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种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方法的优缺点

7种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方法的优缺点1、动力髋镙钉(DHS)

动力髋镙钉(DHS)--优点:

1、螺丝钉在股骨头内固定作用强,即使在骨质疏的情况下亦能有效固定。

2、套筒内滑行机制可避免钉端穿透股骨头或髋臼,负重力直接传导至骨。

3、动力滑行装置保持骨折复位嵌紧,减少不愈合。

4、有加压和滑动的双重功能,具有动静加压作用。

动力髋镙钉(DHS)--缺点

1、抗旋能力较差,术后常穿丁字鞋或高分子托外固定;

2、术中术中骨膜损伤大、广泛剥离软组织,破坏血供,有报道认为头颈部骨质因固定螺钉较粗致骨缺损较大,影响头颈部血运循环,拆除内固定后易导致骨折发生。

3、固定时需要在粗隆下开槽,绞刀损伤骨质较大,其头颈固定螺钉粗大,直径约为15mm,故不能多次开道,以免头颈钉固定不起作用,内固定失败。

4、其颈干角固定为130度或135度,无法根据患者自身的实际

颈干角进行调整。

2、动力髁镙钉(DCS)

动力髁镙钉(DCS)--优点:

1、它可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正确选择螺钉的入点,手术操作方便。

2、动力加压拉力螺钉与钢板呈近直角,符合髋部的生物力学要求。负重时负重力首先加于钢板的短臂,然后再分散至各螺钉上,应力分散,固定异常牢固。

3、DCS螺钉骨折处数量稍多,增加了牢固性,骨折区可桥接固定,从而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3、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PFN)

PFN固定--优点:

1、钉体直径较小(一般为9mm),可以不扩髓打入.(优于Gamma钉粗大的尾端--17mm);

2、PFN的近端有一个大概是6度的外倾角,外翻角度减小,牵引时不必强内收;

3、上端可置入2枚螺钉进入股骨头,增加了防旋螺钉,股骨颈内双钉承载,抗疲劳能力增大;

4、远端锁孔与主钉远端(锥形延长)距离较长,可减少股骨干应力集中;

5、相对创伤小。

PFN固定--缺点:

1、在股骨颈侧正确的平行插入两枚螺钉有一定难处,尤其在身材短小、股骨颈较短的中、老年妇女,要使这样的股骨颈能容纳两枚较粗的螺钉(11.5mm的股骨颈螺钉和6.5mm髋部螺钉),必须迫使在手术期间不断地调整钉子的位置,在实施调整的过程中,最初复位的正确性有可能丢失。同时骨松质的保持能力也是一大顾虑。而且两根动力螺钉间的骨质容易退化并有出现股骨头坏死的危险。

2、由于PFN是弧度大、长度较长的髓内钉,故不宜用于股骨干过度前弓的患者,因为这样的话,髓内钉的尖端会压迫、穿出股骨干

的前方皮质,造成远端的骨折。若为此而改变髓内钉的位置以纠正尖端的错位,这无疑使髓内钉的近端太靠近外侧皮质。

3、辐射量大,手术器械昂贵,对外科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

4、Gammar钉

Gammar钉固定--优点

1、是一种微创髓内固定方法,切口小、创伤小。

2、Gamma钉通过髓内钉和拉力螺钉的结合,使股骨上段和股骨颈牢固结合成一体,通过远端自锁钉固定髓内钉,可防止旋转和短缩移位,固定可靠。

Gammar钉固定--缺点:

1、抗旋转能力差。

2、Gamma钉外翻角度过大有明显应力集中,容易出现髓内钉远端股骨干骨折及锁钉断裂。

3、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及并发症率高。

4、骨质疏松、过早负重及拉力螺钉偏离股骨头中心等情况下拉力螺钉容易从股骨头颈切出。

5、Gamma钉主钉粗大的尾端(17mm)要求对近端进行充分扩髓,对股骨颈的血运的影响较大。

5、人工关节置换

6、单臂外固定架

单臂外固定架固定--优点:

1、手术创伤小,骨膜剥离少,可在局麻下完成,骨折愈合快,一般3月左右。

2、尤其适用于全身状况较差的老年患者,不能耐受较大手术的禁

忌症者。

单臂外固定架固定--缺点:

1、缺点是术后护理工作量大,一般要求出院前指导患者家属或护理人员如何换药,预防针道感染,如何预防下肢血栓形成。

2、支架固定不够牢固,不能使患者早期离床,此骨折多为老年人易出并发症。

3、钉道护理很重要,软组织较厚,钉皮间易滑动,易出现钉道感染。

4、支架固定不同程度限制髋关节活动。

5、一侧有钢钉,患者只能向另一侧翻身,易并发褥疮。

7、解剖钢板及LISS解剖钢板

股骨近端解剖钢板--优点:

1、钢板近端呈蛇型,与股骨近端解剖相吻合,钢板与股骨上端比较相贴。

2、近端螺钉孔呈品字型,可用三枚松质骨螺钉呈品字型固定于股

骨颈,符合生力学原理,抗剪切力、旋转力、弯曲力强。三枚松质骨螺钉体积小,控制面积大,对股骨颈的损伤小,三枚松质骨螺钉具有加压作用,使骨折复位可靠,稳定,及合钢板远端螺钉固定后可有较强的抗剪力,以减少髋内翻畸形的发生率。

