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效益计算方法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效益计算方法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效益计算方法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 15774─1995)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关于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的效益将另外制定计算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水蚀地区和水蚀与风蚀交错地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效益计算,同时在大、中流域和不同范围行政单元(省、地区、县、乡、村)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中也可采用。

本标准对水土保持效益的计算,首先用于弄清治理现状的效益,为治理现状调查和治理成果验收服务;在此基础上,可用于水土保持规划中的效益预测。

2 效益计算的分类

本标准规定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包括基础效益(保水、保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四类。四者间的关系是:在保水、保土效益的基础上,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四类效益的计算内容见表1。

表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分类与计算内容表

3 基本规定

3.1 效益计算的数据资料来源

水土保持效益计算,以观测和调查研究的数据资料为基础,采用的数据资料必须经过分析、核实,做到确切可靠,才能纳入计算。

3.1.1 观测资料,由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小流域内直接布设试验取得;计算大、中流域的效益时,除有控制性水文站进行观测外,应在流域内选若干条有代表性的小流域布设观测。如引用附近其他流域的观测资料时,其主要影响因素(地形、降雨、土壤、植被、人类活动等)应基本一致或有较好的相关性。

各项效益的观测布设与观测方法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

3.1.2 调查研究资料,在本流域内进行多点调查,调查点的分布,应能反映流域内各类不同情况。

3.1.3 无论观测资料或调查资料,都应进行综合分析,用统计分析与成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肯定其确有代表性,然后使用。

3.1.4 观测资料如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某些漏缺,应采取适当方法,进行插补。

3.2 根据治理措施的保存数量计算效益

3.2.1 水土保持效益中的各项治理措施数量,采用其实有保存量进行计算。对统计上报的治理措施数量,应分别不同情况,弄清其保存率,进行折算,然后采用。

3.2.2 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根据正式验收成果中各项治理措施的保存数量进行计算。

3.3 根据治理措施的生效时间计算效益:

3.3.1 造林、种草有水平沟、水平阶、反坡梯田等整地工程的,其保水、保土效益,从有工程时起就可开始计算;没有整地工程的,应在林草成活、郁闭并开始有保水、保土效益时开始计算;其经济效益应在开始有果品、枝条、饲草等收入效益时,才能开始计算。

3.3.2 梯田(梯地)、坝地的保水、保土效益,从有工程之时起就可开始计算;梯田的增产效益,在“生土熟化”后,确有增产效益时开始计算;坝地的增产效益,在坝地已淤成并开始种植后开始计算。

3.3.3 淤地坝和谷坊的拦泥效益,在库容淤满后就不再计算。修在原来有沟底下切、沟岸扩张位置的淤地坝和谷坊,其减轻沟蚀(巩固并抬高沟床、稳定沟坡)的效益应长期计算。

3.4 有条件的应对各项治理措施减少(或拦蓄)的泥沙进行颗粒组成分析,为进一步分析水土保持措施对减轻河道、水库淤积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4 水土保持基础效益的计算

水土保持的基础效益,按就地入渗、就近拦蓄和减轻沟蚀等三种情况分别计算。

4.1 就地入渗措施的效益计算

就地入渗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造林、种草和各种形式的梯田(梯地),其作用包括:增加土壤入渗,减少地表径流,减轻土壤侵蚀,解决“面蚀”问题。

4.1.1 计算项目包括两方面:一是减少地表径流量,以立方米计;二是减少土壤侵蚀量,以吨计。

4.1.2 计算方法按两个步骤:第一步先求得减少径流与侵蚀的模数,第二步再计算减少径流与减少侵蚀的总量。

4.1.2.1 减流、减蚀模数的计算,用有措施(梯田、林、草)坡面的径流模数、侵蚀模数与无措施(坡耕地、荒坡)坡面的相应模数对比而得,其关系式如式(1)和式(2):

ΔW m=W mb-W ma (1)

ΔS m=S mb-S ma (2)

式中:ΔW m──减少径流模数,m3/hm2;

ΔS m──减少侵蚀模数,t/hm2;

W mb──治理前(无措施)径流模数,m3/hm2;

W ma──治理后(有措施)径流模数,m3/hm2;

S mb──治理前(无措施)侵蚀模数,t/hm2;

S ma──治理后(有措施)侵蚀模数,t/hm2。

4.1.2.2 各项措施减流、减蚀总量的计算,用各项措施的减流、减蚀有效面积(hm2),与相应的减流、减蚀模数相乘而得。其关系式如式(3)和式(4):

ΔW=F eΔW m (3)

ΔS=F eΔS m (4)

式中:ΔW──某项措施的减流总量,m3;

ΔW m──减少径流模数,m3/hm2;

ΔS──某项措施的减蚀总量,t;

F e──某项措施的有效面积,hm2;

ΔS m──减少侵蚀模数,t/hm2。

4.1.2.3 计算减流模数(ΔW m)与减蚀模数(ΔS m)注意:

a)当治理前、后的径流模数(W mb与W ma)和侵蚀模数(S mb与S ma)是从20m(或其他长度)小区观测得来时,与自然坡长相差很大,必须考虑坡长因素影响治理前侵蚀模数的观测值偏小;

b)一般小区上的治理措施比大面上完好,这一因素影响治理后减蚀模数的观测值偏大。

c)二者都需采取辅助性全坡长观测和面上措施情况的调查研究,取得科学资料,进行分析,予以适当修正。

4.1.2.4 减流、减蚀有效面积(F e)的确定

a)根据计算时段内(例如10年)各项措施实施后减流、减蚀生效所需时间(年),扣除本时段内未生效时间(年)的措施面积,求得减流、减蚀有效面积。

b)一般情况下,梯田(梯地)、保土耕作、淤地坝等当年实施当年有效;造林有整地工程的当年有效,没有整地工程的,灌木需3年以上,乔木需5年以上有效;种草第二年有效。

c)保土耕作当年有减流、减蚀作用,可以计算;但其实施面积不能保留,不能累计;当年实施当年有效,第二年不再实施,原有实施面积不复存在,不能再计算其减流、减蚀作用。

d)一个时段(例如10年)的治理措施,如是逐年均匀增加,则此时段的年均有效面积F ea按式(5)计算:

F ea=1/2(F eb+F ee) (5)

式中:F ea──时段年均有效面积,hm2;

F eb──时段初有效面积,hm2;

F ee──时段末有效面积,hm2。

4.2 就近拦蓄措施的效益计算

就近拦蓄措施,包括水窖、蓄水池、截水沟、沉沙地、沟头防护、谷坊、塘坝、淤地坝、小水库和引洪漫地,其作用包括拦蓄暴雨的地表径流及其挟带的泥沙,在减轻水土流失的同时,还可供当地生产、生活中利用。计算中应全面研究各项措施的具体作用。

4.2.1 计算项目包括两方面:一是减少的径流量,以立方米计;二是减少的泥沙量,以吨计。

4.2.2 计算方法。对不同特点的措施,分别采取不同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典型推算法和具体量算法两种。

4.2.2.1 典型推算法。对于数量较多而每个容量较小的水窖、涝池、谷坊、塘坝、小型淤地坝等措施,采用此法。通过典型调查,求得有代表性的单个(座)拦蓄(径流、泥沙)量,再乘上该项措施的数量,即得总量。

4.2.2.2 具体量算法。对数量较少、而每座容量较大的大型淤地坝、治沟骨干工程和小(二)型以上小水库等措施,应采用此法。其拦蓄(径流、泥沙)量,必须到现场,逐座具体量算求得。

4.2.2.3 对未淤满以前的淤地坝、小水库,可计算其拦泥、蓄水作用;在淤满以后,如不加高,就不再计算此两项作用。淤满后的拦泥量按坝地面积折算,计算式按式(6):

ΔV=Δm s F e (6)

式中:ΔV──坝地拦泥总量,t;

Δm s──单位面积坝地拦泥量,t/hm2;

F e──坝地拦泥有效面积,hm2。

在一段时期内(例如n年)坝地的年均拦泥有效面积按式(7)计算:

F ea=1/n(F ee-F eb) (7)

式中:F ea──时段平均坝地拦泥的有效面积,hm2;

F eb──时段初坝地拦泥的有效面积,hm2;

F ee──时段末坝地拦泥的有效面积,hm2。

4.3 减轻沟蚀的效益计算

减轻沟蚀效益包括四个方面,按式(8)计算:

ΣΔG=ΔG1+ΔG2+ΔG3+ΔG4 (8)

式中:ΔG1──沟头防护工程制止沟头前进的保土量,m3;

ΔG2──谷坊、淤地坝等制止沟底下切的保土量,m3;

ΔG3──稳定沟坡制止沟岸扩张的保土量,m3;

ΔG4──塬面、坡面水不下沟(或少下沟)以后减轻沟蚀的保土量,m3。

这四个方面的作用,分别采取不同的计算方法。算得保土量后都应将立方米折算为吨。

4.3.1 制止沟头前进效益(ΔG1)的计算。对于治理后不再前进的沟头,应通过调查和量算,求得未治理前若干年内平均每年沟头前进的长度(m)和相应的宽度(m)与深度(m),从而算得治理前平均每年损失的土量(m3),即为治理后平均每年的减蚀量(或保土量)。

4.3.2 制止沟底下切效益(ΔG2)的计算。对于治理后不再下切的沟底,应通过调查和量算,求得在治理前若干年内每年沟底下切深度(m)和相应的长度(m)与宽度(m),从而算出治理前平均每年损失的土(m3),即为治理后制止沟底下切的减蚀量(或保土量)。

