目的。这种进攻性政策不是战争的前奏,相反其目的是通过要求别国感到不安全的方式来为本国提供安全。但别的国家无法将霸权国的这种方式与一个怀有险恶意图的修正主义国家区别开来,实际上,鉴于霸权国表现得如此富于侵略性,它们极有可能将其行为解读为不友好。如果它们通过增加自身的实力而对霸权国谋求主导地位的努力作出反应,那么霸权国所获得的绝对实力的增加将不会转化为其相对实力的增加。其他国家的行为有可能被解读为富于侵略性,因为霸权国认为自己无意加害于其邻国,而它们的行为则表明它们并不满足于当前的现状。也就是说,霸权国和它的邻国不能够体会各自的担忧并都在实施一些导致每一方考虑最坏情势的相互矛盾的政策。于是它们就陷入了史奈德所界定的那种安全困境之中了。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国家间的不相容性是虚幻的。霸权国及其邻国均无意威胁对方的生存,只是由于每一方对另一方意图的不确定导致了双方的相互误解;双方实施的旨在追求自身安全保障的政策实际上制造了不安全。霸权国及其邻国实施的政策不仅没有达到保证己方安全的目的,反而加剧了双方的相互担忧,最终这些政策被证明是具有 自我挫败 性质的。这些说明上述安全困境也具有传统安全困境的三个显著特征即善良的意图、无法决断的不肯定性以及自我挫败的政策。而它在本质上也可归结为一个 悲剧 。可以肯定地说,这种安全困境是传统安全困境概念的新扩展和延伸。与经典安全困境相比,它凸显并强调了国家行为在诱发安全困境中的作用。故此惠勒和布思将之界定为 国家引导型安全困境 , 以区别并对应于原有的 体系引导型安全困境 。这里应强调指出的是 国家引导型安全困境 中的霸权国必须是一个不寻求以领土征服控制其邻国的满足现状的国家,而一个旨在推翻现状,谋取领土为目标的修正主义霸权国则显然不适用于安全困境。两种类型的安全困境的运行过程是相同的,二者之间的重要区别主要集中在缓解或逃逸问

Ibid.,p.10.

Alan Collins,The Sec urity Dile mmas o f Sout heast Asia,London: M acmillan Press,2000,p.12.

Jack L.Snyder, Perceptions of the Security Dilemma i n1914 ,in Robert J ervis,Richard Ned Lebow,J anice Gross Stein(eds.),Psychology and De terrence,Balti more:The John Hopki ns University Press,1985,p.153.

Quoted from Alan Collins,The Sec urit y Dilemma and the End o f the Cold W ar,p.21.

Barry Posen, The Securi ty Dile mma and Ethnic Conflic t ,Sur vival,35/1(1993),p.28.

题上。

三、安全困境的缓解和 逃逸

安全困境 是国际和平与稳定的潜在威胁,它 不仅制造了冲突和紧张而且为诱发战争提供了动力 。 因此如何缓解和摆脱安全困境就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首先,在安全困境能否被摆脱的问题上学术界存在着争议。以罗伯特 杰维斯、巴里 布赞为代表的悲观派认为,安全困境是无政府国际体系的固有特征。在杰维斯看来,由于无政府是国际关系的永久特征,这就解释了为什么 安全困境不能消除,而只能加以改良 。 鉴于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是产生安全困境的重要原因,这实际上也为我们指明了减轻乃至完全消除其不良效果的出路。

20世纪80年代早期,巴里 布赞提出了 成熟的无政府 (mature anarchy)这一概念。他认为一个 成熟的无政府 将是一个高度有序和稳定的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国家将享有更大程度的安全感,这种安全不仅来自于他们自己内部的力量和成熟,而且也来自于规范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化规则的力量。 布赞思想的核心就是用制度和规范改良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状态,减轻国家间对相互意图的不肯定性,从而达到缓解安全困境效果的目的。在具体实践上,卡尔 多伊奇(Karl Deutsch)提出建构 安全共同体 (security community)的设想。 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国将真正相互保证不再以战争而是以其他某些方式解决它们之间的分歧。如果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安全共同体,战争将会自动消失。 罗伯特 杰维斯则主张建立安全机制(security regimes)以对国家间的权力斗争施加某种规范性限制。在这个机制中,各个国家认同一定的准则、规则、原则。这些规范性的东西可使加入其中的国家互惠互限。 如果国家在这样的安全机制中共存,那么一国军事潜力的增加,将不会导致其他国家跟着效仿作出相应的增加。相反,基于这样的认识即共同接受的行为规范将限制相对较强的国家利用其暂时强大的地位,这些国家将会容忍它们所处的虚弱地位,安全困境由此也将不复存在。 建构主义学派作为后起之秀也加入了这场大辩论中,并从社会建构的视角提出了自己缓解乃至摆脱安全困境的方法。其代表人物亚历山大 温特(Alexander Wendt)认为, 自助和权力政治都是制度,而不是无政府的基本特征。无政府是国家们自己创造的 。 所以, 我们与陌生人的关系并不是从处于安全困境之中这一点而开始的;安全困境并不是由无政府或自然界而给定的 。 正是国家间的互动以及政治家们从这种接触中所获得的认识将决定安全困境是否发生。他认为,如果一国政治家通过在与他国政治家互动中学习这样一个过程,能够认识到另一国不是一个威胁,那么他们将能够理解他们各自对对方的担忧并重新相互确认他们的意图。 他承认政治家们通过合作能够制定出共同的行为准则,从而使得他们在预测别国的意图和行为上更加自信。如果这种国家间合作进程持续下去,政治家们将会制造出新的持久的利益和义务。国家间共同安全或利益的获得将改变政治家追求本国安全的观念,这将使最终摆脱安全困境成为可能。

以上所述的主要是 体系引导型安全困境 (传统安全困境)的缓解和摆脱之道。 国家引导型安全困境 的缓解和逃逸与之相比则相对复杂和困难一些。因为在这种安全困境中,一国将其安全界定为需要别国的不安全,而其他国家不大可能接受自己本国安全相对于霸权国而言的脆弱性。史奈德认为显示决心不能解决这种安全困境,因为这只能被对手国解读为阻止其获得主导地位;同样让步也不会

Ibid.,pp.14-15.

Alan Collins,The Securit y Dile mmas o f Southe ast Asia,p.14.

Ibid.,p.407.

