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著作

教育心理学著作
教育心理学著作

《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

1、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大纲》--1903年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

2、现代教育心理学奠基人--桑代克

3、20世纪课程改革运动--布鲁纳(美国)

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

5、幼禽追随母禽的关键期发现--劳伦兹(奥地利生物学家)

6、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

7、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前苏联)

8、人格发展理论八阶段--埃里克森

9、家庭三种教养模式--鲍姆宁

10、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比纳、西蒙(法国)

11、斯坦福-比纳量表--推孟(斯坦福大学)

12、韦氏量表--韦克斯勒(美国)

13、掌握学习--布卢姆

14、程序教学--斯金纳(美国)

15、发现教学--布鲁纳

16、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学习的条件》)--加涅

17、尝试-错误说(小猫"迷箱"试验)--桑代克

18、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狗唾液分泌反应实验)--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

19、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白鼠迷箱实验)--斯金纳

20、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

21、完形-顿悟说(黑猩猩取香蕉实验)--苛勒

22、认知-结构(发现)学习论--布鲁纳

2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奥苏伯尔(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

24、先行组织者--奥苏伯尔

25、学习成就动机驱力说--奥苏伯尔

26、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

27、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28、成败归因理论--维纳(美国心理学家)

29、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30、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耶克斯、多德森(美国)

31、迁移理论共同要素说--桑代克

32、迁移理论经验类化理论--贾德

33、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伯尔、安德森

34、定势影响迁移的典型例证:"量杯"实验--陆钦斯

3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

36、痕迹衰退说--亚里士多德、桑代克

37、同化说--奥苏伯尔

38、动机说(也叫压抑理论)--弗洛伊德

39、心智动作形成五阶段理论--加里培林(前苏联心理学家)

40、心智动作形成三阶段理论--安德森

41、道德发展他律道德-自律道德论--皮亚杰

42、两难故事三水平六阶段论--柯尔伯格

43、理性情绪疗法--艾里斯

44、认知、情感、动作技能教学目标分类法--布卢姆

45、教师领导方式分类--勒温

46、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

47、教师成长三阶段论--福勒、布朗

48、教师成长公式--波斯纳

《教育心理学》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指导

1. 默顿(美1910—2003)提出功能是客观的,即可能是正向促进,也可能是负向阻碍。教育的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2. 勒图尔诺(法)“生物起源说”,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3. 孟禄(美1869—1947)心理起源说,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4. 保罗·朗格朗(法)提出教育终身化。

5. 昆体良(古罗马)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译为《雄辩术原理》,还有著作《演说术原理》)。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对教育现象进行的一种科学研究而非经验观察。

6. 苏格拉底(古希腊)古希腊哲学家。产婆术(西方启发式教学的由来)。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以及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7. 柏拉图(古希腊)认为人是肉体是灵魂的影子,灵魂才是人的本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使“灵魂转向”,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灵魂是由理性、认识、情感三部分组成的。他把人分为三个等级:哲学家、军人、劳动者。著作《理想国》。

8.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首次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这也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儿童成长过程的年龄分期。著作《政治学》。他认为,心脏是思维的器官,大脑的作用不过是使血液冷却。他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痕迹衰退说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9. 培根(英1561—1626)“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归纳法,首次把教育学做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10. 夸美纽斯(捷克1592—1670)著作《大教学论》的出版,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目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以及一些学科教育思想。提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其为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估计到学生的年龄特征,注意儿童的个性特征,有目的地去发展儿童的才能。他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一切知识都应以“感觉为开端”。

11. 洛克(英1632—1704)著作《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绅士教育。文化传递主义。

12. 卢梭(法1712~1778)著作《爱弥儿》,认为人性本善,只是被环境和教育破坏了,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人本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代表人物。浪漫主义。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系统地论述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13. 康德(德1724—1804)深受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影响,“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人本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代表人物。

14. 裴斯泰洛齐(瑞士1746—1827)著作《林哈德与葛笃德》,深受卢梭和康德思想影响,教育应该做到德育、智育和体育的一体化。人本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代表人物。形式教育论的代表人物,被称为“形式教育之父”他在《论。教学方法》中首次提出了使教育心理学化的设想。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

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

15. 赫尔巴特(德1776-1841)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1806 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教育观点: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提出“四段教学法”,明了、联合、系统、方法。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上。“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普通教育学》中首次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该书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

