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结石的中医辨证治疗

泌尿系结石的中医辨证治疗
泌尿系结石的中医辨证治疗

泌尿系结石的中医辨证治疗

【关键词】泌尿系结石中医辨证治疗

泌尿系结石是临床常见疾病,泌尿系的各个部位,如肾、肾盂、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等都有可能生成结石,临床多出现腰腹痛,急性发作时易出现血尿、肾绞痛、肾区叩痛,或输尿管行经区域压痛,属于中医的“石淋”、“腰痛”、“血淋”等范畴。目前西医对泌尿结石症的治疗尚无十分有效的办法,而中医治疗却取得了不错的疗效,本人所在医院地处山区,常见此病多发于青壮年。本人运用汤药排石为许多病人解除了痛苦,总有效率在70%左右。现将临床中医辨治本病的方法浅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湿热蕴结,注于下焦尿液受其煎熬,尿中杂质结为砂石。此种湿热蕴结所致的结石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突发小腹胀满、尿频、尿急、尿痛、舌红苔白、脉弦滑,西医认为多为下尿路结石或结石合并感染,中医主要治法为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1.2 脾肾亏虚脾虚则中气下陷肾虚则下元不固,影响水湿输布,膀胱气化而成石,临床主要表现为腰酸坠胀,精神困惫,舌淡、脉沉弱,西医认为多为病情持久、肾积水、肾功能受损者,中医主要治法为健脾益肾,扶正排石。

1.3 气滞血瘀尿流不畅,尿液滞留,杂质沉积,结为砂石。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肋隐痛或酸胀、局部有压痛、叩击痛、舌质暗、苔薄白、脉涩,中医主要治法为理气活血化瘀,通淋排石。

2 辨证治疗

2.1 清热利湿排石湿热蕴结下焦,煎熬津液成石,如《巢氏病源》记载:“石淋者,有如砂石,膀胱蓄热而成,正如汤瓶久在水中,底结白碱也”。清热利湿排石适用于湿热型患者,有腰部或少腹部疼痛持续,恶心呕吐,发热,有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短数不畅,灼热刺痛,或有血尿、脓尿,舌苔黄腻,脉滑数或

泌尿系结石的中医辨证治疗

泌尿系结石的中医辨证治疗 【关键词】泌尿系结石中医辨证治疗 泌尿系结石是临床常见疾病,泌尿系的各个部位,如肾、肾盂、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等都有可能生成结石,临床多出现腰腹痛,急性发作时易出现血尿、肾绞痛、肾区叩痛,或输尿管行经区域压痛,属于中医的“石淋”、“腰痛”、“血淋”等范畴。目前西医对泌尿结石症的治疗尚无十分有效的办法,而中医治疗却取得了不错的疗效,本人所在医院地处山区,常见此病多发于青壮年。本人运用汤药排石为许多病人解除了痛苦,总有效率在70%左右。现将临床中医辨治本病的方法浅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湿热蕴结,注于下焦尿液受其煎熬,尿中杂质结为砂石。此种湿热蕴结所致的结石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突发小腹胀满、尿频、尿急、尿痛、舌红苔白、脉弦滑,西医认为多为下尿路结石或结石合并感染,中医主要治法为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1.2 脾肾亏虚脾虚则中气下陷肾虚则下元不固,影响水湿输布,膀胱气化而成石,临床主要表现为腰酸坠胀,精神困惫,舌淡、脉沉弱,西医认为多为病情持久、肾积水、肾功能受损者,中医主要治法为健脾益肾,扶正排石。 1.3 气滞血瘀尿流不畅,尿液滞留,杂质沉积,结为砂石。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肋隐痛或酸胀、局部有压痛、叩击痛、舌质暗、苔薄白、脉涩,中医主要治法为理气活血化瘀,通淋排石。 2 辨证治疗 2.1 清热利湿排石湿热蕴结下焦,煎熬津液成石,如《巢氏病源》记载:“石淋者,有如砂石,膀胱蓄热而成,正如汤瓶久在水中,底结白碱也”。清热利湿排石适用于湿热型患者,有腰部或少腹部疼痛持续,恶心呕吐,发热,有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短数不畅,灼热刺痛,或有血尿、脓尿,舌苔黄腻,脉滑数或

谈谈尿道结石的中药治疗方

谈谈尿道结石的中药治疗方 *导读:尿道结石有很多种治疗方法,其中尿道结石的中药治疗是其中疗法好,治愈率高的一种疗法。…… 尿道结石的中药治疗 尿道结石有很多种治疗方法,其中尿道结石的中药治疗是其中疗法好,治愈率高的一种疗法。 经我国古代医学家数千年的应用和总结,有很多中药方剂被用于治疗尿石症,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对湿热蕴结证湿热较甚者用八正散加减,对湿热不甚者用石苇散加减,对气滞血瘀证常用化瘀尿石汤,对脾肾亏虚者用六味地黄汤、补中益气汤等等。但在目前情况下,尿石症治疗是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中医应用最多的是促进排石、提高排石率。 西医在促进排石方面尚无理想的办法,一般情况下仅能行抗炎、解痉及对症处理,依靠输尿管自身的蠕动及尿液的冲刷来排石。而中药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此时常可在以上抗炎、解痉及对症处理的基础上加用中药,促进排石。现在临床上所用的“排石汤”品种繁多,但药剂大同小异,主要以清热利湿理气药物组成,适合于停留时间短、周围无明显炎症、粘连的输尿管小结石,横径;0。6cm效果更佳,据统计排石率明显高于单纯西医治疗。过去对较大的结石用中药排石效果不佳,而体外冲击波碎石的应用使较大的结石被粉碎成小结石,此种结石粉碎后如排出不及常

