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在大气中的传播及应用

光在大气中的传播及应用
光在大气中的传播及应用

光在大气中传播及应用

大气激光通信、探测等技术应用通常以大气为信道。光波在大气中传播时,大气气体分子及气溶胶的吸收和散射会引起的光束能量衰减,空气折射率不均匀会引起的光波振幅和相位起伏;当光波功率足够大、持续时间极短时,非线性效应也会影响光束的特性。

1.大气衰减

激光辐射在大气中传播时,部分光辐射能量被吸收而转变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等)部分能量被散射而偏离原来的传播方向(即辐射能量空间重新分配)。吸收和散射的总效果使传输光辐射强度的衰减。

(1)大气分子吸收

大气分子在光波电场的作用下产生极化,并以入射光的频率作受迫振动。所以为了克服大气分子内部阻力要消耗能量,表现为大气分子的吸收。

分子的固有吸收频率由分子内部的运动形态决定。极性分子的内部运动一般有分子内电子运动、组成分子的原子振动以及分子绕其质量中心的转动组成。相应的共振吸收频率分别与光波的紫外和可见光、近红外和中红外以及远红外区相对应。因此,分子的吸收特性强烈的依赖于光波的频率。

大气中N2、O2分子虽然含量最多(约90%),但它们在可见光和红外区几乎不表现吸收,对远红外和微波段才呈现出很大的吸收。因此,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区,一般不考虑其吸收作用。

大气中除包含上述分子外,还包含有He,Ar,Xe,O3,Ne等,这些分子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有可观的吸收谱线,但因它们在大气中的含量甚微,一般也不考虑其吸收作用。只是在高空处,其余衰减因素都已很弱,才考虑它们吸收作用。

H2O和CO2分子,特别是H2O分子在近红外区有宽广的振动-转动及纯振动结构,因此是可见光和近红外区最重要的吸收分子,是晴天大气光学衰减的主要因素,它们的一些主要吸收谱线的中心波长如表2-1所示。

表1中对某些特定的波长,大气呈现出极为强烈的吸收,光波几乎无法通过。根据大气的这种选择吸收特性,一般把近红外区分成八个区段,将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在这些窗口之内,大气分子呈现弱吸收。目前常用的激光波长都处于这些窗口之内。

表1

从表1不难看出,对某些特定的波长,大气呈现出极为强烈的吸收,光波几乎无法通过。根据大气的这种选择吸收特性,一般把近红外区分成八个区段,将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在这些窗口之内,大气分子呈现弱吸收。目前常用的激光波长都处于这些窗口之内。

(2) 大气分子散射

大气中总存在着局部的密度与平均密度统计性的偏离——密度起伏,破坏了大气的光学均匀性,一部分光辐射光会向其他方向传播,从而导致光在各个方向上的散射。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辐射波长总是远大于分子的线度,这一条件下的散射为瑞利散射。瑞利散射光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瑞利散射系数的经验公式为

波长越长,散射越弱;波长越短,散射越强烈。

光波在遇到大气分子或气溶胶粒子等时,便会与它们发生相互作用,重新向四面八方发射出频率与入射光的相同,但强度较弱的光(称子波),这种现象称光散射。子波称散射光,接受原入射光并发射子波的空气分子或气溶胶粒子称散射粒子。当散射粒子的尺度远小于入射光的波长时(例如大气分子对可见光的散射),称分子散射或瑞利散射,散射光分布均匀且对称。由于分子散射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波长越长,散射越弱;波长越短,散射越强烈。故可见光比红外光散射强烈,蓝光又比红光散射强烈。在晴朗天空,其他微粒很少,因此瑞利散射是主要的,又因为蓝光散射最强烈,故明朗的天空呈现蓝色。

2. 大气湍流效应

通常大气是一种均匀混合的单一气态流体,其运动形式分为层流运动和湍流运动。

层流运动:流体质点做有规则的稳定流动,在一个薄层的流速和流向均为定值,层与层之间在运动过程中不发生混合。无规则的漩涡流动,质点的运动轨迹很复杂,既有横向运动,也有纵向运动,空间每一点的运动速度围绕某一平均值吸收分

主要吸收谱线中心波长(μm) H 2O 0.72 0.82 0.93 0.94 1.13 1.38 1.46 1.87 2.66

3.15 6.26 11.7 12.6 13.5 1

4.3

CO 2

1.4 1.6

2.05 4.3 5.2 9.4 10.4

O 2 4.7 9.6 43/827.0λσA N m ??=

随机起伏。

在气体或液体的某一容积内,惯性力与此容积边界上所受的粘滞力之比超过某一临界值时,液体或气体的有规则的层流运动就会失去其稳定性而过渡到不规则的湍流运动,这一比值就是表示流体运动状态特征的雷诺数Re :

式中,ρ 为流体密度(kg/m3);l 为某一特征线度(m ) ?vl 为在 l 量级距离上运动速度的变化量(m/s );η 为流体粘滞系数(kg/m ?s )。雷诺数Re 是一个无量纲的数。

