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基础:语用学理论1

评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基础:语用学理论1
评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基础:语用学理论1

复旦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评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基础——语用学理论

姓名:张立立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西方哲学

指导教师:陈学明

2001.5.22

Y《I8‘《3

摘要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是对二十世纪哲学发展影响重大的社会理论。这是一种可以作为社会理论批判尺度的理论;它是以主体际的交往为出发点,通过语月j学的分析方法建立起来的。借助主体际交往行为理论的建立,哈贝马斯批判了,以意识哲学的唯我论方法论为基础,以目的理性为导向的社会理论传统,揭示了这一传统在社会理论的建立上所造成的种、

种误解。J~

本文试图通过从交往行为理论的基本结构角度来理解交往行为理论的建立所要依据的根本原冈,原理以及条件。所以本文围绕主体际的交往行为理论怎样可能这个中心,以揭示社会理论、交往行为理论和语用学理论的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致力于考察建立主体际的交往行为理论所必然要依据的条件。

通过考察哈贝马斯社会理论概念,研究奥斯丁和塞尔的语用学理论怎样提供了土体际————一——一—一

性的话语行为理论的可能性,以及揭示哈贝马斯怎样建立交往行为概念,本文试图指出,交往行为理论所以建立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理论本身就提出了对于主体际行为理论的要求:而这一理论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就是从语用学的角度进行的行为理论分析;至于所依据的条什,就是彻底反对传统意识哲学唯我论方法论的影响,坚持主体际的行为理论分析方法,而这就是,普遍语用学的分析方法。

Abstraet

TileTheoryofCommunicativeActionisaTheoryofSociety,whichhasagreatinfluenceonthedevelopmentofphilosophyin20‘“century.Asacriticalstandardofthetheoryofsociety,itstartsfromtheintersubjectivecommunicativeaction,andsetsupbyusingtheanalyticalmethodofpragmaticaltheory.WiththebuildingoftheTheoryofCommunicativeAction,Habermascriticizedthetraditionofthetheoryofsociety,whichbasedonthemethodologyofsolipsismofthephilosophyofconsciousness,andorientedontheteleologicalreason,andshowedthistraditioncausedproblemsonbuildingthetheoryofsociety.

Thisthesistriedtounderstandthefundamentalreason,principleandconditionofthebuildingoftheTheoryofCommunicativeAction,throughtheperspectiveofitsbasicstructureTherefore,itconcentratedonhowatheoryofIntersubjectiveCommunicativeActioncouldbepossible,andtriedtoshowtherelationamongthetheoryofsociety,theTheoryofCommunicative

Actionandthepragmaticaltheory,madearesearchontheconditions,whichisnecessarytobuild

anIntersubjectiveTheoryofCommunicativeAction

ThroughtheresearchoftheconceptionofthetheoryofsocietyfromHabermas,andtheresearchofhowthepragmaticaltheoryfromAustinandSearlecouldprovideapossibilityofthe

TheoryofIntersubjectiveSpeechAction,andthediscoveryofhowHabermasbuilttheconception

ofthecommunicativeaction,thisthesistriedtopointout,thatthereasonforbuildingatheoryof

communicativeactionis,thetheoryofsocietyitselfrequiresatheoryofintersubjectiveaction,its

principleistheanalyzeofthetheoryofactionthroughtheperspectiveofpragmaticaltheory,and●theconditionisagainstthemethodologyofsolipsismintraditionalphilosophyofconsciousness,

andinsistonaanalyticalmethodofthetheoryofintersubjectiveaction,thatis,theanalytical

methodoftheuniversalpragmaticaltheory

●●‘

评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基础——语用学理论

引论

《交往行为理论》是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的代表著作。这部著作是哈贝马斯任马克斯?普朗克“科学技术世界生活条件”研究所所长时,历时四年的研究成果。哈贝马斯早年攻读过历史、文学、社会学和哲学,广泛地受到当代西方哲学各主要流派的影响,包括新马克思主义一法兰克福学派,解释学,分析哲学,语用学,以及美国的实用主义,科学哲学,等等:因而哈贝马斯的著作博大精深,包容兼并,体现了当代西方哲学诸多流派的特点。所以《交往行为理论》以思辩哲学的,对理性的思考为出发点,以普遍语用学的理论为结构基础,贯穿了对人类行为理论的综合性考察,最后回到理想社会模式与社会的解放问题。其理论部分不可谓不深邃,综合考察部分不可谓不广大。自问世以来,《交往行为理论》在欧美有着强烈、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以致于哈贝马斯其后又推出一本《交往行为理论预备学习》的导读性著作。

这篇论文是从结构的基本层面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进行理解和研究的的一种尝试,而不是致力于进行某种解释。由于普遍语用学对于理解交往行为理论的基本结构是必要性的,所以本文将用相当的篇幅讨论这个问题。但这并不是说,语用学理论是交往行为理论的一部分:作为社会理论(Gesellschafcstlleorie),交往行为理论在理论意义上有着完全区别于作为语言理论(TheoryofLanguage)的语用学理论的特征。那么,普遍语用学理论对于交往行为理论究竟有着怎样的教益呢?它们又是怎样相区别开来的呢?通过语用学建立起来的“交往行为理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理论呢?它怎样与以前的社会理论区分开来呢?它怎样理解交往行为、社会和社会理性的呢?这些概念相互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要理解哈贝马斯的这部著作,这些问题是基础性的本质问题。我们认为,不弄清这些问题,是没有希望真正理解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的意义的。所以本文将首先从交往行为理论的结构分析入手,通过哈贝马斯对社会理论和社会合理性的研究指出,为什么要建立交往行为理论。我们将会发现,交往行为理论本身的结构就是需要一种主体际的行为理论作为基础的。这种主体际的行为理论基础,由哈贝马斯在奥斯丁和塞尔的语用学理论中找到了。但是语用学理论自身并不是一种社会行为理论。哈贝马斯通过对语用学理论的改造,建立了作为“社会理论批判尺度”的交往行为理论。

因此,本文将大致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我们将致力于解决“为什么要建立交往行为理论”这个问题,回答“为什么主体际的交往行为理论对于社会理论的建立是必须的”。然

●●斤亍.我们将通过对奥斯丁和塞尔的语用学理论的分析指出,语用学理论是主体际的交往行为理论的理论基础。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主要从哈贝马斯的思路入手,围绕这个中心展开论述,即“为什么只有语用学理论才能作为主体际的交往行为理论的理论基础”。最后,我们将考察,哈贝马斯怎样改造了语用学理论,使主体际的交往行为理论得以建立。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通过哈贝马斯的改造揭示,一种主体际的理论怎样才是可能的。

目前国内关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研究已有长足的进展,但是对于交往行为理论结构基础的分析,似乎尚不多见。其实,对任何一种体系性理论的理解,都不可能离开它的结构:而且,没有弄清楚它的结构,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这种理论。因为,如果我们不能回答,为什么要建立这个理论,为什么这个理论只能以此为基础,而不能以彼为基础,等等一些最基本性的问题:我们又怎么能说是对这个理论有所理解呢?

所以.对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进行结构上的分析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由于能力所限,本文仅试图作一尝试。失误与疏忽,在所难免,请各位前辈、老师、专家、读者多多批评和指正。

●●

社会理论为什么需要主体际交往行为理论作为批判尺度在我们对交往行为理论进行结构分析之前,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首先是:为什么要建立交往行为理论?交往行为理论是一种社会理论,而且是一种批判社会理论的“尺度”。从这个意义上讲,交往行为理论必然是不同于以往的社会理论的。显然,正是以往的社会理论的不完善甚至是缺点,使得交往行为理论的建立成为必须的。那么,以往的社会理论究竟有什么样的失误之处呢?一种社会理论应该是怎样的呢?我们应该有怎样的一种“批判尺度”昵?弄清了这些问题,我们就能回答,为什么交往行为理论的建立是必须的。

因此,我们将围绕“社会理论需要一种交往行为理论作为基础”这个中心,分两部分进行讨论。我们的第一个论题是,社会理论作为对整个社会存在的研究,本身就需要一种交往行为理论作为基础;而且,这种交往行为理论必须是主体际的。在这个部分,我们将主要通过对“社会理论”、“合理性”、“理解”等等一些基本概念的分析来揭示,怎样的一种交往行为理论才能作为社会理论的基础。第二个论题是,哈贝马斯进行的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需要一种交往行为理论作为基础。。这个部分的论述将最终回到与第一个论题相同的结论上,即只有主体际的交往行为理论才能作为社会理论的基础。

一。社会理论需要交往行为理论作为基础

我们已经知道,交往行为理论首先是属于社会理论范畴的。正如哈贝马斯自己所说,交往行为理论“不是一种元理论,而是一种致力于提出批判尺度的社会理论的开端。”o然而问题首先是,什么是社会理论呢?