3、可以通过调整螺钉的角度,来更好地适应骨折整复后的颈干角。

4.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损伤小,术中及术后出血少,一般患者均能耐受手术,并且住院费用低,操作简单,无需特殊工具,特别适合于无C 型臂的基层医院。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 多数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生年龄在66—76岁之间。比股骨颈患者高5岁,女性发生率较男性高三倍。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如仅考虑骨折愈合,保守治疗即可奏效。但由于老年患者的死亡率较高,保守治疗后肢体活动长期受限,骨折合并症较多。因此,近年来一致认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原则是骨折的坚强内固定及病人术后早期肢体活动。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已成为首选方法。 骨折分型: 股骨粗隆间骨折稳定与否取决于两个因素:1.内侧弓的完整性(小粗隆是否累及);2.后侧皮质的粉碎程度(大粗隆粉碎程度)。另外,逆粗隆间骨折非常不稳定。小粗隆骨折使内侧弓骨皮质缺损而失去力学支持,造成髋内翻。大粗隆骨折则进一步加重其矢状面不稳定,其结果造成股骨头后倾。逆粗隆间骨折常发生骨折远端向内侧移位,如复位不良则会造成内固定在股骨头中切割。骨折的不稳定是内固定失效(弯曲、断裂、切割)的因素之一。 Jensen-Evans分型(由Jensen 于1975年通过改良Evans分型而来)基于大、小粗隆是否受累及骨折是否稳定首先分为顺粗隆间骨折和逆粗隆间骨折两类,前者分为五型 Ⅰ型: 2部分骨折,骨折无移位。 Ⅱ型: 2部分骨折,骨折有移位。

Ⅲ型: 3部分骨折,由于大转子骨折块移位而缺乏后外侧支持。 Ⅳ型: 3部分骨折,由于小转子或股骨矩骨折缺乏内侧支持。 Ⅴ型: 4部分骨折,缺乏内侧和外侧的支持,为Ⅲ型和Ⅳ型的结合。 治疗 保守治疗:国内外已经很少采用非手术治疗,现多主张对有条件的患者尽早手术治疗,以获得稳定的复位,牢固的内固定,使患者早日恢复功能。但在手术条件不具备时(体质差无法耐受手术及麻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仍可采用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应纠正下肢短缩,外旋和髋内翻畸形。牵引疗法:牵引8周,然后活动关节,用拐下地,但患肢负重须待12周临床骨折愈合坚实之后才可,以防髋内翻的发生。

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与护理论文最全!!!

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与护理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股骨颈基底部至小粗隆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好发于老年人,多与骨质疏松有关。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该骨折的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临床常用的Evans分型将顺粗隆间线的定义为Ⅰ型,逆粗隆间线的定义为Ⅱ型,Ⅰ型又分为4个亚型[1]。国内外关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报道有很多,现将其综述如下。 1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是一种古老的方法,自被认识能用做股骨粗隆间骨折以来得到广泛的应用。保守治疗根据患者治疗后有无可能下地行走可以归为2类方法。对于根本无法行走的患者穿“丁”字鞋或短期皮牵引,行止痛对症治疗,积极护理防止皮肤压疮,鼓励尽早坐起。对于有希望下地行走的患者,一般可采取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牵引,定期拍X线片,对复位和牵引重量酌情进行调整。床边X线片显示骨痂形成,改行皮牵引或穿“丁”字鞋固定4~8周。粗隆间骨折行骨牵引的适应证为:(1)有严重伴随疾病或早期并发症,经系统治疗2周无效,不能耐受手术;(2)系统治疗后病情好转,骨折时间超过3周,病人拒绝手术;(3)于3个月内有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和脑出血者,手术治疗有诱发再次发病可能;(4)于6个月内有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和脑出血者,手术治疗风险较大,为相对适应证[2]。传统的牵引等保守治疗虽可避免手术的创伤,却迫使老年患者长期卧床,容易发生致命性的并发症。老年人长期卧床不利于肺的扩张和及排痰,容易发生坠积性肺炎,这也是老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致死的主要原因。另外长期卧床牵引还可伴有下肢深静脉血栓、泌尿系感染、髋内翻畸形愈合等并发症的高发生率。 2 手术治疗 因粗隆间骨折保守治疗有诸多并发症,20世纪60年代AO/ASIF学派兴起后,内固定治疗逐渐成为粗隆间骨折治疗的首选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使骨折得以良好复位,牢固固定,以允许患者术后早期离床行肢体活动及部分负重,减少因长期卧床带来的各种并发症及尽快恢复功能[3]。骨折能否牢固固定取决于:(1)骨骼质量;(2)骨折类型;(3)骨折复位质量;(4)内固定物的设计;(5)内固定物在骨骼中的置放位置[4]。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类。 2.1 外固定支架 单臂外固定支架是一种介于手术和非手术的半侵入式穿针外固定方法,适用于合并多种疾病,不能耐受手术的高龄病人。Parker等[5,6]对2002年以前的研究进行循证分析,以滑动髋螺钉为参照,比较滑动髋螺钉与其它髓外钉板结构内固定物及外固定器治疗囊外髋部骨折的效果,发现外固定器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效果与滑动髋螺钉相似。此手术属于微创手术,手术时间短,不暴露骨折断端,不破坏骨折端血运;复位方便,固定可靠,外固定支架在大腿外侧起张力带作用,能维持对骨折断端的挤压,克服了影响骨折愈合的内翻剪力;近端2针为松质骨螺钉成角固定,螺钉松动、退出及移入髋臼可能性大大减少;术后患者即可在床上活动,便于护理。缺点是钢针外露,体外携带不便及有固定针松动、退出;针道感染;有患膝屈曲受限等并发症发生的可能[7]。 2.2 多枚钉 胥少汀等[8]认为多枚斯氏针固定最符合髋部生物力学要求,但由于其结构上的缺陷,有松动、脱针、对骨折断端无加压作用等缺点。为了克服以上弊端,现多用多枚空心螺钉替代,有钛合金螺钉和不锈钢螺钉之分。空心钛合金螺钉组织相容性好,耐腐蚀、抗磁性及有更高的抗疲劳能力;术后可进行MRI、CT检查;植入人体后可以长期留存体内。多枚空心螺钉呈倒三角形分布,最下1枚靠近股骨距,能有效控制股骨头的旋转,稳定性好。此法可采用局麻小切口手术,对全身影响小,适用于高龄、身体状况差、难以耐受长时间手术者。此法内固定强度低,可用于Evans Ⅰa、Ⅰb型稳定型骨折,但对于其他骨折类型,由于固定不可靠当视为禁忌,对身体条件太差、风险大者手术则应慎重对待。 2.3 侧方钉板类 2.3.1 (DHS) 早期的130°角钢板,因对骨折近端把持力及支撑力弱,而且操作复杂,现已基本不用。加压滑动鹅头钉又称Richard钉,由波兰Ernst Pohl设计,1967年美国Callender开始应用临床,经AO/ASIF改进后称之为动力髋螺钉(DHS)。该系统以1根粗大的宽螺纹拉力螺钉与套筒钢板及加压螺钉连接,在复位及骨折愈合过程中可使两骨折端靠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疗规范

