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说和做 》教案

第二课  《说和做 》教案
第二课  《说和做 》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臧克家、闻一多。

2.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味闻一多先生

的思想品格。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语段的

作用,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做一个生动的人、大写的人。

重点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

难点理解文章叙述中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

1.文献法。

查阅并整理有关闻一多先生的背景材料。

2.朗读法。

3.研讨探究法。

4.语感品读法。

多媒体课件、示范朗读音频、《七子之歌》的歌曲。

2 课时教师播放《七子之歌》歌曲。

这首歌的词作者是闻一多先生。

他是五四以来知识分子之中一位杰出的人物,青年时是新月派诗

1/ 12

人,中年时是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首作狮子

吼的民主战士。

他横眉冷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把满腔热血化为驱散黑暗的晨曦,

他将永远屹立在历史的潮头。

今天,让我们走进臧克家的《说和做》,了解他的精神品质。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现代诗人。

他是闻一多先生的高徒,被誉为农民诗人。

1933 年,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力的

作品。

代表诗作有《老马》《有的人》等。

1.写作背景。

一九四五年十月,蒋介石违背《双十协定》,调遣军队向解放区

大举进攻,遭到人民反对。

十一月十九日,重庆各界代表组成反内战联合会,号召全国人民

动员起来,用一切办法制止内战。

二十五日,昆明学生六千余人举行反内战时事晚会,遭到国民党军警的骚扰破坏,各校学生于第二天起联合罢课。

十二月一日,昆明国民党当局出动大批军警特务,殴打屠杀罢课师生,死四人、伤二十余人,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

事件发生后,昆明学生罢课达一个月之久,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广泛声援,一个以学生运动为主的反内战运动,席卷了整个国民党统治

区。

---------------------------------------------------------------最新资料推荐------------------------------------------------------

2.关于闻一多。

闻一多先生,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

五四运动时,闻一多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就参加了学生运动。

他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

1922 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

1925 年 5 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 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 1928 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1937 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

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1943 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愤然而起,积极参加了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1945 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

刊》社社长。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中。

1946 年 7 月 11 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

害。

7 月 15 日下午,闻一多先生不顾好心人的劝阻,参加并主持在

云南大学召开的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

3/ 12

会上,李夫人报告了李先生的殉难经过。

党中央为了民主人士的安全,曾经指示昆明地下党组织,不安排

闻一多先生在会上公开演讲。

但由于会场上混入了国民党特务分子,在李夫人血泪控诉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会场,使人们忍无可忍,闻一多

先生更是怒不可遏。

李夫人刚离开讲台,闻先生就拍案而起,发表了讲演,群情为之振奋,特务们没敢在会场上轻举妄动。

会后,闻一多先生又到《民主周刊》社参加记者招待会。

在他离社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害了。

1.听课文录音,积累词语,整体了解全文大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从学者的

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

原话回答)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领起全文,表现闻一多做的特

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对比写法。

---------------------------------------------------------------最新资料推荐------------------------------------------------------ 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和谦虚谨慎的美德。 2.闻一多前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为了表现这一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证明?详略安排有什么不

同?三件事例:

《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

3.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是什么意思?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

兴致减少了。

20 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

从 20 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4.闻一多向古代典籍钻探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他想吃尽、消化尽文化史,他要给我们文化药方。

5.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

法。

自 20 年代末起,闻一多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

6.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这一句该怎样理解?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喻

成一个病人。

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

5/ 12

了第一步。

7.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凌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研究态度和精神?专心致志的研究态度,持之以恒

的精神。

8.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

它指深夜灯火。

漂白了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

运的关切。

引用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

与大开光明之路一脉相承。

9.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这句该怎样理解?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

正如闻一多先生自己所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不动声响,无声无闻,闻一多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但是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闻一多先生,不仅做而且也去说,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闻一多先生的说。

1.后半部分是仅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吗?不仅是写说。

而是把说和做糅合起来写。

正如课文所写:

---------------------------------------------------------------最新资料推荐------------------------------------------------------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

现在,他说了就做。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

2.作者选取哪几件事表现闻一多作为革命家这一方面的特点?

(1)起稿政治传单;(2)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大骂特务;(3)参加游行

示威。

3.文中哪些内容分别说明闻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以及在追悼会上演讲等内容说明他是口的巨人;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

须飘飘等内容说明他是行的高标。

4.文章是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与第一部分写法有何不同?这样写能收到怎样的效果?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既说又做。

先说,跟着说的就是做。

文章先写他的说,写他说的事实,由小声说到向全国人民呼喊,写他说的内容与目的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再叙写他的做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用他的说和做揭示其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大无畏精神。

