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方案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方案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方案

群落的演替

版本:人教课标版

学校:濮阳市油田第四高级中学学科:生物

年级:高二年级

姓名:许华

课型:新授课

必修三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

一、教材分析

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四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引导学生比较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加深对群落的优势种、群落结构和类型等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多样性作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四章的前三节已经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基础知识,对种群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积累的知识,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导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②举例说出群落演替的类型。③举例说出阐明群落演替的过程。④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能力目标:①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②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全面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①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认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②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填写学案、阅读图片材料,学生

小组合作归纳)

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锻炼学生提炼重点内容进行汇报(后者主要通过学生课前自主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教师和学生一起制作多媒体课件突破)

五、教学方法

参与式教学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谈话法。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学案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课前准备:第一小组收集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有哪些。第二小组在校园内观察被人踩踏成的小路周围杂草的分布特点及分析原因。第三小组收集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入

侵情况。第四小组收集我国有关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情况。与教师一起制作多媒体课件。

九、设计思路:

十、教学过程

(一)问题探讨——案例引入

教师组织引导:出示火山爆发的图片资料并组织学生观察阅读课文P78的“问题探讨”后,设疑:1、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2、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引出课题“第4节群落的演替”(板书)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阅读“问题探讨”,思考

教学意图:创设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兴趣。结合案例,引出群落演替的课题和概念。(二)演替的过程和类型

过渡:光裸的岩石上是怎样长出森林的呢?

1、裸岩上的演替过程:

1.1 学生阅读课本79图4-14“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图片。思考学案中问题:

①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②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③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取代的含义是什么?

④在此演替过程中,土壤怎么变化?特别是植物的变化有怎样的特点?

⑤在此演替过程中,群落的丰富度、空间结构和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有什么变化?

1.2一名学生板书裸岩上的演替的几个阶段;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逐步回答问题①②③;多媒体投影展示相应图片。

1.3 在教师引导下,得出演替的概念,多媒体投影并板书

1.4 多媒体投影裸岩上的演替的几个阶段;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逐步回答问题④⑤;通过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群落演替的有关规律并多媒体投影总结。

1.5与导入呼应: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后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那么这一地区还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观察阅读图文资料,层层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层层深入地分析解决问题。

过渡:群落的演替是否只能发生在裸岩上?

2、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2.1学生阅读课本P80图4-15“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图片。思考学案中问题:

2.2一名学生板书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几个阶段;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回答问题。

3、演替的类型

3.1教师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过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相比较,分析讨论两者的不同点。师生共同归纳: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概念及区别。并展示相应图片。

3.2群落的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演替的漫长过程中,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有哪些?第一小组同学汇报成果。师生共同归纳:在这个演替的漫长过程中,不论是内因还是外因都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说明群落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生命系统。学生活动:观察图文资料对比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过渡:不可忽略的还有人类的活动。你了解的有哪些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呢?(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多媒体出示图片,引到学生说出鲁迅先生的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你是否观察过被人踩踏成的小路周围杂草是怎样分布的呢?课前,我们请第二小组的同学在校园内进行了观察,现在请他们来给大家说一下观察的结果。(学生上讲台展示课前调查成果)

学生活动:观察并分析讨论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利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2、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人类有意或无意的活动使物种的迁移也越来越频繁。

2.1第三小组展示课件相应信息

2.2从资料的描述中,你知道外来物种入侵后,增长有什么特点?会造成怎样的危害吗?