有形成“石街”的可能,因而也常在碎石后应用中药促进排石,使结石排尽率明显提高,石街形成减少,也使中药排石的应用范围有所扩大。 对于较大的结石(;0。6cm×lcm),尤其是停留时间长,周围有明显炎症、粘连、肉芽组织包裹,并伴有不同程度肾积水者,再使用上述“排石汤”清热、利湿、理气难以奏效,反而会因其利尿作用加重肾积水,危害肾功能。对此类结石除常规予抗感染治疗之外常可用“化瘀尿石汤”治疗。实验研究发现化瘀尿石汤可抗炎性肉芽肿,抗纤维组织增生,增加输尿管的蠕动频率、幅度,而不伴有利尿作用。据报告对大于0。6cm×1cm,小于1cm×2cm 的上尿路结石,排石率达65%,总有效率达85%。对此类周围有粘连包裹的结石即使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效果也不佳,由于结石被包裹,结石虽已粉碎,却难以排出,此时再联合应用化瘀尿石汤而常可取得明显效果。 溶石疗法在西医中也经常应用,但主要针对尿酸结石和胱氨酸结石,通过碱化尿液溶石效果理想,而对磷酸钙、草酸钙结石则效果不佳。在用化瘀尿石汤治疗的上尿路结石中发现有16。7%的结石碎裂排出,甚至结石体积逐渐缩小、消失;偏光显微镜检查发现中药治疗排出的结石有磷酸盐脱失,二水草酸钙菱形结晶减少,一水草酸钙晶体所占比例增多的现象,提示“化瘀尿石汤”可能对已形成的磷酸钙、草酸钙结石有溶解作用。 在预防结石形成方面,中药更显示了肯定的效果

泌尿系结石专家共识(DOC)

前言 尿石症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患病率高达 5-10%,在我国尿石症患者占泌尿外科住院病人的近四分之一,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近年来我国泌尿外科发展迅速,结石的各种治疗方法基本上已与国际接轨,但治疗方法的选择尚未进行规范化,导致部分医院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随心所欲,或者根据其医疗条件选择治疗方法的问题。为了规范结石的治疗,我们将 2006 年欧洲泌尿外科学会公布的泌尿系结石诊疗指南进行了编译和整理,希望对我国的尿石症治疗的规范化有所帮助。 中华泌尿外科学会泌尿系结石学组 二〇〇六年六月 目录 1 背景 1.1 参考文献 2 分类 2.1 结石患者分类 2.2 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 2.3 参考文献 3 诊断 3.1 影像学检查 3.1.1 造影剂过敏 3.1.2 二甲双胍 3.1.3 肾功能不全 发生肾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 碘的剂量 3.1.4 未治疗的甲状腺功能亢进 3.1.5 参考文献 3.2 结石成分分析 3.2.1 参考文献 3.3 生化检查 3.3.1 急性期检查 3.3.2 尿液检查项目(寻找结石形成危险因素) 3.3.3 对检查项目的评价 3.3.4 参考文献 4 结石大小 4.1 参考文献

5 肾绞痛的治疗 5.1 镇痛 5.1.1 非甾体消炎药(NSAIDs) 5.1.2 预防肾绞痛复发 5.1.3 双氯芬酸钠对肾功能的影响 5.2 参考文献 6 取石的适应症 6.1 参考文献 7 肾结石的取石 7.1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 7.1.2 ESWL 治疗巨大肾结石 7.1.2.1 结石所在位置 7.1.2.2 结石大小 7.1.2.3 结石成分和硬度 7.1.2.4 参考文献 7.2 肾结石经皮肾碎石术 7.2.1 并发症 7.2.2 参考文献 7.3 鹿角形结石的治疗和结石大小的重要性 7.3.1 ESWL 7.3.2 经皮肾镜取石术(PNL) 7.3.3 ESWL 联合 PNL 7.3.4 经皮手术与 ESWL 的比较 7.3.5 参考文献 7.4 肾结石开放手术取石 7.4.1 开放性手术适应症 7.4.2 手术操作 7.4.3 参考文献 7.5 药物溶石 7.5.1 感染性结石 7.5.2 磷酸氢钙结石 7.5.3 胱氨酸结石 7.5.4 尿酸结石 7.5.5 草酸钙和尿酸铵结石 7.5.6 参考文献 7.6 肾结石治疗方法的介绍

