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观

《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观
《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观

《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观(1)- 〃海德格尔〃爱智论坛

第四章现象学运动第三节海德格尔?此在与时间?里面所画的表格(126页):时间性此在的存在之存在状态

过去沉沦态

现在抛臵态

将来生存态

先行于……的存在――生存――将来Sorge:已经在……的存在――被抛――曾在寓于……中的存在――沉沦――当前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很高兴不经意间找到了五维时空坐标系的发明者wdek先生.我对您挑战权威的勇气和持续钻研的耐性表示钦佩,不过我不得不指出的是您在建立整个体系之前的假设的逻辑性错误.您关于光速的相对性的探索的起点恰恰是先假定光速不变---也就是说您其实是在与爱因斯坦所采用的理论建立的基础相同的对于光速不变的假定上开始推论光速的相对性的.如果推导的结果指向与实际结果(实验的可重复验证的结果)一致,那就与您的初衷相悖,反过来证明相对论的基础是牢固的.如果情况相反才能说,相对论错了----但是(我只粗略的翻了一遍您的著作,但是并不妨碍我理通其中的逻辑性证明过程)这却是您极力避免出现的情况.您的推导过程也许在数学上可以成立(在某些情况下),但是因为您的前提与结论是完全相反的,这里就不可避免的有逻辑错误.我读到您的著作也纯是偶然,我首先读到了关于五维时空坐标系的论述.对于您在五维时空坐标系加入的那个t坐标,我当时的感觉是海德格尔的时间性的物理应用.这是令我震惊的.因为这样做无疑是把海德格尔的纯粹个人体验式样的时间与物理学根植于的对应于客观世界的理论体系中的时间臵入同一模型中(且不论这个模型的现实可能性)加以考察.这同样是一种逻辑混乱.因为海德格尔是不相信"流俗的"时间观念的,而这个流俗的时间观念却是自经典物理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所一直沿用的,尽管我们根据相对论来看这个经典的时间观念必定要受到怀疑.我认为您的错误就在于将海德格尔的本己概念移植入科学.有时间的话,我将继续说明这种做法之所以不能成立的根源所在.

时间与变易、变化或运动有关,人们所持的是一种空间化的时间观念。

注:空间化的时间观念:外时间而已

------------------------------------

因此,借用现代宇宙论的说法,Dasein的时间是一种?有界无限?的时间。

注:?有界无限?:?无界限的有限?。首先是有限,在有限的基础下有一种无限。

------------------------------------

Dasein的无限性指的是无论何时何地它都是可能之在,它存在着就保持其自身为可能之在。

注:即认识无限尔。

------------------------------------

一个在者总要?出离?自身变成他物――变易,但是在者不可能保持住?绽出?且总是在?绽出?。

?出离?:?必然性的出离?!

变易:?变易?!

------------------------------------

人的理想――即使不是唯一的也是最高的理想――就是超越时间,超越有限性。

注:超越时间,超越有限性:超越时间不等于超越有限性。这里首先要廓清,?超越时间?所指的乃是超越流俗的时间,即异化的外时间。现象学派的海德格尔谈?超越时间?,应当是超越到?内时间?中去。而当他在《时间与存在》里提出?四维时间?的时候,我们就应当得知,这里还有另外一种超越,因为四维时间不等于内时间。?维度?即是一种限度,因此四维时间首先是一种有限。?超越时间?,当它最终超越到四维时间中去的时候,它恰恰是超越到有限,而它所要超越的,则是无限(不论内时间还是外时间,都各自是无限。)。

------------------------------------

这种时间是Dasein的时间,不过不要以为这种时间是主观的,恰恰相反,这种时间是真正源始的时间。

注:为什么说这种时间是真正源始的而非主观?我们说这里道出内时间的本质:作为?内?时间,它却赢获一种本体的地位,这就是现实!同时,当内时间异化为外时间,就是说本体异化,异化为虚无。另外,当内时间流于肤浅解释,即当它流于主观时,它似乎也成为一种异化。因此说,主观和客观各自是虚无。存在总是和无相对,当巴门尼德说?它是,它不可能不是?时,就传达出了永恒的真理:?它?——本体,必然性,变易;?是?——出离,出离为现实,获取内时间;?不可能?——非存在,无限,虚无,惟有限可能,无限则不可能;?不是?——非现实,经验,虚无之绽放。

现有一个问题请教:你在《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观(1)说:"此在与世界浑然天成、水乳交融,无分彼此,这是一个主客未分的源始境域。"

我的理解,你是不是说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不再区分主体客体,主客不分了?这个区分消失了、解决了?还是另有说法?请解释一下可以吗?

Dasein?此在?似应做?本是?理解为佳。?本是?是加冠词的?这一个是?,即亚里士多德to on hei on(作为是的这个是)中的to on。

能成为?本是?的必已有一个?我?在其中了,因能作为是者存在的都是一个?我?。但海德格尔不用?我?,而用Dasein,以去除唯我论的人称性。

因为是?我?才有时间性。当我们用?是?来谈论对象时,乃是在?是?的领会中,把对象就其本身看成了?我?,更确切地说,是在?我?的敞开中让对象?是?。黑格尔也说?实体即主体?,海德格尔比黑格尔有更进一层的意思。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归结于宾词,海德格尔的Dasein则真正落在主词上。

乾去坤来,就其生生而言,人在其中而有乾坤,乾坤之去来在人之生存,此生存乃唤上前来地唤回到心性之与天地参成己成物之缘起相生与共的如如而在。时中之及物及人展开的空间,即时中及物及人的感性之实际境遇的质量之间的空才呈现出来,但是这个空是通达在场者的天地神人之生成游戏被领会到的。因此,这个时中与感性境界的不二之体用,它是一个整体性的本真的能在。人就其缘起相生之共在的生生而言天地宇宙之一,就人在其中流行之用谓之用之本性,这个本性的呈现在人之生,这个具体的生自死之际遇得到领会。因此,人的这个整体性建立在死亡之领会而能在上,本真之能在因为有死而获得自身的整体性,整体性的向死而生的本真性质在寓于之中得到解释,即被抛在……中之去和沉沦之路,即儒家之与天地参成己成物之相生与共之缘起而生的生生之大化流行及其滞留状态。这是一个纵之大化流行的天命以及横之绽放和展开。就后者而言前者之用而呈现其体的不二性质。万物以

此为性为心而生的感性,包括感应感知而为性。

人是因为已经在天地之中而不得不与天地参获得成己成物之将来,首先是这个乾知大始的势力运动在并已经促成了自身之先行,并为自己的生之操心之操心活动把最为本质的已经在着的朝向将来之去呈现出来,这就是朝向将来的曾在的生生之意。在这点上他获得缘起与共之相生而去的不得不的自由,或天命之性,由心意气堕入沉沦之凝聚的及物及人之来的当下绽放展开。但是感性经验至此而有领会认知的滞留,由此滞留的感性经验执转的话人就为感性经验把心意气之随缘起相生之性一起凝固在此而无彼之此。这是科学知识的根基,同时也是生之沉沦的历史之路的形态。只有在此根基上才谈得上后来黑格尔说的异化,但是其扬弃的力量仍在,只是被遮蔽了。这是中国思想中道家损之又损以及孟子之求放心或阳明之致良知或佛教的空无之性的追求根据,其遮蔽澄明的张力在此显示出现实常人的孔子之曰的意必固我,以及感性之滞留而起身的躯壳之念,甚至在此有康德之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的统一和对立,以及世界之无目的性的合目的性之概念的审美共同感之领会通达到的实践理性之自由意志,执转为科学知识状态下的心物现象而归为心物之在其自身的区分期待的统一。所谓在我上者灿烂之星空,位我心者道德之律令以及第一批判中的辩证法之存在论上的根据导致的活动在思想上的演绎。

未知死,焉知生?对曾在的无法把握,对将在的不可把握而至的Sorge,海氏其实关注的是此在的现在——现在之生存。

《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观(1)- 〃海德格尔〃- 西方哲学与文化- 爱智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加入登录

会员搜索※论坛聚合※※哲学在线※※人大哲学院※帮助爱智论坛» 西方哲学与文化»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观(1)‹‹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 40 ‹‹1234›› 发新话题发布投票发布商品发布悬赏发布活动发布辩论发布视频

打印《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观(1)

lilaohai 初级会员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当前离线

11# 大中小发表于2003-1-11 23:42 只看该作者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显然是以?将来?来统摄?当前?与?曾在?的,但在后期是不是更注重本真的?当下即是??

如果更多的从?将来?来理解时间性和存在的意义,那么,对于存在的意义,就只能去追问,去迎候。只能处于可能性之中,而难以把捉到手或者说进入其中。只有在本真的?当下即是?中,才真正进入存在本身,进入真理之中,进入Ereignis之中。

UID619 帖子59 精华0 积分181 威望0 点阅读权限30 在线时间0 小时注册时间2002-12-30 最后登录2005-9-30

查看详细资料TOP

hydlily 贵宾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当前离线

12# 大中小发表于2003-1-12 00:31 只看该作者简析《存在与时间》之后海

德格尔的时间观

首先需要说明,海德格尔的思想在30年代出现了某种转向,此后,他始终通过各种方法尝试直接由存在本身出发思考存在,放弃了Dasein这一中介,对于时间的研究也力图从时间本身出发。

如果说SZ《在与时》中,海德格尔明确以?将来?为核心考察时间及时间性;那么ZS《时与在》中,他似乎是从作为在场状态的?当前?以及使当前敞开的?切近?出发,考察曾在和将来,而把切近作为本真时间的第四维。为什么有这样一种出发点的转换?这是否意味着海德格尔放弃了?将来?或?可能性?的优先地位?我们认为这种转换出于两个原因,一,两个时期所强调的重点不同:SZ中他强调Dasein的筹划、先行到死、良知、抉择等等,所以着眼于将来;而ZS中,他意图将时间与存在都还原为更源始的Es,强调在场状态和敞开领域,即二者共属一体的本源领域,因而突出作为?让在场?的?当前?。二,SZ中海德格尔以去存在的Dasein区别于现成的存在者,再三强调去存在的可能性,以求?反转?、?克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ZS中,他要通过透视本真的时间,要不顾及存在者思考存在,从Ereignis处思考存在的本己境域,从而跨越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综上所述,存在问题始终是海德格尔思想的主题,通过强调可能性的优先地位,达到克服形而上学始终是其主要目的,尽管运思的具体角度和途径发生了不断的变化。二者并不矛盾,海德格尔本人一再声称,他的工作?是道路,而非著作?,是不断尝试去思考,而非给出最终结论。

[此贴子已经被lily于2003-1-12 0:52:14编辑过]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https://www.360docs.net/doc/02634682.html,

UID92 帖子840 精华10 积分1586 威望23 点阅读权限100 在线时间4 小时注册时间2002-4-13

最后登录2009-10-12 查看个人网站查看详细资料TOP

lilaohai 初级会员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当前离线

13# 大中小发表于2003-1-12 00:52 只看该作者刚才我的思路没有打开,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

lily贴的这篇短文思路很开阔,给人更多的启发。不过读起来,感到不少地方没有把话说透。

UID619 帖子59 精华0 积分181 威望0 点阅读权限30 在线时间0 小时注册时间2002-12-30 最后登录2005-9-30

查看详细资料TOP

wind 超级版主

宣教使者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当前离线

14# 大中小发表于2003-1-12 02:08 只看该作者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从各

位的贴子中学到很多现象学的知识。,\'\',

\",╭⌒╮⌒╮.\',\'\'\',,\',.\'\',,\',\'\',.\' \' █◣╱◥██◣\" \'\'下雨了,收衣服啊\'\'

田︱︱田︱田田| \'\',,\',. \' \' ,, \', , ╬╬╬╬╬╬╬╬╬╬╬╬╬╬╬╬╬╬╬

UID21 帖子3913 精华23 积分5305 威望25 点阅读权限150 在线时间0 小时注册时间2002-3-15

最后登录2008-11-20 查看详细资料TOP

wdek 中级会员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当前离线

15# 大中小发表于2003-1-12 13:30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在网上看到讲稿,赞同?同时logos先生能够公布自己的讲稿这个行为本身也很伟大,因为不少人经常以什么版权问题为理由,不想公布自己的讲稿。?-- 光具有相对速度,相对论的前提是错误的,从新评价迈克尔逊实验,https://www.360docs.net/doc/02634682.html,

《哲学中的推理法则》、《论存在与时间》、《续论存在与时间》是哲学部分,其中回答了几千年的哲学难题,什么是?存在?、什么是?时间?。

UID46 帖子152 精华0 积分308 威望0 点阅读权限50 在线时间0 小时注册时间2002-4-3 最后登录2008-11-15

查看详细资料TOP

wind 超级版主

宣教使者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当前离线

16# 大中小发表于2003-1-12 17:10 只看该作者建议版主将本贴固顶,\'\', \",╭⌒╮⌒╮.\',\'\'\',,\',.\'\',,\',\'\',.\' \' █◣╱◥██◣\" \'\'下雨了,收衣服啊\'\'

