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心理学研究

爱的心理学研究
爱的心理学研究

爱的心理学研究

爱情,这个人类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仿佛是一个人类永远都无法揭开的迷。说到爱情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它是人类最高级的一种情感。谈到爱情,自然延伸到男人、女人、婚姻三个方面。爱情的定义是时代的产物,而今天这个时代,社会将爱情视为婚姻的基础。

在原始社会,所谓的婚姻关系只是一种生存所需要的“家庭”单位,此时“爱情”也就无足轻重。原始社会的语言中也没有“爱情”这个词,结伙同行生儿育女通常比独居更有利于生存。公元前5世纪,哲学家柏拉图论述了爱情是人类最高的美的,包括精神,智慧和性。但他指出婚姻与爱情无关,只为繁殖后代。

中世纪后的欧洲,贵族社会里逐渐产生一种热情:理想上不能实现的、对婚姻之外的爱的追求。当时的婚姻仍然为政治和经济的目的所安排。到了随后的几个世纪里,追逐爱的理想由上层社会散布到中下层社会。此时一些平民不愿意其爱情因私通而被报复,逐渐发展到从对爱的追求到结婚的誓言。这时人们就开始期盼爱情不仅产生在追求和热恋的阶段,还能延续到婚姻里。人们开始相信由爱情导致的婚姻更为实际合理。

苏利文指出:“当另一个异性的满足和安全变得和自己的满足和安全一样重要时,爱情就存在了。”而弗洛姆(E.Fromm)说:“成熟的爱是保全个体的个性、整体性的结合,相爱双方融合为一体,但仍为二体。

爱情是人类各种感情中最复杂、最微秒、多矛盾的统一。男性重行动,女性重感情;男性习惯抽象观念,女性习惯感性直觉。其实男人女人就像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男人有其可歌可泣的优点,同时也有可鄙可耻的劣根;女人有可爱可亲的长处,同时也有可气可恼的顽习。也正因为如此才演绎出版本各异的现代都市爱情。

但爱情到底是什么呢?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在其生理学唯物论的理论中曾提出讲爱情完全视为是性的表现或升华;弗洛姆将爱情依爱的对象分成五种类型,分别是兄弟爱、母爱、情爱、自爱以及人对神的爱;Rubin(1970)将爱情定义为“某人对一个特定的对象所抱持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使两人之间会以某种方式来表现出对对方的思考、感情及行为”;加拿大社会学家John Alan Lee (1973)曾指出“爱情的定义十分广泛,从性到纯友谊的爱情皆被讨论”。

下面将介绍Rubin的爱情态度理论、Lee的爱情观类型理论和Sternberg (1986)爱情三角理论。

Rubin的爱情态度理论

Rubin(1970)开始将爱情定义成对某一特定的他人所持有的一种态度之后,使得爱情得以并入人际吸引之社会心理学主流内,并能使用一般测量方法研究爱情。

他假设爱情是可以被测量的独立概念,可视为一个人对特定他人的多面性态度,他从文艺著作、普通常识及人际吸引之文献资料中,寻找拟定叙述感情的题目,经过项目分析、信度、效度考验而建立爱情量表(love scale)和喜欢量表(liking scale),他发现爱情与喜欢有质的差别,而其爱情量表中包含三种成份∶

1.亲和及依赖需求;

2.欲帮助对方的倾向;

3.排他性与独占性。

Lee的爱情观类型理论

加拿大社会学家John Alan Lee(1973)经由文献收集及调查访谈两阶段的研究,将男女之间的爱情分成六种形态∶情欲之爱、游戏之爱、友谊之爱、依附之爱、现实之爱及利他之爱。

情欲之爱:建立在理想化的外在美,并且是罗曼蒂克、激情的爱情;

游戏之爱:视爱情视一场让异性青睐的游戏,并不会将真实的情感投入,常更换对象,且重视的是过程而非结果;

友谊之爱:是指如青梅竹马般的感情,是一种细水长流型、稳定的爱;

依附之爱:对于情感的需求非常大;

现实之爱:会考虑对方的现实条件,以期让自己的酬赏增加且减少付出的成本的爱情;

利他之爱:者则带着一种牺牲、奉献的态度,追求爱情且不求对方回报。

承接Rubin将爱情视为态度的方向,有些研究者编制爱情态度量表来验证Lee的爱情类型理论,研究结果发现的确有六个向度,因此验证了Lee的理论。

Sternberg(1986)爱情三角理论

Sternberg(1986)爱情三角理论(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是目前最重要且令人熟知的理论。他认为爱情包括三种成份: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及承诺(commitment) 。

所谓的亲密是指与伴侣间心灵相近,互相契合,互相归属的感觉,属于爱情的情感成份;激情是指强烈地渴望与伴侣结合,促使关系产生浪漫和外在吸引力的动机,也就是与“性”相关的动机驱力,属于爱情的动机成份;而承诺则包括

短期和长期两个部份,短期的部份是指个体“决定”去爱一个人,长期的部份是指对两人之间亲密关系所作的持久性承诺,属于爱情的认知成份。

随着认识的时间增加及相处方式的改变,上述的三种成份将有所改变,爱情的三角形会因其中所组成元素的增减,其形状与大小也会跟着改变。三角形的面积代表爱情的质与量,面积愈大,据Sternberg( 1986 )的说法:“三角形越大,爱情就越丰富。”

Sternberg(1986)进一步提出:在三种成份下有八种不同的爱情关系组合,其分别为:

1.喜欢∶只包括亲密部份;

2.迷恋∶只存在激情成份;

3.空爱∶只有承诺的成份;

4.浪漫之爱∶结合了亲密与激情;

5.友谊之爱∶包括亲密和承诺;

6.愚爱∶激情加上承诺;

7.无爱∶三种成份俱无;

