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功能三项检查对慢性胃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

胃功能三项检查对慢性胃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

胃功能三项检查包括胃酸分泌功能、胃肌运动及蠕动功能和胃黏膜保护功能三个方面的检查。这些检查对于慢性胃病变的临床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胃酸分泌功能的检查可以评估胃酸分泌的水平。在慢性胃病变中,胃酸分泌功能常常发生异常,如胃酸过多或者胃酸缺乏。胃酸过多可以导致胃酸反流,引起胃酸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等疾病。胃酸缺乏则可能导致胃酸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问题。通过胃酸分泌功能的检查,可以确定胃酸分泌的水平,进而指导临床治疗。

胃肌运动及蠕动功能的检查可以评估胃肠道的蠕动情况。蠕动功能异常可以引起胃肠道运动障碍,导致胃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慢性胃病变中蠕动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胃轻瘫和胃排空障碍。通过胃肌运动及蠕动功能的检查,可以明确蠕动功能是否正常,进而确定病因,指导治疗。

胃黏膜保护功能的检查可以评估胃黏膜的完整性和功能状态。胃黏膜保护功能异常可以导致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的发生。胃黏膜保护功能的检查可以通过测定胃黏膜抗酸分泌能力、黏液分泌情况等指标来评估胃黏膜的保护功能。通过这些指标的检测,可以确定胃黏膜的状况,进而指导临床治疗。

用胃功能三项检查诊断胃癌早期的效果分析

用胃功能三项检查诊断胃癌早期的效果 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在胃癌早期诊断当中,胃功能三项检查的具体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20年1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25例疑似胃癌早期患者为分析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需接受胃功能三项检查和病理诊断,对患者接受两种方式检查后的确诊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接受病理诊断后确诊率达到100%,接受胃功能三项检查后确诊率为96%,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后无统计学差异存在(P >0.05)。结论:针对胃癌早期诊断方法的选择,胃功能三项检查的应用效果较好,该方案可行性较强。 【关键词】胃癌;胃功能三项;病理诊断;检查 在我国癌症患者当中,胃癌患者的占比较大,且受到人们饮食不规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患有胃癌的患者数量仍在不断增多[1]。大多数胃癌患者在发病早期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而等到患者被确诊的时候,至少有八成的患者病情已经发展到了中晚期阶段,这对于治疗和后续康复都造成了较为不利的影响[2]。针对胃癌患者,“早检查、早确诊”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的原则,医生需要对疑似胃癌早期的患者选择更为科学、准确的诊断方法。此次研究针对此类患者实施胃功能三项检查,现进行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 1. 基础资料 从本院在2020年1月至12月时间段内接诊的疑似癌症患者当中选择25例疑似胃癌早期患者进行此次研究,相关研究内容通过审核,且预先征得患者及其

家属的同意。在所选患者当中,男性为15例,女性为10例,年龄最小为47岁,最大71岁。 1. 1. 方法 所有患者需要接受胃功能三项检查,护士需要在患者清晨空腹的状态下采集 5ml静脉血,并及时将采集的血样送至检验科。检验人员将血样进行离心处理, 离心速率为每分钟3500r,时间为10min,对分离的血清进行生化分析检测,主 要检测血清PG I与PG Ⅱ以及PGR指标,患者血清PG I的正常水平在 50~130μg/L之间,血清PG Ⅱ的正常水平在0~15μg/L之间,PGR水平>5则为 正常。 所有患者还需要接受病理检查进行诊断,医生需要为患者建立外周静脉血管 通道,对其各项指标进行监测,并为其注射0.05mg芬太尼,并匀速推注1mg/kg 的丙泊酚,推注的速率为每秒3~¥mg。如果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医生需要停止 药物的输注。药物推注完毕之后,医生将胃镜置入患者的体内,并根据实际情况 决定是否追加丙泊酚给药,追加给药量一般为首次给药的30%左右。医生需要抽 取患者病变组织位置的肾上腺素,并对胃黏膜组织进行切取,对切片组织进行病 理学诊断分析。 1. 1. 研究指标 对所有患者接受胃功能三项检查和病理诊断后的确诊率进行比较,并进行浅析。 1. 1. 统计学方法

胃功能三项PGI、PGII、G-17的临床意义!