2015 EAU 泌尿系结石治疗的热点与争议

Platinum Priority –Editorial Referring to the articles published on pp.x–y of this issue Contemporary Management of Stone Disease:The New EAU Urolithiasis Guidelines for 2015 Matthew Bultitude a ,*,Daron Smith b ,Kay Thomas a a Stone Unit,Guy’s and St.Thomas’NHS Foundation Trust,London,UK;b Stone /EndoUrology Unit,University College Hospital,London,UK In this month’s issue of European Urology ,two major components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rology guidelines are summarised regarding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and the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urolith-iasis [1,2].The low level of evidence for many of the reference statements demonstrates the paucity of high-quality randomised trials available in stone disease,making this expert consensus all the more important for guiding current practice. The diagnostic guidelines are clear.Although ultraso-nography is the primary diagnostic tool,it remains user dependent,with a range of sensitivities from 19%to 93%.Noncontrast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NCCT)is the standard for investigation of acute flank pain,with dose-reduction techniques offering high sensitivity (97%)and specificity (95%).Radiation exposure reference ranges are given,demonstrating that low-dose NCCT achieves similar doses to kidney,ureter,and bladder x-ray (0.97–1.9vs 0.5–1.0mSv).Computed tomography (CT)scanning also allows assessment of Hounsfield units (HU),which may be helpful in planning treatment;the guidelines suggest that >1000HU are less likely to be fragmented with shockwave lithotripsy (SWL).An aspect not addressed is the potential for dual-energy CT to assess stone composition.This type of technology may be helpful in the future not only for directing surgical therapy but also for identifying stones suitable for medical dissolution with alkalinising agents.Diagnostic imaging in pregnancy is a challenging situation,and ultrasound remains the imaging method of choice,wit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s a second-line option,but these updated guidelines now include low-dose CT scanning as the final option in selected cases.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re clearly super-ior to opiate medication for the acute stone episode [3],and prescription of these drugs should be first line if no contraindication exists.Readers,however,should be aware of evolving literature regarding cardiovascular side effects,a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have recommended that systemic diclofenac should be contraindicated in patients with ischaemic heart disease,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cere-brovascular disease,and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due to the risk of thrombotic events [4].Naproxen and ibuprofen may have lower risk. Medical expulsive therapy (MET)has become widely adopted since publication of the meta-analysis of trials in 2006[5],and this is reflected in these guidelines,which advocate MET to facilitate spontaneous passage and to reduce painful episodes.A recent large multicentre randomised trial of 1167patients [6],however,may change future guidance on MET.This trial showed no benefit from MET with tamsulosin or nifedipine versus placebo for stone passage,analgesic use,or time to stone passage.Although this is a single trial,it had more patients than the meta-analysis data,and significant weight needs to be given to this paper when deciding whether to continue to offer MET for ureteric stones. An issue discussed in both guidelines [1,2]is the management of asymptomatic calyceal stones.The evi-dence base remains poor,with the risk of symptomatic episode or need for intervention quoted as 10–25%per year.Although observation of tiny stones seems sensible for most,many would not observe stones of up to 15mm in size,as suggested in the guideline;clearly,treatment needs to be tailored to the individual patient.Active treatment of E U R O P E A N U R O L O G Y X X X (2015)X X X –X X X a v a i l a b l e a t ww w.s c i e n c e d i r e c t.c o m j o u r n a l h o m e p a g e :w w w.e u r o p e a n u r o l o g y.c o m DOIs of original articles:https://www.360docs.net/doc/0315234346.html,/10.1016/j.eururo.2015.07.041,https://www.360docs.net/doc/0315234346.html,/10.1016/j.eururo.2015.07.040. *Corresponding author.Stone Unit,2nd Floor,Tower Wing,Guy’s Hospital,Guy’s and St.Thomas’NHS Foundation Trust,Great Maze Pond,London SE19RT,UK.Tel.+442071889099. E-mail address:matthew.bultitude@https://www.360docs.net/doc/0315234346.html, (M. Bultitude). https://www.360docs.net/doc/0315234346.html,/10.1016/j.eururo.2015.08.010 0302-2838/#2015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rology.Published by Elsevier B.V.All rights reserved.

泌尿系结石诊疗指南

泌尿系结石诊疗指南 前言 尿石症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患病率高达5—10%,在我国尿石症患者占泌尿外科住院病人的近四分之一,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近年来我国泌尿外科发展迅速,结石的各种治疗方法基本上已与国际接轨,但治疗方法的选择尚未进行规范化,导致部分医院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随心所欲,或者根据其医疗条件选择治疗方法的问题。为了规范结石的治疗,我们将2005年欧洲泌尿外科年会公布的泌尿系结石诊疗指南进行了编译和整理,希望对我国的尿石症治疗的规范化有所帮助。 中华泌尿外科学会泌尿系结石学组 二OO五年十月 目录 1 简介 (1) 2 结石患者分类 (1) 3 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 (2) 4 诊断 (2) 4.1 影像学诊断 (2) 4.2 实验室检查 (3) 5 治疗 (5) 5.1 缓解疼痛 (5) 5.2 取石 (6) 5.2.1 术前评估 (6) 5.2.2

治疗方法选择 (6) 5.2.3 输尿管结石的治疗原则 (7) 5.2.4 肾结石取石的基本原则 (9) 5.3 钙结石的预防措施………………………………… (10) 5.4 钙结石的药物治疗 (11) 5.5 尿酸结石的药物治疗 (12) 5.6 胱氨酸结石的药物治疗 (12) 5.7 感染性结石的药物治疗 (13) 6 总结 (13) 1.简介 泌尿系结石在临床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一个人一生患结石的风险在5—10%之间。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两者比率约为3:1,发病高峰年龄为40-50岁。任何类型结石都有可能复发,而且在临床上复发性结石多见,是治疗和预防的重点。 2.结石患者分类 基于结石的化学组成和疾病的严重程度,我们可以将结石患者分为不同类型(见表1)。 表1:结石患者分类 描述缩写感染性结石 INF 非钙结石尿酸/尿酸钠/尿UR 胱氨酸结石 CY 发结石患者,无残余结石S 0 初发结石患者,有残余结石 S res 钙结石复发结石患者,病情轻度,无残余结石S m-0复发结石患者,病情轻度,有残余结石S m-res 复发结石患者,病情重度,有或无残余结R s