8.完整的爱∶三种成份其急于一个关系当中。

以上的研究取向也不脱将爱情分类,但多了将爱情关系与依附关系做了一个连结。有些研究者认为个体婴儿时期与人建立的依附关系,会使个体形成一个持久且稳定的人格特质,这项特质对个体在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时自然流露出来。他们认为小时候的人际亲密关系的型态对后来的爱情互动型态可能有因果的关系存在。以下介绍两种爱情依附风格理论:

(一)三类型的依附风格理论

Hazan和Shaver(1987)将成人的爱情关系视为一种依附的过程,即伴侣间建立爱情连结的过程,就如婴幼儿在幼年时期与双亲建立依附性情感连结的过程一般,他们根据 Bowlby (1969 ,引自Hazan&Shaver,1987)的依附理论和Ainsworth等人(1978,引自Hazan&Shaver, 1987)的三种婴幼儿倾向,提出爱情关系的三种「依附风格」:

「安全依附」:与伴侣的关系良好、稳定,能彼此信任、互相支持;

「逃避依附」:与会害怕且逃避与伴侣的亲密;

「焦虑 /矛盾依附」∶时常具有情绪不稳、极端反应的现象,善于忌妒且希望跟伴侣的关系是互惠的。

在Hazan和Shaver(1987)的研究中发现,三种不同爱情依附风格在成人中所占比例(安全依附约占56%,逃避依附约占25%,而焦虑/矛盾依附约占19%),与婴儿依附类型的调查比例相当接近,而且成人受试者的爱情依附风格,可以从他们对其与父母关系的主观知觉来加以预测;因此他们认为成人的爱情依附风格,可能是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发展的一种人际关系取向。

(二)四类型的依附风格理论

Bartholomew和Horowitz(1991)以上述爱情依附风格理论的概念为基础,发展出一种四类型的爱情依附风格理论,他们以「正向或负向的自我模型」和「正向或负向的他人模型」两个不同的向度来分析,得到四种类型的爱情依附风格:

安全依附:对自己及他人的看法是采取较正向的态度,认为自己是可爱的、有价值的,他人都是可接纳的,在关系中能保有亲密感与自我的独立性;

焦虑依附:这类人一方面觉得自己是没价值的、不可爱的,其自我意像是较负面的,面对他人的看法与评价是采取较正向的态度,此类型的人会不断地寻求他人的接纳来肯定自我;

害怕型依附:认为自己是没价值的、不可爱的,其自我意像也是采取负面态度,同时对他人的认知也是不可信赖的,他们渴望亲密但又很难去信任他人,常借着逃避和他人的亲近,来保护自己免受他人的拒绝;

轻视型依附:这类型的人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可爱的,其自我意像是采取比较正面的态度,但却认为他人是不可信赖的,虽同样逃避和他人亲近,其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免于失望、受伤。轻视型依附者所强调的是成就与自力更生,不喜与他人相互依赖。

不同依附风格的人对爱情的态度也不同,其中轻视型依恋者认为他们不需要所谓的亲密关系,对他们来说,独立和自给自足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他们不喜欢依赖别人,也不喜欢被他人束缚的感觉,通常他们宁可自己一个人比较自由,切认为一个人的生活就可以过得很好了,不需要另一个人的亲密情感,这类型的人通常倾向抱持独生主义。

2018心理学考研知识点:睡眠与梦

2018心理学考研知识点:睡眠与梦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考研中的重点内容,正因为如此,我们一定要在考研备考初期的时间把基础打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普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2018考研的小伙伴们,一定要仔细阅读,好好学习哦! 睡眠与梦 睡眠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20分钟。 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称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更大更慢的纯△波,睡眠者很难被唤醒。 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核心率、低波幅的脑电 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第一次出现10分钟,以后逐渐增加。 睡眠的功能理论: Ⅰ功能恢复理论:睡眠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和恢复

减少睡眠并没有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这种发现没有支持以上理论。 Ⅱ生态理论:动物睡眠的目的是要减少能量消耗和避免受到伤害 Ⅲ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本能的反映。 Ⅳ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这些活动是为了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 Ⅴ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有很多,小编会一直为大家整理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你们,快来和小编一起学习吧,知识是积累起来的,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学习,不要投机取巧哦,所以你们还等什么呢?快学习吧!小编一定会给大家加油的!

设计心理学的发展及应用研究

设计心理学的发展及应用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对产品的使用不再局限于满足生理需求,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设计理念也从以机器为本转换为以人为本。在设计活动中,设计师将以人为本作为设计宗旨,因此,设计心理学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一门不可或缺的学科。 1 设计心理学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国内外的学者对设计心理学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其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在国外,设计师已经从设计的各个角度出发,为设计心理学编写了一些基本的定义。 心理现象的学者之一赫伯特A西蒙在《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中提出,设计可以作为一门人机科学的心理学,从而使设计领域将设计作为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加以关注。在国内,江南大学教授李彬彬是我国最早进行设计心理学研究的学者之一,在她2001年出版的《设计心理学》中指出,设计心理学研究的是如何在工业设计活动中更好地把握消费者的心理活动,遵循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行为规律,设计出市场所需要的产品,以此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有很多学者认为,设计心理学是设计学所有专业中的一门必修课,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指导设计师如何把握人们的心理状态,特别是他们的消费心理。同时,研究设计师在设计活动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产品对社会的影响,并使这些分析结果为设计服务,使设计能更好地反映和满足人们的真