Alexander Wendt, 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the s ocial cons truction of power politics ,Inte rnational organization,46/2(Spri ng 1992),p.395.

Alan Collins,The Securit y Dile mma and the End o f the Cold War, p.66.

Robert Jervis, The Security Regi mes ,Inte rnationa O rgani zation, 36/2(Spring1982),p.178.

Karl W.Deutsch and S.A.Burrell,etc.,Politic al Community and the Nort h At lantic Area:inte rnational organization in the light o f historical e x perienc e,Princeton,New Jers ey:Pri nceton Uni versity Pres s,1957,p.5.

Barry Buzan,Peo ple,State s and Fear:an agenda f o r inte rnational se curity studie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p.177.

Robert Jervi s, The Securi ty Regi mes ,International O rgani zation, 36/2(Spring1982),p.178.

Robert Jervis,Pe rce ption and Misperc e ption in Inte rnational Poli tics,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 ty Press,1976,p.67.

Alan Collins,The Securit y Dile mma and the End o f the Cold War, p.42.

起作用,因为对手国无意对让步作出相应的回报,让步只是加强了对手国相对其他国家的地位。 因此,史奈德认为, 如果威胁不能解决(国家引导型)安全困境,让步也同样不大可能 , 对邻国安全担忧的安抚将意味着需要接受本国的不安全 。根据史奈德的分析,霸权国的险恶意图是由其所处的战略环境以及它对这种环境的理解所引起的,所以他认为 另一国只能通过改变那些环境或对手国对它们的评估 而不是使用威胁或让步,才能使霸权国的意图相对温和一些 。 换句话说,要摆脱国家引导型安全困境,或者是改变霸权国的目标 即使霸权国相信为了它的安全,它不再需要别国处于不安全状态;或者是改变霸权国对其目标的评估,即促使它相信通过调整、改变而不是放弃其需要别国处于不安全状态的方式,它的安全是能够得以维护的。 在具体实践上,则是加强与霸权国的交流与合作,寻求共同利益与安全的认同,从而改变霸权国界定本国与其他国家关系的方式。英国学者柯林斯认为,东盟与中国之间存在着 国家引导型 安全困境, 东盟创建 东盟地区论坛 加强与中国、日本等亚洲大国在安全领域的对话与交流,则是努力缓解乃至摆脱这种安全困境的战略之举。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所有这些方法的一个共同之处在于,它们均强调以对话、合作加强互信,降低双方对各自意图的不肯定性,进而达致缓解乃至摆脱安全困境的目的。与此相对,罗伯特 杰维斯认为: 国家不必发展多种形式的有利于缓解在一系列广泛问题上存在的政治冲突的合作性谅解也有可能摆脱安全困境。 他的这种观点在其名文 安全困境下的合作 一文中得到集中阐释。杰维斯认为,一国所部署的军事力量的类型以及如何阻止战争的主流信念,将决定该国能否在获得安全的同时又未使其邻国担忧其意图。这里涉及到两个重要的变量:防御性武器和政策能否与进攻性武器和政策区分开来;防御和进攻哪一个拥有优势。经过缜密的论证和分析,杰维斯认为如果能满足以下两个条件,那么特定的军事态势能够缓解安全困境:(1)在爆发战争时,防御必须被认为拥有优势;(2)一个进攻性态势必须能与一个防御性态势区分开来。 杰维斯的方法在理论上无疑是可行的,但在实践中它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和障碍,诸如进攻性和防御性武器非常难以区分开来;一国部署的武装力量一般均强调攻守结合,不可能只部署单一性质的力量。

结束语

安全困境 是国际政治学领域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它的存在和发生与主权国家体系紧密相联。但就主权国家的政治关系而言,可以肯定地说,世界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仍将继续处于无政府状态。在这样一个充满危险的世界里,追求安全将始终是所有国家需要最优先解决的问题。 安全困境在国际关系中长期存在并发挥作用是不争的事实。例如当今印巴之间、朝韩之间、阿以之间仍存在着安全困境,有时表现还很活跃。研究安全困境,对于控制危机、缓解冲突、保持地区和平与稳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冷战结束后,安全困境概念的运用有扩大化的趋势。有的学者用之来解释国内冲突爆发的原因; 有的则关注其在社会领域所发挥的作用; 还有的学者则研究全球化背景下安全困境的新发展。 这些都为 安全困境 的研究留下了许多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责任编辑:吕新国)

Phlip G.Cerny, The New Security Dilemma:divisibi li ty,defecti on and di sorder i n the global era ,Re view o f International Studies,26(2000), pp.623-646.

Paul Roe, Misperception and Ethnic Conflict:Transylvania s So cietal Security Dile mma ,Revie w o f Inte rnational Studies,28/1(2002),pp.

57 74.

例如,Barry Pos en, The Sec uri ty Dile mma and Ethnic Conflic t , Survival,35/1(1993),pp.27-47;Stuart Kauf man, An Internati onal The ory of Inter-Ethnic War ,Revie w o f Inte rnational Studie s,22(1996),pp. 149-72.

王逸舟主编: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Robert Jervis, Cooperation under the Securi ty Dilemma ,W orld Politics,30/1(1978),pp.167-214.

Robert Jervis, The Security Regimes ,Inte rnational Organiza tion,36/2(Spring1982),p.374.

See Chapter5, ASEA N,the China Threat and the South Chi na Sea Dis pute ,in Alan Collins,The Sec urit y Dile mmas of Southeast Asia,pp. 133-172.

Alan Collins,The Securit y Dile mmas o f Southe ast Asia,p.188.

Ibid.,p.155.

Ibid.,pp.154-155.

Jack Snyder, Perceptions of the Security Dile mma in1914 ,in Robert Jervis ed.,Psychology and Dete rre nce,p.154.

