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简介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简介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简介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简介

(1851年12月-1852年3月),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历史背景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是马克思于1851年12月一1852年3月之间写成,是总结法国1848-1849年大革命经验和分析路易·波拿巴反革命政变事件的著作。1852年刊于魏德迈的《革命》月刊第一期。

资产阶级革命后共和八年雾月十八日,即1799年11月9日,是拿破仑第一发动政变,改行帝制,实行军事独裁的日子。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仿效他的伯父举行政变建立军事独裁.1852年12月2日,进而废除共和,改行帝制,号称拿破仑第三。马克思这篇著作借雾月18日这个日子,作为书名,讽刺和揭露路易·波拿巴,

法国1845年2月革命之前的七月王朝,是金融贵族集团和与他们有密切联系的大土地所有者当政,在七月王朝十八年统治期间,执行对金融贵族集团有利的国内外政策,引起了法国工人、农民、小资产者和工业资本家的极端不满,1845年-1846年法国马铃薯病害和农业歉收,为已尖锐的社会矛盾冰上加霜,1847年从英国开始的经济危机波及法国,使法国革命形势一触即发。

1848年2月,法国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推翻了七月王朝的统治,挫败了资产阶级企图保留君主制的阴谋,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资产阶级窃夺了革命果实。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采取了一些进步措施,但是暗中调集反动力量,实施敌视无产阶级的政策,迫使巴黎无产阶级发动了六月起义,由于敌人力量过于强大,起义被镇压下去。资产阶级共和派打击无产阶级的同时,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在1848年12月选举中败北,路易·波拿巴当选为总统,他联合大资产阶级的“秩序党”打击资产阶级共和派,成立“秩序党”内阁。“秩序党”控制的“立法会议”代替了共和派的制宪会议。“秩序党”执政以后,内部各派争权夺利,自身力量遭到削弱,波拿巴依靠自己的“十二月十日会”,用各种手段同“秩序党”斗争,最后把权利都集中到自己手里,于1851年12月发动政变,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这次政变震动了整个欧洲,

马克思一直注重对法国历史进行研究,一直关注法国1848年大革命发展趋势,对波拿巴执政后的时局进行分析,依据对事变的直接观感材料写成了《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这是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变的光辉典范。

中心思想

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分析了路易·波拿巴政变前后法兰西社会和阶级斗争状况,透彻分析了路易·波拿巴政变的原因、过程和结局,指明了这次政变的反动性.同时阐明了阶级的代表人物与阶级的关系,历史人物的个人作用与社会物质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关系。发展了无产阶级的国家学说,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科学论断,阐明无产阶级建立工农联盟的基本思想。这部著作全面发展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基本内容

全书由两个序言和七个部分构成。第二版序言是1869年7月由马克思写成,第三版序言于1855年由恩格斯写成,这两个序言是该书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一)马克思写的第二版序言

马克思重申,唯物史观是指导写作该书的根本宗旨。路易·波拿巴政变,在欧洲引起极大的展动.各种社会人物纷纷评论这次政变。维克多。雨果写出《小拿破仑》一书,在这部著作中,雨果对路易·波拿巴个人进行了一些尖刻和俏皮的攻击。但是他把事变描绘为偶然的晴天肺屏,是一种个人的暴力行为,无意中突出了路易·波拿巴的个人作用,反倒把这个

小人物描绘成伟人了.蒲鲁东写出《从十二月二日政变看社会革命》一书.在这部作品中,他从纯历史必然性看待政变,忘记了路易·波拿巴的个人品质和阶级属性,这样蒲鲁东就犯了另外一种错误,就是把历史事变看成纯客观过程.这种观点为政变主人公作了历史辫护。马克思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历史唯心主义的。

马克思申明,自己写这部著作的宗旨是,分析法国阶级斗争的总的形势如何使路易·波拿巴这样一个平庸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英雄角色。这就是说,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把历史客规过程和个别人物的上观因素结合起来,正确分析历史事变。

马克思希望自己的著作能够扫除德国流行的历史浅见。德国历史学界,不懂阶级斗争学说,把古代奴隶制社会的社会矛盾和斗争与当今的社会矛盾和斗争混为谈,随意把当代人的独裁统治冠之以凯撒主义。这种浮浅的理论充斥了史学界中。马克思认为.奴隶制社会的奴隶和奴隶主之间斗争有自己特点,奴隶不是新生产方式的代表,阶级斗争只在少数自由富人与自由穷人之间进行。而在当代社会中,阶级斗争的物质经济条件与古代的截然不同,各阶级的代表人物之间的斗争,体现着阶级斗争木身。马克思欣慰地宣称自己这部著作的结束语:“但是,如果皇袍终于落在路易.波拿巴身上,拿破仑的铜像就将从旺多姆圆柱顶上被推下来。”(第703页)这个预言已经实现了。

(二)恩格斯写的第三版序言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是一部天才的著作.当时,波拿巴政变象晴天霹雳一样震惊了整个政治界,但是没人能够正确理解它。紧接着这次事变之后马克思发表了《雾月十八日》一书,精妙地描绘了这幅图画,科学地分析了政变的性质和过程,表现出马克思卓越地洞察法国事变的能力。使这部著作时隔多年还丝毫没失去自已的价值。

马克思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尘要是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马克思深知法国历史。和欧洲各国相比,法国历史上的阶级斗争每一次都能达到更彻底的结局;阶级斗争借以表现和进行的政治形式最为鲜明。法国在中世纪是封建制度的中心,是典型的等级君主制国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彻底的,建立了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法国无产阶级在每次革命中都站到革命的前列,它对资产阶级坚决斗争为其他国家无产阶级树立了榜样。所以,马克思特别偏好地研究了法国过去的历史和当前历史的一切细节。因此,事变发生以后,马克思得心应用已往的研究成果,洞察当前事变。

二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他理解法兰西历史事变的钥匙,恩格斯指出,马克思最先发现了伟大的历史运动规律,“根据这个规律,一切历史上的斗争,无论是在政治、宗教、哲学的领域中进行的,还是在任何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实际上只是各社会阶级的斗争或多或少明显的表现,而这些阶级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又为它们的经济状况的发展程度、生产的性质和方式以及由生产所决定的交换的性质和方式所制约,”(第602页)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成功地检验了这个规律,逐散了人们对“政变”认识的迷雾。为我们留下一部不朽的著作。