实需求。 对于设计心理学的定义,还处于百家争鸣的阶段,尚无定论,但可归纳出设计心理学的4个基本特征:①设计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之一,是设计艺术学与心理学交叉的边缘学科;②设计心理学研究设计学领域中的每一个心理现象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形成这些心理现象的相关因素和规律;③设计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指导设计师更好地遵循人们心理活动的规律,开展创造性的设计活动,从而提高产品的真实需求度;④设计心理学通过对思维和创造过程客观规律的研究,可提升设计师的设计和管理能力。 对设计心理学的研究不能只局限于理论研究阶段,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设计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通过描述、预测和理解等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洞察人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使设计更好地服务于人。 2 设计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设计是逐渐进化、逐步发展的。20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设计对市场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企业大力推广和广泛应用设计学科的知识,以获取巨额利润。设计师从工程学、文学等学科的内容中提炼、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设计理论,而且这些设计理论还有更广阔的空间需要探究。随着人类社会逐渐成熟,设计师开始意识到不能随心所欲地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必须以人的本质需求为根本,并以此为目的分析消费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 20世纪90年代,设计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直到二战结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地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的管理学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背景差异等;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教师的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征。 3、教学内容 具体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4、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从简单的教具模型、口头语言、书本、录音、录像到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不可替代的因素。 5、教学环境 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 物质环境包括课堂自然条件(如温度和照明)、教学硬件设施(如桌椅、黑板、投影仪)和空间布置(如教室文化建设情况、座次排列)等要素; 社会环境包括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班风、校风及社会文化背景等要素。 (二)学习与教学的三种过程模式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教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

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撰写论文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分为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其中思维是核心。个性指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是人的个性心理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等,其中性格是核心。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有:①观察法(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行为的外在表现研究其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根据观察者的身份可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②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的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③测验法(是指运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④调查法(分为问卷调查,也称问卷法和访谈调查,也称访谈法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及其学科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边缘科学或中间科学。 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在心理学中,一般把统一的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人格。 (一)心理过程 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发生、发展的心理活动过程,根据其能动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角度不同,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者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什么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什么 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 人的本质特征是具有社会性。人一出生就要接受社会的影响,特别是要接受社会中教育的影响。最初是养育的问题,这大都由家庭负责,继之就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或群体教育,从而达到社会化。人一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人的教育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人从儿童、少年到青年,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生活,学校是由受教育者──学生和教育者──教师组成的。一方面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采取一定的措施去影响受教育者,同时受教育者也有接受教育的需求,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主动地去获得知识和技能,形成个性品质和道德行为。在这过程中,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必然引起各种心理活动。教育所引起的心理活动,不仅服从于在一般生活实践中人所产生的心理现象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时也具有它自己的特殊规律。 例如,年幼儿童最初掌握的概念多属日常概念,日常概念一般既含有本质属性,也含有非本质属性,或者只含有非本质属性,经过一定的学习,接受了科学知识,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于是就分辨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形成科学的概念,达到理性认识。儿

童认识能力从感性水平提高到理性水平,是一个质的飞跃。这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影响下产生的心理变化。又如,人的个性品质和道德行为都是通过一定的教育过程逐渐形成的。儿童、青少年在先天素质基础上,接受各种文化教育的熏陶,或者是受父母的影响,或者是受教师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接受教导,于是便形成社会所要求的个性品质和道德行为。 所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受教育者在一定的学校教育条件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品质和道德行为的规律。 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既如上述,那么,这门学科的性质是什么呢? 教育心理学从它的发展来看,最早是把心理学原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学问。教育心理学在它成为心理学的独立分支以前,许多教育家都重视在教育中运用心理学,他们把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的基础。近代欧洲早期的教育家如夸美纽斯(https://www.360docs.net/doc/0316652233.html,enius)、裴斯泰洛齐 (J.Pestalozi)就持有这种观点。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J.E.Herbart,1776-1841)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是最早尝试把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一本书。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方法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要用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待教育中的问题。这是把教育心理学看作是科学的观点。后来,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1874-1949)做了许多实验研究,积累了大量关于动物的(也有人类的)学习材料,提出一些学习心理的定律。

爱的心理学研究

爱的心理学研究 爱情,这个人类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仿佛是一个人类永远都无法揭开的迷。说到爱情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它是人类最高级的一种情感。谈到爱情,自然延伸到男人、女人、婚姻三个方面。爱情的定义是时代的产物,而今天这个时代,社会将爱情视为婚姻的基础。 在原始社会,所谓的婚姻关系只是一种生存所需要的“家庭”单位,此时“爱情”也就无足轻重。原始社会的语言中也没有“爱情”这个词,结伙同行生儿育女通常比独居更有利于生存。公元前5世纪,哲学家柏拉图论述了爱情是人类最高的美的,包括精神,智慧和性。但他指出婚姻与爱情无关,只为繁殖后代。 中世纪后的欧洲,贵族社会里逐渐产生一种热情:理想上不能实现的、对婚姻之外的爱的追求。当时的婚姻仍然为政治和经济的目的所安排。到了随后的几个世纪里,追逐爱的理想由上层社会散布到中下层社会。此时一些平民不愿意其爱情因私通而被报复,逐渐发展到从对爱的追求到结婚的誓言。这时人们就开始期盼爱情不仅产生在追求和热恋的阶段,还能延续到婚姻里。人们开始相信由爱情导致的婚姻更为实际合理。 苏利文指出:“当另一个异性的满足和安全变得和自己的满足和安全一样重要时,爱情就存在了。”而弗洛姆(E.Fromm)说:“成熟的爱是保全个体的个性、整体性的结合,相爱双方融合为一体,但仍为二体。 爱情是人类各种感情中最复杂、最微秒、多矛盾的统一。男性重行动,女性重感情;男性习惯抽象观念,女性习惯感性直觉。其实男人女人就像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男人有其可歌可泣的优点,同时也有可鄙可耻的劣根;女人有可爱可亲的长处,同时也有可气可恼的顽习。也正因为如此才演绎出版本各异的现代都市爱情。 但爱情到底是什么呢?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在其生理学唯物论的理论中曾提出讲爱情完全视为是性的表现或升华;弗洛姆将爱情依爱的对象分成五种类型,分别是兄弟爱、母爱、情爱、自爱以及人对神的爱;Rubin(1970)将爱情定义为“某人对一个特定的对象所抱持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使两人之间会以某种方式来表现出对对方的思考、感情及行为”;加拿大社会学家John Alan Lee (1973)曾指出“爱情的定义十分广泛,从性到纯友谊的爱情皆被讨论”。 下面将介绍Rubin的爱情态度理论、Lee的爱情观类型理论和Sternberg (1986)爱情三角理论。 Rubin的爱情态度理论 Rubin(1970)开始将爱情定义成对某一特定的他人所持有的一种态度之后,使得爱情得以并入人际吸引之社会心理学主流内,并能使用一般测量方法研究爱情。 他假设爱情是可以被测量的独立概念,可视为一个人对特定他人的多面性态度,他从文艺著作、普通常识及人际吸引之文献资料中,寻找拟定叙述感情的题目,经过项目分析、信度、效度考验而建立爱情量表(love scale)和喜欢量表(liking scale),他发现爱情与喜欢有质的差别,而其爱情量表中包含三种成份∶ 1.亲和及依赖需求; 2.欲帮助对方的倾向;