中医散、汤并用治疗尿路结石

中医散、汤并用治疗尿路结石 发表时间:2009-06-23T15:10:30.8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3月第6卷第9期供稿作者:于洋[导读] 排石率达90.3 %,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经济实惠,患者易于接受,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中医散、汤并用治疗尿路结石于洋 (五常市人民医院黑龙江五常 150200) 【中图分类号】R25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09-0203-02 【摘要】我院1994年~2008年期间,应用中药化石散、排石汤口服治疗泌尿系结石(直径<10mm〉,排石率达90.3 %,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经济实惠,患者易于接受,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关键词】化石散排石汤泌尿系结石临床应用尿路结石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较大的结石多采用手术,碎石等疗法治疗,而对于直径小于10mm以下的结石,目前大多采用中药治疗。我院1994年~2008年期间,应用中药“化石散、 “排石汤”口服治疗泌尿系结石(直径<10mm〉疗效非常满意,现将资料完整的83例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中男52例,女31例,年龄15-71岁,平均年龄38. 7岁,在临床上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的腰痛,血尿(肉眼或镜下)均有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经X线KUB平片或 B超检查,均提示尿路结石且结石直径<10mm,部分病例B超提示肾盂积水,其中单发结石55例,多发结石28例,其中肾结石37 例,输尿管结石43例,膀胱结石3例。 2 治疗方法 经临床确诊后,即按下列程序进行治疗:①口服化石散。化石散组成:消石45克滑石55克琥珀10克王不留行5克维生素B650片等。消石须经过特殊炮制,滑石须烘干,王不留行要烘干,以不开花为度,以上诸药研细混匀为一料,均分十四等份,每日早晚各服一次,7天为一疗程,用药期间忌饮酒,不主张大量饮水,疼痛重者可用止痛药,如杜冷丁,凯扶兰等,忌用阿托品,维生素K3,654-2等缓解平滑肌痉挛药。②口服排石汤。此方即八正散加威灵仙30克,白茅根30 克,金钱草50克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温服,七剂为一疗程。③在排石治疗期间,鼓励患者多食核桃仁、黑木耳。④在治疗期间患者自身在排尿时仔细寻找结石标本,作为排石依据。 3 治疗结果 患者经过7~21天的治疗,其中75例患者在7~21天内排除结石,排石率达90.3%,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疗效满意,全部患者在治疗中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 4 病案举例 杜某,男,32岁,法官,1998年4月1日就诊,患者于 5天前突然发病就诊于某医院,经B超检查,诊断为双肾多发结石,其中最大者0.6×0.8cm,左肾盂积水,经治疗未见好转,经人介绍而来诊,初诊证见:腰痛阵发,痛引少腹及股阴部,面色苍白,额出冷汗,排尿时淋漓涩痛,尿色红赤,舌红苔白脉弦涩,尿检红细胞(+++)诊为石淋(尿石证),治宜清热利湿,溶石排石,排化石散一料,排石汤七剂,服药3剂后,症状明显好转,开始排石,药服完时已排出砂石3块,其中最大者0.7cm×0.4cm,嘱患者继服此药一料,又排除砂石一块,全部症状消失而痊愈,复查B超双肾正常,未见剩余结石而告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5 讨论 尿路结石在中医属石淋范畴,在本组应用了化石散、排石汤进行治疗,化石散中之消石,又称硝石,火硝,系矿物硝石经加工炼制而成的结晶。《中国医学大辞典》言其“消胆中结石,膀胱中结石,”我们认为硝石之性温散宣利升水中之火,最善驱逐阴浊结滞,推陈致新而无微不至,可治阴水五淋,而尤以治石淋为其长,为柔金化石,攻坚散积之神品,故《石药尔雅》称之为化金石,今医多畏之而不用,实为可惜。本品性善化诸石而不伤正且化石消溶之力颇猛,实为方中必不可少之药。据我们体会,消石在应用时应详细的炮制,炮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疗效,不经炮制直接应用基本无效。滑石:中医认为有利尿作用,其所含镁可能有减少尿路刺激和增加草酸钙结石溶解度作用。琥珀重镇止痛止尿血,王不留行活血通径,引结石下行,维生素B6可纠正氨基酸的代谢紊乱,降低内生性草酸,以上诸药合用,共奏化石溶石之功。排石汤系以八正散为主方清热通淋,排石,加入了治结石要药金钱草,以增溶石排石之功。威灵仙:据药理学研究有增强泌尿系平滑肌蠕动以推动结石下行,白茅根应用主要是取其止血功能,同时我们应用核桃仁、黑木耳两味进行食疗,二药均具有较好的溶石作用,应用化石散,排石汤治疗尿路结石,排石率高达90.3%,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经济实惠,易于患者接受,临床疗效满意,特别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泌尿系结石的药物治疗

尿酸结石的药物治疗 尿酸结石在尿路结石中所占的比例,国外报告为10-15%,国内报告为14-24%。发病率仅次于草酸钙结石。多年来,对尿酸结石的药物治疗已日趋完善,大多数尿酸结石可以采用溶石治疗。现已证实,高尿酸尿、尿量不足和持久性酸性尿是促发尿酸结石形成的因素,而逆转上述三个因素是防治尿酸结石的基础。 一、饮食控制 为降低尿尿酸,应采取低嘌呤饮食即严格限制鲜肉、鱼、禽类及肝肾胰等动物内脏的摄入,白菜、胡桃和栗子也应减少。禁饮烈性酒,因其可加重高尿酸血。增加尿量可以降低尿中尿酸的浓度,减少尿酸沉淀,促进小结石排出,也有利于感染尿的引流。每日尿量要求2—3升。 二、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目的减少尿酸过度生成,提高尿pH而增加尿酸的溶解度。 (一)别嘌呤醇控制高尿酸尿及可能存在的高尿酸血症。正常血尿酸应少于6.5mg%,24 小时尿尿酸应少于750mg。防治时首先应采用饮食控制,避免高嘌呤饮食。如饮食控制的效果欠佳,则需采用别嘌呤醇治疗。 别嘌呤醇是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阻断次黄嘌呤向黄嘌呤及黄嘌呤向尿酸的转化过程。和尿酸相比,次黄嘌呤和黄嘌呤在尿中的溶解度较高,罕见产生结石,但黄嘌呤大量排泄时亦可形成黄嘌呤结石。别嘌呤醇的另一作用方式是抑制核苷酸合成,最终导致尿酸生成减少。口服别嘌呤醇后迅速吸收,2/3在肝脏经黄嘌呤氧合酶代谢为羟基嘌呤,后者经肾脏排泄。半衰期为2—3小时,在肾功减退的病人亦很有效。别嘌呤醇剂量应根据血清尿酸及24小时尿尿酸水平而决定。一般为300mg/d。因为多数尿酸结石病人限制饮食后,尿尿酸恢复正常,故不必常规应用别嘌呤醇。别嘌呤醇只用于严重高尿酸尿和或伴有高尿酸血症的病人。 别嘌呤醇的常见副作用为皮疹伴寒战发烧,还可诱发急性痛风等。因为别嘌呤醇可能有致畸作用,故禁用于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二)碱化尿液药物碱化尿液是溶解和预防尿酸结石的关键。尿酸是一种弱有机酸,pKa 为5.5。在溶液中尿酸以两种形式存在即相对不溶的游离尿酸和相对溶解的尿酸盐离子。尿pH决定着这两种形式的比例。pH升高,尿酸则转变为易溶于水的尿酸盐离子。例如,尿酸的溶解度随尿pH升高而增大。尿pH5.0时,尿酸溶解度为60mg/L;pH6.0时则为200mg/L;pH7.0时为1580mg/L。由此可见,尿液碱化时,不易溶解的尿酸转化为易溶解的尿酸阴离子。当尿pH接近7.0时,不仅可溶解尿酸结石,而且可防止结石复发。但铵的尿酸盐例外,其性质与感染性结石相似。 尿液碱化溶石的方法包括口服、静脉和局部灌注法三种。 1.口服药溶石这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病人完全可以在门诊治疗。门诊病人应学会自己测

