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学设计

中心小学伟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要探究的问题进行研究,在假设、观察、实验、思考实验结论的探究活动中建构惯性概念,培养动手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能够积极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愿意与他人交流研究结果;乐于用学到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3、知道物体都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会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准备

学生:象棋子、尺子;钢笔帽、纸条;玻璃杯、鸡蛋、纸片;小车、木块。

教师:再现汽车急刹车情景的课件以及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情景再现急刹车: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出现很多意外,下面的情景相信同学们也都曾遇到过,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如果突然刹车,乘客们会怎样?

2、质疑:急刹车时乘客的身体为什么会向前倾倒?欢迎同学们作个解释。设计意图:运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探究的问题自然生

成,使学生对探究问题产生浓厚兴趣,老师的质疑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二、探究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

(一)初步分析,作出假设

1、师生研讨: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作为旁观者,我们看到汽车在正常行驶过程中处于什么状态?(运动状态),乘客呢?(也处于运动状态),突然刹车时,汽车处于什么状态?(静止状态),而乘客在急刹车的瞬间又处于什么状态呢?(还是运动状态)(教师依据学生回答进行简要板书)

2、作出假设:分析到此,你认为谁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谁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补充板书)能说明什么问题?急刹车的一瞬间,汽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由运动变为静止,而乘客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我们能否这样假设:由于乘客保持了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身体会向前倾倒。设计意图:教师引领学生对汽车和乘客在急刹车前后表现出来的不同运动状态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找到现象发生的原因,进行大胆的假设,意在潜移默化地渗透对比分析的思维方法,若经常加以训练,对学生形成自能探究的能力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1、明确实验目的:科学探索讲究证据,只有用事实验证的假设才能成为真理。现在我建议各小组设计个汽车遇到障碍物时的模拟实验:证明汽车改变运动状态时,乘客或车上的物体是否依然保持了原

来的运动状态?同学们能完成任务吗?

2、提出实验要求:我建议各小组先构思实验方案,再动手做。在实验过程中请各位“驾驶员朋友”把握好方向和力度,“车”不可开得太猛哟?实验顺利完成的小组就主动坐好,后面还有更加精彩的实验在等着你,明白了吧?现在开始行动。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边演示边汇报实验结果。

5、出示模拟实验图,让学生在图上用箭头标出小车撞上障碍物时木块运动的方向。(参考教材第31页的模拟实验图进行绘制)

6、你还能利用其他材料设计出类似于汽车急刹车的实验方案吗?例如,手中的粉笔和手掌一块儿运动,在我停止挥手的瞬间,粉笔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飞了出去。小结:以上实验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设计意图: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是科学探索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可以直观再现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的现象,模拟实验图的运用对构建惯性概念起到了推进作用;启发学生设计类似的实验方案,使论证更加有力,还意在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探究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

1、提出问题:当静止状态的物体遭遇运动状态改变时,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下面我们来做三个有趣的小实验。

2、出示实验材料,明确实验方法:(1)在玻璃杯口盖一纸片,纸片上放一枚鸡蛋,快速抽出纸片时,鸡蛋会跟着飞出去吗?(2)

一摞棋子,用尺子快速击打中间的一个棋子,上面的棋子会倒吗?(3)将准备好的纸条的一小部分搭在桌子边沿上,然后将钢笔帽压在上面,手捏住纸条另一边,快速抽出钢笔帽下的纸条,钢笔帽会倒吗?这里我再提个建议:实验前先预测;实验时稳、准、快;实验后谈发现。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师生交流:(1)鸡蛋,开始是处于什么状态?快速抽出纸片时鸡蛋没有跟着飞出去,能说明什么?(2)棋子,开始是处于什么状态?中间的棋子被击打出去时,上面的棋子没有倒,能说明什么?(3)钢笔帽,开始是处于什么状态?快速抽出纸条时处于什么状态?(4)以上三个实验有什么共同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5、小结:以上实验说明,鸡蛋、棋子、钢笔帽等静止的物体都具有保持它原来静止状态的属性。

6、归纳总结,建构惯性概念:这节课,我们所做的这些实验,不论是运动状态的物体还是静止状态的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的属性,那就是: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板书:惯性)。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设计意图:科学概念的建构依赖于有结构的材料,为探究静止状态的物体也具有惯性,教师设计了三个能反应事物本质属性的小实验,通过对有结构的材料的操作,引起学生经历,引发学生思考,逐步抽象科学概念;在学生完成所有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揭示惯性概念的涵,推动认知发展。

