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的兼并与收购

现代企业的兼并与收购
现代企业的兼并与收购

《兼并与收购》之反收购

--------------------------------------------------------------------------------

第八章我们讨论了收购者赢得对目标公司操纵的种种战略战术。本章我们讨论目标公司治理层如何反击。当被购公司决定进行反收购时,获胜的机会就取决于可用的防备措施、限制使用这些措施的治理机构和股东、以及措施的成本。英国《伦敦法则》对目标公司治理层所选用的防备战略和战术进行严格限制。尽管如此,目标公司依旧有专门多选择范围的,有些极为有效。我们对这些措施的范围进行讨论。

英国使用的防备措施有不于其他国家的,我们收录了一些国家的实务、各种防备措施的使用和有效性例证,以及反收购对目标公司财宝的阻碍。

一、反收购动机

成为收购目标的公司治理层必须决定对收购是友好同意依旧抗拒,不同的反应有不同的动机。持敌意的经理人可能认为,保持独立是他们的股东和其他方面如职员和本地社区的最佳利益。经理人可能为了让股东取得最大的收购溢价而故作抗拒。私下而言,他们抗拒收购的缘故可能是担心失去工作、地位、权力、威望和其他心理优势。许多例子中,收购后目标公司治理层的人事变动证明这并非多虑。

经理人同意收购可能是因为收购后给予的待遇更好,目标公司治理层可能获许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他们可能获许保持自己的权力和职员,甚至被提升到母公司的董事局,以此作为他们同意收购方强硬的收购逻辑,和向目标公司股东诚心诚意作出收购建议的酬劳。在公而言,经理人可能认为由属意的收购者接管目标公司是最佳选择。实际上,要让私心脱离无私的动机是专门难的。

从目标公司股东观点看来,反收购可能百感交集。尽管抗拒提高了收购溢价和回报,但也降低了敌意收购成功的机会。因此,

关于目标公司股东,最理想的过程是给经理人足够的动力加以反击,直至取得最大收购溢价,同时又不损收购的成功机会。象“金爱护伞”(golden parachute,又称金降落伞)这类方法确实是为取得这种理想结果而设计的。

二、防备战略

防备的最佳形式是作预备。可能成为收购目标的公司实际上要永久保持警惕,只是,部署得再好的战略防备打算也可能出茬子,已成为收购对象的公司需要有作战打算。因而,我们可将反收购战略分为收购前和收购后两种,每种战略又包含各式各样的武器。

(一)收购前防备

可能成为收购目标的公司可建立的收购前防备工事包括两大类,内部防备是改变公司内部结构或经营性质的决定或行动。外部防备是采取行动阻碍外界对公司的看法,提供可能有捕猎者

的预警信号。各式防备如表12.1所示。

3 / 214

表12.1 对敌意收购的收购前防备战略

——————————————————————————————

行动结果——————————————————————————————

(A)内部防备

提高经营效益、降低成本。提高每股收益,提高股价和公司价值。

通过重组和资产剥离等加强提高每股收益,提高股价,收购方战略重点不易剥离资产。

改变所有权结构,例如双层收购方难以操纵,受LBO限制。

股票,杠杆举债、股票回购、

毒丸。

改变治理结构或激励机制,推延捕猎者的操纵,提高收购成本。如交错的董事局,金降落

伞。

培养组织机构如工会等。对抗收购者的有力盟友;获得养

老基金/ESOP的股票支付。

(B)外部防备

培养股东和投资者,例如起用确保收购期间重要股东的忠心和支持

投资者关系顾问来通告公司业

绩、前景和政策。

将公司战略、融资政策和投资减少股票定价过低的风险和提高项目告知分析人士。收购成本。

5 / 214

承担社会责任以提高社会形象引起公众对收购者的敌意。

进行战略防备投资,例如与合阻碍捕猎者操纵

作伙伴建合资公司或控股其中。

监控不平常的股票购买,要求提早得到可能有捕猎者的警报。披露买主身份。————————————————————————————

注:LBO=杠杆收购,ESOP=职员股票所有权打算。

来源:桑德萨那姆(Sudarsanam)1991年。

假如敌意收购的目的是为股东制造价值,那么最佳的防备手段是确保公司的经营和战略产生成本效益,提高毛利和每股收益。因此,单纯如此可能还不足以提高公司的市场价值。

公司必须不断告知股东、分析人士和传媒宣传,公司的政策确实在增值。当公司因经济周期或重组而处低落期时,必须举出

可信的例子向分析人士和投资机构讲明低落期只是临时的。第七章讨论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起用投资者关系顾问。公司必须紧密留意不平常的股份动向或股票买卖,看看是否有捕猎者在吸筹。如第六章提到,《公司法》(1985)第212 条授权公司要求买股票的受托人披露真正的买主。

表12.1中列出的防备战略有些并非在所有国家都能用。例如,在英国,伦敦证交所不同意设双层股票(dual-class shares ,即有不同投票权的股票)的公司上市,尽管仍有少数具此股票结构的老上市公司。八十年代,Trust House Forte(THF)收购闻名的酒店企业萨华伊(Savoy)受阻,确实是因为双层股票结构。THF猎取萨华伊68%的股份,但只占其投票权的42%。

毒丸(Poison Pill)在美国的使用相对普遍,它是指股东权利打算,打算同意目标公司股东以大折扣订购目标公司的股票,或获胜的收购方的股票。这些安排的目的是加大收购成本。在英国未曾听闻过这种毒药。那个词在英国是指为提高潜在收购者的成本的一种做法。

7 / 214

交叉董事局在英国同样少见,这类董事局每年只能更换少许董事,因此收购者可能要等好几年才能成功组成“自己人”的董事局。金降落伞是为补偿目标公司治理层在公司被接管时失去的权力而订立的合同。依照《法则》第21条,这类合同除按一般商业程序订立外,还要得到股东批准。

在英国,几年前才开始采纳职员股票所有权打算(ESOP)。ESOP规定,受雇主经济资助的职员津贴信托基金,可收购大量的雇主股票或证券,随后分配给职员。公司可将ESOP视作公司股票积存在相对友好的人手中。发生敌意收购时,ESOP可能成为关键的防守武器。只是,依照英国企业法,不能将ESOP当作毒丸使用。在美国80年代,ESOP被用于反收购行动。

若公司是高杠杆的资本结构时,持相对少的股东权益就可保住公司操纵权。高杠杆可能带有严限现有债务的要求,因此会挫败高杠杆收购(LBO,见第十一章),因为收购后变卖资产筹集现金来偿还与收购有关债务的活动受到限制。因此,融资工程关于收购方不可能有利可图。