股骨粗隆间骨折 【概述】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损伤,由于粗隆间部血运丰富,骨折后很少不愈合,但甚易发生髋内翻,高年患者长期卧床引起并发症较多。老年人骨质疏松,肢体不灵活,当下肢突然扭转、跌倒或使大粗隆直接触地损伤,甚易造成骨折。由于粗隆部受到内翻及向前成角的复合应力,引起髋内翻畸形和以小粗隆为支点的嵌压形成小粗隆蝶形骨折。亦可由髂腰肌突然收缩造成小粗隆撕脱骨折。粗隆部骨质疏松脆,故骨折常为粉碎型。骨折类型根据骨折部位、骨折线的形态及方向、骨折块数目等情况,有多种分类方法。常用的Tronzo-Evans分型为:Ⅰ型:顺粗隆间骨折,无骨折移位,为稳定性骨折。 Ⅱ型:在Ⅰ型的基础上发生骨折移位,合并小转子撕脱骨折,但股骨距完整。 Ⅲ型:合并小转子骨折,骨折累及股骨距,有移位。 Ⅳ型:伴有大、小转子粉碎性骨折,可出现股骨颈和大转子冠状面骨折。 Ⅴ型:反转子间骨折,骨折线由内上斜向外下,可伴有小转子骨折,股骨距破坏。 【诊断标准】 (1)髋部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 (2)下肢畸形:下肢缩短及外旋畸形明显,无移位的嵌插型骨折或移位较小的稳定骨折,上述症状比较轻微。检查时可见患侧大粗隆升

高,局部可见肿胀及瘀斑,局部压痛明显,叩击足跟部常引起患处剧烈疼痛。 (3)X线检查可确定诊断,并可根据X线片进行分型。 符合(1)(2)项拟诊,第(3)项确诊。 【治疗方案】 患者多为高龄老人,治疗应首先注意全身情况,预防由于骨折后卧床不起而引起危及生命的各种并发症,如肺炎、褥疮和泌尿系感染等。骨折的治疗不低是防止发生髋内翻畸形,具体治疗方法应根据骨折类型、移位情况、患者年龄及全身情况等,分别采取不同方法。 1.牵引疗法 适应所有类型的粗隆间骨折。对无移位的稳定性骨折并有较重内脏疾患不适宜手术者,骨折严重粉碎,不适宜内固定及病人要求牵引治疗者均适用。对各型不稳定性骨折牵引的要求是:①牵引重量要足够,约为体重的1/7,否则不足以克服髋内翻畸形;②持续牵引过程中,要保持足够牵引重量,一旦髋内翻畸形矫正后,不可减重太多,须保持占1/7-1/10的牵引重量,以防髋内翻畸形再发;③牵引应维持足够时间,一般均应超过8-12周,骨折愈合初步坚实后去牵引,才有可能防止髋内翻的再发。此方法的缺点是,膝关节长时间处于伸直位,易发生僵硬,需要很好地康复以恢复膝关节屈伸活动。 2.内固定治疗 牵引治疗需长时间卧床,易形成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死亡率高,骨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疗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疗方案 一、概述:股骨粗隆间骨折,又称股骨转子间骨折,系指由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是中老年人常见骨折之一,股骨粗隆部是老年骨质疏松的主要部位,骨折强度降低,很容易发生骨折。 二、诊断 (一)诊断依据 1、病史:有明显外伤史。 2、临床表现。 (1)、伤后患部疼痛、活动时加重,疼痛可放射至大腿内侧或膝部,髋关节功能障碍,患者不能站立或坐起。 (2)、患髋疼痛及轻度肿胀,患肢呈内收、外旋和短缩畸形,大粗隆向上移位,股骨大转子处压痛,纵轴冲击痛(+)。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入院后常规检查血、尿、大便检查、生化全套、心电图及胸片,需手术病人查丙肝、乙肝表面抗原、凝血系统、梅毒血清、爱滋病抗体等。 (2)、患肢X线片及CT三维重建检查,理解骨折类型及损伤水准。 (3)、高龄患者,需增加检查双下肢动、静脉彩超、心脏彩超。

