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不足经络不通脏腑功能衰弱是致病的根本原因

气血不足经络不通脏腑功能衰弱是致病的根本原因
气血不足经络不通脏腑功能衰弱是致病的根本原因

气血不足、经络不通、脏腑功能衰弱是致病的根本原因

中医经络学基本理论告诉我们,“气血足,百病除”。只

有气血充足,才更有利于全身经络的通畅,有了充足的气血和畅通的经络,人体的脏腑才能得到很好的濡养而使功能强健起来,气血、经络、脏腑三者实现了互相之间的动态平衡,才是人体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态。达到了这样一个健康状态的人,就有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强大的免疫体系,既能够及时清理内部的各种毒素,又足以抵御外来致病因子的侵袭。反之,如果一个人气血不足、经络不通、脏腑功能衰弱,就破坏了三者的动态平衡或者说造成了严重失衡,因此而形成内部环境的一团混乱和千疮百孔,这样的人可想而知,既没有力量及时清理内部的毒素,更缺乏抵御外来致病因子侵袭的能力,因而,也就成了致病的根本原因。1. 心包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心烦健忘胸翳闷口干;神经衰弱。2.三焦经常见症状:偏头痛头晕耳鸣上热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肤容易过敏;肌肉关节酸痛无力食欲不振。3.肺经不通的常见症状:怕风易汗咽干咳嗽;过

敏性鼻炎皮肤干燥容易过敏;动则气短胸翳面色皮肤无华。

4.大肠经不通的常见症状:牙痛,头痛,口干皮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喉炎。

5.脾经不通的常见症状:脘腹胀气吸收不良口淡;容易呕吐作闷容易倦怠

虚胖;头胀头脑不清湿重脚肿便溏;关节酸胀,糖尿病。6.胃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喉咙痛,胃痛,怕热,消化不良;倦怠膝关节酸痛便秘;口干舌燥,身体消瘦。7.心经不通的常见症状: 心烦,心惊心悸心闷心痛;短气,上气有压力感,忧郁易怒;口腔溃疡,口干口臭。8.小肠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小腹绕脐而痛,头顶痛;容易腹泻手脚寒凉;吸收不良虚肥;肩周炎。9.督脉不通的常见症状:虚寒怕冷,手足不温,疲劳乏力;颈椎痛,腰椎痛,痔疮便秘;阴阳失调。10.任脉不通的常见症状:怕热,汗多,阴阳失调,月经不调;男性阳痿,性冷淡消化不良,胸翳气喘。11.膀胱经不调的常见症状:恶风怕冷,颈项不舒,腰背肌肉胀痛;腰膝酸软,静脉曲,张尿频尿多;尿黄,前列腺肥大。12.肾经不通的常见症状:手足怕冷,口干舌燥,腰膝酸痛,咽喉炎;月经不调,性欲减退;前列腺肥大,足跟痛,尿频尿少尿黄。13.胆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口干口苦,偏头痛,容易惊悸;善叹息,便溏便秘,皮肤萎黄;消化不良,关节痛脂肪瘤;痰湿结节积聚。14.肝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口干口苦,情志抑郁胸胁胀痛;眩晕,血压不稳,易怒冲动;皮肤萎黄,易倦乏力,前列腺肥大;月经不调,乳房疾病。经络通百病消;经络不通百病生. 打通经络,一身轻松. 一、手厥阴心包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心烦健忘胸翳闷口干;神经衰弱。二、手少阳三焦经常见症状:

偏头痛头晕耳鸣上热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肤容易过敏;肌肉关节酸痛无力食欲不振。三、手太阴肺

经不通的常见症状: 怕风易出汗咽干咳嗽;过敏性鼻炎皮肤干燥容易过敏;动则气短胸翳面色皮肤无华。四、手阳明大肠经不通的常见症状:牙痛头痛,口干皮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喉炎。五、脾经不通的常见症状:脘腹胀气吸收不良口淡;容易呕吐作闷容易倦怠虚胖;头胀头脑不清,湿重脚肿,便溏;关节酸胀,糖尿病。六、足阳明胃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喉

咙痛胃痛,怕热,消化不良;倦怠膝关节酸痛便秘;唇干舌燥身体消瘦。七、手少阴心经不通的常见症状: 心烦心惊心悸心闷心痛;短气上气有压力感忧郁易怒;口腔溃疡,口干口臭。八、手太阳小肠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小腹绕脐而痛心翳闷头顶痛;容易腹泻手脚寒凉;吸

收不良虚肥;肩周炎。九、督脉不通的常见症状:虚寒怕冷手足不温疲劳乏力;颈椎痛腰椎痛痔疮便秘;阴阳失调。十、任脉不通的常见症状:怕热汗多阴阳失

调月经不调;阳痿性冷淡消化不良胸翳气喘。十一、足太阳膀胱经不调的常见症状:恶风怕冷颈项不舒腰背肌肉胀痛;腰膝酸软静脉曲张尿频尿多;尿黄前列腺肥大。十二、足少阴肾经不通的常见症状:手足怕冷口干舌燥腰膝酸痛咽喉炎;月经不调性欲减退;前列腺肥大足跟痛尿频尿

少尿黄。十三、足少阳胆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口干口苦偏头痛容易惊悸;善叹息便溏便秘皮肤萎黄;消化不良关节痛脂肪瘤;痰湿结节积聚。十四、足厥阴肝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口干口苦情志抑郁胸胁胀痛;眩晕血压不稳易怒冲动;皮肤萎黄易倦乏力前列腺肥大;月经不调乳房疾病小便黄。人们容易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其中最多的就是生活起居出了问题,从而引起气血不调、经络堵塞的症状出现。要改善你的健康状况,首先就要保证你的经络通畅,气血行的好,脸色自然好起来。

## 中医经络学家,指出手部按摩能够很好的调和人体气血。纵观人体的手部,可以发现人的手部居然是人体大经脉的出发点。所以,常常按摩手部,能够促进全身气血经络畅通。手掌上大鱼际被称为胸腔呼吸区,大小鱼际之间有防癌反射区,手心中央的劳宫穴为心包反射区。握上按摩器,通过挤压、摩擦,不仅能充分调动所有手部骨骼、关节,还能刺激手部穴位相关的病理反射区,使内脏不断受到良性刺激,逐渐强化其功能。由于其同时能增强末梢血管的舒缩能力,常常感到手部冰凉、麻木的人及老人非常适宜。

中医认为:

一、麻:表明气能过来,而血过不来。

二、木:麻得厉害了,就是木,是血和气都过不来了。

三、酸:表明经络是通的,但是气血不足。

四、胀:表明气很足,此类人是爱生气的体质,若体内的气出不去就估胀。

五、痛:单纯性的痛则是因为有血淤

六、痒:表明气和血正在过来,伤口愈合的时候都会发痒。但这与全身发痒不同.

客家医翁61年临床总结了解疼痛的部位,对分辨病变在何脏腑,何经络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参考意义。具体有:

1.头痛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的气血皆上注于头,所于无论外感时邪或脏腑内伤皆可引起头痛。

外感头痛,一般起病急,病程比较短,疼痛剧烈,属实证。分为:

(1)如果病人头痛连及颈,背,兼见恶风畏寒,且舌苔白,口不渴,喜裹头,则为风寒头痛。

(2)如果病人头胀痛,兼见发热恶风,面红,咽喉痛,口渴口干,舌苔黄,则属于风热头痛。

(1)如果病人头痛如裹,兼见肢体沉重或胃纳呆,舌苔白腻,属于风湿头痛,因外感风湿之邪所致。内伤头痛,一般起病较慢病程长,疼痛会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多属虚证。分为;

(1)如果病人头痛且眩晕,兼见心动不安,面色苍白,舌色淡,属于血虚头痛,因血虚脑府失养所致。

(2)如果病从头痛时发时止,劳作时更甚,兼见体倦无力,气短自汗,属气虚头痛,因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不利所致。

(3)如果病人头痛,伴随腰膝酸软,耳鸣,常有遗精或带下等,则属肾虚头痛,因肾虚精髓不足所致。

(4)如果病人头痛,兼见胸脘痞闷,纳呆恶心或呕吐痰液,舌苔白腻,此属痰浊头痛。因病人脾失健运,痰阻中焦,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所致。

(5)如果病人头痛而眩,兼见目胀畏光,心烦易怒,面红,口苦,胁痛,舌红等,则属肝阳上亢头痛。因为病人情志换调,肝气化火,风火上扰所致。

(6)如果病人头痛如针刺,痛有定处,反复发作,长久不愈,舌紫暗,属于瘀血头痛。一般为外伤或久入络,气滞血瘀,经络痹阻造成。

2.胸痛胸藏心肺,为清阳所聚之处,如果胸部气机闭塞,经脉不通可以引发胸痛。

(1)如果胸痛并有咳喘,以烧且面红耳赤,吐出的痰似铁锈,苔色黄,则属于肺热咳喘,是因为外感风热犯肺,肺气不

利所致。

(2)如果胸痛而叶腥臭脓痰,甚至叶脓血,伴随有发热,烦躁干渴,舌红苔黄,则肺痈胸痛,是因为热毒蕴肺,气滞血瘀,瘀血内聚结成痈。

(3)如果胸痛而干咳,出现咯血或痰中带血,午后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则属肺痨胸痛,是因为阴虚火旺,虚火损伤肺络所致。