当Re 小于临界值Recr (由实验测定)时,流体处于稳定的层流运动,而大于Recr 时为湍流运动。由于气体的粘滞系数η 较小,所以气体的运动多半为湍流运动。

激光应用

1. 激光制导 利用激光跟踪、测量和传输的手段控制和导引导弹飞向目标的技术。激光器发出照射目标的激光波束,激光接收装置接收目标反射的光波,经光电转换和信息处理,得出目标的位置参数信号(或导弹与目标的相对位置参数信号),再经信号变换用以跟踪目标和控制导弹的飞行。有的激光制导系统还用激光传输控制导弹的指令。激光制导可用于寻的制导系统和波束制导系统。用于半主动寻的制导系统和波束制导系统时,为了跟踪目标,在载机上往往还配备光学瞄准系统(如瞄准镜等)。激光制导的优点是:既能测角也能测距,有较高的测量精度,抗干扰能力强。激光制导的缺点是:易被云、雾、烟或雨等吸收,在大气层内使用时受到气象条件的限制,不能全天候使用;激光能源的功率有限,因而制导的作用距离受到一定限制。此外,由于波束窄,搜索跟踪也较为困难。因此激光技术常与红外、电视、光学或微波等技术结合使用。激光制导已在激光半主动寻的制导和激光波束制导的空地导弹和地空导弹中得到应用。利用激光获得制导信息或传输制导指令使导弹按一定导引规律飞向目标的制导方法。

1.激光驾束制导:激光接收器置于导弹上,导弹发射时激光器对着目标照射,发射后的导弹在激光波束内飞行。当导弹偏离激光波束轴线时,接收器敏感偏离的大小和方位并形成误差信号,按导引规律形成控制指令来修正导弹的飞行。

2.激光半主动式自动导引:使用位于载机或地面上的激光器照射目标,导弹上的激光导引头接收从目标反射的激光从而跟踪目标并把导弹导向目标。

3.激光主动式自动导引:激光照射器装在导引头上。这种激光制导的自动化程度高,但实际上还没有应用到反坦克导弹上。

ηρ/ΔRe l v =

4.激光传输指令制导:用激光脉冲代替红外半自动指令制导中用来传输控制指令的导线。弹上接收机用激光接收器。激光脉冲经编码后发射出去,如采用哈明码(一种能自动纠错的码)对激光脉冲进行编码。

激光波束方向性强、波束窄,故激光制导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但是

0.8—1.8微米波段的激光易被云、雾、雨等吸收,透过率低,全天候使用受到限制。如采用10.6微米波段的长波激光,则可在能见度不良的条件下使用。

激光制导是60年代才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目前已出现激光半主动制导和激光驾束制导的空对地、地对空导弹以及激光制导航空炸弹。激光驾束和激光半主动制导已应用于反坦克导弹技术中。

2.激光测距

激光测距(laser distance measuring)是以激光器作为光源进行测距。根据激光工作的方式分为连续激光器和脉冲激光器。氦氖、氩离子、氪镉等气体激光器工作于连续输出状态,用于相位式激光测距;双异质砷化镓半导体激光器,用于红外测距;红宝石、钕玻璃等固体激光器,用于脉冲式激光测距。激光测距仪由于激光的单色性好、方向性强等特点,加上电子线路半导体化集成化,与光电测距仪相比,不仅可以日夜作业、而且能提高测距精度,显著减少重量和功耗,使测量到人造地球卫星、月球等远目标的距离变成现实。主要应用如激光测距仪等。激光测距仪一般采用两种方式来测量距离:脉冲法和相位法。脉冲法测距的过程是这样的:测距仪发射出的激光经被测量物体的反射后又被测距仪接收,测距仪同时记录激光往返的时间。光速和往返时间的乘积的一半,就是测距仪和被测量物体之间的距离。脉冲法测量距离的精度是一般是在+/- 1米左右。另外,此类测距仪的测量盲区一般是15米左右。

激光测距仪是利用激光对目标的距离进行准确测定(又称激光测距)的仪器。激光测距仪在工作时向目标射出一束很细的激光,由光电元件接收目标反射的激光束,计时器测定激光束从发射到接收的时间,计算出从观测者到目标的距离。

若激光是连续发射的,测程可达40公里左右,并可昼夜进行作业。若激光是脉冲发射的,一般绝对精度较低,但用于远距离测量,可以达到很好的相对精度。

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是由美国休斯飞机公司的科学家梅曼于1960年,首先研制成功的。美国军方很快就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对军用激光装置的研究。1961年,第一台军用激光测距仪通过了美国军方论证试验,对此后激光测距仪很快就进入了实用联合体。

激光测距仪重量轻、体积小、操作简单速度快而准确,其误差仅为其它光学测距仪的五分之一到数百分之一,因而被广泛用于地形测量,战场测量,坦克,飞机,舰艇和火炮对目标的测距,测量云层、飞机、导弹以及人造卫星的高度等。它是提高坦克、飞机、舰艇和火炮精度的重要技术装备。

由于激光测距仪价格不断下调,工业上也逐渐开始使用激光测距仪。国内外出现了一批新型的具有测距快、体积小、性能可靠等优点的微型测距仪,可以广泛应用于工业测控、矿山、港口等领域。

初中物理——光现象(光的直线传播)

年级 班级 W 口 考号: 1、某兴趣小组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 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制作成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 如 图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只与小孔等高的小灯泡, 灯泡发光时,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灯丝 __________________ (选 填“倒立”或“正立”)的像.若水平向左移动易拉罐, 像的大小 ___________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 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 _________________ (选填“改变”或“不变” )? 2、据天文观测,室女座一类星体向外喷射岀超光速喷流,震惊科学界,近期谜底揭开,“超光速”只是一种观测假 象.如图所示,喷流用6年时间从A 点喷射到5光年远处的B 点,其喷射的实际速度为 _________________ C ,当喷射到达B 点时, 喷流在A 点发岀的光已经到达 C 点位置,此时喷流在B 点发岀的光才开始传向地球, 因观测距离遥远, 地球观测者接 收到喷流的光时误以为喷流只是在水平方向喷射了 3光年,所以观测者测得喷流的速度到达了 ______________ c (c 为光在 真空中传播的速度) 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______ m/s ,光年是 ___ 的单位. 4、小明看到闪电后 2s 才听到雷声,是因为声的传播速度比光的传播速度 忽略不计),这个例子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_____________ . 学校 年学年度第 学期第 月考 评卷人 得分 ?打雷区距小明 m (光的传播时间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一、填空题 (每空? 分,共? 分) A

