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策略练习题含答案

学习策略练习题含答案
学习策略练习题含答案

第八章学习策略练习题含答案

核心提示:一、单项选择题1.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 )。A.记忆策略B.资源管理策略C.思维策略D.学习方法2.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 )。

A.记忆策略

B.资源管理策略

C.思维策略

D.学习方法

2.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称为( )。

A.组织策略

B.复述策略

C.计划策略

D.调节策略

3.学习课文时分段、总结段意属于( )。

A.复述策略

B.理解一控制策略

C.精加工策略

D.组织策略

4.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学习策略称为( ) 。

A.组织策略

B.复述策略

C.计划策略

D.调节策略

5.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有人按字音归类识字,有人按偏旁结构归类识字,这属于( )。

A.复述策略

B.理解一控制策略

C.精加工策略

D.组织策略

6.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称为( ) 。

A.组织策略

B.复述策略

C.计划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7.元认知的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 )。

A.自我控制

B.自我认知

C.自我指导

D.自我学习

8.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称之为( )。

A.元认知知识

B.元认知能力

C.元认知控制

D.元认知计划

9.不属于元认知策略的是( )。

A.计划策略

B.学习策略

C.监控策略

D.调节策略

10.对学习过程中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一般称为( ) 。

A.智力技能

B.学习自觉性

C.元认知策略

D.自我意识

11.生成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 )。

A.新的理解

B.不同的见解

C.认知策略

D.类比或表象等

12.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包括( )。

A.意识和能力

B.规则和技能

C.认知策略

D.经验和方法

二、填空题

1.____是关于个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知识的能力。

2.元认知是于1976年由——提出来的,它由三个成组成,即____、元认知体验和____.

3.一般认为,学习策略可分为____、____和资源管理策略三个方面。

4.学习的认知策略有复述策略、____ 和____。

5.学习策略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____、学习的调节与控制和____ 。

6.常用的组织策略有____、利用图形、____。

7.交互式教学模式主要是用来帮助____阅读领会。

8.交互式教学旨在教会学生四种策略:总结、提问、析疑和____ 。

三、简答题

1.简述学习策略的特征。

2.简述元认知知识的主要内容。

3.简述常用的组织策略。

4.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5.简述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

四、论述题

1.联系教学实际,说明学习策略的层次分类。

2.谈谈程序化训练模式的基本步骤。

3.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有哪些?

第八章学习策略练习题含答案

核心提示:一、单项选择题1.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 )。A.记忆策略B.资源管理策略C.思维策略D.学习方法2.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

一、单项选择题

1.B.典型的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2.B.见学习精要中认知策略中的复述策略。

3.C.学习课文时分段、总结段意属于精加工策略。

4.A.见学习精要中组织策略的定义。

5.D.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

6.D.见学习精要中精细加工策略的定义。

7.A.见学习精要中对构成学习策略的基本元素——元认知的总结,元认知的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故正确答案为A。

8.A.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属于元认知知识。

9.B.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故学习策略不属于元认知策略,而元认知策略则是一种学习策略。

10.c.见学习精要第二节,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故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是元认知策略。

11.A.生成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产生新的理解。

12.B.见学习精要中学习策略的基本特征,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二、填空题

1.元认知

2.弗拉维尔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监控

3.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

4.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5.元认知学习方法

6.列提纲利用表格

7.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8.预测

三、简答题

1.确立小学德育目标的依据有:

(1)我国社会发展对小学生政治、思想与道德提出的新的要求。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其目标要体现一定社会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不同的发展时期有不同的社会思想道德行为准则,德育目标的确立要考虑社会发展的新的要求。

(2)教育目的对学校德育所要达到的结果做出的总的规定。德育目标的确立必须依据教育目的中对学校德育要达到的结果的总的规定。

(3)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只有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确立的德育目标,才是与其主体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目标,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的德育T作才能被学生自觉接受。

2.小学德育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通过德育促进小学生的品德发展,以保证所培养的

人的发展方向,为其全面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

(2)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也是他们的思想道德品喷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的可塑性更强,他们又容易受各种思想、道德的十扰和影响。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促进他们沿着社会主义要求的方向健康成长。

(3)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学校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小学德育将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气、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3.(1)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一般来说,德育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形成和发展的。但是,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常处于不平衡状态,德育过程可以从培养知、情、意、行任何一方面开始,这就是德育过程的多端性。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以道德认知为基础,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为激励,发展道德行为的整体运动过程。

(3)德育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受到多种凶素的共同作用。这些因素的作用往往是不一致的,从而产生矛盾。学校教育要发挥主导作用,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调节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4)德育过程是一个儿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在德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德育的任务就在于把儿童从缺乏道德经验与能力、依赖性较强的孩子逐步培养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能独立自主地待人接物的社会成员。

4.我闭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

(1)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

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导向性原则是小学德育的一条重要原则。

(2)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这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调节来自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5)凶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5.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我国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

(1)说服教育法。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法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包括运用语言进行说服的方式和运用事实进行说服的方式。

(2)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3)实际锻炼法。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实际锻炼包括:练习、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4)陶冶法。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5)品德评价法。品德评价法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做出判断,是对品德发展的强化手段。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表扬奖励、批评处分、操行评定等方式。

6.运用说服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明确目的性。说服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切忌一般化、空洞冗长。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说服要注意给学生以知识、理论和观点,使他们受到启发,获得提高。

(3)注意时机。说服的成效,往往不取决于化了多少时间,讲了多少道理,而取决于是否善于捕捉教育时机,拨动学生心弦,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4)以诚待人。教师的态度要诚恳、深情、语重心长、与人为善。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户,使讲的道理易被学生所接受。