4.3.3 制止沟岸扩张效益(ΔG3)的计算。对于治理后不再扩张的沟岸,应通过调查和量算,求得在治理前若干年内平均每年沟岸扩张的长度(顺沟方向,m)、高度(从岸边到沟底,m)、厚度(即对沟壑横断面加大的宽度,m),从而算得治理前平均每年损失的土量(m3),即为治理后平均每年的减蚀量(或保量)。

4.3.4 水不下沟对减轻沟蚀效益(ΔG4)的计算。根据不同的资料情况,分别采取直接运用观测成果和流域减蚀总量反求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4.3.4.1 在布设了水不下沟对减轻沟蚀试验观测的小流域,采取直接运用观测成果进行计算;但其计算成果,应与全流域减蚀总量的计算成果互相校核,取得协调。

4.3.4.2 在没有布设上述试验观测的小流域,可采用流域减蚀总量反求的方法,按式(9)计算:

ΔG4=ΔS-ΣΔS i (9)

式中:ΔG4──水不下沟减轻的沟蚀量,m3;

ΔS──流域出口处测得的减蚀总量,m3;

ΣΔS i──流域内各项措施计算减蚀量之和,m3。

4.3.4.3 采用上述关系式计算时,应符合以下条件:

a)ΔS的观测和ΣΔS i的计算必须准确(误差不超过±20%)。

b)流域内没有较大的其他天然冲淤变化影响;或者虽有这样的变化,但已通过专门计算,消除了其影响。

5 水土保持经济效益的计算

5.1 经济效益的类别与性质

水土保持的经济效益,有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两类,分别采取不同的计算方法。

5.1.1 直接经济效益。包括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土地上生长的植物产品(未经任何加工转化)与未实施水土保持措施的土地上的产品对比,其增产量和增产值,按以下几方面进行计算:

a)梯田、坝地、小片水地、引洪漫地、保土耕作法等增产的粮食与经济作物;

b)果园、经济林等增产的果品;

c)种草、育草和水土保持林增产的饲草(树叶与灌木林间放牧)和其他草产品;

d)水土保持林增产的枝条和木材蓄积量1)。

5.1.2 间接经济效益。在直接经济效益基础上,经过加工转化,进一步产生的经济效益,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方面:

a)基本农田增产后,促进陡坡退耕,改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节约出的土地和劳工,计算其数量和价值,但不计算其用于林、牧、副业后增加的产品和产值。

b)直接经济效益的各类产品,经过就地一次性加工转化后提高的产值(如饲草养畜、枝条编筐、果品加工、粮食再加工等),计算其间接经济效益。此外的任何二次加工,其产值不应计入。

5.2 直接经济效益的计算

以单项措施增产量与增产值的计算为基础,将各个单项措施算得的经济效益相加,即为综合措施的经济效益。

单项措施经济效益的计算,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5.2.1 单位面积年增产量(Δp)与年毛增产值(z)和年净增产值(j)的计算。

5.2.2 治理(或规划)期末,有效面积(F e)、上年增产量(ΔP e)与年毛增产值(Z e)和年净增产值(J e)的计算。

5.2.3 治理(或规划)期末,累计有效面积(F r)、上累计增产量(ΔP r)与累计毛增产值(Z r)和累计净增产值(J r)的计算。

5.2.4 措施全部充分生效时,有效面积(F t)、年增产量(ΔP t)与年毛增产值(Z t)和年净增产值(J t)的计算。

5.2.5 措施全部充分生效时,累计有效面积(F tr)、上累计增产量(ΔP tr)与累计毛增产值(Z tr)和累计净增产值(J tr)的计算。

通过5.2.1、5.2.2、5.2.4三项的计算,了解该措施一年内的增产能力;通过5.2.3与5.2.5两项的计算,了解在某一阶段已有的实际增产效益。

五个步骤的具体计算方法见附录B(标准的附录)。

5.3 产投比与回收年限的计算

根据上述5.2.1、5.2.3、5.2.5三项增产效益的计算成果,与相应的单位面积(或实施面积)基本建设投资作对比,可分别算得三项不同的产投比。

在运用5.2.1计算成果,算得单位面积上产投比的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基本建设投资的回收年限。

5.3.1 单项措施单位面积的产投比与回收年限采取以下两个步骤计算。

5.3.1.1 计算产投比(K)

K=j/d (10)

式中:j──单项措施生效年单位面积的净增产值,元/hm2;

d──单项措施单位面积的基本建设投资,元/hm2。

5.3.1.2 计算基本建设投资回收年限(H):

H=m+d/j=m+1/K (11)

式中:m──该项措施生效需时,年。

式(10)算得的产投比K,只有一年的增产效益。未能全面反映水土保持的一次基建投资后若干年内应有的增产效益。

5.3.2 措施实施期末的产投比(K r),采用以下步骤计算。

5.3.2.1 基本建设总投资(D)的计算:

1)木材蓄积量只增加固定资产,不增加现金收入。

D=Fd=nfd (12)

式中:F──该项措施实施总面积,hm2;

f──该项措施年均实施面积,hm2;

n──该项措施实施期,年。

5.3.2.2 累计净增产(J r)值的计算:

J r=F r j=fRj (13)

式中:F r──该项措施累计算有效面积,hm2;

R──该项措施累计有效面积系数。

5.3.2.3 产投比(K r)的计算:

K r=J r/D=fRj/nfd=Rj/nd (14)

5.3.3 全部措施生效时的产投比(K tr),采取以下步骤计算。

5.3.3.1 基本建设总投资(D)的计算:

D=nfd (15)

5.3.3.2 累计净增产值(J tr)的计算:

J tr=F tr j=fR t j (16)

式中:F tr──该项措施全部生效时累计有效面积,hm2;

R──该项措施全部生效时累计有效面积系数。

5.3.3.3 产投比(K tr)的计算

K tr=J tr/D=fR t j/nfd=R t j/nd (17)

上述计算中,j、J r、J tr、f、F r 、F tr、R、R t等值的求得,详见附录B(标准的附录)。

5.3.4 各类治理措施经济效益总的计算年限,根据不同类型地区(水热条件不同)的措施条件(梯田、坝地、林、草)和实施(或规划)主持单位的要求,分别确定不同的经济效益计算年限,本标准不作统一规定。

5.4 间接经济效益的计算

水土保持的间接经济效益,主要有以下两类,分别采取不同的计算要求和方法:

a)对水土保持产品(饲草、枝条、果品、粮食等)在农村当地分别用于饲养(牲畜、蜂、蚕等)、编织(筐、席等)、加工(果脯、果酱、果汁、糕点等)后,其提高产值部分,可计算其间接经济效益,但需在加工转化以后,结合当地牧业、副业生产情况进行计算,本标准不规定其计算方法。

b)对建设基本农田与种草,提高了农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和牧地的载畜量,由于增产而节约出的土地和劳工,应计算其间接经济效益,本标准着重规定此类效益的计算方法。

5.4.1 基本农田(梯田、坝地、引洪漫地等)间接经济效益按如下方法进行计算。

5.4.1.1 计算节约的土地面积ΔF(hm2)

ΔF=F b-F a=V/P b-V/P a (18)

式中:V──需要的粮食总产量,kg;

F b──需坡耕地的面积,hm2;

F a──需基本农田的面积,hm2;

P b──坡耕地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kg/hm2;

P a──基本农田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kg/hm2。

5.4.1.2 计算节约的劳工ΔE(工日)

ΔE=E b-E a=F b e b-F a e a (19)

式中:e b──种坡耕地单位面积需劳工,工日/hm2;

e a──种基本农田单位面积需劳工,工日/hm2;

E b──种坡耕地总需劳工,工日;

E a──种基本农田总需劳工,工日。

节约出的土地和劳工,只按规定单价计算其价值,不再计算用于林、牧等业的增产值。

5.4.1.3 由于坡耕地修成基本农田而导致节约土地和劳工的计算示例,见附录D(提示的附录)。

5.4.2 种草的间接经济效益,分别计算其以草养畜和提高载畜量节约土地两方面。

5.4.2.1 以草养畜。只计算增产的饲草可饲养的牲畜数量(或折算成羊单位),以及这些牲畜出栏后,肉、皮、毛、绒的单价,不再计算畜产品加工后提高的产值。种草养畜的效益,应结合当地畜牧业生产计算,本标准不作具体规定。

5.4.2.2 提高土地载畜量,节约牧业用地,采取式(20)进行计算。

ΔF=F b-F a=V/P b-V/P a (20)

式中:V──发展牧畜总需饲草量,kg;

P b──天然草地单位面积产草量,kg/hm2;

P a──人工草地单位面积产草量,kg/hm2;

F b──天然草地总需土地面积,hm2;

F a──人工草地总需土地面积,hm2。

6 水土保持社会效益的计算

6.1 水土保持的社会效益,有以下两方面

6.1.1 减轻自然灾害。其效益有的在当地,有的在治理区下游。包括:

a)减轻水土流失对土地的破坏(沟蚀割切并吞蚀土地,面蚀使土地“石化”、“沙化”);

b)减轻沟道、河流的洪水、泥沙危害;

c)减轻风蚀与风沙危害;

d)减轻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

e)减轻滑坡、泥石流的危害。

6.1.2 促进社会进步。其效益主要在治理区当地。包括:

a)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土地生产率,为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大农业奠定基础;

b)使农村剩余劳力有用武之地,得到高效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

c)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农村生产结构,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

d)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e)提高环境容量,缓解人地矛盾;

f)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改善农村社会风尚,提高劳动者素质。

6.1.3 上述两方面效益,有条件的都应进行定量计算;不能作定量计算的,根据实际情况作定性描述。

6.2 减轻自然灾害的效益计算

6.2.1 保护土地免遭水土流失破坏的年均面积(Δf),按式(21)进行计算:

Δf=f b-f a (21)

式中:f b──治理前年均损失的土地,hm2;

f a──治理后年均损失的土地,hm2。

由于水土流失损失的土地,包括沟蚀破坏地面和面蚀使土地“石化”、“沙化”。f b与f a数值都通过调查取得。

6.2.2 减轻洪水危害的计算,需经下述步骤:

6.2.2.1 用

7.2.1所述计公式(24)算得治理后与治理前一次暴雨情况相近条件下,流域不同的洪水总量(W a1与W b1)。

6.2.2.2 根据计算区自然地理条件,分别算得上述治理后与治理前不同洪水总量相应的洪峰流量

(Q a与Q b)和相应的最高洪水位(H a与H b)。

6.2.2.3 调查H a与H b水位以下的耕地、房屋等财产,折算为人民币(元),分别计算出治理后与治理前两次不同洪水的淹没损失,从而计算减轻洪水危害的经济损失(ΔX)。

ΔX=X b-X a (22)

式中:X b──治理前洪水淹没损失,元;

X a──治理后洪水淹没损失,元。

6.2.3 减少沟道、河流泥沙的计算

根据观测与调查资料,用水文资料统计分析法(简称水文法)与单项措施效益累加法(简称水保法)分别进行计算,并将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互相校核验证,要求二者间的差值不超过20%。

具体计算方法见附录C(标准的附录)。

6.2.4 减轻风沙危害的效益计算

在风沙区和其他有严重风蚀和风沙危害的地区,计算以下三个方面水土保持效益。

a)保护现有土地不被沙化;

b)改造原有沙地为农林牧生产用地;

c)减轻风暴,保护生产和交通等。

6.2.4.1 保护现有土地不被沙化的面积按式(23)计算:

Δf=f b-f a (23)

式中:Δf──保护土地不被沙化的面积,hm2;

f b──治理前每年沙化损失的面积,hm2;

f a──治理后每年沙化损失的面积,hm2。

f b与f a的数值,都通过调查取得。

6.2.4.2 改造原有沙地为农林牧生产用地的效益计算,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a)通过造林种草、固定沙丘,使之不再流动,当林草覆盖度达50%以上,枝叶可以利用时,即可计算为生产用地。

b)用引水拉沙的办法,把沙丘改造为农田,计算新增生产用地。

以上两方面效益都根据治理措施经正式验收的面积进行计算。

6.2.4.3 减轻风暴、保护生产、交通等效益计算:

a)减轻风暴的计算。根据调查资料,了解治理前、后风暴的天数和风力,进行治理前后对比,计算治理后减少风暴的时间(天数)和程度(风力)。

b)保护现有耕地正常生产的效益,根据调查资料,按以下两个步骤进行计算。

1)计算治理前由于风沙危害损失的劳工、种籽、产量;

2)计算治理后由于减轻风沙危害所节省的劳工、种籽、产量。

以上二者都折算为人民币(元)。

c)减轻风沙对交通危害的效益计算。根据观测或调查资料,按以下两个步骤进行计算。

1)计算治理前每年由于风沙埋压影响交通的里程(km)和时间(天),清理压沙恢复交通所耗的人力(工日)和经费(元);

2)计算治理后由于减轻风沙危害所减少的各项相应损失,折算为人民币(元)。

6.2.5 减轻干旱危害的效益计算

在当地发生旱情(或旱灾)时进行调查。用梯田(梯地)、坝地、引洪漫地、保土耕作法等有水土保持措施农地的单位面积产量(kg/hm2)与无水土保持措施坡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kg/hm2)进行对比,计算其抗旱增产作用。

6.2.6 减轻滑坡、泥石流危害的效益计算

在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进行调查,选有治理措施地段与无治理措施地段,分别了解其危害情况(土地、房屋、财产等损失,折合为人民币)进行对比,计算治理的效益。

6.3 促进社会进步的效益计算

6.3.1 提高土地生产率的计算

提高土地生产率的计算分各业用地和总土地面积两方面。

6.3.1.1 调查统计治理前和治理后的农地、林地、果园、草地……等各业土地的单位面积实物产

量(kg/hm2),进行对比,分别计算其提高土地生产率情况。

6.3.1.2 以整个治理区的土地总面积(km2)为单元,调查统计治理前和治理后的土地总产值(元),进行对比,计算其提高的土地生产率(元/km2)。

6.3.2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计算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分粮食生产和农村各业总产两方面。

6.3.2.1 调查统计治理前和治理后的全部农地(面积可能有变化)从种到收需用的总劳工(工日)所获得的粮食总产量(kg),从而求得治理前和治理后单位劳工生产的粮食(kg/工日),进行对比,计算其提高的劳动生产率。

6.3.2.2 以整个治理区为单元,调查统计治理前与治理后农村各业(农、林、牧、副、渔、第三产业等)的总产值(元)和投入的总劳工(工日),从而求得治理前与治理后单位劳工的产值(元/工日),进行对比,计算其提高的劳动生产率。

6.3.3 改善土地利用结构与农村生产结构的计算

以整个治理区为单元,分土地利用结构与农村生产结构两方面。

6.3.3.1 调查统计治理前与治理后农地、林地、牧地、其他用地、未利用地等的面积(hm2)和各类用地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进行对比,并分析未调整前存在的问题和调整后的合理性。

6.3.3.2 调查统计治理前与治理后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第三产业等分别的年产值(元)和各占总产值的比例(%),进行对比,并分析未调整前存在的问题与调整后的合理性。

6.3.4 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计算

以整个治理区为单元,分总体与农户两方面。

6.3.4.1 调查统计治理前与治理后全区人均产值与纯收入(元/人),进行对比,并用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脱贫与小康标准衡量,确定全区贫、富、小康状况的变化。

6.3.4.2 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标准,调查统计治理前后区内的贫困户、富裕户、小康户的数量(户),进行对比,说明其变化。

6.3.5 提高环境容量的计算

以整个治理区为单元,分人与牲畜两方面。

6.3.5.1 调查统计治理前与治理后全区的人口密度(人/km2),结合人均粮食(kg/人)、人均收入(元/人),进行对比,计算提高环境容量的程度。

6.3.5.2 调查统计治理前与治理后全区的牧地(天然草地与人工草地,面积可能有变化)面积(hm2),产草量(kg)和牲畜头数(羊单位,每一大牲畜折合五个羊单位),分别计算其载畜量(羊单位/hm2)和饲草量(kg/羊单位),进行对比,计算提高环境容量的程度。

6.3.6 促进社会进步的其他效益

通过调查统计,对治理前和治理后群众的生活水平,燃料、饲料、肥料、人畜饮水等问题解决的程度,以及教育文化状况等,进行定量对比或定性描述,反映其改善、提高和变化情况。

7 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的计算

7.1 生态效益的分类

包括水圈生态效益,主要计算改善地表径流状况;土圈生态效益,主要计算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气圈生态效益,主要计算改善贴地层小气候;生物圈生态效益,主要计算提高地面植物被覆程度;并描述野生动物的增加。

7.1.1 水圈生态效益(改善地表径流状况)的计算

7.1.1.1 减少洪水流量。根据小流域观测资料,采取式(24)进行计算:

ΔW1=W b1-W a1 (24)

式中:ΔW1──减少的洪水年总量(或次总量),m3;

W b1──治理前洪水年总量(或一次洪水总量),m3;

W a1──治理后洪水年总量(或一次洪水总量),m3。

ΔW=W a2-W b2 (25)

7.1.1.2 增加常水流量。根据小流域观测资料,采取式(25)进行计算:

式中:ΔW2──增加的常水年径流量,m3;

W b2──治理前常水年径流量,m3;

W a2──治理后常水年径流量,m3。

7.1.1.3 上述两项计算,应选治理前与治理后的年降雨(或次降雨)情况相近的进行。

7.1.2 土圈生态效益(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计算

7.1.2.1 计算的措施范围。包括梯田、坝地、引洪漫地、保土耕作法、造林、种草等。

7.1.2.2 计算的项目内容。包括土壤水分、氮、磷、钾、有机质、团粒结构、空隙率等。

7.1.2.3 计算的基本方法。在实施治理措施前、后,分别取土样,进行物理、化学性质分析,将分析结果进行前后对比,取得改良土壤的定量数据。

7.1.2.3.1 对比内容。将梯田与坡耕地对比,保土耕作法与一般耕作法对比,坝地、引洪漫地与旱平地对比,造林种草与荒坡或退耕地对比。

7.1.2.3.2 取样深度及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分析方法,按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分析的有关规定进行。

7.1.2.3.3 计算如下:

Δq=q a-q b (26)

式中:Δq──改良土壤计算项目的增减量;

q a──有措施地块中计算项目的含量;

q b──无措施地块中计算项目的含量。

7.1.3 气圈生态效益(改善贴地层小气候)的计算

7.1.3.1 计算包括以下措施范畴与项目内容:

a)农田防护林网内温度、温度、风力等的变化,减轻霜、冻和干热风危害,提高农业产量等。

b)大面积成片造林后,林区内部及其四周一定距离内小气候的变化。

7.1.3.2 计算的基本方法

利用历年农田防护林网内、外治理前、后观测的温度、湿度、风力、作物产量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对改善小气候的作用,进行定量计算。

7.1.3.2.1 小气候(温度、湿度、风力等)的变化,采用式(27)计算:

Δq=q a-q b (27)

式中:Δq──林网内外小气候的变化量;

q a──林网内的小气候观测量;

q b──林网外的小气候观测量。

7.1.3.2.2 由于改善小气候提高作物的产量,采用式(28)进行计算:

ΔP=P a-P b (28)

式中:ΔP──林网内外单位面积作物产量的变化量,kg/hm2;

