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下教案6课《变色龙》

部编版语文九下教案6课《变色龙》
部编版语文九下教案6课《变色龙》

部编九下语文教案:6课《变色龙》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情节,把握文本内容。

2.分析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通过该形象把握“变色龙”的含义,感受其社会意义。

3.学习本文所运用的对比、夸张手法,体会文本运用此类手法达到的讽刺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变色龙是什么吗?(展示变色龙图片)

变色龙是一种生活在热带森林中的爬行动物,样子十分奇特,它最大的特征是能根据所处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的颜色,从而达到保护自身的目的。不过,今天我们的任务可不是认识这种动物,而是认识一种像变色龙一样的人。大家也许会问,难道人也会变色吗?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看看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采取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以犀利的笔锋直刺罪恶的社会,揭露小市民的庸俗和丑恶,抨击反动统治,批判黑暗的现实。

作品背景:《变色龙》作于1884年,作品发表前,正是在俄国民意党人刺杀亚历山大二世(1881)之后,亚历山大三世一上台,在竭力强化警察统治的同时,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一层面纱。在这个时代,警察再不是果戈理时代随意用拳头揍人的警棍了,而是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着献媚邀功的勾当。契诃夫刻画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正是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

目标导学二:阅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

1.阅读全文,说说本文故事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明确:故事围绕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案件,探究狗的主人是谁展开的。

2.小说中,随着“狗的主人是谁”的猜测不断改变,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和裁断也左右摇摆,请你结合课文思考探究第一题,梳理本文故事情节。

不知是谁家的狗——错在狗——弄死狗,惩罚主人

将军家的狗——错在人

不是将军家的狗——错在狗——教训狗及其主人

也许是将军家的狗——错在人

不是将军的狗——错在狗——弄死狗

是将军哥哥的狗——错在人——恐吓赫留金

目标导学三:分析文章,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1.从上述情节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从上述情节中可以看出奥楚蔑洛夫是一个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势利警官形象。

【教学提示】

辨析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2.文中为了刻画奥楚蔑洛夫的趋炎附势及其势利形象,运用了大量人物描写方法,请你结合文本具体的语句做简要分析。

(1)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

明确:运用外貌描写,句中“军大衣”是沙皇警官的标志,也是他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交代了奥楚蔑洛夫的身份。

(2)“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告诉他们别再把狗放到街上来了。”

明确:运用语言描写,强调狗是自己找到的,这是邀功的小人的谄媚姿态,表现了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当面说谎的特点。

(3)“他哥哥来啦?是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吗?”奥楚蔑洛夫问,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

明确:运用语言、神态描写,句中“洋溢”是充分流露的意思,形象刻画了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丑态。

(4)“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明确: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写出了他力图保持自己的威风,但对于自己不光彩的表演,却又不无难堪的感受,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沙皇走狗夹着尾巴狼狈而逃的形象。

【教学提示】

文中运用人物描写的地方很多,这里仅作抛砖引玉之用,教师宜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多角度把握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

目标导学四:把握细节描写

1.细节描写也是本文突出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警官奥楚蔑洛夫脱穿大衣的细节描写,想想这些细节表现了什么。

明确:(1)当人群里有人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警官奥楚蔑洛夫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一个脱大衣的动作,一句“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掩盖对初判的惴惴不安和出尔反尔的狼狈相,为他若无其事的否定原判作掩护。

(2)当人群里有人说“没错儿,将军家的!”警官又吃了一惊,赶紧叫巡警给他穿上大衣。由“脱”到“穿”,反映了奥楚蔑洛夫的恐惧心理,穿大衣只是一种掩饰窘态的动作……

(3)文末写奥楚蔑洛夫处理完狗咬人事件后,恐吓了赫留金,裹紧大衣走了。这里第四次写大衣,与开头相呼应。文章通过一

脱一穿,一热一冷的细节描写,反映出人物的复杂心理活动,也表现了奥楚蔑洛夫反复无常、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丑态。

2.文章几次写到赫留金的手指头?想想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什么。

明确:(1)赫留金“举起右手,把一个血淋淋的手指头伸给人们看”“血淋淋的手指头”表明赫留金作为一个受害者的身份。把“手指头”比作“一面胜利的旗帜”,因为赫留金把它作为要求主持公道,甚至要求赔偿的证据。(2)奥楚蔑洛夫听人群里有人说是将军家的狗时,就对赫留金的手指头做了新的结论。“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想得到一笔“赔偿费”,这判断使赫留金由受害人转眼成了敲诈者。(3)在人群里又有人说“没错儿,将军家的”时,奥楚蔑洛夫训斥赫留金“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这时赫留金的手指头成了“蠢”“不好”的冒犯名种狗的罪证。(4)奥楚蔑洛夫当着普洛诃尔的面赞美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哈哈哈……”这时赫留金的手指头成了活该被咬的对象,由于将军的权势,不但狗成了可爱的,连咬人都成了美德。

小结:总之,手指头的细节描写写出了赫留金的命运和遭遇,它从反面衬托出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卑劣品质,反映了沙皇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目标导学五:分析讽刺艺术,把握文章主旨

1.作为一篇讽刺小说,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讽刺艺术?