毫无疑问,交往行为理论涉及到社会理论概念。如果我们连社会理论是什么都不知道,我们是没有理由立刻就去谈论交往行为理论的。

社会理论的核心内容

哈贝马斯认为,哲学应该研究的是整个存在的问题。社会理论因而就是研究整个社会存在的科学。例如象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那样以整个社会的组成结构、发展动力等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才是社会理论。在单一学科方面,则只有社会学和人类学仍然坚持从社会整体和人类整体的角度进行研究。因此,社会理论首先涉及到的就是理解,也就是社会共同

1也就足说.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需要一种交往行为理论作为“批判尺度”。

Habermas.Juergen.TheoriedeskommunikativenHandelns.BandtHandlungsrationalitaetund

gesellschaftlicherRational括ierung,SurkampVerlagFrankfuaamMain1981,S.7中文本由洪佩郁、蔺青先生翻详.1994年重庆出版社出版.引文大部分参考了中文本中对应的内容,适当作了修改。为方便查阅起见.引文所注页码均采用原德文本的页码。

●体的成员怎样相互沟通和交往的问题。因而,许多社会理论家如韦伯、帕尔松等,都是以对朴会行为的定义为理论的出发点的。

社会理论的核心内容关涉行为孝号学帚孝问的摹季。社会理论研究,就是社会理论家通过对行为者与世界之间关系的理解,而对整个社会存在所作出的阐释。

由此可见,社会理论研究的方向是由对于人类行为导向的理解决定的。而这就提出了行为导向的犟准问题。犟好因此就和孕堆问题结合起来了。。在哈贝马斯看来,理性问题就是社会理论的出发点。“任何社会学只要非常彻底地把理性问题同时置于元理论、方法论、和经验的层面上,对它都会提出社会理论的要求。”o

社会理论的出发点

什么是理性概念呢?传统上总认为理性是和知识联系在一起的,哈贝马斯却反对这种观念,认为,理性很少和知识的内容相关,而主要是关于“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如何获得和运j_}j知识。”早在《认识与兴趣》一书中,他就阐发了坚持将认识论看作社会理论的观点。认识的批判只有通过科学的自我反思转变成社会理论,才能是彻底的和客观的。这表明,理性在哈贝马斯的概念体系中,是属于实践范畴的。

哈贝马斯首先肯定了两种实践的理性概念,即目的理性与交往理性。在他看来,西种理性概念不过是哲学家们对于同一事实从不同角度进行的不同分析而已。前者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因为理性是在将世界规定为实在事实的整体的前提基础上,作为理性行为的条件被解释的。后者被哈贝马斯认为是“现象主义的”,因为是在被哲学家们超越性地反思问题提出的条件——也就是说,他们对前者进行了反思——的意义上被理解的。

现实主义哲学家们致力于分析行为主体确立与实现目标必须满足的条件,在这个意义上,客观世界的统一性(Einheit)是前提。现象主义哲学家则认为,客观世界的统一性是由交往共同体(Gemeinschatt)的观念决定的。世界之为客观世界,仅仅当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共同体将它接受为统一和同一的世界时,才有可能。本体论上的存在条件因而成为主体际的理解的可能性条件。为了交往实践成为可能,交往共同体的参与者首先要对客观世界建立一种客观的世界概念,然后才能确证事实(即在世界中发生的事情),自己生活世界的关系,笛等。这样才能产生知识。

在这个前提下,理性又与责任能力(Zurechnungsfaehigkeit)相联系。“只有具有责任

1将理斛和J塑性问题相结台,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最重要的基本出发点。限于篇幅,本文不作额外的闸释。

。Habermas.Juergen,Theo,‘iedeskommunikativenHandelns.BandLS21。

●能力的人才能理性地行为。”。对于以工具理性为导向的行为者而言,其行为是否是理性的,是以行为是否有效地达成了目的为标准来判断的;责任能力也就是以此为标准。而对于交往行为来讲,只有作为交往共同体的成员按主体际间已认可的有效性要求为自己行为导向的人才具有责任能力。

理性被认为是“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的一种素质”。因而,主体可以遵循、反思、和质疑交往规则。理性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涉及到行为者作为主体能否按规则来行为这个意义上的。最重要的是,按规则来行为是以作为主体的行为者能对规则进行反思为前提的。可以说,主体经过反思对规则的遵循就是理性的行为。

由此可见,以主体的目的理性或交往理性为出发点,就会得到不同的社会理论。那么,为什么社会理论必须以交往理性为基础,而不能以目的理性为基础昵?这一方面涉及到社会行为应该怎样被定义的问题,另一方面涉及到两种理性行为中何者更为基本的问题。前者我们将在F文讨论,后者则将通过哈贝马斯怎样建立交往行为理论来揭示。

社会行为的定义与社会理论的关系

社会行为怎样被定义,决定着社会理论怎样去建立。社会行为定义关涉到的是,行为者怎样理解他或其他行为者在世界中的行为,以及怎样通过这种理解去可能地行为。“行为(Handeln)”是一个社会学和社会理论概念,是指社会化的人的某种内部或外部的表达活动。

不同于经典社会学家帕尔松或韦伯,哈贝马斯将行为定义为,行为者借以至少对~个世界发生关系的符号性的表达(Aeusserungen)。虽然在~定的意义上,行为是通过身体运动表现出来的,如说话需要张开口,舌头要与声带相配合等等:但只有当行为者遵循一定的规则来进行这种运动时,这才可被称为行为。。社会行为是遵循一定的规则的行为,这就意味着,行为者的行为必然是主体际交往性的。

交往行为概念关涉到至少两个以上的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对于世界的关系。行为者试图理解行为背景,以便自己的行为目的能够达成。交往行为概念首先把语言作为理解过程中的媒介,通过这种媒介,交往行为参与者与世界发生关系,相互提出交往有效性要求,它们既可被接受,也可被质疑以至争论。行为者总是通过相互理解,使自己的行为得到他人的合作,从而实现一定的目的。在这点上讲,“目的论结构是所有行为概念的基础”。o目的行为概念可上溯自亚里士多德,其中心点是,行为者以目的为导向,对行为可能性进行选

、ld上,S33.34。

“堪无疑问,哈贝马斯对行为的定义与塞尔对于语言的定义在形式上是极为相似的:两者都被定义为受某种规则——从逻辑【:讲.建构性规则——约束的表达方式。

Habermas.Juergell.TheoriedeskommunikativenHandelns,Band‘S.150?

抒。

目的行为概念以本体论世界观为基础,交往行为概念则以结构论的世界观为基础。所以,哈贝马斯用结构论的世界概念代替了本体论的世界概念,并由于波普尔的影响,将世界

三分为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与主观世界。抽象地讲,交往行为就是总是要与至少其中一个

世界发生关系的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的行为。现实地讲,行为者并不是分别与这三个世

界发生关系的,而是同时与这三个世界一起发生关系的。这一点,我们将在后面对话语行为

的分析中看得更为清楚。三个世界一起构成了交往过程中被交往共同体所预设的关系系统,

只有通过这个关系系统,我们才能理解世界中的事物。所以,交往行为理论是一种关于社会

和主观世界、社会和客观世界的理论。

与三个世界相对应,哈贝马斯提出了,在交往行为中,为使交往行为可能,行为者必须满足的三个有效性条件。他们就是真实性(Wahrheit)、正确性(Richtigkeit)、真诚性

(Wahrhaftigkeit)这三个有效性要求(Getungsansprueche)。客观世界的整个存在,都是和

真实判断的整体相关的;社会世界中的规范要求行为者正确地加以履行:而主观世界的真诚

性意味着,行为者的表达要和自身的意向相一致。

从哈贝马斯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社会行为概念已被定义在主体际交往性范畴中了。这个定义是建立在理解和解释的基础上的;因此,为了回答我们前面的问题,为什么社

会理论需要交往行为理论,而不是目的行为理论作为基础,我们就不得不涉及到怎样理解这

个基本概念的问题。

理解本身就是主体际交往性的

我们已经知道,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都是通过符号性的表达表现出来的。而对这种表达的理解,原则上是主体际的,因为行为者只有参与了主体际的理解过程,才有可能理解。

想要参与理解过程的人,必须遵循一定社会共同体的标准,并能根据这种标准去决定,是否

与之意见一致。

理解过程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主体际对于有效性要求的承认为基础的意见一致。行为者的世界关系是以有效性要求为导向的。在这个过程中,当主体以其表达与一个世界中的东西

发生关系时,他们就预设了形式共同性,而这种形式共同性对于理解来说完全是基本性的。

社会行为的基本概念是与理解社会行为的方法论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行为模式往往以行为者对于世界的不同关系为建立模式的根据。对于这种行为是否合理,以及行为通过一

个解释者(指社会科学理论家)所体现出来的意义是否合理而言,这种世界关系是最本质的

关系。就交往行为是以理解为导向的社会行为而言,交往行为体现了行为者对于世界的一种

主体际的理解关系。

社会学作为对于社会一行为者的关系的科学,体现了社会与行为者如何通过交往行为达到社会化的目的。一方面,社会科学试图对社会关系作出解释,这样就不能不涉及到对行为者的研究,而行为者的符号性表达是必然涉及到交往的有效性条件的。另一方面,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解释本身也是一种交往行为。因为解释者必须对所解释的东西采取某种肯定、否定、或置之不理的立场,而这就意味着,解释者必须能够用自己的判断标准,对采取这些立场所需要的原因的要求重新建构:而且原则上,这种原因的有效性要求是与潜在的参与者的有效性要求一样的。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解释就是某种理解过程,也就是说,作出一定的符号性表达。所以,解释者是不能脱离一定的行为可能性的关系来阐释意义的。参与者对于符号性的表达总是要采取一定的态度的。如果解释者不能明白参与者的态度所依据的规范性条件,他就肯定不能理解这种肯定、否定、或置之不理的态度。解释也同样是解释者参与符号性表达所表现的世界关系的过程,解释者也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用自己的建立理由的原则去重建解释规则。所以,一个解释者如果不能提出自己的判断标准,——无论如何,这些标准都应是他自己所完成的标准——他就不能采取某种立场。而这就等于说,他不能理性地行为。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对于理解的两个重要区分:一方面,理解是指人类共同体成员相互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另一方面,理解又是指社会理论家对于上述的现象所作出的阐释。同时,第二方面的理解归根结底又是第一方面的理解的一部分。社会科学家为了描述世界,必须能够理解生活世界,而为了理解生活世界,就必须在原则上能参与生活世界的生产。哈贝马斯叙述了四种由社会科学理论家们论述的由世界一行为者角度区分的行为模式。它们是:目的性(策略性)行为,规范调节性行为,戏剧性(dramaturgisches)行为,交往行为。哈贝马斯认为,这四种行为模式都是以交往行为理论为批判尺度的。

二,对晚期资本主义的批判需要一种交往行为理论作为尺度

哈贝马斯对于社会理论的思考首先是不同于马克思的,从经济层面去分析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所处的时代是晚期资本主义时代。所以哈贝马斯更为注重的,是作为社会的主体的人的行为及其行为的意义。这从哈贝马斯对于马克斯?韦伯的批判与继承中可以窥见端倪。。当然,这不仅是时代问题,还是哲学思考的角度差异问题。正如徐崇

“14;少哲学家对于哈贝马斯所进行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持怀疑和批评的态度。例如美国哲学家Tom