P a──林网内单位面积的作物产量,kg/hm2;

P b──林网外单位面积的作物产量,kg/hm2。

7.1.3.3 计算要求

7.1.3.3.1 在采用式(28)进行作物增产计算时,应是林网内外作物的耕作情况和其他条件基本一致,只是小气候不同。

7.1.3.3.2 对遇有霜、冻、干热风等自然灾害时,应作专题说明,以进一步弄清改善小气候对减轻自然灾害的具体作用。

7.1.4 生物圈生态效益(提高地面植物覆盖程度)的计算

7.1.4.1 计算项目。主要计算人工林、草和封育林、草新增加的地面覆盖度。

7.1.4.2 计算方法。先求得原有林、草对地面的覆盖度,再计算新增林、草对地面的覆盖度和累计达到的地面覆盖度。

C b=f b/F (29)

C a=f a/F (30)

C ab=(f b+f a)/F (31)

式中:f b──原有林、草(包括人工林草和天然林草)面积,km2;

f a──新增林、草(包括人工林草和封育林草)面积,km2;

F──流域总面积,km2;

C b──原有林草的地面覆盖度,%;

C a──新增林、草增加的地面覆盖度,%;

C ab──累计达到的地面覆盖度,%。

f b与f a都应是实有保存面积。

7.1.4.3 野生动物变化情况的描述

对流域内由于提高林、草覆盖度以后,山鸡、野兔、蛇等野生动物的增加,可通过观察进行定性描述。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各项治理措施效益测定方法

A1 基础效益(保水、保土)的测定

A1.1 梯田(梯地)、造林、种草、保土耕作法等措施保水土保持土效益的测定

A1.1.1 在坡面上设置径流试验小区,进行较长期的定位观测。采取有措施坡面与无措施坡面对比(梯田、保土耕作法与一般坡耕地对比,造林、种草与荒坡或退耕地对比),每次暴雨后,分别观测记载各个对照小区的径流量与泥沙量,用无措施坡面的观测数值减去有措施坡面的观测数值,算得各项治理措施的保水土保持土效益,其保土量即为减蚀量(计算方法见4.1.2.1)。

A1.1.2 进行对比观测的每个小区,除需对比的内容不同外(有梯田与无梯田、有林草与无林草),其余各项基本条件(坡度、坡长、坡向、土壤、降雨等)都应相同。

A1.1.3 径流小区对比观测的结果,与自然坡面和大田相比,存在偏大和偏小的因素,应采取辅助性观测,给予必要的改正。

a)偏大的因素是:小区上的治理措施经营管理较好,保水土保持土作用可能高于大田。

b)偏小的因素是:小区的坡长一般是20m(或其他长度),而自然坡长大部在100~200m或更多,同时还有坡面浅沟汇流,其水土流失量高于20m长的规整坡面若干倍。

c)辅助性观测,应选一处或几处有代表性的全坡长自然坡面,观测其水土流失量,与20m坡长观测的数值对比,求得改正值的比例关系。

A1.1.4 配合小区观测,进行梯田、林、草等保水、保土效益的调查研究。调查中同样应采取有措施坡面与无措施坡面进行对比,测定方法主要应采取暴雨后现场观察,用钢卷尺量算坡面冲刷细沟断面,借助水文站、径流站的观测资料,分析坝库泥沙淤积量等。

A1.2 谷坊、淤地坝、小水库、治沟骨干工程等措施保水、保土、减蚀效益的测定

A1.2.1 对数量较多,而每座保土量较小的谷坊和小型淤地坝的保土效益,应选有代表性的若干工程,分别测定其淤积平均深度、淤泥面的平均宽度与长度,计算其拦泥量,然后推算全部坊、坝的保土量。

淤泥面的深度和宽度,在坝前、末端和中部各取一断面测定,取其平均值。在每一处断面在中部和距两端各五分之一处,分别测定三个深度,取其平均值。

A1.2.2 对数量较少,而每座保水、保土量较大的大型淤地坝、小水库与治沟骨干工程,应逐座分别测定其效益。

此类坝库在规划设计时,一般都通过测量绘制水位-库容曲线。测定其保水、保土效益时,应分别测定其水面高程和淤泥面高程,从水位-库容曲线上,用淤泥面高程查得其拦泥(保土)量,用水面高程查得蓄水拦泥总量,减去其中的拦泥量,即为蓄水量。

A1.2.3 沟底各类工程减轻沟蚀(保土)的作用,应在侵蚀活跃的支毛沟上、中游沟段进行测定。测定的方法,一般需选两条自然条件相近的支毛沟设置对比沟观测,或在一条支毛沟内进行治理前、后对比观测。

a)在无措施的支毛沟内,进行全面系统的沟蚀情况调查和少量定位观测。测定未治理以前某些沟段的沟底下切长度、深度、宽度和某些沟段沟岸扩张的长度、高度、厚度,分别记载其损失土量。

b)在有措施的支毛沟内(其治理措施主要是谷坊和小型淤地坝),进行同样全面系统的沟蚀情况调查和少量的定位观测,测定治理以后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的具体情况和相应数值。

c)将两种测定的数值对比,由此可算得谷坊和小型淤地坝减轻沟蚀的保土量。

A1.2.4 梯田、林、草等措施减少地表径流下沟后减轻沟蚀保土量的测定

a)选地貌相似且都有代表性的两条小毛沟,一条坡面径流自然下沟,一条坡面有梯田、林草,径流不下沟或少下沟,对比观测其沟蚀量。

b)算出二者沟蚀量之差,以求得因减少坡面径流而减轻沟蚀的保土量。

c)在进行对比观测之前,需先进行空白观测,测定两条小毛沟都在坡面径流自然下沟情况下的沟蚀量(应基本相近)。

A1.3 坡面小型蓄排工程保水、保土效益的测定

A1.3.1 坡面截水沟、蓄水池、沉沙池以及水窖等,通过暴雨后观测其容积内拦蓄的水量和泥量,测定其直接的保水、保土效益。

A1.3.2 坡面截水沟、排水沟、沉沙池等,保护其下部农田和林草地而减少的侵蚀量,作为其间接的保土量,应通过有蓄排工程和无蓄排工程的两个坡面(或两条小毛沟的坡面)的对比观测进行测定。

A2 经济效益的测定

A2.1 梯田、保土耕作、坝地、引洪漫地等增加粮食产量的测定

A2.1.1 在大田中根据GB/T 15773─19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附录D中规定的抽样比例,对有措施和无措施地块,在规定范围内,按“田”字形的纵横9个交会点上分别各选9个2m×2m样方,测定其粮食产量,再分别推算整个大田产量。

A2.1.2 用有措施大田的产量减去无措施大田的产量,算得各项治理措施的增产量。

A2.2 种草与封坡育草增产牧草数量的测定

A2.2.1 根据GB/T 15773─1995附录D中规定的抽样比例,对种草、育草荒坡与无措施荒坡在规定范围内按“田”字形分别各选9个5m×5m样方,测定其产草量,再分别推算规定范围内的总产草量。

A2.2.2 用种草、育草地的产草量,分别减去无措施荒坡的产草量,算得种草、育草增加的产草量。

A2.3 造林与封山育林增产枝条数量的测定

A2.3.1 根据GB/T 15773─1995附录D中规定的抽样比例,对造林、育林的荒坡与无措施的荒坡残林地在规定范围内按“田”字形分别各选9个10m×10m样方,测定其枝条产量,再分别推算其规定范围内的枝条总产量。

A2.3.2 用造林、育林地的枝条产量,分别减去无措施地的枝条产量,算得造林、育林增加的枝条产量。

A2.4 经济林与果园增加果品产量的测定

A2.4.1 根据GB/T 15773─1995附录D中规定的抽样比例,对经济林和果园在规定的范围内按“田”字形分别各选9个30m×30m样方,在样方内再按“田”字形选9株果树,测定每株果品产量;进而推算每公顷的果品产量。

A2.4.2 取观测所得各公顷产量平均值,推算规定范围内的果品总产量。

A3 生态效益的测定

A3.1 改善地表径流状况的测定

A3.1.1 选条件相似的两条小流域,一条进行综合治理,一条未治理(或治理程度很低)。分别在沟口布设径流观测。除一般常规观测外,对较大暴雨洪水,应进行重点观测。

A3.1.2 在全年径流中,划分洪水流量与常水流量;应用观测数值,进行对比分析,分别计算常水与洪水的增减量,求得改善地表径流状况的定量数值。

A3.1.3 如只在一条小流域中进行观测,则应用其未治理以前或治理初期(治理程度很低)沟口观测的径流情况,与其治理后期(治理程度较高)沟口观测的径流情况进行对比,算得地表径流改善的定量数值。

A3.1.4 进行对比的时间(一年或一次洪水)内,降雨情况(雨量和强度)要基本相近。

A3.2 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

A3.2.1 选有代表性的梯田、保土耕作、坝地、引洪漫地等有措施农田和无措施的坡耕地与河滩地,在每一地块中“田”字形位置分别各取9个土样,根据有关规定的方法,进行土壤容量、空隙率、含水量与氮、磷、钾、有机质等含量的测定。

A3.2.2 取9个点的平均值,进行对比,分别求得有措施农田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比无措施农田改善的定量数值。

A3.3 改善地面小气候的测定

A3.3.1 在农田防护林网内、外,分别布设温度、湿度、风力、风速观测,网内、网外的东、南、西、北四方各布设一处,按气象观测有关规定进行观测。

A3.3.2 取四方平均值,网内小气候与网外小气候进行对比,求得农田防护林网对改善地面小气候的定量数值。

附录B

(标准的附录)