第一部分写法是先引用闻先生的言,然后记其行,再进行议论。

7/ 12

这部分写法是把闻先生的话插入作者所叙事实之中,而这些话又

是闻先生致作者信中亲笔所书。

言导行,行证言,情真意切。

作者在记言叙行的基础上,连用三节文字进行议论,展现民主战士形象,讴歌他献身民主事业的无畏精神。

第二部分把闻一多先生的言和行糅合起来写,把叙述和议论结合起来写,给人以飞流直下、一气呵成的感觉,表现了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

结尾部分的排比段描绘出了闻先生说的气冲斗牛、声震天地的情状,再现了他说的坚强不屈的声音、昂首挺进的形象。

议论中寓含深情,议论中夹以事实,叩击读者的心弦,使人对闻先生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油然而生敬仰之情。

5.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

说说是怎样起到过渡作用的。

文章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

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

文章的后一部分。

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是呼应紧密的提法。

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

---------------------------------------------------------------最新资料推荐------------------------------------------------------ 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6.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

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

例如炯炯目光头发凌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

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

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7.闻一多先生在两个方面的说与做矛盾不矛盾?作者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记述?意图何在?尽管闻先生在两个方面对待说与做的情况迥然不同,但实质上二者并不矛盾。

二者统一在言论与行动的完全一致,而且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

的言和行。

言行一致是闻先生人格的写照。

如果笼统地写,容易落入窠臼,流于一般化。

作者采用剖析的方法记述,具体、实在。

既刻画了闻先生力戒空言、崇尚实干的学术道德,又刻画了他为民主事业作狮子吼的慷慨陈词、昂首挺胸的战士形象。

采用剖析的方法记述,不仅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闻先生的精神世界,而且揭示了他思想前进的历程。

9/ 12

这样记述,虽只是言行片段,却形象丰满,孜孜治学与英勇无畏

的精神跃然纸上。

8.文章在语言方面有哪些特色?它对表达文章的主题起什么作用?这篇文章虽是以记叙为主的散文,但其中不少语言富有诗意,字词凝练,句式整齐,音调铿锵,感情浓烈,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四句十六个字,内容丰富,气势流畅,一个沥字深刻地表现了用心血一滴一滴浇灌学术

研究花朵的钻研精神,精当凝练。

又如,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两个不、两个无,看来普通,但细

细咀嚼,颇有韵味。

不是不动,而是在动,在废寝忘食地动,用灯火漂白了四壁地动。

这个不动是不说,是无声,是听不到。

用不动来突出闻先生的做,突出他沥尽心血、埋头实干。

再如他说了。

他说了:

他做了,的排比段,感情如冲开闸门的潮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倾泻出对闻先生英勇精神的高度钦佩与赞扬。

结尾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是对闻先生人格的艺术概括,句式短促,音调高

亢,节奏分明,言深意赅。

散文中适当运用诗意的语言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能更为形象更为深刻地表现歌颂闻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的主题,能以文中

---------------------------------------------------------------最新资料推荐------------------------------------------------------ 包孕的感情、激情给人以激励、鼓舞和感染。

第一部分(第 1~7 自然段):

采用总分总结构,叙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务实勤奋、谦虚淡泊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 8~20 自然段):

写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1.选取典型事件表现人物。

作者所选的材料讲究典型性。

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

闻一多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

作者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典型事件,就把闻一多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

了出来。

2.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

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

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

第 1、2 两段是第一部分叙述的纲领,第 7 段是第一部分叙述的

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

第 8、9 两段是第二部分叙述的纲领,最后两段则是第二部分,

11/ 12

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

这些议论,不仅使文章前后照应,而且形成一种气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本篇课文生字词较多,预习显得尤为重要。

课文内容时代久远,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臧克家和闻一多的生平,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

朗读的效果较好,通过朗读,让学生很好地把握了人物的品格和

精神。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把握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本课设计了圈点批注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品味,并通过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为学生留出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感受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的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实践个性化阅读。

在拓展延伸部分,安排了一道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讨论题,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发言比想象的要踊跃,并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看法,把这堂课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这种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教案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城乡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树立适应自然人地和谐的思想。2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对本学科有了一点感觉,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习方法为主,重点强调如何阅读文本。保持学习兴趣。 3重点难点 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因素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乡村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乡村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树立适应自然人地和谐的思想。学时重点 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因素 学时难点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因素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 不同的乡村图片导入,复习地图三要素。 活动2【活动】自主学习 学习教材文本和图册文本。根据学法指导阅读文本。

活动3【活动】设疑解惑 学生针对不懂之处提问。 活动4【讲授】归纳概括 观看微课。 活动5【作业】练习巩固 作业练习(省教研室作业编写统一作业) 4.2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城市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城市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树立适应自然人地和谐的思想。学时重点 城市聚落不同的功能。 学时难点 人类要因地制宜,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 城市图片导入 活动2【活动】自主学习 学习教材文本和图册文本。根据学法指导阅读文本。 活动3【活动】设疑解惑 学生针对不懂之处提问。 活动4【活动】归纳概括 观看微课 活动5【练习】练习巩固 作业。省教研室统一。

