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彩超诊断在乳腺癌早期淋巴转移中的作用

术前彩超诊断在乳腺癌早期淋巴转移中的作用
术前彩超诊断在乳腺癌早期淋巴转移中的作用

术前彩超诊断在乳腺癌早期淋巴转移中的作用目的:探究术前彩超诊断在乳腺癌早期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6

例乳腺癌患者,于术前1周前瞻性对患者原发病灶及有转移可能的淋巴结进行彩超检查,以术中组织病理活检为对照,将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彩超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进行分析,并探讨彩超检查下各项指标与乳腺癌淋巴转移的关系。结果:实体瘤及淋巴结彩超与术中病理活检结果对照,检出的敏感性87.18%,特异性98.88%;本研究中彩超检查各项因素与乳腺癌早期淋巴转移均有相关(P<0.05)。结论:术前彩超能够明显显示患者病发部位,有效诊断出癌症的发展状态,及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对于乳腺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的检测有较好作用,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彩色多普勒超声;乳腺癌;淋巴转移

针对乳腺癌的诊断,现代医学主要采取术前乳腺影像学检查,此方法能够提早发现乳腺癌、乳腺包块及癌细胞向淋巴道转移,对于病情及预后的判断极为重要;而乳腺癌的淋巴转移中,腋窝淋巴结作为第1站淋巴结,其转移几率最高,其次是第2站的锁骨上淋巴结[1]。为明确术前彩超诊断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运用彩超于术前一周前瞻性地对乳腺癌患者原发灶及可疑淋巴结进行检查,与术中组织病理活检结果进行比较并对彩超检查中乳腺癌淋巴转移的相关因素做出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于笔者所在医院以乳腺癌收治入院患者206例,按术后淋巴结病理活检结果分为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每组103例。淋巴结转移组平均年龄(45.5±10.8)岁,平均病程(8.7±2.0)个月;无淋巴结转移组平均年龄(46.2±11.3)岁,平均病程(8.9±1.8)个月;两组均为女性患者。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术前1周前瞻性使用飞利浦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预设彩色多普勒超声仪乳腺检查参数,二维超声频率为7.5 MHz,根据患者及病灶具体情况调整深度、增益、聚焦部位、声束。患者取仰卧位及左右侧卧位,两臂自然上抬外展,充分暴露乳房及腋下。人为地通过乳头做垂直线、水平线,并围绕乳晕外做环形线,将乳房分为5个区,即内、外,上、下象限区和乳晕区,按顺序做双侧乳腺不同水平的横切面和多个纵切面,观察乳腺的超声图像,必要时还可以做冠状切面。并探查腋窝区及锁骨区淋巴结情况;两组患者均于术中取腋窝或锁骨上淋巴结做病理活检已明确诊断。

乳腺癌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治疗的共识与争议

乳腺癌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治疗的共识与争议 曹旭晨,迟江瑞,叶贝贝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乳腺癌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乳腺癌是严重影响女性健康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女性癌症患者的第二位死因【1】。乳腺癌患者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ISLM)对乳腺外科来说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乳腺癌患者在诊断时发生ISLM、不伴远处扩散的发生率较低,约占乳腺癌复发转移比例的1%~4.3%【2-3】。在ISLM的治疗方面,普遍认为放疗可使患者的生存获益,但在局部是否行手术切除方面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ISLM的分期先后发生了2次重大变化。笔者现就ISLM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ISLM分期的转变及ISLM的治疗方法与争议进行综述。 1乳腺癌ISLM的发生机理及相关影响因素 锁骨上淋巴结(SLN)位于锁骨上窝,属颈深淋巴结最下群,沿锁骨下动脉和臂丛排列,引流腋尖和胸骨旁淋巴结的大部分淋巴回流,其输出淋巴管与颈深下淋巴结输出管合成颈干,汇入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或直接注入静脉角。乳腺癌原发灶转移至SLN有以下4种途径:①肿瘤细胞经腋窝淋巴结转移至锁骨下淋巴结,再转移至SLN;②经腋窝淋巴