(4)如果胸胀痛,时痛时停,病人急躁易怒,口苦,胃纳少,此属气滞胸痛,因为情志郁结,以致气机不畅而致。

(5)如果胸部刺痛,夜晚会加剧,心动不安,舌紫黑色,则属血瘀胸痛,多数由于胸部外伤或气郁日久,使气血运行不畅而致。

(6)如果胸闷胀痛,痛及肩背部,且有喘咳,叶痰量多,舌苔白腻,则属痰湿胸痛,是因为心阳不振,痰湿内蕴,气机不畅抽致。

(7)如果胸痛波及背部,遇冷环境时加剧,兼有气短,喘息,面色苍白,肢体寒冷舌苔白,此属寒凝胸痛,因为病人素体阳虚,寒邪入侵,财致气机闭阻,胸阳失宜所致。

(8)如果胸痛如针刺,面色表灰,四肢冰冷,冷汗淋漓,称为真心痛,是因为心阳不足,血瘀痰阻,导致血脉急速闭塞不通。

3。胁痛右胁为肝胆之居所,肝胆经络循环于两胁,所以肝胆及其经络病变,均可引起胁痛。

(1)如果胁痛脘胀,兼发热恶寒,黄疸,口苦纳呆,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则属肝胆湿热。因湿热侵袭肝胆,肝胆失于疏泄而致。

(2)如果胁胀痛,走窜不定,疼痛每因情志变动而变化,而且食少,嗳气,舌苔薄,此为肝气郁结。因情志不畅,肝失条达,气机郁结,肝络不通而致。

(3)如果胁灼痛,兼有面红目赤,烦燥口干,二便不畅,舌红苔黄,皮为肝火郁滞,为气郁化火所致。

(4)如果胁刺痛,夜间更甚,胁下有时可见瘀块,舌质紫黯色,属于瘀血内阻。因为气郁日久,气滞血瘀,亦会因跌打损伤,瘀血内停,经络痹阻而致。

(5)如果胁胀痛,咳则加剧,兼有咳嗽,气喘促,咳吐涎沫,舌苔白,属于悬饮。因为水饮停留胁间,脉络受阻,气机升降不利而致。

(6)如果胁肋隐隐作痛,长久不消,且口干咽干头晕目眩,心烦闷,舌红苔少,则属肝阴不足。因为肝阴不足,致使肝络失养而疼痛。

4.胃痛胃位于上腹中部剑突之下,主要受纳腐熟水谷,凡寒,热,虚,气滞,血瘀,食积等因素均可引发胃痛。

(1)如果胃脘灼热疼痛,兼口干喜冷饮,尿赤便秘,舌苔黄,属热盛胃痛。因为邪热蕴结于胃,气机郁滞而痛。

(2)如果胃痛剧烈,得热痛减,兼畏寒喜暖,不口渴,舌药品白,则属寒凝胃痛。因为寒性凝滞,寒邪损伤胃中阳气,胃脘拘紧,胃气阻滞而疼痛。

(3)如果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兼吞酸,叶吐酸后痛减,

大便恶臭不爽,舌苔厚腻,则属食积胃痛。因为食滞胃脘,胃失和降,气机不畅而痛。

(4)如果胃脘胀痛,连及两胁,有嗳气时则症状减轻,有怒气时则痛甚,舌苔薄白,此则为气滞疼痛。因为气郁不舒,肝气犯胃而致。

(5)如果胃脘胀痛,连及两胁,痛势较急,兼烦燥易怒,口苦口干,舌红,苔黄,为肝胃火热。因为气郁日久化火,气机阻滞而致

(6)如果胃脘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甚至出现黑便,吐紫黑血,舌质紫黯或有瘀斑,则属血瘀疼痛。因为瘀血内停,胃络痹阻而痛。

(7)如果胃脘隐隐作痛,缠绵不休,喜暖喜按,进食时症状减轻,兼体倦乏力,有时吐清水,纳少便溏,舌淡,此属脾胃虚寒。因脾胃阳虚生寒,胃失温煦所致。

(8)如果胃痛日久,缠绵难愈,胃脘隐隐作痛,口干咽干,口渴,饥不欲食,便秘,舌红少苔,则属胃阴不足。因为阴虚生热,虚热内扰所致。

5.腹痛腹痛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腹部内藏有脾,胃,肝,胆,大小肠,膀胱,子宫等脏腑,如有任何致病因素损伤这些脏腑及其相关的经脉,均可能引起腹部疼痛。如果腹痛时喜热恶凉,得热痛减者,多属寒证;腹部灼痛,痛而喜冷者,多属热证;腹痛暴发,痛势剧烈,拒按,得食痛增者,

多属实证;痛势较缓,喜按,得食痛减减者,多属虚证。

I,脐腹痛是指脐部周围疼痛,又称绕脐痛。

(1)如果脐腹突然疼痛,且痛势剧烈,无休止,得温稍减,兼出现肠鸣,大便泄泻,舌苔白,此属寒冷积滞证,多因寒邪侵袭脐腹,或过食生冷,损伤阳气,以致寒凝冷积,气机阻滞不通而痛。

(2)如果脐腹冷痛,缠绵不止,进轻时重,喜温喜按,兼见神疲倦怠,畏寒肢冷,大便溏泻,舌淡苔白,则属于脾肾虚寒证。因为脾肾阳虚,寒内生,寒凝气滞而致。

(3)如果腹痛绕脐,拒按,手足汗出,便秘,或泻下稀水,有恶臭,则属于胃热证。因为实热积滞聚结于肠胃,令腑气不通而痛。

(4)如果脐腹剧痛,有气胀感,情志不畅时会疼痛加剧,此为肠胃气滞证。多因为脾胃不调,气机升降失调,气滞于内,郁结不通而痛。

(5)如果脐腹剧痛,有时可见腹部积块突起,按之可移动,停止疼痛后无其它症状,兼面黄肌瘦,有时会吐清水,或睡觉时磨牙齿,此为虫积证,是因为蛔虫等内扰或阻塞肠道,气滞阻塞不通而引致疼痛。

II。小腹痛脐下正中部疼痛称为小腹痛。其原因多与膀胱,子宫和冲任经脉病变有关,临床常见于湿热侵袭膀胱,亦或瘀血,细砂阻塞膀胱,下焦蓄血以及妇女经,带胎,分

娩病变的证候中。

III,少腹痛脐下偏左或偏右的部位疼痛称为少腹痛,其发生多与大肠和肝经病变有关。临床常见有:

(1)如果少腹冷痛牵引到阴部,遇到寒冷时疼痛加剧,兼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者,因寒滞肝脉,经脉拘急收缩而致。

(2)如果腰部冷痛,且转侧不利,病人遇冷或阴雨天气加剧,舌苔白腻,属寒湿腰痛。因为寒湿袭腰,阻塞经络,气血不畅而致。

(3)如果病人腰脊酸软,喜按,卧下不可减轻症状,体力劳动时剧痛加重,反反复复,则属于肾虚腰痛。偏肾阳虚者,则伴有畏寒,少腹拘急等;偏肾阴虚者则伴有五心烦热等症状。

(4)如果病人腰痛,发病急骤,以前曾有外伤,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日轻夜重,拒按,为瘀血腹痛,为瘀血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5)如果病人腰痛,痛处伴有热感,同时肢节红肿,小便赤痛,舌苔黄腻等,则属湿热腰痛。因为湿热侵袭腰部,经脉不通所致。

7。四肢疼痛指的是四肢肌肉,关节,筋骨疼痛或酸软,其外因多为风寒湿邪侵袭,或湿热蕴结;内因为气血,肝肾亏虚,或有瘀血,痰浊阻塞等到。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病因:

(1)风寒湿热痹阻经络四肢疼痛因所受病邪的性质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如四肢关节游走窜痛者,称为行痹;四肢关节冷痛,痛处不移,痛势剧烈者,称为痛痹;四肢关节酸痛,痛处不移,或肌肤麻木者,称为着痹;关节出现红肿,灼热疼痛,并且小便赤浊,舌苔黄腻,称为热痹。

(2)痰瘀阻塞经络四肢疼痛日久不能痊愈,反复发作,关节肿大,疼痛且麻木,甚者骨胳僵硬弯曲,痛处不移,是因为经络气血被外邪壅滞,运行不利而引致血瘀痰浊。如果兼有关节红肿,发热者,为湿热挟瘀;如果兼有关节冷痛,遇寒而加剧者,为寒湿挟瘀,痰。

(3)肝肾亏虚病人筋骨松驰或有酸痛,腰膝酸软,或有足跟痛,运动时症状加剧,是因为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所致一分钟就能测出你的经络通不通。青筋诊法全集生活中常说的“青筋”就是人体皮下可以看见的静脉血管,专家认为,无论人体哪个部位的青筋异常暴鼓,都是人体痰、湿、疹、毒等积滞的反应。大家应学会如何观察,了解不适之处,及早就医。大家所能观察到的青筋的主要分布在面部、头、脚等部位。