刘汇川老中医治疗尿路结石的经验

刘汇川老中医治疗尿路结石的经验 (2010-11-26 16:17:42) 转载▼ 分类:中医临床-外、骨伤风湿科 标签: 健康 尿路结石是指一些晶体物质(如钙、草酸、尿酸、胱氨酸等)和有机基质(如基质A、酸性黏多糖等)在泌尿系统中的异常聚集\[1\],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及尿道结石。以不同程度的腰腹疼痛、血尿、尿中排出砂石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为泌尿外科常见病,人群患病率约为1%~5 %,每年发病率为0.04%~0.30%;复发率很高,10年约为50 %,两次发病间期平均为9年\[2\]。结石梗阻或反复感染可导致肾积水、梗阻性肾病及肾衰竭等严重并发证,危害很大。因此,如何防治本病是当今中西医的重大任务。尿路结石属中医学的“石淋”、“血淋”范畴。中医药防治本病已有悠久的历史,如《中藏经·论诸淋及小便不利》中记载:“砂淋者,脐腹中隐痛,小便难,其痛不可忍,须臾从小便中下如砂石之类,有大者如皂子,或赤或白,色泽不定。”《医宗必读·诸淋证治》曰:“石淋清其积热,涤去砂石,则水道自利,宜神效琥珀散、如圣散、独圣散,随证选用。”资阳市名老中医刘汇川在总结古人经验的基础上,自拟金甲排石汤治疗该病,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疗效。笔者曾师从刘老学习,颇有心得,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刘老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即肾气不足,“标实”指膀胱湿热壅盛,瘀血阻滞。肾主水,司二便,肾气不足则主水功能失调,又无力助膀胱气化,从而导致小便不利,使各种秽浊之物聚集于下焦,为结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肾气不足,则外来的湿热之邪易于侵袭肾系;又因患者饮食不节,过食辛辣与肥甘厚味或嗜酒,湿热内生并流注于下焦;湿邪易阻滞气机,导致血行不畅,瘀血停留于下焦。如此,下焦之秽浊之物、湿热之邪与瘀血相互交结,日久则形成结石。结石的形成又进一步加重肾与膀胱气化功能的损伤;结石又易阻滞气机,损伤脉络,而“离经之血便为瘀”,因此结石可加重下焦湿热与瘀血的瘀结。如此恶性循环,使结石不断发生与成长。总之,本病以肾虚为本,以湿热及瘀血为标,而结石既是病理产物,又是促进病情发展的关键因素。 2 治则方药 基于以上病因病机,治疗上当宗“坚者削之,客者除之……留者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与“宜乎急攻”(《中藏经·论诸淋及小便不利》)的原则,着眼于“通”,即重在通淋排石、清热利湿与活血逐瘀;同时不忘其本虚,兼以补肾,这样既可助邪排出,又可防邪复入。金甲排石汤即依此原则而立。金甲排石汤药物组成:金钱草30 g、穿山甲12 g、鸡内金15 g、海金沙20 g (另包煎)、石韦15 g、冬葵子30 g、泽泻12 g、琥珀9 g(研细末分次冲服)、益母草18 g、芒硝12 g(分次冲服)、怀牛膝15 g、核桃仁18 g(分4次服)、生甘草3 g。方中金钱草利水通

泌尿系结石治疗指南

宁国市中医院泌尿系结石治疗指南 一、肾结石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 1、肾结石治疗的总体原则是解除痛苦、解除梗阻、保护肾功能、有效去除结石、 治疗病因、预防复发。 2、保护肾功能是结石治疗的中心。 3、具体的治疗方法需要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二)严重梗阻的紧急处理 1、梗阻合并感染可造成肾积脓、高热甚至感染中毒性休克 处理:(1)广谱抗生素。 (2)抗生素控制无效则在B超或CT引导下行经皮肾穿刺造瘘,充分引 流,同时根据血培养或脓液培养及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3)留置输尿管导管或支架管亦有一定效果,但可能因脓液稠厚而引 流不畅,若体温3天仍得不到控制,需行肾穿刺造瘘。 2、梗阻合并肾功能不全、少尿甚至无尿 处理:(1)留置输尿管支架管; (2)若插管失败,则行超声引导肾穿刺造瘘。 (3)双侧梗阻急诊只需处理肾实质好的一侧即可。 (4)上述处理后视情况行急诊血液透析。 待感染控制,肾功能恢复后再处理结石。 (三)肾绞痛的治疗 1、肾绞痛急性发作期可以适当限制水的入量,利尿药和大量饮水可加重肾绞痛。 2、药物治疗 (1)一级镇痛药物为非甾体类镇痛抗炎药物:双氯芬酸钠,50mg,口服、布洛芬(芬必得),0.3,口服、吲哚美辛栓(消炎痛),100mg,肛塞。 (2)二级镇痛药物为非吗啡类中枢镇痛药:曲马多,50mg,口服。 (3)三级镇痛药物为阿片类镇痛药:二氢吗啡酮(5~10mg,肌肉注射)、哌替啶(50~100mg,肌肉注射)、强痛定(50~100rng,肌肉注射)等。阿片类药物在治疗肾绞痛时不应单独使用,一般需要配合阿托品、654-2等解痉类药物一起使用。 (4)解痉药:①M型胆碱受体阻断剂,常用药物有硫酸阿托品,0.3-0.5mg,皮下、肌内或静脉注射和654-2,10mg,口服、肌内或静脉注射;②黄体酮,20mg,肌内注射;③钙离子阻滞剂,硝苯地平,10mg,口服或舌下含化;④α-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0.2mg,口服)。 对首次发作的肾绞痛治疗应该从非甾体抗炎药开始,如果疼痛持续,可换用其他药物。吗啡和其他阿片类药物应该与阿托品等解痉药一起联合使用。 3、此外,针灸刺激肾俞、京门、三阴交或阿是穴也有解痉止痛的效果。 (四)排石治疗 去除肾结石的方法包括排石、溶石、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输尿管镜碎

