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文论选读_习题与答案

马列文论选读_习题与答案
马列文论选读_习题与答案

.. . . ..

. 学习参考 .

《马列文论》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生产具有不平衡的关系是马克思在给《 》一书写的导言中提出的一个命题。

2.恩格斯在《致保尔?恩斯特》一信中,将德国的小资产阶级与________进行了比较,同时也批判了奥地利资产阶级政论家________ 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

3.爱莎是________的小说《旧人与新人》中的女主人公。这位作家的国籍是奥地利。

4.“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理论命题出自恩格斯与________ 的通信,信中批评的是《 》这部小说。

5.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932 年由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公开出版。在此之前,卢卡奇在1923 年出版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已经提出了与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意义近似的“________”这一概念。

6.1844 年八九月, 马克思、恩格斯开始第一次合作, 着手合著《 》一书。

7. 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进入成熟期的标志是1857 年的《 》一书。

8.把________视为人道主义的逻辑基础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关键所在。

9.“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两个:在创作方面是卡尔?倍克,在批评方面是________。 10、“风格即其人”源于法国启蒙运动时期________的《___________》。

11.马克思在《 》中对欧仁·苏的小说《巴黎的秘密》和施里加的评论的分析是他们确立新的文艺观的一次认真的尝试。

12.马克思在《 》中明确表述了艺术与一般生产关系的理论,特别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不平衡”的命题。

13.马克思在《 》中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论断。 14.“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将____________的消极内容与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混为一团”而构成的思辨哲学。

15. 经典作家常用的文学批评方法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6. 英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____________ 在《金枝》中提出了原始部落的风俗、神话、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巫术的理论。

17.经典作家认为,在从不自觉的艺术向自觉的艺术发展过程中,____________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8. 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经典作家通常的风格。

19. 追求文学语言的_________与_________,并按照这一标准对许多作家作品进行评价,反对“人物都讲同样的话”,,是经典作家文艺批评的一个重要方面。

20. 艺术生产具有_______生产力,又具有_______生产力,是这两种生产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21、( )写作了《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2、( )从抽象的“人”的观点来论述歌德,被恩格斯予以否定。

23、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的关系是马克思在( )中所提出的观点。

24、( )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任何神话都是用( )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25、悲剧之父( )和喜剧之父( )都是有强烈政治倾向的诗人,但丁和塞万提斯也不逊色。而( )的《阴谋与爱情》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26、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 )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 )。 27、把( )视为人道主义的逻辑基础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关键所在。

28、“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两个:在创作方面是卡尔·倍克,在批评方面是( )。

29、经典作家常用的文学批评方法有( ) 。

30、英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弗雷泽在《 》中提出了原始部落的风俗、神话、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巫术的理论。 二、名词解释 1、法兰克福学派

2、形式的相对独立性

3、典型

4、悲剧

5、典型化

6、莎士比亚化

7、《普罗米修斯》

8、希腊神话

9、福斯泰夫式的背景

10、文学理论

11、文学消费

三、简答题

1、从思维层面看,艺术精神的掌握世界有哪些特征?

.. . . ..

. 学习参考 .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学语言的要求有哪些?他们为什么以语言的音乐性作为判断文学作品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谈艺术的社会作用的?

4、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具体文本,简述文艺的倾向性的问题。

5、恩格斯如何评价歌德?

6、简述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

7、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具体文本,简述文艺的真实性。

8、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具体文本,简述马克思的异化概念。

9、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具体文本,简述“自然的人化”。

10、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具体文本,简述影响文学发展的上层建筑诸因素的具体 制约关系。

11、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具体文本,简述文学创作客体的特殊性。

四、论述题

1、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是如何对异化劳动进行分析的?这一分析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有什么影响?

2、请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具体文本,谈谈你对艺术发展“不平衡”理论的理解。

3、请联系相关理论,结合当下文化发展的历史语境,谈谈你对艺术的自转律和公转律的理解。

4、联系当下审美文化现象,论述马尔库塞的文艺理论思想。

.. . . ..

. 学习参考 .

5、联系具体实际,论述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

6、联系当下审美文化现象,如何对古典文学遗产?

7、联系具体实际,论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理论意义。

8、请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政治经济学批判 2、挪威的小资产阶级巴尔 3、敏?考茨基

4、玛?哈克奈斯城市姑娘

5、物化

6、《神圣家族》

7、《〈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8、唯物主义 9、卡尔·格律恩 10、布封

11、《神圣家族》或《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 12、《〈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1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4、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15、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 16、弗雷泽 17、社会分工

18、文笔流畅、富有表现力 19、独创性个性化 20、物质,精神 21、马克思 22、格律恩 23、《导言》 24、希腊神话、想象

25、埃斯库罗斯、阿里斯多芬、席勒 26、细节、典型人物 27、唯物主义 28、卡尔·格律恩

29、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 30、金枝 二、名词解释

1、法兰克福学派:又称“批判的社会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最早出现的流派,也是其中最有影

响的一个流派,得名于德国“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其主要是从哲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对现代资本主义进行

综合研究,开创了一种新型理论,即“社会批判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瓦尔特·本雅明、麦克斯·霍克海默、泰奥多尔·阿多尔诺、艾瑞克·弗洛姆、尤根·哈贝马斯等。(写两个代表人物就可以,用以下方式写也对:本雅明、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弗洛姆、哈贝马斯)

2、形式在与内容的相互关系中处于从属地位,但其不是完全被动的。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且具有对内容的反作用。形式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仅同一艺术形式可以表现多种内容,而且不同的艺术形式可以表现相同的内容。二是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适合于作品内容的艺术形式,既有利于表现作品的内容,也有利于增强其艺术感染力;而那些不适合于内容的低劣的形式,则会妨碍作品内容的表达,削弱它的艺术感染力。

3、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意识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典型一般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作品中人物的典型性,它性格特征和艺术魅力都是通过“卓越的性格刻画”来实现的,在人物塑造时处于艺术表现的中心地位。

4、悲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引起怜悯和恐惧的的情绪并且使这种情绪得以净化。恩格斯认为,悲剧的本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行之间的悲剧性冲突。鲁迅认为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5、典型化:典型(Tupos)基本上是文论的一个概念。我们一般把艺术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作“典型化”。典型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一般和特殊的统一。