3、教师出示图片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负面影响。

人类的活动都是破坏现有的各种生物群落的吗?视频展示宁夏治理沙漠情况。

4、师生共同总结以下两点: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学生活动:展示、观看图片等相关资料,分析、举例介绍人类活动对草原、森林、水域等生物群落的影响。学习实例,归纳小结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教学意图:提高学生分析图片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人类活动影响的认识,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

5、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5.1 以前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不惜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带来的后果就是大量水土流失,洪涝灾害频繁发生。为什么大面积围湖造田是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呢?学生回答。

5.2 我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下面我们来看看第四小组为我们提供的我国有关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情况。(学生课件展示)

5.3 从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这件事上,你得到了哪些启发?学生回答。

5.4 学生总结:人类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不然,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一时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大家都能够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往后,在我们的努力下,地球一定能为我们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学生活动:展示课前调查成果。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小结

1、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组织学生自评、互评,评价四个大组课前探究及汇报过程的表现情况,给予表扬和

鼓励。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五)效果检测(精选精练)

1、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A 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 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 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 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2、群落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逐渐取代了苔藓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A草本植物繁殖力强 B苔藓植物寿命较短

C苔藓植物较草本植物低等 D 草本植物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3、下列演替中,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A 沙丘上的演替

B 火山岩上的演替

C 火灾过后的草原上的演替

D 冰川泥上的演替

4、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群落演替都是朝着对人有利的方向发展

B 人类的许多活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

C 围湖造田是洪灾频发的原因之一

D我国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并实施

5、群落不断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初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

B 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C 在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

D 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十一、作业设计

1、课本P80练习——常规作业,主要为巩固和落实认知目标服务。

2、活动与探究:以“警惕外来物种入侵”为题,写一篇科普文章。——开放性作业,学生在自主完成任务的同时,可以相互合作,通过自主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经共享,共同整理、归纳、分类,得到一种比较完整的答案。

十二、板书设计

第4节群落的演替

一、演替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二、演替的过程及类型——依据起始条件划分

1、裸岩上的演替——初生演替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次生演替:

农田弃耕→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树林

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2、人类活动有目的、有意识;控制、改造或重建新的关系。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退耕还林条例》,自2003年1月20日起施行。

十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我经过教学实践的教学设计。通过实践,我觉得成功的地方在于通过丰富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如自学教材、填写学案、小组合作、讨论归纳、观察图片、收集材料提取信息等,都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完成的,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和主动。重视运用“动态发展观”来组织实施教学,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综合利用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具动态地展示群落演替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及本质。另一个成功的地方,我觉得在于对教材的整合,按照设计思路,利用了教材,同时也补充了大量的图片和材料。还有对学生时刻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一直是我最得意的,以史为鉴,汲取智慧,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这也是生物课堂的本质追求。

感觉不足的一是时间过于紧张,希望在以后的设计中恰如其分地取舍。二是从学生的讲述过程中发现,学生能按照提示大概说出主要内容,但是胆量不足,表达能力不强,逻辑思维不够严密。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会更加重视这些方面的教育,并给与学生更多的机会去锻炼这些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大胆的去展示自己的风采,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学生素质的教育。

十四、创新点说明:

1、让学生自学讨论,合作探究,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互助互学,学会学习。

2、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增强课堂感性认识和容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通过完成学案、合作收集和整理资料、课堂提问展示等灵活方式,让学生充分思考,锻炼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群落的演替教案

