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并购双龙案例分析

上汽并购双龙案例分析
上汽并购双龙案例分析

上汽并购双龙分析

一、案例始末: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简称“上汽集团”,是中国四大汽车集团之一,主要从事乘用车、商用车和汽车零部件的生产、销售、开发、投资及相关的汽车服务贸易和金融业务。过加强与德国大众、美国通用等全球著名汽车公司的战略合作,形成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上汽通用五菱、上海申沃等系列产品;推进自主品牌建设,相继推出了荣威品牌和750产品,逐步形成了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共同发展的格局。上汽集团除直接经营管理汽车零部件、服务贸易等业务外,其核心的整车业务已注入持股83.83%的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汽车”),目前上海汽车已成为国内A股市场规模最大的汽车公司。

双龙汽车起家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经营不善,到1999年自有资本滑到负613亿韩元,双龙汽车公司债权团便探讨向海外出售股权,以便收回其投入的资金。

2003年下半年,双龙汽车公司债权团邀请包括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和雪铁龙汽车公司、中国上海汽车集团公司以及印度塔塔的海外企业前来投标。2004年7月上海汽车公司被债权团选中,上汽集团以5亿美元正式收购双龙汽车48.92%股权。2005年1月27日,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完成韩国双龙汽车公司的股权交割手续,获得双龙汽车5 1.33%的股份,正式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2008年,随着国际油价的飞涨,双龙以生产SUV和大型车为主的弊病显现出来。2008年上半年,受韩国国内柴油价格高出汽油价格的影响,韩国政府取消了对柴油车的补贴,使得主要产品为柴油车的双龙汽车在韩国.国内市场销量出现大幅下滑。截至08年第三季度,双龙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2009年1月5日,上汽紧急调拨4500万美元注入双龙,用于支付员工工资,上汽提出援助条件是双龙公司要从生产一线裁员2000人,但工会坚持不裁员使得上汽无法接受,其2亿美元的救济性资金援助也暂时搁浅。救不救双龙,一时间让上汽陷入两难境地。2009

年1月9日,上海汽车向韩国首尔法庭申请双龙破产保护,以应对销量下滑和债务攀升的局面。2009年2月6日,韩国法院宣布双龙汽车进入破产重组程序。上汽集团失去了对双龙的控制权。

二、失利因素分析:

1. 对双龙价值的错误估计。

上汽集团原本希望通过控股双龙汽车获得其品牌知名度和制造技术,以找到通往全球市场的捷径。市场也预期上汽在中国的低成本优势与双龙品牌、技术相结合将发挥较好的协同效应,提高双龙汽车的效率。

双龙公司生产管理水平、技术装备、研发能力不比上汽强多少。如果没有奔驰的技术支持,尤其在柴油动力方面的技术和配件提供,双龙根本不可能有生存能力。从2004年底上汽收购韩国双龙之后,双龙4年来的发展一直不被看好。拥有7100多人的双龙汽车年产量一直徘徊在9万-15万辆,远远低于其他韩国汽车厂商;平均一辆车的人工费用占总费用的20%以上,而竞争对手的这一比例仅为10%左右。此外,双龙还存在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在2008年原油价格飙升导致大型高档车辆销售滑坡后,缺乏可替代的中低档产品。所以,其实从上汽收购双龙的第一天起,就伴随着双龙汽车工会的矛盾潜藏、双龙大排量SUV市场需求趋缓、产品结构单一等诸多问题,随着金融危机的加深,双龙公司内部一些一直存在的根本性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加上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最终使双龙公司走向了破产的边缘,而上汽公司作为双龙的大股东,也损失惨重。

2.上汽对技术和管理的驾驭能力有待加强。

上汽在接手双龙之前,双龙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是内部管理和市场定位,而不仅仅是缺钱,因此亟需要上汽强力介入,但上汽没有这么做,没有去触及造成双龙危机最根本的原因。双龙在国际市场上确立地位,受惠于与奔驰的合作,能活下去则依靠立足于国内市场。上汽完成并购后,在重新打造高级轿车和越野车的定位上一直表现不强势,显得没有作为。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如果要通过对外投资的方式进行扩张,应该意识到品牌的收购需要原公司极强

的实力,这个实力不仅仅指资金实力,更加指对技术和对管理的驾驭能力。

在跨国并购中,管理能力是对并购方的另一大挑战。,尽管上汽是国内一流的汽车企业,在市场化方面也走在前列。但是过去几十年,上汽集团在整车企业管理方面,主要还是依靠合资公司的外资方,真正独立的经营管理经验积累有限。

3. 金融危机的影响。

在双龙取得盈利的2007年,除了在韩国国内市场的增长外,海外市场的增长是支撑双龙实现盈利的重要一环。2007年上半年双龙共销售汽车69755辆,比上年同期增长13.2%;其中,韩国国内销量同比增长4.7%,海外市场出口量增长21%。而在金融危机对全球汽车市场带来沉重打击的背景下,大多数企业的出口市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双龙,这一影响就更大一些。另外,金融危机对经济更深层次的影响是使人们的消费预期产生了变化,人们的消费习惯或原定的消费计划都可能因此而改变,对未来经济形势的不乐观,会使人们推迟或取消购车计划,这也从市场需求方面影响了众多汽车企业的销售情况,当然也包括双龙在内。虽然金融危机对双龙汽车产生了严重影响,但双龙本身内部的问题是其走到今天这一步的根本原因,即使没有金融危机,双龙依然有走向这一步的趋势,只不过在金融危机的催化作用下加速了这一过程。

在这次金融危机席卷之下双龙现金流几近枯竭,已经到了发不出员工薪酬的境地。为了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上汽与双龙管理层一起提出了减员增效、收缩战线的方案,却遭到了双龙工会的反对。由于工会成员担心取消新车推出计划将直接影响到职工收入,2008年12月17日,双龙工会成员在平泽工厂,以外泄核心技术为由,扣留了中方的管理人员。最终双龙汽车公司不得不放弃整改方案,同时宣布,已无力支付原定于当月24日发放的韩国工厂全体员工的月薪,并且停止招聘,暂停员工福利,以度过当前的经济危机。