青筋又静脉血管----通过指把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当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压力增高时,青筋常常在人体表面出现凸起,曲张,扭曲变色等反映状。为什么血液回留受阻呢?实际上就是体内积滞所致。各种淤血,痰湿,热毒,积滞等生理废

物不能排除体外,就会导致全身各个系统都会发生障碍,此时在脸部,腹部,脚部特别在手掌和手背的青筋就非常明显。所以青筋就是人体的积滞。如果血脉胆固醇,血脂,积滞过多,血粘过高则血液循环障碍,容易引起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等心脑血管疾病。

如果经脉有痰,湿,淤,热,毒,积滞堵塞,就会加剧炎症反映,不通则痛,使痛症加重。

如果在胃肠到内有废物,毒素,细菌,粘液,宿便发生积滞,则久积成毒,毒害人体,轻则形成各种黑斑,白斑,血痣,重则导致肿瘤,癌症。根据科学家尸体解刨的研究,发现癌症和衰老都是由于血淤,废物的积滞引起,所以积滞是百病之源。故《黄帝内经》讲;经脉者,决死生调虚实,不可以不通。

根据临床经验有以下症状者都可以考虑积滞的存在;

(1)大便难,颜色黑,粘稠大,大便时间长,用纸多。(2)胃纳差,食不甘,口干涩,舌苔厚。

(3)容易疲倦,容易感冒,反复感冒。

(4)气短乏力,精神不佳,头脑不清,失眠多梦。

(5)按摩,拔罐,拍打,刮痧容易出现的痧斑点块。(6)容易皮肤过敏,皮肤色素沉着,见老人斑,雀斑,黄褐斑,白斑,血痣等。

(7)食凉觉寒,食热觉热,虚不受补者。

(8)长期性的劳心劳力,工作紧张,精神抑郁。

(9)经常性自我感觉低热。

以上面几种症状为主的人,多数处于亚健康状态。以上九种症状越多,则说明体内积滞程度越深,多数处于疾病状态。甚则肿瘤发生,大病将至。

所以,人体身上出现的青筋,表明体内废物积滞过度,是体内废物痰湿淤热毒积滞的一种外在反映。俗话说;青筋过鼻梁,无事哭三场。身体内的废物积滞越多,青筋就越明显。一般几天不通便的人,青筋就特别明显,通过青筋的形态就可以观察出体内积滞的状态。一般随着青筋的形态,颜色变化,则表示体内废物积滞越严重,所谓久积成毒。如果青筋到达凸起,扭曲,紫黑时,往往表示体内积滞的废物越毒,甚至表示大病将至。所以,身体上任何部位出现青筋,都表示相应部位所代表的问题。

青筋的分布:

(一)手部青筋

小孩有积滞一般都在鼻梁上出现青筋,但是3岁以后往往就不在鼻梁上出现,而是在手上出现青筋。所以成人体内的代谢废物越多,手上青筋就越多。某部位出现青筋,表示相应内脏俯组织有积滞。

1.手背青筋

手背青筋提示腰背部有积滞,容易导致腰积劳损,疲劳

乏力,常见腰酸背痛,甚至出现肌肉紧张,硬结节。

2.手指青筋

小孩手指青筋,提示肠胃积滞消化不良。成人手指青筋,不但提示消化系统有问题,且还反映了头部血管微循环障碍,脑血管供血不足,头部不适,严重则头晕,头痛,中风。

3.手掌青筋

(1)大鱼际有青筋,往往提示腰腿痛和下肢风湿关节痛。

(2)腕部横纹线有青筋,往往提示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带下等。

(3)内关青筋,往往提示心脏方面疾病,如心肌劳损,心烦,心跳,心闷,失眠多梦等。

(4)内关青筋越靠近内关穴,则越早发生心脏方面的症状;内关青筋越凸起,扭曲,紫黑,则心脏疾病越严重。甚至预示着心脏将要发生大病。

(5)生命线附近有青筋,多见于肝胆功能代谢有问题,容易口苦口干,烦躁,胸闷,肝病等。

(6)虎口生命线起端有青筋,女士多见于月经前后乳房胀痛。

(7)食指指掌横纹有青筋,提示容易左侧肩周炎。小指指掌横纹有青筋,提示容易右侧肩周炎。

(8)拇指指掌关节横纹有青筋凸起,扭曲,提示心脏冠状动脉硬化。紫黑则冠心病发作。

(9)中指指掌关节横纹有青筋凸起,扭曲,紫黑,提示脑动脉硬化。

(10)手指青筋,甚至浅显到连手指节间都能见到。提

示肠胃有积滞宿便,其人多患有习惯性便秘或肿瘤,痔疮等。改变排便习惯后,青筋会逐渐浅淡,消失。

(11)手掌到处可见青筋,表示胃肠积滞,血脂高,血

粘稠,血压高,血液酸性高,含氧量低,血液容易凝聚积滞,则容易出现头晕,头痛,疲倦乏力,身体虚弱等。

(12)肩部青筋,容易发生肩周炎,而且特别难治。(二)头部青筋

1.当太阳穴青筋凸起时,往往提示头晕,头痛;当太阳穴青筋凸起,扭曲时,表示脑动脉硬化;紫黑时,则容易中风。

2.额头有青筋,提示长期劳心劳力,紧张,工作压力或心情压力大。

3.鼻梁有青筋,提示肠胃积滞,容易胃痛,腹胀,消化不良,大便不利;紫色时则情况更加严重。

4.眼袋青筋,俗话讲,脾虚眼袋大,肾虚眼袋黑。眼袋青筋,往往提示妇科疾病,月经不调,带下。

5.嘴角腮下有青筋,往往提示妇科疾病,带下湿重,疲倦乏力,腰漆酸软,下肢风湿。

6.舍下青筋凸起,相应于人心脏的冠状动脉,容易引起

心脏疾病,心肌劳损。如果青筋凸起,扭曲,紫暗,则容易发生冠心病。(三)胸腹部青筋

1.胸腹部青筋,多注意乳腺增生,经行乳房,胀痛,情志抑郁。

2.腹部青筋,俗话说;“青筋过肚”。这已经是比较严重的积滞;成人肝硬化腹水,肿瘤后期。腹部青筋往往是比较难治的疾病。(四)下肢青筋

1.漆部青筋提示漆关节肿大,风湿关节炎。

2.小腿有青筋静脉曲张严重者往往发生腰腿疾病,风湿关节痛。特别多见于久站的老师,久行的农民或喜欢走热时冲凉的人士。因为寒则入骨伤筋,这是许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够注意的问题,最后久积成疾,甚至影响高血压很难下降。总之,人体任何地方出现青筋,不但影样外表美观,更重要是提示身体废物积滞的反映。青筋即积滞的清除关键是平时要学会清肠排毒。清肠排毒与通便概念不同,很多人总以为天天大便都正常,忽略了清肠排毒。这就等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清除厕所,水壶里的垢,汽车要清积碳一样。清肠排毒和消除青筋的凸现,最好是平常就运用拍打和刮痧疗法。太阳穴青筋凸起,表示有脑动脉硬化、头痛、中风的迹象;

额头呈现青筋,表示可能患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

鼻梁青筋凸起,表示肠胃积滞、消化不良;

下颌出现青筋,表示患有风湿病或者下肢疾病;

手指背面的青筋呈黑色,表示有颈椎肥大症或者腰椎病;

手指关节处青筋凸起,表示胃肠功能欠佳,腹胀痛,口臭;拇指关节下呈现青筋凸起或扭曲,表示患有冠状动脉硬化、心肌劳损。观筋知病也要根据个人情况而定,有的男士本身血管就比较粗大;有的人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静脉血管也要比一般人明显;有的人喝酒、运动后血管会不同程度地凸起。因此,没必要看到青筋鼓起就紧张,而应在平时留心自己身体各部分的青筋情况,若发现与往常不同就该多加注意了。3、阵发性视力模糊。血液变稠了,流速减慢,血液不能充分营养视神经,或者视神经或视网膜暂时性缺血缺氧,看东西一阵阵模糊。如果中老年人出现上述血稠的症状,最好到医院做有关血液流变学检查,以便明确诊断。血稠需要治疗吗,根据病理学家们对血液黏稠度的形成以及变化规律的研究,发现血稠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进食、饮水、运动、机体代谢状况和外界环境、不同季节、时间与气候等。因此,一个人的血稠程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时高时低的动态变化之中。对于健康者来说,你大可放心,因为人体自身有较强的调节能力,来维持血液内环境的平衡和相对稳定,使你并不产生病态表现,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要注意,中老年人群出现了较明显的血稠的症状,特别是已经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的患者,