2021最新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中古时期的欧亚国家 第8课《西欧的乡村与城市》提高练习(含解析) 岳麓

《西欧的乡村与城市》提高练习 1.中古时期盛行庄园经济,而下列选项中属于庄园的田地类型的是() ①领主自营地②农奴份地③森林④教堂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下面对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庄园是西欧中古社会的基础 B.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需品 C.庄园的出现是社会退步的表现,因为它限制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D.庄园中的主要劳动者是农奴答案 3.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 A.资产阶级 B.市民阶级 C.地主阶级 D.农民阶级 4.西欧封建城市的兴起产生的作用是() ①促进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②促进了西欧城市的自治 ③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瓦解④城市成为一定地区的经济与宗教中心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有专家在研究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历史地位时说:“大学的形成对中世纪城市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它剌激了城市的贸易,另一方面大学使所在城市的影响不断扩大,这样就能进一步吸收新的居民,而在当时居民人数的多少是衡量城市是否繁荣的标志之--。”下面对此叙述的理解有误的是() A.大学的形成促成了城市自治 B.大学的形成刺激了城市的贸易 C.大学的形成促使城市更加繁荣 D.大学的形成使城市的影响力扩大 6.中世纪西欧产生的著名的大学有() ①巴黎大学②牛津大学③斯坦福大学④剑桥大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构成西欧封建社会两大基本对立阶级的是() A.农奴与领主 B.农奴与国王 C.农奴与骑士 D.农奴与市民 8.下列关于西欧庄园中农奴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是庄园中的主要劳动者 B.身份是世代承袭的 C.定期无偿耕作领主自营地 D.是骑士的主要剥削对象 9.中世纪时,西欧的很多城市掀起了自治斗争,主要斗争的对象有() ①教会②世俗领主③资产阶级④市民阶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0.材料一宋代把自行聚散,私相贸易的定期集市,称为草市。在人烟稠密的乡村聚落和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案新人教版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地域文化 01地域性。 1.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和认知,具有□ 2.地域文化的含义: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02非物质方面的。 03景观入手。 3.感受地域文化:可以从□ (1)自然景观:□04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 (2)人文景观:也称□05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06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 4.地域文化的形成:不同自然环境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给城镇和乡村造就了特色各异的景观,并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城镇和乡村具有独特的风貌和个性。 1.判断正误。 (1)地域文化指的是物质方面的,如服装、建筑、艺术作品等。(×) (2)不同地域往往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 2.下列不属于城乡景观的是( ) A.西双版纳竹楼B.黄山云海 C.《拓荒牛》雕塑D.山西的乔家大院 答案 B 解析城乡景观是人类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文化景观,黄山云海属于自然景观。 3.如何判断某事物或现象是否属于文化? 提示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不是文化要素,关键在于区分其是否是由人类创造的。世

界上凡是由人类创造的事物或现象,或者是带有人类活动的印迹的自然事物,都属于广义文化的内容,它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与自然的关系: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比城镇更为直接,其景观体现的□01人地和谐理念更为鲜明。 2.与人文的关系:乡村景观能够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1.判断正误。 (1)乡村景观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体现了人地和谐的理念。(√) (2)从建筑景观上看,福建永定土楼既保留了中原地域特色,又体现出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2.我国云南地区傣家竹楼采用“高脚”式建筑形式的主要原因是( ) A .气候干燥 B .气候湿热 C .地表不平 D .当地风俗 答案 B 解析 傣族生活的云南气候潮湿,降水较多,“高脚”式竹楼建筑离地高,利于通风,防潮气。 3.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梯田景观,主要受到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 提示 主要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1.影响建筑风貌:一些城镇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会有自己的□ 01色调、□02色彩。 2.影响建筑格局:城镇中的各种建筑,能反映某种□ 03文化意识和□04审美情趣。 3.影响城镇的空间格局:城镇整体或局部的空间格局,能反映某种□05价值追求。,1.判断正误。 (1)北京传统民居——四合院体现了文化意识,即遵循礼制。(√) (2)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古代都城强调城廓方正、对称。(×) 2.下列各项城镇事物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 ) A .城镇道路 B .城镇建筑 C .城镇交通工具 D .餐具 答案 B 解析 地域文化对城镇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镇建筑、交通工具、道路、饮食、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镇中的建筑。 3.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观,而美国街头,除特殊的建筑,不允许有围墙。这体现出中西文化存在怎样的差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课程教学设计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乡村和城镇”的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 章节:第一章 一、教学目标 1. 结合实例,解释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2.了解城镇化的概念、标志及意义。 3.运用有关资料概括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及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差异及特点。 4.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5.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二、教学重点: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及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差异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及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差异及特点。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知识点一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一、乡村的土地利用 1.经济活动 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用地类型 依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3.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1)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2)村落内部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出现了一些满足居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以提供祭祀、聚会、娱乐、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这样,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学生记笔记 乡村的内部空间结构特点: 1.农业用地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2.村落内部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经济活动

