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伦》

《赠汪伦》
《赠汪伦》

《赠汪伦》

教材分析

《赠汪伦》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游览泾县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全诗语言自然质朴,明白如话,感情真挚,诗意极浓。

设计思路

本课以“理解诗句,想像诗境,体会诗情”为教学重点。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和“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新秩序,真正使同学做到“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主要尝试有: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自读,理解诗意。

2、通过关联词语和句式训练,深入理解诗句,体会表情达意的方法。

3、课内插入课外阅读资料,扩充阅读信息,破疑解难,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自由寻找合作伙伴,再现友人离别时依依惜别的局面。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5、引导同学查找、搜寻、扩展相关资料,有感情诵读古人离别诗,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教学流程

一、系统归纳,温故引新

上课伊始,出示李白画像,接着提问从入学到现在你们都学过李白的哪些作品?课外还读过他的哪些诗?自然引出新课。这样,便将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起来,对李白诗作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小结。

二、学法迁移,自读自悟

首先,指导同学根据文中注释和字典讲解词义,然后运用以前学过的“连词解句意”、“调换词序解句意”等方法理解诗句。同时把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标注出来,最后上台汇报自学情况。抓住“踏歌”这一同学难于理解的词语,通过两组节奏不同的儿童歌曲协助同学领会”踏歌“的艺术形式。

(多种形式的唱、听、说,以达到学科的有机整合。)

三、资料补充,突破难点

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要想体味其深层内涵,必需填补其中空白,空虚完善诗歌的内容。这样才干进一步体会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因此,教师需在此处布置一段小插曲,请同学屏幕阅读,同时配乐: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已听说汪伦是一个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

然后提问:“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情谊,还表示在哪里?”

(这样不只扩展了阅读,而且激发了继续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同学对李白和汪伦之间友情的深层认识。有了这一基础,再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和汪伦送我情”就容易多了。)

教师可进行如下设计: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一种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用什么关联词来表达更为合适呢?(即使……也……,哪怕……也……,就算……也……,纵使……也……)

2、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做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全村人踏歌送行,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感动呢?那么,用什么样的句式来表达这两句诗的意思,才干更好地表示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可改为感叹句、反问句、设问句。)

3、桃花潭水真有千尺深吗?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行连起来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这样说?

(由于有了生动的故事空虚诗歌内容,同学在轻快的音乐声中,在故事的情境之中激发了情感的共鸣,悟文而移情,读文而抒情,真正进入情动辞发、情景交融的境界。)

四、情境扮演,时空延伸

同学主动探究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这时让他们再现李白和汪伦分别时的感人局面,同学便会更加兴奋异常。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叶扁舟停岸待发,大诗人李白雄姿英发,风流倜傥。这时请同学选择合作伙伴,自由表达。

鼓励同学把自身融入情境之中。说真话,表真情。如:“李白兄且慢走,今日一别不知何时相见?”“汪伦兄,请留步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五、名诗诵读,课外延伸

人生自古伤分别,古代的离别诗或缠绵凄婉,或开朗豁达,你喜欢哪种呢?请朗诵一首给大家听。(如《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六、即兴创作,表达真情

同学们,同窗共读已六载,转眼已是分别时,临别之时,你是否也想赋诗一首赠给你的母校、恩师或学友呢?此时,已是文到情成,六年的同学之情正如澎湃的波涛喷涌而出。

和:小同学当堂所作诗两首:

求学六载将远行,

遥闻学校读书声。

友情好比千尺水,

难忘同窗离别情。

云行千里遥,

江水一瓢饮。

清馨万事缘,

知心永长留。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始终鼓励和引导同学大胆地想,自由地说,尽情地读,任意地写,不时扩展同学创新思维的空间,使同学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9月11日教研室领导到校调研评课及教研记录

