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后整合方案.

并购后整合方案.
并购后整合方案.

并购后整合方案

并购后整合是高度定制化的,尽管有一些大的框架基本一致,然而,各案差异很大,在每一个整合模块上用的力也不尽相同。能拎出来讲的是一些通用的原则和维度。

对于投资组的项目负责人来说,整合计划应在投前就开始,而不是交割后才匆忙上阵。

看被投企业的表现有两个主要维度,一个是被投企业自身经营业绩表现,一个是从母公司角度看的投资回报。

整合计划的主要目的有三个,分别是:

- 发展目标:让被并购企业在收购时的战略目标在限定的期间内实现,并与母公司优势互补。这个目标直接影响第一个维度,间接影响第二个维度。

-协同目标:被并购企业在管理上与母公司同步,或至少不冲突。这个目标是一二维度的桥梁。

- 风险控制目标:母公司需设定止损目标和监测机制,同时让被并购企业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接受这些机制。这个目标直接关乎第二个维度。

为了满足上述目标,投资/投后工作组可以把企业划分为前台、中台、后台三个大的模块。

前台,包括市场营销、销售、品牌、对外合作。

中台:运营、供应商管理、采购、研发、信息系统、售后

后台:主要为支持性职能部门,包括人力资源、财务、法律、行政等。

对于前台的整合计划:

横向并购中,市场和销售对象可能存在重叠,母子公司往往会取交集,来评估市场、客户、品牌潜力,获客成本等,如果存在联合销售的情况,双方的销售人员交叉销售的激励问题,需要重点考虑。如果还是相对独立,各干各的,包括营销和销售方法都完全独立,则相对来说这部分的工作量就小很多。

纵向并购中,向上并购会内化上游企业的销售额,向下并购会内化母公司自身的销售额,因此,母公司需考虑子公司独立考核经营业绩的盘面与并购以前的差异,同时也和子公司共同探寻新的业绩增长点。

多元化跨行业并购,市场、客户等的交集会相对小,母、子公司独立评估即可。然而,这个排查的过程不可少。比如说房地产和康养,看似完全不同板块,然而房地产和养老院的重资产还是有机会产生协同。

中台:评估运营和资源支持,对双方的前台工作的支持作用。运营、研发、供应采购等,主要考虑的选择是独立、协作、融合。协作和融合都涉及大量的评估工作。举例,供应商是否重叠,价格区间、供货或交付效率等,是否有集采谈判空间等都需重新评估。研发也是如此,如果有

重叠的研发方向,是划好边界,还是整合。这后面将牵涉对应员工的安置。尤其是在资源合并的前提下,往往还伴随着缩减,是整合中比较难处理的。

当然,有些并购在协议阶段就会规定,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即便是有协同的,也相对独立(承诺不裁员)。这就给双方缓冲时间。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有些中台模块是间接影响用户体验的,比如系统和售后。即使中台整合目标是协作或融合,因这两个模块是对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的合约的延续性服务支持,母、子公司都应当评估这两个系统一旦调整对用户的影响。可以这么说,即便是采纳了母公司更加完善的系统或售后,这两个部门也有必要对用户使用界面或服务体验做培训或交流;至少在过渡期限内应当如此。

然而,不得不提,在并购前期的决策阶段,双方往往会放大前台的

1+1>2效应,而对中后台的整合有所回避;真正到了整合期,才会发现,中后台的整合会成为并购成功的绊脚石。

后台:各职能部门的制度、操作规范、表单等。此处的目标是最小化管理成本。反面的例子就是,投后全部同化为母公司的管理模式。这不是说完全行不通,但往往是以大量人员流失为代价的。

对于后台的整合,首先考虑如何符合并购的初衷,如何为前台做加法而后台自身做减法,以及怎么有步骤地去做;而非反其道而行之。

并购后的整合- 过渡期

过渡期对于非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下,是交割后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个时段就是买卖双方公司变革窗口期,也是整合计划实际运用的时间段。

本文将从过渡期的目标、时间段、参与人员、工作部署、信息流、过渡期结束前事项分别阐述。

几乎不可避免的是,被收购企业业务会出现J字型的增长曲线。《并购之后》这本书总结了历史上重大并购的成功经验,都指向快速整合。实际案例中,缺乏计划、模棱两可、朝令夕改等,预言着整合的失败。

整合的快速推进,是为了尽可能缩短在下降曲线的时期,而延长在上升曲线的时段。

过渡期的目标

过渡期是整合的第一阶段,重要目标有两个:

首先,保障被并购企业业绩不掉(或少掉),且为长期增长做好准备;

第二,建立适用被并购企业的管理体系。这是母、子公司共同发展的前提。

并购交割后,双方公司需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整合,且过渡期影响会带到并购的两三年。

时间

过渡期的时间段,个案不同,时间长短也不同。在保证效果的情况下,总体原则是越短越好,高效、迅速地达到过渡期目标。

运作方式

最佳的运作方式是项目制,而非松散的支持制。在项目制里,所有参与方是抽离于原来工作的,特别是专职事务人员。如果没有这方面专业的人参与到项目中,也可以考虑外聘咨询公司,尽管效果往往不如内部团队专职进行。

人员

过渡期的牵头方(sponsor)一定是母公司高管,工作组的带头人一般是投后管理的负责人,或者是被委派到被收购企业进行现场管理的高层管理者。

参与方,即过渡期工作组:

首先是母公司的工作组,包含上一篇说的前中后三大板块的负责人和专职事务人员。如果公司没有内部专职人员,也可以聘请外部咨询公司来进行。

其次,是被收购企业的原股东/高管,如果被收购企业的原股东/创始人也兼任总经理,那么ta以及ta的核心团队需全部参与。

最后,是子公司前中后板块的负责人和专职事务人员。

母子公司高管组成成过渡期整合的联合委员会。联合委员会和专职事务工作层面需有所分工。

在并购交割完成前,联合委员会成员就企业发展的本年度短期目标、中长期目标有充分沟通。子公司核心管理层(留用的情况)需了解母公司对其的具体期望,期望包括定量、定性。定量即年度营业额、利润目标;定性即未来经营、管理模式在多大程度上、多长时间上,与母公司保持一致。

举个经手案例为例:在交割前最后一次整合会议上双方高管层作出决定,定量方面,并购后的一个季度,营业收入应当达到3000万,项目回款应达到1800万;定性方面,子公司销售方式、销售激励、售后服务体系、采购按照并购前实施方案执行至财年结束,下一年的管理模式进行同步评估,人事、财务、法律制度,在两个月内调整为母公司制度。这样的目标,有数量、时间、模块的要求,让子公司决策层与母公司决策层保持了目标和具体行动路线的一致。

交割后的第一天,对于高管层来说,是关键的一天。这一天应腾出一定时间,对被收购企业全员进行联合新闻发布。传递的信息不仅是收购这一个事实,还需包括:

1 激励员工以保持现有工作团队的稳定性。

2 对并购目标和期望进行清晰的说明。

3 给员工设置新的、更高的业绩、工作目标,以及自己会如何应达到目标而受益。即便无法当场给出,也需要说明,类似“在未来1-2周内,会由并购工作组的XX带大家完成这个步骤”。