必须及时给予药物干预,药物都须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免出错。更简单的防止血稠或消除血稠的办法,这就是调整生活方式。调整生活方式具体可概括:多饮水,但饮水要讲科学,首先要掌握好时机,如清晨起床、三餐前1小时、晚间就寝前喝水200毫升。其次是选择稀释效果好的水:理想的稀释水是20℃~25℃的白开水或者淡茶水,其张力、

密度等都接近血液与组织细胞,值得提倡。多吃具有稀释血液功能的食物如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有黑木耳、洋葱、柿子椒、香菇及草莓、菠萝、柠檬等水果具有降脂作用的食物还有香芹、胡萝卜、魔芋、山楂、紫菜、海带、玉米、芝麻等。多食大豆,可降低血中胆固醇,使血稠得以改善。少吃动物内脏、三餐宜清淡一些,以素为主,粗细粮搭配。下面是血稠的注意事项黄煌教授:毛某,男,51岁。2004年11月底因左腿肿痛确诊为左下肢静脉血栓,血栓长度20cm,曾在当地住院治疗。医生欲手术去栓,患

者畏惧手术,但用静脉抗栓治疗无效。希望服用中药试试。2005年5月21日开始服用如下汤方:桂枝10克、肉桂5克、茯苓15克、桃仁12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怀牛膝30克、丹参12克、石斛20克、红花10克。服用两月,复查B超下肢静脉血栓已消失。

静脉血栓绝大多部分发生在下肢,而且多为左下肢,

患肢肿胀、增粗、疼痛,发病迅速。其并发症肺梗塞的发病

率和死亡率高,据说,美国每年约有50000至200000人死于肺梗塞。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长期卧床、外科手术后、肾病、静脉插管、心肌梗死、恶性肿瘤、吸烟、口服避孕药、粗暴按摩、肥胖、高龄等均可成为诱发因素。本病的治疗,现代医学主要采取抬高患肢,自患肢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及小剂量溶栓剂,上述治疗持续3天后症状仍不缓解并加重者,可考虑行介入治疗。中药治疗一般也使用活血化瘀药。

从中医的角度看,患者的瘀血不仅是指下肢血管的血栓,而有其特有的诊断着眼点。首先,患者很一位体格壮实的中年男子,面色暗红,腹部肌肉比较紧张;第二,左下肢肿胀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第三,既往有痔疮,近日频发。痔疮也是瘀血在下的指征。以上三条,符合瘀血在下的判断。

本案使用的配方由经方桂枝茯苓丸和经验方四味健步汤组成。桂枝茯苓丸是经典的活血化瘀方,有关论述可参见前案。我重点说说本人的经验方四味健步汤。该方由芍药、怀牛膝、丹参、石斛组成。主要用来治疗下肢疼痛为特征的瘀血性疾病,其作用部位以血管为主。许多糖尿病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静脉血栓形成等经常有应用的机会。本方中的这些药物,大多是古代用于治疗腰腿痛或步履乏力的药物。芍药是经方芍药甘草汤的主要药物,

脖子是第二个大脑颈部健康影响经络气血

脖子是第二个大脑颈部健康影响经络气血,告诉你脖子酸痛怎么办(转 载) 导语:长时间的工作、生活的不规律,让健康问题越来越多,脖子酸痛就 是其中一个,脖子被称为 “第二个大脑 ”,可见它有多么重要。爱美网与你分享 生活保健知识,告诉脖子痛的原因,并为你支招,让你摆脱脖子酸痛的困扰, 快来学习吧!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 请别忽略你的脖子。脖子虽只占全身短短一截,却可称得上是 “第二个大 脑” 因为颈椎左右各有两条颈动脉与脊椎动脉供给脑部血液,而颈椎保护着脊 也是大脑中枢神经的延伸。 脖子更负责支撑、控制头部运动的重责大任,有强劲、灵活的颈椎与肌 才能在运动中漂亮、完美的出击。 从中医的观点来看,颈部健康也影响着经络气血的通畅。人体的督脉、膀 胱经、小肠经、胆经以及三焦经等 5 条重要的经络都从后颈及肩部通过,当经 络无法通畅,其所主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尤其是督脉,负责将气送到全身的 脏腑器官,若不通畅,脏腑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脖子如此重要,但是对待脖子的方式却都错误。大多数人站立时习惯像乌 龟一样驼着背并把脖子往前伸,虽然感觉很放松,实际上是让颈椎受到更大的 拉力。最不增加颈部负担的方式就是抬头收下巴,让头部重心落在身体正中 心。 上班族用电脑时间过长导致颈椎疼痛,造成针灸门诊中络绎不绝。医生解 正常的颈椎是有曲度的,低头或前倾太久,都会把颈椎曲度拉直而造成疼 而外围的肌肉也会因紧绷而僵硬。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 手麻、头痛可能是脖子受伤了 除了姿势不良、外伤与颈椎退化,也会连带引发颈部附近像是肩膀、上臂 与肩胛骨等的酸痛。像是斜躺看电视、长时间低头、久坐前倾或压力过大时都 可能引起。因为颈部向上承接头部,并向下连接肩膀、上臂以及整个后背,颈 椎一旦被拉扯,周边的肌肉 髓, 肉, 释, 痛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是人体内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脏腑组织器官和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气、血、津液与脏腑、经络学说相结合,共同构成人体生理功能的理论基础。第四节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气、血、津液三者虽然各有特点,但它们在功能活动方面,是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又是互相制约的。它们之间密切而又复杂的关系,常反映在生理、病理、辨证论治等各个方面。 一、气与血的关系 气与血的生成,均来源于水谷精微和肾中的精气,都有赖于肺、脾、肾等脏的功能活动,二者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的主要功能是温煦、推动;气属阳;“气为血之帅”。 血的主要功能是营养、滋润;血属阴;“血为气之母”。 所以《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一)、气为血之帅,是指血在其生成及运行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气。 气能生血①血液的主要成分营气和津液,都是来自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物质。由 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再由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再由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血液,均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气盛则化生血的功能自强,气虚则化生血的功能自弱。故在治疗血虚病症时,应配伍补气药。 气能行血②血属阴主静,气属阳主动,血液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如有赖于A心气的推动,B肺气的敷布,C肝气的疏泄。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 如果气虚推动无力或气滞流通不畅,常可引起血行不利,甚至导致瘀血阻滞。行气或补气、行气、降气B活血化瘀药,还常配以A故在治疗瘀血时,不但要用.之品,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气能摄血③ 血液能在血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主要是依赖气的固摄功能。如果气虚不足以统摄血液,常可导致各种出血,称为“气不摄血”。 临床上治疗因气虚导致的出血病症,常配伍补气药。血液之所以能正常循行于脉管之中而不致溢出脉外,是依靠气对血的统摄作用。对于气虚引起的出血,治疗

一天当中各时段的经络气血运行时间表

一天当中各时段的经络气血运行时间表十二时,代计时单位。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一时辰相当于二小时,子时相当于晚上11时至次日1时,丑时相当于1-3时,其余依次类推。此外,又把子时称为夜半或午夜、子夜;丑时称鸡鸣;寅时称平旦;卯时称日出;辰时称食时;巳时称隅中;午时称日中;未时称日昳;申时称晡时或日晡所;酉时称日入;戌时称黄昏;亥时称人定;人正常活动有一定的规律,也就是所谓的生理时钟。而人体有12条经络,依顺序为胆、肝、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经等,气血会依时间游走各经络,这些经 络如果出问题会导至气血循环不顺畅,引发身体各病症。子时(午夜11点~ 1点)子时是气血进入胆经最旺的时刻,是身体进入休养及修复的开始。胆的生理功能是内脏胆汁,帮助食物的消化代谢,胆经的盛衰对于事情的判断能力、临场的应变,有重大的影响。如果胆经出问题,就容易出现头晕目眩、耳鸣不聪、皮肤粗糙、胸胁疼痛、失眠多梦、胆怯易惊、忧愁易思、神智痴呆等的症状或黄疸性造成肝炎、胆石症、胆囊炎、神经官能症等。 丑时(凌晨1点~3点)丑时是肝经气血最旺的时刻。肝脏能贮藏、分配和调节全身的血液、及疏导全身功能活动,使气血调和,另外和眼睛也有关系。如果肝经出问题就会有两胁肋胀痛、胸闷不舒、胃口不佳、口苦想吐、腹胀腹痛、黑斑、眼袋、黑眼圈、头晕目眩等症状甚至因肝气郁结导致的精神官能症、慢性肝炎、 胆囊炎等。寅时(凌晨3点~5点)寅时气血是肺经的时辰,是气血由阴转而阳的关键时辰,应注意肺经的保养及身体及空气温度的调节。如果有问题就会出 现发热怕寒、鼻塞流涕、头痛、气喘胸闷或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等。卯时(早晨5点~7点)卯时是大肠经气血流注于此的时刻,如果能于此时正常排便对身体是有帮助的。大肠运送排泄废物,如果饮食失调、误食不净食物,或