教研室领导到校调研评课及教研记录 莱州经济开发区学校戎培培 2014.9 一、关于国学经典: 上学期市里提出的“国学经典三分钟”,在每节语文课课前用三分钟时间来诵读经典,诵读材料是如何用的?(答没有使用)。国学经典三分钟必须随课随单元进行。国学经典不用读太多,这些都是精选出来的,让学生每节课都接触一点国学,播下兴趣的种子,使学生喜欢上国学,在成长中自己阅读,自己选择。只有日久才能生情,让学生们爱上国学。对于国学教师不需要解释太多,只要学生朗朗诵读,校长在上课时也可以听一听走廊上有没有读。读时要读出韵味。老师们对国学经典读到了什么程度?老师应下苦功夫读好,要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体会情感。教师的语文书写、诵读都要加强,老师读好了才能把国学经典的内涵传递给学生。从今天起,每节课的前三分钟教导处都要组织人进行检查,查一查是否在诵读经典。 二、关于拓展阅读: 一拓一,一拓三,一篇文章拓多篇,加大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积累信息量,在这两节课中都没有体现出来。语文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在课堂上拓展阅读,强调语文规范,在拓展阅读中教师要讲实效,切忌空,要思考怎么使拓展阅读落到实处,教师要在备课中下功夫。 三、关于常规备课: 你是如何备课的?(答结合教材,教师用书)。诗歌如何教?对教师课堂设计的几点要求。现实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国学不读,拓展不好,课堂教学偏外,不注重语言文字,预设的问题偏重思想主题,学生受益的不多,语言文字欠缺。在教学中,不能把语言文字扔了。古诗教法要多样化,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教法是背下来,写意思。 如何设计教学,单元整体课例如何用?(答教师不会用)。单元整体课

例已形成体系,互相牵连,在做教学设计时,必须研读吃透单元整体课例,用好单元整体课例才能上好课。在两节课中都没有用单元整体课例,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单元整体课例,把它作为上课的支架。教师应形成自己的资源包,备好每个单元、每课。例如在《赠刘景文》中,要知道为什么写、情感怎样、与《赠汪伦》两者意境有什么不同、凭借景物有什么不同、苏轼的经历、心情变化这些教师都要研究,教师拥有丰富的语文素养才能对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都能解答。在备课设计中,跳出文本,拓展视野。三年以后你的语文素养增加了多少?五年以后呢?教师在往前看的同时也要不断回头望。经典故事,诗文才是教师的财富。 关于文本研究。语文需要问题,注意问题的相关性、主题性。一个主干问题,其他问题都要与主题问题相关。教师结合文本拓展点化高年级注意读写训练,每课都要进行读写训练学会运用。学习文本、结合文本进行课堂实践(动笔,要小不要大,考虑学生的接受力,讲究实效,要有二次练笔和评价,在改中学生才能明白。在语言文字训练上,一定要理科化,反复巩固!语文没有固定模式,文本是千变万化的,但其工具性、人文性的宗旨是不变的,在工具性基础上渗透、实现其人文性。郭校长: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关注的是工具性,二人文性不足。 教师如何进行人本解读?(存在问题: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准)本课我的设计目标是读熟最好能背诵。读有什么特殊要求?在目标中要具体。诗歌应该怎么读?古诗的韵律、节奏、情感都要读出来,在目标中要有具体体现。关于背诵,学生缺少诵,缺少感情,应该在课堂上训练如何背诵。建议本课设计问题:学生弄清几种植物、什么地域的风景、为什么选择这几种景物来寄托情感。老师需要深入研究,在诵读好的情况下拓展《赠汪伦》等其他关于友情的古诗。教学目标不必面面俱到,但要从细微之处着手。 在语文课堂中,教会学生用语文的方式回答问题,具体、形象、完整。语言文字的训练贯穿在整个课堂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青年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还是一张白纸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更要勤学苦

群文阅读评课稿

群文阅读评课稿 群文阅读评课稿 篇一: 群文阅读评课稿do 白云六小201X-201X学年度群文阅读课题研究研讨课 《诗歌》评课稿 郭娟 上周听了几节群文阅读课,其中一节是毛红玉老师的群文阅读课----- 《诗歌》。 群文阅读给我的感觉是一种非常时尚的语文教学理念。因为新课标提 出: 小学六年的课外阅读量要达到1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三个学段 的课外阅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进行大量 的阅读。所以就有了“群文阅读”。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 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 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这里提到的“群文阅读”,是在教 材的基础上,补充2-4组形式多样的文章或者更多,建构以一定议题 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 的教学方法。 听完这堂课,我发现有许多精彩之处:第一: 教学思路清晰。 毛老师在这堂课中呈现的是一组诗歌教材,通过导读《我喜欢你》, 补充了《等待》、《打过架那天的夕阳》、《赠汪伦》、《阿贵只有