4 未来的一定时期(过渡期),整合工作组将怎样与各个层级的员工交互,目标是什么,完成哪些工作,带来哪些结果。

对于3,要说明的是,高管发布的全员会议上没法细化到每一个职能;因此让全员了解自己怎样被期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整合要素。这时候,即便已经动了离职念头的员工,也会侧耳倾听,有没有可能留职是更好的选择。

这一点,管理学、心理学(注)都给了我们充分的理论支撑:每个人都希望有意义的工作,这种有意义在于一项工作的自主性、反馈、以及工作特征本身。当并购发生,员工最怕丢失的就是工作自主性和被反馈的丧失。如果管理层明确地告诉大家,业绩目标是什么,大家可以怎样发挥自主性,将得到怎样的激励或反馈,那么员工的方向感将重新被建立。

工作部署

特别小心和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应该关注双方员工的心理问题。在大多数合作性(非竞争性或恶意)并购中,尽管双方高层本着合作共赢的初衷

完成了交易,但工作层却非一定如此。买方的工作层未必是收购的执行方,并购完成的信息,对于他们也是第一次听说。买方工作层有时候会觉得自己是“胜利者”、“征服者”,而卖方心态成为“猜忌者”、“失败者”。

有必要时,在专职事务工作人员进场前,应对其进行必要培训(workshop形式最佳),摆正心态,以明确地直到收购目标,和在遇到被收购对应职能工作人员时应该采取的实事求是、求同存异、缓和、富有人情味的工作方法。

从被收购子公司的方向上看,造成J型曲线的主要原因,本质上是人的心理、动力方面的原因。从心理层面来说,收购后子公司的员工会有不安全感,以及对高管的不信任感,尤其是空降高管。在此时,他们处于对自身周围的工作环境失控和无法预测的状态,这时,有些本来就计划离职的员工会加速离职;有些选择观望,有些选择自保;而后两种可能会牺牲组织利益满足私心。两种无疑对母、子公司都有很大伤害。因此,过渡期应清晰的全员沟通,消除信息不畅导致的猜忌和消极怠工。

同时开展的是对全员的适职评估。在这个阶段,很难说有一款方案可以对全员公平,让所有人满意。如果整合方案带有协作或融合计划,有一些关键流程会被改变甚至完全去除,冗员就不可避免。这种情况下,必然有人受损。因此,在业务模块、前、中、后台去留计划明确的前提下,适职评估将为公司发现适合新经营模式下的人才队伍。

在过往的经验中,被并购公司的人会被划分为几类:

一、核心业务、管理人员:短期内,公司没他们不行。他们身上的技术、客户、管理经验、对团队的影响力,对稳定公司并购后的局面有重要作用。对这类人员的评估最好早于交割前。他们是“留+激励”这个池里的人。

二、各部门的负责人:在公司目标架构确定的基础上,可能会有冗余的职能、重叠的编制,由于部门合并、职能整合、工作任务取消造成。他们是“走”的池里的人。

三、一般员工:在评估过员工过往工作表现,并考虑过未来的工作任务需要后,一部分人“留”,一部分“走”。

以上,是从整合委员会角度出发的评估,现实场景中,也会有一些公司想留个人想走的,也有公司不想留个人想留的情况。前者需考虑对TA 能影响的非正式圈子的影响力,与之进行高业绩目标和激励条件的商谈;后者可以考虑是否有转岗的可能性。

尽管优秀的团队本身就可以成为并购的定价因素,然而人毕竟不同于有形资产,很难在并购文书内将其作为交易条件。因此,没有任何法律手段可以不让优秀的人才因并购事件而流失。

对于收购方而言,如果在适职评估时察觉到关键人员的离职意向,也同步应该考虑是否有后备人才可以接替留职的关键人员。

总之,对过渡期里各类事项的预判,做好最极端的打算(类似于压力测试),为实现J型曲线上升阶段打好基础。

信息流

过渡期信息流包括正式信息和过渡期整合项目组内信息。

正式信息,包括并购完成后首日的全员大会,对外新闻稿(按需),并购重要阶段目标达成/回顾,并购后公司的发展目标发布等。此类信息,一般按照,并购当天、并购首月末、并购首季度末的频次来发布。

项目组内信息则高频得多。在并购完成初期,项目组宜通过周会来同步各模块的整合进度,遇到的问题,并讨论解决方案。有突发事件则随时讨论。

对整合委员会的汇报,可以在周会之后每周进行,也可以双周进行。这些会议的目标有三:进度同步,问题解决,争取支持。

有些复杂案例的解决方案涉及多个部门利益,在难以平衡的情况下,争取高层的支持是非常必要。有很多时候,并非完全不满足某些利益,而是先满足A,后满足B;为了发展某个目标,要暂时搁置某些选项。

过渡期结束前事项

过渡期结束前事项有以下几类:

一、评估过渡期整合效果,以及是否有需要延长过渡期时间。

二、关键目标得到母、子公司的认同,并形成执行计划。

三、理顺母、子公司管理关系,去除冗余,优化流程,在结束过渡期前试运行效果良好。

四、从投资项目角度,建立子公司经营管理监管体系,识别主要风险,并制定监控指标。

后台整合工作中,人事工作,并非仅仅关乎后台,是关乎整个被并购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稳定性。

正如《并购之后》书中总结的,从战略层面正确的并购,在整合阶段翻车的不计其数。制定整合计划时,需要特别细致地考虑员工层面的问题,因为:

1 并购双方的员工可能会感觉受到威胁并产生挫折感。这种情绪化的分为持续越久,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就越受到损害。

2 如果被收购企业的工作方式必须遵循母公司的习惯,那就有必要对员工进行培训。

3. 如果把改变企业经营方式的根本原因告诉员工,他们就会调整的更好。

4 高管层应该分析是否真的需要调和并购双方的工作方式。这需要系统收集数据和同意协商。

5 快速整合有助于员工适应必要的变化。

并购后经营目标制定并执行,把子公司的业绩潜能发挥出来,兑现在投前的BP,是实现并购预期的最重要的工作。除了一些牌照或壳的收购,这个整合步骤是必须的。

这个工作的主导者,应是子公司经营管理的最高决策层。经营目标需得到母公司的确认。

根据投前协议,分两类,一类是带业绩承诺对赌的,另一类不带。

带业绩承诺的,大部分情况下,被投企业股东尚保留部分股权,或不保留股权但没有拿到完全对价。因此,股东有义务有动力去实现业绩承诺。原股东对企业经营管理有现成的经验,也会去撬动母公司的资源来达到业绩承诺。因此,这类经营目标的制定,顺着既有发展路线走,原股东是owner。

不带承诺的,或者买了老股让原股东退出的,原股东可能转变为经营管理者,或者直接退出公司;这时往往母公司派董监高直接接管了子公司,那么被派高管,或被派高管和留下来经营公司的原股东是Owner。

