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个体差异与管理

第三章 个体差异与管理
第三章 个体差异与管理

第三章个体差异与管理

一、认知差异与管理

1)感觉: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特点是只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事物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3)社会知觉: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对人与人关系的知觉就是一种社会知觉。

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建立起正确的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

A对他人的知觉

B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C对角色的知觉

D对因果关系的知觉(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知觉)

4)自我知觉: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5)自我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关系:自我知觉往往是在社会知觉中进行的,而在社会知觉中必然发生自我知觉。

6)在自我知觉中,由于从个人角度看自己,难免使自我知觉带有某种主观性。所谓“敝帚自珍”就是这种(自我知觉)主观的体现。但自我知觉又有客观性,因为主体总在社会知觉中进行自我知觉的,对外界的对象的反映是无法抹杀的。因此,应当“以人为镜”,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态度和行为作为自我知觉的客观参照,以克服自己的主观性。这样,通过自我知觉才能真正地发现和了解自己。

2知觉的过程和影响知觉的因素

1)知觉过程:包括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和反应五个阶段。(考多选题)

2)影响知觉的因素:

A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

客观因素:形状的大小、强度的高低、对比性的强弱、变化的快慢、重复次数的多少;

主观因素:观察者的兴趣、需要和动机、个性和经验

B影响知觉的因素:知觉对象与背景的不同配合;知觉归类。

3)产生错误知觉的原因:

A知觉防御: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

B首因效应: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

C晕轮效应: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

D投射: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

3知觉差异与管理

1)X理论与Y理论美国格拉斯·麦克里格。

X理论

(1)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看法:

①一般人的本性是不喜欢工作,因此总是竭力设法逃避工作;

②极大多数人没有抱负,怕负责任,希望奉命而为,宁愿接受他人的领导与指挥;

③对自身经济的安全的需要看得高于一切;

④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的目标漠不关心;

⑤人习惯于守旧,反对变革;

⑥人缺乏理性,容易受人的欺骗和煽动,常有盲从举动等。

(2)相应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行为:

①由于上述观点是把职工看作机器一样消极被动的工具,因此领导者就只注意通过制定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办法,运用领导者的权力和严格的控制系统,来指挥监督职工行为,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②把金钱当作一种最主要的激励手段,把惩罚作为协调人员行为的主要管制措施;

③总之是一种只关心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不关心职工的感情和精神需要的领导方式,是一种不相信群众,只看消极面,单靠管、卡、压的领导行为。

Y理论

(1)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看法:

①人并非生来懒惰,要求工作是人的本能,人们从事工作如休息一样自然;

②在合适的条件下,人们不仅愿意承担一窍不通的责任,而且还追求责任;

③人的个人的需要和欲望与组织的需要是可以结合的,只要领导上安排得当,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是能够相统一的;

④人们愿意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来实现个人和组织的目标;

⑤人们把工作取得成就看做是一种大的奖酬,他们从完成工作任务中得到极大的满足;

⑥大多数人均具有较高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能够妥善解决组织的各种问题,并且潜能只是部分发挥。

(2)相应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行为:

①领导者的任务是给职工安排具有吸引力和富有意义的工作;

②重视个性特征和需要,鼓励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获得自尊自我实现的需要;

③实现职工的参与管理,把责任最大限度交给他们,相信他们能自觉地完成任务;

④鼓励职工进行自我工作成绩的评价;

⑤“启发与诱导”代替“命令与服从”,信任代替监管,“分权与授权”代替“集权”

2)归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在有关社会知觉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属于社会心理学的内容。归因论是说明和推论人们活动的因果关系分析的理论。也叫认知理论。

一般人可作出四种归因:努力程度;能力大小;任务难度;运气与机会。

归因论所研究的基本问题有三个方面:

①关于人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包括内部的和外部的

②社会推论问题,即根据行为及其结果对行为者的稳定心理特征素质或个性差异做出合理的推论

③期望与预测,即从一定的过去的行为和其结果预测在某种情况下会产生什么行为

归因论的依据:良好的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内在动力,是人们发动和维持其成就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实践证明,归因原理在激发成就动力,促进坚持努力的行为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归因论的应用:坚持是成就行为的主要特征,对于前一段行为的因果关系的分析结论,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以后的行为,成就的获得有赖于对过去工作成功或失败的不同归因。总之,运用归因论原理来增强人们的坚持性,对取得成就行为有一定作用,特别是对学生和科研人员的作用更为显著。

考题:归因理论在管理中的作用?

