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美术比较

中西美术比较
中西美术比较

中西美术比较

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得就是两大绘画体系,一就是以中国为代表得东方绘

画,一就是以欧洲为代表得西洋绘画。它们都就是人类得精神创造,但由于东西方生活环境、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哲学观念得差异,使得二者在艺术创造

与表现形式上形成了鲜明对照。

1·技法:空间

西洋画运用焦点透视营造空间,用明暗法造型,讲究立体感。

中国画运用散点透视营造空间,用线描造型,讲究平面装饰性。

中西绘画表现时空关系得一个重要差异,中国绘画通过引导观者得视线有洞而表达得,就是故事得诗情美感,西方绘画通过在空间形式中融入时间因素而再现得,则就是事件得事实过程。例如五代得顾闳中得(韩熙载夜宴图)与达芬奇得(最后得晚餐)就在同样得主题内容中更清晰得展示了这种差异“夜宴”得结构语言就是画面经营位置与观瞧得时间流程相与谐;“晚餐”则就是故事得典型瞬间与环境得空间构成相统一,一个就是让空间服从时间得逻辑,主要人物得形象在一个画面中多次出现,一个就是让时间服从空间得设计,用典型瞬间凝练故事得演变过程。中国注重留白,西洋画景物充实,按自然得秩序布满画面,呈现出大自然得真实境界。西洋画中也有虚实变化,但一般靠明暗层次得表现来处理,亮处、有形处实,无形处、阴影处虚。中国画有形也可以虚,无形也可以实。无形可实得空白就是中国画独特得构成手段。

2·光影

中国画得造型语言就是笔墨,西洋画得造型语言就是光影色彩,就是笔触。中国画基本上就是由线条与大块墨团、细碎墨点组成。而墨团与墨点只不过就是线得扩大与缩小。所以中国画就是线得艺术。它得形式美感,就是线条(包括墨点、墨团)交织而产生得音乐节奏得美感,即所谓“笔情墨趣”。西洋画尤其油画就是由光影明暗色调组成,西洋画得形式美感,就是由光色产生得韵律。

西洋画得空间构造、形象塑造就是借光影色彩与笔触表现,它渊源于古希腊,希腊雕刻给人一种真实得、浑圆立体、可以触摸得感觉,在阳光下呈现出有节奏得明暗与光影。戈雅:“在自然中那里找得到线呢?我所瞧见得只有一些暗得体与亮得体,由远而近得面与由近而远得面,我得眼睛从来瞧不到线,也瞧不到细部。”

3·题材

西画题材主要有三方面来源:

一就是古代神话,二就是基督教,三就是世俗生活,历史与战争题材也包括其中。中国画从商代到战国肖像就是人物画题材之一,秦汉至今取材多位历史人神话题材与宗教题材,自然风光。

4·绘画本质:

西画求形似,中国画讲神似可谓两者本质区别,中国国画以线造型西画以面

造型,中国画就是表现得而西方绘画则就是再现,中国画偏于精神得,西方绘画偏于

物质得。

5·审美评价

中国画得审美评价就是“气韵生动”,西洋画得审美评价就是“模仿”。所谓“气韵”,在自然就是生命得律动,在人生就是最高得意趣。画家如能把客观对象得风

貌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就就是一幅“气韵生动”得作品。模仿论就是西方写实主义艺术得灵魂,在其影响下,西洋画着意描绘事物得形貌,追求“以真为美”。达·芬奇:“最可夸奖得绘画就是最能形似得绘画。”所以西洋画重形似,重再现,重科学,人物形象个个貌似真人,有血有肉,服饰得质感、量感如生。

6·绘画创作:

中国美术绘画创作在主观与客观再线与表现,抒情与求真等关系中,较为强调主观,表现,抒情这些偏于创作主题方面得,西方则强调客观,再现,求真等偏于对象课题方面得。

1·中西古代审美理想得区别

从先秦哲学家与美学家得著作中,我们了解到儒家思想(天人合一)就是汉文化不同与世界其它民族得基本特质。中国古代审美理想得认识首先要从对儒道思想得认识作为开宗。儒家理想人格得形成就是把宗法体制得共同性要求内化于自我人格得形成,“克己复礼”而“成教化,助人伦,”“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为艺术、教育得目标。使得自我与社会得关系从外在得约束转化为自在自觉得遵守,实际就就是要求艺术得情感须自觉得由道德伦理来节制以达到情与理得与谐统一。那么道家得审美理想就是什么呢?“夫虚静恬谈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一”。明确了在心与物浑然一体得体验中,人得精神将从实用、利害、因果得束缚中超脱出来,达到一种“虚”、“静”、“明”得自由审美境界。人作为生命得存在本应与自然一体。“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这里真正得美就是一种大美至美就是天地之美,宇宙本体所显现出来得质朴、自然、恬淡之美。这些思想不但内涵丰厚,同时还具有深厚得美学意味,对中国书画美学产生极大影响,为中国古代审美理想构建了一种独特得宇宙观,这种宇宙观表现在艺术上就就是以类取之,以虚带实,以实带虚,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情理统一,物我与一。?对照西方,从古希腊时代开始,西方造型艺术就就是以模仿自然为目得,古希腊哲学家们认为“数”就是万物之源。自然界事物存在就就是“数理”得存在。艺术家在模仿事物外在形象得时候,通过比例、对称、完美、表现存在得本质与规律,从一个物体美得认识到集体得、全部得美得认识,从美得形体到美得制度美得知识,一直到彻悟美得本体。由此,在对与谐美得追求过程中有了“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得就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得就是圆形。构成长方形比例协调感得“黄金比”。人体美同样取决于不同数之间得比例与谐”。从希腊神话到希腊雕刻,大量雕像也佐证了艺术对真实物象立体性得模仿与美化。比较中西美术,如果说中国古代哲人对美得认识,主要侧重于审美得“心理”方面,那么西方则重于对象得外在形式,关注“美”与“真”得联系,把艺术得审美创作与欣赏瞧作就是追求知识与真理,乃至追求上帝得过程。