明确:夸张。讽刺小说往往离不开夸张,本文也是如此。在短短的时间里,随着狗的主人的身份不断变化,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发生了多次变化。变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比。奥楚蔑洛夫面对狗主人身份的变化,不停地改变着自己的态度,时而威风凛凛,时而奴颜婢膝,一会儿痛骂小狗是“疯狗”“下贱胚子”,一会儿又夸小狗“名贵”“伶俐”,前后矛盾,对比鲜明,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使小说的喜剧效果更加突出。

2.自然界中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而奥楚蔑洛夫几次变色又是为了什么?作者通过他的言行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明确:奥楚蔑洛夫之所以几次变色,是因为他不敢得罪权贵,哪怕仅仅是权贵家的一条狗。这样的一个小官僚,面对一般群众的时候,他往往会摆出一副官架子,在众人面前拿腔作调、作威作福。而面对权贵,却是一副奴颜婢膝的样子。这样的人物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的空间。这样的人物虽然可恨,但作者批判的锋芒其实更多的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透过这条变色龙,我们看到了俄国社

会中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腐败风气,看到了俄国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也看到了作者对这类社会现象的深恶痛绝和辛辣的讽刺。

3.小说结尾写道:“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那群人笑什么呢?为什么笑?从围观的群众和当时的环境,可以看出俄国社会的哪些弊病?

示例:甲生:笑赫留金事与愿违,他本来想得到赔偿,结果却是一场空。

乙生: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奥楚蔑洛夫这样一个警官。他见风使舵,媚上欺下,一副统治者奴才的嘴脸;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这样一条狗。如果这狗的主人不是将军的哥哥,结果就不一定这样了。

丙生:笑这个社会里,一人得势,鸡犬升天;笑当时穷人不如富人家的一条狗。

对围观群众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小市民阶层的麻木、庸俗、愚昧,也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病态。社会环境的冷清、萧条,这正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的写照,交代了“案子”发生的社会背景。

4.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文通过叙述警官奥楚蔑洛夫在街头处理狗咬人事件的经过,塑造了一个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变色龙”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当时沙皇俄国的黑暗社会现实,无情地鞭挞

了沙皇走狗的丑恶灵魂,也揭示了小市民阶层的麻木、庸俗和愚昧。

三、板书设计

龙细节描写脱穿大衣

赫留金的

手指头

讽刺艺术夸张

对比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趋炎

附势、媚上欺下

沙皇俄国:社会黑暗,

沙皇走狗灵魂丑恶

小市民麻木、庸俗、愚昧

部编版语文九下教案6课《变色龙》

部编九下语文教案:6课《变色龙》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情节,把握文本内容。 2.分析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通过该形象把握“变色龙”的含义,感受其社会意义。 3.学习本文所运用的对比、夸张手法,体会文本运用此类手法达到的讽刺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变色龙是什么吗?(展示变色龙图片) 变色龙是一种生活在热带森林中的爬行动物,样子十分奇特,它最大的特征是能根据所处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的颜色,从而达到保护自身的目的。不过,今天我们的任务可不是认识这种动物,而是认识一种像变色龙一样的人。大家也许会问,难道人也会变色吗?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看看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采取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以犀利的笔锋直刺罪恶的社会,揭露小市民的庸俗和丑恶,抨击反动统治,批判黑暗的现实。 作品背景:《变色龙》作于1884年,作品发表前,正是在俄国民意党人刺杀亚历山大二世(1881)之后,亚历山大三世一上台,在竭力强化警察统治的同时,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一层面纱。在这个时代,警察再不是果戈理时代随意用拳头揍人的警棍了,而是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着献媚邀功的勾当。契诃夫刻画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正是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 目标导学二:阅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 1.阅读全文,说说本文故事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明确:故事围绕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案件,探究狗的主人是谁展开的。 2.小说中,随着“狗的主人是谁”的猜测不断改变,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和裁断也左右摇摆,请你结合课文思考探究第一题,梳理本文故事情节。 不知是谁家的狗——错在狗——弄死狗,惩罚主人 将军家的狗——错在人 不是将军家的狗——错在狗——教训狗及其主人 也许是将军家的狗——错在人 不是将军的狗——错在狗——弄死狗 是将军哥哥的狗——错在人——恐吓赫留金

九年级下册语文变色龙教案2

九年级下册语文变色龙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沉静、无精打采、异想天开、径自”等词语° 2.了解契诃夫的小说创作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能力目标 1.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2.体会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在小说中的作用,领会小说的讽刺艺术°德育目标 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培养学生做人正直、表里如一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小说用个性化人物语言刻画奥楚蔑洛夫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 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说起人们眼下追求的个性宠物——蜥蜴,很多人的感觉是丑陋、可怕的,实蜥蜴中的一种叫变色龙的,它会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皮肤颜色°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1884年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就叫《变色龙》,其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也有善变的技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去了解那里发生的故事°(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投影 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具有世界声誉的俄国短篇小说大师,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革新家°出生于小市民家庭,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在当医生之余从事文学创作°在行医过程中,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知识,积累了创作素材°他的早期创作讽刺和揭露了俄国社会官场人物媚上欺下的丑恶面目,写得谐趣横生,发人深思°八十年代中期,他创作了既幽默又富于悲剧性的短篇小说,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被侮辱被损害的不幸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八十年代下半期,随着社会阶级斗争的日益尖锐,他的创作视野逐渐宽阔,题材愈加丰富,批判性也随之加强°1890年°他到库页岛旅行,进一步了解了沙皇专制政治的罪恶°1892年后定居莫斯科乡下,从事戏剧创作°契诃夫一生写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其中名篇有《变色龙》《苦恼》《万卡》《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新娘》等°剧本有《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等°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初步感知文意°