岳麓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西欧的乡村与城市》

《西欧的乡村与城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岳麓书社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古时期的欧亚国家”第8课内容,本课从“庄园制度”“城市的兴起”“大学的诞生”三个子目介绍了西欧的庄园生活、中世纪的城市及欧洲的早期大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西欧庄园中的社会群体、经济形态,知道庄园制度的形成和庄园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 2.了解城市兴起的背景、规模、作用,以及为维护城市权益而开展的斗争及其结果。 3.以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的兴起为例,初步认识欧洲早期的大学。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了解西欧城市的兴起,理解西欧城市的兴起是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提高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道西欧城市的兴起,客观认识西欧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进而树立唯物史观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庄园是一种经济形态;城市兴起的作用、规模及维护城市权益的斗争。 【教学难点】 庄园制度的形成;西欧大学诞生的背景及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查阅、搜集领主、庄园、庄园制度、农奴、劳役地租、市民等词语的含义及其相关资料。 2.了解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的相关资料。 3.根据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包括图片史料、文字史料等,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以辅助教学。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庄园制度、城市的兴起、大学的诞生的基本知识要点。 2.通过查阅书籍、报刊、网络等途径,搜集领主、庄园、庄园制度、农奴、劳役地租、市民等词语的含义及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PPT课件展示巴黎大学的图片,老师介绍巴黎大学。 巴黎大学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坐落在法国首都巴黎,前身是建于1257年的索邦神学院,1261年正式使用“巴黎大学”一词。但更早可以追溯到1150--1160年,已有了天主教修士建学的学生已经上万,许多来自欧洲的邻国。在很长时间里,巴黎大学同教皇和国王都有特殊关系。17世纪,宰相黎世留出任巴黎大学的校长,使巴黎大学有了飞速的发展,奠定了它的国际威望。1793年受拿破仑教育改革影响而撤销,1896年重建。 在1968年法国学生发生学潮之后,巴黎大学被拆分成13座独立的大学。 巴黎大学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又是如何诞生的?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意义? 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探究西欧的乡村与城市,从中探寻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庄园制度 骑士是欧洲中世纪时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的骑兵,后来演变为一种荣誉称号,用于表示一个社会阶层。骑士的身份往往并不是继承而来的,骑士属于贵族的最底层。中世纪时,骑士在领主军队中服役并获得封地。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讲义:第一单元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第1节乡村聚落、城市聚落 一、聚落的含义与分类 1.含义: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并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2.分类:聚落的主要类型为乡村和城市。 二、乡村聚落 1.含义:即村落,是乡村地区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2.乡村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其表现 (1)分布与形态: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2)表现(举例) ①乡村聚落的分布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②乡村聚落的形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平原地区的村落密集,多呈团状分布;山谷中的村落一般沿山谷呈带状分布。

③房屋建筑:传统乡村聚落中的房屋建筑,往往体现出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图见课本P10) (3)生产生活方式 ①成因(关系):由于所处自然条件的差异,乡村里的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各不相同,人们的生活也各具特色。 ②举例:平原地区的乡村,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种植业);傍水而居的乡村,人们有的主要从事渔业;山区的乡村,人们有的从事林业;高原地区的乡村,人们主要从事牧业。(图见课本P10) 三、城市聚落 1.形成 (1)基础:一般来说,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2)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乡村聚落里逐渐出现了商业,成为所在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居民中增加了许多从事农业以外职业的人。这样,城市聚落就出现了。

乡村 聚落――→随着社会发展有些乡村聚落里逐渐出现了商业,成为所在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 居民中增加了许多从事农业以外职业的人――→随着社会发展城市 聚落 2.城市景观的特征(或:与乡村景观的区别) 有规模宏大的公共建筑,楼房高而密集(密集分布的住宅楼群),交通发达(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密集呈网状),人群熙攘的商业中心(人口密集),错落有致的园林绿地…… 3.城市功能 (1)城市有大有小,人口有多有少,特色与功能各异。 特色不同:①有的城市作为一个国家的首都,以政治活动为主,如北京;②有的城市工商业发达,偏重于经济活动,如上海;③有的城市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在文化艺术方面富有特色,如法国巴黎;等等。 (2)任何一座城市的功能都不是单一的,而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例如,有的城市不仅拥有高科技园区,而且还有商业区和大面积的生活小区。如北京有高科技园区(中关村地区)、商业区(王府井,从事商业活动为主)、生活区(方庄小区,居住为主)。(图见课本P12) 4.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特色 (1)生产: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里。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商

专题1.2 乡村与城市(教案)-2019-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人教版)