田︱︱田︱田田| \'\',,\',. \' \' ,, \', , ╬╬╬╬╬╬╬╬╬╬╬╬╬╬╬╬╬╬╬

UID21 帖子3913 精华23 积分5305 威望25 点阅读权限150 在线时间0 小时注册时间2002-3-15

最后登录2008-11-20 查看详细资料TOP

wdek 中级会员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当前离线

17# 大中小发表于2003-1-12 18:05 只看该作者

我对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是有独特的感情的,因为我的理论的直接切入点就是来源于此书。哪是2000年五月,我到成都购书中心看书,不经意中看到《存在与时间》,在这之前我只是听说过这本书,当时仅仅是出于好奇只想随便翻一下,不想这一翻就成为我这生的转折点。看到存在不同于存在者时,我感到非常的吃惊!因为在我当时的记忆中,对物质的定义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里出现了矛盾。物质定义为存在,我们非物质的理论是什么、情感是什么?由此,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现在记忆中是当时好几

天没有睡好觉。我所想到的是宇宙中应该将存在者分为那几个部分更合理。也就是我的网页《存在与时间》的第一段。当时,我将宇宙分为五个部分:物质、能量、空间(虚空)动物的心理存在者、时间(这段文字用了好象是三个月)。当我定义了存在后,前后出现了矛盾,于是我就将时间从组成部分中去掉分析。同时因为时间是相对论中很重要的部分,于是就结合分析,完整的时间理论体系应该讨论这些问题。(当时应该是对相对时间论很赶兴趣,主要是想否定它,当时不知道难度有如此的大)!--

光具有相对速度,相对论的前提是错误的,从新评价迈克尔逊实验,https://www.360docs.net/doc/02634682.html,

《哲学中的推理法则》、《论存在与时间》、《续论存在与时间》是哲学部分,其中回答了几千年的哲学难题,什么是?存在?、什么是?时间?。

UID46 帖子152 精华0 积分308 威望0 点阅读权限50 在线时间0 小时注册时间2002-4-3 最后登录2008-11-15

查看详细资料TOP

自在之物注册会员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当前离线

18# 大中小发表于2003-1-12 20:09 只看该作者首先表示万分的感谢。

存在与时间的上半部自信基本上还能看得懂,所以在我自己看来并不需要一些准备性的东西。本人只不过对海德格尔的时间观比较好奇而已。

存在与时间以前只看了半本,总感觉后半部的此在-存在-时间这种说法有些牵强。但是总是找不到人问这些问题。

文章我先存着,现在在看其他方面的书,以后有机会看的时候再向LOGIC请教。

不过本人感觉中后期的海德格尔放弃了存在=时间这种说法,在?当下?里面似乎没有时间这么一回事情

UID516 帖子27 精华0 积分51 威望0 点阅读权限20 在线时间0 小时注册时间2002-12-1 最后登录2009-11-17

查看详细资料TOP

wdek 中级会员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当前离线

19# 大中小发表于2003-1-14 11:43 只看该作者我个人认为,logos

老师对海德格尔讲解是很透彻的。用了两个晚上学习(说实话,我以前看到存在不同于存在者后就没有仔细研究其他内容)。对于时间,正如老师所说,现在还没有公认的定义,海德格尔也没有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存在问题他也是没有解决。我这里并不是否认海德格尔的伟大!我个人是非常敬重海德格尔的。

在《存在与时间》中,我认为海德格尔只是在表达他早期的时间观。后期是有所改变的。

对于事物的认识,我认为应该从现实出发,说明问题。理论是为了阐明客观现实。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可感知世界万物正是各学科的研究对象。

对于时间我是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目前正在求证过程中。我在这里讨论的目的在于求证,因为我比较喜欢讨论(我想这也是人大建立论坛的本意),可能会给人争强好胜、自以为是的感觉,这是性格问题以及对知识(智慧)的爱!请各位老师、朋友见谅!

我是这样认为的:

这是在其它论坛的讨论,

关于时间定义,要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作为物理量理解;二是回答什么是时间的哲学问题,或者说时间的本质是什么!

对于第一个问题,在我的网页《五维时空坐标中》有比较全面的分析(当然不够详细),从原子钟到GPS,到年、月、天、秒。我是查了很多的书才作到如此全面的,不知能否作为你的参考。在我的理论中,时间T是有充分的理论与事实依据的,这是绝对时间。而时间t 是时间段,这在牛顿、爱因斯坦的理论中肯定是这样的。二者不能替代是肯定的。二者的关系在我的网页中有充分的论述。

对于第二个问题,目前在哲学中除我之外没有完整的论述,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对时间空间有比较多的论述,但现在看来先验时间空间论是有很大缺陷的。不过爱因斯坦受这本书的影响很大,他是反对先验时空观的。在我的网页《五维时空坐标》中对此有所论述。有关比较好的哲学论述时间的书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不过与物理差别很大,霍金的《时间简史》、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意义》。他们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时间分为现在、过去、将来,这显然太简单了,根本没有把握问题的核心。

在相对论中,爱因斯坦认为时间是排成序列的事件,而不同空间位臵时间的同步就是通过光速作为转换中介的,他的四维时空坐标的变量是(x、y、z、L=ct),这里确实如同您所说,光速c在相对论的时间观中居于核心地位。他的时间与我们理解的时间有很大的区别。这里您可以直观的看出,光运动速度、方向的改变,计时就会改变。这也是霍金奇怪时间论的基础,因为他的时间论是基于广义相对论。

在相对论中,光速不变是很特殊的,不是我们简单理解的匀速直线运动,而是指在真空中,光没有相对速度。光速在相对论中有两个观点:一是光不具有相对速度,这是相对论的前提(下面将分析);二是光速c是运动速度的极限,这是相对论的结论(根据洛伦兹转换)。

这里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时间,时间是什么?理论的基础在于与客观事实相符合,在时间问题上我也是同样的观点,不知道您是否看了我的网页内容。爱因斯坦认为时间是排成序列的事件,我认为这一定义过于宽泛,如果将时间定义为事件过程的起止点与相对长短的特殊存在者就更准确,因为排成序列的事件有很多,比如声波、震动波等,而他们不是时间。我是这样认识时间的(这里首先要考虑哲学问题),时间的本质是存在者所经历过程的长短或起止点的规定性。

另外时间包括两种一是时间T,也就是日历时间年月日时分秒;另外一个是时间段t,比如我是31岁,地球46亿年,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等,后者依存与前者。在物理学中的时间是时间段t,并且与T混同。这是大众的时间观。

另外时间是对两类现象描述的,一是生命的长短与起止点;二是运动过程的长短与起止点,对应的是速度。比如在过程长短为1小时内我的行走速度是5公里,而火车是100公里。这里要区分过程长短与距离长短的区别,这里可以看出同样的过程长度,距离不同。以前的物理学中就是这样的时间观。

以上两者是有共同的基础,就是时间T与时段t,虽然内涵不同,但却是刻度、基准等一致的。

我的理论的基础在《哲学中的推理法则》中,可感知世界万物是各学科的研究对象;一切科学,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心理学,其目的都在于使我们的经验相互协调并将他们纳入逻辑体系。

我们所说的过去、现在、将来,是与时间刻度相联系的,总是相对于某一确定时刻,比如今天16点而言,昨天是过去,明天是将来;如果以2000年-1-1为基准,则他们同属于将来。

所以我的时间观包括了以前的时间观,但更全面。

讨论时间时,很重要的是要分析相对论的相对时间论,如果不分析,时间理论就不完善,这方面我已经经过了一年的网上讨论,目前还没有发现原则性的错误。

在分析中还非常感谢中国科技大学的一位专家,在我的理论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如果您愿意,了解一下我的理论我觉得是有意义的。欢迎来信充分讨论。就我所知,目前最完整的时间理论是我的网上的论文(包含哲学、天文、物理等),在时间分析中,霍金的《时间简史》可以了解一下,他是基于相对论作为他的理论基础。

另外,对海德格尔的时间,我认为还应该从心理存在者角度分析,参见我的网页《续论存在与时间》,人类心理能超越物理时空的,我想这也与海德格尔?三维?立体有联系。比如,在头脑中,能有孔子、亚里士多德等人,有历史,将来也能在脑海中在现、预测。这是超越物理时空的。这里很重要的是他希望将以上二者区别,但没有能区别、说明。这里,还有的问题是?三维?,维度问题显然是引用了物理术语,在物理中是指一个变量,这里看不出变在那里,而只是一个变量的不同表现。如果不是引用的物理术语应该加以说明。

从心理角度分析,外界世界在每个人的头脑中是有一个主观世界的,这是客观实在的,每个人都有并且是变化的,但有差别,这一世界随着他的出生而来,死亡而去。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里已经没有物理时间了。这是动物对物质的超越,进而是人对动物的超越性,也是人之为人的骄傲与伟大。

我的观点还在求证过程中请logos 老师以及其他专家、朋友指正。谢谢!

对于存在,我是将存在者作为本体,分析有、无问题。我认为这里的关键是在海德格尔的理论中,其基础在于将存在看作有?纯粹?的脱离存在者的存在。这是问题的关键。也是我的理论能摆脱以前困饶,走出新路的关键所在。我的网页昨天已经改做IE浏览的,更方便。

存在不同于存在者,存在是存在者存在,没有脱离存在者的?纯存在?

具体分析参见我的网页:《论存在与时间》

海德格尔在分析中,我认为还将人的存在分析存在,这属于偷换论题。缩小了概念的内涵。这里还应该将他纳入整个存在主义的范畴讨论:烦、忧、畏,我认为他们共同特点是都比较悲观看待人世。

个人观点,请多指正。不同观点越辩,越近真理。我想这也是建立论坛的原因。--

时间就是此在在其存在论生存论中的存在,此在无论在生存的哪种状态中都无法逃避时间,因为时间性本身组建着此在的存在。

说穿了实际上海得格尔的存在论根源在于尼采生存哲学的现象学解释之中,而用一种机械论或形而上学的观点去理解海德格尔是不通的。

只看该作者看了很受用。有如下想法:

海得格尔的时间是作为时间整体出现的,但还是有结构,即三维结构尔不是线形的。时间是此在的存在方式,就是:只有面对未来,才凸现过去,并沉沦于当前。

我觉得Dasein的整体能在好象不是说的Sorge的结构,后者是非本真的整体。而前者应该是本真的整体。整体能在是通过死亡揭示的,但本真能在是通过决断凸显的,前者着重的是整体性,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后者是这种整体存在的分析,以证明整体存在?正如sorge是整体存在,其结构或者说体现在生存,实际性和沉沦上。

另外,一个概念老师是不是随意了。?去远?本身就是?切近?的意思,是去除距离的意思,所以不是相反。(按照陈译本,不知老师在什么意义上使用?)自己想过一切的在人中最高,

那些肯听良言的人也算还好,

只有那些自己什么也不想,

对他人什么也不听的人才最糟糕。

——(古希腊)赫西俄德

这个论坛很多人都是学现象学的,所以我认真的把楼主的帖子读完了,当然我有很多疑问,这当然一是因为我对海德格尔不熟悉的缘故,另外也是因为讲稿省略了许多论证造成的。

我想对于我的提问,请求网上的达者提供一些证明给我。

1、此在的整体性能在,应当是,而且只能是死亡来提供。但此在的本真性能在一定需要死亡吗?一定需要先行到死才能达到吗?

我觉得?自由?、或者?独立?就可以解决问题。我这里的自由指的是:不受生存意志的束缚(生存)、不被在世者影响(实际)、直面本真的自我(沉沦)。

2、沉沦指的是:以常人的面目生存着,而不是以?自我?的面貌生存着,海德格尔似乎说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沉沦。那么超越沉沦究竟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呢?

3、楼主一直告诫我们不要以常俗的线性的时间观念来理解海德格尔。我想这是正确的。但是我同样要告诫的就是:看看那些学习自然科学的人,他们是最容易放弃时间线性观念的人群。物理学进展到现在,和牛顿时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间再不是那种均匀流淌的物理学概念了。没有歧视,一个更为宽广的天地,欢迎您的加入。

的确如此,如果从通常时间的意义上来说,存在论时间就是永远处于过程之中的,即在途中——这一旦停止,那就是存在之终结的来临。线性时间观和循环时间观,这两种主要的时间观念,体现的都是一种关于时间的文化,但是,唯有存在论的时间体现的是一种关于时间的智慧——当然,前两种时间观念也是体现着智慧的,但是那不能和存在论时间观念相提并论,在此意义上,我们倒是应该把存在论时间观念和佛教中的时间观念相比较。前两种时间观念着眼于复数的人,但是存在论时间观念则着眼于单数的人。

但是我想说的是,现在对时间的研究如果不是奠基于存在论的时间,那将是很可疑的,

虽然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时间理论具有其局限性。对于时间,我们在反思上来看,当时间从存在之中走出之后,就成为了工具性的时间。我们人类先有时间,即工具性的时间,之后开始反思时间,有了存在论的时间。逻辑上的发生史和自然的发生史是有差异的。目前人类是仅有的一种对时间具有意识和反思意识的生命存在者。在此转述福柯的一句话:人是那个如此幸运的交叉点,世界的一切的一切的都要经过人(参见《词与物》)。因此,如果不是在存在论的实践基础上,对时间的研究又有何意义呢?当我们问时间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是不是真地究竟地要寻获一个对时间的永远的定义呢?如果是这样子的话,那么这种定义是在什么意义上的呢?这应该是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在时间问题上的关系:自然科学在寻求一种对时间的工具性定义,而人文学科在寻求一种对于我们人类而言的意义。所以,不论多么全面的时间理论,如果在工具性定义的意义上,将永远无法到达完美,尽管也许很全面。

logos兄,有个基本问题我还搞不明白:死亡作为界限的理由是什么?时间为何就不是循环不息的?生命就是权力意志,权力意志就是生命!