2·中西绘画创作得观念与思维特征得区别

山水一直作为纯粹而且重要得精神象征存在于中国文人艺术家得生活中。古人认为,自然山水在空间形态上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在时间状态上也就是无比生动千姿百态得。从山石、树木、水泽、云草中寻找人生存在得道理,寄托心灵、情感,正就是中国古代艺术家创作山水画本源得真实意图。对于山水画创作来说,中国山水画得空间特征,更接近于一种时空得转换,画家不仅考虑得就是瞧见了什么,更关心人自身内心得变化过程,想到什么。用生命得状态表达对象。由于没有象西方绘画中光影、质感、透视得约束,中国山水画更多地依靠虚实、遮挡以及不

规范得大小比例关系来暗示行云、流水、山石、树木得空间,而使得对自然得表现更加肆意、主观、淋漓尽致。所谓“ 低仰自得,心游太空,心融融于玄境,意飘飘于白云,忘情勿我之表,纵志于有无之间。”一幅画可以从山前到山后,从山顶到山脚,一幅长卷可容下一年四季、阴晴、雨雪。它不就是特定得山,特定得水。它有明暗、有表情、有灵性、更有生命,可以使欣赏者与之一起喜怒哀乐。这种神奇这种中国哲学文化所独特得眼光与心灵,您就是无法在西方风景绘画中瞧到得。为了栩栩如生得描绘再现自然,西方绘画努力发明着种种技巧与手法来实现这一目得,尤其在以人物为题材得绘画中表现突出。对人类自身得认识及兴趣自古希腊起由来已久。古希腊人钟情于人体得表现,她们对于人体结构得精通、体积空间得塑造,完全在于解剖学、光学、色彩学等各门科学意识得渗透。在健康美丽得人体艺术表现中,饱含着人类得生命力,寄托着对美好生活得强烈愿望,就是人性得一种自然流露。而这种题材在古代中国画中绝对少有。此中反映着中西文化深层次得差异。人体与着衣人物画从文艺复兴之时起迅猛发展,除因人文主义精神对人自身价值肯定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很重要,就就是模特。若无模特,西方人物绘画单凭记忆想象,也不会有如此高得成就。模特儿为画家提供了实实在在得创作灵感与依据。但光有模特还不够。画家必须深入学习人体解剖,甚至自己动手去研究,随着西方科学得进步发展,人体透视学与人体运动解剖学进一步帮助画家创作更具生动性与挑战性得人物绘画。对比中国古代人物绘画在既无人文科学环境得支持,又无内在观念思想得帮助下,大致我们就可以理解中国传统人物绘画中造型不准、解剖不对、不画人体得原因了。中国人物画得主要目标与追求就是“美”与“恶”得分辨,“气韵生动”就是绘画所要达到得最终标准,并且形成传统,彰示后世,中国人物画得这种追求使得它与西画表现真实准确得美在造型要求上突显区别。这里绝无对中西绘画褒贬评论之意。而只有认识到中西绘画得各自特点及其产生得原因背景之后,我们会发现,西方绘画得物质性、再现性,相对中国传统绘画得精神性、表现性之间得巨大差异了。

?

中西美术比较

中西美术比较 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得就是两大绘画体系,一就是以中国为代表得东方绘 画,一就是以欧洲为代表得西洋绘画。它们都就是人类得精神创造,但由于东西方生活环境、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哲学观念得差异,使得二者在艺术创造 与表现形式上形成了鲜明对照。 1·技法:空间 西洋画运用焦点透视营造空间,用明暗法造型,讲究立体感。 中国画运用散点透视营造空间,用线描造型,讲究平面装饰性。 中西绘画表现时空关系得一个重要差异,中国绘画通过引导观者得视线有洞而表达得,就是故事得诗情美感,西方绘画通过在空间形式中融入时间因素而再现得,则就是事件得事实过程。例如五代得顾闳中得(韩熙载夜宴图)与达芬奇得(最后得晚餐)就在同样得主题内容中更清晰得展示了这种差异“夜宴”得结构语言就是画面经营位置与观瞧得时间流程相与谐;“晚餐”则就是故事得典型瞬间与环境得空间构成相统一,一个就是让空间服从时间得逻辑,主要人物得形象在一个画面中多次出现,一个就是让时间服从空间得设计,用典型瞬间凝练故事得演变过程。中国注重留白,西洋画景物充实,按自然得秩序布满画面,呈现出大自然得真实境界。西洋画中也有虚实变化,但一般靠明暗层次得表现来处理,亮处、有形处实,无形处、阴影处虚。中国画有形也可以虚,无形也可以实。无形可实得空白就是中国画独特得构成手段。 2·光影 中国画得造型语言就是笔墨,西洋画得造型语言就是光影色彩,就是笔触。中国画基本上就是由线条与大块墨团、细碎墨点组成。而墨团与墨点只不过就是线得扩大与缩小。所以中国画就是线得艺术。它得形式美感,就是线条(包括墨点、墨团)交织而产生得音乐节奏得美感,即所谓“笔情墨趣”。西洋画尤其油画就是由光影明暗色调组成,西洋画得形式美感,就是由光色产生得韵律。 西洋画得空间构造、形象塑造就是借光影色彩与笔触表现,它渊源于古希腊,希腊雕刻给人一种真实得、浑圆立体、可以触摸得感觉,在阳光下呈现出有节奏得明暗与光影。戈雅:“在自然中那里找得到线呢?我所瞧见得只有一些暗得体与亮得体,由远而近得面与由近而远得面,我得眼睛从来瞧不到线,也瞧不到细部。” 3·题材 西画题材主要有三方面来源: 一就是古代神话,二就是基督教,三就是世俗生活,历史与战争题材也包括其中。中国画从商代到战国肖像就是人物画题材之一,秦汉至今取材多位历史人神话题材与宗教题材,自然风光。 4·绘画本质: 西画求形似,中国画讲神似可谓两者本质区别,中国国画以线造型西画以面 造型,中国画就是表现得而西方绘画则就是再现,中国画偏于精神得,西方绘画偏于 物质得。 5·审美评价 中国画得审美评价就是“气韵生动”,西洋画得审美评价就是“模仿”。所谓“气韵”,在自然就是生命得律动,在人生就是最高得意趣。画家如能把客观对象得风

