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梳理探究之对联教案

文字“游戏”之对联

夏训富制作

对联的起源、发展秦汉:桃符

唐:门神五代:春联秦琼和尉迟恭

五代后蜀主孟昶: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元:平稳宋:普及明:极盛清:黄金时代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当代:衰落

神荼、郁垒

长联、诗人创作、《楹联丛话》

中兴?

历史短,仅九十多年

朱元璋: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对联的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举例喜怒/悲愁/岂以物,行藏/用舍/皆由心。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举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对联的种类

按内容分

有春联,寿联,婚联,挽联,名胜联,书画联,行业联,谐趣联等。

按形式分

有正对、反对、流水对、无情对、集句对等。

按长短分

有长联、中联、短联。

书写

对联的书写、张贴

张贴

1.不加标点。

2.长联的上联从右往左写,下联从左往右写,各行平头写。

3.一般用行书、楷书、隶书等体书写,以求庄重易认。

4.喜庆事用红纸,丧事用白纸或蓝纸,装饰性对联用宣纸书写。

1.尾字仄声为上联,平声为下联。

2.上联贴于对面右侧,下联贴于左侧。

学习对联有什么用?

2.学会欣赏评价对联

知识和能力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3.学会简单的应对

4.提升审美修养

5.热爱传统文化

重点

难点

(合掌)

路西风烈亭

房江湖榕苑兰亭桂林草堂老校长

新学生新食堂波渺渺

柳依依水茫茫野茫茫天苍苍雾濛濛荷亭亭铁铮铮水淙淙子弹飞剑雨腥(合掌)

雪花

花海(重字)

虫草人物瀑布人海林海

疏星朗月飞乌鹊

夜雨寒灯点乡心

江东剩勇匣内青霜鸣霸王

大江东去

孔雀南飞秋雁南征高士西游仙客北来明月松间照

汽车路上行长江峡谷流

黄河壶口流

夏虫草上飞冬去山明水秀

古道西风吹客愁

小桥流水说诗意

月上余辉杯中玉露显孤影

春来雪退花开

云开海晏河清

风吹柳媚花娇

课后作业

1

翡翠池塘藏玉树2(选做)司马迁白马

谢谢观赏

《对联》教案(附板书)

《对联》教案(附板书) 设计理念本设计意在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通过读读、想想、猜猜、联系生活实际等形式多样的方法识字、学词,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语言文字,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对联这种文学形式,诵读对联,积累词语,丰富语言。2在诵读对联中认识13个生字;会正确、规范书写10个生字。3在识字写字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通过书写表达汉字的形体美。教学重点读文识字,会认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对联所表达的意思。教学准备老师:在黑板张贴一副完整的对联,课件一套,红纸,黑色彩色笔若干。学生:课前搜集对联。教学时间1~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请学生观看课件,感受过春节的热闹气氛。2谈话揭示课题。孩子们,过年了,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对联(教师指向张贴在黑板上的对联),学生齐读课题。3 以形象的对联入手,初识对联。(1)抽学生读:“春回大地,春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家新”。读了对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2)教师讲解,指导学生认识对联。(师:每逢过年,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张贴用红纸书写的对联,一副完整的对联包括横联、上联、下联,别看简简单单的对联,它包含的内容可丰富了。)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1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2同桌互读互评。3检查识字、学词情况。(1)将生字放在五颜六色的气球中逐一让学生认识。“联”、“六畜”、“财”、“茂盛”、“风调雨顺”,指导学生读准这些字的字音。“爆”、“财”: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扩词。(当学生说到“爆炸”时,老师相机教育学生注意安全,远离爆炸,渗透安全教育。)“稻米”、“六畜”,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想猜猜进行理解:“稻米”还可以叫什么?“六畜”指农民伯伯饲养的六种牲口,请孩子们猜一猜有哪些。(通过这一形式的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骤然高涨,轻松理解了难点词的意思)“茂盛”:结合窗外的那棵高大的黄桷树进行说话练习。(2)词语(四字词、三字词教学)。过渡:对联中还有一些特殊的词语,藏在灯笼里,孩子们,想和它们交朋友吗?(将四字词、三字词分别放入灯笼里让学生认读,在读中体会含义)“爆竹声声”、“梅花点点”,读了这两个词语,结合课文插图看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到了过年的热闹场面,听到了鞭炮噼噼啪啪的声音,看到了朵朵梅花在寒冷的冬天展示它的美丽,散发着它的芳香)“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组词语是农民伯伯给我们送来的,在读中体会农民伯伯给我们送来了什么?(丰收的粮食、肥壮的牛羊)“生意兴隆”、“财源茂盛”,读好了这些词语,你想把它们送给谁?(生:我想把它们送给做生意的人,祝他们生意红红火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边读边体会,你感受到了什么?(对学生的理解加以鼓励,教师不作具体讲解)“三字词”教学,在朗读中记忆、积累。三、朗读指导过渡:学好了生字词,下面老师把它们送回到对联的家中,老师相信你们会把对联读得更好。1配乐朗读。(配上喜庆吉祥的音乐,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读文氛围,学生很容易入情入景地读好对联)(1)配乐自由读。(2)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对联进行朗读,并读给小伙伴听听,小伙伴读得好的,给他画上一面小红旗进行奖励。(3)抽学生读、评读、赛读。(4)男女生以对对子的方式朗读对联。2按节奏朗读。过渡:读好了对联,请孩子们仔细观察一下对联有什么特点。(1)学生汇报:两两相对,每句字数相等,根据前面的词语教学,学生很容易观察出对联中都藏有四个字的词语和三个字的词语。(2)教师相机点击课件,将对联分成“××××/×××”的节奏指导朗读。(师:我们读对联时,不仅要有感情地朗读,还应像古诗那样,读出对联的节奏,读出韵味)(3)