股票回购也导致举债增加,通常还提高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值,因而公司股价有可能上升,而且,还减少可能落到捕猎者手中的股票。依照《法则》第37条,收购期间的股票回购要经股东批准。

(二)出价后防备

在英国,依照《法则》规定,出价期大多是收购方公布出价文件之日起的60天内,这增加了目标公司的战术紧迫性(见表 6. 2)。而且,《法则》第21条规定,目标公司治理层进行的任何变动,必须经股东批准,这些变动涵盖甚广,包括:

·发行股票,或可转换成股票的期权或证券。

·变卖或收购一定数量的资产——通常为目标公司资产的10%。

·不是经一般商业程序制定的合同。

9 / 214

·在收购期间或收购立即到来时安排金降落伞。

表12.2 对敌意收购的出价后防备

——————————————————————————————----

防备描述和目的——————————————————————————————----

第一反应和先发制人的信件批判收购逻辑和收购价格,建议目标公司

股东不要同意。

防备文件赞扬自己的业绩和前景;嘲笑收购

价格和收购逻辑、融资方式和捕猎者的以

往纪录。

利润报告/预测报告或预测以往或当前年度利润的

增长,使出价看起来太低。

许诺今后红利更高增加对股东的回报;削弱捕猎者对更高回报的许诺。

资产重估重估房产无形资产和品牌;显示出

价对目标公司定价过低。

股票支持战查找捍卫者;争取自己的职员养老基

金或ESOP的支持;尝试阻止接管。

向治理机构救助游讲反垄断/治理部门阻止收购。

诉讼运用反垄断条例或强迫披露受托者

的股东。

收购和资产剥离买下一项业务,扩大目标公司规模,或使之与收购者不相容;

组织治理层收购,提高收购成本和扰

乱收购战略。

11 / 214

工会/工人争取让他们去游讲反垄断部门或政客,

并批判收购方对目标公司的打算。

顾客/供应商争取让他们游讲反垄断部门,或表示如

果捕猎者获胜,就会损坏与这些部门的

关系。

转移注意力批判捕猎者的周边事务。

广告掀起损害收购方名誉的传媒宣传运动。

----------------------------------------------------------------

来源:桑德萨那姆(Sudarsanam)1991年

尽管有以上限制,但依旧有许多可用于反收购的战术,如表12.2所示。除《法则》第21条外,《法则》的其他条例也与反收购战略有关。第19条要求给股东的每一份文件都要高度准

企业兼并与收购的认识8

并购会计处理: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 作者:有红来源:《新理财》 企业并购的会计方法选择一直是会计学界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2004年1月30日中国主要的消费电子和移动生产商TCL集团在深交所以换股合并的方式完成其首次公开募股(IPO),筹得资金人民币25.1亿元。TCL集团在此次并购的会计处理中选用了权益结合法,再次引发了业界的巨大关注。在我国,这方面的准则尚未出台,要了解这一问题,首先应弄清楚企业合并的分类以及与会计的关系。 企业并购的分类 企业并购按法律形式分类 企业并购按法律形式分为吸收合并、创立合并和控股合并。 1.吸收合并。吸收合并也称兼并,是指一个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支付现金或发行债券等的方式取得其他一个或若干个企业。吸收合并完成后,只有合并方仍保持原来的法律地位,被合并企业失去其原来的法人资格而作为合并企业的一部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2.创立合并。创立合并是指合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

联合成立一个新的企业,用新企业的股份交换原来各公司的股份。创立合并结束后,原来的各企业均失去法人资格,而由新成立的企业统一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3.控股合并。控股合并也称取得控制股权,是指一个企业通过支付现金、发行股票或债券的方式取得另一企业全部或部分有表决权的股份。取得控制股权后,原来的企业仍然以各自独立的法律实体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企业并购按经济实质分类 按照企业合并的性质进行分类,企业合并可以分为购买性质的合并和股权联合性质的合并。 1.购买。购买指通过转让资产、承担负债或发行股票等方式,由一个企业(购买企业)获得对另一个企业(被购买企业)净资产和经营控制权的合并行为。在企业合并活动中,通常总有一个参与合并的企业能够控制其他参与合并的企业。只要一个参与合并的企业能够控制其他参与合并的企业,就能够辨别出哪个企业是购买方。 2.股权联合。股权联合是指各参与合并企业的股东联合控制他们全部或实际上是全部净资产和经营,以便共同对合并实体分享利益和分担风险的企业合并。当参与合并的企业根据签订平等协议共同控制其全部或实际上是全部的净资产和经营,参与合并的企业管理者共同管理合并企业,并且参与合并企业的股东共同分担合并后主体的风险和利益时,这种企业合并属

《企业兼并与收购》B解答

《企业兼并与收购》试卷(B 卷) 一、概念题(每题5分,共20分) 1.价值低估理论 收购活动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目标公司价值被低估,即目标公司的市场价值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反映出其真实价值或潜在价值。 2.市场力量理论 企业并购行为的主要动因在于借助并购可以减少竞争对手,从而增强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并保持长期获利机会。 3.管理层收购 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或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从而通过控制权的转移大规模节约代理成本,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 4.尽职调查 收购方在根据发展战略和中介机构的意见初步确定目标公司后,可以组织由企业管理人员、财务顾问、律师、会计师等组成的审评队伍,对选定的目标公司作进一步细致的审查和评价。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企业并购的动因是什么? 企业并购活动能给社会收益带来一个增量,能够提高并购双方的效率。一是公司收购活动有利于提高管理层的经营业绩;二是公司收购将带来某种形式的协同效应。收购活动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目标公司价值被低 估,即目标公司的市场价值 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反映出 其真实价值或潜在价值。 2.兼并与收购的联系和区 别是什么? 兼并和收购本质上都是企 业产权交易,二者的联系与 区别具体如下: (1)从形式上看。兼并中, 目标公司丧失了法人资格 或改变法人实体,兼并完成 之后目标公司从法律上不 再存在。收购完成后原目标 公司实体资格还保留。 (2)从行为上看。兼并与 收购一般都发生于企业与 企业之间,且多从企业战略 发展角度上进行。区别在 于:兼并体现双方共同的志 愿,并且通过谈判协商寻求 双方满意的结果。因此兼并 往往是善意的。而收购常常 是收购方单方面的表示,被 收购方处于被动的地位,所 以可能遇到目标公司的抵 抗。 (3)从目标上看。兼并与 收购的共性都是谋求获得 目标活动的股权或者资产 权,二者差异在于兼并的目 标不一定是上市公司,。而 收购目标是控制权,目标公 司一般是上市公司。 (4)从程序上看。兼并、 收购在程序上都需要相关 监管部门的审批和备案,接 受反垄断部门的审查监督。 并购合同必须经过股东大 会批准并且在规定时间内 向政府部门登记、注册后, 并购行为才能成立。二者执 行中的区别在于,兼并一般 是善意的,一般在达成协议 后才公开声明,而且兼并方 仅需在兼并完成后向外界 公布而不必透露更多细节。 而收购过程中由于涉及上 市公司,在收购进程的准 备、开始、中间和结束等各 个阶段都要向有关部门申 报,而且要持续地进行信息 披露,公布收购的比例、收 购价格及收购目的等。 (5)从责任上看。无论兼 并还是收购完成后,并购方 都需要承担责任。区别在 于:兼并方承担了目标公司 所有的权利、债务及相关责 任,需要解决诸如法律诉 讼、合同纠纷、员工去留等 问题。而在收购过程中,收 购方称为目标公司的股东 之后,对目标公司的债务不 承担连带责任,仅以自己的 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和风 险 3.并购后的整合问题都有 哪些? 企业并购的整合问题一般 包括战略整合、管理整合、 财务整合、人力资源整合与 文化整合等。 4.并购的四个阶段分别是 什么? (1)并购前的准备阶段, (2)并购方案初步设计阶 段(3)谈判签约以及报批 交割阶段(4)整合阶段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 40分) 1.如何认识并购中的文化 风险? 一个企业在自己长期发 展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独具 特色的企业文化,它包罗在 企业组织的价值体系、信 仰、行为规范、战略、制度、 技能、人员和作风等方面。 企业文化是激励员工产生 效率和效果的源泉,不同的