九岁》四个类似主题的诗歌,以“友情”这一主题为依托,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她的教学过程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谈话导入——走进文本——学用结合——主题升华。第二: 教学目标明确。 第一个目标,通过这一组文本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种阅读的方法,就是读书要有自己的见解,并能从文本中找出支撑自己见解的理由,提炼人物形象;第二个目标,通过读文本,体会“友情”这一主题;第三个目标,培养学生陈述自己观点的口头表达能力。第三:归纳分析,学法指导。 在阅读完五首诗歌后,毛老师带动学生分析了五首诗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并得出结论: 《我喜欢你》、《阿贵只有九岁》都是用生活中的琐事来烘托情感的,只是一首欢快,一首悲伤。其它三首也有相似的手法,是什么?大家商量一下。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小结: 用象征手法,运用事物来烘托情感。学生学以致用: 就是以前我们学过的借物抒情。 第 四: 配乐朗诵,感情升华。 学生通过配乐朗诵,让自己的情感融入文本之中。从孩子们晶莹的眼中让我感受到了纯真。 在这里,我也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听课后的感悟:我觉得阅读可以提升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就像毛老师那样,如果

《赠汪伦》

《赠汪伦》 教材分析 《赠汪伦》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游览泾县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全诗语言自然质朴,明白如话,感情真挚,诗意极浓。 设计思路 本课以“理解诗句,想像诗境,体会诗情”为教学重点。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和“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新秩序,真正使同学做到“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主要尝试有: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自读,理解诗意。 2、通过关联词语和句式训练,深入理解诗句,体会表情达意的方法。 3、课内插入课外阅读资料,扩充阅读信息,破疑解难,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自由寻找合作伙伴,再现友人离别时依依惜别的局面。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5、引导同学查找、搜寻、扩展相关资料,有感情诵读古人离别诗,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教学流程 一、系统归纳,温故引新 上课伊始,出示李白画像,接着提问从入学到现在你们都学过李白的哪些作品?课外还读过他的哪些诗?自然引出新课。这样,便将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起来,对李白诗作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小结。 二、学法迁移,自读自悟 首先,指导同学根据文中注释和字典讲解词义,然后运用以前学过的“连词解句意”、“调换词序解句意”等方法理解诗句。同时把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标注出来,最后上台汇报自学情况。抓住“踏歌”这一同学难于理解的词语,通过两组节奏不同的儿童歌曲协助同学领会”踏歌“的艺术形式。 (多种形式的唱、听、说,以达到学科的有机整合。) 三、资料补充,突破难点 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要想体味其深层内涵,必需填补其中空白,空虚完善诗歌的内容。这样才干进一步体会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因此,教师需在此处布置一段小插曲,请同学屏幕阅读,同时配乐:

赠汪伦评课稿

《赠汪伦》评课稿 伊春区南郡小学孙莹 今天听了乔丽老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可以说,乔老师的这节古诗教学《赠汪伦》,为我们怎样教学古诗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一、运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于现代的小学生来说,要走入古代的生活情境是不易的,体会诗歌蕴藏的情感更难。因此,创设情景,奠定情感基调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本课前,我通过网络去查阅了有关这首诗的背景资料,课一开始,就通过听“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故事,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让朗读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 有人认为“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媒体的介入,由于师与机、生与机的交流,往往会削弱流动在师生之间的情感”。其实不然,假如教师能把握住“朗读”这座桥梁,就能让多媒体成为“情感交流”的媒介。本节课的教学,把朗读训练贯穿教学的始终,第一步先自读诗歌,懂得诗歌的大意。第二步进行品词品句再品读,第三步感情朗读,最后熟读成诵。教学中,努力的创设情境,“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沦送我情”这一诗句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如何让学生体会?除了读还是读,通过指名读、引读、范读、分组读、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由难过转为惊喜,再由惊喜转为感动不已,通过朗读表达出诗句蕴含的感情。不断努力引导学生走人文本,走进文本。 三、课外延伸,拓展学习。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乔老师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对激发学生情感起到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篇二:《赠汪伦》说课稿 全员“听、说、评、议“课活动资料” 小敦素小学张昊天 《赠汪伦》说课稿 中华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传唱不衰。今天依然值得我们传诵。入选教科书的古诗,语言高度精练,节奏感强,学生学习起来朗朗上口,更是易于背诵。而且,经典古诗的教学,对学生德育的教育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 《赠汪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第三册第六组课文中的一首古诗。这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一首叙事抒情佳作。这首诗主要叙述李白离开桃花潭时,他的好友汪伦来送别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写待发之际,诗人忽然听到岸边传来踏歌声,一个“忽”字,写出了李白心中的惊喜;后两句是抒情,诗人以水深喻情深,在诗人看来,桃花潭虽碧水幽深,却也比不上汪伦对他的情谊深!这首小诗,通篇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洋溢着浓郁的诗意。 二学情分析 作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能力,如朗读、理解等,但不同的学生对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友谊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同的。因而,如何让这时空交错的古人和今人在“友谊”这个主题上,抓住情感这个切入点是本课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第一学段的诗词的教学要求“诵读儿歌、童谣、或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