第4节群落的演替 从容说课 如果说群落的结构可从横向进行剖析,是现时性的。那么在群落的演替中,要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在第4节“群落的演替”中,重点介绍了演替的两种重要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以及描述初生演替的实例——在裸岩上发生演替的过程和次生演替的实例——在弃耕农田上发生演替的过程。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人类的活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为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国家也由原来的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的活动转变为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还湖等活动。 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教学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印尼火山爆发文字资料、我国退耕还林举例)。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https://www.360docs.net/doc/02774280.html,] 4.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5.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例子后再一起讨论以及进行实地观察,来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6.通过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现在实行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进展情况。 7.通过群落演替的过程培养学生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8.从以前的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到现在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要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9.从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现象中来分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全面独立分析问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对于森林群落来说,通过群落各种种群间复杂的种间关系,一般情况下,可以维持群落结构的相对稳定,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但是这样稳定的森林群落是如何产生的呢?如果现有的森林群落被破坏后,会发生些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先来看一个实例: 课件展示: 1883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亚客拉客托火山爆发,炽热的岩浆滚滚而出,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成了一片裸地。几年之后,地面上稀稀疏疏长出了小草,还出现了一种蜘蛛。到了1909年,已有202种动物生活在这块新的土地上了。1919年动物增加到621种,1934年增加到880种。在此期间植物逐渐繁茂起来,形成了小树林。 师在火山未爆发之前,这块土地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构成群落。由于火山爆发,使原有生物都死亡。但在这块裸地上,先长出了小草,还出现了一种蜘蛛。这个时候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生物称为一个群落呢? 生虽然生物种类比较少,但我还是觉得它们应该是一个群落。 师是的,但是这个群落是不是非常稳定呢? 生不稳定,因为,过了一些年后,这里的动植物种类都在不断地增加,形成了小树林。 师后来形成的小树林是不是一个群落呢?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评分() 物理教师专业技能训练 ――教学设计 学院:物理与电子学院 年级:2012级 班级:物理学 组别:________ 姓名: _______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内能 一、教学材料的分析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2013 年审定】。内能是其第十 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分子热运动之后进行教学的,它是对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内能的重点研究。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机械能概念及其转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更为抽象的内能概念,认识内能的转化及其作用,这些内容是解释许多常见热现象的必备基础,也是学习本章后面热量、比热容、热机等内容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全章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是本章的关键点,承上启下,为引出“能量守恒定律”做好了铺垫。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初三年级学生。经过初二一年的学习他们对机械能能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理性思维能力与分析的素质,参与意识比较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已基本具备学习本课程必要的知识基础。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物体内部分子的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就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本节的学习,意欲提高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找到探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并对本节课的前期知识结构有所了解。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理性认识上还存在一定困难。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再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利用比较法认知内能是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认知内能是物体本身具有的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方案

群落的演替 版本:人教课标版 学校:濮阳市油田第四高级中学学科:生物 年级:高二年级 姓名:许华 课型:新授课

必修三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 一、教材分析 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四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引导学生比较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加深对群落的优势种、群落结构和类型等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多样性作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四章的前三节已经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基础知识,对种群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积累的知识,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导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②举例说出群落演替的类型。③举例说出阐明群落演替的过程。④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能力目标:①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②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全面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①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认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②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填写学案、阅读图片材料,学生 小组合作归纳) 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锻炼学生提炼重点内容进行汇报(后者主要通过学生课前自主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教师和学生一起制作多媒体课件突破) 五、教学方法 参与式教学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谈话法。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学案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课前准备:第一小组收集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有哪些。第二小组在校园内观察被人踩踏成的小路周围杂草的分布特点及分析原因。第三小组收集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入

群落的演替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课题群落的演替 课程目标知识与技 能 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过程与 方法 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教学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见P78~P79。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 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 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 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授新课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阅读P79~P80,并完 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 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 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 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 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 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 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 方发生的演替。 〖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 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 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弃耕后的1~2年内以 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 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 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 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这一过程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必修三第四章第 4 节 《群落的演替》 一、教材分析 “群落的演替”是人教版必修三第4 章第4 节的内容,从群落水平阐述了生命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对前后的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模块中占有重要地位。“群落的演替”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对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及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能力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够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 2. 能够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3. 能够判断不同的演替类型。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分析喀拉喀托火山裸岩演替的数据,能够推断群落演替的特点。 2. 通过阅读教材,能够描述群落演替的大致阶段。 3. 观察图文资料,对比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出两种不同演替类型的区别。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 1. 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2. 通过分析自身的生活行为,理解自身行为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 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树立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生成演替的概念,区分演替的类型。 教学难点: 阐明演替机制与初生演替过程。 四、教学资源 教材、PPT、视频、图片 五、教学过程 视频:生命的起源-喀拉喀托活火山 1883 年8 月7 日,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炽热的岩浆滚滚而出,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形成了一片裸地。 几十年后,又变为了(图片)郁郁葱葱的模样。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近百年间 发生了什么?