Alan Collins,The Securit y Dile mmas o f Southe ast Asia,p.170.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概念(通用版)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概念(通用 版)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概念(通用版)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一、劳动保护、职业安全卫生、安全生产等基本概念 1.劳动保护 劳动保护是依靠科学技术和管理,采取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消除生产过程中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的不良环境、不安全设备和设施、不安全环境、不安全场所和不安全行为,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的总称。 2.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是为了使生产过程在符合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的总称。 3.职业安全卫生 职业安全卫生是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和职业卫生的统称,它是以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为目的的工作领域,以及在法律法规、技术、设备与设施、组织制度、管理机制、宣传教育等方面

安全的基本概念

安全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事故、事故隐患? 2.什么是危险(风险)、危险源与重大危险源? 3.什么是安全、本质安全? 4.什么是安全生产管理? 5.什么是安全生产标准化? 1.什么是事故、事故隐患、危险(风险)、危险源与重大危险源? ?事故 ●《现代汉语词典》:“生产、工作上发生的意外损失或灾祸。” ●国际劳工组织对职业事故定义:“由工作引起或者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事件, 并导致致命或非致命的职业伤害。”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定义:“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 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 ?事故隐患 ●隐患就是在某个条件、事物以及事件中所存在的不稳定并且影响到个人或者 他人安全利益的因素,它是一种潜藏着的因素,“隐”字体现了潜藏、隐蔽, 而“患”字则体现了不好的状况。 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 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危险(风险) 危险是人们对事物的具体认识,必须指明具体对象:如危险环境、危险条件、危险状态、危险物质、危险场所、危险人员、危险因素等。 ●一般用危险度来表示危险的程度。 ◆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危险度用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 性的结合给出。 即:R = f(F,C) 式中: R——危险度; F——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C——发生事故的严重性。 ?危险源 ?从安全生产角度,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 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这是客观存在的) ?重大危险源 ?广义上说,可能导致重大事故发生的危险源就是重大危险源。(企业一般 称重大风险源) ?《安全生产法》第一百一十二条: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 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

贫困的概念及概述

第十三章贫困问题 概述: 人类社会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得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得以提高。但社会发展至今,贫困问题却日益严重地摆在人们面前,成为全世界的一个严峻课题。人类社会渴求摆脱贫困,不断地寻找脱贫的出路,但结果并不如人所愿。消除贫困是世界各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重任。本章从贫困的一般概念类型出发,对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中国城市贫困问题和中国反贫困政策进行深入剖析。 世界:(观看世界贫困图片)在过去的50年中,世界财富增加了7倍,但世界范围内的贫困问题也日益恶化,据有关国际组织2005后统计,在最近5年里,全世界贫困人口从10亿增加到13亿,有10多亿人缺乏安全饮水等基本生活条件,每天有亿人挨饿。目前,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约占其人口的1/3以上,其中90%以上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南亚、南洲、中美洲、巴西和中国。非洲人口的一半挣扎在饥饿线上,拉美地区有近2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发展中国家每年都有50万妇女死于分娩及有关的并发症,700万人死于可以预防的疾病,800万儿童死于因饮水和空气污染而引起的疾病,这些数字之和远远超过战争所造成的死亡。由于营养不良,发展中国家5000万儿童智力和体能不健全。此外,有亿学龄儿童失去了入学机会,其中80%是女童。 我国:(观看中国贫困图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国现在面临的贫困形势还是很严峻的。(最新消息)扶贫办国际合作和社会扶贫司副司长刘书文2014-12-15日公布的消息,按照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1年的最新标准,相当于每天1美元,25年保持低标准,终于接近世界扶贫标准)的扶贫标准,到2013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有8249万人;按世界银行每天生活费美元的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约还有2亿多。在湖南、河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这6个省份的贫困人口都在500万以上。

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答案)

(一) 单选题 1. 作为一种理解性的阅读,它不仅要求深入地、正确地理解文献的精华部分,掌握作者的真实意图,而且还要求研究人员能够恰如其分地对文献予以评价,这是指()。(C) 精读 2. 追溯查找法也称()。(B) 参考文献查找法 3. 创立了形式逻辑体系的人是()。(C) 培根 4. 以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被称为()。 (D) 科学方法论 5. 进行科研课题选题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特长选题,这里所谓特长,是指()。(B) 在科研方面所具有的优点 6. 下列哪项不属于文献的组成要素?(D) 历史发展的各个 时期相同 7.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颁布实施的第一年是指()年。(D) 2006 8. “This report contains ...,first, ... second, ...; finally,”是属于国际学术会议的哪一项常用语?(B) 导言语句 9. 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所导致的部分或整个生物群体遗传物质的一系列不可逆转的改变,这是指( )。 (B) 生物进化 10. 研究清代两大代表性传奇《长生殿》与《桃花扇》的异曲同工,即是一种()。(D)横向比较 11. 查阅建国后的报刊资料,可以利用()。(D) 《新华日报》 12. 科研的客观条件中,哪一项是最重要的条件?(D) 资料 13. 通过授予有限时间内的专有地位是指()。(A) 专利 14. 人从本质上讲,是()。 (A) 经济动物 15. 人的认识、意志、信念、自信、向往和理想、目标、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称是指()。(D) 心理素质 16. 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指()。(A) 道德 17. 用字母符号表示未知数的值进行运算,求解各种代数方程是( )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C) 代数 18. 我国宋代著名学者()曾指出:“读书有疑,所有见,自不容不立论。其不立论者,只是读书不到疑处耳!”(D) 朱熹

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1 风险和风险量的基本概念 (1)风险指的是损失的不确定性,对于工程项目管理而言,风险是指可能出现的影响项目目标实现的不确定因素。工程项目的立项、分析和实施的全过程都存在不能预先确定的内部和外部的干扰因素,这种干扰因素称为工程风险。风险是随机的,比如:工程项目风险产生的随机性;风险活动开展和持续时间的随机性;在风险活动持续时间内风险损失的随机性,若不加以控制,风险的影响将会扩大,甚至引起整个工程的中断或报废。 (2)风险量指的是不确定(这里的不确定性是指实现项目目标的可能性大小,真实意义的不确定性意味着对可能的情况无法估计其可能性,;例如战争、金融风暴、政治动荡、陨石撞击等,这类风险是无法管理的。)的损失程度和损失发生的概率。若某个可能发生的事件其可能的损失程度和发生的概率都很大,则其风险量就很大,如图31中的风险区A。 (3)风险可能的损失程度和发生的概率是要就经过评估的。若某事件经过风险评估,它处于风险区A,则应采取措施,降低其概率,即使它移位至风险区B;或采取措施降低其损失量,即使它移位至风险区C。风险区B和C的事件则应采取措施,使其移位至风险区D。 2 建设工程项目的风险类型 (1)组织风险