《奇妙的对联》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梳理探究之奇妙的对联 【教学目标】 1. 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 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 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4. 尝试对对联。 【教学重点、难点】 1. 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 让学生尝试对对子。教学设想 一、谜语导入、故事激趣: 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面红光,年年报吉祥。 谜底是什么?对联?注意“满面红光,年年报吉祥”,准确地说应该是什么?对了,谜底就是――“春联”。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们对它并不陌生。大年三十,家家贴对联,户户挂对联,商场卖对联,春晚看对联。但是,我们对对联又有多少真正的了解呢?什么是对联?它有什么基本的特点?该怎样张贴?如何尝试创作简单的对联?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奇妙的对联”世界。 二、对联常识: 同学们都看过对联,都记得一些对联。谁先来把你最熟悉的对联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找三到四个同学)请你们结合生活,再说说你认为什么是对联,好吗? 【请学生齐读“对联常识”】。

三、对联特点: 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对联有什么基本的特点呢?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1、请在座的各位当回医生,给下面这幅对联号号脉,看它对仗是否工整? 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下联:冰消雪化梅花万朵扑鼻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对联的两个特点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上下联字数要相等(板书)。就是上联有几个字,下联也要有几个字。大家记下来,对联基本要求一,“上下联字数相等”。这个要求是很严格的,一般来说,违反这个规则就不成对联了。 但也有特例,比如说民国时候,袁世凯死后,有人就写了副上下联字数不同的联,“中华民国万岁;袁世凯千古”,大家看这个对联,“万岁”对“千古”,可以,但“袁世凯”对“中华民国”,三个字对四个字,在规则上当然不行,可是这副联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此,它里面有个寓意,暗含了什么意思,有没有同学能看出来的? 【暗含的意思就是妄图称帝的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是中华民国的罪人。】我们可以得出的对联的第二个特点是什么?对,就是上下联相同位置的字词性要相同(板书)。 我们将我们自己修改好的对联齐读一遍: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香。 2、我们再看这幅对联字数是否相等,词性是否相同? 上联:天增岁月娘增寿

部编版初中语文走进对联教案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 背起行囊走四方——走进对联 教学目标: 1、欣赏对联,体会对联精妙理趣。 2、结合名联,了解对联有关知识。 3、结合中考,学会拟写简单对联。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对联这一传统文化的精妙。 2、运用对联的写作技巧学写对联。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查找有关对联资料,办一张手抄报。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齐背古诗词,进入上课情境。 (宋)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就是对联,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体现,也是语文中考的题型之一。在此,我把语文和对联这两个关键词作了一幅对联。“语文世界斑斓多姿,对联天地情趣无限”,今天我们学习对联的有关知识,并学会写简单的对联。 二、小对联奥妙多 活动1:展示资料了解对联

学生:上台展示手抄报,介绍对联起源,讲对联故事,品对联,概 括对联特点, 教师:简单点评(课件展示) 对联起源——趣联故事——名联荟萃—— 对联特点——1、字数相等 2、词性相对 3、结构相应 4、节奏相合 5、平仄相对 6、意义相关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平仄知识 ∨﹨//﹨ 海阔凭鱼跃 (仄仄平平仄) ˉˉ﹨∨ˉ 天高任鸟飞 (平平仄仄平) 三、赏对联寻美点 活动2:欣赏对联,品读美感 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教师赏读: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学生分享:我喜欢的对联…… 四、对对联学技巧 方法讲解:拆合法