几年之后 小草 蜘蛛 群落 3 问:根据喀拉喀托火山岛的物种变化,能给群落的演替下一个定义吗? 概念: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实质:群落中种群(物种)丰富度的增加及优势种的变化 讲述:对于群落的演替来讲,有着不同的类型, 喀拉喀托火山岛的演替实际上是裸岩上的演替,也是旱生演替。 角色扮演( 6 阶段 +1 旁白) 看完后,裸岩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乔木阶段 合作探究:202 种动物 群落 621 种动物 群落 880 种动物 群落 1909 年 1919 年 1934 年 小树林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汇报课)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3节群落的结构 高二生物组佘雯 一、教材分析 本节属于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与群落中第三节,是之后要学习的群落演替以及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群落的结构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 二、学生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种群的相关知识,这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学生毕竟有着基础和其它方面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因此要进行因材施教。从疑问的设置,到问题的回答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再到能力的培养,包括探索创新能力,学习兴趣等,教师要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相应点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生能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学生能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并说明不同群落有不同物种组成的原因。 3)学生能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学生能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形成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丰富度的概念; 3)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 4)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2、教学难点 1)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 2)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群落的演替学案(适用全国)

1.演替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3.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的不同点 类型 项目 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起点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 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 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 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 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 因素 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裸岩上的演替森林砍伐地、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4.群落演替的特征 (1)方向:一定的方向性。 (2)能量: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 (3)结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 5.群落演替的原因 (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5)人类活动的干扰。学科&网

考向一群落演替类型的判断 1.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 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其中④→⑤过程中,云杉逐渐成为优势种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参考答案】C 解题技巧 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 (1)从起点上判断 ①初生演替的起点为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 ②次生演替的起点为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的环境。 (2)从时间和速度上判断 ①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的是初生演替。 ②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的是次生演替。 2.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第4节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4节。 《群落的演替》主要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绝大部分。前者是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后者是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体现STS教育思想。 《群落的演替》是在种群和群落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及其最终平衡状态。通过学习能够加深对群落中优势物种、群落结构等知识的理解,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多样性作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⑵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⑶注重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2、水平目标 ⑴用“动态发展观”来分析客观世界。 ⑵培养学生观察、独立分析问题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分组讨论,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 ⑵注重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认同国家“退耕还林、还

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2、教学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四、学情分析 1、知识方面,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对种群和群落已有一定的了解;对身边群落演替的现象也有一定的理解,仅仅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2、认知方面,高二学生的形象思维水平已充分发展,抽象思维水平也在迅速发展中,同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教学策略 以“问题讨论法”为主,贯穿“对话法、讲述法”等,组织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综合利用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具展示群落演替中事物动态发展的过程,以协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及本质。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实施的程序:

群落演替 教学设计07

第五节群落演替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2.举例说出群落的演替过程。 3.说出顶级群落的概念及主要影响因素。 4. 比较原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 能力目标 1.分析群落演替的过程,揭示群落演替的有关规律 情感目标 1.认同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形成环保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群落演替的概念、原生和次生演替以及顶级群落。 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及其最终平衡状态。 三、课前准备:3月20日云南森林火灾视频、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照片(包括火灾发生后的次年和2006年同一地点照片)、教师多媒体课件。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 原生演替 二、群落演替类型比较影响因素 次生演替 三、顶级群落 概念主要决定因素 六、反馈练习 1、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B ) A 影响因素不同 B 起始条件不同 C 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D 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2、下列生物群落中,其顶级群落与生长在秃岩上的先锋植物最相似的是(D ) A 大松林 B 温带落叶林 C 草原 D 苔原 3.一个湖泊经历了一系列演替阶段后,可以演变为一个森林,其演替过程大体为 ( C ) A湖泊→湿地→沼泽→草原→森林 B湖泊→草原→湿地→沼泽→森林 C湖泊→沼泽→湿地→草原→森林 D湖泊→湿地→森林