4.企业盲目海外并购,忽视国内产业。

内部整合能力欠缺现实中的中国汽车业仍是一盘散沙,大大小小的汽车厂有好几十家,但同时拥有核心技术并上产能规模的却几乎为零。相关数据表明,销量比较好的车都是合资品牌,其所用发动机技术均用国外引进,更有汽车厂商直接将国外发动机买回来使用。即使是低层次的汽车喷漆技术,也大多采用国外的技术,国内本身的汽车喷洒技术在光泽保持上与国外比还有较大差异。在国内汽车产业良莠不齐的状况下,像上汽这样,即使海外并购暂时成功,但是由于内部整合能力欠缺,其对被并购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能力仍然不能掌控自如,轻者不能为我所用,重者可能会对我国的并购企业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严重损失。

5.忽视文化融合,导致矛盾逐步激化在上汽收购双龙后,双方的文化一直没有很好地融合。此前双龙董事会曾表示,由于销售量急剧减少,应该实行大规模的结构调整,但是为了员工的雇佣稳定,要求通过多方面的方案。比如,进行希望退职、轮休,今后两年减少工资以及冻结晋升、晋级、新招聘、暂停福利等方法大幅减少固定费用的支出,从而改善结构费用,并与工会充分协商。此举引发了双龙汽车工会的强烈反应。1月1 3日,双龙汽车工会成员借机围堵中国驻韩使馆,谴责该公司大股东上汽集团“窃取韩国汽车技术、违背当初投资协议”。随着双龙提出“回生”申请的消息传出,怪罪中国的声音也随即在韩国媒体上出现。由于工会组织十分强势,双龙汽车削减人员以降低生产成本的尝试在罢工威胁下屡屡宣告失败。据悉,双龙生产一辆汽车的人工费达到6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3万元),人力成本占车价的20%以上,是全球汽车业单车人工费平均水平的2倍。但即便如此,面对全球裁员的大势,上汽提出的裁员计划,韩国工会还是给予了强烈的反对回应。对此,上汽却强硬地回应称,各方应共同努力援救双龙,如果工会坚持罢工则表明其不积极救助双龙的姿态,双龙未来将葬送在工会手中。在跨国并购中有些障碍是不容易克服的,当地员工和社会舆论不服是可以理解的。上汽在与工会的斗争经验方面,有不成熟的地方。双龙的工会可能从心底一直保有反对收购的情绪,也一直存在着很强的博弈心理。因此,双龙内部从企业到员工无法形成统一的思想,内部问题尚未解决,企业发展自然遭遇瓶颈。数据显示,双龙汽车的生产效率远远低于国内外企业。在过去5年里,双龙汽车约7000名人力生产了9万至15万辆汽车。这远远低于21万名人力生产190万辆汽车的通用大宇。但在上汽要求机构调整提高生产效率,提出通过裁员降低成本的方案后,却遭到了双龙工会的强烈反对和抵制。在这种劳资矛盾的情况下,双龙的竞争力无法得到提升,在经历金融危机这种大风浪的时候自然要翻船。当打开韩国双龙汽车公司的英文网站浏览公司简介时,根本无法看到任何关于上汽的标识及文字描述,仿佛上汽这家掌控其5 1.3%股份的公司与双龙没有任何关系。

上汽并购双龙案例分析

上汽并购双龙分析 一、案例始末: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简称“上汽集团”,是中国四大汽车集团之一,主要从事乘用车、商用车和汽车零部件的生产、销售、开发、投资及相关的汽车服务贸易和金融业务。过加强与德国大众、美国通用等全球著名汽车公司的战略合作,形成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上汽通用五菱、上海申沃等系列产品;推进自主品牌建设,相继推出了荣威品牌和750产品,逐步形成了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共同发展的格局。上汽集团除直接经营管理汽车零部件、服务贸易等业务外,其核心的整车业务已注入持股83.83%的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汽车”),目前上海汽车已成为国内A股市场规模最大的汽车公司。 双龙汽车起家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经营不善,到1999年自有资本滑到负613亿韩元,双龙汽车公司债权团便探讨向海外出售股权,以便收回其投入的资金。 2003年下半年,双龙汽车公司债权团邀请包括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和雪铁龙汽车公司、中国上海汽车集团公司以及印度塔塔的海外企业前来投标。2004年7月上海汽车公司被债权团选中,上汽集团以5亿美元正式收购双龙汽车48.92%股权。2005年1月27日,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完成韩国双龙汽车公司的股权交割手续,获得双龙汽车5 1.33%的股份,正式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2008年,随着国际油价的飞涨,双龙以生产SUV和大型车为主的弊病显现出来。2008年上半年,受韩国国内柴油价格高出汽油价格的影响,韩国政府取消了对柴油车的补贴,使得主要产品为柴油车的双龙汽车在韩国.国内市场销量出现大幅下滑。截至08年第三季度,双龙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2009年1月5日,上汽紧急调拨4500万美元注入双龙,用于支付员工工资,上汽提出援助条件是双龙公司要从生产一线裁员2000人,但工会坚持不裁员使得上汽无法接受,其2亿美元的救济性资金援助也暂时搁浅。救不救双龙,一时间让上汽陷入两难境地。2009 年1月9日,上海汽车向韩国首尔法庭申请双龙破产保护,以应对销量下滑和债务攀升的局面。2009年2月6日,韩国法院宣布双龙汽车进入破产重组程序。上汽集团失去了对双龙的控制权。 二、失利因素分析: 1. 对双龙价值的错误估计。 上汽集团原本希望通过控股双龙汽车获得其品牌知名度和制造技术,以找到通往全球市场的捷径。市场也预期上汽在中国的低成本优势与双龙品牌、技术相结合将发挥较好的协同效应,提高双龙汽车的效率。 双龙公司生产管理水平、技术装备、研发能力不比上汽强多少。如果没有奔驰的技术支持,尤其在柴油动力方面的技术和配件提供,双龙根本不可能有生存能力。从2004年底上汽收购韩国双龙之后,双龙4年来的发展一直不被看好。拥有7100多人的双龙汽车年产量一直徘徊在9万-15万辆,远远低于其他韩国汽车厂商;平均一辆车的人工费用占总费用的20%以上,而竞争对手的这一比例仅为10%左右。此外,双龙还存在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在2008年原油价格飙升导致大型高档车辆销售滑坡后,缺乏可替代的中低档产品。所以,其实从上汽收购双龙的第一天起,就伴随着双龙汽车工会的矛盾潜藏、双龙大排量SUV市场需求趋缓、产品结构单一等诸多问题,随着金融危机的加深,双龙公司内部一些一直存在的根本性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加上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最终使双龙公司走向了破产的边缘,而上汽公司作为双龙的大股东,也损失惨重。 2.上汽对技术和管理的驾驭能力有待加强。 上汽在接手双龙之前,双龙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是内部管理和市场定位,而不仅仅是缺钱,因此亟需要上汽强力介入,但上汽没有这么做,没有去触及造成双龙危机最根本的原因。双龙在国际市场上确立地位,受惠于与奔驰的合作,能活下去则依靠立足于国内市场。上汽完成并购后,在重新打造高级轿车和越野车的定位上一直表现不强势,显得没有作为。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如果要通过对外投资的方式进行扩张,应该意识到品牌的收购需要原公司极强