心理学—梦

心理学·梦的奥秘 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梦见走楼梯一脚踩空;梦里遇到危险时,想大声呼救却叫不出声;半夜听见别人讲梦话。 我想一定都是有的。 据有关资料介绍,人的一生大约有1/3的时间在睡觉,有1/5的时间在做梦。假如—个人一生活75年,那么他就有15年是在做梦。很多的人对梦都有自己的见解。有人说,梦是自己的潜意识,我们能在梦里满足自己的愿望;也有人说,梦是未来的预兆。总之众说纷纭。 梦,对人类来说一直是个充满诱惑的谜。在梦里,人的意识可以自由驰骋,不受社会现实的任何约束,古人把梦称为神的王国。在远古时代,人们往往把梦看成是神的旨意或鬼怪作祟。在古代欧洲和中东,梦常常被认为是未来的征兆或是行动的导向。 在新华字典里是这样解释梦的:“梦是睡眠时体内外各种刺激或残留在大脑里的外界刺激引起的影像活动。”心理学大词典中关于梦的含义是:“梦是在睡眠状态下所发生的想象活动。”心理学之父、著名的精神病专家弗洛尹德先生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梦是人愿望的满足”。总之,梦是一种生理心理现象,梦是在睡眠状态下出现的一种想象活动。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产生的根源其实就是大脑的活动。人们的大脑在清醒时,能对外界刺激作出了不停的反应。到了晚上,人们疲倦了,于是进入睡眠状态,在睡眠过程的大部分时间里,脑波、眼球运动等和觉醒时的状态一样,只有身体肌肉处于抑制状态。这时候,白天经历过、见过或想过的事情就会再现在我们梦里。做梦的内容往往跟白天或睡觉时所受到的刺激有关。白天对某一件事想得太多,夜晚睡觉时就会梦见这样的事,或者虽然没有想过某人某事,但是由于以前曾经经历过,晚上睡觉时部分大脑神经细胞会“回忆”往事,所以也会梦见这件事。 小时候,我们常听人说,睡觉是让我们的大脑休息。后来逐渐意识到,睡觉时大脑不但没有在休息,它活动得比平时还厉害。做梦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要的。做梦也不是人类的特权,其他哺乳类动物和鸟类也会做梦。 利用脑造影技术,我们可看到睡觉的人,视觉皮质仍然活跃,这表明他在做梦。从脑造影技术知道,睡觉时是身体在休息,大脑仍在工作,而且分泌许多激素。做梦时,视觉皮质在脑造影下亮起来,显示你的梦是彩色的。根据脑电和眼动的研究,发现人的睡眠有两个时相。快速眼动睡眠时相和慢速眼动睡眠时相。人刚开始入睡时,脑电出现幅度大、频率低的慢波,人的意识消失,心率、呼吸、体温、血压代谢率等都降低,眼球只有缓慢的运动,做梦少,这一时期被称为慢波时相。它大约持续90分钟后,就转入快波时相,脑电呈低幅高频的快波,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眼球转动速度快,每秒大约50—60次,梦一般是在快波时相产生。这一时相持续约20—30分钟,又转入慢波时相,如此交替往复直至觉醒,一般交替出现3—5次。只是在睡眠后期,快波时相的持续时间相应延长了。这说明正常人每夜大约有25%的时间在做梦,只是人们有时意识得到,有时意识不到。 绝大部分的科学家相信所有人类都会作梦,并且在每次睡眠中都会有相同的频率。因此,我们每个夜晚可以做很多的梦。假如一个人觉得他们没有作梦或者一个夜晚中只作了一个梦,这是因为他们关于那些梦的记忆已经消失了。这种“记忆抹除”的情况通常发生在一个人是自然缓和地从快速动眼睡眠阶段经过慢波睡