(三)文章的第一部分:

(l)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与以往社会条件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白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井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第603页)马克思的这段话,精辟地阐明了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人们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同时也就创造了人们自己活动的历史条件,反过来人们自己创造出来的社会历史条件,又制约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

第一,已有的历史条件对人们创造历史活动的制约性表现于,人们在解决当代历史任务时,不得不召唤亡灵给予帮助。

当人们好象只是忙于创造自己和周围事物并创造前所未闻的事物时,恰好在这种革命危机时代,人们总是请出亡灵。借它们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语言、演出世界历史进程的新场面。法国1848年革命就模仿1789年、又模仿1793-1795年的革命传统。但是因为历史条件不同,各种模仿行动都有显著差别。在法国,为了建立资本主义社会,铲除封建桎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穿着罗马的盛装,在法国本土和欧洲大陆、创造了新的社会形态,造成了破除封建专制的社会环境。这个环境一旦形成,法国资产阶级一旦取得统治地位就把守卫过它们摇篮的罗马亡灵扔到九霄云外了.在英国,克伦威尔和英国人民,为了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曾借助于旧约拿书中的语言、热情和幻想,但是当它达到资产阶级革命只的以后,就亮出了自己的资产阶级旗帜。

由此,马克思得出结论说:“在这些革命中,使死人复生是为了赞美新的斗争,而不是为了勉强模仿旧的斗争;是为了提高想象中的某一任务的意义,而不是为了回避在现实中解决这个任务;是为了再度找到革命的精神,而不是为了让革命的幽灵重行游荡起来。”(第605页)革命者召唤亡灵是积极的创造历史的活动。

第二,由于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使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常常出现革命动机和革命结果之间的矛盾。

在1848年至1851年间,从二月革命中的共和派到打着拿破仑的旗号的路易·波拿巴止.整个法兰西民族以为借助革命加速了自己的前进运动,但是整个民族突然发现自己被拖回一个旧的时代,因为他们不能摆脱对拿破仑的追念,1851年12月2日政变,法国恢复了帝制.使各个革命阶级和资产阶级共和派都遭到了无悄打击。在革命中,在破除一切对过去的迷信之前,是不能完成自身任务的,而革命中需要回忆过去的历史事件,完全是为着隐瞒自己的内容.路易·波拿巴正是利用法国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对拿破仑的迷信,而窃取了法国1848年革命的胜利果实,恢复帝制、使法兰西民族得到一个与自己动机完全相反的结果.路易,波拿巴政变,是当时法国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而路易·波拿巴本人恰好又不失时机地利用了法国社会历史条件。

法国二月革命对于旧社会是一个突然袭击,是一个意外事件,而法国人民则认为它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壮举,这次革命于12月2日被狡猾的骗子所葬送,结果君主制并没消灭,只是从君主制下夺取了一些自由主义的让步。这种状况,“看起来仿佛社会现在忽然落到它的出发点后面去了,实际上社会还只是在为自己创造革命所必需的出发点,创造为保证现代革命能具有严重性质所绝对必需的形势、关系和条件。”(第606页)二月革命的曲折发展,是由19世纪法国资产阶级状况和社会状况决定的,尽管有这样的曲折,但它为新的革命进步准备了历史条件。

(2)从二月革命到波拿巴政变的历史阶段的划分.

为了具体研究三千六百万人的法国民族如何毫无抵抗地作了三个衣冠楚楚的骗子的俘虏,马克思分析了从二月革命到波拿巴政变一段历史。第一个时期,从1848年2月24日到5月4日,即路易-菲力浦被推翻到制宪议会开幕时止。这也是被称之为的二月革命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就是“临时”性。

第二个时期,从1848年5月4日到1849年5月28日,这是资产阶级共和国创立、莫定时期或制宪国民议会时期。

这一时期国民议会残酷镇压了巴黎工人六月起义.无产阶级六月起义失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资产阶级形成了反对无产阶级的反革命大联合,而无产阶级方面却只有自己,敌我力量悬殊,另一方面,无产阶级没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醉心于空想社会主义方案的各种试验,“即放弃利用旧世界本身内的一切强大手段来变革旧世界的思想,却企图躲在社会背后,用私人的办法,在自身局限的生存条件的范围内实现自身的解放,因此必然是要失败的。”(第611页)

马克思高度评价六月起义的伟大意义。第一,这次起义对无产阶级说来,它至少是带着不愧进行过世界历史性的伟大斗争的光荣而失败的。不仅法国,而且整个欧洲都被六月的地震所惊动.第二,法国工人六月起义的失败,揭示出资产阶级共和国同样是一个阶级对其他阶级实行的无限制的专制统治。

第三个时期从1549年5月25日到1851年12月2日,这是宪制共和国时期或立法国民议会时期。路易,波拿巴政变成功,推翻秩序党的统治,不久恢复帝制。

(四)正文的第二、三、四、五、六部分

这五部分阐明了从1848年工人六月起义失败到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政变整个时期法国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状况。法国阶级斗争造成了一种条件和局势,使平庸可笑的小人波拿巴扮演了英雄的角色.

(l)从六月工人起义失败到路易·波拿巴政变各党派之间的斗争与政权的更替,

法国184启年工人六月起义被镇压以后,资产阶级共和派掌握法国仪会、行政和军队一切权利.这个集团实行敌视无产阶级、打击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政策,孤立了自己,削弱了自己的力量.资产阶级共和派的制宪议会的最大成就就是翩定出了一部资产阶级宪法。这个宪法承认普选权,而普选权所给予政治权力的那些阶级,正是资产阶级共和派敌视和打击的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这样在1848年12月10日的选举中.农民在其他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帮助下,选举路易·波拿巴为法兰西总统,使共和派的总统候选人卡芬雅克一败徐地。波拿巴登上总统宝座的主要原因,一是得益于资产阶级共和派的反人民性,二是得益于众多的落后农民的拿破仑观念.