人体经络走向和小时气血运行

人体经络走向和小时气血运行 人体内脏分为五脏属阴:心、肝、脾、肺、肾。 六腑属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人体分三阴、三阳十二经络走向。 1. 手三阴,手三阳,手三阴从胸部走向手部,手三阳从手部向头部。 2. 足三阴,足三阳,足三阴从足部走向胸部,足三阳从头部走向足部。 3. 手三阴经络走向,手三阳经络走向,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4. 手三阳经络走向,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5. 足三阴经络走向,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6. 足三阳经络走向,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24小时气血在经络中的运行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 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 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 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已脾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酝肾注,戊时包络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 位。 23:00-经络胆经,身体准备休息,继续恢复细胞工作。 24:00-是身体生理的最低潮,胆经流向肝脏的阶段。 01: 00-经络走到肝经,不易熬夜,对疼痛较敏感,舌中厚黄。 02:00-除肝脏以外,大部分器官工作缓慢,是肝经走到肺经阶段。 03:00-经络走肺经,生命力弱,全身休息,肌肉全身放松血压低,呼吸脉搏次数低。 04:00-血压更低,胸部供血量最小,全身器官工作节奏慢,听觉敏锐,肺到大肠阶段。 05:00-经络走肠经,此时全身精神饱满。 06:00-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大肠兴奋,走到胃经阶段。 07:00-经络走胃经,吃五谷杂粮,不易吃荤菜,荷尔蒙肾上腺分泌高潮,体温血液循环加快,免疫力加强。 08:00-肝脏内的毒素会排出,不宜饮酒,以免增强肝脏负担,胃到脾经。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作用 《灵枢·经脉》指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里概括说明了经络系统在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方面的重要性。其所以能决定人的生和死,是因其具有联系人体内外,起着运行血气的基本作用;处理百病,是因其有抗御病邪、反映症候的作用;调整虚实,是因其具有传导感应,起补虚泻实的作用。下面分四点作进一步说明。 1.?联系内外,网络全身? 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节、皮肉筋骨等器官和组织,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互相联系,使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相互联系、有机配合主要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作用来实现。 经络系统以头身的四海为总纲,以十二经脉为主体,分散为三百六十五络遍布于全身,纵横交错、出表入里、通达上下,将人体各部位紧密地联系起来。其具体联系通路有以下特点: 十二经脉和十二经别,着重人体的体表与脏腑,以及脏腑之间的联系; 十二经脉和十五络脉,着重体表与体表,以及体表与脏腑之间的联系; 十二经脉通过奇经八脉,加强经与经之间的联系; 十二经脉的标本、气街和四海,加强人体前后腹背和头身上下的分段联系。 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经络系统在正常情况下起着运行气血、协调全身阴阳的作用。《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经脉运行血气首先依靠宗气,其次为出自“脐下、肾间”的原气。此外,营气运行于经脉之中,濡养全身,并变化为血液;卫气则散布到经脉之外,保卫全身,抵抗病邪的侵犯,并有调节体温、管理汗液分泌、充实皮肤和温煦肌肉等功能。 经脉运行气血,“内溉脏腑,外濡腠理”,不仅使体内的脏腑和体表的五官七窍、皮肉筋骨息息相通,而且,人体的内外、上下、左右、前后、脏腑、表里之间,由于经脉的联系得以保持相对的平衡,协调一致。 3.抗御病邪,反映症候 经络系统在疾病情况下,有抗御病邪、反应症候的作用。 体表的穴位(包括反应点)是孙络分布的所在,也是卫气停留和邪气侵犯的部位。 当病邪侵犯人体时,孙络和卫气可以发挥重要的抗御作用。 正邪交争,在体表部位可出现异常现象。 如果疾病发展,则可由表及里,从孙络、络脉、经脉……逐步深入,并出现相应的症候。 经络反映症候,可分局部的、一经的、数经的和整体的。 一般来说,经络气血阻滞而不通畅,就会造成有关部位的疼痛或肿胀;气血郁积而化热,则出现红、肿、热、痛,这些都属经络的实证。 如果气血运行不足,就会出现病变部位麻木不仁、肌肤萎软及功能减退等,这些都属经络的虚证。 如果经络的阳气(包括卫气、原气)不足,就会出现局部发凉或全身怕冷等症状,此即“阳虚则寒”;经络的阴气(包括营气、血液)不足而阳气亢盛,则会出现五心烦热(阴虚内热)或全身发热等症状,这就是“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 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精气血津液之精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精气血津液之精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在气的概念的演变过程中,以《管子》为代表,将气范畴规定为精、精气,提出了精气说,认为精气是最细微而能变化的气,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来源。精、精气即是气,是形成天地万物和人类的精微物质,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精气说是一种接近原子论的唯物主义思想。 精(精气)在中医学上,其义有五:一是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之精,而归藏于肾者,谓之先天之精;由饮食物化生的精,称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便称为五脏六腑之精。泛指之精又称为广义之精。二是精指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系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为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生殖之精又称为狭义之精。三是精指脏腑之精,即后天之精。脏腑之精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及脏腑的生理活动,化为精微,并转输到五脏六腑,故称为五脏六腑之精。四是精是指精、血、津、液的统称。五是精指人体正气。 人之精根源于先天而充养于后天,“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充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 先天之精:人之始生,秉精血以成,借阴阳而赋命。父主阳施,犹天雨露;母主阴受,若地资生。男女媾精,胎孕乃成。父母生殖之

精结合,形成胚胎之时,便转化为胚胎自身之精,此既禀受于父母以构成脏腑组织的原始生命物质。 后天之精:胎儿月足离怀,出生之后,赖母乳以长气血,生精神,益智慧。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之父。“水谷之精气为营,悍气为卫,营卫丰盈,灌溉诸脏。为人身充皮毛,肥腠理者,气也;润皮肤,美颜色者,血也。以人之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 脾胃为人生后天之根本,人之既生赖水谷精微以养,脾胃强健,‘‘饮食增则津液旺,自能充血生精也”。脾胃运化水谷之精微,输布到五脏六腑而成为五脏六腑之精,以维持脏的生理活动,其盈者藏于肾中。人体之精主要藏于肾中,虽有先天和后天之分,但“命门得先天之气也,脾胃得后天之气也,是以水谷之精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又必赖后天为之资”。 精的功能: 繁衍生殖:生殖之精与生俱来,为生命起源的原始物质,具有生殖以繁衍后代的作用。这种具有生殖能力的精称之为天癸。男子二八天癸至,精气溢泻;女子二七而天癸至,月事应时而下。精盈而天癸至,则具有生殖能力。男女媾精,阴阳和调,胎孕方成,故能有子而繁衍后代:俟至老年,精气衰微,天癸竭而地道不通,则丧失了生殖繁衍能力。由此可见,精是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肾精充足,则生殖能力强;肾精不足,就会影响生殖能力。故补肾填精是临床上治疗不育、不孕等生殖机能低下的重要方法。

人体经络走向和24小时气血运行

人体经络走向和24小时气血运行 人体内脏分为五脏属阴:心、肝、脾、肺、肾。 六腑属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人体分三阴、三阳十二经络走向。 1.手三阴,手三阳,手三阴从胸部走向手部,手三阳从手部向头部。 2.足三阴,足三阳,足三阴从足部走向胸部,足三阳从头部走向足部。 3.手三阴经络走向,手三阳经络走向,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4.手三阳经络走向,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5.足三阴经络走向,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6.足三阳经络走向,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24小时气血在经络中的运行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 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已脾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酝肾注,戊时包络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23:00-经络胆经,身体准备休息,继续恢复细胞工作。 24:00-是身体生理的最低潮,胆经流向肝脏的阶段。 01:00-经络走到肝经,不易熬夜,对疼痛较敏感,舌中厚黄。 02:00-除肝脏以外,大部分器官工作缓慢,是肝经走到肺经阶段。 03:00-经络走肺经,生命力弱,全身休息,肌肉全身放松血压低,呼吸脉搏次数低。04:00-血压更低,胸部供血量最小,全身器官工作节奏慢,听觉敏锐,肺到大肠阶段。05:00-经络走肠经,此时全身精神饱满。 06:00-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大肠兴奋,走到胃经阶段。