(二)证候分类 1、Evans根据骨折线方向分为2种主要类型。其中I型又进一步分4个亚型。I型:骨折线从小粗隆向外、向上延伸。la型:骨折无移位,小粗隆无骨折,骨折稳定;Ib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复位后内存皮质能附着,骨折稳定;Ic 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复位后内存骨皮质不能附着,骨折不稳定;Id型:粉碎骨折,至少包括大小粗隆4局部骨折块,骨折不稳定。Ⅱ型:骨折线自小粗隆斜向外下方。骨折不稳定。 2、按骨折线部位分类。 (1)、顺粗隆间骨折:骨折线从大粗隆上方斜向小粗隆。 (2)、逆粗隆间骨折:骨折线从大粗隆下方斜向小粗隆。 (3)、粗隆下骨折:骨折线经过大小粗隆的下方,成横形,斜形骨折。 3、中医辨证分型。 (1)早期:气血瘀阻型 临床证候:伤后1~2周内,患髋疼痛明显,局部肿胀,瘀血斑,不能站立,患侧髋关节功能丧失,患肢外旋及短缩畸形,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证候分析:外伤跌仆初期,骨折筋伤,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瘀阻不通,故局部肿胀,疼痛明显。骨折后肢体不能支撑负重,故不能站立,患肢外旋短缩畸形。舌质紫暗。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断及治疗进展-2019年文档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断及治疗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IFF)是指发生于股骨颈基底部至小粗隆水平以上骨折。Liporace等[ ]的研究结果显示90%的IFF发生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保守治疗时间长,并发症多,死亡率较高;手术治疗已成为目前治疗IFF的基本原则[ ]。近年来,随着生物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新型固定材料的问世与改进,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技术日趋成熟,现将其综述如下。 1临床分型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分型颇多,目前为大家熟知并广泛应用的有以下4种:Evans分型。Boyd―Griffin分型,Jensen 分型以及AO分型。 1.1 Evans分型:1949年Evans[ ]提出了一个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简单分型方法,根据骨折线方向将骨折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2种主要类型,其中I型又进一步分出4个亚型。 I型:骨折线从小粗隆向外、向上延伸。I a型:骨折无移位,小粗隆无骨折。骨折稳定;I b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复位后内侧骨皮质能附着,骨折稳定;I c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复位后内侧骨皮质不能附着,骨折不稳定;I d型:粉碎骨折,至少包括大小粗隆4部分骨折块,

骨折不稳定。Ⅱ型:骨折线自小粗隆斜向外下方,骨折不稳定。 1.2 Boyd―Griffin分型:1949年Boyd和Gfiffin[ ]将股骨粗隆间骨折分为4型.包括了从股骨颈的关节囊以外部分至小粗隆下方5 cm的所有骨折。 I型:骨折线沿粗隆间线延伸,稳定无移位。骨折整复较为简单,预后良好。Ⅱ型:为粉碎性骨折,骨折线主要沿粗隆间线,在皮质上形成多个骨片,整复比较困难。其特殊形式是粗隆间前后线型骨折(只能在髋关节侧位片上看到),在x线正位片上骨折同I型。但在侧位片上可见到冠状面的附加骨片。Ⅲ型:骨折在粗隆下基底部,骨折线经过骨干的近端到远端或到小粗隆,有不同程度的粉碎性骨折,整复较为困难,可引起许多并发症。Ⅳ型:骨折包括粗隆区和股骨近端两部分,股骨干多呈螺旋形斜形或蝶形骨折,骨折不稳定。 1.3 Jensen分型:1975年Jensen对Evans分型进行了改进,基于大小粗隆是否受累及复位是否稳定而分为5型[ ]。 I型:2骨折片段,骨折无移位。Ⅱ型:2骨折片段,骨折有移位。Ⅲ型:3骨折片段,由于大粗隆骨折并移位而缺乏后外侧支持。Ⅳ型:3骨折片段,由于小粗隆或股骨矩骨折而缺乏内侧支持。V型:3骨折片段,同时缺乏内侧和后外侧支持,为Ⅲ型和Ⅳ型的结合。 1.4 AO分型[ ]:1981年AO将股骨粗隆间骨折纳入其整体

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及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摘要:目的:分析对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或股骨近端髓内钉术的治疗价值。方法:对照组行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结果:手术时间、失血量2组间比较差异较 小P>0.05,住院时间、负重时间观察组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显著缩短P<0.05; 术后经统计并发症率观察组2.86%,低于对照组的14.29%,P<0.05;术后经评 估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对照组85.71%,低于观察组的97.14%,P<0.05。结论:对 于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疗效优于股骨近端髓 内钉,前者有利于缩短术后负重时间、降低并发症率,并可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粉碎性;人工股骨头置换;股骨近端髓内钉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在高龄老年人中较为常见的骨折疾病,人体粗隆部由于血 运十分丰富,因此骨折之后愈合相对容易,然而髋内翻等并发症率偏高,对患者 的治疗效果构成影响。特别是高龄患者多数合并骨质疏松情况,其骨折多数属于 粉碎性骨折,再加上卧床时间较长,使得并发症风险提升,影响患者的预后,甚 至造成患者死亡。保守治疗由于卧床时间长以及并发症率高,所以其临床应用受 限[1]。目前外科手术是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常用术式 包括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通过在 手术中将人工假体进行植入于体内,从而取代患者的病变关节,有利于促进患者 关节功能恢复。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通过在手术中将螺钉植入患者骨折部位,进而发挥抵抗错位作用力。上述两种手术方式各有其利弊,在其选择中仍具有一 定的争论,以下将分析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 术或者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的治疗价值。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在股骨骨干伤区附近的股骨粗隆部位发生骨折。由于股骨粗隆是股骨的重要部位,承载着人体上肢的压力,因此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一直是骨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将综述近年来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分类与诊断,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标准和诊断方法。常用的分类标准包括惠氏分型法、AO分型法和伤折程度分型法等。惠氏分型法根据骨折线的方向和位置对骨折进行分类,AO分型法是根据骨折线和骨折部位的关系进行分类,而伤折程度分型法则是根据骨折线和关节面的受损程度进行分类。这些分类标准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股骨粗隆间骨折,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保守治疗方法,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治疗策略。传统的保守治疗方法包括使用石膏固定、床位休息和应用物理疗法等。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易导致关节僵化和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研究者提倡采用功能保守治疗,即通过早期主动和被动功能锻炼来恢复关节的功能。研究表明,功能保守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关节的运动范围和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也有一些新的进展。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内固定术和外固定术。内固定术是通过使用内部金属器械固定骨折端来促进骨折愈合,外固定术则是使用外部支架固定骨折端。近年来,一些新的手术技术和器械也被应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利用锁定钢板、锁定钉和骨水泥等进行内固定术,可以提高骨折稳定性和愈合率。利用骨折融合器和生物材料等进行骨折的再建修复,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 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术后康复,也有一些研究进展。术后康复是指手术治疗后通过物理治疗、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等手段促进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研究表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以促进患者的关节恢复和功能改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采用中医针灸和推拿等辅助治疗手段,也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在近年来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分类与诊断方法的改进、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策略的更新以及术后康复的优化,都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仍有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如何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风险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等。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治疗。