结转移至胸肌间淋巴结,再转移至锁骨下淋巴结,最后到SLN;③经腋窝淋巴结直接转移至SLN;④经胸骨旁淋巴结转移至SLN。 乳腺癌患者ISLM的发生与多种临床病理因素显著相关。Dellapasqua等【4】研究发现,乳腺癌患者ISLM的发生与年龄、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肿瘤体积以及肿瘤的分子分型密切相关,一般ISLM患者往往年纪较轻,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较多,原发肿瘤体积多较大,分型多为三阴性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型。国内Fan等【5】也指出,ISLM患者的原发肿瘤体积多较大。 2乳腺癌ISLM分期的转变 1987年以前,普遍认为乳腺癌ISLM属局灶性病变,应归类为N3期;1987年,第5版AJCC-TNM分期系统指出,ISLM患者的预后较差,多数患者在1年内出现远处转移,故应归类为M1期,临床分期属于Ⅳ期(任意T期、任意N 期、M1期)。但是2001年,Brito等【6】研究分析了70例ISL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为34%,5年总生存率为41%;对比这些ISLM患者(n=70)与ⅢB期患者(n=239)的预后,结果发现两者的无瘤生存率无显著差异(P=0.221),总生存率也无显著差异(P=0.227);而将ISLM(n=70)患者与远处转移Ⅳ期患者(n=1581)的预后进行比较后发现,前者的总生存率及预后较好,差异具

乳腺癌转移淋巴严重吗怎么治疗

乳腺癌在女性中还是比较高发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如果发现较早,得到及时的治疗化,患者实现治愈的几率也是比较大的,但是乳腺癌随着病情的发展,常会出现转移,一旦发生转移我们就无法有针对性的治疗,治疗效果差,乳腺癌如果转移到淋巴严重吗?该如何治疗呢? 乳腺癌淋巴转移严重吗?首先回答大家第一个问题,淋巴系统遍布全身,如果出现淋巴转移,说明癌细胞已经扩散转移,如果得不到及时控制的话,会出现全身扩散,治疗起来也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乳腺癌转移淋巴也是比较严重的,患者一定要及时治疗,这样才能帮助患者延长生命,减少痛苦。 那么乳腺癌出现转移该怎么治疗呢?乳腺癌淋巴转移,化疗和中医药治疗是很多患者的选择,化疗虽然能杀灭癌细胞,控制病情,但是具有饮鸩止渴、敌我不分的弊端,在消灭癌细胞的同时,还会杀伤大量的正常细胞,导致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如果出现过度化疗,不仅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治疗效果,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乳腺癌通过化疗,并不能有效的拯救病人。因此建议,患者在选择化疗时,可以同时服用中医辅助,化疗前可以增强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化疗后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起到增效减毒的疗效。 临床上,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药性温和,无刺激毒副作用、标本兼治的中医治疗是个不错的选择。中医作为我国的文化的精髓,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不仅治癌理念丰富,也得到了时间的检验。中医认为乳腺癌的病发,是全身性疾病在人体乳房部位的具体反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该从整体出发,通过天然抗癌药物,对患者机体内环境的调节,来实现控制患者病情,减轻患者痛苦。 通过康复患者的案例一起来了解一下乳腺癌患者的真实案例: 陈林凤,女,洛阳市人,2008年7月确诊为乳腺癌,骨转移,先后化疗,放疗8次,全身乏力,不能走路,病人思想压力增大,病情也不断恶化,后经别人介绍,在2009年找到袁希福服用中药治疗,病情好转,能走路,精神状态佳,2012年9月17日她再次找袁希福巩固治疗,袁大夫告诉他再过明年再服两个月的药就算彻底康复了,病人十分高兴。2014年4月12日在袁希福抗癌明星康复大会上再次讲述了自己的康复历程!在2014年4月12号的袁希福抗癌明星康复经验交流大会上侃侃而谈!2015年9月,患者再次来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表达对袁希福教授的感激,直到现在,患者身体正常,身体无不适。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患者通过选择科学的中医疗法,是可以减轻患者痛苦,控制病情延长生命的。在临床上,中医三联平衡疗法赢得患者的一致好评,三联平衡疗法是由著名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教授长期以来,潜心研究,勇于探索,总结毕生治癌经验,结合现代科技技术,成功研制出的纯中药抗癌良药。 该疗法治疗乳腺癌转移注重的是整体的治疗效果,从整体观念出发,以辩证论治为依据,多种方法协同作战,采用内服与外敷相结合,病变部位与经络穴位用药相结合,治疗与康复同时进行,攻毒与扶正并重,同时调理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全方位、多通道,立体作战的策略,全面抑制癌细胞的发展,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长期服用中药还可以缩小肿瘤的大小,甚至肿瘤还有消失的可能。 从以上我们知道乳腺癌出现淋巴转移情况是比较严重的,但是患者也不要害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能减少患者的痛苦,延长患者的寿命,同时我们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用积极向上的心来应对这种疾病。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镜下表现及临床意义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镜下表现 及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了解前哨淋巴结(SLN)转移的镜下表现,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2001年3月~2005年3月对50 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从SLN 淋巴结包膜侵犯、癌细胞分布、转移灶大小、淋巴管栓塞四个方面比较腋窝非前哨淋巴 结阳性组与ANSLN阴性组SLN的病理表现差异。[结果] 18例SLN转移病例中,ANSLN 阳性9例,ANSLN阴性9例。ANSLN阳性组中%SLN镜下癌细胞呈弥漫性散在分布,占据整个淋巴结切面面积的50%以上。ANSLN阴 性组中SLN100%呈彼此孤立的巢状分布,各 转移灶面积总和不超过整个淋巴结面积20%,两者差异有显着性。[结论] SLN内癌细胞 的分布特征和转移灶大小可能是腋窝非前 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 【关键词】乳腺肿瘤前哨淋巴结病理 学 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node,SLN)