对赠汪伦的理解和感受

篇一:《观《赠汪伦》有感》 观《赠汪伦》有感 期以来,古诗教学采用的是串讲法。这是传统的讲解古诗的方法,即先解诗题,然后释词,最后讲解诗句的意思。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教师讲完,课就上完的过程,形成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不要说学生不感兴趣,教师自己也觉枯燥腻烦,更别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了。孙双金老师执教的《赠汪伦》一课,尝试看让学生对学古诗感兴趣,并且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现具体谈谈对孙双金老师这节课的做法。 —、复习导入,巩固旧知。 在一堂新课的开始,用学生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导入,可以消除学生的陌生感, 使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很自然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让新旧知识连贯起来,使知识系统化。《赠汪伦》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学生已经学过好多李白的诗了。因此,上课时孙双金老师先让学生说说已经学过的诗,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归纳如下"李白的诗语言流畅,想象丰富,取材十分广泛有表达思乡情怀的《静夜思》,有赞美锦绣山河的《望庐山瀑布》,有描绘山寺高楼的《夜宿山寺》,这些作品都是李白深入生活实际创作而成的。”在复习的基础上加以归纳,不仅使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回顾,还使学生懂得了写作的取材广泛必须源于生

活。 二、故事引路,激发兴趣 学生大都爰听故事,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故事,既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于是,紧 接看复习,孙双金老师设置了这样的过渡语"由于李白才华横溢,性格豪爽, 喜欢亲近大自然,安徽泾县桃花潭的汪伦便诚邀李白去做客。"接看,我便有声有色地讲起《李白"受骗"桃花潭》的故事。当讲到"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与"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 店主人姓万,并无万家酒店"这些内容时,孙双金老师一方面模仿古人的语气"子乎者也"了一番,另一方面又用解说者的语言旁白了一下。学生在哈哈大笑之余, 不禁被汪伦的巧妙机智所吸引。到后来,他们自然而然地想知道李白写诗怎样答谢汪伦。 三、自学诗句”理解诗意 俗话说"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自己来完成。《赠汪伦》这首诗本身较浅显,诗意较明朗,现在有讲故事时的旁白作范例,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更是如鱼得水。因而,当孙双金老师出示教学挂图,让他们说说哪一个是李白,明个是汪伦并说明理由时,学生摆出了”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这一句。当孙双金老师要求他们说出诗句意思时,许多学生跃跃欲试。有的学生还在领会”忽闻”的基础上添上了

中班语言活动:古诗《赠汪伦》

中班语言活动:古诗《赠汪伦》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意,学习朗诵古诗。 2.感受古诗中朋友之间的友谊,学会和同伴友好相处。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视频教材,配乐旋律一段。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的好朋友是谁?你们一起做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古代有个诗人叫李白,他和好朋友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二、欣赏古诗。 1、观看视频,初步感受古诗意境。 提问:故事中的两个好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幼儿回答)教师小结:李白到好朋友汪伦家里去做客。他们一起喝酒,作诗,两人非常开心。几天后,李白要乘船回家了,汪伦很舍不得李白,于是就在岸边送李白。 2、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古诗,请幼儿欣赏。 师:故事里有一首小诗,请小朋友们竖起耳朵,仔细地来听一听。