7.运用品德评价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公平、正确、合情合理。做到当奖则奖,当罚则罚,奖励处分一定要实事求是,不主观片面。

(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只有发扬民主,听取群众意见,才能使奖惩公平合理,富有教育意义。

(3)注重宣传与教育。进行奖励与处分,是为_『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修养。所以,要有一定形式与声势,在一定范围内宣布,并通过墙报、广播、橱窗等加以宣传,以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8.德育的途径是指学校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各种渠道或形式。我国小学德育的途径有多种,其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这是生动活泼地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可以使学生的品德在各种实践活动和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3)劳动。这是学校进行德育,尤其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

(4)少先队活动。少年先锋队是巾国共产党委托共青团领导的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

(5)班主任T作。以上几条德育途径各有自己的特点与功能,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构成了德育途径的整体。学校应全面利用各种德育途径的作用,使其科学地配合起来,以便发挥德育途径的最大的整体功能。

四、论述题

1.知、情、意、行是构成儿童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即道德认知,这是儿童形成和发展自身品德的认识基础。情即道德情感,对儿童德性的发展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行为过程巾顽强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品质。行即道德行为,是衡量儿童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德育过程就足知、情、意、行诸因素得到和谐统一发展的过程,德育要注意发挥四者的整体功能。在实际T作巾这四者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思想品德的发展。这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具有统一性,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一般来说,德育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形成和发展的。但是,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常处于不平衡状态,要根据具体情况,深入分析儿童的思想实际和年

龄特征,或从训练行为开始,或从陶冶情感开始,或从锻炼意忠开始,最终达到儿童知、情、意、行的全面和谐发展。总之,德育过程可以从培养知、情、意、行仟何一方面开始,这就是德育过程的多端性。

2.(1)该案例遵循了德育的疏导原则。

(2)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3)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对小学生进行德育,要注重摆事实,讲道理,做深人细致的思想工作,启发他们自觉认识问题,自觉履行道德规范;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小学生活泼爱动,兴趣广泛,喜欢参加自己爱好的活动。德育要善于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志趣引导到正确方向上来;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对他们表现出的积极性和微小进步,都要注意肯定,多加赞许、表扬和激励,引导他们逐步向前,以培养他们的优良品质。

[指南]《普通生态学》复习思考题.docx

《普通生态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名词概念: 生物圈、GAM学说 复习思考题: 1、生态学的定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2、生态学的研究层次有哪些?这些层次在生态学不同的发展时期各有哪些偏重? 3、现代生态学的发展冇哪些特点? 4、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 名词概念 物种(种)、环境、生态因子、耐受性定律、生态幅、适应组合、趋同适应、生活型、有效积温法则、Bergman规律Allen规律、驯化、气候驯化、内稳态、生物学零度、内温动物、异温动物 复习思考题: 1、生态因子作用有什么特点? 2、大环境和小环境对生物的生态效应有何不同?举例说明。 3、内稳态生物和非内稳态生物在适应环境的方式、能力上冇何差异?内稳态生物如何保持其稳态机制的? 4、举例说明什么是适应组合?生物为什么要出现适应组合? 5、低温和高温对生物会产生哪些影响?植物和动物如何在形态、生理、行为上进行适应? 6、什么叫有效积温?利用它在实际生产中有哪些价值? 7、水环境和陆生环境有哪些不同?植物在适应方式上又有何不同? 8、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在对水因了方面的适应中主要面临哪些才盾?它们又如何适应? 9、试举例分析特定生境中某一生态因子与生物的关系? 10、比较以光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的特征。 11、火的生态作用 第二部分种群生态学 名词或概念: 单-体牛物、构件生物、密度、相对密度、标志重捕法、年龄结构、性比、生命表、内禀增长率、生态入侵、遗传漂变、中性学说、渐变群、工业黑化、适应辐射、R-策略、K-策略、-K连续体、社会等级、领域性、协同进化、生态位、他感效应、内分布型、迁入、迁出、自疏、寄生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木单位和进化单位?

矿物与矿石学复习题

山东理工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矿物与矿石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矿物按照磁性强弱分为、、。 2、测量矿物硬度的方法主要有和。 3、矿物中的水主要有、、、和。 4、同种矿物因形态、性质有明显的差异,称。 5、自然金呈光泽。 6、矽卡岩矿床的形成条件是岩体侵入围岩。 7、岛状硅酸盐亚类中,有、两种硅氧骨干。 8、矿物的光学性质是指矿物对光线的吸收、反射和透射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性质。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如白色的方解石,其条痕为,光泽为,透明度为。 9、根据晶体在三维空间的发育程度,晶体的结晶习性大致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和;石榴石属于、角闪石属于、云母属于。 10、摩式硬度计中的2级、8级分别是和。 11、无色透明的方解石又称。 12、矿体按其形状分为、和三种基本类型。 13、根据晶体在三维空间的发育程度,晶体习性可大致分为单向延长、双向延长及三向延长。黄铁矿的晶体属于,石棉的晶体属于、重晶石的晶体属于。 14、石棉是纤维状矿物的通称,蛇纹石石棉又称为。 15、根据二氧化硅的含量可以把岩浆岩分为、、和。 16、沉积岩中特有的矿物是在地表富水、氧及二氧化碳的条件下形成的。主要矿物有、、和。 17、根据矿物的物理性质,蓝晶石又称为;无色透明的方解石又称。 18、在矿物的命名中,红柱石是根据命名的,十字石是根据命名的,自然金是根据命名的。 19、矿物受外力作用后,在任意方向破裂并呈各种凹凸不平的断面,这样的断面称为。