16. 福禄贝尔(德1782)著作《人的教育》幼儿教育之父。

17. 斯宾塞(英1820—1903)著作《教育论》他为人所共知的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专门术语,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斯宾塞的书中。实质教育论代表人物。

18. 乌申斯基(俄1824—1871)著作《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最早在教育中尝试系统运用心理学知识,他明确提出“心理学就其对教育学的作用和对教育学者的必要性方面来说,当然站在一切科学的首位。“智慧不是别的,而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

19. 卡列杰夫,1877 年,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卡列杰夫出版了俄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20. 杜威(美1859—1952)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机能主义心理学流派,实用主义教育流派,教育无目的论。著作《民本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提倡教育应从儿童兴趣出发,进步主义教育学。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儿童中心论”“以活动为中心”和“从做中学”、。

21. 克伯屈(美1871—1965)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作《设计教学法》。

22. 克鲁普斯卡娅(苏联1869—1939)《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23. 加里宁(苏联)《论共产主义教育》

24. 马卡连柯(苏联)指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与德育的尊重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相一致。著作《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25. 凯洛夫(苏联)《教育学》,该书系统地总结了苏联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育经验,其基本结构与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相一致,都是“目的—方法论”式的,该书最大的特点是重视智育在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本

书在1951 年被翻译成中文,对我国教师产生过重大影响。他以传授系统书本知识为主要任务,将课划分为两大类别:单一课和综合课。

26. 杨贤江,化名李浩吾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27. 科尔伯格(美)道德发生论。柯尔伯格把道德认识划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三个不同的发展水平。

28. 皮亚杰(瑞士1896—1980)发生认识论,分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2、前运算阶段(2—7 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 岁至成年)。提出道德认知发展论,把品德的第一阶段称为“他律阶段”,第二阶段称知为“自律阶段”。

29. 维果斯基(苏联)心理发展理论,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说”。提出了“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提出最近发展区,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于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种水平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30. 布隆斯基(苏联)强调儿童的个性统一性和对儿童心理进行整体综合研究。

31. 鲁宾斯坦(苏联)确立了心理与活动相统一的原理。

32. 赞科夫(苏联1901-1977)“教育与发展”理论倡导者。“教学与发展”的实验研究,这一研究持续了15 年之久,其成果直接推动了本国的学制和课程改革,并且还编写了几本《年龄与教育心理学》。改革传统的小学教学体制的实验教学研究,提出三条教学的“新原则”,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33. 加里培林(苏联),提出“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理论,该过程包换五个阶段: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化活动阶段、有声的外部语言阶段、无声的外部语言阶段和内部语言阶段;称注意为“智力监督动作”。

34. 达维多夫(苏联)“教学中的概括类型”理论。,

35. 批判教育学,20 世纪70 年代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法国的布迪厄等,代表作有鲍尔斯和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和文化再生产》。

36.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教育学,出现在19 世纪末德国,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主要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问题》、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

冶》等。

37.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君子。基本科目:诗、书、礼、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其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论语》中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述了环境与教育对儿童心理的作用。《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是积极的思维过程。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提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是治国的三个要素。提出“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8. 墨子,以“兼爱,非攻”为教,注重运用科学技术传习,对于知识的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三种途径。

39. 孟子,“心之官则思”;内发论,“万物皆备于我”《孟子》中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强调学习是积极的思维过;程。

40. 道家的教育思想,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41. 荀子,按照人的认识过程把学习过程分为“闻见”、“征知”、“行”;外铄论。

42. 威尔逊(美1929—)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内发论,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43. 格塞尔(美1880—1961)心理学家,支持内发论,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人的发展顺序受基因决定。他提出发展有五个原则:发展方向的原则、相互交织的原则、机能不对称的原则、个体成熟的原则、自我调节原则。

44. 梅伊曼,1901 年,德国教育家莫伊曼首先将实验教育思想称为“实验教育学”,代表《实验教育学纲要》。

45. 拉伊,1907 年,德国教育家拉伊又出版了《实验教育学》一书,系统阐释了实验教育思想。拉伊是德国“实验教育学”的奠基人之一。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 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

46. 布鲁纳(美1915—)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从事人的知觉、学习、思维、记忆等一系列研究。教学理论是“在某种意义上的约定俗成的通例,它阐明有关最有效地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方法的规则。”代表作《教育过程》。他的理论常被称为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说。