现代企业的兼并与收购

《兼并与收购》之反收购 -------------------------------------------------------------------------------- 第八章我们讨论了收购者赢得对目标公司操纵的种种战略战术。本章我们讨论目标公司治理层如何反击。当被购公司决定进行反收购时,获胜的机会就取决于可用的防备措施、限制使用这些措施的治理机构和股东、以及措施的成本。英国《伦敦法则》对目标公司治理层所选用的防备战略和战术进行严格限制。尽管如此,目标公司依旧有专门多选择范围的,有些极为有效。我们对这些措施的范围进行讨论。 英国使用的防备措施有不于其他国家的,我们收录了一些国家的实务、各种防备措施的使用和有效性例证,以及反收购对目标公司财宝的阻碍。 一、反收购动机

成为收购目标的公司治理层必须决定对收购是友好同意依旧抗拒,不同的反应有不同的动机。持敌意的经理人可能认为,保持独立是他们的股东和其他方面如职员和本地社区的最佳利益。经理人可能为了让股东取得最大的收购溢价而故作抗拒。私下而言,他们抗拒收购的缘故可能是担心失去工作、地位、权力、威望和其他心理优势。许多例子中,收购后目标公司治理层的人事变动证明这并非多虑。 经理人同意收购可能是因为收购后给予的待遇更好,目标公司治理层可能获许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他们可能获许保持自己的权力和职员,甚至被提升到母公司的董事局,以此作为他们同意收购方强硬的收购逻辑,和向目标公司股东诚心诚意作出收购建议的酬劳。在公而言,经理人可能认为由属意的收购者接管目标公司是最佳选择。实际上,要让私心脱离无私的动机是专门难的。 从目标公司股东观点看来,反收购可能百感交集。尽管抗拒提高了收购溢价和回报,但也降低了敌意收购成功的机会。因此,

第10章公司并购与重组习题答案

第十章《公司并购与重组》习题答案 思考题 1、案例分析: 反击盛大新浪启动毒丸计划 新浪公司2005年2月22日宣布,其董事会已采纳了股东购股权计划,以保障公司所有股东的最大利益。按照该计划,于股权确认日(预计为2005年3月7日)当日记录在册的每位股东,均将按其所持的每股普通股而获得一份购股权。 购股权由普通股股票代表,不能于普通股之外单独交易,在购股权计划实施的初期,股东也不能行使该权利。 只有在某个人或团体获得10%或以上的新浪普通股或是达成对新浪的收购协议时,该购股权才可以行使,即股东可以按其拥有的每份购股权购买等量的额外普通股。盛大及其某些关联方目前的持股已超过新浪普通股的10%,而购股权计划允许其再购买不超过0.5%的新浪普通股。 一旦新浪10%或以上的普通股被收购(就盛大及其某些关联方而言,再收购新浪0.5%或以上的股权),购股权的持有人(收购人除外)将有权以半价购买新浪公司的普通股。如新浪其后被收购,购股权的持有人将有权以半价购买收购方的股票。每一份购股权的行使价格是150美元。 在一般情况下,新浪可以每份购股权0.001美元或经调整的价格赎回购股权,也可以在某位个人或团体获得新浪10%或以上的普通股以前(或其获得新浪10%或以上普通股的10天之内)终止该购股权计划。 新浪将就该购股权计划向美国证监会提交8-K表备案,该表将包括关于购股权计划具体条款更为详尽的信息,公众可以在美国证监会的网站上查阅。在购股权计划中的股权确认日之后,新浪将向每位股东发送一封信函,进一步详述购股权计划的细节。新浪董事会已经聘请了美国摩根士丹利担任公司的财务顾问,美国世达国际律师事务所和开曼群岛梅波克德律师事务所担任法律顾问,协助公司实施购股权计划。 (资料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025940430.html,/chinese/news/792769.htm) 问题: ⑴本案例中的收购方和被收购方分别是谁?被收购方启动了什么反收购措施?