20、从矿物颜色的成因来分,蓝铜矿的颜色为、红色石英的颜色为、黄铜矿表面的彩色为。 21、根据解理的完全程度可以将解理划分为以下五种类型:极完全解 理、、、、和。 22、目前常用的矿物分类法有、和。 二、单选题 1、以下哪种不属于自然元素矿物大类()。 A、自然铜 B、金刚石 C、石墨 D、方铅矿 2、矿物的物理性质取决于它的 ( ) 。 A、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 B、外界环境 C、磁性和发光性 D、硬度和密度 3、地壳中的元素克拉克值最高的是()。 A、O B、N C、H D、Si 4、以下哪种物质光泽度最低()。 A、自然金 B、玻璃 C、金刚石 D、高岭石 5、矿物按照性质和用途分类是()。 A、工业分类 B、成因分类 C、物理性质分类 D、晶体化学分类 6、石英是什么光泽的矿物()。 A、金属光泽 B、金刚光泽 C、玻璃光泽 D、土状光泽 7、矿物受外力容易破碎的性质是()。 A、粉碎性 B、脆性 C、弹性 D、延性 8、氧的克拉克值是()。 A、39% B、49% C、47% D、47.5% 9、纯净的金刚石是()。 A、米色 B、黑色 C、白色 D、无色 10、如果矿物对光全部吸收呈()。 A、白色 B、黑色 C、红色 D、蓝色 11、矿物命名中,一般将产于地表附近,呈松散被膜状的矿物,以()字结尾。 A、矿 B、石 C、华 D、晶 12、晶胞参数是表示单位晶胞大小及形状的一组常数,包括轴角及()。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课后习题标准答案

学与教的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章 一、填空 1、最初运用角色概念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的心理学家是米德。 2、心理学认为,教师要扮演的角色包括:A、知识传授者,B、团体领导者,C、模范公民 ,D、纪律维护者 ,E、家长代理人等 3、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教师期望效应。由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于本纪60年代提出。 4、对教师职业有重要影响的人格品质包括:A、热情与同情心,B、激励与想像.等。 5、心理学家对教师心理品质与其职业成就的早期研究的三种范型是A、问卷调查,B、相关研究,C、实验研究。 6、新教师和专家教师的教学行为存在的差异可以从A、课前,B、课中 ,C、课后 三个教学阶段进行分析。 7、心理学研究提出的缩小新手与专家教师之间差异的有效措施是:A、掌握教学常规与教学策略 ,B、对教学经验的反思 ,C、外部支持 .。 8、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为经验+反思 =成长。 9、师范生从新手到专家水平的教师需要经历如下发展水平 A、新手水平,B、高级新手水平,C、胜任水平,D、熟练水平,E、专家水平。 10、教学效能感的理论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概念。 11 低成就感非人性化情绪衰竭情绪衰竭 12 情境认知理论 二、选择题 1、.教师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B、心理过程与认知能力;C、认知能力与人格特征;D、认知能力与教学风格。

2、讨厌教师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反映学生希望教师充当角色。A.、家长代理人; B、知识传授者; C、纪律维护者;D.模范公民。 3、A 4、据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教师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与学生的学习结果无重大相关。对这一发现最合理解释是: A.、测量方法不可靠;B、.教师的知识与智力不是搞好教学的重要条件;C、在教师的知识 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其他特征对教学效果起更大的决定作用;D、研究取样少,不足以说明问题。 5、下面的描述最可能代表专家教师的特征是:A.他总是十分认真备课,教案写得很详细; B.他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当发现有不理解的地方,能及时帮助学生; C.他总是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仔细记录学生的每一处错误; D.它的教案虽然写得不很详细,但它能预见学生可能出现的理解错误。 6、下面哪些做法是与“缩小专家教师与新手差异”的研究相符合的:A.为新教师配备指导教师;B.给新教师压担子、多教课;C.让新教师脱产进修,多学习,只有自己“装满一桶水,才能倒给学生一杯水;D.组织新教师与老教师一道说课、听课、评课。 7、如果要使心理学课程成为教师职业训练的重要课程,根据当代知识分类理论,高师心理学的改革:A.应加强趣味性,增加大学生心理内容;B.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联系大学生自 身的事迹;C.既注重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更注意使心理学原理转化为应用技能;D.改革心理学理论体系,增加理论的严密性。 8、罗森塔尔关于要是的预期的实验表明:A.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影响它对学生的态度;B.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越高,学生的进步越快;C.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胜于其言行;D.只要对学生抱有期望,学生就朝着期望方向发展。 9、根据学习心理学原理,可以将教师反思过程最适当概括为:A自我提问与思考过程;B.自我完善过程;C.师生相互作用过程;D.问题解决过程。 10、情景认知理论认为,学习实质上是:A、一个文化适应与获得特定的实践共同体成员身份的过程;B、学习者细心观察专家的示范过程;C、在专家指导下主动实践的过程;D、学习者观察和模仿共同体内其他成员的行为实践的过程。

文艺心理学第三章练习题

文艺心理学第三章练习题

《文艺心理学》第三章练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审美相似律 审美相似律是以存在于原始思维中的那种广义相似性原理为基础的。它是艺术品外在形式生成的一条基本规律,也是人在审美活动中所遵循的独特心理规律,基本上是一种无意识的存在。它是使人将本来与人无关的外在事物变为主观存在,再由主观存在升华为新的客观存在的心理规律,标示着艺术创作主体与艺术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2、形象范式 是掩藏于现象形态之后,因而不易在创作与阅读中发现的一种艺术范式形态。形象范式是艺术的特殊存在方式和艺术形象特殊的内在结构,能体现出艺术独具的内在性质。形象范式既具有表象的抽象性,又具有情感性、充盈性和个异性。 3、显动机 创作显动机是从事创作的直接心理驱力。生活中,艺术家因各种物象、事件的触发,常发生心理波动,造成失衡,并引发适当强度的情感。宣