胃功能三项PGI、PGII、G-17的临床意义! 胃功能三项简介 胃蛋白酶原(PG)是胃蛋白酶的前体,根据其生化和免疫化学特性分为胃蛋白酶原I和胃蛋白酶原II。 胃蛋白酶原I 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颈粘液细胞所分泌;胃蛋白酶原II 由胃底腺,贲门腺,幽门腺,十二指肠腺所分泌。 血清胃蛋白酶原的水平可反映胃蛋白酶的分泌及胃黏膜状态和功能情况,当胃黏膜发生病变时,血清中胃蛋白酶原的含量也随之发生改变。 胃泌素(G-17)是一种主要由胃窦、十二指肠G细胞分泌的胃肠激素,对调节消化道功能和维持其结构完整有重要作用。 G-17仅由胃窦部G细胞分泌,因此G-17是反应胃黏膜损伤情况的重要指标。如果胃泌素17偏高,可能影响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而导致出现胃肠道的疾病,比如胃炎,胃溃疡等。 胃镜结合胃粘膜活检是目前诊断胃癌的金标准,但检查有侵入性,不适用于普查和筛查。而胃功能三项无创检测实现胃粘膜“血清学”活检,对于胃健康状况作出进一步判断,可将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高危人群筛查出来。它是一种简便、快速、重复性好、非介入性、便于动态检测的检查方法作为胃癌筛查手段。 临床应用及解读 临床应用内容 早期初筛 高风险人群的胃部健康筛查; 胃癌筛查。 辅助诊断,监测辅助诊断胃食管反流病; 动态监测胃粘膜,辅助判断胃粘膜萎缩程度;辅助判断消化性溃疡治愈情况; 辅助评价幽门螺杆菌Hp根除治疗的疗效。 预后辅助判断消化性溃疡、胃癌术后复发情况。

解读 1 PG: PG I ≤ 70ng/mL 且PG I/PG II ≤ 3: 胃粘膜细胞萎缩,建议做胃镜进一步检查。 可能原因:以萎缩性胃炎居多,特别注意有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等的高风险因素。 PG I ≤ 70ng/mL 且 PG I/PG II > 3: 胃蛋白酶分泌较少,建议定期复查。 可能原因:以胃酸分泌少居多,有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等的高风险。 PG I > 240ng/mL 或 PG II > 20ng/mL: 胃粘膜有破损,建议做胃镜进一步检查或禁酒、两周后复查。 可能原因:PG II较稳定,但胃粘膜受攻击或受破坏时活动期的PGI会明显增加。HP感染、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均可致血清PG I、PG II增高。胃溃疡复发PG II增高明显,十二指肠溃疡复发PG I、PG II增高明显。 2 G-17: G-17≤1pmol/L:提示重度的胃窦粘膜萎缩风险或高酸; G-17≥15pmol/L:提示胃体粘膜萎缩或胃窦增生的风险(需排除PPI等药物影响); G-17在7~15pmol/L:提示非萎缩性胃炎。 胃泌素 17 检测影响因素: ① 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 G-17,预防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 ② 服用PPI类药物后,G-17 水平通常显著升高,若G-17 升高不明显,则存在胃窦萎缩风险。 指南/共识 正是因为这三个项目的重要作用,被众多共识等文献所推荐进行

胃功能三项偏低

胃功能三项偏低 胃功能三项指的是胃酸分泌功能、胃粘膜保护功能以及胃胀气功能三个方面的指标。当这三项功能出现偏低时,会给人带来一系列胃病的症状和影响健康。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分别阐述。 胃酸分泌功能的偏低主要表现为胃酸分泌量不足或酸度降低。胃酸是胃液的重要成分,具有消化食物、杀灭细菌等作用。当胃酸分泌不足时,食物难以被有效消化,进而出现胃胀、厌食、腹痛等症状。而且,胃酸的减少还会导致胃肠道内细菌滋生,引发胃炎、溃疡等胃病。因此,胃酸分泌功能偏低需要尽早进行调理和治疗。 胃粘膜保护功能的偏低会让胃黏膜容易受到刺激和损伤。胃黏膜处于胃酸的作用下,需要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和防御性。当保护功能受损时,胃黏膜容易受到胃酸的侵蚀,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此外,胃粘膜保护功能受损还会降低对刺激物的耐受性,导致胃痛、烧心等症状。因此,采取措施提高胃粘膜保护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胃胀气功能的偏低会引发胃胀气现象。胃胀气是指由于消化系统中产生过多气体,造成气体在胃腔内积聚,导致胃腹胀满的情况。胃胀气不仅会带来不适感,还会引发胃肠功能紊乱、胃炎等疾病。胃胀气功能偏低的原因多样,如饮食不当、消化功能不良等。因此,改善胃胀气功能是需要同时进行饮食调理以及调整生活习惯。 综上所述,胃功能三项偏低会导致一系列胃病的症状和影响健

康。要改善胃功能,首先需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长期空腹。其次,合理安排生活规律,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此外,适当进行中药调理和药物治疗也是改善胃功能的重要手段。最重要的是,需要定期检查并咨询专业医师的指导,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只有综合改善这三项功能,才能确保胃健康,并提高整体的生活质量。