4. 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特点( D ) A有规律 B可预测 C有一定方向 D永远进行,无终止 5、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原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 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 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6. 如图所示为从南极(900)经过赤道(00)到北极(900)纬度梯度上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请据图回答: ?(1)从极地向热带推移,群落中的物种变化情况是群落中物质增多 ?(2)试推断,随海拔增加,群落中物种数会逐渐减少 这表明某个地区群落中物种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温度

《群落的演替》的教学设计

《群落的演替》的教学设计 卓晓蕾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指导认识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⑵能列举出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和演替过程⑶能说明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⑴能通过阅读教材,描述群落演替的大致阶段⑵能分析卡拉卡托火山的数据,能够推断群落演替的特点⑶观察图文资料,对比分析讨论,归纳两种类型演替的异同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⑵通过自身生活行为的解释,理解改变自身不良生活行为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2?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生物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3?学生对种群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2?资源准备:教学PPT地衣、苔藓、狗尾草、等植物 六、教学过程

学生认为不会一直荒芜下去,但遭受如此侵讨论回答带小岛的害的区域不会再恢复原貌了。展示科学家在资料分析,卡拉卡托火山爆发之后新形成的一座叫拉讨论理解卡带的小岛上进行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数据,群落演替从光秃秃的岩石到出现小草小蜘蛛到出现是个动态了小树林。请学生描述期间动植物的变化。发展的过 展示两张照片:火山爆发后的荒芜小岛拉卡带和历 经几时年时间演替的拉卡带小岛 程 掌握概念 拉卡带小岛上经历的就是群落演替的过程。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群落演替。展示:群落演替的图片模型。 介绍两个群落演替的例子。裸岩上的演替。安 排学生带着P78页的思考与讨论题阅读 P79页。并回答相应问题。弓I导学生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土壤条件发生什么样的变 化,动植物类型发生什么变化?总结规律。 提问:农田长时间不使用会出现什么情况? 最后会变成小树林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P 80,看看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经历了什么阶 段,各有哪些特点?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 -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 上述的两个例子分别就是群落演替的两个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后的森林、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展示图 阅读课本 思考回答 问题 学生讨 论、归纳 阅读课本 归纳: 掌握概念 观看图片 思考图片 对应的演 替类型 回归课文 培养学生 的观察和 科学思维 归纳总结 能力 用规范的 语言总结 两种群落 演替的类 型 通过图片 来加深对 演替类型 的理解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简易版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七、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方法 评价工具 评价方式 注:媒体资源或工具的教学作用和使用方式一般有: 教学流程图中统一使用下列图形符号:(又参见教材333-334页) 教学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根据对象又分为自评、互评和师评;根据方式,又可分为口头评价、动作评价、书面评价;信息化学习评价工具有电子档案袋、量规、概念图、学习契约、范例展示等。这些评价工具的综合应用,能够实现师评、互评、自评的结合,有利于在真实的作业情境中对学习者的高级思维能力、反思能力、合作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处理能力和创造能力等进行评价。