泄情感,以恢复心理平衡,便是显动机的主要内容。 4、动机冲突 指一个动机簇内各种子动机的矛盾纠葛。 5、内在形式 又叫审美意象,它是艺术家的心理体验与艺术品的外在形式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是指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以及其他审美活动中主体脑海里活跃着的包含丰富意蕴的形象。 5.同形性:这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又称为异质同构论。这一理论认为在知觉活动中,在作为对象的物理现象与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的大脑生理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同形关系。 6、潜动机 指艺术家从事创作时内心的某种无意识驱动力量。潜动机的主要特点是驱动性和潜在性。 7、内觉体验 “内觉”是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的术语,指的是那些不能用形象、语词、思维和任何动作表达出来的“无定形认识”,亦即非语言的、无意识的或前意识的认识。内觉是一种深层心理状态,不

普通生态学期末考试六套试题和答案解析

WORD格式.整理版 一、解释下例术语(本题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参考答案: 1、Ecological Amplitude: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一个范围,其范 围就称为生态辐。 2、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 物种。 3、Niche:生态位,指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 4、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 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5、Biosphere: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评分标准: (1)英文需翻译成规范的中文名词,不能正确给出的扣1分; (2)要求给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简单给出概念本义而未能扩展的扣1分。 二、比较分析以下各组术语(本题3小题,每题5分,共10分) 参考答案 1、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 趋同适应:不同物种在相似的大环境条件下,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表现出相似性。这样导致了不同物种相同的生活型。 趋异适效应: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个物种面对不同的生态压力和选择压力,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有不同的调节,这导致了生态型。 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都是物种为适应环境条件的而表现出的特性。 2、层片与层次 层片:每一层片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所构成的机能群落。 层片作为群落的结构单元,是在群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层片具有如下特征: ⑴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 ⑵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的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 环境。 ⑶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层次:群落中植物按高度(或深度)的垂直配置,就形成了群落的层次,强调群落的空间 结构。群落的成层性保证了植物群落在单位空间中更充分地利用自然环境条件。陆生群落的优质.参考.资料

矿物加工研究方法复习题

山东理工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矿物加工研究方法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矿浆过滤特性 2、物料的空隙度 3、堆积角 4、自由沉降 5、离子交换 6、标准稠度 7、单体解离度 8、分配率 9、试验设计 10、溶剂萃取 11、矿石构造 二、填空题: 1、硬度的种类主要有、、。 2、选矿生产和选矿研究中,常用的粒度分析方法有、、、 。 3、固体颗粒在介质中的沉降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即、。 4、物料在摇床上的分选主要包括、两个基本阶段。 5、纯矿物浮选的试验方法有、、。 6、萃取工艺流程包括、、。 7、离子交换实验装置及运转方式可分为、两大类。 8、非金属材料的干式超细分级试验进行分级效果总体评价的参数主要有、 。 9、用于非金属矿表面改性的表面改性剂可以分为、两大类。 10、石膏浆体在空气中硬化并形成具有强度的人造石,一般认为其结构变化经历两个阶段,即、。 11、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方法有、两种方法。 12、判定水泥安定性的试验主要有、两种方法。 13、陶瓷坯料的成型方法主要有、、。 14、通常把电磁波普中,波长为的波段叫做红外光谱区。 15、表示误差性质的术语主要有、、。 16、试验结果的表示方法主要有、、。 17、最常用的量效率指标是。 18、实验数据误差的类型主要有、、。

19、实验设计的三要素是、、。 20、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实验设计可以划分为、、和优化实验。 21、实验报告的形式主要有、。 22、采样工作的根本要求、。 23.矿石的物质组分研究主要分为、元素分析、矿物分析。 24.选矿科学实验的研究课题,主要包括的几个类型:、、。 25.选择性絮凝实验包括三个步骤即、、。 26.矿物加工试验规模大致可以分为:、、。 27.矿物按其磁性强弱可以分为、、等。 28.焙烧试验包括还原焙烧、氯化焙烧、、、等。 29.多因素序贯试验法具体划分为、。 30、矿物粉体的密度测定方法常用。 31、颗粒的堆积体积包括、、。 三、问答题 1、矿物中元素的赋存状态有哪些类型,不同的赋存状态可以用什么方法分析,其对分选过程有什么影响? 2、流程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做流程考查的目的是什么? 3、实践中可能遇到的矿石嵌布粒度特性大致分为哪几种类型? 四、论述题 1、试述实验室煤泥浮选试验的一般步骤和调节因素。 2、简述煤岩分析内容及如何进行煤岩分析。 3、简述实验室煤泥浮选试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及要点 一、名词解释 1、矿浆过滤特性是指采用过滤方法对物料进行脱水的难以程度。 2、物料自然堆积时,空习体积占物料总堆积体积的分数。 3、松散物料自然下落堆积成料堆时,堆积层的自由表面在平衡状态下与水平面形成的最大角度。 4、自由沉降是指颗粒在介质中沉降时,不受任何机械阻力作用,而只受介质阻力作用。 5、离子交换是根据离子交换树脂对水溶液中各组分的吸附能力不同,和各组分与淋洗剂生成的络合物稳定性不同使元素富集和分离的技术。 6、具有一定质量和规格的圆柱体在不同稠度的水泥浆体中自由下沉时,由于浆体阻力不同,锥体沉入深度也不同,当圆锥体沉入达到标准值时,浆体的标准稠度即为水泥的标准稠度。 7、单体解离度:该矿物的单体解离粒颗粒数,与含该矿物的连生粒颗粒以及该矿物的单体解离粒颗粒数之和的比值,用百分率表示。 8、分配率:产品或产物中某一成分(密度级或粒度级)的量占原料中该成分量的百分率。 9、试验设计: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理论基础,为了获得可靠试验结果和有用信息,科学地安排试验的