7种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方法的优缺点

7种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方法的优缺点 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较多,临床上较常用的有解剖钢板与LISS解剖钢板、人工关节置换以及动力髁螺钉等七种方法,下面给大家详细讲讲这七种手术治疗方法的优点与缺点。 动力髋螺钉 动力髋螺钉的优点表现4个方面:(1)在股骨头内部的固定作用较强,即便患者存在骨质疏松也能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2)套筒内的滑行机制能有效避免动力髋螺钉穿透髋臼或者股骨头,可将负重力传导至骨;(3)动力髋螺钉采用的动力滑行装置可以确保骨折复位嵌紧,避免出现骨折处不愈合的情况;(4)动力髋螺钉在滑动以及加压的双重作用下,可以起到动静加压的效果。 缺点为:(1)抗旋性能略差,患者术后需要采用高分子托进行外固定或者穿钉子鞋;(2)动力髋螺钉手术过程对于患者骨膜造成的损伤较为严重,需要广泛的剥离软组织,对骨折处血供造成破坏。相关研究认为动力髋螺钉可导致骨缺损偏大,会影响血运循环,内固定超出以后会增加发生骨折的风险;(3)动力髋螺钉颈干角一般为130°或者150°,不能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自由调整。 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 优点为:(1)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增加了1枚防旋螺钉,患者股骨颈部内由2枚螺钉承载,可以显著提升抗疲劳性能;(2)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手术过程对患者造成的损伤较小;(3)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远端锁孔距离主钉远端相对较远,可以有效避免骨干应力过度集中;(4)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近端存在约6°外倾角,因此外翻角度略小,牵引时可不必进行强内收。 缺点为:(1)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采用的长度较大、弧度较大的髓内钉,对股骨干过于前弓的患者不适用;(2)手术所使用的器械比较昂贵,患者经济负担较重,同时手术过程对于医生的要求较高。

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临床分析参考模板

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临床分析作者:庄科雄,江正康,陶卫明,陈飞强 【摘要】目的总结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为临床选择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最佳方案。方法选择2004年6月~2008年6月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6例,均为外伤后3周内的新鲜骨折,男54例,女32例,年龄19~68岁,平均43.5岁,其中合并粗隆下骨折39例。按AO分型Ⅰ型21例,Ⅱ型40例,Ⅲ型25例。Ⅰ型采用经皮穿刺加压螺钉内固定术。Ⅱ、Ⅲ型采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结果 8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获得随访78例,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3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按黄公怡粗隆间骨折疗效评价方法,本组优良81例,优良率94%。结论 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股骨骨折;治疗;临床分析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股骨基底部至小粗隆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好发于老年人,多与骨质疏松有关,是一种老年多发病。车祸、工伤的青壮年患者近年也较多见。骨折后产生特殊的生物动力学特点,出现患肢短缩、髋内翻等并发症。治疗不当可产生关节功能障碍,肢体活动异常。目前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分型及治疗方法较多,我们根据AO 分型的原则对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并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8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均为外伤后3周内的新鲜骨折。男54例,女32例,年龄19~68岁,平均43.5岁。61例为交通伤,18例为高处坠落伤,7例为跌倒后致伤。其中Ⅰ型21例,Ⅱ型40例,Ⅲ型25例。 1.2 治疗方法根据上述分类及其特点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Ⅰ型采用经皮穿刺加压螺钉内固定术。Ⅱ、Ⅲ型采用切开复位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有缺损时加植骨。术中尽量减少副损伤,以免损伤内侧股动静脉。手术方法:麻醉成功后,平卧位垫高臀部约10 cm。选择经大转子外侧切口,暴露股骨粗隆间骨折部,对位在粗隆下约2~ 2.5 cm处。通过瞄准器向股骨头部方向打入导针一枚,前倾角度约15°[1],术中C型臂X线机透视,调整角度,随导引针拧入选择备用的加压螺钉,套上活动接骨板,钻孔拧入螺钉固定。装上钉板接头螺帽,使之加压固定、紧密,使断端接触。术中C型臂X线机再次透视确定无误放置引流管,关闭缝合切口。 1.3 术后处理本组病例术后按常规抬高患肢,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丹参注射液改善微循环,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引流管于术后36~48 h拔除。注意观察肢体远端血运情况。为减少下肢深静脉栓塞