四、了解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1、谈话:物体具有的惯性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课件展示并讲解:惯性的利与弊)

2、交流:在驾乘车辆时,为预防突发情况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我们应该怎么做?(驾驶车辆时,系好安全带、戴好头盔;乘车时,抓好车扶手等。)

3、提问:汽车突然启动时,乘客的身体会怎样?你怎样解释这个现象?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和相互交流,使学生体会到惯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认识到惯性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利也有弊,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趋利避害,让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

五、拓展活动

现在频发的交通事故很多都与惯性有关,为了防和降低因惯性造成的人身伤害,最后老师建议你们办一期以“珍爱生命,安全出行”为主题的科普手抄报,给家人和同学提出一些安全出行的忠告或建议,广而告之,好不好?设计意图:建议学生办科普手抄报,给家人和同学就如何防车辆因惯性造成的交通事故提出一些建议或忠告,意在鼓励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学设计 中心小学伟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要探究的问题进行研究,在假设、观察、实验、思考实验结论的探究活动中建构惯性概念,培养动手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能够积极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愿意与他人交流研究结果;乐于用学到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3、知道物体都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会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准备 学生:象棋子、尺子;钢笔帽、纸条;玻璃杯、鸡蛋、纸片;小车、木块。 教师:再现汽车急刹车情景的课件以及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情景再现急刹车: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出现很多意外,下面的情景相信同学们也都曾遇到过,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如果突然刹车,乘客们会怎样? 2、质疑:急刹车时乘客的身体为什么会向前倾倒?欢迎同学们作个解释。设计意图:运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探究的问题自然生

成,使学生对探究问题产生浓厚兴趣,老师的质疑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二、探究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 (一)初步分析,作出假设 1、师生研讨: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作为旁观者,我们看到汽车在正常行驶过程中处于什么状态?(运动状态),乘客呢?(也处于运动状态),突然刹车时,汽车处于什么状态?(静止状态),而乘客在急刹车的瞬间又处于什么状态呢?(还是运动状态)(教师依据学生回答进行简要板书) 2、作出假设:分析到此,你认为谁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谁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补充板书)能说明什么问题?急刹车的一瞬间,汽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由运动变为静止,而乘客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我们能否这样假设:由于乘客保持了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身体会向前倾倒。设计意图:教师引领学生对汽车和乘客在急刹车前后表现出来的不同运动状态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找到现象发生的原因,进行大胆的假设,意在潜移默化地渗透对比分析的思维方法,若经常加以训练,对学生形成自能探究的能力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1、明确实验目的:科学探索讲究证据,只有用事实验证的假设才能成为真理。现在我建议各小组设计个汽车遇到障碍物时的模拟实验:证明汽车改变运动状态时,乘客或车上的物体是否依然保持了原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说明及反思: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是青岛版小学科学课第五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一课。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物体静止和运动状态改变后,运动状态的变化特点,从而认识惯性特征,为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物体的运动特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本课教学中我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教学。1、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认识物体的惯性;能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了解生活中更多的惯性现象;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2、积极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源于他人交流;乐于用学到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3、知道物体具有保持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会用惯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在教学方法上我注重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主线。注重把握问题的引领,做到适时点拨,积极表扬。能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猜测、积极讨论、敢于质疑、主动动手实验,学会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以下四个环节来设计本课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欲望和求知欲是科学课教学追求的目标。”因此在本课情境创设环节我设计了富有惊险和挑战性的杂技表演“”环节。老师通过刺激性的语言“你敢来试一试吗?”向学生发出挑战,学生的挑战欲望会被老师点燃,产生了想和老师比试的挑战心理,大大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体验活动——营造学生探究氛围 科学课的教学主要是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载体。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我通过为学生创设基本功训练活动、超级体验活动为学生创设积极有效的探究活动平台。“同学们,要想和老师一样取得成功,必须先从基本功练起。”通过基本功训练环节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砸鸡蛋”的技巧,为下一步体验活动做好铺垫。然后

