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音韵学与音韵学的功用

1音韵学与音韵学的功用
1音韵学与音韵学的功用

§1音韵学与音韵学的功用

一、音韵学

1、概念: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2、分类:

传统音韵学分为三个部分,即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

二、功用

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文献学以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谈谈汉语音韵学的功用:

1、汉语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

要研究汉语语音,指出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指导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以保证汉语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就不能不建立汉语语音史。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出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例如先秦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隋唐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元明清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等等。只有把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的面貌弄清楚,并探寻出其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才谈得上汉语语音史的建立,而要知道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的状况,就得依靠音韵学的研究。

2、音韵学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

汉语方言学是研究汉语各地方性口语的一门科学。要对方言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不牵涉到方言的历史,只有从历史的角度找出方言特定的根据,才能弄清方音的来龙去脉,才能对方音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做出合乎科学的解释。因此,要从事方音研究,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音韵知识。

例如“幕”字,北京话读作[mu],而广东梅县话则读作。

北京人和梅县人对“幕”字的读音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到元代时大部分北方话的入声韵尾发生了脱落,随着韵尾的脱落,其韵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要进行方言研究,一般少不了进行方言调查,搞方言调查,需要亲自到方言区去口问、耳听、手记,做静态的分析描写工作,这同样需要具备音韵学知识。凡是有关方言调查的书籍,都免不了要讲述音韵学的基础知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写的《方言调查字表》,采用的就是中古音系,目的在于古今对照,说明今音特点的历史根据和演变规律。

3、音韵学是训诂学的工具

训诂学是研究我国古代语言文字意义的一门传统学问。与训诂学关系密切的学科有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文献学等,其中音韵学与训诂学的关系最为重要,是训诂学的得力工具。《吕氏春秋·重言》中有这样一个著名的例子,足以说明音韵对于训诂的重要: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桓公怪之。……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对曰:“然。”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故言伐莒?”对曰:“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臣窃意之也。”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对曰:“……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君呿而口金,所言者莒也。”

东汉高诱对其中呿、口金的字注道:“呿,开;口金,闭。”“莒”的读音现在为jǔ,韵母ü属于闭口高元音,为什么高诱的注却说桓公发莒音时口形是张开的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需要借助先秦古音的知识。原来“莒”在先秦属“鱼”部字,根据今人的构拟,其读音为[kɑǐ],韵腹[ɑ]是个开口低元音,这难怪东郭牙说齐桓公发“莒”音时的口形是“开而不闭”了。如果不是靠先秦古音来说明,高诱“呿,开”的这个解释反而会使人感到莫明其妙,成为千古之谜。

例如《诗经·邶风·柏舟》五章: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

心之忧矣,如匪瀚衣。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其中“如匪瀚衣”一句,自毛亨以来的注释家多解释作“像没洗涤过的脏衣服”,比喻心中忧愁之至就像穿着没有洗过的衣服让人难受。这种解释在逻辑上讲不通,喻体和本体之间没有相似点,与下文的“静言思之,不能奋飞”也联系不起来。事实上“匪”应是“篚”的古字。《说文解字》:“匪,器似竹筐”。“瀚衣”应即“翰音”。“翰音”就是鸡。全句的意思应是“如同关在笼子中的鸡”,这样喻体和本体之间才有了相似之处:不能自由自在。二者声母、韵腹均相同,韵尾不同,一个属元音韵尾,一个属鼻音韵尾,为什么“衣”会通“音”呢?这就牵涉到音韵学上一个重要的音变规律“阴、阳对转”。

4、音韵学是学习和研究古代诗歌声律的基础

中国古代诗歌很讲究节奏和押韵,富于音乐感。特别是唐代的格律诗,为了极尽诗句乐感的抑扬顿挫、曲折变化之妙,有意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平仄两类,规定了严格的交替格律。因此,如果没有一定的音韵学修养,对古代诗歌就无法做到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欣赏,学习不好,更谈不上研究。如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今天看起来很不押韵,事实上在中古时期也是押韵的。“者”、“下”二字在平水韵中同属上声“马”韵。现在很多人喜好唐代的律诗,然而要真正懂得律诗的格律,学会调平仄,就非得具备一些音韵学的基础知识不可。例如古代属于仄声的入声字有相当一部分今天已变成了平声字,如果按照今天的调类去分析律诗的平仄,肯定就会出错。此以白居易的五律《草》为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其中“一”、“接”、“别”三字在普通话中分别读作阴平和阳平,在中古都是入声字,属仄声。如果按照今音将此三字作平声对待,就会误以为“一枯荣”、“接荒城”都是三平调,“满别”与“萋萋”没有作到平仄交替。

如何辨认入声字,这成了现代人特别是北方人学习诗律的一大难关,但是只要懂得点音韵学,入声字的辨识就容易多了。

§2音韵学对汉语声母的分析

声母是指音节开头的辅音,例如在普通话dong这个音节中,辅音d就是声母。有些音节没有声母,直接以元音开头,其声母等于零,习惯上称作零声母。

一、关于声母的名称

古代没有表示声母的音标,表示声母的方法是选用一定的汉字作为代表,这些声母代表字称作声纽、字母或声类。

1、声纽:

声纽又称音纽或纽。大概古人以为声母是一个字音的枢纽,所以将它称作声纽。最早提到“纽”的文献是唐代孙愐的《唐韵·序》。根据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研究,声纽与现在所说的声母略有不同,它包括同辅音的颚化音和非颚化音,如“见”纽包括[kj]、[k]两

个声母。

2、字母:

字母相传是唐末一个叫守温的和尚根据当时汉语声母的实际创制的,共有三十个,每个字母代表的声母就是它自身的声母,例如“明”这个字母代表的声母是[m]。

这三十字母可能是守温学习翻译佛经时,受梵文字母“悉昙”的启发对反切上字进行归纳而成的。

到了宋初,有人根据当时的语音实际,对这三十个字母的次序及取字进行了整理,同时增补了“非、敷、奉、微”和“娘、床”六个字母,即成了三十六个字母。这三十六字母大致体现了唐末宋初汉语的声母系统,其排列顺序详见下表:

三十六字母发音部位、发音方法新旧分类对照表

二、对声母的分析

1、对声母发音部位的分析

发音部位,即发音时发音器官构成阻碍的部位,例如发b[p]这个音时,构成阻碍的部位是双唇,双唇就是发b音的发音部位,b就叫做双唇音。在现代汉语中,从发音部位的角度将声母分为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音和舌根音。传统音韵学从发音部位的角度将三十六字母分析为五音和七音。五音的分法最早见于《玉篇》①卷首所附《五音声论》,其名称为:喉、舌、齿、唇、牙,排列次序是所谓由内而外。还有一种排列法是所谓由外而内,即唇、舌、齿、牙、喉。《广韵》卷末所附《辨字五音法》的排列就是这样。所谓七音,是从五音的舌音中又分出一个半舌音,从齿音中又分出一个半齿音,合称为七音。这种分法最早见于南宋张麟之重刊的《韵镜》和郑樵的《通志·七音略》②。到了南宋的《切韵指掌图》③,又将七音中的唇音分为重唇音和轻唇音,将舌音又分为舌头音和舌上音,将齿音分为齿头音和正齿音,将半舌音和半齿音合称为舌齿音,这样就成了九音。五音、七音、九音对三十六字母的具体分法详见上页“三十六字母发音部位、发音方法新旧分类对照表”。