(完整版)《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后安中学李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色彩斑斓的光之美,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具有爱心。 教学重点难点: 光的直线传播及其现象和应用。 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结合精讲点拨的方法,无法演示的实验用课件展示。 实验器材: 激光笔、蚊香、去了底塑料瓶、喷雾器、火柴、盛有稀牛奶水的烧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看大屏幕,欣赏一座城市的夜景,问这座城市的夜景为什么会那么漂亮导入光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光源 1.指着城市的夜景问:这美丽的光从哪里来?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什么叫光源并让学生例举知道的光源。 学生回答。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提出月亮、眼睛是不是光源(学生回答然后指出它们不是光源) 2.让学生讨论给光源分类。像太阳、萤火虫、水母这类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像点燃的蜡烛、霓虹灯、白炽灯这类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二)光的传播

1.提出问题 (手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射向天花板。)老师提问:光从激光手电发出来之后是如何传到天花板上去的,它的路径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经验或感性认识提出自己的猜想。 2.猜想 学生自由猜想。 老师把学生不同的猜想写在小黑板上,接着提问:那么怎样检验我们的猜想的正确性呢? 这样一来就自然过渡到进行实验. 3.设计并进行实验 因为空气太稀薄,如果把光直接的射向空气的话是看不到光沿直线传播的。让学生讨论得出解决的方法。 学生自由讨论. 老师让学生利用讲桌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光在空气、水中是不是沿直线传播的,并让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好。 学生做实验,(老师提醒实验时的注意事项.) 学生实验后的讨论交流,然后让学生上来演示实验。 老师请学生思考验的时候,光是在什么介质中传播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光是在空气中、水中、传播的,是同一介质,所以我们说“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首先要在同种介质中,而且是均匀的。 4、得到结论: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同时与声音的传播进行比较,知道光的传播可以不需要介质。 (三)光线 老师介绍: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物理学上就用一条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用箭头代表光的传播方向。我们把它具体地抽象成物理模型,就叫做光线。这样的简单的表示方法就是我们物理学中的常见的模型法,体现了我们物理学的简单之美。:\ (四)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及应用 老师利用一根竿立在屏幕前让学生猜一成语-----立竿见影,从而提问影子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个别回答 老师总结影子是光在传播过程当中遇到不透明物体,在不透明物体的背后形成的一片阴暗区域。影子形成来可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利用幻灯片播放影子的形成) 提问:生活中还哪些现象能够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呢?再请哪位同学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日食和月食(利用幻灯片讲解)。

光的传播颜色

光的传播颜色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 m/s. 4.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三原色是不同的. 二、能力目标 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3.探究色光的混合与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三、德育目标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 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激光演示器、盛有水的水槽、手电筒、白炽台灯、棱镜、带狭缝的屏、白屏 学生用:两块带有小孔的硬纸板、彩色蜡笔、陀螺、水彩、毛笔、水、白纸.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奇妙的现象:如打雷时,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人的影子为什么早晚长中午短呢?在开凿大山隧道时,工程师们用什么办法才能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呢?神话中传说王母娘娘拆散了牛郎和织女的幸福家庭,他们化作天上的两颗星,只能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渡过银河相会一次,他们能否每年相会一次呢?大家想知道上述问题的答案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 教师紧接着进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一)光源

光在大气中的传播及应用

光在大气中传播及应用 大气激光通信、探测等技术应用通常以大气为信道。光波在大气中传播时,大气气体分子及气溶胶的吸收和散射会引起的光束能量衰减,空气折射率不均匀会引起的光波振幅和相位起伏;当光波功率足够大、持续时间极短时,非线性效应也会影响光束的特性。 1.大气衰减 激光辐射在大气中传播时,部分光辐射能量被吸收而转变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等)部分能量被散射而偏离原来的传播方向(即辐射能量空间重新分配)。吸收和散射的总效果使传输光辐射强度的衰减。 (1)大气分子吸收 大气分子在光波电场的作用下产生极化,并以入射光的频率作受迫振动。所以为了克服大气分子内部阻力要消耗能量,表现为大气分子的吸收。 分子的固有吸收频率由分子内部的运动形态决定。极性分子的内部运动一般有分子内电子运动、组成分子的原子振动以及分子绕其质量中心的转动组成。相应的共振吸收频率分别与光波的紫外和可见光、近红外和中红外以及远红外区相对应。因此,分子的吸收特性强烈的依赖于光波的频率。 大气中N2、O2分子虽然含量最多(约90%),但它们在可见光和红外区几乎不表现吸收,对远红外和微波段才呈现出很大的吸收。因此,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区,一般不考虑其吸收作用。 大气中除包含上述分子外,还包含有He,Ar,Xe,O3,Ne等,这些分子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有可观的吸收谱线,但因它们在大气中的含量甚微,一般也不考虑其吸收作用。只是在高空处,其余衰减因素都已很弱,才考虑它们吸收作用。 H2O和CO2分子,特别是H2O分子在近红外区有宽广的振动-转动及纯振动结构,因此是可见光和近红外区最重要的吸收分子,是晴天大气光学衰减的主要因素,它们的一些主要吸收谱线的中心波长如表2-1所示。 表1中对某些特定的波长,大气呈现出极为强烈的吸收,光波几乎无法通过。根据大气的这种选择吸收特性,一般把近红外区分成八个区段,将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在这些窗口之内,大气分子呈现弱吸收。目前常用的激光波长都处于这些窗口之内。