中西绘画区别

中西绘画的区别 〔摘要〕中国画于西洋画比较,则不论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东方艺术注重主观,西方艺术注重客观;东方艺术体现诗意,西方艺术体现剧情。〔关键词〕中国画;西洋画;形式和内容; 世界上的绘画,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体系,就是东方画于西方画,东方画以中国画为主,西方画以油画为主。中国画于西洋画比较,则不论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不近相同。东方艺术注重主观,西方艺术注重客观。东方艺术体现诗意,西方艺术体现剧情。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两者不同,表现一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画与西洋画在形式方面的比较 1.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人作画同作诗一样,想到那里,画到那里,不能受透视法的拘束。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及写实。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 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 清明上河图 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

中西绘画之形态的差异对比综述

中西方绘画形态的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差异是历史性的。地处四海之间的“九洲”,被称为东方华夏文明中心;而西方文明中心,则是环绕与地中海周围的古代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东西方这两个文明的特性受到他们各自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决定,有各自的民族性和经济体制。东方华夏文明中心,地理特征上正好与地中海相反,是“海中地”的形式。它像花束一样,以华夏的中原文明为中心,形成百花争艳的繁荣景象。并且这种局面长久持续,从未中断,乃形成一个艺术正统。同时它又具有强大的张力和吸引力,在美术上既给其他的美术形态以影响,又广泛吸收外来营养,融汇成自己的血肉来完善自身。主要是在自身的体格和系统上,通过渐进的方式,进行着自我的更新和发展演化的进程。这种发展行程使中国画自成体系,具有着与西方绘画截然不同的艺术特征和文化种姓。使中国画不但具有了系统丰厚的文化内涵,更形成了极度成熟而又完美的形式。 在西方文明的生态圈中,西方文化主要是由希腊文明和希伯来(基督教)文明作为强大的精神动源而运作的。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以其不同的精神取向代表着西方人既有时相合又截然对峙的精神追求。它们分别体现为西方艺术的两大美学价值和精神主体,影响并规范西方美术形态的发展与变化。

一文化结构和审美特征的差异 中国文明有着持久而统一的学术以及道德正统,这就是儒家和道家。儒道作为中国本土的思想传统,一实一虚,一进一退,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民族心里结构,和文化种姓特征。禅宗作为中国本土化的佛教,自汉末佛教东传以来经过了本民族文化的渗透和融合,经过了大大的改造和简化之后,其追求生命解脱,彻悟存在本体的哲理倾向,早已融进了中国文化和艺术的血脉之中,进而形成了“三教混一”“三位一体”的文化格局,并塑造了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基本美学价值,使中国画不论在价值学还是在形态学方面,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而“志与道,据与德,依与仁,游与艺”,儒家认为“艺”是调剂身心,抒情达意的手段,而非致力以求的人生目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道”轻“器”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儒家儒家又认可绘画的政治教化功能。这便是与孔子“文以载道”的思想相一致的。这种从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出发艺术观,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明劝诫,著升沉”“成教化,助人伦”为目的的偏向写实的一脉。正是儒家这种对绘画既欣赏又警惕,既压制又利用的艺术观,致使了中国传统绘画中,一方面过多注重道德伦理,使绘画依附于观念和文学,另一方面,又密切了画家人品与画

中西方美术比较的总结

以下是对此次研究中对中西方美术比较的总结 1.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西方绘画主要讲究形的要求. 2.作画方法,中国画讲究"默写"即获取素材之后回房作画,西方讲究写生. 3.观察方法,中国画讲究在游玩中无意中获取素材,而西方讲究刻意的取景. 4.构图,中国画讲究留白,而西方绘画出现留白则视为画面不完整. 5.透视,中国画为散点透视,西方绘画为焦点透视. 6.诗书画印的利用,中国画里诗书画印为一体,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方绘画没有此论. 7.西方美术以注重实际,光影效果要求严格为主,形似神不似创意抽象留出想想空间为辅; 中国美术以中国画为代表,注重意境,注重人的情感,神似形不似。以画家的意志为转移。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

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绘画风格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整个社会所形成的文化底蕴也同时反哺给了绘画。举例来说,从建筑上来说,人文,天气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工艺都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同样是巴洛克风格,每个地方都有些细微的变化。西方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波澜起伏,海纳百川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功不在风格多少,而在于这一风气带动了人们的思想,不段的创新;反观中国古代,由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迫使人们在一定框架中,不对君王,只对青山绿水,千年时间造就了中国画的辉煌,但也限制了中国绘画新时代的发展。当然在明清两代发展起来的工笔绘画,在一定意义上也偏重了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工笔建筑要稍少一些)。 绘画工具的不同也造就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毛笔,纸张,绘画颜料可谓独树一帜,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当然整个当时西方社会的工艺水平也是很高的。 总的来说,中国绘画讲究的是意境,画面的构图可以北地之山,南河之水,成竹在胸,山林水楼,人物花鸟,增减不在