是最先接受肿瘤淋巴引流和最早发生肿瘤 转移的淋巴结[1]。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node biopsy,SLNB)作为近年来乳腺外科的主要进展之一备受关注。我院自2001年3月~2005年3月对5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SLNB,其中SLN转移18例,观察其镜下特征表现。 1 材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均为女性,年龄37岁~55岁,平均岁;绝经前21例,绝经后29例;SLNB术 前均未行局切活检;腋窝未及肿大淋巴结; 临床TNM分期T1~2N0M0,其中T1 期18 例,T2 期32例;肿瘤最大径8mm~39mm。肿瘤位于乳腺外上象限38例,外下象限5例,内 上象限6例, 内下象限1例。全组40例行 改良根治术,5例行保乳根治术,4例行标 准根治术,1例行扩大根治术。病理为浸润 性导管癌46 例,导管内癌3例,髓样癌l 例。方法 材料 染料示踪剂为1%美蓝;同位素示踪剂为

乳腺癌术后对侧腋窝淋巴结转移7例分析)

乳腺癌术后对侧腋窝淋巴结转移7例分析 在乳腺癌转移至对侧腋窝淋巴结较为罕见,1981年~1996年间,我们收治7例,占同期住院乳腺癌病人总数的0.23%,现报道并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7例患者均于一侧乳腺癌手术后6个月~9年间发现对侧腋窝单个淋巴结肿大而就诊。入院后经全身体检、胸片、腹部B超、乳腺钼靶X光片、红外线扫描等检查,除发现第7例患者右第4肋间转移外,余均未见肿瘤复发和其它远处转移。对侧乳腺未见异常,亦未发现其它器官新的原发灶。手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对侧腋淋巴结转移癌,转移数目3~14个不等,同时,均对对侧乳腺进行了多部位的连续病理切片检查,未发现恶性成分。详情见下表。 复习并对照同侧腋淋巴结转移的病理切片,发现它们与对侧腋淋巴结转移切片的图像特征相类似。 2 讨论 乳腺癌转移至对侧腋窝较为罕见,文献偶见报道。其转移途径目前尚不太清楚。一般认为,当癌瘤广泛浸润乳腺组织,阻塞了皮肤淋巴管与乳腺内淋巴管间的通路时,从乳房皮肤引来的淋巴液可逆流,癌栓偶可随逆流的淋巴液经真皮淋巴管转移至对侧腋淋巴结或对侧乳房[1]。也有人认为,癌细胞逆流播散时,少数病例尚可经胸壁深筋膜播散至对侧腋下淋巴结[2]。还有人认为,内乳淋巴管在第一肋间平面与对侧有吻合交通,癌细胞可由此途径转移到对侧乳房或腋窝淋巴结[3] 。另还有一种解释认为是血行远处转移的一部分[3]。 分析本组资料可发现如下特点,①年龄38岁~50岁,平均43岁,处于乳腺癌的高发年龄区。②病期偏晚,均为T2N2MO或T3N2M0,Ⅲ期。③原发侧均有融合状腋淋巴结转移,且转移数目较多。④病理类型均为恶性程度较高的非特殊浸润型癌[4] ,其中多为导管浸润癌(5例)。⑤原发肿瘤多位于乳腺内侧象限。⑥多因对侧腋窝单个淋巴结肿大就诊,而术后病理都证实为多个淋巴结受累。 在诊断上,应当注意与对侧原发性隐性乳腺癌相鉴别。其鉴别方法可参照双侧乳腺癌的诊断标准。我们认为,在经全身各项检查,包括对侧乳腺的多部位连续病理切片,均不能找到第二原发癌证据的前提下,如发现如下临床特征之一,应考虑为乳腺癌向对侧腋淋巴结转移。①两侧转移淋巴结病理切片的图像特征相类似;②出现同侧肿瘤复发或其它远处转移;③原发肿瘤病期偏晚,同侧腋淋巴结有多枚转移,术后发现对侧腋窝肿块的时间间隔在2年之内。