单项措施增产量与增产值的计算

B1 单位面积年增产量与年增产值的计算

当计算对象为增产有效面积时,应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B1.1 求产品(实物)的增产量(治理前后种植同一作物)

Δp=p a-p b………………………………………………………(B1)式中:P b──该项措施实施前每年单位面积产量,kg/hm2;

p a──该项措施实施后每年单位面积产量,kg/hm2;

ΔP──该项措施实施后每年单位面积增产量,kg/hm2。

B1.2 求年毛增产值(z)

z=yΔp=y(p a-p b)………………………………………………(B2)式中:y──上述措施的产品单价,元/kg。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效益计算方法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 15774─1995)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关于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的效益将另外制定计算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水蚀地区和水蚀与风蚀交错地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效益计算,同时在大、中流域和不同范围行政单元(省、地区、县、乡、村)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中也可采用。 本标准对水土保持效益的计算,首先用于弄清治理现状的效益,为治理现状调查和治理成果验收服务;在此基础上,可用于水土保持规划中的效益预测。 2 效益计算的分类 本标准规定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包括基础效益(保水、保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四类。四者间的关系是:在保水、保土效益的基础上,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四类效益的计算内容见表1。 表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分类与计算内容表

3 基本规定 3.1 效益计算的数据资料来源 水土保持效益计算,以观测和调查研究的数据资料为基础,采用的数据资料必须经过分析、核实,做到确切可靠,才能纳入计算。 3.1.1 观测资料,由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小流域内直接布设试验取得;计算大、中流域的效益时,除有控制性水文站进行观测外,应在流域内选若干条有代表性的小流域布设观测。如引用附近其他流域的观测资料时,其主要影响因素(地形、降雨、土壤、植被、人类活动等)应基本一致或有较好的相关性。

各项效益的观测布设与观测方法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 3.1.2 调查研究资料,在本流域内进行多点调查,调查点的分布,应能反映流域内各类不同情况。 3.1.3 无论观测资料或调查资料,都应进行综合分析,用统计分析与成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肯定其确有代表性,然后使用。 3.1.4 观测资料如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某些漏缺,应采取适当方法,进行插补。 3.2 根据治理措施的保存数量计算效益 3.2.1 水土保持效益中的各项治理措施数量,采用其实有保存量进行计算。对统计上报的治理措施数量,应分别不同情况,弄清其保存率,进行折算,然后采用。 3.2.2 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根据正式验收成果中各项治理措施的保存数量进行计算。 3.3 根据治理措施的生效时间计算效益: 3.3.1 造林、种草有水平沟、水平阶、反坡梯田等整地工程的,其保水、保土效益,从有工程时起就可开始计算;没有整地工程的,应在林草成活、郁闭并开始有保水、保土效益时开始计算;其经济效益应在开始有果品、枝条、饲草等收入效益时,才能开始计算。 3.3.2 梯田(梯地)、坝地的保水、保土效益,从有工程之时起就可开始计算;梯田的增产效益,在“生土熟化”后,确有增产效益时开始计算;坝地的增产效益,在坝地已淤成并开始种植后开始计算。 3.3.3 淤地坝和谷坊的拦泥效益,在库容淤满后就不再计算。修在原来有沟底下切、沟岸扩张位置的淤地坝和谷坊,其减轻沟蚀(巩固并抬高沟床、稳定沟坡)的效益应长期计算。 3.4 有条件的应对各项治理措施减少(或拦蓄)的泥沙进行颗粒组成分析,为进一步分析水土保持措施对减轻河道、水库淤积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4 水土保持基础效益的计算 水土保持的基础效益,按就地入渗、就近拦蓄和减轻沟蚀等三种情况分别计算。 4.1 就地入渗措施的效益计算 就地入渗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造林、种草和各种形式的梯田(梯地),其作用包括:增加土壤入渗,减少地表径流,减轻土壤侵蚀,解决“面蚀”问题。 4.1.1 计算项目包括两方面:一是减少地表径流量,以立方米计;二是减少土壤侵蚀量,以吨计。 4.1.2 计算方法按两个步骤:第一步先求得减少径流与侵蚀的模数,第二步再计算减少径流与减少侵蚀的总量。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编写提纲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提纲(试行) 本提纲针对以县为单位,按项目区进行编制的实施方案。包括多个项目区时,实施方案可由多个项目区汇总而成。 具体设计应以小流域为单元展开,原则上按图斑进行逐一设计,达到初步设计设计深度。 1综合说明 按第二至第十一章编写顺序,每一章为一节,总结各章的主要内容及结论。 1.1项目背景 阐述项目前期规划基本情况,以及批复情况,说明任务来源、工程建设必要性和实施方案编制过程。 1.2项目区选择及概况 简要说明选定的项目区及涉及小流域的基本情况,包括自然概况、水土流失及防治情况、土地利用情况、社会经济情况等。 1.3建设任务、目标与规模 简述项目建设的任务,确定的目标和综合治理规模。

1.4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 简述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单项工程总体布臵,措施设计原则、要点,以及各项措施数量。 1.5施工组织设计 简要说明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或单项工程的施工条件、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施工布臵及施工进度安排。 1.6水土保持监测 简要说明监测点布臵、监测内容、监测时段、监测方法等。 1.7技术支持 简要说明技术支持的有关内容和组织实施方案。 1.8工程管理 简要说明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的设计内容。 1.9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明确投资概算价格水平年,简要说明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封禁治理等措施的费用、独立费用、基本预备费、总投资以及资金筹措情况。

1.10效益分析 简述项目区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分析结果。 附图与附表 附图1 项目区及小流域地理位臵图。 附表1 工程建设特性表。 2项目背景及设计依据 2.1项目背景 简述项目来源,项目所在行政区域(县域)的地理位臵、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状况等。概述与项目有关的区域综合规划、江河流域(河段)规划和水土保持规划成果及与项目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相关规划的编制与审批情况。 2.2项目建设必要性 阐明项目所在行政区域的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的危害和影响。结合实际,从项目对所在行政区域生态改善、水源涵养、蓄水保土、减少江河泥沙淤积、防灾减灾以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3设计依据 说明实施方案编制的规划依据以及措施设计所依据的标准、规

2004红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

长江流域********* *****年度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方案 *****水利建筑勘测设计院 *****水土保持局 二OO五年四月十日

目录 一、基本情况 (1) 二、治理方案 (3) (一)指导思想 (3) (二)治理原则 (3) 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施情况 (4) 四、二00四年治理思路与措施安排 (4) 五、防治措施设计 (5) (一)水土保持乔、灌、草设计 (5) (二)封禁治理 (7) (三)塘堰技施设计 (8) (四)沉沙池设计 (9) (五)沼气池设计 (10) (六)坡面沟渠工程设计 (12) 六、组织管理 (17) 七、工程概算 (17) (一)编制依据 (17) (二)投资结构 (18) (三)基础单价 (18) (四)工程估算 (19) (五)投资估算 (20) (六)资金筹措 (20) 八、效益预测 (20) 附件

****二OO四年度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县二00四年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项目区位于*****县北部**、***两乡镇,涉及***、***2条小流域,8个行政村,境内山峦起伏,沟壑密布,海拔在78~米之间。 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一年四季分明,无霜期长206~241天,雨量较为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且雨热同季,多年平均气温℃,≥10℃积温5880℃,平均日照时数小时。为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属鄂东北山地丘陵落叶栎类、青冈栎、台湾松林植被区。由于对林木的过量砍伐和治山改土,兴修水利等原因,自然植被遭破坏,造成不同程度的逆行演替,形成次生荫芽林落叶混交林、马尾松林、灌丛、草被以及多种栽培植被,东北部以壳斗科的栓皮栎、麻栎、青冈栎、茅栎和椴树、枫香、化香等组成的落叶树种为主的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台湾松林植被区,西北部多马尾松纯林、杉木林、松茶混交林。据2002年统计资料表明,项目区森林覆盖率达%,植被覆盖率达68%。 实施小流域土地总面积,其中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水田,梯坪地,坡耕地);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乔木林,疏

SAP_MM_安全库存详解

安全库存详细介绍 一、安全库存的作用和实际意义 安全库存分静态安全库存和动态安全库存。 安全库存是企业中十分常见的现象,虽然很多企业都在向着零库存的理想目标迈进,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绝对意义上的零库存是不可能达到的。零库存的最大风险,就是可能会由于供货的不稳定、不及时,而导致生产活动的中断与交货的延迟。因此,绝大多数企业的做法,就是在仓库中对通用物料备有一定的安全库存,一旦供应商方面出现供货中断,企业还可以倚靠安全库存在一定时间内维持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转。可以说,安全库存就是企业以库存资金占用为代价,来换取一定时间内对生产稳定性与交货及时性的保证。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安全库存对于企业而言是个矛盾的两难选择。安全库存越多,则生产与交货就越有保证,但库存资金的占用就会越大,且企业自身还要承担安全库存的保管费用,以及承担安全库存变质的风险;而安全库存越少,企业的库存资金占用也会越少,但生产稳定性与交货及时性的风险则会增大。因此,对于任何一个使用安全库存的企业来说,它们不得不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难题就是,安全库存值设置为多少才算比较合适。 在绝大多数项目上,我们所使用的安全库存都是所谓的静态安全库存,也就是在物料主数据上为某种物料在特定工厂内指定一个具体