第二课乡村和城市(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城乡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树立适应自然人地和谐的思想。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对本学科有了一点感觉,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习方法为主,重点强调如何阅读文本。保持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因素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乡村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乡村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树立适应自然人地和谐的思想。 学时重点: 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因素 学时难点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因素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 不同的乡村图片导入,复习地图三要素。 活动2【活动】自主学习 学习教材文本和图册文本。根据学法指导阅读文本。 活动3【活动】设疑解惑 学生针对不懂之处提问。

活动4【讲授】归纳概括 观看微课。 活动5【作业】练习巩固 作业练习(省教研室作业编写统一作业)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城市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城市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树立适应自然人地和谐的思想。 学时重点 城市聚落不同的功能。 学时难点 人类要因地制宜,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 城市图片导入 活动2【活动】自主学习 学习教材文本和图册文本。根据学法指导阅读文本。 活动3【活动】设疑解惑 学生针对不懂之处提问。 活动4【活动】归纳概括 观看微课 活动5【练习】练习巩固 作业。省教研室统一。 第三学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观察身边实例,列举出不同区域在人员流动、物资交流、信息传播、文化融合等方面的联系。

2021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章乡村与城镇第21讲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案

第21讲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一、聚落的外部形态 1.聚落 聚落人类聚居的乡村和城市的统称从宏观来看聚落的分布与人口分布基本一致 从微观来看聚落一般建在有充足水源和地形相对平坦的地区 定义聚落在空间分布的平面形态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水源、地形 形态团块状 在地形比较完整、平坦和开阔的平原地区,如 成都市 条带状 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受水源和地形的综合 影响,聚落沿河谷伸展呈条带状,如兰州市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一般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分区 (1)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 (2)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类型分布 住宅区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工业区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①无明确的界线。 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1.含义 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作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 ? ? ?地租的高低 ?? ? ??交通便捷程度 距离市中心远近 不同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 (2)社会因素 ?? ? ?? ?? ? ?? 收入 知名度 种族或宗教 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3)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四、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范围、服务功能等的关系 城市 等级 城市 规模 职能 级别 职能 种类 服务 范围 城市 数目 相互 距离高大高多大少远低小低少小多近 (1)等级高的城市,数目少,相距较远;等级低的城市,数目多,相距较近。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3.城市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河流、地形、气候、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交通、政治、宗教、经济基础等。 4.影响城市等级及服务范围的因素 城市的等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城市的发展,有的城市等级会逐渐升高。城市能够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或达到一定等级,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微点1 乡村的分布、形态、规模和建筑等受当地水源、气候、地形及建筑材料等地理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和风俗习惯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反映出人类对周围环境的某种适应和利用。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中古的西欧庄园与城市》教案 北师大版

第6课中古的西欧庄园与城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西欧庄园经济的兴盛及庄园经济中农奴的地位,理解庄园经济的性质;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及其意义,知道欧洲大学出现的原因及代表性的大学。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师生互动学习知识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展示图片,感受西欧中世纪大学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西欧从庄园经济到城市自治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古西欧城市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知识的繁荣,也促进了大学的出现,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庄园经济。 【教学难点】 中古的西欧城市和大学的出现。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恩格斯说过:“城市是中世纪的花朵。”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又是如何出现的呢?这些城市的兴起与大学的出现又有何种联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中古的西欧庄园与城市》。

二、新课讲授 (一)领主与庄园 1.教师讲解:中古时期,在西欧一些地区盛行庄园经济。庄园是西欧中古社会的基础。阅读教材第28页,找出西欧庄园经济的兴盛时期以及庄园土地的分类。 学生回答:兴盛时期:9—13世纪。分类: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部分,此外还有公共使用的草地、森林、牧场和池塘等。 2.教师提问:庄园中的劳动者是谁?他们的地位如何? 学生回答:劳动者:农奴。地位:他们没有人身自由,属领主所有,不得随意离开庄园,同时要向领主缴纳人头税、结婚税和遗产税等各种苛捐杂税。 3.教师讲解:农奴除耕种自己的份地外,还须无偿地为领主耕种自营地。农奴的赋税及劳役负担极重,体现了庄园经济的剥削性。提出问题:庄园经济是怎样的经济体? 学生回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 4.教师讲解:庄园里的领主拥有哪些权力?他们通过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利益? 学生回答:拥有行政和司法权力。他们设置庄园法庭,每年召开数次,由领主或其代理人主持,主要审理农奴和领主之间的纠纷,以保护后者的利益。另外,法庭的判决多处以罚金,是领主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 (二)中古的西欧城市 1.教师讲解: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大批古代的城市变为废墟。10世纪前后,一批新兴的城市在地中海地区发展起来。那么,中古西欧出现了哪些著名的新兴城市?