①《玉篇》,字书。南朝梁陈之间的顾野王所撰,三十卷。体例仿《说文解字》,共分542部,收字16900多,于《说文》有所增补,所收多为汉魏时期的通用字。

②《韵镜》、《通志·七音略》,均为等韵书。

③《切韵指掌图》,等韵书。

2、对声母发音方法的分析

传统音韵学对声母清浊的问题注意得比较早,据《隋书·潘徽传》载,魏时李登的《声类》和晋代吕静的《韵集》中已经有清浊的分别。明确从清浊角度对声母进行分类的最早文献是《韵镜》和无名氏的《四声等子》,其后旧传司马光所撰的《切韵指掌图》、沈括的《梦溪笔谈》、元人黄公绍的《古今韵会》、刘鉴的《经史正音切韵指南》、清人江永的《音学辨微》等书中都从清浊的角度对声母进行了分类。这些分类和定名大致都是一致的,也有不同之处,如《韵镜》、《梦溪笔谈》、《经史正音切韵指南》和《音切谱》都将声母分为全清、次清、全浊和次浊四类①;《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分为五类,原因是将全浊声母分成了全浊和半浊半清②两类;《音学辨微》则分为七类,它是将全清声母分为最清和又次清两类,将全浊声母又分为最浊和又次浊两类,将次浊声母又分为次浊和浊两类。

关于音韵学对声母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分析就介绍到这里。

①“全清、次清、全浊、次浊”是罗常培先生参酌诸家异名所定的名称。

②半浊半清指浊擦音“邪”、“禅”。

§3音韵学对汉语韵母的分析

一、概念

韵母是指音节中声母以后的部分,可以是一个元音,也可以是几个元音或元音加辅音。如果音节中没有声母,那整个音节便都是韵母。以普通话中的mi、liou、guɑi、nüe、ɑn,这五个音节为例,其中i、iou、uɑi、üe、ɑn都是韵母。

二、对于韵母的分析

1、从韵母第一个音素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分析

⑴韵头

在现代汉语中,韵头共有i、u、ü三个。根据多数音韵学家的研究,单纯的韵头在中古时期只有[i]、[u]①两个,今天的ü[y]韵头在中古是没有的,它是由中古[i]、[u]的结合音[iu]演变而来的。

①王力的拟音还有[ǐ]、[w]两种韵头,[ǐ]音近于[i],只是轻而短;[w]音近于[u],只是较弱。

⑵开口呼与合口呼

在现代汉语中,共有开、齐、合、撮四呼,中古时期汉语的韵母则只有开口呼与合口呼,而没有齐齿呼和撮口呼,这种情况反映在宋元时期的韵图中。四呼的形成是比较晚的事情,明确将韵母分为开、齐、合、撮四呼的学者是清代音韵学家潘耒。中古时期虽然没有开、齐、合、撮四呼,但开口呼与合口呼却各分为洪音和细音。开口洪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开口呼,开口细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齐齿呼,合口洪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合口呼,合口细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撮口呼。

2、同时从韵头、韵腹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分析

音韵学家同时从韵头、韵腹两个角度对韵母进行分析,提出了“等”的概念。“等”就是根据韵头、韵腹的状况对韵母的分类。清人江永在《音学辨微》中作了这样的解释:“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

3、从韵母最后一个音素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分析

在分析韵母第一个音素及韵腹的同时,古音韵学家又从韵母最后一个音素的角度对韵母进行了分析。根据韵母最后一个音素的特点,音韵学家将韵母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及入声韵三类。所谓阴声韵,是指无韵尾或以元音结尾的韵母,如普通话中的[a]、[ia]、[ai]等;所谓阳声韵,是指以鼻音结尾的韵母,如普通话中的[an]及潮州话中的[am]等;所谓入声韵,是指以塞音结尾的韵母,如梅县话中的[ap]、[at]、[ak]等。

以上各类韵母在中古都是存在的,阴、阳、入三声相配,构成了严整的系统,这是古汉语语音的重要特点之一。到了现代普通话中,中古阳声韵中的[-m]尾韵消变成了[-n]尾韵,与原来的[-n]尾韵合流。入声韵则消变成了阴声韵,与原有的阴声韵合流。中古[-m]尾阳声韵及入声韵现在只是保留在一些方言如厦门、广州、梅县话中。

§4音韵学对汉语韵母的归纳

韵母可以从韵头、韵腹、韵尾的角度进行分析,也可以根据某种需要对它进行归纳。传统音韵学上常提到“韵”(韵部)、“摄”这两个术语,即属于对韵母归纳的概念。

一、从押韵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归纳

从押韵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归纳,古人提出了“韵”的概念,“韵”就是韵部,而不是韵母。《广韵》有二○六韵,也称作二○六部。在中古,凡属于同一韵的韵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韵头异同或有无不论;声调相同。如果声调不同,即使韵母结构相同也算不同的韵部。请看唐人用韵的实际: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这首诗共有“生”、“鸣”、“横”三个韵脚字,尽管“生”没有韵头,“鸣”、“横”有韵头而互不相同,但由于它们的韵腹、韵尾及声调均相同(声调在中古均属平声),故可押韵,同属一部。又如: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去年寒食洞庭波,

今年寒食襄阳路。

不辞着处寻山水,

只畏还家落春暮。

张说《襄阳路逢寒食》

这两首诗中的韵脚字“吴、孤、壶”与“路、暮”,其韵母在中古时期完全相同(今音也保持相同),但由于前者声调为平声,后者的声调为去声,故不能算作同韵,二者在《广韵》中分属于平声“模”韵和去声“暮”韵。

到元代时,归韵条件有所改变,《中原音韵》①分韵十九部,不论声调,凡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的韵母即属于同一韵部。

①《中原音韵》,韵书,详见第七章第一节的介绍。

二、从研究语音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归纳

为了研究语音,音韵学家对韵母作了进一步的归纳,即对“韵”直接进行归纳,从而提出了“摄”的概念。归摄的条件比归韵的条件宽得多,它不论韵头,也不计声调,对韵尾的要求也不很严格,凡是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或部分相同的一组韵即为一摄。

摄的归纳见于宋元时期的等韵图,《韵镜》、《七音略》将《广韵》系统的二○六韵归成43图,《切韵指掌图》归为20图,这些韵图的归韵说明当时已有了“摄”的观念,但还没有提出“摄”的名称。宋元之际,无名氏的《四声等子》首次将二○六韵归为十六摄,并进行了命名。元人刘鉴的《经史正音切韵指南》也将二○六韵归纳为十六摄,其排列次序及归韵与《四声等子》稍有不同,后来刘鉴十六摄的顺序经过小的调整而多被沿用。下面是十六摄及其所统二○六韵的情况:

§5汉字的结构

汉字的结构可以从形体演变的角度研究它的结构特点,如图画性、符号性、笔画的块面形、线条形、圆转形、方折形、连笔、断笔、曲笔、直笔等等;也可以从书法的角度研究它的结构特点,如上紧下松、内圆外方、画长撇短(如右)、画短直长、撇捺宜伸(如本)、上下呼应(如皇)、左右避让(如妙)等等;也可以从造字的角度研究它的结构方式,如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等。这里所谈的汉字结构是指汉字造字的结构。

我国古代很早就产生了研究汉字结构的“六书”理论。所谓“六书”,就是古人研究大量汉字后得出的制造汉字的六种方法。尽管六书理论有缺点,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汉字,但它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为止,它仍然是最具权威的理论,近代和现在有人曾提出三书说(如唐兰在《古文字学导论》一书中提出的“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书说),却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普遍接受。

一、六书名称的由来

“六书”的说法最初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后来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和郑众的《周礼注》都曾列出了六书的细目。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后叙》中不但列出了六书的名称,并且下了定义,举了例字。这三家使用的名称和排列顺序各有所不用,兹对比如下:

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后人经过研究,认为班固的排列顺序比较合理,而许慎的名称比较合理,于是便采用了班固的顺序,采用了许慎的名称和定义。这三家之中,许慎对六书的研究是最全面最深入的,他在《说文解字》中根据六书的理论对九千多个篆文进行了分析归类,使六书成为我国古代文字学的一种理论体系。

二、六书的内容

(一)象形

1、概念:

许慎对象形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意思是:随着物体的轮廓弯转曲折,画出它的形象。

象形是通过描摹事物的形状构成字形的造字方法。因为所描画的是“物”,所以记录的词一般都是表示具体实物的名词;又因为象形字不是图画而是文字符号,所以对事物的描摹不需要很细致,只要画出轮廓或某个突出的特征能与其他字形区别开来即可。