制宪议会是资产阶级共和派的避难所,制宪议会在波拿巴总统和大资产阶级的巴罗内阁的打击下结束了最后残生。

1849年3月开始了立法议会的选举,结果秩序党取得了议会的大多数席位。秩序党一部分是奥尔良派,代表七月王朝的大金融贵族和大工业家.另一部分是复辟时期的正统派,即波旁派,这两派都是名副其实的保皇党。立法议会选举中,小资产阶级的代表山岳党人也取得了很大成绩,是一支抗衡秩序党的力量。开始秩序党掌握了立法议会、内阁和军队等全部国家权力.它运用自己的权力镇压山岳党人和小资产阶级的反抗,成为1849年6月13日事件的胜利者,这样它就冲到了与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其他中等阶级相敌对的前沿阵地,使自己在人民中空前孤立.至使议会内秩序党与波拿巴的斗争节节失败。秩序党的种种政策和措施使它脱离了自己的议会外的资产阶级群众。秩序党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分裂使它失去了议会内的多数。在与波拿巴的斗争中逐渐失去优势地位,逐渐被波拿巴夺去了行政和军队的权力目当秩序党准备依靠宪法和议会重新夺回自己权力时,波拿巴则用行政权和军队于12月2日发动政变,逮捕秩序党和其他党派的领袖和国会议员.镇压它们的反抗,以后宣布法兰西第二帝国成立,波拿巴当了皇帝。

波拿巴政变成功,也有它主观因素。他出身流氓无产者,和用他的秘密流氓组织“十二月十日会”用下流的手段进行斗争,虽然他再暴露政变意图,但阶级斗争的客观形势促使他政变获得成功。

(2)法国1848年革命特点和物质生活条件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认为,法国1848年革命和1879年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沿着上升的路线行进。“这些党派中的每一个党派,都是以更先进的党派为依靠。每当某一个党派把革命推进得很远,以致它既不能跟上,更不能领导的时候,这个党派就要被站在它后面的更勇敢的同盟者推开并且送上断头台。革命就这样沿着上升的路线行进。”(第625页)而1848年的革命则与此相反,“每个党派都向后踢那挤着它向前的党派而向前伏在挤着它后退的党派身上。无怪乎它们在这种可笑的姿势中失去平衡,并且装出一副无可奈何的鬼脸,奇怪地跳儿下,就倒下去了。革命就这样沿着下降的路线行进。”(第

625页)革命开倒车的最后结果,为波拿巴恢复帝制造成了客观形势。

马克思认为,阶级和阶级斗争状况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阶级斗争是在物质利益的对立基础上进行的。马克思运用这个观点,分析了无产阶级的经济状况和阶级利益,说明无产阶级是彻底革命的阶级;分析了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经济状况和阶级利益,说明它们革命的软弱性和动摇性最终造成失败的结局;同时也分析了资产阶级共和派,它代表中小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它的失败固然出于其反劳动人民的本性,另外和法国工业发展不充分有直接关系。在分析秩序党时,马克思首先分析这个党所代表阶级的经济关系,又分析了秩序党内奥尔良和止统派利益的对立。马克思说。“这两个集团彼此分离决不是由于什么所谓的原则,而是由于各自生存的物质条件,由于两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它们彼此分离是由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旧有的对立,由于资本和地产间的竞争。”(第629页)当然两个王朝间的信条和个人恩怨、偏见、忧虑、幻想、感情和原则都是使两者分离的力量、但是,这些情感、幻想、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又是被当事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这样,马克思得出重要的历史唯物主义结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通过传统和教育承受了这些情感和观点的个人,会以为这些情感和观点就是他的行为的真实动机和出发点。”(同上)

马克思认为,坚持阶级分析原则,还应该注意“在历史的战斗中更应该把各个党派的言辞和幻想同它们的本来面目和实际利益区别开来,把它们对自己的看法同它们的真实本质区别开来。”(第629页)

(五)文章的第七部分

分析法国阶级状况,阐述工农联盟的思想和无产阶级的国家观。

(l)资产阶级的反动政策招致自身的失败,使无产阶级对议会共和国的倾覆持消极态度。

第一,资产阶级的反动政策招致自身的失败。1848年2月革命,出现了“社会共和国”,工人六月起义以后,在资产阶级的屠刀下,社会共和国埋葬在无产阶级的血泊之中;接着所谓民主共和国登上了舞台,它在1849年6月13日和四散奔逃的小资产者一同消失了。这样出现议会制共和国,资产阶级独占统治的时期开始了,它占据了社会的全部舞台,它尽量扩展自己的势力和权力,但是它在1851年12月2日的波拿巴政变中倒台了。轰轰烈烈的法国1848年2月革命的成果就这样被资产阶级葬送了。资产阶级反对劳动无产阶级的统治,结果把政权送给了“十二月十日会”的流氓无产者的头目波拿巴。资产阶级所奉行的一切反动政策,最后都对准他们自身了.正是实施这些反动政策才招致其自身的彻底失败。

第二,无产阶级对待资产阶级议会共和国倾覆的消极态度,完全可以在资产阶级议会共和国对待无产阶级的态度中得到说明,无产阶级对18魂8年6月事变,1849年6月事变和185。年5月事变的记忆犹新,他们丝毫不愿在资产阶级山岳党的旗帜下作战。而如果在波拿巴倾覆资产阶级政权的法令生效之前,无产阶级便行动起来,这个资产阶级议会便会协同军队镇压无产阶级、造成第二个六月的失败。出于对资产阶级反动本性的认识,出于自己领袖被捕的无首状况,无产阶级群众没有行动起来反对12月2日波拿巴政变。

(2),对资产阶级国家本质的科学分析;阐明不断革命思想和无产阶级的国家学说。

对于法国1851年12月2日波拿巴政变,有各种各样的评论。基佐说,这是社会主义的完全而彻底的胜利。从表面看来,政变似乎是逃脱了阶级的专制,好像只是服从个人专制。马克思认为,革命蕴藏在历史的进程中,1851年12月2日以前,它已经完成了它的前一半的准备工作,它先使议会权力臻于完善,为的是能够推翻这个权力,现在当它达到这一步时,它起来使行政权力臻于完备,使它表现为最纯粹的形式,使它孤立,使它成为与自己对立的唯一对象,然后便集中一切破坏力量来反对这个权力.当革命完成自己这后一半准备工作的