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6变色龙》教案

6变色龙 1.学习概括情节,把握文本内容。 2.分析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通过该形象把握“变色龙”的含义,感受其社会意义。 3.学习本文所运用的对比、夸张手法,体会文本运用此类手法达到的讽刺效果。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变色龙是什么吗?(展示变色龙图片) 变色龙是一种生活在热带森林中的爬行动物,样子十分奇特,它最大的特征是能根据所处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的颜色,从而达到保护自身的目的。不过,今天我们的任务可不是认识这种动物,而是认识一种像变色龙一样的人。大家也许会问,难道人也会变色吗?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看看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采取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犀利的笔锋直刺罪恶的社会,揭露小市民的庸俗和丑恶,抨击反动统治,批判黑暗的现实。 作品背景:《变色龙》作于1884年,作品发表前,正是在俄国民意党人刺杀亚历山大二世(1881)之后,亚历山大三世一上台,在竭力强化警察统治的同时,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一层面纱。在这个时代,警察再不是果戈理时代随意用拳头揍人的警棍了,而是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着献媚邀功的勾当。契诃夫刻画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正是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 目标导学二:阅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 1.阅读全文,说说本文故事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明确:故事围绕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案件,探究狗的主人是谁展开的。 2.小说中,随着“狗的主人是谁”的猜测不断改变,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和裁断也左右摇摆,请你结合课文思考探究第一题,梳理本文故事情节。 不知是谁家的狗——错在狗——弄死狗,惩罚主人 将军家的狗——错在人 不是将军家的狗——错在狗——教训狗及其主人 也许是将军家的狗——错在人 不是将军的狗——错在狗——弄死狗 是将军哥哥的狗——错在人——恐吓赫留金 目标导学三:分析文章,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1.从上述情节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从上述情节中可以看出奥楚蔑洛夫是一个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势利警官形象。 【教学提示】 辨析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合集 变色龙

6. 变色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沉静、无精打采、异想天开、径自”等词语。 2.了解契诃夫的小说创作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能力目标 1.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2.体会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在小说中的作用,领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德育目标 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培养学生做人正直、表里如一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小说用个性化人物语言刻画奥楚蔑洛夫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 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说起人们眼下追求的个性宠物——蜥蜴,很多人的感觉是丑陋、可怕的,实蜥蜴中的一种叫变色龙的,它会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皮肤颜色。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1884年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就叫《变色龙》,其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也有善变的技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去了解那里发生的故事。(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具有世界声誉的俄国短篇小说大师,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戏剧革新家。出生于小市民家庭,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契诃夫一生写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其中名篇有《变色龙》《苦恼》《万卡》《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新娘》等。剧本有《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等。 《变色龙》写作于1884年,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强化反动统治。豢养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他也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了一层面纱。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而干的却是趋炎附势、欺下媚上的勾当。《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三、生字新词教学 (1)应掌握的字: 劈开(pǐ)戳(chuō)戮(lù)胚子(pēi)蔑(miè)恐吓(hè) (2)应掌握的词: 异想天开:形容想法非常奇怪,完全不切实际。 洋溢:充分流露。 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 娇贵:看得贵重,过度爱护。 四、理清故事情节 1、选取日常生活的片断进行艺术概括,以此来反映尖锐重大的社会问题。是契诃夫小说创作的特色。那么,本文写了怎样一件事?主要人物是谁?文章又是主要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 小说描写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手指”这一案件的经过。主要人物是奥楚蔑洛夫。主要运用对话刻画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点。 2.学生速读课文,讨论作者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划分课文的段落,了解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部编人教版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变色龙》教案

6变色龙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情节,把握文本内容。 2.分析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通过该形象把握“变色龙”的含义,感受其社会意义。 3.学习本文所运用的对比、夸张手法,体会文本运用此类手法达到的讽刺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变色龙是什么吗?(展示变色龙图片) 变色龙是一种生活在热带森林中的爬行动物,样子十分奇特,它最大的特征是能根据所处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的颜色,从而达到保护自身的目的。不过,今天我们的任务可不是认识这种动物,而是认识一种像变色龙一样的人。大家也许会问,难道人也会变色吗?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看看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采取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犀利的笔锋直刺罪恶的社会,揭露小市民的庸俗和丑恶,抨击

反动统治,批判黑暗的现实。 作品背景:《变色龙》作于1884年,作品发表前,正是在俄国民意党人刺杀亚历山大二世(1881)之后,亚历山大三世一上台,在竭力强化警察统治的同时,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一层面纱。在这个时代,警察再不是果戈理时代随意用拳头揍人的警棍了,而是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着献媚邀功的勾当。契诃夫刻画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正是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 目标导学二:阅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 1.阅读全文,说说本文故事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明确:故事围绕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案件,探究狗的主人是谁展开的。 2.小说中,随着“狗的主人是谁”的猜测不断改变,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和裁断也左右摇摆,请你结合课文思考探究第一题,梳理本文故事情节。 不知是谁家的狗——错在狗——弄死狗,惩罚主人 将军家的狗——错在人 不是将军家的狗——错在狗——教训狗及其主人 也许是将军家的狗——错在人 不是将军的狗——错在狗——弄死狗 是将军哥哥的狗——错在人——恐吓赫留金 目标导学三:分析文章,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变色龙教案