《运动和力》全章复习与巩固--运动和力的关系(基础)知识讲解

运动和力》全章复习与巩固—运动和力的关系(基础) 【学习目标】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2、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概念;理解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即重心); 3、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4、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5、理解物体的惯性、牛顿第一定律; 6、知道二力平衡,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知识点一、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要点诠释: 1、力的作用效果包括两方面: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因此把它们叫做力的三要素。 3、力的示意图 4、力的相互性:任何物体之间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施力的同时也受力。因此,同一物体既是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的。 知识点二、重力 1、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符号:G 。要点诠释: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不论它是运动还是静止,不论它是固态、液态还是气态,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如在上升过程中的氢气球仍受重力。一切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 2、重力的三要素 (1)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 或g=G/m ,其中g=9.8N/ ㎏,粗略计算可以取g=10N/kg 。注意:利用公式G=mg 进行计算时,质量m 的单位必须是㎏,不能用g,否则计算得出的数据就会有错误。 (2)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据此制成了重垂线来检查墙壁是否竖直,也可改进后检查窗台、桌面等是否水平。 注意: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不同,所谓竖直向下是指向下且与水平面垂直,其方向是固定不变的。 (3)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有些力(如摩擦力)作用在物体上的作用点不好确定,我们在作力的示意图时,也常把这些力的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处。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球的重心是它的球心。 知识点三、弹力 1、弹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要点诠释: (1)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弹性。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物体的弹性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2)日常所称的拉力、压力、支持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例如,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其实质就是桌面发生了微小的形变后对茶杯向上的弹力。 注意: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学设计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上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第三课,是在前两课学习正确描述和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认识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也就是惯性;会用学到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活动从学生熟悉的汽车急刹车现象引入,并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围绕要研究的问题,教材设计了三个典型而又富有趣味性的探究性实验,启发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发现不论是运动状态的物体还是静止状态的物体,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属性: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的状态,从而归纳出惯性概念。在惯性概念的建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实践和体验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有效的发展。 学情分析 本节课从学生坐在汽车上,在汽车启动和刹车时的感受开始。虽然学生已经体验过生活中惯性,但是他们并不知道那是惯性,对于惯性还是不了解。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小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惯性现象及其应用。 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要探究的问题进行研究,在假设、观察、实验、思考实验结论的探究活动中建构惯性概念,培养动手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2.能够运用学到的惯性知识改善我们的生活。 3.知道物体都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会用惯性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会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评价任务 1.通过回忆生活中坐车的经历及实验探究,认识惯性的概念。 2.了解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教学准备 象棋子、尺子、纸片、烧杯、鸡蛋、小车、木块,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同学们,平时我们乘坐公交当公交车遇到紧急情况急刹车时,车里乘客向哪个方向运动?(向前倾倒) 2.(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为什么当公交车突然刹车时,车里乘客的身体会向前倾呢?这里面又包含着什么科学道理呢?大家想不想知道?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奥秘。(板书课题:《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二、科学实践,新知探究 活动一:探究运动物体的特性。 1.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当公交车突然刹车时,公交车处于静止状态,而乘客在急刹车的瞬间还处于运动状态,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思考,汇报。 生:在正常行驶过程中,汽车和乘客都处于运动状态,突然刹车时,汽车处于静止状态,而乘客在急刹车的瞬间还处于运动状态,所以身体会向前倾倒。 2.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确,还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因为科学探索讲究证据,只有用事实验证的假设才能成为真理。下面请同学们来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3.学生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实验方案,并明确注意事项。(至少请两个小组来汇报,教师用大屏幕展示实验步骤) 4.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一定要及时发现问题,确定汇报的小组) 5.学生分组汇报展示实验结果。教师及时评价、总结。(至少请两个小组进行汇报,要追问学生实验结论) 意外情况: ①突然开动小车,木块向后倒——要求学生看清实验要求,平稳开动小车。可以让这个小组再次进行实验。 ②车速过慢,木块不倒——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假如我们乘坐的公交车以非常缓慢的速度行驶,当它急刹车时,我们的身体可能就不会向前倾,或者向前倾的幅度非常小。可以让这个小组加快速度,再次进行实验。 6.结论:以上实验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 活动二:探究静止物体的状态改变特性。