以上7例均符合上述特征。 对于乳腺癌术后对侧腋淋巴结转移癌的处理,我们认为不应不加分别地都按一般转移癌治疗原则进行治疗。如果合并有其它远处转移,可行姑息性手术切除。以术后放、化疗为主。如未发现其它处转移,可行对侧乳房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尽早补充放、化疗,而不应轻易放弃根治性治疗的机会。这一点对于临床上不能排除对侧原发性隐性乳腺癌的患者尤为必要。以上除第7例因合并有肋间转

乳腺癌淋巴转移可怕吗

近年来,随着乳腺癌发病率不断上升,乳房健康问题逐渐成为女性关注的焦点。临床上,乳腺癌早期预后效果较好,当病情恶化到晚期时,癌细胞会在机体内肆意游离,出于对预后的关注,“乳腺癌淋巴转移可怕吗?”等问题吸引着诸多病人及家属。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 临床上,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乳腺并不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原位乳腺癌也并不致命。但是当乳腺癌恶化到晚期时,由于乳腺癌细胞丧失了正常细胞的特性,细胞之间连接松散,就会容易脱落。然而癌细胞一旦脱落,游离的癌细胞可以随血液或淋巴液播散全身,形成转移,进而危及生命。临床实践表明,2/3的病人极易出现淋巴转移。 乳腺癌淋巴转移形成过程如何? 乳腺癌淋巴转移最常见的表现是局部淋巴结肿大、变硬、融合成团和固定。人体的乳房具有丰富的淋巴管网,在淋巴管网的汇集途径中,有重要的过滤结构——淋巴结,其担负着吞噬杀伤细菌和清除人体蜕化、衰变和破碎细胞的防卫清洁功能。 人体一旦发生了细胞癌变,癌细胞脱落后非常容易进入淋巴回流中,而被淋巴结拦截,癌细胞停留在淋巴结,由于免疫方面的种种原因,癌细胞不能够被淋巴细胞杀伤,反而存活生长形成淋巴转移。 乳腺癌淋巴转移有哪些表现? 乳腺癌的淋巴转移,主要表现是腋淋巴结肿大、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和对侧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在转移初期,淋巴结小而硬,触诊时可有“砂粒样”感觉。部分病例可触不到明显肿块,仅有腋窝或锁骨上窝“饱满”感觉,少数病人可以有轻微疼痛等不适感。 随着癌细胞的增殖,可越来越清楚地触及肿大的淋巴结,并感觉到“石头”一样的硬度;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多个肿大淋巴结相互融合成团,淋巴结的位置也完全固定。此时还可出现局部神经和静脉受压迫的症状和体征,如同侧上肢水肿或疼痛等等。 乳腺癌淋巴转移就等于死亡吗? 众所周知,当乳腺癌晚期出现淋巴转移时,不仅会给病人身心带去巨大痛苦,也会增加治疗治疗难度,导致晚期病人预后形势不容乐观,很多病人因晚期淋巴转移失去了生命。然而,临床上,乳腺癌晚期淋巴转移也有病人喝中药,进行中医保守治疗达到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康复的案例。 具体而言,乳腺癌晚期淋巴转移预后如何?与晚期病人选择的治疗方法,病人的心态,机体耐受力免疫力,得到的护理等因素密切相关。乳腺癌淋巴转移虽然很可怕,但是并不一定等于死亡,祝愿病人早日找到治癌良方,减轻痛苦,实现康复。