2、象形字的特点:

⑴是独体的,或在独体字上添加辅助性符号,从中不能分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字

形。

⑵体现的是具体的物象。

⑶无表音成分。

总之,它是单纯的、具体的表意符号。

(二)指事

1、概念:

许慎对指事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了就能认识,仔细体察就能领会其中的含义。许慎的解释是从认字的角度着眼的,且对指事字的界线概括得不够明确,与象形、会意字容易混淆。王筠在《文字蒙求》中指出:“视而可识近于象形,察而见意近于会意。”如果从造字的角度看,所谓指事,就是用指事性的符号表示一些不易用象形字直接描画的比较抽象、概括的事物。

2、分类:

⑴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

⑵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符号的指示字。

3、特点:

⑴是独体的,或在独体字上添加指示性符号。从中不能分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形来。

⑵没有表音成分。

需要指出的是,真正的指事字是为数很少的,因为抽象的概念可以通过会意字去表示,如武、信、尖、林等;更可以用形声字去表示,如思、念、问、稍等。

(三)会意

1、概念:

许慎对会意的解释是:“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挥),武信是也。”比,组合;类,指某一类属的字;谊,义的古字。许慎的意思是:将几个字组合在一起,从中体现出一个新的意义。

会意字和象形字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符号。所不同的是:象形字是独体的,会意字是复体的,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符号组成的复合符号。最初的会意字其各构件所体现的是本义,用图形表示;后起的会意字,其各构件所体现的则不一定是本义,可能是引申义。汉字隶化之后,会意字各构件不是通过图形而是通过符号体现其意义了。

2、特点:

⑴形体上是复合结构,即由两个以上的单字构成。

⑵会意字所表示的意义一般是几个单字组合在一起后所产生的新义。

⑶没有表音成分。

会意造字法扩大了单纯表意符号的使用率,它以其灵活多样的方式将象形、指事字组合成新字来记录语言中众多的词。因此,会意字大大多于象形字和指事字。不过会意字也有较大的缺陷,它同样不表音,不能适应有声语言发展的需要,于是便产生了形声字。

(四)形声

1、概念:

许慎对形声字的解释是:“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事,指事物。名,即字,这里指形符(即意符)。譬,指与所要造的形声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全句的意思是:根据词所要表示的事物立个义符,再取一个表示读音的字作为声符与义符相结合,就形成了形声字,例如“江”、“河”二字就属于这样的字。

2、特点:

⑴形体上是复合结构,即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

⑵形符表示意义范畴。这种意义是模糊的,只能表示出形声字本义的范围,而不能准确

表示出形声字的本义,更不能表示出形声字的引申义。

⑶声符表示形声字的读音。声符表示的读音有些和形声字的读音是一致的,有些是近似的。由于发生历史音变的原因,形声字的声符许多已不能起到准确标音的作用。

3、关于形声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⑴省声字:省声字是指为了书写的方便或构形的美观,在造字时将形声字的声符省去了一部分。

⑵省形字:所谓省形字是指构形时将形符的一部分省去了。

⑶亦声字:亦声字也叫会意兼形声字。这种字的特点是:构形的各个部件在意义上有联系,是会意字;但由于其中的一个部件同时充当声符,故又是形声字。

4、形声字的结构形式:

形声字的结构形式即声符和意符的结合形式,其中多数都容易辨别,也有少数较难区别。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八类:

⑴左形右声:江棋诂超访任饱通握沱除松赐结理越

⑵右形左声:攻期胡邵顶敌鸡难雏瓯救壮

⑶上形下声:空箕罟苔草房雾简茅耄

⑷下形上声:汞基辜照背架翁更裳恐姿

⑸内形外声:辩哀问闽凤雠冈

⑹外形内声:阁国固裹术匮街衷

五)转注

直到目前为至,对转注的解释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没有任何一家的解释为学术界普遍接受,也就是说转注究竟是怎样一种造字法,目前尚没有研究出结果。目前较为通行的说法是,无论转注是怎样的造字法,转注字的形体肯定没有超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字的结构范围,因此有些观点干脆认为转注不是造字之法而是用字之法。

(六)假借

许慎给假借的解释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以声托事,令长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某词本来没有字,而借用一个已有的同音字去表示。

以上介绍完了六书,由于转注和假借都没有造出新字,所以有些教材和文字书上将六书分为“四体二用”两类。所谓四体,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种结构类型;所谓二用是指转注和假借,属用字的方法而不是造字的方法。

1音韵学与音韵学的功用

§1音韵学与音韵学的功用 一、音韵学 1、概念: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2、分类: 传统音韵学分为三个部分,即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 二、功用 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文献学以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谈谈汉语音韵学的功用: 1、汉语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 要研究汉语语音,指出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指导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以保证汉语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就不能不建立汉语语音史。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出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例如先秦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隋唐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元明清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等等。只有把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的面貌弄清楚,并探寻出其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才谈得上汉语语音史的建立,而要知道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的状况,就得依靠音韵学的研究。 2、音韵学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 汉语方言学是研究汉语各地方性口语的一门科学。要对方言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不牵涉到方言的历史,只有从历史的角度找出方言特定的根据,才能弄清方音的来龙去脉,才能对方音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做出合乎科学的解释。因此,要从事方音研究,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音韵知识。 例如“幕”字,北京话读作[mu],而广东梅县话则读作。 北京人和梅县人对“幕”字的读音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到元代时大部分北方话的入声韵尾发生了脱落,随着韵尾的脱落,其韵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要进行方言研究,一般少不了进行方言调查,搞方言调查,需要亲自到方言区去口问、耳听、手记,做静态的分析描写工作,这同样需要具备音韵学知识。凡是有关方言调查的书籍,都免不了要讲述音韵学的基础知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写的《方言调查字表》,采用的就是中古音系,目的在于古今对照,说明今音特点的历史根据和演变规律。 3、音韵学是训诂学的工具 训诂学是研究我国古代语言文字意义的一门传统学问。与训诂学关系密切的学科有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文献学等,其中音韵学与训诂学的关系最为重要,是训诂学的得力工具。《吕氏春秋·重言》中有这样一个著名的例子,足以说明音韵对于训诂的重要: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桓公怪之。……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对曰:“然。”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故言伐莒?”对曰:“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臣窃意之也。”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对曰:“……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君呿而口金,所言者莒也。”

[VIP专享]诗词音韵格律浅谈

诗词音韵格律浅谈 百度用户怡鞍一、韵及押韵 首先先来明确什么是“韵”。在现代汉语拼音中,有声母和韵母两种单位,一个音节中(这里指一个汉字的读音,儿化音节除外),除声母或者零声母以外,剩下的就是韵母,比如“花(hua)”、“麻(ma)”、“家(jia)”这三个字的韵母分别是:ua、a、ia,可见韵母 是包括韵头韵腹和韵尾的;而“韵”则不同,韵是不管作为韵头的“i”、“u”、“ü”这些个介音的,“花”、“麻”、“家”三个字在现代 乃至于中古时期(唐宋时期)都是同一韵的(至于上古时期是不是 同一韵则没有去考查过,以下也只以中古时期为例)。另外,现代汉语中相同韵母的字在古代也不一定是属于同一韵,如:“江(jiang)”和“香(xiang)”、“包(bao)”和“刀(dao)”、“丹(dan)”和“山(shan)”,这三组字在中古时期都不是同一韵,因为古今音是不尽 相同的。在中古时期的格律诗词中,甚至连声调不同都不能算同一韵,如“山(shān)”和“扇(shàn)”、“心(xīn)”和“信(xìn)”、“河(hé)”和“贺(hè)”,这三组字之间的声调不仅在现代不同,在中古时期也是不相同的(这里不多说声调,在本文后面再继续讨论),所以,在中古时期它们分别是属于不同一个韵部的。 说到韵部,什么叫做韵部呢?韵书中把许多同韵的字编排在一 起就叫做一个韵部,也简单地叫做韵。前面文字中的同一韵也就是 说同一个韵部。每一个韵部都有一个韵目,所谓韵目,就是在一个 韵部中选出一个字作为代表给整个韵部命名,平常所见到的“三江”、“六麻”、“十三元”等等,这些都是韵目,如前面所举的“花”、“麻”、“家”这三个字(还有很多其它字,如“巴、沙、霞……”)是同一个韵部的,编写韵书的人选“麻”字作为整个韵的韵目,因 为“麻”这个韵部编在下平声的第六部份,因此在前面加个序数“六”以方便记忆等等,其它韵部也是如此。另外,不同时期的韵 书对韵部的编排方式也有所不同,“平水韵”是根据中古时期律诗用