《对联》教案范例

《对联》教案范例 教学目的 一、了解对联的起源及含义 二、了解对联的特点. 三、掌握对联的写作 教学设想 对联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在2004年高考试题中出现,在此利用一个课时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含义、起源和特点,《对联》教案。学会对联的写作。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对联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画,说出门上贴有什么? 二、对联的起源 最早人们在门上贴的并不是对联,而是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这两个门神。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风俗。桃符 本来是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画上这 两位门神的像为符。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换上新符。说明神荼、 郁垒在此,妖魔鬼怪胆敢前来,就抓起来去喂虎,以保来年平安吉祥。北宋王安石曾在诗中描写了这种古老的风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歌剧中喜儿唱道:“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可见,这种风俗流传久远。到了唐以后,有人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和

尉迟恭。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生病,听见门外有鬼魅呼叫,以告群臣。秦琼和尉迟恭戎装立于门外,夜果无事。于是令画工画两人像,悬挂 宫门左右。后世沿用此习,秦琼和尉迟恭就成了门神。后来,因为用桃符的人多,而画像又不易,所以就干脆把秦琼、尉迟恭甚至神荼 和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板上,悬挂在大门两旁,这就将桃符上的画变成了文字,也就产生了对联的基因。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认为写上几个人的名字还不如写上一些押韵上口的喜庆吉利的诗句,这样就出现了第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寿 --------五代时期后蜀王孟昶作在明太祖的倡导下,对联蓬勃发展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如解晋、祝允明、唐寅等对联高手。例如解晋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引用来给具有主观主义态度的人 画像) 清朝才子纪晓岚更是作对联的高手。有一次,乾隆见纪晓岚闷闷不乐,便问他有何心事。纪晓岚请乾隆猜,乾隆以上联回答“十口 心思,思家思民思社稷.。”纪晓岚见皇帝直猜到他心里,非常激动,马上叩头谢恩,以下联道谢:“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传说,有一次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见到一户农家正在操办喜事, 乾隆一时兴起,便派人送去几个铜板和一副上联“三个铜钱贺礼,嫌少勿收,收则贪财,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他满以为这半联会使对方难堪。没想到这家的大人还没来 得及回答,只见一个十一二岁的顽童上前答道“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则好吃。”回答的工整巧妙,反而使乾隆举足不前,左右为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对联的有关常识,会欣赏对联; 能力目标:掌握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参与竞争的欲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爱国意识,提高审美水平。 教学重点: 1.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2.了解拟写对联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拟写对联。 教学方法 1.提问法。通过互动提问了解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程度,明白学生需要了解的知识,以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2.讨论法。本文拟写对联,应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小组达成共识,推出佳对。 3.竞赛法。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编拟对联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教具准备: 相关对联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讲解课) 一.导入: 20世纪30年代初,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在一次国文考试中,别出心裁地出了一道“对联题”,题目是上联“孙行者”,要求学子按照对联的写作格式,答出下联。“孙行者”是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别名。许多考生见到这样一个“怪题”,大惊失色。为难之余,只好搜肠刮肚地在《西游记》中苦寻答案。于是,有的对“猪八戒”,有的对“沙和尚”,还有的对出了“牛魔王”。更有的考生对此题大为不满,一怒之下写出了“王八蛋”。自然,这些答案只能得“零分”。据说,只有一名考生以答出“胡适之”得了满分,但这并不是标准答案“祖冲之”。阅卷教师认为,“胡适之”虽然比不上“祖冲之”完美,但也说得过去。“胡”、“孙”都是姓氏;“适”、“行”都是动词;“之”、“者”也都是虚词。 二、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提问,检查预习) 1.何谓对联? 对联,常张贴、悬挂在或镌刻于门上、柱子上。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 2、对联的历史? 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起源于五代,成熟于两宋,鼎盛于明清,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载,五代后蜀主孟昶题有:“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1 3、第一副对联 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小学生对联活动课教案

对联教案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了解有关的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3、了解风俗人情,增长人文知识,享受审美乐趣和陶冶情操。教学重难点:了解有关的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每位同学收集1~2副比较有趣的对联,和一则对联故事,课前在学习小组内互相展示交流,每个小组选一则故事或一副对联和全班同学分享其中的乐趣和知识。 一、导语 同学们,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对联吗。那请大家说说我们在哪些场合要用到对联的?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常见的对联类型,(出示幻灯片)我们试试看,能不能判断出它们各是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用到的对联? 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 忠魂不泯热血一腔化春雨大义凛然壮志千秋泣鬼神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入门尽是弹冠客去后应无搔首人 看来大家平时的确接触过一些对联,对对联都有初步印象,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在生活中运用如此广泛的对联是怎样出现的呢? 二、对联常识知多少 1、对联的来历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过渡:原来对联在五代就已经出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就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对联。对联出现以后,古人渐渐把学习对联作为学习语文一个重要的内容,而许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也喜欢对对子来展示自己的才华。下面我们看一段看短片,结合自己的经验,思考一个问题:一副规范的对联应该符合哪些要求?(播放周星驰主演《唐伯虎点秋香》片