光的传播教案设计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光学开篇的第一节,涉及光的产生和传播,其中光的传播包括传播规律、直线传播的应用、传播速度等方面内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是几何光学的基础,是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必备的基础知识。光线是一种理想模型,通过光线教学,可以初步培养、训练学生利用物理模型来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训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光这个名词是学生所熟悉的,学生从小就接触到各种形形色色的光现象,但由于缺乏切身感受和直接经验,他们对光的传播规律的印象只是生活中的一些感性和片面的认识,认为光要么沿直线传播,要么发生反射,而对于光在同种不均匀的介质中传播路径会发生弯曲不容易理解。为此,教学中应设计好相关实验,为学生提供亲身经历,主动参与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在实验事实基础上,帮助学生全面的理解光的传播规律。考虑到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释解决简单问题的愿望和能力,本节课在体验过程中设置了一些具有相当难度的问题,为学生挑战难关,获得成功喜悦创造了环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小组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光的传播规律并会用光线描述光的传播路径。 (2)会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一些现象,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中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在空气、水、果冻等介质中的传播,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演示“影子”“小孔成像”等实验,有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索生活中的光现象。 (2)有将光的传播规律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难点:如何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四、教学策略与学习策略: 教学策略:实验探究、自主构建相结合,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相结合。 学习策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相结合,小组反馈、动态评价相结合。

光是怎样传播的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小学邵文春 【设计理念】 本节通过让学生们收集相关的资料(图片、文字、实物),知道生活、生产中有各种各样的光源。通过对资料和实物的分析,还可以得到光源的共同特性──发光体。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让学生明确──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教材中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的图,示意性展示了光直线传播的应用。教材以声音在空气中速度大小为基础,从“光的传播比声音快”的感悟中,了解光的传播速度。“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作为“科学世界”内容给出,以弘扬科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用光速的知识理解自然世界,拓展性地理解一些天文知识,了解最大的长度单位──光年。 以探究光的直线传播条件为核心,重视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是处理本节课教学内容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从教学模式上突出“探究”,让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将“光的传播”作为探究课来处理,可以强化课题的方法教育功能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将本课题的教学变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课。设计引入课题从常见的“人眼看物体”开始讨论,以激发学生认识光的兴趣并对学生进行劳动创造人类文明的思想教育。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研究,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对于一些抽象的物理现象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化,让学生从直观的物理现象中自行探究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充分展现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 =3×108m/s。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3.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三、教学资源 1.演示:水管玩具、小激光灯、手电筒、演示课件; 2.学生探究实验器材:小激光灯、果冻、吸管、水、蜡烛、手电筒、带孔的纸板、地球仪、乒乓球等。 四、教学过程

热点48 光在棱镜中的传播(解析版)

热点48 光在棱镜中的传播 高考真题 1. (2020年1月浙江选考)如图所示,波长为a λ和b λ的两种单色光射人三棱镜,经折射后射出两束单色光a 和b ,则这两束光 A.照射同一种金属均有光电子逸出,光电子最大初动能E Ka >E Kb B.射向同一双缝干涉装置,其干涉条纹间距a x ?>b x ? C.在水中的传播速度v a

光学原理及应用

光学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对光的观察研究,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远在2400多年前,我国的墨翟(公元前468—前376)及其弟子们所著的《墨经》一书,就记载了光的直线传播、影的形成、光的反射、平面镜和球面镜成像等现象,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光学著作。 现在,光学已成为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并在实际中有广泛应用.光学既是物理学中一门古老的基础学科,又是现代科学领域中最活跃的前沿科学之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按研究目的的不同,光学知识可以粗略地分为两大类.一类利用光线的概念研究光的传播规律,但不研究光的本质属性,这类光学称为几何光学;另一类主要研究光的本性(包括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以及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规律,通常称为物理光学。 一、光学现象原理 光的传播速度很快,地球上的光源发出的光,到达我们眼睛所用的时间很短,根本无法觉察,所以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都认为光的传播是不需要时间的.直到17世纪,人们才认识到光是以有限的速度传播的。 光速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常量,科学家们一直努力更精确地测定光速.目前认为真空中光速的最可靠的值为

c=299 792 458 m/s 在通常的计算中可取 c=3.00×108m/s 玻璃、水、空气等各种物质中的光速都比真空中的光速小. (一)直线传播 光能够在空气、水、玻璃透明物质中传播,这些物质叫做介质.在小学自然和初中物理中我们已经学过,光在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如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都是光沿直线传播产生的. 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因此可以沿光的传播方向作直线,并在直线上标出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物理学中常常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有的光源,例如白炽灯泡,它发出的光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但是有的光源,例如激光器,它产生的光束可以射得很远,宽度却没有明显的增加.在每束激光中都可以作出许多条光线,这些光线互相平行,所以叫做平行光线.做简单实验的时候,太阳光线也可以看做平行光线.