音韵学的经验

上海师大潘悟云教授和社科院语言研究所麦耘教授学习音韵学的经验 每一门学问,都有一些需要死背的内容,即使像数学这样严密靠逻辑演绎的学问,还要背一些数字,如圆周率3.1416,还有不少的公式。但是,越是成熟的科学,需要死背的东西就越少。语言学是一门不成熟的科学,但是在社会科学中,语言学将率先成熟化,率先向精密科学靠拢。而语言科学中,语音属于表层,更容易精密化。音韵学如果还要继续发展的话,还有它的生命力的话,就要大幅度减少死背的内容。 音韵学中最关键,也最令人生畏的地方,就是背中古的音韵地位。现在一些学校讲音韵学,只讲一些知识性的内容,中古有哪些韵,哪些摄,哪些等,上古有哪些韵部,还有什么阴阳对转、古本音变音之类,令人如堕五里云雾,越学越糊涂。但是这些学了以后,实际上连音韵学的门槛都还没有进入。你如果不把常用字的中古音韵地位牢记在心,不要说不能研究音韵学,就连音韵学的著述都难以看懂。有些训练有素的高校,特别是一些很严谨的学者,是要学生死背中古音的。如本版向柏霖的贴子说,他在沙加尔的指导下背了两年多。包拟古的基本教材是高汉的《汉文典》,他要学生熟读上面的音形义。我见过一些老前辈,他们大体有早年的童子功,从小就开始死背了。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一位张世禄先生的弟子,算是我的师兄,问张先生如何背《广韵》。张先生说,每天背几个,长久了就会记住了。据说还有一位老先生,是要弟子把《广韵》抄九遍。这些老前辈的做学问功夫我是很佩服的。但是,在他们那个年代还可以这样做,他们从小就开始熟读古书了。但是我们在复旦读研究生的时候,被文革耽误了青春,都是三十多岁的人了,再花几年时间去死背是不现实的。更重要的是,音韵学是一门科学,科学主要是靠规则,而不是死背。你即使把一本《广韵》都背下来,而对于整个语音史的规则毫无所知,岂不成了两脚书厨。你可能要问,那你说该怎么办?好,我就来谈我背《广韵》的经验。 文革期间,有幸认识郑张尚芳先生,当时他虽然还是温州渔械厂的一名磨工,但是在音韵学、方言学方面已经卓然成家了,不信你可以看看1964年《中国语文》上的《温州音系》与《温州话的连读变调》,当时他只不过二十几岁,但是至今仍很少有人对方言作这样细致而深刻的描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精通音韵学,我文革中认识他的时候,他35岁,对《广韵》如数家珍,我是佩服得不得了。不久,他就要我作他的助手,共同构拟上古音。 他要我做的工作就是模仿董同龢先生的办法,把一个个汉字往他构拟的上古音框架中填。但是,这个工作只有熟悉中古音的音韵地位才能作。我以前耽溺于作诗填词,背过诗韵,那只不过是106韵,我还是不甚了解,特别入声韵,真是记不住,现在要记206韵,那怎么做? 他教了我一个诀窍。我当时在温州锅炉厂的政宣组作事,生产瘫痪,正好无事,就把门关起来,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大体上把常用字的中古音韵地位记住了,从此就跟着他做上古音的研究。并非我是什么天才,一是这个办法好,靠规则推,不要死记。二是靠的温州话。温州8个声调,严格地与古四声八调对应,声调方面我就不需要记了。温州有清浊之分,也严格地与中古清浊对应。《广韵》中有些韵,其他地方很难分得开来,但是温州分得很清楚。 如效摄的豪肴宵萧,温州就是四个不同的读音,只是宵萧有点混。东三与锺韵读音不一样。 有了这两个法宝,我在一个星期以后就跨进了音韵学的门槛。 你可能会问,我们不是温州人那怎么办?其实有些地方的方言比温州话更接近古音。就算你是北方人吧,也无妨,总的原则不变,只是学起来的速度会有不一样。这几年我给研究生上音韵学课,就是用这种办法让他们记中古音的音韵地位,而且用的是北京话,而不是温州话。下面我就讲一些最基本的方法。 在这以前,你应该具备音韵学的一些常识:中古有哪些韵,哪些声母,哪几个等,哪几个声调,哪几个摄,每个摄包括中古的哪几个韵,上古有哪几个韵部,等等。 第一步,归纳每个中古音类在普通话中的读音,用《方言调查字表》做起来并不难。把

浅论音韵学对训诂作用

浅论音韵学对研究训诂学的作用 盐师文学院 076班王虎 07113347 训诂学是研究我国古代语言文字意义的一门传统学问。与训诂学关系密切的学科有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文献学等,其中音韵学与训诂学的关系最为重要,是训诂学的得力工具,因为训释词义,往往需要通过语音说明问题。凡是有成就的训诂名家,无一不精通音韵学知识或本身就是音韵学大家,如清人戴震、王念孙、王引之、段玉裁,今人杨树达、杨伯峻、周祖谟等。《吕氏春秋·重言》中有这样一个著名的例子,足以说明音韵对于训诂的重要: 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桓公怪之。……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对曰:“然。”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故言伐莒?”对曰:“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臣窃意之也。”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对曰:“……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君呿而口金,所言者莒也。”东汉高诱对其中呿、口金的字注道:“呿,开;口金,闭。”“莒”的读音现在为jǔ,韵母ü属于闭口高元音,为什么高诱的注却说桓公发莒音时口形是张开的呢?要解释这个问题,需要借助先秦古音的知识。原来“莒”在先秦属“鱼”部字,根据今人的构拟,其读音为〔k ǐ〕,这难怪东郭牙说齐桓公发“莒”音时的口形是“开而不闭”了。如果不是靠先秦古音来说明,高诱“呿,开”的这个解释反而会使人感到莫明其妙,成为千古之谜。 在大量的古代文献中,通假字是随处可见的。所谓通假字,今天来看就是古人写别字。通假字产生的客观原因是由于它与本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所以在写本字时才容易写成通假字。训诂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找出通假字的本字。由于语音在发展变化,有些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今天不相同了,如果不懂得古音,就很难将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荀子·非十二子》:“敛然圣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其中“佛”字用“仿佛”或“佛教的创始人”去解释都不通,显然是个通假字,其本字应为“勃”。唐人杨“佛,读为勃。勃然,兴起貌。”“佛”与“勃”的今音差异不小,一个声母是f,一个声母是b,一般人是很难将它们联系起来的;但是站在古音的角度看,二者不但韵部相同,而且声母也是相同的。怎么会知道“佛”与“勃”的声母是相同的呢?这就涉及到音韵学上一个重要的结论“古无轻唇音”。根据这一结论,上古没有f这类轻唇音,凡后代读作f的轻唇音上古均读作b、p一类的双唇音。由于佛、勃在上古的读音完全相同,所以古人将“勃”写作“佛”就不足为怪了。有时候,通假字与本字之间有声转现象,不懂音韵学的人就更难想到其间的联系了。例如: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 心之忧矣,如匪瀚衣。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诗经·邶风·柏舟》五章 其中“如匪瀚衣”一句,自毛亨以来的注释家多解释作“像没洗涤过的脏衣服”,比喻心中忧愁之至就像穿着没有洗过的衣服让人难受。这种解释在逻辑上讲不通,喻体和本体之间没有相似点,与下文的“静言思之,不能奋飞”也