2021年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毕业论文目录 欧阳光明(2021.03.07)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1) 1.企业并购概述 (2) 1.1企业并购的定义 (3) 1.2企业并购的类型 (3) 1.3企业并购的目的和功能 (4) 2.并购案例的介绍 (4) 2.1案例背景 (4) 2.2并购各方概况 (5) 2.2.1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 (5) 2.2.2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6) 3.并购动因分析 (7) 4.并购过程及结果 (9) 5.并购对双方的影响 (10) 5.1并购对上汽的影响 (11) 5.2并购对南汽的影响 (11) 6.并购的启示与思考 (12) 6.1发挥“双品牌”优势 (12)

6.2资源的整合 (12) 6.3政府的支持作用 (13) 6.3并购模式的创新 (13) 结束语 (14)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4)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Analysis on Merger Case of Enterprises 学生:金煜 指导老师:刘进梅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购事件将层出不穷。当这些企业在经济市场上进行并购时,很多问题就随之而来了。从并购的历史数据来看,成功的企业并购并未如人们所期望的那么多,有的企业甚至因不成功的并购而陷入了困境。并购充满风险,这一点已经为人们所认识。并购研究既是目前并购实践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丰富和完善现有并购理论的客观需求。为了企业的发展前途,企业并购应该引起人们的相当注意。本文就此问题选取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旨在给企业并购与整合以有益的启示。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China's economic,theevents about merger will be more and more.There are many problems when merger in the market of economy .From the historical data,the success of merger was not expect as much,even more some of them fell into difficult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毕业论文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1) 1.企业并购概述 (2) 1.1企业并购的定义 (3) 1.2企业并购的类型 (3) 1.3企业并购的目的和功能 (4) 2.并购案例的介绍 (4) 2.1案例背景 (4) 2.2并购各方概况 (5) 2.2.1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 (5) 2.2.2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6) 3.并购动因分析 (7) 4.并购过程及结果 (9) 5.并购对双方的影响 (10) 5.1并购对上汽的影响 (11) 5.2并购对南汽的影响 (11) 6.并购的启示与思考 (12) 6.1发挥“双品牌”优势 (12) 6.2资源的整合 (12) 6.3政府的支持作用 (13)

6.3并购模式的创新 (13) 结束语 (14)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4)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Analysis on Merger Case of Enterprises 学生:金煜 指导老师:刘进梅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购事件将层出不穷。当这些企业在经济市场上进行并购时,很多问题就随之而来了。从并购的历史数据来看,成功的企业并购并未如人们所期望的那么多,有的企业甚至因不成功的并购而陷入了困境。并购充满风险,这一点已经为人们所认识。并购研究既是目前并购实践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丰富和完善现有并购理论的客观需求。为了企业的发展前途,企业并购应该引起人们的相当注意。本文就此问题选取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旨在给企业并购与整合以有益的启示。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the events about merger will be more and more.There are many problems when merger in the market of economy . From the historical data, the success of merger was not expect as much, even more some of them fell into difficult because of unsuccessful merger.Merger which is full of risk has been realized.Mergers research is not only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present merger practice,but also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enriching and improving the existing theory. For the future of the development,the merger should be cause people's considerable attention.This paper select a case about the issue,in order to give merger and combine some useful inspire. 关键词:企业并购整合启示与思考 Key words:Enterprise Merger Combine Inspire and think 前言 全球经济的发展刺激并购市场不断扩大,通过并购整合与行业重组,企业可以占有更多的市场资源,从而创造更大的市场价值。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并购的一个主要战场。由于中国并购市场在规则管制方面进行的改进,中国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已经逐渐习惯了采用并购策略,将并购看成是扩展业务、增加

上汽集团企业整体上市案例分析

1、引言 1.1选题的背景 中国股票市场自1990年上证所和深交所的建立为标志,至今也不过20多年的历史,却已经走完发达国家200多年走的路。但是我国股市刚设立的时候,由于规模较小,难以承载大公司上市所带来的压力,并且为解决企业脱困问题,大多数企业都不满足整体上市的条件,因此,目前,我国的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通过将自己的一部分优质资产剥离出来,再通过发行一定数量的流通股实现上市的,即分拆上市。但是,分拆上市存在着许多弊端及诟病:第一,母公司把上市公司当成圈钱的工具,上市公司的资产或剩余利润被母公司通过控股权转移到自己的口袋,这使得上市公司无法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公司的运作也很难达到规范化。第二,大股东、存续企业与上市公司之间存在大量的关联交易。第三,产业链的分割可能会造成机构重叠、人员交叉,同业竞争,不利于生产经营的统筹规划和统一布局,降低了上市公司的运作效率。第四,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可由母公司帮助处理。上市公司将富余人员分流,把包袱甩给母公司,在会计处理上制造虚假的财务业绩。因此,在我国,分拆上市成为了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企业的整体上市是对于分拆上市而言的。为解决分拆上市的弊端,整体上市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整体上市的优点在于有利于消除上市公司与母公司间的关联交易、违规担保和资金挪用等市场瘤疾,另外,也有利于中小企业和刚起步企业的做大做强,以促进企业发挥集团的产品优势、产业优势与管理优势,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与交易费用。但在企业整体上市的过程中还存在的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比如,企业大规模的整体上市将加重证券市场的扩容压力,同时,大股东也往往利用企业的整体上市来圈钱等种种隐患。本文以上汽集团为例,浅谈企业的整体上市对其关联交易的影响,提出在企业整体上市后,企业应该如何处理关联交易,大小股东之间利益冲突等问题的措施。 1.2选题的意义 通过借鉴国际经验和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对我国上市公司分拆上市的弊端进行分析,深入了解整体上市后产生的影响,提出如何结合中国国情,使企业实现整体上市,从而减少关联交易。自证券市场成立出现以来,国家对企业上市都相当重视,而整体上市对公司的业绩、股东权益以及关联交易、挪用资金方面的影响也是极大的,本文通过对上汽集团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企业整体上市后对关联交易的影响,同时也预期提出关于企业整体上市中关联交易的应对措施及相关建议。. 2、企业整体上市对关联交易影响的研究文献综述 简单地说,关联交易是指在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发生的交易,关联交易与普通交易之间的重大区别在于前者是发生在具有特定关联关系的当事人之间的交易。由此可见,关联交易的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它是在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发生的交易行为;二是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所进行的是交易行为,而不是管理或其他行为。关联交易与同业竞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同业竞争表现为利益相反的关系,而关联交易主体之间不不一定是利益相反的关系,很多情况下是利益共同。但是,同业竞争与关联交易相比,持续的时间较长,潜在的影响人们往往难以客观去评价。此外,法律也对关联交易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其目的在于从外部管制关联企业内部具有消极作用的内部活动与安排的生产关系,以此来保护从属公司、债权人以及子公司少数股东的利益。 对于关联交易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一方面,关联交易会对公司的业绩造成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公司的整体上市能够抑制关联交易,从而减少其带来的许多不利影响。对此,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比如国外的学者Bertrand等人(2002)、Cheung等人(2001)利用实证研