6、莎士比亚化:“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在1859 年4 月19 日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具体的内涵包括:1、艺术必须具有审美属性,文学必须是美的文学。2、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须表达“意识到的历史内容”。

7、《普罗米修斯》:希腊神话中传说因为盗窃天火给人类而遭受天帝宙斯惩罚的英雄,歌德于1773 年创作《普罗米修斯》诗剧,以这个不畏强暴的英雄作为主人公,通过这个形象,突出表现了反封建精神。

8、希腊神话:反映古代希腊人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和原始观念的传说故事。它大约流传于公元九世纪之前,包括神和英雄的故事。它是借助想象力把自然拟人化的产物,它艺术地概括了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初步认识,以及人们对于战胜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追求。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土壤,它是欧洲文化的源头。

9、福斯泰夫式的背景:福斯泰夫式是莎士比亚《亨利四世》和《温莎的风流娘

们》两剧本中的人物。他是个破落的骑士和流氓头子,是个酒色之徒,喜欢吹牛,诡辩,浑水摸鱼,趁火打劫。莎士比亚在剧作中以福斯泰夫的活动为线索,把英国16 世纪的社会生活组成一幅生动的风俗画,揭露了当时的客观历史。

10、文学理论是从理论的高度阐明文学活动的性质、特征规律以及相关方法的学科。

11、文学消费在广义上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欣赏;在狭义上则是指近代以来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条件下,人们把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而对它的购买、阅读以及传播行为,它是文学生产的最终完成。

三、简答题

1 答:(1)从内容上看,在艺术思维的层面,就是要求艺术家或艺术品的接受按照美的规律来思维。这种思维一方面体现为对客体世界规律的认识,具有合规律性;另一方面则体现为艺术思维符合艺术家本身的内在的标准和需求,具有合目的性。

(2)在形式上,艺术思维的特征是想象和幻想。想象与幻想都是就艺术的思维形式而言的。艺术的思维表现为过程和手段。艺术活动中的形象思维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形象思维,它往往是那些能够把握到事物的某些本质、又体现了思维主体的天性的形象思维。

总之,艺术掌握的特征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思维,就是想象和幻想,是合规律又合目的,体现了人的自觉自由的本质特性的形象思维。

2 答:在经典作家那里,艺术的作用与价值问题,是探讨文艺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以及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延伸。意识的能动性的最重要方面就表现在文学艺术的社会作用与价值上。

(1)艺术具有促成社会变革的力量。

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显然体现着一种关于社会或人的美好的理想的现实性趋向,它必然会通过对人的启蒙、鼓舞与激发而变成一种创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文学艺术作品影响一代人并进而影响一个时代和社会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在那个时代就是一本畅销书,它促成了一场反对奴隶制的革命,这场革命又引发了美国的内战。也可举别的例子。文学艺术作品之所以有力量是由于它具有预言性、预先创造性,而这种预言性质或者说预先创造性的性质比较集中的体现在文学艺术的倾向性上。

(2)具有强烈的精神感染力。

文学艺术的审美价值对人的效果就是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能给人的“强烈的感动”,而这正是文学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性之所在。

3 答:经典作家对文学语言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简练又富有表现力。文学语言的运用要服从于事物本身的特征。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运用必须服从客观规律,以有利于准确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

(2)语言要有想象性和意象性。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反映生活并显示出美感,离不开富有想象性和象征性的语言,这样才能使人获得艺术享受和审美愉悦。

(3)语言要讲究韵律和谐、节奏明晰。即语言必须带有音乐性。经典作家把作品语言的音乐美,作为评判文学作品成败的重要标准。因为不同的语言因节奏的舒缓不同,能够给人带来不同的美感享受,从而使读者从不同的侧面体味到文学语言不同程度的音乐美。经典作家强调文学的韵律美,但不主张为了押韵而押韵,那不但无益于文学作品的音乐美,反而会破坏其艺术效果和审美感染力。

4、答:所谓文艺的倾向性,就是文艺家的阶级立场、道德意识、爱憎情感、审美理想等在作品中的体现,其中包括作家对自己描写的生活现象所作的主观评价和所抱有的态度。恩格斯在晚年写给两位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女作家信中,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一方面认为文学必须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另一方面,他认为倾向性应当自然而然地流露,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同时认为,倾向性越隐蔽越好,作家没有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在致敏·考茨基的信中,恩格斯在指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又强调了文学应该有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

5、答:恩格斯对于歌德的批评是从历史观点和美学相统一的方法来进行的,属

于一种辩证理性的批评,以冷静客观的分析,而不是情绪化的态度,揭示一个矛盾的歌德、多思想向度的歌德。、结合歌德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来评价、分析。这种批评,不是“过度的诠释”,而是实事求是的分析。不是想象主体的想象活动,而是实事求是的“对话”活动。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的意识,对歌德进行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的评价。提出“德国庸人”的话语。这种批评,体现了全方位的批评原则:意识形态的审美批评,富有历史感和审美意识的批评,具有宏观的批评眼光。

从这里可以看到,以往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种种非难和歪曲,例如非审美说、政治批评说、党派批评说、庸俗社会学说、道德批评说等等,都是毫无意义的。

6、答: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致拉萨尔的信的里,分别就悲剧问题发表了深刻的见解。他们在信中提出并论证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历史悲剧如何忠实历史真实的问题。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取材16 世纪20 年代德国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但是,他歪曲了这段历史生活的真实,竭力颂扬贵族运动和贵族代表人物,而把农民运动放到及其代表人物都放到次要位置上。马克思恩格斯批评了这种错误的立场。马克思和恩格斯谈到悲剧问题

. 学习参考.