摩擦力 力与运动的关系

学大教育辅导讲义 年 级 九 辅导科目 物理 学科教师 姚老师 课次数 课 题 摩擦力 力与运动的关系 知识点及例题精讲 一、摩擦力 [中考考点]:(1)影响滑动摩擦的因素(2)摩擦力的有无(3)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中考题型]: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计算题。 [知识网络]: 产生条件:接触、挤压、相对滑动 大小:F=μF 滑动摩擦力 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作用点:接触面上 产生条件:接触、挤压、有相对运动趋势 摩擦力 静摩擦力 大小:0<F ≤Fmax 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作用点:接触面上 滚动摩擦:做一般了解。 [知识要点]: 思考:质量为m 的木刷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刷受几个力?大小、 方向如何?画出木刷受力示意图 一、摩擦力 1.产生摩擦力的条件:相互接触的粗糙物体间存在压力且具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⑴ 两物体接触并挤压;两物体间存在压力是产生摩擦力的必要前提。 ⑵ 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⑶ 接触面不光滑。“光滑”是指不存在摩擦。 2.摩擦力的分类:摩擦力可分为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二、滑动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两个相互挤压的物体,当接触面存在相对运动时,接触面上产生障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⑴两物体接触并挤压;⑵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⑶接触面不光滑。 3.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⑴ 总是跟接触面相切,与相应的弹力垂直。⑵ 总是障碍两物体间相对运动的进行,“相对”是指接触的物体,它可能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也可能相反 例:试判断下列两种情况下物体所受摩擦力方向: ⑴ 沿水平地面向右滑动的木箱 ⑵ 放在匀速运动的水平传送带上的物体。 4.滑动摩擦力大小 ⑴ 滑动摩擦力f 跟压力N 成正比,公式N f μ=。 ⑵ 动摩擦因数μ,μ的数值与相互接触面的材料、粗糙程度有关,μ没有单位。 ⑶ N 为两物体接触面正压力。 三、静摩擦力 1. 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接触面存在相对运动趋势但没有发生相对运动时,接 mg mg mg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一个物体,如果它的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保持不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如果这个物体的速度发生了改变,即速度的大小和(或)方向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由此可以知道,如果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必定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列车出站时,在机车牵引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并且速度不断增大;列车进站时,由于受到阻力的作用,速度不断减小,最后停下来.抛出的手榴弹,射出的炮弹,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断发生改变,做曲线运动.可见,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由于受到了力的作用,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物体具有加速度,所以,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还跟物体的质量有关系.一辆空车和一辆装满货物的车,在相同的牵引

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它们的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并不相同.空车的质量小,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达到某一速度,产生的加速度大,运动状态容易改变.装满货物的车,质量大,要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达到相同的速度,产生的加速度小,运动状态难改变. 质量小的物体,运动状态容易改变,我们说它的惯性小.质量大的物体,运动状态难改变,我们说它的惯性大.可见,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惯性的大小在实际中是经常要加以考虑的.当我们要求物体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时,应该尽可能减小物体的质量.歼击机的质量比运输机、轰炸机小得多,在战斗前还要抛掉副油箱(图 3-4),以进一步减小质量,就是为了提高歼击机的灵活性.相反,当我们要求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易改变时,应该尽可能增大物体的质量.电动抽水站的电动机和水泵都固定在很重的机座上,就是要增大它们的质量,以尽量减小它们的振动或避免因意外的碰撞而移动.

【物理】物理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的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题(含答案)及答案

一、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 1.如图所示,重力分别为G甲和G乙的甲乙两个物体叠放在一起,放在水平桌面上。甲物体对乙物体的压力为N1,乙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为N2,水平桌面对乙物体的支持力为N3,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G甲与N1是一对平衡力 B.G乙与N2大小相等 C.N2与N3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N3大小等于N1与N2大小之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甲物体受到重力G甲和它对乙物体的压力为N1,这两个力分别作用在甲和乙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同、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不是平衡力,故该选项错误; B.乙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为N2等于甲、乙两物体的重力之和,即 N2=G甲+G乙 故该选项错误; C.乙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为N2,水平桌面对乙物体的支持力为N3,这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乙和水平桌面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该选项正确; D.N3与N2是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即 N3=N2=G甲+G乙 甲物体对乙物体的压力为N1等于甲的重力即N1=G甲,故N3大小不等于N1与N2大小之和,故该选项错误。 故选C。 2.如图所示,将带钩的木块放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桌面上,小明水平拉动木块,在木块加速 ..运动过程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木块受到的摩擦力逐渐增大