中西绘画的差异

东西洋文化,根本不同。故艺术的表现亦异。大概东洋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东洋艺术为诗的,西洋艺术为剧的。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两者比较起来,有下列的五个异点: (一)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着。线条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画家用以代表两物象的境界的。例如中国画中,描一条蛋形线表示人的脸孔,其实人脸孔的周围并无此线,此线是脸与背景的界线。又如画一曲尺形线表示人的鼻头,其实鼻头上也并无此线,此线是鼻与脸的界线。又如山水、花卉等,实物上都没有线,而画家盛用线条。山水中的线条特名为“皴法”。人物中的线条特名为“衣褶”。都是艰深的研究工夫。西洋画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并不描线。所以西洋画很像实物,而中国画不像实物,一望而知其为画。盖中国书画同源,作画同写字一样,随意挥洒,披露胸怀。19世纪末,西洋人看见中国画中线条的飞舞,非常赞慕,便模仿起来,即成为“后期印象派”。但后期印象派以前的西洋画,都是线条不显着的。 (二)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透视法,就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物。西洋画力求肖似真物,故非常讲究透视法。试看西洋画中的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形体都很正确,竞同真物一样。若是描走廊的光景,竞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丈的距离来。若是描正面的(站在铁路中央眺望的) 铁路,竞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里的距离来。中国画就不然,不欢喜画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立体相很显着的东西,而欢喜写云、山、树、瀑布等远望如天然平面物的东西。偶然描房屋器物,亦不讲究透视法,而任意表现。例如画庭院深深的光景,则曲廊洞房,尽行表示,好似飞到半空中时所望见的;且又不是一时间所见,却是飞来飞去,飞上飞下,几次所看见的。故中国画的手卷,山水连绵数丈,好像是火车中所见的。中国画的立幅,山水重重叠叠,好像是飞机中所看见的。因为中国人作画同作诗一样,想到那里,画到那里,不能受透视法的拘束。所以中国画中有时透视法会弄错。但这弄错并无大碍。我们不可用西洋画的法则来批评中国画。 (三)东洋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人物画很重解剖学。解剖学,就是人体骨骼筋肉的表现形状的研究。西洋人作人物画,必先研究解剖学。这解剖学英名曰anatomy for art students,即艺术解剖学。其所以异于生理解剖学者,生理解剖学讲人体各部的构造与作用,艺术解剖学则专讲表现形状。但也须记诵骨骼筋肉的名称,及其形状的种种变态,是一种艰苦的学问。但西洋画家必须学习。因为西洋画注重写实,必须描得同真的人体一样。但中国人物画家从来不需要这种学问。中国人画人物,目的只在表出人物的姿态的特点,却不讲人物各部的尺寸与比例。故中国画中的男子,相貌奇古,身首不称。女子则蛾眉樱唇,削肩细腰。倘把这些人物的衣服脱掉,其形可怕。但这非但无妨,却是中国画的好处。中国画欲求印象的强烈,故扩张人物的特点,使男子增雄伟,女子增纤丽,而充分表现其性格。故不用写实法而用象征法。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四)中国画不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中国画不重背景,例如写梅花,一支悬挂空中,四周都是白纸。写人物,一个人悬挂空中,好像驾云一般。故中国画的画纸,留出空白余地甚多。很长的一条纸,下方描一株菜或一块石头,就成为一张立幅。西洋画就不然,凡物必有背景,例如果物,其背景为桌子。人物,其背景为室内或野外。故画面全部填涂,不留空白。中国画与西洋画这点差别,也是由于写实与传神的不同而生。西洋画重写实,故必描背景。中国画重传神,故必删除琐碎而特写其主题,以求印象的强明。 (五)东洋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中国画在汉代以前,也以人物为主要题材。但到了唐代,山水画即独立。一直到今日,山水常为中国画的正格。西洋自希腊时代起,一直以人物为主要题材。中世纪的宗教画,大都以群众为题材。例如《最后的审判》、《死之胜利》等,一幅画中人物不计其数。直到19世纪,方始有独立的风景画。风景画独立之后,人物画也并不让位,裸体画在今日仍为西洋画的主要题材。 上述五条,是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异点。由此可知中国画趣味高远,西洋画趣味平易。故为艺术研究,西洋画不及中国画的精深。为民众欣赏,中国画不及西洋画的普通。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 内容摘要: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 这篇文章中将中西方艺术中两大体系的主要代表绘画作品进行各个角度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为今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中西方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既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既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野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示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 关键词: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中国画;壁画;水彩、水粉画;版画;素描;新画种。 绘画的两大体系:欧洲油画和中国水墨画。 油画艺术可以说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油画是以油为调和剂调和颜料在经过制作的不吸油的平面上描绘而成的绘画。其特点是颜料色彩丰富鲜艳,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量感,能够传达物象所处空间的光线、色调和气氛,使描绘对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统称。从广义上说,中国画包括中国传统绘画的各种 类别,但我们所说的中国画通常是指以水为调和 剂,以墨为主要颜料的一类,又称“水墨画”、“彩 墨画”。中国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以墨 代色则表现了中国画独具特色的丰富的艺术表现 力。

中西绘画异同(素描和山水异同)

乐山师范学院本科毕业创作报告中西绘画的异同 学生姓名彭富江 院系名称美术学院 专业名称美术学 班级2008级 1 班 学号08345820 指导教师贾霞 乐山师范学院教务处 二○一二年四月