光的传播导学案

光的传播(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明确什么是光源; 2: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征,并能用其解释生活实例;(重点、难点) 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二、预习检测(自学教材98---100页,完成下列填空与课本99页填空) 1、正在的物体叫光源,例如在太阳、月亮、蜡烛、白炽灯中,不是光源的是__________. 2、光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如等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km/s.在其他透明介质的传播速度____这个速度 3、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和,这样的直线叫。 三、析疑解难 1、什么是光源,举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例子。 2、探究光的传播特征。(小组合作探究) 3、使用举例:生活中那些现象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试解释说明。 4、区分光和光线。 5、了解光速:记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四、当堂检测 1、能够____的物体叫光源。①太阳②月亮③星星④碎玻璃片⑤蜡烛的火焰⑥钻石萤火虫⑦小彩灯。上述物体中一定是光源的是______,一定不是光源的是_____,可能是光源也可能不是光源的是______ 2、太阳光照到月球上经过1.28s后反射到地面,则地球到月球间的距离为() A、3.84×108m B、3.84×105m C、1.92×108m D、1.92×105m 3.1光年表示,是(选填)的单位。A.时间B.质量C.长度D.速度 4、下列现象不能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A.栽小树时用眼检查可栽成一条直线 B.日食现象 C.在岸边可看见水中的月亮 D.灯光下物体的影子 5、.晚上,人在马路上走过一盏路灯的过程中,其影子的长度变化情况是

初中物理光沿直线传播教案

光沿直线传播 一.教学目标: 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能解释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3×108m/s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光直线传播规律。教学难点:对光直线传播条件的认识 三.教学流程: 分析与思考: 问题:`1、影子为什么会随手形而变化?2、为什么手的后面没有光?3、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吗?猜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图片2张) 活动2:你能用桌子上的器材设计实验证明光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沿直线传播呢?(问题4) 方法1:用红光笔发出光竖直照射盛有水的烧杯,观察光路。 方法2:向烧杯中加色拉油,再用红光笔竖直照射,再观察光路。 方法3:将红光沿纸面射过,观察光路 (1)水、色拉油、色拉油等物质叫做光的传播介质。光在这些介质中传播,这些介质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说光的直线传播需要什么条件? 结论:光在同种、透明、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思考:为什么要竖直照射,不可以从烧杯旁边照射呢? 光线:沿光的传播路径作的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知识应用: 1、解释自然现象(1)、现在你能解释影子的形成吗?(问题5) 因为光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透明)的物体,光的传播被挡住,在物体的另一面形成一个光不能到达的暗区,即形成影子。(图片:路灯下的影子.立竿见影. 手影.皮影戏。) (2)、日食、月食的形成(动画、图片)(3)小孔成像(动画) 思考:烛焰发出的光能把屏全部照亮吗?为什么?(问题6) 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只有通过小孔的光才能到达光屏,形成亮斑。亮斑的形状应该与烛焰相同,这称为像。 思考:像为什么是倒立的?(问题7) 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从烛焰上部发出的光只能射到光屏的下面,所以像是倒立的,与小孔形状无关,成像大小也可以改变(图)。 2.光直线传播在生活中应用:在晴天,我们常常可以在树荫下看到一个个圆形的小亮斑

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现象

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现象 §知识递进清单网§ §专题解读§ 考点1:光的产生与直线传播 【基础知识梳理】 (1) 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的传播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米/秒,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比光在其他透明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要快. ★ 重点提示: ①根据反射光而发光的物体不是光源,例如:月亮 ②光在一年的时间内传播的距离成为光年,光年是长度的单位。 【巩固提高】 1、小明在课外按如图所示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 C.蜡烛的正立像 D.蜡烛的倒立像

2、如图所示,在开凿大山隧道时,工程师们常常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偏差。这主要利用了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曲线传播 C.光的反射 D.光的折射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月亮是一个巨大的光源 B.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40m/s C.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D.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4、排纵队时,如果后一位同学只能看到前一位同学的后脑勺,就表示队伍排直了。这主要是因 为 A.光速极大 B.光沿直线传播 C.光的反射 D.光的折射 考点2:光的反射现象 (1)光线射到物体表面时,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改变方向后的光线返回原介质继续传播,这就是光的反射现象. (2)如图1所示,AO是入射光线,OB是反射光线, ON 是法线;入射光线AO与法线ON的夹角叫做入射角,即 ∠AON为入射角;反射光线OB与法线ON的夹角叫反射角, 图1即∠BON叫反射角. (3)光的反射定律内容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一束平行光线射到光滑平整的镜面时,反射光线仍然是平行光束.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当平行光束照射到凹凸不平的反射面时,反射光线不再平行,而是向着不同的方向无规则散开的光束,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重点提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中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考点3:平面镜成像特点 平面镜成像的探究过程 小名同学欲研究平面镜的特点,为此他准备了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块玻璃板,一张纸,一把直尺,一个光屏,一盒火柴,并设计了下列方案: ①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②将相同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像和蜡烛的大小关系。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四章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2.知道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3.认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自然界中最快的,记住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初步学习怎样从具体事例(生活或自然现象)发现问题,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2.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经历“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各种光现象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光现象与生活和自然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领略色彩斑斓的光之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如何保证实验现象清晰、明显,培养提出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手影视频。 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表演吗? 学生回答:手影。 老师:大家想知道手影是怎么形成的吗?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也许你就能找到正确的答案,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光的初步知识——光的直线传播。( 板书) 进行新课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播放一幅幅美丽的石家庄夜景。 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了这些光把我们的城市装扮的如此美丽,那么,这些把城市点缀得如此美丽的光是哪儿来的呢? 学生:光是灯发射出来的, 教师:像灯这样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教师板书: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人造光源和天然光源。 点评:像点燃的蜡烛、火把、白炽灯这类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像太阳、萤火虫、水母这类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 提问:月亮是光源吗?星星是光源吗?镜子、宝石、金子是光源吗? 点评:月亮、反光的镜子、宝石、金子是不能够发光的,星星当中也只有恒星能够发光,行星和卫星是不发光的。 2.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思考:有雾的天,汽车头灯发出的光是如何传播的? 结合图片,同时让学生做模拟实验,利用激光笔照射装了烟雾的矿泉水瓶,观察光的传播路径,得到正确结论。 思考:还有哪些光线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也是直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展示图片,并结合视频、实验等得出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引导学生应用桌面上的器材,通过开放性实验探究得出:光在水、玻璃等透明物体中也是沿直线传播。 教师介绍什么是介质并得出结论: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猜想: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如果介质不均匀,光线会怎样传播呢? 教师播放视频:光在不均匀的水中不是沿直线传播实验。 教师讲解早晨看到地平线以下的太阳实际是太阳的虚像,引导学生归纳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板书: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的传播速度