B.木块受到的摩擦力逐渐减小 C.绳对木块的拉力和桌面对木块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D.绳对木块的拉力和木块对绳的拉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答案】D 【解析】 【分析】 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是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物体做加速运动,拉力大于摩擦力;绳对木块的拉力和木块对绳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绳对木块的拉力作用在木块上,木块对绳的拉力作用在绳上,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详解】 AB.木块放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桌面上,压力一定,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摩擦力大小不变,故AB错误; C.木块做加速运动,拉力大于摩擦力,故C错误; D.绳对木块的拉力和木块对绳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在不同的物体上,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D正确。 故选D。 3.一辆卡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下列选项中的两个力属于平衡力的是() A.卡车所受的重力和地面对卡车的支持力 B.卡车所受的重力和卡车对地面的压力 C.卡车对地面的压力和路面对卡车的支持力 D.地面对卡车的摩擦力和卡车对地面的摩擦力 【答案】A 【解析】 【分析】 平衡力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详解】 A.卡车静止,卡车所受的重力和地面对卡车的支持力是平衡力关系,故A正确; B.卡车所受的重力和卡车对地面的压力,没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不是平衡力,故B错误; C.卡车对地面的压力和路面对卡车的支持力,分别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C错误; D.地面对卡车的摩擦力和卡车对地面的摩擦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D错误。 故选A。 4.如图l所示,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块,受水平拉力F作用,F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从t=0开始,小兵每隔2s记录的物块位置和时刻如图3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2.知道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既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又包括速度方向的改变,同时也包括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时改变. 3.知道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同时也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4.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二)水平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水平和推理水平. (三)德育目标 渗透“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辩证思想. 二、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三、教学难点 理解惯性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举例法、分析归纳法. 五、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CAI课件.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者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组织的语言,把自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描绘一下. (物体不受外力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教师:那么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导致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这个节我们共同来讨论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组织的语言,描绘一下什么是“状态”? 学生:物体、人、事情在某一时刻所处的情况、形态或者样子) 教师:那么什么是运动状态呢? 学生:物体在运动时所具有的形态. 教师:用CAI课件显示一静止的小车. 提出问题:小车的运动状态是什么?它在我们观察的这个段时间内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小车处于静止状态,并且在我们观察的这段时间内,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教师:同学们根据什么判定其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呢? 学生:因为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即它的速度始终为零. 教师总结:速度始终为零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 教师:用CAI课件展示一匀速运动的小车.提出问题:这辆小车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 学生:小车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变化,因为小车自始至终以相同速度运动. 教师总结:做匀速运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

新教科版物理八下同步练习:8.3 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同步练习(解析版)

第八章《力与运动》 第3节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2019 广西桂林)“梅西在发任意球时,能使足球由静止绕过人墙钻入球门。”该现象说明() A.力的作用是相互的B.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D.以上说都不对 【答案】C 【解析】梅西在发任意球时,能使足球由静止绕过人墙钻入球门(足球的运动状态不断变化),该现象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C正确,ABD错误。 2.(2019 陕西)足球运动中蕴含许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足球的直径约为40 cm B.飞行中的足球受到重力和踢力 C.守门员将飞来的足球扑出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D.草坪上静止的足球受到的支持力与它对草坪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答案】C 【解析】A中足球的直径大约21.5 cm,故A错;B中飞行中的足球已经离开人体,不再受踢力,如果忽略空气阻力,只受重力的作用,故B错;C中守门员将飞来的足球扑出改变了足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也即是改变了足球的运动状态,故C对;足球受到的支持力与它对草坪的压力没有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所以不是一对平衡力,故D错。 3.(2019 四川眉山)踢足球是初中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之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足球离开运动员后还能在空中飞行,表明足球受到了惯性 B.运动员踢足球时脚有疼痛的感觉,表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C.守门员抱住了飞向门框的足球,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D.只要运动员对足球施加力的方向相同,力的作用效果就相同 【答案】B 【解析】A.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任何物体都有惯性,足球离开运动员后还能在空中飞行,是因为足球具有惯性,不能说受到惯性,故A错误;B.运动员踢足球时脚有疼痛的感觉,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力和运动的关系教案2

第三节力和运动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逻辑推理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和观察实验现象,明确什么是非平衡力,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车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之上进行科学推断,从分析归纳中领会物体的惯性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从实验现象和对生活现象的观察,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学习科学家在实验的基础上丰富的想象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经受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自己科学推理、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引入新课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对话框中的内容。 从刚才的对话框中,我们获得了这样的经验:物体不推不动,即物体受力时就会运动,不受力时就会静止,也就是说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人们从公元前300多年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代一直到伽利略诞生的16世纪,二千年来人们一直抱着这样的观点。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来学习本学期的最后一节:力与运动的关系。 三、新课部分 1、活动10.5 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过力的两大作用效果,是什么? 学生: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师:如果物体不受力的作用,物体将会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回答这个重要的问题。 教师:要求阅读活动内容后回答相关问题。(2分钟) 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阅读。 教师:对活动提出如下问题。 ①请推测如果运动的汽车受到的阻力越小,汽车运动的路程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②实验中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改变小车受到的阻力的? ③小车所受的阻力的方向指向哪里?和运动的方向间是什么关系? ④为什么要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 学生:对上述问题逐一回答。 ①汽车的运动路程会变长。 ②是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改变小车受到的阻力的。(毛巾、棉布、木板)