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1 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人的消费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 , 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部分。研究消费者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与整个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是一致的 , 心理学本身的发展 , 为心理学应用分支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基础。但人类的消费活动是一种特殊领域。在运用心理学的某些研究方法了解消费行为规律时 , 必然有一些新的容和新的问题。因此探索设计心理学研究方法 , 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 也丰富了心理学主干研究方法的积累。设计心理学一般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投射法、实验法、态度总加量表法、语义分析量表法、案例研究法、心理描述法、抽样调查法、创新思维法 1 1 种方法。 2.1.1 观察法 观察法是心理学的基本方法之一。观察是科学研究的最一般的实践方法 , 同时也是最简便、易行的研究方法。所谓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 , 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观察研究对象 ( 消费者 ) 的言行表现 , 从而分析其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方法。设计心理学借助观察法 , 用以研究广告、商标、包装、橱窗以及柜台设计等方面的效果。例如 , 为了评估商店橱窗设计的效果 , 可以在重新布置橱窗的前后 , 观察行人注意橱窗或停下来观看橱窗的人数 , 以及观看橱窗的人数在过路行人中所占的比例。通过重新布置前后观看橱窗的人数变化来说明橱窗设计的效果。 观察法的核心 , 是按观察的目的 , 确定观察的对象、方式和时机。观察时应随时记录消费者面对广告宣传、产品造型、包装设计以及柜台设计等方面所表现的行为举止 , 包括语言的评价、目光注视度、面部表情、走路姿态 , 等等。 观察记录的容应包括 : 观察的目的、对象 , 观察时间 , 被观察对象的有关言行、表情、动作等的数量与质量等。另外 , 还有观察者对观察结果的综合评价。 观察法的优点是自然、真实、可靠、简便易行、花费低廉。在确定观察的时间和地点时 , 要注意防止可能发生的取样误差。例如 , 在了解商店消费者的构成时 , 要区分休息日和非休息日 , 也要区别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有时商店消费者的构成也受周围居民成分的影响 , 要观察少数民族消费者的特点 , 就应该选择少数民族特需品的供应商店。在分析观察结果时 , 要注意区分偶然的事件和有规律性的事实 , 使结论具有科学性。 观察法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在进行观察时 , 观察者要被动地等待所要观察的事件出现。而且 , 当事件出现时 , 也只能观察到消费者是怎样从事活动的 , 并不能得到消费者为什么会这样活动 , 他的心是怎样想的资料。 现代科技水平的发展 , 使观察法能借用先进的观察设备诸如录像、录音、闭路电视的方式进行观察 , 使观察效果更准确更及时 , 并节省观察人员。但观察法只能记录消费者流露出来的言行、表情 , 而对流露出这种言行、表情的原因 , 是无法通过观察法直接获取 , 因而必须结合其他的有关方法 , 才能进一步了解消费行为规律。当研究的心理现象不能直接观察时 , 可通过搜集有关资料 , 间接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活动 , 这种研究方法叫调查法。调查法分为两种 : 一种是口头调查法 , 亦称谈话法、访谈法 ; 另一种是书面调查法 , 亦称问卷法、调查表法。 2.1.2 访谈法 访谈法是通过访谈者与受访者之间的交谈 , 了解受访者的动机、态度、个性和价值观念等的一种方法。访谈法分结构式访谈和无结构式访谈两种。结构式访谈又叫控制式访谈。它是通过访谈者主动询问受访者 , 逐一回答的方式进行的。进行这种形式的访谈 , 访

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实况详录法:在一段时间内(如一小时或半天)持续地、尽可能地详细记录被观察对象所有的行为表现,包括与环境及他人的相互作用或互动 2.时间取样法:观察者根据事先确定的观察维度有选择地在某些时间段内观察某一方面特定行为或事件,并将结果记录到规定的表格上 3.系统观察:详细观察和记录被试连续、完整的心理活动事件和行为表现 4.结构化访谈:又称专业化访谈,指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而进行的访谈 5.抽样观察:依据一定的标准,选取被观察对象的某些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进行观察或选择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观察记录 6.可证伪:一个理论或假说应该可能被观察到的经验事实所否定,或者证明是错的 7.研究设计:为了能够以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来获取客观明确可靠的研究结论而指定出的周密的,科学的整个研究工作的计划和安排。简言之,就是为开展研究所做的方法学准备和计划 8.纵向研究:也称追踪研究,是在较长时间内,对一个或若干个被试反复地、系统地进行观察、测量和实验研究,并随时间的进程记录他们心理的发展变化9.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个体的某些方面的心理特征进行观察、测量和实验研究,探讨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10.外部效度:实验和研究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化到其他总体、变量条件、时间和背景中去的程度,即可推广性和可概括性 11.实验法:通过对实验条件的操纵和控制来考察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 12.自变量:也称刺激变量,它是由研究者操纵的,有意加以改变以影响因变量