47. 加涅,提出信息加工学习论,他认为学习过程是对信息的接受和使用的过程,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他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动机

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1970 年,他根据学习的简繁水平不同,提出了八类学习: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的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1971 年,他做了修正,分类为:连锁学习、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定义概念学习、规则的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1977 年,他又根据学生在学习后所获得的各种能力,把学习结果分为五类: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

48. 舒尔茨(美国经济学家)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1960 年创建该理论。

49. 布拉梅尔德(美1904-)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流派的代表人物。

50. 托尔曼(美1886~1959)提出心理人的概念,新行为主义的代表,目的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力图客观了解行为的目的性。对学习心理学有较大的贡献,提出整体行为模式和中介变量的概念,弥补华生古典行为主义的缺陷。并建构符号完形理论,也成为认知心理学的先驱。他提出的学习理论,认知—目的论,他的学习理论有两大特点:一切学习都是有目的的活动;为达到学习目的,必须对学习条件进行认知。

51. 冯特(德国1832—1920)1879 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摆脱哲学的附庸地位,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构造主义学派。

52. 铁钦纳(1867—1927)构造主义流派。

53. 詹姆斯(1842—1910)机能主义心理学流派。

54. 华生(1878—1958)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外铄论,旧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提出学习动机强化论。

55. 斯金纳(美1904—1990)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56. 韦特海默(德1880—1943)格式塔心理学流派,他发表的论文《似动现象实验研究》,标志着这一学派的兴起。

57. 苛勒(德1887—1967)格式塔心理学流派。在学习迁移中,提出关系转换理论,支持该理论的实验是苛勒1929 年进行的“小鸡觅食”实验,该理论强调顿悟是学习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

58. 考夫卡(德)格式塔心理学流派

59. 弗洛伊德(奥地利1856—1939)精神分析学派。内发论。人格学说是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核心成分。他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的;他

将儿童性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18 到24 个月)、肛门期(2—3 岁)、性器期(3—6 岁)、潜伏期、生殖器。

60. 奈塞尔(美)1967 年发表《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61. 泰勒,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课程目标理论,1949 年出版《课程与教育的基本原理》,是“当今学习目标之父”课程评价之父。

62. 布卢姆(美)提出“掌握学习”理论,《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是他的代表作。他分析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各种学习,从教育目标角度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并对每一领域从低到高列成若干层次。布卢姆将认知学习分为以下门类: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63. 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家。

64. 廖世承,1924 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65. 奥苏贝(伯)尔(美)教育心理学家。提出认知—接受学习论,首先,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其次,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认为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意义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有一定的迁移。

66. 班杜拉(美)社会心理学家。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提出进一步发展条件反射理论;提出社会学习理论,是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应用于品德学习中。他将强化分为三种类型: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他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品德学习中,通过实验提示出榜样对学生行为的巨大影响。

67. 桑代克(美1874—1949)美心理学家使桑代克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于1903 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1913——1914 年将其扩展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工作疲劳,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他提出了学习遵循的三条重要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副律也叫学习原则,共有五条:多重反应原则、心向制约原则、选择反应原则、类化原则和联想交替原则。他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痕迹衰退说。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在学习迁移中,提出“共同要素说”。

68. 高尔顿(英)人类学家心理学家,遗传决定论,夸大了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后天环境的作用。

69. 霍尔(美)是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博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复演理论。儿童出生后,心理的发展就是人类的进化过程再现。“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70. 埃里克森(美)八阶段理论,他把人格发展看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将其扩展到人的生命全程,认为人格的发展要经历顺序不变的八个阶段。一、基本的信任感与基本的不信任感(0—1、5 岁);二、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 —3 岁);三、主动感对内疚感(4—5 岁);四、勤历感对自卑感(6—11 岁);

五、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岁);六、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七、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八、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71. 鲍姆宁,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成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教养模式。

72. 威特金(美)认知风格差异有场独立型、场依存型。

73. 吉尔福特,认知风格差异有辐合型、发散型。他于1967 年创立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理论,认为智力结构应从操作、内容、产物三个维度去考虑。

74. 杰罗姆·卡根,认知风格差异有沉思型、冲动型

75. 戈登·帕斯克(英)认知风格差异有整体性和系列性。

76. 卡尔·荣格,认知风格差异有内倾和外倾。

77. 马洛斯(美)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人类有七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78. 罗杰斯(美)人本主义心理学,他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有利于创造性活动的基本条件。他倡导“非指导性”模式,其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带有较多“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1942 年,罗杰斯在他的第一部心理学著作《咨询与心理治疗》中提出“当事人为中心”的疗法。