●设计人员和工程监理工程师的能力;●承包商管理人员和一般技工的能力; ●施工机械操作人员的能力和经验;●损失控制和安全管理人员的资历和能力等。 (2)经济与管理风险 ●工程资金供应条件;●合同风险;●现场与公用防火设施的可用性及其数量;●事故防范措施和计划;●人身安全控制计划;●信息安全控制计划等。 (3)工程环境风险●自然灾害;●岩土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 ●气象条件;●引起火灾和爆炸的因素等。 (4)技术风险●工程设计文件;●工程施工方案;●工程物资;●工程机械等。 3 风险管理的工作流程 (1)风险管理的概念 风险管理是为了达到一个组织的既定目标,而对组织所承担的各种风险进行管理的系统过程,其采取的方法应符合公众利益、人身安全、环境保护以及有关的法规的要求。 风险管理包括策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等方面的工作。 (2)风险管理的工作流程如下: ●风险辨识,分析存在哪些风险,哪些是可以控制、转移的个别风险,那些是不能控制、转移的系统风险;●风险分析,对各种风险衡量其风险量;

第一章 概率论的基本概念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概率论的基本概念 一、重点、难点概要复述 随机事件的定义及事件间的关系;概率的定义及性质;常见的三大概率模型:古典概型,几何概型,贝努利概型;条件概率与三大公式:乘法公式,全概公式,贝叶斯公式;事件的独立性。 1.设事件表示“甲产品畅销,乙产品滞销”,则表示_________________. 2.设为事件,则都发生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但与不发生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中不多于一个发生可表示为 ________________. 3.设为随机事件,则。 A.B. C.D. 4. 设为随机事件,则。 A. B. C. D. 5.设事件满足,则 _______. 6.将20本书随机放入书架,则指定的某3本书挨在一起的概率是 ____________. 7.向半径为的圆内随机抛一质点,则质点落入圆内接正方形区域的概率为__________. 8.将一枚骰子连续抛掷100次,则事件“出现1点或6点”至少发生2次的概率为_______. 9. 一批灯泡共100只,其中10只为次品。做不放回抽取,每次取1只,则第3 次才取到正品的概率为___________. 10. 三个箱子,第一个箱子有4个黑球、1个白球,第二个箱子有3个黑球、3个白球,第三个箱子有3个黑球、5个白球。现随机地取一个箱子,再从这个箱子中任取一个球,则这个球为白球的概率为 ___________。若已知取得的球为白球,则此球属于第二个箱子的概率

为__________. 二、常见问题及解法 (一) 随机事件的表示: 1.随机事件的表示:设为随机事件,则 i)同时发生可表示为; ii)至少有一个发生可表示为; iii)发生但不发生可表示为 (二)随机事件概率的求法 1.利用加法公式: 2. 应用乘法公式:,其中. ,其中。 注:若,则由乘法公式可得 从而,也即与可以相互转换。又因 ; 故,可相互转换。 3. 在古典概型中求事件的概率: 4. 在几何概型中求事件概率: 5. 在贝努利概型中求事件的概率:在重貝努利试验中,事件每次发生的 概率为,则事件 恰发生次的概率为:,。 6. 利用全概公式与逆概公式求概率:设是完备事件组,,是任一个事 件,则 (i)全概公式: (ii)逆概公式:,其中。 (三)事件独立性的判断 1. 根据实际问题直观判断 2. 根据定义来判断或证明:事件相互独立当且仅当。 三、拓展练习 1.设事件满足求 2.设事件满足,已知,求。 3.设事件满足,,, 求至少有一个发生的概率为。 4. 设事件满足 则有 (A) (B) (C) (D) 5. 设事件满足则

贫困家庭儿童的生活状况及需求

第一章中国的贫困儿童:概念及规模 一.概念的界定 基于研究主题,与贫困儿童有关的概念包括两类,即基础概念和与现行救助政策有关的操作性概念。 ㈠.基础概念 基础概念主要有两个:儿童和贫困(家庭)儿童。如有需要,本报告也会把贫困儿童的概念延伸至低收入家庭中的儿童。 1.儿童 本报告指称的“儿童”,采用的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有关儿童的定义,即18周岁以下的任何人。这与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的“未成年人”(18周岁以下的人)的年龄界定相同。如无特别说明,下文中的“儿童”和“未成年人”指的是同一群体。 2.贫困家庭儿童 本报告把贫困家庭儿童简称“贫困儿童”。由于贫困标准有绝对与相对之分,特别是我国城乡、地区之间贫困状况和实践标准仍存在较大的差异,要认定科学统一的贫困儿童概念实属不易。基于研究主题和困境儿童的实际状况,本文把贫困儿童聚焦于下列三类群体:城乡低保家庭中的儿童、孤儿和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之所以如此界定,一个最主要的理由是:衡量儿童贫困的标准相对统一,即其家庭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所有儿童,一方面避免了贫困儿童多样性特征给本研究带来的困扰,另一方面,上述数据无论是完整性还是可及性也较为理想。 3.低收入家庭儿童 低收入家庭儿童是指城乡低收入家庭中的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简称“低收入儿童”)。由于“低收入家庭”尚无全国性标准,各地各部门执行的标准也有很大差异,本文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尊重各地各部门的现行标准,不刻意强求统一。从目前的情况看,低收入户一般是指家庭月人均收入在当地城乡低保标准的110—150%之间的家庭。

㈡.与现行政策相关的操作性概念 讨论了概念以后,还要将这些基本概念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这就引出了一系列与现行政策相关的操作性概念,这包括:低保家庭儿童、孤儿、农村五保儿童、城市福利机构收养的孤残儿童、城市救助保护机构收容的流浪儿童和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 1.低保家庭儿童 低保家庭儿童在本报告中亦简称“低保儿童”。是指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以及农村特困户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城镇低保家庭中的儿童(简称“城镇低保儿童”)和农村低保家庭及农村特困户中的儿童(简称“农村低保儿童”)。之所以把农村特困户中的儿童作为农村低保儿童统计,是因为农村特困户救济制度仅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一种过渡形式,其覆盖人口将于2007年绝大部分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孤儿 是指父母双亡和事实上无人抚养的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主要包括两类群体:一是失去父母的未成年人,包括集中或散居的孤儿、弃婴;二是事实上无人抚养的未成年人,包括暂时查找不到家庭或无法查明身份的流浪儿童,因父母服刑或其他原因暂时失去生活依靠的未成年人。 3.农村五保儿童 农村五保儿童特指已经或即将被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救助的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在本报告中亦简称“农村五保儿童”。这包括两个部分人:已经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未成年人和应该享受但仍未享受五保供养待遇的未成年人。农村五保儿童是我国农村孤儿中处境较为困难的群体。 4.城市福利机构收养的孤残儿童 系指由城市中的专门的儿童福利院以及其他福利机构中的儿童部集中收养的孤儿或被家长遗弃的儿童(弃婴)。 5.城市救助保护机构收容的流浪儿童 系指由城市救助保护机构收容,18周岁以下,脱离监护人有效监护,无力自行返家或者不愿返家,在外游荡、乞讨、捡拾的未成年人。 6.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 是指受艾滋病打击的儿童。主要包括四种类型: 一是感染艾滋病毒的儿童;