的刺激物或刺激条件

13.因变量:亦称反应变量。有刺激变量引起或改变的心理或行为方面的反应,是从属而发生改变的 14.无关变量:也称干扰变量,指在实验中除自变量之外所有可能对被试行为发生影响的变量 15.测验标准化:测验的编制、实施、计分以及测验分数解释程序等方面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二.简答 1.心理科学的研究任务P11 心理学研究是一种科学研究,旨在对心理与行为的特点和变化规律进行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①描述,主要回答“是什么”问题 ②解释,回答“为什么问题” ③预测,预知未来,对事件发生概率进行预测 ④控制,根据已有的科学理论或实际结果,操作某种现象本身或改变其发生条件,使研究对象朝着预期方向改变或发展 2.以人为被试的心理学实验,必须遵循的基本伦理原则P16 ①保证被试的知情同意权 ②保障被试的退出自由 ③保护被试免受伤害 ④为被试保密 3.选题的原则P34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什么是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是科学研究。什么是教育心理的科学研究呢? 科学是以有系统、有组织、经过实证性方法所获得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这个定义的重点不在研究的知识体系,而在研究的方法。不管研究的题材是什么,只要所用的是有系统、有组织的实证性方法所获得的知识体系,便可以算是科学。可见,研究问题所用的方法是科学中的关键问题。教育心理科学研究是一种在教育过程中采用一定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的认识活动,是追求有关教育心理知识或解决教育心理问题的一种创造性认识活动,从事这种活动所采用的手段便是教育心理的科学研究方法。一套完整的教育心理科学研究方法,要涉及一系列的内容:(1)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2)课题的正确选择;(3)有关资料文献的搜集和查阅;(4)研究计划的制定;(5)研究材料的编制和指标的确定;(6)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选择;(7)具体研究步骤或程序的实施;(8)研究结果的整理与分析;(9)对研究结果的检验等。这是一系列复杂的程序,这些程序的运用是逐渐完善起来的,可以说,一部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同时也是一部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学的历史。 教育心理学中任何课题的研究,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一定的理论基础。我们的指导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是作为一种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原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既要重视实际,又要合乎逻辑。理论不是空想,站得住脚的理论必须具有实证性意义。理论的功能主要有四个:第一,综合现有的知识;第二,解释已有的知识;第三,预测未来的知识;第四,指导研究的方向。理论具有描述性和解释性,描述性重要,解释性也重要。教育心理的某些方面是可以用描述来认识的,如学习过程的结构、品德心理的成分和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等。教育心理某些方面也可以用解释来认识,如学习动机理论、品德和人格形成的原因及学习迁移理论等。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心理学这门科学之所以年轻,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是一个根本原因,而研究方法之不完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教育心理学同样是如此,教育心理学中有许多问题未解决或解决得不好,研究方法还不完善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随着整个心理学的发展,研究方法的逐步改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大有改进。目前从事教育心理学课题研究,已经有许多方法可供采用。概括起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观察法 观察法也称自然观察法,它是在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对学生心理进行了解。在学校教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经常采用此法观察学生的行为。在教学情境下观察学生的行为,可以获得多方面的资料,如通过观察,随时注意学生学习进步的情况,或学习的困难所在,作为辅导学生学习与调整教学方法的参考,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自己的反映,借此加强或改进师生间的关系。 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它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结合其他方法进行,使用起来方便易行。但是观察不是一种很严密精确的方法,应用观察法只能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某些自然的外部表现,而不能对心理活动的进行施加影响,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它的过程。同时观察者所获得的资料,难免带有主观的色彩,因而影响其准确性。为了使观察客观、准确起见,观察者宜注意下列几点:(1)每次观察不宜太广泛,最好只观察少数或一种行为;(2)所观察的行为须事先明确规定;(3)观察时应随时记录,或利用录音、录像帮助;(4)每次宜用较短的时间,对同一类行为,可做多次重复观察,即采用“时间取样”(time

梦的过程

梦的过程 其实我们每天睡觉的时候都会做梦,它只是大脑皮层的一种运动状态而已,大部分我们醒来后根本都不会意识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会觉得自己天天在做梦的原因。实际上那些能记住的梦只是因为我们可能白天的压力太大了,睡觉没休息好的缘故。从医学的角度来说,那些觉得自己很少做梦的人反而是精神状态最好的。 通常,人们在白天工作,夜晚睡觉。在工作和学习时,人们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在睡觉时,大脑则处于抑制状态,一般对外界强烈的刺激如轻微的声音或者较弱的皮肤接触不能感知。不过,大脑的抑制程度有深浅,如果睡的不熟或刚刚入睡,外部的刺激就会影响大脑,大脑皮层的一部分便会兴奋起来,于是人就做起梦来。如果他很冷,他便会梦见在冰天雪地里赤脚行走:如果他牙床肿胀,他便会梦见牙齿一个个都掉了;如果他有尿意,那么他就会梦见到处找厕所,急得要命。梦的产生只要与思想,愿望,想象和回忆有关。(参考资料:少年儿童出版社《十万个为什么》) 做梦是人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活动, 随着现代心理学的进展,对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千百年笼罩在梦境中的神秘面纱被渐渐撩开,“有梦睡眠有助于大脑健康”,就是最近的研究结论之一。 做梦 做梦是人体一种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人入睡后,一小部分脑细胞仍在活动,这就是梦的基础。据研究,人们的睡眠是由正相睡眠和异相睡眠两种形式交替进行,在异相睡眠中被唤醒的人有80%正在做梦,在正相睡眠中被唤醒的人有7%正在做梦。一个人每晚的梦境可间断持续1.5小时左右。由于梦相伴睡眠周期循环规律,所以在异相睡眠中醒来的人,感觉梦多,而在正相睡眠中醒来的人,感觉梦少。此外,人能记住的梦多在快进入觉醒时,而刚入睡的梦早就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这也是人们感觉梦多或少的另一原因。潜意识与梦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智能有很大潜力,一般情况下只用了不到1/4,另外的3/4潜藏在无意识之中,而做梦便是一种典型的无意识活动,通过做梦能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把新知识与旧知识合理地融合在一起,最后存入记忆的仓库中,使知识成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梦境可帮助你进行创造性思维,许多著名科学家、文学家的丰硕成果,不少亦得益于梦的启迪。无梦睡眠 无梦睡眠不仅质量不好;而且还是大脑受损害或有病的一种征兆。临床医生发现,有些患有头痛和头晕的病人,常诉说睡眠中不再有梦或很少做梦,经诊断检查,证实这些病人脑内轻微出血或长有肿瘤。医学观察表明,痴呆儿童有梦睡眠明显地少于同龄的正常儿童,患慢性脑综合征的老人,有梦睡眠明显少于同龄的正常老人。 最近的研究成果亦证实了这个观点,即梦是大脑调节中心平衡机体各种功能的结果,梦是大脑健康发育和维持正常思维的需要。倘若大脑调节中心受损,就形成不了梦,或仅出现一些残缺不全的梦境片断,如果长期无梦睡眠,倒值得人们警惕了。当然,若长期恶梦连连,也常是身体虚弱或患有某些疾病的预兆。 做梦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因为这影响你的生活。而且有梦是反梦的说法,就是说梦到不好的事情,现实中,反倒是要有好事。