心理学考试要点第九章 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的形成重点试题解析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九章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的形成重点试题解析 [日期:2008-12-24] 来源:云南培训认证网作者: [字体:大中小] 一、选择题 1.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都属于( )。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应用技能 D.学习技能 2.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 )。 A.智力技能 B.知识迁移 C.智力 D.思维程序 3.在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称为( )。 A.原型启发 B.原型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A.复述策略 B.理解一控制策略 C.精加工策略 D.组织策略 7.不属于元认知策略的是( )。 A.计划策略 B.学习策略 C.监控策略 D.调节策略 8.为了暂时记住朋友的电话号码以便拨号,最适宜的记忆策略是( )。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生成技术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10.在学完一篇逻辑结构严密的课文以后,勾画出课文的论点论据的逻辑关系图以帮助理解和记忆。这种学习方法属于( )。 A.精细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做笔记策略 11.认知策略这个术语最初是由( )提出来的。 A.加涅 B.布鲁纳 C.斯滕伯格 D.弗拉维尔 12.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是( )。

A.精细加工策略 B.复述策略 C.组织策略 D.计划策略 13.学习课文时分段、总结段意属于( )。 A.复述策略 B.理解一控制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组织策略 A.在阅读困难或不熟的材料时放慢速度 B.对每一天的活动,都列出一张活动顺序表 C.将所学的知识再用实验证明、写成报告、做出总结 D.意识到不理解课的某一部分时,退回去读困难的段落 18.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采用在主题句下画线的方法帮助学习,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复述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1.着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把个体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为( ),另一类为( )。 2.程序性知识也叫( ),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3.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可分为两个亚类:一类为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可称之为( ),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另一类为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可称为( ),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4.元认知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它包括两个基本成分:( )和( )。 5.元认知策略是个体调节和控制认知行为的方法与规则,它是个体在学习中随经验的增长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元认知策略大致可分三种:( )、( )和( )。

最新自考文艺心理学历年试题答案及精华资料资料

自考文艺心理学历年试题答案及精华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推动和影响文艺心理学发展的两股主要潮流是(B ) A.美学和文艺学的发展 B.心理学和人文主义的发展 C.科学实验和马克思主义 D.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 2.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的性意识升华的产物的是(A) A.弗洛依德 B. 弗洛姆 C.荣格 D. 歌德 3.贝里尼提出的最著名的文艺心理学理论是(B ) A.异质同构理论 B.唤醒理论 C.深度知觉理论 D.心理距离说 4.以下不属于朱光潜著作的是(A ) A.《论诗三札》 B.《变态心理学》

C.《文艺心理学》 D.《悲剧心理学》 5.体验的核心是(A ) A.情感 B.认识 C.经历 D.意蕴 6.阿恩海姆在文艺心理学上的贡献不仅是提出了知觉概念,而且在研究绘画时还提出了著名的(C) A.镜像阶段论 B.表现性 C.简化原则 D.格式塔质 7.马斯洛审美需要是高级需要的是(D ) A.第一个层次 B.第二个层次 C.第三个层次 D.第四个层次 8.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指导的学派的是(B ) A.实验心理学 B.社会历史文化学派

C.精神分析学派 D.人本主义心理学 9.认为艺术创造的动力来自幼儿的“自卑”情结以及追求“优越”的动机的文艺心理学家是(B) A.拉康 B.阿德勒 C荣格D柯勒 10.童年经验对于艺术家的创作(B ) A.只有积极意义 B.主要是积极意义 C.无所谓 D.只有负面影响 11.艺术家保持“赤子之心”属于(C) A.爱心体验 B.崇高体验 C.归依体验 D.宗教体验 12.“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说此话的人是(A ) A.荣格 B.弗洛依德