慢性胃炎临床诊疗指南

慢性胃炎临床诊疗指南 慢性胃炎系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和(或)腺体萎缩性病变。病因主要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密切相关。我国成年人的感染率比发达国家明显增高,感染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胃窦炎患者感染率一般为70%~90%。其他原因如长期服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主要为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等。十二指肠液反流,其中胆汁、肠液和胰液等可减弱胃黏膜屏障功能,使胃黏膜发生炎症、糜烂和出血,并使胃腔内H+反弥散至胃黏膜内,刺激肥大细胞,促进组胺分泌,引起胃壁血管扩张、炎性渗出而使慢性炎症持续存在。此外,口鼻咽部慢性感染灶、酗酒、长期饮用浓茶、咖啡等以及胃部深度X线照射也可导致胃炎。我国胃炎多以胃窦部损伤为主,炎症持续可引起腺体萎缩和肠腺化生。慢性胃炎的发病常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胃体萎缩性胃炎常与自身免疫损害有关。

【临床表现】 1.症状无特异性,可有中上腹不适、饱胀、隐痛、烧灼痛,疼痛无节律性,一般于食后为重,也常有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有一部分患者可无临床症状。如有胃黏膜糜烂者可出现少量或大量上消化道出血。胃体萎缩性胃炎合并恶性贫血者可出现贫血貌、全身衰竭、乏力、精神淡漠,而消化道症状可以不明显。 2.查体可有上腹部轻压痛,胃体胃炎有时伴有舌炎及贫血征象。 【诊断要点】 1.慢性胃炎的诊断主要依据胃镜所见和胃黏膜组织病理检查。凡有上消化道症状者都应进行胃镜检查,以除外早期胃癌、胃溃疡等疾病。中年女性患者应作胆囊超声检查,排除胆囊结石的可能。 内镜和组织学诊断以2000年5月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中华消化杂志,2000,20:199~201)为依据。

胃肠病常用检查方法

我院胃肠病常用检查方法 为了能够准确了解胃肠病的发展情况,一般都需要做仪器检查。目前我院检查胃肠病的常用方法有:胃镜和结肠镜(统称消化内镜),胶囊内镜,钡剂造影检查,超声检查,胃电图和肠电图,14C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胃功能四项(PGI,PGII,PGR,Hp)定量检测,幽门螺杆菌(HP)分型检测。 一、胃镜和结肠镜(统称消化内镜) 优点:这是目前最准确可靠的一种检查,在胃肠道疾病的诊断方面具有其他检查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医生能够用肉眼直接观察到上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和十二指肠)以及下消化道(包括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和回盲部)的内部表面情况,能够发现诸如溃疡、肿瘤、息肉、憩室等比较严重的病变,还能看清黏膜的充血、水肿以及色泽改变等细微变化。对于可疑病变,还能钳取一小块儿活体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同时还可确定有无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有密切关系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同时,检查结果还能被电视屏幕显示或记录下来,有助于专家会诊或资料保存。 缺点:胃镜通过咽部时,有少数人会感到恶心或不适;结肠镜进入肠腔后,有些人会有程度不同的腹痛。 电子胃镜适应症: 1、有上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需做检查以确诊者。 2、不明原因上消化道出血者(如呕血、黑便)。

3、疑上消化道肿瘤者(如消瘦、有胃癌、食管癌家族史、大便潜血阳性等)。 4、需胃镜随诊的病变(如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息肉病等),需要定期胃镜复查。 5、需内镜下治疗的患者。 电子胃镜禁忌症: 1、绝对禁忌症 (1)严重心肺疾患,无法耐受内镜检查。 (2)上消化道大出血生命体征不稳定者。 (3)怀疑消化道穿孔患者。 (4)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胃镜检查者。 (5)腐蚀性食管炎、胃炎的急性期患者。 (6)明显的胸腹主动脉瘤患者。 (7)脑卒中急性期患者。 2、相对禁忌症 (1)心肺功能不全。 (2)高血压患者,血压未得到有效控制。 (3)凝血机制障碍及出血倾向患者。 (4)高度脊柱畸形。 (5)消化道巨大憩室。 电子肠镜适应症 (1)原因未明的便血和持续大便潜血阳性者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资料 第一部分慢性胃炎的概念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也是部队多 发病之一,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 ◆自纤维内镜广泛应用以来,对本病认识有明显提高。慢性胃炎常有一定程度的萎缩(粘 膜丧失功能)和化生,常累及贲门,伴有G细胞丧失和胃泌素分泌减少,也可累及胃体,伴有泌酸腺的丧失,导致胃酸,胃蛋白酶和内源性因子的减少。 第二部分慢性胃炎的分类及特征: ◆慢性胃炎通常按其组织学变化和解剖部位加以分类 1、非萎缩性胃炎 (以往称浅表性胃炎)不伴有胃粘膜萎缩性改变,胃粘膜层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 2、萎缩性胃炎 炎症已累及粘膜深处的腺体并引起萎缩,如伴有局部增生,称萎缩性胃炎伴过形成。 又可再分为多灶萎缩性胃炎和自身免疫性胃炎。多灶萎缩性胃炎,萎缩性改变在胃内呈多灶性分布,以胃窦为主;自身免疫性胃炎萎缩性改变主要位于胃体部,多由自身免疫引起的胃体胃炎发展而来。 3、特殊性胃炎 分为感染性胃炎;化学性胃炎;其他 4、按病变特征分类 慢性胃炎还可根据胃粘膜病变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作更详细的分类,包括,①慢性胃炎的部位,如胃体、胃窦、贲门等。②慢性胃炎的性质与分级,分为浅表性及萎缩性,后者又可分为轻、中、重度三级。③胃炎活动的程度,根据胃粘膜上皮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退行性变,可定出活动期或静止期,活动范围又可分为弥漫性或局限性; 5、有无化生及其类型,化生分为肠腺化生(肠化)及假幽门腺化生,前者常见于萎缩 性胃炎,1973年,两位国外专家将萎缩性胃炎分为:A型,抗壁细胞抗体(PCA)常阳性,以胃体病变为主,血清胃泌素增高,可发生恶性贫血。B型,PCA常阴性,以胃窦病变为主,血清胃泌素正常。但据我国学者的研究,认为上述两型病变难以 截然分开,主张还是按病变部位分类较合理,即分为萎缩性胃炎以胃窦为主,及萎 缩性胃炎以胃体为主的两类。 第三部分病因及发病机理 一.急性胃炎的后遗症 急性胃炎后,胃粘膜病变持久不愈或反复发作,均可形成慢性胃炎。 二.刺激性食物和药物 长期服用对胃粘膜有强烈刺激的饮食及药物,如浓茶、烈酒、辛辣或水杨酸盐类药 物,或食时不充分咀嚼,粗糙食物反复损伤胃粘膜、或过度吸烟,菸草酸直接作用 于胃粘膜所致。 三.十二指肠液的反流