汽车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汽车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姓名: 学号:

一、并购背景 1、韩国双龙汽车公司简介 双龙公司创办于1954年1月,之初主要生产重型商务车和特殊用途车辆。在1975年5月,双龙公司股票正式上市.自1983年接收东亚(DONG-A)汽车公司后,双龙迅速崛起,成为最可靠的专业四轮驱动运动型多用途车的制造商。双龙集团在兼并了东亚公司后,改名为双龙汽车。 从1988年到2001年间,双龙公司经历了成功的技术转让案例,又进军高级汽车领域,又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双龙公司因负债危机不得不大量出售资产,如双龙商用车生产设备以6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上海汇众汽车有限公司。明年双龙的轻型商务用车MB100(ISTANA)将在汇众汽车公司生产,车标也将换用汇众的标志。 双龙目前在海外已经和92个独立的经销商签订了销售代理合同,代理商的分布有12家在西欧,8家在东欧,25家在中东和非洲,19家在拉丁美洲,还有28家亚太地区代理(包括5家中国地区总代理)。另外,双龙还拥有9个KD组装厂,1个在中东,5个在亚太地区。 2、上汽集团简介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上汽集团”)是中国三大汽车集团之一,2003年上汽集团以合并销售收入117亿美元成功跻身世界500强行列,整车销量达78.2万辆,其中主导产品轿车销量达到59.7万辆,提前两年达到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上海汽

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上汽集团将逐步发展成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业务领域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为上海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3、并购原因分析 一是通过区域性兼并,尝试构筑全球经营体系;二是双龙的SUV 以及柴油发动机与上汽的产品体系有较强的互补性,重组后,可以发挥双方在产品设计、开发、零部件采购和营销网络的协同效益,提升核心竞争力。 双龙汽车公司具有技术和研发的优势,上汽集团拥有资金和市场的优势。上汽集团收购双龙汽车公司部分股权,是中韩两国企业实行优势互补、资源互补的举动。双龙汽车希望通过同外国商业伙伴建立战略同盟关系来进入国外市场,并借此获得一笔资本投资来达到升级现有产品、开发新品的目的。考虑到中国汽车市场的需求结构同韩国差别较小,且中国消费者的购买潜力极大,双龙便将目光锁定在了中国的企业。 上汽集团开此先河,首先可以迅速提升技术,加快实现自主品牌汽车生产的步伐,其次可以利用双龙品牌开始尝试开拓国际市场。 二、并购过程、并购方式、并购结果 汽集团将获得双龙汽车48.92%的股权,并将保留双龙现有的管理层和员工,以及在韩国的工厂。上汽集团还承诺今后几年将对双龙投资不少于10亿美元,以扩展产品线。而双龙汽车也会把一些核心技术如发动机制造技术等转让给上汽集团。在上汽并购双龙的过程

吉利、上汽海外并购案例分析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并购案例分析 郑墩 12125173 一、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 我认为以下几点是这次并购案例的成功原因: (1)并购战略与目的明确。吉利拥有明确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并能依据自己的战略规划目标制定合理的战略举措,尤其是制定通过并购手段来获取跨越式发展的路径。 (2)确定并购目标,等待并购良机。吉利持续观察、等待合适的并购时机,在时机的选择上吉利避免在沃尔沃所处大环境非常好的时候进行并购,而选择金融危机的时候进行并购是十分明智的。 (3)选择了专业并购团队。在法律、财务、并购、公关、行业运作等方面,吉利选择了国际化的并购专业合作团队做尽职调查、并购要约制定、政府公关、并购谈判等工作,加强对细节的关注,避免引起公众、政府及工会的对立情绪,尤其关注竞争对手特别是潜在竞争对手,避免被打个措手不及。 (4)后期整合得力。并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海外资源来充实企业的关键竞争要素。没有强有力的整合方案,并购将拖累母公司的发展。而吉利正是对并购后的运营方案有着详尽的计划,才获得了福特的青睐。 (5)具备利用重大项目进行资本运作的能力。吉利通过并购使其股票增值200多亿港币,未来沃尔沃如果实现赢利,吉利将很有可能再将其作为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从而实现实业与资本市场的双重收益。 吉利成功签订并购沃尔沃协议给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有很多启示,要成功完成海外并购,至少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一要有足够的国际经验。国际化经营经验越丰富的企业,采取海外并购后的经营绩效越好.而目前,大多数中国企业仍普遍处于“走出去”的起步阶段,综合国际经验还不充分。在生疏的环境实施海外并购时,由于对当地制度法规、经营惯例、社会意识等缺乏了解而遭遇多种挫折。