Rockmore就指出,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评根本就不是在经济层面上进行的,所以完全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关键。参见TomRockmore,Habermasonhistoricalmaterialism,IndianaUniversityPresst1989。

温先生在《交往行为理论》中译本前言中指出的那样:“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具有两个基本点:一方面,是把实践引进了本体论,强调也要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事物,即把事物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强调人类连续不断的感性活动,是现存感性世界的深刻基础;另方面,则是始终坚持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坚持劳动实践在多种层次上所受的自然制约性。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这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连接、不可分割的。然而,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却忽略了他的第一个基本点,…这就很难同旧唯物主义完全划清界限…‘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思潮各流派虽然突出了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第一个基本点,却又忽略乃至否定了它的第二个基本点。”。

怎样理解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

作为社会批判理论家,哈贝马斯关注的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以及社会如何理性化的问题。从这个角度出发,“科学与技术”成了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但这不是等同于传统意义上控制人的(一个阶级控制另一个阶级的)意识形态,而是作为社会的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形式,是作为统治的合法性的基础的意识形态。同样,作为社会理论基础的也不再是阶级斗争理论,而是社会交往行为理论。其理论背景在于,马克思所看到的,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以及生产关系——经济结构上的不合理导致的社会问题,在二战后的资本主义繁荣的历史背景下,蜕变为哈贝马斯所看到的,社会如何通过制度的建立取得统治的合法性问题。。

“虽然生产力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它似乎并不象马克思所认为的那样,在一切情况下都是解放的潜力,并且都能引起解放运动。至少,自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依赖丁二科技进步以来,生产力再也不是解放的潜力,再也不能引起解放运动了。”“所以哈贝马斯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科技进步,而不是生产关系的改变;生产力所发挥的作用不再是对生产关系的有效的合法性进行批判的基础了。生产力成了使统治合法化的基础,因为它是与科技进步联系在一起的,而科技进步本身具有使统治合法化的功能。

由于生产力不再是社会解放的动力。因此,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也就不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矛盾,生产关系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的危机了。那么,晚期资本主义的危机是什么样的危机呢?这就不能不提到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概念。

’《在研究当代各种思潮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徐崇温.见《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行动的合理性和社会合理化”,哈贝马斯著,洪佩郁、蔺青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

。参见《哈她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论述评》,陈学明,重庆出版杜1993年。

“Habermas.Juergen,TechnikundWissensch妒als"ldeologie”,FrankflIrtamMain,1968,S92中文本由李黎.郭官义先生翻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出版。

生活世界不同于形式的世界概念。形式的世界概念只是表明了共同体的参与者对于相互理解的可能性条件的规定,而生活世界则是交往现实的情景化后的结果。作为交往行为概念的补充概念,生活世界构成了一种行为的可能的背景。交往行为参与者不能脱离生活世界进行理解。生活世界,即交往参与者所属的生活世界,在一定意义上,始终是现实的。

虽然生活世界概念是由现象学派提出来的,但是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概念是不同于现象学派的由主观性出发的生活世界概念的。社会从生活世界的角度去看,就是交往中介的合作网络。生活世界使社会过程进入合作解释过程范围。这一概念表明,行为者在原则上就是有责任能力的交往行为参与者,具有无限度的理解能力。“对生活世界本身而言,语言和文化是基本性的”。“所以,生活世界并不等同于社会概念。恰恰相反,正是生活世界,通过交往行为,使得社会化成为可能。

哈贝马斯认为,晚期资本主义的危机在于,以目的理性为导向的社会系统日益侵入到生活世界中,将生活世界系统化,从而使社会成员丧失了反思的理性能力。这样,哈贝马斯就把晚期资本主义的危机归结为政治和文化的危机,社会系统和生活世界的冲突;从而提出了从交往行为理性角度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显然,这种批判是以交往行为理论为基础的。

交往行为理论作为社会理论批判尺度的必要性

从哈贝马斯对晚期资本主义的危机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社会理论——包括马克思、韦伯、帕尔松、阿多诺等人——的行为理论框架过于狭隘,因此不能通过社会行为把所有的社会理性化方式包含在内。这就使得一种新的社会行为理论的成为必要。

所以,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理论建立的需要来看,一种主体际的交往行为理论是必须的。这正是哈贝马斯将交往行为理论称作社会理论的基础,认为它将提供社会理论的批判尺度的原因。

这样,无论是从社会理论本身的角度去看也好,还是从社会批判的角度去看也好,社会理论本身都是需要一种主体际的交往行为理论为基础的。如果社会理论本身是对社会存在的一种解释的话。那么,社会理论就会向自身提出主体际交往行为理论的要求。

结论

显然.社会理论的核心内容决定了,交往行为理论必然要作为社会理论的基础和批判尺度。因为,行为者和世界的关系所必然涉及到的,就是行为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这就是说,社会理论本身就要求把主体际的交往行为作为出发点。

12Jd上,BandII,S190。

t●

理性,无论是目的理性还是交往理性,都涉及到行为主体对于社会其他行为主体的关系。所以说,理性也是必须从主体际的角度去考虑的。交往理性之所以是基本的,因为社会行为本身就是以主体际的交往行为为基础的。

我们已经看到,社会行为就其必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人类活动而言,从根本上就是主体际性的,也就是说,交往性的。而社会理论研究,作为社会理论家对社会现象的阐释,归根到底也是一种交往行为。这样我们就完全可以得出结论,交往行为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这种行为具有逻辑上的先在性。一方面,就交往是社会共同体成员对于世界的理解一致的条件而言,交往行为使得社会共同体的建立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就社会理论家对社会行为的解释本身也是一种交往行为而言,交往行为使得人类社会的传承成为可能”。

因而,无论从社会理论本身的要求来说,还是从对晚期资本主义的批判来说,一种主体际的交往行为理论作为批判尺度都是必须的。

3关十这个问题,哈贝马斯在对“生活世界”的解释中有极为精彩的发挥.

以语用学理论为基础的主体际交往行为理论我们已经看到,社会行为理论必须以主体际的交往行为理论为基础。那么,一种主体际的交往行为怎样才是可能的呢?哈贝马斯认为,主体际的交往行为理论是必须以语用学理论为基础的。语用学理论可以说是主体际交往行为理论的结构基础。所以,如果我们要回答,主体际的交往行为理论怎样才是可能的问题,我们必须先要对语用学理论作一番考察。

我们将首先从交往行为理论本身的结构的角度分析和指出,主体际的交往行为理论本身需要一种语用学理论作为基础。但是,语用学理论本身,却并不是一种交往行为理论。然后,我们将通过对语用学理论本身的考察揭示出,语用学理论是可能作为这样的基础的。考察将围绕奥斯丁和塞尔的语用学理论来进行,这不仅是因为他们两人的语用学理论,在哲学界影响最大,开一派之先,而且也是因为,这是对哈贝马斯影响最大,最终使交往行为理论得以建立的语用学理论。

一,主体际交往行为理论为什么要以语用学理论为基础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以批判以目的理性为导向的社会理论的基本观点为出发点。典型的例子是韦伯的社会理论,它以目的理性的观点来考察社会理性化,失之于狭隘,因而不能建立交往行为理论。“这种分折的行为理论仅限于独立行为者自我管辖的行为模式,而忽视促进个人之间建立关系的行为合作化的前提。这种理论将行为在本体论的前提下定义为真实存在的世界中的事件行为(Sachvcrhalte),而忽视对于社会相互作用来讲根本性的行为者一世界一关系。”“这种错误理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行为可被贬低为有目的地干预客观世界的行为,所以目的一手段一关系的理性就成了基础性条件。按哈贝马斯,这种不符台社会理论目的的行为理论的理论框架是“前康德的意识哲学(Bewusstsejnsphilos叩hie)在新的角度下所关注的问题,而并未涉及社会理论的基本问题。””社会理论以合作化行为为研究对象,因而要求一种能够解释社会合作化行为的必然性,以及,在社会合作化机制中,进行交往所必须要满足的一定的要求是怎样的。

早在《理论与实践》中,哈贝马斯就指出,社会理性化必须与说话者的交往行为联系再一起,否则社会理性化就是不可能的。所以他的交往行为理论,是以建立社会行为合作化的机制,即语言理解,为导向的。因而,哈贝马斯反对任何跟随唯我论方法论,将意向目的

●●

作为社会理论出发点的企图。

在这个意义上,H?P?格莱斯等人的意向性语义学由于采用以结果为导向的行为模式“l-labermas.Juergen.TheoriedeskommunikativenHandelns。BandLS369。

●米分析理解行为,而被认为是唯名论的。所以“对于交往行为理论而言,只有那种按语言表达的结构,而非按说话者的意向设立的分析的意义理论,才是有教益的。””这就体现出,交往行为理论的根本特点,是以主体际的语言行为为出发点的。由后期维特根斯坦通过奥斯T‘再到塞尔的路线,使得语言分析不再局限于以分析语言的表述功能为己任,而开创了分析各种语旨力的话语行为,即语用学的研究方向。这一研究方向被哈贝马斯视为“走向某种普遍语用学的最有希望的出发点。””

什么是普遍语用学呢?普遍语用学把达到理解为目的的行为看作最根本的行为。因而其他形式的社会行为,即~般意义上的策略性行为,都是这种以达到理解为导向的行为——即交往行为所衍生出来的。在交往行为过程中,借助奥斯丁一塞尔的研究成果,说话者借助其表达的语旨力,使听话者接受他的话语行为所提供的东西;从而建立一种受理性驱动的联系之中。哈贝马斯指出,这项构思的前提是,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能与不只一个世界发生关系:而且当主体之间相互对于其中一个世界里的东西加以理解时,其交往以一种共同殴立的世界关系体系为基础。

在这基础上,哈贝马斯建议把外部世界划分为客观世界与社会世界,而把内部世界作为外部世界的补充概念。交往行为中与这三个世界相应的真实性、正确性、真诚性这三个有效性要求,因而可以作为选择的理论观点的引导(Leitfaden)。语言运用或语言功能的基本模式,以及对于单一语言的多样化的话语行为的划分都可以回溯到这项引导上来。最后,交往行为作为在现存的世界中主体的活动,是依赖于生活世界的。生活世界概念因而成为交往行为理论的补充概念。