慢性胃炎的诊疗现状汇总

慢性胃炎的诊疗现状(1) 我国人口众多,慢性胃炎发病率较高,据数字统计,发病率可达60%以上,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国内消化界学者一致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病因素与幽门螺杆菌、自身免疫、胆汁反流等因素有关。针对此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见解不一,现将我国近年来对慢性胃炎的诊治综述如下: 1 慢性胃炎的诊断 通过一些消化道症状如慢性腹痛、腹胀等可疑诊慢性胃炎,但确诊需要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检,同时可行幽门螺杆菌检查。胃镜活检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幽门螺杆菌检测可采用涂片或病理切片检菌、培养;快速尿素酶试验;血清Hp抗体测定;13C、14C 尿素呼气试验等[1],后者临床较为常用。有关胃炎的内镜分类和诊断问题先后在多次全国会议上修订。1982年重庆会议提出将慢性胃炎分为慢性浅表性、慢性萎缩性和慢性肥厚性三类。2000年井冈山会议共识意见中采纳了国际上新悉尼系统的分类方法,将其分为浅表性(非萎缩性)、萎缩性及特殊型三类[2]。2006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在上海发表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将慢性胃炎分为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两大基本类型,同时存在平坦糜烂、隆起糜烂、出血、粗大皱襞或胆汁反流等征象则诊为非萎缩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胆汁反流等。 2 慢性胃炎的鉴别诊断 2.1 与消化系统疾病相鉴别 2.1.1 胃癌慢性胃炎症状如食欲不振、上腹不适、贫血等少数胃窦胃炎的临床症状与胃窦癌颇相似,需特别注意鉴别。大多数患者纤维胃镜检查及活检有助于鉴别。 2.1.2 消化性溃疡两者均有慢性腹痛,但消化性溃疡以上腹部规律性、周期性疼痛为主,而慢性胃炎疼痛很少规律性,并以消化不良为主。X线钡餐透视级胃镜检查有助鉴别。 2.1.3 慢性胆道疾病如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常有慢性右上腹痛、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易误诊为慢性胃炎。但该病胃肠道检查无异常发现,胆囊造影及B超异常可最后确诊。 2.1.4 肝癌及胰腺疾病亦可出现消化道症状及体重下降等,易延误诊治,全面细微的的查体及有关检查如血清肿瘤指标、B超、CT可及时明确诊断。 2.2 与其他系统疾病鉴别 2.2.1心脏病与胃炎心脏病特别是各种病因导致的右心功能不全或心包炎,常常引起消化道淤血,从而引起“胃炎”症状。老年人就诊时要及时做心脏检查,及时确诊心脏病幷合理有效治疗,消化道症状可缓解。 2.2.2肾病与胃炎胃炎是肾衰竭的一个临床并发症,常常有人说尿毒症胃炎就是指尿毒症引发了胃炎。肾衰竭患者的肾脏已经严重受损,排泄能力大大下降,使体内大量的毒素积聚,患者在临床上就会出现相应的中毒症状,其中消化系统紊乱的不适症状是最早也是最突出的症状之一,临床医生要全面询问病史,注意肾功能检查有助诊断。 2.2.3 糖尿病与胃炎在血糖得到控制的糖尿病患者中有1/4的患者存在胃排空迟缓,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更易出现胃轻瘫症状,治疗