气血简述及与前列腺与气血关系

人的一生所有活动全是靠气血运行来完成的,血液充盈运行通畅是身体健康的保证。血液不光供给着人体组织每一细胞生存所必须的的氧气和营养精微物质,还将人体内对人体无用或者有害的物质排出体外。所以气血充盈畅通是保证人体健康的必须条件。 点破“百病不生”的最大玄机 人体百病不生的玄机,古人早已知晓。先贤说:“气血盈,则百病而不生。”我们身体的一切疾病,小到发烧、感冒,大到肿瘤、血栓,都是气血出现问题而导致的。 诊病之余,我常常钻研医学古籍,希望将古人的智慧与自己的临床经验相结合,来探寻人体“百病丛生”的根源。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原来人体“百病不生”的玄机古人早已知晓,只不过是他们秘而不宣,等待有缘人来发现罢了。 这个玄机就是气血。《黄帝内经·素问》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景岳全书》也说:“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而形强。人生所赖,维斯而已。”正是上面这两段话让我悟出了人体“百病丛生”的症结所在,悟出了治病和养生保命的真谛,困扰我多年的难题一下子迎刃而解了。原来,人体健康最重要的就是“气血”二字,我们身体的一切疾病,都是气血出现问题而导致的。小到发烧、感冒,大到肿瘤、血栓,这些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都是气血不畅、气血不足。 气血通调则身体无恙,百病不生;气血不调则怪病不断,痛苦不堪。一切人体的健康问题都是由气血不畅、气血不足导致的;所有身体问题的调理都要靠通畅气血、补足气血来实现。只要我们让气血畅通,就能百病不生;只要我们把气血补足,人体的自愈能力就会自动开启,发挥作用。 思路打开之后,我突然发现,原来历代中医名家在治病和养生的过程中,都离不开“气血”这两个字。著有《医林改错》的清代医学大师王清任对气血的认识最为精到。他主张“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因为无论是外感疾病,还是内生疾病,最初都不会是伤人的脏腑、筋骨、皮肉,而是伤人气血,所以,治疗的关键就在于“调气活血、补气养血”。后来,经过不断的探索与研究,我发现“气血”的这一玄机,古代许许多多的大医早已发现,并成功运用于临床中;因此,我在给人治病和做健康指导的时候,也把通畅气血、补足气血作为核心内容。按照此种思路,很多疑难杂症迎刃而解。 气血不畅、不足时,我通过食物和药物等来调整机体的状态,补足人体的气血;通过运动和理疗来帮助气血畅通,恢复健康;通过穴位按摩和刮痧等方式来刺激气血,祛除阻碍人体气血通畅的最大障碍。实践证明,这些方法的效果非常好,屡试不爽。 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多注意保健,畅通气血、补足气血,健康就会长伴我们左右。只要我们每天都让气血畅通、让气血充足,我们就会“百病不生”,活到天年。大道至简,养生,就是畅通气血,补足气血。 气血足,百病除 气血是人的后天之本,人体的五脏六腑、骨骼经络,乃至毛发皮肤都必须依赖气血的滋养,没有气血就没有生命。而只要气血充足、通畅,我们就能百病不生。 既然人体一切的健康问题都是由“气血”造成的,那么有人就要问了:“气血”到底是什么? 先别急,容我卖个关子,给大家说两个场景。 去医院复诊时,医生看到病人的前期治疗效果不错,常常会说一句话:“现在看起来你的气色比以前好多了。”抑或是两位久未谋面的好朋友,见面时会寒暄:“瞧,你最近气色可真好呀!”这是我们最最熟悉不过的场景了。 其实,上面所说的“气色”就是中医所讲的“气血”。说到这里,可能好多人都会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气血”呀!我知道!我知道!我每天都在说它! 是的,“气血”对我们普通老百姓其实并不陌生,它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如此之近!可能有时候,与生活联系得太过密切、太过平常,反而会麻痹我们的神经,让我们忽略它的存在。

经络气血的调动

经络气血的调动(运行)是听从上天的 中医认为“天人相应”,也就是说,人生活在天地之间,是天地的一分 子,那人的一举一动肯定就要与天地息息相关。天地是有节律的,太阳每天早上从东边升起,晚上在西边落下,祖先们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和二十四节气。 人的气血也应该随着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几千年前的中医,把人的身体与大自然中看到的景象紧密联系起来,并用这种整体思维的方式给人看病。比如,大自然中有黑夜和白天,有静的有动的,这些都是相对的,那么人作为微缩的小自然体也一样,也有阴和阳。 古时没有“小时”这个说法,一天被分为了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人的气和血都是不一样的,这个时辰大肠经的气血最多,下个时辰胃经的气血最多,气血跟水一样都是流动着的。 ·像一个环似的完美无缺 十二经脉的走行方向有向上和向下两种,比如手三阴从胸走向手,手三阳从手走向头,足三阴从脚走向胸,足三阳从头走向脚,十二经脉相互连接起来就像一个环。 具体次序是这样的: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简单概括起来就是: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详。 ·每一条经的人员、装备(血)和战斗力(气)都不一样 和五个手指有长有短一样,不同经脉的气血也同样有多有少。下面的十二经络气血歌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多气多血为阳明,少气太阳厥阴经;二少太阴常少血,六经气血需分明。也就是说,手足阳明经属于多气多血的经络,这也是为什么我要提倡阳明经是最重要的经络的原因。手足太阳和手足厥阴经属于多血少气的经络,而手足少阴、少阳和太阴经属于多气少血的经络。 经络就是用来“决生死,处百病”的 《黄帝内经》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句话很多人、很多书里都说过,为什么我在这儿还要说呢?因为通过这句话,我们能很真切地感受到经络有多重要! 好比我们的身体是一个城市,经络就是这个城市里的各种管道,你想想,管道不通了会有什么后果?下水道堵了,污水横流;天然气管道不通了,那冬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精气血津液之血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精气血津液之血 血,即血液,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的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主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布于肺,根于肾,有规律地循行脉管之中,在脉内营运不息,充分发挥灌溉一身的生理效应。脉是血液循行的管道,又称“血府”。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血液不能在脉内循行而溢出脉外时,称为出血,即“离经之血”。由于离经之血离开了脉道,失去了其发挥作用的条件,所以,就丧失了血的生理功能。 饮食营养的优劣,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血液的化生。“盖饮食多自能生血,饮食少则血不生”。因此,长期饮食营养摄人不足,或脾胃的运化功能长期失调,均可导致血液的生成不足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营气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故“夫生血之气,营气也。营盛即血盛,营衰即血衰,相依为命,不可分离也”。精髓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津液可以化生为血,不断补充血液量,以使血液满盈。就物质来源而言,水谷精微和精髓则是血液生成的主要物质基础。 心主血脉,一则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使全身各脏腑获得充足的营养,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从而也促进血液的生成。二则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转输升清作用,上输于心肺,在肺吐故纳新之后,复注于心脉化赤而变成新鲜血液。 肺主一身之气,参与宗气之生成和运行。气能生血,气旺则生血

功能亦强,气虚则生血功能亦弱。气虚不能生血,常可导致血液衰少。肺通过主一身之气的作用,使脏腑之功能旺盛,从而促进了血液的生成。肺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肺朝百脉、主治节的作用而实现的。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物质。 肝主疏泄而藏血。肝脏是一个贮血器官。因精血同源,肝血充足,故肾亦有所藏,精有所资,精充则血足。另外,肝脏也是一个造血器官。 肾藏精,精生髓。精髓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故有血之源头在于肾之说。中医不仅认识到骨髓是造血器官,肾对血液的生成有调节作用,而且也认识到肾精是通过肝脏的作用而生成血液的。 脉为血之府,脉管是一个相对密闭,如环无端,自我衔接的管道系统。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息,流布于全身,环周不休,以营养人体的周身内外上下。血液循行的方式为“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营周不休。”血液正常循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脉管系统的完整性,二是全身各脏腑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特别是与心、肺、肝、脾四脏的关系尤为密切。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肺主气,心主血。肺之呼吸以行脏腑之气;心因之一舒一缩,以行经络之血。肺金清肃,其气下行,肾则纳之,归于中宫,助真火,蒸饮食,化精微,以为生元气之根本。呼吸由此而起,声音由此而出,人之强弱寿夭,悉本于此。心脏舒出紫血之浊气,缩人赤血之清气。赤血即受肺吸人清气生气,由

精气血津液

中医内科学歌诀之气血津液病证! 一、郁证 情志不舒郁证生,六郁总由气郁成, 肝气郁结郁化火,柴胡丹栀证不同, 半夏厚朴主梅核,甘麦忧郁脏燥灵, 心脾两虚归脾施,阴虚天王六味清。 1.肝气郁结证——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证——丹栀逍遥散 3.痰气郁结证(梅核气)——半夏厚朴汤 4.心神失养证(脏燥)——甘麦大枣汤 5.心脾两虚证——归脾汤 6.心肾阴虚证——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 二、血证 病证歌诀 血证歌诀 血证病机归热虚,上溢下泄渗肌肤, 辨清部位明脏腑,三大治则火血气。 鼻衄 鼻衄热犯肺桑菊,胃热炽盛需玉女, 肝火上炎龙胆泻,气血不足来归脾。 齿衄

齿衄胃火循经冲,清胃泻心合方攻, 肝肾阴亏相火浮,滋水六味茜根终。 咳血 咳血总由肺中来,燥热桑杏汤化裁, 肝火泻白黛蛤合,阴虚百合固金筛。 吐血 吐血由胃呕吐出,泻心十灰胃热著, 肝火犯胃龙肝泻,气虚血溢归脾主。 便血 便血肠道湿热致,地榆散或槐角施, 气血不摄归脾助,脾胃虚寒黄土止。 尿血 尿血湿热小蓟饮,肾虚知柏地黄丸, 脾弱归脾治血症,无比山药固肾选。 紫斑 紫斑血热妄行伤,十灰清热效最良, 虚火茜根散增损,气不摄血归脾汤。