交往行为理论怎样区别于语用学理论

一开始就立身于社会行为理论范畴的交往行为理论因此是在对以往社会行为理论反思和扬弃的基础上,以语用学理论对行为的履行条件的分析为出发点,以反对意识的物化(Verdinlichung)和工具理性,创立一种新的社会理论的批判尺度为目标而发展起来的。所以,语削学理论反思和扬弃的是将语言简化为陈述,以分析指称与命题的意义与关系为研究目的的语义学理论:而交往行为理论反思和扬弃的却是将主体行为归结为目的理性(Zweckrationalitaet)从而使之工具化的社会行为理论。

由丁二在交往实践中必须通过论证来达到意见一致,所以陈述的语言归根结底也属于交

’5H上。s370

”M上.s372关于格莱斯的意向性语义学,可参见后文中塞尔的批评;哈贝马斯的批评是与塞尔一致的.”Habermas.3uergen,KommunikationunddieEmanzipationderGesellaehaft,1976中文本由张博树先生据

ThomasMeCarthy英译本译出t重庆出版社1989年出版?本文见中文本第八页。

往实践范畴。这样,哈贝马斯就制定了交往行为理论应该以对话语行为的分析为导向。而且,根据哈贝马斯的分析,无论是理解的可能性,还是理解的意义,都涉及到语言的运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交往行为正是在话语系统中展开的。

但是,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虽然以语用学理论为基础,可以导向对社会理论的研究,但是语用学理论本身并不是一种社会理论。正如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也在任何意义上都不能被认为是语用学理论一样。交往行为理论是在行为者的“行为”与世界的关系的理论层次上被讨论的,而不是在话语主体与“语言”的关系的理论基础上。语言作为交往的媒介,根本不能等同于行为:正如交往也不能等同于行为一样,虽然语言是作为交往行为的前提条件而被理解的。这正是交往行为理论区别于普通语用学理论的根本之处。实际上,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那样,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虽然借鉴了语用学理论的研究成果,但交往行为理论本身却是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关系系统(Bezugssystem)内的。

那么,哈贝马斯是怎样将语用学理论与交往行为理论联系在一起的呢?语用学理论又怎样为交往行为理论提供了可能性呢?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不得不首先对语用学理论作一番考察了。

二,对语用学理论的考察

对语用学理论的考察将是一种历史性的考察,主要围绕着奥斯丁和塞尔语用学理论来展开。由丁=这部分的考察主要是论述性的,我们将从语用学问题的由来开始,通过奥斯丁和塞尔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来揭示语用学理论作为一种主体际的话语行为理论的本质。正是这一点,使语用学理论能够承担建立主体际的交往行为理论的任务。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不直接讨论哈贝马斯对于语用学理论的研究。所以,关于奥斯T和塞尔对于哈贝马斯的影响,我们将在后文“哈贝马斯怎样改造语用学理论”中进行评述。

臭斯丁的语用学理论

奥斯丁语用学理论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部分:一、语用学问题的由来——即由对理想语言学派(前期维特根斯坦与逻辑实证主义)的命题前设的反思走向将语言作为行为来考察;二,履行话语行为的可能性条件,并由此走向:三,对于话语行为的分类以及所有话语行为都含有语旨力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奥斯丁进行了四,对于语旨力(illocutionaryforce)的分类。这些问题将在一F文中分别进行讨论。

奥斯丁的语用学理论的建立,来自于他对理想语言学派(前期维特根斯坦与逻辑实证主义)的命题前设的反思。前期维特根斯坦创立了“图象论”,认为世界与语言之间存在逻

13

辑同构关系;语言描述了世界,“命题是实在的图象。命题是我们所设想的实在的模型。””命题是描述世界的最小单位,因而名称对应图象,按一定方式组合起来构成命题,才有意义。命题的意义,就在于它对世界作了描述。维特根斯坦由此出发,规定了划分意义的标准,将命题分为有意义,缺乏意义和无意义三种,并以此标准对传统哲学中的命题进行了大清洗。

以石里克、卡尔纳普为首,深受维特根斯坦影响的维也纳学派,用逻辑分析证明形而上学命题的全部陈述都是无意义的,从而提出了著名的证实原则:(1)一个语句的意义是由它的证实条件来决定的;(2)当且仅当一个语句原则上可被证实时,这个语句才是有意义的。容易看出,第二个证实条件是第一个证实条件的延伸。“证实原则”又回到了强调世界的实在性,以世界的实在性为意义划分的标准上去。毫无疑问的是,作为反对形而上学而言,前期维特根斯坦与逻辑实证主义的意义划分标准是极为有力的武器;但付出的代价是,语言被贬低为描述实在世界的图象。

显而易见,这样一种理论的前提是一个假设,即:陈述语句描述了实在世界。据说维特根斯坦是在看足球比赛时,认识到了这一假设的局限性:他发现,语言的功用并不仅仅在于描述世界。因而后期维特根斯坦转到了日常语言哲学的立场上来。认为语言是世界的图象,语言描述了世界——从语言哲学理论来说,这是对语言的误解,这将语言仅仅看作陈述语句的集合;而在本体论的层次上来说,就语言作为对世界的描述而言,这就是一种本体论层次上根本的误解。例如海德格尔就指出,世界是一切的,被给予的东西,语言又怎能独立于世界之外的符号性系统呢?”

奥斯丁对理想语言学派的质疑同样是针对这一前提的,但他的出发点却比维特根斯坦更进一步:语言的功用并不仅仅在于描述世界,而且,语言本身并不仅仅是人们可以对其意义加以“真或假”的断定的陈述(Statement)。“最危险的是…我们以为知道,句子最初的或基本的用法必须是,因为它应该是,陈述的或表述的,哲学家们喜欢考虑,表达仅仅要求真或假的判定,而且并不适用于任何从其它角度进行的批判。”20理想语言学派的错误在于坚持以真假作为判定意义的标准,这样并没能把各种无意义的东西统统划分清楚,而且使得“许多不是无意义的东西被当作无意义的东西抛弃了。”21奥斯丁首先指出,在语言中有一些话语(Speech)是完全不能以真、假来判定的。例如,“我愿意”,“你好”,“我发誓”这样一

38“Thepropositionisapictureofreality.Thepropositionisamodeloftllerealityaswcthinkitis.”《逻辑哲学论》,4、0l,商务出版社1985年出版。

”Heidegger,Martin。Se/nundZeit,MaxNiemeyerVerlagTuebingen,1974。第三章。

”Austin.J.LHowtodothingswithWords,OxfordUniversi吼1962,P.72.

“Austin,JL,PerformativeUtterances,in:PhilosophicalPape”,OxfordUniveBityPress,1970.P233-252中义本见AP马蒂尼奇编的《语言哲学》.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8,杨音莱译,P209—228。

14

●■些表达,它们根本就没有打算对事实(Fact)作出或真或假的判定,而是试图对他人发生影响或表达自己的感受,等等。语言哲学家们把这称作“语言的不同用法”,“但这显然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本质。”22

奥斯丁由这类被他命名为“表现行为式(performativ)”23的话语出发,将这类话语的特征总结为,它们看起来虽然象陈述的表达(Unerance),但这本质上是一种行为,而不是对世界进行描述。说话者说了什么,就等于他作了什么。当人们说出这类话语时,他们实际上是在履行一种行为。这类表达自身不报道事实,而且无所谓真假;但它们有可能出错,不合适宜,奥斯丁称之为“言辞错误(infelicities)”。当然,履行行为不一定都需要说话;重要的是,话语行为要被履行,说话者所说的东西必须符合适当的行为条件否则,就可能出现“言辞错误”的情况。一个许诺“我发誓”不可能是真的或假的,但它可能是不真诚的,或无法实现的。这种错误只是表明,说话者所说的内容是空的。奥斯丁将这样错误的言辞认为是“不愉快的(unhappy)”,因为它们不可能是真或假的。

根据“言辞错误”发生的各种不同情况,奥斯丁区分出了履行话语行为所要满足的以I<JL个条件“:

“A1、一定存在一种被接受的,具有惯例性影响力量的惯例性程序,使得一定的情况r一定的话语由一定的人说出:以及

A2、在一被给定的条件下,特定的人与情况一定要适合这种特定的程序。

B1、这种程序一定要被所有的参与者同时正确以及

B2、完整地履行。

T1、由于这种程序是为了有一定思想与感情的人的运用而设计的,为了对参与者有结果地进行指导;所以参与进来并激发了程序的人一定要在事实上有这种思想与感情,参与者一定要意向于这样来指导自己,以及

T2、此后一定要实际地这样指导自己。”

违反了这些条件,就会产生言辞错误的后果。言辞错误可能是违反了其中一项,也可能是同时违反了其中的几项。

由丁并非所有的或真或假的陈述(Statement)都是描述性的(descriptiv),所以奥斯丁

!:I州J.。

13也详作“完成行为式”:这一名称在奥斯丁那里只是指一种话语行为的表现方式,而至于它是否完成,

即足禽边到r话语行为者的预期效果,尚有待讨论.这也是奥斯丁、塞尔分歧的关键之处。为避免混淆

㈥此这里详为“表现行为,℃”。’

“Austin.JLHowtodothingswithWords.E14?15

‘将之称为“表述性的(constativ)”。区别表现行为的话语与表述行为的话语的关键在于,前者是在做事(doing),而后者是在述事(saying)。在表述语句中实际上蕴藏了说话者对所表述的事情的态度。当我说“约翰在跑”时,我在这个陈述里所表达的实际上是:“我正在作出陈述,‘约翰在跑’。”这一陈述的真假取必然被“约翰在跑”表达是否是愉快的所影响,而不仅仅取决于这一陈述是否与事实相符。