生态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普通生态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 答:地球的生命起源于35亿年前,那时地球的表面为还原性大气;缺少氧气,没有臭氧层。这些条件对今天的生物非常有害,但却正是原始生命得以形成的环境。 约在30亿年之前开始形成光合自氧生物,蓝绿藻为主,逐渐改变了大气成分,氧化大气出现;氧化大气的形成为绿色植物的登陆创造了条件。大气圈中保证生物呼吸的氧气和稳定的CO2含量,以及保护地表生命的臭氧层,都是生物长期作用的结果。 并且生物不断适应地球环境,而进化形成现今丰富多样的生物世界;自7亿年有动植物以来,累计生物总质量是地球总质量的1000倍;生物转移的物质总质量要比其自身的质量大许多倍。因此可以认为适于生物生存的地球环境是生物与地球协同进化的结果,而这种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答: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无机和有机环境。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直到生物圈,经典研究个体及以上层次。生态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的环境非常复杂,从无机环境(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生物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3、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 答:进入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快速发展。生态学已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1)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的控制和解决推动生态学发展。(2)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发展。污染生态学,经济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环境生态学。(3)全民生态意识提高。生态学举世瞩目。 生态学的发展特点有:(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等相结合。(2)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野外自记电子仪器、同位素示踪、稳定性同位素、“3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生态建模,系统论引入生态学。(3)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对象转移到人类活动,交叉科学如化学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如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 1、名词解释 环境(environment)——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每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生态学上的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就称为生态幅。 2、地球环境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地球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 3、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 答:(1)综合作用: 如气候的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渔业高密度养殖增氧;(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地形因子一般为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如鱼类的回游;(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4、种的生态幅及其制约因子有那些主要规律? 答:(1)对同一生态因子,不同生物的耐受范围是很不相同的,每个种的的生态幅主要决定于种的遗传特性。(2)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而对另一因子的适应范围很窄,生态幅常常为后一生态因子所限制。(3)同一生物不同阶段耐受性不同,生物繁殖阶段常常是一个临界期。(4)内稳态扩大了生物的生态幅与适应范围,但并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5)驯化可导致物种耐性限度的改变,适宜生存范围的上下限会发生移动,并形成新的最适点。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2) 1、名词解释 光补偿点(light compensation point)——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当处的光强度为光补偿点 光周期(photoperiod)——一天之内,相对于黑夜而言,白天的时间长短。 Bergman 规律((Bergmann’s rule)——高纬度的恒温动物比低纬度的相似种类个体要大。 冷害(chilling injury)——指喜温生物在零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 2、简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答:有效积温法则指变温动物和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每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有: (1)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年总积温/一个世代所需积温 (2)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 (3)预测害虫来年发生程度 (4)可根据有效积温制定农业气候区划 (5)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3、试述光的生态作用. 答:太阳光是地球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来源,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须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太阳光。太阳辐射的强度、质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产生深刻的影象。(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的作用;(2)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有杀菌作用,昆虫对紫外光有趋光反应。(3)生物的光周期的适应。植物可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光周期的变化对大多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光周期对昆虫的滞育起主要作用。 4、为什么生物的活动和繁殖受光周期控制? 答:外界环境因子很多,如温度、湿度、气压、降水等,为什么动物偏偏选择光(光照周期)这个信号作为启动复杂的繁殖生理机制的“触发器”。这是因为日照长短的变化是地球上最具有稳定性和

矿物加工学思考题2014.10.10

矿物加工学(一)(1)复习思考题 教学模块一 第一章概述 1.名词解释: 矿物加工选矿选煤品位产率回收率有用矿物粗选精选扫选选矿比富集比 2.分离过程一般包括哪几部分?分离剂主要指什么? 3.常用的矿物加工方法主要有哪些? 4.矿物加工的三个基本工艺过程指什么? 5.什么叫流程? 6.什么叫物料平衡?在矿物加工中有何意义? 7.矿物加工在国民经济中有何作用? 8.什么是矿物?矿物与岩石、矿石的区别? (1)矿物是地质作用所形成的结晶态的天然化合物或自然单质。它们具有相对稳定的化学成分和确定的(晶体)结构。晶质矿物还具有一定的内部构造,因而具有均一性; (2)矿物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矿石是由矿物组成的,矿物又 是由元素组成的。矿石的自然聚集便构成矿体,若干矿体组成矿床。矿 石与岩石之间也存在密切联系。矿石是具有经济价值的特殊岩石。 矿石与元素、矿物、矿体、矿床以及岩石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第二章矿物的成因及其物理化学性质 1.形成矿物的地质作用有哪些?什么叫内生作用,主要包括哪几个阶段?它们

所形成的矿物有何特点? 2.什么叫外生作用和变质作用?对矿物的形成起何作用? 3.什么叫煤?煤的形成过程包括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4.什么叫矿物的形态?矿物的形态有哪些?与哪些因素有关? 5.什么叫晶体(形态)习性?有几种类型? 6.矿物集合体的形态主要取决于什么?显晶集合体的形态主要有哪些类型? 隐晶集合体形态有哪几种? 7.按晶体化学分类法,矿物是如何分类的,分为哪几大类? 8.矿物是如何命名的?其基本原则是什么? 9.什么叫重量克拉克值? 10.什么叫类质同象? 晶体结构中,某种质点(原子、离子)为它种类型的质点所代替,使晶格常数发生不大的变化,而结构形式并不改变,这种现象叫类质同象。 11.固态的胶体矿物主要有哪几类?水胶凝体矿物有何特点? 12.矿物中的水分哪几类?它们有何特点?结晶水与结构水有何区别?13.矿物的化学式表达方法有哪几种?晶体化学式的书写有何规律? 14.矿物颜色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决定矿物颜色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5.为什么矿物的条痕比矿物的颜色稳定? 16.矿物颜色的命名及描述方法?什么叫矿物的条痕、透明度、光泽、发光性?17.矿物发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8.什么叫解理、断口?有何区别? 19.什么叫矿物的硬度?它的测量方法有哪几种?摩氏硬度分为几级?20.矿物的导电性与哪些因素有关?矿物的磁性与哪些因素有关?矿物的磁性分为哪几类? 21.什么是晶体?晶体与非晶体有何本质区别? 22.煤的基本组成有哪些?根据宏观煤岩成分可以把煤分成几种? 23.煤炭结构的模型如何?煤主要有哪些特性? 24.研究矿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对矿物加工有何意义? 25.矿物的晶体结构的形式由什么决定的?根据离子的最外层电子的构型,离

“学习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学习心理”练习题 一、单选题: 1.“试误——联结”学习理论是由( B )提出的。 A.华生 B.桑代克 C.斯金纳 D.奥苏伯尔 2. 发现学习的倡导者是( B )。 A. 布鲁纳 B. 奥苏伯尔 C.斯金纳 D. 加涅 3.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C )。 A. 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形成 B. 学习习惯的养成 C. 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非人为的与实质性的联系 D. 知觉的重新组织 4.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主要方式是( B )。 A.接受学习 B.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C.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D. 机械学习 5.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心理学家是( A )。 A. 安德森 B. 奥苏伯尔 C.布鲁纳