企业兼并与收购的再认识

企业兼并与收购的再认识 一、在西方各国的经济生活中,企业之间系统规范的收购和兼并是较普遍进行的经济活动。例如,仅在美国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就曾经历了五次大的企业购并的浪潮。每次购并浪潮的规模在万起以上,1979年后甚至10亿美元以上的特大型购并也很常见。在欧洲和日本,购并也是企业用来扩大经营规模、寻求发展的常用手段。企业兼并的动机和效应是联系在一起的,兼并的起因就在于兼并可能出现的后果。一般而言,企业兼并的原始动因在于:1、经营协同效应,即兼并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效率方面带来的变化及效率的提高所产生的效益。表现为规模经济效益的取得。2、财务协同效应,指兼并给企业在财务方面带来的种种效益。表现为由于税法、会计处理惯例以及证券交易等内在规定的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纯金钱上的效益。3、企业发展动机,即通过兼并获得行业内原有生产能力。4、市场份额效应,即通过兼并可以增加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5、企业发展的战略动机,即制定较长远的发展战略,有意识地通过企业兼并的方式进行产品的转移。 二、通过出售风险企业这种方式退出风险投资,从效应角度而言,必须具备收购方对于一般的兼并收购所要求达到的效果。另一方面,它还具有不同于一般的兼并收购的动机在于:它和通过首次公开上市退出风险企业一样,都是为了撤出投资,收回资金。对于风险投资家,即出售方风险企业的股东而言,通过出售退出风险投资的吸引力在于:首先和首次公开上市相比,IPO方式可以使有限合伙人获得增值和股权不被稀释的收益,但却不能使有限合伙人立即从风险企业中完全撤出。风险投资家一般不可能在风险企业首次公开上市时出售股份,为了使股票上市较为容易,他们会和承销股票的投资银行达成协议,承诺在数月内不向外出售股票。因为一旦这些拥有大量股份的风险投资家紧随着公开上市抛售股票,这支股票的价格会狂跌。同时,在首次公开上市中,风险投资家更愿意以股票的形式把投资利润分配给有限合伙人,而不是现金。这基于三点理由:第一,SEC规则对超过公司股份的10%的出售有严格的限制,而在利润分配前风险投资家所掌握的股份数额正在此限制之列,在向有限合伙人分配股份之后,有限合伙人所要出售的股份一般是在SEC限制之外的。第二,税收方面的考虑促使风险投资家分配股份,因为如果风险投资家出售股份分配现金的话,有限合伙人和风险投资家都将要缴纳资本所得税。第三,由于大量出售股份对这支股票的价格有负面影响,因而风险投资家更愿意以价值高估的股票向有限合伙人分配利润。因此,对于有限合伙人而言,如何处理手中的股票常常是个问题。很多投资者在以股票的形式得到利润分配后,经常面临着股票价格下跌的风险。而出售风险企业却可以立即收回现金或可流通证券,既使得风险投资家可以立即从风险公司中

企业收购与兼并期末论文

近期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实施购并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统计学院 09级统计学专业李雨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全球范围掀起了一股跨国并购之风,劲吹全球。相比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生过的四次并购浪潮,这次有着不同以往的许多新的特点。 一般,跨国并购包括跨国兼并(Cross-border mergers)和收购(Cross-border acquisitiongs)。而两者的区别在于,在跨国兼并中,被兼并放原来的法律实体地位不复存在,最终结果是两个法人结合成一个新的法人;如1998年,英国石油公司和美国阿莫科公司并购后,用新的公司名称英国石油-阿莫科公司(BP-Amoco)代替原来各自的公司名称。而在跨国收购中,被收购方原来的法律实体地位依然存在,只是改变其产权或经营管理权归属。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统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全球的跨国并购中,跨国收购占绝大部分。跨国兼并仅占跨国并购的不到3%,以至于在实际意义上,跨国并购基本上就意味着跨国收购。基上述对跨国并购的理解,我国目前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中,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并购还很少,大部分采取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都不能归纳为跨国并购的范畴,即便是在一些中外合资企业中,外方取得了51%以上的股权。事实上,在国际惯例上,人们一般讲这些形式算作是国际直接投资中的新建投资(绿地投资)或战略联盟中的“产权联盟(equity alliances)”。 大型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为了扩大规模、快速市场无非是使用两种办法,或者新建或者通过并购。跨国并购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发达而兴起,因此大多数跨国并购发生在发达国家,而且发生在大型的跨国公司之间。在这种情况下的跨国并购由于并购方和被并购方都是发达的市场经济,法律比较健全,一般都按照市场竞争规律进行,固然并购会对并购双方的市场结构、规模和经济效益等等方面产生影响,但对各自国民经济的影响很小。但如果发达国家的公司并购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情况就会发生巨大转变。 跨国并购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飞速发展,跨国并购数额陡然增加。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编辑的《世界投资报告》统计,1987年跨国并购的数额为745.09亿美元,1995年达到1865. 93亿美元,以后逐年增加,1996年为2270.23亿美元,1997年为3048.48亿美元,1998年为5316.48亿美元,1999年猛增到7644.04亿美元,2000年达到最高峰,并购额达到11438.16亿美元,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流入量14919.34亿美元的76.7%。2001年又下降到5939.60亿美元,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流入量7351.46亿美元的80.8%,跨国并购额占对外直接投资额的比例不降反升。① 毫无疑问,中国企业正在进入并购时代。美、欧、日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告诉人们,现代工商企业的成长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方式,而外部方式主要是并购。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勒指出:“纵观美国著名大企业,几乎没有哪一家不是以某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应用了兼并、收购而发展起来的”但在新中国建立后的40多年里,中国企业并不存在并购的问题。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国有制的框架范围内,由于国有企业的产权主体属于同一个“全民”,以及受全民信任委托有产权主体及有别于传统的计划体制下产权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的“大一统”的情形,也有别于典型的市场体制下产权主体定义明确的情形,而是表现为由所属主管部门或所属当地政府对该企业拥有某种意义上的部分产权,所以产权的交易具有有偿性,这也就是所谓的“准兼并”。

第十一章 企业兼并与收购

第十一章 企业兼并与收购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兼并与收购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区别,了解与此相关的接管、 要约收购 及其国内外并购的发展动向,掌握兼并与收购的类型以及如何从理论上对并购动因进行解 释,掌握公司价值评估的原理与方法。 二.学时安排 非财务管理专业学生:3 学时 三.重点和难点 如何用经济学理论对并购动因进行解释, 各种公司价值评估方法的原理、参数的确定和 使用条件。 四.教学内容 第 1 节 兼并与收购的概念 首先向学生介绍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中大并购事件,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005 年中国十大并购事件 (1).米塔尔钢铁公司控股华菱管线 (2).张裕集团股权转让 (3).海尔美国竞购美国美泰克 (4).中海油要约收购优尼科 (5).红塔集团与红河卷烟厂合并 (6).南汽收购罗孚汽车 (7).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全部资产 (8).苏格兰皇家银行收购中国银行 10%股权 (9).凯雷收购徐州工程机械集团 (10).中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 PK 石油公司 2004 年全球十大并购事件 (1).法国 Sanofi-Synthelabo SA (SS)公司收购 Aventis SA (A V)公司 602.4 亿美元 1 月 26 日 (2).JP 摩根大通银行与第一银行合并 587.6 亿美元 1 月 15 日 (3).Cingular Wireless 收购移动通信业务服务商 A T&A无线通讯 410 亿美元 11 月 10 日 (4).西班牙 Santander Central Hispano SA公司收购 Abbey National PLC 银行所有普通股 157.88 亿美元 7 月 23 日 (5). General Growth Properties 公司收购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 Rouse公司所有流通在外的普 通股 125.9 亿美元 8 月 20 日 (6). US-Citizens Financial Group 公司收购了美国 Charter One Financial 公司所有流通在外 的普通股 105.3 亿美元 5 月 4 日 (7).美国零售业巨头凯马特(Kmart)公司收购 Sears 零售集团 110 亿美元,11 月 17 日 (8).意大利政府向社会公众出售 12.19 亿股 Enel SpA 公司普通股股票 102.74 亿美元 9 月 9 日