(一)鼻衄 1.热邪犯肺证——桑菊饮 2.胃热炽盛证——玉女煎 3.肝火上炎证——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证——归脾汤 (二)齿衄 1.胃火炽盛证——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2.阴虚火旺证——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 (三)咳血 1.燥热伤肺证——桑杏汤 2.肝火犯肺证——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证——百合固金汤 (四)吐血 1.胃热壅盛证——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证——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证——归脾汤 (五)便血 1.肠道湿热证——地榆散合槐角丸 2.气虚不摄证——归脾汤 3.脾胃虚寒证——黄土汤 (六)尿血 1.下焦湿热证——小蓟饮子 2.肾虚火旺证——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证——归脾汤 4.肾气不固证——无比山药丸 (七)紫斑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第四章精、气、血、津液 第一节精 一、精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哲学含义 中医学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的概念,滥觞于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中的“精气说”。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在气的概念的演变过程中,以《管子》为代表将气范畴规定为精、精气,提出了精气说,认为精气是最细微而能变化的气,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来源。 《管子》精气说中的精、精气与气一元论的气范畴的含义同义。精、精气即是气,是形成天地万物和人类的精微物质,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精气说是一种接近原子论的唯物主义思想。 (二)精的医学含义 精(精气)在中医学上,其义有五: 1.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之精,而归藏于肾者,谓之先天之精;由饮食物化生的精,称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便称为五脏六腑之精。泛指之精又称为广义之精。 2.精指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系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为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

原始物质。“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决气》)。生殖之精又称为狭义之精。 3.精指脏腑之精,即后天之精。脏腑之精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及脏腑的生理活动,化为精微,并转输到五脏六腑,故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4.精是指精、血、津、液的统称,“精有四:曰精也,曰血也,曰津也,曰液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实为生命物质气、.血、精、津、液的概称。 5.精指人体正气。“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有微甚,故邪盛则实;正气有强弱,故精夺则虚”(《类经·疾病类》)。 总之,在中医学的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或称精气是一种有形的,多是液态的精微物质。其基本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包括精、血、津、液在内。狭义的精,指肾藏之精,即生殖之精,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基本物质。 二、精的生成 人之精根源于先天而充养于后天,“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充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景岳全书·脾胃》)。从精的来源言,则有先天与后天之分。 (一)先天之精 人之始生,秉精血以成,借阴阳而赋命。父主阳施,犹天雨露;母主阴受,若地资生。男女媾精,胎孕乃成。“一月为胞胎,精气凝也;二月为胎形,始成胚也”(《颅囟经》)。

气血与经络的关系

人体经络图是由人体的正面、后面以及测面组成的经络系统图,人体的经络系统可以分为12正经以及奇经八脉,加上12经筋、12经别、12皮部共同组成,这些系统共同承担着维持人体生理机能的重要责任。 人体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内属于脏腑,外布于全身,将各部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气血与经络的关系 气血运行乃是经络系统最主要的功能,以此实现人体整体的物质能量的交换。根据生物学基本原理,任何生命的基本活动都是物质交换。例如:人的呼吸系统及功能,实现了“人”与“天”之间的物质交换;消化系统及功能,实现了“人”与“地”之间的物质交换,这些都是人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细胞层次的物质交换,是通过细胞膜与细胞外液进行的。 想进行交换就必须有一个好的通道,通道则是经络。如果经络不通即将於阻形成疾病。这就是“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例如:血瘀滞到心脏就是心梗,肺气不通就会导致肺部的疾病,如肺结核、肺炎、肺纤维化、严重者会形成肺癌。肾主纳气,如果经络不通,无法收敛,固摄不住肾脏中的精液,精液不足,无法转化成血液,会导致肾脏疾病及骨关节疾病,导致瘫痪。 在人体静止时,血液归于肝脏收藏,如果经络於阻,血液回不到肝脏,会导致肝血虚,血压不正常,心脑供血不足以及肝脏疾病。所以经络不通、气血供应不及,会导致五脏六腑受损直至功能瘫痪,导致人体机能死亡。所以补气补血很重要,经络畅通把气血运行起来更重要 那么气血有什么关系呢? 气属阳,血属阴,气的功能以推动、温煦为主,血的功能以营养、滋润为主。气血之间存在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的关系。

气为血帅指的是气能生血、气能行血及气能统血三个方面。 气能生血:血的化生过程离不开气化。无论是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血液的过程,还是精转化成血的过程,均需要依靠气的作用。气盛,则生血充足;气虚,则影响血的化生,甚而出现血虚。 气能行血:血液在脉中的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即所谓“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的疏泄条达均与血液的运行密切相关,无论哪个环节功能失调,均可导致血行不畅。 气能统血:气对血液具有统摄作用,使之循行于脉中,而不致外溢。气的统摄作用主要是由脾气来实现的。如脾气虚,不能统血,临床上就会出现各种出血病证,被称为“气不摄血”。 血为气母:血是气的载体,同时也是气的营养来源。因此,气不可能在没有血的情况下独自存在。临床上血虚会使气的营养无源,导致气亦虚;血脱则使气无所依附,从而气也随之而脱。 所以,气血是相辅相成,共同来维系我们的身体健康的。 经络是我们身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那么可见经络畅通是多么重要。 经络不通、气血不足是不是应该吃点补药?可以,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补气之前一定要先理气,补血之前先化瘀。行气活血才能补血补气,气血是对立阴阳的关系,用药一定要讲究动静结合,气血要补更要运行, 【怎么运行:1)注意情绪的调节2)肝脏的疏泄功能的调节是最重要的。人有精神老变少一定学会自我调节,一定经常点按血海、膈腧穴( 7胸椎旁开1.5寸)这样才能使气血运行的畅通。补血的有当归、枸杞,补气、通经络的黄芪、白术、人参。】 只有调补才能得到健康,如果只补不调,则会出现虚不受补,出现出血等不良的症状。 通过以上和大家分享的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人体经络对于我们日常养生保健是非常重要的。经脉,犹如直通的径路,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脉,犹如网络,是经脉的细小分支。通过经络运送者津液等营养物质,维系着我们的生命健康。

“气血”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气血”与健康的关系 气血,中医指人体内气和血的统称。中医学认为气与血各有其不同作用而又相互依存﹐以营养脏器组织﹐维持生命活动。 1、气的概念:气是运行在人体内的一种精微物质。具有极强的能量的活动力,激发和推动机体器官的功能活动,因此也代表五脏之气和经脉之气。气的作用主要是温养机体和抵御外邪的入侵,同时参与脏腑功能的新陈代谢。 2、血的概念:血即流动于经脉中的红色液体。血的功能有两方面。 其一,即调养脏腑形体经络和骨窍。血盛则形健,面红润、皮肤光滑、毛发润泽、关节灵活。 其二,血液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血盛则神清气爽、思维敏捷。血不足则精神恍惚、心悸不安。 气血来源于脏腑,运行于经络,是妇女经、孕、产、乳的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两者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 中医认为女子以血为本。女性的月经、怀孕、生产、哺乳四大险区,处处考验血气的虚实平衡。除了健康之外,血液还关乎美貌,世上没有任何一种化妆品,能像血液这样体贴肌肤。它了解肌肤细胞的需要,提供的是可以直接吸收和利用的营养大全,而且顺便帮皮肤做了清洁。如此看,只有血足才可以有皮肤红润,才可以有青春美貌。 妇女若气血调畅,则五脏安和,冲任通盛,经孕正常。然妇女以血为本,血随气行,由于经、孕、产、乳的关系,容易耗血伤气,导致气血失调,影响冲任,发生妇科疾病。

气血失调,不但是妇产科疾病的成因,有时也是妇产科疾病的结果,因此,调理气血成为治疗妇产科疾病的重要原则之一。 人的体型胖瘦取决于气血,气虚则胖,血虚则瘦。不胖不瘦的代表他做到气血不虚、人们当然也会健康长寿。 对于极胖和极瘦之人来说,平衡气血总的思路就六个字:胖补气,瘦补血。气血平衡身体内的各种不适感就会自动消失。气不足的原因有四种一是气虚,二是阳虚,三是痰湿,四是湿热。体型十分胖的,一般身体较虚弱,动不动就感冒,而且经常胸闷气短、头晕健忘,胸闷气短,容易误认为是心脏功能出现了毛病。推荐一式三招补气法。一式就是牢记气虚补气这个大方向,三招就是一清心、二喝粥、三艾灸。胖人养生先应清心。清心有很多方法,推荐方法:站桩法。静静地在一个地方站上半小时,什么都不要想。第二招就是喝粥,暑热应喝绿豆粥,受风寒应喝姜粥。第三招是艾灸每天用艾条熏炙脾腧穴、足三里、气海穴和膻中穴。 瘦人补血:晚上泡脚 气血-气血之间的关系 一,气对血的作用 1.气能生血:是指在血的生成过程中,气化作用非常重要。营气和津液都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从摄入的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气;从水谷精气转化为营气和津液;再从营气和津液转化为血液,都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因此说,气能生血。气旺,生血功能亦强;气虚,化生血的功能也弱,还可导致血虚。临床治疗血虚证时,常配合补气的药物,就是这个道理。