浅谈音韵学及其作用

浅谈音韵学及其作用 音韵学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有人说音韵学是一门“绝学”,在我看来,它不仅是一门“绝学”,还是一门“神学”。有人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那么我可以告诉你,只要你学好了音韵学,你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就有人会问: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到底有哪些作用呢?下面我将从这些方面来谈谈音韵学。 一、音韵学。 要想学习音韵学,懂音韵学,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音韵学?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它是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和它的历史变化的一门科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它包括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等学科。 简单说来,音韵学就是一门口耳之学。我们每天都要开口说话,其实这里面也就有音韵学了。 二、音韵学的作用。 学好音韵学是很重要的,说它是一门“绝学”也不是乱讲的。一个古代汉语专家,如果你不懂音韵学,那么你是徒有虚名。一个考古家,不知道音韵学,那么你也是扯淡。甚至你想更好地学好现代汉语,你也要懂音韵学。那么,音韵学到底有哪些作用? (一)、音韵学对于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及汉语史的作用。 学习古代汉语,首先要运用许多工具书,其中不少是按照古音编排的。如果你没有学音韵学,你就看不懂什么《辞海》、《辞源》。所谓“句读之不知”,何来深入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字词的含义,何来知道古人到底是说什么啊?王力先生的《汉语语音史》就是在汉语音韵学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写成的,其突出的特点是比较详细地展示出了汉语各个历史阶段的声、韵系统及拟音,指出了汉语语音发展的某些规律。古代汉语中的通假字、异体字、假借字这些也是音韵学的一些知识。 又如查古代汉语字典时候,你可能不知道古人那字怎么读,古代注音是用反切,你没有音韵学的基础,你就不会知道反切是什么。反切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字的读音。例如,《广韵》“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声母、宗的韵母和声调为冬注音。 同样,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出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例如先秦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隋唐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元明清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等等。只有把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的面貌弄清楚,并探寻出其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才谈得上汉语语音史的建立,而要知道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的状况,就得依靠音韵学的研究。如传统音韵学曾把汉语语音数千年的语音史划分为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四个大的阶段。 所以,我们可以说音韵学是学习古代汉语和汉语语音史的基础中的基础,音韵学就是学好古代汉语的一把钥匙。

对文在训诂学中的作用

对文在训诂学中的作用 文学院 11级汉语言 F11114019 章雅桥

对文在训诂学中的作用所谓对文,就是指处在结构相似的上下两个句子中的相同位置上的字和词。这样的字和词往往是同义或反义的。根据对文的这一特点,可以利用它来求得某一词的确切解释。例如: 1.释词义: (1)利用对文格式,用已知推未知,可以有效扫除古今词义差异障碍,也是常用词释冷僻词的有效方法。如《左传·昭公元年》:“赵孟将死矣,主玩岁而愒日。”杜预注:“玩、愒皆贪也。”《尔雅.释言》:“愒,贪也。”由愒有贪义,以此推之,玩也有贪义。“玩”“愒”为同义对文。又《史记·孟尝君列传》:“天下将因秦之强怒,乘赵之弊瓜分之。”王念孙在《读书杂志·卷二》注云:“此怒字非喜怒之怒。《广雅》曰:‘怒,健也,健亦强也。’强怒连文又与下句弊字对文,是怒即强也。”怒在古代有“强”义。如《后汉书·第五伦传》:“鲜车怒马。”李贤注:“怒马,谓马之肥,其气愤盈也”怒马,即强健之马。王念孙由“强怒”同义连文与“强怒”和“弊”(疲弱)反义对文的格式,推知“怒”为强义,就把古今词义差异形式的疑团解开了。(2)此外词义有它的稳定性,但也有相对的灵活性,即作者在写作时可以根据词的基本义和常用义,产生一些临时变义,而这种词义由于是偶然使用,一般的字典、辞典很难查找,这时可以利用对文来准确地推断它。如《管子,小臣篇》:辨其功苦。”“功”用做坚实、精好讲,在古代常见,如《荀子·议兵》:“械用兵革功完便利者。”又《管子·七法》:“器械不功。”这两句的“功”字都是坚实、精好之

意。“苦”与“功”是反义对文,因此由功义即可推知“苦”是不牢固、不精美之义。韦昭注:“功,牢也;苦,脆也”。尹知章注:“功谓坚美,苦谓滥恶。”可知二人注释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苦”的临时变义也就准确注释出来了。 (3)通假字虽属用字问题,可跟词义也有密切关系,运用对文同样也可帮助我们明通假,识本义。如《孟子·公孙丑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畔”本是田界之义,但这里它与“顺”形成反义对文,则可推知畔乃叛之通音假借字。又《韩非子·有度》:“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饰”常用义是修饰。修饰的东西,往往引人注目,被人重视,从文意分析,这里的“饰”应作重用讲。“弊”本是弊病、弊端之义。但这里“弊”“饰”反义对文,可知“弊”乃“蔽”之通假,隐蔽则可以引申为隐没、埋没讲。从上述例子中,可看出对文在训释词义时可以起对比类推、事半功倍的效果。(4)古代著名物典章制度在古书中占有较大比重,后人对此不大熟悉,容易与普通词语混淆,运用对文也可把它们区别出来。 2.校错注 注释古书离不开前人的注解,前人的注解,并非字字珠玑,句句无误,要辨识前人的是非,改正前人的错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清代训诂大师王念孙、王引之、俞樾等人,运用对文作出了出色的成绩。如《尚书,吕刑》:“狱成而孚,输而孚。”孔安国与孔颖达均把“输”注释为“写”即泻。《正义》日:“输,写也。下而为汝也。断狱成辞而得信实,当输写汝之信以告于王”。王引之在《经义述闻·卷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 一、《广韵》61平声韵: 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佳皆灰咍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 肴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祭泰夬废 二、《广韵》34入声韵: 屋沃烛觉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辖黠屑薛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 三、《广韵》35声母:四、宋人三十六:五、十六摄: 喉音:影余晓匣牙音:见溪群疑通江止遇 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蟹臻山效 舌音: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果假宕梗 知彻澄唇音:帮滂并明曾流深咸 齿音:精清从心邪非敷奉微 庄初崇山齿音:精清从心邪 章昌船书禅日照穿床审禅 唇音:帮滂并明喉音:晓匣影喻 半舌:来 半齿:日 六、王力上古29韵部:七、王力上古32声母: 之职蒸喉音:见溪群疑晓匣影 支锡耕舌头音:端透余定泥来 鱼铎阳舌上音:章昌船书禅日 侯屋东齿头音:精清从心邪 宵药正齿音:庄初崇山 幽觉唇音:帮滂并明 微物文 脂质真 歌月寒 缉侵 叶谈 八、《中原音韵》19韵部表: 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 九、《中原音韵》25声母表: 崩烹蒙风亡 东通农龙 工空仰烘邕 宗从嵩 钟充双儿 章昌商戎

十、十三辙韵目表 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坡梭人辰言前发花乜斜怀来姑苏遥条(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 十一、王力上古30韵部所含《广韵》韵部表 十二、等与中古声母关系 1、一二三四等俱全的:影晓见溪疑来帮滂并明 2、只有一二四等的:匣 3、只有一四等的:端透定泥精清从心 4、只有二三等的:知彻澄娘照穿床审 5、只有三四等的:喻(三等云,四等余) 6、只有三等的:群禅日非敷奉微(合口) 7、只有四等的:邪 十三、等与《广韵》韵部关系表 1、一等:冬模泰灰咍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16) 2、一三等:东戈(2) 3、二等:江佳皆夬删山肴耕咸衔(10) 4、二三等:麻庚(2) 5、三等:钟支脂之微鱼虞祭废真谆臻文欣元仙宵阳清蒸尤侵盐严凡(25) 6、四等:齐先萧青幽添(6) 十四、内外转与中古韵部 内转通:东冬钟外转江:江 止:支脂之微蟹: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 遇:鱼虞模臻:真谆臻文欣魂痕 果:歌戈山:元寒桓删山先仙 宕:阳唐效:萧宵肴豪 曾:蒸登假:麻 流:尤侯幽梗:庚耕清青 深:侵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