3-企业并购与合作

集团管控研究文集之三 并购与重组 一、集团型企业并购的现状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施蒂格勒在考察美国企业200多年企业成长路径时指出:“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形式的兼并收购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 这句话精辟的指出了,对于企业的快速做大,并购或重组的战略意义远大于自身积累的发展。 但“樱桃好吃,树难栽”,据麦肯锡咨询调查显示,并购案的失败率高达60%以上。笔者亲历观察,自2002-2004年起,山东西部某家民营集团企业共收购了19家公司,涉及玻璃器皿、医药、化工涂料三大行业,动用资金数亿元,但并购3年后保持30%以上年增长率的几乎没有,2家失败撤资,至少4-6家企业仍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 提高并购成功率的关键是什么,很多人都在研究。 二、并购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并购战略方向的制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永恒真理。 并购的方式,通常归类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 横向并购,通常指同行业间的并购,是同类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市场占有空间、资源掌控能力的延伸,可以快速提高生产能力,扩大市场份额。如国美集团并购三联商社和大中电器集团。 纵向并购,通常是对上下游产业链的扩张和收购,对生产和经营过程相互衔接、紧密联系间的企业之间的并购。纵向并购可以最大化提升集团型企业供应链的咬合程度,多角度降低生产运营成本。如SAP以48亿欧元收购法国博奥杰商业智能软件公司,以延伸现有ERP系统的分析能力。 混合并购,是指处于不同产业,不同市场,且业务关联程度不大的企业之间的并购。混合并购可以降低一个企业进入新行业的经营风险,快速获得技术、

浅谈企业并购_1

浅谈企业并购 企业的兼并与收购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富戏剧性、引人入胜之处,充满了利益角力与合纵的精彩故事,总是在无尽的传言和反复的拉锯之中,强烈地吸引着世人目光。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企业的并购额在过去的五年里以每年70%的速度增长,而且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资本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也为我们勾画出上市公司收购兼并的蓝图。在并购越来越广泛的被企业采用的今天,正确认识企业的并购也显的越来越很重要。 一、企业并购的概念 企业并购就是企业兼并或购买的统称。并购企业实现自身扩张和增长的一种方式,一般以企业产权作为交易对象,并以取得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作为目的,以现金、有价证券或者其他形式购买被并购企业的全部或者部分产权或者资产作为实现方式。企业并购实施后,被并购企业有可能会丧失法人资格,或者被并购企业法人资格保留,但是其控制权转移给并购方。 二、企业并购的动因和目的。 所有的兼并和收购,最直接的动因和目的,无非是谋求竞争优势,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往细里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为了扩大资产,抢占市场份额;二是取得廉价原料和劳动力,进行低成本竞争;三是通过收购转产,跨入新的行业。然而,并购有时也与以上目的无关。如某些企业管理者力主兼并,可能仅仅为当龙头老大,圆他的企业帝国梦;有些是企业管理者报酬、权利都与企业规模有关系,所以会盲

目追求企业扩张;或通过并够活动充分展现其运作天才和技能,以满足他们自负的动机;或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防止被其他企业收购而先发制人,率先收购其他企业。作文/zuowen/ 在当今中国资本市场上,最常见的并购事例是买壳上市和借壳上市。所谓“壳”就是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与一般企业相比,上市公司的最大的优势是拥有在证券市场大规模筹资的权利。因此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是一种“稀缺资源”。买壳上市说白了就是买蛋孵鸡。如一家非上市公司,收购某家业绩较差的上市公司后,剥离原来的劣质资产,注入自己的优质资产,最后使优质资产上市。而借壳上市,则是借船出海。如母公司没有上市,而子公司已经上市,于是木公司可以借助子公司的壳,注入资产达到上市的目的。无论借壳还是买壳,在手法上大同小异,都是先控股一家上市公司,然后牵着衣袖过河,通过上市公司,把自己领进市场。 三、企业并购的基本分类 1.按照并购双方产业、产品链的关系分类。企业并购按照并购双方产业、产品链的关系可以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1)横向并购。是指并购双方处于同一行业或者生产、经营同一产品情况下,企业为了垄断市场,扩大实力的并购行为。比如,南方航空兼并中原航空,三九集团收购长征制药就属于横向并购。 (2)纵向并购。是指并购双方的生产或者经营的产品或者所处的行业属于前后关联或者上下游关系情况下的并购行为。比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用白亿元人民币收购各地的加油站、一汽集团收购橡胶公司、

公司并购基本流程(参考)

一、公司并购基本流程 1、并购决策阶段 企业通过与财务顾问合作,根据企业行业状况、自身资产、经营状况和发展战略确定自身的定位,形成并购战略。即进行企业并购需求分析、并购目标的特征模式,以及并购方向的选择与安排。 2、并购目标选择 定性选择模型:结合目标公司的资产质量、规模和产品品牌、经济区位以及与本企业在市场、地域和生产水平等方面进行比较,同时从可获得的信息渠道对目标企业进行可靠性分析,避免陷入并购陷阱。 定量选择模型:通过对企业信息数据的充分收集整理,利用静态分析、ROI分析,以及logit、probit 还有BC(二元分类法)最终确定目标企业。 3、并购时机选择 通过对目标企业进行持续的关注和信息积累,预测目标企业进行并购的时机,并利用定性、定量的模型进行初步可行性分析,最终确定合适的企业与合适的时机。 4、并购初期工作 根据中国企业资本结构和政治体制的特点,与企业所在地政府进行沟通,获得支持,这一点对于成功的和低成本的收购非常重要,当然如果是民营企业,政府的影响会小得多。应当对企业进行深入的审查,包括生产经营、财务、税收、担保、诉讼等的调查研究等。 5、并购实施阶段 与目标企业进行谈判,确定并购方式、定价模型、并购的支付方式(现金、负债、资产、股权等)、法律文件的制作,确定并购后企业管理层人事安排、原有职工的解决方案等等相关问题,直至股权过户、交付款项,完成交易。 6、并购后的整合 对于企业而言,仅仅实现对企业的并购是远远不够的,最后对目标企业的资源进行成功的整合和充分的调动,产生预期的效益。