第1单元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2)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2) 基础达标 1.爸爸拨通了电话问:“你好,天龙旅行社吗?请问七月份到海南旅游的团队还有吗?”小叶知道,这是() A. 物产联系 B.人才联系 C. 技术联系 D. 信息联系 2.下列区域之间的联系中,属于文化联系的是( ) A. 杭州的西湖藕粉销往海外 B. 教师通过教学网站下载教学资源,交流教学心得 C. 浙江温州的居民到四川投资办厂 D. 内地的青少年代表到香港进行文艺演出 3.下列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中,属于信息联系的是( ) A. 玉环的文旦销往北京 B. 浙江的教师到四川支援教育 C. 海南人到浙江卖椰子 D. 北京某大学生在网上查询有关深圳人才市场的信息 4.青藏铁路通车以后,不少武汉人坐火车到拉萨开办小商品市场。这反映了不同区域之间的( ) A. 文化联系 B. 技术联系 C. 人才联系 D. 经济联系 5.城乡交流为乡村带来的好处有( ) ①为农产品提供充足的消费市场②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③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工业原料,如棉花等④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农业机械和化肥农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6.下列关于不同区域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互不联系 B. 有时联系,有时不联系 C. 联系松散

D. 相互交织 拓展提高 7.小梅的妈妈在社区里开了一家小店,货架上摆满了产自全国各地的商品,每种商品下面都贴上了标签,写上了产地。可是小梅的妈妈一不小心把标签贴错了。 (1)请你帮小梅分析一下,把贴错的标签改正过来。 货名西湖藕粉花生油椰子汁葡萄干茅台酒 产地贵州杭州新疆山东海南改正: 货名西湖藕粉花生油椰子汁葡萄干茅台酒 产地 (2)小梅妈妈的小店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品,这说明了什么?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的家在张村,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物产丰富。村子里,谁家来了远方的客人,大家都会带上自家的美食前来看望,邻里之间如同兄弟姐妹,走动得很勤。茶叶和山核桃是我们这里的特产。乡亲们最忙最开心的时候就是茶叶和山核桃丰收的季节。由于质量好,它们大都销往大城市,深受城市居民的欢迎。 材料二:上海市的南京路号称“中华商业第一街”。它在旧社会被称为“十里洋场”,深受殖民文化的影响。如今,南京路上商店鳞次栉比,既有综合性的大商场,也有名特商品的专卖店。在这里,人们可以采购到全国各地的特产。大街上每天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这些人中有很多来自乡村,他们在这里购物、休闲、娱乐、学习,感受着大都市特有的气息。 (1)材料一和材料二从特色上来说分别反映了哪一类型的社区?

2020届新高考地理第八章乡村与城镇第22讲城市化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案

第22讲城市化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城市化 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2.驱动力 驱动力含义因素 推力(乡村) 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等 拉力(城市)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 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意义 (1)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城市化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图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图示时间变化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 被拉平的“S”形曲线 A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B 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郊区城市化问题 C 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1)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

(2)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的初期和中期阶段。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 有利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 不利 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不合理的城市化表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废渣影 响土地质量;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建筑 群影响日照、风速、风向 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 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四、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乡村景观鲜明地体现了人地和谐理念。 (2)乡村景观能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 2.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 (1)城市建筑的色调、色彩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①我国江南城镇的粉墙黛瓦。 ②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黄橙交织。 ③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的颜色五彩缤纷。 (2)城市的建筑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北京四合院建筑上遵循严格的礼制。 (3)一所民居有其文化意蕴,而一座城镇的空间布局,或整体或局部,也能反映某种价值追求。例如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城廓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微点1 城市化不只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多,还表现在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观念的转变上。 微点2 城市化进程的四个阶段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微点3 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的区别 前者主要通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比重越大,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快慢,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优质教案

第五单元 步入近代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工生产。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乡村聚落/城市聚落) 【学习目标】感受乡村聚落的景观以及不同乡村聚落居民生活的差异。 【学习重点】初步理解聚落的基本形态,乡村和城市的景观特征、生活内容。 【学习难点】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 【课时安排】1课时 【基础部分】 (学习程序:自读课文三遍和 助学资料,独立完成基础部分和要点部分, 时间约为15分钟。组长根据任务完成度打好预习分。课堂组内进行对学纠正,仍有疑难举手示意, 时间大约为10分钟。) 1、每个社区都处于一定的区域(聚落)中,我们一般把这些区域(聚落)分成两大类, 它们分别是 和 。 2、乡村聚落简称 ,是人们 、 和 的场所。 3 城市聚落 4、有的村落建在高地上,有的村落建在河湖旁,这是为什么? 【要点部分】 (学习程序:详读课文,课内对要点部分组内对学、群学10分钟,然后进行大展示15 分钟,即将题目分到组内每位同学,逐一解决,每组展示完请其他小组点评和补充,时 间总共5分钟。) 1、观察P9图1-17和1-18,请选择: 你认为平原的村落呈( )特点,山谷的村落又呈( )特点 A 、条带状; B 、组团状 这说明村落的 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2、观察P10图1-21中四幅都是乡村情景,小明做了一个村落类型与相关活动搭配的总 结,你认为正确的是,请选择:( ) A 、 农村——放牧; B 、渔村——捕鱼; C 、林场——耕作; D 、牧村——伐木; 这说明同属乡村聚落,人们从事的 和 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是