时候,整个欧洲都会起来欢呼这次无产阶级的革命。

马克思认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法国革命所面对的是这样一个庞大国家机构,有复杂而巧妙的国家机器,有五十万人的官吏队伍和五十万人的军队―这个俨如密网的一般缠住法国社会全身并阻塞其一切毛孔的可怕的寄机体,是在君主专制时代产生,同时它又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崩愤。在以后的历届政府的更替发展中使国家权力更加集中,使它的职能更加多样和复杂.马克思说:“一切变革都是使这个机器更加完备,而不是把它毁坏.那些争夺统治权而相继更替的政党,都把这个庞大国家建筑物的夺得视为自己胜利的主要战利品。”(第692页)

在法国君主专制以来,国家的官僚虽然力求达到个人专制,“但它终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同上)

(3)对法国农民的阶级的和历史的分析,阐述无产阶级革命的工农联盟思想。

马克思认为,波拿巴王朝是农民的王朝。为了说明农民对波拿巴王朝的意义,马克思对农民的历史状况和现实状况进行了阶级分析。

法国农民人数众多,他们生活条件相同,彼此间没有多种多样的联系,生产规模狭小,自给自足。取得生活资料多半是靠与自然交换,而不是靠与社会交往。它们之所以形成一个阶级,是因为他们的经济条件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与其他阶级各不相同并互相敌对。它们又没有形成一个阶级,由于他们之间只存在有地域的联系,由于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没使他们彼此形成任何共同关系,没形成任何全国联系,没形成任何一种政治组织。因此,他们不以自己的名义保护自己的利益,而一定要别人来代表和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小农的政治影响是使行政权力支配社会。

历史传统在法国农民中间造成一种迷信,以为一个名叫拿破仑的人将会把一切失去的福利送还给他们。这样波拿巴就在农民的支持下成了法国皇帝。波拿巴王朝所代表的不是革命的农民而是保守的农民。他们力求保待以往的生活条件,拘守旧的制度和期待帝国幽灵来拯救自己.1848年2月革命以后,议会制共和国的严酷统治,使一部分法国农民有了革命要求,而每当他们的革命热情被发动起来的时候,资产阶级就把他们用暴力镇压下去。他们以暴力加强了农民对波拿巴帝国的信赖。资产阶级对待农民革命运动的态度是:“当群众墨守成规的时候,资产阶级害怕群众的愚昧,而在群众刚有点革命性的时候,它又害怕起群众的觉悟了。”(第695页)

从拿破仑以来,法国发生很大变化,农业日益恶化,农民负债日益增加,拿破仑给他们造成的小块土地所有制,起初是他们解放和富裕的条件,现在变成受奴役和贫穷化的法律条文了。小块土地所制经济发展根本改变了农民对社会其他阶级的关系。在拿破仑统治时期,农民的小块上地经营制补充了城市中的自由竞争和大工业,那时农民对封建制度和贵族统治普遍反对,是资产阶级对抗封建统治的自然堡垒。到了19世纪和30年代,资产阶级站稳了脚跟,农民已成为资产阶级榨取利润、利息和地租的对象,在资本的摧残下,农民破产贫困,他们的利益和资产阶级有不可调和的对立。因此,马克思提出建立工农联盟的思想,他说.“农民就把负有推翻资产阶级制度使命的城市无产阶级看作自己的天然同盟者和领导者。”(第697页)

(4)陈旧的拿破仑观念和波拿巴王朝的命运。

波拿巴继承的拿破仑观念,使波拿巴走上与农民利益相对抗的歧途。波拿巴必须维护的“拿破仑观念”中的第一观念就是用法律固定农村居民小块土地所有制,而到现在小块土地所有制已是农民破产和贫困的根镣;波拿巴继承和维护的第二个“拿破仑观念”是用赋税刺激农民发展副业的手段,而现在赋税成了这些副业失去最后资源,失去抵御贫困化的可能性;另一个“拿破仑观念”是作为政府工具的教士统治。农民的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是相信宗教的,但是在他们生活日下,社会动荡的情况下,他们就会起来反对宗教.最后一个登峰造极

的“拿破仑观念”是军队压倒一切,军队曾经是农民的光荣,但是当军队本身变成流氓无产者败类而充当圈捕农民的英雄时,农民就把它当成强盗而痛打它了。马克思指出:“一切‘拿破仑观念’都是不发达的、青春年少的小块土地所抱的观念”。(第699页)。“拿破仑观念”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一定社会存在的产物,在产生出来以后,就象幽灵的魂魄对以后发生影响。农民不会水远受“拿破仑观念”的迷惑,在现实教育中也会跃出“拿破仑观念。”

波拿巴想扮演一切阶级的家长式的恩人,可是各阶级的对立和矛盾,使他自己处于与一切阶级对立和冲突之中。马克思预言:“如果皇袍终于落在路易·波拿巴身上,拿破仑的铜像就将从旺多姆圆柱顶上被推下来。’(第703页)这个预言最后实现了。

意义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18日》是马克思总结欧洲1848年革命的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验证了唯物主义历史观,提供了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典范。

这部著作丰富了唯物王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用生动历史事实证明,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社会的政治关系和阶级结构;阶级斗争是基于物质利益进行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等。阐明了群众、阶级和政党之间的关系,丰富了无产阶级的国家学说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原理。这部著作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论述了革命的物质经济根源,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不断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无产阶级的革命同盟和工农联盟问题。

这部著作也是科学的史学著作,它用翔实的材料,分析了路易·波拿巴政变成功的客观因素和个人作用,把历史过程的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有机结合起来。