《变色龙》教学设计 俄契诃夫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变色龙”的表面意思和象征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人物对话来把握人物性格,特别是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 3、情感目标: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人物对话来把握人物性格,特别是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 2、难点: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说起人们眼下追求的个性宠物——蜥蜴,很多人的感觉是丑陋、可怕的,其实蜥蜴中的一种叫变色龙的,它会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皮肤颜色。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1884年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就叫《变色龙》,其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也有善变的技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去了解那里发生的故事。 二、明确目标 (一)、了解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 (二)、学习运用精彩的对话刻画人物,理解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三)、进一步理解和学习运用对比进行讽刺的写作方法。 三、简介作者和背景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于小市民家庭,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从医并开始文学创作。他的短篇小说,采取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犀利的笔锋直刺罪恶社会,揭露小市民的庸俗和丑恶,抨击反动统治,批判黑暗的现实。 2、背景简介 《变色龙》写作于1884年,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强化反动统治,豢养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他也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了一层面纱。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而干的却是趋炎附势、欺下媚上的勾当。《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四、字词注音 逮住() 逮捕() 盛满() 旺盛() 畜生() 畜牧() 无赖() 戳穿() 坯子() 醋栗() 乞丐()

人教版九年级下《变色龙》优质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九年级下《变色龙》优质教学设计- 《变色龙》优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积累沉静、无精打采、异想天开、径自等词语;了解契诃夫的小说创作及的写作背景;把握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体会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在小说中的作用;领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树立正直、表里如一的做人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小说用个性化人物语言刻画奥楚蔑洛夫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 2、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1课时 教学要点:诵读、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蜥蜴图片) 同学们,说起人们眼下追求的个性宠物----蜥蜴,很多人的感觉是丑陋、可怕的,其实蜥蜴中的一种叫变色龙的,它会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皮肤颜色。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1884年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就叫《变色龙》,其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也有善变的技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去了解那里

发生的故事。 二、资料助读 有关契诃夫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三、诵读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结合文意解释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无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沉静:指环境寂静。 魁梧(kui wu):(身体)强壮高大。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 荒唐:(1)(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2)(行为)放荡、没有节制。着重于及其荒唐,令人难于理解。 洋溢(yang yi);(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伶俐(ling li):聪明、灵活。 恐吓(he):以要挟的话或手段威胁人;吓唬。 径自:副词,表示自己直接行动。自顾自,任意地。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3、自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思考:写了怎样一件事?主要人物是谁?文章又是主要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明确: 小说描写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手指这一案件的经过。主要人物是奥楚蔑洛夫。主要运用对话刻画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点。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第6课变色龙教案

6
变色龙
1.学习概括情节,把握文本内容。 2.分析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通过该形象把握“变色龙”的含义,感受其社会意义。 3.学习本文所运用的对比、夸张手法,体会文本运用此类手法达到的讽刺效果。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变色龙是什么吗?(展示变色龙图片) 变色龙是一种生活在热带森林中的爬行动物,样子十分奇特,它最大的特征是能根据所处环境的变化而 改变自身的颜色,从而达到保护自身的目的。不过,今天我们的任务可不是认识这种动物,而是认识一种像 变色龙一样的人。大家也许会问,难道人也会变色吗?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看看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契诃夫(1860-1904),19 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 亨 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采取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犀利的笔锋直刺罪恶 的社会,揭露小市民的庸俗和丑恶,抨击反动统治,批判黑暗的现实。 作品背景: 《变色龙》作于 1884 年,作品发表前,正是在俄国民意党人刺杀亚历山大二世(1881)之后,亚 历山大三世一上台,在竭力强化警察统治的同时,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一层 面纱。在这个时代,警察再不是果戈理时代随意用拳头揍人的警棍了,而是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着献媚 邀功的勾当。契诃夫刻画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正是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 目标导学二:阅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 1.阅读全文,说说本文故事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明确:故事围绕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案件,探究狗的主人是谁展开的。 2.小说中,随着“狗的主人是谁”的猜测不断改变,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和裁断也左右摇摆,请你结合课 文思考探究第一题,梳理本文故事情节。 不知是谁家的狗——错在狗——弄死狗,惩罚主人 将军家的狗——错在人 不是将军家的狗——错在狗——教训狗及其主人 也许是将军家的狗——错在人

初中初中九年级的上册的语文变色龙优选教案.doc

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变色龙》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写法。 2、揣摩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理解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 4、欣赏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从课文的对话中领会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分析奥楚蔑洛夫这个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 1、变色龙是自然界中一种奇特的动物,它的皮肤的颜色能随着四周的物体的颜色而改变。 2、作者简介: 契诃夫是 19 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作品有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剧本有《万尼亚舅舅》等。

契诃夫 1860 年出生在俄国,是具有世界声誉的短篇小说大师,与莫 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他 20 岁开始创作,一生写 了七百多篇小说,代表作有《契诃夫小说选》。 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赞扬他说:“只需一个词就创造一个形象, 只需一句话就能够创作一个短篇故事,而且是绝妙的短篇故事。” 3、背景简介: 《变色龙》这篇小说写于 1884 年,作家刚 24 岁。当时正是俄国沙 皇亚历山大三世统治最反动的时期。民粹派采取个人恐怖手段刺杀了亚 历山大二世,不但没解决任何社会问题,反而促使新上台的亚历山大三 世采取更加反动的高压政策。增强了宪兵警察等专政机构,豢(hu àn) 养了一批媚上欺下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整个俄罗斯笼 罩在军警宪兵的白色恐怖之中。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 腔但干的却是欺下媚上的勾当。《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 的典型代表。 二、预习检测: 逮住 (d ǎi) 逮捕 (d ài) 盛满 (ch éng) 旺盛 (sh èng) 畜生 (ch ù) 畜牧 (x ù)无赖 (l ài) 戳穿 (chu ō) 坯子 (p ī) 醋栗 (l ì) 乞丐 (g ài) 魁梧 (ku í) 三、整体感知: 1.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主要写了广场上奥楚蔑洛夫将军处理狗咬人案件一事。 2.按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开端:警官奥楚蔑洛夫遇到了一场乱子——狗咬伤人事件。 发展和高潮: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案件。