B超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效果分析

B超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8-05-23T09:10:42.200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5期作者:李海江 [导读] 通过对8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B超诊断,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 李海江 伊春林业中心医院 153000 [摘要:目的:通过对8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B超诊断,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讨论,观察B超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效果,并面向大众推广。方法:随机选取从2016年11月到2017年11月我院收录治疗的8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B超检查,以病理学诊断为标准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其B超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效果。结果:B超检查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5.77%、73.33%、91.86%。经B超检查分析,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的有70例,其腋窝淋巴结均直径≥8mm,血流丰富者60例,与无转移的患者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超检查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值得面向大众推广。 [关键词: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效果分析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b-ultrasound on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breast cancer. [Abstract:objective:through the ultrasound diagnosis of 80 cases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the diagnosis result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breast cancer,and for the mass promotion. Methods:randomly selected from November 2016 to November 2016 hospital treatment of 80 cases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on the B ultrasonic examination,pathological diagnosis as standard to analyze the diagnosis,discus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breast cancer. Results:the sensitivity,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of breast cancer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 were 95. 77%,73. 33%,91. 86%. By B ultrasonic examination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70 patients,the axillary lymph nodes were acuity 8 mm diameter,rich blood flow of 60 cases,compared with patients without metastasis,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0.01). Conclusion:b-ultrasonography has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breast cancer. Key words:breast cancer;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Diagnostic effect analysis [前言: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趋于年轻化,这种疾病是女性肿瘤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率仅低于子宫癌。而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是患者乳腺癌细胞发生转移的主要部位,可占75%。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是乳腺癌临床分期的重要依据,也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有着重要价值。本文就B超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从2016年11月到2017年11月我院收录治疗的8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80例患者均为女性,其年龄20岁~60岁之间,平均年龄(44.5±3.2)岁。其中单发性患者480例(60.0%),多发性患者32例(40.0%);术前为接触肿大淋巴结49例 (61.25%),可触及腋窝肿大淋巴结31例(38.75%),80例乳腺癌患者的乳腺癌肿块直径大小为10~75mm,平均直径(45.2±5.1)mm。80例患者进行检查前均未接受放化疗等治疗,无相关禁忌证,精神正常,容易沟通,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特殊患者,如妊娠、精神障碍以及病情复杂的患者不宜参加研究。 [1.2方法 [进行诊断之前患者取仰卧位或左(右)侧卧位,把腋窝位置完全暴露出来;使用探头7.5~12MHz的彩色多普勒仪,对患者的腋窝及周边部位进行检查扫描,先重点检查患者双侧腋窝的淋巴结情况,查看腋窝淋巴结是否出现肿大、上肢上展情况,再使用高频探头查明其淋巴结数量、大小及形态等。诊断过程结束之后由我院多名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组成诊断小组进行阅片,对检查结果进行讨论。之后进行常规染色,常规HE染色后,使用光镜查看其组织结构的血管分布。以病理诊断为标准,计算其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及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特异性=真阴性/(假阳性+真阴性)×100%;准确率=(真阳性+真阴性)/总例数×100%。 [2.结果 [B超检查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5.77%、73.33%、91.86%。经B超检查分析,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的有70例,其腋窝淋巴结均直径≥8mm,血流丰富者60例,与无转移的患者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腋窝淋巴结的B超表现对比 [3.讨论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急剧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选取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诊断鉴别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具有重要意义。一直以来。由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缺乏典型的临床特征,多通过临床触诊、仪器检查及病理诊断来发现证实。临床触