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悲剧的社会根源,批评了拉萨尔的唯心主义的悲剧观念,反对从人物的精神因素和心理性格上寻求悲剧的原因,而认为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阶级矛盾,是历史的必然要求有这种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矛盾冲突。

7、答: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强调文艺的真实性,认为文艺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而客观的反映,也是指文艺必须对客观的社会生活作出“真实描写”“真实地

再现”“如实地叙述”等等。艺术的真实性反映的是创作关系中的客观方面,体现了文艺作为意识形态与生活一致性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推崇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表明对于文艺真实性的肯定,这也反映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的态度。

8、答:异化一词,原义是“转让、疏远、脱离”等意思。作为哲学上的概念有过多种意思。黑格尔用异化说明主体和客体的分裂、对立;费尔巴哈用它说明和批判宗教,认为宗教是由人所创造,反而统治了人,马克思用异化解释资本主义条件的雇佣劳动,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制度,体现了人道主义的思想。这一概念内涵表现为四个方面:1、劳动产品与劳动相异化。2、劳动本身和劳动相异化。3、劳动者和人的本质相异化。4、人与人关系相异化。

9、答: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多次提及“人化的自然界”和“自然的人化”。一般地说,这两个概念是一致的,都表明这样一个事实,即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产生的双重结果:一方面,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之中,逐渐地打上人的烙印,成为人的一部分,自然界属于人的实践改造的对象,并且体现了人的精神意志;另一方面,人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发展了自己的肉体和精神。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出现了审美意识和美的创造。

10、答:影响文学发展的上层建筑因素包括:政治、道德、哲学,其对文学的影响更为直接,文学发展是在诸多因素的“合力”中进行的。政治影响:(1)制度、政策对于推动或扼杀文学的巨大作用;(2)特定的政治思想对文学思想的深刻介入;(3)统治者的个人好恶对于文学的有力影响。道德影响:(1)道德观念是评价文学的基本尺度;(2)道德冲突是文学的魅力之所在;(3)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的矛盾。哲学影响:(1)哲学思潮深刻影响文学面貌;(2)哲学精神影响作家对生活的理解;(3)哲学意识表达是作品获得深刻性的条件之一。

11、答:文学的创造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其特殊性表现在: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是经过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

四、论述题

1.答:(1)人同劳动产品的异化。

(2)人同劳动过程本身的异化。

(3)人同人类本质的异化。

(4)人同人的异化。

总之,马克思认为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又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2)异化劳动指原本体现人的本质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在私有制条件下发生异化。

2.答:物质生产的发展和艺术发展之间具有不平衡关系,它是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诸多的意识形式的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关系的一种。这一不平衡关系表明,对进步这个概念一定要从历史的具体的意义上去理解;同样看待物质生产的发展和艺术发展及其之间的关系也要从历史的具体的意义上去考虑。物质生产和艺术之间不平衡地发展是一种关系性发展,它表现为偶然。不平衡关系状态,是那些从实质的必然性上表现出的作为必然性的表现形式的偶然因素所形成。它导源于自然规定性。同研究任何事物一样,研究艺术也必须从自然决定一切开始。艺术的一定的繁盛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绝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这是对不平衡关系的具体说明。不平衡关系具体表现在两个层面上:其一,是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部的不同艺术种类的关系中有这种情形,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如希腊神话和史诗就是如此。其二,是在艺术领域同社会一般发展的关系上有这种情形如莎士比亚同现代的关系。也可举别的例子。

艺术发展虽然和社会或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不成比例、不平衡,但并不影响艺术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有密切联系这一看法。马克思是通过对古希腊艺术的永久的魅力的分析来告诉我们这一点的古希腊艺术的永久魅力,非但同那个发达的社会阶段并不矛盾,而且还正是那个社会阶段的产物与结果。

马克思的不平衡原理不是说两种生产总是有着规律性的“不适应”现象,而是强调两种生产在历史的跑道上,并不是任何时期都是手拉手地齐头并进,对这两种生产的进步的理解要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承认不平衡关系,不是意味着艺术发展与经济发展无关,也不是意味着他们具有某种反比例关系,即不是说物质生产落后,艺术必然繁荣,或者物质生产愈落后艺术生产愈发展,而是要我们知道理解相信在物质生产相对落后的国家,艺术可以发展繁荣起来,物质生产不发达的国家精神文明也可以建设起来。

3.答:"艺术的公转律和自转律"说法是以地球的公转律和自转律作比,来论述文艺的运动规律及其与社会基础的关系的。马克思早在1842 年《第六界莱因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中指出:"在宇宙系统中每一个单独的行星一面自转,同时又围绕太阳运转,同样,在自由的系统中,它的每个领域也是一面自转,同时有围绕自由这一太阳中心运转。"马克思以这一形象说法所描述出的事物运动规律,同样也适用于文学艺术。

我国文艺理论家杨晦在其《论文艺运动与社会运动》一文中,就运用了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来进行论述的。文艺在社会经济基础的支配下的运动是公转,而自己的独特发展则是自转。地球可以自转,但离开公转它将不复作为地球存在;而公转当然也不能代替自转。文学艺术亦然,离开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其也将不可能作为文学艺术而存在,文学自身的运动也决不能够因为其对社会和经济基础的某种依赖关系所遮蔽或替换。同地球的运动类似,文艺的运动也有向心力和离心力。马克思认为,虽然许多作家是一个占支配地位的阶级的代言人,但是伟大的文学是能够超越某一流行的意识形态之上的。不同的作家如此,同一作家有时也这样,对于当时的主流社会来说它可能同时具有向心力和离心力。比如歌德、托尔斯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原因就在于文学艺术活动是有其自己的特色、原则和精神追求的。

文学艺术和艺术形态之间也存在这种公转律和自转律的关系。文学艺术既有绕着意识形态的公转也有自转,并且在其运动过程中也同样具有向心力和离心力。与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力相比,文学艺术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力是明显的,甚至某些时候在文学艺术的某些形式中,尤其是在不同的那些把文学视为宣传手段或单纯功利主义的作品中,其本身就直接实现着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

4、答:从其社会批判理论的思想基础出发,马尔库塞美学和文艺理论思考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艺术和审美活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和既存现实完全不同的世界,从而使人们摆脱了既存现实,获得解放。换言之,人的解放的根本标志和现实途径,就是以艺术—文化为手段的心理—本能压抑的消除。

他的文艺理论思想主要内涵是:(1)艺术的异在性和否定性。他认为特性表现这两个方面,一是艺术创造的世界是现实世界中根本不存在的或尚未存在的,它是人们的理想和愿望,这是一个不受压抑的现实原则所规范和约束的自由的世界。二是艺术世界是与现实世界根本对立的,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艺术对于现实的否定性,不在于它直接高呼否定的口号,说革命性的语言,而是借助于艺术的审美形式。

(2)艺术具有间接的政治和革命的功能。

由对艺术和审美的否定性出发,马尔库塞充分张扬了艺术和审美的政治和革命的功能。一是通过美学形式而具有升华的功能。现实世界造成了人性的压抑和扭曲,艺术由于超越了直接现实而展现了一个非压抑性的条件,从而使人的本能如狭隘的性欲得以升华为广泛的爱欲,艺术的革命功能就体现在这种升华之中。

二是艺术和审美具有心灵解放的功能。马尔库塞认为,想象和幻想正是艺术和审美的特有领域,通过想象

. 学习参考.