6 变色龙(教案)

6 变色龙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沉静、无精打采、异想天开、径自”等词语。 2.了解契诃夫的小说创作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把握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 1.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2.体会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在小说中的作用。 3.领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培养学生做人正直、表里如一的意识。 1.理解文本的主题,解释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 2.人物语言描写和对比描写的作用。 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各位同学,大家都知道《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神通广大、勇敢机智,那谁能告诉老师他在降妖伏魔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看家本领是什么呢?(生:七十二般变化。)是的,他善于变化,因而每次都能巧妙运用,从而战胜妖魔。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人“善于变化”,也就是善变,就像蜥蜴一样,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皮肤颜色,这种人,那就不叫人喜欢了,甚至还会惹人讨厌,进而会令人憎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篇小说《变色龙》。 二、走近作者,介绍背景 1.走近作者 学生展示搜集的契诃夫的相关资料。 2.介绍背景 《变色龙》写作于1884年,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当时的俄国是历史上最反动的、最黑暗的时期,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杀,亚历山大三世继位。为了强化反动统治,他豢养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同时也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了一层面纱。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的却是趋炎附势、欺下媚上的勾当。《变色龙》就是为嘲弄、讽刺、鞭挞沙皇的这种警察统治而写的,文本中的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变色龙》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变色龙》教案 教学目标 课后评价知识目标把握故事主要情节,概括人物性格特点。能力目标体会对话、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通过本文的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及步骤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二、导入新课 由小说《变》导入新课《变色龙》。通过图片介绍变色龙。 变色龙,蜥蜴的一种,皮肤的颜色随着四周物体颜色的不同而改变。我们用它来比喻在政治上善于变化和伪装的人。 三、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并欣赏课本剧,要求思考: 这篇小说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他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哪一点? 明确:小说描写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指”案件的经过。主要人物是奥楚蔑洛夫。他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善变, 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 2、学生小组讨论: 奥楚蔑洛夫处理案件的根据是什么? 他是怎样判决这个案件的? (从他对狗、对赫留金的语言以及动作描写上分析)

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奥楚蔑洛夫表面上一直变来变去,实际上有一样东西一直没变,是什么? ⑴学生代表回答小组讨论结果。教师小结并板书。 ⑵师生讨论奥楚蔑洛夫的“变”与“不变”。 在这来回的变化之中,他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始终不变,不知羞耻的沙皇的忠实的走狗的本质特征不变。 四、拓展研究 课堂小练笔:《狗眼看人》 请你以小说中的小猎狗为第一人称,以小猎狗的感受为出发点,叙说这个案件的处理过程。 五、作业设计 1、完成同步练习册。 2、小说续写。 假若张乡绅拜会范进时,突然报喜人上门说“这个范进并没有中举”,请你联系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态度变化,想象一下此时胡屠户会有怎样的表现? 六、教学后记 【创意说明】 两个板块: 了解常识──读品结合。 研读探究。小说还借助一个特殊的道具──军大衣来表现人物善变的心理。研读探讨小说文本的现实意义,应该怎样为人处世。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变色龙》教案 鲁教版

14. 变色龙 (一)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1884年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就叫《变色龙》,其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也有善变的技能。 二、资料助读 1、作者及作品: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具有世界声誉的俄国短篇小说大师,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革新家。出生于小市民家庭,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在当医生之余从事文学创作。在行医过程中,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知识,积累了创作素材。他的早期创作讽刺和揭露了俄国社会官场人物媚上欺下的丑恶面目,写得谐趣横生,发人深思。八十年代中期,他创作了既幽默又富于悲剧性的短篇小说,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被侮辱被损害的不幸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八十年代下半期,随着社会阶级斗争的日益尖锐,他的创作视野逐渐宽阔,题材愈加丰富,批判性也随之加强。1890年。他到库页岛旅行,进一步了解了沙皇专制政治的罪恶。1892年后定居莫斯科乡下,从事戏剧创作。契诃夫一生写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其中名篇有《变色龙》《苦恼》《万卡》《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新娘》等。剧本有《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等。 《变色龙》写作于1884年,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强化反动统治。豢养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他也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了一层面纱。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而干的却是趋炎附势、欺下媚上的勾当。《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解题:小说以“变色龙”为题。“变色龙”原是一种蜥蜴,它皮肤的颜色会随着四周物体颜色的变化而变化,变色为保护色。小说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反复无常的态度和变色龙极为相似,用“变色龙”作小说的题目,含蓄形象地揭露这个人物的丑恶面目。 这样不仅揭示了要鞭挞的对象,富有讽刺意义,而且形象生动,非常恰当。 拓展:铁公鸡、笑面虎、白眼狼、地头蛇 3、疏解下列字词。契诃夫:(qi he fu) “逮住它”的dǎi,这个字还有dài的读音。如何区分呢?单用这个字的时候,读成“dǎi”;和别的字组成词的时候, 读成“dài”,比如逮捕。沉静:文中指环境寂静。无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魁梧(kuí wú):(身体)强壮高大。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 荒唐(huāng táng):①(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②(行为)放荡、没有节制。着重于极其荒谬,令人难于理解。洋溢(yáng yì):(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伶俐(líng lì):聪明、灵活。 恐吓(hè):以要挟的话或手段威胁人;吓唬。径自:副词。表示自己直接行动。自顾自,任意地。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选取日常生活的片断进行艺术概括,以此来反映尖锐重大的社会问题。是契诃夫小说创作的特色。那么,本文写了怎样一件事?主要人物是谁? 2.按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小说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小说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四、讨论、明确 1.小说讲述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的故事。主要人物是奥楚蔑洛夫。 2.根据本文的情节,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广场巡逻时发现了一桩案子——“狗咬人’案件。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第6—27段):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案件。这是案件的发展和高潮。 第三部分(第28、29段):案件处理结果:小狗被人带走,受伤者反遭到恐吓。这是故事的结局。 3.主要运用对话刻画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点。 (二)文章详解 1、讨论奥楚蔑洛夫作了几次判定,几次变色?分别是怎样判定,怎样变色的? 第一次判定(6—8段):弄死狗,罚狗的主人。作出判定的根据—不知是“谁家的狗”。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变色龙》教学案例