汽车行业间的并购案例解析

汽车行业间的并购案例解析 中国与外国汽车行业间的并购案例 一、上汽收购双龙: 1、这次合作,堪称近三十年来汽车界最失败的一次。 2、收购失败的原因:主要源于文化差异,尤其是全球金融海啸的不可抗力。在并购时机选择、自身管理、团队实力、危机处理能力方面尚有欠缺。 3、2004年底,上汽斥资约5亿美元,收购了经营状况岌岌可危的韩国双龙汽车48.92%的股权;次年,通过证券市场交易,增持双龙股份至51.33%,成为绝对控股的大股东。 收购时间:2004年10月 收购金额:5亿美元 收购资产:双龙汽车48.9%的股权 现状:在合资的几年里,上汽入股双龙时达成的技术转让协议并没有得到切实执行,上汽被迫决定停止继续注资、听任双龙汽车破产重组时,反倒落了个“窃取韩国汽车技术、违背当初投资协议”的罪名。去年,双龙汽车宣告破产,上海汽车为此付出近20亿元学费。 教训:失败源于文化差异,韩国工会、自己的技术问题、境外资本运作和管理问题。其体验值得借鉴:宁可高价收购技术、设备,也不要低价并购工厂。 (一)企业概况 1、背景资料:韩国双龙汽车公司历史 双龙公司创办于1954年1月,之初主要生产重型商务车和特殊用途车辆。在1975年5月,双龙公司股票正式上市.自1983年接收东亚(DONG-A)汽车公司后,双龙迅速崛起,成为最可靠的专业四轮驱动运动型多用途车的制造商。双龙集团在兼并了东亚公司后,改名为双龙汽车。 1988年,双龙推出SUV型KorandoFamily,其对本土消费者引起了极大的震动。1991年双龙与奔驰公司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合作范围涉及汽油/柴油发动机技术转让和共同开发轻型商务车等方面。其合作在韩国也被称为短期内实现技术转让最成功的案例。 1993年双龙推出MUSSO系列四轮驱动越野车,成为韩国四轮驱动越野车的代表。 同年,双龙公司看好韩国高级轿车市场(当时韩国人均收入超过1万美元),公司举债10亿美元进军高级轿车领域,引进德国奔驰轿车制造技术,生产双龙豪华运动轿车。1994年,双龙就在ChongWon(昌原)发动机厂生产奔驰发动机。同年,推出新概念轻型商务车“ISTANA”,马来语意为“飞驰的宫殿”。双龙又随后于1996年推出NewKorando。双龙公司的顶级轿车主席(CHAIRMAN)于1997年推出,双龙开始进入高档车市场。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使韩元贬值近一半,到期债务共计17兆亿韩元(约合13.5亿美元),使双龙资金链发生断裂。为偿还债务,双龙汽车不得不大量出售资产,如双龙商用车生产设备以6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上海汇众汽车有限公司。明年双龙的轻型商务用车MB100(ISTANA)将在汇众汽车公司生产,车标也将换用汇众的标志。 2001年,双龙汽车销售量达到12.6万辆,同比增长8%,但其债务已达到30兆亿韩元(约合23亿美元),而双龙的资产仅有20兆亿韩元(约合15.3亿美元)。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2001年双龙豪华SUV型“雷斯特”(REXTON)全面登场,2002年雷斯特的销量是822台。同年双龙又在本土首次推出了SUT运动休闲卡车“MUSSOSPORTS”。2003年11月份,历时两年开发完成的双龙新款“主席”在深圳登陆,开始了在内地的销售。

上海汽车集团与韩国双龙并购失败案例雷诺日产联盟成功案例

上海汽车集团与韩国双龙并购失败案例分析 一. 案例介绍 2004年10月28日,韩国双龙汽车公司平泽工厂厂区同时升起了中韩两国国旗和公司旗,标志着这家有着50年历史的企业的主要董东变更。当天,中国第一大汽车公司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与韩国双龙汽车公司债权团在汉城签署了双龙汽车公司部分股权买卖协议。这起拖了一年的企业并购案以上汽集团以5900亿韩元(约合41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成功收购双龙汽车公司48.9%的股权而告结。次年,上汽通过证券市场交易,增持双龙股份至51.33%,成为绝对控股的大股东。 并购方:上海汽车集团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是中国三大汽车集团之一,主要从事乘用车、商用车和汽车零部件的生产、销售、开发、投资及相关的汽车服务贸易和金融业务,旗下有上海通用、上海大众、新南汽等分公司,以及荣威、名爵等汽车品牌。其乘用车产销量在中国市场连续保持第一,在美国、欧洲、香港和口本设有四家海外公司。 上汽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有它明显的软肋。自1980年开始合资谈判以来,培养自主研发和建设自主品牌的压力就一直困扰着上汽。上汽集团与大众、通用合资后,基本就丧失了自己的研发能力。从2002年到2004年,上汽已经投入40亿元用于自主研发,但至今未看到市场成果。而原来准备购买德国大众桑塔纳轿车技术平台,以此为基础自主研发新车的打算,也在2004年初因遭到了大众这位合作伙伴的拒绝而泡汤。无奈之下,上汽开始走向海外,希望通过技术购买、技术合作或者并购来获得自主研发能力,打造自主品牌,开拓国际市场。2003年销售整车78.2万辆,其中主导产品轿车59.7万辆,合并销售收入972.9亿元,折合117.2亿美元,首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名。 被并购方:韩国双龙汽车公司 韩国双龙汽车公司是韩国第四大汽车制造企业,以生产销售越野车与高档房车为主。公司前身为创立于1954年的东亚汽车公司,1986年10月并入双龙集团,1988年3月更名为双龙汽车公司。