二、价值观、态度差异与管理

1、价值观与管理

1)价值观:人们对客观事物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2)价值观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3)价值观体系:就是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人们心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

4)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5)价值观的形成: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受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宣传舆论,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英雄人物的观点与行动影响。有相对稳定性、持久性。

6)价值观的分类:

A按人员的不同类型分类:

a)个人价值观

b)集体价值观(顾客是上帝、信息就是资源)

c)社会价值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B按有无价值的不同标准分类:

a)理性价值观(以知识真理作为中心)

b)经济型价值观(以有效实惠为中心)

c)政治性价值观(以权力地位为中心)

d)社会性价值观(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

e)审美性价值观(以外形协调匀称为中心)

f)宗教性价值观(以信仰为中心)

C按不同行为方式划分:反映型、忠诚型、自我中心型、顺从型、社交中心型、现实主义型

D按经营管理所追求的不同目标划分:

a)最大剩余价值观(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和行为都必须服从最大利润这个目标,以此作为评价企业经营好坏的唯一标准)

b)委托管理价值观

c)工作生活质量观

7)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价值观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a)生产型价值观(企业被看作是国家的附属车间,资金税收统支、产品统购包销、国家统负盈亏、企业的主要目标就是完成国家指令性的生产任务)

b)生产经营型价值观(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接受国家和市场的双重检验)

c)经营型价值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独立的经营实体,使企业管理遵循价值规律)

8)价值观在管理中的作用:

a)价值观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b)管理者在了解每个员工价值观差异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绩效

c)价值观是形成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基础(了解各国价值观差异的基础上生产产品)

d)价值观还可作为招聘录用新员工、提升新的管理者的标准(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是否一致)

2、态度差异与管理

1)态度: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2)态度构成因素:认知、情感、意向

3)态度的特性:

a)社会性

b)针对性(“态度对象”,这个特性也表明态度的客观性);

c)协调性(构成态度的各个因素是协调一致的)

d)稳定性(一旦形成,将持续一段时间不轻易改变,在这方面情感起着突出的作用);

e)两极性

f)间接性:(态度不是指行为本身,它是行为表现前的心理状态,即行为准备状态。态度是行为产生前的一种心理倾向。因此态度不能直接观察,只能间接地从某人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及动作中去推测而知)

4)工作态度: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简答的话需要从认知、情感、意向、行为答题)

一个人要从事这种工作,而不是那种工作,与对工作评价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这主要是与工作态度的认知因素相联系的。对工作的行为倾向,表现为对工作的需要、动机、自觉性、责任感、积极性、目标导向性等,这主要是与工作态度的情感与意向因素相联系的。总之,工作态度作为内在的心理动力,引发相应的工作行为。

5)工作态度的功能:

a)影响对工作的知觉与判断

b)促进学习

c)提高工作忍耐力

工作态度的功能直接关系到工作绩效的大小。

3、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与对工作的参与度

1)组织认同感包括三部分:

a)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任和接受;

b)愿意为组织的利益出力;

c)渴望保持组织成员资格。

2)组织认同感对组织的作用:

a)有认同的员工很少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b)有组织认同感的员工通常表现比较出色

c)有组织认同感的员工会坚决支持组织的政策,他们会自觉地贯彻执行这些政策

d)有组织认同感的员工把组织当成自己的家,能最充分地发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组织绩效

3)工作参与度:工作参与度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态度,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人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4)管理者怎样才能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工作参与度?(论)

a)表明他们真诚地关心着员工的利益;

b)为员工创造实现个人目标的机会;

c)改善工作,使许多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有更多的自主权;

d)寻找机会及时奖励员工;

e)同员工一起设置目标,其中包括对员工有重要意义的个人事业发展目标。

三、个性差异与管理

1、个性的概念、性质和结构

1)个性: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2)个性的性质:

a)组合性(个性不是一个孤独的心理特征,而是一组心理特征的组合)

b)独特性(个性与共性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c)稳定性(个性是人内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d)倾向性(个性是一个人所具有的一定的内在意识倾向性,体现为个体的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等)

e)整体性(个性是以整体形式表现出来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3)个性的结构: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构成。