79. 赫布,“感知剥夺”实验。

80. 艾宾浩斯(德)德国心理学家,提出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

81. 布罗德本特(英)英国心理学家,1958 年提出过滤器理论,又称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82. 特瑞斯曼(美)美国心理学家,1960 年提出衰减模型理论。

83. 德乌兹,提出反应选择模型理论。

84. 笛卡儿(法)17 世纪法国哲学家,提出了反射的概念。

85. 巴甫洛夫(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提出反射分为两种,即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晚年的时候提出两种信号系统学说;提出动力定型情绪理论。

86. 冯中良(中国)心理学家,把心智技能的形成概括成为三个基本阶段,即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

87. 罗森塔尔(美,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由老师对学生的发展抱以期待和热爱而使学生出现相应发展的现象。

88. 费斯廷格(社会心理学家)1957 年,提出认知失调理论,是指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需要维持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倘若在人们的观点或信念中表现出不致,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89. 蔡加尼克(心理学家)1927 年发现蔡加尼克效应,是指人们对未完成的工作的记忆优于已完成的工作的记忆的现象。

90. 沃尔帕,首创系统脱敏法。

91. 贾德,在学习迁移中提出经验类化理论,1908 年进行“水下击靶”经典实验。

92. 沃尔夫,提出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是为代表官能心理学为基础。

93. 麦基奇,麦基奇等人把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94. 普里马克原理,是指用高频的活动去强化代步的活动,就是用孩子喜欢干的事情作为一种强化手段,刺激孩子做出他们本身不喜欢但却是父母希望他们做出的行为。

95. 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是以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为基础,在德韦克的能力理论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学习动机理论。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96. 韦纳(美)提出成败归因理论,他认为个人对成败的解释不外乎以下四种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机遇或运气。20 世纪60 年代,出版了《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

97. 海德(美)最早对归因进行研究,他认为人类有两类需要,即对周围世界进行理解和控制的需要。

98. 凯兴斯坦纳(德1854—1932)教育学家,提出公民教育和劳作学校主张,具有社会本质倾向。

99. 劳伊德·特朗普(美)美国教育家,提出特朗普制,特朗普制把大班上课、

小组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的上课时间。100. 斯滕豪斯:英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过程模式。《课程研究与编制导论》101. 华勒:美国社会学家,最早提出“学校文化”概念。

102. 巴班斯基:苏联教育家,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

103. 迈克费尔:英国德育专家,体谅模式。

104. 雅各布松:全身松驰训练法。

105.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言语智力、数理能力、空间能力、音乐能力、体能能力、社交能力、自省能力。

106. 艾里斯:提出理性情绪辅导方法。

107.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108.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

109. 赞可夫:发展性教学理论,《教学与发展》“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

-小练习:

1、迁移的概括原理理论认为实现迁移的原因是两种学习之间有共同的概括化的原理,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桑代克

B、苛勒

C、奥苏倍尔

D、贾德

2、有人说学生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是教师或家长期望的结果,能够解释这句话的原理是()A、晕轮效应B、罗森塔尔效应C、同化理论D、关系转换理论

3、目前教育领域最常用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是()

A、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B、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

C、加涅的层次累计观点

D、奥苏伯尔的知识分类系统

4、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

A、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

B、教学可以不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C、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

D、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教学

5、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四个阶段由低向高的发展顺序是()

A、不可改变的

B、可以跳跃的

C、因人而异的

D、可人为改变的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卡列杰夫

B、廖世承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7、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在()年。

A、1903

B、1908

C、1913

D、1924

8、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人物是()A、斯金纳B、巴甫洛夫C、桑代克D、班杜拉

9、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是()A、斯金纳B、巴甫洛夫C、桑代克D、班杜拉

10、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A、有意义接受学习

B、有意义发现学习

C、发现学习

D、探究学习

11、把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的是()

A、奥苏倍尔

B、桑代克

C、布鲁纳

D、斯金纳

12、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创始人是()

A、皮亚杰

B、弗洛伊德

C、班杜拉

D、柯尔伯格

13、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反对形式训练说,提出了迁移的()