的安全库存值。系统在做MRP运算时,首先会从总库存量中排除安全库存量,只用剩余的库存量参与MRP运算。对于那些物料需求长期保持稳定,生产无淡旺季之分,且安全库存模式已经运行过一段时间的企业而言,这样的静态安全库存模式是最好的。因为长期的生产与采购经验已经使企业摸索出了最合理的安全库存值。且无数次系统应用经验告诉我们,让系统生搬硬套计算公式,远远比不上日常业务中得出的经验数据。因此,只要企业能够提供出较为合适的根据外部经验得出的安全库存值,我们就应该首选使用静态安全库存来解决问题。 然而,在有些情况下,企业中某些物料的需求处于长期不稳定(但是可预测)的状态,比如说,我们无法给出一个物料在一年内的一个较为稳定的需求数字,但是却可以提前预测在未来一段时间(如几个星期、几个月)对于这个物料的需求。面对这样的业务,如果我们死板地应用静态安全库存,就可能会导致在需求高峰期安全库存完全跟没有一样,而在需求低谷期安全库存又大量闲置,这就是物料需求波动过大的后果。另一种典型的情况就是,企业的生产可能会有淡旺季之分。淡季物料需求量明显降低,而旺季又明显升高。在旺季即将到来时,企业可能会倾向于提高安全库存以保证生产连续性;而淡季即将到来时,企业又可能会倾向于降低安全库存以节省库存资金。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问题解析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问题解析 卜利胜1苏朋2 1.克什克腾旗水利局,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024000 2.辽宁中咨华宇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辽宁沈阳 110000 摘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环保意识也逐渐提高,水土流失作为一项重要的生态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必须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水土保持。本文重点研究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问题。 关键词: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水土流失是制约丘陵山区牧业、农业、副业、林业等相关产业生产的最大因素之一,水土流失程度对于生产条件优劣以及生活条件优劣会有直接的影响,进而也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其次,水土流失也是引发山地灾害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国家政府越来越重视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工作,风力、地貌、地形以及降雨等多方面因素都有可能会导致水土流失,想要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问题,一定要从根本上改善生产条件,而且应该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合理、全面配置水土保持措施,改善小流域内的自然生态环境。 1.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原因探究 小流域水土流失一般都是沟蚀、面蚀等轻中度水力侵蚀,其中土壤侵蚀的形式主要以面蚀为主。由于人为、地形、降水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后就会形成千沟万壑,而且主要发生在山地果园、残次蚕场、坡耕地、疏林地以及侵蚀沟等区域。这样会对流域的自然景观造成严重的破坏,使地貌受到严重侵蚀,也不利于农业机械化耕作,使土地利用效率大大降低,这样很难实现农业集约化发展目标。深入分析水土流失问题后,可以将水土流失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①过度采伐森林。森林是我国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对于维持自然生态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人们对于森林的开采程度越来越大,森林中乱砍乱伐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这样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大大降低,极易出现各种病虫害疾病,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②农耕方式比较落后。现阶段,很多农村地区的农业耕作条件比较落后,农业种植的方式比较单一,加上农民的种植意识以及种植理念并不科学,导致使用土地的过程中无法有效的保护、养护土地,进而造成蓄水保肥能力下降、农田耕层变浅等现象。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有的流域仅仅强调经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 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1) 二、治理方案 (3) (一)................................................. 指导思想3 (二)................................................. 治理原则3 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施情况 (4) 四、二OO四年治理思路与措施安排 (4) 五、防治措施设计 (5) (一)水土保持乔、灌、草设计

5 (二)................................................. 封禁治理7 (三)塘堰技施设计8 (四)............................................... 沉沙池设计9 (五)沼气池设计10 (六)坡面沟渠工程设计12 六、组织管理 (17) 七、工程概算 (17) (一)编制依据17 (二)投资结构18 (三)基础单价18 (四)工程估算19 (五)投资估算20 (六)资金筹措20 八、效益预测 (20) 附件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 县二00 四年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项目区位于***** 县北部** 、*** 两乡镇,涉及*** 、***2 条小流域,8 个行政村,境内山峦起伏,沟壑密布,海拔在78?640.5米之间。 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一年四季分明,无霜期长206?241 天,雨量较为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 1071.6mm ,且雨热同季,多年平均气温15.7C, ≥1(T积温5880C,平均日照时数2088.6小时。为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属鄂东北山地丘陵落叶栎类、青冈栎、台湾松林植被区。由于对林木的过量砍伐和治山改土,兴修水利等原因,自然植被遭破坏,造成不同程度的逆行演替,形成次生荫芽林落叶混交林、马尾松林、灌丛、草被以及多种栽培植被,东北部以壳斗科的栓皮栎、麻栎、青冈栎、茅栎和椴树、枫香、化香等组成的落叶树种为主的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台湾松林植被区,西北部多马尾松纯林、杉木林、松茶混交林。据2002 年统计资料表明,项目区森林覆盖率达41.1%,植被覆盖率达68% 。 实施小流域土地总面积56.11km2,其中耕地面积2079.37hm2,占总面积的37.05% ,(水田1014.83hm2,梯坪地 865.98hm2,坡耕地198.56hm2);林地面积1909.54hm2,占总面积的34.03%,(乔木林862.9hm2,疏幼林1046.64hm2);果园7.45hm2,占总面积的0.13% ;荒山荒坡457.64hm2,占总面积的8.16% ;水域

安全库存量计算公式ss

最低库存量(成品)=最低日生产量×最长交付天数+安全系数/天 最低库存量=安全库存+采购提前期内的消耗量 最低库存量=日销售量*到货天数+安全系数/天 最高储备日数=供应间隔日数+整理准备日数+保险日数 最高储备量=平均每日耗用量×最高储备日数 当某种物资库存量达到或将超过此定额时,应暂停进货。其超过部分,即构成超定额储备。 安全库存计算方法[2] 客户需求不确定、生产过程不稳定、配送周期多变、服务水平高低等是影响安全库存的重要因素。根据经典的安全库存公式,安全库存SS是日平均需求d、日需求量的标准差σ、提前期L(补货提前期和采购提前期)、提前期L的标准差σL和服务水平CSL的函数,故有: (1) 式中:SS——安全库存,——提前期的平均值,——日平均需求量,z——某服务水平下的标准差个数,σ 日需求量d的标准差,σL——提前期L的标准差。 d—— 式(1)即经典的安全库存公式,看起来简单,可是在企业实践中的应用,却颇为复杂,原因是数据收集量难度很大,例如对于具有几千至几万种物料的制造业企业或大中型零售企业而言,收集关于物料或产品的日需求量d和提前期L的数据,其难度之大可以预期。而且,理论或方法越复杂,其在企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越受到限制。我们曾调研了广东省十几家实施了ERP系统的企业,发现这些企业都是根据简单的经验法则来确定安全库存SS。签于此,在需求随机分布并服从正态分布的假设下。根据提前期不变和提前期可变这两种不同的情况,本文将分别提出两个简洁实用的SS公式。 1.提前期L不变 目前众多企业都重视供应链管理,强调快速响应和协同预测,实施ERP、SCM和电子商务来加强信息交流,并且大幅改善了运输条件和准时交货,强调对提前期变异的管理,因而提前期的变异可以视为很小。在需求随机分布并服从正态分布和提前期不变的假设下,式(1)的第二项为零,故式(1)简化为:

水土保持措施在小流域治理中的效益分析 陈伟

水土保持措施在小流域治理中的效益分析陈伟 发表时间:2020-04-07T14:32:20.52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2期作者:陈伟 [导读] 摘要: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的经济在快速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生态破坏出现加剧现象,许多学者呼唤保护环境,提倡可持续发展。 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水利局安徽省铜陵市 244100 摘要: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的经济在快速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生态破坏出现加剧现象,许多学者呼唤保护环境,提倡可持续发展。部分地区水土流失现象严重,迫切需要开展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在环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是开展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简要介绍了小流域综合治理,探讨了水土保持现状,分析了水土保持中的措施,以及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流域;环境保护;水土保持 引言 水土流失严重地阻碍了我国丘陵地区农、林、牧、副、渔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影响了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会造成山体滑坡、洪水等严重的自然灾害。近年来,国家已经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并开始着手处理。水土流失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地形地貌与人为干扰是较为主要的方面。要想有效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入手,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改善流域生态环境。 1水土流失的危害及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 1.1农耕方式落后 现今的农耕方式较为落后,种植方式相对单一化,缺乏对农田的及时保护和休养,这就使农田的营养存储能力下降,难以保证充足的保肥蓄水能力。加之我国现有的小流域治理存在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缺乏及时、有效的保护和防护,这就使水土流失现象难以根治和消除。 1.2人为因素 人类的活动会对短时间内自然环境的演化起决定性作用,我国之前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严重超过环境的可容纳量,毁林造田、围湖造田的情况十分严重,牲畜数量的增加又使得草场减少。植被覆盖率的下降导致水土保持能力不足,遇到大风大雨就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1.3流域治理的水土保持观念缺失 在对小流域的治理过程中,对于水土流失的现象关注不够,缺少小流域治理中的水土保持观念和意识,并缺乏先进的水土保持治理技术和方法,这就使小流域的水土保持效果不佳。 2水土保持措施在小流域治理效益点 2.1水土保持农业措施 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中,通过农作物来改变土壤各微量元素含量,让土壤更加肥沃,适合地面植物生长,提高植被覆盖率,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这就是农业措施。通常情况下,在小流域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主要采用的农业措施有:整改成梯田、等高土地种植等,这些方法就是在土地上种植农作物,在梯田中种植水稻等,扩展绿色植被的覆盖范围,延长植被的覆盖时间,达到水土保持的效果。在实际农作物耕作过程中,收割农作物时,可以将一部分根和茎留在地里,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让其继续发挥水土保持作用;还可以对部分土地实行免耕,增强土地抵抗流水冲击的能力。在治理小流域过程中,建立起高效优质的生态农业系统,进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2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是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中主要内容之一,主要是建立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地区,在该地区以工程措施来治理和预防当地水土流失,进而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该地区的水、土地、植被、温度、光等资源合理利用,进而在保持治理和预防水土流失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提高当地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近几年,我国不断加强小流域水土工程综合治理,并结合黄土高原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地形面貌、土质结构、水源分布等,因地制宜建立各种水土保持工程,并得到了显著成效,例如山洪排导工程、山坡防护工程、小型蓄水池、沟道治理工程等。山坡防护工程在水土流失治理中效果显著,能够为农作物提供更多水分保障;沟道治理不断很好的疏通河流,防治山洪,还能够避免河床下切,河岸扩张,并减少泥石流固体物质;山洪排导工程对预防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中起到显著效果;小型蓄水池为居民用水提供保障。小流域治理则将工程、林草、生物等措施相结合,对当地地貌进行科学规划和改造,进而较小坡度,拦蓄降水,降低径流量等取得了显著成效极大的促进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例如,在山西省开展小流域水土治理工程后,实现雨水拦截、蓄水、保持水土等效果。经过一定时间治理之后,当地的洪峰和洪流大大减少,并改善了土壤结构,降低沙量,并降低了蓄水工程中泥沙含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洪涝灾害的抵抗能力。增加林、草覆盖面积,并提高蓄水保土工程数量,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渗透和蓄水能力。小流域治理中,将生物措施和工程进行结合,对治理水土流失产生很好的效果,不仅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当地自然资源,还能够提高当地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重效果。 2.3林木措施 地表植被的覆盖率是影响水土流失的关键性因素,合理的植被覆盖率能大大减缓水土流失速度。提高植被覆盖率能够减少土地受暴雨溅蚀冲刷的影响,也能够改变土壤成分,从而有效改变土壤的物化性质。提高植被覆盖率的关键点有三个,一是翻整土地,使土壤条件适合林木生长。二是确定合适的林木种类,不同的地区适宜种植的林木也会有所差异,要结合当地的经济条件与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林木种林,使其不仅能平衡生态还能够为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效益。三是确保林木发展的可持续性,林木对水土保持的作用是长期的,林木的持续发展关系到水土保持工作的成败,当地政府要林木保护工作,避免遭到不法分子破坏。 2.4做好造林治理工作 在实际造林过程中,需要合理选择造林时间,根据气候条件和土壤结构选择恰当的苗木,苗木种植后,还需要制定科学的管理措施,对苗木进行维护和管理。(1)造林时间的选择。在造林时间的选择上,可以综合考虑植被的生长环境和当地气候条件,分析春季、夏季、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GB/T 16453.6-2008)》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本部分由水利部提出。本部分由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黄河水利委员会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局、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松辽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珠江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海河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淮河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GB/T 16453.6-1996 发布日期: 2018-12-03 查看:238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GB/T 16453.6-1996_土地整理 【标准名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 【标准号】GB/T 16453.6-1996 【标准文件】 GB/T 16453.6─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 (土壤肥料) 前言 本标准系列共分四项:第一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第二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第三项《水土保持综

合治理验收规范》,第四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本标准是上述系列中的第二项。 本项标准包括6个标准: GB/T16453.1─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 GB/T16453.2─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 GB/T 16453.3─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 GB/T16453.4─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 GB/T16453.5─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风沙治理技术 GB/T16453.6─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 本标准系列的四项出版后,将全部代替1988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部颁标准SD 238─87《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参加起草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黄河水利委员会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局、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松辽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珠江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海河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淮河水利委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简介:主要论述山洪来临时水土保持的相关工程措施。 关键字:山洪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一、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主要内容和规划布设原则 调节山洪洪峰流量,减少山洪或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含量,使山洪安全排泄,对沟口冲积锥不造成灾害。属于山沟治理工程的措施有:沟头防护工程、谷坊工程,以拦调节泥沙为主要目的的各种拦沙坝,以拦泥淤地,建设基本农田为目的的淤地坝及沟道防道防岸工程等。 山洪排导工程的作用在于防止山洪或泥石流危害沟口冲积锥上的房屋、工

矿企业、道路及农田等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及意义的防护对象。属于山洪气压层的有排洪沟、导流堤等。 小型蓄水用水工程的作用在于将坡地径流及地下潜流拦蓄起来,减少水土流失危害,灌溉农田,提高作物产量。其工程包括小水库、蓄水塘坝、淤滩造田、引洪温地、引水上山等。 梯田、涝池,沟头防护以及引洪温地等措施相配合,对保护其下部的农田,防止沟头前进,防治滑坡,维护村庄和公路、铁路的安全有重要的作用。 梯田的基本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对于改变地形,减沙、改良土壤,增加话题,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等都有很大作用。 第三节床固定沟

为固定沟床,拦蓄泥沙,防止或减轻山洪及泥石流灾害而在山区沟道中修筑的各种工程措施,谷坊、拦沙坝、淤地坝、小型水库、护岸工程等,称为沟道治理工程。沟床固定工程的主要售后服务则在于防止沟道底部下切,固定并抬高侵蚀基准面,减缓沟道纵坡,减小山洪流速。沟床的固定对于沟坡及山坡的稳定也具有重意义。沟床固定工程包括谷坊、防冲槛、沟床铺砌、种草皮、沟底防冲林带等措 为主要目的,防治泥沙灾害的挡拦建筑物。它是荒溪治理主要的沟道工程措施,坝高一般为3-15m,在黄土区亦称泥坝。 在水土流失地区沟道内修筑拦沙坝,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拦蓄(包括块石)经免除泥沙对下游的危害,便于下游对河道的整治。 (2)提高坝址处的侵蚀基准,减缓了坝上游淤积段河床比降,加宽了河床,

浮梁生态修复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浮梁生态修复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工程概况及其说明 一、工程概况 水土保持是生态建设的主体。进入新世纪,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迅速有效地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恢复植被;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维持河道最小生态需水量;通过污水处理,控制污水排放以及提倡清洁生产改善河流水质;通过河流地貌特征的改善,尽可能恢复河流的纵向连续性和横向连通性,以及其纵向和横向形态的多样性,防止河床材料及河岸防护的硬质化,从而使河流恢复因人类活动的干扰而丧失或退化自然功能。总之尽快改变生态恶化的局面,是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水利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环境建设指示,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提出尊重自然规律,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监理防治水土流失及自然河流功能丧失或退化的新思路。 浮梁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邻安徽省休宁县、江西省的婺源县,西毗我省波阳县,南接乐平市和景德镇昌江区,北连安徽省祁门县和东至县。居于六山二湖(黄山、九华山、庐山、武夷山、龙虎山、三清山;鄱阳湖、千岛湖)之中心,位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金三角”、长江中游经济区和京九铁路经济带结合部的中心地区,是赣皖浙毗邻地区的中心,江西省昌九景(南昌、九江、景德镇)“金

三角”、景上鹰(景德镇、上饶、鹰潭)“银三角”的联络部。县城距景德镇市中心仅6公里,与市区是一种连而有隔,隔而不断的关系。我县的湘湖镇、洪源镇分别是景德镇的东、西门户。全县总面积 2867平方公里,县界轮廓呈树叶形,南北长约88公里,东西宽约67公里。自从2006年浮梁县被列为全国生态试点县以来,浮梁县在生态修复工作一直走在我省的前面。经过多年的治理浮梁县生态修复工作以初见成效。为巩固浮梁县生态修复程果,计划再用一年的时间治理生态修复工程,本次试点建设工程主要分布在该县瑶里镇、鹅湖镇及庄湾乡部分地区的12个村委会,项目区面积为213.21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44%。景——瑶战备公路穿越项目区,通往各乡镇、村的道路全部硬化,交通十分便利。瑶里镇一直以来都很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区域内原始生态至今保存得较好,为生态修复提供了有利的自然环境。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渡假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而浮梁县瑶里镇以其特有的自然生态景观成了成为了人们向住的旅游胜地,近几年来浮梁县瑶里镇的旅游人次年年攀高。 2001年瑶里镇被确定为江西省省级自然风景名胜区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然而旅游人次逐年增加给当地的自然生态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因为人类活动的增加将打破原来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自然生态逐步趋向恶化。因此对其加以保护利用尤为重要。 浮梁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起动将会有利的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建设也将更为有利的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生态旅游与生态修复两者存在着互利的关系,生态修复建设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施工组织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施工组织

第一章编制说明 一、前言 我们认真阅读了《昆明市呈贡区吴家营街道郎家营石头山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招标文件》,我单位完全能够胜任本工程的施工,并以极大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积极组织了本工程的投标工作,根据招标文件的要求,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以及我单位现有的技术及设备力量,认真的编制了本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时对目标工期、工程质量、资源配置及劳动力组织、施工进度计划控制、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法、项目管理机构设置、安全保证措施、文明施工措施、环境保护措施等诸多因素尽可能充分考虑,突出科学性及可行性。 如果我单位中标,我单位将以本组织设计为主导施工的依据,结合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施工工艺和方法,完全按照业主的要求和监理工程师的指示进行施工。 二、编制依据 1、2003年《水土保持工程预算定额》及配套的编制规定,补充定额采用2002年水利定额; 2、《中国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 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GB/T15773-1995); 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996); 6、《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暂行技术规范》(SD175-86); 7、《水土保持质量评定规程》(SL336-2006); 8、《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 9、《丹江口市建设工程造价信息》2010年第3期及配套相关文件; 10、本工程施工图纸;现场及周边环境实际情况;