D. 桑代克 6.先学习包摄性最广、概括水平最高的知识,然后逐渐学习概括水平较低、较具体的知识,这属于教学中的( A )。 A. 逐级分化策略 B. 整合协调策略 C.先行组织者策略 D.多表征策略 7.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是( B )。 A. 认知策略 B. 元认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 记忆策略 二、多选题 1.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说法是( A、B、C、E )。 A. 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 B. 学习是低等动物和高等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 C. 个体由于成熟等因素发生的行为变化不属于学习 D. 物种越低级,学习在其生命进程中发挥的作用越大 E. 学习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2. 学习理论属于认知派的心理学家是(A、B、C )。 A. 布鲁纳 B. 托尔曼 C. 奥苏伯尔 D. 桑代克 E. 斯金纳 3.根据麦克卡的分类,学习策略包括( B、D、E )。

文艺心理学练习题答案(已整理_全套_可直接打印)

《文艺心理学》导论练习题答案 一、填空 1、在西方,文艺心理学是在19世纪后半期,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现代心理学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 2、19世纪,西方主要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或文艺心理学理论有: 实验心理学、移情说、距离说。 3、实验心理学是文艺心理学的第一个重要流派,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 4、实验心理学与传统美学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研究对象不同。二是研究方法不同。 5、实验心理学使美学研究发生了由“自上而下”的研究向“自下而上”的研究的转变,开辟了现代美学的新纪元,标志着文艺心理学的产生。 6、“移情说”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里普斯。“距离说”是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来的。 7、20世纪西方主要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有: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格式塔文艺心理学、人本主义文艺心理学、社会文化历史文艺心理学。 8、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是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其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和瑞士的精神病学家荣格。 9、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泛性论为基础,强调无意识的重要性。 10、荣格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后自力门户,创立了“心理分析学派”。同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和性本能的立论不同,荣格强调集体无意识,认为艺术就是要揭示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原型。 11、格式塔心理学是20世纪德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考夫卡和阿恩海姆。 12、阿恩海姆把格式塔心理学系统运用于美学研究之中,主要以视觉艺术作为分析对象。 13、人本主义是20世纪文艺心理学的最新潮流,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14、社会文化历史文艺心理学是苏联的一个文艺心理学流派,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代表人物是维戈茨基、列昂节夫和鲁利亚。 15、王国维是我国现代文艺心理学的鼻祖。他在《〈红楼梦〉评论》中运用叔本华的观点来说明《红楼梦》的悲剧。在《人间词话》中,他提出了“境界”说。他的“境界”说是对西方的“移情说”说和“距离说”说的创造性运用。 16、郭沫若在《论诗三札》中把诗的创作看成是一个由生活现实转化为心理现实再转化为艺术现实的过程。在其他文章中,他还自觉地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来解释《西厢记》的创作动机和自己的小说《残春》主人公梦的起因和变态。 17、鲁迅翻译了日本学者厨川白村文艺心理学著作《苦闷的象征》。 18、中国现代最早在高等学校开设文艺心理学课程的人是鲁迅。 19、朱光潜在美学研究方面走的是一条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美学的道路,他的文艺心理学专著有《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其中《悲剧心理学》是他在1933年用英文写作的,此书使他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国外出版。 20、在现代中国,是第一个对审美经验作出系统的理论概括的人。 21、朱光潜的三本文艺心理学专著的出版,特别是《文艺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形态的文艺心理学的形成。 22、胡风结合革命文艺的实践对创作心理进行独特的研究,他把创作主体提到主要地位,认为创作过程是创作主体和创作对象“相生相克”的过程。 23、文艺心理学的产生和兴起始终受到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人文

资源加工学课后习题答案[1]概要

习题解答 第1章资源加工学概述 1.简述从选矿学、矿物加工学到资源加工学三者之间的发展关系。 【解】资源加工学是由传统的选矿学、矿物加工学发展演变形成的新的学科体系。 研究手段 选矿学是用物理、化学的方法,对天然矿物资源(通常包括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煤炭等)进行选别、分离、富集其中的有用矿物的科学技术,其目的是为冶金、化工等行业提供合格原料。 矿物加工学是在选矿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用物理、化学的方法,对天然矿物资源进行加工(包括分离、富集、提纯、提取、深加工等),以获取有用物质的科学技术。其目的已不单纯是为其它行业提供合格原料,也可直接得到金属、矿物材料等。 资源加工学是根据物理、化学原理,通过分离、富集、纯化、提取、改性等技术对矿物资源、非传统矿物资源、二次资源及非矿物资源进行加工,获得其中有用物质的科学技术 研究对象 传统选矿学、矿物加工学的研究对象均以天然矿物资源为主。 资源加工学的研究对象涉及以下几方面: (1)矿物资源。包括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煤炭等; (2)非传统矿物资源。包括: ①工业固体废弃物:冶炼化工、废渣、尾矿、废石。 ②海洋矿产:锰结核、钴结壳、海水中金属、海底热液硫化矿床。③盐湖与湖泊中的金属盐、重金属污泥。 (3)二次资源。包括: ①废旧电器:电视机、冰箱、音响等。 ②废旧金属制品:电缆、电线、易拉罐、电池等。 ③废旧汽车。 (4)非矿物资源。城市垃圾、废纸、废塑料、油污水、油污土壤等。 2.资源加工学学科包括那些领域?它的学科基础及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如何? 【解】学科领域 资源加工学包括四大学科领域: 矿物加工(Mineral Processing);矿物材料加工(Mineral Material Processing);二次资源加工(Secondary Material Processing);金属提取加工(Metal Metallurgical Processing)。可简称为4-MP。矿物加工是根据物理、化学原理对天然矿物资源进行加工,以分离、富集有用矿物;矿物材料加工是根据物理、化学原理,对天然及非传统矿物资源进行分离、纯化、改性、复合等加工,制备功能矿物材料; 二次资源加工是根据物理、化学原理,对二次资源进行加工,分离回收各种有用物质;