提问: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作者又是谁? 师:其实,这是一首赠别诗。是李白送给好朋友汪伦的诗。接下来,我给小朋友来解释一下,这首诗的意思。 3、出示图片,讲解古诗大意(译文口语化)。 李白乘着小船将要离开的时候,突然听到了岸边有人一边唱歌,一边用脚打拍子,告别的声音。李白转过头去一看,原来是好朋友汪伦啊。李白非常感动,他觉得,这桃花潭的水即使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义深。 4、在初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再次欣赏古诗。 师:意思明白了吗?好,老师再来念一念,这一遍,请小朋友自己用心记一记,等一下,我们自己也要来学习这首诗。 三、教师指导幼儿学习 师:你记住了哪一句诗?请你念一念。 1、教师指导学习单句古诗。 师:好,接下来,请你们跟着小胡老师,整首古诗一起学一学,念一念。 2、请幼儿集体朗诵。 3、请幼儿分组朗诵。 4、请个别小朋友朗诵。 5、配乐齐朗诵。 四、联系生活,情感升华。 提问:我们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好朋友,那好朋友之间要怎样

赠汪伦诗意和赏析

赠汪伦诗意和赏析 李白 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 这首诗留别。 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为大家分享了赠 汪伦 赏析,欢迎欣赏! 赠汪伦 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意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 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 闻”相照应, 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 “将欲”, 正是小舟待发之时; “忽闻”, 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 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 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 于是诗人信手拈来, 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 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 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 诗 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 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 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 《唐诗解》 中说: “伦, 一村人耳, 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 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 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赏析 李白是我们知道的最潇洒的古代文人,这三篇七言绝句,分别为留别诗《赠

汪伦》,寄远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虽然题材不尽相同,但是却表达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赤子心肠。 “李白登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实在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中国的诗人成千上万,又有几个能在诗歌 的一开头就提笔写出自己的大号呢?因为这首诗所要记述是一段挚朴的情 感,所以李白也就全没了客套礼节。他本来已经上船,马上就要离开桃花潭了, 在朋友们依依的惜别声中,忽然从岸上传来一阵欢快的歌声,大家在诧异之时, 回头一看,没想到原来是汪伦,他竟然一边唱着欢快的歌,一边又蹦又跳地赶来 给李白送行了。也许按照常理,朋友分别,都应该感到伤心,忙着互道珍重,可 是这个人却一反常态, 又唱又跳的, 像什么样子?谁知他这看上去有点不近情理 的举动,却正和了李白的心思,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就真诚地相处,如果一旦分 手, 那也就痛痛快快地分手, 大家在一起悲悲切切的又有什么意思?可是当着众 人的面,李白又不能扫了大家的兴,所以他就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弯子,说“哪 怕桃花潭的水有一千尺深,也赶不上汪伦送我的这番情意呀! 这首李白赠汪伦的诗, 可以看出真挚的友谊温暖了李白的心。 汪伦或许是邀 请李白来做客, 宾主尽欢之后, 李白乘舟告别, 汪伦赶到江边, 边跑边唱送李白, 李白真是受感动,因此说道:汪伦送我的情远过於千尺深的桃花潭水。 然而后人有心之士,却在唐诗之旅后,考证了两个状况:一谓:桃花潭的水 并没千尺深,千尺固然是形容,但达千尺虽非可能,可是应该是不小,结果桃花 潭只是个小水池。一谓:汪伦住的地方叫桃花村,桃花只有三,两棵,该潭潭名 叫千尺,是其名而非真大。如此一来汪伦送李白情虽比桃花潭水大,但也高不到 哪里去了。对这样的说法,只是博得读者的会心一笑,谁又会去计较这会是事实 呢 而且就算是事实,也不会影响大家对汪伦情深意浓的折扣。 这首诗提到的是两个人,有李白及汪伦。庄周梦蝶,已到忘我的境界。诗中 若只叙述他人,而无我的作品,并不见得是忘我。在每一首诗中,几乎都有人物 的存在,完全无人的作品并不多,而且说无人,又似有人。