乳腺癌AJCC第七版

乳腺癌临床病理分期(AJCC,第七版) T——原发肿瘤(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Tx原发肿瘤无法评估 T0无原发肿瘤证据 Tis:原位癌 Tis(DCIS)导管内原位癌 Tis(LCIS)小叶原位癌 Tis(Paget′s)乳头Paget′s病与浸润癌或乳腺实质的原位癌不同。与Paget′s病有关的乳腺实质的肿瘤根据实质病变的大小和特征进行分类,此时应对Paget′s病加以注明。 T1肿瘤最大径≤2cm T1mi肿瘤的最大径≤0.1cm T1a肿瘤的最大径>0.1cm,且≤0.5cm T1b肿瘤的最大径>0.5cm,≤1.0cm T1c肿瘤的最大径>1.0cm,≤2.0cm T2肿瘤的最大径>2 0cm,≤5.0cm T3肿瘤的最大径>5.0cm T4任何体积的肿瘤直接侵犯胸壁和/或皮肤(溃疡或结节) T4a侵犯胸壁,单纯的胸肌受浸润不在此列 T4b没有达到炎性乳癌诊断标准的皮肤的溃疡和/或卫星结节和/或水肿(包括橘皮样变) T4c同时有T4a和T4b T4d炎性乳腺癌 N—区域淋巴结(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N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 pN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先前已切除或未切除) N0无区域淋巴结 pN0无组织学证实的区域淋巴结转移 pN0(i-)组织学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阴性 pN0(i+)组织学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阳性,肿瘤灶≤0.2mm pN0(mol-)组织学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分子检测(RT-PCR)阴性 pN0(mol+)组织学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分子检测(RT-PCR)阳性 N1可活动的同侧Ⅰ、Ⅱ组腋淋巴结 pN1微转移;或转移至1-3个腋淋巴结;和/或临床无发现,通过前哨淋巴结活检发现的内乳淋巴结转移 pN1mi微转移(瘤灶大于0.2mm和/或多于200个细胞,但小于或等于2.0mm) pN1a1-3个腋淋巴结,至少有一个大于2.0mm pN1b临床无发现,前哨淋巴结活检发现的内乳淋巴结微转移或大转移 pN1c1-3个腋淋巴结,同时有临床无发现,前哨淋巴结活检发现的内乳淋巴结微转移或大转移 N2融合或固定的同侧Ⅰ、Ⅱ组腋淋巴结;或临床发现的内乳淋巴结转移而没有腋淋巴结转移的证据

乳腺癌非前哨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及其列线图验证性

论著 文章编号:1005-2208(2012)11-0945-05 乳腺癌非前哨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 及其列线图验证性研究 邱鹏飞a ,刘娟娟b ,王永胜a ,刘雁冰a ,李永清a ,周正波a , 陈鹏a ,赵桐a ,孙晓a ,王春建a ,张朝蓬a ,刘广a 【摘要】目的探索乳腺癌非前哨淋巴结(NSLN )转移的危险因素,验证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 )列 线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肿瘤医院2001年12月至2012年1月接受前哨淋巴结活检的 1227例乳腺癌病人,评估前哨淋巴结(SLN )阳性病人NSLN 转移的危险因素。登陆MSKCC 网站计算病人NSLN 转移风险,通过绘制趋势线和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下面积(AUC )评估预测准确性。结果 肿瘤大小、SLN 阳性数、组织学分级、脉管侵犯和多灶性与NSLN 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肿瘤大小、SLN 阳性数、组织学分级和脉管侵犯是NSLN 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趋势线显示预测值曲线和真实值曲线趋势基本相同,MSKCC 列线图的AUC 值为0.765,预测值<10%的病人(51/412,12.4%)NSLN 阳性率为5.9%(3/51)。结论MSKCC 列线图可以较准确的预测NSLN 转移风险,为病人是否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 )提供参考依据,预测值<10%的病人可以避免ALND 。 【关键词】乳腺癌;前哨淋巴结;非前哨淋巴结;MSKCC 列线图 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志码:A Risk factors for non-sentinel 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validation study of the MSKCC nomogram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QIU Peng-fei*,LIU Juan-juan,WANG Yong-sheng,et al.*Breast Cancer Center,Shandong Cancer Hospital,Jinan 250117,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WANG Yong-sheng,E-mail:wangysh2008@https://www.360docs.net/doc/031326048.html,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risk factors for non-sentinel lymph node (NSLN)metastasis,and validate the value of the 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 (MSKCC)nomogram for the prediction of NSLN metastasis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Methods A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SLNB)database containing 1227consecutive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dmitted between December 2001and January 2012in Shandong Cancer Hospital was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The patients with positive sentinel lymph node (SLN)should be evaluated for risk factors of NSLN metastasis.MSKCC nomogram was used to estimate probability of NSLN involvement,and the predictive accuracy was assessed by calculating the trend line and 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curve.Results Tumor size,number of positive SLN,nuclear grade,lymphovascular invasion and multifocality correlated with NSLN metastasis (all P <0.05).Only tumor size (P =0.001),number of positive SLN (P =0.000),nuclear grade (P =0.008)and lymphovascular invasion (P =0.001)were significant independent predictors for the NSLN metastasis.The trend of actual probability in various decile groups was comparable to the predicted probability.The MSKCC nomogram presented a ROC value of 0.765.Patients with predictive values lower than 10%(51/412,12.4%)have a frequency of NSLN metastasis of 5.9%(3/51).Conclusion The MSKCC nomogram can provide an accurate prediction of the probability of NSLN metastasis,and give a reference basis about the 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 (ALND).ALND could be avoided in patients with the predictive values lower than 10%.Keywords breast cancer;sentinel lymph node;non-sentinel lymph node;MSKCC nomogram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 )是评估早期乳腺癌病人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ALN )状态的有效方法,对于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 )阳性的病人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 )仍然是标准治疗模式,纪念斯隆凯基金项目:山东省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项目(2009GG10002019); 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重点项目(2011HD012) 作者单位:山东省肿瘤医院a.乳腺病中心b.核医学科,山东济 南250117 通讯作者:王永胜,E-mail:wangysh2008@https://www.360docs.net/doc/031326048.html, 注:邱鹏飞,刘娟娟为共同第一作者· ·945

