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创作的婚恋观

老舍创作的婚恋观
老舍创作的婚恋观

老舍创作的婚恋观

摘要:

现实生活中的老舍对于爱情是保守的,甚至可以说是理性的,这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所反映,同时他又表现出对理想婚恋生活的渴望。作品中阐述了理想的婚恋对象,家庭模式,但绝大多数的婚恋生活都是老舍批判的对象。

关键词:爱情婚恋生活婚恋对象家庭模式

婚恋问题是老舍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读过老舍作品的人都知道,在他的笔下,男人与女人之间发生的恋爱、结婚和家庭故事是那样多姿多彩。当然,这个婚恋世界也向我们传达了他的婚恋观并描述了他理想的生活模式.

婚姻问题、家庭问题、经济独立问题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暴露封建主义宗法制度、道德精神、礼教弊害的主要内容,而揭示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家族制度对青年们身心的戕害是当时众多作家的创作内容,许多作品都申诉了封建包办婚姻给青年们带来的无法自由获得“爱情”的痛苦。老舍二三十年代的婚姻观多是在鞭挞封建制度下宗法婚姻的严酷性,而且在老舍本人的婚姻道路上曾经有过一段小插曲,这或许让人们了解老舍的婚恋观有某种帮助。老舍在二十岁成年以后,有一定的经济收入,生活渐渐得到改善,于是老舍的母亲按照自己的标准给老舍物色了一位漂亮姑娘。但是老舍却坚决反对,要退掉这门婚事,这使得和谐的母子关系差点反目,关于这段故事,老舍后来的自述说:那时候,婚姻自由的理论刚刚被青年们认为是救世的福音,母亲暗中给我定了亲事。为退亲,我着了很大的急。从过去的追求‘婚姻自由’变成了坚持‘独身主义’。也许是由于他(老舍)年薪250镑的收入太低,无法维持他和老母的清贫的生活;也许是由于他初恋的失败,一时还无法弥补他的精神刨伤;也许是由于他暂时还未遇上意中人,需要慢慢地等待……总之,他打算独身了。”【1】等到老舍从英国回国后一段时

间,在朋友们的劝说下才放弃“独身主义”,并把终身大事托付给了朋友们,这一次却接受了“媒灼之言”,与胡絮青结婚,婚后在济南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一系列的变化,作者内心感觉的起伏波澜,在他的作品中应该有所反映,或者在他的作品中有他在婚恋中的憎恶与爱好的倾向。一想到婚姻,自然就会联系到家庭。中国的文化是建筑在复杂的宗法制度之上的,这一宗法制度极其严酷,势力又大,绝对不允许婚姻自由。”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肯定老舍对封建宗法婚姻的弊端是了然于心的,所以在《老张的哲学》中他抨击了这种婚姻模式的残酷性。但是老舍并没有完全否认传统婚姻模式的合理性与传承性,并且,老舍在四十年代的作品中不是表现具有传统色彩的婚姻所带来的痛苦,而是肯定市民社会里传统婚姻合理性的一面。其原因在于二三十年代正是“五四”新文化———新文学发生、发展的时期,老舍是“五四”影响下开始新文学创作的,他的反封建意识使他更多地看到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性,而三十年代中后期到四十年代中期正是中华民族濒于灭亡的边缘,众多知识分子把投向西方寻求“自由、平等”的目光收回而从中华民族自身找寻力量,老舍就是其中一位,回归家庭、皈依传统是其文化选择也是其文学创作的方向。

一老舍理想的婚恋对象

老舍心中理想的婚恋对象源于他从小耳濡目染的对于传统女性的认识。母亲的形象是老舍心中不变的记忆: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2】他把母亲的勤俭和体格的健壮放在生活的首要位置,说明在老舍的心目中,女性的勤俭持家和身体素质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他评价女性和选择婚恋对象的首要条件。老舍从小生活在拮据之中,母亲的精打细算、能洗会做使全家勉强度日,对此他深有感触,认为自己的母亲是一位好母亲,一位伟大的女性。对于一个普通的百姓之家来说,勤俭持家才能被认为是好媳妇。对于出生在平民之家并钟情于平民生活的老舍来说,评价一位家庭主妇最高的奖赏莫过于夸她“会过日子”;还有就是身体素质的好坏也是选择婚恋对象优先考虑的问题。

对于“娶什么样的太太”,老舍在《婆婆话》中透露了玄机:美不是一切。太太不是图画与雕刻,可以用审视的态度去鉴赏。人的美还有品德体格的成分在内。健壮比美更重要。一位爱生病的太太不大容易使家庭快乐可爱。学问也不是顶要紧的,因为有钱可以自己立个图书馆,何必一定等太太来丰富你的或任何人的学问?”太太不是花瓶式的装饰,不必要符合美的标准,它只要求健美。在这里老舍表现出比较实际而且传统的观点,当然这一观点也符合中国民间的大多数人的意见—女性首先应符合作母亲的母性,其次是妻性,至于知识,老舍认为不如求助于图书馆,寻找的伴侣应该是生活的伴侣而不是如字典般渊博的女学者。这种观点无疑是民间传统的男权主义观和男权价值观。老舍的女性观、情爱观、家庭观都是在民间立场上建立起来的,老舍一再强调贫穷没有爱情,爱情诞生在富贵之家,穷人们为生计奔波,贤妻良母是普通生活、普通家庭所必须的,这是生存的抉择。从老舍的生存立场、写作观念、好恶评价来看,我们看到的是老舍给予广大民众、广大平民阶层的深切的生命关怀,而这也正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写作立场和写作目的。

《四世同堂》中的韵梅是老舍理想中的贤妻良母的典型。她朴实善良,温顺贤惠,遵守礼节,任劳任怨,整日操持全家十口人的吃喝穿戴与亲友邻居的礼尚往来。她和婆婆一样本分地做着女人,不参与该属于男人的事,但家中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她的心。她认识到自己和瑞宣有差距,但她真诚地爱着丈夫,不要求感激,就像一只蜡烛,只管燃烧,不求回报。她用隐忍和微笑应付一切艰难局面和难堪场面,在艰难困顿中撑起家庭的重担,洗衣做饭,操持家务,照料孩子,侍奉老人。在民族危亡的艰难时期,她把自己锻炼的更坚强,更勇敢,心胸也更宽阔。在从前,厨房是她的本营,院子是她的世界;现在,她的世界由四面是坡的院子到高山大海,而那高山大海也许就是她的国家。她的视野也从个人的小家庭扩展到了整个民族和国家。老舍对韵梅投寄了明显的褒扬态度。在老舍看来,韵梅的好品行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结果。

老舍认为女性和家庭紧密相连,认为她们只要在家庭中尽到自己的责任,便是对社会做出了贡献,便是值得歌颂的女性,甚至有时还把

她们在家里的劳作与社会贡献联系起来。认为她们虽然不能像男人一样亲临战场,但她们的勇敢与坚定是对家人与亲人的最大理解和支持。比如韵梅,她只是一个家庭主妇,她所做的只是家庭妇女的日常事务,但老舍却把她与那些为国家利益和民族生存而英勇斗争的战士相媲美,认为她是中国历史上优秀女性的化身,是北平乃至整个中国女性的杰出代表——在国破家亡的时候,肯随着男人受苦,以至于随着丈夫去死。