对联常识教学设计

对联常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了解有关对联的常识,并进行简单的写作。 二、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循序渐进地进行了解对联的知识并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语:你知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句诗采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二、通过具体的事例了解对偶的特点。 1、对字:天——地风——雪海——山新——旧日——月 2、对词:千山南北庆贺枝头月白 3、对词组:写文章、弹吉他、花果山、挂羊头、吹胡子、蚕吞丝、镜中花、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临渴掘井——亡羊补牢、望梅止渴——亡羊补牢、锦上添花——雪中送炭。 4、给下列语句间连线,使之构成四幅对联。 5、总结写作对联的要求: ①、上下联字数要相等;②、上下联词组要相同;③、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或相对;④、上下联句法要一致;⑤、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⑥、上下联内容要相关. 三、巩固知识:你能把我们学过的一些律诗中的对偶句挑出来,让它们成为对联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四、练习写作对联: 声声慢——步步高

乌鲁木齐——呼和浩特 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 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 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 骄傲者只论人非——谦虚者常想己过 网上天地宽——家中世界小 六七八九——二三四五 五、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副对联,有条理地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六、学习了对联知识,你能以对联的形式为你的朋友送上祝福吗? 1、岁月峥嵘须奋斗,年华潇洒莫蹉跎 2、沐浴晨风问一问,今天该怎么努力;脚踏夕阳想一想,今天进步了没有。 七、作业: 1、收集优秀对联,丰富写作素材。 2、作文训练 题目:我最喜欢的一副对联 ①、写出自己喜欢的理由,言之有理。 ②、总体构思条理要清晰,言之有序。 ③、写出自己真切的感受,言之有情。 ④、字数不少于400字。

初中语文_走进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走进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 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对联基本特征、平仄等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二)过程与方法 课前搜集整理,课内讨论交流,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借鉴仿写,使学生有所积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对联知识尝试对对子。 【教学方法】采用板块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通过诊断病联,讲故事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对联知识。 【教学准备】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搜集活动,积累一些对联故事和名联,为课堂活动做好准备;教师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一天傍晚,苏轼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河边啃骨头,一看马上就明白了,他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然后两人大笑起来。原来,这是一副哑联。 苏轼上联的意思是:狗啃河上骨(和尚骨); 佛印下联的意思是:水流东坡诗(东坡尸)。 对联既有文学性又有趣味性,奇哉!妙也。 二、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 (一)对联的基本知识 1、对联,也叫_楹联_、_对子_、等;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可谓源远流长。

2、对联由上联__和_下联_组合而成,字数多少无定规,但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3、对联讲究平仄,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_仄_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_声; 4、书写时,要注意上下联都是_竖向__书写,从上写到下,中间_不加_(填“加”或“不加”)标点符号; 5、对联张贴时,按照传统习惯,上联在_右_边,下联在_左_边,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准。 (二)对联的起源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辟邪的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由此开始,作为辟邪用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三)名联赏析 (PPT展示名联及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片段欣赏) 三、读你千遍不厌倦——分析对联 (1)学生诊断病联,提炼特征 ①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下联:冰消雪化梅花万朵扑鼻 ②上联:天增岁月娘增寿 下联:春满乾坤爹满门 ③上联: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水果 下联:牡丹杜鹃芍药,皆是江北名花 通过三副对联得出对联基本特征:字数相对词性相同语境相似用字不重复 (3)音律规则: 平对仄,仄对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举例说明:上联:书山有路勤为径 下联:学海无涯苦作舟 对联的音律规则:平仄相对,仄起平收。

小学生对联教案

小学六年级阅读讲义(八) 对联趣谈 泱泱中华大地,孕育了多少灵秀人物;滔滔历史长河,流淌着多少文化特产。这些文化传统以其形式之奇和意趣之美,如同奇花异草,装饰着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人类文化大观园。对联就是其中的一种。 古人学语文,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对联。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以对对子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轶闻趣事。 一、对联故事 二、对联的特点 从以上对联的故事中,你发现对联有什么特点呢? A. B. C. 三、找联会 1、现在我们开展“找联会”活动, 请同学们帮对联找到各自的朋友, 并谈谈自己的理由。 上联下联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年年春色去还来 旭日融合开柳眼笔花开遍四时春 处处桃花频送暖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珠树自绕千古色春风摇曳送莺喉 2、下面四副对联的上联下联的内容顺序打乱了, 你们能把它调整过来吗? 乘风扬帆渔歌腾浪学修养办事一丝不苟 文明经商门庭若市春满店人梯巧搭登攀路 浪鳞归仓锦破满舟法守则执准私面无铁 宾礼待至客貌如家人暖心血栋心勤材梁浇 四、选联会 我市的退休老干部王爷爷是一位军属, 年轻时参加过抗日战争, 立过许多战功。我校将组织同学们去慰问王爷爷, 同时送一副对联以表达我们对他的敬爱, 可是写什么好呢? 今天我们在这儿还得举行一个“选联会” , 看看这几副对联中哪副合适, 并谈谈理由。 ①人勤早春昌 地肥五谷丰 ②大推云亡梁木坏 老成调谢泰山颓 ③志大年高一身干劲 童颜鹤发满脸春风- ④天朗气清延唇景 辰良日吉祝慈龄 ⑤舍己为人当仁不让 赴汤蹈火见义勇为 ⑥为爱鸟声多种树