在教学中,还经常运用作业与测验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电子档案袋评价法,用调查问卷、档案袋、观察记录表等评价工具实施教学评价。学习者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优势,因此对学生学习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元评价理论体现了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也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案设计也要适当评价反思,看是否科学合理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教学前的评价——安置性评价。在进行教学前,教师首先需要回答两个问题:(1)对开展新的教学所必需的技能和能力,学生掌握到了何种程度?(2)对计划进行的教学的预期学习结果,学生已经具备到何种程度?通常通过实施准备状态前测(readiness pretest)来获得有关上述第一个问题的信息,这种测验一般在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的教学开始前进行,用来检验学生是否具备了学好新课程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学习高中学科知识的某一选修模块之前,可以先要求学生做一个关于必修模块。如果学生在测验中表现出缺乏学习该选修模块必备的知识技能,教师就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或者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难度。 2.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形成性和诊断性评价。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评价的主要关注点是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为此,需要回答下述问题:(1)在哪些学习任务上,学生进展顺利?在哪些学习任务上,学生仍需帮助?(2)哪些学生存在严重的学习困难并需要进行额外的辅导或补助?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用于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展的评价称为形成性评价(FormativeAssessment)。形成性评价一般被用于检查学生对某一特定部分(如某个单元或某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掌握程度如何。它与传统教学中教师使用的小测验和单元测验十分相似,但更侧重于(1)测查本单元教学的所有学习结果;(2)利用评价的结果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是利用分数进行排名。这种测验旨在考察学生学习的得与失,以便师生调整教和学。 利用表现性任务进行的形成性评价可以是对一个产品(例如,文档、图表、程序等作品),也可以是对一个过程(例如,开展研究性学习、讨论、展示等)的阶段性评价,主要向学生提供有关其进步和不足的反馈,目的在于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展、为改进学习提供矫正性的诊断。如果一个学生一直存在学习问题,以至于形成性评价提供的矫正性诊断无法解决的话,就需要采用诊断性评价(Diagnostic Assessment)来鉴别学生的学习困难。诊断性评价的目标是分析学生学习表现的普遍原因,指出学生学习困难的症结所在并进行补救。 3.教学后的评价——总结性评价。在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的教学结束的时候,我们关注的主要是学生通过教学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目标。此时,需要回答下列问题:(1)哪些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任务,可以继续下一步的教学?(2)每个学生的掌握程度如何?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的成就评价叫总结性评价(SummativeAssessment),总结性评价主要用于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确定学生的最终学习成绩。这种评价覆盖面很广,既有测验也有表现性评价。尽管总结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用于确定学习结果,也应注意给学生提供关于其学习过程的必要反馈,并注意将评价的结果用于评定教学的有效性。 4.利用评价促进学习的其他方式。如前所述,评价能够帮助教师做出可直接影响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教学决策。除此以外,评价还从其他方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1)激励学生学习动机。(2)促进学习的保持和迁移。 (3)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4)利用评价反思和改进教学效果。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菁华杯”首届全国新 课程中学优秀课例评选 一等奖 群落的演替 版本:人教课标版 学校:濮阳市油田第四高级中学 学科:生物 年级:高二年级 姓名:许华 课型:新授课