老舍对韵梅一类妇女形象的态度反映出他对传统文化精华部分的宣扬,老舍在小说中明确指出:传统文化是应当用筛子筛一下的,筛去了灰土,剩下的是几块真金,这种真金就是真正中国文化的真实的力量,虽然也是旧的,但正是一种可以革新的基础。小说中的天佑太太、韵梅这两个家庭主妇,平时成天操心老人孩子,油盐酱醋;民族危难一旦降临,她们就挺身而出,坚毅沉着,把自己无私的关怀与爱由家庭扩展到整个国家和民族,她们身上更多的显现着中华妇女的传统美德,这是老舍极力赞美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由于这类妇女大都没有个性意识和自我意识,更没有女权意识,所以有人认为老舍的女性观念是守旧的,笔者认为这恰恰显示出老舍清醒的文化视角。在对待传统文化上,他善于从对传统文化、民族性格潜在的力量的把握中去寻找民族振兴的理想之路,积极批判传统文化中的消极落后的方面,大力赞美其中的积极先进的方面。

老舍借《离婚》这部急就成篇却能一吐胸中块垒的小说,借“老李”这个疲乏窝囊又不乏生活追求的人物,将自己极力逃脱了的那种人生样式,又用文字搭就的舞台彻底演习了一遍,“老李”是“光绪末年那拨子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孩子们中的一位”【3】,并不丑;细高身量,宽眉大眼,嘴稍过大一些,一嘴整齐白健的牙。但是,他不顺眼。无论什么环境之下,他使人觉得不舒服。他自己似乎也知道这个,所以事事特别小心,结果是更显着慌张”,特别是“见着个女招待便手足无措”。如果对照现实便可发现,老舍年仅一岁即遭遇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的民族劫难,身为皇城护卫的父亲被炮火烧伤去世,自父亲牺牲后,老舍一家的生活完全改观了,沉沦到了社会的最底层”【4】,由于出身贫寒形成谦卑心理,处世自然小心翼翼,乃至曾坦言“我怕写女人;平常日子见着女人也老觉

得拘束”【5】。凡此种种,一个是以文字做骨肉的“老李”,一个是创造了“老李”的老舍,两人之间似乎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李太太”和“马少奶奶”分别代表着庸俗和诗意、现实与理想两种极端。仅凭这种男性中心的观照模式,已经能够捕捉到老舍某些男性意识的显现,而其自身固有的浓重的传统文化心理和男权立场则通过“李太太”的形象集中体现出来。李太太是一个典型的乡村妇女,五官端正,身子横宽,大牙板,改造脚,眉梢眼角都藏着土气。长久以来,被认定“太太只是父母的儿媳妇,儿女只是祖母的孙儿”的丈夫丢在乡下,任劳任怨地持家育子。一朝得以进城,她的生活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李太太只是一如既往地在这种纯粹生活化的层面上生活下去,老李至多感到乏味、无聊,不过间或也会暗自称赞她心性单纯、感情专一,死心塌地地安守在家庭岗位上,虽然连围巾的颜色都不会挑,丈夫逛书摊她只会催着走,但她“有保卫生命的本能”,这一点便足以实现她应有的最大价值。然而,当李太太受到城市现代女性挑唆而放弃乡野女性原本的安分守己、淳朴善良、驯服和顺、通情达理等传统美德,转而东施效颦地学习现代女性种种肤浅的时髦时,老李便不失时机地送给她一系列温情的讽刺:李太太确是长了胆子。张大嫂,吴方墩,邱太太,刚出月子的孙太太,组成了国际联盟;有了组织以后,李太太和从前大不相同了。听说吴先生闹着纳妾,回家就给老李敲边鼓;采纳马少奶奶的建议,没取得丈夫的同意就私自剪发梳小辫;不时找丈夫要钱出去逛街买东西,而且从不汇报钱的具体去向,反而喋喋不休地灌输太太们的生活细节;积极学习管教制约丈夫的方法,甚至有天夜里不等老李回来就独自熄灯睡觉。老李忍无可忍,给她诊断为“成精作怪”,判决为“在接家眷以前,把她放在糊涂虫的队伍中;接家眷的时候,把她提高了些,可以明白,也可以糊涂;现在,决定把她仍旧发回原籍——糊涂虫”。最终,李太太在现代女性的道路上未走多远便原路折回,继续安心操持家务过日子,老李也继续真诚地欣赏和尊重她身上这种深重的妻性和母性,认为她远超那些所谓的摩登女性。“老李”被马少奶奶与马同志和睦相处的现实击垮,“回乡”成为他们躲避精神焦灼的最佳选择,实际上也是唯一选择。从“太太进城”开始,

到“先生回乡”告终,表面上看来是处于主导地位的男性充分表达出对都市文明的绝望与拒斥,实则梦想的破灭才是他们一意孤行离去的根本原因。在此过程中,正如太太们对“进城”毫无发言权,此刻也仍然以生或死的方式缄默地服从着丈夫的决定。老舍则温和地送走了“老李”,有意无意间吞灭了“李太太”的存在,似乎预示着“太太进城”的问题随着“先生回乡”而一笔勾销。其实早在“事实回乡”之前,李太太早已“精神回乡”了。

二老舍理想的家庭模式

理想的女性如此,那么,在他看来,一个理想的家庭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模式一物质利益享受型。

随着西方意识的侵入,一些人无耻地追逐金钱,把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的终极目的,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良知、灵魂与感情,把婚姻和爱情作为升官发财的捷径。老舍对这些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四世同堂》中胖菊子每日所做的事都是吃喝玩乐,当丈夫瑞丰的科长职务被免掉后,她不能再随心所欲,就毫不留情地抛弃了瑞丰,不顾廉耻地对无耻败类兰东阳投怀送抱,试图利用兰东阳混个一官半职,而当兰东阳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便一脚踢开了他。她结婚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享受。《文博士》中的文博士对配偶的唯一要求就是家中有钱,为了借助岳丈家的钱平步青云,他舍弃了有思想、有尊严的振华,而选择了浮华庸俗的丽琳。同样,杨太太为保住财产和地位,寡居了多年,她一生的幸福都埋葬在金钱之中了。可以这样认为,如果人们把婚恋仅作为追求金钱享受的工具,就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婚恋幸福。

模式二“纳妾”维护身份型。

这一婚恋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纳妾”,老舍对他们的伪道德观进行了无情的讽刺揭露与批判。老张在对孙八的“纳妾”劝进中激昂慷慨地说:“有几个作大人的不娶小? ??武官做到营长不娶小,他的上司们能和他来往不能? 文官做到知事不娶小,友人提拔他没有?”【6】(《老张的哲学》) ;省参议员阎乃伯的见解更为直率:“嫖妓纳妾是大丈夫堂堂正正的举动,所以为维持风化起见,不能不反对自由恋爱,同时不能不赞助有志嫖妓纳妾的。”这里纳妾娶小被堂而皇之地认为是身份的象征,实际上是掩盖他们丑陋行径的遮羞布,是便于他们肆意妄为的幌子。《阳光》里“我”的丈夫仅是把妻子作为花瓶一样摆在家里,来衬托自己的身份,只要维护“道德”的表面,他是不在乎“败絮其中”的。太太只是他身份的表征,与感情无关,所以当人们知道他太太的“丑事”时,他终于撕开了他伪道德的面目。这种婚姻模式要么打着“道德”的幌子纳妾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要么以虚假来装点自己的尊严,他们是老舍竭力嘲讽的对象,因为他们伪善、做作,比强娶豪夺更让人憎厌。