课外阅读课评课稿

课外阅读示范课评课稿 陆元梅 对于两位老师的示范课,各位老师都已经提出了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也就不重复说明了,下面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想法和建议,有不到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一)沈老师的课值得商榷的地方: 1、本节课有的环节过渡的不够巧妙,如果运用chant、情境、语言交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信息沟等,可能会使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更紧密相连,机理严谨,脉络更连贯。 3、在storytime教学中,listen and circle这个环节,我个人认为是无效的训练,通过沈老师这节课,不难发现学生已经有充分的预习,而且课本图中有答案,是不是可以在讲授完discuse and check 后,利用chant的方式巩固练习,这样可以活跃一下学习气氛,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我个人认为,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并挖掘教材中的留白进行巧妙设疑,引起学生在学习上的认知突破,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最后一幅图,假设:“下课时小鸟在树上,但是上完一节课小鸟已经不在树上了,又去哪了呢?”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来进行讨论,把课延伸到生活实际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发散性思维,操练where is the bird? it’s in/on/under/bebind?,使storytime更具“故事味”。 (二)、金老师的课值得商榷的地方: 1、听完金老师这堂课,不难看出金老师个人素质较高,课堂驾驭能力强,口语流利,仅仅利用严谨的教学环节,就能引导着学生大量地进行口语表达。我想,这不仅体现了她有着较高的教学艺术,也反映了她的学生有着扎实的英语基础。但是,教者如果在语速上稍慢一点,再加上一些体态语言,也许会更具有亲和力,课堂会更具有活力。 2、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而言,是很难在一个没有游戏,没有五颜六色的图片的课堂上保持注意力的,夯实的英语知识是保持学习兴趣的基础,而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又是吸引学生保持兴趣的法宝之一。教者在板书的设计上如果使用简笔画,图片等方式,让学生共同参与,可能更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3、金老师是通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生词的,因为生词比较多,是不是会一次次打断学生对整个故事的理解呢?会不会给学生的感受是支离破碎的呢?能否在while-reading前先解决一些地名、国家、人名呢?是不是可以通过读前让学生预测阅读教材:巧克力来自哪里?在哪些地方最流行?是不是可以通过观看一些图片、视屏、猜谜等游戏来呈现和解读生词,进而扫除阅读障碍,降低阅读难度。 4、应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阅读课上,教师教的不仅仅是阅读的技巧、方法和阅读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阅读时学会思考的习惯。篇二:课外阅读指导课说课稿采撷“课外读物”的浪花说课稿 说课过程: 一、说课题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三)营造阅读氛围 (四)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五)推荐适合学生的阅读书籍 (六)开展读书活动,加强激励和评价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充分开发和利用了各种阅读资源,从而实现了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不断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爱读书,感受到读书的乐趣的基础上学生还学会了多种读书方法,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加强了课外

赠汪伦教案

《赠汪伦》教学设计 宜宾市忠孝街小学余元勇 设计思路: 以读带讲,读中领悟师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本课将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在朗读中充分调动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大语文观,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感、人格的目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古诗的背景,理解古诗的意思。 (二)情感目标 感受李白与汪伦分别时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聚散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方法与技能 1、学会多种背诵古诗的方法; 2、学会借助不同景物的描写,运用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人表达不同的情感;学会想象诗境,感悟诗美。 3、学习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如图书室、网络等媒体,收集、整理相关信息。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古诗的含义。 2、进一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破题导入 1、板书:李白 师:李白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信息?把搜集的信息拿出来我们交流。 师:孩子们搜集得很全面。我们再来认识一个人,大家跟我写。 板书:汪伦 师: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关于他们俩,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叫“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我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孩子们要注意听。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一天,李白要走了,正当船缓缓开动的时候,汪伦带着村民来到岸边,他们踏歌起舞,为李白送行,李白深受感

赠汪伦古诗全文及赏析

赠汪伦古诗全文及赏析 《赠汪伦 》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 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赠汪伦 古诗 全文及赏析,我们来看看。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 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 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 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 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 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 村民, 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 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 《汪 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 名士”,与李白、王维

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 “往候之, 款洽不忍别” (详见 《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 《关于汪伦其人》 ) 。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 754 年(天宝十三 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赏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 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 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 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 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 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 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 于是诗人信手拈来, 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 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 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 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 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 《唐诗解》 中说: “伦, 一村人耳, 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 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 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课外阅读指导课评课稿