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

、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 答: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是:一、科学兴趣(求知本能),即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二、科学方法(探究核心),即了解或把握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三、科学知识(概念核心),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四、科学精神(理念行为),即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2、马铃薯、荸荠、蕃薯和萝卜,哪些是根,哪些是茎,为什么? 答:茎的特征是①有节和节间;②节上有叶或变态叶;③有芽。因此,在上述植物中,马铃薯和荸荠是茎,其中马铃薯是块茎,荸荠是球茎;蕃薯和萝卜虽然形状与马铃薯和荸荠差不多,但由于它们没有节和节间之分,也没有芽。所以蕃薯和萝卜是根,且都属于变态根。3、简述科学探究的实现途径。 答:科学探究的实现宜通过三条途径:①贯穿与教学、学习的全过程,不仅使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讲授中也要引发、引导学生的探索活动。把科探究渗透在整个科学课教学的全过程。②把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一个内容。③在各个主题中有活动建议,渗透和体现探究。4、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 答:教学中的引导,主要是指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去经历提问、发现、验证、分析解释、交流等探究过程。如: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多媒体、演示实验引导;通过提问引导;通过有效的结构材料引导;通过一起写下来归类、分析引导;试图解释引导;展示资料引导;鼓励提问引导;鼓励验证引导;赞赏特别办法引导等等。 (答题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体会,灵活回答这个问题。) 5、如何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 答:要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就要说清楚以下几个因素:物体的位置与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运动的方向和快慢;运动与时间的关系等。 6、简述冬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答:冬季星空主要的星座有仙后、英仙、金牛、御夫、双子、猎户、大犬、小犬等星座。冬季星空最为壮丽,冬季,是一年四季中亮星最多的季节。 7、可以根据哪些特征对物体或材料进行分类和排序? 答:对物体,可以根据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结构、所用材料等特征进行分类或排序;对材料,可以根据软硬程度、透明性、可溶性、吸水性、导热性、导电性、磁性、韧性、隔音能力等进行分类或排序。 8、简述秋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答:秋季星空出现的主要星座有:天琴、天鹅、仙女、飞马、仙后、天鹰、天蝎、人马、南鱼等星座。秋季的星空银河横跨天空,但亮星较少,像仙女座河外星系这样的深空天体却比比皆是。

安全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第一节安全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一、安全的基本概念 1、安全的定义 通常中文中,“安”指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太平、安适、稳定等,即“无危则安”。《辞海》对“安”字的第一个释义就是“安全”; “全”指完满,完整,无残缺,没有伤害,谓之“无缺则全”。这里,全是因,安是果,由全而安。 多数专家认为,安全通常指各种事物对人或对人的身心不产生危害、不导致危险、不造成损失、不发生事故、正常、顺利的状态。即安全与否是从人的身心需求的角度或着眼点提出来的,是针对人和人的身体而言的,当然健康也就属于安全范畴。对于与人的身心存在状态无关的事物来说,根本不存在安全与否的问题。所以,安全首先是指外界不利因素(或称环境因素)作用下,使人的身体免受伤害或威胁,使人的心理不感到恐慌、害怕,使人能够健康、舒适、高效的进行各种活动的存在状态。另外,还包括人能够健康、舒适、高效的进行各种活动的客观保障条件。因此书中对安全的科学概念概括为: 安全是人的身心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存在状态(包括健康 狭义的安全是指某一领域或系统中的安全,具有技术安全的含义。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某一领域或系统中的技术安全。如生产安全、机械安全、矿业安全、交通安全等等。状况)及其保障条件。换言之,人的身心存在的安全状态及其事物保障的安全条件构成安全整体。--这是把人的存在状况和事物的保障条件有机结合的科学概念。 2、狭义安全和广义安全。 广义安全。即大安全。是以某一系统或领域为主的技术安全扩展到生活安全与生存安全领域,形成了生产、生活、生存领域的大安全,是全民、全社会的安全。 3、现实中安全问题的划分 从专业和行业领域角度划分可分为:生产安全、国家安全、环境安全、食品安全、医药医疗安全、职业劳动保护安全、网络安全、经济安全、人口安全、社会(公共)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主要是外来文化侵略)、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社会保障等。 从对象来划分有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环境安全、(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安全、文物安全等。 4、安全度(安全量) “安全度”是一个表示安全程度的概念,人的身心安全程度及其事物保障的可靠程度用各自标准来衡量,就构成安全度的概念。表达的是主体免于危险的程度。虽然目前我们还无法制定一个统一的量化标准从数量上来刻划安全度,但我们却可以在不太严格的意义上对安全度作一定的质的描述。例如主体是完全免于威胁,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免于威胁,还是处于危险之中,甚至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或者是已经受到具体的内外侵害,这其实就表现了安全的不同程度,即不同的安全度。 二、人类对安全的认识 安全是人类生存、生产、生活和发展过程中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类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人类在发展中不断地探索,有探索就有盲区、就有无知,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安全的含义不是固有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而且人类对安全的认识长期落后于对生产的认识。