汉语言文字学上编一 第一章 音韵学与音韵学的功用 第二章 音韵学对汉语语音结构的分析和归纳

汉语言文字学(古汉语提高课) 本课程属于古汉语基础课之后的提高课,由上、下两编组成,上编为音韵学,下编为古文字学。 上编音韵学 第一章音韵学与音韵学的功用 第一节什么是音韵学与语音学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传统音韵学分为三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 在研究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主要使用的是系联法、类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在标音问题上,由于古代没有现代化的标音工具,古人表示汉字声、韵的工具还是汉字,所以传统音韵学研究古音时还得借助某些习用的汉字作为标音工具,只是对古音进行构拟时才使用国际音标或其他注音符号,但这已是清代以后的事。 与传统音韵学不同,语音学是十九世纪兴起的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声音的科学,它主要研究语音的系统(声音的成分和结构)、变化及发展规律,并教会人们如何去分析研究语音的系统和变化,如何发现语音的变化规律,同时训练人们发音、听音、记音、审音的技术。语音学一般分为普通语音学、历史语音学、描写语音学和实验语音学等。普通语音学研究人类语音中各种声音的构成,音与音的结合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变化,以至声调、语调、轻重音等现象。历史语音学研究某一语言各个历史阶段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描写语音学研究某种语言在一定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特殊现象。实验语音学则是通过实验仪器分析语音的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在研究方法上,语音学主要是通过描写、实验、分析、归纳、历史比较等方法揭示语音的性质、系统及其发展规律,它所使用的标音工具主要是国际音标。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汉语音韵学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语音的一门传统学问,而语音学是研究各种语言的语音及语音各个方面的一门现代科学。汉语音韵学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二者在研究对象、分类、方法及标音工具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绝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自从语音学知识传入到我国后,研究汉语声韵系统、分析汉语声韵调的特点、探求古音的发展规律以及对古音进行构拟等,都需要使用语音学知识,因此,语音学又可说是研究汉语音韵的基础和工具。 第二节音韵学的功用 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

浅谈赵元任先生与音乐

浅谈赵元任先生与音乐 赵元任(1892—1982 2.25) 汉族,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天津。1929年6月底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中国文学系讲师,授“音韵学”等课程。1938年起在美国任教。他是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 罕见的语言天才 赵元任先生他博学多才,既是数学家,又是物理学家,对哲学也有一定造诣。然而他主要以著名的语言学家蜚声于世。他从1920年执教清华至197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退休,前后从事教育事业52年。中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朱德熙、吕叔湘等都是他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赵先生永远不会错”,这是美国语言学界对他充满信赖的一句崇高评语。 赵元任原籍江苏常州,1892年生于天津一个书香、官宦之家,著名诗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作者赵翼(乾隆进士),就是他的六世祖。清末,他的祖父在北方做官。年幼的赵元任随其家人在北京、保定等地居住期间,从保姆那里学会了北京话和保定话。5岁时回到家乡常州,家里为他请了一位当地的家庭老师,他又学会了用常州方言背诵四书五经。后来,又从大姨妈那儿学会了常熟话,从伯母那儿学会了福州话。 当他15岁考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时,全校270名学生中,只有3名是地道的南京人,他又向这三位南京同学学会了地道的南京话。有一次,他同客人同桌就餐,这些客人恰好来自四面八方,赵元任居然能用8种方言与同桌人交谈。听他的家人说,他从小就喜欢学别人说话,并善于辨别出各地方言和语音特点。 这段家史说明,赵元任幼年就经过多种方言的训练,开始掌握了学习语言的本领。1910年,他17岁时,由江苏南京高等学校预科考入清华留美研究生班,在录取的72名官费生中,他总分名列第二(胡适名列55)。先在康奈尔大学读数学、物理,后入哈佛攻哲学,继而又研究语言学。1920年回到祖国,在清华大学任教。当时适逢美国教育家杜威和英国哲学家罗素来中国讲学,清华大学派他给罗素当翻译。他在陪同罗素去湖南长沙途中又学会了讲湖南话。由于他口齿清晰,知识渊博,又能用方言翻译,因而使当时罗素的讲学比杜威获得更好的效果。从此,赵元任的语言天才得到了公认,他自己也决定将语言学作为终身的主要职业。 1925年,清华大学增设“国学研究院”,他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被聘为导师,他教授《方音学》、《普通语言学》、《中国音韵学》、《中国现代方言》等课程。1929年,他又受聘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兼语言组主任。到1938年,他再度去美国哈佛大学攻读语言学,经过6年潜心研究,成为名闻世界的语言学家。1945年他被任命为美国语言学会会长,1960年任美国东方学会会长。他先后获得美国三个大学的名誉博士称号。 汉语言学之父 赵老是中国第一位用科学方法作方言和方音调查的学者。他的耳朵能辨别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六节沟通的结构与功能.doc

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 第一单元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一、沟通的定义 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1、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的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形式。 2、大众沟通(传媒沟通):,是一种通过媒体(如影视、报刊、网络)中介的大众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二、沟通的结构 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七个要素构成。 (一)信息源:信息源是具有信息并试图沟通的个体。 (二)信息: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他人的观点和情感。在沟通使用的各种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是语词。语词可以是声音信号,也可以是形象符号(文字)。面对面的沟通除了语词本身的信息外,还有沟通者的心理状态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使沟通双方产生情绪的互相感染。 (三)通道:是沟通过程的信息载体。人际沟通是以视听交流为主的沟通。在各种沟通方式中,影响力最大的还是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因为面对面的沟通除了语词信息外,还有交流双方的整体心理状态的信息,并且沟通者和接受者还有互动和反馈,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可以保证沟通的顺利进行。(四)信息接受者:信息接受者是沟通的另一方。 (五)反馈:反馈使沟通成为一个双向的交互过程。 (六)障碍 (七)背景:背景是沟通发生时的情境。沟通的背景包括心理背景、物理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等。 三、沟通的主要功能 1、沟通是获取信息的手段; 2、沟通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 3、沟通是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 4、沟通是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5、沟通能协调群体内的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 四、人际沟通的分类 (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按组织系统划分) 1、正式沟通:是通过组织规定的通道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优势:信息通道规范,准确度较高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 一、《广韵》61 平声韵: 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佳皆灰咍肴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 二、《广韵》34 入声韵: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祭泰夬废 屋沃烛觉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辖黠屑薛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三、《广韵》35 声母:四、宋人三十六:五、十六摄: 喉音:影余晓匣牙音:见溪群疑通江止遇 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蟹臻山效 舌音: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果假宕梗知彻澄唇音:帮滂并明曾流深咸 r 1 ^*7* 齿精清从心邪非敷奉微庄初崇山齿音:精清从心邪 章昌船书禅日照穿床审禅 唇音:帮滂并明喉音:晓匣影喻 半舌:来 、[/ r 1— 半齿 :日 六、王力上古29 韵部:七、王力上古32 声母: 之职蒸喉音:见溪群疑晓匣影 支锡耕舌头音:端透余定泥来 鱼铎阳舌上音:章昌船书禅日 侯屋东齿头音:精清从心邪 宵药正齿音:庄初崇山 幽觉唇音:帮滂并明 微物文 脂质真 歌 月寒缉侵叶谈 八、《中原音韵》19 韵部表: 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尤侯侵寻监咸廉纤 九、《中原音韵》25 声母表: 崩烹蒙风亡东通农龙工空仰烘邕宗从嵩钟充双儿 章昌商戎 庚青