时间是不是属人的?如果是,那么体现于个人之上的时间就是直线式的。但是对于复数的人而言,循环不息这个时间的性质并不与其直线的性质矛盾。对于个人而言,死亡,作为其生命的终结,和出生一起,构成个人的生命时间的两端。如此,死亡,就构成个人生命时间与他人生命时间的界限。

海德格尔的时间观是《存在与时间》中最难理解的内容,我不揣冒昧,把我的《存在与时间》讲稿稍加修改,就教于诸位方家。由于是讲稿,因而大部分内容比较简略,需要在课堂上发挥讲解,这一点先向诸位说明。

《存在与时间》完成的部分包括两篇:第一篇?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和第二篇?此在与时间性?。

先让我们简略地回顾一下第一篇的内容,看一看通过?准备性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些什么。

1、我们的课题是?存在的意义?。由于我们面临的是最源始的境域,因而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只能是?面向事情本身?的现象学方法。

2、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故解决存在问题亦需从在者入手。不过不是任何在者都能够满足解决问题的条件,唯有此在是存在在此显现的可能途径。所以,我们根据此在与存在之间的关系而称之为?此在?(Dasein)。

3、此在的本性是zu sein(to

be)和Jemeinigkeit。它是一个非现成性的、未成定型的、永远处于开放性的、作为个体而存在的存在者。此在正是由于其本性而成为有可能使存在在此存在出来从而得以显现的境域。此在的存在即生存――我们事先将?生存?规定为此在的本性。从形式上说,?生存这一名称等于说:此在作为为存在本身而存在的有所理解的能在来存在,这一在者就是以这种方式作为存在者的,而我自己向来就是这种存在者?(278)。

4、此在的存在即生存。因而我们以Dasein的生存为线索对此在进行了生存论存在论的分析。此在生存着开展自身总已?在世界之中?――在世。此在与世界浑然天成、水乳交融,无分彼此,这是一个主客未分的源始境域。此在生存着就是它的世界,因而任何存在论都不能忽视此在的日常生存活动,不幸的是,以往的形而上学恰恰如此,它们甚至对此不屑一顾。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将构成基础存在论,即一切存在论的基础。

5、此在在世烦忙于事,烦神于人。我们问:此在在世为谁?看起来问题很简单,此在是?我?,但实际上此在在世恰恰不是它自己。此在在世不是作为自己而是首先作为他人-常人而在世的,常人将此在的存在、筹划与责任等等统统拿走了,然而每当此在需要决断之时,常人便不见了。实际上常人并无此人,在世的归根结底是此在自己,只是它不是作为自己而是作为常人在世,这就是非本真的在世――沉沦。

6、此在作为存在存在出来的展开方式,可以规定为?现身情态?、?领会?和?言谈?,然而此在在世却向来不是本真地展开自己,而是以沉沦的方式在世的,其形式就是?闲谈?、?好奇?和?两可?。

7、我们需要对此在的整体能在进行透视,这就需要将此在自己的生存结构整体带到它自己的面前,唯有?畏?这种现身情态或情绪才能做到这一点,而此在之生存结构的整体性就被规定为?烦?。此在的展开状态――生存论机制、实际性和沉沦――都具有烦的特征。因而,?此在的存在包纳在烦之中?。

那么,什么叫做?烦?(Sorge)?简言之,此在作为可能之在,乃面对着存在可能性的存在,具有生存(筹划)、实际性(被抛)和沉沦,这三者都是对烦的规定:?先行于自身……?(未来的筹划)、?已经在……之中?(被抛)和?作为寓于……?(沉沦)。

因而Sorge体现的就是此在对于生存的承受与开展。Sorge=牵挂:本性上牵挂未来的可能之在,不得不承受着?我存在且不得不存在?乃至?我存在且不得不能在?的负担,逃避能在而沉沦于世。

现在,我们认识到此在的存在就是Sorge,这就使我们获得了一种?眼光?,得以洞见生存的具体状况:此在日常在世整体地就是沉沦,且总已沉沦,以及为何沉沦。

正是由于此在对自己存在的牵挂,它才会沉沦。

但是――但是,我们时刻不要忘记,我们的问题是存在问题,因而我们的探索还没有结束。

虽然我们将此在生存在世的结构整体的?整体性?规定为Sorge,但是我们是从现象入手摆出了一种无差别的(日常在世平均状态)或非本真的(沉沦)的生存活动。所以,前此的此在生存论分析还不能说已经具备了?源始性?――因为我们获得的只是?此在的非本真存在和作为不完整此在的存在?。

因此,?此在之存在的阐释,作为解答存在论基本问题的基础,若应成为源始的,就必须首要地把此在之存在所可能具有的本真性与整体性从生存论上带到明处?(281)。

按照海德格尔,存在论探索是?解释?的一种可能的方式,?解释?是对?理解?(领会)的展开,因而?解释?的前提基础是?先行具有?、?先行见到?和?先行掌握?组建起来的?理解?(领会)情境――这就是从整体上作为整体的?解释学处境?。现在,尽管我们达到了Dasein的存在即Sorge,但还需要把Dasein作为整体臵于?先有?之中――Sorge 标画的是Dasein存在的整体结构,但我们只是摆明了非本真性,而其中的能在即本真性,还未带到明处,所以还不能说我们已获得了Dasein的生存的源始整体。换言之,Sorge所标画的是此在存在的整体结构,不过我们也只是摆明了此在的非本真性,其中的能在即本真性,还未被带到明处,因此还不能说我们已经获得了此在生存的源始整体。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将此在作为整体带到明处?

此在作为能在始终处在去存在的过程之中,只要它存在一天就是未完成的或不完整的。因而如果要将此在这种?能在?的在者当作一个整体来把握,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此在因死亡而终结其能在而成为一个整体――死亡作为生存的界限,将生存限制为一个有限的整体。

所以,?只要此在存在,在此在中就有某种它所能是、所将是的东西悬欠着。而‘终结’本身就属于这一悬欠。在世的‘终结’就是死亡。这一属于能在也就是说属于生存的终结界定着、规定着此在的向来就可能的整体性。只有获得了一种在存在论上足够充分的死亡概念,也就是说,生存论的死亡概念,才可能把此在在死亡中的‘向终结存在’从而也就是这一存在者的整体存在收入对可能的整体存在的讨论?(281)。尽管我们展示了此在生存整体的?整体性?即此在的生存活动都具有Sorge的特征,但就此在是面对可能性的能在而言,还不能说把握了此在的?整体?。而如果我们不能把握此在的?整体?,也就不能说我们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是充分和完全的。

不恰当地说,此前关于此在?日常在世?的生存论分析类似?横向的?分析――结构性分析,它所描述的是当下的现象,然而此在既为能在,它就一定是?纵向的?――动态的过程,所以必须考虑生存论的死亡概念。

不仅如此,我们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表明,此在向来就已沉沦,因而我们还需面对的问题是,?此在也能本真地整体生存吗??由于只有当此在本真地能在时,它才能使存在得以显现,我们才能通过此在的生存活动来解答存在的意义问题。

所以,当我们对此在进行了生存论的分析之后,实际上面临着两个问题:其一是作为能在的此在如何能够整体能在?其二是此在如何能够本真地能在?而这两个问题的解答都落在了一个问题上,这就是?死亡?。

海德格尔的解决办法是,此在作为能在是指向未来的存在,如果把此在看作是一个整体,那么就非得由死亡入手不可,因为死亡将此在的生存限制为一个整体。不仅如此,也正是因为?面对死亡?,才能使此在摆脱沉沦状态而本真地在世。

所以,死亡就获得了生存论的意义,而时间性便与存在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此在的生存状态特征被标画为?烦?,而烦的结构乃是由?先行?(未来)、?已经??曾在?和?寓于?(当前)构成的。这也就是?过去?、?现在?与?将来?,亦即?时间?。?只有从时间性出发,Sorge这种此在之存在的区别勾连的结构整体才能从生存论上得到理解?(282)――?时间性构成了此在的源始的存在意义?。

所以,这一篇叫做?此在与时间性?,它包括:

①Dasein之可能的整体存在与向死亡存在;

②一种本真能在的Dasein式的见证,决断状态;

③Dasein的本真的能整体存在与作为Sorge的存在论意义的时间性;

④时间性与日常生活;

⑤时间性与历史性;

⑥时间性与流俗时间概念之源头的时间内状态。

关于死亡的思考是《存在与时间》中最富魅力、最富启发性的章节之一,而关于时间性的学说则是《存在与时间》中最难的章节。(待续)

《存在与时间》第二篇的问题有二:一是Dasein的整体能在,一是Dasein的本真能在。我们由生存论的死亡概念说明了Dasein在?向终结存在?中的整体能在,现在在?决断?中则说明了Dasein的本真能在。?虽然如此,从生存论上演绎出来的本真的向死存在作为本真的整体能在还仍然是一种缺少Dasein式见证的纯生存论筹划。唯当找到了这种见证,这部探索才能像这里的讨论工作所要求的那样满意地展示出在生存论上得到保障与澄清的Dasein本真整体能在。因为,只有当我们能从现象上通达这一存在者的本真性与整体性,这个存在者即唯有其生存包含有存在之领悟的这个存在者的存在意义问题才放到了百验不殆的地基之上?(358-359)。

海德格尔的意思是说,从良知说到决断,说出来的是Dasein的本真的向死而在,即本真的能在,至于Dasein本真的整体能在,即Dasein本真的整体性能在,仍然缺少见证。于是,海德格尔的问题就深入到了在一层次:Dasein的?本真整体能在?。而这一问题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即时间性。我曾经说过,海德格尔试图通过向死而在,一举解决整体性和本真性两个难题,现在这个问题的解决就落实在?时间性?之上了。

1、Dasein与时间性

读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总让我想起康德。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分析理论理性时,不厌其烦地讨论感性与知性之间的沟通,例如通过先验想像力和时间图式。在这里,海德格尔的表现只能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关于Dasein的整体性和本真性,有时我们以为可以到此为止了,但海德格尔却仍然没有罢手的意思,由此我们可以领教现象学方法的缜密、精细和面面俱到的分析功夫。

我之所以有此感慨,是因为海德格尔在讨论了Dasein之整体能在和本真能在之后,又提出了整体能在与本真能在之间如何统一起来的问题。海德格尔正是从这个问题出发,引出了《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问题。他的回答是,时间性是Dasein诸环节统一的统一性结构。具体的问题是?本真整体能在?的可能性,由于?本真整体能在?涉及的是?本真?和?整体?的统一性问题,而实际上Dasein之整体性即Sorge是由生存、实际性和沉沦构成的,所以问题也就是这三重结构如何能够统一起来的问题。从?在世界中存在?这一生存论整体现象出发,通过诸环节的分析考查,引出Sorge这一Dasein整体的整体性,最终落实在时间性结构上,这就是《存在与时间》已完成部分的成果。

按照《存在与时间》的顺序,时间问题是在?死亡?、?良知?、?罪责?、?决断?之后提出来的。而实际上,时间性的问题早就摆了出来。从生存论上说,Dasein生存的整体规定是Sorge,而Sorge的结构就是?先行于自身……的存在?、?已经在……中的存在?和?寓于……的存在?,而这三者正是Sorge之?将来?、?曾在?和?当前?的时间性结构:生存――先行于自身……的存在――将来

实际性――已经在……中的曾在――曾在

沉沦――寓于……中的存在――当前

我们可以说,以将来、曾在(过去)和当前(现在)为其统一性的时间性,就是Sorge 的时间性结构,以至于海德格尔有这样的说法:?时间性就是Sorge的源始意义?、?Dasein 的存在即时间性?等等。

让我们接着前面告一段落的地方讲起,亦即?良知?与?决断?。海德格尔进一步将?向终结存在?解释为?先行到死?,从而将Dasein的本真整体能在解释为?先行的决断?:?作为所有领会的向终结存在,亦即作为先行到死,决断本真地成为它所能是的东西,决断与先行还不仅是‘有’一种联系,好像与一种它本身之外的东西有联系似的;决断把本真的向死存在隐含在本身之中作为其本己本真性在生存状态上的可能法式?(363)。海德格尔强调,决断只有作为?先行的决断?才本真地整体地是它所能是的东西(367)。?决断?是本真的,而?先行的决断?作为?先行到死?则从?向终结存在?而赢得了本真的整体能在。不过从Sorge的三重结构――?先行于……?、?已经在……?和?寓于……?的存在――而论,?只有当Dasein被规定为时间性,它才为它本身使先行决断的已经标明的本真的能整体存在成为可能。时间性绽露为本真的Sorge的意义?(387)。