因留花气久垂帘 ⑦岂有文章惊海内 从无书札到公卿 ⑧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寸薪寸木恒濒力维艰 五.写联会 欣赏了这么多有趣的故事,大家想不想也来写写对联?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1.这儿有几副上联,请大家对对下联。 蚕吐丝——辞旧岁——识时机—— 画饼充饥——行千里路—— 福如东海阔——处处春光好—— 家中世界小——冬去山清水秀—— 2、填写对联 (1)填写缺字联: 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画亦精,字亦精,()()()()。 (2)猜数字联: 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贴对联,一个穷得快揭不开锅的老秀才为自己写了以下对联 横批:南北——没有东西 上联:二三四五——缺() 下联:六七八九——少() 你知道这副对联含着的意思吗? (3)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法盖世,为世人所景仰,他写的对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又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与门前: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前去偷揭。可在月光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家,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他只好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日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围观人,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众人一看,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4)根据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对出下联,并拟出恰当的横批。 上联: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建伟业 下联: 横批: (5)请运用相关知识,把下列短语组合成一副赞颂我国南宋一著名诗人的对联。 池馆重新接草堂宦游西蜀烟尘誓扫还金阙志复中原 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入清风明月高吟铁马铜驼

对联课试讲教案

大家好,这节课阳先生想讲一些关于对联的小知识,对中华对联文化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适当做一点笔记。由于阳先生的对联水平有限,只是带着对中华文化的一腔热情才站在这里讲对联,所以有些知识点可能不入主流,会出现一些偏差。学习这门课不能让你成为一代对联奇才,但是能让你感受到对联的独特魅力,了解对联的基础知识,探究对联里的一些趣味故事。因为阳先生实在是害怕误人子弟,所以如果有什么错误还望大家不吝赐教,多多指正。下面进入正题!!! 1.什么是对联? 1)先讲个小故事: 我生活中有一些学中文的同事,有人问他们爱好什么,他们会说:爱好文学。再深入一点,便说“爱好诗歌”。往往在此时,提问者的第一反应是觉厉,然后是膜拜,最后是“啊呀,我喜欢徐志摩和顾城,你喜欢哪位”——在逼格瞬间爆表的情况下,谈话得以在友好融洽中进行,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有鉴于此,每当有人问我爱好什么,我便说:爱好对联。在我以为,这个答案出来一定会颠倒众生,被满屏的赞所淹没。 事与愿违。我得到的回应是,所有人都异口同声地说:“啊!你会对联啊,那我出个句子你对看看!”说罢摇头晃脑地吟出一句“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然后还加上一句:“这可是我自己想出来的哦!”他们说这话时容光焕发,脸上充满了智慧的光辉。 我惶恐不安,连声告罪,退出这尴尬的谈话。于是一个装逼失败的典型案例就此诞生,我声名远播,经久不衰。(摘自知乎对联专栏:小聪明与大智慧) 这就是生活中喜欢诗歌与喜欢对联的孩子受到的不同待遇(论这个世界文艺风已经发展到何种程度了啊,诗歌文艺,难道对联就成了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这种文艺风尽失逼格全无尽是晒智商的烂句了吗?不行,我要为对联平反) 2)对联的起源 很久以前,广大劳动人民为了在劳累的劳动中寻找乐趣,于是便有了每句字数相同、音韵爽口流畅的民歌与古体诗,后来唐代诗歌的兴起,使得一大波文艺到了极致的文人骚客更加注重平仄音律,注重各种格式与规则——促进了格律的发展;然后因为五代后主孟昶的一声轻吼: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从此对联艺术一发不可收拾,流传、演变、发展、完善。从之前单一的春联、桃符等低端的小玩物逐渐发展到了现在雅俗共赏的一门文学艺术。 2.学对联,先从兴趣培养开始 我相信很多人对对联的兴趣是从哪些技巧联、绝对、巧对开始的,就像上面那位说“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的哥们一样。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至少能提起大家对对联的浓厚兴趣。但是我想说的是,对联并不完全是上面那种玩弄回文的小聪明,学对联才不是只要知道几幅巧对就行了的,那些技巧联在明眼人眼中只是小儿科,只是在抖机灵。 但是我还是想先从技巧联开始说起,因为只有大家对对联有兴趣了才能学好,但是大家不要想着拿这些技巧联去那些对联高手面前卖弄,因为在很多对联大牛眼里,这些只是俗套的下品,他们可能会狠狠的鄙视你。 1)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中山在建房建在山中(这是我见到过的最工整的对句,不服来辩)(摘自网络)2)出句:少帅戒烟,张学良也(网友:一笑寂然) 对句:大臣出塞,霍去病哉(网友:飞扬跋扈)