A、相同要素说

B、概括化理论

C、关系转换说

D、学习定势说

14、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斯陶布

C、章志光

D、柯尔伯格

15、布鲁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A、学科基本结构

B、行为习惯

C、榜样行为

D、动机

16、在学习理论领域,()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A、行为主义

B、认知主义

C、人本主义

D、建构主义

17、加里培林提出了()的理论。

A、掌握学习

B、观察学习

C、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

D、学习结果的分类

18、提出发现教学的是()

A、布卢姆

B、布鲁纳

C、斯金纳

D、加涅

19、(多选题)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学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分为哪几个阶段()

A、关注生存阶段

B、关注自我阶段

C、关注情境阶段

D、关注学生阶段

20、(多选题)早期的迁移理论有()

A、相同元素说

B、形式训练说

C、概括化理论

D、格式塔关系理论

参考答案:1-5:DBBCA6-10:DDABA11-15:ADADA16-18:DCB19:ACD20:ABCD

333教育综合教育心理学背诵

第四部分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大纲要求: (1)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2)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趋势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发展过程、研究趋势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大纲要求: (1)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心理发展的内涵;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2)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的实质;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认知发展的阶段;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②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的本质;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③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3)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4)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社会性发展的内涵;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影响因素与习得途径;攻击行为及其改变方法;同伴关系的发展及培养 (5)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 认知差异与教育;人格差异与教育;性别差异与教育 第三章学习及其理论 大纲内容: (1)学习概述 学习的实质;学习的种类;学习学生的特点 (2)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应用 (3)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①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认知学习观;结构教学观;发现学习 ②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策略;接受学习的界定及评价 ③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4)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5)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著作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 (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 (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 (11)老年期(50/60-入土)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关键期-CP: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康拉德?洛(劳)伦兹(Konrad Lorenz)提出关键期(印刻印象) ④差异性(于予与何诛?) 第二单元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常出选择) 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常出名词解释) 1、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或认知发展阶段论) 同化:质没变,量变 顺应:质变量也变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嘴的吮吸,手的抚弄】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性、我

智慧树知 到《职业教育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职业教育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中职学生非常关注“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职学生处于哪个发展阶段?() A.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 B.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 C.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 D.形成自我同一性和防止角色混乱 答案:形成自我同一性和防止角色混乱 2、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生阶段论,某儿童已经“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请问该儿童处于哪一发展阶段?()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形式运算阶段 3、看到两个学生在打架,班长小李立刻上去制止,说:打架是不对的,老师说不能打架。他的道德发展处于?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答案:习俗水平 4、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掌握守恒是在()阶段。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具体运算阶段 5、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根据该理论,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是()。 A.角色混乱 B.自卑感 C.内疚感 D.孤独感 答案:孤独感 第二章 1、有人把学业失败的原因说成努力不够,这种归因属于() A.内部而稳定的归因 B.外部而不稳定的归因 C.外部而稳定的归因 D.内部而不稳定的归因 答案:内部而不稳定的归因 2、学校为家境清贫的学生提供免费午餐,这主要是为了满足马斯洛所说的下面哪一种需要?()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一、教育学与心理学教育与教育学(一) 3、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5、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1903年颁布并正式实施了“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1922年颁布实施了“壬戌学制”即现在的“六三三”学制,沿用至今。 6、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其典型特征:“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 10、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兴学堂。 14、西欧中世纪主要学校类型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 16、现代学校教育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 17、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民教育体系建立的主要措施: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实施义务教育、重视教育立法。 18、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的根本标志: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9、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郎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实现终身教育基本条件:学习化社会的建立。 20、世界教育改革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和教育技术现代化。 21、教育多元化表现为: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管理模式多元化、教学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等。