和幻想,艺术对于现行的理性原则提出挑战,是对现实原则的彻底否定,从而艺术使自己具有革命的功能。三是艺术和审美具有造就“新感性”、创造新主体的政治功能。马尔库塞的“新感性”,就是能超越压抑性的现实原则,以感性为中心的感性和理性的和谐,而要建立“新感性”,必须建立新的社会主体,而新的社会主体的建立,必须最好的途径就是进行艺术和审美的活动。

5、答:“艺术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理解文艺的活动属性于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命题。这一命题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核心在于强调文艺的精神实践性。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明确地使用了“艺术生产”的概念,首先,这一理论提出,体现了马克思对文艺活动的内在规律的完整思考,按照这一理论,文艺活动应该包括生产、传播、消费等诸多环节。这一理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表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十分关注文学的内在规律和活动特性,并已经进入到文艺领域自身的思考。其次,艺术生产理论还体现马克思对于艺术生产与消费关系的辩证理解,这是一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去重新理解传统的文艺活动的问题,显示出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最后,艺术生产理论提出,也影响了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许多人重视这份宝贵的文学理论遗产,并且得到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挥。

6、答:(1)对待任何古典遗产,首先要从历史主义的观点出发,自觉地将其放入“一定的历史范围内”,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与关系中把握其历史地位,对它的历史内容与产生的历史作用给予客观准确的历史评价,这一点可以称为历史评价。唯心主义的文艺批评往往离开一定的“历史范围”,不作具体分析,只是简单地抽象地论述问题,机械唯物主义或庸俗社会学的文艺批评往往也离开一定的“历史范围”,不作具体的分析,只是简单地根据一时的功利作取舍。这都不是马克思主义对待古典遗产的态度。

(2)对待文学遗产,不仅要从历史主义角度评价,同时还要从现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的观点进行评价,批判地继承文学遗产中含有“批判成分”的、可以“启发先进阶级”的“宝贵材料”。这一点可以称为“现实评价”。

总之,对待文学遗产,应该把历史评价和现实评价结合起来。

7、答: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作为观察研究文艺现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地把握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文艺所面临的新的历史任务,鲜明地提出了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并且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提出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普及与提高、继承和创新、文艺界的统一战线、文艺批评的标准、文艺界的整风工作等一系列问题,并且作出精辟的论述。为我们的革命文艺指明了前进了方向和发展的道路,并为党制定文艺政策提供理论基础。它的基本精神与原则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8、答: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从文学史上看一部分文学作品直接地把社会生活中采取材料,直接反映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生活事件,不同的角度反映时代精神,这种现实性作品对生活的关系比较接近。

但在文学史上有不少的抒情性作品并不是直接的反映生活,而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情绪,而这种主观性作品是否依靠生活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人的情感来自于生活。所以,不论是偏重反映生活的作品,还是偏重表达主观心理,情感体验的作品,归根到底都是社会生活为基础。

这里较难理解的是那些依靠幻想写出来的一些幻想小说,例如童话、科幻小说等,是不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否生活为基础?回答是肯定的,童话不过是通过人们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地艺术方式。

所以我们可以说:文学的题材、主体来自于生活作者的情感与文学创造过程中的幻想来自于生活。

. 学习参考.

马列文论选读_习题与答案

.. . . .. . 学习参考 . 《马列文论》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生产具有不平衡的关系是马克思在给《 》一书写的导言中提出的一个命题。 2.恩格斯在《致保尔?恩斯特》一信中,将德国的小资产阶级与________进行了比较,同时也批判了奥地利资产阶级政论家________ 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 3.爱莎是________的小说《旧人与新人》中的女主人公。这位作家的国籍是奥地利。 4.“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理论命题出自恩格斯与________ 的通信,信中批评的是《 》这部小说。 5.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932 年由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公开出版。在此之前,卢卡奇在1923 年出版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已经提出了与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意义近似的“________”这一概念。 6.1844 年八九月, 马克思、恩格斯开始第一次合作, 着手合著《 》一书。 7. 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进入成熟期的标志是1857 年的《 》一书。 8.把________视为人道主义的逻辑基础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关键所在。 9.“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两个:在创作方面是卡尔?倍克,在批评方面是________。 10、“风格即其人”源于法国启蒙运动时期________的《___________》。 11.马克思在《 》中对欧仁·苏的小说《巴黎的秘密》和施里加的评论的分析是他们确立新的文艺观的一次认真的尝试。 12.马克思在《 》中明确表述了艺术与一般生产关系的理论,特别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不平衡”的命题。 13.马克思在《 》中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论断。 14.“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将____________的消极内容与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混为一团”而构成的思辨哲学。 15. 经典作家常用的文学批评方法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6. 英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____________ 在《金枝》中提出了原始部落的风俗、神话、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巫术的理论。 17.经典作家认为,在从不自觉的艺术向自觉的艺术发展过程中,____________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8. 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经典作家通常的风格。 19. 追求文学语言的_________与_________,并按照这一标准对许多作家作品进行评价,反对“人物都讲同样的话”,,是经典作家文艺批评的一个重要方面。 20. 艺术生产具有_______生产力,又具有_______生产力,是这两种生产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21、( )写作了《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2、( )从抽象的“人”的观点来论述歌德,被恩格斯予以否定。 23、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的关系是马克思在( )中所提出的观点。 24、( )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任何神话都是用( )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25、悲剧之父( )和喜剧之父( )都是有强烈政治倾向的诗人,但丁和塞万提斯也不逊色。而( )的《阴谋与爱情》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26、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 )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 )。 27、把( )视为人道主义的逻辑基础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关键所在。 28、“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两个:在创作方面是卡尔·倍克,在批评方面是( )。 29、经典作家常用的文学批评方法有( ) 。 30、英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弗雷泽在《 》中提出了原始部落的风俗、神话、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巫术的理论。 二、名词解释 1、法兰克福学派 2、形式的相对独立性 3、典型 4、悲剧 5、典型化 6、莎士比亚化 7、《普罗米修斯》 8、希腊神话 9、福斯泰夫式的背景 10、文学理论 11、文学消费 三、简答题 1、从思维层面看,艺术精神的掌握世界有哪些特征?