二、并购整合流程 1、制订并购计划 1.1 并购计划的信息来源 战略规划目标 董事会、高管人员提出并购建议; 行业、市场研究后提出并购机会; 目标企业的要求。 1.2 目标企业搜寻及调研 选择的目标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 符合战略规划的要求;优势互补的可能性大;投资环境较好;利用价值较高。 1.3 并购计划应有以下主要内容: 并购的理由及主要依据;并购的区域、规模、时间、资金投入(或其它投入)计划。 2、成立项目小组 公司应成立项目小组,明确责任人。项目小组成员有战略部、财务部、技术人员、法律顾问等组成。 3.可行性分析提出报告 3.1 由战略部负责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提交报告 3.2 可行性分析应有如下主要内容: 外部环境分析(经营环境、政策环境、竟争环境)

现代企业的兼并与收购(doc 191页)

现代企业的兼并与收购(doc 191页)

《兼并与收购》之反收购 -------------------------------------------------------------------------------- 第八章我们讨论了收购者赢得对目标公司控制的种种战略战术。本章我们讨论目标公司管理层如何反击。当被购公司决定进行反收购时,获胜的机会就取决于可用的防御措施、限制使用这些措施的管理机构和股东、以及措施的成本。英国《伦敦法则》对目标公司管理层所选用的防御战略和战术进行严格限制。虽然如此,目标公司还是有很多选择范围的,有些极为有效。我们对这些措施的范围进行讨论。 英国使用的防御措施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我们收录了一些国家的实务、各种防御措施的使用和有效性例证,以及反收购对目标公司财富的影响。 一、反收购动机 成为收购目标的公司管理层必须决定对收购是友好接受还是抗拒,不同的反应有不同的动机。持敌意的经理人可

能认为,保持独立是他们的股东和其他方面如职员和本地社区的最佳利益。经理人可能为了让股东取得最大的收购溢价而故作抗拒。私下而言,他们抗拒收购的原因可能是担心失去工作、地位、权力、威望和其他心理优势。许多例子中,收购后目标公司管理层的人事变动证明这并非多虑。 经理人接受收购可能是因为收购后给予的待遇更好,目标公司管理层可能获许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他们可能获许保持自己的权力和职员,甚至被提升到母公司的董事局,以此作为他们接受收购方强硬的收购逻辑,和向目标公司股东诚心诚意作出收购建议的报酬。在公而言,经理人可能认为由属意的收购者接管目标公司是最佳选择。实际上,要让私心脱离无私的动机是很难的。 从目标公司股东观点看来,反收购可能百感交集。虽然抗拒提高了收购溢价和回报,但也降低了敌意收购成功的机会。因此,对于目标公司股东,最理想的过程是给经理人足够的动力加以反击,直至取得最大收购溢价,同时又不损收购的成功机会。象“金保护伞”(golden parachute,又称金降落伞)这类方法就是为取得这种理想结果而设计的。 二、防御战略

兼并、收购和合并的区别和联系

兼并与收购的定义 兼并(Merge)通常是指一家企业以现金、证券或其它形式购买取得其他企业的产权,使其他企业丧失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并取得对这些企业决策控制权的经济行为。 收购(Purchase)是指企业用现金、债券或股票购买另一家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或股权,以获得该企业的控制权。收购的对象一般有两种:股权和资产。收购股权与收购资产的主要差别在于:收购股权是收购一家企业的股份,收购方成为被收购方的股东,因而要承担该企业的债权和债务;而收购资产则仅是一般资产的买卖行为,由于在收购目标公司资产时并未收购其股份,收购方无需承担其债务。 兼并与收购的相同点 收购与兼并、合并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1.基本动因相似。要么为扩大企业市场占有率;要么为扩大经营规模,实现规模经营;要么为拓宽企业经营范围,实现分散经营或综合化经营。总之,都是增强企业实力的外部扩张策略或途径。2.二者都以企业产权为交易对象。 兼并与收购的区别 兼并与收购的区别在于: 1) 在兼并中,被合并企业作为法人实体不复存在;而在收购中,被收购企业可仍以法人实体存在,其产权可以是部分转让。 2) 兼并后,兼并企业成为被兼并企业新的所有者和债权债务的承担者,是资产、债权、债务的一同转换;而在收购中,收购企业是被收购企业的新股东,以收购出资的股本为限承担被收购企业的风险。 3) 兼并多发生在被兼并企业财务状况不佳、生产经营停滞或半停滞之时,兼并后一般需调整其生产经营、重新组合其资产;而收购一般发生在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状态,产权流动比较平和。由于在运作中它们的联系远远超过其区别,所以兼并、合并与收购常作为同义词一起使用,统称为“购并”或“并购”,泛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为了获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我们在以后讨论中就不再强调三者的区别,并把并购的一方称为“买方”或并购企业,被并购一方称为“卖方”或目标企业。 合并是指两家以上的公司依契约及法令归并为一个公司的行为。公司合并包括吸收合并和创新合并两种形式:前者是指两个以上的公司合并中,其中一个公司因吸收了其他公司而成为存续公司的合并形式,后者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通过合并创建了一个新的公司。或数学定语合并同类项...... 以下是对收购和兼并、合并的一些说明,供您参考之用: 兼并(Merger)—又称吸收合并,指两家或者更多的独立企业,合并组成一家企业,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者多家公司进自己的企业,并以自己的名义继续经营,而被吸收的企业在合并后丧失法人地位,解散消失。 收购(Acquisition)—指一家企业用现金或者有价证券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股票或者资产,以获得对该企业的全部资产或者某项资产的所有权,或对该企业的控制权。 兼并收购简称并购。并购的实质是在企业控制权运动过程中,各权利主体依据企业产权作出的制度安排而进行的一种权利让渡行为。并购活动是在一定的财产权利制度和企业制度条件下进行的,在并购过程中,某一或某一部分权利主体通过出让所拥有的对企业的控制权而获得相应的受益,另一个部分权利主体则通过付出一定代价而获取这部分控制权。企业并购的过程实质上是企业权利主体不断变换的过程。