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

兜兜转转,吉利终于收购了沃尔沃了。 3月28日晚9时,吉利收购沃尔沃事件已经尘埃落定,吉利收购沃尔沃100%股权。围绕收购划不划算,能不能、该不该,沃尔沃为何选择吉利、选择中国,吉利的实力等等热点话题引发的长时间的猜测和争论现在也可以暂时划上一个句号。 现在,业界和消费者关注更多的是,吉利怎么去实现“沃尔沃为我所用”、怎么用沃尔沃的技术去提升自主汽车在本土市场的竞争力?吉利将给沃尔沃这样一个高端品牌带来怎样的变革,沃尔沃能否在保持高品质的同时卖出“亲民价”? 两年内让沃尔沃盈利?不容易! 沃尔沃轿车销售额在过去数年来一直下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更让沃尔沃轿车出现巨额亏损,成为福特的巨大包袱。去年,沃尔沃轿车在全球销售约33.5万辆,同比下降10.6%。 李书福认为,沃尔沃之所以陷入亏损,主要是受金融危机影响,销量大幅下滑,产能放空,以及采购成本过高。因此,沃尔沃扭亏的关键是,吉利将充分调动发挥瑞典现有管理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制定新的奖励考核机制。在巩固稳定现有欧美成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降低成本、拓宽产品线。李书福预计,可以在两年内让沃尔沃扭亏为盈。 目前,VOLVO的产品线还很窄,大部分都是小众车型。而面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收购不仅仅是简单的品牌传承,而应该适应中国消费者对沃尔沃品牌的期望。吉利必须深刻理解沃尔沃的品牌内涵,在保证国产沃尔沃品质的基础上,真正的融入中国元素,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可。 100%技术转让?困难仍不可低估! 此次,100%股权收购沃尔沃,吉利有望通过获取沃尔沃的相关技术,改变中国消费者对国产车“技术含量不高,不够安全”的印象,从而提升品牌价值。业内专家认为,沃尔沃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在安全技术方面有独到的创造,吉利今后要利用沃尔沃形成自己的全球战略,发挥沃尔沃的孵化器功能,“养鸡取卵”。 但是,技术转让也不是个简单的问题,从以往经验来看,跨国并购中先进技术的转让往往存在不确定性,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东道国政府、被收购企业及其利益相关方可能针对技术转让、转移定价等设置一系列苛刻的限制条款,并在日后的经营中严密监督,困难仍不可低估。 经验缺乏,市场复杂沃尔沃怎么“管”? 吉利虽然在国际化经营方面有过一些成功,但毕竟没有运营一家跨国汽车企业的经验。 业内专家认为,并购后,沃尔沃总部仍在瑞典,研发团队、生产团队很多都在海外市场,这就需要吉利汽车的战略布局具有全球视野,同时更要考虑布局对吉利汽车原有品牌生产的促进作用。 成功收购并不意味着可以成功驾驭。未来如何将吉利和沃尔沃两个级别相差甚远的品牌进行融合,如何利用吉利在中国的销售网络经营沃尔沃,如何借助沃尔沃在全球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帮助吉利进行海外扩张,将是决定这18亿美元花得值不值的关键。

上汽集团股权加现金收购南汽集团

上汽集团股权加现金收购南汽集团 2007年12月26日上海汽车(SH.600104)公告,称其控股股东上汽集团以20.95亿元现金和上海汽车3.2亿股股份的代价收购南汽集团控股股东---跃进集团旗下的全部汽车业务,交易总金额超过为100亿元。 一、相关背景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简称"上汽集团")是中国三大汽车集团之一,主要从事乘用车、商用车和汽车零部件的生产、销售、开发、投资及相关的汽车服务贸易和金融业务。上汽集团2006年整车销售超过134万辆,其中乘用车销售91.5万辆,商用车销售42.9万辆,位居全国汽车大集团销量第一位。2006年,上汽集团以143.65亿美元的销售收入,进入《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排名。 南汽集团现有资产总额120亿元,目前拥有四个整车生产公司,即南汽跃进、南京菲亚特、南京依维柯、南汽新雅途,生产跃进、依维柯、菲亚特、新雅途四大品牌系列400多个品种汽车,年综合生产能力20万辆。 二、并购动因 迅速发展中国汽车产业的道路可能有很多种,但核心问题都是必须掌握研发技术。而中国企业也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第一,通过中国企业的自身摸索和积累过程太过漫长;第二,通过若干年合资探索,却逐渐有中国汽车企业有变成跨国汽车集团在中国的装配车间趋势,虽然结论过于极端且不能完全概括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真实状况,但'引进来'效果不明显的结果却是不争得事实;第三,在以上的尝试后,在国际巨头和国内市场的双重挤压下,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去'就更加显得值得一试,通过收购先进的欧美汽车企业获得技术、品牌和管理经验等核心能力就成为迅速拉近中国汽车与国际汽车差距的可行办法。 在这种心态与背景下,2004年12月在英国老牌汽车制造商罗孚(ROVER)破产前,上汽以6700万英镑购入罗孚75、25两款车型知识产权(上汽基于罗孚的车型荣威已上市);而随后2005年7月罗孚破产后,南汽以5300万英镑收购了MG品牌罗孚和ZT、ZR、TF三个车型以及发动机生产分部(南汽基于罗孚的车型名爵已上市),而罗孚品牌则落入了美国福特手中。 上汽和南汽将英国老牌汽车制造商罗孚一分为二后,都觎觊对方得到的东西。南汽拥有MG品牌,上汽具有雄厚资金实力。而业界的都在猜测:双方的合并或许是一条双赢之路。 三、收购过程 (一)一波三折的合作进程

上汽收购南汽

上汽收购南汽案例分析 109041D 12009041157 孙艺伟一、收购的背景 2004年,上汽南汽同时对英国老牌车企MG罗孚收购,双方成为竞争对手,而结果则都没有达到圆满,上汽买到了罗孚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而南汽则拿到了罗孚的生产线,于是双方都借助罗孚,打出了自己的“自主品牌”并形成激烈竞争之势,上汽推出了荣威,而南汽推出了血统相似的“名爵”。2007年以来,这一同门PK一度成为车市热点。 收购前,上汽集团已经拥有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上汽通用五菱、韩国双龙、荣威等几大乘用车板块及重庆红岩等重卡资产,而南汽则拥有南京菲亚特、南汽名爵和南京依维柯等三个整车生产公司,并生产跃进牌轻型卡车,年综合产能为20万辆。上汽十分清楚,在南汽的资产中,南京菲亚特不但长年亏损,而且产品与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存在冲突,因而巧妙而坚决地没有让菲亚特的乘用车产品与此次收购一起进入上汽集团,而菲亚特最终同意退出在南京菲亚特的股权。然而,上汽对菲亚特的态度又并非是100%的拒绝,而是将其定位为自己在商用车领域重要的合作伙伴。 上汽、南汽分别在罗孚的平台上推出了上汽荣威和南汽名爵两款自主品牌产品。这两款车同出一源,两家企业在营销中同样强调其英伦风格,可以说是处处针锋相对,内耗趋势明显。从而显得此次上汽对南汽的收购实为大势所趋,减少竞争,实现双赢。 二、上汽、南汽集团的基本情况 上汽集团是中国三大汽车集团之一,主要从事乘用车、商用车和汽车零部件的生产、销售、开发、投资及相关的汽车服务贸易和金融业务。上汽集团2006年整车销售超过134万辆,其中乘用车销售91.5万辆,商用车销售42.9万辆,位居全国汽车大集团销量第一位。2006年,上汽集团以143.65亿美元的销售收入,进入《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排名。 南汽集团现有资产总额120亿元,目前拥有四个整车生产公司,即南汽跃进、南京菲亚特、南京依维柯、南汽新雅途,生产跃进、依维柯、菲亚特、新雅途四大品牌系列400多个品种汽车,年综合生产能力20万辆。