业绩目标,按照前几篇说的J型曲线,应分短期和长期目标。

短期业绩目标,即在最近一个财年结束前的业绩规划,含过渡期。

长期业绩目标,涵盖短期目标以后的2-3财年。

目标怎么制定?此处并没有特殊于一般企业的年度经营规划,主要是人、财、物三方面;同时需加上一部分协同价值的数量化体现。

执行时需把经营计划分解到部门,以及团队。

定期回顾,一般是月度、年度为单位,季度进行回顾。这个过程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可以看两方面,一是战略方向是否偏离市场动态,是否需要校准;二是与计划对比,达成程度如何;不达有哪些补救措施。

赛迪顾问-大型企业并购重组信息化整合方案

本期主题:大型企业并购重组信息化整合方案 第一章并购企业信息化整合目标及原则 1.1 总体目标 在央企集团整体信息化发展战略目标指引下,以坚持央企集团信息化“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标准”原则为前提,以最大化的保护利用并购企业现有IT资产为核心,以并购企业现有系统改造、网络对接集成、信息资源整合、IT组织优化为主体,有计划、有步骤、有策略的将新并购企业能够平滑的并入央企集团信息化体系中。 1.2 具体目标 1、“1+1>2”的韦斯顿协同效应实现,重构统一的信息化体系,努力营造央企集团与并购企业IT资产深度“融合”的技术环境,信息系统间实现功能联动、数据资源实现统一标准应用、通讯网络实现数据无障碍传输,最终达到目的。 2、IT经验成本曲线效应实现,在新并购企业信息化整合过程中,充分复制央企集团的信息化建设经验,妥善应用央企集团成熟的信息系统。以快速提高并购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努力缩小并购企业与央企集团现有企业间的IT技术应用差距。 1.3 整合原则 1、总部主导原则 并购企业信息化整合工作必须在央企总部信息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稳步推进,按照央企集团制定的重组整合方案开展技术实施,央企集团信息部门对并购企业信息化建设负有“指导建设、监督管理”的责任。 2、规范遵照原则

未来并购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严格遵守央企集团颁布或新制定的各项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 3、资产保护最大化原则 在并购企业信息化改造、整合过程中,在不违背央企集团总体信息化应用要求的前提下,要保证并购企业原有IT资产得以最大化的保护。 4、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具体的技术应用中,该技术不仅要满足企业并购期的业务支撑需求,而且要保证该技术能够适应未来企业的长远发展要求。 5、业务、管理驱动原则 要充分调研并购业务、相关管控对IT技术(包括信息系统对接、网络集成等)的应用需求,在需求引导驱动下,选择最合适的技术应用方式。 第二章并购企业信息化整合难点及风险 2.1并购重组后信息化建设的难点 1、信息化系统的全面推广具有难度 被并购企业业务特点各不相同,其信息化水平也存在差异,在推广统一的信息化系统过程中,由于被并购企业对信息化的理解不同,部署时可能出现资源浪费、理解不到位的情况,如果推广的速度过快,有可能造成相关经验得不到推广、知识得不到共享的情况。实施过程中,需要明确系统模型,逐步探索逐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保持系统的统一规范,同时根据相应企业特点进行适应性调整,保持系统可用性。这些探索、部署的过程是系统推广的难点所在。 2、规模化造成的管控能力降低 企业并购带来业务互补效应和集团规模化效应,对公司业务和市场扩展具有推动作用,然而规模增大也会造成企业管控能力的降低。首先体现在业务控制能力的降低上,随着管理链条的延伸,公司管理层的业务压力逐渐增大,管控能力也逐渐弱化。同时,延伸的管

并购后整合方案.

并购后整合方案 并购后整合是高度定制化的,尽管有一些大的框架基本一致,然而,各案差异很大,在每一个整合模块上用的力也不尽相同。能拎出来讲的是一些通用的原则和维度。 对于投资组的项目负责人来说,整合计划应在投前就开始,而不是交割后才匆忙上阵。 看被投企业的表现有两个主要维度,一个是被投企业自身经营业绩表现,一个是从母公司角度看的投资回报。 整合计划的主要目的有三个,分别是: - 发展目标:让被并购企业在收购时的战略目标在限定的期间内实现,并与母公司优势互补。这个目标直接影响第一个维度,间接影响第二个维度。 -协同目标:被并购企业在管理上与母公司同步,或至少不冲突。这个目标是一二维度的桥梁。 - 风险控制目标:母公司需设定止损目标和监测机制,同时让被并购企业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接受这些机制。这个目标直接关乎第二个维度。 为了满足上述目标,投资/投后工作组可以把企业划分为前台、中台、后台三个大的模块。

前台,包括市场营销、销售、品牌、对外合作。 中台:运营、供应商管理、采购、研发、信息系统、售后 后台:主要为支持性职能部门,包括人力资源、财务、法律、行政等。 对于前台的整合计划: 横向并购中,市场和销售对象可能存在重叠,母子公司往往会取交集,来评估市场、客户、品牌潜力,获客成本等,如果存在联合销售的情况,双方的销售人员交叉销售的激励问题,需要重点考虑。如果还是相对独立,各干各的,包括营销和销售方法都完全独立,则相对来说这部分的工作量就小很多。 纵向并购中,向上并购会内化上游企业的销售额,向下并购会内化母公司自身的销售额,因此,母公司需考虑子公司独立考核经营业绩的盘面与并购以前的差异,同时也和子公司共同探寻新的业绩增长点。 多元化跨行业并购,市场、客户等的交集会相对小,母、子公司独立评估即可。然而,这个排查的过程不可少。比如说房地产和康养,看似完全不同板块,然而房地产和养老院的重资产还是有机会产生协同。 中台:评估运营和资源支持,对双方的前台工作的支持作用。运营、研发、供应采购等,主要考虑的选择是独立、协作、融合。协作和融合都涉及大量的评估工作。举例,供应商是否重叠,价格区间、供货或交付效率等,是否有集采谈判空间等都需重新评估。研发也是如此,如果有

案例 企业并购文化整合的操作方案

案例-企业并购文化整合的操作方案 [案例]:现任思科主席兼CEO约翰·钱伯斯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收购专家,在收购过程中除了考察目标企业的技术因素,更要看能否消化吸收这个公司的科研人才。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个公司的文化与思科有多大差异,由此来判断该公司的人才是否适合思科的人才需要。所以每次收购,钱伯斯都要带领一个“文化考察团”——由人力资源部成员参与的收购班子,对收购公司进行大量的定量分析。经过许多次收购,思科的文化也渐渐发生融合,形成了今天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色,很容易融合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才。这样思科将那些购并进来 的公司变成思科的一分子,并且保留买过来的技术和人才,这就是思科公司快速成功的一个条件。 企业致力于建立基于与战略、HR协同的强势企业文化模式,重点培养忠诚于企业哲学,并能够系统思考、发展和实操的具有领导才能的人才。 企业建立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的标杆管理,着重培植可转移性强的文化模式,树立企业品牌影响力,使之在扩张发展中,文化先行,沟通融合。 在对收购兼并的企业管理中,移植企业文化,派出能够较好把握企业文化精神的管理人才,以强势文化解决文化冲突,形成统一价值观管理。 可采取模式具体操作方案 吸纳式文化整合模式 被并购方完全放弃原有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假设,全盘接受并购方的企业文化,使并购方获得完全的企业控制权。鉴于文化是通过长期习惯根植于心灵深处的东西,很难轻易舍弃,这种模式只适用于并购方的文化非常强大且极其优秀,能赢得被并购企业员工的一致认可,同时被并购企业原有文化又很弱的情况。海尔集团文化整合为例。