模式三传统家庭模式型。

传统家庭模式型显示了丈夫对妻子的两个理念:一是要能洗会做,操持家务;二是要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对于男性而言,他们需要的不是女性本身,而是她们会做家务、会生孩子的能力。《老年的浪漫》中刘兴仁看上了叫自己叔叔的冯姑娘,他的想象是,“他自己要是娶了她,他自己的屋中也会有旺旺的火,也会这样暖和,也会这样彼此亲爱的谈话”,“他得有个知心的,肉挨肉的,一切都服从他的一点什么东西,也许是个女人,像冯姑娘这样的。《鼓书艺人》中王司令的太太因为没有儿子,所以司令纳妾就成了光明正大,理所当然的事,就连泼辣厉害的司令太太也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这种婚恋模式是古已有之的,是受中国传统宗法制度影响的,是惯性使然,老舍在批判之余也稍带些许温情。另外,还有一些婚恋模式老舍也是持反对态度的。比如《牺牲》里的毛先生及夫人,《老张的哲学》里的老张和他太太,她们之间的关系是丈夫把妻子看成个人所有品。这些非正常的姻恋都是老舍批判的对象。老舍花大量笔墨来描摹这些不正常的姻恋模式,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意图折射出国人的生存状态,并隐含了他理想中的婚恋模式。

由于老舍民间立场的局限,对最后一种家庭模式的批判显然温和的多,因为老舍心目中的家庭模式多少有这样的影子。在《我的理想家庭》中他作了这样的描述:“人口自然不能很多:一妻和一儿一女就正合适。先生管擦地板与玻璃,打扫院子,收拾花木,给鱼换水,给蝈蝈一块绿瓜或几个毛豆,并管上街送信买书等事宜。太太管做饭,女儿任助手……母女于做饭之外,就做点针线,看小弟弟。”【7】这段话展示的是中国传统的“四口之家”的模式,儿女双全,其乐融融。妻子不必通晓太多道理,掌握多少知识,是一个贤妻良母就最好不过了。妻子也不必花枝招展,可必须健美,能操持家务。老舍认为一个会做家务的太太实在是家庭必要的女主人。

三经济—婚姻婚恋的基石

老舍本人结婚时已三十多岁了。他晚婚的理由很多,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原因,怕自己的收入难以支撑家庭。在《婆婆话》中他说:“我结婚也不算早,作新郎时已三十四岁了。为什么不肯早些办这桩事呢?最大的原因是自己挣钱不多,而负担很大,所以不愿再套上一份麻烦,做双重的马牛。’’【8】也不是天堂里的神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困扰人们生活的社会问题。他将自己真切的生活体验直接地反映在他的小说创作中,特别是在对婚恋关系的描写中

在老舍的小说中,经济能力、社会地位等因素早已经渗透到人与人的关系中,而这种关系一旦形成,人与人的关系就被物化了。《骆驼祥子》中祥子放弃了与小福子的爱情,不是因为小福子不符合他的标准,他喜欢她,可是负不起养着她两个弟弟和一个醉爸爸的责任!他不敢想虎妞一死,他便有了自由:虎妞也有虎妞的好处,至少是在经济上帮了他许多这一家人都不会挣饭吃也千真万确。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金钱上决定,情种只生在大家。”【9】在贫穷面前,祥子不得不放弃了自己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爱情,慢慢走向人生的末路。祥子在爱情和饥饱之间做出选择的心理活动无疑也是老舍的深思虑。一些地位低下的人很自然地成了富人的购买对

象。祥子就是以一辆车的价格被虎妞“买”走的 :他在经济

上的贫穷和社会地位的低下 ,使他最终未能摆脱掉虎妞的纠缠。在他手里有点儿钱时 ,他也曾想到过抗争。但当那点儿

钱被孙侦探诈走了之后 ,心力交瘁的他只能认命 ,用他自己

的话来说就是去向虎妞“投降”。小福子愿意嫁给他 ,他也

愿意娶小福子 ,可是他没有养活小福子全家的经济能力 ,他

只能狠心舍弃了这段情缘。正确解读小说对祥子在婚恋生活

中所遭受的心理折磨的描写 ,对理解老舍这一深刻思想是极

为重要的。祥子因其婚恋悲剧的深刻性而成为老舍小说以至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个因生活穷困而影响正常婚恋的典型。

不过 ,老舍小说中写得最多的 ,还是那些没有独立经济地位的、必须靠别人养活的、物品一样被人买来卖去的女人。在

老舍小说中 ,女子被卖或变相被卖的情节比比皆是《老张的

哲学》中老张的妻子因抵债而来到张家 ,李静也差点儿因抵

债而落入老张的魔爪.因经济的巨大差异而造成夫妻关系不平等的现象 ,老舍在小说中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老张的哲学》中 ,老张将自己的妻子往死里打 ,就是因为“我不能养

着 :吃我 ,喝我的死母猪 !”一年到头吃不饱的妻子 ,只有

老张发了“颠狂”时 ,才舍得让她吃一顿管饱的白米粥。

《骆驼祥子》中 ,虎妞与祥子结婚以后 ,虎妞居高临下的态

度 ,使祥子感到了“而今被压在老婆的几块钱底下 ;吃饭都

得顺脊梁骨下去”!祥子觉得花了虎妞的钱 ,就失去了自由“就完全不能再拿自己当个人 ,你空有心胸、有力量 ,得去

当人家的奴隶 ;作自己老婆的玩物作老丈人的奴仆。一个人

仿佛根本什么也不是 ,只是一只鸟 ,自己去打食 ,便会落到

网里。吃人家的粮米 ,便得老老实实的在笼儿里 ,给人家啼

唱 ,而随时可以被人卖掉 !”。虎妞曾一语中的地道破了夫

妻间因金钱而决定的主从关系 :“你娶老婆 ,可是我花的钱 ,你没往外掏一个小钱。想想吧 ,咱俩是谁该听谁的 ?”《四

世同堂》中的小崔打老婆,《柳家大院》中的小王打老婆 ,

主要是因为老婆要靠他们养活.