光的传播速度 真空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真空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人们最初通过测量可见光的传播速度得到它的数值,因此称为光速。 目前,国际公认的真空中光速c 的数值为:с=299792458米/秒。 17世纪前,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以为光速为无限大,宇宙中恒星的光都是瞬时到达地球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首先对上述论点提出怀疑,为了证明光速的有限性,他在1600年左右曾做过粗糙的实验,但未获得成功。 1676年,丹麦天文学家O .C .罗默利用观测木星第一个卫星的星食到达时间的变化,首次测量了光速。因为木星和地球的轨道运动周期不同,木星和地球两者之间的距离在不断变化,最大距离与最小距离之差等于地球轨道的直径。罗默发现星食变化周期为13个月,角度起伏约为20秒。这个周期正是地球从距离木星的一个最近位置运行到下一个最近位置的时间。从上述一个位置出发可以估计六个半月后地球到达与木星最远距离时发生星食的时间。罗默发现,在最远距离时比最近距离处星食发生的时间延迟了22分钟,他认为这是因为光飞行需要有限速度引起的。但这个解释当时并未被人们接受。 1727年,英国天文学家J .布拉得雷观测到光行差现 象,即星的表观位置在地球轨道速度方向上的位移。根据 光行差角α=v /c (v 是地球轨道速度),可以估算光速值, 这项独立观测使科学家确认了罗默当年所观测的木星卫 星食的延迟就是光速有限的有力论据。 1849年,法国物理学家菲索用齿轮法首次在地面实验 室中成功地进行了光速测量。他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图 中光源S 发出的光束在半镀银的镜子G 上反射,经透镜 L 1聚焦到O 点,从O 点发出的光束再经透镜L 2变成平行 光束。经过8.633千米后通过透镜L 3会聚到镜子M 上, 再由M 返回原光路达G 后进入观测者的眼睛。置于O 点 的齿轮旋转时把光束切割成许多短脉冲,他用的齿轮有 720个齿,转速为25转/秒时达到最大光强,这相当于每 个光脉冲往返所需时间为1/18000秒,往返距离为17.34千米,由此可得с=312000千米/秒。 1926年,美国实验物理学家迈克尔逊用旋转镜法改进了斐索实验,他用了一个八面体的转镜,测量的光速平均值为299796±4千米/秒。1929年,他又在真空中重复了上述实验,平均值为299774千米/秒。后来,有人用光电开关代替齿轮转动来改进斐索实验,称为克尔盒法。这种方法比旋转镜法的准确度 (10-5量级)又有所提高,达到了10-7量级。 1952年,英国实验物理学家K .D .弗罗姆用微波干涉仪法测量光速值,得到数值为 c =299792.50±0.10(千米/秒)。 1957年,国际无线电科学协会(URSI)、国际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协会(IUGG)分别推荐上述结果作为国际推荐值使用,一直沿用到1973年为止。 1972年,美国标准局的K .M .埃文森等人采用直接测量激光频率和真空波长值的方法,用两者的乘积得出真空中光速值,即c =f λ。他们建立了从铯频率基准经过一系列激光器直至由甲烷稳定的氦氖激光器的激光频率链,经过逐级倍频和差频的检测,最终测得甲烷谱线 v 3带P(7)支) 2(2F 分量的频率值为 f (CH 4)=88376181627±50(千赫), 测量不确定度为±6×10-10;用干涉法测得甲烷谱线的真空波长值为 λ(CH 4)=3392231.40×10-15(米), 不确定度为±4×10-9。由此可得 с==299792458±1.2(米/秒)。 1973年召开的第 5届米定义咨询委员会和1975年召开的第15 届国际计量大会先后确认上述光速值