A个性倾向特征: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倾向特征是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一个人行为活动的性质、方向以及动力的大小,是个性中最活跃的成为,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a)兴趣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b)需要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因素的主观状况,它是个体对内外环境的自然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c)动机动机是激发行为并给它以方向性的心理因素。

d)价值观与态度。

e)理想、信念、世界观。

理想:是与追求的目标相联系的想象,是一个人在思想上向往、行动上追求的目标,它是一个人未来生活、工作道路联系在一起的。讲理想就是要解决一个人为什么活着和怎样做人的

根本问题。

信念:是激励人按照一定的观点、原则和世界观去行动的被意识到的思想倾向。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世界观:是人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态度,它对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都起着指导和调节作用。

B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能力、性格(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

气质: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神经过程可分为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心理活动的动力)

基本特征有三:

其一,神经过程的强度,指大脑细胞的工作忍耐力,有强与弱之分;

其二,神经过程的均衡性,指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之间的强度关系,有均衡和不均衡之分;

其三,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指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之间转换的速度,有灵活与不灵活之分。

2、气质及其差异与类型

1)气质: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2)气质类型:(单、多)

a)多血质(活泼型):行为精力充足、反应灵活、行为外倾明显及易改造。适合从事公关、销售、开发,善于管理夕阳企业。

b)胆汁质(兴奋型):精力充足,胆量大、情绪抑制较难,对兴奋性行为难改造。适合从事外贸、信息、管理,善于管理逆境企业。

c)粘液质(安静型):沉着平稳、行为迟缓、不灵活、内倾性,对兴奋性行为易改造。适合从事科研、金融、保险、会计等,善于管理顺境企业。

d)抑郁质(抑制型):感受性强、敏感多疑、精力不足,细心谨慎、行为改造难。适合从事制造业,善于管理朝阳企业。

3、能力及其差异与类型

1)能力: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2)能力的分类:

a)按其适应性,可分为智力、专门能力、创造力三类。一般是用工作绩效来衡量能力的强弱。智力是一般人所共有的,是人的最基本的或最一般的能力。

b)按差异性,可分为能力低下、一般能力、才能、天才四类。

4、性格及其差异与类型:

1)性格: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2)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气质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能力则是完成某项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3)性格的分类:

a)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划分:

理智型——善于思考问题,三思而后行;

情绪型——情绪易波动,并左右行动;

意志型——明确目的,自觉支配行动;

中间型或称混合型——没有某种心理机能占优势,而以某两种心理机能相结合为主。

b)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划分:

外倾型——善于表露情感、表现行为,与人交往显得开朗而活跃;

内倾型——不善于表露情感、表现行为,与人交往显

c)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划分:

顺从型——独立性差,易接受暗示,不加批判地按照别人的意旨办事,在紧急和困难的情况下表现惊慌失措;

独立型——独立性强,善于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不易受外来因素所干扰,在紧急和困难的情况下镇静自如,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

d)按人的行为模式划分:A型、B型、C型、D型、E型。

5、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1)先天遗传因素与个性

2)后天社会环境因素与个性:

a)家庭影响

b)文化传统影响

c)社会阶级、阶层影响

6、个性差异在管理中的应用:

1)个性差异与工作成就:自我意识、气质、性格、情感特征方面;

2)个性差异与健康;

3)个性差异与管理:知人善任、配合合理的领导结构、选择有效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法

7、“控制方位论”在管理中的应用。(论述或简答题)

(1)控制方位论: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靠哪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

(2)控制方位论的分类:

a.内因控制论:认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主要受个人主观努力和能动性的发挥与否所控制

b.外因控制论:认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主要受个人所处的客观环境所控制。

(3)控制方伟伦与工作行为之间的关系:

内因控制论者更喜欢利用取得工作成就的工作场所。他们充满自信,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相信绩效靠的是自己的技能而不是运气。表现积极、出色。他们会在做决定前尽可能收集相关信息。在工作中遇到疑问时更快更主动地采取行动。