通过以上论述 ,可以看到 ,老舍在小说中充分地阐发了经

济对婚恋的制约这一命题 ,深刻地揭示出造成娼妓现象的经

济根源 ,暴露了金钱社会中不正常的夫关系。对那些在婚恋

方面受经济制约的穷苦人 ,老舍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同样,出于金钱的支配作用,许多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畸形,而女性往往成为牺牲品,殉葬品,金钱成为女人命运的枷锁,锁住了女人的青春和幸福。虎妞的父亲为了保住车厂,保住手中的财富宁愿耽误女儿的青春,女儿成了父亲的帮手和管家,成了他发财的铁耙子,不断地帮他搂钱。《文博士》中的那位杨太太为了保住自己的财产和地位,竟然放弃渴望的爱情而守寡到老。她的生命就在空虚中流逝了,她也作了金钱的奴隶,带着生命的遗憾同时也带着财产走完人生。雨杨家六小姐丽辩则依靠优越的地位,施展手段抓住文博士来博取名科,全然不在乎文博士的不学无术,利欲熏心,感情和爱情成了丽琳手中可以交换的商品,婚恋被物化成通向金钱地位.权势的阶梯。老舍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因为金钱等物质因素而在婚恋中被物化了的女性,揭示出她们有的因贫困而爱情不得自由,有的没有活路而身心被奴役,有的因利欲熏心而心理变态、婚恋畸形的事实。通过这些女性可悲可恨的婚恋道路,老舍不自觉地揭示出自己理想的婚恋对象和婚恋模式。

四老舍婚恋观的价值意义

老舍笔下的理想女性和理想的婚恋模式在我们看来,应是传统的、保守的,甚至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因为他的女性观、爱情观、家庭观都是在民间立场上建立起来的,可以说这些观念的形成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也是为普通人准备的观念。老舍一再强调贫穷没有爱情,爱情只产生在富贵之家,穷人们必须为生计奔波,贤妻良母是普通生活、普通家庭所必需的,这是生存的抉择。被传统情感道德规范和现代思想意识两相纠结的老舍,理智上向往未来,情感上眷恋过去,总是力图从传统文明中萃化出人情与人性的光芒,以照耀现代文明危机重重的黑洞。

参考文献

【1】《老舍文集》(第三卷) ,第 140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版。

【2】老舍.我的母亲.老舍文集(第14

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

90.

【3】老舍:离婚》,老舍小说全集》第三卷,长

江文艺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77 页。

【4】舒乙:老舍的关坎》,老舍最后的两

天》,花城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97 页,第

201 页。

【5】老舍:我怎样写〈赵子曰〉》,

老舍文集》第十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72 页。

【6】老舍.老张的哲学.老舍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

5.

【7】老舍.我的理想家庭.老舍文集(第

1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

【8】老舍.婆婆话.老舍文集(第14

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

90.

【9】老舍.骆驼样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老舍作品的艺术特色

老舍作品主要有四个艺术特色: 一、语言幽默。 老舍开始创作时,抱有"不管是谁与什么吧,反正要写得好笑好玩","立意要幽默"(《我怎样写〈赵子曰〉》)的态度。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幽默讽刺的笔调。他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一度还有"幽默大师"、"笑匠"之称。他的早期作品中夹杂一些纯粹为了逗笑、缺少思想意义的穿插。他那"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的性格,使他的讽刺,缺乏鲁迅的冷峻和锋利,更多一些温情和轻松,由此形成他的独特的幽默风格。从30年代中期起随着对于国家的灾难和生活的严酷有了更多的体验, 老舍的笔调变得激愤严肃起来,幽默不再是他大部分作品的基调,为人称道的也不再都是幽默作品,但在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中,仍然经常出现机智俏皮的语言,将嬉笑怒骂融合在一起的笔墨,使人发笑或者哭笑不得,有时还会催人泪下,或者发人深思。后期作品中,作家让不少人物笑着向昨天告别。所有这些,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妙趣——升华了的幽默。 二、京味十足。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三、题旨鲜明。 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但除了特定时期(比如五卅运动期间,"九?一八"事变以后、抗日战争时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创作中,反帝的主题和内容不多。老舍的作品则常有明显表现。他的第一篇习作《小铃儿》,通过小学生带有稚气的行动,表达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民族意识。茅盾从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在这以后,老舍写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作品,还有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的作品。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写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又名《义和团》),再现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使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达到新的思想高度。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是老舍的高贵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关于老舍的个人简介

关于老舍的个人简介 老舍 (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七岁开始读私塾,后转 读小学。1917 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小学、中学任教。在五四新文学 运动中,开始用白话文创作。 1924 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授中国语文,并进行文学创作。在 这期间写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三部长篇小说 《小坡的生日》。1930 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课余又写了《猫城记》、 《离婚》、 《牛天赐传》和《老舍幽默诗文集》等。1937 年,他的代表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问世。这部长篇小说借一个人力车夫的一生,真实地反映了帝国主义和军 阀勾结的罪恶统治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 息,在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并被译为十几种外国文学,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 响。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武汉、重庆等地从事抗战文艺运动。抗战胜利后赴美 国讲学并进行创作,写了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它以沦陷后的北京为背景,以 一家祖孙四代线索,表现了北京人民遭受的苦难和不屈不挠的抗敌斗争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老舍从美国返回祖国,创作了《龙须沟》、《方珍珠》等优 秀剧本 。1951 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给他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1957 年,随赴朝 慰问团去朝鲜,深入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体验生活,回国后写成报告文学《无名 高地有了名》。此外,还写了《春华秋实》、《西望长安》、《茶馆》、《全家 福》和《宝船》等作品。 文化大革命初期,他遭到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于 1966 年 8 月 24 日不 幸去世。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草原》、《猫》、《养花》、《趵突泉》、《林海》 都是他写的。
1/5

理解老舍小说的艺术风格

理解老舍小说的艺术风格 总的概括老舍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又十分突出的地位,与矛盾、 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成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顶峰。老舍的贡献不在于长篇小说的结构方面,而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老舍远离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语言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一、题材:所采取的角度是独特的 1)从题材来说,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 民等不同的一系列人物。 2)老舍擅长描写北京市民尤其是下层贫民生活。老舍说过:“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条色彩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三年写作自述》)。表现市民社会时,所采取的角度是独特的: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认”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 3)在老舍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旧派”,保守、闭塞,“乡土”中国 的子民。在这一方面其艺术风格体现在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面的批判。 讲课要涉及到的作品分析:1929年写成的长篇《二马》中,老马一个“迷信、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老舍有意把老马放到异国情境中去刻画,试图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背景下更明显地突出落后国民性的背谬之处。1932年的《猫城记》反应作者当时反主流的思想情绪,寄托在一部寓言体小说所构设的荒诞世界中。 还有将市民生活方式中所体现的人生观以其文化根底加以展示。这一类最引人注目的是《离婚》中张大哥的刻画。小说以开头就用夸张的笔墨介绍:“张大哥一生所要完成的神圣的使命:做媒人和反对离婚”《离婚》所描写的张大哥的家庭纠纷及其危机,可视为传统的民族生存方式的危机。小说辛辣的揭示了张大哥的“哲学”困境。最后,张大哥成了悲剧角色,只会绝望的哀叹:“我得罪过谁呢?招惹过谁呢?”---老舍以幽默的笔法,真实地写出了张大哥这类老派市民与顺应天命而不可得的悲剧。 4)“新派市民”形象的漫画式描写:老舍笔下的这类角色因为嘲讽的意味太浓,刻画并不算深入,又类型化的倾向。 讲课要涉及到的作品分析:《离婚》里的张天真就这种“德行”:“高身量,细腰…….爱看跳舞,假装有理想…..”---一种新潮而又浅薄的角色。《四世同堂》里的祁瑞丰也是这类被嘲讽的“洋派青年”,不过更令人恶心的时“洋”味中又带有汉奸味。 5)批判、排拒资本主义文明的表现底层市民命运的形象。《月牙儿》,在两代人生活道路的分离与相聚背后,隐伏着精神上的分离与合一。耐人寻味的的是,老舍笔下的,矛盾解决的方式,不是母亲的生活向女儿的新思潮靠拢,而是正是母亲的生活真理能够通向真正的觉醒。《骆驼祥子》的底层人民的苦