闭合复位微创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闭合复位微创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手术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式。传统手术方法采用延长外侧股骨皮肤切口,拔除广泛的软组织,插入泰坦尼姆髓内钢板,固定病变部位,然而由于导致了肌肉的停顿,增加了术后的并发症率,术后恢复期长,这种治疗方式能够满足治疗效果,但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并发症大大增加,因此新的治疗方式不断研究和应用。闭合复位微创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最近引入的治疗方式,具有疗效好、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缝合技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通常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通过小皮肤切口进行复位和固定。第二种方法是采用真皮细针从股骨外侧穿刺术进行模板定位,通过小骨钉或螺钉将钢板与骨干固定。首选第一种方法,它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需要考虑第二种方法。手术不应该过多影响肌肉和韧带,以减少感染和功能障碍的风险。 PFNA是一种非常适合闭合复位微创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设备。闭合复位微创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起点是小皮肤切口。依据髓内针盘的原理,通过髓内钉从髓内钉孔向股骨头骨干内方向插入钉子,但不需要切除肌肉,具有创伤小、复位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因此其中的PFNA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和老年患者所接受。 PFNA设备分为男性和女性,这实际上是由于髋关节生理差别而引起的。PFNA是头部特殊设计的锥形加强锁钉,安全锁定可以提高血管、神经和髋臼的保护。手术选择适当的位置进行手术,常常在病人能够舒适地平放大腿的情况下进行,通常应采取侧卧位,使手术区域处于悬空状态,减少软组织的牵拉,促进病人的术后恢复。 总之,闭合复位微创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具有优势的治疗方式,它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方式在肌肉、韧带等方面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问题。随着各种新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引入和应用,该治疗形式将变得更加先进和有效。因此,对于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我们必须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身体状况以及治疗的必要性和可能的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

DHS和PFN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分析

DHS和PFN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分析 DHS和PFN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分析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常见于老年人,通常由于跌倒或其他外力造成。对于这种骨折类型的治疗,DHS(动力髓内钉)和PFN(髓内定位钉)是两种常见且有效 的手术方法。本文将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治疗效果和优缺点。 DHS是一种拥有超过30年历史的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 方法。该方法通过在股骨近干骺端插入一根贯通股骨颈和股骨髓腔的金属钉,并通过侧板与股骨髓腔相连,从而固定骨折断端。DHS的优势在于其适用于多种不同类型和程度的股骨粗隆 间骨折,并且可以提供稳定的骨折修复。此外,DHS手术相对 简单且容易学习,且不需要特别昂贵的设备。然而,DHS的弊 端在于其在骨折处的植入物会导致软组织创伤,并且有局部并发症如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风险。 与DHS相比,PFN是一种较新的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PFN通过穿刺入股骨髓腔,并从股骨粗隆间抵达骨折断端,然后通过在骨折处植入一根固定骨的金属钉来稳定骨折。PFN 的优势在于其植入物位于远离骨折处的股骨髓腔内,减少了对软组织的创伤,从而降低了并发症的风险。此外,PFN可以提 供更好的稳定性和早期活动的恢复。然而,相对于DHS,PFN 手术更加复杂,需要更高的技术要求和设备。同时,PFN术后 的操作风险更高,如寻骨成、组织损伤等。 对比DHS和PFN的治疗效果,有研究表明两种方法在骨折愈合时间、功能恢复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然而,在某些特定类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如无细胞骨折)的治疗中,

PFN被认为更为有效。此外,PFN在老年患者中的治疗效果也 更好,可能是由于其对软组织的创伤较小所致。 综上所述,DHS和PFN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两种有效 方法。DHS适用于多种类型和程度的骨折,并且手术相对简单。然而,DHS会对软组织造成伤害,并存在局部并发症的风险。 相比之下,PFN对软组织的创伤较小,提供更好的稳定性和早 期恢复,但手术操作更加复杂。对于特定类型的骨折,如无细胞骨折和老年患者,PFN可能更为有效。因此,选择DHS还是PFN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应考虑到患者的年龄、骨折类型和手 术者的经验等因素,并进行个性化的治疗决策 综合比较DHS和PFN两种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两者在治疗效果上没有明显差异。然而,PFN手术具有较低的软 组织创伤和并发症风险,并提供更好的稳定性和早期恢复。相比之下,DHS手术相对简单,但会对软组织造成伤害。根据骨 折类型和患者年龄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需要综合考虑。个性化的治疗决策应由医生根据经验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做出