外因控制论者更容易失去自信、沮丧,对同事产生敌对情绪,特别是对上级,因为上级经常给他们工作压力。

(4)控制方位论在管理中的意义:

a)当内因控制论者得知奖赏是以良好的技能和工作绩效为基础时,他们会更加努力。这种管理信念会鼓励所有员工向内因在主观努力发展,其中包括那些赞成外因控制论的员工。另外,以技能为本的报酬的数额对发展员工工作中的“内因控制”十分重要。

b)控制方位论还强调参与对于鼓励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内因控制论者愿意参与影响到他们自己的决策,这意味着当决策实行需要员工的支持或影响到个人的时候,管理者应该鼓励员工参与决策。此外,参与能使员工明确自己的责任。

c)控制方位论似乎与企业家行为及其所冒风险也有关系。研究者已经发现内因控制者比外因控制着更容易适应变革。在行为上内因控制论者如果觉得当前的工作限制了其选择机会或抑制了其创造性,特别是妨碍其获得能使他得到更好的工作绩效和更高奖赏的新技术时,他会迅速作出反应。

第三章 个体差异与管理

第三章个体差异与管理 一、认知差异与管理 1)感觉: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特点是只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事物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3)社会知觉: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对人与人关系的知觉就是一种社会知觉。 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建立起正确的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 A对他人的知觉 B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C对角色的知觉 D对因果关系的知觉(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知觉) 4)自我知觉: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5)自我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关系:自我知觉往往是在社会知觉中进行的,而在社会知觉中必然发生自我知觉。 6)在自我知觉中,由于从个人角度看自己,难免使自我知觉带有某种主观性。所谓“敝帚自珍”就是这种(自我知觉)主观的体现。但自我知觉又有客观性,因为主体总在社会知觉中进行自我知觉的,对外界的对象的反映是无法抹杀的。因此,应当“以人为镜”,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态度和行为作为自我知觉的客观参照,以克服自己的主观性。这样,通过自我知觉才能真正地发现和了解自己。 2知觉的过程和影响知觉的因素

1)知觉过程:包括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和反应五个阶段。(考多选题) 2)影响知觉的因素: A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 客观因素:形状的大小、强度的高低、对比性的强弱、变化的快慢、重复次数的多少; 主观因素:观察者的兴趣、需要和动机、个性和经验 B影响知觉的因素:知觉对象与背景的不同配合;知觉归类。 3)产生错误知觉的原因: A知觉防御: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 B首因效应: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 C晕轮效应: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 D投射: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 3知觉差异与管理 1)X理论与Y理论美国格拉斯·麦克里格。 X理论 (1)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看法: ①一般人的本性是不喜欢工作,因此总是竭力设法逃避工作; ②极大多数人没有抱负,怕负责任,希望奉命而为,宁愿接受他人的领导与指挥; ③对自身经济的安全的需要看得高于一切; ④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的目标漠不关心; ⑤人习惯于守旧,反对变革; ⑥人缺乏理性,容易受人的欺骗和煽动,常有盲从举动等。 (2)相应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行为: ①由于上述观点是把职工看作机器一样消极被动的工具,因此领导者就只注意通过制定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办法,运用领导者的权力和严格的控制系统,来指挥监督职工行为,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②把金钱当作一种最主要的激励手段,把惩罚作为协调人员行为的主要管制措施; ③总之是一种只关心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不关心职工的感情和精神需要的领导方式,是一种不相信群众,只看消极面,单靠管、卡、压的领导行为。 Y理论 (1)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看法: ①人并非生来懒惰,要求工作是人的本能,人们从事工作如休息一样自然; ②在合适的条件下,人们不仅愿意承担一窍不通的责任,而且还追求责任; ③人的个人的需要和欲望与组织的需要是可以结合的,只要领导上安排得当,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是能够相统一的; ④人们愿意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来实现个人和组织的目标; ⑤人们把工作取得成就看做是一种大的奖酬,他们从完成工作任务中得到极大的满足; ⑥大多数人均具有较高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能够妥善解决组织的各种问题,并且潜能只是部分发挥。