总之,这部著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它不仅有巨大的理论意义,也有巨大的实践意义,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和谐社会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和谐社会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加深了思想认识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同时,我也认识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和谐是什么呢?《说文》解释:和,相应也。《尔雅》解释:谐,和也。可以这样说,和谐二字简洁、生动而又朴实无华地反映了中国人心灵深处对于人、社会与自然最深刻的理解,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最精辟的诠释。那什么又是和谐社会呢?和谐社会简而言之就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众所周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和谐社会”一词,现已成为当前国内政治主题词之一.对我们普通老百姓而言,“家和万事兴”,安宁有序的工作生活,诚信公平的社会风气与丰富健康的文化娱乐就是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所以,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我们执政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目标,同样也是每个公民的应尽职责,更是新时期农业系统中的每一位成员理所担当的光荣义务。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前进和发展中的工作,把马克思主义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原理在中国运用的体现我们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就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一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善于对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作出理论概括,善于用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其生命力最深刻的根源和动力就只存在于实践之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富强、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源泉。这一伟大实践中不断涌现的各种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养分。我们要善于从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营养,善于把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科学理论的内涵。正确的理论不仅来自于实践,而且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既要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运用,又要结合新的实践,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简介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简介 (1851年12月-1852年3月),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历史背景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是马克思于1851年12月一1852年3月之间写成,是总结法国1848-1849年大革命经验和分析路易·波拿巴反革命政变事件的著作。1852年刊于魏德迈的《革命》月刊第一期。 资产阶级革命后共和八年雾月十八日,即1799年11月9日,是拿破仑第一发动政变,改行帝制,实行军事独裁的日子。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仿效他的伯父举行政变建立军事独裁.1852年12月2日,进而废除共和,改行帝制,号称拿破仑第三。马克思这篇著作借雾月18日这个日子,作为书名,讽刺和揭露路易·波拿巴, 法国1845年2月革命之前的七月王朝,是金融贵族集团和与他们有密切联系的大土地所有者当政,在七月王朝十八年统治期间,执行对金融贵族集团有利的国内外政策,引起了法国工人、农民、小资产者和工业资本家的极端不满,1845年-1846年法国马铃薯病害和农业歉收,为已尖锐的社会矛盾冰上加霜,1847年从英国开始的经济危机波及法国,使法国革命形势一触即发。 1848年2月,法国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推翻了七月王朝的统治,挫败了资产阶级企图保留君主制的阴谋,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资产阶级窃夺了革命果实。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采取了一些进步措施,但是暗中调集反动力量,实施敌视无产阶级的政策,迫使巴黎无产阶级发动了六月起义,由于敌人力量过于强大,起义被镇压下去。资产阶级共和派打击无产阶级的同时,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在1848年12月选举中败北,路易·波拿巴当选为总统,他联合大资产阶级的“秩序党”打击资产阶级共和派,成立“秩序党”内阁。“秩序党”控制的“立法会议”代替了共和派的制宪会议。“秩序党”执政以后,内部各派争权夺利,自身力量遭到削弱,波拿巴依靠自己的“十二月十日会”,用各种手段同“秩序党”斗争,最后把权利都集中到自己手里,于1851年12月发动政变,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这次政变震动了整个欧洲, 马克思一直注重对法国历史进行研究,一直关注法国1848年大革命发展趋势,对波拿巴执政后的时局进行分析,依据对事变的直接观感材料写成了《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这是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变的光辉典范。 中心思想 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分析了路易·波拿巴政变前后法兰西社会和阶级斗争状况,透彻分析了路易·波拿巴政变的原因、过程和结局,指明了这次政变的反动性.同时阐明了阶级的代表人物与阶级的关系,历史人物的个人作用与社会物质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关系。发展了无产阶级的国家学说,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科学论断,阐明无产阶级建立工农联盟的基本思想。这部著作全面发展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基本内容 全书由两个序言和七个部分构成。第二版序言是1869年7月由马克思写成,第三版序言于1855年由恩格斯写成,这两个序言是该书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一)马克思写的第二版序言 马克思重申,唯物史观是指导写作该书的根本宗旨。路易·波拿巴政变,在欧洲引起极大的展动.各种社会人物纷纷评论这次政变。维克多。雨果写出《小拿破仑》一书,在这部著作中,雨果对路易·波拿巴个人进行了一些尖刻和俏皮的攻击。但是他把事变描绘为偶然的晴天肺屏,是一种个人的暴力行为,无意中突出了路易·波拿巴的个人作用,反倒把这个

马克思主义在我生活中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在我生活中的运用 姓名:江涛 班级:10级生物工程班 学号:201002016025 本文摘要: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任何事物都有二面性,我们要辩证得看待问题,矛盾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关键词:辩证思维矛盾实践与认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 a 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介绍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介绍 该专业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知识,具有延伸和拓宽自己的知识和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能够胜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教学、科研的理论工作者或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实际工作者。专业方向有三个: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主干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 毕业生适用范围:毕业生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研究、教学或者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党务、行政管理工作。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向 该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系统的理论知识,并掌握了专业的传播理论和实践方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和研究人才。 从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作用,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理论及实践经验,为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播提供理论及方法指导,推进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传播,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对马克思主义传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说明马克思主义传播具有非常现实和深刻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从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作用,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理论及实践经验,为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播提供理论及方法指导。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侧重于对理论传播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规律和实践经验,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专门人才,来推进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传播。 该方向是马克思主义与传播学的交叉学科,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并能够掌握传播规律、灵活运用传播方法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对于这部分理论传播人才能够胜任党政、群团工作或者企事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也可从事马克思主义基础教育和研究工作或者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第1页共1页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仰望人类思想史的浩瀚星空,上面闪烁着千百颗光彩照人的智慧之星,从探究世界本原的古希拉的先哲们,到构建了人类历史上最庞杂的一个辨证法体系的黑格尔;从重人事,定礼乐、倡仁道的中国儒学始祖的孔夫子,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面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的孙中山,他们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但是,在群星灿烂的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能象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的认识如此深刻和透彻,更没有一种理论能象马克思主义那样如此富有成效地改造了人类生存的“小小寰球”。当今世界和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最伟大的革命,而这场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做为精神武器和思想旗帜。可以说,要了解世界最近一百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是不行的,要认识现代世界的基本格局和纷繁复杂的现象,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也不行;同样,要展望我们食品药品发展的前景,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更不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当代“必要”的哲学。它不仅提供了给我们一种历史观,同时,它也是我们作为历史创造和工作实际的行动指南,尽管当今的世态和社会包括一些工作思维是多变的,但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的必变是肯定无疑的,但我们要看到大部分的改变将是在马克思理论本身的鼓舞和指导下进行的。 就从我们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来看,从成立至今我们为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作出了许多的贡献,成绩是肯定的。但我们也要清晰的看到,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矛盾,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出现,要求我们必须要从理论上、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否则我们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就不能更好地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0305)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爱国守法,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2、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正确的理论方向和良好的学风;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 4、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4、思想政治教育 5、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三)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全日制硕士生学习年限为2-4年,在职硕士生学习年限为3-5年。对于提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业,成绩特别优秀者,经专家推荐和严格考核,可以提前毕业,但学习年限不得少于两年。 (四)课程设置 开课单位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开设 学期 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研究生处 公共