马列文论选读知识点

马列文论复习题纲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创立 一、奠基之作:《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二、艺术的定位:意识形态。三、艺术规律。 四、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特点 一、《手稿》美学思想 1.“劳动创造了美”。 2.美感的生理基础和审美的本质问题 3.美感的本质。 4.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 二、艺术定位:意识形态。 1.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将艺术定位于社会结构的意识形态之中。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种区别开来:一种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神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 2.明确提出社会三大结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1)明确提出社会结构的三个组成部分,文艺艺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2)把艺术视为一种不同于理论的把握世界的方式。 三、艺术规律 1.“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规律”。 2.“世界文学”。 3.“资本主义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诗歌相敌对”。

4.悲剧和喜剧理论。 5.文学艺术的社会职能。 6.艺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四、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特点 1.坚持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和文论原则。 2.强烈的阶级性与实践性。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俄苏的发展演变 一、列宁文论思想 1.党的出版物的原则. 2.两种文化论. 3.反映论美学. 二、普列汉诺夫文论思想 1劳动说。2.艺术形象的特质。3艺术与社会生活、政治斗争与阶级斗争的关系。 三、斯大林文论思想 1作家、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2.民族文化与无产阶级文化的结合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四、高尔基文论思想 1.劳动在文艺创造起源上的意义2.艺术形象思维3.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4.文学艺术创作具体问题的阐释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发展演变 一、毛泽东 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二、周恩来

《马列文论选读》历年真题答案一览

选择题部分 1-5 B D B A D 6-10 A A B C A 11-15 C A A C B 16-20 C A A A B 名词解释 21题:247页22题:24页23题:161页第四段判断题 24 对25 错,214页26 对 简答题 27题:158页28题:384页 29题:201页30题:323页 31题:385页32题:194页 33题:28页 2014年10月答案 选择题答案 1-5: D B B B D 6-10: D A C B D 11-15: C B D A B 16-20: C B B B A 多项选择题 21、BE 22、AC 23、ABDE 24、ABCE 25、ABE 名词解释 26、P24 27、P338 28、P197 29、P213 判断分析题 31 对32 对33 错P360 简单题 34、P384 35、P23 36、P217 37、P312 38 、P388 39、P231

选择题 1-5 : D B B B A 6-10 : B A C B D 11-15: C B D A A 16-20: C B B D A 多项选择题 21、AD 22、AB 23、AD 24、ABCE 25、BE 名词解释 26、P24 27、P338 28、P197 29、P165 30、P213 判断分析题 31 对32 错33 错P360 简答题 34、P384 35、P23 36、P217 37、P312 论述题 38、P385 39、P231 2013年10月答案 单向选择题 1-5 : C D A C D 6-10 : C A B D B 11-15: B D C C D 16-20: B C B C B 多项选择题略 名词解释题 26、P24 27、P197 28、P195 29、P338 30、P413 判断分析题 31、错P214 32、对33、错P427 简答题 34、P23 35、P165 36、P360 37、P389 论述题 38、P159 39、无

《马列文论选读》历年真题答案一览

2015年1月答案 选择题部分 1-5 B D B A D 6-10 A A B C A 11-15 C A A C B 16-20 C A A A B 名词解释 、 21题: 247页 22题: 24页 23题: 161页第四段判断题 24 对 25 错, 214页 26 对 简答题 27题:158页 28题:384页 29题:201页 30题:323页 31题:385页 32题:194页 ; 33题:28页 2014年10月答案 选择题答案 1-5: D B B B D 6-10: D A C B D 11-15: C B D A B 16-20: C B B B A & 多项选择题 21、 BE 22、 AC 23、 ABDE 24、 ABCE 25、 ABE 名词解释 26、 P24 27、 P338 28、 P197 29、 P213 判断分析题 31 对 32 对 33 错 P360 简单题

34、 P384 35、 P23 36、 P217 @ 37、 P312 38 、 P388 39、 P231 2014年1月答案 选择题 1-5 : D B B B A 6-10 : B A C B D 11-15: C B D A A \ 16-20: C B B D A 多项选择题 21、 AD 22、 AB 23、 AD 24、 ABCE 25、 BE 名词解释 26、 P24 27、 P338 28、P197 29、P165 30、P213判断分析题 31 对 32 错 33 错 P360 简答题 < 34、 P384 35、 P23 36、 P217 37、 P312 论述题 38、 P385 39、 P231 2013年10月答案 单向选择题 1-5 : C D A C D 6-10 : C A B D B . 11-15: B D C C D 16-20: B C B C B 多项选择题略 名词解释题 26、 P24 27、 P197 28、 P195 29、 P338 30、 P413