乳腺癌淋巴转移后有哪些症状表现

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该疾病的早期症状不是很明显,很容易就恶化到晚期。乳腺癌到了晚期常出现扩散转移,其中淋巴转移是常见的转移方式,给患者带来的威胁极大,了解乳腺癌淋巴转移的症状,有助于乳患者及时发现病变,及时的治疗,那乳腺癌淋巴转移后有哪些症状表现呢? 乳腺癌的淋巴转移临床上最为多见,主要转移途径有两种: ①乳腺癌病人腋下淋巴结转移率很高,为最常见,也是较早出现的转移部位,约占就诊病人的60%,癌细胞沿着胸大肌外侧缘的淋巴管浸入腋窝淋巴结。腋淋巴结转移情况与原发肿瘤大小有关,肿瘤体积越大,病期越晚,腋淋巴结转移越高,转移数越多。临床上即使未扪及腋下肿大淋巴结,术后也常发现有淋巴结转移。 ②胸骨旁淋巴结转移率约占30%-50%,癌细胞向内侧浸入胸骨旁淋巴结,继而达到锁骨上淋巴结,癌栓亦可返流引起胸膜或脊柱转移。 乳腺癌出现淋巴转移往往治疗难度增加,但是并不是意味着死亡,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积极的治疗,依然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延长患者的生命,甚至有些患者实现长期带瘤生存。临床上,因为手术与放疗属于局部治疗,无法控制游离癌细胞;化疗虽属全面治疗,但由于其缺乏选择性,具有严重的毒副作用,建议患者根据情况使用。 乳腺癌出现转移中医治疗也是不可少的,特别是对于年龄偏大,体质较差、病情严重的患者,更适合采用温和的中医治疗。中医治疗根据每个患者体质有别,年龄不同,并发症不同,表现并不完全一样,在治疗时,对症下药,既有固定不变的主方,又有灵活加减不断变化

的药物,不仅能改善患者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还能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甚至实现长期的带瘤生存。 临床上,在众多的中医疗法中,汲取中医药精髓的“三联平衡疗法”,注重从患者整体入手,采用天然中草药,通过对不同病人,病因病机的辩证治疗,起到“培元固本”“化痰散结”“排毒减毒”的功效,从而减轻病人痛苦,延长病人生命的效果。获得了较好的口碑,应用广泛。 乳腺癌淋巴转移后有哪些症状表现?乳腺癌出现转移症状比较多,建议患者一定要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有助于减少患者的痛苦,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乳腺癌术后淋巴转移怎么办