必修 课程 (7学分) 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1 36 2 考试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 18 1 考试 外语(英语) 1-2 180 4 考试 培 养 单 位 专业 必修 课程 (12学分)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2 72 4 考试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1 72

4 考试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2 72 4 考试 专业选修课程(至少选修8学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与当代社会发展研究 1 36 2 考试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研究 2 36 2 考试 现代化与现代性问题研究 3 36 2 考试 《资本论》研究 2 36 2 考试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社会现象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社会现象 -----评现在社会的“姿”本主义价值体系 食品科技学院食安1082班蒲利民200811221218 我最近在猫扑网上看到有人把《资本论》可以写成《姿本论》,我相信这是正确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在如今这个娱乐占主导的时代,姿本是可以转化为资本的,资本是可以强行并购姿本的。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其核心的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资本论》在经过这样的更改后,可以微微体现,我们这个社会的正统价值体系正在不断的倒塌,不断的畸变,留下锈迹斑斑扭曲的支架,犹如懦夫的拳头,仍然可以举起,象在抗议,象在挑衅,除了证明他很生气外,没有一丝一毫的愤怒和血性的体现。这是个生理上亢奋,心理上阳痿的时代;这是个行为上勇往直前,而精神上迷惘的时代;这是个物质上丰富,而心灵上苍白的时代。无论是现实的批判,还是非现实的批判,都无法弥补已经迷失的曾经的美好。 无论是《资本论》还是《姿本论》,核心永远是“资本”。一百多年前,工业革命的体系刚刚完成,资本开始洗牌。马克思敏锐地觉察到,资本通过榨取剩余价值,可以进一步完成自己原始积累的使命。在经过一百多年的战争风波和各种各样的经济风波后,世界资本的走向没有象德国哲学家预言的那样完成“公产”。尽管有“国家资本主义”出现,尽管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分裂后也沦落为“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但是资本的命脉仍然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多数人所能奉献的依然只是“剩余价值”,永远无法拥有“资本”。 在无法拥有姿本的绝望现实之下那些拥有“姿本”的和那些会经营“姿本”人微微看到希望的曙光,性感就是胜利——这已经成为当下的一个“显规则”。美女与球星,美女和富豪等等,为生活重新下了一个定义,然后由亟需养眼的凡夫俗子们共同建构起一个新的价值体系——球星,富豪身边的女人不是明星就是名模,身材都是超级惹火,脸蛋更是千娇百媚,姿色就是价值。 漂亮的脸蛋能催化财富,不管你喜不喜欢。今天,“姿本”正无所不在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态度。这是一种可以让观者赏心悦目、商家盆满钵满、美女一夜成名的多赢经济模式,即将成为与房地产业并驾齐驱的“朝阳产业”。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新)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简介 一、早期代表人物(20世界20——30年代) 1、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 Lukacs,1885-1971),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审美特征》(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超一流 2、卡尔·柯尔施(Korsch,Karl 1886-1961),德国人,与卢卡奇一样,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篇论文》(1923——1937)、《卡尔·马克思》(1938)。超一流 3、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 1891~1937),意大利人,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意大利共产党创始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与卢卡奇、柯尔施齐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代表作:《反对〈资本论〉的革命》(1917)、《狱中札记》(1929——1935)。超一流 二、发展繁荣时期(20世纪30——70年代) (一)法兰克福学派 (第一代) 1、霍克海默尔(Max Horkhaimer 1893—1973),德国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首脑人物、“社会批判理论”创始人。代表作:《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193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启蒙的辩证法》(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超一流 2、阿多诺(Adorno,T·W,1903——1969)德国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霍克海默尔。代表作:《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主义宣传的程式》(1951),《否定的辩证法》(1966)。超一流 3、班杰明(Benjamin,Walter 1892——1940),德国人,代表著作:《德国悲剧的起源》(1925)、《作者作为生产者》(1934)、《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936)。一流 4、赫伯特·马尔库塞(Marcuse, Herbert 1989——1979)德国人,是“弗洛伊

马克思分工理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关于分工的理论马克思最早提出“分工”这一理论概念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只是当时马克思对分工理论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和系统。但马克思在他后来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中详细的阐述了他的分工理论。 一、《形态》中的分工理论 我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阐述的分工理论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旧式分工,所谓旧式分工,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个人本身完全屈从于分工,因此他们完全被置于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他强调,“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在旧式分工下,出现了城乡、工农以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旧式分工同时还包括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 “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形成”分工。”这是马克思、恩格斯论述分工的第一个形态——自然分工。从中我们可看出性别的分类对于人来说是与生俱来的,是人自发形成,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分工并非是真正的分工。只有发展到后来社会分工的形态上才算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工。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所说的“分工只有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才真正成为分工。”这种分工是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带有很明显的社会性,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第二阶段为新式分工。“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论述的新式分工,他产生的前提是实现了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美好的愿景。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可以完全不受特殊活动范围的限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完全是一种自愿的分工,从而使人获得了全面的解放,从根本上消除了分工带来的异化现象。 二、分工和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关系