企业兼并收购的原因分析

企业兼并收购的原因分析 关于企业兼并与收购,它具体的原因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促使着企业间不断的兼并与收购,其实在不同的经营理念与经营环境中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 1、追求规模经济效益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经济效益当然是首位的。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分摊管理费用,进行全国甚至全球范围的市场营销,可以集中足够的经费用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发 展和设计,可有更多的能力获得产品的生产成本、价格、生产技术、资金来源和顾客的购 买行为。比如,康佳集团在发展初期通过兼并各地的电视机厂扩大规模,整合营销渠道, 降低了生产成本,取得了发展的机会,在后来的彩电行业的剧烈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2、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通过收购进行生产的扩张相对于重新建厂要节约时间和投资,能利用对方现成的人力、技术、销售渠道、业务网络,从而加快进入新市场的速度,同时减少投资风险。一些跨国 企业就是通过收购国内相关企业的产权实现进入中国市场的目的的。在中国加入WTO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采取这种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同时具有竞争优势的中国企业也会 采用同样的方式走向世界。在这方面,海尔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加强生产经营的稳定性

纵向收购可以拥有自己的原材料供应地或产品的最终用户,确保原材料、半成品的供 应或者提供产品的销售渠道和用户,从而节省了销售费用,减少了经营风险。比如在电力 供应紧张的时候,一些耗电量大的企业通过投资或收购电厂来为自己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 4、企业融资需要 一方面,通过收购金融企业,可以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如海尔集团收购 鞍山信托投资公司和湖北的长江证券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另一方面,在我国目前的 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能力,而且由于上市公 司的财务状况相对公开可信,其在银行的借贷能力也较一般企业要高,因此也有很多企业 有通过并购控股上市公司从而建立一个融资平台的需求。 5、通过并购,赚取差额利润 收购方在取得被收购方的全部产权后,经过精简雇员,改进管理方法,降低成本,改 善被收购企业的市场形象后,再加以分割出售,从中获取差额利润。此外有些企业拥有的 无形资产,如土地使用权、商誉等,因其升值潜力未被认识,或由于短期因素而导致其股 价低于其真正的净资产值,则往往被人乘机收购,然后,再肢解变卖,从中获取差额利润。 6、减少竞争对手,扩大或垄断市场 前西德卡特尔局局长沃尔夫冈·卡特说,企业并购可能是应付世界市场上众多竞争对 手的一项“合适的”政策。比较明显的是美国的一些大型公司之间的兼并收购行为,比如 说前些年的波音公司与麦道公司的并购案,以及最近的康柏公司与惠普公司的并购案。 7、追求互相协作的效果

公司并购的动机

公司并购的动机 首先,我们可以先从并购涉及到的利益主体来看并购形成的动因。并购涉及到的主体主要是股东、经营者和政府。 (一)股东——追求股东收益最大化 公司是由出资人(股东)入股组成的法人团体,在其法人财产的基础上营运,因而历史上真正的企业并购都是公司制企业之间进行的。 对于公司制企业,企业的目标是使股东在企业中的财富价值最大化。也就是说,企业普通股价格即企业市场价值的最大化。企业是出资者(股东)投资创办的,出资者之所以出资创办企业是让企业为其创造财富。而出资者财富的衡量标准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就是股票价格。股票价格反映了股东及其潜在的投资者对企业(上市公司)价值做出的评价。股票价值也是衡量公司业绩好坏的评价指数。 证券市场上的运动规律提供了股票价值的明确目标模式。经营较优的企业有了较高的股票价值,便能以更有利的条件获得追加资金,便有实力向目标公司挑战,以比目标公司股市价格更高的价格提出并购,甚至能取得目标公司的股东或经理的承认和支持。资金流入股票价格较高企业的倾向,有利于股东资本增值和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经理——谋求管理层利益最大化 公司经理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公司的决策经营权,尤其是在股权分散的大型上市公司中,经理几乎享有公司经营管理和发展的一切决策权。 在股份公司中,公司目标(股东目标)与管理者目标(经理目标)在许多地方不一致。 经理的主要目标是谋求公司的快速发展,而并非获得利润的最大化。原因是公司的发展会使得经理获得更高的工资和地位,更大的权力和职业保障。目前发展的相当迅速的公司,是最有可能进行兼并收购的,同时规模庞大的公司也不易被别人兼并收购。

并购扩大了企业规模,提高了企业发展速度,扩大了企业资源,经理能控制更大范围的资产、更多的职工、更多的产供销渠道,从而扩大了经理的权利空间,巩固了经理的宝座和更多的工资报酬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即实现了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三)政府——在垄断与竞争中寻求平衡点 对于市场经济国家,其政府的作用就是在垄断与竞争中寻求一种平衡。 市场集中度,是反映市场垄断和竞争程度的最基本指标。市场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市场中,少数几个最大企业(通常是前四名或前八名)所占市场总销售额的比重。一般来说,市场集中度越高,少数最大企业在市场中的支配势力就越大,市场竞争程度就越低。政府对企业并购控制应该越严,企业并购的活动发生就越少,反之亦然。 一般来说,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主要是通过企业兼并与收购形成的。市场集中度越高,企业对市场的垄断能力越强,从而其垄断利润就越多,企业兼并收购的效益就越好。当然兼并收购的竞争也越激烈。因此,政府政策的制定既要保证市场经济的适度竞争,同时也要照顾到市场的集中度水平。尤其是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政府常常实行鼓励企业并购的政策。 然后,可以从并购的好处看并购的动因。企业并购的最大动机就是为了进行企业的扩张,促进企业的成长。兼并与收购是外部扩张的主要途径,能够帮助企业通过外部发展,迅速扩大规模,节约交易成本,实现多样化经营。这些都是公司进行并购的动因。以下,就从这四个方面阐述在促进企业成长方面,公司进行并购的动因。 (一)企业外部发展优势论 企业通过外部发展,即兼并收购的方式发展企业,比考内部累积的方式不仅速度快,并且效率也高。所以,这成了企业进行并购的动机之一。 第一,兼并可以减少投资风险和成本,投资见效快。投资新建企业,投资周期长,不仅涉及新的生产能力,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财力获取稳定的原料来源,寻找合适的销售渠道,开拓新的产品市场,树立新的产品形象,因此带

企业的收购与兼并 试题及答案

1. 并购预期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回答:正确 1. A 公司整合 2. B 管理措施 3. C 资源分配 4. D 公司规划 2.现在,财务并购的增长速度超过了战略并购,()左右的交易属于战略并购。回答:正确 1. A 1/4 2. B 1/2 3. C 3/4 4. D 2/5 3.公司重组是指公司袭击者在目标公司面临财务困境时,以( )的价格收购目标公司,从而获得较大的收益。回答:错误 1. A 等于公司真正价值 2. B 低于公司真正价值 3. C 等于公司市场价值 4. D 低于公司市场价值 4.哪种并购可以创造真正的经济附加值。( )回答:正确 1. A 财务并购 2. B 公司重组 3. C 杠杆收购 4. D 战略并购 5.目标公司的价值就是指被收购公司的( )。回答:正确学习笔 记