渗透式文化整合模式 指并购双方在文化上互相渗透,都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这种文化整合模式适合于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强度相似,且彼此都欣赏对方的企业文化,愿意调整原有文化中的一些弊端的情况。 分离式文化整合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被并购方的原有文化基本无改动,在文化上保持独立。运用这种模式的前提是并购双方均具有较强的优质企业文化,企业员工不愿文化有所改变,同时,并购后双方接触机会不多,不会因文化不一致而产生大的矛盾冲突。 文化消亡式整合模式 被并购方既不接纳并购企业的文化,又放弃了自己原有文化,从而处于文化迷茫的整合情况。这种模式有时是并购方有意选择的,其目的是为了将目标企业揉成一盘散沙以便于控制,有时却可能是文化整合失败导致的结果。无论是何种情况,其前提是被并购企业甚至是并购企业拥有很弱的劣质文化。 文化整合模式具有多样性,并购企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整合模式呢?一般来讲,并购企业选择文化整合模式需要考虑两个主要因素:企业并购战略和企业原有的文化。 企业并购战略指并购的目的及该目的的实现途径,内容包括确定并购目的、选择并购对象等。并购目标直接影响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例如以追求企业在财务、经营和管理上的协同效应为目标的企业并购,在文化整合时显然与仅仅以财务协同为目标的兼并不同。在前一种战略目标下,并购方会更多地干预被兼并企业,并且对它进行更多的调整。并购战略类型对文化整合模式有影响力。在横向兼并战略中,并购方往往会将自己部分或全部的文化注入被兼并企业以寻求经营协同效应;而在纵向一体化兼并战略和多元化兼并战略下,兼并方对被兼并方的干涉大为减少。因此,在横向兼并时,兼并方常常会选择吸纳式或渗透式文化整合模式,而在纵向兼并和多元化兼并时,选择分离式的可能性较大。

企业整合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企业整合 一、概念: 是指当并购企业为了获得目标企业的资产所有权、股权或经营控制权之后进行的资产、人员等企业要素的整体系统性安排,从而使并购后的企业按照一定的并购目标、方针和战略组织营运。 并购前、后的整合需要将原来不同的运作体系(管理、生产、营销、服务、企业文化和形象)有机地结合成一个运作体系,是整个并购过程中最艰难,也是最关键的阶段,并购前、后的整合不力将导致整个并购前功尽弃。 二、整合原则: 1、一致性原则 兼并收购企业的实施必须与公司发展战略吻合,纯粹为了产生并购利益、产生并购效益去做的,跨行业去并购一些企业,成功的可能性往往很低。 2、优势性原则 必须是自己优势(资本、管理、品牌、渠道等)的延伸,并购方发展战略也许和被并购方是吻合的,但是如果并购方没有这种优势去管理(驾驭)这种项目,结果也可能会失败。 3、文化相融原则 并购方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文化和被并购方是不是能够融合。一般来讲,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锻造能力越强,对于并购方来说整合的难度会越大。例如并购中的所谓强强联合模式,成功的可能性是最低的。通常是一个强势企业去兼并一个弱势企业,同时并购方的理念需要快速的输入到并购企业中,整合的手段和效率是基础。 4、增值性原则 资产并购后要产生增值的效益,有些并购方进来之后外部环境的支持力减弱或走向了反面,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就是并购之后的价值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同时借用当地原有的股东企业和并购员工的支持,达到本土化的要求。 5、整合优先原则 购并未举、整合先行。没有一个清醒的自我认识和对购并企业的清晰了解,无法对购并后的整合策略制定做出有效的计划,忽视购并后整合的运作往往使购并价值损失殆尽。

企业并购方案

企业并购 兼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出于减少竞争对手、降低重置成本、产生规模效应等动机,为达到完全控制对方的目的,而采取的各种进行产权交易和资产重组的方法。 根据兼并的表现形态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兼并界定为两种模式:“合并”和“收购”。 下面我就针对D公司和A公司的实际情况,结合这两种模式为D公司制定两套具体的并购方案,并对此作一简要地分析: 一、并购方案 模式一:D公司与A公司合并(吸收合并) 根据新《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三条、一百七十四条规定的内容,如果D公司吸收合并A公司,则会产生如下法律后果: 1)D公司依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吸收A公司,从而形成一个新的D公司,而A 公司的法人资格消灭; 2)合并前A企业的权利义务由合并后的新D企业全部、概括承受,这种继受是法定继受,不因合并当事人之间的约定而改变; 3)合并是合并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合同行为,合并方合并对方时必然要支付某种形式的对价,具体表现形式是D公司以自己因合并而增加的资本向A公司的投资者交付股权,使B公司和C公司成为合并后公司的股东。

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一)D公司与A公司初步洽谈,商议合并事项; (二)清产核资、财务审计 因为A公司是国有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对A企业各类资产、负债进行全面、认真的清查,以清理债权、债务关系。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核实和界定国有资本金及其权益,以防止国有资产在合并中流失。因此,必须由直接持有该国有产权的单位即A公司决定聘请具备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审计。如果经过合并后的D公司为非国有公司,还要对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进行离任审计。A公司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向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政府审计部门提供有关财务会计资料和文件。 (三)资产评估 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管理评估暂行办法》第6条,公司合并必须对资产实施评估,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资产评估的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包括知识产权和商誉,但是不包括以无形资产对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和其他资产。 1、A企业应当向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申请评估立项,并呈交财产目录和有关的会计报表等资料; 2、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进行审核。如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准予评估立项的,A公司应当委托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公司并购方案分析