高一物理第二节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物理第二节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第二节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二. 知识要点; 理解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意义。 理解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理解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知道影响加速度大小的因素除了力以外,还有质量。 三. 学习注意点: 1. 关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1)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用速度描述的。 物体的运动状态是指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瞬时速度v就是描述运动快慢和方向的,因此物体的运动状态用速度v描述。 (2)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就是速度v发生改变。速度v是矢量,只有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才叫速度不变。速度变化有三种情形。①是速度方向不变,速率改变如加速直线运动和减速直线运动。②是速率不变方向改变,转动的物体在转动快慢一定,但方向时刻改变,③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改变,如飞机上抛出的物体下落时,速率增大,而运动方向时刻改变。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由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知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2. 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加速度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当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必然速度发生变化,而速度变化必有加速度,所以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同一物体,受到的力越大,速度变化越快,产生的加速度越大。不同物体在相同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加速度不同(惯性不同),相同外力作用在质量小的物体上产生的加速度大。 3.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1)惯性大小反映了物体保持状态能力大小,惯性大,保持运动状态的能力大,改变运动状态难。 (2)质量大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3)惯性不是质量。 (4)增大惯性时,增大质量;减小惯性,减小质量。 4. 注意区别几个易混概念: (1)速度改变是状态变化的标志。 (2)速度变化快慢是加速度大小不是速度大小。 (3)状态改变多少由加速度和时间两个因素决定。 【典型例题】 [例1] 请判断下列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则惯性改变,运动状态不变时,惯性不变。

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判断-初中物理知识点习题集

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判断(北京习题集)(教师版)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2019?石景山区二模)共享单车是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下列关于共享单车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当骑车转弯时,单车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B .在骑行过程中,单车相对于路旁的建筑物是运动的 C .骑车下坡不蹬车时,车也会越来越快,是因为车的惯性作用 D .骑单车在水平路面匀速行驶时,车和人的重力和路面对车和人的支持力是平衡力 2.(2019春?西城区校级期中)下列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没有改变的是 A .正在从树上落下的苹果 B .由运动变为静止的汽车 C .汽车向右转弯 D .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运动的汽车 3.(2018春?朝阳区期末)下列现象中,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改变的是 A .树上自由下落的苹果 B .空中匀速直线下落的降落伞 C .守门员踢出去的足球 D .路上匀速向右转弯的汽车 4.(2017春?海淀区校级期中)下列所举事例中,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是 A .自由下落的苹果 B .正在进站的公共汽车 C .在空中沿直线匀速飞行的飞机 D .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 5.(2017春?东城区校级期中)在学习“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时,老师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具有一定速度的钢珠在水平面上能沿直线运动;如果在它的运动路径近旁放一块磁铁,钢珠的运动路径将变成曲线.对该实验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钢珠沿直线运动时不受任何力的作用 B .钢珠沿曲线运动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C .实验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D .实验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AB AC ()AB AC

第二节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第二课时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既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又包括速度方向的改变,同时也包括速度大小和方向同时改变。 2、知道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同时也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二、能力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渗透“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识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教学难点: 理解惯性的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举例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后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问题: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引入: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状态为止。 那么,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导致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共同学习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①举例说明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a:列车出站时,在机车牵引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并且速度不断增大。 b:列车进站时,由于受到阻力的作用,速度不断减小,最后停下来。

c:抛出的手榴弹,射出的炮弹,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断发生改变; ②通过对上述实例的分析,得到: a: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的是物体的速度发生了变化。包括三种情形:即速度的大小改变;速度的方向改变;或速度的大小、方向同时改变。 b:在上述例子中,物体的运动状态都发生了改变,原因是受到了力的作用。 →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c: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物体具有加速度。 得到: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①实例分析: a:用相同的牵引力分别拉一辆空车和一辆装满货物的车,使它们由静止开始运动,它们的运动情况改变相同吗? b:改变情况不相同。空车的质量小,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达到某一速度,产生的加速度大,运动状态容易改变;装满货物的车,质量大,要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得到相同的速度,产生的加速度小,运动状态难改变。 ②总结得到: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运动状态难改变,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运动状态易改变) ③引言过渡:惯性的大小在实际中是经常要加以考虑的,下边同志们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并解答投影片上的问题。 ④用投影片出示思考题: a:当我们要求物体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时,应该怎么办?举例说明。 b:当我们要求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易改变时,应该怎么办?举例说明。 ⑤巩固训练 1)某人用力推一下原来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此物体便开始运动,此后改用较小的力就可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见: A: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B:力是维持物体运动速度的原因; 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D:力是改变物体惯性的原因。 2)关于惯性,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惯性除了跟物体质量有关外,还跟物体速度有关。 B:物体只有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才能表现出惯性。 C:乒乓球可快速抽杀,是因为乒乓球的惯性小的缘故。 D:战斗机投入战斗时,必须丢掉副油箱,减小惯性以保证其运动的灵活性。 三、小结 1: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教学反思