所谓?时间性?――?我们把如此这般作为曾在着的有所当前化的将来而统一起来的现象称作时间性?(387)。在这里,所谓?当前化?说的是?非本真的当前?,而本真的当前被称为?眼下?(Augenblick)

如前所述,Dasein的生存具有Sorge的统一结构(Dasein的存在整体性即Sorge)。现在我们发现,决断构成了本真的Sorge的样式,而Sorge本身则只有通过时间性才是可能的,所以决断也必定是时间性的一种样式(387)。

一般说来,在海德格尔前期哲学中,时间(Zeit)与时间性(Zeitlichkeit)之间的区别是,时间通常与自然科学有关,即物理学意义上的时间,而时间性则与历史有关,根本上乃是生存论的时间。因而在海德格尔那里,时间本质上是Dasein的时间。当然,Zeit与Zeitlichkeit之间的区别,并不是说在Dasein的时间之外还有一个自然时间。应该说,Zeitlichkeit是真正源始的时间,因而是一切时间的基础。

海德格尔的时间观念别具一格。

从古至今,时间与空间的一对概念,许多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康德、黑格尔等都曾探索过时间的问题,然而总体上除了康德,时间在大多数情况下是:①自然科学的对象,即自然事物运动变化的量度或存在方式;②通常以?现在?为中心,从过去、现在到将来,均匀流逝不可逆转的绵延。因而传统的时间观是一种?线性的?时间观。

实际上,这种线性的时间观念乃是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物。古老文明,包括希腊、中国、埃及等,大多采取的是一种循环论的观点:宇宙自然是周而复始,永恒地循环,所以时间通常不具有重要意义。表面看起来(我们自己也这样标榜),中国人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例如我们有最完备的历史记载,但是中国人的历史观是循环论的:六十一甲子、周而复始、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近代物理学以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为核心,形成了一种?如此类推,以致无穷?的无限伸展的时间观念。但是在这里,产生了一个严重的矛盾:传统的时间观念以?现在?为核心,过去是?不再现在?,将来是?尚未现在?。这显

然与人们通常的经验密切相关:我们在场即为现在,抓住现在,抓紧现在,是我们经常会听到的劝戒。然而,时间的线性流逝却表明,一切都将不再存在,换言之,现在是永远也抓不住的,即使一时间抓住了也没有意义,因为它立刻就不再现在了。值得我们深思的是,看起来传统时间观的核心是现在,而实际上它的核心是过去。

传统时间观中的矛盾,有一点需要我们注意,即在传统哲学乃至传统观念(哲学即基于这种观念之上)中,通常时间是通过空间表现出来的。时间与变易、变化或运动有关,人们所持的是一种空间化的时间观念。例如?时间?这个汉语语词。在汉语中原来并没有?时间?概念,这个概念像许多甚至是大多数哲学自然科学概念术语一样,来源于日语。汉语只有?时?,而没有?时间?。汉语中的?時?指一日之划分,即将一日划分为最小单位,以便计算其长度。将?时?与?间?放在一起,间是间隔的意思,可见在汉语里,时间也是通过空间来表示的。因为时间似乎是无法直观,无法直接思考和把握的,必须将其空间化: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太阳东升西落、时钟指针的循环运行、前因后果的相继……。于是,时间似乎就是一个个时间单位前后相继的均匀流逝。在近代自然科学中,例如牛顿物理学,干脆将时间物体化,看作是与空间是一对绝对的空的框架:空间是空盒子,时间是空架子,物体被摆放在其中。我们则称之为?物质的存在方式?。

只有康德与众不同。

康德把空间与时间内化为主体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时间是内直观的形式,一切表象、观念、思想……等意识形态,皆以时间为存在方式,它们都存在于时间之中,相应地时间也成了一切外部直观的间接形式。在康德,一切杂多表象因在时间中而被综合成为经验对象,因而时间被看作是主体的认识形式或结构。不仅如此,在康德哲学中,时间比空间更重要,因为他后来还需要通过时间来沟通感性与知性,解决经验对象的形成和认识的难题。

海德格尔非常看中康德的有关思想,这既是因为康德哲学本身的意义,也是因为现象学从新康德主义脱颖而出,更是因为海德格尔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存在与时间》除了现象学的影响,最大的影响就来自康德。一九二七年《存在与时间》出版之后不久(一九二九年),海德格尔就出版了《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海德格尔将时间看作是Dasein的存在方式,所谓自然时间或客观时间,归根结底要以Dasein之生存论的时间为基础才能得到恰当的说明。

因而,传统的时间观念具有以下特点:

①时间是自然事物的存在方式,因而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

②时间是以?现在?为核心的、线性的、不可逆转的均匀流逝;

③时间是空间化的时间,其自身没有意义。

这样的时间观念,在海德格尔看来,显然是?现成状态?上或?在者状态?上所理解的时间,而形而上学试图把握的?存在?,当然在时间之外。就此而论,形而上学实际上是排斥时间的。

海德格尔对于形而上学的革命性创见就在于将存在与时间联系在一起。简言之,他的时间观念的特点是:

①时间根本上是Dasein的存在方式,唯Dasein?有?时间;

②时间不是以?现在?而是以?将来?为中心的,只是因为Dasein是能在,被抛入可能性的境域,它先行于自身指向将来,才有时间;

③时间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统一的三维结构,当然是Dasein之Sorge的结构;

④时间性体现的正是Dasein的zu sein,Existenz,ekstasis――站出来生存、绽出,因而是Sein的显现方式。

首先一般地说,时间乃是理解存在的境域。因为解决存在的意义问题必须从Dasein 的生存入手,而Dasein的生存=Sorge,而Sorge则以时间性为其统一结构。因而时间性就是解决存在问题的?先验视域?。

海德格尔之所以要通过Dasein来解决存在问题,是因为Dasein的存在具有zu sein的非现成性的能在的本性,而Dasein之da就成了存在在此显现出来的境域。就Dasein先行于自身的的能在而言,Dasein总是指向未来的,先行着成为自身的。因而就Dasein的时间性而言,这个时间不可能以?现在?为核心,以后我们将看到,以?现在?为核心的传统时间观的核心其实不是现在而是过去。

现在,我们将涉及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最难懂的一部分:时间性。在某种意义上说,稍有不慎,就可能误解海德格尔,时间问题尤其如此。以前当我们讲到Dasein是存在在此显现出来的境域的时候,总是说Dasein是zu

sein=生存,因而存在可能在此存在出来。这实际上有可能使我们把海德格尔的时间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时间,好像存在是在从过去到现在到将来的均匀流逝中显现出来的。海德格尔的确使存在?有限化?了,但是也不能从传统时间的意义上将存在理解为在时间中流逝着的存在,那是典型的赫拉克利特式的?变易?。简言之,海德格尔的时间不是?流变?,而是?来临?――存在在时间中显现,并不因时间而流逝不见,因为Dasein的时间其本真性就在于永远保持时间为?将来?。这些我们以后再讨论。(待续)

(续前)先让我们讨论Dasein与时间性的关系。

Dasein在众在者中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在者但却又是能在的在者,因而它总是zu

sein,总是展开着的,总是非现成性的,从而总是向一切可能性开放着的在者。既是在者又是开放性的在者,因而Dasein生存着有其实际性,它不断地实现自己同时又不断地超越自己,Dasein展开自身,而存在就在Dasein的展开状态中显现出来。作为有限的能在,Dasein的整体统一性是Sorge。Sorge就是?先行于……?、?已经在……?、?寓于……?的在者之在,它体现的是Dasein在被抛状态之中,沉沦于世却仍然先行于自身筹划自己的将来的本性。在Sorge的结构环节中,?先行于自身?是核心和基础,它体现的是Dasein 生存、能在等的本性。

无论是被抛还是沉沦,都有?先行于自身?在。

但问题是,被抛在世且一向沉沦的Dasein,如何能在?如何能够不再将自己理解为现成的在者,而理解为可能之在?如何能够本真地在世?

海德格尔的回答是:死亡。

从生存论上说,死亡是Dasein?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超不过的可能性?,因而对Dasein来说,向死而在=向终结存在=向可能性存在,?提前到死中去?――?先行到死?,使Dasein意识到它自己的本真能在,使Dasein解脱了一切限制和依靠,纯粹地投入到可能性之中,面对死亡之虚无开展出自己的能在在来。

因此,死亡不是?存在到头?,而是?向终结存在?。如此说来,死亡亦意味着可能性,是否也意味着将来?

海德格尔的死亡观念的奇特之处在于,按照通常的观点,人之有死,因而人实际上没有将来。但是海德格尔却认为,正因为人(Dasein)有死,人才有将来。面对死亡,Dasein 不是被消融在虚无之中,而是?向终结存在?,进入了可能性的境域。所以,传统的时间观即线性的时间观是没有将来的:过去不再现在,现在亦将过去,而将来未到之时现在不在,到时亦不再是将来。海德格尔的时间观却有所不同:Dasein是因为有了死亡而有了将来。要旨在于,死亡不是终结性的结束,而是先行到死的可能性。于是,Dasein生存的有限性(死)反倒成了无限的存在可能性的前提――无论死亡早晚,能在之为能在是无穷无尽的。

因此,不是因为使Dasein的存在具有了时间性的结构。万物都有生死,但唯有Dasein 有死亡意识,尤其是能够?先行到死?,所以Dasein是可能之在。(待续)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只看该作者《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观(3)

(续前)

2、时间三维--Sorge的时间性结构

无论什么样的时间观,都包含有过去、现在和将来三者。但不同的是,在传统的时间观中三者是前后相继的线性结构,而海德格尔的时间性则是三维的立体结构,关键就在于它是以将来为其核心的。

如前所述,Sorge的三重结构是?生存?、?被抛?和?沉沦?。与这三者对应的是时间性的?将来?(先行于)、??曾在(已经在)和?当前?(寓于)。海德格尔为了区别传统的时间观念,以?曾在?(Gewesenheit)对应?过去?(Vergengenheit),以?当前?(Gegenwart)对应?现在?(jetzt)。所以,海德格尔的时间性的三重结构就是:曾在、当前和将来。而在这个时间性结构中,将来(Zukunft)是核心。

将来是时间性结构的核心,不过这个?将来?并不是现在尚未的现实,只有将来才现实的现在(按照传统的时间观念,将来=尚未现在但一定要现在的存在)。

那么,?将来?究竟是什么?

当Dasein勇敢地先行到死中去,解脱了一切关联而立足自身在世,从而由沉沦?返回?本真的能在,Dasein也就把自己的存在理解为能在――存在可能性,而且是纯粹的可能性――?来到了自身?,?保持住别具一格的可能性而在这种可能性中让自身来到自身,这就是将来的原始现象?(385)。因而,将来不是?去远?,而是?切近?。

因此,只要死亡是Dasein最本己的可能性,那么?向死而在?就只有作为?将来的存在?才是可能的。这也就是说,?向死而在?=向可能性存在=向将来而在=向自己存在。

所以,?将来?不是线性的未来,?而是指Dasein借以在最本己的能在中来到自身的那个‘来’?(386)。Zu-kunft。

?将来?总已是?先行于自身?,但?先行于自身?是出离自身却又在自身之中。不恰当地讲,Dasein作为能在,它将来才是它自己。同时作为?先行?,它现在亦就是自己的将来(Dasein作为能在,越是指向将来就越是保持住自身,回到自身-本真的自身)。如果Dasein能够保持其自身为?可能性?,那么无论Dasein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它都是将来

的自己,自己的将来。

①如果我们把死亡理解为?向终结存在?即纯粹的可能性,那么可以说唯有Dasein 是有死的(有限的),Dasein才是可能之在。这不仅仅是因为唯有先行到死Dasein才成其为可能性,意识到自己的可能性,而且在于若没有死亡这个?界限?,Dasein可以穷尽一切可能性,也就没有可能性了。

②所以Dasein作为能在,从来就不是?是其所是?的在者(现成存在物),而永远是?成其所是?的能在,而这个?成其所是?并不是说直到将来我才是或就是我自己,那还是线性的时间观念。而是说,我保持住可能性,我作为可能之在,我才是或就是我自己。

下面让我们看一看时间三维之间的关系:

a、将来(Zukunft)(kunft-kommen)-先行(生存)

德语Zukunft有zu-kunft,即?来临?的意思,对海德格尔来说,?将来?并不是不在现在的遥远处,而始终就在我们的近旁。因为Dasein=可能之在,也可以说,Dasein 就是?将来?:我?走?向将来,不是去实现尚未现在的?潜能?,相反,而是将一切存在可能性纳入或?收回?到我自身之中?来?。

所以,将来不是线性的的?走出去?,而是?收回来?成其为可能之在。通常人们说,将来是我自己实现的――从潜能到现实,这等于假定,我有某种现成所与的固定本质,然后去实现它,这是在者状态的观点。在海德格尔看来,我作为Dasein是没有?本质?的,我们是纯然开放的可能之在,因此Dasein也是?潜能?,但这?潜能?是能在的能力,而不是具体的属性。Dasein无疑是要实际化的,它总要实现某些可能性,但这些都不足以规定Dasein,都不能被看作是Dasein的?本质?。

因此,如果?先行?=?可能?=?将来?,那么我面向我的将来,就不是走向尚未的现在,而正是回到了本真的我自己。

在Sorge的三重结构中,?先行于……?具有优先地位,因而在时间性结构中,?将来?是核心,它渗透于曾在和当前之中,而且是Dasein的源始的根本。

b、曾在(Gewesenheit)-被抛

值得注意的是,海德格尔说?曾在?而不说?过去?:?过去?过去了就不再存在,而?曾在?指的是我之被抛地生存,只要Dasein存在,它的曾在就为它所承负着。或者说,?曾在?不会过去,它过去了也仍然在而不是不在。

?曾在?(Gewesenheit):Sein-gewesen-Wesen。黑格尔从?存在?推演?本质?就是用的这个公式。海德格尔则主要是取其包含着存在的意思。

按照传统的观点,曾在已成过去,就不再存在,时间线性地流逝着,虽然我也可以说?曾在?(过去)推动着?当前?(现在),也推动着?将来?。海德格尔则认为,?只有当Dasein 是将来的,它才能本真地是曾在。曾在以某种方式源自将来?(386)。

这句话十分费解,与通常观念完全颠倒。过去既成过去就是过去,怎么会因将来而成为过去,并且?源自?将来?