第二部分-学生的认知发展和个体差异

第二部分认知发展与个体差异 一、名词解释 1、认知发展 3、最近发展区 二、填空 1.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___感知运动阶段______、__前运算阶段_______、__具体运算阶段________、__新式运算阶段________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2.皮亚杰认为,守恒是______________阶段儿童具备的能力。具体运算 3.维果茨基认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社会性的相互作用,语言 4.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大脑生长和__________有关的发展。知识技能 5.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单维性。.不可逆性,静止性 6.儿童进入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_____________的形成。守恒概念 8.在小学阶段向学生言语讲授抽象概念是可行的,唯一必要条件是给学生提供 __________。有关概念的例子 9.最近发展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_______提出的。维果茨基 10.学习风格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个层面。生理,心理,社会12.焦虑水平与学习效率间呈_________形关系,即_________水平的焦虑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倒U,中等 13.研究表明,IQ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 ____ 相关,而且随着年龄增长,相关系数________。中等程度的,呈下降趋势 三、选择 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儿童能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而与物体的质地无关,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已处在______4_____。 (1)感知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3)具体运算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 2.根据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下述论断错误的是____1.2_______。 (1)小学生不会使用记忆策略来帮助记忆; (2)在复述故事时,年幼儿童比年长的儿童更善于添枝加叶; (3)教给儿童一些学习方法可以促进其认知发展; (4)幼儿园儿童还不会使用精加工策略。 。 4.场依存性者喜欢的学习方式是_________2___。 (1)自主学习;(2)合作学习;(3)探究学习;(4)有意义学习。 5.下列论断正确的是__2,4___________。 (1)按IQ分数分班可以较好地适应学生的智力差异;

小学生个体差异(认知差异、性格差异等)与教育

小学生个体差异(认知差异、性格差异等)与教育 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下,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应当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进行差异教学就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什么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形式。 (一)什么是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人尽管有着大体相同的心理特点,但由于先天素质、后天生活环境及受教育的不同,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里带上了个人色彩。所谓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质就是说:学生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由于遗传以及后天环境交互作用的影响,在身心特征上会表现出与他人相异的特点。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两个人不会生活得完全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然天赋。” (二)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形式 1.学生的智力差异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评价:某个学生聪明,某个学生迟钝;某个学生记忆力好,某个学生记忆力差;某个学生擅长逻辑思维,某个学生擅长形象思维,这些评价和描述都是学生在智力方面的个体差异表现。学生的智力类型差异主要是指学生在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方面所表现的差异。 1)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觉类型,有的学生对事物的概括性和整体性强,而分析能力差;有的学生分析能力强,对事物的细节能够清晰地感知,但对事物的整体知觉却差;也有些学生兼有上述两种特点。 (2)记忆类型差异有四种:一是视觉识记效果好,如达.芬奇十几岁就能墨画。二是听觉识记效果好,对音乐有良好的感知能力。三是运动觉识记效果好,即在运动技能记忆方面有良好表现,如邓亚萍对乒乓球的落点位置有超人的记忆能力;四是混合型,只有运用多种表象时才能有好的识记效果。

个体差异与管理

第三章个体差异与管理 一.名词解释 1.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它也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基础,它的特点是只反应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知觉比感觉更高一级的反映形式,它比感觉更全面深刻. 3.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念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价值观是人们行为的准则。 4.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趋向,一般说来,态度由三种因素所构成:认知、情感、意向。 5.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趋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6.气质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性格对能力和气质的影响很大,因而使主体的个性心理特征成为一个整体。 7.能力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性格对能力和气质的影响很大,因而使主体的个性心理特征成为一个整体。 三.简答题: 1.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有: (1)客观因素.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有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因此,作为知觉对象的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首先决定着人的知觉选择,这种客观事物的特点包括:形状的大小,强度的高低,对比性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重复次数的多少等等. (2)主观因素.在知觉选择的影响因素中,除了上述诸客观因素以外,还有许多主观因素.所闻主观因素就是指观察者自身存在的那部分知觉选择影响因素,它包括:观察者的兴趣,需要和动机,个性和经验等. 2.影响知觉的因素是什么? 答:(1)知觉对象与背景的不同配合. (2)知觉归类. 3.简述产生错误知觉的原因. 答:由于人们的需要,经验和思想方法诸方面的差异,常常造成人们的知觉和客观事物不一致,知觉不能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这就叫知觉的错误或错误的知觉,或知觉的歪曲或知觉的偏见,主要有四种: (1)知觉防御 (2)首因效应 (3)晕轮效应 (4)投射 4.简述X理论的要点及相应的领导行为? 答:X理论中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看法; (1)一般人的本性是不喜欢工作,因此,总设法逃避工作; (2)极大多数人没有抱负,怕负责任,希望奉命而为,宁愿接受他人的领导与指挥. (3)对自身经济的安全的需要看得高于一切. (4)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的目标漠不关心. (5)人习惯于守旧,反对变革. (6)人缺乏理性,容易受人的欺骗和煽动,常有盲从举动等. 相应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行为; (1)由于上述观点把职工看做机器一样消极被动的工具,因此领导者就只注意通过制定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