论老舍戏剧艺术特色

论老舍戏剧的艺术特色 容摘要:老舍先生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巨人、唯一的话剧“人民艺术家”,无疑他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语言运用的别具风格,形成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他的戏剧结构设计的别具匠心,打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他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与他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创作意识是分不开的,这也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笔者试从几个方面讨论老舍戏剧创作的艺术特色:产生独特戏剧艺术特色的成因和对《茶馆》和《龙须沟》等作品的分析,从戏剧冲突、结构、人物和语言等方面阐述老舍戏剧独特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老舍、戏剧创作、艺术特色、戏剧冲突、朴素自然、结构、语言幽默、民族性、今京味护话剧

老舍先生生于一八九九年,卒于一九六六年,满族正红旗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作为中国唯一的话剧“人民艺术家”,为中国现代话剧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许多话剧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中的经典。作者生活的年代为十九世纪末到文化大革命,创作期由1924年开始到1966年,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动乱的时期,而老舍更是经历了“五四”运动后进入新主义革命阶段的社会变革,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1946年到1949年在美国从事写作和演讲活动,所以老舍的作品是时代历练的结果,融合了中西方的文化结晶。他虽然在话剧创作的时间上晚于田汉、禺、夏衍,而且开始创作的多为抗战宣传剧,其成就和影响远不如田、、夏三人,但他却后来居上,在社会体制大转型、意识形态一体化的20世纪50年代,创造出了《龙须沟》、《茶馆》等传世精品,开辟了中国话剧的新时代。 老舍对新时期以来的戏剧创作有着直接、集中、鲜明、突出的影响,它甚至形成了一个“茶馆派”。比如叔阳、龙云和何冀平等人,在进行戏剧创作时都深

浅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试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老舍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中度过了艰难的少年时代。他自幼就和挣扎在黑暗社会最底层拉洋车的、修房的、剃头的、卖唱的和教书的等各行业的下等人相交往。因此,他不仅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而且同他们在感情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热爱他们的好品质,同情他们的苦难,关心他们的命运。他的作品多描写劳动群众的生活苦难,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他的作品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笔者试着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老舍执著地描写城与人的关系,用众多小说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显示了老舍对这一阶层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对现实社会作阶级剖析的方法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下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市民社会与文化的表现者与批判者。就他所提供的市民形象的丰富性与生动性来看,几乎没有哪一个作家能够与他相比。在他的笔下,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剃头匠、洋车夫、说相声的、演鼓书的、开茶馆的、打拳舞棒的、三姑六婆、八旗子弟、娼妓、巡警等等市民阶层的各类人物,真是无所不有。 老舍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保守、闭塞的。老舍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老舍十分擅长描绘家境小康的旧派市民形象。如《二马》中的老马先生,《牛天赐传》中的牛老者和牛老太太,《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及其儿子天佑,《离婚》中的张大哥,还有一些毫无专长、专靠“吃铁杆儿庄稼”的八旗子弟,基本都是属于这一阶层。他们有的是小商人,有的是小职员,家境小康,吃穿不愁。他们生活在中国古老的城市里,也保持着最古老旧的生活情调,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宗法封建性的人伦关系。因而,善良、驯顺而又保守、因循、中庸,怯懦,还有浓厚的宗法封建色彩是他们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特

老舍创作的婚恋观

老舍创作的婚恋观 摘要: 现实生活中的老舍对于爱情是保守的,甚至可以说是理性的,这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所反映,同时他又表现出对理想婚恋生活的渴望。作品中阐述了理想的婚恋对象,家庭模式,但绝大多数的婚恋生活都是老舍批判的对象。 关键词:爱情婚恋生活婚恋对象家庭模式 婚恋问题是老舍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读过老舍作品的人都知道,在他的笔下,男人与女人之间发生的恋爱、结婚和家庭故事是那样多姿多彩。当然,这个婚恋世界也向我们传达了他的婚恋观并描述了他理想的生活模式. 婚姻问题、家庭问题、经济独立问题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暴露封建主义宗法制度、道德精神、礼教弊害的主要内容,而揭示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家族制度对青年们身心的戕害是当时众多作家的创作内容,许多作品都申诉了封建包办婚姻给青年们带来的无法自由获得“爱情”的痛苦。老舍二三十年代的婚姻观多是在鞭挞封建制度下宗法婚姻的严酷性,而且在老舍本人的婚姻道路上曾经有过一段小插曲,这或许让人们了解老舍的婚恋观有某种帮助。老舍在二十岁成年以后,有一定的经济收入,生活渐渐得到改善,于是老舍的母亲按照自己的标准给老舍物色了一位漂亮姑娘。但是老舍却坚决反对,要退掉这门婚事,这使得和谐的母子关系差点反目,关于这段故事,老舍后来的自述说:那时候,婚姻自由的理论刚刚被青年们认为是救世的福音,母亲暗中给我定了亲事。为退亲,我着了很大的急。从过去的追求‘婚姻自由’变成了坚持‘独身主义’。也许是由于他(老舍)年薪250镑的收入太低,无法维持他和老母的清贫的生活;也许是由于他初恋的失败,一时还无法弥补他的精神刨伤;也许是由于他暂时还未遇上意中人,需要慢慢地等待……总之,他打算独身了。”【1】等到老舍从英国回国后一段时

老舍创作风格和主要著作书籍

老舍创作风格和主要著作书籍 创作风格: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但除了特定时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创作中,反帝的主题和内容不多。老舍的作品则常有明显表现。他的第一篇习作《小铃儿》,通过小学生带有稚气的行动,表达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民族意识。茅盾从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在这以后,老舍写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作品,还有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的作品。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奸。写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又名《义和团》),再现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使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达到新的思想高度。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是老舍的高贵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老舍及其作品简介

老舍及其作品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1899年2月3日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他的父亲是清末皇城的护军,在抗击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中阵亡。 老舍先生七岁念私塾,以后在西直门私立第二小学堂、南草厂第十三小学、北京市第三中学读书。1918年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北京市方家胡同小学校长、北京市北郊劝学员、天津南开中学教员。 1924年夏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业余刻苦自学,并开始写小说。创作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长篇小说。1929年夏离英,途经巴黎等地,在新加坡滞留半年,在华侨中学任教,创作长篇童话《小坡的生日》。1930年春回到北京。 1930年夏在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任教授,利用寒暑假期写作,创作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短篇小说集《赶集》,杂文集《老舍幽默诗文集》。1931年与胡絜青女士结婚。 1934年夏至1936年夏在青岛山东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并继续写作。著有短篇小说集《樱海集》、《蛤藻集》与个人创作经验集《老牛破车》。1936年辞去教职,专门从事写作,创作了《骆驼祥子》、《文博士》等。 “七七”事变爆发,11月济南失陷前夕,只身离济赴武汉。1938年8月武汉失陷前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迁往重庆。自1938年3月至1945年抗战胜利,一直是该协会的主要领导人。这期间他团结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利用各种文艺形式对爱国抗日做出了贡献。他自己也以团结抗日为题材,积极进行文学创作,写出了《残雾》、《国家至上》(与宋之的合著)、《张自忠》、《面子问题》等九部话剧,《火葬》、《四世同堂》(第一、二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贫血集》以及鼓词、京剧等。 1946年3月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老舍先生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留在美国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写完《四世同堂》第三部及长篇小说《鼓书艺人》。1949年10月正在美国养病的老舍先生接到周恩来总理请他回国的信后,立即回国,于当年12月回到北京。 老舍先生回国后,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兼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自1950年起老舍先生以高度的创作热情,写下了话剧《方珍珠》、《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西望长安》、《茶馆》、《女店员》、《全家福》、《宝船》、《神掌》等,曲剧《柳树井》、京剧《青霞丹雪》等,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杂文集《过新年》、《福星集》、《小花朵集》、《出口成章》以及曲艺、散文、诗歌。这些作品生动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反映了我国人民在不同时期的斗争生活,而且语言生动、幽默,独具风格,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老舍先生“人民艺