人体经络气血运行规律

人体经络气血运行规律 2010-08-27 08:21:34 标签:人体经络气血运行规律 人正常活动有一定的规律,也就是所谓的生理时钟。而人体有12条经络,依顺序为胆、肝、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经等,气血会依时间游走各经络,这些经络如果出问题会导至气血循环不顺畅,引发身体各病症。 子时(午夜11点~1点) 子时是气血进入胆经最旺的时刻,是身体进入休养及修复的开始。胆的生理功能是内脏胆汁,帮助食物的消化代谢,胆经的盛衰对于事情的判断能力、临场的应变,有重大的影响。如果胆经出问题,就容易出现头晕目眩、耳鸣不聪、皮肤粗糙、胸胁疼痛、失眠多梦、胆怯易惊、忧愁易思、神智痴呆等的症状或黄疸性造成肝炎、胆石症、胆囊炎、神经官能症等。 丑时(凌晨1点~3点) 丑时是肝经气血最旺的时刻。肝脏能贮藏、分配和调节全身的血液、及疏导全身功能活动,使气血调和,另外和眼睛也有关系。如果肝经出问题就会有两胁肋胀痛、胸闷不舒、胃口不佳、口苦想吐、腹胀腹痛、黑斑、眼袋、黑眼圈、头晕目眩等症状甚至因肝气郁结导致的精神官能症、慢性肝炎、胆囊炎等。 寅时(凌晨3点~5点) 寅时气血是肺经的时辰,是气血由阴转而阳的关键时辰,应注意肺经的保养及身体及空气温度的调节。如果有问题就会出现发热怕寒、鼻塞流涕、头痛、气喘胸闷或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等。 卯时(早晨5点~7点) 卯时是大肠经气血流注于此的时刻,如果能于此时正常排便对身体是有帮助的。大肠运送排泄废物,如果饮食失调、误食不净食物,或其它脏腑失调,都会引起大肠疾病。如果大肠经有问题就易出现口干舌燥、腹胀腹痛、便便稀烂、肛门灼热、便浓血等症状,或肠胃炎、盲肠炎、肠功能紊乱、习惯性便秘、肠肿瘤等。 辰时(上午7点到9点) 当辰时是气血流注胃经,此时吃进的食物最易被消化、吸收、代谢、利用,提供一天所需热量。胃是消化食物转化全身营养的枢纽,饮食不节制、暴饮暴食或是病毒入侵,都会伤害到肠胃而出现胀满疼痛、呕吐反胃、口臭等症状,导至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消化不良等。 巳时(上午9点~11点)

论临床十二经脉气血盛衰与经络病变的关系_张彦

3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中风病证型的规范化研究中医治病是辨证论治为主,而且中医理论认为任何疾病的/证0在疾病不同阶段是变化的,因此掌握它存在一定难度,故对证型的规范化研究势在必行。因为只有正确辨证,才能谈得上正确论治,所以证型的规范化非常必要,这其中包括规律化(即在疾病过程中证型的演变的规律)和客观化(即用化验室指标、影像结果等来描述),借助于流行病学方法将有助于其发展。 在中风病的辨证论治过程中引入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可以使其证候分类、证候组合的依据更为科学、客观;并通过开展多中心、多层次的协作,在科学总结群体经验的同时,对中风病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病证,采用大样本对病例证候辨证进行规范化、定量化研究,并进一步用前瞻性对照研究以验证之,最终形成客观、可计量、重复性好的辨证分型方案。因此对中风病证型的标准化、科学化、规律化研究对于中风病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4应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制定中风病的疗效评价体系 411收集整理临床研究资料我们可以合理借鉴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收集整理有关中医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资料,建立系统性分析信息库及系统评价所依托的协作网络组织,对其中高质量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进行临床疗效回顾性总结与分析。 收稿日期:2008-06-23 作者简介:张彦(1958-),男,辽宁庄河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中药实验研究。尤其可以分析历代医家病案,因为其中有很多关于机体不适、痛苦症状的描述,并将其作为用药的指征,通过消除症状达到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412建立生命质量的评价标准与疗效评价指标体系在中医以往发展过程中没有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等辅助检查手段,因此只能以最为客观的指标来判断疗效,即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为目的,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生命质量指标的应用能够促进医疗向更全面的方向发展,它是选择结局指标做为测定,是远期评定,不是应用某些当时指标来评定。可以用于研究不同治疗方法的相对优势,能成为成本效益研究的方法。 而最重要的是在临床疗效评定中应综合运用流行病学群体因果偏倚分析的方法标准化处理,排除各种偏倚(包括选择性、测量性、混淆性),并用临床流行病学重复、对照、随机三大原则,设计、衡量、评价(DME)三大功用,收集、整理、分析资料三大步骤,以排除各种干扰和误差,从中发现规律,总结经验,从而制定符合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标准,并使其符合整个医学的发展需求。 综上,应用流行病学理论研究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证候分型及疗效评价,既相互独立,但又不能截然分开,四者相辅相成。我们用流行病学方法得出中风病各独立症状的规律,找出客观全面的病因,充分认识其病机,进而得出符合实际的证型,从而制定相应针对性较强的治疗方案,才能结合疗效的评价标准全面客观的评价临床疗效,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使我们在充分继承祖国医学的基础上,利用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促进中医的发展。 论临床十二经脉气血盛衰与经络病变的关系 张彦,董宝强,王富龙 (辽宁中医药大学科技处,辽宁沈阳110032) 摘要:目的:探讨经脉气血失常与疾病发生及发展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十二经脉气血盛衰与脏腑功能失调的规律,为进一步指导临床提供更新的理论依据。方法:以5黄帝内经6等古典医籍为依据,加以总结、发展,同时结合现代有关经脉理论在剖析和汲取精华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观点。结果:阐明了各经之间气血多少的盛衰关系以及经脉气血多少与脏腑功能失调的规律。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各经之间气血多少异常变化是疾病发生的内因,其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关键词:经脉;气血;疾病;经络研究 中图分类号:R22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09)02-0204-03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起运行气血的主导作用,十二经脉气血盛衰变化必然会引起经络系统出现异常变化,集中表现为经脉病变、络脉病症和经筋证候以及相关脏腑证候。 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路,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病理状态下的外邪性质、患病脏腑以及机体的反应状态等。因此,十二经气血分布的多少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常0量。病理状态下脏腑之间、各经脉之间以及经脉气血与脏腑之间哪一些方面出现了非正常性改变都会引起相关脏腑间、经脉间以及经脉与脏腑间的连锁反应,故十二经气血盛衰,影响着相关脏腑功能变化,也影响着经脉循行所过之处的生理与病理。 1多气多血之经 多气多血之经有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两条。111临床表现 11111手阳明大肠经5灵枢#经脉6:/是动则病齿

经络气血,决生死,处百病

经络气血,决生死,处百病 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我们都知道,五脏六腑为人身之根本,能够将自然万物转化成人身所需的精微物质。我们也知道,肝主筋,脾主肉,肺主皮毛,心主脉,肾主骨。我们还知道,心开窍于舌,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及二阴。我们在前天的文章中提到了中医体用,为何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因为五脏为体,六腑为用。所以五脏六腑配合,人就可以活着,反之就会死去。那么五脏六腑是如何于筋肉骨皮毛等联系在一起的呢?其实就是通过经络,传输气血。当一个人生病的时候,通经活络非常重要。我们经常提到一个词,叫做虚不受补!为何不受补,因为经络不通,我们补充给五脏的东西,根本没有办法到达。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所有的东西都要先入于胃,胃气运转,脉道畅通,气血才得以运行,才能够将五脏之气输入到筋骨皮毛。脉道畅通,五脏之气也因此能够相生,增强人体的一气周流,正气盛则邪气衰。所以人身之病,总结一下无非两种:经络不通,气血不足。气血不

足当可以补之,然而经络不通,补之无益。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外力的疏通,让经络恢复畅通的状态,然后再通过药物调节,自然可以消除百病。西医的治疗方式大多为对抗疗法,如果从我们中医的角度来看,西医治疗的方法是否有效,其实关键在于人身之正气是否充足。对抗疗法能够杀灭西医所谓的危害人体的物质,但是这些药物并非人体所需,对人身正气的损耗是非常大的。在治疗过程中,如果人身正气耗损过多,最终结果就是使人虚损过度而死。而中医的治疗方式却有所不同,中医是根据人身正气强弱的判定,给出一套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甚至关键时刻为了养足正气,邪气可以先置之不理,以待正气充足,则一鼓作气歼灭之。所以,治病根本在通经络,补气血。气血足,则经络自通,邪不能胜。气血不足,则经络受阻。阻塞时间有长有短,时间短则易通,时间长则难通。那么通经络之法有针灸,导引,按跷,艾灸多种方式,甚至是拍打经络,产生共振的方式依然可以让堵塞的经络重新回复正常。但是这些前提就是我们要清楚的了解经络的位置和走向。因为除了我们提到的十二正经之外,还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以及奇经八脉,我们通过学习,将人身联通成一张气血运行的网络,何经导致的病症,我们自然一目了然。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