贫困概念的经典释义――贫困经济学理论探讨之一

贫困概念的经典释义——贫困经济学理论探讨之一谭诗斌 荆州扶贫信息网来源日期: 2003-10-30 本站发布时间: 2005-12-15 14: 44: 51 阅读量: 820 次形式逻辑学认为,概念是反映客观现象或客观现象本质属性的基本思惟形式。 概念的认识价值在于,能在对象中找到本质的、一般的东西。毫无疑问,科学的贫困概 念则是反映贫困现象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因此,研究贫困问题,必须首先把握贫困概 念的科学涵义。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贫困便一直成为迄今为止各社会形态中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对于贫困这一社会存在,人们可以从感性上直觉它,但似乎很难从概念上把握它。 也就是说,对于社会中的贫困,人们能较容易地根据一些现象,如缺吃少穿、营养不良、没有足够收入、无法获得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等来作出感性判断,但真正对贫困作出抽象判断并对其一般概念给出准确、科学的定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经济背景下,贫困的特征是大不相同的。 同时,不同的政治信仰、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对于贫困的理解和评价也是大不相同的。 正因如此,有些学者对贫困概念的科学涵义的可知性表示怀疑,陷入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困惑之中。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贫困是一个非常难以捉摸的概念”,“贫困一词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事情”(萨缪尔森著: 《经济学》第14版,上册,第658 页,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英国学者奥本海默也认为: “贫困本是一个模糊概念,它不具备确实性。 它随时间和空间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而变化。 ”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对“贫困”这一概念的涵义作出了种种解释。 较为经典的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中国的传统解释——财货贫乏论中国古汉语对“贫”、“穷”、“困”的释义主要是指处于财货匮乏的境况。 关于“贫”,《说文》释义: “贫,财分少也。 ”《广韵真韵》曰: “贫,乏也,少也。 ”关于穷”,《广雅释诂四》释义: “穷,贫也。 ”也就是说,“贫”与“穷”含义大体相同,都是指缺乏财物。 但“贫”与“穷”有量或程度方面的差别。 《左传昭公十四年》说: “大体贫穷相类,细言穷困于贫,贫者家少财货,穷谓全无家业。 ”《荀子大略》道:

安全生产基本概念93272

安全生产基本概念 1.安全 安全泛指没有危险,不出事故的状态,如汉语中有“无危则安,无缺则全”的说法。安全系统工程的观点认为,安全是生产系统中人员免遭不可承受风险伤害的状态。 系统工程中的安全概念,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安全,任何事物中都包含有不安全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当危险低于某种程度时,就可认为是安全的。 2.安全生产 根据现代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安全生产是指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通过人、机、物料、环境的和谐运作,使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安全生产是安全与生产的统一,其宗旨是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搞好安全工作,改善劳动条件,可以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减少职工伤亡,可以减少劳动力的损失;减少财产损失,可以增加企业效益,无疑会促进生产的发展,而生产必须安全,则是因为安全是生产的条件,没有安全就无法生产。 3.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生产管理就是针对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4.本质安全 狭义的本质安全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失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 本质安全具体包括失误和故障两方面安全功能。这两种安全功能应该是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固有的,即在它们的规划设计阶段就被纳入其中,而不是事后补偿的。 (1)失误——安全功能,操作者即使操作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或伤害,或者说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具有自动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功能。 (2)故障——安全功能,设备、设施或生产工艺发生故障或损坏时,还能暂时维持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广义的本质安全(企业本质安全)是指企业以本质安全为目标,科学控制物的不安全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从而达到预防事故的目的,主要包括人、机、环、管四个方面的本质安全。企业实现本质安全管理,要求企业从与事故相关联的管理、人员、工艺设备和环境四各方面,制订严格的标准、规范和制度,建立科学、

风险分析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风险分析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风险分析包括三个部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与风险情况交流。 1.定义 根据CAC工作程序手册(1997年,第10版),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风险分析术语的定义如下,需要说明的是,风险分析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理论体系,因此有关术语及其定义也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 危害(hazard):食品中可能导致一种健康不良效果的生物、化学、或者物理因素或状态。 风险(risk):一种健康不良效果的可能性以及这种效果严重程度的函数,这种效果是由食品中的一种危害所引起的。 风险分析(risk analysis):包含三个部分的一个过程,即: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情况交流。 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包含下列步骤的过程:(ⅰ)危害识别,(ⅱ)危害描述,(ⅲ)暴露评估,以及(ⅳ)风险描述。 危害识别(hazard identification):识别可能产生健康不良效果并且可能存在于某种或某类特别食品中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 危害描述(hazard characterization):对与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有关的健康不良效果的性质的定性和/或定量评价。对化学因素应进行剂量-反应评估。对生物或物理因素,如数据可得到时,应进行剂量-反应评估。 剂量-反应评估(dose-response assessment):确定某种化学、生物或物理因素的暴露水平(剂量)与相应的健康不良效果的严重程度和/或发生频度(反应)之间的关系。 暴露评估(exposure assessment):对于通过食品的可能摄入和其他有关途径暴露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的定性和/或定量评价。 风险描述(risk characterization):根据危害识别、危害描述和暴露评估,对某一给定人群的已知或潜在健康不良效果的发生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和/或定量的估计,其中包括伴随的不确定性。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对备选政策进行权衡,并且在需要时选择和实施适当的控制选择、包括规章管理措施的过程。 风险情况交流(risk communication):在风险评估人员、风险管理人员、消费者和其他有关的团体之间就与风险有关的信息和意见进行相互交流。

难点1相与组织的概念

难点: 相与组织的概念 一、相的概念 在金属或合金中,凡化学成分相同、晶体结构相同并有界面与其它部分分开的均匀组成部分叫做相。液态物质为液相,固态物质为固相。 固态合金中有两类基本相:固溶体和金属化合物 1.固溶体 合金组元通过溶解形成一种成分和性能均匀的、且结构与组元之一相同的固相称为固溶体。与固溶体晶格相同的组元为溶剂,一般在合金中含量较多;另一组元为溶质,含量较少。 固溶体用α、β、γ等符号表示。A 、B 组元组成的固溶体也可表示为A(B), 其中A 为溶剂, B 为溶质。例如铜锌合金中锌溶入铜中形成的固溶体一般用α表示, 亦可表示为Cu(Zn)。 2.金属化合物 物 , 或称中间相。 金属化合物一般熔点较高, 硬度高, 脆性大。时, 强度、硬度和耐磨性提高, 而塑性和韧性降低 。 二、组织的概念 将一小块金属材料用金相砂纸磨光后进行抛光, 然后用侵蚀剂侵蚀, 即获得一块 金相样品。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金属材料内部的微观形貌。这种微观形貌称做显微组织(简称组织)。