的差异决定的。 3、阅读P11正文第二段内容,结合自己的见识,完成P13页“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表格。 4、(1)阅读P11最后一段内容,并观察图1-22和1-23思考: 作为我国首都的北京,它的功能是以为主; 作为荷兰的港口城市的鹿特丹,它的功能偏重于; 作为中国古城的西安,它在方面富有特色。 (2)阅读P12图文思考: 北京的中关村是属于功能区; 北京的王府井是属于功能区; 北京的方庄小区是属于功能区; 作为一个城市的北京有这么多功能区,这说明了什么? 【拓展部分】 世界上的聚落为什么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平原地区,而高山、荒漠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 【课堂小结】 (学习程序:先对照学习目标认真回顾本堂课的学习内容独立完成课堂小结,再小组内群学交流,时间5分钟。) 【当堂检测】 完成作业本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第1课时)示范教案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方案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乡村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分布。 2.运用实例和资料,说明城镇内部主要功能区主要特点和分布。 3.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学校所在地区某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 4.结合实例,理解合理规划乡村与城镇的空间结构的重要性,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结合实例,分析城镇的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难点】 1.理解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2.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出示材料:诸葛村视频、诸葛村内外平面示意图 此处引用平台上的资源【知识解析】诸葛村空间结构 师:诸葛村位于浙江省兰溪市,其村落布局宛如八卦图。村落的中心为钟池,一半水塘一半陆地,两面各设一口水井,形成极具象征意义的鱼形太极图。钟池周围分布有八条巷道,多数民居沿着巷道分布。诸葛村是聚落的一种表现形式,村中民居和祠堂等建筑如何分布?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讲授新课】 (板书)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 师: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聚落有哪两种形式? 生:(可能的答案)乡村、城镇。 出示视频:乡村和城镇聚落 师:对比不同类型的聚落景观图,思考二者的差异。 出示表格:乡村与城镇的区别 师:请从聚落规模、交通特点、人口分布、建筑特点、生产方式的角度比较乡村和城镇的特点。 生:(可能的答案)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规模较小,交通不便,人口稀疏,建筑多为低层建筑;城镇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规模较大,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建筑密集且高…… 出示图片:诸葛村鸟瞰图和平面示意图 师:诸葛村属于乡村聚落,请大家观察诸葛村鸟瞰图和平面示意图,思考 1.诸葛村的土地利用形式有哪些? 生:(可能的答案)农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西欧庄园》优秀教案