那么,我们是否能真正将表现行为式从表述性表达中区分出来呢?“我请求”是我正在履行这一行为,而“我请求过”,以及“他请求”则不是表现行为式的,而是表述性的。我说“他请求”时,我只是在陈述“他请求”这一事情,而这一行为,却必须他自己亲自履行;正如我也必须自己亲自履行这一行为一样。然而这种明显的区分只体现在明确的(explicit)表现行为式中,而在不明确的(implicit)表现行为式中,区分并不明显。我在仵出“约翰在跑”这一陈述时,我表现了我对所表述的事情的态度,我相信并也希望听话者也相信“约翰在跑”这个事情。例如,为了作出许诺,我通常必须A、有人听见我的“许诺”这一话语行为的表达,B、我的表达必须被理解为许诺。如果我不能满足这两项条件,我就不是在作山许诺。

奥斯r始终强调,要将话语情景(Speech-Situation)整体地去看。这样,研究的对象就不再是句子,而是在一个话语情景中被给出的表达,那么我们就会发现,陈述也是在履行一种行为。

所以,奥斯丁得出了,话语行为都含有某种“语旨力”的结论,无论语句是否表述式的。话语行为因而被分为三种:语意行为(10cutionaryact),即说什么东西;语旨行为(illocutionaryact),即行为,在其中说什么东西;语效行为(perlocufionaryact),即影响什么,通过某种行为,在这行为中说什么东西。25陈述(stating)只是语旨行为众多类型中的一种。奥斯丁通过这一区分表明,同一个句子,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意义与作用,这不取决于句子中词语的指称意义,而取决于话语的背景,即,说话者在某种条件下想要表达的某种态度。履行一个语意行为的同时也是在履行一个语旨行为。这就是说,我们在说出什么时。同时也是在问或者回答一个问题,给出一些信息或警告,宣判或表明某种意向……如此等等。

:5

lllocutionaryact也译作“以言行事行为”,但这一译名不但与原文意义相差甚远,而且令人有不知所云之感。lllocutionaryact是语用学理论的核心概念,意义重大.经多方参考,以陈奎德先生的译名“语旨行为”为最佳:JC余译名中,“语意行为”也是陈先生的译名。Perlocutionaryact被陈先生译为“语力行为”。由十Illocutionaryact也具有一种“语旨力(1llocutionaryFore)”(这是完全不同于Perlocutionaryact的力,我们将神奉文中澄清这一点。)而且这一术语强调的主要是话语行为对听话者的影响,所以权且译为“语放行为”。下义中关于语旨力的分类也采用了陈先生的翻译.见《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81,上卷,筘卜专,《分析哲学(下)》.

●所以,奥斯j。认为,这两种行为之间的区分实际上是~种抽象,我们在日常语言中实际总是同时表现了这两种行为的。长期以来,哲学家们就忽略了这方面的研究,而将所有问题都作为“语意用法(10cutionaryusage)”来处理。

语旨行为是一种在逻辑上独立的行为,决不是语意行为的结果。显然,语旨行为的特征在于,听话者将话语能够理解为警告、命令、请求等等;而语效行为的特征在于,听话者将产生某种回应。话语可能不需要语效行为,但一定不能离开语旨行为。例如“哎哟”这样的话语,说话者既没有履行语意行为,也没有履行语效行为,但履行了语旨行为;因为说话者这样呼叫时,希望听话者将之理解为惊讶、疼痛、悔恨等等的呼声。语意行为与语旨行为依赖于惯例性的规范,而语效行为则不是。例如听话者完全可能在听了说话者的请求后反其道而行之,或者置之不理;这根本不依赖于惯例,所以语效行为不是惯例性的。26语效行为的动词也并不总是与某~语旨行为的动词相应的。因为许多语旨行为的动词根本就不是要作出什么语效行为;例如许诺,就完全不是要对听话者产生什么影响。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却有相应的情形出现,例如“争辩”对应于“试图说服”,等等。

语旨力共有五种不同的分类,包括判定力、行使力、约束力、行动力、和表述式等。这样的分类并不是十分严谨的,而且其依据的范畴也并不是相等的。但是,奥斯丁晟重要的贡献是在于,将语言哲学发展到语用学阶段,将语言情景作为整个地去看,从而将语言研究与行为研究结合起来。这对于哈贝马斯建立主体际的交往行为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将在后面的讨论中揭示这一点。

塞尔的语用学理论

塞尔的语用学理论主要见于《话语行为》~书。这本书除了是语用学理论的经典著作,具有和奥斯丁的《怎样用语言来做事》几乎同等的重要地位以外,还对西方哲学界近三十多年来一直关注的主体际性问题、交往和理性问题有着重大的影响。

早年求学于奥斯丁与斯特劳逊门下的塞尔,写作风格简洁明快,从而继承了分析哲学的传统:哲学必须是可以被人阅读和理解的。“约翰塞尔不是那一类哲学家,在人们发现他们想些什么以及怎样在想之前,不得不首先对之作出许多的澄清。”27塞尔首先严格区分了语言哲学(PhilosophyofLanguage)与语言性哲学(1inguisticPhilosophy)。“语言性哲学试图用分析语言中的特定词语及其它成分的普遍用法来解决特殊哲学问题;语言哲学试图对语

26所以法官听案,是依据自身的判断力.诉方与被诉方尽力说服法官,运用语意行为与语旨行为;但法官是胥被说服,却是另一码事.Austin,J.L.,HowtodothingswithWords,E122.

”Waldenfels.Bemhard,CommentonJohnSearle'sTheConstructionofSocialRealityIn:Analyse&Kr/t,k

WestdeutscherVerlag,Opladen,1998,S.159—165.

17

评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基础:语用学理论1

复旦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评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基础——语用学理论 姓名:张立立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西方哲学 指导教师:陈学明 2001.5.22

Y《I8‘《3 摘要 ,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是对二十世纪哲学发展影响重大的社会理论。这是一种可以作为社会理论批判尺度的理论;它是以主体际的交往为出发点,通过语月j学的分析方法建立起来的。借助主体际交往行为理论的建立,哈贝马斯批判了,以意识哲学的唯我论方法论为基础,以目的理性为导向的社会理论传统,揭示了这一传统在社会理论的建立上所造成的种、 种误解。J~ I J 本文试图通过从交往行为理论的基本结构角度来理解交往行为理论的建立所要依据的根本原冈,原理以及条件。所以本文围绕主体际的交往行为理论怎样可能这个中心,以揭示社会理论、交往行为理论和语用学理论的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致力于考察建立主体际的交往行为理论所必然要依据的条件。 通过考察哈贝马斯社会理论概念,研究奥斯丁和塞尔的语用学理论怎样提供了土体际————一——一—一 性的话语行为理论的可能性,以及揭示哈贝马斯怎样建立交往行为概念,本文试图指出,交往行为理论所以建立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理论本身就提出了对于主体际行为理论的要求:而这一理论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就是从语用学的角度进行的行为理论分析;至于所依据的条什,就是彻底反对传统意识哲学唯我论方法论的影响,坚持主体际的行为理论分析方法,而这就是,普遍语用学的分析方法。

● Abstraet TileTheoryofCommunicativeActionisaTheoryofSociety,whichhasagreatinfluenceonthedevelopmentofphilosophyin20‘“century.Asacriticalstandardofthetheoryofsociety,itstartsfromtheintersubjectivecommunicativeaction,andsetsupbyusingtheanalyticalmethodofpragmaticaltheory.WiththebuildingoftheTheoryofCommunicativeAction,Habermascriticizedthetraditionofthetheoryofsociety,whichbasedonthemethodologyofsolipsismofthephilosophyofconsciousness,andorientedontheteleologicalreason,andshowedthistraditioncausedproblemsonbuildingthetheoryofsociety. Thisthesistriedtounderstandthefundamentalreason,principleandconditionofthebuildingoftheTheoryofCommunicativeAction,throughtheperspectiveofitsbasicstructureTherefore,itconcentratedonhowatheoryofIntersubjectiveCommunicativeActioncouldbepossible,andtriedtoshowtherelationamongthetheoryofsociety,theTheoryofCommunicative ● Actionandthepragmaticaltheory,madearesearchontheconditions,whichisnecessarytobuild anIntersubjectiveTheoryofCommunicativeAction ThroughtheresearchoftheconceptionofthetheoryofsocietyfromHabermas,andtheresearchofhowthepragmaticaltheoryfromAustinandSearlecouldprovideapossibilityofthe TheoryofIntersubjectiveSpeechAction,andthediscoveryofhowHabermasbuilttheconception ofthecommunicativeaction,thisthesistriedtopointout,thatthereasonforbuildingatheoryof communicativeactionis,thetheoryofsocietyitselfrequiresatheoryofintersubjectiveaction,its principleistheanalyzeofthetheoryofactionthroughtheperspectiveofpragmaticaltheory,and●theconditionisagainstthemethodologyofsolipsismintraditionalphilosophyofconsciousness, andinsistonaanalyticalmethodofthetheoryofintersubjectiveaction,thatis,theanalytical methodoftheuniversalpragmaticaltheory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万方数据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作者:王燕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030006 刊名: 大众商务(下半月) 英文刊名:POPULAR BUSINESS 年,卷(期):2010(7) 参考文献(4条) 1.Sarcevic,S New Approaches to Leagal Translation 1997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1997 3.何自然语用学讲稿 2003 4.何自然Pragmatics and CE/EC translation 1992(0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刘俊冰从语用学的视角研究翻译[期刊论文]-剑南文学2010(6) 2.秦毅.QIN Yi语用学理论之于翻译等值[期刊论文]-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1) 3.容曙翻译中语用学理论的应用[期刊论文]-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z1) 4.郭光霞浅谈语用学在翻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0(9) 5.马骁骁.庞亚飞.MA Xiao-xiao.PANG Ya-fei从语用学理论探讨翻译的本质[期刊论文]-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5) 6.曹宏伟.CAO Hong-wei翻译中应遵循的语用学原理[期刊论文]-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18(3) 7.薛雁.戴炜华语用视野下的翻译[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1) 8.任丽丽浅谈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1(12) 9.赵艳丽语用学框架下的语境分析对翻译准确性的影响[期刊论文]-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2(3) 10.盛婧从语用学角度看等效翻译[期刊论文]-科教文汇2008(27)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0312704774.html,/Periodical_dzsw-tzb201007174.aspx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马 克 思 文 论 作 业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学院:文学院 专业班级:B11汉语言文学四班 姓名:X X 学号:XXXXXXXXXXXXX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摘要: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由对当代西方社会问题的诊断而提出其交往行为理论。交往行为是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重建交往理性,实现社会合理化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目标。生活世界是构成宏观社会理论的基础,是交往行为理论的重要补充。尽管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带有一定的乌托邦倾向,但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迪性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交往理性生活世界 哈贝马斯生于杜塞尔多夫,曾先后在哥廷根大学、苏黎世大学、波恩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55年进入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所,同阿多诺一道工作。1961年任海德堡大学教授,1964~1971年在法兰克福大学教授,并协助阿多诺指导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1983年,哈贝马斯重返法兰克福大学,任哲学和社会学教授。由于思想庞杂而深刻,体系宏大而完备,哈贝马斯被公认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威尔比把他称作“当代的黑格尔”和“后工业革命的最伟大的哲学家。”,在西方学术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当今世界上依旧十分活跃的著名思想家。他同法兰克福学派的关系十分微妙,一方名,他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传人,在学派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由于新的研究范式的探究和确立,他又一直同霍克海默、阿多诺等老一代法兰克福派的代表人物处于紧张的关系之中,甚至发生很大的分歧和冲突。站在新世纪的开端来审视上一个世纪的这一学术事件,我们应当明确一点:哈贝马斯的确修正、深化和丰富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如果没有他不断进行理论探究,法兰克福学派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就应当彻底画上一个句号。更为重要的是,不仅哈贝马斯的理论探究是对法兰克福学派的一种特殊贡献,他也是一位对当代世界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家。[1]