23、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中。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育内容上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上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等教育教学原则。 24、我国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着作是战国后期出现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着(中国最早的体系极为严整的教育专着。《礼记》中的一篇,写作年代约在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25、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卢梭和裴思泰洛齐等人继承并发展了夸美纽斯的自然教育思想。 卢梭是法国启蒙注意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 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思泰洛齐则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使头、心和手得到发展。 27、规范教育学的形成,以德国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的出版为标志。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教育心理学实战演练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本章重点提示) 实战演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2.1877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华生 D.卡普捷列夫 3.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教与学的规律 4.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 5.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 A.1903年 B.1913年 C.1924年 D.1934年 6.20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一撰写的()。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7.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8.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9.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 A.1879年 B.1897年 C.1789年 D.1798年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1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廖世承 D.潘菽 1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13.()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A.教学工具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施 D.教学媒体 1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2.1877 年(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华生 D.卡普捷列夫 3.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 )。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教与学的规律 4.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 5.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 )。 A.1903 年 B.1913 年 C.1924 年 D.1934 年 6.20 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 年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 一撰写的( )。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7.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1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8.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9.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 )。 A.1879 年 B.1897 年 C.1789 年 D.1798 年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 )。 A.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20 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 C.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1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廖世承 D.潘菽 1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 究方法是( )。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13.(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 A.教学工具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施 D.教学媒体 1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教学方法
2
)。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名人理论汇总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含答案)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7、科举测试的依据——四书 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 9、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10、“有教无类”——孔子 1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1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1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1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5、因材施教——孔子 16、“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7、“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8、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19、“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2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21、“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 22、“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23、“君子之教,喻也”——《学记》 2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25、“学不躐等”——《学记》 26、教学相长——《学记》 27、循序渐进——《学记》 28、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 2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 30、《政治学》——亚里斯多德(古希腊) 31、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 3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33、“泛智教育”——夸美纽斯 34、《教育漫话》——洛克 35、《爱弥尔》——卢梭(法国) 36、“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康德(德国) 37、“白板说”——洛克(英国) 38、提倡绅士教育——洛克 39、“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40、《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41、《民本主义和教育》——杜威(美国) 42、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 4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和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 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和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和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和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和思考的知识。 (2)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和思维的学习。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和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和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 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 )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结合后,就可能成为无条件刺激的信号而引起无条件反应。(5)条件反应:条件反射形成后有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7)消退:经典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反复呈现条件刺激,却不呈现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消退。(8)自然恢复:一段时间后,再次呈现条件刺激,条件反应重新出现,这种现象称为自然恢复。(9)泛化:将所习得的

职业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参考题.

职业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参考题 一、问答题 1、心理发展有哪些规律? 2、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矛盾有哪些? 3、什么叫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有哪些规律? 4、知识与能力的区别与联系? 5、如何有效地培养职校生的职业能力? 6、操作技能的形成主要经历哪些阶段? 7、熟练的操作技能具有哪些特征? 8、如何对职校生操作技能的练习进行指导? 9、简述错误操作技能的心理技术有哪些? 10、职校生实习的心理过程 11、操作技能的练习曲线 12、结合课堂心理气氛类型,谈谈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13、影响职校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14、谈谈你对课堂互动模式及其构建的理解? 15、简要分析职校生心理差异形成的原因? 16、了解学生心理差异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17、根据职校生的气质差异,职业教育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18、什么是职业品德?制约职业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19、什么是职业心理测验?它有什么特性? 20、如何正确对待职业心理测验的结果? 以上题目均为课本中的思考与练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并整理答案。 2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2、如何增强自我效能感? ⑴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要善于给学生提供难度适中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⑵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要注意给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榜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榜样,增强自我效能感。⑶恰当地运用外部强化。对于学生的进步,教师要及时给以强化,这样有利于使学生学会判断自己能力的提高,增强自我效能感。⑷使学生学会自我强化。教师要通过示范教导等方式使学生学会确立合适的目标和根据自己的能力与目标来评价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评价。 23、简述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 根据"控制点"和"稳定性"两个维度,维纳指出人们经常把成就行为归因于下述四个有代表性的原因。包括:能力、任务难度、努力、运气。在上述的四个代表性原因中,能力是稳定的内部因素,努力是不稳定的内部因素,任务难度是稳定的外部因素,运气是不稳定的外

教育心理学概念

教育心理学概念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旨在理解学生学习心理,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 的学习。 2、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3、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4、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 理变化。 5、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春期过渡的时期,大 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 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6、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 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 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7、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 识,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8、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 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9、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 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1、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12、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 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3、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 行为方式。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及重点(精心整理)

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P2 2、加涅(美国)提出的学习过程模式(信息加工模式)p5 (1)动机阶段——预期(2)选择阶段——注意、选择性知觉(3)获得阶段——编码及存入(4)保持阶段——记忆存储(5)回忆阶段——检索(6)概括阶段——迁移(7)作业阶段——反应(8)反馈阶段——强化 3、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P6图 4、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西方p7 (1)初创时期(20世纪二十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初创时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是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 5、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东方p9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2)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3)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4)初创时期: 第一阶段: 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p11 从学科作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从学科性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学科。7、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p12 (1)增强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8、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p14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的影响,要避免对被 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5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10、观察法: 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11、实验法: 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从而