学习策略练习题含答案

第八章学习策略练习题含答案 核心提示:一、单项选择题1.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 )。A.记忆策略B.资源管理策略C.思维策略D.学习方法2.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 )。 A.记忆策略 B.资源管理策略 C.思维策略 D.学习方法 2.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称为( )。 A.组织策略 B.复述策略 C.计划策略 D.调节策略 3.学习课文时分段、总结段意属于( )。 A.复述策略 B.理解一控制策略 C.精加工策略 D.组织策略 4.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学习策略称为( ) 。 A.组织策略 B.复述策略 C.计划策略 D.调节策略 5.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有人按字音归类识字,有人按偏旁结构归类识字,这属于( )。 A.复述策略 B.理解一控制策略 C.精加工策略 D.组织策略 6.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称为( ) 。 A.组织策略 B.复述策略 C.计划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7.元认知的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 )。 A.自我控制 B.自我认知

C.自我指导 D.自我学习 8.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称之为( )。 A.元认知知识 B.元认知能力 C.元认知控制 D.元认知计划 9.不属于元认知策略的是( )。 A.计划策略 B.学习策略 C.监控策略 D.调节策略 10.对学习过程中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一般称为( ) 。 A.智力技能 B.学习自觉性 C.元认知策略 D.自我意识 11.生成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 )。 A.新的理解 B.不同的见解 C.认知策略 D.类比或表象等 12.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包括( )。 A.意识和能力 B.规则和技能 C.认知策略 D.经验和方法 二、填空题 1.____是关于个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知识的能力。 2.元认知是于1976年由——提出来的,它由三个成组成,即____、元认知体验和____. 3.一般认为,学习策略可分为____、____和资源管理策略三个方面。 4.学习的认知策略有复述策略、____ 和____。 5.学习策略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____、学习的调节与控制和____ 。 6.常用的组织策略有____、利用图形、____。 7.交互式教学模式主要是用来帮助____阅读领会。 8.交互式教学旨在教会学生四种策略:总结、提问、析疑和____ 。 三、简答题 1.简述学习策略的特征。 2.简述元认知知识的主要内容。 3.简述常用的组织策略。 4.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5.简述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 四、论述题 1.联系教学实际,说明学习策略的层次分类。

00816文艺心理学自考真题2(含答案)

文艺心理学试题2 (00816)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1分,共1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把“移情说”和“距离说”结合起来用于阐释文学艺术现象,它的作者是() A、郭沫若 B、王国维 C、朱光潜 D、鲁迅 答案:A 2、格式塔文艺心理学的最基本观点是() A、表现性,也就是艺术品中的“格式塔质” B、艺术抽象的重要意义 C、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个格式塔 D、视觉艺术的运动 答案:C 3、本能是指由躯体的内部力量决定着人的精神活动方面的一种先天状态,本能是人内部的需求和冲动,出自弗洛伊德的() A、潜意识 B、泛性论 C、人格结构 D、本能说 答案:A

4、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形成于童年期,其中,出生顺序、最初的记忆和梦是生活风格的三个要素,生活风格概念的提出者是() A、弗洛伊德 B 、马斯洛 C 、拉康 D 、阿德勒 答案:C 5、人类的终极价值就是自我实现。在超越性体验的时刻,人们直接了解了人类的最高美德与理想,例如完善,正义等,把它们称之为() A、存在性价值 B 、无意识价值 C 、超越性价值 D 、自我实现价值 答案:C 6、批评家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富有() A.攻击型气质 B.抑郁型气质 C.神经性气质 D.多血型气质 答案:A 7、下列诗句中,属于有我之境的是()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C.“人闲桂花落,鸟鸣山更幽”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答案:D 8、马斯洛关于安全的需要是指() A.个人追求安全、舒适、免予恐惧 B.谋求自由与独立,得到别人的重视或赞赏

生态学试题全解

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考研专业课试卷生态学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6题) A、必答题: 1、群落演替与波动的基本区别与联系 2、简述r对策和k对策的差异及其生态意义 B、选答题: 1、简述光照对植物作用的方式和植物对光强适应的类型 2、植物群落的最小面积及其意义 3、分析种群爆发现象形成的原因 4、种群的最大收获时期一般在什么时候,并解释原因 5、简述生态位的概念和类型 6、何谓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有哪些特点? 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两题,3选2) 1、论述生态系统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并简要分析中国水资源分布的基本特点,以及近几年开展的一些重大水利工程对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意义 2、目前城市绿化中流行把大树移植到城市,请从生态学角度谈谈你对“大树移植”的看法,并提出城市绿化模式的建议 3、举例说明生物入侵现象,并分析其形成的生态学机制,提出防范对策 2009年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考研试题 2009北师大环境考研 生态学 一简答 1.植物修复技术的机理(不太记得了) 2.密西希比最小因子定律 3.r-对策和K-对策的主要特征 4.群落交错带的特征 5.简述生物的协同进化 二论述 1.论述影响草原生态系统演替的因素 2.简述生态系统复杂性和稳定性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1999年北京师范大学普通生态学1 1、术语解释 定型行为适应性低体温 有效积温法则population dynamic 似昼夜节律及相漂移shelford”s law 信息素内禀增长能力(Rm) Community 2、简述温带淡水湖泊水温分层的季节变化及其与营养物质、漂浮植物密度的关系(10分) 3、简述淡水硬骨鱼与海洋硬骨鱼渗透压适应性调节特征(1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