语用学

语用学 题目: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姓名: 班级: 学号: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 摘要: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正文:20世纪初,西方出现了研究语言学的热潮。英国哲学家奥斯丁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是其中一项重大的突破。他认为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词和句子,而应是通过词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美国语言家赛尔系统地修改了语言行为理论,除了认同言语行为是语言的最小单位,还发展了奥斯丁的观点,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英国牛津大学道德哲学教授约翰·兰索·奥斯汀(J. L. Austin)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他在1962年发表的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论言有所为》)被认为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奠基著作和核心理论。奥斯汀在探讨语言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时,首先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人说出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许多其他行为。换言之,语言不仅是描述和陈述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是一种行为,即言语行为。奥斯汀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真值条件语义论提出了了著名的“言语行为三分说”。他认为,一个人在说话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着三种言语行为,即以言指事或表述性言语行为(Iocutionary act )、以言行事或施为性言语行为(illocutionary act )和以言成事或成事性言语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继奥斯汀之后,其弟子—美国著名哲学家塞尔(J. K. Searle)在继承和批判他的日常语言哲学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施以言行事行为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将言语行为系统化、严格化,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 ) 。 言内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它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结束语:言语行为理论改变了人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已成为语用学中的基本理论,无论是对语用学、语言研究,还是对社会语言学、语言交际学以及语言的习得研究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塞尔系统地发展了奥斯丁的言语行为思想,并把它放在更大的哲学背景下加以论述:揭示了实现言语行为的各种条件,还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塞尔为语用学研究开辟了视野。 言语行为理论英文介绍: Speech act theory i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the pragmatic study of language. It was originated

交往行为理论

《交往行为理论》读书笔记 《交往行为理论》的作者哈贝马斯是德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同时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中坚人物。由于思想庞杂而深刻,体系宏大而完备,哈贝马斯被公认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威尔比把他称作“当代的黑格尔”和“ 后工业革命的最伟大的哲学家。” ,在西方学术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哈贝马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转向交往行为理论研究,他深受西方哲学语言转向以及胡塞尔、洛维兹、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等人的思想的影响。他批评马克斯·韦伯的工具理性,反对主客体分离的意识哲学。他分析和批判了工具理性所导致的生活世界殖民化以及现代工业文明中意义丧失、自由丧失等交往异化现象,并力图通过交往合理化的实现来构建一个合理社会。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于在当今社会创造一种平等、自由、自觉的交往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在全球化时代处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具有现实意义。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 1.交往行为概念的内涵及其实质。 哈贝马斯首先对行为类型进行了分析,行为分为四类:一是目的性行为即“劳动”;二是规范调节性行为;三是戏剧行为;四是交往行为。交往行为所涉及的至少是两个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的关系,是至少两个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通过符号协调的互动,遵循着一定的规范,借助语言媒介,通过对话达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而这四种行为侧重于不同的世界:目的性行为主要考虑客观世界;规范调节性行为与社会世界相联系;戏剧行为涉及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特别是社会世界的关系,其关键是自我表现;交往行为导向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并且交往行为本质上更具有合理性的要求,因为它把各种不同经验导向合理的协调和发展。交往行为组成的世界,也就是人们的日常语言所支撑的世界,哈贝马斯称之为生活世界。 2.交往行为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行为。 “理解这个词是含混不清的,它最狭窄的意义是表达两个主体以同样的方式理解一个语言学表达;而最宽泛的意义则是表达在与彼此认可的规范性背景相关的话语的正确性上,两个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协调;此外还表示两个交往过程的参与者能对世界上的某种东西达成理解,并且彼此能使自己的意向为对方所理解。”哈贝马斯认为,理解是一种展开于主体之间的交互性的意识活动,要真正实现“理解”就必须借助于语言媒介。在目的性行为中,语言是许多媒介中的一种,行为者通过语言试图影响他人,实现行为者对于客观世界的意图。在规范调节性行为中,语言首先是一种可以提供文化价值、取得意见一致的媒介,它主要是帮助人们建立规范和行为导向,建立社会世界的合法关系。在戏剧行为中,语言是自我表现的媒体,表现行为者的认识和情感,再现行为者的主观世界。在上述三种行为中,都只注重了语青的一种功能,而没有同时注意到语言的所有功能。只有在注重相互关系的交往行为中,语言才同时承担陈述并判断事实的功能,使行为者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承担帮助人们达成共识的理解媒体的功能,使行为者与社会世界发生联系,并承担表达者表现的功能,使行为者展示自身的主观世界。哈贝马斯认为,通过参与者在相互作用中达到他们相互提出的有效性声明的交互主体性的确认,这样理解才以协调行动的动机发挥作用。他认为,现代理论注重意义的追问,人们在语言的交往活动中会达成共识。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普遍共识是一种理想化的过程,即交往理性。为了有效沟通,哈贝马斯认为在交往过程中需要遵循三项语言学规范要求: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哈贝马斯认为,目的性行为涉及真实性要求,规范调节性行为涉及正确性要求,戏剧行为涉及真诚性要求,而交往行为与这三个要求有关联。交往行为同时可以满足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的三个有效性要求,所以交往行为才是最合理的社会行为。 3.系统与生活世界的双层理论架构。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语言学研究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王 宏 军 (嘉兴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嘉兴 314001) 摘 要:语用学介入翻译,为翻译提供了一种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依据。本文就语用学的几个主要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加以论述。语用等效理论是一种避免翻译尴尬且力求等效的新理论模式。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是在翻译语用意义时牵涉到的两种语言的语用原则,因为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其语用原则不尽相同,它们有助于推导语用意义。而关联理论认为,译事是一种三元关系的语用等效翻译。无论在翻译中使用哪种理论,其语用含义是由语境决定的。可见,意义的决定在于使用,而使用的重要因素是语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对语用翻译的探索将是无止境的。 关键词:语用学;语用翻译;语用等效;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语境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7)01-0063-04 引 言 Nida 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命题,他说“翻译就 是交际”。Newmark 也曾指出“交际是翻译的职 能”。这种交际是原文作者与译者之间的一种行为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双向的心理过程。按语用学原理,这是作者与译者之间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译者的解码过程实际上就是翻译的过程。语言学家把语用学看作是研究语言问题的一种新方法,这就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和诠释。 一、语义与翻译 人们对意义的研究有着不同视角和出发点,意 义不仅属于语言学的范畴,而且还属于逻辑的、哲学的、认知心理学的以及社会文化学的范畴。这就将意义切分为纯语言意义观和语用学意义观。对翻译理论而言,这两者都有着重要的价值。Newmark 曾说,语义学的所有问题都与翻译理论有关。语义学研究的是语言体系中的符号意义,或称规约的意 义,也就是语言结构本身的意义。语义翻译只是将 目的语的语义直接译成母语,力求在句义上的等价。人们一般认为语义翻译似乎忠实原文,它能将目的语的词义准确地译成母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人们使用语言的规约也各不相同,由此会产生理解和翻译上的失误。我们说“失误”而不说“错误”是因为某个词或句译出的含义与目的语的含义不同,因而只能说是母语表达不符合原作者的用意而已。 二、语用与翻译 Levins on 说:“语用学是非语义学的语义研究”。 语用翻译是译者将原作与译作在语用用意上的等价翻译,能用母语恰如其分地表达原作的用意。语用学的意义观着重语言成分的用义,即词语在实际运用时所含的意义。语用含义是用义的表现,指一种依赖于语境才能推导出来的意义,这种推导出来的语句的含义是一种话语意义。而语用学则研究语言使用时的说话意义,也就是语言结构在语境中所表达的实际含义或非规约意义,即语用含义。如:Shall 收稿日期:2006-12-25 作者简介:王宏军(1962-  ),男,嘉兴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用学。第3卷第1期西安外事学院学报 N o 11,20072007年3月 Journal of X i π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Serial N o 16