第六章 管理中的个体差异性

第六章管理中的个体差异性 [内容概要]本章内容主要包括能力、胜任力、气质和人格的基本内涵和外延,及其如何在管理中得以有效应用。 [学习目标]深入理解能力、胜任力、气质、人格的内涵,掌握运用能力、胜任力、气质、人格的基本原理分析管理中的主要心理现象的方法。 俗话说:“一样米养百样人”。说明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个体差异,而不同的个体差异会导致不同的个体行为。在管理活动中,要想招聘、选拔或提升合适的员工,以确保每个员工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中实现组织利益最大化,首先必须了解员工的个性,可见,个体差异的研究在管理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第一节能力、胜任力与管理 一、能力与管理 (一)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指个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心理特征。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条件,并且表现在掌握活动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熟练的动力上的差别,即在其他相同的情况(训练条件、学习条件、时间等)下,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快慢”、“深浅程度”、“难易”及其“巩固程度”上的差别。 可以从四个方面来了解能力的含义:(1)能力总是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之中。一方面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发展并表现出来的;另一方面,从事某种活动又必须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一个有管理才能的人,只有在领导一个企业的过程中才能显示出来,而顺利的完成这项活动,也必须依靠他的管理才能。(2)完成某种复杂的活动,往往需要几种能力的有机结合。例如,优秀教师的工作,需要有逻辑思维能力、言语表达能力、注意分配能力、观察力等心理特征的有机组合,多种能力的有机组合,也称为才能。(3)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比如,一位画家所具

论个体差异理论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应用个体差异与职务差异进行有效的分析与匹配

摘要:在人类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中,人力资源是第一宝贵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水平,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单位长期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然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许多问题都是属于人本身的范畴,所以离不开心理学视觉的审视和探讨。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目前在人事管理的“进”、“管”、“出”各个主要环节种应用了许多心理学的理论。在这篇论文中,我主要讲的是心理学理论中个体差异理论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应用。如何掌握和运用有关个体差异的规律性,对个体差异与职务差异进行有效的分析与匹配,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 关键词:个体差异理论心理学人事管理职务分析匹配 Abstract:Has in the humanity in all resources, the human resources is the first precious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the management level, it's a country a national a region a unit long-term prosperous developed important guarantee. However,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the many problems is to belong to the category of the man himself, so cannot leave visual examination and discusses psychology. Psychology is a human psychology for the activities of the law science, currently in personnel management "into", "tube", "out of" each main link the application of many psychological theories. In this paper, I mainly talks about psychology theory i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heory in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the management of applications. How to master and use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regularity, individual difference and position of the difference of the effective analysis and matching,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Keyword: Individual difference theory, psychology, personal administration,post, analysis, matching 正文:个体差异,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个性特征上所存在的差异。这些差异虽然是极其复杂的,但概括起来可以归为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倾向性的差异,即表现在人的兴趣、需要、信念、理想等方面的差异;另一是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即表现在人的气质、能力、性格三方面的差异。这些个体差异并非生而具有的,它是在个体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受周围环境和社会关系所制约的。它所表征的是具体的、活生生的、行动着的个人。人事管理者如果能掌握和运用有关个体差异的规律性,就可以对个体差异与职务差异进行有效的分析与匹配,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 一、个体倾向性的差异 个体倾向性是人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总和。它决定人的心理活动的选择性,也决定人对事物不同的态度以及各种行为模式,标志着一个人憧憬什么、企求什么、争取什么、坚信什么、喜欢什么、嫌弃什么和什么驱使他活动等等。可以说,个体倾向是个体潜在的力量,是人进行一切活动的动力,它制约和调节人的所有行为过程,是个体特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个体倾向性的各因素,如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等都是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但世界观是其中的主导因素,它决定一个人总的心理倾向。(一)个体的需要差异 需要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与欲望。这种渴求与欲望就其来源的性质而言,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这里,主观性是指个体在缺乏某种东西时在内部世界产生的一种渴望状态,只有个体自身才能深切体验到;客观性是指个体的这种渴