上汽收购双龙失败

上汽收购双龙1 侯强、刘志霞 摘要:本案例描述了上海汽车、韩国双龙汽车的简况与发展历程、并购行为的客观背景和交易历程及结果点,旨在通过案例分析掌握跨国并购、尽职调查、并购整合的相关理论知识。 关键词:跨国并购、协同效应、尽职调查 案例正文 一、引言 2004年10月28日,上汽以5亿美元的价格高调收购了韩国双龙48.92%的股权。上汽借此巩固了其世界500强地位。这是国内车企第一次以控股方身份兼并国外龙头汽车公司。这一汽车业最大的海外并购事件,被看作是中国汽车业跨国经营的标志性事件。根据双方协议,上汽将保留和改善双龙现有的设备,引进技术,并在未来对双龙进行必要的投资。上汽将帮助双龙拓展其在韩国的业务,还将帮助双龙汽车拓展中国和其他海外市场。当时看来,上汽与双龙达到了一种双赢的跨国经营的局面。然而,我们过早地对“上汽双龙配”下了乐观的必定成功的结论,摆在我们面前看似祝贺成功的玫瑰与红葡萄酒并不是那么美好——玫瑰上的长刺尤在,红葡萄中混有苦涩的威士忌。 二、公司简介 1.双龙汽车公司简介 双龙汽车公司(SSANG YONG Motor Company)附属韩国双龙集团,是以制造四轮驱动汽车为主,并生产大型客车、特种车、汽车发动机及零配件的著名汽车制造企业。 其前身为创立于1954年的东亚汽车公司,1986年10月并入双龙集团,1988年3月更名为双龙汽车公司。以犀牛牌四轮驱动吉普车和克兰多牌家用型吉普车为代表的双龙汽车,已出口到欧洲、亚洲、中南美洲及非洲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双龙汽车从专门生产四轮驱动越野车和特种车起家,后与德国奔驰汽车公司合资,引进先进技术,发展成为综合性的汽车制造企业。 双龙公司 (SSANG YONG Motor Company) 创办于1954年1月,之初主要生1根据新浪网、腾讯网、慧聪网和中国经营报等资料整理。

上汽并购双龙案例分析 4523字 投稿:崔氇毡

上汽并购双龙案例分析 4523字投稿:崔氇氈上汽并购双龙案例分析 4523字投稿: 崔氇氈 上汽并购双龙分析 一、案例始末: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简称“上汽集团”,是中国四大汽车集团之一,主要从事乘用车、商用车和汽车零部件的生产、销售、开发、投资及相关的汽车服务贸易和金融业务。过加强与德国大众、美国通用等全球著名汽车公司的战略合作,形成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上汽通用五菱、上海申沃等系列产品;推进自主品牌建设,相继推出了荣威品牌和750产品,逐步形成了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共同发展的格局。上汽集团除直接经营管理汽车零部件、服务贸易等业务外,其核心的整车业务已注入持股83.83%的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汽车”),目前上海汽车已成为国内A股市场规模最大的汽车公司。 双龙汽车起家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经营不善,到1999 年自有资本滑到负613亿韩元,双龙汽车公司债权团便探讨向海外出售股权,以便收回其投入的资金。 2003年下半年,双龙汽车公司债权团邀请包括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和雪铁龙汽车公司、中国上海汽车集团公司以及印度塔塔的海外企业前来投标。2004年7月上海汽车公司被债权团选中,上汽集团以5亿美元正式收购双龙汽车48.92%股权。2005年1月27日,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完成韩国双龙汽车公司的股权交割手续,获得双龙汽车5 1(33,的股份,正式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2008年,随着国际油价的飞涨,双龙以生产SUV和大型车为主的弊病显现出来。2008年上半年,受韩国国内柴油价格高出汽油价格的影响,韩国政府取消了

对柴油车的补贴,使得主要产品为柴油车的双龙汽车在韩国.国内市场销量出现大幅下滑。截至08年第三季度,双龙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2009年1月5日,上汽紧急调拨4500万美元注入双龙,用于支付员工工资, 上汽提出援助条件是双龙公司要从生产一线裁员2000人,但工会坚持不裁员使得上汽无法接受,其2亿美元的救济性资金援助也暂时搁浅。救不救双龙,一时间让上汽陷入两难境地。2009年1月9日,上海汽车向韩 国首尔法庭申请双龙破产保护,以应对销量下滑和债务攀升的局面。2009年2月6日,韩国法院宣布双龙汽车进入破产重组程序。上汽集团失去了对双龙的控制权。 二、失利因素分析: 1. 对双龙价值的错误估计。 上汽集团原本希望通过控股双龙汽车获得其品牌知名度和制造技术,以找到通往全球市场的捷径。市场也预期上汽在中国的低成本优势与双龙品牌、技术相结合将发挥较好的协同效应,提高双龙汽车的效率。 双龙公司生产管理水平、技术装备、研发能力不比上汽强多少。如果没有奔驰的技术支持,尤其在柴油动力方面的技术和配件提供,双龙根本不可能有生存能力。从2004年底上汽收购韩国双龙之后,双龙4年来的发展一直不被看好。拥有7100多人的双龙汽车年产量一直徘徊在9万-15万辆,远远低于其他韩国汽车厂商;平均一辆车的人工费用占总费用的20%以上,而竞争对手的这一比例仅为10%左右。此外, 双龙还存在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在2008年原油价格飙升导致大型高档车辆 销售滑坡后,缺乏可替代的中低档产品。所以,其实从上汽收购双龙的第一天起,就伴随着双龙汽车工会的矛盾潜藏、双龙大排量SUV市场需求趋缓、产品结构单一等诸多问题,随着金融危机的加深,双龙公司内部一些一直存在的根本性问题逐渐