公司并购方案分析 兼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出于减少竞争对手、降低重置成本、产生规模效应等动机,为达到完全控制对方的目的,而采取的各种进行产权交易和资产重组的方法。 根据兼并的表现形态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兼并界定为两种模式:“合并”和“收购” 。 下面我就针对D 公司和A 公司的实际情况,结合这两种模式为 D 公司制定两套具体的并购方案,并对此作一简要地分析: 一、并购方案 模式一:D 公司与A 公司合并(吸收合并) 根据新《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三条、一百七十四条规定的内容,如果 D 公司吸收合并A 公司,则会产生如下法律后果: 1)D 公司依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吸收A 公司,从而形成一个新的D 公司,而A 公司的法人资格消灭; 2 )合并前A 企业的权利义务由合并后的新D 企业全部、概括承受,这种继受是法定继受,不因合并当事人之间的约定而改变; 3 )合并是合并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合同行为,合并方合并对方时必然要支付某种形式的对价,具体表现形式是 D 公司以自己因合并而 增加的资本向A 公司的投资者交付股权,使B 公司和C 公司成为合并后公司的股东。 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一) D 公司与A 公司初步洽谈,商议合并事项; (二)清产核资、财务审计 因为A 公司是国有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对A 企业各类资产、负债进行全面、认真的清查,以清理债权、债务关系。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核实和界定国有资本金及其权益,以防止国有资产在合并中流失。因此,必须由直接持有该国有产权的单位即A 公司决定聘请具备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审计。如果经过合并后的 D 公司为非国有公司,还要对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进 行离任审计。A 公司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向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政府审计部门提供有关财务会计资料和文件。 (三)资产评估 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管理评估暂行办法》第6 条,公司合并必须对资产实施评估,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资产评估的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包括知识产权和商誉,但是不包括以无形资产对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和其他资产。 1、A 企业应当向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申请评估立项,并呈交财产目录和有关的会计报表等资料; 2、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进行审核。如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准予评估立项的, A 公司应当委托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3 、A 公司收到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后应当逐级上报初审,经初审同意后,自评估基准日起8 个月内向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 构提出核准申请;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收到核准申请后,对符合核准要求的,及时组织有关专家审核,在20 个工作日内完成对评估报告的核准;对不符合核准要求的,予以退回。 (四)确定股权比例 根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确定的评估值为依据,将A 公司的股东B 公司和C 公司所享有的股权折算成资产,从而确定B 公司和C 公司在合并后的D 公司中所占的股权比例。 (五)召开股东大会 合并是导致公司资产重新配置的重大法律行为,直接关系到股东的权益,因此参与合并的A 公司和D 公司必须经各自的股东(大)会以通过特别决议所需要的多数赞成票同意合并协议。 根据我国新公司法第44 条和第104 条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对公司合并的决议,必须经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对公司合并作出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 以上通过。 同时A 公司为国有控股公司,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第22 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派出的股东代表,应当将其履行职责的有关情况及时向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报告,应当按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指示发表意见、行使表决权。 (六)签署合并协议 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由A 公司和D 公司的法人代表或法人代表授权的人员签订企业合并协议书或合并合同。 我国公司法没有规定合并协议应该包括哪些主要条款,参照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合并与分立的规定》第21 条规定的外商投资企业之间的合并协议的主要内容,认为应包括如下内容:合并协议各方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合并后公司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合并后公司的投资总额和注册资本;合并形式;合并协议各方债权、债务的承继方案;职工安置办法;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式; 签约日期、地点;合并

并购后整合方案.

没有哪两笔并购交易的整合能采取同一种方式、确定同样的优先事项或设定完全一致的时间进度。不过,成功的并购整合却有一些通用的法则。成功的整合是规避并购风险并实现潜在价值的关键环节,但这对很多企业来说一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使整合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提高并购交易的可控性,我们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以下10条法则: 法则1:明确交易主题 每项兼并收购都要有一个深思熟虑的交易主题,即明确如何通过一笔交易来提升企业的核心战略。比如“这项交易会让我们获得新客户、新渠道”、“这项交易会让我们在10个重点市场中占据明显的领先地位”。通过明确的交易主题,我们可以发现并购的利润来源和潜在风险,并引导企业采取相应的措施走向成功。可以这么说,是否设定明确的交易主题是训练有素与初出茅庐的收购者之间的本质差距。 在确定交易主题之后,企业就要根据其中的关键价值来源组建整合工作团队,同时把交易主题落实到除财务以外的目标上。比如建立一个销售团队或者制定一个“订单—收款”的业务流程,以便企业的每个员工都能理解并付诸实施。整合团队应充分了解自己的职责,并从一开始就对创造的预期价值进行自下而上的预估。这样可以令团队在整合过程中不断调整交易主题,直到整合结束后将工作移交给一线管理者来执行。 法则2:根据交易性质制定整合方案

任何进行并购的企业都必须明确这笔交易最终是为了扩大业务规模(在相同或高度重叠的业务领域进行扩张)还是扩大业务范围(拓展新市场、产品或渠道),当然还有一些交易两者兼具。因为“规模还是范围”这个问题影响到许多后续的决策,包括企业选择整合哪些部分、保持哪些部分的独立性、怎样安排组织结构,以及如何管理企业文化的整合流程等。扩大规模的交易通常旨在节约成本,并且获得经济回报的速度相对较快。而扩大范围的交易则通常是为了创造额外收益,但是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来实现回报,因为依靠交叉销售等途径增加收入通常比降低成本更具挑战且耗时更长。无论进行哪种交易都应具备充分的依据,并且要根据交易的性质来设计整合方案,反向操作是行不通的。 2008年,惠普购买了EDS公司。近期,戴尔宣布了对佩罗系统(PerotSystems)的收购,施乐也将大举入主ACS,并购后公司的员工至少将增加一倍。很显然,这些都是以扩大范围为目的的交易,并购企业都在向价值链上游开拓利润回报更高的业务,而且这些计算机硬件公司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来开展不同于以往的整合。设想一下,如果惠普沿用整合康柏时采用的那套原则与流程来收购EDS,这场交易可能会变得十分复杂 法则3:迅速解决权职与人员问题 新的组织架构应该与交易主题以及合并后公司的新愿景相契合。在组建高层管理团队时,不妨为你自己设定一个比较紧迫的时间期限并坚持完成。所谓夜长梦多,时间拖得越久,只会给原本就困难重重的人事任免雪上加霜。

公司并购方案

公司并购方案 兼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出于减少竞争对手、降低重置成本、产生规模效应等动机,为达到完全控制对方的目的,而采取的各种进行产权交易和资产重组的方法。 根据兼并的表现形态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兼并界定为两种模式:“合并”和“收购”。 下面我就针对D公司和A公司的实际情况,结合这两种模式为D公司制定两套具体的并购方案,并对此作一简要地分析: 一、并购方案 模式一:D公司与A公司合并(吸收合并) 根据新《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三条、一百七十四条规定的内容,如果D 公司吸收合并A公司,则会产生如下法律后果: 1)D公司依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吸收A公司,从而形成一个新的D公司,而A公司的法人资格消灭; 2)合并前A企业的权利义务由合并后的新D企业全部、概括承受,这种继受是法定继受,不因合并当事人之间的约定而改变; 3)合并是合并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合同行为,合并方合并对方时必然要支付某种形式的对价,具体表现形式是D公司以自己因合并而增加的资本向A公司的投资者交付股权,使B公司和C公司成为合并后公司的股东。 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一)D公司与A公司初步洽谈,商议合并事项; (二)清产核资、财务审计 因为A公司是国有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对A企业各类资产、负债进行全面、认真的清查,以清理债权、债务关系。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核实和界定国有资本金及其权益,以防止国有资产在合并中流失。因此,必须由直接持有该国有产权的单位即A公司决定聘请具备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审计。如果经过合并后的D公司为非国有公司,还要对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进行离任审计。A公司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向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政府审计部门提供有关财务会计资料和件。 (三)资产评估 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管理评估暂行办法》第6条,公司合并必须对资产实施评估,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资产评估的围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包括知识产权和商誉,但是不包括以无形资产对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和其他资产。 1、A企业应当向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申请评估立项,并呈交财产目录和有关的会计报表等资料; 2、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进行审核。如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准予评估立项的,A公司应当委托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3、A公司收到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后应当逐级上报初审,经初审同意后,自评估基准日起8个月内向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提出核准申请;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收到核准申请后,对符合核准要求的,及时组织有关专审核,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对评估报告的核准;对不符合核准要求的,予以退回。 四)确定股权比例 根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确定的评估值为依据,将A公司的股东B