老舍自我介绍

老舍自我介绍 篇一:教师面试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 要点如下,请牢记: 我是谁,来应聘贵校什么教师职位,我有什么特长与经验能够胜任此职位,我以前的工作单位与岗位,我会努力成为一名好教师和好同事的. 某某校长你好! 我是前来应聘某某某(介绍自己) (校长会叫你坐,你坐下后接到说) 我是哪个地方哪年毕业的本科生,一直很向往能站在讲台上工作,因此今天前来打扰(说一下你来的目的) 我毕业后做过家教,代过课(说说你都做过些什么,可以适当优化一下,不能太过,介绍完后看下面的) 我从小就很喜欢这所学校,经常从这过,看着学校一天天成长,于是从小立志希望长大后能到这里当一名合格的老师(反正这里就是肉麻一下,让他感觉到你的决心,我不太会说啦,看你自己说) (等你说完后校长可能会看你简历什么的,你都要准备好代在身上,好了,我们继续)如果我能在这任教,我一定一心投向教育,努力抓好学生们的各方面成绩...(这里就应该谈你任教后的做法与决心了,一定要说哟,这部份的重要性占30%哟)

(总之注意到一点,你不能没话说,当老师就是要会说话,当你说完后,我想第二天的电话就是人事部打给你的,好了,其他的细节方面你自己多注意一下就行了) 尊敬的各位考官、各位评委老师:能参加今天的面试,并向各位考官和评委老师学习,我很高兴。同时通过这次面试也可以把我自己展现给大家,希望你们能记住我,下面我简单介绍我的基本情况。 我叫,今年岁。毕业于。我性格活泼开朗,大方热情,乐于助人,平时喜欢阅读、看书和上网流览信息。我曾经在学校参加过教学实习,在实习期间我严格按照正式老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进行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我深入学生,和他们相处融洽,和他们一起布置文明教室,开主题班会,组织大家开展篮球赛,参与诗歌朗诵比赛等,学习了语文教学的各种知识,掌握了一定的中学语文教学技巧,也对班主任工作和学生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找到了自己的管理班级的一套方法。同时,在实习当中,身边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天真、求知若渴的学生们勤奋的学习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我。我也深深体会到了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乐趣和重要意义,更加坚定了自己做一名教师的决心,成为一名教师也成了我的愿望。教师这个职业是神圣而伟大的,他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情操。为了成为一名教师,我在自己掌握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自己的各种能力,培养自己的爱心、责任心和耐心,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参与各种活动,广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学有专长,做到除擅长写作和气排球外,还能会唱、会说、会讲。“学

从《茶馆》看老舍的创作倾向与艺术特色

从《茶馆》看老舍的创作倾向与艺术特色 自动化学院,金逸辰,学号1010190427 摘要:话剧茶馆是老舍一生中最优秀的戏剧作品,它充分体现了老舍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老舍作品的创作倾向。 关键字:老舍/茶馆/语言特点/大众化/民粹思想 话剧茶馆是老舍与1956年至1957年间创作的作品。它是老舍一生中最优秀的戏剧作品。 写茶馆,老舍把写作的题材又重新转向他所熟悉的旧社会。茶馆共三幕每一幕戏都取用同一个场景,裕泰茶馆。旧社会的茶馆是一个三教九流的会面之所,因此茶馆就构成了一个小社会。通过表现茶馆中众人的生活变迁,老舍活灵活现的演示了旧中国的社会情境,以达到其葬送三个时代的写作意图。 茶馆共分为三幕,每一幕老舍都侧重表现一段历史时期,第一幕着重描写大清王朝行将崩毁前的社会场景。第二幕描写了北洋军阀割据时期的社会情况。第三幕则描写了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治下的社会状况。通过对茶馆与茶客们的生活变迁与心理状态,老舍充分表现了,处于三个时期的中国社会的病态,更表现了人民每况愈下的生活状况与思想精神。 在第一幕中,老舍先用两伙富人为了一只鸽子就差点群架,和贫苦的农民无奈卖女的情节做对比,表现了当时贫富差距的严重分化。常四爷的感慨引来暗探的抓捕,表现当时的特务密布与言路不开。还有太监买妻,体现了清末社会的封建腐朽。但第一幕中,老舍也表现出人民心中希望尚存和人们心中的善念未泯。体现在第一幕中秦二爷立志开工厂救中国,常四爷为农妇母女买吃食。两人虽然对对方的观点都不认同,但都是心有善念,心有所志的人。 第二幕中,清王朝已经覆灭,都称社会得到了改良,茶馆也经过了王掌柜的改变,但是社会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新的权贵变本加厉的享受,买姨太太讲究唱落子的坤角,戏班里的女名角。这更差的环境反倒让刘麻子无所适从了。而唐铁嘴因为这世道更乱,他能忽悠的人更多倒是过的更自在了。还有宋恩字和吴祥子两人竟然想到要合买一个老婆,已然是罔顾了伦理。第三幕结尾,两个民兵对学生不讲任何道理的直接捉拿比起第一幕中对常四爷的因言定罪更加恶劣。也体现了社会愈加堕落的现实。在这幕戏中,由于争战不断,百姓没有了之前的期望,