对联专题教案《对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学精华之一对联的兴趣。 2.掌握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3.通过拟写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 2.了解拟写对联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拟写对联。 教学方法 1.提问法。通过互动提问了解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程度,明白学生需要了解的知识,以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2.讨论法。本文拟写对联,应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小组达成共识,推出佳对。 3.竞赛法。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编拟对联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教具准备: 相关对联的照片、图片、投影仪、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幻灯片1)课题《对联》 一.导入: (幻灯片2)花絮:对联与高考 20世纪30年代初,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在一次国文考试中,别出心裁地出了一道“对联题”,题目是上联“孙行者”,要求学子按照对联的写作格式,答出下联。“孙行者”是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别名。许多考生见到这样一个“怪题”,大惊失色。为难之余,只好搜肠刮肚地在《西游记》中苦寻答案。于是,有的对“猪八戒”,有的对“沙和尚”,还有的对出了“牛魔王”。更有的考生对此题大为不满,一怒之下写出了“王八蛋”。自然,这些答案只能得“零分”。据说,只有一名考生以答出“胡适之”得了满分,但这并不是标准答案“祖冲之”。阅卷教师认为,“胡适之”虽然比不上“祖冲之”完美,但也说得过去。“胡”、“孙”都是姓氏;“适”、“行”都是动词;“之”、“者”也都是虚词。 (幻灯片3)第一副对联 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2.(幻灯片4)对联欣赏: (幻灯片5)①岂无志者能成事,惟有福人能读书。(居士提供) (幻灯片6)②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居士提供) (幻灯片7)③山静松声远,秋清泉气香。 (幻灯片8)④楼观沧海日,月映清淮流。 二、提问,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 1.请同学们谈谈对对联知识的理解。(对联的内容、形式等方面) 请学生说说自己对对联知识的理解,有关对联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能说多少说多少,一条也行,学生主动回答差不多了,再分发有关对联知识的材料。 2.结合分发的材料,学生自主学习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常见的有春联(含节日联)、门联(含行业联)、喜联、挽联、堂

奇妙的对联 优秀教案

奇妙的对联 【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的常识,学习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积累对联的有关知识,重点积累对仗、平仄知识。 3、尝试对对子,训练思维敏捷性,语言表达规范性。 4、学会品味鉴赏名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重点积累对仗、平仄知识。 3、学会欣赏对联。 【教学难点】尝试拟写对联 【教学方法】赏析法、联系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安排】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导入新课 有一年春节前夕,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去郊外办事,路过一家门前,看见门上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郑板桥读后,掉头就往自己家里跑。不一会儿,他扛来一袋粮食,还拿着几件衣服和一块肉,急匆匆地走进那户人家。只见屋里的人缺吃少穿,愁眉苦脸,送来的粮食、衣物正好救了他们的急,一家老小十分感激郑板桥。奇怪的是,郑板桥和这家人素不相识,却从门前的对联里看出了这家人的贫困和急需。同学们从这副对联里能看出什么?如果说这副对联是一个谜语,打一个成语,你能猜出这个成语是什么吗? (缺衣少食)——原来对联竟有如此神奇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对联的奇妙世界。 二、掀起你的盖头来:了解对联 1、什么是对联呢?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上联”也叫“出句”,下联也称作“对句”。 2、对联的特点: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金鸡未唱汤先热;旭日初临客早来 前程远大脚根须站稳;工作浩繁步骤要分清 学生总结对联的第一个特点: 1、字数相等:字数多少无定规,但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同。上下联的字数同时可长可短,一般是最短四字,长可达数百字。 但也有特殊的情况:袁世凯去世时,有人为他提写了一幅对联,上联是“袁世凯千古”,下联是“中华民国万岁”,从规则上来看,上联五个字,下联六个字,这是不规范的,可是这幅对联的不规范恰好暗含了一种寓意,你能看出来吗?师:这其实是暗示了对袁世凯的批评,妄图称帝的袁世凯,对不齐(起)中国人民,是中国人民的罪人。