交往行为理论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尤尔根·哈贝马斯是当代欧美哲学和社会理论领域中最富有原创性、体系性的哲学家之一,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中坚人物。 由于思想庞杂而深刻,体系宏大而完备,哈贝马斯被公认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有学者把他称作“当代的黑格尔”和“后工业革命的最伟大的哲学家。”尤其是他在20世纪80年代建构起来的交往行为理论,普遍被认定为代表哈贝马斯个人学术成就的标志。他的交往行为理论,在对交往异化的批判、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及其途径探索等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二、主要内容 《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这部著作涉及面相当广泛。这部著作中,马克斯·韦伯占据了一个更为突出的位置,哈贝马斯先比较简单地对行动与合理性概念进行规定,然后在对韦伯与卢卡奇、法兰克福学派的分析中详细展开了他的关于行动与合理性的思想,这些诠释的素材更加集中在哈贝马斯自己思想的观念图式上。 哈贝马斯在这本书的开篇就声称,交往行为理论既非一种元理论,也非一种借助其它手段进行的认识论的继续。交往行为理论的分析让我们联接了与社会分析相关的三种理性:一个是涉及解释学和英美分析哲学中作为论争的理性,特别是关系到相对主义的问题。如果不同文化或生活方式有他们自身内在的合理性标准,那么在何种意义上才可能按照普遍性的标准比较他们并使其服从于批评。另一个是涉及到行为理性,即如何领会人的行为中有特殊意义的性质,这触及到理解的意义问题,还触及到了当行为者本人已经为他们的行为设定了理由时,社会科学在主张更好的解释时其自身的任务问题。最后一个是关于理性的社会扩张问题,即作为现代西方社会特有的那种合理化问题。这本书的大部分努力就是致力于此。 哈贝马斯断言:理性更多地是与运用知识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而较少地与知识有关。如果我们认为在一些情境中谈论某事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就会明白这要么是指人们表达的认识,要么是指包含认识的符号表达形式。我们说某个人理性地行动,或者说某种陈述是合理的,实际上就是说这个行为或陈述可

(完整版)语用学指示

语用学是现代语言学发展最快和受到语言学界普遍重视的分支学科。它以言语交际为研究对象,关注的是特定语境中话语的动态意义,强调交际双方在意义的生成和理解过程中的作用。本课程将聚焦于语用学的传统研究课题,从指示语、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古典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关联理论等视角剖析言语交际,为学生提供比较全面、系统的交际理论体系。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语用学的发展历史、最新动态及发展趋势;了解传统语用学的研究体系及分析单元;了解各种交际理论的产生背景、基本内容、对言语交际的解释力及其局限性;培养学生运用语用学理论进行话语分析的能力。 了解语用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历史;了解传统语用学研究体系的主要课题;熟谙各交际理论的基本框架及其对言语交际的解释力;掌握运用语用学理论进行言语交际研究的基本方法。 以教师讲授、学生讨论为主,辅以课外语用小论文的写作。教学手段可适当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三讲:指示语 一、指示语的含义: 是其所指或意义需要特定的交际语境来确定的词语和语法范畴。如:时、空、人称等。如:我半小时后到那里。 二、指示语的特点: 1、说话人参照:以自我为中心,主观性词语。 比勒(Buhlerk)指示场理论——“我”-“这里”-“现在”主体定位系统。中枢人物:说话人; 中枢时间:说话时间;中枢地点:说话人说话时所处位置;话语中枢:一句话中说话人当时正说到的部分。社交中枢:说话人相对听话人的社会地位和等级。有些指示语以说话人以外的参加者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如:家宅、活动组织等。“Party” 2、指示语的先用作用及指示的不可替代性(以非指示代指示) 三、指示词语的用法: 1、手势型用法 即与身体语言一起使用,要理解指示的意义必须要知道说话人在说话的同时使用了什么样的身体语言。如:“把钢琴放在这里”。“不,不是这里,而是这里”。 理解完全依靠原来的真实交际情景 2、象征型用法 理解无需重现交际的真实情景,而往往只是包括交际发生人时间、地点在内的更大范围的时间、地点以及参与者。如: 今年我们无法与海外旅游。 这个城市很拥挤。 四、指示用法与非指示用法的区别 指示用法只是一些词语在某些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语用功能,这些词语还有非指示性的用法。如:文内照应、泛指等。

浅析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西方政治思潮》期末论文题目浅析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年级2011级 学号222011********* 姓名曾婷 指导教师黄其洪 成绩 2014年 6 月17 日

浅析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曾婷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哈贝马斯是当代德国最有名气的哲学家、社会学家、思想家之一,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作为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哈贝马斯敢于正视传统理性的分裂,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交往中出现的异化现象展开了深入的批判,认为应在交往行为和生活世界的基础上,重建理性以拯救理性,从而建立以重建交往理性、实现人际关系和谐为目的的交往行为理论。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顺应了现代西方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哲学思潮走向融合的潮流,对现代西方的社会学、心理学等进行了一次大综合与创新。因此,对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进行探究,对于推动我们个人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促进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如行动的概念、普遍语用学、生活世界和系统以及对该理论的评价。 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系统生活世界 当今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元化、复杂化,尤其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背景下,“金钱交往”、“地位交往”侵蚀和影响着人们的内心,诱惑、欲望更多,导致的矛盾冲突也就更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产生了变化,互相的猜疑,不信任,社会的诚信危机以及过度的放大自我价值观等现象的出现。人和人的交往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而有深度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从理论上研究“交往”更有助于审视人际关系、端正人们的价值观,而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理论,旨在构建一个具有和谐价值的世界,这样就为社会的稳定和人们的交往奠定了和谐的基础,也为人权的保障提出了基本的目标和准则。那么,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到底是怎么样的,包括哪些主要内容,而我们又该如何正确的评价它呢?这都是我们下面所要讨论的内容。 一、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交往行动的概念 哈贝马斯基本上在他所有著作中都使用过“交往行动”这一概念。但是在不同的时期哈贝马斯对交往行动概念的认识也是不同的。如在20世纪60年代他

语用学理论及语用失误(优.选)

语用学理论及语用失误 第一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20世纪50~60年代,英国牛津大学道德哲学教授奥斯汀(J. L. Austin)在他的著名哲学著作《论言有所为》中,提出并逐步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 奥斯汀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词和句子,而是通过词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语言理论实际上应该是行为理论的一部分。因为:(1)句子形式本身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如果想了解某句话的意义,我们必须了解说话者通过这句话所完成的行为;(2)从实用的角度来看,把句子看成言语行为的一部分来研究,可以为解决一些哲学上的争论提供依据。 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的“三种行为”模式: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所谓言内行为就是说话本身所构成的行为,言外行为则是通过讲这句话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则是言外行为对听话者所产生的效果。 根据奥斯汀的研究,他把施事行为作如下分类:(1)裁决型(verdictives)、(2)行使型(exercitives)、(3)承诺型(commissives)、(4)行为型(behavitives)、(5)阐述型(expositives)。 美国哲学家塞尔对奥斯汀的观点加以修正和发展。塞尔认为言语行为理论的一个根本出发点是所有言语实践与言语行为有关,言语行为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他指出每个语句都包括:(1)说话本身构成的话语行为(utterance act);(2)指称和述谓,也就是命题行为(propositional act);(3)施为性言语行为(illocutionary act)。塞尔还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 Speeeh Act Theory) 以上,我们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了初步介绍,下面我们将讨论,言语行为理论欠缺所导致的语用失误。(1)话语行为方面的问题 话语行为:“指的是说出单词、句子这一行为”(何兆熊2000:97)。塞尔认为除了奥斯汀提出的行事动词外,一些语言手段如词序、重读、语调、标点符号、语气等也能表达出一句话的言外之力。中国学生在说英语时,可能就会在这些语言手段上发生语用失误。 例1:重读位置掌握不好,将industry, dictionary的重音误放在第二个音节上。 例2:在请求别人时用错了语调。学生对教授说:“Wouldn’t it be a good idea if I postpone the defence?”时用了降调。此时,学生请求教授延长答辩日期,本应足够的礼貌。可是降调的使用使得教授觉得学生不是在请求自己而是在命令自己,结果适得其反。 这些看似小事,实则不然。话语行为中的任何小的毛病都会对整个句子所要表达的言语行为产生影响。这些毛病会影响英语本族语者对你话语的理解程度,并使话语命题表述不清,不能产生你所预期的言后行为。

哈贝马斯的社会学理论

一、认识与兴趣 1、为什么要研究认识与兴趣 (1)哈贝马斯认为,原来理论和实践是紧密联系、相互结合的,理论本身就是实践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18世纪以后,随着历史哲学的不断发展,理论才专门从事历史规律的概括,理论才逐渐与实践相分离。 (2)现实本身又处于异化之中。这样,必须发挥理论的批判功能、反思功能,去批判、超越和反思现实。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必须要在认识论层面上反省理论自身,也就是开展认识的批判。 (3)从哲学史的角度看,对“认识的批判”一直构成了近代哲学的主题。培根、笛卡尔、莱布尼茨、斯宾诺莎以及康德、黑格尔等哲学都是对人类认识活动的反省,主题都在探讨“认识何以可能”问题。但是,这些思想家的视角都是错误的,都忽视了认识与兴趣的关系 2、兴趣是认识活动的起点 哈贝马斯认为,兴趣就是一种乐趣,表示着人具有明确的具体目标指向性,是一种有明确指向性或目的性的主观愿望,是对某种行为怀有乐观希望的积极心理状态。 (1)兴趣与经验过程直接联系,是一种非概念性的认识形式,它以“表象”把握目标并指引着人们的行动。 (2)兴趣产生于任的实践活动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 (3)兴趣与人的特定生存环境密切联系,并且表达着根据生存环境和生存需要产生的评价与选择。 3、兴趣的类型 在《认识与兴趣》这本书中,哈贝马斯首先对兴趣进行了分类。在他看来,兴趣主要包括两种类型。 哈贝马斯 一、认识与兴趣 二、公共领域结构转型问题 三、交往行为理论 四、现代性