仰卧位与侧卧位PFNA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综述

仰卧位与侧卧位PFNA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综述 谢翰梁伟国 暨南大学附属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广东广州 510220 摘要:股骨粗隆间骨折近年来发病率越来越高,对于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普遍认为手术治疗,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钉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大多数PFNA内固定手术采用平卧位,使用骨科牵引床辅助复位,然而该手术方法有其缺点,且并非所有医院都有骨科牵引床,因此有部分医生以侧卧位行PFNA手术治疗粗隆间骨折。关于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的体位选择目前仍有争议,本文将对近年来关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体位的文献进行综述。 关键词:粗隆间骨折,PFNA,手术体位 股骨粗隆间骨折近年来发病率越来越高,特别在老年患者中[1,2]。对于粗隆间骨折的治疗,目前普遍认为手术治疗,采用可靠的内固定材料,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及下床活动可有效预防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中,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钉(proximoil fer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可靠、手术损伤小,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3]。大多数PFNA内固定手术采用平卧位,使用骨科牵引床辅助复位,然而该体位进行PFNA手术在粗隆间处置入定位导针有一定难度,特别在肥胖患者中[6];使用骨科牵引床长时间持续牵引患肢容易引起患者会阴部压疮;此外,并非所有基层医院都拥有骨科牵引床,特别是基层医院,这不利于该手术技术的推广。因此,关于PFNA治疗粗隆间骨折的手术体位目前仍有争议,有部分医生采用侧卧位徒手牵引的技术来进行该手术,并取得了不错的疗效。本文对近年来关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体位的文献进行综述。 1.手术方式 仰卧位PFNA内固定术:患者仰卧于普通可透视骨科手术床,将患肢适当内收,牵引复位,C型X光机透视下确定复位满意,骨科牵引床维持复位。消毒铺巾,自股骨大粗隆尖向头端作一长3-5cm小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各层,显露大粗隆顶端。自大粗隆顶点偏内侧开口,插入导针,C臂机透视下确认导针位于股骨髓腔内。近端扩髓后,将PFNA主钉沿导针插入髓腔内,在侧方瞄准器定位下沿股骨颈方向钻入导针,透视导针正位于股骨颈中下1/3,侧位于股骨颈正中,沿导针方向钻开股骨近端外侧皮质,测深后,将合适长度的带螺旋刀片的锁钉锤入股骨颈内,拧紧尾端螺帽锁定螺旋刀片,然后视需要利用导向器置入远端动态或静态锁钉,透视位置满意后,拧入主钉近端尾帽。生理盐水冲洗,逐层闭合伤口。 侧卧位PFNA内固定术:患者取健侧卧位于普通可透视骨科手术床,健侧髋膝尽量屈曲,以利于获取患髋侧位影像。患肢牵引复位,C型X光机透视下确定骨折复位满意,助手 维持复位,余下手术步骤同仰卧位。 2.研究现状 目前有部分学者将股骨粗隆间骨折行PFNA手术治疗的手术体位分为仰卧位和侧卧位来进行对比研究,以探讨两种体位行PFNA手术进行治疗的优缺点,本文搜集各研究进行总结比较,各研究资料见表1。 表1 两种体位行PFNA手术治疗粗隆间骨折的比较 例数手术时间(min)失血量(ml)切口长度(cm)住院天数Harri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周) Li Xue[4] 仰卧位组60 65.67±16.204 201.5±38.038 8±1.727 20.2±3.857 81.8±4.28 11.9±2.899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进展 作者:任宪石李维魏洪力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8年第23期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 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系指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之间的骨折,又称转子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髋部骨折之一,好发于老年人,男多于女,发病率占全部骨折的3%~4%[1]。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粗隆间骨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发病日趋年青化,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临床实践中,存在多种治疗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类,现综述如下。 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骨、皮牵引)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多数医家认为应用非手术疗法,患者卧床时间较长,易引发肺炎、褥疮、血管栓塞、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甚至导致病人死亡。国外报道髋部骨折保守治疗的死亡率为40%[2]。而国内报道则远远低于该比率。徐龙江等[3]报道应用牵引治疗8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仅1例死亡。黄志河等[4]指出通过中医辨证调护可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非手术疗法也是本病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方法多样,对位效果较好,患者多能早期离床,加快骨折愈合,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如在术后合理配合中药治疗,可提高疗效。 克氏针类固定:胥少汀等[5]采用闭合经皮多根斯氏针内固定治疗本病80例,有效防止髋内翻发生,无不愈合及内固定失败者。但李彤等[6]认为:克氏针固定对骨折断端无加压作用,针体易滑动,容易脱落或进入骨盆,患者不能早期下地活动。马志新等[7]采用经皮穿针骨水泥球结状外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部骨折。 外固定架固定:该法形式多样,包括三维锁针、多功能外固定架、体外钢板、三维外固定架等。刘昱[8]应用闭合穿钉单臂固定架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22例,仅1例出现轻度髋内翻。赵京涛等[9]人为造成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新鲜尸体股骨标本),进行外支架固定的优化

半髋关节置换与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半髋关节置换与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 效比较 目的对比两种术式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别应用半髋置换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2例及78例,比较两种术式的疗效。结果PFN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及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半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半髋置换术方法[3] 半髋置换术行改良髋关节外侧切口,从臀中肌前中1/3进入,暴露并切开髋关节囊,截骨取头,尽量保留大、小粗隆骨折块及附着筋膜,将大、小粗隆复位后,用钢丝进行固定,扩髓满意后,安放远端塞,骨折未累及小粗隆时,选用普通股骨柄假体,骨折累及小粗隆时,选用加长型股骨柄假体,调和骨水泥注入髓腔,将假体柄插入髓腔,安装双极头,复位活动髋关节满意后,依次缝合关节囊及各层,切口内置负压引流管。 1.2.2PFNA治疗方法[4] 将患者置于牵引床上,C臂下闭合复位,骨折端位置满意后,从股骨大粗隆顶点向近端沿股骨纵轴行长约4cm的切口,切开臀中肌后,于大粗隆顶点中后1/3方向打入1枚导针,紧沿导针开口扩髓,沿导针插入PFNA主钉,C臂透视下调整深度至满意后,在瞄准器导向下,在股骨颈内打入导针,导针位置以C臂透视正位处于股骨颈中下1/3,侧位处于股骨颈中央为标准,测量旋转刀片长度,打人旋转刀片并加压锁定,瞄准器导向锁定远端螺钉,锁入尾帽。逐层缝合,切口内置负压引流管。 1.2.3术后处理术后积极处理内科系统疾病,预防性抗感染,48~72h 拔除引流管,术后第2天指导患者坐起及下肢肌群的等长收缩锻炼,术后第3天指导患者床上行髋屈伸活动,术后1周扶双拐患肢不负重行走活动,患肢负重时间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决定。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患肢开始负重时间,术后2周内观察伤口感染、静脉血栓、坐骨神经损伤、并发内科疾病或原有内科疾病加重等早期并发症,术后6个月观察假体松动、PFNA松动或断裂、主钉切割脱出、异位骨化、再骨折、髋内翻等晚期并发症;术后1年按Harris评定标准[5]评价髋关节功能。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SPSS16.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