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8课西欧庄园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西欧庄园的特点 教学难点: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农奴阿布拉黑的一天(片断) 在领主自营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头六臂。他驾着一队耕牛稳步行走,把土地梨成整齐的田垄、田沟。春光明媚,令人神清气爽,但阿布拉黑头脑中经常出现管事和他的助手,他们可以处罚他——甚至会鞭笞他——如果认为他偷懒的话。 阿布拉黑脑海里也会浮现修道院长和其手下僧侣的形象,他们穿戴着干净的衬衣、衬裤、兜帽、长袜、暖袍和羊皮手套。僧侣每年都领取新衣服,而阿布拉黑却没有衣服可换,依旧穿着污迹斑斑的长上衣和绑腿,甚至它们破旧不堪。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西欧庄园》,走近西欧中世纪的庄园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图片展示:《庄园图解示意图》 2.教师讲述:“典型的庄园”包括着一个农村和周围的田地。但是普通的庄园,并不如此整齐。较大的庄园往往包括着几个农村,小的庄园有的只占着一个农村的一部分。庄园的土地是封建领主所有,而直接生产者的农民通过各种地和形态,从封建领主的手中取得占用一部分土地的权利,进行个体生产。 3.学生自主学习:在西欧庄园里主要生活着哪些人?在庄园里土地是如何划分的? 提示:领主、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4.材料展示: 材料一庄园的主要工作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总之,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 材料二从日出劳动到日落,劳动的报酬十分微薄。他的家一般是简陋的小屋用糊了泥巴的篱笆建造的。地面就是泥土,从上面下来的雨和雪使泥地变得又湿又冷。农民在一只箱子里塞进些稻草当他的床铺。他的伙食粗糙而单调——不是黑面包就是褐色的面包。如果收成不好就挨饿。饿死的事情决不是没有听说过。他当然是文盲,而且是迷信和恐惧的牺牲品,也时常受到邪恶的领主管家的欺骗。他还要交很多的租税并服役,可以说,他是一个被蔑视、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可怜虫。 5.问题思考:材料二中农奴的生活说明了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西欧庄园的性质。 提示:农奴依附于封建主,缺乏人身自由;自由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6.材料展示:庄园里的佃户除了耕种自己的份地之外,还要为庄园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几天为庄园主干活,庄园主直接控制的农奴每周的大部分时间都要为庄园主干活。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7.问题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领主与佃户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提示: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户有义务为领主劳动,领主也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目标导学二:庄园法庭 1.材料展示: 材料一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 材料二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的人,侵犯了全体村民的权益,判令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牲畜,从此不得占用牧场,违者还要被罚款;某人不按规定的价格卖酒,也要被罚款。 2.教师提问: (1)材料反映了西欧庄园具有什么权? 提示:司法权。 (2)根据两则材料分析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是什么。 提示:罚金。 (3)材料中反映了哪些行为会受到法庭的制裁? 提示: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到庄园以外磨面粉、侵犯全体村民权益的行为等。 (4)西欧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习惯法或村法。 (5)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欧庄园法庭有什么作用? 提示: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也有利于维护佃户的权益,同时庄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三、课堂总结 正因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奇特的政治现象和自给自足的庄园奇景,构成了中世纪西欧文明的独特性。但历史辩证法总是彰显着永恒的道理,当一种新制度建立的时候,却孕育了否定这个制度本身的新元素。 3 板书设计 1.兴起的时间、发展 2.性质: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 3.居民:佃户(自由农民和农奴) 4.领主与佃户的关系: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课程教学设计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 章节:第二章第一节 一、教学目标 结合实例,解释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出示“广西大圩古镇”图,导入。 [新课教学]: 一、乡村的土地利用 1.经济活动 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用地类型 依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3.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1)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为了方便生产,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例如:在我国川西平原部分地区,田地紧密围绕在村落住宅的周边(图2.2)。 (2)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出现了一些满足居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以提供祭祀、聚会、娱乐、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这样,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图23)。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经济活动 城镇包括城市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用地类型 城镇里人口相对较多,经济活动多样,出现了土地利用的专业化,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图24)。有些大城市因为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的功能区,如行政区、文化区、旅游休闲区、生态区等。城镇不同的功能区之间一般没有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如,居住区里常常也有商店,只是商店用地所占的比例较低而已。 (1)居住区是城镇中广泛分布的一种功能区。图为我国浙江杭州某居住区。 (2)商业区多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大城市的中心往往形成中央商务区。图为美国纽约的中央商务区——曼哈顿。 (3)工业区是工业集聚的区域,多分布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通常距离城镇中心较远,同时要考虑保护环境。图为我国江苏南京化学工业园。 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每一种功能区,都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组合,就形成了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如,香港的商业中心集中在维多利亚港两岸,居住区分布在商业区的外围,工业区相对远离商业区和居住区(图2.5)。又如沈阳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其工业区围绕交通线路呈扇状或块状分布在城市的东西两侧,居住区则集中在市中心及其外缘。 思考 香港高级居住区和普通居住区为什么会这样分布? 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这在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城镇里各种功能的活动都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而城镇土地的供应是有限的。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城镇中心远近两个方面。某地地租高低是人们对该地土地利用的选择,以及市场竞争

《西欧庄园》教案

《西欧庄园》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欧洲封建庄园制度的概况;知道庄园里佃户的生产和生活的状况;了解西欧庄园法庭的设置、特点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西欧庄园里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以及庄园的管理,分析西欧庄园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讨论,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重点难点 【重点】 西欧庄园的形成;领主和佃户的关系。 【难点】 西欧庄园的特点;庄园法庭。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1.庄园里的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庄园里佃户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是怎么样的? 3.庄园是如何管理的? 【新课导入】 (材料式导入)你看过这些世界名著吗?(展示《呼啸山庄》《简·爱》《苔丝》封面)它们都是发生在庄园里的故事。什么是庄园呢?(庄园是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了解西欧庄园的生活。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阅读教材P38的第1段和图片,思考:庄园是如何产生的? 答案提示: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 2.阅读教材P39的第1段内容,思考:庄园的特征和构成是怎样的? 答案提示:特征: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组成: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3.阅读教材P39的第2、3段的内容,思考: (1)庄园的土地是如何划分的? 答案提示: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通常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1/3到1/2,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直领地”,一般每周要在直领地上劳动3天,剩下的时间才属于自己。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共同使用。 (2)自由农民与农奴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提示:自由农民是独立的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 知识点二庄园法庭 1.阅读教材P40的内容,思考: (1)庄园法庭的主持者是谁? 答案提示:主持庄园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 (2)庄园法庭有什么特点? 答案提示: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开庭时间和地点也不固定。 (3)庄园法庭的审理内容有哪些? 答案提示:①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或未按规定缴纳足额的租税等侵犯领主利益的行为。②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 (4)庄园法庭的处罚手段和审判依据分别是什么? 答案提示: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罚金全部归领主所有。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是习惯法或村法。 2.庄园法庭有什么作用? 答案提示: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佃户有时也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有权参与案件的审理。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课堂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