慢性胃炎的临床分析与治疗

慢性胃炎的临床分析与治疗 摘要】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症,临床上十分常见,占 接受胃镜检查者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慢性胃炎以往分为浅表性、蒌缩性,由于肥厚性胃炎一直未得到证实,故很少采用。1990年世界胃肠病大会上推 出了胃炎新分类法,是参照内镜所见和胃粘膜活检作出的分类,因而更客观、实用。 一、病因引起慢性胃炎的原因很多,比较明显的病因有: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现已明确慢性胃炎约90%是由HP感染引起的, 有人将其称为HP相关性胃炎。HP为革壮阴性微需氧菌,其致病机制可能与以下 因素有关:①HP产生多种酶,如尿素酶及其代谢产物氨、过氧化氢酶、蛋白溶 解酶、磷脂酶A等,对粘膜有破坏作用。②HP分泌的细胞毒素,如含有细胞毒 素相关基因和空泡毒素基因的菌株,可导致胃粘膜细胞的空泡样变性及坏死。 ③HP抗体可造成自身免疫损伤。 2.物理因素长期服用对胃粘膜有刺激的烈酒、浓茶、咖啡、过烫、过凉、过于粗糙的饮食,均可导致胃粘膜损伤。 3.化学因素长期大量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破坏粘膜屏障;烟草中的尼古丁不仅可影响胃粘膜的血液循环,还可导致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造成胆汁反流;各种原因的胆汁反流均可破坏粘膜屏障。 4.免疫因素在某些萎缩性胃炎病例的血清中,可测得壁细胞抗体和内因子抗体,尤其是伴有恶性贫血的胃萎缩者,检出率相当高。 5.其他随着年龄的增长,胃局部的血管和粘膜本身发生退行性变,使粘膜分泌功能及屏障功能低下,这也是老年人发生萎缩性胃炎的重要因素。营养不良、长期缺乏蛋白质和维生素B,也可引起胃粘膜炎症。心力衰竭、肝硬化合并 门脉高压均可引起慢性胃炎。糖尿病、甲状腺病、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伴有 萎缩性胃炎者亦较多见。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1)症状:慢性胃炎的症状无特异性,有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无 明显节律性,一般进食后较重。其次是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泛酸。胆汁反流 性胃炎常有明显而持久的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尤以进餐后为甚,可伴恶心和呕吐。有胃粘膜糜烂者可出现黑便或呕血。胃炎症状的轻重与粘膜的病变程度往往不一致,相当一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 (2)体征:多不明显,有时上腹部有轻压痛,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消瘦、贫血、舌炎、腹泻等。 2.胃镜检查悉尼分类将胃炎胃镜诊断定为7种:充血渗出性胃炎、平坦糜烂必胃炎、隆起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出血性胃炎、反流性胃炎和皱襞增 生性胃炎。 (1)充血渗出性胃炎相当于浅表性胃炎,胃镜下常见粘膜充血、水肿、呈花斑状、红白相间的改变,且以红为主,或呈麻疹样改变有灰白或黄白色分泌物,可 有局限性糜烂和出血点。 (2)萎缩性胃炎胃镜表现常见为粘膜失去正常的橘红色,可呈淡红色、灰色、 灰黄色可灰绿色,重度萎缩呈灰白色,色泽深浅不一,皱襞变细、平坦,粘膜下 血管透见如树枝状或网状。有时在萎缩粘膜上见到上皮细胞增生而成的颗粒。萎

血清胃功能四项指标检测在胃部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血清胃功能四项指标检测在胃部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耿娅萍; 白志瑶; 王宁; 吕金娥; 尹春琼 【期刊名称】《《实用检验医师杂志》》 【年(卷),期】2019(011)003 【总页数】3页(P134-136) 【关键词】胃功能四项; 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 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萎缩; 应用价值 【作者】耿娅萍; 白志瑶; 王宁; 吕金娥; 尹春琼 【作者单位】655000 昆明曲靖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 【正文语种】中文 胃黏膜长期受炎症刺激会发生一系列变化。Correa 等[1]研究发现了由健康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胃癌的进展模式,由此可见,正常胃黏膜发展至胃癌需很长时间。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与饮食、遗传、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等密切相关,我国胃癌病死率居高不下,约80%患者在就诊时就已是胃癌中晚期[2-3],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期。胃黏膜自身分泌的激素主要为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和胃泌素17(gastrin 17,G-17),其中PG 主要由PG Ⅰ和PG Ⅱ组成,PGR 作为PG Ⅰ/PG Ⅱ比值可反映胃黏膜形态和功能[4-5];G-17 主要由胃窦部G 细胞分泌,其升高或降低可反映胃体或胃窦的萎缩情况。胃功能四项检查容易被大众所