并购整合标准流程

并购整合流程 并购是我公司实现战略目标 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提高公司市场 份额、把主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Array因此,公司应在每年的战略规划中明 确并购方向、目标,并由战略部制 订出并购计划。 1、制订并购计划 1.1 并购计划的信息来源 战略规划目标 董事会、高管人员提出并购建议; 行业、市场研究后提出并购机会; 目标企业的要求。 1.2 目标企业搜寻及调研 选择的目标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 符合战略规划的要求;优势互补的 可能性大;投资环境较好;利用价 值较高。 1.3 并购计划应有以下主要内容: 并购的理由及主要依据;并购的区 域、规模、时间、资金投入(或其它 投入)计划。 2、成立项目小组 公司应成立项目小组,明确责任人。 项目小组成员有战略部、财务部、技 术人员、法律顾问等组成。 3.可行性分析提出报告 3.1 由战略部负责进行可行性分析 并提交报告 3.2 可行性分析应有如下主要内容: 外部环境分析,(经营环境、政策环 境、竟争环境) 内部能力分析 并购双方的优势与不足;经济效益分 析;政策法规方面的分析;目标企 业的主管部门及当地政府的态度分 析;风险防范及预测。 3.3 效益分析由财务人员负责进行, 法律顾问负责政策法规、法律分析, 提出建议。 4.总裁对可行性研报告进行评审

5.与目标企业草签合作意向书 5.1双方谈判并草签合作意向书 5.2 由双方有关人员共同成立并购工作组,制定工作计划,明确责任人 5.3合作意向书有以下主要内容: 合作方式;新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职工安置、社保、薪酬;公司发展前景目标。 6.资产评估及相关资料收集分析 6.1 资产评估。并购工作组重点参与 6.2 收集及分析目标企业资料。法律顾问制定消除法律障碍及不利因素的法律意见书7.制订并购方案与整合方案 由战略部制订并购方案和整合方案 7.1并购方案应由以下主要内容: 并购价格及方式;财务模拟及效益分析。 7.2整合方案有如下主要内容: 业务活动整合;组织机构整合;管理制度及企业文化整合;整合实效评估 8.并购谈判及签约 8.1 由法律顾问负责起草正式主合同文本。 8.2 并购双方对主合同文本进行谈判、磋商,达成一致后按公司审批权限批准 8.3 总裁批准后,双方就主合同文本签约 8.4 将并购的相关资料及信息传递到有关人员和部门 9.资产交接及接管 9.1 由并购工作组制订资产交接方案,并进行交接 9.2 双方对主合同下的交接子合同进行确定及签章 9.3 正式接管目标企业,开始运作 9.4 并购总结及评估 9.5纳入核心能力管理 10.主要文本文件 并购计划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并购及整合方案 合同文件 需要更多的流程,请到

并购后的重组与整合

第八章并购整合 引言:“手术过后的危险期” 波士顿咨询集团(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一项研究发现,只有低于20%的公司在收购目标企业之前,考虑过两家机构的整合步骤。目标公司在成功地和收购方实现整合之前,收购的价值形成仍然是潜在的。成功的收购所带来的欣喜若狂和激动不已的心情平静下来之后,收购之后的整合过程就在一个冰冷的起点开始了,整合的质量决定着合并后的企业是否能渡过“手术后的危险期”。 第一节整合概述 在对“财富500强”公司进行研究后,波特(Porter,1987)指出,由于并购后双方大多不能很好地进行整合,在收购5年之后,70%以上的公司又把这些业务不相关的企业重新剥离了出去。而玛莎管理咨询公司也认为,公司有效地实施并购后的整合管理可以提高50%的并购成功几率。所以,并购实践告诉我们,并购后整合是并购双方完成并购谈判,达成并购交易之后面临的首要而具体的任务,是决定并购成败的重要环节。并购后的整合效率直接决定了并购预期协同效应与现实协同效应之间的差异,是并购后企业实体良性运营、实现战略愿景的必要条件。因此,如何制定适当的整合策略,确定正确的整合范围和整合重点,并针对具体的整合内容有效地实施整合方案就成为并购后整合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并购后整合的含义 企业并购后整合(Post-merger Integration,PMI)是指当并购企业获得目标企业的资产所有权、股权或经营控制权之后进行的资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组织结构、文化等企业资源要素的整体系统性安排,从而使并购后的企业按照一定的并购目标、方针和战略组织运营。 按照理论出发点的不同,国外对并购后整合的研究基本可分为三个学派:战略学派、组织行为学派和过程学派。

企业并购后的人力资源整合策略分析

企业并购后的人力资源整合策略 潘峻 一、企业并购及管理整合 企业并购是企业发展的战略手段之一,许多成长中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企业为了得到快速成长、实现规模效应、缩小和竞争对手差距、扩大行业影响力、获取核心研发团队等等,使用并购手段来实现企业的快速扩张愈来愈频繁。而为了确保一项并购的成功,兼并方派出合适工作团队及利用中立第三方对被兼并企业作尽职调查,制定合适的并购方略与并购整合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并购的管理整合是指企业在进行并购后,以战略规划为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制度创新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手段的企业商业模式、组织架构、技术研发、人力资源、企业文化、运营方式等系统性的整合过程。目前在企业并购的实操中,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并购后整合的重要性,特别是人力资源的整合策略对于实现并购战略的重要性,通过企业并购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获取核心员工的支持,强调知识资源等软实力的整合力度已愈来愈成为并购的主要动机及价值导向,越来越多的并购企业开始重视人力资源整合,通过人力资源整合经验的分析总结找到有效的整合对策,在人力资源整合实操中不断引人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新工具、新手法已成为人力资源主管的工作重点。人力资源整合工作的重点在于被并购企业人员的安

置调整;劳动力队伍重建、劳动合同协议及其管理,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选聘和匹配;并购主体绩效管理体系的延伸;被并购企业建立新的薪酬激励机制;对企业制度体系进行梳理调整、补充、延伸;并购中辨别、保留、调整和管好核心员工;并购时空降高层团队的选聘;并购中的沟通平台建设及维护、并购整合的全过程员工良好沟通;新企业组织架构的调整和人员编制、制定过渡期的人员保留、离职计划及合同管理等。 二、目前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人力资源整合实操中的存在的典型问题有:对企业并购、资产重组后的人力资源缺乏系统规划,员工看不清职业前景;没有一个统一的考核体系,缺乏切实有效的激励基础;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员工积极性受挫,士气下降;优秀人才大量流失,业务发展受阻;重组方对被重组对象的优越感,造成后者的不合作态度;重组双方管理层无法迅速形成相互协作的团队,工作上各自为政,上下级及同级之间缺乏必要沟通与协作;人力资源的整合没有帮助企业在重组以后吸引并留住人才,影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 1、并购双方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整合的重要性 在企业并购及并购整合实操中,许多企业特别是并购工作团队通常会把并购整合工作的人员、经费、时间等重点资源放在了对于企业宏观环境分析、行业分析、竞争对手的出价预测、收购方案以及价格的谈判策略上,而对并购整合的系统性工作关注过少,出现低成本收购、高成本运营的局面,甚至由于整合不力导致并购方母体经营陷入困境的局面。对人力资源整合的力度应当像重视战略整合和财务整合一样要化大力气,要像流程重组、文化融合一样统筹解决,对人力资源整合的意义要放在战略的高度来加以理解。 现代企业竞争的实质是人才、人才团队及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竞争,人力资本是企业的核心资源,尤其是企业高层管理团队、骨干市场营销人员、高级技术研发