国医大师朱良春治疗泌尿结石药方

国医大师朱良春治疗泌尿结石药方 尿结石又称为尿石症,尿路结石,是最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之一。发病原理尚不明确,但应与现代生活环境与饮食习惯有关,泌尿系结石已成现代人常见的疾病,不痛则已,痛则令人抓狂。不是所有的泌尿系结石都有手术治疗、碎石的指证,故对于一部分保守治疗患者来说,更多的治疗手段显得越发重要。 【病因病机】 本病病位在肾和膀胱,与肾、肝、脾、膀胱等脏腑有关。病因多由湿热蕴结下焦,煎熬尿液,日久尿中杂质结成砂石;也可因气火郁于下焦、肾虚,导致膀胱气化不利,泌尿功能失常,形成结石;若疾病迁延不愈,则热伤阴津,湿遏阳气,出现脾肾两虚,气滞血瘀等正虚邪实的病证。 西医认为,结石的病因复杂,大致可分为三类。(1)局部病因:①尿淤积:尿路梗阻引起的尿淤积,导致尿中晶体或其他颗粒滞留而形成结石:尿路梗阻往往继发感染,形成所谓“感染石”,多为磷酸钙和磷酸镁铵石,结石的出现又加重梗阻,造成恶性循环。长期平卧位,不利于尿液引流,还可导致骨骼脱钙,增加结石形成的机会。 ②感染:有些细菌可分解尿素产生氨使尿碱性化,促进磷酸盐析出,形成磷酸镁铵结石。感染时细菌坏死组织和脓块等可成为结石的核心。结石易继发感染,造成恶性循环,使结石增大或形成多发结石。③异物:尿路的异物如导尿管、丝线,由于经常与尿液接触,日久也可形

成为结石的核心。(2)新陈代谢紊乱:①钙代谢紊乱:高血钙可引 起高尿钙,形成含钙的结石,约占全部尿石的90%。高血钙和高尿 钙可由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所致。此激素既增强骨细胞的溶骨作用,使骨骼钙进入血循环,并提高肠管对钙的吸收,使血钙升高;又作用于肾脏,降低磷酸盐的再吸收,增加尿内磷酸盐排出,因此血磷显著降低。通常血钙和血磷的乘积为一常数,血磷降低则导致血钙升高,因此约60%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可以引起高尿钙,发生肾结石。肾 结石病人中2%—16.5%由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引起。其他如乳碱综 合征、维生素D中毒、恶性肿瘤、皮质醇增多症和原发性高尿钙症等,均可引起高血钙和高尿钙而形成尿石。②尿酸代谢紊乱:原发性者多见于痛风,目前发现先天性酶的异常导致嘌呤代谢紊乱。继发性者见于白血病、肿瘤等,尤其抗癌治疗过程中大量细胞破坏时,在浓缩的酸性尿中尿酸析出可形成结石。③黄嘌呤代谢紊乱:由于黄嘌呤氧化酶缺乏,也可导致黄嘌呤结石,但很罕见。④胱氨酸代谢紊乱:常见于先天性胱氨酸尿的病人,由于肾小管再吸收功能异常,尿中数种氨基酸含量均增高,而不易溶解的胱氨酸晶体析出形成结石。⑤营养紊乱和维生素缺乏:婴幼儿可因营养缺乏而发生膀胱结石。动物实验中,维生素A缺乏可使尿路上皮角化、脱屑,成为结石核心。而成人的含钙结石和尿酸肾结石却与进食过多的乳制品、肉类、糖类有关。⑥肾小管性酸中毒:是一少见的肾小管疾病,系远端肾曲管排出H??的功能障碍(Ⅰ型),或近端肾曲管再吸收碳酸氢盐功能障碍(Ⅱ型)所致,病人因酸中毒,引起骨骼脱钙,钙自尿路排出而形成肾结石。Ⅰ型最