浅谈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

浅谈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 【摘要】:老舍的小说善于使用善意的幽默和朴素的语言来表现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寄托自己对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审视和批判。老舍小说中的幽默引人深思,是含泪的笑,因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本文主要从老舍小说幽默的特点及其内涵进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老舍小说幽默特点内涵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老舍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而且在很多方面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内涵。老舍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而时刻表现正在其作品中的幽默艺术无疑是其最大的贡献,也正是这种幽默性使老舍与同时代的很多作家区分出来,获得了独特地位。老舍的作品中时刻充满幽默感,他的小说创作自然也不例外。老舍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娴熟地使用各种语言和修辞手法,使自己的小说带有了极大的幽默性,并成为了自己小说的突出特点。因此,对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小说的内涵和深远意义。 幽默始终贯穿于老舍小说创作的始终,但是这种幽默风格有一个成熟的过程,这表明老舍在不断地加以探索,思考小说的形式与内容的联系。1933年发表的《离婚》标志着老舍小说幽默风格的成熟。以此为界我们可以对其小说中的幽默风格进行时间上的探讨,并阐明存在于这种幽默感背后的东西。 1.老舍小说幽默风格的发展 1.1早期作品 老舍小说中的幽默性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由于个人早期生活经历的影响,他深受北京的平民生活,市井气息以及皇城文化的熏陶,使得自己的小说创作始终带着浓浓的“京味”,表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下北京人的幽默与看待世界人生的观点;而老舍1924年赴英任教至1929年回国,在此期间,他广泛阅读了英国作家如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作品,吸收了英式幽默的一些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幽默风格。因此老舍小说的幽默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有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早期老舍的小说中幽默风格并不成熟,还有为幽默而幽默的刻意性,直到1933年发表的《离婚》老舍的幽默风格才趋于成熟,其独特的艺术品格也形成了。 老舍自英国任教归来后在其小说创作中开始立意追求幽默,进行了一系列的创作实践,这一时期他发表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等小说,集中展示了他的小说创作中的幽默性,同时也向读者和评论家展示了其幽默风格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对其早期小说中的幽默风格进行研究,按照时间顺序,可以通过《老张的哲学》以及《二马》进行。 《老张的哲学》是老舍在幽默方面的初试牛刀之作,小说以作家的故乡北京为人物活动的背景,集中展示了当时小市民生活的某些侧面。而且由于老舍受北京传统文化影响颇深,这部作品从地点到人物也就带有了浓浓的京味。在这部作品中老舍的幽默是极为夸张的,幽默性大都来自小说中人物夸张的言行举止以及可笑的思考方式,因此《老张的哲学》中反映出来的幽默带有极大的刻意性,甚至有夸张至失真之嫌,这也是为当时的评论家所诟病之处。 《二马》是这一时期老舍小说的翘楚之作,在幽默风格方面也有进一步的发展。在《二马》中老舍的幽默不仅借助于人物夸张的言行来表达,而且更多的把关注点聚焦在人物性格方面,表现了老舍小说中幽默风格的内化。这部小说中的

老舍生平简介

老舍生平简介(了解老舍) 老舍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满族正红旗人。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 老舍的父亲是名守卫皇城的护军,1900年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从此,全家依靠母亲给人缝洗衣服和充当杂役的微薄收入为生。老舍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大杂院的日常生活,使他从小就熟悉车夫、手工业工人、小商贩、下等艺人、娼妓等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大杂院的艺术熏陶,使他从小就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传统艺术(如曲艺、戏剧),为它们的魅力所吸引。他从这样的环境中,接受了与现代中国大多数作家不同的生活教育和艺术启蒙。这些,都对他有极大的影响,并在他的创作中留下鲜明的印记。 1906年,在别人的资助下,老舍进私塾读书;三年后,转入新式学堂。1913年,考入学杂膳宿费用都由国家供给的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老舍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任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校长。当“五四”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呼声,把他从“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是而已”的人生信条中惊醒(《“五四”给了我什么》),他作出了新的抉择。1922年9月,老舍辞去所有职务,到以开明新派著称的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任国文教员,在那里写下了第一篇新文学习作《小铃

儿》。“五四”推动他进一步挣脱了封建的、世俗的羁绊,去寻求一种比他已经得到的更有意义的生活。 1924年,老舍去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汉语讲师。多彩的世界和浓烈的乡思,将他拉入文学的天堂。1926年写成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接着又写下了长篇《赵子曰》(1926)和《二马》(1929)。他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显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并且从语言、笔调到内容、主题,都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在文学事业中找到了值得为之献身的工作和充实的生活。 1929年夏,老舍取道法、德、意、新加坡等国回国。次年7月,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1934年,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课余继续长篇小说的创作。《猫城记》(1932)、《离婚》(1933)、《牛天赐传》(1934)、《月牙儿》(1935)、《骆驼祥子》(1936)、《我这一辈子》(1937),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特别是小说《骆驼祥子》突出地表现了作家对于城市贫民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成为老舍的主要代表作。《骆驼祥子》是3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现代中国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它奠定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40年代译成英文以后,也赢得了外国读者的喜爱。 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只身奔赴武汉。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管协会的日常事务。1939年6月,他参加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问团,慰问抗战军民。近半年之中,行程两万余里,历经川、鄂、豫、陕、宁、青、甘、绥八省,包括延安和陕甘宁抗日民主根据地。这些,都开阔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摘要: 二十世纪的文学大师老舍先生,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一系列佳作。老舍文学丰富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他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他深深地热爱着这座城市,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主要体现在:(一)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二)“京味”特征还体现在老舍小说对北京独特的文化特征的揭示;(三)独特的语言艺术;(四)北京市民风情与市民心灵的沟通。关键词: 老舍艺术风格京味特征北京市民市民风情 生活场景人生世相文化特征市民风俗北京口语作为小说家的老舍,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离婚》、《骆驼祥子》、《二马》、《赵子曰》、《老张的哲学》等长篇佳作,以及《月牙儿》、《我这一辈子》、《断魂枪》等短篇杰作,逼真而生动地展现了在古城文化氛围中生成的特有的市民文化,构筑了一个千姿百态的市民世界,描绘了一幅现代北京市民的“清明上河图”。老舍文学丰富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它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 “‘京味’是由与城市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赵园语)“京味”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而

言,这不仅只是北京的风景气候,它更重要的是写出北京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文化风尚。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北京又是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典型,最为突出的文化古城,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舍的小说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北京。对北京的热爱,对北京风俗人情和平民生活的稔熟。使老舍的创作如鱼得水,左右逢源。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表现在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 1、对北京市民生活场景的描写中,他描写最为出色的,是北京城市中的大杂院,小胡同,是市井平民民俗生活所呈现的人文景观和世态众相。这些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市民风俗画卷。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月牙儿》等都是以北京时间的城市生活为人物活动的场所与背景。“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北平”。①北京已经进入作者的血液和心灵,成为作者身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据统计,在老舍的伤作品中出现过240多具真实的,北京地名,其中大多集中在北京的西北角,(老舍的出生地就在其中)②老舍小说出现的北海中山公园是著名的浏览胜地,而经常出现的如小羊圈胡同,护国寺,德胜门等地,都是中下层市民聚居和活动的场所。在《骆驼祥子》中,对骆驼祥子及其周围各种人物的描写被置于一个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中。从开篇对于北平洋车夫“门派”引言,到虎妞等等办婚礼的民俗交代,从对于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写到骆驼祥子拉车路线的详细叙述,都使小说透出北平物有的地方色彩,在烈日与暴雨下拉车的祥子,对瞬息间的变化莫测的大自然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

浅析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

浅析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3) 前言 (4) 正文 (4) 一、主题表达的“反描”手法 (4) 二、“侧面透露”的表现手法 (5) 三、“人像展览”的结构形式 (6) 四、独具特色的话剧语言 (7) 五、真实与荒诞相结合的情节艺术 (8) 六、总体风貌的喜剧样式 (9)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摘要