最新走进对联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走进对联 【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 2、掌握对联的拟写方法,尝试对对子。 3、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对联的特点并掌握对联的拟写。 【教学难点】: 尝试对对子。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交流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春节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春联能给人带来欢乐,能为节日增添喜庆,能让我们感受到春的气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春联,走近对联,感受那浓浓的传统文化的气息。 其实,春联只是对联中的一类。在我国历代文学百花苑中,最香醇艳丽的一枝是诗歌,最独特秀雅的一朵是对联。你们搜集了很多资料,谁来说说从这些资料中你对对联有了怎么样的认识? 二、对联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对联的含义 对联,雅一点称楹联,俗一点叫对子,就是两两相对的句子。例如: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 1、起源:桃符的传说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形容初日的光亮。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相传在东海里有一个神鬼出没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叫度朔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shén shū )、郁垒(yù lǜ)。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随着时代的变化,桃符本身也在变化,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春联的前身。 2、发展:到了唐以后,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秦叔宝)和尉迟恭(尉迟敬德)。 3、再发展:到了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代替了神荼和郁垒的名字,人们一般都在上面写上一些吉利的词句。宋太祖乾德二年,后蜀君主孟昶于除夕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志喜,蜀主对学士所题词语不满意,即挥毫书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孟昶的题词

《走进对联、认识对联》教学设计

《走进对联、认识对联》 实验小学王小女教学目的 1、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 2、掌握对联的拟写方法。 3、简单尝试对对子。 4、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对联的特点并掌握对联的拟写。 教学难点:尝试写对联。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一些接触过的对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春节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其实,春联只是对联中的一类。你们可知道,对联可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在国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除春联外,你们还知道在生活当中对联都用在哪些方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对联、认识对联。(课件出示) 二、认识对联 (一)了解“对子”

师:对于对联,古人早有研究,并且形成了专著。(课件出示)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秋月白,晚霞红,水绕对云横。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生读)读了两遍后,同学们有什么发现?(词语是相对的) (二)认识对联 我们在小学阶段,也曾经接触过一些对联,看同学们能否打开记忆的闸门 1、学生回忆《对韵歌》 2、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也藏着一些对联。(课件出示)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讨论对联有哪些特点?生讨论后,教师出示对联特点:字数相等、词语相对、意思相关、音韵相谐,一般来说上联末字读上去(三、四声)、下联尾音念阴阳(一、二声)。(课件出示) 师:贴对联时上联一般贴右边,下联一般贴左边,因为古时候“右”为大。我们一起读读对联的特点。(生齐读) 三、挑战对联 (一)挑战第一关:火眼金睛——分上下联。 师:本关同学们可以运用对联“音韵相谐”这个特点来判断。(课件出示) 1、大江南北春风意() 海峡东西明月心()

三年级楹联教案

第一课有趣的平仄(一)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了解有关的对联知识,学习对联平仄,学会对对子 3、了解风俗人情,增长人文知识,享受审美乐趣和陶冶情操。 教学重难点:了解有关的对联知识,学习对联平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每位同学收集1~2副比较有趣的对联,和一则对联故事,课前在学习小组内互相展示交流,每个小组选一则故事或一副对联和全班同学分享其中的乐趣和知识。 教学过程: 一、解疑入题,激发兴趣 1、师提问学生有关对联的一些小知识。 2、说一说——对联的起源 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桃符。桃符,又名仙木,是古人过年时悬挂在门两边,画着传说中镇邪的神萘和郁垒神像的桃木板。后来桃符逐渐简化,上面只画符咒或只写“神萘”、“郁垒”的名字。这种桃符每年除夕更换一次,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五代时,后蜀国君孟昶命君臣在桃符上题写对句,比试才华。君臣写来写来,孟昶都不满意。最后孟昶索性自己提笔写出了一副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年这种过年在桃符上写联语的形式慢慢传入民间,深受百姓的喜爱,越传越广。大多数人都认为孟昶的这幅对联是我国最早的春联。 3、认识对对子:一字对,二字对,三五对,对句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组材料,请大家先看第一组,我们来读一读。 生:(齐读)晴对雨,暑对寒,天地对山川,鱼虫对草木,旷野对平原;二月柳,九秋莲,露草对霜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师:课堂上最美的就是朗朗的读书声,让这美妙的声音在会场上空回荡,好吗?来,我们再读一读。(生读)朗读了两遍以后,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了这些是相对的。 师:对,好多的词语是相对的,那么具体说一说,哪些词语是相对的呢? 生:晴对雨,暑对寒,天地对山川,大漠对长河。 生:鱼虫对草木,旷野对平原,露草对霜菅。