内容提要: 就中国目前的绘画现状而言,由于中国经济的快熟发展,中国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随着国外多种多样的绘画形式涌入中国,这边出现了现在很多的中西元素融合的绘画画风和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便会去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绘画与西方绘画的相同点和差异。这里主要讲述中国山水和素描的异同。 1、从抽象(山水的构图、整个画面大的布局感觉和素描的构图和大的黑白灰关系)上分析 2、从形体(山水大的山体的形体和素描中大的和小的形体的塑造)上分析 3、空间(山水深远空间和素描空间的表现)上分析 4、结构(山水山的结构和走势和素描结构的表现)上分析 5细节(山水中树、草、石、屋细节的刻画和素描细节刻画)上分析 关键词: 中国山水同素描的异同 正文: 一、明确选题 在很早以前画素描的时候我就感觉到素描绘画表现方法和感觉同国画山水存在很多的相同点和差别,不管是从技法和画面各方面的表现上还是绘画意境的表现上存在很多异同。 二、背景资料和考察调研 1、背景资料: 山水方面:主要参考了宋画(主要为宋代小品山水和夏圭等名家的绘画)、近代四王的山水 素描方面:主要是凭自己绘画的感觉以及从王华祥老师的书中学习 三、分析、定位与设计目标 1、分析与定位 通过对中国古代和现代山水的学习了解和素描绘画的学习和成长,感受到在两者的绘画过程中,在从抽象的观察整个画面的大感觉和构图上、在山水山体和素描形体的塑造上、山水和素描空间的表现上、山水山势的结构走向和素描物体的结构的表现上、山水细节的表现和素描细节的刻画上都存在很多相似和不同之处。在表现手法和技巧上同样存在很多异同。于是便决定比较系统的一步一步的比较、在实践中发现两者的相同之处和不同的之处,从而使自己在整个过程中能够在两者的技巧手法和知识上能够有更加系统、准确、深入的学习理解。 2、创作目标

中西方美术的主要差异

中西方美术的主要差异 摘要:美学和哲学有密切关系,中国美学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儒道思想是中国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西方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听。根据基督教义的理解,艺术家对外在美的准确、完美的体现,是想完成对上帝的靠拢,是对上帝的一种贡献。这些美学思想体现在西方不同文化领域,具有不同的美学价值。中西方美学是屹立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两坐不同的高峰,他们之间没有根本上的谁高谁低之分,只是由于观念上的不同造成美学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才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同风格美术带给我们的震撼和美的感受。通过中西方美术在绘画、建筑、园林三个方面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中西方美术各自的魅力。 关键词:美术差异绘画建筑园林 正文 中西方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艺术的发展是要有哲学做指导的,西方人考虑问题理性的因素比较多,而中国的艺术人在考虑问题中以人的思想指导比较多.你可以看到,西方的美术作品追求的东西,以最为出名的,大家最熟知的文艺复兴时期为例,印象派的画家们是强调光的表现,是画家对光这种因素的主观和客观的科学分析.莫奈到了晚期甚至逐渐抛开对形的把握而疯狂的追求光的表现,比如他创作的以自家花园为题材的<莲花>系列.而反观中国的绘画,在国画中我们是看到的这种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解剖是不多的.中国画强调意境,而意境则已经是纯粹的画家意识中的东西了.直到国画大师黄宾弘开始,才逐渐的可以看到他在自己的绘画中开始借鉴西方的一些思想,进行一些方面的结合.但并不是中国的艺术落后于西方的观念,而在于根本的哲学理念不同.不同哲学指导所产生的艺术是不一样的。 中西方美学是屹立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两坐不同的高峰,他们之间没有根本上的谁高谁低之分,只是由于观念上的不同造成美学的差异,但这也更好的给了我们多样的选择。我再次选取了三个方面。从绘画、建筑、园林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美术的差异。 绘画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在 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 绘画风格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整个社会所形成的文化底蕴也同时反哺给了绘画。举例来说,从建筑上来说,人文,天气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工艺都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同样是巴洛克风格,每个地方都有些细微的变化。 西方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波澜起伏,海纳百川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功不在风格多少,而在于这一风气带动了人们的思想,不段的创新;反观中国古代,由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迫使人们在一定框架中,不对君王,只对青山绿水,千年时间造就了中国画的辉煌,但也限制了中国绘画新时代的发展。当

东西方绘画特点比较

东西方绘画特点比较 东西方绘画特点比较(东方绘画以中国画为代表) (一)再现与表现 中西绘画都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但西画重模仿、重再现,中国画从宋代以后,更重表现。这表现包括对象的神情的表现(传神),也包括画家的情和意的表现。这种“有我之境”的表现性绘画,即“文人画”,主要是意在唤起观赏者对于某个人感性的判断,而不是在于唤起外在事物在头脑中的显现。倪瓒(云林):“仆之竹聊以为写胸中之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乎?”为了表达这种“逸气”,不管是选材,还是笔墨,都要与这种心理状态达到“同态对应”,如选梅花为了表现“傲”,选松柏为了表现“坚”,写竹是表现“直”,写荷花是表现“纯”。线的飞沉涩放,墨的枯湿浓淡,点的稠稀纵横,皴的披麻斧劈,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美,而且是人的精神气质、兴味的写照。齐白石:“作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 (二)反映生活真实的方式 中西绘画都要反映生活的真实,但方式不完全相同。西方油画象戏剧电影一样,是通过逼真的外在形象来表现生活内在本质的真实;中国画象中国戏剧一样,是通过近似的外在形象来表现生活内在本质的真实。中国画的许多程式化的表现方式,已脱离生活的逼真状态,如戏曲中的开门、上马、抖髯、正冠等动作,已经过舞蹈化的艺术加工而“定型”,大大不同于生活原型。中国画的树叶画法,如胡椒点、芥子点,山石皴法,如荷叶皴、斧劈皴,已经是一种经过概括的程式化的东西,形态已大大不同于现实中的树叶和山石。 (三)认识因素和情感因素 西画重思维,中国画更重感情。因此,西画再现性强,形象逼真,具有更高的认识价值,中国画表现性强,抒情味浓(讲究“笔情墨趣”)。在西方,哲学对艺术的影响极大,科学与绘画关系密切,哲学的头脑和科学的素养使画家养成以准确的头脑去观察自然,以清晰的几何学、逻辑学的方法去分析自然,再现自然。而中国画更重视情与理的统一,诗与画的结合。(四)对待对象的态度 西方画家对所描绘的对象基本上是一个客观的观察者,而中国画家与所描绘的对象,往往是溶合为一的;不仅是客观对象的观察者,而且也是亲身参与者。西画重写生,总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来观察和描绘他视野的对象,总是如实地再现一个时间内的色彩的变化。中国画家则很少在固定的一个地点来观察和描绘对象,而往往是在生活观察的基础上,回到房间凭想象作画。在作画时把自己的生活印象、想象和理想揉合在一起。西画是对着模特写生的,中国画更多是“离景写生”。凭记忆作画往往不可能把对象的一切细微末节都画出来,但却能抓住对象大的特征和气势,这一点与中国画重再现重抒情的特点相一致的。 (五)线条的位置和作用 就主流来说,墨线是中国画的主要造型手段,色彩(包括明暗)是西画的主要造型手段,中国画的线条吸收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高度技巧,因而中国画的线条本身具有独特的形式美(如“铁线描”、“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它除了完成造型的作用外,其本身就是某种精神、情调和气势的表现。会画速写的西方画家拿起笔,很难画出中国水墨画,表现中国画线条的独特的美。 (六)明暗的地位和作用 西画根据自然光线来处理明暗,画月夜象月夜,画阳光象阳光,这种画法很符合再现性原则,而中国画在创造形象时不受自然光线的束缚,这是与中国画以墨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特点联系的。中国画画面上的浓淡不一定与实际对象和环境的明暗一致,如主树画得浓一些,靠前的山石画得浓一些,这不是再现明暗,而是为了突出主体。中国画少用明暗,正如京戏《三