(完整版)心理学研究方法

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心理学专业(独立本科段) 《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心理学研究方法》是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心理学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目的在于帮助考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方法,检验考生对心理学研究理论基础与主要方法,检验考生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知识和主要内容的掌握水平与应用能力。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现象。它的研究主题十分广泛:即涉及人的心理也涉及动物的心理;即涉及个体的心理也涉及群体的心理;即涉及有意识的心理也涉及潜意识的心理;即涉及与生理过程密切相关的心理也涉及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心理。心理学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活动。由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以经验的或实证的资料为依据的,因而使心理学与哲学相区别,也与人文学科相区别。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的要求是,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将有助于学生们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理解心理学家在探索心理与行动时所做的一切,有助于考生将来为心理学的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编心理学研究基础 第一章心理学与科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考生了解心理学的性质,了解心理学科学研究的方法、特征及基本步骤,理解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和伦理规范。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1、识记: (1)心理学的含义; (2)心理学科学研究的特征:系统性、重复性、可证伪性和开放性; (3)知情同意。 2、领会: (1)一般人探索世界的常用方法; (2)心理学研究主要包含哪几个步骤; (3)科学研究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3、应用: (1)根据科学研究的特征来分析某些心理学的研究; (2)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及以人为被试的研究的伦理规范来分析是否可以在心理学研究中使用欺骗的方法。

《爱情心理学》

梧州学院 《爱情心理学》课程论文题目:我眼中的爱情 院(系)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专业13级自动化 学生姓名管想 学号201301910007 2014年 12月 30 日

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由我本人独立完成。有关观点、方法、数据和文献等的引用已在文中指出,并与参考文献相对应。 我承诺,论文中的所有内容均真实、可信。如在文中涉及到抄袭或剽窃行为,本人愿承担由此而造成的一切后果及责任。 作者签名:(亲笔签名) 签名日期:2014 年12月30日

我眼中的爱情 摘要:我,今年20岁,恋爱经历不多,因为读过几本关于爱情的书,看过几部关于爱情的电影,又因为选课到爱情心理学,于学期末将自己心中关于爱情的方面写出来。 关键词:爱情;浪漫;学习 一、官方的爱情 因为好奇,上网搜了搜爱情的真正定义。网上关于爱情的还是很多的,既然官方,我认为几个最能官方的说明爱情的就摘要下。 (一)科学里的爱情 从生理学上说起,人体会分泌多种分泌物,如唾液、肾上腺素和雌、雄性激素等。正如巴普洛夫的著名实验,摇铃与狗流唾液之间会产生的反射关系。人在遇到符合交配条件的异性时,也会分泌相应的激素,使人进入亢奋状态,之后再次遇到或想到该异性时,都会分泌激素,反复进入亢奋状态。这种感觉被称为“爱情”。不过,这种爱情好景不长。激素的分泌量有限,当发现该异性不符合交配和其他条件,该分泌现象会逐渐减弱,直到消失。所以爱情会“变淡”。科学的爱情比较可怕,接下来我们看看哲学中的爱情吧。 (二)哲学里的爱情 哲学说,爱是由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印象意识,这种意识由主体发出,由主体作用,当某一主体对某一对象在印象里有一种生命本身的倾向意识时,就是爱的产生,这产生的爱是由爱的主体作用的,并不由客体来主导,是一种主体的生命价值上的拥有。情是美的印象。存在于印象中的美,是心的情的具备,存在于心的美的印象,在生命传递的延绵中产生,产生的这种印象美,在历史的文化里,就是情的事物,一切有关美的心灵感应,就是人的情的发生,这种生命现象的存

论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它和其他科学一样,应该采取客观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测验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等。19世纪以前,当心理学还处在哲学襁褓中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大多用思辨方法研究心理学问题,这是造成心理学长期落后于其他科学的重要原因之一。19世纪中叶以后,心理学开始采用客观方法研究心理现象,这些方法不依赖于研究者对自己心理现象的描述或内省,而是采用了客观的观察和实验方法,因而使研究结果可以得到重复检验。这是心理学走向独立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如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了解学生注意的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人格的某些特征。又如,观察婴儿的言语活动,可以了解个体言语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观察法一般在下列情况下采用:①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②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③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观察法的成功取决于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观察和记录的手段以及观察者的毅力和态度。 近30年来,有些生态学家在自然环境下,利用各种现代化的观察设备,对各种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习俗进行长达1~2年的观察,为研究动物行为和心理积累了 宝贵的资料。借助于录音录像系统观察儿童,对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观察法是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直接的了解,因而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由于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不为被观察者所知,他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较少或没有受到“环境的干扰”。因此,应用这种方法有可能了解到现象的真实状况。 观察法的主要缺陷是:①在自然条件下,事件很难按严格相同的方式重复出现,因此,对某种现象难以进行重复观察,而观察的结果也难以进行检验和证实;②在自然条件下,影响某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用观察法得到的结果,往往难以进行精确的分析;③由于对条件未加控制,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研究的现象,而要研究的现象却没有出现;④观察容易“各取所需”,即观察的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的兴趣、愿望、知识经验和观察技能的影响。

梦的心理学研究

梦的心理学研究

梦的心理学研究 1.前言 “梦”对于大家来说,肯定不会是陌生的吧?我们经常在想: 梦是什么?人为什么会做梦?为什么会做种种稀奇古怪的梦? 梦是怎样产生的呢? 梦有什么作用?本文在借鉴国内外专家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探讨。 2.梦的概念 古往今来,许多学者都对梦做过精确的阐述: 2.1 对梦下定义的第一人是亚利士多德。他认为,“梦被定义为睡眠者在睡着的时候的心理活动。”他还认为,“无论如何,有学识的医师说,我们应密切注意梦……最擅长解释梦的人是能够看出相似性的人……就像水中的图像,梦也可能受到同样的歪曲。” 2.2 我国古代普遍认为梦是睡眠中的一种心理活动。《经上》曰:“梦,卧而以为然也。”东汉许慎《说文》曰:“梦,寐而有觉者也。”南宋朱熹则认为:“梦者,寐中之心动也。” 2.3 1900年以后,人类对梦的研究随着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出版而跨入了新的时代。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认为梦是完全有意义的精神现象,是欲望的满足,它可以算作是一种清醒状态的精神活动的延续。梦是一种受抑制的愿望经过改装的达成。脱离经典精神分析道路的荣格认为,梦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反应,是“原始人的来信”;梦是潜意识智慧的启示,它超越了个人。新精神分析学派的