《变色龙》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变色龙》是契诃夫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是人教版新版九年级下第二单 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选取了四篇中外小说,主要描写人物的悲欢离合、喜 怒哀乐和成败荣辱,以此来折射出时代和社会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学习本 单元课文,要求在把握情节的基础上,着重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 文中契诃夫通过一段精彩的对话刻画了一个欺下媚上、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警察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 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文章构思巧妙,情节曲折跌宕, 对话描写生动传神,戏 剧性非常强。小说是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小说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 注重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提升学生的思维。在设计教学时笔者考虑到了小说 教学的特点和本课的特点,决定以自主阅读和整体把握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侧重学生情感体验和个性解读,深化学生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同时,以读带练,以写促读。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中两年的学习,对小说有一定的了解和欣赏能力,应该能够自主概括故事内容,自主梳理小说情节,理解小说所塑造的人物 性格。根据语文新课标的内容,九年级的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 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 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 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从目前的课堂情况来看,本次新接的两个班级语文基础尚可,对小说阅读 也比较喜欢。但是语言的表达能力不强,思维不够拓展。或许这就是农村学校 孩子的特点,淳朴有余而拓展不足。因此在教学上准备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教师的引导为辅,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自主阅读、 圈划、讨论来完成故事情节的把握;通过朗读、品析、分角色朗读、表演等方 式完成人物形象的赏析,尤其是细节描写上的作用;通过朗读、换词、换标点 等方式了解本文在标点运用、反复手法运用上的作用;通过师生讨论、教师讲 解来完成对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的了解,从而把握文章的主题。 本教案的设计在充分研读文本和了解学情的基础上,侧重学生的语言表达 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拓展,以读促说,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以写促说。 【教学目标】 1.通过圈划、问答方式使学生了解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的变化, 理清小说故事情节,初步认识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变色龙”形象(100%) 2.通过朗读、换词、分角色朗读、换标点、表演等方法,使学生深入了解奥 楚蔑洛夫媚上欺下、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变色龙”的特点,同时了解

青岛版科学六上变色龙教案设计

21、变色龙 教学目标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表格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2.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的乐趣;喜欢大胆想象;关心新科技、新发明,善于用学到知识改善生活。 3.了解一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能列举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事实,如冬眠、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等。 重点难点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表格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2、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的乐趣;喜欢大胆想象;关心新科技、新发明。 3、了解一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能列举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事实。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我知道同学们比较喜欢游戏,下面我们做一个捡豆子的小游戏。做游戏要有游戏规则:出示游戏规则:1)在一分钟内进行捡豆子比赛。 2)一次只能用一只手捡一粒豆子,放下后再捡另一粒。 3)听口令,一分钟到马上结束。 3、分组:2号捡豆子,3号数红豆,4号数绿豆、红豆和绿豆进行对比 2、展示:你捡出的哪种豆子少?你的盘子底色是什么颜色?老师撒的红豆和绿豆是一样多的,为什么红颜色的盘子里捡出的红豆少呢?A组,红颜色的纸上留下的红豆多。B组绿颜色的纸上留下的绿豆多。 因为豆子的颜色和纸的颜色一样,不容易发现。豆子的颜色红底色溶在一起。 二、科学探究 一)认识保护色 1、那么在自然界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呢?同学们请看这幅图中共有多少