作文指导课评课稿 林老师的作文指导课,能结合教学内容,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学生主体性得到很 好的发挥,体现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新课改下一堂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常态下 真实的佳课。下面,我就林老师引领的作文指导课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发掘“材”源,独具匠心 写作是生活的需要,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作文者,及生活之反映,为生 活而作,因生活需要而作,内容为生活,形式为生活,终极目的为生活。离开了生活便没有 了作文。“新课标”在习作目标中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 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以多姿多彩的生活为素材, 衍生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习作。可是,城市的学生生活并不丰富,他们每天奔走于学校及各种 特长班,日程单调,生活空间狭小,缺乏丰富的生活源泉。学生怕写作文,总感到写不好, 主要症结在于没素材可选,于是只好拼凑或抄袭。针对这些情况,陈老师根据低中年级学生 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充满童趣的作文题材。把写作范围缩小到 我的好朋友中。整堂课中,学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 去体验。让学生“心动”、“口动”、“笔动”,解决了“作文难”的问题。无论是口语交际,还 是写话,学生皆情趣盎然,真是“童心之下万物皆活”。 二、优化指导,激活思路 学生的习作内容具体、生动,有文采,有个性化,这取决于教师点拔的技巧与艺术。这 次作文指导课之所以能如此成功,我想首先得益于林老师提供了句式, 1 规范了语言。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以片断训练为重点。段,是介于“句”和“篇”之间 的表现形式。我们要在四年级继续进行词句训练,突出段的训练这一重点,扎扎实实地进行 段的训练。段,在结构方式上有一定的组合规律,包括并列、总分、因果等。句,这一教学 环节无不渗透着教师指导学生片断组合以及谋篇布局的良苦用心。 这次作文指导课之所以能如此成功,还得益于教师成功地引进口语交际。林老师这堂课 先口语交际,再习作,融口语交际、习作为一体,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开拓思路。说和写 相互配合、渗透。口语交际有效地提升了习作质量。我们知道,说话是从内部语言到书面语 言的桥梁。加强学生对口头语言的训练,是保证由句列段的过渡乃至完成小学作文教学任务 的需要。口头语言倾泻于笔端,便是生动的文章。林老师的这节课无不体现着“从说到写” 的这一科学规律。 三、多元评价,画龙点睛 在这堂自由写话课上,教师始终注意学生说话和写话的评价,而且评价方式多元,学生 与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以及师生互评。在评点中,再次让学生揣摩写法,感悟本次习作的要 领,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在课中,我们看到的多是教师的真诚倾听,听到 的多是教师的热情鼓励。教师的尊重促使学生拓展思路,开拓想象,真正还学生“真本性”。 林老师在每次学生交流之前,总不忘交代学生认真听,想想“你觉得哪个词语用得更精彩?” 我们可以看到,课中,学生始终在专心地聆听同学的说话,始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同学的发 言。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碰撞的过程中,获得共同提高。总之, 林老师的课处处以人为本,充满生命活力,令苦思有效作文教学而未得的我豁然开朗,是一 堂难得的好课。 2 作文课评课稿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姜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 明确,能抓住老师和学生对话的内容,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有选择性的写,让学生读中感悟、

语文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五

听课记录六

听课记录二 听课记录三

《美丽的小兴安岭》听课记录 10月21日上午,高新区教研室在付山小学举行语文教学研讨会。听了两节语文课,分别是付山小学邢慧清老师指教的三年级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宝鑫小学宋杰老师指教的五年级语文《我的战友邱少云》。教研室曹志广老师对两节课做了精彩的点评,并针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讲了四点意见。最后教研室晏景主任做了重要讲话。现将参加此次活动的感受整理如下。 一、美丽的小兴安岭 (一)导入:(8:00) 1、欣赏一幅小兴安岭森林的图片,请同学说一说“图上的树木多不多?”(学生回答“千千万万”“数不清”“像绿色的海洋”) 2、连续欣赏几幅图片说说怎么样板书美丽的小兴安岭。 3、观看录象资料。(8:09) (二)学习课文 1、集体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并与同学交流。(8:13) (2)投影出示文中的词语,检查朗读。 (3)指名朗读描写春天的部分,其他同学画出所描写的景物。 找出文中描写很美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指导理解“抽出” (4)总结本段的学习方法。(8:18) 2、小组学习其余部分 (1)投影出示学习要求。 (2)分小组学习描写夏、秋、冬部分的内容。(8:20) 3、交流讨论 (1)指名回答夏、秋、冬描写的景物。(投影出示表格,添表)。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相机指导理解。 (3)如果要去小兴安岭你会选择在什么季节? 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朗读课文。(8:35) 一人朗读,配乐,其余同学观看动画。 (四)深入理解课文