平阴县少岱小学秦笃学 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正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这种性质,所以当没有外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这就是著名的惯性定律。但是,惯性定律和惯性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一种性质,惯性定律是物体在不受力时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本课就是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静止和运动之后研究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探究内容,我感觉本课的内容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较难理解,必须借助形象的实物帮助学生理解。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首先从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坐在车上,车子在刚开始猛地启动和急刹车时人的感受入手。进行导入本课和进行本课的教学。首先提问:当我们在车子猛地启动的时候,我们是什么感受?学生都有经验。然后问:为什么会向后仰呢?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猜想,此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然后介绍说,通过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让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进行自主分小组实验,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在学生进行实验之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学生自己说出来之后记忆会比较深刻,在实验过程中才能用的上。因为学生在分工合作,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上需要进一步进行加强。这样学生才能够较好地进行实验。 在学生进行实验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基本上都能够进行实验,如果有学生没有携带相关的材料,指导学生利用手头上的材料进行实验。第一部分实验内容包括:抽纸板上鸡蛋的实验,打棋子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观察到虽然下面的物体运动了,但是该物体上面的物体位置没有改变,这样引导学生了解静止物体的的静止的属性。 在接下来的时候,又引导学生回顾,在急刹车的时候,他们的感受。这样学生再进行猜想。学生已经有了上述探究活动的经验,这部分对于学生就较为简单了一些。然后介绍小车驼橡皮然后让小车进行急停的小实验。现在想来,应该让学生进行说一说效果可能会更好。 最后,教师指导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解决问题;就是解释跳远和泼水时的惯性的应用。学生还是较好的进行了解释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设计

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联系生活实际来解释有关惯性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生活实践与观察思考,感悟到生活中力与运动关系的存在,激发学习与探究物理规律的欲望与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学准备】 斜面、木板、玻璃板棉布、小车、重物、纸条、水杯、水、鸡蛋、硬纸片、木块、棋子、木尺、空塑料瓶数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力的作用效果 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怎样判断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呢?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分析讨论课本图 图a火箭发射时,在推力作用下由静止变为运动,而且越来越快; 图b列车进站时,在阻力作用下由快变慢,最后停下来; 图c足球在运动员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方向,这些变化都是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 由此可见,当人们观察到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这里提到一个新概念“运动状态的改变”,请同学们看书“信息快递”。

在物理学中往往把“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称为力的作用效果。即力的作用效果是: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力的作用效果是: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表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力与运动的关系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定律所说的物体不受外力的情况是一种理想情况,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因为在现实在不存在不受力的物体。 (2)定律说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力并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力可以使物体从快变慢,从慢变快,或者改变运动的方向。 2.当物体受两个力而平衡时,为什么运动状态改变呢?这是因为这两个力从相反的方向力图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它们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 例如,行驶中的汽车,如果受到的牵引力和阻力大小相等,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如果物体受到的力不满足平衡条件,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发生改变。例如,行驶中的汽车,如果受到的牵引力大于阻力,汽车就加速行驶;如果受到的牵引力小于阻力,汽车就减速行驶。 4.用多媒体展示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和在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 5.分析跳伞运动员从飞机上跳下时在各个阶段的受力情况。

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的变化; 2.理解力是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 3.知道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将发生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和实验探究,掌握力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的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是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铁球、磁体、小斜槽等 【教学课时】1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师扔纸飞机时,手停了下来,纸飞机向前飞了出去,这是为什么? 生:手停了,但由于惯性,纸飞机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飞了出去. 师纸飞机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吗? 生:不是. 师纸飞机受力平衡吗?若物体只受一个力或一组非平衡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将怎样改变? 【进行新课】 力改变物体的运动快慢 1.运动状态的改变