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随着人口老龄化,它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该病的治疗方法总体分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及对疾病认识的不断完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改进,但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千差万别,本文对各种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方法进行对比,就其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标签:股骨粗隆间骨折;保守治疗;手术治疗 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IFF)指股骨颈基底到小粗隆下平面区域内的骨折,为关节囊外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与骨质疏松有关,多由跌倒引起,老年人多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因此病死率较高。随着生物力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内固定材质的不断改进、手术操作技术的逐渐提高,IFF 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降低。目前IFF的治疗方法很多,但治疗效果千差万别。本文综合国内外文献,对IFF的治疗作简要阐述。 1 保守治疗 对于IFF,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保守治疗方法为牵引,牵引治疗简单、实用。该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IFF,是本病一种必不可少的治疗方法[1]。保守治疗适用于一般情况太差,无法耐受手术及麻醉,拒绝手术的患者,尤其是移位不明显的稳定型骨折伴有较严重的内科疾病不能接受手术的患者。保守治疗相对手术治疗,对于骨折处周围的血运损伤较小,但增加了患者的卧床时间,加重了护理工作,期间容易发生许多并发症,如坠积性肺炎、压疮、血管栓塞、泌尿系统感染等,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对于IFF,越来越多的学者趋向于手术治疗[2]。 2 手术治疗 IFF多主张手术治疗,对于手术时机,Al-Ani等[3]对850例IFF患者的前瞻性研究,认为手术应该在伤后入院24~48 h完成,除非患者有严重的并发症。目前治疗IFF的内固定系统总体上可以分为髓外钉板系统和髓内固定系统两大类。 2.1 外固定支架 外固定支架治疗是一种半侵入穿针外固定手术方法,利用外固定支架进行骨折治疗时,减小了对骨质周围软组织的损伤,减少了对骨折处血液循环的破坏,有利于根据具体情况对骨折固定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伴有一系列内科疾病的老年患者、不能耐受手术麻醉及手术带来创伤的患者较为适用。外固定支架的缺点在于针道与外界相通易发生感染,固定的钢针需穿过肌肉而影响活动,外装置需留置体外且体积过大,使患者感觉不适应,从而对日常活动造成影响。Kazakos等[4]研究分析了56例采用外固定支架法治疗IFF的患者,6个月患者死亡率为

三种手术方法治疗老年性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

三种手术方法治疗老年性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比较三种手术方法治疗老年性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 效果,包括内固定术、半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复位加内固定术。方法:择取2021 年5月至2022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120例老年性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0例。其中,1组接受内固定术,2组接受半髋关节置换术,3组接受骨折复位加内固定术。比较三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骨折愈 合时间和功能恢复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在手术时间方面,1组的平均手术时间 为90分钟,2组为120分钟,3组为150分钟。在术后并发症方面,1组的并发 症发生率为20%,2组为10%,3组为15%。在骨折愈合时间方面,1组的平均愈 合时间为12周,2组为16周,3组为14周。在功能恢复方面,2组的功能恢复 最好,1组次之,3组最差。结论:半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性股骨颈及股骨粗隆 间骨折的治疗中表现出较好的临床效果,具有较短的手术时间、较低的并发症发 生率和较好的功能恢复。内固定术和骨折复位加内固定术也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在功能恢复方面稍逊于半髋关节置换术。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骨折类型和全 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对于老年性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至关重要。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性股骨颈;临床效果;不同手术方法 引言:老年性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科疾病之一,由于 老年人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等因素,使得骨折愈合难度较大,且容易出现并发症,如感染、坏死等[1]。因此,对于老年性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一直是 骨科医生们关注的焦点。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固定术、半髋关节置换术和 骨折复位加内固定术等。内固定术是一种经典的治疗方法,通过内固定物将骨折 部位固定,以促进骨折的愈合。然而,内固定术可能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如 感染、血栓形成等,同时对于部分老年患者来说,手术创伤较大。半髋关节置换

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

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 股骨粗隆间骨折又名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随着社会的老龄化,人均寿命的延长,骨质疏松人数的增加,老年人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概率呈上升趋势。认真研究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分型有利于对骨折程度作出更准确的评判,以选择加倍适合的医治方式和判定预后。本文就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分型加以综述。股骨粗隆间骨折由间接暴力和直接暴力损伤产生。老年患者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多为直接外力如摔倒所致。因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故易造成严峻的粉碎性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分型很多,目前公认并得以应用的有以下十种:Evans分型(1949),Boyd Griffin分型(1949),Ramadier分型(1956),Decoulx Lavarde分型(1969),Ender分型(1970),Tronzo分型(1973),Jensen分型(1975),Deburge分型(1976),Briot分型(1980),AO分型(1981)。所有分型可归为两类:a)解剖学描述(Evans;Ramadier;Decoulx Lavarde);b)提示预后(Tronzo;Ender;Jensen改良的Evans分型)。任何骨折分型必需应用简便,并能指导医治,同时提示预后才能具有临床意义。就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而言,能够关于骨折的稳固性及复位、固定以后骨折部位可否耐受生理应力做出判定尤其重要。AO分型,Evans分型,Jensen分型和Boyd Griffin分型为大伙儿熟知并得以普遍应用。现介绍如下。 1 AO分型

AO将股骨粗隆间骨折纳入其整体骨折分型系统中[1]归为A 类骨折(见图1)。A1型:经转子的简单骨折(两部份),内侧骨皮质仍有良好的支撑,外侧骨皮质维持完好。一、沿转子间线;二、通过大转子;3、通过小转子。A2型:经转子的粉碎骨折,内侧和后方骨皮质在数个平面上破裂,但外侧骨皮质维持完好。一、有一内侧骨折块; 二、有数块内侧骨折块;3、在小转子下延伸超过1 cm。A3型:反转子间骨折,外侧骨皮质也有破裂。一、斜形;二、横形;3、粉碎。 图1 AO分型示用意(略) AO分型便于进行统计学分析。既关于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形态学描述,又可关于预后作出判定。同时在内固定物的选择方面也可出建议。 2 Evans分型[2] Evans依照骨折线方向分为两种要紧类型。Ⅰ型中,骨折线从小粗隆向上外延伸;Ⅱ型中,骨折线是反斜形(见图2)。其中Ⅰ型1度和Ⅰ型2度属于稳固型占72%,Ⅰ型3度、Ⅰ型4度和Ⅱ型属于不稳固型占28%。Evans观看到稳固复位的关键是修复股骨转子区后内侧皮质的持续性,简单而有效,并有助于咱们明白得稳固性复位的特点,准确的预见股骨转子间骨折解剖复位和穿钉后继发骨折移位的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