1、板书花园、宝库 2、思考: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花园、宝库? (五)作业:可以写写自己的家乡。 点评: 这节课老师通过图片、录像、课文等多种形式来使学生认识美丽的小兴安岭,使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景色、物产有了深刻的印象。老师先带领学生一块分析描写春天的部分,并总结出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分小组来学习课文的其余部分,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讲课过程中还设计了几处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语句,让学生选择会在什么季节去小兴安岭旅游等环节,都体现了老师重视学生的学习感悟,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导入部分的录像资料只是让学生看了一遍,看完就过去了。我觉得这个地方应让学生根据预习的情况,联系录象资料来说说小兴安岭有哪些景物,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然后再去理解课文。在第三个环节配乐朗读并让学生观看动画课件时,课件的内容并不能和课文完全相符,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这里可只留背景音乐,让学生边听朗读边去想象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 在最后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和感悟上,还缺乏进一步的提升。小兴安岭向人们奉献出了丰富的物产,作者对小兴安岭的热爱之情,没有引导学生去体会,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蚂蚁和蝈蝈》听课记录及评课稿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 2、完成选字填空 二、精读训练: 1、读句子 2、了解蚂蚁和蝈蝈在夏天都干些什么?自由读第一、二段。 ⑴、想象一下“夏天真热”的情景,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 ⑵、这时候蚂蚁们在干什么呢?它们是怎么干的?(搬粮食、背、拉、满头大汗) ⑶、天气这么热,蚂蚁为什么不休息,还在满头大汗地搬着粮食? 谁来用赞扬的语气读一读第一自然段?(重点突出:真、背、拉、满头大汗)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⑴这里的笑是什么意思?想象一下,蝈蝈是怎样笑话蚂蚁的,它会对蚂蚁说些什么? ⑵、蝈蝈自己这时候在做些什么啊? ⑶、读出它们的神气。读出悠闲自得。 (出示:蚂蚁:搬粮食—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 蝈蝈: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 ⑷、“有的……有的……”把它们在夏天得表现写得活灵活现。分角色读:全体女同学读第一自然段,男同学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段 1、冬天到了,到蚂蚁家去看看,在干什么? 2、去蝈蝈在的大树下去看看。用“有的……有的……”句式说话。 3、学习成语:有备无患,防患未然 人无远虑,必由近忧 【评:将本单元练习中的四个成语与这篇课文相结合,这样灵活地处理教材,既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认识,又使学生轻易地理解了这四个成语,这样的方法也是提高效率的表现。】 四、写字指导:汗、洞、冷 1、记忆字形:汗,干活就会流汗,所以是三点水旁;洞,水帘洞的洞,是 有水的,所以也是三点水旁;而冷,指的是气温很低,水被冻掉了一点,所以变成了两点水。 【评:指导学生从意思上形象的记忆字形,给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印象,相信学生也一定会牢牢

李白《赠汪伦》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李白《赠汪伦》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 附答案 导读:【原文】: 赠汪伦①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②声。 桃花潭③水深千尺④,不及⑤汪伦送我情。 【注释】 ①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李白游览桃花潭时,汪伦常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李白做这首诗赠与汪伦。 ②踏歌:一种民间歌调,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这是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唱歌方式。③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④深千尺:很深,这里用了夸张手法。⑤不及:比不上。 【翻译】 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赏析】: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

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阅读训练】 (1)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_____”,展示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____”,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

赠汪伦

赠汪伦 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注释 汪伦:李白的朋友。 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 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不及:不如。 创作背景 此诗约为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李白自秋浦往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时所作。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与汪伦结下深厚的友谊。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

李白的古诗《赠汪伦》

李白的古诗《赠汪伦》 《赠汪伦 》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 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 小编这里 为大家整理了这首作品的全诗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欢。 《赠汪伦》 作者:李白【唐代】 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 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 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 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宋蜀本《李 白集》此诗题下有注曰:“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 孙至今宝其诗”。据此,后人多以为汪伦是一“村人”。今人汪光泽、李子龙先 后发现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 凤林,仁素公之次子也,为唐时知名士,与李青莲、王辋川诸公相友善,数以诗 文往来赠答。青莲居士尤为莫逆交。开元天宝间,公为泾县令,青莲往候之,款 洽不忍别。公解组后,居泾邑之桃花潭”(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 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 754 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赠汪伦》意思:

李白乘船将要远行, 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 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 行。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赠汪伦》写作背景: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 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 李白每天饮美酒, 吃佳肴, 听歌咏, 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 一天数宴, 常相聚会, 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 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 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 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 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 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 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 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赠汪伦》这首诗,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 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 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赠汪伦》鉴赏: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 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 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 酒家何处?汪伦道: "桃花者, 潭水名也, 并无桃花;万家者, 店主人姓万也, 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 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 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 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 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 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那声口语言 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 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 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 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 快乐自由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