马克思生平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马克思生平简介 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 家、革命家,科学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剥削被压迫群众的伟大 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奠基人。 德国莱茵省美丽的小城特利尔, 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科学 家一一卡尔·马克思的故乡。1818 年 5 月 5 日 , 马克思出生于一个 犹太律师家庭。他在当地接受了良好的中等教育 , 于中学毕业时所写的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里 , 已经表达出他为整个人类谋幸福的崇 高理想。 1835 年 10 月 , 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 , 次年 10 月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在大学期间 , 马 克思除研究法学外 , 主要精力多放在学习历史和哲学上。马克思参加了倾向进步的 " 青年黑格尔派 ", 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1841 年 4 月 , 马克思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完成博士论文后 , 马克思于1842 年 1 月开始为自由主义反对派创办的《莱茵报》撰稿 , 并在 10 月担任了编辑 , 使这份报纸日 益鲜明地倾向于革命民主主义。 1843 年 3 月 , 马克思退出报社编辑部。 1843 年 , 马克思与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结婚 , 从此 , 燕妮成了马克思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亲密伴侣和战友。 1843 年 10 月 , 马克思移居巴黎 , 参加工人运动 , 广泛研究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他在与卢格合办的《德法年鉴》上发表文章 , 开始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 , 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科学共产主义。 1844 年 8 月 , 马克思与恩格斯 (1820-1895 )在巴黎相见, 两位伟人从此开始了史无前例的伟大合作。 1845 年 1 月 , 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 , 2 月转到布鲁塞尔。此时 , 马克思开始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 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 年 11 月至次年 5 月 , 马克思又与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 , 第一次系统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1847 年 11 月底 , 马克思和恩格斯出席在伦敦举行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 , 并受委托起草同盟纲领。 1848 年 2 月中旬 ,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问世 , 这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48 年 3 月初 , 马克思被比利时当局驱逐出境 , 转到巴黎 ; 4 月初 , 他又返回德国 , 直接参加革命 , 并于 6 月创办了《新莱茵报》 , 通过报纸宣传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纲领。由于德国当局的迫害 , 1849 年 6 月初 , 马克思和家人再次流亡 , 最终迁居英国伦敦。 19 世纪五六十年代 , 马克思和家人经历了一生中最为苦难和艰辛的时期。贫困的生活使得马克思一度濒于绝境。但马克思没有退缩 , 仍然潜心研究政治经济学 , 常年累月地研读政治经济文献 , 进行《资本论》的创作。马克思夫人曾经说 " 请您相信我 , 恐怕没有一本书是在比这更困难的条件下写成的 , 我大概可以就此写一部秘史 , 它将揭示出很多很多 , 多到无限的操心、忧虑和痛苦。 " 1857 年至 1858 年 5 月期间 , 马克思写出了第一部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即《资本论》的第一稿。在这个手稿中 , 马克思运用了一系列重要原理 , 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要点。1859 年 , 马克思利用这个手稿的有关章节写了《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的价值论。此后 , 他又写了《1861-1863 年经济学子稿》 , 即《资本论》的第二稿。这一手稿阐述了《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 , 也谈到了第二卷和第三卷的一些内容。其中很大篇幅是对剩余价值学说史的批判 , 这部分后来被编为《剩余价值理论》。1863 年 8 月到 1865 年底 , 马克思又写了第三部手稿 , 即《资本论》的第三稿。1867 年 9 月 14 日 , {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了。 马克思还积极投身实际斗争。 1864 年 9 月 28 日 , 马克思应邀出席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大

马克思主义标准答案

1.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要理论来源有哪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p15 马克思主义的来源主要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十九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因为这些理论都凝聚着自十九世纪上半年为止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正如列宁指出的:“马克思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的三种思潮---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法国所有革命学说相联系的法国社会主义---的继承者和天才的完成者。”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吸取了先驱者们所取得科学成就,更重要的是解决了由他们提出而没的解决的问题。完全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合乎逻辑的和必然发展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在1841年以前曾经接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从1841年下半年起转向L.A.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他们吸取G.W.F.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而摈弃其唯心主义,吸取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而摈弃其形而上学和社会历史问题上的唯心观点,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同时批判地继承法国资产阶级历史学家J.-N.-A.梯叶里、F.-A.-M.米涅等人的阶级斗争思想,创立了历史唯物主 2.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要标志是什么??(P19)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并指明了实现这一伟大学说的基本道路和策略思想,同时《共产党宣言》科学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3.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社会条件是什么??(p51) 第一,社会历史条件趋于成熟。在历史上,唯心主义是以生产规模狭小、生产增长速度缓慢、社会关系相对稳定为社会历史条件的。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扩大,生产的加速增长,人们之间社会联系的日益广泛和密切,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也就挖掉了唯心史观的社会历史根源,为唯物史观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 第二,思想理论条件逐渐具备。马克思之前许多学者对社会历史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给人类思想理论宝库增加了可贵的材料,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可靠的基础。马克思正是以此为基础,批判的运用他们提供的丰富的思想理论材料,从而为发现社会生活的规律性,正确解决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三,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实践的展开和深入,是一个决定性的条件。随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唯物史观的产生提供了阶级的和实践的基础。 4. 科学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中的基石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P55) 科学实践观在这一变革中的基石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科学实践观揭示了作为主体的人之实践本质与实践之人的本质的统一。马克思超越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设定的主体的抽象性和超现实性,赋予主体以“实践存在物”、“能动的自然存在物”的本质,并揭示了作为主体的人之实践本质与实践人之人的本质的统一。在马克思看来,主体既不是康德、黑格尔和费希特等人所设定的精神、理性和作为唯一的“我”,也不是费尔巴哈所归结的“感性的存在”、“自然的存在物”,而是活生生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社会历史中行动的人”,而这正是“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 (二)科学实践观说明,实践是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分裂和统一的现实基础。就人与世界的关系而言,一方面,实践是人与自然分裂和统一的现实基础。劳动实践创造了人,并成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从而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分裂和矛盾。然而,劳动实践又在不断再创出对象的同时创造了人自身,从而促成了人与自然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另一方面,实践就是人与社会分裂和统一的现实基础,否认人与社会之间的抽象对立并不意味着不承认人与社会之间的现实矛盾,而这种现实矛盾与现实的发展动力,它推动社会的人与人的社会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也是主体与客体分裂和统一的现实基础,主体与客体作为实践结构和认识结构的两极,不是预先给定的,而是在实践中生存和创造、建构和重构的,人与自然界本来是浑然一体的,正是由于以生产劳动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活动才使人从周围环境的原本统一中分化出来,提升成为现实的、自为的主体,与此相对应,自然物也就成了现实的客体,实践还是思维存在分裂和统一的现实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解决思维与存在之间的矛盾,实现二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科学实践观阐明,应当用人的内在价值尺度来总体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只有按照这种充分体现