因为海德格尔所说的?曾在?源自Sorge之?已经在……中的存在?即?实际性?或

?被抛状态?。我们在情绪中现身,发现?我在且不得不在?乃至?我在且不得不能在?,这就是被抛状态――Dasein被抛入可能性的境域之中。因而无论Dasein如何能在如何自由,它都是被抛入可能性的在者,被抛入自由的境域之中。?被抛?=?曾在?=(传统观念的)过去。就此而言,Dasein只要存在着就是被抛,因而只要Dasein在,?曾在?就在,不可能成为过去。另一方面,曾在之被抛不是被抛入现成状态去,而是被抛入能在,被抛入自由,因而这曾在的被抛=被抛入了?将来?。或者更进一步讲,Dasein是因为被抛入了将来,才有曾在的。如果就Dasein之被抛(实际性)=曾在而论,被抛之曾在本来就是被抛入能在的将来。这也就是为什么海德格尔说,?曾在以某种方式源自将来?,因为Dasein的曾在――本真的曾在――源自Dasein的?先行?-?能在?-?将来?。反过来说,Dasein如果没有先行-能在-将来,就不可能本真地曾在。

因此,海德格尔说:?只要Dasein实际上生存着,它就从未过去,反倒总在‘是我的曾在’的意义上曾在。而只有当它存在着它才能是曾在的?(388)。在某种意义上说,道理很简单,虽然不一定好理解:对Dasein来说,对生存着存在着的Dasein来说,只要它存在着,它的存在就不可能?过去?。就Dasein之zu

sein的本性而言,它不仅存在着就不可能不存在,而且主导着它的存在的乃是它的?先行?亦即将来。因为Dasein的存在=生存=能在。

c、当前(Gegenwart)-沉沦

当前:gegen-wart(warten“wait”:①等,等待;②看护,照料):直面某种东西等着它出现――?与……相遇?。因此,当前同样源于将来。

?当前?相对于?作为寓于……的存在?即?沉沦?。Dasein?在世界中存在?总已寓于世界之中――寓于在者、寓于他人……。应该说,当且仅当Dasein是zu sein是能在的时候,它才能?寓于……之中存在?,无论这种?寓于?是本真的还是非本真的,Dasein的存在都根源于它的能在-将来。

?从将来回到自身来,决断就有所当前化地把自身带入处境。曾在源自将来,其情况是:曾在的将来从自身释放出当前?(387)。

如前所述,Gegenwart=?直面某种东西等着它出现?。因而?寓于世内在者?就是让在者来?照面?,这只有在?当前?才是可能的。

因此,当前(现在)同样源于将来:被抛入能在的Dasein提前到死,投身于自己的将来,从而从自身释放出?现在?――?在世?=?能在世?。直白地说,Dasein的?现在?乃是其能在的将来?当前化?――对Dasein来说,没有将来,没有可能性,没有筹划,就没有现在。(待续)

(续前)于是,海德格尔给?时间性?下了一个定义:?我们把如此这般作为曾在着的有所当前化的将来而统一起来的现象称作时间性?,?时间性绽露为本真的烦的意义?(387)。由此可见,海德格尔的时间性概念的核心是?将来?――真正意义上的?将来?,而不是通常

观念中的?将去?。不是?去远?而是?切近?。不是远离自己,而是走向自身。

我们不要从通常观念的角度理解海德格尔的?时间性?概念,在没有仔细思考海德格尔的时间观之前,甚至在没有讲到时间性之前,我也经常从流俗的时间观思考存在,将存在是Dasein中的显现理解为:没有流逝着的时间,Sein就无从显现。或者是将zu sein理解为时间上的持续显现。实际上,海德格尔讲存在与Dasein之间的关系不是这个意思,否则,Sein=在者了。对海德格尔来说,时间性不是从过去-现在-将来,诸片断的接续绵延。海德格尔的时间性不是线性的,不是一去不复返的流逝,而是?曾在着的将来释放出当前?。

理解海德格尔时间性概念的关键是?能在?。作为可能性的存在或存在可能性,这里所说的可能性并不是与现实性相对的可能性,如此说来,仍然是线性的时间观。在传统线性的时间观中,走向未来,出离自身,就无法回头,等于是踏上了?江湖不归路?,这种时间是不可逆转的,那等于说没有过去(过去已经不在了),没有现在(现在势必流逝而成为过去),也没有将来(将来不曾现在,也无从成为现在)。因此,传统的时间是毁灭的力量,什么都不可能保持住。Dasein的时间与此不同,它向死而在,在向终结存在中成为自身,保持其自身为可能性。因而?曾在?不曾过去,仍然保持着将来:?曾在着的将来?。同样,?当前?也不是?现在?而是?面对……的等待?-?照面?,同样保有?将来?。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Dasein不是像通常人们所理解的那样,由?过去?推动着走向?将来?,而是?曾在-当前-将来?一起推进的――立体的统一现象。

其实,就时间观而言,如果不算古代循环式的时间观,有三种典型,一是传统的线性时间观,以牛顿物理学为代表,一是辩证的时间观,以亚里士多德特别是黑格尔为代表;一是海德格尔的时间观。线性时间观我们不用说了。简单说一说黑格尔式的辩证时间观。

当我们说到黑格尔的时间观时,并不是要解释《自然哲学》中的观点,而是从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意义上说的,实际上关涉的是黑格尔的形而上学观。我在讲到西方哲学史,尤其是形而上学的历史的时候,总是将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看作是两座遥相呼应的里程碑,因为亚里士多德的许多思想是在黑格尔哲学那里从潜在成为现实的。黑格尔一方面为了扬弃形而上学的僵死性(实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扬弃线性的时间观念(因果观),将时间性因素或者说运动变化的因素融入了形而上学之中,将实体解说为自我运动自我完成的目的论体系。

不恰当地讲,不同于传统的线性的时间,海德格尔的时间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结构――源始的统一现象。

Dasein只要存在着,就是可能之在,而且只有作为可能之在才是存在的。既然如此,那么也就是说,只要Dasein生存着,它的存在就不会?少?,不但不会?少?,而且会越来越?多?――可能性=无限的可能性。死亡的确使Dasein不再存在,但是从存在论上说,Dasein走向死亡并不是存在越来越少,并不是越来越衰老,一句话,不是?存在到头?,而是?向终结存在?。所以从存在论上看,Dasein面向死亡,倒使它的存在越来越?多?了,因为Dasein向死而在,本真地在世,能在地成为能在,它就开启了可能性的境域,勇敢地投身于其中。不错,Dasein有死,因而是有限的。然而这个有限限制的不是Dasein的存在,而是可能之在的实现。因此,借用现代宇宙论的说法,Dasein的时间是一种?有界无限?的时间。这里所说的?无限?并不是说,Dasein原则上面对着无限多的存在可能性而人只能实现其中的一小部分,那还是现成性的线性的时间。Dasein的无限性指的是无论何

《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观

《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观(1)- 〃海德格尔〃爱智论坛 第四章现象学运动第三节海德格尔?此在与时间?里面所画的表格(126页):时间性此在的存在之存在状态 过去沉沦态 现在抛臵态 将来生存态 先行于……的存在――生存――将来Sorge:已经在……的存在――被抛――曾在寓于……中的存在――沉沦――当前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很高兴不经意间找到了五维时空坐标系的发明者wdek先生.我对您挑战权威的勇气和持续钻研的耐性表示钦佩,不过我不得不指出的是您在建立整个体系之前的假设的逻辑性错误.您关于光速的相对性的探索的起点恰恰是先假定光速不变---也就是说您其实是在与爱因斯坦所采用的理论建立的基础相同的对于光速不变的假定上开始推论光速的相对性的.如果推导的结果指向与实际结果(实验的可重复验证的结果)一致,那就与您的初衷相悖,反过来证明相对论的基础是牢固的.如果情况相反才能说,相对论错了----但是(我只粗略的翻了一遍您的著作,但是并不妨碍我理通其中的逻辑性证明过程)这却是您极力避免出现的情况.您的推导过程也许在数学上可以成立(在某些情况下),但是因为您的前提与结论是完全相反的,这里就不可避免的有逻辑错误.我读到您的著作也纯是偶然,我首先读到了关于五维时空坐标系的论述.对于您在五维时空坐标系加入的那个t坐标,我当时的感觉是海德格尔的时间性的物理应用.这是令我震惊的.因为这样做无疑是把海德格尔的纯粹个人体验式样的时间与物理学根植于的对应于客观世界的理论体系中的时间臵入同一模型中(且不论这个模型的现实可能性)加以考察.这同样是一种逻辑混乱.因为海德格尔是不相信"流俗的"时间观念的,而这个流俗的时间观念却是自经典物理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所一直沿用的,尽管我们根据相对论来看这个经典的时间观念必定要受到怀疑.我认为您的错误就在于将海德格尔的本己概念移植入科学.有时间的话,我将继续说明这种做法之所以不能成立的根源所在. 时间与变易、变化或运动有关,人们所持的是一种空间化的时间观念。 注:空间化的时间观念:外时间而已 ------------------------------------ 因此,借用现代宇宙论的说法,Dasein的时间是一种?有界无限?的时间。 注:?有界无限?:?无界限的有限?。首先是有限,在有限的基础下有一种无限。 ------------------------------------ Dasein的无限性指的是无论何时何地它都是可能之在,它存在着就保持其自身为可能之在。 注:即认识无限尔。 ------------------------------------ 一个在者总要?出离?自身变成他物――变易,但是在者不可能保持住?绽出?且总是在?绽出?。 ?出离?:?必然性的出离?! 变易:?变易?! ------------------------------------ 人的理想――即使不是唯一的也是最高的理想――就是超越时间,超越有限性。

论纳博科夫的文学观

论纳博科夫的文学观 刘佳林 2012-9-28 14:20:05 来源:《国外文学》(京)2006年1期作者简介: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内容提要:纳博科夫把伟大的文学作品称为童话,强调文学的想象性和魔力,认为这种魔力既渗透在欺骗性的叙述技巧及语言中,也表现在文本的细节里。通过将普希金、果戈理等现实主义作家创造性地解释为非现实主义作家,纳博科夫确认了可倚赖的文学传统,使“文学即童话”的理论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学土壤。他对幻想性的推崇既是象征主义影响的结果,也是个人生活遭遇所致。因为并不拒绝深邃的道德内涵,他的文学观念与“为艺术而艺术”又有着根本区别。 关键词:童话想象文学传统为艺术而艺术 在从事文学创作的同时,纳博科夫曾经撰写了大量的文学讲稿,其中包括《尼古拉?果戈理》(1944)以及经由后人编辑整理的《文学讲稿》(1980)、《俄罗斯文学讲稿》(1981)、《<堂吉诃德>讲稿》(1983)等。这些讲稿与他翻译《叶甫盖尼?奥涅金》(1964)时所写的评注及访谈录《坚决的意见》(1973)等一起比较系统地反映了作家的文学观念和批评方式,它们既为读者理解他所分析的对象提供了一种新颖的视角,也为我们阅读作家本人的作品提供了一把重要的锁钥。因此,系统梳理纳博科夫的文学观念成为我们把握他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准备。 一 纳博科夫把所有伟大的文学作品都称为童话,他说:“我们应该尽力避免犯那种致命的错误,即在小说中寻找所谓的‘真实生活’,我们不要试图调和事实