泌尿系结石中医治疗十法

泌尿系结石中医治疗十法 发表时间:2016-03-01T16:01:38.75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8期作者:高振中[导读] 山东省胶州市人民医院泌尿系结石是泌尿系常见疾病,包括肾、输尿管及膀胱结石,临床常见肾区隐痛。 山东省胶州市人民医院 266300泌尿系结石是泌尿系常见疾病,包括肾、输尿管及膀胱结石,临床常见肾区隐痛;或腰腹部剧痛,伴恶心呕吐、大便次数增多;或小腹疼痛,伴尿频、尿急、尿痛、尿血等症状。其发病与地理、水源、遗传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体外碎石、膀胱镜取石、微创手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本病的近期治愈率,但术后复发一直困扰着人们,还没有达到彻底的预防和根治。因此积极探索中医药治疗,仍是今后临床和科研的主要任务。泌尿系结石属于中医“淋证”范畴,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观察,发现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多为膀胱湿热蕴结日久,炼液成石,若有形之邪实瞬时阻遏气机,气机升降失宜,则腰腹剧痛、恶心呕吐等;结石日久,耗气伤阴、损伤脉络,则肾区隐痛、神疲乏力、消瘦尿血等。针对泌尿系结石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运用以下十法,可取得理想效果。 一、清热利尿排石法结石的形成主要为湿热日久、炼液成石,因此清热利湿排石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主要和常用方法,此法主要适应于结石发病时间短、直径不超过1厘米,伴或不伴有尿路刺激症状,常用中药如金钱草、海金沙、石韦、瞿麦、车前子、木通、泽泻等。现代研究已证实,本组药物多具有利尿作用,服后可使尿量增多,有利于冲刷结石,促使其下行排出,并可增加输尿管蠕动、消除尿路感染。 二、行气导滞通腑法结石一旦形成,作为有形之邪实,阻于尿路,又可进一步郁闭气机。尿路梗阻,又是促发感染的因素,因此行气导滞通腑法,亦是泌尿系结石的常用治法,此法主要针对近期肾绞痛频发,伴有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道症状者,常在清热利尿排石的基础上合用本法,常用药物枳实、厚朴、生大黄、芒硝、木香、沉香、乌药、川楝子等。有关研究提示行气导滞通腑法,可通过增加胃肠的蠕动来促使输尿管蠕动而有利于结石排出。 三、活血化瘀散结法结石之形成,病程较长,久病多瘀,且有形之邪,每多导致气滞血瘀水停络伤。临床病理检查提示,若结石在同一部位停留超过3个月,则可见结石周围纤维组织增生,甚至在结石表面形成一层纤维组织的包膜,而且输尿管璧狭窄,失去扩张余地,结石排出的可能很小。结石对肾盂、输尿管、膀胱内皮细胞的损伤、疤痕形成,也是结石难以排出或再生的原因。现代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能有效抑制疤痕组织中纤维母细胞的胶原合成功能,降低与胶原合成关系甚为密切的酸性粘多糖在血清中的浓度,并能改善微循环,对炎症增殖期的功能模型有促进炎症吸收、减少炎性组织增生的作用。常用药物有益母草、蒲黄、琥珀、三棱、莪术、穿山甲、地龙、水蛭、虎杖、王不留行、川牛膝、红花、桃仁、皂角刺、山慈菇等。动物实验证实,活血化瘀药在增加输尿管的蠕动次数和力量方面,作用持续时间较清利药为长。 四、健脾补气排石法平素脾气不足,复又结石形成,或结石日久,有形之邪实,耗伤正气,临床除结石外,往往兼有神疲、乏力、气短、腹胀、便溏等症状。实践体会在清利排石的同时,加用健脾益气之药,往往能鼓舞正气,气足则推动有力,并能升清降浊,有利于结石的排出,此法主要适应于结石病程较长,或体质较弱的患者,常用药物如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等。 五、补肾温阳排石法老年体质较差,平素肾阳不足;或结石嵌顿,水湿停留;或过用苦寒清利之品,损伤肾阳,出现形寒肢冷、腰膝冷痛、夜尿较多等。此时治疗宜在清利的基础上加用补肾温阳、化气行水的药物,本法多用于结石伴有肾积水,或病久肾阳虚弱者。常用药物附子、肉桂、淫羊藿、干姜、小茴香等,实验证明补肾温阳方药对动物肾积水模型在减少肾内结石数目,改善肾小管扩张程度,提高肾盂内压和增强输尿管蠕动方面,其作用均优于单纯利水药。 六、滋阴增液排石法平素肾阴不足之人患结石病,或结石日久,耗伤肾阴,往往虚实夹杂,既有湿热内蕴,又有肾阴亏虚,治疗时应在清利的同时,加用滋养肾阴的药物,如生地黄、熟地黄、山茱萸、天冬、枸杞子等,使肾精足则水自行,有利于结石的排出,有增水行舟之意。由于阴虚易生内热,故还应注重清降虚火,如用黄柏、知母滋阴降火,川牛膝导火下行等,以期达到扶正而不助邪,祛邪而不伤正的目的。 七、清热解毒排石法若湿热蕴结成毒,结石病并见发热、体温升高者,宜在清热利湿的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药,如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蒲公英、败酱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待热毒清解,输尿管炎症水肿消退,则有利于结石的排出。 八、溶石化石法中药溶石化石,由来以久,确有疗效,有许多文献报道,常用中药鸡内金、鱼脑石、核桃、威灵仙。当地民间就有鸡内金、核桃为细末口服防治结石病的验方。威灵仙原用于治疗鱼骨梗候,有化鱼骨及舒缓平滑肌痉挛的作用,现广泛用于结石病,有化石、解除平滑肌痉挛及止痛作用,现代研究发现,此类中药能提高尿液拮抗结石生长和聚集的活性,降低尿液钙质及草酸盐的含量,防止肾内微小结石形成。 九、滑窍动石法结石形成后,作为有形之邪实,阻塞窍道,往往致其涩滞不畅,经久难排。临床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滑利窍道的药物,有利于结石的排出,常用药物有滑石、冬葵子、车前子等。对于难排之结石,可考虑加用升提、引降、虫类走窜之品,以求涩滞之石有所松动,以便排出体外,常用作动石的药物有升麻、川牛膝、地龙等。 十、清利防石法

为什么黄体酮注射液用治疗泌尿系结石

……………………………………………………………最新资料推 荐………………………………………………… 为什么黄体酮注射液用治疗泌尿系结石? 黄体酮+安定用于肾结石引起的肾绞痛: 肾绞痛发作时患者常难以忍受,非常痛苦,喊叫不止,静推安定后患者立即进入半睡眠状态,肌注黄体酮后可解除尿路平滑肌痉挛,所以止痛效果显著。大剂量的黄体酮可使泌尿道平滑肌松弛,而使输尿管口扩大,有类似阿托品样的作用,此外,还能竞争性地对抗醛固酮的作用而促进钠、氯排出,产生利尿作用,有利于结石的排出,所以大剂量的黄体酮可用于辅助治疗尿路结石! 黄体酮的止痛机制为:(1)抑制醛固酮分泌,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对Na + 的重吸收,增加管腔内压促进结石排出; (2)可使输尿管平滑肌松弛、扩张,并使输尿管平滑肌出现有力的节律性蠕动,促使结石下降。另外黄体酮对交感神经活动有抑制作用,减少了从输尿管交感神经传入纤维的感觉冲动而起到镇痛效果。安定有抗焦虑、镇静和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从而减少了各种反射产生的不良后果。两者合用可镇静、解痉止痛,疗效肯定。用药60min后大部分病人的疼痛可完全缓解。 黄体酮长期使用可致月经减少、乳房胀痛、水钠潴留等; 安定的不良反应有嗜睡、头痛、恶心、幻觉等。本组病人给药后呼吸、血压、脉搏均正常,部分病人头晕,药理作用安全,但需注意安定静推速度应缓慢,否则可引起心血管和呼吸抑制。本法可解“燃眉之急”,但对引起肾绞痛的原发病需及时、正确治疗,如手术、碎石或内镜治疗,有文献报道黄体酮对于1cm大小的肾、输尿管结石有治愈作用。 治疗方法:黄体酮40mg肌注1次,安定10mg加入10%GS30ml静推,15min推完,立即起效,无效则加用其它解痉药或止痛药。