乳腺癌病人腋下淋巴结转移率很高,临床报道乳腺癌患者就诊时有50%-70%已有腋下淋巴结转移。腋下淋巴结转移情况与原发肿瘤大小有关,肿瘤体积越大,转移率就越高,转移数越多。乳腺癌淋巴转移严重影响着患者术后的预后效果,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必须及早进行治疗。那么,乳腺癌术后淋巴转移怎么办呢? 一般来说,早期乳腺癌淋巴转移存活率较高,而中晚期患者由于病情较为严重,身体体质差,肿瘤或以局部浸润或全身转移,此时治愈的可能性较小。乳腺癌淋巴转移治疗中手术治疗的意义不大,临床上一般采取综合治疗方案。如果患者的身体状况良好可以采用化疗联合中药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案。 化疗近期疗效显著,但常因伴有明显的毒副反应和副作用,且肿瘤局部缓解期较短,生存质量差,对患者长远生存期并没有多大帮助,因此临床上可建议患者采取针对性较强的中药治疗,通过提高患者抗癌免疫能力,调节和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抑制和杀伤肿瘤细胞。 中医中药联合化疗可以增强化疗疗效,同时减少化疗毒副作用,改善患者全身身体状况,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有效生存期,远期疗效显著。其中中药“三联平衡疗法”是由著名的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教授根据30年的抗癌经验,在先辈们阴阳平衡疗法的基础上,将传统中医药理论与当代免疫理论、细胞分化增殖周期理论及基因理论等医学理论有机嫁接,融会贯通而创立的中医治疗肿瘤的方法。该疗法具备中医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固本、软坚散结、以毒攻毒”等优势,并通过反复的临床实践应运而生,且治疗费用低,适合治疗各个时期的癌症患者,能有效抑制病情的恶化,增强患者的身体机能、减轻痛苦延长患者的寿命。 推荐阅读:服用三联平衡疗法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病例 张四满,女,55岁,平顶山市人,乳腺癌 2012年确诊为乳腺癌后,张四满在平煤医疗集团总院做了手术,以及4个疗程的化疗。2012年9月13日结束治疗,但9月23日张四满出现发热、心慌、胸闷等症状,更因感染性休克转入重症监护室。前来看望的朋友直说“没希望了,放弃吧!”但张四满家人并没有放弃,而是四处打听治疗方法。 2012年11月13日,张四满丈夫及儿子一起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寻求袁希福院长的中医治疗。由于张四满的病情比较严重,第一次来诊时只拿了3天的中药。没想到的是,仅仅用了2天的中药,用多种抗生素治疗均无明显效果的发烧症状得到控制。确定中医治疗有效的家人连忙拉着张四满再次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寻求袁希福院长的中医治疗。用药5天后,张四满体温恢复正常,腿疼、小腹胀痛缓解;16天后,面部浮肿消瘦,腿肿减轻,疼痛缓解,食欲有明显好转;用药三个多月后,无法行走的张四满可以自己独立行走。 如今,张四满的精神、面色、体力已如常人,身体逐渐恢复的她再也不羡慕那些能走、能下蹲的人了,因为现在的自己也可以做了。 中药三联平衡疗法提高患者免疫力,防止二次转移 1)不开刀,无创伤,无需住院,在家即可接受治疗; 2)治疗过程不受年龄,身体状况及其它并存病的影响,无明显禁忌症,尤其适合于不能耐受手术痛苦的患者,对多发转移灶可一次性治疗; 3)无毒副作用——三联平衡疗法所用药物属纯天然的中药材,经现代工艺科学精制而成的,对胃肠道很少刺激,以不会损害骨髓的造血功能,无任何毒副作用,患者朋友可以大胆应用。 温馨提示:中药三联平衡疗法的应用上具有广泛的适应症,可用于手术治疗前准备治疗,缩小癌灶,提高切除率。也可用于手术治疗后巩固治疗效果,及时清除术后残存癌细胞,另外,三联平衡疗法与放化疗联合治疗时效果好,也可用于晚期保守治疗,尤其是高龄患者,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控制肿瘤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