马列文论资料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l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义称《巴黎手稿》,是马克思涉及美学思想的主要论著,他从实践的角度回答了美和美感产生的根源以及审美活动构成的基本要素和条件等,在美学史上是划时代的贡献。 2、两种尺度:马克思在《手稿》中谈到的“种的尺度”和“内在尺度”,就是所谓两种“尺度”,种的尺度是指事物以其不同的物种特征而具有体现了其物种性质的尺度。 内在尺度指是的作为生产者的人所具有的,体现了人的本质的尺度,既体现了人类改造、利用对象的愿望和要求。 3、自然的人化(人化的自然界):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或“人化的自然”)’说,首先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的,指的是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在自然界打上人的烙印,使人的本质在自然界客观地展开,造成“人化的自然界"的成果。这一观点揭示了美和美感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 4、文艺的社会性质(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艺在社会整体结构中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一种意识形态。它由经济基础决定,随经济基础的变革而发展,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它还同政治等上层建筑因素相互作用,并以这些因素为中间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 5、希腊艺术的永久魅力: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肯定了希腊艺术具有永久的魅力。这是因为它真实在再现了人类的童年时代,而且希腊人作为“正常的儿童”正是人类童年的天性发展得最完美的地方,这就使希腊艺术由于表现了人类章年的永不复返的天性而具有了永久的魅力。这一事实说明文艺应当真实地反映自己时代的特征,深入揭示人的精神面貌。

6、“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手稿》中提出的,概括地表达了人类的感觉包括审美感觉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思想。 7、“妇女的皮肤的是历史的发展,因为它必定是白色或黑色、黄色、棕色或红色—因此,她不会有人类的皮肤:意思是恩格斯以妇女的皮肤为例,指出它是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而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颜色,具有历史发展的特点。 8、莎士比亚化: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要求他“得更加莎士比亚化”,就是说如果要使自己的作品以生动的形象正确地反映历史的本质事实。 9、席勒式:马克思在致裴·拉萨尔的信中说:“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就说明了它对这种创作倾向的态度及其主要特点。“席勒式”指的是对席勒创作中的消极倾向的拙劣摹仿,主要表现在从观念出发而不是从现实出发,人物性格抽象化、概念化,把人物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传声筒。这种创作倾向表现了从现实政治斗争向审美幻想中的逃避,为当时资产阶级所钟爱。马克思以“莎士比亚化"与之相对立,明确反对这种主观唯心主义的文学路线。 10、恶劣的个性化: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说:您完全正确地反对了现在流行的恶劣的个性化,这指的是用拙劣的细节描写,对偶然性的人物即空空洞洞,又非本质的特征作不厌其烦的描写的一种流行的人物描写方法。 11、福斯塔夫式背景: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剧作中一个破落骑士形象,是封建关系解体时期的无衣无食的雇佣兵和冒险家的典型,在这个人物身上十分集中而鲜明地表现了封建社会术期阶级关系的变动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恩格斯在致裴·拉萨尔的信中,用这个说法来表达了他文学要真实生动地描写一定时期社会阶级关系的本质,通过真实的环境描写揭示人物本质的思想。这个提法也是他重视和主张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具体表现之一。

马列文论习题及答案

《马列文论》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生产具有不平衡的关系是马克思 在给《1、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写的导言中提出的一个命题。 2.恩格斯在《致保尔?恩斯特》一信中,将德国的小资产阶级与_2、挪威的小资产阶级巴尔______进行了比较,同时也批判了奥地利资产阶级政论家________ 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 3.爱莎是__3、敏?考茨基______的小说《旧人与新人》中的女主人公。这位作家的国籍是奥地 利。 4.“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理论命题出自恩格斯与 _____4、玛?哈克奈斯城市姑娘__ 的通信,信 中批评的是《》这部小说。 5.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932 年由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公开出版。在此之前,卢卡奇在1923 年出版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已经提出了与马克 思的“异化”概念意义近似的“_5、物化______”这一概念。 6.1844 年八九月,马克思、恩格斯开始第一次合作,着手合著《6、《神圣家族》》一书。

7. 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进入成熟期的标志是1857 年的《7、《〈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一书。 8.把___8、唯物主义_____视为人道主义的逻辑基础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关键所在。 9.“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两个:在创作方面是卡尔?倍克,在批评面是____、卡尔·格律恩 10、“风格即其人”源于法国启蒙运动时期___《__10布封》。 11.马克思在《11、《神圣家族》或《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中对欧仁·苏的小说《巴黎的秘密》和施里加的评论的分析是他们确立新的文艺观的一次认真的 尝试。 12.马克思在《12、《〈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明表述了艺术与一般生产关系的理论,特别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不平衡”的命题。 13.马克思在《1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论断。 14.“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将____14、法国空想社会主义________的消极内容与德国哲学特 别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混为一团”而构成的思辨哲学。15. 经典作家常用的文学批评方法______15、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

马列文论复习题库(1)

填空题 1、马克思写作了《()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格律恩从抽象的“人”的观点来论述(),被恩格斯予以否定。 3、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提出()创造美的观点。 4、()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的历史。 5、()在《致哈克·奈斯》的信中,以真实性为尺度赞扬了作家巴尔扎克。 6、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观点和()观点相统一的艺术批评。 7、典型的核心问题是()的创造。 8、正如老()所论: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是一个“这个”。 9、西方文艺史上,先后出现古希腊的()、中世纪的灾难悲剧,文艺复兴时期的性格悲剧和19世纪的社会悲剧。 答案:1、(1844)2、(歌德)3、(劳动)4、(巴尔扎克)5、(恩格斯)6、(美学)(历史)7、(典型形象)8、(黑格尔)9、(命运悲剧) 1、()写作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从抽象的“人”的观点来论述歌德,被恩格斯予以否定。 3、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的关系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中所提出的观点。 4、()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任何神话都是用()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5、悲剧之父()和喜剧之父()都是有强烈政治倾向的诗人,但丁和塞万提斯也不逊色。而()的《阴谋与爱情》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6、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答案:1、(马克思)2、(格律恩)3、(《导言》)4、(希腊神话)(想象)。5、(埃斯库罗斯)(阿里斯托芬)(席勒)6、(细节)(典型人物) 1、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作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于德国的思辩哲学和(“真正的社会主义”)进行了批判。 2、白尔尼、门采尔、(格律恩)从政治的、党派的、抽象的“人”的观点来论述歌德,被恩格斯予以否定。 3、歌德与(席勒)作为“狂飙突进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4、恩格斯认为(巴尔扎克)的文学创作“体现了现实主义的胜利”。 5、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复活》。 6、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认为艺术主要借助(想象)和幻想的功能达到审

自考马列文论历年试题及答案)