浅谈中西绘画差异

浅谈中西绘画差异 中西画种存在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它们有相似之处,也都存在各自的特点,了解其不同的特点对中西绘画的交流有很大的好处,本文尝试从绘画方法方面来对比中西方绘画的差异,并从绘画理念、审美和绘画用具的角度说明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标签:中西绘画差异绘画观念绘画方法 中国画简称国画,西方绘画简称西画,虽然最开始,中西绘画都是通过线条描述,为了表达某些情感或描述一些事而兴起的,但出于人文、历史等原因,中西绘画艺术走出了两条不同的路,也各有亮点。 一、绘画方法的差异 中国喜用线条作画。用线条描摹物体是最直观形象,简洁明了的,所以用线条绘画已经成了中国画家绘画最基本的手段。我国的画家们从古至今一直在用线作画上努力。在上古时期,人们在山洞壁上用线条勾勒人物,描绘一天所发生的事,在陶器上画出一条条花纹做装饰;殷商时代人们在铜器上镂刻出龙,凤,饕餮;唐宋时代,文人绘画也多是用线条。经过了历代的改良,用线作画才从初始的简单勾勒到如今的传神。不仅如此,中国线条绘画还需要注意气势,力度,节奏,任何一点不同都会使一幅画流露出不一样的感情色彩,出于这些原因,线条在中国绘画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同中国一样,西方也很注重线条,从西班牙的拉斯科岩画,到画在艺术品上的神话故事,再到近代的野兽派,抽象画派,无一不是利用线条描绘的。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线条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有着崇高的地位。可是西方艺术崇尚模仿,以逼真为最高理念,他们把模仿自然当成艺术的一部分表现形式,所以他们不满足于单纯用线条绘画。西方人没有深入研究线条的表现形式,将他们发扬光大,而是将热情投入到颜色上,研究一种使画作更为逼真的填色手法上去了。 在设色上,中西方也有很大差异。在中国的传统画种水墨画里,黑色占据了主体部分,画出黑色的墨的浓淡也并不为表达出物体的阴影,只起到了表现出山的高远,水的深浅,或者分清主次的作用。所以纸白和墨黑是色彩的全部体现。南朝梁代谢赫在《画品》中提出了“随类赋彩”的设色方法,成为了后世评画的标准,是中国画用色的基本原则,对之后的几代画作都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在书中,他并未解释词的意思,但现在一般理解为把画中物象分为几类,如手脚分为一类,花草分为一类。有时也可以按主观意愿,改动客观事物的色彩。 西方绘画时以实物为准则,所以它的色彩也要求必须与实物相符合,但这限制了作画者的想象力,使画作在其真实的同时少了几分乐趣。随着时间推移,人们渐渐不满足于此,开始希望在自己的画作里添加一些个人的感情,于是基于实物的基础上,作画者添加了一些主观因素,使画作模糊与真实相结合,后来的印

结合具体绘画作品谈谈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 结合具体绘画作品谈谈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学生王小青 指导教师丁满臣 专业法学 层次高起专 批次 112 学号 w130251112008 学习中心张家口广播电视大学-学习中心 工作单位北京悦水华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2015年 11 月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1) 前言 (2) 一、中西方绘画的特点 (2) 1. 中国画的特点 (2) 2. 西方画的特点 (3) 二、中西方绘画的画法 (3) 1. 中国画的画法 (3) 2. 西方画的画法 (4) 三、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4) 参考文献 (6)

摘要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 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 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中国的山水画充分表现了自然之美,表现的是人格化的自然,能让人融入山水之中,怡情自然;而对于西方传统绘画,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解剖学、透视学的发展,西方传统绘画的再现性特点达到顶峰。 关键词 中西方绘画特点中西方绘画风格绘画比较