的虚构与虚构的事实。《堂吉诃德》是一个童话,《荒凉山庄》是一个童话,《死魂灵》也是如此。《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则是最伟大的童话。”① 把文学等同于童话,纳博科夫考虑的是二者在幻想这一维度上的相似。几乎所有论述童话的著作都把幻想视为童话的本质属性,而文学在纳博科夫看来则首先是它的幻想品性。 纳博科夫坚决反对文学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这种说法,这种反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他反对所谓客观世界、“日常现实”的说法,不相信存在一个可以作为最后的根据的真实世界。有评论家指责他小说中的“生活是静止的,它们可能因无法摆脱的情感而变得紧张,但却不像日常现实中的生活那样四分五裂”,纳博科夫反击说:“谁的‘真实’?哪里的‘日常’?让我来说,‘日常现实’这一概念才是完全静态的,因为它预先假设了一个永远可供观察,基本客观并且众所周知的环境。”②他又说:“真实是很主观的东西。我只能将它界定为知识的不断积累,是特化活动。”③ 第二,他反对艺术行为是镜子式的观照的说法,反对将艺术作品与生活进行对应和比附。这又包括两层意思。首先,他认为一切艺术行为从最初的准备阶段就已经开始了创造。纳博科夫认为,印象造就不了优秀作家,“好作家在印象尚未成形时就亲自动手编排它们”,④“写作的艺术首先应将这个世界视为潜在的小说来观察;……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材料当然是很真实的(只要现实还存在),但却根本不是一般所公认的整体;而是一堆杂乱无章的东西。作家对这摊杂乱无章的东西大喝一声:‘开始!’霎时只见整个世界开始发光、熔化、又重新组合,不仅仅是外表,就连每一粒原子都经过了重新组合。”⑤每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

4.3 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 4.3.1 同时的相对性 光速相对于所有惯性系中的观测者以不变的速率传播,其惊人的结果是:时间一定是相对的。 1 “同时”的定义 设A 、B 两处发生两个事件,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发出两光信号,若在A 、B 的中心点同时收到两光信号,则A 、B 两事件是同时发生的。这就是用光前进的路程来测量时间,而这样定义的理由就是光速不变,这样的定义适用于一切惯性系。 2 爱因斯坦理想的 “火车对钟实验” 设有一列火车相对于站台以匀速向右运动,站台上的观测者测得当列车的首尾两点与站台上的A ,B 两点重合时,站台上的A ,B 两点同时发出一个闪光,所谓“同时”,就是两闪光同时传到站台上的中心点C 。但对于列车来说,由于它向右行驶,车上的中点先接到来自车头方(即站台上的A 点)的闪光,后接到来自车尾方(即站台的B 点)的闪光。于是对于列车上中点的观察者来说,A 点的闪光早于B 点。就是说,对于站台参照系是同时的事件,对于列车参照系就不是同时的,即事件的同时性是相对的。 在一个惯性系中的两个同时事件,在另一个惯性系中观测不是同时的,这是时空均匀性和光速不变原理的一个直接结果。 3 同时的相对性 设在惯性系S 中,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两事件,时空坐标分别为(x 1,0,0 ,t )和(x 2,0,0,t ),则根据洛仑兹变换式(4-4a ),有 2221'11c u c ux t t -- =, 2222'21c u c ux t t --=,即()012 2122 '1'2≠---=-c u x x c u t t 讨论 1 从上可知,在某一惯性系同时不同地发生的两个事件,在另一惯性系中观测则是不同时发生, 这就是狭义相对论的同时相对性。同时相对性的本质在于在狭义相对论中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关联的。若u 沿x 轴正方向,且12x x ->0,则0' 1' 2<-t t ,可得出结论,沿

《存在与时间》中的“在世”概念之阐释

《存在与时间》中的?在世?概念之阐释 在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中,?在世?是一个最根本的概念,《存在与时间》第一篇就是围绕着在世来展开论述此在的各种规定性,或者说,此在正是通过对在世的种种情态的揭示而得以阐明的。此在的性质之一就是去存在,而存在只能是?在世界之中存在?;此在的各种规定,都是植根于?在世现象?之中。也正是从这一着眼点出发,海德格尔毫不留情地批评传统本体论全都是无根的本体论,因为传统本体论跳过了在世现象,不是以?在世存在?作为出发点,所以无法抓住存在,而只是抓到了存在者。这在海德格尔看来正是本末倒置,因为只要存在还被当作自明的现象而放在一边因而还停留在暗晦之中,对存在者的研究只能是劳而无功的,无法抓住存在的真正意义。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海德格尔才作出了?存在者状态的?(Ontisch)性质与?存在论的?(Ontologisch)性质的区分,这一区分奠定了与传统本体论截然不同的基础本体论(Fundamental Ontology)的基础。 本文首先揭示出?在世?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第一篇的总体结构上所处的位置。在世不仅是海德格尔思维方法上的着眼点,是其论述方法上的着手处,更重要的是其思想体系——尤其是其基础本体论中的最根本的基础。此在有两种根本性质,即存在(Existenz)与向来我属性(Jemeinigkeit);此在的展开有三种情态:情绪、领会和言谈;此在的存在又有三种结构:被抛、筹划和沉沦。此在的这些性质、存在结构和展开方式,都植根于在世本身,海德格尔对它们的阐明,就揭示了此在在世本身的实际生存活动。第二方面论述了世界之为世界如何在?在世?的基础上开展出来。海德格尔批评传统本体论超越主体与超越对象世界之间的对立,指出不是先有世界然后才有主体及其对世界的概念;也不是先有一个无世界的孤立的主体,然后从主体之内投射出一个世界。这两种看法,或者假定了实在的优先地位,或者假定了主体和内部经验的优先地位,都把世界现象给遗忘了,都从在世的实际境遇之上跳了过去,从而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与此相反,海德格尔认为,在世存在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通过此在的在世活动才能揭示出世界本身的存在,而海德格尔对此在的各种性质和展开方式的揭示,就是以对在世现象的揭示为基础的。第三方面论述了在世存在的总体结构及其存在论基础,即在世;也就是把在世的存在在存在论上把握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烦。 一、?在世?在第一篇中的地位 此在有两个性质:?存在?与?向来我属性?。此在的?存在?不同于现成存在者的存在,而是去存在。而?向来我属性?使得此在得以以自己的存在作为最本己的可能性来对它有所作为,就是说作为可能性而存在,它可以在其存在中选择自己本身,获得或失去自己本身,而这些就是其存在的可能性,因而是积极的。因此海德格尔认为,非本真状态也是存在的样式。由于此在的上述性质,海德格尔指出,必须用独特的、不同于对待现成存在的方式来对待此在,即不能把它的存在当成是自明的,而必须先在存在论上?给出?它的存在来!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对它的领悟。此在分析亦不应在一种?确定?的生存活动的差别相?中来阐释,而是要在这一生存活动的无差别的平均状态中来阐释,因为这种平均状态乃是此在存在的积极的现象性质,一切如其所是的自下而上活动都从这一存在方式中来又回到其中去;此在在这种状态乃至于逃避它的存在和遗忘它的存在这类方式中现身。因为此在的这种独特的存在特性,海德格尔提出了此在的生存论性质与作为非此在式存在者的存在规定性这两个范畴的

纳博科夫的文学语言观分析

纳博科夫的文学语言观分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纳博科夫(1899-1977)是二十世纪享誉全球的文学大师,其创作生涯接近于50 年,成就斐然. 其在在童年就已掌握三种语言:俄罗斯语、英语、法语,这三种语言的交相穿插也是其日后文学创作中的一大景观。在其万花筒般的文学语言魔法中,多语言的穿插仅是众多明显表象之一,而深藏其后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意向是“文学即语言”。这种文学语言观不是形式主义式的辞藻堆砌,也不是现实主义化的情景逼真,而是一种脱离一般世俗经验的华丽与玄异相接的复杂性和迷惑性。这也造就纳博科夫之于文学的独特位置和特殊影响。本文选取了其代表作《洛丽塔》的开头两段进行描述分析,尝试展现纳博科夫文学作品中的一种深层语言表达观。 (第一段) Lolita, 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 My sin, my soul. Lo- lee- ta: the tip of the tongue taking a trip of three stepsthe palate to tap, at three, on the teeth, Lo. Lee. was Lo, plain Lo, in the morning, standing four

feetin one sock. She was Lola in slacks. She was Dolly atschool. She was Dolores on the dotted line. But in my arms shealways Lolita. (第二段) Did she have a precursor ?She did , indeed she did. In pointof fact, there might have been no Lolita at all had I not loved, one summer, a certain initial girl- child. In a princedom by thesea. Oh when? About as many years before Lolita was born as age was that summer. You can always count on a murderer for a fancy prose style. 在这段著名的段落中(《洛丽塔》的开头),我们能感受到一个完全迥异于一般文学想象的氛围。这个氛围是有远距离时间上的反思的,更是有近距离身体性的温情的,是浪漫的也是邪恶的,是挑逗的也是忏悔的。纳博科夫超强的语言天赋造就了这种怪异。具体分析,有如下两点最为明显: 1.身体性的文学语言“复魅” 第一段中明显的押头韵(“L”和“t”),表明这是一个极度诗意化的喃喃自语情景。押头韵更多是一种记言化的押韵手段,其指向的是口语情景,light 和fire 的使用则是浪漫化的用意,其让读者感受的是一个极具情怀的戏剧性独白,其也拉开了整部小说的“内心”向

空间叙事理论视阈中的纳博科夫小说研究

空间叙事理论视阈中的纳博科夫小说研究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洛维奇·纳博科夫(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1899-1977)是享誉世界的、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是一位高产作家,共有18部长篇小说、近70部短篇和大量诗歌、戏剧、散文、传记、翻译与文论问世。 他多才多艺,兼小说家、蝶类学家、大学教授、诗人、翻译家、剧作家、文学评论家于一身,能熟练地用英俄法三种语言进行文学创作,还精通象棋、绘画与网球。夏皮洛(Gavriel Shapiro)认为,纳博科夫不仅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已知的最后一位最多才多艺的人。 当然,纳博科夫之所以广为人知,主要源于其小说创作取得的巨大成就。《洛丽塔》、《微暗的火》、《阿达》、《普宁》、《防守》等已成为美国许多大学文学课的必读书目。 数不清的现当代作家,包括厄普代克(John Updike)、品钦(Thomas Pynchon)、巴斯(JohnBarth)、阿尔比(Edward Albee)、怀特(Edmund White)、德里罗(Don DeLillo)、拉什迪(Salman Rushide)等都受其影响。本文将在空间叙事理论视阈中研究纳博科夫小说的空间特征。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学术界经历了一场引人注目的“空间转向”,这一转向波及文学,便产生了空间叙事理论。从其发展脉络看,首先“空间”是一种认识论范式转向,与时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它强调脱离传统时空观,旨在探索新的凸显空间重要性的文学再现方式。其次,空间叙事探讨的范围既包括书写等传统上重时间的文本,也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重空间的文本,还包括电影、电视、动画等既重时间又重空间的叙事媒体。

大学物理第4章 狭义相对论时空观习题解答改

习 题 4-1 一辆高速车以0.8c 的速率运动。地上有一系列的同步钟,当经过地面上的一台钟时,驾驶员注意到它的指针在0=t ,她即刻把自己的钟拨到0'=t 。行驶了一段距离后,她自己的钟指到6 us 时,驾驶员瞧地面上另一台钟。问这个钟的读数就是多少? 【解】s)(10) /8.0(16/12 2 2 0μ=-μ= -?= ?c c s c u t t 所以地面上第二个钟的读数为 )(10's t t t μ=?+= 4-2 在某惯性参考系S 中,两事件发生在同一地点而时间间隔为4 s,另一惯性参考系S′ 以速度c u 6.0=相对于S 系运动,问在S′ 系中测得的两个事件的时间间隔与空间间隔各就是多少? 【解】已知原时(s)4=?t ,则测时 (s)56 .014/1'2 2 2 =-= -?= ?s c u t t 由洛伦兹坐标变换2 2 /1'c u ut x x --= ,得: )(100.9/1/1/1'''82 22 2202 21012m c u t u c u ut x c u ut x x x x ?=-?= --- --= -=? 4-3 S 系中测得两个事件的时空坐标就是x 1=6×104 m,y 1=z 1=0,t 1=2×10-4 s 与x 2=12×104 m,y 2=z 2=0,t 2=1×10-4 s 。如果S′ 系测得这两个事件同时发生,则S′ 系相对于S 系的速度u 就是多少?S′ 系测得这两个事件的空间间隔就是多少? 【解】(m)1064 ?=?x ,0=?=?z y ,(s)1014 -?-=?t ,0'=?t