十、十三辙韵目表 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坡梭人辰言前发花乜斜怀来姑苏遥条(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 十^一、王力上古30韵部所含《广韵》韵部表 注:加[]的韵目指的是该韵在此部,但是该字并不在此部。 十二、等与中古声母关系 1、一二三四等俱全的:影晓见溪疑来帮滂并明 2、只有一二四等 的: 3、只有一四等的: 4、只有二三等的: 5、只有三四等端透定泥精清从心 知彻澄娘照穿床审喻(三等云,四等余)群禅日非敷奉微(合口) 7、只有四等的: 十三、等与《广韵》韵部关系表 1、一等:冬模泰灰哈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16) 2、一三等:东戈(2) 3、二等:江佳皆夬删山肴耕咸衔(10) 4、二三等:麻庚(2) 5、三等:钟支脂之微鱼虞祭废真谆臻文欣元仙宵阳清蒸尤侵盐严凡(25) 6、四等:齐先萧青幽添(6) 十四、内外转与中古韵部 内转通:东冬钟外转江:江 止遇果宕曾流支脂之微 鱼虞模 歌戈阳 唐蒸登 蟹:齐佳皆灰哈祭泰夬废 臻:真谆臻文欣魂痕 山:元寒桓删山先仙 效:萧宵肴豪 假:麻 尤侯幽 深:侵梗:庚耕清青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

浅谈汉语方言学与音韵学研究方向

浅谈汉语方言学与音韵学研究方向摘要:历史层次分析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汉语史观。高本汉后,汉语的研究在总体上说已经开始接受西方的理论体系。比如说,高本汉认为,在汉语的使用地区的方言是以“切韵”作为母语的,并且以这样的史观对中古音进行构拟。本文将根据笔者多年的研究经验,详细分析汉语方言学与音韵学。 关键字:音韵学汉语方言学研究方向 语言的历时与共时是一个统一的、密不可分的整体。比如说,树木的由小到大的生长过程就是历时的,而树木的横截面的生长就是共时的。如果不对共时的平面做一个详细的研究,那么,就不会更好地了解历时的演变过程。历史层次的分析方法为近年来音韵学与汉语方言学的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关于音系学与语音学的结合 之前,音系学与语音学是相互分开的两门学科,很多人认为语音是不属于语言学的。近几年来,这两门学科出现了相互靠拢,相互融合的趋势。音系学的专家开始认识到,音系过程、音系变化、音系想象都离不开语音解释。语音学的研究内容,已经不再限于一般的语言解释,更多地寻求语言的普遍现象与普遍规律的解释,继而提炼出新型的音系理论。最重要的编制就是实验音乐学的建立。早在1975年的时候,陈源泉与王世元早就提出来了,语音变化的研究内容一个是how,另一个是why。前者就是研究的词汇扩散理论,而后者就是研究的音变现象的解释。这一篇文章中,通过“实验语 言学”的方法,揭示出了元音鼻化的次序与原音性质有很大的关系。所有科学的研究,总是从现象开始解释最后深入到规律。语言学的研究也是这样的。音韵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汉语中的匣母,没有三等,只有一、二、四等。群母,没有一、二、四等,只有三等。他们通过深入的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群母和匣母在

音韵学

第一章 一、音韵学的对象 二、音韵学的形成与发展 三、音韵学的学习方法 教材、汉语音韵讲义、广韵、韵镜、王力文集——汉语音韵学、汉语史稿 音韵学第一章绪论 一、音韵学的对象: 1.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和它的历史变化的一门学科。 2.汉字: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字:字形——字音——字义 斜(xie—xia)——邪、写、姐、爷、也、野 乌衣巷口夕阳斜、青山郭外斜、 不能改——语音是发展变化的,且是有规律的,同一批字的变化。 还与容光共憔悴、还看今朝、惆怅还依旧、拂了一身还满、 音韵学就是研究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汉字读音及其变化。 二、音韵学与语音学的区别: 1.语音学:研究人类语音的生理(发音器官)和物理(声学特征)现象和特点,这些特点既有个别的(汉语语音学、英语语音学),也有共性的(普通语言学) 2.音位学(音系学):音的辨义作用,只有个别的音位学 音系学的发展——part &sport 3.总之,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音韵学是研究语音系统的科学,只能是特定语言的, 三、音韵学的形成和发展 1.小学: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 ·周代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教之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礼·保氏》 ·汉代,研究文字的学问叫“小学”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小学分为:训诂之属、字书之属、韵书之属 汉字——字义:训诂——《尔雅》、《方言》、《释名》 ——字形:文字——《说文解字》、《玉篇》 ——字音:音韵——《切韵》(隋代)、《广韵》、《集韵》 2.韵书:始于魏晋,最早记载的韵书——三国李登《声类》、西晋吕静《韵集》 现存最早《切韵》(隋代) 3.音韵学的分部: ·今音学:中古音,以《切韵》系韵书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语音体系。 ·古音学:上古音,以《诗经》用韵和谐声字为依据,研究先秦两汉语音。

测量学知识总结

第一章 1、测绘学有几大分类?各类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大地测量学:大地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大小和重力场,测定地面点几何位置和地球整体与局部运动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摄影测量学:摄影测量学是研究利用摄影或遥感的手段获取目标物的影像数据,从中提取几何的或物理的信息,并用图形、图像和数字形式表达测绘成果的学科。 工程测量学:工程测量学是研究在工程建设和自然资源开发各个阶段所进行的各种测量工作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海洋测绘:海洋测绘学是研究以海洋水体和海底为对象所进行的测量和海图编制理论与方法的学科 地图制图学:地图制图学是研究模拟地图和数字地图的基础理论、地图设计、地图编制和复制的技术方法及其应用的学科。 2、土木工程测量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①工程建设区域控制测量②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③地形图应用④施工放样和竣工测量⑤建筑物变形观测 3、什么叫水准面?大地水准面? 水准面:处处与铅垂线垂直的连续封闭曲面 大地水准面:大地水准面是指与平均海水面重合并延伸到大陆内部的水准面 4、什么是基准线 是指定绘图面和参考在来绘制二维曲线 5、测量学上常用的几种坐标系统是什么?熟悉它们的定义,高斯坐标的划分方法 大地坐标系:以参考椭球面为基准面,以椭球面法线为基准线建立的坐标系。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经度和维度,称为该点的大地坐标。 平面直角坐标:我国采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小地区范围内也可采用独立平面直角坐标。高斯直角坐标系:采用高斯横圆柱投影的方法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球面坐标与平面坐标相关联的坐标系统 空间直角坐标系:适用于卫星大地测量等方面 6、子午线、首子午线、子午面、首子午面 子午线:经线又叫子午线 首子午线:首子午面与参考椭球面的交线称为首子午线,或称起始子午线、起始经线,亦称本初子午线。 子午面:子午面是由子午线组成的面,也就是经过地理南极和北极的大圆所在的平面 首子午面:国际上公认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子午面,称为首子午面或者起始子午面。 7、高程、高差、相对高程及绝对高程、1985国家高程基准 高程:地面上任一点到水准面的铅锤距离 高差:高差是两点间高程之差 绝对高程:绝对高程是地面某点沿铅垂线方向到大地水准面的距离,称为绝对高程。 相对高程:相对高程是地面某点沿铅垂线方向到达某一水平面的距离,称为该点的相对高程。1985国家高程基准:1985国家高程基准是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至1979年所测定的黄海平均海水面作为全国高程的统一起算面,并推得青岛水准原点高程为72.260m,全国各地的高程则以他为基准进行测算。 8、什么是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 在测量工作中,为了防止测量误差的逐渐传递而累计增大到不能容许的程度,要求测量工作