课件。 九、设计思路: 环节一:利用课本78 环节二:通过引导学生自学 教材、填写学案、阅读资料、 环节三:通过四个兴趣小组同学对 课前收集资料的汇报展示,使学生 认识到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 小路周围杂草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入侵情况和我国 环节四:小结本课启示,使学 生形成“人类必须与大自然和 环节五:效果检测和课 十、教学过程 (一)问题探讨——案例引入 教师组织引导:出示火山爆发的图片资料并组织学生观察阅读课文P78的“问题探讨”后,设疑:1、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2、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引出课题“第4节群落的演替”(板书)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阅读“问题探讨”,思考

教学意图:创设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兴趣。结合案例,引出群落演替的课题和概念。(二)演替的过程和类型 过渡:光裸的岩石上是怎样长出森林的呢? 1、裸岩上的演替过程: 1.1 学生阅读课本79图4-14“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过程图片。思考学案中问题: ①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②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③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取代的含义是什么? ④在此演替过程中,土壤怎么变化?特别是植物的变化有怎样的特点? ⑤在此演替过程中,群落的丰富度、空间结构和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有什么变化? 1.2一名学生板书裸岩上的演替的几个阶段;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逐步回答问题①② ③;多媒体投影展示相应图片。 1.3 在教师引导下,得出演替的概念,多媒体投影并板书 1.4 多媒体投影裸岩上的演替的几个阶段;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逐步回答问题④⑤;通过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群落演替的有关规律并多媒体投影总结。 1.5与导入呼应: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后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那么这一地区还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观察阅读图文资料,层层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层层深入地分析解决问题。 过渡:群落的演替是否只能发生在裸岩上? 2、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2.1学生阅读课本P80图4-15“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图片。思考学案中问题: 2.2一名学生板书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几个阶段;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回答问题。 3、演替的类型 3.1教师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过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相比较,分析讨论两者的不同点。师生共同归纳: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概念及区别。并展示相应图片。 3.2群落的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演替的漫长过程中,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有哪些?第一小组同学汇报成果。师生共同归纳:在这个演替的漫长过程中,不论是内因还是外因都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说明群落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生命系统。 学生活动:观察图文资料对比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过渡:不可忽略的还有人类的活动。你了解的有哪些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呢?(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群落的演替:教案

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的第四节《群落的演替》,本课内容较简单,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部分。前者是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后者是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体现STS教育思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很多与此相关的自然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也比较高。鉴于上述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问题导学法,利用图解、课件和模型制作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强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理解,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升思维水平,形成相对应的观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②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③注重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2.水平目标: ①通过群落演替的过程培养学生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②从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现象中来分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全面独立分析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从以前的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到现在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要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前面学习了相关群落的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群落的演替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对于群落的演替过程较难理解,需要教师指导并详细讲解。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3.多媒体教学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群落的演替,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4.4《群落的演替》教案

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4节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方法 对话法、探究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1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见P78~P79。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阅读P79~P80,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这一过程需要经历10~15年,根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板书〗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2”,阅读P81,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第4节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吉林省省级优课)

必修2 第4章第4节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2第4章种群和群落的最后一节,承接前三节关于种群和群落结构等知识内容,体现了对于群落的认识从“什么样”到“怎么来”的逻辑顺序。 在内容上,本节课从印尼火山爆发后群落演替的实例开篇,给出群落演替的定义,然后通过图文叙述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研究不同群落演替的大致阶段,并穿插介绍了群落演替的实质、规律、影响因素等知识,最后又结合实例从正反两方面叙述了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并通过介绍国家相关举措和法律法规向学生传达关爱环境的急迫性和义务性。 本课的突出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紧密相联。在课标中属于理解水平要求,并建议教学中设置探究活动。本节课特别适合开发课程资源,把学生的经验和熟悉的事物引入课堂中来,既能激发学习兴趣也能更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角色”的建设阶段,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之上对他们进行关爱生命,关心社会的教育是必要并且迫切的。另外从认知特点来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有限,认知活动倾向于直接经验,所以从他们生活经验和熟悉的事物着手更容易引起注意,并更好地进行知识的顺应和同化。 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对种群和群落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本课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把间接经验还原到具体情境之中,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并为接下来关于生态系统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研读教材,准确概括群落演替的概念。 2.通过对教材和具体事例的研究,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和规律。 3.通过比较两种演替过程,详细说明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 能力目标: 通过对演替过程和规律的学习,对具体的人类活动进行简单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演替是一个长期过程,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关注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尊重演替规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 四、重点难点 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和规律。 难点:群落演替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五、设计思路 课标将本课的内容界定为理解水平,要求学生达到“阐明”的程度,还要求

《群落的演替》 教案设计

学校盖章立项课题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新课 利用白居易的诗以及火山爆发的视频提醒学生群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开放的动态系统,而这个变化的过程就是演替。 (二)新课教学 一、演替的类型: 1、演替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2、演替的种类: a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思考与讨论: 1、为什么最先是地衣,而不是苔藓或者草本植物定居在裸岩上? 2、苔藓和地衣生存在同一个环境中,它们之间是有什么样的种间关系?在竞争中,谁更占优势? 为什么? 3、森林阶段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吗? 提示: 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 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 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b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弃耕农田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 地方发生的演替。