0)('2=?- ?γ=?c x u t t 2c x u t ?=?? (m/s)105.182?-=??=?x t c u (m )102.5)('4?=?-?γ=?t u x x 4-4 一列车与山底隧道静止时等长。列车高速穿过隧道时,山顶上一观察者瞧到当列车完全进入隧道时,在隧道的进口与出口处同时发生了雷击,但并未击中列车。试按相对论理论定性分析列车上的旅客应观察到什么现象?这现象就是如何发生的? 【解】S 系(山顶观察者)瞧雷击同时发生,但车厢长度短于山洞长度,故未被击中。 'S 系(列车观察者)瞧雷击不同时发生。虽然车厢长度长于山洞长度,但出洞处先遭 雷击,入洞处后遭雷击,此时车尾已经进入山洞。故未被击中。 4-5 一飞船以0.99c 的速率平行于地面飞行,宇航员测得此飞船的长度为400 m 。(1)地面上的观察者测得飞船长度就是多少?(2)为了测得飞船的长度,地面上需要有两位观察者携带着两只同步钟同时站在飞船首尾两端处。那么这两位观察者相距多远?(3)宇航员测得两位观察者相距多远? 【解】(1))(4.5699.01400/12 2 2 0m c u l l =-=-= (2)这两位观察者需同时测量飞船首尾的坐标,相减得到飞船长度,所以两位观察者相距就是56.4 m 。 (3)上的两位观察者相距56.4 m,这一距离在地面参考系中就是原长,宇航员瞧地面就是运动的,她测得地面上两位观察者相距为 )(96.799.014.56/12220m c u l l =-=-= 所以宇航员测得两位观察者相距7.96 m 。 4-6 一艘飞船原长为l 0,以速度v 相对于地面作匀速直线飞行。飞船内一小球从尾部运

狭义相对论_完整版_

《大学物理》作业 No.6 狭义相对论 班级 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 成绩 _______ 一、选择题 1.按照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 在一个惯性系中,两个同时的事件,在另一个惯性系中一定是同时事件 (B ) 在一个惯性系中,两个同时的事件,在另一个惯性系中一定是不同时事件 (C ) 在一个惯性系中,两个同时同地的事件,在另一个惯性系中一定是同时同地事件 (D )在一个惯性系中,两个同时不同地的事件,在另一个惯性系中只可能同时不同地 (E )在一个惯性系中,两个同时不同地的事件,在另一个惯性系中只可能同地不同时 2.在狭义相对论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 一切运动物体相对于观测者的速度都不能大于真空中的光速 ② 长度、质量、时间的测量结果都是随物体与观测者的相对运动状态而改变的 ③ 在一个相对静止的参考系中测得两事件的时间间隔是固有时 ④ 惯性系中的观测者观测一只与他做相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时钟时,会发现这只钟比与他静止的相同的钟走得慢些。 (A )① ③ ④(B )① ② ④(C )① ② ③(D )② ③ ④ 3. 在某地发生两件事,静止位于该地的甲测得时间间隔为4 s ,若相对于甲作匀速直线 运动的乙测得时间间隔为5 s ,则乙相对于甲的运动速度是(c 表示真空中光速) [ ] (A) (4/5) c . (B) (3/5) c . (C) (2/5) c . (D) (1/5) c . 4. 有一直尺固定在K ′系中,它与Ox ′轴的夹角θ′=45°,如果K ′系以匀速度沿Ox 正方向相对于K 系运动,K 系中观察者测得该尺与Ox 轴的夹角 (A) 大于45° (B) 小于45° (C) 等于45° (D) 无法确定 [ ] *5. 一火箭的固有长度为L ,相对于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为v 1,火箭上有一个人从火箭的后端向火箭前端上的一个靶子发射一颗相对于火箭的速度为v 2的子弹. 在火箭参考系中测得子弹从射出到击中靶的时间间隔是: [ B ] 在地面参考系中测得子弹从射出到击中靶的时间间隔是:(c 表示真空中光速) [ C ] (A) 21v v +L . (B) 2v L (C) 21212)/v (1c v c L v L -+ . (D) 222) /v (1v c L - .

《存在与时间》关于死亡的生存论分析 张志伟

向终结存在 ――《存在与时间》关于死亡的生存论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张志伟 【内容提要】 对死亡的生存论分析是《存在与时间》中最富魅力的章节之一。本文按照《存在与时间》的线索梳理海德格尔对于死亡的生存论分析,以?存在到头?与?向终结存在?来区别沉沦的死亡观与生存论的死亡观,通过?向终结存在?凸现时间性之?有终的将来?,探讨死亡的存在论意义以及与时间性之间的关系。顺便摆出一个问题:终有一死从而注定没有?明天(将来)?的存在者,如何能够确立一种以?明天(将来)?为核心的人生哲学。 【关键词】存在、此在、死亡、存在到头、向终结存在、时间性 《存在与时间》的主题是?存在问题?,不过它已完成的部分主要是对?此在?(Dasein)的生存论存在论分析,旨在为建立一种基础存在论做准备,因而?存在问题?是围绕?此在问题?来展开回答的。由于海德格尔以现象学方法对此在的日常生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生存论-存在论分析?,往往使人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人生哲学式的解读。毫无疑问,《存在与时间》对于一个人的人生观可能产生极其强烈的震撼作用,尤其是其中关于死亡的思考,但如果仅仅从这个角度理解海德格尔,从伦理学的角度理解存在论,显然难以通达其思想的本源境域。无论海德格尔的思想能否成就一种人生哲学,存在论都是其关注的核心。然而,如果反过来从存在论去理解伦理学,那又当别论。本文讨论《存在与时间》中的死亡概念有两个层面(尽管我们有时很难把它们分开),其一是存在论的,其一是伦理学的,意在通过海德格尔关于死亡的生存论分析,讨论它的伦理学意义。 《存在与时间》在哲学著作中向以晦涩难解而著称,甚至近40年之后才有了第一个英译本。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实际上《存在与时间》的结构极其严谨,堪称丝丝入扣,环环相接,而其论述之充分,甚至有罗嗦累赘之嫌。究其难解之原因,主要在于

最新 《天赋》为例谈纳博科夫细节的特征-精品

《天赋》为例谈纳博科夫细节的特征 被问到“果戈理对别特尼谢夫将军的描绘意在揭示什么”时,还在上高中的纳博科夫回答:“作者想告诉我们将军穿的是深红色睡衣。”[1](164)纳博科夫对细节的偏好延续一生,他在晚年接受采访时说,“在高雅和纯科学中,细节即一切。”[2](168)细节是纳氏批评观的核心范畴,它被提升至本体的高度。而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也体现出显著的细节性,恰如我国纳博科夫专家刘佳林所言,纳博科夫的小说“基本上是细节的艺术”。[3](5) 然而,纳博科夫高超的艺术手法和他对艺术的反复强调容易被人误解,认为他只是重手法轻思想的“天才的空心舞者”,[4](298)但其实手法与思想密不可分,纳博科夫富有艺术性的细节背后也隐含着深刻含义。美国作家厄普代克说得很好:“尽管他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以前语词从未提供的感觉,尽管他玩弄一些噱头让他从书中跳出来,但我们仍然更多地只是感到有趣,而不是信服。也许错在我们这边,我们还没有准备,……因而读不懂他魔法背后的意 义。”[](30)纳博科夫本人也提醒:“希望严肃的批评家具备足够悟性来了解,无论我使用什么术语或修辞,我的目的都不是要故弄玄虚,而是要最真切地表达我的感受与思想。”[2](179)本文的目的就是揭示纳博科夫细节魔法背后的思想意义。 被作家本人称为自己“最长、最好、最怀旧的”[2](13)的俄语小说《天赋》(1937-1938)堪当研究其细节恰当的对象文本,因为它既是纳氏俄语小说的巅峰之作、具有成熟的纳氏风格,又是他小说创作中的核心作品,他30年里几乎所有主要的艺术活动都可以溯源到《天赋》。[1](633-634)我们将从《天赋》中看到,事实上,纳博科夫的细节直接与文学本质相连、直接与生命相连。 一、细节:值得记忆的生命痕迹 纳博科夫细节的第一个意义是“那只燕子”,它指生命里值得记忆与珍惜的每一时刻。带有这类意义的细节都可称为“那只燕子”。 “那只燕子”出自《天赋》主人公费奥多尔在文学晚会上朗诵的诗歌《燕子》。纳博科夫63岁接受采访时回忆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一首俄语诗: 一日我俩于黄昏 在一座古桥上站立。 告诉我,我问,你可会至死 记住那只燕子? 你答,当然!于是我俩开始啜泣, 如生命在飞翔中出声凄厉! 到明天,到永远,到黄泉, 一日,一座古桥边……[6](345) 俄罗斯学者伊琳娜·扎哈洛芙娜提出,《燕子》蕴含了纳博科夫所有的艺术。 ①她的断言没有夸张。我们能从这首诗里找到具有纳氏风格的非功利细节产生的原因和意义,而这些又涉及作家创作的一个中心主题——时间。 纳博科夫的回忆录里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句子: 雪花以优雅、刻意放慢的动作轻触街灯,仿佛要告诉人这戏法是怎么变的。[7](19) 我们能从这个句子受到启发:原来,作家刻意放慢书写的节奏,就是要告诉人

大学物理练习题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及其时空观

练习十九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及其时空观 一、选择题 1. 静止参照系S中有一尺子沿x方向放置不动,运动参照系S′沿x轴运动,S、S′的坐标轴平行。在不同参照系测量尺子的长度时必须注意 (A) S′与S中的观察者可以不同时地去测量尺子两端的坐标。 (B)S′中的观察者可以不同时,但S中的观察者必须同时去测量尺子两端的坐标。 (C)S′中的观察者必须同时,但S中的观察者可以不同时去测量尺子两端的坐标。 (D) S′与S中的观察者都必须同时去测量尺子两端的坐标。 2. 下列几种说法: (1)所有惯性系对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等价的。 (2)真空中,光的速度与光的频率、光源的运动状态无关。 (3)在任何惯性系中,光在真空中沿任何方向的传播速度都相同。 其中哪些正确的? (A)只有(1)、(2)是正确的。 (B)只有(1)、(3)是正确的。 (B)只有(2)、(3)是正确的。 (D)三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3. 边长为a的正方形薄板静止于惯性系S的xOy平面内,且两边分别与x轴、y轴平行,今有惯性系S′以0.8c(c为真空中光速)的速度相对于K系沿x轴作匀速直线运动,则从S′系测得薄板的面积为 (A)a2。 (B) 0.6a2。 (C) 0.8 a2。 (D)a2/0.6。 4. 在某地发生两件事,静止位于该地的甲测得时间间隔为6s,若相对甲以4c/5(c表示真空中光速)的速率作匀速直线运动的乙测得时间间隔为 (A) 10s。 (B) 8s。 (C) 6s。 (D) 3.6s。 (E) 4.8s。 5. (1)对某观察者来说,发生在某惯性系中同一地点,同一时刻的两个事件,对于相对该惯性系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其它惯性系的观察者来说,它们是否同时发生? (2)在某惯性系中发生于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两个事件,它们在其它惯性系中是否同时发生? 关于上述两问题的正确答案是: (A)(1)一定同时,(2)一定不同时。 (B)(1)一定不同时,(2)一定同时。 (C)(1)一定同时,(2)一定同时。 (D)(1)一定不同时,(2)一定不同时。 6. 一尺子沿长度方向运动,S′系随尺子一起运动,S系静止,在不同参照系中测量尺子的长度时必须注意 (A) S′与S中的观察者可以不同时地去测量尺子两端的坐标。 (B)S′中的观察者可以不同时,但S中的观察者必须同时去测量尺子两端的坐标。 (C)S′中的观察者必须同时,但S中的观察者可以不同时去测量尺子两端的坐标。 (D)S′与S中的观察者都必须同时去测量尺子两端的坐标。 7. 按照相对论的时空观,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在一个惯性系中不同时也不同地发生的两件事,在另一个惯性系中一定不同时。 (B)在一个惯性系中不同时但同地发生的两件事,在另一个惯性系中一定不同时。 (C)在一个惯性系中同时不同地发生的两件事,在另一个惯性系中一定不同时。 (D)在一个惯性系中同时同地发生的两件事,在另一个惯性系中一定也同时同地。 8. 在高速运动的列车里(S′系)一物体从A运动到B,经历的时间为Δt′> 0;而在地上(S系)的观察者看列车上的A、B两点的坐标发生变化,物体运动的时间变为Δt,则在S中得到的结果是 (A)一定是物从A到B,Δt > 0。(B)可能是物从B到A,Δt > 0。

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观念(一)