接受,便于推广和普查。本研究主要分析上述指标的变化,旨在为胃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防止胃部良性疾病向癌前病变乃至胃癌发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选择本院门诊就诊的122例胃部不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 据胃镜检查结果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组(77 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组(24 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萎缩组(21 例),另选50 例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 1.2 检测方法 1.2.1 血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抽取所有受检者的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排除药物 等其他干扰,将标本置于LD5-2A 型台式低速离心机(北京京立有限公司),以3 500 r/min 的速度离心15 min(离心半径8.0 cm),分离血清,分装后置于-20 ℃冰柜备用。 1.2.2 血清胃功能四项指标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PG Ⅰ、PG Ⅱ、G-17,并计算PGR 值,试剂由必欧瀚生物技术(合肥)有限公司提供。采用胶体金法检测Hp 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抗体,试剂由爱博生物医药(杭州)有限公司提供。所有操作严格按试剂说明书及标准操作规程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 2.0 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血清胃功能指标比较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和慢性浅表 性胃炎伴糜烂组PG Ⅱ均明显降低,PGR 均明显升高(均P<0.05),而PG Ⅰ和G-17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萎缩组比较,慢 性浅表性胃炎组和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组PGR 均明显升高(均P<0.05),慢

慢性胃炎诊治指南解读2023CGC

慢性胃炎诊治指南解读2023CGC 自身免疫性胃炎在我国较少见,但在北欧和北美国家报道较多,所以我国尚缺乏自身免疫性胃炎的流行病学数据,需要进一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研究e 1.分类 慢性胃炎的分类尚未统一,一般基于其病因、内镜所见、胃黏膜病理变化和胃炎分布范围等相关指标进行分类。目前一般基于悉尼系统--主要基于病因、胃黏膜萎缩和胃炎分类。 基于病理所见可将慢性胃炎分成萎缩性和非萎缩性两大类; 基于胃炎分布可将慢性胃炎分为胃窦为主胃炎、胃体为主胃炎和全胃炎三大类; 其他特殊类型胃炎还包括巨大肥厚性胃炎、嗜酸细胞性胃炎、淋巴细胞性胃炎、肉芽肿性胃炎、感染性胃炎、放射性胃炎和化学性胃炎。 2、病因及临床表现 房教授首先提出,幽门螺杆菌(Ha/0分)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胆汁反流、长期服用非苗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等药物和酒精摄入是慢性胃炎相对常见的病因。 (1)自身免疫性胃炎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和自身免疫因素相关。 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导致自身抗体如抗壁细胞抗体和抗内因子抗体产生,此 类型胃炎主要表现为胃体萎缩性胃炎,伴有血和(或)胃液抗壁细胞抗体和(或)

抗内因子抗体阳性,严重者因维生素B12缺乏而有恶性贫血表现。 (2)部分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起或伴随慢性胃炎,患者常合并上腹部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 风湿性疾病可引起慢性胃炎,其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如腹痛、恶心呕吐、厌食、吞咽困难等,克罗恩病约7%的患者有胃部受累,多见于年轻患者,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也可引起胃炎。 心力衰竭、门脉高压症和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也可导致慢性胃炎,T殳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肾功能不全定期血液透析的患者可引起慢性胃炎;心力衰竭、门脉高压症和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也可导致慢性胃炎,一般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尊麻疹患者在病情发作期可出现消化不良症状,这可能与血清中组胺升高有关。 慢性胃炎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腹胀和饱胀感等,与消化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上腹痛、不良症状谱相似。 部分伴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慢性胃炎患者可能与心理应激、睡眠障碍、焦虑抑郁情绪等有关,因此还需重视慢性胃炎与消化心身疾病的共病情况。 自身免疫性胃炎早期常无症状,病情进展后可出现恶性釜血,以及维生素B12缺乏相关周围神经病变,合并I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及其他自身免疫病如I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风险增加。 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在胃体萎缩前无典型临床表现,进展至胃体萎缩后,老年患者以维生素B12缺乏相关神经系统症状多见,而年轻患者常常因消化道症状或缺铁性釜血而就诊。 I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生与AIG密切相关,是由于AIG导致壁细胞减少,低胃酸水平刺激胃泌素大量分泌所致。