对联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对联相关知识 2、掌握对联制作的方法 3、提高对联的制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提高对联的制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对联考察的类型 教学过程: 一、对联定义 楹联是对联的雅称,用以强调其文学性质。对联是楹联的泛称,可以包括文字游戏。在一般情况下两者可以通用。 对联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也就是说,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联文是有意义的,或可以理解的;平仄要合律,对仗要工整;对联是独立存在的文本,不是其他文本的一部分。凡符合这些条件的就是对联,否则就不是对联。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只有在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 我们没有把上下联在意义上互相依存的要求(这是一般对联都应满足的要求)写入定义,只是为了承认“无情对”也是对联。例如: 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 这副对联平仄合律,逐字相对,绝对工整,上下联分别成文,但是上下联在意义上毫不相干。上联是一种酒名,即三星牌白兰地酒。下联是江南五月阴雨连绵的天气,也是梅子熟了的季节。据说是为了给“三星白兰地”做广告,故意出下联征对。其效果之大,可想而知。 有些对联很难说是意义完整的句子。例如: 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

这副隐字讽刺谜联,上联不成句子,下联不成句子,合起来也不成句子,但是上联有含义,下联有含义,合起来意义更明显(忘八/ 无耻)。因此,我们只需要知道这副对联是七言句式,能理解字面和隐藏的含义就行,没有必要进行深入的语法分析。楹联,与诗、词、曲、赋、骈文一样,属于古典文学范畴。楹联的基本句式来自骈文和律诗。用现代语法来分析楹联结构,是当前楹联教学的一大误区。因为楹联结构是声律结构,不是语法结构,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两者是一致的。楹联语法(或文法)与一般语法(或文法)并无多大差别,无庸多说。下面谈到的“句”,是指诗词的“句式”,或古文的“句读”,不是现代语法中的“句子”。 二、对联的形式 (一)楹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格式、体律逐渐完备,种类越来越多。就上下联的对仗方式来讲,大体上可以分为五类: 1、工对 工对,也称严式对。就是上下联的文字、语句对仗十分工整、贴切。即词性相当、节奏相同、结构相似。请看下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香。 联中“沧”对“蓝”均为颜色词,“海”对“田”均为地理名词,“月”对“日”均为天文名词,“明”对“暖”均为形容词,“珠”对“玉”均为珠宝名称,“有”对“生”均为动词,“泪”对“烟”均为名词,上下词性相对十分严格,可谓工对之佳作。 再如郑板桥的一副题联,对仗也相当工巧: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春”对“夜”对天文名词相对,“风”对“雨”亦然,“放”对“瞒”为动词相对,“胆”对“人”为名词相对,这里的“放胆”对“瞒人”更显其工,“来”对“去”为动词相对,“梳”对“润”为动词相对,“柳”对“花”为花木类名词相对,初学做联,应多遵循这种对仗手法。 再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在联语中,“芦苇“和“竹笋”同属名词,尽管结构方式不同(前者为联合式,后者为偏正式),也算工对之列。如果对仗刻意求工,反成纤巧,并不可取。 2、宽对 宽对,就是指联中的绝大部分对仗工整,这是相对于工对而言的。宽对与工对无明显界限,

对联教学设计

《识对联、对对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有关知识。(重点) 2、欣赏对联,尝试对简单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难点)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复习导入 1、通过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学们说说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和什么有关?(对联)说起对联,我们刚刚学习了一幅有关遗迹的长联,我们一起背诵。(集体背诵) 2、复习对联常识: 通过学习《长城赞》我们初步了解了对联的常识,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讲过的对联常识:字数相同,断句一致;上下联相对的地方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仄(三、四声)起平(一、二声)收;从意境和内容上区分,下联的意境比上联的意境深刻远大一些。 三、新课学习 1、学习第一条 a、师断句,领读。 b、指名学生读,同桌互读。 c、指名生说说与对联相关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

d、师讲解对联。 e、师小结(站在姜女庙前,俯览大海,仰望蓝天,看潮起潮落,云聚云散,不由让人感慨,历史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让我们再饱含深情地朗读一边,体会一下世事变迁,人生起伏。 2、学习第二条 a、指名学生读,老师正音。 b、指名学生讲讲课前搜集的历史人物的故事。 c、师重点解释“忠、佞臣(惯用语花言巧语讨主子欢心而施奸计的小人)“。并讲解对联的意思。 d、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对联 3、学习第三条 a、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b、师讲述相关的历史事件和背景 c、师讲解对联:上联赞美了烈士为国献身的可贵精神,下联概括了全国人民悼念烈士的深切之情,碧血黄花象征烈士的鲜血化作碧玉,精神犹如不畏严寒的秋菊迎风绽放。英雄虽去,但他们的丰功伟绩却浓墨重彩的载入史册,永远被后人敬仰。愁看既是对烈士的哀悼,也是对起义失败时局的忧虑。 d、生满怀敬意朗地自由诵读对联。 三、走近名人名联:(师逐条做简单解释) 1、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毛泽东) 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代顾宪成)是写在无锡东林书院的一幅对联,表现的是读书人既认真读书,又关心国家大事的胸怀,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