教学过程 例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火灾后的草原、弃耕农田等。 二、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思考与讨论: 1、解释小路周围杂草的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如小路废弃后,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吗? 提示: 1.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总而言之,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 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并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老师指导学生小结: 板书设计 §4.4 群落的演替 一、演替的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课程名称设计者单位(学校)授课班级 ( 资 源知识点 编号学习目 标 媒体类 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章节名称学时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 本节(课)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特征 学习目标描述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具体描述语句 项目内容解决措施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 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 D.讲解—播放—举例; E.播放—提问—讲解; F.播放—讨论—总结; G.边播放、边讲解; H. 边播 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板 书 设 计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结 构 的 设 计 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结构: 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活动媒体的 应用 学生的 活动 教师进行 逻辑判断

形成性检 测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检测题的内容 形 成 性 评 价 教 学 反 思 附表:有的教师愿意在课堂教学过程结构图(通常称为流程图)的后面另外加以详细说

明。如果认为确有必要,除用文字叙述外,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表格形式: 教学 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设计意图 环节 教学 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教学媒体的作用环节 教学 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信息技术的应用环节 流程图学生的活动教师的活动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群落的演替》教案

第4节群落的演替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以及对相应的资料进行分析,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通过观看图像、图片,小组讨论,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通过查阅资料,师生交流,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教学重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教材分析】 “群落演替”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三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是学完了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特征后,以时间为轴线,描述群落的动态变化过程。让学生能够分析群落演替的过程,比较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区别并学以致用。通过本节课学习可以加深对群落的内部结构动态变化过程的理解,为以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多样性做铺垫,为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教学过程】 1.[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展示一条河岸边近几十年的变化情况图片,从现在的工地回顾过去的小森林,以及十几年前的稻田,倒叙式形式引起学生的心灵共振,再把视野扩大到我国的其他地区,播放“黄土高原”的视频,让学生看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在2003年1月20日颁发《退耕还林》条例,设疑:退耕就能还林吗?退耕还林背后的自然规律是什么? 2.[改变顺序,帮助理解] 结合学校地理位置,辨析学生是对于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比较熟悉,还是对裸岩上的演替比较熟悉。在处理两个知识点时依据从熟悉到陌生,从浅入深的原则调整了课本教学顺序(本节设计从弃耕农田开始)。 3.[结合表格,问题教学] 弃耕农田上演替是学生熟悉的现象因此教师先从弃耕农田上演替讲起。教师提供弃耕农田上演替过程中的植物变化种类表1;阳光充足下,不同植物的生长速率表2(见文末),为了让学生理解演替过程中,群落内部的变化教师设计了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docx

谢谢你的观赏 教学设计方 案模板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画图软件的应用《复制与变换》 姓名: 工作单位: 学科年级: 信息技术 三年级 教材版本: 小学信息技术第2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本课选自浙江摄影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9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在画图部分主要工具内容学习完之后,应该属于技巧运用的一部分,主要学习图形的选择、复制,粘贴、移动、旋转变化及删除的方法,掌握对相同图形进行复制粘贴的技巧,以简化作图的过程。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明晰(学生懂)、具体、可操作、可以依据板鞋练习测试题)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1.(1)加深对画画的操作;(2)巩固对图形的选择操作;(3)掌握图形的复制及粘贴;(4)学会对图形进行清除及变化操作。 2.通过尝试操作,掌握复制、粘贴图形以及翻转、旋转图形、对图形的清除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促进其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考虑三年级小朋友可能对画画还不太熟悉尽量选择简单图形给予参考,前面已经基本学习了填充颜色,工具的使用及图形的选择等操作,本节课加深对画图的练习。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画出流程图) 针对学习流程的设计的各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加强自己学习的兴趣,超越其他小朋友的作品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问题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实际需要,从中并提供了素材让其使作品更加漂亮。 1.自行看书并操作演练,因为书 学生是学习的主 人,学生必须通过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