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人事、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由于先天素质的不同,个体对相同或相似的外界刺激的反应存在差异;由于个体的成长环境、主观努力等因素的不同,每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表现出个别的、独特的风格,即表现出个体差异性。 1879年,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了第一个实验室,心理学家们在研究人类行为的共同特点时,发现对于同一刺激,个人的反应常常不同。经过长期的试验观察后,发现这种差异与试验误差无关,而是由被试个体之间的差异造成的。20世纪50年代开始,个体差异的研究逐渐被性向研究取代。性向(aptitude)作为某种特定情形下行为的预先倾向性或适合性,既包括能力,也涉及个性,既包括意动,也涉及情感,而且还暗含着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特征。20世纪60年代,有关动机的研究日益丰富和深入,进一步揭示出人类行为多样化的根源。动机理论表明,由于人的需要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动机,从而导致了不同的行为,而不同的行为反过来又强化了不同的动机。如此循环往复,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个体之间的差异。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各学科研究既纵深分行又综合贯通的趋势,对个体差异的研究进一步微观化和综合化。个体的自我效能、信息加工模式、认知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大量涌现,许多研究通过强调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从环境与人相互作用的观点解释人的个体差异的形成与发展等。 组织成员个体差异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关于个体差异性对工作组织的影响,大多数评论认为个体差异性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对许多工作群体差异性的研究发现,差异性可以促成高质量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可以导致凝聚力降低。组织成员个体差异性程度的不同会给群体绩效带来不同的影响。 研究一般认为组织中的个体差异性与组织高度的创造力和创新正相关,或者说差异性与基于创造力的绩效评价尺度正相关,研究者指出个体差异性的增加将导致组织群体创造力和工作绩效的提高。通过分析组织成员组成的差异性与创造性的关系和原因,发现成员组成的个体差异性增加了提供给群体的认知源的差异性。具有不同观点的差异性群体的成员,能够对收集的信息提出多种解释,并集中不同观点以提供对问题的创造性的行动或解决方案,为进行创造性的决策制订提供了巨大的潜能。由不同成员组成的差异性群体可以接近更为广阔的社会网络,使得可用新信息更容易地与决策融为一体,从而提高了对快速变化的组织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差异组织会产生更多的冲突,因解决这些增加了的冲突,可能将组织导向解决对环境的适应问题的新的和更优的解决方案,这就增强了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异性组织因其自身适应能力的提高而更能适应变化的环境,相对其它组织,差异性组织更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 组织成员组成的差异性并不总是提高组织绩效,它对群体工作效力也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组织成员组成的差异性同样可能降低群体的绩效,有研究表明成员组成的差异性会增加管理团队的反复性,产生不和谐,导致低水平的意见统一性,进而破坏作为团队的管理能力,从而影响决策的制定与执行。差异性组织中的成员的行为倾向、专业背景和经验的差异以及对其他成员所拥有的专业知识的不认可会造成差异性组织中具有不同背景和观点的人难于相互交流,对组织绩效会产生不利影响。研究认为组织中的个体差异性还有可能会对群体凝聚力产生不利影响,普遍看法是个体差异性与凝聚力负相关,差异性组织中具有不同经验、背景、信仰和价值观的,语言不相熟悉的成员产生了交流困难,降低了组织整合性(即凝聚力),从而损害组织绩效。 编辑本段利用差异化人力资源管理塑造高效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