第二章 光在湍流大气中传输的理论概述

2.1 大气折射率 在光学频率范围内,对流层(高度<17km)中的地球大气的空气折射率表示如下: n=1+77.6(1+7.52×10-3λ-2)(p/T)×10-6 (2.1)式中,p是以mbar为单位的大气气压,T是热力学温度,λ是以μm为单位的光波波长,由于地面上温度对n 1 (r)的贡献<1%,故(2.1)式中忽略了与水汽压相关的项,当然这一项对水上传播光路是不可忽略的。 2. 2 大气湍流描述 自然界中的流体运动存在着二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层流,看上去平顺、清晰,没有掺混现象;另一种是湍流,看上去毫无规则,显得杂乱无章。例如,如果流体以一定的速度流过一个管子,我们可以用带颜色的染料对它进行观察,在流体速度低的时候,流线光滑面清晰,流体处于层流状态;不断增加流体速度,当流速达到一定值时,流线就不再是光滑的了,整个流体开始作不规则的随机运动,流体处于湍流状态。自从1883 年Reynolds 做了著名的湍流实验以来,以Monin-Obukhov 提出的相似理论、Deardorff 提出的大涡模拟、美国Kansas 州观测实验等为代表,大气湍流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丰硕的成果,并在天气、气候研究和工程实际中获得成功地应用。湍流对大气中声、光和其它电磁波的传播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例如湍流风速、温度和湿度的脉动都会引起声音散射和减弱,大气小尺度光折射率的起伏(称为光学湍流),会严重影响光的传播和光学成像的质量等等。长期以来,以Tatarskii 的工作为代表,声光电传播的湍流效应大都是按照Kolmogorov 的均匀、平稳和各向同性假设处理的,而实际的湍流经常不满足这些假设,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波动传播模型就必须考虑湍流的各向异性、以及间歇性的影响。 2. 3 折射率湍流模型 在湍流大气中,折射率在不同地点、不同时刻都是变化的。一方面,我们还不可能对这些变化作出预测;另一方面,即使已知这些变化,要对所有时刻、所有地点的值作出描述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有必要用统计方法来描述这种介质。考虑到湍流大气的折射率是随空间、时间和波长而变化的,因此可用空间、时间和波长的随机函数来描述湍流大气折射率 n(r,t,λ ) = n 0(r,t,λ ) + n 1 (r,t,λ ) (2. 3.1) 在(2.3.1)式中,n 0是n的确定性部分,对湍流大气而言,可近似地取n ≈1 ,n 1 (r,t,λ)表示n(r,t,λ )围绕平均值E[n] = n ≈1的随机涨落。 大气湍流可以用Kolmogorov 理论描述。大气中大的漩涡的能量被重新分配, 随着能量损失,大的湍流的尺寸减小, 直到消散。n 1 的结构函数定义为

“光的传播路径可视化”系列实验的设计与应用

郑雪梅李伟臣“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这是现行课程标准中有关光的传播内容教学的基本要求。由于光的传播路径不可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大家通常都会利用“转换法”设计一些实验,即在空气、水中充人一些杂质形成胶体,切实让学生借助“丁达尔效应”看到光的传播路径,为学生初步建构有关光传播的概念提供典型的科学事实。光与色、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是一组需要学生探究的、与光有关的内容。十余年来,我们一直在尝试借鉴相关成功经验,努力将“光的传播路径可视化”实验形成系列,灵活运用于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一、“光的传播路径可视化”系列实验的设计(一)设计系列实验的意义系列化的实验设计有助于学生在充分感知光沿直线传播现象、建构相应科学概念的基础上,在相对熟悉的实验情境下,通过实验材料的细微调整,相继感知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并初步建构概念。希望学生发现光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光同样是沿直线传播的,光从空气进入水(或从水进入空气)发生折射后的光依然是沿直线传播的。与相对独立的“光的传播路径可视化”实验相比,利用系列化的实验有助于学生通过典型的科学事实,认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概念。(二)设计系列实验的原则我们在“光的传播路径可视化”系列实验的设计过程中,努力体现经济、实用、安全原则。经济主要指实验器材的低成本;实用主要指实验装置操作方便,实验效果明显;安全主要指确保不出现伤害事故。我们认为,只有体现了经济、实用、安全的原则,系列实验才能彰显自身特色,具有普适性。(三)设计系列实验的方法 1.实验器材的选择基于既定的设计系列实验的原则,我们所选择的实验器材有的是实验室的已有器材,如带盒盖的透明水槽(浮力实验盒)、塑料水槽、激光笔、香、火柴等;有的是特别购置的低值耗材,如用于记录的透明胶片、黑卡纸、记号笔、直尺、小夹子等;还有的是教师自己寻找的替代品,如自行车条、香座(泡沫块儿)、香皂头之类。 2.实验器材的加工在“光的传播路径可视化”系列实验中,唯一需要再加工的器材就是透明水槽(参见图3)。为了改进观察效果,需要在水槽的长宽各一侧贴上黑色卡纸。为了学生能真实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需要在透明水槽未贴卡纸的较长一侧上下各粘贴一个卡槽。使用时,学生可以将透明胶片沿卡槽置于水槽的侧面,直接在透明胶片上沿可视的光的传播路径描关键点,取下透明胶片后再将关键点连成线。两处特别的加工,既保障了观察效果,又能限制学生只能从侧面观察光的传播路径,确保学生的眼睛免遭激光笔的误照射。 3.实验器材的组合如何将上述器材组合起来形成系列实验呢?表1清楚地说明了系列实验的组合方式。从下表不难看出,该系列实验在不同课的教学中,基本的实验器材基本相同,只有个别材料的细微变化。恰恰是这种细微的变化,得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充分运用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 二、“光的传播路径可视化”系列实验的应用(一)实验的操作方法成系列“光的传播路径可视化”系列实验是“转换法”的具体应用。“光在空气中传播”的可视化实验方法:在透明水槽中点上一根香,盖好盖子,用激光笔照射透明水槽,从透明水槽的侧面观察光的传播路径,用自行车条与光的传播路径比较,确认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水中传播”的可视化实验方法:在透明水槽中放进清水,把涂有香皂的胶片放人清水中搅拌后,用激光笔照射透明水槽,从透明水槽的侧面观察光的传播路径,用自行车条与光的传播路径比较,确认光在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教师在《光的传播》一课将上述方法教给学生后,学生可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两课的特定情境下尝试应用这些方法解决新的问题。(二)实验的记录方法成系列“光的传播路径可视化”系列实验的记录方法是在近期研究活动中的一次创新。在透明胶片上的“描点连线”有助于学生记录下真实的实验现象,无可辩驳的科学事实有助于他们科学概念的建构。《光的传播》一课,学生用自行车条确认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后,用记号笔在胶片上点两个关键点,把胶片取下来,再把两点连成一条直线,并标出表示方向的箭头。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光的反射》一课,在透明水槽底部粘上平面镜,