11、国家现行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1-8); 第二章工程概况 一、工程概况 昆明市呈贡区吴家营街道郎家营石头山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位于昆明市呈贡区吴家营街道办事处郎家营村,项目区南北长650m,东西宽500m,土地总面积13.32 hm2海拔在1995-2048m 之间。其中原取石采空区7.56 hm2,未扰动区5.76 hm2。 二、工程内容 绿化8.42hm2,进场道路340m,步行小道800m,木栈通道30m,亭子4座,水景观1座,道路排水沟340m,行道树690m,植物篱600m,补植补种1.68hm2,封禁治理3.91hm2。 三、工程施工重点、难点 1、工程重点是8.42hm2绿化,因绿化面积大,绿化苗木种类繁多,有乔木、灌木、草皮、边坡绿化等,因此要按规定工期完工必须精心组织。防护林、绿化、植被等工程:严格按设计部位、具体苗木规格、草籽种类要求进行定位、确定实施的范围及内容,并认真计划、精心组织、可靠实施,并做好浇水、除草、消毒、施肥、修剪机防冻管理,确保成活率及实施的效果。 2、施工难点为游览休闲区园林小品施工,主要包含进场道路340m,步行小道800m,木栈通道30m,亭子4座,水景观1座等工程,因以上工程内容在造型、材料等方面有特殊要求,对施工技术人员、技工等要求较严格。 第三章服务 一、施工前的服务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及其作用研究 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水土保持的对象不只是土地资源,还包括水资源。水土保持的内涵不只是保护,而且包括改良与合理利用。 对于水土保持工作,有关法律法规明确地定义: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主要涉及预防、治理以及成果管护3个层面。预防主要是针对一些尚未造成水土流失或水土流失状况较轻的地区,在这一地区除了要采取植物"工程等技术措施外,还要加大水土保持宣传,激发地区人民的积极性以及保护意识。而治理则是针对已经发生水土流失现象的地区,这一地区会采取植物、工程以及耕作措施等进行治理。成果管护是水土保持工作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它可以有效巩固水土保持工作的效果。 一、水土保持的目标和任务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其水土流失的基本特点是:分布广、类型多、强度高、危害深、治理难度大。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绿洲生态环境恶化、天然草场退化、山区生态屏障破坏导致的水资源涵养功能下降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新的形势下,水利部确立了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保障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基本思路,明确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三大目标”、“四项任务”。 1、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三大目标 (1)在有效减轻水土流失、减少进入江河泥沙的同时,加强对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的控制和对重点江河湖库周边的水源保护及生态改善。 (2)在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时,突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开发,集约、高效、可持续利用水土资源,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3)在改善生态环境,减轻干旱、洪涝灾害的同时,重视城乡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美好家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2、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四项任务 (1)预防监督 重点加强对主要供水水源地、库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和能源富集、开发集中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方案 目录 . .

一、基本情况 (1) 二、治理方案 (3) (一)指导思想 (3) (二)治理原则 (3) 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施情况 (4) 四、二00四年治理思路与措施安排 (4) 五、防治措施设计 (5) (一)水土保持乔、灌、草设计 (5) (二)封禁治理 (7) (三)塘堰技施设计 (8) (四)沉沙池设计 (9) (五)沼气池设计 (10) (六)坡面沟渠工程设计 (12) 六、组织管理 (17) 七、工程概算 (17) (一)编制依据 (17) (二)投资结构 (18) (三)基础单价 (18) (四)工程估算 (19) (五)投资估算 (20) (六)资金筹措 (20) 八、效益预测 (20) 附件 . .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县二00四年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项目区位于*****县北部**、***两乡镇,涉及***、***2条小流域,8个行政村,境山峦起伏,沟壑密布,海拔在78~640.5米之间。 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一年四季分明,无霜期长206~241天,雨量较为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071.6mm,且雨热同季,多年平均气温15.7℃,≥10℃积温5880℃,平均日照时数2088.6小时。为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属鄂东北山地丘陵落叶栎类、青冈栎、松林植被区。由于对林木的过量砍伐和治山改土,兴修水利等原因,自然植被遭破坏,造成不同程度的逆行演替,形成次生荫芽林落叶混交林、马尾松林、灌丛、草被以及多种栽培植被,东北部以壳斗科的栓皮栎、麻栎、青冈栎、茅栎和椴树、枫香、化香等组成的落叶树种为主的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松林植被区,西北部多马尾松纯林、杉木林、松茶混交林。据2002年统计资料表明,项目区森林覆盖率达41.1%,植被覆盖率达68%。 实施小流域土地总面积56.11km2,其中耕地面积2079.37hm2,占总面积的37.05%,(水田1014.83hm2,梯坪地 . .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该规范是为了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预防、控制和治理开发建设活动导致的水土流失,减轻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防止水土流失危害而制定的。 该规范适用于建设或生产过程中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治。 该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2003〕102号文《关于印发“二○○二~二○○三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由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该规范共分为14章和两个附录。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各设计阶段的任务、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初步设计专章、拦渣工程、斜坡防护工程、土地整治工程、防洪排导工程、降水蓄渗工程、临时防护工程、植被建设工程、防风固沙工程等。

该标准是为了统一水土流失调查,开展水土保持工作而制定的。适用于全国土壤侵蚀的分类与分级。 该标准共5章和2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土壤侵蚀类型分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土壤侵蚀程度分级。 该规范是为了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审查、实施、监理、监测、评估和验收的管理而制定的。 该规范适用于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治。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2003〕102号文《关于印发“二○○二~二○○三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由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会同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和北京水保生态工程咨询公司共同编制而成。 该标准共6章,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基本规定、项目类型及时段划分、防治标准等级与适用范围、防治标准。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一、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主要内容和规划布设原则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与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及其他措施同等重要,不能互相代替。水土保持工程研究的对象是斜坡及沟道中的水土流失机理,即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损失和破坏过程及工程防治措施。 我国根据兴修目的及其应用条件,水土保持工程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①山坡防护工程;②山沟治理工程;③山洪气压层工程;④小型蓄水用水工程。 山坡防护工程的作用在于用改变小地形的方法防止坡地水土流失,将雨水及融雪水就地拦蓄,使其渗入农地、草地或林地,减少或防止形成面径流,增加农作物、牧草以及林木可利用的土壤水分。同时,将未能就地拦蓄的坡地径流引入小型蓄水工程。在有发生重力侵蚀危险的坡地上,可以修筑排水工程或支撑建筑物防止滑坡作用。属于山坡防护工程的措施有:梯田、拦水沟埂、水平沟、水平阶、水簸箕、钱鳞坑、山坡截流沟、水窖(旱井)、以及稳定斜坡下部的挡土墙等。 山沟治理工程的在于防止兆头前进、沟床下切、沟岸扩张,减缓沟床纵坡、调节山洪洪峰流量,减少山洪或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含量,使山洪安全排泄,对沟口冲积锥不造成灾害。属于山沟治理工程的措施有:沟头防护工程、谷坊工程,以拦调节泥沙为主要目的的各种拦沙坝,以拦泥淤地,建设基本农田为目的的淤地坝及沟道防道防岸工程等。 山洪排导工程的作用在于防止山洪或泥石流危害沟口冲积锥上的房屋、工矿企业、道路及农田等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及意义的防护对象。属于山洪气压层的有排洪沟、导流堤等。 小型蓄水用水工程的作用在于将坡地径流及地下潜流拦蓄起来,减少水土流失危害,灌溉农田,提高作物产量。其工程包括小水库、蓄水塘坝、淤滩造田、引洪温地、引水上山等。 第二节坡面治理工程 坡面在山区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斜坡又是和径流的策源地,水土保持要坡沟兼治,而坡面治理是基础。坡面治理工程包括斜坡固定工程、山坡截流沟和沟头防护工程等。 二、斜坡固定工程

安全库存量的计算方法

安全库存量的计算方法 安全库存量的大小,主要由顾客服务水平(或订货满足)来决定。所谓顾客服务水平,就是指对顾客需求情况的满足程度,公式表示如下: 顾客服务水平(5%)=年缺货次数/年订货次数 顾客服务水平(或订货满足率)越高,说明缺货发生的情况越少,从而缺货成本就较小,但因增加了安全库存量,导致库存的持有成本上升;而顾客服务水平较低,说明缺货发生的情况较多,缺货成本较高,安全库存量水平较低,库存持有成本较小。因而必须综合考虑顾客服务水平、缺货成本和库存持有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确定一个合理的安全库存量。 对于安全库存量的计算,将借助于数量统计方面的知识,对顾客需求量的变化和提前期的变化作为一些基本的假设,从而在顾客需求发生变化、提前期发生变化以及两者同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分别求出各自的安全库存量。 1.需求发生变化,提前期为固定常数的情形 先假设需求的变化情况符合正态分布,由于提前期是固定的数值,因而我们可以直接求出在提前期的需求分布的均值和标准差。或者可以通过直接的期望预测,以过去提前期内的需求情况为依据,从而确定需求的期望均值和标准差。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让人容易理解。 当提前期内的需求状况的均值和标准差一旦被确定,利用下面的公式可获得安全库存量SS。 SS=Z* SQRT(L) * STD 其中: STD ---在提前期内,需求的标准方差; L ---提前期的长短; Z ---一定顾客服务水平需求化的安全系数 例: 某饭店的啤酒平均日需求量为10加仑,并且啤酒需求情况服从标准方差是2加仑/天的正态分布,如果提前期是固定的常数6天,试问满足95%的顾客满意的安全库存存量的大小? 解:由题意知: STD =2加仑/天,L=6天,F(Z)=95%,则Z=1.65, 从而:SS=Z* SQRT(L) * STD=1.65*2.* SQRT(6) =8.08 即在满足95%的顾客满意度的情况下,安全库存量是8.08加仑。 2.提前期发生变化,需求为固定常数的情形 如果提前期内的顾客需求情况是确定的常数,而提前期的长短是随机变化的,在这种情况下:SS为 SS=Z* STD2 *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