个小动物?哪些小动物和周围环境相似?哪种小动物最不容易被发现?(出示课本图) 2、汇报:蝴蝶像花,不易被发现;青蛙在黄色的树叶上不易被发现;杜鹃鸟把蛋产在别的小鸟窝中,大小差不多,不易被发现。 变色龙在绿色的树叶中为绿色,在树干上为褐色,不易被发现; 3、枯叶蝶的翅膀像烂树叶,最不容易发现。 4、小动物们的本领还真大,身体的颜色和周围的环境相似,变色龙的本领就更大了,请看:(放录像)师:板书课题 5、问题: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 变色龙为什么会变色?变色龙为什么要变色? 6、变色龙为什么会变色?A、学生自由说一说。B、出示资料卡:学生默读。 7、变色龙为什么要变色?学生讨论 小动物的体色和周围的环境相似,这是小动物们长期适应环境形成的,可以伪装隐蔽自己,即不被敌害发现,又可以捕食,变色龙还能改变身体的颜色,适应不同的环境,这叫做保护色。 8、生活中还有哪些小动物具有保护色?(学生列举) 生:我捉过蝗虫,它隐藏在草丛中,不很容易找。有事它在眼前,可是却怎么也发现不了,只有当它飞起来时,才能看见呢。 生:青蛙也是这样。隐藏在水草中不容易被发现。 9、展示:图片 二)认识拟态 1、关于小动物的自我保护,还有很多学问呢?请看,他们是什么? 2、出示:竹节虫、尺蠖、枯叶蝶、兰花螳螂(幻灯片) 3、师:找一找,哪部分是小动物?它们长的有什么特点? 竹节虫像竹枝,尺蠖像树枝,枯叶蝶像烂树叶,兰花螳螂像一朵花。 它们不但长的颜色和周围物体相似,而且它们长的样子也和周围物体相似,叫做拟态(板书) 4、小节、像竹节虫这样,身体长的样子,身体的颜色和周围的物体相似,很难区分,这是一种生物对另一种生物形态的模仿。这叫做生物的拟态。 5、看视频:海龙的拟态、竹节虫的拟态(我们来进一步了解小动物的拟态)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变色龙(教案)教学设计

7 变色龙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契诃夫及其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重难点) 3.分析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分析人物形象。(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人民网莫斯科2015年5月19日消息,根据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俄国19世纪末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大师、著名作家契诃夫同名小说《世人看不见的眼泪》改编的电影即将拍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变色龙》就是该作家的又一力作,让我们带着对这位大师、巨匠的无限崇敬,走近他、走进他的作品吧! 二、预习展示 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是19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同时又是一位喜剧革新家,作品有《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 《变色龙》写于1884年,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强化反动统治,豢养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他也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了一层面纱。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的却是趋炎附势、欺下媚上的勾当。《变色龙》中的警官

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 2.识记字音字形,理解重点词语。 盛.满(chéng) 胚.子(pēi) 咳.嗽(ké) 恐吓.(hè) 赔偿.(cháng) 中.看(zhōng) 戳.(chuō) 戮.(lù) 筛.(shāi)子 恐吓:以要挟的话或手段威胁人;吓唬。 异想天开:指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离奇。 无缘无故:没有原因。 荒谬:有荒唐错误、非常不近情理之意。 3.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上反复(变化)判了几次?都是怎样判的? 明确:奥楚蔑洛夫处理了六次:不是将军家的狗时,狗是疯狗、下贱胚子、野狗;是将军家的狗时,狗是那么小、名贵的、怪伶俐的。 4.奥楚蔑洛夫不断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狗的主人是谁。 三、合作探究 (一)理清故事情节 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 明确:首饰匠赫留金被一只狗咬伤了,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这件事。一开始,警官答应要处死这只狗,严惩狗的主人。但当人群中有人说这是将军家的狗时,警官立刻换了脸色,指责赫留金故意伤狗在先。后来又有人说那不是将军家的狗,警官马上又变了嘴脸,又说要严惩这只狗和它的主人。这只狗的主人到底是谁,人们观点不一,警官的脸色也随之像变色龙似的变来换去。 (二)辨析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六年级科学《变色龙》教案

变色龙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一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列举出动物适应环境的各种办法,如冬眠、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等。 2.引导学生积极合作与交流,并体验合作的乐趣;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关心新科技、新发明,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要求学生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表格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一些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难点:动物的自我保护是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三、教学过程 (一)放映ppt中变色龙的图片(出示变色龙的图片) (二)研究“变色龙”引出保护色 师:你认识它吗?了解它哪些方面? 生:让学生自己先介绍一下有关变色龙的知识。 (1)变色龙的绝招之一:“一目二视” 师:变色龙为什么有这样的本领?是不是它的眼睛有独特的地方? 请学生自己先来说说。 师:变色龙是爬行动物,是非常奇特的动物。体长约15-25厘米,它有适于树栖生活的种种特征和行为。身体侧扁,背部有脊椎,头上的枕部有钝三角形突起。变色龙的眼睛的确与众不同,它的眼睛圆鼓鼓的,外面各罩一个圆锥形的鳞盖,上面只留一个小圆孔使瞳孔露在外面。变色龙的眼睛上下左右转动自如,左右可以转动180度,而且左右眼可以各自单独活动,不用象我们一样在观察物体时两眼必须协调一致,它一旦发现昆虫,可用一只眼紧盯着虫子,而另外一只眼睛仍然在不停地观察着周围的情况,这种现象在脊椎动物中是独一无二的。 (2)变色龙的绝招之二:“变色” 师:就像同学们说的那样,它还有一个绝招,就是变色。你知道它是为什么变色?又是怎么变色的吗? 师:变色龙会在不同的环境中改变体色,是动物界中的“伪装高手”。纽约康奈尔大学生物系的安德森教授对变色龙的“变色原理”进行了详细解释:变色龙能够变换体色完全取决于皮肤表层内的三层色素细胞,最深的一层色素细胞控制黑色素;中间层主要调控暗蓝色素;最外层则控制黄色素和红色素。这些色素细胞在神经的刺激下会使色素在各层之间交融变换,使变色龙身体的颜色和环境保持一致,这样它就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很难被它的敌人发现。像变色龙一样把体色变成周围环境的颜色,隐蔽自己,防止被敌人发现的这种本领,叫做保护色。 可是它的体色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吗?还有其他的作用吗?下面我们一起 来观看一段视频。 生:通过变换体色来传递情感和信息,和同伴沟通。 (3)变色龙的绝招之三:“舌头” 师:下面我们再来观看一段视频,一起看看它的第三大绝招。 (舌头之快仅仅1/25秒,苍蝇起飞是多少秒)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变色龙》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变色龙》教学设计 一、文本分析 《变色龙》这篇小说围绕着狗咬人的事件,随着狗主人身份的变化,奥楚蔑洛夫态度不断变化。 作者契诃夫,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之一,他文笔简练精到,刻画人物入木三分。此篇小说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其余动作、心理、神态变化等均一带而过,但在他的笔下,人物语言的张力达到了极致,从称呼到语气、甚至标点的变化,都能联想到人物的心理、动作、乃至神情变化等等。作者运用夸张与讽刺的手法,将一个溜须拍马、谄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小人展现得极富喜剧效果,让读者发笑之余又能体会到,作者对腐败黑暗的社会制度,有着尖锐的批判态度。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植树的牧羊人》《台阶》《驿路梨花》《带上她的眼睛》,八年级《社戏》,九年级上册《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上一课《孔乙己》。)学生在前几个学段的学习过程中,应该掌握了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有梳理情节的能力和简单的语言赏析能力,能够依据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并能够通过人物形象分析初步理解主题。但讽刺小说是第一次接触,需要教师的引导来了解文本的艺术创作手法。 三、教学目标 1.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把握课文大意。 2.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把握其心理活动,分析其形象。