音韵学课件

音韵学基础 一、音韵学常识 掌握国际音标的基本知识,如与拼音字母写法的区别、读音、语音特征等。 二、音韵学基本概念 掌握、理解重要的概念。 三、中古音概说(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中古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演变规律。 四、诗律(重点、难点) 掌握律诗平仄的有关内容 五、上古音概说(重点) 重点掌握上古汉语的韵部系统和声母研究成果 参考书目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1980 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中华书局1982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1982 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华书局1981 殷焕先《反切释要》山东人民出版社 1979 殷焕先、董绍克《实用音韵学》齐鲁书社 1990 一、音韵学常识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 传统音韵学一般分为四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北音学和等韵学。 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北音学是研究近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学问。 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 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 汉语语音发展史分期: 分期时间代表音系 上古音先秦两汉《诗经》音系 中古音六朝到唐宋《切韵》音系 近古音元明清《中原音韵》音系 现代音“五四”以后普通话音系

《国际音标》:见附表。 注意掌握: 1、国际音标与拼音字母写法上的区别。 2、读音 3、语音特征 舌面元音舌位图: 子夜歌 子夜久难明,喜报东方亮。此日笙歌颂太平,众口齐欢唱。 二、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一)声方面的术语 1、声纽: 即声母。又称音纽或纽。大概古人以为声母是一个字音的枢纽,所以将它称作声纽。 2、字母:声母的代表字。 相传是唐末一个叫守温的和尚根据当时汉语声母的实际创制的,共有三十个,每个字母代表的声母就是它自身的声母。 到了宋初,有人根据当时的语音实际,对这三十个字母的次序及取字进行了整理,增补了六个字母,即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这三十六字母大致体现了唐末宋初汉语的声母系统。

音韵学教案

音韵学教案 任课教师:宋洪民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 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 汉语音韵学,是传统国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今天学习、研究汉语史的必备知识,更是我们深入探求汉语发展规律的直接实现与重要依托。小学作为经学附庸的时代已经过去,相应地,音韵学作为小学附庸的时代也已过去。在其已成长为一门世界性学科的今天,音韵学早已揭去了“绝学”“天书”的神秘面纱,它已不满足于以往那种仅仅服务于训诂实践的工具科性质与作用,而是把学科的研究重心转移到了研究、探求汉语的古今发展演变规律上;从而使得我们这些已处于信息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人,能够更好地认识、运用自己的母语,继而更好地服务社会。与此性质相适应,本课程除了讲述音韵学的基本知识外,还尽量拓宽教学领域,力争将学生引到学术前沿,激发起学生对探求汉语发展规律的极大热情。当然,这也是与研究生的教学要求相符合的。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1)音韵学的基本知识; (2)汉语音韵学简史; (3)《切韵》(《广韵》)音系及中古音; (4)以《诗经》音系为代表的上古音及清代古音学史,今天的上古音研究及研究方法、研究材料的争论(梅、郭之争); (5)以《中原音韵》为代表的北音(近代音)学与戏曲音韵学; (6)近代音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对应关系及普通话发展史(兼及满语对汉语的影响,语言接触研究); (7)汉语音韵学的研究材料:注音材料、反切、韵文、对音材料(梵汉对音、夏汉对音、八思巴文对音、日汉对音等)、汉藏系诸语言材料。 三、本课程的授课方式及考核方式 首先,教师做到教学、科研相结合,尽量将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把研究生引

到学术研究的前沿;其次,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进行讲练结合,使学生在实际练习中巩固学过的知识。考试一般为闭卷知识考试,写有期末研究性小论文的适当加分。 四、主要阅读书目: 中国历代韵书、音义书、韵图、字书及有关研究论著 音韵学丛书渭南严氏刻本 谢启昆小学考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影印本1997 陈澧切韵考中国书店影印本 1984 章炳麟国故论衡 黄侃黄侃论学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 1980 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清代古音学中华书局 1992 魏建功古音系研究中华书局 1997 陆志韦古音说略中华书局 1985 董同龢上古音韵表稿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史语所集刊18册) 1994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 1980 陈新雄古音研究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98 蒲立本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潘悟云等译)中华书局 1999 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第一分册)科学出版社 1958 鲁国尧鲁国尧自选集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4 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5 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商务印书馆缩印第1版 1994 第二部分授课详细教案 §0导语

浅谈中国古代注音的种类

浅谈中国古代注音的种类 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古人要认识汉字、读出汉字,只好用汉字来注音。这样便先后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注音方式。 首先是直音法。直音法盛于汉代。这一点在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读音常常说“读若某”或者“某声”,就是这种情况。例如《说文》中的“材,才声”,意思是说“材”这个字的读音应该读成“才”。后代的经学家把这种方法说成“音某”,也是同一个意思。比如唐代陆德明编写的《经典释文》有“拾,音十”。直音法虽然简单易懂,但是它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时候会出现某个汉字没有同音字的情况,比如“丢”字,我们找不到同音字来注直音;有时候这个字虽然有直音,但是那些注直音的汉字比被注音的字更难懂、难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生僻字注常用字,这是违反学习原则的。 另一种注音法和直音法很相似,那就是用同音不同调的字来注音。例如“刀”字,《康熙字典》注“到平声”。“刀”是平声字,“到”是去声字,单用“到”来对“刀”字注音是不准确的,因此必须法“到”字的声调改变了,才能得到“刀”字的读音。同样的,这种注音法虽然比直音法有所进步,但是由于需要改变声调,然后才能读出字音,所以不是很方便。 还有一种注音法,就是我们熟知的反切法,又称反音、切。反切法自东汉到清末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对汉字标音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反切法的起源众说纷纭,主要有四种观点:一、起源于三国魏人孙炎。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中的《音辞篇》:“孙叔然(就是孙炎)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二、起源于东汉末服虔。日本释安然《悉昙藏》引用唐朝武玄的《韵诠》中《反音例》称到:“服虔始反音。”清代的章炳麟等人就主张这种说法。 三、来自西域。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三:“反切直学,自西域入于中国,至齐梁间盛行。”四、中国古来有之。这种说法可能来源于“二合音”,沈括在《梦溪笔谈》里的《艺文二》卷十五中写道:“切韵之学,本出于西域,汉人训字止曰读如某字,未用反切。然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似西域二合之音,盖切字之源也。”也可能是起源于文字创制之时,清代刘熙载所著的《说文双声》里的《叙》说道:“切音始于西域乎?非也。始于魏孙炎乎?亦非也。然则于何而起?曰:起于始制文字者也。许氏《说文》于字下系之以声,其有所受之矣。夫六书之中较难知者,莫如谐声。迭韵、双声,皆谐声也。许氏论形声及于…江?…河?二字。方许氏时,未有迭韵、双声之名,然…河?…可?为迭韵,…江?…工?为双声,是其实也。后世切音,下一字为韵,取迭韵;上一字为母,取双声,非此何以开之哉?” 反切法就是用两个字拼出一个音。如“昌”字,音“尺良反”,就是说“尺”和“良”相拼,得出“昌”字的读音。到了唐代,把“反”字去掉,称为某某切,例如“昌,尺良切”。由此可见,反切是一种拼音方法,但是它和现代的汉语拼音不一样。现代的汉语拼音是一种音素拼音,即每个音素用一个或两个字母表示,因此,用汉语拼音注音,既可以用一个字母,如“哦”,也可以用两个字母,如“四”,也可以用三个、四个字母来标注一个汉字的读音。反切是根据声韵原则来进行拼音的,它其实是一种双拼法,总是用两个字来拼音的。 反切中第一个字(上字)代表声母,第二个字(下字)表示韵母以及声调。即使是“零声母”,也必须要有反切上字。例如“安”就是“乌寒切”。同样的,即使既有韵头又有韵尾的韵母,也只能用一个反切下字。比如“香”就是“许良切”。 由此可见,反切比起上述两种注音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不可避免的,反切法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反切的上字既然代表声母,就应该只表示辅音,但是实际上每一个汉字都代表一个完整的音节,单纯表示辅音的汉字是不存在的。反切的下字既然是表示韵母的,就应该只表示元音,但是同样的,以元音开头的汉字又是很少的,因此常常必须借用带有辅音的汉字来作为反切用的下字;其次,在音韵学中,反切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反切的上字不一定和它所切的字同“呼”(所谓的“呼”是音韵学中的一个概念,现代汉语中有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