组织由数量、形态、大小和分布方式不同的各种相组成。 金属材料的组织可以由单相组成,也可以由多相组成。 例如, 图(a)为纯铁的室温平衡组织。这种组织叫铁素体,由颗粒状的单相α相(也称铁素体相)组成。 图(c)是碳质量分数为0.77%的铁碳合金的室温平衡组织, 叫珠光体。它是由粗片状的α相和细片状的Fe3C相两相相间所组成。 (a) 0.01%C 铁素体 500倍 (b) 0.45%C 铁素体+珠光体 500倍 (c) 0.77%C 珠光体 500倍 (d) 1.2%C 珠光体+二次渗碳体 500倍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

1996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 引言 1996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是我国第三次(第一次1992年,第二次1994年)全国性的调查。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出120个县(城市区),覆盖全国29个省、市和自治区。样本量为6000,约为我国人口的20万分之一。回收有效问卷4465份,占总样本量的74.42%。有效样本量达到社会学一般要求的有效数量。这次调查是成功的,数据能够说明我国公众的基本科学素养水平和对科学技术的态度。 本文将根据1996年的调查结果对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程度、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公众的群体差异(性别差异和文化程度差异)、及其它国家相比的差异等情况进行描述与分析。 根据国际调查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具体国情,1996年的调查除了保持原有的调查题目以外,又增加了对新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了解程度、对经济学基本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迷信的程度和对未知现象的看法等的调查。以便能够更全面第了解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 第一节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变化 经过多年探索之后,各国专家学者逐渐地对什么是科学素养以及科学素养的测度标准取得了基本一致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指标体系。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科学素养不是指对科学技术的某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对所有的科学技术状况具有非常高水平的了解,而是指基本的了解。这种基本的科学素养包括三个方面:1、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2、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3、对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的基本了解。如果一个公众对科学术语和概念没有基本的了解程度,那么,就不能理解大众传媒中的科学技术进展的报道和科学信息,从而也就不可能提高科学素养。如果对科学研究的过程不了解,就不能分辨伪科学和科学之间的区别,从而也不可能具备科学精神。如果一个公众不了解科学对社会的影响,那么,就不能自觉和有效地认识科学对自己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作用以及科学的局限性,从而也就会影响公众对科学的作用的理解,科学事业就又可能失去公众的支持。在这三个标准的内容中,专家们又精心地设计了测试题。公众科学素养的三项标准和这些相应的测试题目,已经构成从事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通用标准指标体系的基础。 为了能够使我国的调查能够得到国际的承认和便于与各国进行比较,我们采用了国际间通用的调查标准和测试题目。同时,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我们也相应地设计了适合中国特点和我国公众比较熟悉的科学技术问题,用以测度科学素养的辅助试

安全基本概念

安全基本概念 安全是什么 安全,泛指没有危险、不出事故的状态。汉语中有“无危则安、无缺则全”的说法;安全的英文为safety,译作健康与平安之意;《韦氏大辞典》对安全的定义为:“没有伤害、损失或危险,不遭受危害或损害的威胁,或免除了危害、伤害或损失的威胁”。 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即生产安全,是指社会生产活动中,通过人、机、物、环的和谐运作,使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切实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通俗的说就是“不发生工伤事故、职业病、设备或财产损失”。 系统工程中的安全概念,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事物,任何事物中都包含有不安全因素,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种模糊数学的概念;危险性是对安全性的隶属度;当危险性低于某种程度是,人们就认为是安全的。 本质安全是什么 本质安全是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失误安全功能 指操作者即使操作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或伤害,或者说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本身具有自动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功能。 ▲故障安全功能 指设备、设施或生产工艺发生故障或损坏时,还能维持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 上述两种安全功能应该是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本身所固有的,即在它们的规划设计阶段就被纳入其中,而不是事后补偿的。 本质安全是安全生产中“预防为主”方针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生产的最高境界。实际上,由于技术、资金和人们对事故的认识等原因,目前还不能完全做到本质安全,只能作为追求的目标。

什么是事故 事故广义的解释为意外的损失或灾祸。在生产过程中,事故是指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从这个解释中可以看出,事故是意外事件,是人们不希望发生的;同时,该事件产生了违背人们意愿的结果。 什么是事故隐患 事故隐患泛指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凭着对事故发生与预防规律的认识,可制定生产过程中物的状态、人的行为和环境条件的标准、规章、规定、规程等。如果生产过程中物的状态、人的行为和环境条件不能满足这些标准、规章、规定、规程等,就可能发生事故。 事故隐患分类非常复杂,它与事故分类有着密切关系,但又不同于事故分类。本着尽量避免交叉的原则,综合事故性质分类和行业分类,考虑事故起因,可将事故隐患归纳为21类,即火灾、爆炸、中毒和窒息、水害、坍塌、滑坡、泄漏、腐蚀、触电、坠落、机械伤害、煤与瓦斯突出、公路设施伤害、公路车辆伤害、铁路设施伤害、铁路车辆伤害、水上运输伤害、港口码头伤害、空中运输伤害、航空港伤害和其他类隐患等。 什么是危险 根据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出了人们的承受程度。从危险的概念中可以看出,危险是人们对事物的具体认识,必须指明具体对象,如危险环境、危险条件、危险状态、危险物质、危险场所、危险人员、危险因素等。 什么是危险源 从安全生产的角度解释,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危险源可以是一次事故、一种环境、一种状态的载体,也可以是可能产生不期望后果的人或物。 例如,液化石油气在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泄漏,引起中毒、火灾或爆炸事故,因此,充装了液化石油。气的储罐就是危险源。又如,原油储罐的呼吸阀已经损坏,储罐储存了原油后,有可能因呼吸阀损坏而发生事故,因此,损坏的原油储罐呼吸阀就是危险源。 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是什么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 ▲安全第一是指树立观念、明确认识; ▲预防为主是指行为方式方法; ▲综合治理是指要求用系统安全的理念,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即综合利用科技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必要的行政手段,从发展规划、行业管理、安全投入、科技进步、经济政策、教育培训、安全立法、激励约束、企业管理、监管体制、社会监督以及事故责任追究、违法违纪查处等方面人手,解决影响制约我国安全生

高中数学十大难点概念的调查研究

---------------------------------------------------------------最新资料推荐------------------------------------------------------ 高中数学十大难点概念的调查研究高中数学十大难点概念的调查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高中数学在原有的基础上也发生了质的飞跃。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体系中的核心环节,为学生的知识构建和数学教育的认知结构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此可见,高中数学概念的调查研究在高中数学难点概念教学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当前高中数学教师对于高中数学十大难点概念现状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听课以及面对面探讨的方法收集出所要研究的原始资料和数据,并将其进行了资料分析和数据处理,从而得出研究的主要结论是,当前高中数学教师已经认识到高中数学的十大难点,但由于教师的数学教育观念和教学态度等方面原因,使其在高中数学十大难点概念的教学中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主要阐述了对于高中数学十大难点概念进行调查研究的必要性以及对于调查结果的理论分析,最后提出关于高中数学十大难点概念教学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高中数学十大难点概念调查研究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素质教育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数学概念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 7