企业并购整合经典案例

企业并购整合经典案例--从飞利浦到高通缘起飞利浦 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NXP半导体是从飞利浦分出来的,而大家对飞利浦的第一印象应该就是一个走下坡路的消费电子厂商。飞利浦曾经在制造和销售CRT电视上获得巨大成功。但我曾经认为他们的所获得的荣光已经随着日子的流逝而消失,飞利浦最终会被苹果和三星这样的厂商超越。 在对NXP半导体做深入调查的时候,我发现原来飞利浦并没有像我曾经想象的那样一步步迈向深渊,反过来,他们其实还活得很好,生意甚至还蒸蒸日上。现在的他们靠着做医疗和健康的方案,重新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所以我们可以断言,当年飞利浦把NXP半导体分离出来,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回到1998 年底,当时的飞利浦正在巩固其医疗系统产品线,并打算将其推广到整个欧洲。也就是在这一年,飞利浦半导体的营收高达71亿NL(G NLG:荷兰盾),较之1997 年,这个数字成长了5%,市场规模也在稳步增长。

当时飞利浦半导体的营收增长主要来源于消费系统和通信IC ,当中以欧洲和亚洲市场的增幅最猛。虽然同期的PC市场不被看好,亚洲经济状况也给形势带来

坏的影响。但是在Dataques 的半导体厂商排名中,飞利浦还是爬升到第八的位置,营业收入也增长了20%。 1994 到 1998 年间飞利浦半导体的每年营收示意图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的了解飞利浦半导体的营收水平,我将这些收入专为美金,而汇率用的是当年财年的任何一个汇率,于是我们得到了下面的数据。 飞利浦半导体每年的营收( in dollars ), 1994 到 1998 到了1999 年,飞利浦依然对其半导体业务和整个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抱有相当大的信心。他们甚至还把半导体当做他们的主要业务来运营。 为了加强实力,飞利浦在1999年6月斥资10亿美元收购了VLSI Technolog,y后者在无线通信、网络、消费数字娱乐和先进计算的客制和定制IC 上有不错的市场份额。值得一提的是,在1998年,爱立信的采购就贡献了VLSI的28%的营收。

并购后的整合

并购后的整合 (一)整合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艰巨性 在并购交易完成后的6至12个月之内,很可能会出现以下现象:被并购企业管理层及雇员的承诺和奉献精神下降,被并购企业的生产力降低,对不同文化、管理及领导风格的忽视造成冲突增加,关键管理人员和员工逐渐流失,客户基础及市场份额遭到破坏,不仅如此,大约三分之一的被并购企业在5年之内又被出售。 实际上,以上这些现象不是个别的、偶然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并购领域存在着70/70现象,即当今世界70%的企业并购后未能实现期望的商业价值;70%的并购失败直接或间接起因于并购后的整合过程。德国学者马克思M·贝哈的调查亦表明,并购最终流产于整合阶段的比例高达52%. 因此,如何有效并购已成为一个重大课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并购后的整合(PMI)越来越变成一个流行的管理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并购容易整合难。如果将并购比作一曲宏伟的交响乐,那么并购协议的签订只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前奏,并购后的整合才是真正的主旋律,因为它是决定并购成败的关键。 目标公司被收购后,很容易形成经营混乱的局面,尤其是在敌意收购的情况下,这使许多管理人员纷纷离去,客户流失,生产混乱。因此,需要对目标公司进行迅速有效的整合。同时,由于并购整合涉及企业股东、管理层,雇员、政府机构和资本市场等多个利益主体,涉及战略、组织、人事、资产、运营、流程等一系列重大而关键问题的调整和重组,并且都需要同步尽快得到解决,因此,整合的任务很艰巨、难度很大。从国内外并购案例看,企业并购绝不是两个企业的简单合并或形式上的组合,每一次并购成功都与并购后的整合管理不无联系,而且整合成本也往往是直接收购成本的数倍。 形式上,并购后的整合可分为有形整合和无形整合两种。有形整合包括经营战略整合、人力资源整合、组织与制度整合、资产债务整合、财务整合等,无形整合主要指文化整合。下面分别予以讨论。 (二)经营战略整合 企业并购后,战略整合是其它整合的根本前提,衡量并购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要看并购是否使企业的战略意图得以实现,换言之,并购是否服务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只有符合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旨在提升核心竞争力、强化竞争优势的企业并购行为,才能为企业创造持续效益,才能为股东和利益相关者创造更大价值。同时,并购是一项涉及到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转移的系统工程,也是决定控制权增效的关键,因此,并购活动一般都与并购双方的战略安排或战略调整密切相关。 并购过程中的经营战略整合,就是对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的优势战略环节进行整合,目的是提高企业整体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既可以在主营业务领域获得,也可以通过并购取得。实际上,通过并购吸收与自己存在战略互补关系的企业,是快速获得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有效方式。但是,与“内生”的核心竞争力相比,“外源”的核心能力只是潜在的,还不能算作真正的企业竞争力,尚需经过“排异期”、适应期,才能扎根、内化为现实的核心能力。战略整合不仅要获得新的核心能力,还要解决新能力与原核心能力兼容的问题。既要保持并进一步强化核心能力,同时又要通过并购在新的经营领域获取新的竞争优势,赋予核心能力以新要素和新活力,是企业在并购过程中需同时考虑的战略性问题。 (三)人力资源整合 人力资源整合的目的,是要通过各种手段做到让双方员工接受这次并购,并能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接受各自的差异,达成对未来共同的期望,以实现并购最终的共同目标。通常,并购发生后被并购企业员工忐忑不安,会产生压力感、紧迫感和焦虑感,进而出现人员流失。如果关键人员大量流失,并购成效就会大打折扣。以兴发集团对瀛海威的收购为例,在接管完成后,瀛海威公司总经理张树新及其他15名骨干,包括3位副总经理、5位事业部经理和7家分公司总经理相继辞职,使该公司失去了中国第一批因特网浪潮中的风云人物,兴发集团所得到的除了瀛海威的品牌外,只是一个空壳。 留住关键人员是并购后人力资源整合的重中之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些关键人员是企业的战略性资产,是企业未来成功的关键。企业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留住或稳定这些重要人才。在留住优秀