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观念(一) 摘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利用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方法,对空间现象作了深入的探讨,消解了流俗的空间解释,首次提出了生存论存在论的空间观念,对于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重新确立和把握哲学研究的主题、对象和方法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通过集中考察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空间问题的探讨,凸显了其在空间问题研究上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深入地揭示和剖析了这一研究所存在的理论缺陷和难题,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海德格尔生存论存在论的时间观念在解决存在的意义问题时所固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 关键词:海德格尔;此在;空间;空间性;时间;时间性 “回到实事本身”这是现象学的基本方法和精神。当海德格尔把这种方法和精神自觉地运用和贯彻到自己的哲学思考之中时,真正的问题就转换成了“回到存在本身”,而具体到空间问题时,则又变成了“回到空间本身”。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就是:海德格尔为什么要回到空间本身,以及他是如何回到空间本身的。 一、问题的提出 总体而言,人类的空间经验无外乎有这样几种:处所经验、虚空经验、广延经验。围绕这些空间经验,在人类近代认识史上逐步形成了以下几种空间观念:①实体论的空间观念以牛顿为代表;②关系论的空间观念以莱布尼茨为代表;③属性论的空间观念以笛卡儿为代表;④先?验论的空间观念以康德为代表〔1〕1-3。海德格尔把上述这些传统哲学的空间观念称之为是“流俗的空间解释”,认为这种解释一再地遗忘和遮蔽了作为现象实情的“源始而本真的空间”。空间的源始性问题仍旧被搁置在我们的思所茫然不知的地方。 海德格尔把对存在和存在者的区分这一其思想展开的指导性原则贯彻到了对空间问题的研究中。传统哲学在对空间进行思考时,有一个不明言的前提,那就是:空间总存在。但它们从来不问“空间如何存在”,而总是在问“空间是什么”。而在海德格尔看来,空间绝对不是“什么”。我们不能问“空间是什么”,而只能问“空间如何存在”。哲学家们要追问“空间是什么”,这就把空间当做了一个存在者,而试图在本质主义的思想路线上为空间下一个本质定义。对于空间问题,我们只能通过“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寻找一种前理论的、非对象性的经验构成方式,不是对空间作出“什么”(Was)或“内容”(Gehalt)的对象性规定,而是要显示出实事(现象)的“如何”(Wie),也即是说要显示出对空间现象的“拥有方式”、“通达方式”,把握它的“如何存在”(Wiesein)〔2〕。 二、空间与此在 海德格尔在其基础存在论范围内对空间问题的探讨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要用现象学的还原方法和解释学方法消解流俗的空间解释,从物理学的、数学的空间观念中还原出源始而本真的空间观念。而要完成这项工作,在他看来则必须从此在的空间性问题入手。海德格尔认为,“在世界之中存在”(in-der-Welt-sein)是此在之有空间性的可能条件。因为,“此在本质上不是现成的存在,它的空间性不可能意味着摆在‘世界空间’(Weltraum)中的某一个地点上,也不意味着在一个位置上上手存在”〔3〕122,所以,无论空间性以何种方式属于此在,都只有根据此在存在的基本建构,即“在世界之中存在”才是可能的。“在世界之中存在”不仅是此在之空间性的可能条件,而且也是世内其他存在者之空间性的可能条件;只有把此在的空间性问题解说清楚了,非此在式的其他世内存在者的空间性问题才能得到合理的说明。 海德格尔在解释何谓“在世界之中存在”时,首先对“在……之中”这一结构作了一番分析。在常识看来,“在……之中”这个用语称谓着一种存在者的存在方式一个存在者在另一个存在者“之中”。比如说,水在杯子“之中”,衣服在柜子“之中”。但是,在海德格尔看来,在某个现成东西“之中”现成存在,是世内非此在式存在者的存在方式,这种所谓的“在之中”(in-Sein),严格地来讲,应该叫做“在之内”(innerhalb)。此在必须同“在之内”这种存在方式划清界限。此在只能是“在之中”。“‘在之中’不意味着现成的东西在空间上‘一个在一个之中’;就源始的意义而论,‘之中’

文学概论论文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文学概论 浅析《洛丽塔》中纳博科夫艺术的独创性 专业班级商务英语二班 姓名刘健平 学号 2010141040 授课教师崔姗 完成日期 2011 年 11月28日

浅析《洛丽塔》中纳博科夫艺术的独创性1955年,法国奥林匹克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英文小说。小说描写了中年男子亨伯特与年仅12岁少女洛丽塔的恋情故事。这本带着“文学与色情”问题的小说在欧洲文坛引起了轩然大波。这本书就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品之一的《洛丽塔》。很多人认为它是一部非道德的小说。有些人认为它是一部可以与《尤利西斯》相媲美的伟大作品。我个人认为,《洛丽塔》中虽然充满了各种毫不掩饰的“色情”描写,但它从某个侧面展示出了20世纪某些美国人的性格特点,展示出了美国某种程度上真实的一面。本篇文章,我将通过《洛丽塔》的小说艺术,浅析纳博科夫小说艺术多样性的特点。 首先,我想引用英国小说家Matin Amis在1992年一篇论文中的观点。他将《洛丽塔》的风格比作一个浑身肌肉的男人。那个男人的身体充满了美学元素,只为了让人观看,而不会出去利用。他以肌肉谋生,只是为了让人看,还图上油展示炫耀。我同意他的观点,就像雕塑艺术《大卫》、《维纳斯》,创作者们通过人的胴体展现出一种美学,有些人只能看到两具雕塑外表呈现出的样子,而艺术家就能从中看出艺术之美,看出人性的体现。《洛丽塔》也是如此。初次看来,《洛丽塔》是一部充斥的“性欲与色情”的作品,但深入其中则可以看出纳博科夫在小说中显示出的文学现代主义特征。 《洛丽塔》这部小说或首先给人们提出了一个道德问题,但它通过不正面的回答模仿浪漫主义以及浪漫爱情。其次,小说将亨伯特诱惑女生或者女人的技巧延伸到了一个智力问题,让人努力地去察觉亨伯特邪恶的品性。本部小说中,纳博科夫大量运用隐喻、暗喻、结构重叠、滑稽模仿及夸张等艺术表现手法,刻画生动的人物形象,表现小说的创新精神,在小说的创新方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 纳博科夫在他的自传《英雄》中提到:“艺术上任何一个全新的趋势都是迂回前进的,是一种影子的改变,一个转移镜子的变化。”纳博科夫小说最高尚的价值就是他的独创性。以下将从《洛丽塔》写作手法中的道德反思、滑稽模仿、迂回前进以及重叠机构来分析纳博科夫艺术的独创性。 1.道德反思 在此之前,我想说一下这部小说的男主人公亨伯特。毫无疑问,亨伯特很糟糕。他是凶残和滑稽的结合体。他十分反复无常,他对这个国家的人和风景的看法十分滑稽,他不是绅士。但是,从他的小提琴中却能听出他对洛丽塔的宠爱和同情,让读者为之着迷同时又厌恶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

得益于老师给了我们这样一个静下心来读书的机会,在繁忙的功课之余,拜读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深有感触。在过去的两年大学岁月里,一直忙于参加形形色色的社团活动,结交各个圈子的朋友,去图书馆也只是为各种考试复习,竟没有静坐下来认认真真品一本书。在这些白驹过隙的时光中,我从来没有仔细思考过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是为了什么而活着?在看到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这本书之后,我对于这方面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代表海德格尔整个哲学思想的经典著作就是这本《存在与时间》,它奠定了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基础和方向。它之所以享誉于世,是因为它在现代西方社会这个被称为“后工业社会”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意义的追问是海德格尔的巨大贡献。海德格尔所提出的存在的问题之所以在西方引起极大关注,与西方社会数百年的历史和思想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在西方社会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尤其是近代科学哲学革命以来,理性一直是一面高扬的旗帜,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必须接受理性的审判才能谋求自己的合法生存权。 在读海德格尔之前自己所理解的“存在”,就是单纯的存在,例如:“存在即合理”即“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整部《存在与时间》只关心一个问题:存在的意义问题。但是海德格尔用“存在”这个词意指什么呢?如果有什么区别的话,存在意指什么呢?“存在即合理”在《小逻辑》43页原文译文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存在”是最普遍最抽象的共相,亦即事物的本质。而所谓“合理”是指合乎理性,合乎绝对精神。这种理性不仅仅是主观的理想性,而且是事物的本质,而事物是符合自己的本质的,所以合乎理性的东西一定会成为现实所接纳的东西;当只有合乎理性的东西才能“称”为现实的时候,一切现实的存在的东西就都是合理的,合乎理性成为现实的条件。而现实中存在的现在,因为已经存在,自然而然的获得了理性的支撑,它是合理的。跳出自己的思维,不是创造性思维,思维由于存在而存在,这让我想起了唯心主义最核心的命题“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他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他从这一点出发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从这个角度出发,存在的前提是思考,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所以世界因为认识而存在,缺乏了认识那么就构不成构成世界的要素,因为自己的想象世界因此存在,意即思考才是世界的本源,这样的思考和海德格尔的命题有很大的相似处。我思故我在,我的思考铸就了我这个人,推广开来就是思考创造了所有的像。这种思想虽然我们经常去批判,但是不无道理,在没有更合适的道理替代这个道理之前这就是最合理的解释。但是这样想下去,我因为不断地思考而存在,我不思考就是走向终极的毁

《存在与时间》中的本真性哲学

《存在与时间》中的本真性哲学 作者:Ruediger Safranski 摘要: 海德格尔以重新开始为口号登上舞台。他在早期演讲中声称,要摧毁崇高的文化价值和传统的意义规定,揭发它们的一文不值的真相。他手握他的Faktizitaet(人生此在的现实性)怒不可遏地关注着“今天普遍的文化任务周围的那群小鬼”。开始十分吃力,但后来成功希望越来越大,渐渐地海德格尔从人生此在的昏暗中升了上来。现在他依据其结构把人的生存称之为:在存在中(In-Sein),现身情态[Befindlichkeit]、领悟[Verstehe]、沉沦[Verfallen]、操心[Sorge]。把时间解释为领悟任何一种存在的可能性的境域,存在的意义是——时间。要点已经点明,但为了使人理解这一点,海德格尔不仅需要这整整一本书,而是还搭上了他整个余生。海德格尔公开拒绝为历史的长时期活动制定任何项目或规划。只是人们必须利用瞬间,抓机会。然而,为了达到何种目的(Wozu)?出于甚么动机(wofuer)?不是为了远在天边的历史目标。如果还有目的存在的话,这个目的就是瞬间本身。这里讲的是对人生此在的感觉的提升。本己本真性无非是一种努力奋斗[Eigentlichkeit ist Intensitaet, nichts anders]。 Ruediger Safranski 著靳希平译 节录自《来自德国的大师─海德格尔及其时代》(Ein Meister aus Deutschland. Heidegger und seine Zeit.),第九章。本译着将由中国大陆商务印书馆出版。(编者按:在[ ]括号内的是编者所加的附注或相关词项的德语原文) 天国序曲 ...在终止了他的短期神学学习之后,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是以天主教哲学家开始他的学术生涯的。他的思想活动在对上帝进行研究的领域:在这里,上帝是我们的世界性知识

15.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及其时空观

《大学物理》练习题No.15 狭义相对论时空观及动力学基础班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静止参照系S中有一尺子沿x方向放置不动,运动参照系S'沿x轴运动,S、S'的坐标轴平 行.在不同参照系测量尺子的长度时必须注意[ C ] (A) S'与S中的观察者可以不同时地去测量尺子两端的坐标. (B) S'中的观察者可以不同时,但S中的观察者必须同时去测量尺子两端的坐标. (C) S'中的观察者必须同时,但S中的观察者可以不同时去测量尺子两端的坐标. (D) S'与S中的观察者都必须同时去测量尺子两端的坐标. 2. 下列几种说法: (1) 所有惯性系对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等价的. (2) 真空中,光的速度与光的频率、光源的运动状态无关. (3) 在任何惯性系中,光在真空中沿任何方向的传播速度都相同. 其中哪些正确的?[ D ] (A) 只有(1)、(2)是正确的. (B) 只有(1)、(3)是正确的. (C) 只有(2)、(3)是正确的. (D) 三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3. 边长为a的正方形薄板静止于惯性系K的xOy平面内,且两边分别与x轴、y轴平行, 今有惯性系K'以0.8c(c为真空中光速)的速度相对于K系沿x轴作匀速直线运动,则从K'系测得薄板的面积为[ B ] (A) a2.(B) 0.6a2.(C) 0.8 a2.(D) a2/ 0.6. 4. 在某地发生两件事,静止位于该地的甲测得时间间隔为6s,若相对甲以4c/5(c表示真空 中光速)的速率作匀速直线运动的乙测得时间间隔为[ A ] (A) 10s.(B) 8s.(C) 6s.(D) 3.6s. (E) 4.8s. 5. (1) 对某观察者来说,发生在某惯性系中同一地点,同一时刻的两个事件,对于相对该惯性系 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其它惯性系的观察者来说,它们是否同时发生? (2) 在某惯性系中发生于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两个事件,它们在其它惯性系中是否同时发 生? 关于上述两问题的正确答案是: [ A ] (A) (1)一定同时, (2)一定不同时. (B) (1)一定不同时, (2)一定同时. (C) (1)一定同时, (2)一定同时. (D)(1)一定不同时,(2)一定不同时. 6.圆柱形均匀棒静止时的密度为ρ0,当它以速率u沿其长度方向运动时,测得它的密度为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