《茶馆》是一部三幕话剧。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通过茶馆这个窗口,在三幕戏中分别截取了三个时代的横断面,深刻地展现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本质。《茶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国内外话剧史上赢得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曾被誉为“东方来的奇迹”。《茶馆》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主题表达的“反描”手法,“侧面透露”的表现手法,“人像展览”的结构形式,独具特色的话剧语言,真实与荒诞相结合的情节艺术,总体风貌的喜剧样式。 关键词:艺术特色话剧社会本质 Abstract

Drama "teahouse" is a three ACTS. Author with superb artistic technique, through the window of the teahouse in act 3 scene cross-sectional answers from three times, respectively, showed different era profoundly the essence of social life. "Teahouse" for its unique artistic style, teachs the won the extremely important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has been hailed as a "miracle" from the east. "Teahouse" art characteristic mainly reflects in: theme expression "stroke" technique, "revealed" side expression, the structure of "portrait exhibition", the unique features of drama language, combined with a ridiculous plot of real art, the overall style of comedy style. Keywords: drama society essence art characteristics

关于老舍语言的研究

关于老舍语言的研究 “鲁郭茅,巴老曹。”其中“老”即老舍。 老舍(1899—1966)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出生于北京一个满族贫民家庭。幼年时父亲在与八国联军巷战中阵亡,此后全家靠母亲支撑着艰难的生活。它在贫困中度过童年,从小熟悉下层社会的生活,熟悉北京市民酷爱的各种民间艺术,这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老舍的作品,以深厚的社会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风格赢得很高的声誉。为表彰他在文学艺术上的卓越贡献,北京市人民政府与1951年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 老舍的语言很有特点,在此以《四世同堂》于《骆驼祥子》两篇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为例,略作分析。 《四世同堂》是一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著,是老舍先生正面描写抗日战争,揭露、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讴歌、弘扬中国人民伟大爱国精神的不朽之作。 作品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辅以小羊圈胡同各色人等的荣辱沉浮、生死存亡,真实地记述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事态,形象地描摹了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心灵震撼和反抗斗争,刻画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史诗般地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一道反法西斯地伟大历程及生活画卷,可歌可泣,气度恢弘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是一部感人的现实主义杰作。 《骆驼祥子》写于1936年。作者根据友人讲述的一个人力车夫的故事,经过充分的实际生活体验和资料准备之后构思而成。小说描写来自乡间的纯朴、自强的人力车夫祥子为了改变生活地位竭力挣扎、奋斗,终因梦想和努力的失败而逐渐沉沦的经历,抨击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对穷苦民众的命运寄予深厚的同情。作者以现实主义手法展示了京城下层社会广阔的生活场景,塑造了祥子这样一个具有深刻社会内容的下层劳动者的文学形象。它对城市劳动群众生活真实、生动的描写,主题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越了前此同类题材的作品。其简洁精炼的白描手法,细腻的心理刻画,纯净的北京方言,浓郁的地方特色,都增添了它的韵味和厚度。它问世以来,深受不同时代、不同国度读者的喜爱,被公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杰作。 现以描写方式分类。 语言描写 例1 “瑞宣还没回来哪?”老人问。 “他今天有四五堂功课呢。”她回答。 “哼!开了炮,还不快快的回来!瑞丰和他的那个疯娘呢?”老人问的是二孙和二孙媳妇——那个把头发烫成鸡窝似的妇人。 “他们俩——”她不知道怎样回答好。 “年轻轻的公母俩,老是蜜里调油,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真也不怕人家笑话!” 小顺儿的妈笑了一下:“这早晚的年轻夫妻都是那个样儿!” “我就看不下去!”;老人斩钉截铁的说。“都是你婆婆宠得他!我没看见过,一个年轻轻的妇道一天老长在北海,东安市场和——什么电影园来着?” “我也说不上来!”她真说不上来,因为它几乎永远没有看电影去的机会。 …… “老三刚才跟我讲了好大半天,说咱们要再不打日本,连北平都要保不住!”小顺儿的

浅析老舍语言幽默特质及原因【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浅析老舍语言幽默特质及原因 专业班级:汉语言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人。他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他非常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戏曲和民间说唱艺术,这种阅历有利与他创作幽默风格的形成。1924年之后五年旅居英国的生活,在这五年的时间里,他大量阅读了外国文学作品,其中狄更斯的作品对他影响最大。在英国生活的这五年,帮老舍打开了他的眼界,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的兴趣。1926年写成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接着又创作了另二部长篇《赵子曰》(1926年)与《二马》(1929年),作品中幽默俏皮的语言一下收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到30年代中期,其创作进入鼎盛时期。期间最出色的作品《骆驼祥子》(1936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此外,还贡献了《猫城记》(1932年)、《离婚》(1933年)、《牛天赐传》(1936年)等长篇巨制,《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以及《断魂枪》、《月牙儿》等短篇小说。老舍是多产作家,一生共写了一千多篇作品,约七八百万字。纵观老舍的作品,我们很容易发现,他一贯的幽默风格始终贯穿他的整个创作生涯,用曹禺的话说就是“他的作品中的幽默是今天中国任何作家所没有的。美国的马克·吐温以其‘幽默’在美国和国际上享有那么崇高的地位,那么我们的老舍先生也是可以与之媲美的。” 老舍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与矛盾、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成了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老舍的贡献不在于长篇小说的结构方面,而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特别是他的幽默特质,在现代作家中别具一格。他的作品追求幽默,一方面来自狄更斯等英国文学的影响,同时也深深地打上“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老舍说“北平人,正像别处的中国人,只会吵闹,而不懂什么叫严肃”,“北平人,不论是看着一个

浅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浅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作者:肖敏 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因此“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另外,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扶幼的老“规矩”;性格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等。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在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一,“京味”小说与老舍 说起京味小说就离不开老舍的作品。老舍对“北京人”和“北京文化”的深刻剖析和出神入化的艺术把握,是“京味”的灵魂所在。老舍的小说正是从独具内涵底蕴的“北京人”和“北京文化”中使京味小说获得了超越一般市井民俗小说的强大文化魅力,而这文化魅力给京味带来的则是一种深沉凝重的历史感。本世纪二十年代,老舍在北京文坛上的出现和他那自《老张的哲学》开始便一发而不可收的大量作品,老舍由此而成为了京味小说的开山鼻祖。 老舍集中了前代作家们在北京地域文学建设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京都色彩鲜明的题材特征,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京腔京韵浓郁的文学语言,以及文人情致与市民趣味有机结合的审美品味等。而这一切的总根又是深植于北京这块热土之中的。作为作家的老舍心中不仅像常人一样始终怀着深深的乡情,而且还深蕴着一个永恒的“北京情结”。这“北京情结”正是京味的生命之源。 二,何为“京味”小说以及成因 (一)何为“京味”儿 “京味”儿,现代学者认为通常指一种风格现象,是由人与城市之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京味”尤其是人对文化的体验和感受方式。“京味儿”文学内容上一般是用俗白、风趣的北京话书写北京城的人物、故事,表现具有浓郁京华色彩的风俗文化、人情事态。“京味儿”浓郁的小说以老舍和当代作家王朔最有代表性。 (二)“京味”小说成因 北京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保守性的北方大都市。封闭、落后的经济状况与三朝皇都的特殊地位,使文化中固有的保守、愚昧从一种深入骨髓的奴性得到加强。在满清统治的近三百年间,汉文化中原本属于贵族文化的享乐主义被发展到极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