自考马列文论历年试题及答案 马列文论资料 围绕【《马列文艺论著选读》系 陆贵山、周忠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整理 历年考题(汇编) 最新模拟考题(汇编) 课本重点资料 (建议:论述试题,可尝试记主干,然后根据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 联系电话:15087电话004348、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 一、单选(四号字体) 1、《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的作者是(马克思) 2、马克思的第一篇政治性文章是(<<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3、“风格就是人”是马克思引用的那一位法国作家的话(布封) 4、<<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发表于(1843年) 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作者是(马克思) 6、<<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又称为(巴黎手稿) 7、马克思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已经同那一个政治团体建立了联系(正义者同盟) 8、<<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完成于(1844年4——8月) 9、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完成的标志性著作是(德法年鉴) 10、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理解正确的一项是(不是非常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 11、从理念世界中寻找美的哲学是(黑格尔) 12、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宗教) 1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实践) 14、中的基本思想和宗旨所在是(阐明了劳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5、马克思把于人的联系和被改造的自然称为(人化的自然) 16、马克思在美学史上第一次科学的提出了(美是劳动的产物) 17、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的提出(劳动创造了美) 18、马克思提出人类劳动能够按照什么规律来建造(美的规律) 19、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劳动是使什么对象化的过程(人的本质力量) 20、提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是(马克思) 21、“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见于与马克思的那一本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2、人类最根本的实践活动是(劳动) 23、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4、提出“艺术表现感性事物的真理”的是(黑格尔) 2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由几个未完成的手稿组成(3个)

马列文论

马克思、恩格斯文艺观的产生 ◆19世纪的社会历史条件和自然科学基础 社会历史条件: 19世纪——给予人类文明与文化的世纪 资产阶级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自然科学基础: 科学上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和生物进化论 ◆19世纪的文艺特征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作为无产阶级运动伴生物的无产阶级文艺 《国际歌》欧仁·鲍狄埃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素养 马克思、恩格斯文艺观的理论资源 ◆哲学理论资源: “马克思把看为是一个自然史的过程,支配它的规律,不仅不依人的意志、意识和意图为转移,而且宁可反过来说,是决定人的意志、意识和意图的。” ◆文化理论资源: 发源于古希腊的整个欧洲文化 18、19世纪欧洲和德国文化 萌芽时期: ◆马克思:浪漫民主主义→现实主义 ◆恩格斯:“青年德意志”派的“倾向文学”→现实主义 形成时期: ◆马克思、恩格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共产主义 ◆文艺观:文艺作品应该从现实生活出发,而不是从抽象原则出发;应该具体地描写各种社会 关系,揭示它们的秘密和真实,而不是导致“对现实的歪曲和脱离现实的毫无意义的抽象”。确立时期: ◆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创作论和批评论的的四封书信: ◆马克思:《致斐迪南·拉萨尔》 ◆恩格斯:《致斐迪南·拉萨尔》 《致敏娜·考茨基》 《致玛·哈克奈斯》 一、艺术是什么? (文学) ①摹仿说:(德漠克利特: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 (亚里士多德:摹仿出于我们的天性……作出了诗歌) ②变现说:文学艺术是创作主体的情感体现 华兹华斯(诗诗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③马克思:文学(艺术)既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一种生产。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 任务之一,就是说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④卡勒的《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文学就是一个特定的社会认为是文学的任何作品”。

自考专业考试科目

自考专业考试科目

法律(专科)专业课程设置与学分 专业层次:专科专业代码:Z030112序号课码课程名称学分备注 1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统考 200242民法学7统考300243民事诉讼法学5统考400245刑法学7统考500260刑事诉讼法学4统考600261行政法学5统考705679宪法学4统考8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校考900244经济法概论6校考1000247国际法6校考1104729大学语文4校考1205677法理学7校考1300223中国法制史5校考合计66学分 汉语言文学(专科)专业课程设置与学分 专业层次:专科专业代码:Z050114 序号课码课程名称学分备注 1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统考 200506写作(一)7统考300529文学概论(一)7统考400530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6统考5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6统考60053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6统考700535现代汉语7统考8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校考900531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5校考1000534外国文学作品选6校考1100536古代汉语8校考1200031心理学4校考1300410小学语文教学论5校考合计73学分

社会工作与管理(专科)专业课程设置与学分 专业层次:专科专业代码:Z030202 序号课码课程名称学分备注 1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2+ 2 用计算机一级以上(含一级)能够免考本科目统考 2 00071 社会保障概论 5 统考 3 00266 社会心理学 4 统考 4 00272 社会工会概论 5 统考 5 00273 社会工作实务 6 统考 6 00274 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 6 统考 7 03508 劳动与就业 6 统考 8 03578 人口与环境 6 校考 9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 校考 10 04729 大学语文 4 校考 11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 校考 12 00012 英语(一) 4 校考 13 00034 社会学概论 6 校考 14 00182 公共关系学 4 校考 15 03350 社会研究方法 4 校考 合计不低于70学分

马列文论复习题纲)教学文案

马列文论复习题纲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创立 一、奠基之作:《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二、艺术的定位:意识形态。 三、艺术规律。 四、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特点 一、《手稿》美学思想 1. ?劳动创造了美?。2. 美感的生理基础和审美的本质问题 3. 美感的本质。4.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二、艺术定位:意识形态。 1.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将艺术定位于社会结构的意识形态之中。?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 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种区别开来:一种 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神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 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 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 2. 明确提出社会三大结构:《< 政治经济学批判> 导言》(1 )明确提出社会结构的三个组成部分,文艺艺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2 )把艺术视为一种 不同于理论的把握世界的方式。三、艺术规律 1. ?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 规律?。2. ?世界文学?。3. ?资本主义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诗歌相敌对?。4悲剧和喜剧理论。 5. 文学艺术的社会职能。 6. 艺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四、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特点 1. 坚持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和文论原则。 2. 强烈的阶级性与实践性。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俄苏的发展演变 一、列宁文论思想 1. 党的出版物的原则.2. 两种文化论.3. 反映论美学. 二、普列汉诺夫文论思想 1 .劳动说。 2 .艺术形象的特质。 3 .艺术与社会生活、政治 斗争与阶级斗争的关系。 三、斯大林文论思想 1 .作家、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 民族文化与无产阶级文 化的结合 3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四、高尔基文论思想 1 .劳动在文艺创造起源上的意义 2 .艺术形象思维 3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4 .文学艺术创作具体问题的阐释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发展演变 一、毛泽东 1.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 3.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二、周恩来 1. 《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2. 《关于文化艺术 工作两条腿走路的问题》 3.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 4. 《对在京的话剧、歌剧、儿童剧作家的讲话》 三、邓小平 1. 《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 2. 《目前的形势和任务》 3. 《关于思想战线上的问题的谈话》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文论在西方的发展演变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特征: 1 、都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 2 、都以马克思的某种 论述、观点、立场、方法作为出发点。 3 、都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全面发展 人和解放人的学说。 一、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一)卢卡奇一、总体性理论 1. 异化 2. 总体性 3. 阶级意识