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本质属性在思维中的反映,它不仅包含着数学判断、推理、论证以及数学理论体系演化的一切矛盾的萌芽,而且象征着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在课改的春风中新课程标准也揭示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从概念的现实原形、概念的抽象过程、数学思想的指导作用、形式表达和符号化的运用等多方面理解一个数学概念,使之符合学生主动构建的教育原理。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对于高中数学十大难点概念的教学更是难上加难,学生在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更是困难,这必然造成数学在各学科的教育中成为学生畏难的科目之一。 因此,如何解决高中数学概念中的难点教学,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高中数学十大难点概念的理解,成为高中数学教师面临的迫切任务。 由此可见,对于高中数学十大难点概念的调查研究是必要的。 高中数学十大难点概念调查研究的意义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核心和逻辑的起点,是学生认知的基础,是以掌握概念、原理为主要学习目标的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等都得到发展的关键,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难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到难教的时候,就出现了数学概念的难点。 在高中数学中存在着几百个数学概念,而这么多的概念中会遇到或多或沙的十大难点概念,这些难点概念不仅使学生普遍难以理解

第一讲科学素养概念

科学教育概论 第一讲科学素养概念 第二讲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 第三讲西方理科课程的发展 第四讲科学探究 第五讲科学、技术与社会 第六讲科学史与科学哲学 参考书目: [1]魏冰.科学素养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理科课程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丁邦平.国际科学教育导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3]马来平,常春兰,刘晓.理解科学:多维视野中的自然科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第一讲 科学素养概念 一、 科学素养的含义 二、 科学素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 素质教育与科学素养 第一节 科学素养的含义 科学素养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去理解,这里主要是从学校理科课程的角度来讨论这一概念。据Bybee (1997)考证,最早使用科学素养一词的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哈佛大学校长柯南特(Conant J.)。柯南特在1952年出版的《科学中的普通教育》一书里首次使用这个词。正像这本书的书名所表明的,柯南特把科学素养定位于普通教育的层面上,这为后来的科学素养的研究定下了基本调子。也就是说,科学素养是针对普通教育而不是专业教育,是指向所有的或大多数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有必要指出的是,柯南特是在大学普通教育(通识教育)的层次上讨论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的。真正把科学素养引入基础教育的是美国著名科学教育家、斯坦福大学教授赫德(Hurd P )。 早在1958年,赫德就在美国《科学教育》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科学素养:对美国学校的启示》的文章。正像这篇文章的标题所表明的,作者把科学素养作为一个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建议。更为有意义的是,在这篇文章里,赫德明确提出科学素养是指向公民而非专业人士的。他指出,“稍微多一些理解科学的发展力量和现象对当今公民来说是必要的。科学教学不能再被当作少数人的奢侈品”(Hurd,1958) 。近半个世纪以来,赫德致力于科学素养运动的推广和科学素

最新安全生产基本知识培训教案

精品文档 安全生产基本知识培训教案 一、基本概念 1、安全安全泛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和不出事故的状态。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是指不发生工伤事故、职业病、设备设施或财产损失的状况。也就是指人员不受伤害、物不受损失。要保证生产作业过程中的作业安全就要努力改善劳动条件克服不安全因素杜绝违章行为防止发生伤亡事故。 2、事故就是造成死亡、疾病、伤害和财产损失的意外事件。事故就是以人为主体与能量系统关联中突发的与人的期望和意志相反的事件也就是说事故就是意外的变故或灾祸。 3、伤亡事故是指员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和急性中毒事故。 4、危害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5、危害辨识就是指识别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 6、危险源就是危险的根源。是指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物质损失事故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危险源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类危险源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如电能、有毒化学物质等。第二类危险源是指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实效故障的各种因素。主要包括物的故障人为失误和环境破坏因素。 7、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指为了使劳动过程在符合安全要求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伤亡事故、设备事故及各种灾祸的发生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和生产作业过程的正常进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从事的一切活动。 二、安全帽的作用和使用注意事项 1、安全帽的防护作用①防止物体打击伤害②防止高处坠落伤害头部③防止机械性损伤 ④防止污染毛发伤害 2、使用注意事项①要有下颌带和后帽箍并拴系牢固以防止帽子滑落或碰掉。②热塑性安全帽可用清水冲洗不得用热水浸泡不能放在暖气片上、火炉上烘烤以防止帽体变形。 ③安全帽使用超过规定的期限值或受过较严重的冲击以后虽然看不到帽体的裂纹也应予以更换。一般塑料安全帽的使用期限为3年。④佩戴前应检查各种配件有无损坏、装配是否牢固、帽衬调节部分是否卡紧、绳带是否系紧等确认各部件完好后方可使用。 三、安全色的含义及用途 1、安全色包括四种颜色红、黄、蓝、绿。红色表示禁止、停止的意思。禁止、停止或有危险的器件设备或环境涂以红色的标记。黄色表示注意、警告的意思。蓝色表示指令、必须遵守的意思。绿色表示通行、安全和提供信息的意思。 2、安全色的对比色对比色有黑白两种颜色黄色安全色的对比色为黑色红、蓝、绿安全色的对比色均为白色。黑色用于安全标志的文字、图形符号、警告标志的几何图形和公共信息标志。白色则作为安全标志中红、蓝、绿色安全色的背景色也可用于安全标志的文字和几何图形及安全通道、交通的标线及铁路站台的安全线等。红色与白色相间的条纹比单独使用安全色更加醒目表示禁止通行禁止跨越等用于公路交通等方面的防护栏及隔离墩等。 黄色与黑色相间的条纹比单独使用安全色更加醒目表示特别注意。蓝色与白色相间的条纹比单独使用安全色更加醒目用于指示方向多为交通指导性导向标示。 3、安全线用以划分安全区域与危险区域的分界线安全线用白色宽度不小于60mm。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四、作业现场的基本安全知识 1、什么是违章指挥违章指挥就是指违反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条例、规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