1.光的传播

一、光的传播 [导学目标知识点] 1.了解光源;2.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及应用;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课堂导学] 自读课本98--99页内容,完成: 1.能够________的物体叫光源。月亮______光源(是/不是) 2.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_____传播; 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当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会在物体后面形成______.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都是____________ 造成的。 3.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可以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______. 4.光的传播是需要______的.光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相同/不同)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一般取c= m/s= km/s 。空气中的光速略小于真空中光速,但我们一般认为与真空中光速一样大,也取 ______ m/s ;水中的光速约为真空中光速的 ;玻璃中的光速约为真空中光速的 。 [课堂导练] 1.下列物体:①电灯、②月亮、③太阳、④钻石、⑤交通路牌、⑥电视屏幕、⑦无影灯、⑧萤火虫、⑨烛光鱼。上述物体中 ____ 是光源, ______ 不是光源 2、在开凿大山隧道是,工程师们常常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偏差,这主要利用了 的原理。 3.紫金山天文台2009年6月13日通报:2009年7月22日,我国将出现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能够解释日食现象的是光的 ___________传播理论。如图1所示, 位于地球上A 区域的人看到的是日 ____食,位于B 区域的人看到的是日 ____食。 【举一反三】2009年7月22日上午9∶30,在我国长江流域地区将发生“日全食”现象。如图3所示,发生“日全食”时太阳、地球、月球应处在同一直线上,则地球应在图中 所示的位置。(甲/乙) 4.晴天的正午时分,走在株洲长江北路茂密的樟树林下,你会看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而在地上留下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光斑,这是光的 现象,光斑大小不同的原因是 。 5.过路的人经过一盏路灯下时,灯光照射人所形成的影子长度的变化是 ( ) A.逐渐变长 B.逐渐变短 C.先变长后变短 D. 先变短后变长 6.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光在任何介质中都是沿直线传播的 B.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C.光可以在任何均匀介质中传播 D.以上说法都不对 7.下列光的现象中,不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释的是 ( ) A .日食、月食现象 B .小孔成像 C .看到不发光的物体 D .坐井观天,所见甚小 图1 图 2

光的三种传播

实验中学九年级物理组 1 专题三 光的传播 时间:2018.05.09 编写教师:刘大鹏 一、基本考点总结: (一)光的直线传播: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关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光的反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关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光的折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关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相应练习题 1.用放大镜观察正在播放节目的彩电屏幕,会看到屏幕上原来发白光的地方均匀分布着大量的发出三种色光的色块,下列色光中不属于这三种光之一的是 A .红光 B .黄光 C .绿光 D .蓝光 2.如果用一块红色玻璃对着蓝字看,看到的字是 A .红色 B . 蓝色 C . 白色 D .黑色 3.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反射规律解释的是 A 、水中“月亮” B、雨后彩虹 C 、墙上手影 D 、海市蜃楼 4.以下各物体,属于光源的是( ). A .洁白的月光 B .晶莹的露珠 C .璀璨的钻石 D .浪漫的荧火虫 5.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A.在缓缓流淌的河水中可以看到河边垂柳的倒影 B.注满水的游泳池,池底看起来变浅了 C.人在阳光下,地面上出现影子 D.筷子斜插入水中,水下部分看起来上翘了 6.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 ) A .太阳 B .地球 C .月亮 D .房屋 7.下列现象中,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 . 斜插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 B . 雨后看见彩虹 C . 阳光下我们在操场上的影子 D . 用放大镜看书上的字 8.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小孔成像 B.水中筷子“变弯” C.水中倒影 D.雨后彩虹 9.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 B .我国生产的歼敌20隐形战斗机具有良好的隐身功能是因为其吸收电磁波的能力强 C .两只相同的白炽灯串联起来接入家庭电路比单独使用其中一只灯更亮 D .龟兔赛跑乌龟胜,是因为全程中乌龟的平均速度比兔子大

八年级物理上册4.1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

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 整体设计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本节教材的内容,将重难点确定为“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考虑到光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本节又是光学知识的第一节。如果处理不好,可能造成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很难真正理解,不利于后面的教学。 课本首先展示了三幅图,使学生感受到五光十色的大自然的美丽,教学中还要列举大量和光的传播有关的现象,由这些现象自然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光是通过怎样的路径传播的?从而点出本课探究的主题——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及其应用,并让学生知道光的传播速度是最快的。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通过对各种光现象的介绍,让学生初步学习怎样从观察到的具体事例(生活或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这些问题;知道影子形成的原因。教学的难点是如何保证实验现象清晰、明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表达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设置了“三个学生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到光在透明的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径迹,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为突破难点“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在教学中设置了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能通过两个小孔看到物体,从而知道埋电线杆、站队、射击瞄准等都是类似的现象;亲身体验小孔成像是怎样形成的,加深了学生对光沿直线传播及应用的理解和掌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2.知道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3.认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自然界中最快的,记住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初步学习怎样从具体事例(生活或自然现象)发现问题,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2.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经历“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各种光现象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光现象与生活和自然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领略色彩斑斓的光之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