1. A 估算价值 2. B 真实价值 3. C 市场价值 4. D 最高价值 6. 下列说法哪种是不正确的。聘用外部专家会产生:()回答:正确 1. A 庞杂分散的观点 2. B 并购过程中过于迫切的动力 3. C 多种动机冲突 4. D 风险增加 7.通常,大型公司应该将并购规划确立为公司( )的一部分,这样一来,每当出现并购机会时,公司就能有准备地迅速做出反应。 回答:正确 1. A 成本预算 2. B 商业规划 3. C 临时突发事件 4. D 战略目标 8.新一轮并购浪潮的特征之一?回答:正确 1. A 股权的合理分配 2. B 购并双方的人员合作 3. C 项目的更新 4. D 越来越多的并购属于敌意收购 9.不属于战略并购类型的是?回答:正确

如何区分公司的合并、收购、兼并与并购

如何区分公司的合并、收购、兼并与 并购 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依照公司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通过订立合并协议,共同组成一个公司的法律行为。所谓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依照公司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通过订立合并协议,共同组成一个公司的法律行为。兼并,则情况比较复杂。 合并、收购、兼并与并购,相信很多人都无法把它们详细的区分开来,都只是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儿,本文将合并、收购、兼并与并购这四种形式一一列举,方便区分四者的异同。 一、合并 所谓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依照公司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通过订立合并协议,共同组成一个公司的法律行为。具体包括吸收合并(Merger)与新设合并(Consolidation)两种。 二、收购

收购(Acquisition)通常是指一个公司通过产权交易取得另一家公司一定程 度的控制权。具体来讲,依据划分的标准不同,可以分为横向收购、纵向收购与混合收购等多种类型。 三、兼并 兼并,则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在我国公司法中,并没有明确界定这一词汇,并且在实践中常常出现混用的情况。因此,对于它是不是一个法律概念的问题争议很多。在我国,兼并有时与吸收合并同义,有时又与收购相同。具体来说,目前企业兼并的主要形式包括:1. 承担债务式兼并;2. 购买式兼并;3吸收股份式兼并;4.控股式兼并。 四、并购 并购的涵义则更为广泛。它是指涉及目标公司控股权转移的各种产权交易形式的总称。因此企业并购的过程实质上是企业权利主体不断变换的过程。兼并与并购两者相较,仅仅是语意表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强调行为,而后者更重结果。并且两者都是经济学词汇,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术语。

浅谈企业如何进行并购方式的选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25940430.html, 浅谈企业如何进行并购方式的选择 作者:席益卿 来源:《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年第07期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各国公司及海外资本也加速了进驻我国市场的步伐,国内企业正积极地参与市场化竞争。在此形势下,为了实现最优资本结构,确保企业保值增值,优化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并购重组逐渐成为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本文介绍了并购重组的主要方式及注意事项,以为国内参与并购重组的企业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并购方式;并购;重组 并购重组即企业为提升自身的经营理念、优化资本结构,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而采取 的兼并收购其他企业的经营战略。在并购重组的过程中,为了实现人财物的优化配置,需要与被收购方充分交换意见,进一步决定企业的收购方式。并购方式的选择关系到企业并购后的经济效果,同时,企业应做好并购的准备工作,并购过程应注意相关事项,以确保并购行为切实有效,可以为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 一、企业并购方式的分类 企业并购有两层含义,一是企业的兼并,通常使用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者现金支付的方式来获得被收购企业的财产权利,变更被收购方的法人主体,最终获得被收购方的经营权和决策权。二是利用股票、可转换债券及现金支付的方式来获得被收购企业的最终控制权。目前国内市场的收购方式有如下四种: (一)现金收购 企业并购后在法律角度来讲,被收购方的资产所有权发生变化,收购方不仅获得被收购方的存货、债权及资金,还包括经营权和专利、经营性固定资产等。但同时也要承接被收购方的债务、税务及其他或有事项。因此为有效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在收购前要全面评估所承接的被收购债务所带来的财务冲击及经营风险,以期更有利于收购方在收购后的健康发展。 (二)采用股份交易 股份交易是企业兼并重组中经常涉及的收购方式,收购方不仅可以从原股东处购买股份,也可对被收购方的新发股票进行收购,两种方式对购买方有不同的影响。 首先来说,购买被收购方的新发股份,可以获得控制权但无法获得全部股权,并且从收購成本上来比较,相对收购原始股东股权的成本要高很多。相反,从原股东处购买股权收购方有可能获得全部股权而不仅仅是控制权。购买新股的优势是,所付出的资金是直接进入被收购方

企业兼并与收购的案例分析 个人整理

公司并购与重组 李曜 2007年1月 第一章公司并购概述 第一节公司兼并收购概念 一、公司的含义 (一)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组织形式: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制企业。:人合、资合、两合 公司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我国《公司法》:“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所认购的股份为限对 公司承担责任。” 称法:我国-股份公司;英美-公众公司;日本-株式会社。 1、股份有限公司特点 (1)公司资本分为等额股份。每股金额必须相等。 股份金额相同,股份的权利相同。(?) 一股一票制(one share one vote)-----双层资本结构(dual-class capitalization) 李曜,“上市公司的双层资本结构”,《证券市场导报》2003.6 新《公司法》: 第104条规定,股东出席股东大会会议,所持每一股份有一表决权。 第126条,“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划分为股份,每一股的金额相等。” 第127条,“股份的发行,实行公平、公正的原则,同种类的每一股份应当具有同等权利。” 第35条明确允许有限责任公司,“全体股东可以约定不按照出资比例分取红利或者不按照出资比例优先认缴出资”;第167条第4款亦允许,“股份有限公司章程规定可以不按持股比例分配股利 (2)公司管理实行两权分离 (3)股东承担有限责任 债权人只能对公司资产提出要求,而无权对股东提起诉讼。(?) 刺破公司面纱(piercing the veil of corporate) 施天涛,《关联公司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 新公司法确立了“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加强对债权人的保护。 公司法人格否认,又称为“刺破公司面纱”或者“揭开公司面纱”,指为阻止公司独立人格的滥用和保护公司债权人 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当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时,该股东即丧失依法享有的仅以其对公司的出资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的权利,而应对公司的全部债务承担 连带责任。 新《公司法》正式引进了这一制度的规定,第20条规定:“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 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4)股东不得少于法定人数;(5)公司股份可以自由转让;(6)公司的设立与招股有严格的法定程序。 2、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条件(我国) (1)发起人符合法定人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