前言 绘画,已经成了美的象征。 绘画利用线条和色彩,通过平面描绘来展示丰富多彩的生活。它是一种视觉的艺术,它反映的是瞬间的生活。其长处,是可以运用色彩使艺术家广泛地反映可以看得见的事物,表达生活中色调鲜艳的多种多样的事物。其弱点,是它的直接的形象受到可见事物的领域的限制,也不能实际表达出事物的活动。 世界绘画艺术,大体可分为东方、西方两大体系。东方绘画体系,即东方画是在东方文明古国中发展起来的,包括古埃及、波斯、印度和中国等,而以中国画为主。因为还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缅甸、泰国及南洋群岛等各国在内,因而也有人称之为亚洲体系。西方绘画体系,即通常说的西洋画,是从古希腊、古罗马发展起来的,以欧洲为中心,以油画为主,而后移植到美洲各国。从原始社会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前,西方绘画体系的发展大致与东方绘画体系相同,都是用简单明确的线条勾画出所要画的形象轮廓,以此作为绘画造型的基础。虽然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各自不断发展,但其造型手法基本上是相近的。欧洲文艺复兴,使得西方绘画艺术有了巨大的突破性的飞跃,它吸收了透视学、色彩学、解剖学等新科学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与东方绘画体系分道扬镳,开始了西方绘画体系与东方绘画体系二者同存并峙的局面。 一、中西方绘画的特点 1.中国画的特点 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虽然中国绘画强调表现,但从不脱离客观现实,如齐白石所画的《虾》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它们虽不能准确地再现现实景象,但却气韵生动,能带给人一种意境之美。

浅析中西方绘画、建筑艺术的差异(论文)

浅析中西方绘画、建筑艺术的差异 目录 摘要 (1) 第1章一、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 (1) 1.1 (一)中西方绘画艺术的艺术形态及艺术价值差异.. 1 1.2(二)中西方绘画艺术创作手法及表现形式的差异 (2) 1.3(三)中西方绘画艺术材料特色的差异 (3) 1.4 小结: (4) 第2章二、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 (4) 2.1 (一)中西方建筑艺术形态及艺术价值的差异 (4) 2.2 (二)中西方建筑创作手法及表现形式的差异 (5) 2.3 (二)中西方建筑材料的差异 (6) 2.4小结 (7) 第3章总结 (7)

摘要:从根本上讲中国文化重人,西方文化重物,这导致以水墨画为代表的中国绘画与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除了在材料及工具的使用上有明显的差异外,在创作方法和审美观念上也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同时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注重环境气氛的营造,追求和谐统一;西方以石头为主的古典建筑体现了人与自然对立的“人神合一”的宗教观念,这也有很大的差异。 关键词:绘画、建筑、形态、价值、材料、创作手法、表现形式一、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 在欣赏中西方的绘画时,我们能明显的感觉到二者有着很大的差异。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交流也日渐密切,使我们也更多的看到这两种各成一体绘画艺术的差异。(一)中西方绘画艺术的艺术形态及艺术价值差异 中国绘画和西方的绘画不一样,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差别。如果从艺术形态上讲,那中国绘画是写意的,而西方绘画是写实的。西方画是表象的,非常的写实,讲究的是对自然的真实表现。中国画重在写意,包括意象、理想、画境与意境。所以有那么一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而且中国画光是技术好还不行,还得有要文化,这涉及到诗、书、画、印等各方面的修养。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画总是有着深刻的内涵! 西方绘画由于受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理论影响,故西方绘画一般重形似、重再现、重理性;而且西方绘画注重的是实物或人物的表现或重现,注重表达事物的特征。在西方绘画重写实、以

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 1.文化背景不同: 中国画是受到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很大的产物,表现的是一种中国哲学思维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和谐自然的价值追求。 西方经过中古时代到文艺复兴,讲究艺术与科学一致,强调人的价值与理性的力量,透露出西方文明中对于对理性求实的精神。 2. 造型手段不同: 中国画以线为主,讲究气韵与空灵超逸,造型简练传神,注重表现形象神韵。 西方绘画以明暗和色彩为主,造型详尽写实,注重光影和立体感的真实性 3. 观察方法不同: 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 (1)散点透视:是指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的视域限制,而是根据 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在各个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中国画的大场面或长的立轴和长卷,都是运用了散点透视,这样会使山水画出现“可行”“可游”“可居”的境界。 (2)焦点透视:讲究科学性,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有一个固定的视点,作画取景 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专题 一、人物 1、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求“神似”,神似重于形似。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鲜明的写实特点,犹如真人。 2、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是用线条描绘形象,长于简练、传神的表现人物形象。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描绘形象体积、光影、长于详尽、写实的再现人物形象。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 1.中西景物绘画创作的不同特点: 中国山水画创作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意之间互为启发,互为寄托的美感创作过程。 西方画家将自然景物作为研究分析的客观对象,追求一种严谨的写实的空间效果。 2.构图与描绘手法: 中国画家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获得对生活、对真山真水的感受,不求完全模仿自然景物某一特定角度下的直观形象,而是借助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 西方风景画家善于从特定的角度深究描绘景物的真实形象,力求获得如真如幻、空间深远的视觉效果。 3.空间处理手法: 中国画使用“三远法”。西方风景画使用“焦点透视”。 三、中国花鸟画与西方静物画 1.中西“写生”一词的不同内涵: 花鸟画:“写生即写物之生意”,主要说的是画面的生动效果。 静物画:是指直接以实物为对象的绘画方式。 2.构图手法的不同: 中国花鸟的“折枝”构图法是画家可以抓住花鸟最生动的的部分进行刻画。 西方传统静物画则追求写实的形象再现,用完整的惟妙惟肖的空间刻画,展现逼真的视觉效果。 3.描绘手法的差异:

#中西方写实绘画差异

中西方绘画中的美学差异 要谈中西方绘画中美学的差异,必须要从它们的根源说起。中国绘画脱胎于工艺装饰艺术,古代中国绘画三大体系中的院体画、文人画、民间画都不同程度地传承了装饰艺术的典型特质,即平面性与装饰性的审美趣味,画者将表现对象依照自己的理解进行美化加工,而非追求写实的准确性。而西方绘画则溯源于古希腊艺术,古希腊人善于捕捉微妙的比例关系,精于数学与哲学,力求明白准确,追求心灵健康与肉体完美。他们的艺术也力求逼真、写实与理想的结合,从他们的雕塑中就可以看到这点:雕塑多以最美的人体为摹本,表现自编神话中的众神,形体极为精准,比例亦臻于完美。如柏拉图所说:“艺术是摹本的摹本”。 于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中西方绘画中最本原的美学差异:写意与写实。中国绘画偏于精神性的写意,表达了画者对物象的理解及感受,表现物象最本质特征,并进行了理想性塑造加工。其精神性常常高于画本身的表达与技法,物象作为抒情的媒介表达着作者的精神境界与人格追求。而西方绘画则偏于写实性地再现对象,往往表达重于构思,技法展示遮蔽了画家的精神表达,要透过层层物象才能体味画家深藏的内心世界。而且西画常以故事性或场景性代替精神性,在立意上存在缺失。如18世纪评论家狄德罗所说:“在我们的画作中都有着构思上的弱点,思想性的贫乏。”下面将从造型、色彩及构图三个方面进一步阐释中西方绘画在写意与写实上的美学差异。 在造型上,中国绘画美学偏于平面性,而西方绘画美学偏于立体性。中国的绘画由工艺装饰(青铜器、陶器纹样)发展而来,本身就具有先天的平面特征。陶器上的纹样多是图案化、美化后的物象,因此中国绘画常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意味,也历来不竭力追求再现对象,而是满足于表现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具有意象

结合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结合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它们虽不能准确地再现现实景象,但却气韵生动,能带给人一种意境之美。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和西班牙的著名画家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像》等。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 中国的山水画充分表现了自然之美,表现的是人格化的自然,能让人融入山水之中,怡情自然。如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一幅描绘自然景色为主的青绿山水画卷,表现人们春天出游的情景。画家在不大的绢幅上以妥善的经营、细劲的笔法和绚丽的色彩,画出了青山叠翠,花木葱茏,波光粼粼的春光佳境,图中山青水秀,水天弥漫,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一艘华丽的高篷游艇随波荡漾。船中三位女子纵目四望,陶醉于明丽的湖光山色,流连忘返。湖边数人或骑马或漫步于山间小道,或袖手仁立岸边,兴致盎然。画家通过对各种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成功地体现了《游春》这一主题。中国花鸟画既形似又神似,不仅表现了花鸟之美,而且花鸟都被赋予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动。《鸡雏待饲图》描绘的是两只卧立各一、茸茸可爱的雏鸡,通过它们张开的小嘴以及向同一方向张望企盼的情态,我们似乎可以听到它们对画外母鸡迫不及待地“叽叽”呼唤,这呼唤可能是它们表达见到母鸡的喜悦之情,也可能是诉说它们饥饿难耐之苦。画中两只雏鸡虽然向同一方向张望,但它们的动态却完全不同,一只是欲立前瞻,一只为侧身回顾,给人以静中寓动之感。这幅画没有任何配景,显得非常单纯,但却笔墨无多意更浓。中国的人物画虽不能明确表现出人的相貌,但人物的动作神情却非常真实。《洛神赋图》是以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为脚本加以描绘的,它描绘了诗人曹植在洛水上,遇见

中西绘画艺术的异同

中西绘画艺术的异同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题目:谈谈中西绘画的异同 (从用笔、用色、造型、构图、绘画艺术本质等角度来分析) 摘要: 讲到中西绘画艺术的异同,我想先解释一下“绘画”这个词的含义,从广义上来讲,绘画是依赖视觉感受和欣赏的视觉艺术,它运用形、光、色以及点线面等造型手段,从视觉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创作主体的审美感知和审美理想。通俗的来讲,就是画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从而创造(描绘)出美的形象。中国和西方的绘画艺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也同样有相似之处,很多不同时代的作品和画家在表现客观世界和社会形态上会有异曲同工之妙。 接下来我从用笔、用色、造型、构图和绘画艺术本质这五个方面来浅析中西绘画艺术的异同。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背景,绘画艺术也同如此,中西绘画艺术的差异体现在多个方面,多个角度上,从文化背景,社会形态,思想观念方面来分析,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导致各自绘画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一、用笔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有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任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钝,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在中国画的画面气韵神态的表

现中尤为重要,它不仅代表画家对自然的体悟,更突出了人与自然相容相生的联系性。 在西方绘画中油画和素描是最具代表性的,它是世界绘画中最具影响性的画种,在画面构成上,讲究画面景物充实,按自然的秩序布满画面,呈现出自然的真实境界,可雕刻和塑造自然的物质材料制作出的实体形象,以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在用笔的方法上笔法层出不穷,不断的有画家在尝试着各种的画法和用笔技巧。(由于现在对于这方面的知识还有欠缺,也不知写些什么,待日后再续吧。。。) 二、用色 色彩是视觉艺术中最感情化的因素,“直写”主体心灵并能在瞬间吸引观众的眼球,引起情感的共鸣。 人类共同的原始色彩本性同一,形成人类色彩本质全面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构成中西色彩比较最坚实的可比较原则,在人类共同的原始色彩本性基础上发生的自发性色彩冲动,表达出中西方人共同的生命体本能最基本的色彩需要,由于与西方人的生存环境和种族遗传因素,在各自长时期形成了带着不同民族特色的色彩形式和色彩观念。 中国古代色彩感觉在自觉的过程中,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下选择了一条特殊的路。 从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原开始,发展至汉唐,中国以民族色彩运动融合佛教色彩表现在绘画艺术之中,实现了五彩纷呈辉煌灿烂的局面。中国水墨色彩的产生,以南齐谢赫的《画品》中的“六法”之“随类赋彩”的绘画理念来看,通过对自然万物的发掘和提炼,把纯然

中西方绘画艺术比较

中西方绘画艺术比较 相对西洋画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饨,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