(1)举几组例子,要求学生判断各组运动的特点. a.熟透的苹果由静止开始下落; 答:由静到动,改变了运动快慢. b.关闭发动机的火车,由于受到摩擦力,越来越慢. 答:由快到慢,改变了运动快慢. c.抛出的物体,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在空中做曲线运动. 答:改变了运动方向. d.足球比赛时,前锋一脚凌空抽射,球快速射进球门. 答:既改变了快慢,也改变了运动方向. (2)教师引导学生做教材P33图8-3-2中的实验. 利用一个小铁球、一块磁铁,在光滑的桌面上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怎样的操作,才能使小铁球的运动发生如下变化? ①由静到动; ②由慢到快; ③由快到慢; ④改变了运动方向.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并总结其中的规律. (3)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 ①运动快慢的改变; ②运动方向的改变; ③快慢和方向同时改变. 2.力改变物体的运动快慢 教师边演示粉笔的运动,边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师不计空气阻力,竖直自由下落的粉笔,向下做什么运动?受哪些力的作用? 生:向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 师重力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使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 师不计空气阻力,竖直向上抛出的粉笔,向上做什么运动?受哪些力的作用? 生:向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 师重力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使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

力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第四章力和运动 第二课时力和物体运动状态 的变化 要点考点聚焦 课前热身 典型例题解析 方法小结 课时训练

要点考点聚焦 本课时涉及的考点有:二力平衡的条件,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怎样运动,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认识惯性并会用惯性现象解释日常生活现象,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变化.从中考命题看,上述考点多以填空、选择题型出现.同一直线二力合成可能会作图题型出现,例如作出某物体复合力的图示.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可能会以实验题出现.本课时重点将物体受力情况与其运动情况联系起来,会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会判断其运动情况,反之会根据物体运动情况会判断其受力情况.

课前热身 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____状态或________ _____状态. 2.如图4-3-1所示中的物体,能处于静止状态是图中的__. 3.质量为50 kg 的中学生,站在地面上静止不动,他受到__ 力 和____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____和 ____,这两个力的关系是__________. 匀速直线 C 支持 静止 运动 图4-3-1 重 地球 地面 一对平衡力

课前热身 4.某人用40 N 的水平向右的拉力,拉着一重为100 N 的重物在水平面上做匀速 直线运动,速度为1 m/s ,则重物与 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__ N ,方向 是____ ;当重物在同一水平面上以0.5 m/s 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则重物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___ N ,方向是向左, 此时物体受到的合力为__N. 5.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大小分别为F 1=15 N 和F2=20 N ,若这两个力的方向 相同,则合力大小为__ N ;若这两个 力的方向相反,则合力大小为__N ,方向与___力的方向相同. 40 0 40 向左 35 5 F 2

教案: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第1单元: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既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又包括速度方向的改变,同时也包括速度大小和方向同时改变。 2、知道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同时也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二、能力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渗透“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识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教学难点: 理解惯性的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举例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问题: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引入: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状态为止。 那么,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导致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共同学习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①举例说明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a:列车出战时,在机车牵引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并且速度不断增大。 b:列车进站时,由于受到阻力的作用,速度不断减小,最后停下来。 c:抛出的手榴弹,射出的炮弹,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断发生改变; ②通过对上述实例的分析,得到: a: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的是物体的速度发生了变化。包括三种情形:即速度的大小改变;速度的方向改变;或速度的大小、方向同时改变。

牛顿第一定律 力与运动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力与运动关系 【学习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理解惯性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解释常见的惯性现象; 3、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要点梳理】 要点一、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要点诠释: 对定律的理解: 1、“一切”说明该定律对于所有物体都适用,不是特殊现象。 2、“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有两层含义:一是该物体确定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情况(实际上,不受任何力的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二是该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它的作用效果可以等效为不受任何力的作用时的作用效果。 3、“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也就是说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依旧可以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或者说: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5、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而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概括、推理总结出来的。 6、牛顿第一定律是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规律,它反映了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合力为零)时的运动规律,在不受任何力时,物体要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 要点二、惯性 物体具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要点诠释: 对惯性的理解。 1、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一切物体是指无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无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惯性指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即静止的物体总要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总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不是力。因此在提到惯性时,只能说“物体具有惯性”,或“由于惯性”,而不能说“受到惯性作用”或“惯性力”等。惯性只有大小,惯性的大小仅取决于物体的质量,质量大,惯性也大。 要点三、力与运动的关系 1、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效果包括两方面: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与运动 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要点诠释: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三种情况: ①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变,速度大小发生改变。 例如:刚驶出站台的火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②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