重要的作用,它就像是一个“梦工厂”,为人们“生产”出形形色色的梦境。如果这个部位遭受损伤,梦自然就没有了。据报道,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目前这位老妇已经开始少量做梦,但梦境却不再如原先那样丰富多彩和鲜明清晰了。巴塞蒂表示,进一步解释梦与脑部的关系还需要对大量的类似病例进行研究分析。这项研究首次详细阐述了人脑受损与不能做梦的关系,填补了神经学的空白。同时很多心理学家也表示此次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解释人为什么做梦的原因,从而又使人类向了解自己的目标跨近了一步。 这项研究为科学家在对梦的研究中打开了一扇门,这扇门背后仍有无数的问题需要解释。例如,梦对于人体来说具有其独立的功能还是只是人类进化中的副产物?梦是人类所独有的生理现象吗?动物会不会做梦? 4.2 梦的实验室研究 1953年芝加哥大学的纳萨尼尔.克莱特曼和学生助手尤金.阿 塞林斯基发现快速眼动睡眠时,便开始了现代梦研究的新纪元。克莱特曼和阿塞林斯基断定,快速眼动是被试者在做梦的标志。他们发现,在这个阶段叫醒被试,被试可以回忆起更多更详细的梦的内容。 威廉.德门特和爱德华.沃尔伯特在芝加哥大学的睡眠实验室中用蜂鸣器在睡着的被试耳边发声的方式,验证了梦以吸收外界刺激的方式捍卫睡眠的理论。 50年代,霍尔研究了“正常人”报告的10000个梦例,发现人们在梦中体验到的最多的情感是敌意。 1971年,乔伊斯和安乐尼.卡尔斯基博士夫妇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洛杉矶睡眠实验室内研究了快速眼动阶段的恶梦与夜间心绞痛和消化性溃疡发作的关系。 还有一些研究者对清醒的梦以及有意识的控制梦很感兴趣,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牛津心理生理研究院院长西莉亚.格林,美国的帕特里克、拉伯格以及基尔顿.斯图尔特。另外,还有一些研究者非常关注诸如超感官知觉的研究,比如在布鲁克林迈蒙尼德医院,门宁格的一系列实验室研究。 4.3 梦的个性差异研究

心理学研究方法(笔记)

第一编心理学研究基础 第一章心理学与科学 1.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具有不同分析单 位以及既重视内省也重视客观观察的学科。 2.一般人探索世界的常用方法归纳起来有常识、传统和权威三种。 3.系统性、重复性、证伪性和开放性是科学研究的四种典型特征。 4.心理学研究主要包括5个基本步骤:(1)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设;(2) 设计研究方案;(3)搜集资料;(4)整理和分析资料;(5)解释结果以及检验假设。 5.科学研究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多视角、公开性、可争辩性以及科 学研究无禁区四个方面。 6.以人为被试的研究的伦理规范主要包括知情同意、保护被试以及 保障退出自由与保密。 第二章选题与抽样 1.心理学研究课题可以有多种来源。主要的来源是:(1)对日常生 活的观察;(2)实际的需要;(3)理论;(4)研究文献的提示;(5)技术发展的推动等;也可以是这些来源的某种结合。 2.好的研究问题应该具备4个基本特征:(1)问题是切实可行的;(2) 问题是清楚的;(3)问题是有意义的;(4)问题是符合道德的。 3.文献是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知识的一切材料的总称。心理学 文献就其保存方式可分为纸质文献和互联网文献。纸质文献的常见类型有图书、期刊、会议和学术论文等。

4.查阅文献常用参考文献查找法、检索工具法。检索工具法分为手 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 5.取样和选题的关系密切,要依据课题的性质和研究结果的概括程 度来选择被试。取样的方法很多,根据是否按随机原则进行操作,取样可分为两类:非随机取样和随机取样。 6.简单随机取样又称纯随机取样,即对研究总体单位不进行任何分 组排列,只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中抽取一定的样本,以使总体的每一个样本都有被同等抽取的可能性。分层随机取样,也称比率取样、分类取样和分组取样,是按照总体已有的某些特征,将总体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每个部分叫一个层或一个子总体),然后在每一个层或子总体中进行简单随机取样。 7.系统取样,又称等距取样或机械取样,是以某种系统规则来选择 样本的方法。聚类取样,又称整群取样,是将总体按照某种标准(如班级、地区)划分为若干子群体,每个子群体作为一个取样单位,用随机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子群体,将抽中的子群体中的所有单位合起来作为总体的样本。 8.多段取样,也称多级取样、分段取样,先将总体按照某种标准(如 学校、地区)分为若干层(组),称为第一层,然后从这一层中随机抽取出几个层作为第二层,依次类推,直至从最后一层中用随机取样的方式中抽取出一定数量的样本作为研究所需样本的取样方法。 9.方便取样:也称偶遇取样,研究者选择在方便的时间和地点将所 遇到的人作为研究样本的方法。立意取样,也称主观取样、判断取样,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如对总体构成要素和研究目标的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与研究内容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本节考纲透视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2.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考点精讲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 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理解。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韵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说,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根据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五要素和三过程,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两方面:(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2.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狭义上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简单的实物、口头语言、书本、录音、录像、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等都属于教学媒体范畴。它日益成为教育心理学所关注的一项独特的课题。5.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物质环境包括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社会环境包括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在教育心理学看来,教学环境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2.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