3.了解讽刺小说的特点,品析其主要艺术手法。 四、教学难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把握其心理活动,分析其形象。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看《变色龙》课文视频,熟悉内容。 (二)设置情境 今天我们组织一个街头法庭,审理一个民事案件。1.请大家阅读课文,熟悉案情,填写以下表格: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6 变色龙教案与教学反思

6 变色龙 上信中学陈道锋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沉静、无精打采、异想天开、径自”等词语。 2.了解契诃夫的小说创作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把握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 1.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2.体会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在小说中的作用。 3.领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培养学生做人正直、表里如一的意识。 1.理解文本的主题,解释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 2.人物语言描写和对比描写的作用。 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各位同学,大家都知道《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神通广大、勇敢机智,那谁能告诉老师他在降妖伏魔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看家本领是什么呢?(生:七

十二般变化。)是的,他善于变化,因而每次都能巧妙运用,从而战胜妖魔。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人“善于变化”,也就是善变,就像蜥蜴一样,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皮肤颜色,这种人,那就不叫人喜欢了,甚至还会惹人讨厌,进而会令人憎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篇小说《变色龙》。 二、走近作者,介绍背景 1.走近作者 学生展示搜集的契诃夫的相关资料。 2.介绍背景 《变色龙》写作于1884年,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当时的俄国是历史上最反动的、最黑暗的时期,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杀,亚历山大三世继位。为了强化反动统治,他豢养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同时也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了一层面纱。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的却是趋炎附势、欺下媚上的勾当。《变色龙》就是为嘲弄、讽刺、鞭挞沙皇的这种警察统治而写的,文本中的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全文,扫清字 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培养学生做人正直、表里如一的意识。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主要人物是奥楚蔑洛夫,本文描写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指”案件的经过。 3.根据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另给课文拟一个题目,并比较“变色龙”题目的优点。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 学生命的题目可能有《一个看风使舵的人》《变化多端的人》《多变的人》《两人》《势利眼的警官》等等。《变色龙》作题目的好处:小说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的过程中,态度反复变化,好像变色龙很快变换肤色以适应

九年级下册语文《变色龙》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变色龙》教案 《变色龙》教案 一、教学设想 《变色龙》是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的一篇经典作。短短的一篇小说,作者集中笔力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展现了人物的不断变色,将其置于前后矛盾丑态百出中,自我表演、自我暴露,对沙皇俄国的警察制度和虚伪的法律制度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作家不动声色,不加议论,但是好恶感情力透纸背。如何带领学生透过人物语言挖掘出作者对现实的讽刺,是一个难点。而奥楚蔑洛夫的几次变色读起来又充满乐趣。因此选择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通过诵读、品读、探究等方法来分析、感受经典可能会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看待《变色龙》。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体味小说运用个性化语言描写达到讽刺效果的艺术 教学重点: 抓住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分析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品味感受契诃夫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教学方法: 品读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1.学生就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分析这一主题提前阅读小说 并做好批注; 2.教师裸读,深入解读文本。 教师用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前准备。(5分钟)请学生相互检查批注情况,并对批注认真的同学提出表扬,将其作品进行简单的展示。 (二)分析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12分钟) 教师引导: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相信读完这篇小说,其中的这位警官一定给你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位警官有什么 特点呢?你们说,我来板书。(教师将学生提出的特点都板书到黑板上。其中,学生可能会有阿谀奉承媚上欺下装腔作势见风使舵 残暴贪财好利虚伪鱼肉百姓无能这些说法;也可能存在一些较为另类的意见,如机智果断等。) 教师引导:看来同学们的确是很认真地研读了这篇小说,你们提炼出了这么多特点,这里面有没有你不太理解或不太赞同的 特点呢?提出来,让同学们解释解释。 学生就板书在黑板上的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提出自己的 疑惑之处。然后请特征概括者根据他的阅读体验紧扣文本来解释 从哪些句子可以读出这一特征。同学和教师一同来评判其说法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