马克思主义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我们的马克思基本理论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 但就是我们在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就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就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就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就是在您不知向左拐还就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您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就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您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您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就是不就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您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瞧,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瞧,关键就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大学毕业生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就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就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瞧作就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就是把它瞧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就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您的才华与能力恰恰就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就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瞧,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就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瞧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就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就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可正就是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正确面对她们,承认“矛盾”的积极作用,既然“问题”在所难免,为什么我们不把这瞧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机会哪?反正我对电脑硬件的知识的了解,都就是从解决家里电脑的问题学来的。 在与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样难免出现一些矛盾,我们也不要千方百计掩饰或一次次的仅仅通过自己的让步来避免矛盾的激化。我们应该明白,这些矛盾可能会反而促使我们彼此加深了解,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关系,“不打不相识”不!实际上矛盾的发展只有三种结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一种新的对立统一关系产生。所以我们既不能一再的谦让,也不要拼个您死我活,而就是不卑不亢的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

(重磅马哲公开课)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重磅马哲公开课)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 展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思想基础。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尽管诞生在一个半世纪之前,但由于它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理论,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1937年夏,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应抗日军政大学之邀,亲自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为此撰写了《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在撰写这个提纲的过程中,诞生了《实践论》和《矛盾论》等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哲学著作。 中央党校从1933年创办至今,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直是干部培训的基本课程。我在兼任中央党校校长期间,多次强调党校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主要课程。2009年5月13日,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我引用了陈云同志的一段话,他说:“学习理论,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因此,首先要学哲学,学习正确观察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果对辩证唯物主义一窍不通,就总是要犯错误。”我还建议大家读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著作,掌握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艰辛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科学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果断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都是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果。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些重大历史性课题,也都是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果。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现在,我们依然要推动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要推动全党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学习的目的,就是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发表了重要演说,题目是《整顿党的作风》。他指出,要号召我们的同志学会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真研究中国的历史,研究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对每一问题要根据详细的材料加以具体的分析,然后引出理论性的结论来。他还强调:我们“不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当成死的教条。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你能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念 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2,联系具有普遍性,○3,联系具有多样性。 3,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1,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3,科学实验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1,辩证法: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2,形而上学:机械的孤立静止的格列僵化的。 5,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6,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7,质变和量变的区别: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9,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0,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 11,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3,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4,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1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3,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14,货币的智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15,货币转换为资本的前提: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成了资本。 16,可变资本与不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不可变资本。 1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劳动时间的组成部分: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18,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马克思介绍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社会学家、革命家,社会学三巨头之一,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其最大的愿望是对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当下学术界认为马克思最为重要的是实践哲学,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历史唯物观也需要在实践中得到证实。 通过长期的观察使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国家认识深刻,其作用在于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积累了巨大财富基础,即物质基础,而对于在生产中对于工人分工后的人的单向度生存表示反对,与其认为人需要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社会发展愿景背道而驰。 1、出生 马克思于1818年公历5月5日生于德意志联邦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现属于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他的祖父洛宾·列维(Rabbin Marc Levy)是一名犹太人律法学家,他的父亲是希尔舍·卡尔·马克思,同荷兰裔犹太女子罕丽·普列斯堡(Henriette Presborck)结婚,生育多名子女,但从一确定继承人的文件中发现,只有卡尔·马克思和三个女儿索非亚、爱米尔、路易莎存活。 2、求学生涯 1830年10月,马克思进入特里尔中学,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18岁后转学到柏林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大部分的学习焦点却摆在哲学和历史上。 1840年,普鲁士新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即位,迫害自由主义民主人士,要求所有出版物都必须通过严格审查,大学失去学术自由,新国王任命的柏林大学教授F.W.von Shelling 将会审查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但马克思博士论文里哲学高过神学的立场不可能被反黑格尔的教授所接受,所以马克思将博士论文改寄给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大公国的耶拿大学(Jena)审查博士资格。 1841年马克思以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区别》申请学位,并因得到委员会一致认可,未进一步答辩而顺利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毕业后担任《莱茵报》主编,遇到了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颇为有名的“林木盗窃问题”。 事情是这样的:19世纪初,工业革命席卷德国,推动了该国容克地主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加剧了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赤贫化,饥饿驱使贫民到地主的森林里捡拾枯枝、采摘野果,一些人甚至破坏地主的猎场和牧场,虽然有1826年《普鲁士刑法典》对擅自砍伐和盗窃树木行为的严厉处罚,但上述事件仍有增无减,而许多人这样做竟然是为了被送进拘留所领一份监狱口粮,正是饥饿和无家可归才迫使人们违反林木管理条例。 1836年,在普鲁士因此而受到刑事处罚的有15万人,占全部刑事案件的77%,面对这种相当严峻的社会形势,普鲁士统治者不是从社会制度层面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反而出台了一个更严厉的法案,将人们在森林里捡拾枯枝、采摘野果和其他一些仅仅违反林木管理条例的行为也升格为“盗窃犯罪”,给予刑事处罚。

大学生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大学生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生存和发展的理论基础,而大学生是党未来的接班人。大学生如何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将直接影响党和国家的根基。所以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努力学习并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 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首先应该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性质。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顺应时代产生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的思想宝库。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理论指导,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概括,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规划。它以实事求是的品质和通过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作为指导思想,力图尽可能科学地去认识世界,以达到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社会理想。 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其实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了解唯物论与唯心论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掌握正确的认识世界本原的方法。 然而任何思想体系都不是尽善尽美的,都有其不足之处。所以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既要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根本思想的绝对正确,又要努力去发现它的不足并尽力去完善它。而且,学习马克思主义还要求大学生是自觉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要尊重实践和客观规律的作用,做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要端正态度,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态度,要致力于成为一名坚实的真正

的马克思主义者,并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即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实践。大学生要在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的前提下,运用对立统一的根本规律辩证地认识一切事物,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辩证法去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去发现事物间矛盾的统一和对立,从矛盾中发掘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并在规律性的可能空间内发挥人的作用。 在学习和生活中,大学生应辩证地分析事物发生的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及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增强自身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熟练运用矛盾分析法找出各事物内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灵活解决学习上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综上,大学生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去发掘世界的本原,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改善世界环境,为整个人类社会谋福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