2020年(并购重组)企业并购后的人力资源整合策略潘峻

(并购重组)企业并购后的人力资源整合策略潘峻

企业并购后的人力资源整合策略 潘峻 一、企业并购及管理整合 企业并购是企业发展的战略手段之一,许多成长中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企业为了得到快速成长、实现规模效应、缩小和竞争对手差距、扩大行业影响力、获取核心研发团队等等,使用并购手段来实现企业的快速扩张愈来愈频繁。而为了确保一项并购的成功,兼并方派出合适工作团队及利用中立第三方对被兼并企业作尽职调查,制定合适的并购方略与并购整合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并购的管理整合是指企业在进行并购后,以战略规划为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制度创新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手段的企业商业模式、组织架构、技术研发、人力资源、企业文化、运营方式等系统性的整合过程。目前在企业并购的实操中,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并购后整合的重要性,特别是人力资源的整合策略对于实现并购战略的重要性,通过企业并购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获取核心员工的支持,强调知识资源等软实力的整合力度已愈来愈成为并购的主要动机及价值导向,越来越多的并购企业开始重视人力资源整合,通过人力资源整合经验的分析总结找到有效的整合对策,在人力资源整合实操中不断引人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新工具、新手法已成为人力资源主管的工作重点。人力资源整合工作的重点在于被并购企业人员的安置调整;劳动力队伍重建、劳动合同协议及其管理,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选聘和匹配;并购主体绩效管理体系的延伸;被并购企业建立新的薪酬激励机制;对企业制度体系进行梳理调整、补充、延伸;并购中辨别、保留、调整和管好核心员工;并购时空降高层团队的选聘;并购中的沟通平台建设及维护、并购整合的全过程员工良好沟通;新企业组织架构的调整和人员编制、制定过渡期的人员保留、离职计划及合同管理等。 二、目前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人力资源整合实操中的存在的典型问题有:对企业并购、资产重组后的人力

公司并购方案两篇

公司并购方案两篇 篇一:公司并购通用方案 根据兼并的表现形态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兼并界定为两种模式:“合并”和“收购”。本文以案例的形式,针对D公司和A公司的实际情况,结合这两种模式为D公司制定两套具体的并购方案,并对此作一简要地分析: 兼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出于减少竞争对手、降低重置成本、产生规模效应等动机,为达到完全控制对方的目的,而采取的各种进行产权交易和资产重组的方法。 根据兼并的表现形态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兼并界定为两种模式:“合并”和“收购”。 下面我就针对D公司和A公司的实际情况,结合这两种模式为D公司制定两套具体的并购方案,并对此作一简要地分析: 一、并购方案 模式一:D公司与A公司合并(吸收合并) 根据新《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三条、一百七十四条规定的内容,如果D公司吸收合并A公司,则会产生如下法律后果: 1)D公司依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吸收A公司,从而形成一个新的D公司,而A 公司的法人资格消灭; 2)合并前A企业的权利义务由合并后的新D企业全部、概括承受,这种继受是法定继受,不因合并当事人之间的约定而改变;

3)合并是合并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合同行为,合并方合并对方时必然要支付某种形式的对价,具体表现形式是D公司以自己因合并而增加的资本向A公司的投资者交付股权,使B公司和C公司成为合并后公司的股东。 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一)D公司与A公司初步洽谈,商议合并事项; (二)清产核资、财务审计 因为A公司是国有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对A企业各类资产、负债进行全面、认真的清查,以清理债权、债务关系。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核实和界定国有资本金及其权益,以防止国有资产在合并中流失。因此,必须由直接持有该国有产权的单位即A公司决定聘请具备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审计。如果经过合并后的D公司为非国有公司,还要对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进行离任审计。A公司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向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政府审计部门提供有关财务会计资料和文件。 (三)资产评估 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管理评估暂行办法》第6条,公司合并必须对资产实施评估,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资产评估的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包括知识产权和商誉,但是不包括以无形资产对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和其他资产。 1、A企业应当向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申请评估立项,并呈交财产目录和有关的会计报表等资料; 2、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进行审核。如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准予评估立项的,A公司应当委托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并购后整合方案

没有哪两笔并购交易得整合能采取同一种方式、确定同样得优先事项或设定完全一致得时间进度。不过,成功得并购整合却有一些通用得法则。成功得整合就是规避并购风险并实现潜在价值得关键环节,但这对很多企业来说一直就是一个巨大得挑战。为了使整合获得更加理想得效果,提高并购交易得可控性,我们在多年实践得基础上总结了以下10条法则: 法则1:明确交易主题 每项兼并收购都要有一个深思熟虑得交易主题,即明确如何通过一笔交易来提升企业得核心战略。比如“这项交易会让我们获得新客户、新渠道”、“这项交易会让我们在10个重点市场中占据明显得领先地位”。通过明确得交易主题,我们可以发现并购得利润来源与潜在风险,并引导企业采取相应得措施走向成功。可以这么说,就是否设定明确得交易主题就是训练有素与初出茅庐得收购者之间得本质差距。 在确定交易主题之后,企业就要根据其中得关键价值来源组建整合工作团队,同时把交易主题落实到除财务以外得目标上。比如建立一个销售团队或者制定一个“订单—收款”得业务流程,以便企业得每个员工都能理解并付诸实施。整合团队应充分了解自己得职责,并从一开始就对创造得预期价值进行自下而上得预估。这样可以令团队在整合过程中不断调整交易主题,直到整合结束后将工作移交给一线管理者来执行。 法则2:根据交易性质制定整合方案

任何进行并购得企业都必须明确这笔交易最终就是为了扩大业务规模(在相同或高度重叠得业务领域进行扩张)还就是扩大业务范围(拓展新市场、产品或渠道),当然还有一些交易两者兼具。因为“规模还就是范围”这个问题影响到许多后续得决策,包括企业选择整合哪些部分、保持哪些部分得独立性、怎样安排组织结构,以及如何管理企业文化得整合流程等。扩大规模得交易通常旨在节约成本,并且获得经济回报得速度相对较快。而扩大范围得交易则通常就是为了创造额外收益,但就是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来实现回报,因为依靠交叉销售等途径增加收入通常比降低成本更具挑战且耗时更长。无论进行哪种交易都应具备充分得依据,并且要根据交易得性质来设计整合方案,反向操作就是行不通得。 2008年,惠普购买了EDS公司。近期,戴尔宣布了对佩罗系统(PerotSystems)得收购,施乐也将大举入主ACS,并购后公司得员工至少将增加一倍。很显然,这些都就是以扩大范围为目得得交易,并购企业都在向价值链上游开拓利润回报更高得业务,而且这些计算机硬件公司都需要做好充分得准备来开展不同于以往得整合。设想一下,如果惠普沿用整合康柏时采用得那套原则与流程来收购EDS,这场交易可能会变得十分复杂 法则3:迅速解决权职与人员问题 新得组织架构应该与交易主题以及合并后公司得新愿景相契合。在组建高层管理团队时,不妨为您自己设定一个比较紧迫得时间期限并坚持完成。所谓夜长梦多,时间拖得越久,只会给原本就困难重重得人事任免雪上加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