(1)原初的兴趣也叫基本的兴趣。这是在任何一个领域都发挥作用的兴趣,是人认识世界、参与实践的、尚未分化的原初兴趣。 (2)次级的兴趣:这是从基本的兴趣中分离出来的、指导人的认识活动的兴趣。哈贝马斯认为,次级的兴趣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技术的认识兴趣。它在“事物或现象”领域当中发挥作用,它通过“劳动”这个媒介形成的,它所关心的是用各种可操作化技术手段实现主体的对象化,也就是在生产领域中发挥作用的认识兴趣,它试图解决自然界的不可认识性以及不可理解性问题。 二是实践的认识兴趣。这是存在于“交往领域”中发挥作用的兴趣,借助于“语言”这个媒介形成的,它所关心的是人际之间的理解、沟通,其作用是为人们的交往行为规定方向,试图把人们从僵死的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起到人际沟通以及建立共同兴趣的作用。 三是解放的认识兴趣。这是以自我解放为目的的兴趣,通过“支配”这个媒介形成的。其作用是通过自我反思提高社会成员的自我意识能力,引导社会成员摆脱制度化的压制与控制,也就是人类追求自由的兴趣,从而实现人的解放。 二、公共领域结构转型问题 1、为什么提出公共领域结构转型问题 哈贝马斯认为,之所以会提出公共领域结构转型问题,是基于以下几个观点: (1)在哈贝马斯看来,公共领域在古代社会是界限明确、功能明确的,在古希腊城邦国家中,自由民组成了公共领域,个人拥有私人领域。 (2)当时,公共领域负责公共生活以及政治生活,他们在广场上集中讨论,而生产、经济活动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在私人领域里进行。也就是说,公共领域最初与经济活动是无关的。 (3)可是到了近代以后,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公共领域不断向私人领域渗透。这就产生了公共领域结构转型问题。 2、结构转型类型 (1)广场型的公共领域。这是古希腊的社会结构。哈贝马斯指出:“在高度发达的希腊城邦里,自由民所共有的公共领域和每个人所特有的私人领域之间泾渭分明。公共生活在广场进行,但不固定;公共领域既建立在对谈之上,又建立在共同行动之上。”因此,公共领域的原初形态具有下列特征: 一是公共领域同私人领域有明确的界限,公共领域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对话与交往,在话语沟通中发挥舆论的作用; 二是公共领域涉及的公共事务主要是政治生活、军事生活以及体育和武力竞技等;而生产劳动以及经济活动则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私人领域里的事情。 三是公共领域最初是与经济活动无关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实质上就是这些方面发生的变化。 (2)代表型公共领域。“这是古希腊广场型公共领域同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中间环节。它主要特点如下: 一是公私界限趋向模糊。哈贝马斯指出,封建领主所有权作为一切统治权的总和,集经济、政治和文化统治劝于一身,公共领域以及私人领域都被封建专制所控制着,私人因其经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评述_贺寨平

2000年4月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A pr,2000第27卷第2期 T he Jo urnal of Shanxi T eachers univ er sity(So cial Science Editio n)Vo l.27 N o.2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评述 贺寨平 (山西师范大学政法系;山西临汾041004) 摘 要: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哈贝马斯,其交往行为理论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一方面他顺应现代哲学潮流,完成了社会批判理论内部由意识的批判到语言的批判的 “语言学转向”;另一方面其“语言交往”和“生活世界”的理论有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但他所 强调的价值规范的超阶级性,对“生活世界”的作用的夸大,以及视语言为交往行为的决定因 素等观点是应当批判的。 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主观世界 中图分类号:C91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57-(2000)-02-0051-04 哈贝马斯是当代最为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之一,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美国的A?戈夫曼主编的《“新马克思主义”传记辞典》里说:“毫无疑问,哈贝马斯是当今德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鉴于哈贝马斯“在众多的学术领域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以致于他不能对自己的工作作出确切的概括”。英国社会学家威尔彼说,哈贝马斯是“当代的黑格尔和后工业革命的最伟大的哲学家”[1],而在德国,他被认为是“前联邦德国具有最强大威力的哲学家”[2]。作为公认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哈贝马斯毫无疑问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本文主要从社会学角度对其交往行为理论进行整理、概括,并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其不足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一、行为类型与合理性 从学术渊源上看,哈贝马斯受到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的“批判理论”的影响,但是他认为“批判理论”不应该仅仅止于批判、否定,而应进行理性的重建。因此,在写出《认识与旨趣》、《合法性危机》等著作后,又吸取了米德、迪尔凯姆和帕森斯等人的社会学理论以及 收稿日期:1999-12-11 作者简介:贺寨平(1966-),男,山西兴县人,山西师范大学政法系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读博士。

语用学名词定义

语用学名词定义 语用学(pragmatics) 语言学、哲学和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脉络如何影响人运用和理解语言。语用学分析研究影响语言行为(如招呼、回答、应酬、劝说)的标准和支配轮流发言的规则。语用学还研究语言用于成事的方式。例如,「我允诺」用于特定语境中就是允诺。 语用学yǔyòngxué [pragmatics]符号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符号或语言词句与其使用之间的关系。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语用学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而不同于语法研究,它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在语言的使用中,说话人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要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听话人通常要通过一系列心理推断,去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要做到真正理解和恰当使用一门语言,仅仅懂得构成这门语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是远远不够的。 语用学的另一核心概念就是意义。何兆熊先生(1987)在他的语用学概要一书中指出:―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从发展的观点看,语用学的崛起是语义研究的发展和延伸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语用学是一种对意义的研究。但语用学所研究的意义不同于形式语义学所研究的意义,它所研究的是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时体现出来的具体意义。由此可知,语境对意义的作用在语用学研究中十分重要。 研究在一定的上下文里语言的使用,包括所产生的字面意义和蕴涵意义,以及可能产生的效果的学科。语用学的概念首先是美国哲学家C.W.莫里斯(1901~1979)和R.卡纳普(1891~1970)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提出的。60年代,英国哲学家J.L.奥斯汀(1912~1960)和J.塞尔勒(1932~)先后发表了―语言行为‖的理论;美国语用学家P.格赖斯提出了―会话中合作原则‖的理论。以上三个学者的贡献使语用学从概念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已认识到语言与语用学的密切关系,英语教学如果只停留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层面上,学生即使掌握了标准的语言、丰富的词汇、正确的语法,也不能很好地理解语言,更不能进行成功而有效的交际。因此,为了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学习者应在交际中运用语用策略消除歧义,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虽然迄今为止,语言学界对语用学的定义和范畴尚没有统一的见解,但却有一种共识,即―语境是语用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一门专门研究语境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的新学科。人们的正常语言交流总离不开特定的语境,―这里的语境包括交际的场合(时间、地点等),交际的性质(话题),交际的参与者(相互间的关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信念、过去的经验、当时的情绪等)以及上下文。语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话语的理解和使用‖(金定元,1992:171)。换言之,要判断某些具体的言语行为是否得体须依据其使用的语境,离开了语境就使判断本身失真或失去意义。

语用学概述

语用学概述 C. Morris按照C. S. Peirce早就作出的提示首创了“符号关系学" (syntactic)(下面将称为语法学(syntax)),“语义学”(semantics)和“语用学"(pragmatics)三个术语,用来表示符号学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方面的工作基本上是在哲学和逻辑学的范围内进行的。直到七十年代,情况才有所改变。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区分语言和言语,,提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主张“就语言和为语言而研究语言”。五十年代后期,转换生成语法崛起。乔姆斯基在1965生的《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中提出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概念。1977年,乔姆斯基又提出语法能力和语用能力的概念。七十年代后期,特别是进人八十年代后,语用学的发展很快,语言学家发表了不少论文和专著。1977年《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 Pragmatics)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1985年9月国际语用学会议在意大利召开,1986年初国际语用学学会成立,并确定把《语用学杂志》和《语用学和其它学科》(Pragmatics and Beyond)作为它的学术刊物。这说明语用学这门新兴学科已被确认并获得充分的发展。 Levinson (1983)把语用学研究划分为下列五个基本范畴:1)指示语(Deixis )矶究;2)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研究;3)前提关系(Presupposition)研究;4)言语行为(Speech acts)研究;5)会话结构(Conversational structure)研究。而Leech(1983)主要对语用学原则进行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对格赖斯(Grice)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进行修正与扩充,提出了礼貌原则

哈贝马斯交往理论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 哈贝马斯批判的社会哲学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理性联盟系统”。他一方面继承了波普的多元实在论、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米德的符号互动记和帕森斯的行为主义理论,形成了他自己对世界、行为以及这二者的关系的见解;另一方面在继承康德先验主义认识论基础上,吸取了释义学、发生认识论、语言学、精神分析学的观点和方法,构建了自己的交往行动理论。可以说,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顺应了现代西方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哲学思潮走向融合的潮流,对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进行了一次大综合、大创新。因此,对哈贝马斯交往理论渊源的考察,实质上是对现代西方哲学关于交往及其相关问题的一次梳理。 1、对“生活世界”理论的继承和批判 “生活世界”原是胡塞尔后期现象学的主要概念。这一概念反映了胡塞尔对传统思辩哲学和现代英美科学主义以僵硬、冰冷的逻辑取代人的生存的不满。胡塞尔从两个意义上使用“生活世界”这一概念。一个是经验层面上的“生活世界”。胡塞尔称之为“日常生活世界”。他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第一卷中明确地说:“作为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①另一个是在超验意义上使用的“生活世界”,它较之“日常生活世界”概念更为“原始”,也更为重要。也就是说,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必须在其整个经验现象学方法的背景下才能得到理解。它是“前科学的”、“前要领的”和“前理论的”,属于先验的原发境域。其后继者海德格尔,舍勒尔都渐渐舍弃了胡塞尔生活世界的超验本性,放弃了理性追向精神,由超验现象学转变为经验现象学,直接将生活世界看成是客观意义上的永恒客体。而这一切在胡塞尔看来,恰恰预示着整个欧洲现代文明危机的到来,也意味着根植于欧洲文化传统中超验精神的失落。 哈贝马斯十分重视胡塞尔“生活世界”学说,一方面他认为胡塞尔从他的现象学哲学角度富有说服力地阐述了“生活世界”的自明确性(或非课题性)特征和奠基性特征。因此,哈贝马斯像胡塞尔一样,强调生活世界的奠基性和匿名性特性。在胡塞尔看来,生活世界是一个为科学和人的其它活动提供价值和意义的奠基性世界,是科学知识的真实性,明证性的来源,而一切科学则是为生活世界所“设计”的理性工具或预言方式。受该思想启发,哈贝马斯进而指出,“生活世界表现为自我理解力或不可动摇的信念的储畜库”。它是“由一种向来已经知道的文化知识储存组成的”,是前反思的——非论题的知识,这种知识的有效影响 ①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58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