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案例研究

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经验与教训 2007-12-25 21:59 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经验与教训 姓名:田永秋学号:2005xxx 班级: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2006MBA Key words: SAIC, Ssangyong Motor, Chinese enterprises, overseas aquisition 关键字:上汽集团双龙汽车中国企业海外并购 Abstract Thanks to the robust and sustainable growth of China’s economy, more and more Chinese enterprises are turning their eyes to the targeted companies in overseas market for possible merger and acquisition. This has become an ignorable trend. This paper is served to analyze the detailed process of SAIC’s acquisition over Korean Ssangyong Motor and summarize the lesions and experience acquired from the case. It also provides suggestion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that are or will be on the way to acquire businesses overseas enterprises. Only by taking these suggestion can Chinese enterprises walk in a smooth way to get businesses overseas.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中国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海外并购的队伍中来,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趋势。本文通过对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案例过程的分析,总结出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过程中应该吸取的经验和教训,为正在和即将要跨洋出海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建议。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整体上仍处于幼稚期,只有不断学习总结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尝试,中国企业才能在海外并购的道路上越走越顺。 Content 目录 上汽收购双龙案例分析------------------1 经验与教训---------------------------5 建议--------------------------------7 一.案例陈述 1.上汽集团介绍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简称“上汽集团”)成立于上个世纪60年代,是中国三大汽车集团之一,主要从事乘用车、商用车和汽车零部件的生产、销售、开发、投资及相关的汽车服务贸易和金融业务。上汽集团2006年整车销售超过134万辆,其中乘用车销售91.5

上汽与南汽合并分析:基于产业价值链控制力视角

上汽与南汽合并分析:基于产业价值链控制力视角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汽车行业逐步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一些国内重点汽车企业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近期,上汽与南汽的合并成为热门话题。本文力图运用有关产业价值链的相关理论,从上汽与南汽合并的行业背景入手,通过阐述两家在各价值链环节的基本情况,进一步分析合并企业产业价值链控制力的情况,通过与同行业类似企业(一汽)控制力的异同点,进而对其合并后对汽车行业发展的影响做出趋势预测及对此行业的未来展望。 关键词:整合;产业价值链;控制力 从上汽与南汽最初争相购买罗孚汽车资产闹得势同水火,到上汽集团总裁胡茂元在去年上海车展上发出明确希望两家联合的信号,再到政府和国资委推动这两家地方大型国有企业顺利合并,上汽和南汽终于冰释前嫌,渴望实现双赢。2007年12月26日,上汽集团和南汽的合作终于尘埃落定。按照全面合作协议,南汽业务全面融入到上汽旗下,其中,整车和紧密零部件业务注入上海汽车(上市公司);其他零部件和服务贸易资产进入“东华公司”,该公司由上汽集团和跃进集团合资成立,上汽拥有75%股权,跃进拥有25%股权。同时,跃进获得上海汽车20.95亿元人民币,并取得上海汽车3.2亿股股份,占上海汽车总股本约4.88%。由此,两家拉开了合作序幕。 一、引言 通过对中国几大汽车集团发展历史的回顾,发现其得失的关键在于在合作过程中是否把握了产业主导权和持续增长的盈利能力。我们认为,品牌主导、产品创新能力和配套服务是汽车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对于合资品牌我们关心的是中方企业的话语权;对于自主品牌,我们更多关注企业的创新能力。一个企业要赢得和维持竞争,有时不仅取决于其内部价值链,而且还取决于在一个更大的价值系统(即产业价值链)中,一个企业的价值链同其供应商、销售商以及顾客价值链之间的联接。基于价值链的视角,两企业在各环节的冲突与和谐中逐步走到一起。 价值链理论概念是由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Porter)于1985年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以后此概念广为流行。波特在分析公司行为和竞争优势的时候,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相互分离的活动的集合。这些活动分布于从供应商的原材料获取到最终产品消费时的服务之间的每一个环节,这些环节相互关联影响,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这一链条就称之为价值链。企业价值链并非孤立存在,

财务管理案例分析

上海集团并购案例分析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购事件将层出不穷。当这些企业在经济市场上进行并购时,很多问题就随之而来了。从并购的历史数据来看,成功的企业并购并未如人们所期望的那么多,有的企业甚至因不成功的并购而陷入了困境。并购充满风险,这一点已经为人们所认识。并购研究既是目前并购实践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丰富和完善现有并购理论的客观需求。为了企业的发展前途,企业并购应该引起人们的相当注意。本文就此问题选取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旨在给企业并购与整合以有益的 关键字: 企业并购品牌全球经济一体化 一.问题的提出 全球经济的发展刺激并购市场不断扩大,通过并购整合与行业重组,企业可以占有更多的市场资源,从而创造更大的市场价值。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并购的一个主要战场。由于中国并购市场在规则管制方面进行的改进,中国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已经逐渐习惯了采用并购策略,将并购看成是扩展业务、增加市场份额的重要渠道等原因共同造就中国并购市场的喜人前景。在为企业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会存在一定的并购风险。浙江康贝恩并购浙江凤凰的失败、浙江肃伯尔公司并购武汉液压阀厂的失败、青岛啤酒整合扬州啤酒和西安汉斯啤酒的失败等,无不在提醒人们并

购应该谨慎并充分考虑到风险因素。 杰米逊(Jemison,1986)是第一个把并购结果与现实结果的整合过程联系起来的研究者,他明确提出并购的价值创造源自战略能力转移,并详细讨论了此过程中的一些阻碍因素和促进因素。他提出,并购的价值创造源自战略能力的转移,竞争优势是通过并购双方的不同组织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从整体看,国外学者对并购的研究是从多角度、多领域、多层次来进行研究,尤其是注意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国外研究的特点是证实性很强,例如、Max M Habeck、Philippe 等人的研究。目前并购后整合理论研究的现状在于,并购后整合没有一个理论化的体系。有些人,主要是咨询界人士如波士顿顾问公司亚太区总裁就认为,并购后整合主要是经验,这直接影响到整合理论化的体系。 我国很多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界人士从实践中获得经验或教训,已经充分注意到并购后整合的重要性,很多专家学者已经就这个问题在进行专门研究,国家也有进行这方面研究的相应课题立项,随着并购披露的案例增加,国内很多研究已经开始注重实证,并且开始把并购问题与企业核心能力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同步研究并购和并购的整合问题,改变了以前过分注重局部整合问题研究的现状,过分注重管理要素整合的研究现状,已经开始把并购和并购的整合作为一个系统问题进行研究。 并购问题的研究范畴既涉及一些基础性的理论问题,如并购是否能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