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体会 发表时间:2013-06-07T11:53:09.2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2期供稿作者:朱达明[导读] 泌尿系结石属中医学“石淋”、“砂淋”、“血淋”范畴[2],是引起肾绞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朱达明(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514437)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中药排石汤口服,结合西药维生素K3、阿托品,配合多饮水。结果:97例患者中治愈87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9%。结论:西药配合中药排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方法简单效果好。【关键词】中药排石汤中西医结合泌尿系结石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2-0345-02 泌尿系结石是临床常见病,笔者采用中西结合方法治疗尿路结石,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97例患者中男59例,女38例;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43岁。97例患者均经B超或X线检查及静脉肾盂造影确诊,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的石淋诊断标准[1]。97例中肾结石27例,输尿管结石49例,肾结石合并输尿管结石16例,膀胱结石5例,其中结石最多者5枚,最大者1.0cmx2.2cm。 1.2方法 中药治疗采用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为主,基本方药:金钱草,石苇、海金沙、滑石,车前子,木通,川牛膝,甘草,瞿麦,生鸡内金。随症加减:尿频、尿急、尿痛、尿道灼热者加黄柏、蒲公英、通草;尿血者加生地黄、藕节、白茅根、琥珀、大小蓟;肾绞痛者加白芍、木香、延胡索、鸡矢藤、地龙、元胡、蜈蚣;肾虚者加山芋肉、兔丝子;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厚朴;体弱气虚加黄芪,太子参,桂枝;恶心呕吐者加藿香、砂仁;结石大者加穿山甲、皂角刺。每日1剂,水煎服取汁500 ml,早晚饭后lh服用,半个月为1个疗程。同时予以维生素K3 8mg皮下注射,一日2次,阿托品0.5rng~1mg肌注。嘱病人多饮水,每日饮水至少1500~2500 ml,每次服药30 min后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加强运动排石,如跳跃运动或跑步。服药期注意观察小便情况,包括小便时有无疼痛、出血,是否通畅等,注意观察是否有排石。若结石尚未排出,继续服药。 1.3疗效判定标准 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确定的评定标准为依据[1]。痊愈:临床症状消失,结石排出,B超或X线复查无结石征象,肾积水消失。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结石部分排出,B超或X线复查结石缩小或下移或结石数量减少,肾积水明显减少或消失。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临床症状有好转,但结石位置和大小无变化。在进行治疗了一个疗程后或症状消失后,做B超或X线复查结石是否排出或原结石部位是否有变化或肾积水是否消失,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2 结果 经过1~2个疗程,治疗结果痊愈87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9%。结石排出时间6~31 d,平均(12.1±6.3)d。 3 讨论 泌尿系结石属中医学“石淋”、“砂淋”、“血淋”范畴[2],是引起肾绞痛的常见原因之一。病因比较复杂,可能与自然环境、社会条件、全身新陈代谢紊乱及泌尿系统本身的疾患有关。调查显示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喝酒者、少饮水者高于不喝酒者、多饮水者。《诸病源候论》有肾虚膀胱热之说。肾主水,肾虚,气化失司,湿浊停聚,蕴而化热,湿热蕴久,煎熬尿液,遂成砂石。治疗时应着眼于“通”。中医多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凉血止血并举,标本兼治。在排石通淋的用药基础上,加上补肾活血药,旨在增加排石通淋,补肾行滞化瘀之力。尿石症的治疗原则是宜先清利,继而溶石、排石并进,解郁化气,破血滋阴不可少,最后补脾肾,通补兼施。根据“留者攻之”、“坚者削之”、“积者行之” 的治疗原则,拟制排石汤基本方,根据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加减化裁,治疗泌尿系结石,效果显著。自拟排石汤以金钱草、海金沙、滑石、石韦、瞿麦、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利尿通淋;鸡内金健脾胃,化坚消瘀、溶石、消蚀结石,利于结石排出。滑石具有止痛通淋清热之功,且滑石为含镁矿物质,镁离子具有缓解平滑肌痉挛、扩张输尿管、止痛的作用。车前子可以降低尿草酸浓度,使肾钙含量显著降低,抑制肾脏草酸结晶沉淀,从而防止结石形成。白芍为我国著名的传统常用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芍药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记有“主邪气白芍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白茅根、石苇、瞿麦、海金沙可清热、凉血、利尿,增加尿量,间接促使输尿管蠕动增强,能推行结石下移,推动结石排出。古方有琥珀散治疗“砂、石淋”的记载,历代医家亦常用。琥珀之化气解郁,旨在破血散淤而溶石、化石。琥珀粉开郁行气,破血滋阴,化石溶石。川牛膝可补肝肾之气,又能强筋骨,凉血行血,可引药下行,直达病所。生地黄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功效。中药排石汤为清热凉血药,中药化石排石治疗要注重辨证施治,辨证分型用药,重在因人因石因部位而异,以提高结石的排出排净率。西药维生素K3、阿托品有增加和促进输尿管平滑肌蠕动并能解除其痉挛和扩张输尿管管腔,达到排石目的,同时又能止痛。值得注意的是如患者输尿管有粘连、狭窄、畸型、严重肾积水,造成肾功能不全或反复感染病例均不能选用口服中药排石,而应及早进行手术取石。 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方法简单,疗效好,其疗效优于单用一种药物的效果,且具有排石率、排净率高,且痛苦小、费用低等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求:南京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4. [2]张恩虎.实用临床中药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