职业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职业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章绪论 第二节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概念与体系:p5;<1>概念与对象;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既包括职业教育教学情境中学生时的心理现象,也包括教师在教育教学时的心理现象及规律,还包括教师和学生在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及规律. 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职业院校情况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一门应用科学. (一);职业教育教学环境;是教师和职业院校学生进行教与学的活动时所处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环境. 特殊关系的定义;是指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教师有正确的育人观,尊敬爱生,教育相长. 特殊意义,活动过程,时间地点的定义.p6 第四节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p14 <1>;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就是指研究者要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准确地反映事物的实质. (2)教育性原则:就是研究者所选择的研究手段,方法,措施及内容 亚龙班金禄合制1

都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有教养意义. (3);整体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在课题设计,资料分析,观点确立中,从全面,发展.联系的角度出发,防止片面,静止,孤立的分析问题. (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养心理学的课题来自教育实践,它的研究结果要付诸教养实践,所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工作者必须和教育实践密切结合. <2>;研究方法; (1);观察法.是在教养过程中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对学生心理进行了解. (2);调查法.如通过谈话要求学生本人作口头回答,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平时在家的情况,通过查阅材料进行分析. (3);实验法.是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4);个案研究法.是对少数人或个别人进行深入细微的研究,从中寻求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5);教育经验总结法.就是教育工作者根据平时自己工作实践的经验,通过分析综合做出结论,使它们上升到教育理论的程度. 第二章职业院校学生心理 亚龙班金禄合制2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人物思想汇总

第一部分教育学 一、身心发展因素论人物: 单因素:英国的高尔顿、美国的霍尔——遗传决定论。 行为主义学派——环境决定论。 爱尔维修——教育决定论。 二因素论:皮亚杰等——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相互作用。 二层次三因素论:叶澜——(略) 内发论:孟子、格赛尔——强调身心成熟机制的重要性。 外铄论:墨子、洛克、华生、荀子——强调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二、教育目的理论人物: 个人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坦纳、赫尔巴特、孔德等——自然潜能,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社会本位论:卢梭、裴斯泰洛奇、洛克、福禄贝尔等——合格公民、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生活本位论:生活准备说:斯宾塞——为未来准备,课程论。 生活适应说:杜威——适应当下生活,教育即生活。 内在目的论:杜威——教育即成长、生活 文化本位论:斯普朗格、李特 全面发展说:马克思——充分、自由、全面发展,脑力与体力结合。 三、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布鲁纳、施瓦布——强调学科知识的发展价值。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布拉梅尔德、弗莱雷——社会问题是课程的核心。

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杜威——强调学生是课程的核心。 四、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华生——学习是“刺激——反应”联结的强化程序教学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布鲁纳——教学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发现教学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罗杰斯——教师是“促进者”,通过与学生建立融洽的个人关系来促进学生成长非指导性教学 五、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程序教学模式:斯金纳——以联结主义的原理 发现教学模式:布鲁纳——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学科知识结构体系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卡罗尔,布鲁姆——为每个学生提供他所需的学习时间的教学 暗示教学模式:乔治?洛扎诺夫——通过各种暗示,调动学生无意思活动的教学 范例教学模式:瓦根舍因,克拉夫——选择经典案例为教学内容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罗杰斯——重视学生情感因素,教师是引导者六、德育模式 道德认知:皮亚杰,科尔伯格——强调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来诱发学生产生道德认知冲突 体谅模式:麦克菲尔——强调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价值澄清模式:路易斯?拉斯——强调学生在社会众多价值观中自主

《职业教育心理学》学习指南

《职业教育心理学》学习指南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教育师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学生学习《职业教育学》和各专业教材教法提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为他们以后在职业教育和教学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学理论提供必要的基本训练,为学习心理学的其它分支学科打好基础。 《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在正确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分析与解决职业教育教学及社会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观念,培养学生对职业教育心理学情境中有关教育教学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实践能力和初步的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教育素质。 一、《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结构与知识点及课时安排 《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共40学时(具体安排见表1),其中理论教学28学时,实践教学12学时。实践教学包括:讨论课5学时、影视观摩2学时、尝试教学2学时、案例分析1学时、心理测试1学时、心理实验1学时。课程教学强调体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实现学术性、师范性和实践性的有机融合。