全套胃功能检测意义

1、胃泌素17G17升高、胃蛋白酶原IPGI升高 胃泌素17G17及胃蛋白酶原PGI、PGII检测常被称为“胃功能检测”,对于筛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胃癌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也可用于评估胃酸高低、胃食管返流病风险等情况. 建议:G17及PGI升高通常提示胃部炎症或受药物影响,需了解病史、服药史等综合分析,请结合自身有无消化道不适,必要时消化内科就诊进一步诊治. 2、胃泌素17G17升高、胃蛋白酶原IPGI降低 胃泌素17G17及胃蛋白酶原PGI、PGII检测常被称为“胃功能检测”,对于筛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胃癌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也可用于评估胃酸高低、胃食管返流病风险等情况. 建议:G17升高、PGI降低通常提示胃体萎缩性胃炎可能,请结合自身临床表现,消化内科就诊,定期监测胃功能指标,必要时行胃镜等进一步检查.若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即G-17≥15pmol/L和PGI≤70ug/L和PGI/PGII≤,则提示早期胃癌风险,请复查或直接胃镜精查,消化科门诊定期随访. 3、胃泌素17G17降低、胃蛋白酶原IPGI升高 胃泌素17G17及胃蛋白酶原PGI、PGII检测常被称为“胃功能检测”,对于筛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胃癌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也可用于评估胃酸高低、胃食管返流病风险等情况. 建议:G17降低、PGI升高通常提示胃内高酸或胃窦萎缩可能,请结合自身临床表现,消化内科就诊,定期监测胃功能指标,必要时行胃镜等进一步检查. 4、胃泌素17G17降低、胃蛋白酶原IPGI降低 胃泌素17G17及胃蛋白酶原PGI、PGII检测常被称为“胃功能检测”,对于筛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胃癌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也可用于评估胃酸高低、胃食管返流病风险等情况. 建议:年轻人偶尔一次检查提示G17、PGI轻度降低,可能临床意义不大.若G17、PGI 明显降低则提示全胃萎缩可能,请结合自身临床表现,消化内科就诊,定期监测胃功能指标,必要时行胃镜等进一步检查.若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即G-17≤1pmol/L和PGI≤70ug/L和PGI/PGII≤,则提示早期胃癌风险,建议复查或直接胃镜精查,消化科门诊定期随访. 5、单胃泌素17G17降低 对于HP阴性者,通常提示胃内高酸,患GERD胃食管反流病的风险升高,注意饮食及生活方式的调理. 对于HP阳性者,提示胃内高酸或胃窦萎缩风险.建议结合其他胃功能指标PGI、PGII

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的临床研究

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分析慢性胃炎内镜下的表现与病理检查结果诊断的关系。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6例需要进行内镜检查的临床患者,其中男65例,女61例,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诊断,在经过胃镜检查后,对符合慢性胃炎的患者进行病理组织活体检验,观察记录慢性胃炎内镜与病理组织活体检验的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经内镜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103例(81.75%),慢性萎缩性胃炎23例(18.25%),经病理活检最终诊断为非慢性萎缩性胃炎69例(54.76%),慢性萎缩性胃炎57例(45.24%),内镜与病理活检检查诊断符合率为73.02%。结论:研究表明,内镜用于慢性胃炎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应适当结合临床病理诊断,继而提高疾病的确诊率。 标签:慢性胃炎;内镜;病理诊断;临床研究 慢性胃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其主要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引起的,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发生的主要因素。慢性胃炎一般分为萎缩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以及其他特殊型胃炎3种,其病理变化主要是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慢性浸润,在炎症早期,浸润主要局限在黏膜的固有层的表层和胃小凹,随着炎症的进展,炎症细胞逐渐蔓延至腺体区,最终导致黏膜变薄,从而形成了肠上皮化生以及异型增生[1]。目前,临床上诊断慢性胃炎主要依靠内镜及病理活体活检两种检查方法,在临床中对这两种诊断方法的研究比较少。本文选取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6例需要进行内镜检查的患者,通过对患者进行内镜检查以及病理组织活体检验来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6例需要进行内镜检查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男65例,女61例,年龄24~72岁,平均(58.76±4.58)岁。在临床的治疗中,所有患者临床表现的症状均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胃部烧灼感、上腹饱胀及不适等,主要在进食后加重或减轻,伴有食欲减退、反酸、恶心以及嗳气等症状,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均无明显的规律可循。 1.2 方法 1.2.1 内镜检查应用XQ240型电子胃镜,由三位副主任医师及以上的医师对所有患者共同判定结果,如果遇到意见不一致时,取多数医师的意见统一诊断。 1.2.2 病理学检查选取在胃窦距幽门2~4 cm处肉眼可见的病灶,进行常规的大、小弯侧以及前、后壁的取材。标本处理时取病灶处的2~4块标本,快速浸润在5%的甲醛溶液固定24 h后,常规石蜡包埋后进行切片,最后进行HE染色。