二、《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特点 本课程团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认识到改革创新教学过程,关键是从课堂目标、目的和教学任务出发,从师范生的专业基础和心理发展需求考虑,设计富有创意、新颖独到的教学形式,把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和技术灵活融合运用,创优课程教学效果。除了合理运用讲授法外,课程组积极探索,推陈出新,独具匠心地设计讨论教学、活动教学和案例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技术和教学评价的全方位改革。 1. 讨论教学 要求学生理解专业特点,做到“敢讲能说会思考善交流”。重视教师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学会表达的方法和策略。如引入专业前沿的教学主题,安排“职校生心理危机”、“职校生学习的主要特点”、“职校生学习动机激发”、“职校生错误操作技能消除的心理技术”等主题,按照心理家庭进行分组讨论。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活动,不少学生迸发出了创新的激情和思想的火花。 2. 活动教学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提高。以心理家庭为单位,安排不同主题的测验、实验活动,学生积极投入,充分展示了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独特风采,活动气氛热烈。依托心理实验教学中心,学生踊跃参加心理实验、心理测验等活动。 3. 案例教学 团队成员把在“阳光心港”青少年心理辅导网站和职业学校的实际工作案例引进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分析职校生学习与发展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指导学生观摩中央电视台的“心理访谈”专题录像,观看“心灵驿站”中学心理教育课堂教学录像(本团队核心成员指导制作,东南大学出版社)和心理学专业教学电影。针对职校生“网络成瘾”日趋严重现象,组织学生围绕典型案例讨论分析,任课教师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指导。 总体而言,本课程教学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理论概述

“ “ 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只有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才能成为一门科学。在他看来,实践 哲学即伦理学和心理学应是教育学的基础,他说:“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 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以及对教育成就的阻碍” 赫尔巴特的 伦理学和心理学是与其哲学紧密相联的。在哲学上,他是一个客观唯心论者。他认为宇宙 是无数的独立存在的“实在”所构成。实在”是永恒不变的,不可认识的。但它们之间会发生 关系,并相互影响。 哲学思想 “五道念”理论 1. 内心自由,个人意志与判断的关系; 2. 完善,多方面意志(强度、多样性和集中)的互相关系; 3. 仁慈,个人意志与他人思想之间的关系; 4. 正义,如果与他人发生实际冲突; 5. 公平,打算善或恶的后果。 心理学 赫尔巴特认为,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建立科学教育学的首要科学。赫 尔巴特依据他的哲学思想,认为人的灵魂也是宇宙中无数实在的一种,它是脱离肉体而独 立存在的,最初是一无所有的,当其和肉体结合时,必然和各种各样有组织的物质发生关 系,开始获得感觉,进而形成表象或观念。赫尔巴特把任何一种心理现象都归结为观念活 动, 观念有同化作用,这就是说,人们心灵中已有的旧观念可以同化、吸收新的观念,使 自己得到补充、丰富,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观念。他把这个过程称为“统觉”。统觉 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统觉的过程。 教育理论 赫尔巴特是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先驱,是 “教育性教学 ”的首创者和教学形式 阶段的发明者,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一) 论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可分为两部分,即“选择的目的与道德的目的”。选择的目的又称“可 能的目的”,它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其将来选择职业。他认为, 选择的目的固属重要,但仅居次位,最重要的是道德的目的(又称必要的目的)。所谓道德 的目的,就是培养五种道德观念,使之具备完美的道德品质。 (二)儿童管理 赫尔巴特重视儿童管理,视其为顺利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他认为,只教不管”,会使 教育工作变成徒劳;相反的,如果只管不教,则会导致对“心智的压迫”。在赫尔巴特看来, 管理是教育上的一根缰绳,教师必须“坚强而温和”地抓住它。 (三)教学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 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2.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3. 学与教的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内容。 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与教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4. 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5.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6.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7.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1)初创时期(20C20以前) 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 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之上; 1868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 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13~1914 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因此,桑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发展时期(20C20~50末) 3)成熟时期(20C60~70末) 布鲁纳罗杰斯奥苏贝尔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4)完善时期(20C80以后) 布鲁纳 8. 1924,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9.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调查法(问卷访谈)、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 1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 11. 20C初,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12. 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3.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 14.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5. 中小学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学龄初期);少年期(心理断乳期/危险期);青年初期(学龄晚期)。 16. 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是四年级。 17. 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青春期。 18. 心理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