胃蛋白酶原及胃泌素-17检测在胃肠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胃蛋白酶原及胃泌素-17检测在胃肠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段友红 【摘要】目的:分析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在胃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80例胃肠疾病病人作为观察组,80例非胃肠疾病病人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胃蛋白酶原1(PGⅠ)、胃蛋白酶原2(PGⅡ)、胃泌素-17等的检测,比较2组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病人的胃蛋白酶原以及胃泌素-17检测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PGⅠ/PGⅡ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胃炎病人PGⅠ、胃泌素-17水平高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病人,PGⅡ水平、PGⅠ/PGⅡ水平低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病人(P<0.05);十二指肠溃疡病人与胃溃疡病人PGⅠ水平接近(P>0.05);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胃泌素-17水平明显低于胃炎和胃溃疡病人(P<0.05),胃溃疡病人PGⅠ/PGⅡ水平高于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病人(P<0.05),胃炎组与十二指肠溃疡组PGⅠ/PGⅡ水平接近(P>0.05).结论: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在胃肠疾病中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临床上可以广泛应用.【期刊名称】《蚌埠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43)008 【总页数】3页(P1064-1066) 【关键词】胃肠疾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 【作者】段友红 【作者单位】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23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 胃蛋白酶原主要存在于胃黏膜分泌的胃液中,胃蛋白酶的前体主要表现为酶原形式,酶原不具有活性,按照免疫原性划分成胃蛋白酶原1(PGⅠ)和胃蛋白酶原 2(PGⅡ)2种亚型[1],二者生成量在不同组织中有明显区别,PGⅠ主要在胃底 腺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中分泌形成,而PGⅡ主要在胃主细胞、黏液细胞、胃窦黏液细胞、近端十二指肠等分泌形成[2]。胃蛋白酶原生成进入胃部后99.0%可转变成为胃蛋白酶,仅剩1.0%可参与血液循环,含量处于恒定水平。相关研究[3 -5]发现,对胃蛋白酶原不同亚型水平联合进行测量后,测定二者比值,与胃黏膜活检具有相同的检查效果。胃蛋白酶原与胃泌素均是由正常的胃黏膜细胞分泌生成,二者水平高低体现了不同部位胃黏膜的形态和功能。故临床对胃泌素和胃蛋白酶原水平进行测定,观察其变化能够有效筛选和诊断胃肠疾病,检测方法简单,可迅速得到结果,避免了影像学检查造成的损伤以及胃镜检查引起的痛楚[6-7]。笔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80例胃肠病病人进行胃蛋白酶原、胃泌素等的检测,分析二者对胃肠病诊断的价值。现作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80例胃肠病病人作为观察组,男42例,女38例,年龄16~92岁;其中胃炎25例,十二指肠溃疡 25例,急性胃肠炎8例,胃溃疡22例。同时选定同期80名非胃肠疾病病人作对照组,男41名,女39名,年龄32~91岁。 1.2 方法 1.2.1 仪器和试剂仪器为酶标仪(美国,Bio-Tek ELX),新波全自动微孔洗涤机(EGATE2310),电热恒温培养箱(DNP-9612),加样器(德国,20~200 μL)。主要试剂盒为PGⅠ、PGⅡ以及胃泌素ELISA试剂盒,购于芬兰Biohit生物公司。

幽门螺杆菌抗体、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等联合检测在体检人群胃疾病筛查中的意义

幽门螺杆菌抗体、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等联合检测在体检人群胃 疾病筛查中的意义 目的探討分析幽门螺杆菌抗体、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Ⅰ、Ⅱ及PGR联合检测在体检人群胃疾病筛查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来我院体检中心选择同时包含胃镜、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及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查项目的受检者271例,分为经胃镜检查(部分行活检病理)证实的胃溃疡组49例,萎缩性胃炎组86例,癌前病变和胃癌组36例,经胃镜检查无胃疾病或仅有浅表性胃炎的对照组100例。采用放免技术测定体检人群血清中幽门螺杆菌抗体、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Ⅰ、Ⅱ及其比值,同时行胃镜检查,胃镜下活检的病例均以病理诊断为准,对血清学、胃镜以及病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胃癌前病变及胃癌组患者的五项指标中PGⅠ、PGR均低于其他各组,G-17水平、Hp-Ab阳性率均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组的G-17水平低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组中G-17和Hp-Ab阳性率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抗体、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Ⅰ、Ⅱ及PGR的阳性率与胃疾病不同种类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其联合检测在体检人群胃疾病的筛查、鉴别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combined detec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antibody,gastrin 17,pepsinogen I,II,and PGR in gastric screening for physical examination.Methods From January 2016 to December 2017,we selected 271 patients with gastroscope,gastrin 17,pepsinogen,and Helicobacter pylori antibody screening items from our physical examination center and were divided into gastroscopic examinations(partially biopsy pathology)confirmed 49 cases of gastric ulcer group,86 cases of atrophic gastritis group,36 cases of precancerous lesion and gastric cancer group,and 100 cases of gastroscopic examination without gastric disease or superficial gastritis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radioimmunoassay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level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antibody,gastrin 17,pepsinogen I,II and its ratio in the serum of the physical examination population.At the same time,gastroscopy and endoscopic biopsy were all based on pathological diagnosis.Serological and gastroscopy were used and pathological results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Results The PGI and PGR in the five indicators of 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 and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other groups.The levels of G-17 and Hp-Ab positiv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other groups,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level of G-17 in atrophic gastritis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other groups,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positive rates of G-17 and Hp-Ab in gastric ulcer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The positive rat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antibody,gastrin 17,pepsinogen I,II and PGR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ifferent types and severity of gastric diseases.The joint detection is of great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