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2年修订) 指导思想 根据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对本学科人才的需要,确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参照国际通行的在一级学科培养研究生的经验;兼顾本科、硕士生和博士生之间的衔接,建构“塔型”人才培养体系;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因材施教,体现特色;追踪当代学术最新发展,培养具有现代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 硕士 一、硕士生培养目标 1.具备中国语言文学方面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比较广博的专业知识;具备运用所学 理论、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中国语言文学及相近学科的教学、 科研,以及文化、宣传、新闻、出版、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2.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应用。 3.德才兼备,身体健康。 二、硕士生招生 1.统招生 符合研究生报名条件,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考试成绩合格并进入当年招生计划范围内的考生,可参加研究生复试。复试及思想表现审查合格者,可录取为当年硕士研究生。 硕士生统招生考试和录取均在一级学科进行。 初试阶段专业课的考试科目是: ①文学(含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 ②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论文写作) 复试: 初试合格者进入复试,复试阶段考试科目为各二级学科专题(考生按报考志愿应试),分别是:①文艺理论专题②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题③汉语言文字学专题④中国古代文学专题⑤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⑥外国文学专题 2.免试生 “985”、“211”学校具有推免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可申请免予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经审查并面试合格后直接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三、硕士生课程设置 为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硕士生课程设置淡化专业界限,鼓励学科交叉,增设前沿性学科,为学生在较为广阔的领域接受教育创造条件,以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办法》,硕士生须修满32学分(非中文专业本科毕业生须补修4学分中文专业本科段课程),并通过硕士学位课程考试合格者,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硕士课程共设60门左右,原则上每位研究生导师(含博士生导师,下同)主讲一门。 全部硕士生课程由A、B、C、D四类组成: (1)A类必修课(9学分)

《马列文论与西方文论》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马列文论与西方文论》练习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现实主义思潮最早出现于。 A.英国B.德国C.法国D.意大利 2、德国启蒙运动的高潮和最大代表是。 A.莱辛B.奥古斯丁C.约翰生D.左拉 3、狄德罗的中心美学概念是著名的“”。 A.美在和谐B.美在有用C.美在关系D.美在摹仿 4、“理念论”是美学思想的基础。 A.贺拉斯B.普洛丁C.苏格拉底D.柏拉图 5、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及社会一般发展是。 A.成正比B.成反比C.平衡的D.不平衡的 6、“浪漫主义”术语在文艺批评中最早出现于18世纪的。 A.美国B.英国C.法国D.德国 7、黑格尔从出发,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 A.主观唯物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 C.客观唯物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 8、在西方美学史上,是最早一位明确提出以政治标准来衡量文艺作品优劣的人。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苏格拉底D.贺拉斯 9、恩格斯认为人类思维方式发展变化的总规律是:。 A.综合—分化B.分化—综合 C.综合—分化—综合D.分化—综合—分化 10、18世纪欧洲文化思想主潮是。 A.现实主义运动B.浪漫主义运动 C.启蒙主义运动D.古典主义运动 二、多项选择题 1、在欧洲美学中,现实主义概念的表述形态有()。

A.柏拉图的“迷狂说”B.文艺复兴的“镜子说” C.19世纪的“再现说”D.德谟克利特的“灵感说” E.古希腊的“摹仿说” 2、康德的著名三大批判指的是()。 A.《判断力批判》B.《实践理性批判》 C.《理念感性批判》D.《纯粹理性批判》 E.《实践感性批判》 3、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思想,美所包含的两大基本要素指的是()。A.根源于客体B.根源于主体 C.根源于实践D.感性 E.理性 4、影响风格的主体性因素主要包括()。 A.生理因素B.教育因素 C.品性因素D.心智因素 E.人格及审美修养因素 5、在人类掌握世界方式系统中,理论掌握的特点有()。 A.超越性B.客观性C.主体性D.实践性E.抽象性 三、填空题 1、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深刻地影响了运动以及整个近现代西方美学。 2、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批评的标准是和。 3、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4、学派发现了著名的“黄金分割”律。 5、第一个给“美学”命名,被称为“”。 6、按照马克思的思想,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分为和。 7、《自然辨证法》的作者是。 8、《理想国》的作者是。 9、《修辞学》的作者是。

《马列文论选读》历年真题答案一览

《马列文论选读》历年真题答案一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015年1月答案 选择题部分 1-5 B D B A D 6-10 A A B C A 11-15 C A A C B 16-20 C A A A B 名词解释 21题: 247页 22题: 24页 23题: 161页第四段判断题 24 对 25 错, 214页 26 对 简答题 27题:158页 28题:384页 29题:201页 30题:323页 31题:385页 32题:194页 33题:28页 2014年10月答案 选择题答案 1-5: D B B B D 6-10: D A C B D 11-15: C B D A B 16-20: C B B B A 多项选择题 21、 BE 22、 AC 23、 ABDE 24、 ABCE 25、 ABE 名词解释 26、 P24 27、 P338 28、 P197 29、 P213 判断分析题 31 对 32 对 33 错 P360 简单题 34、 P384 35、 P23 36、 P217 37、 P312 38 、 P388 39、 P231

选择题 1-5 : D B B B A 6-10 : B A C B D 11-15: C B D A A 16-20: C B B D A 多项选择题 21、 AD 22、 AB 23、 AD 24、 ABCE 25、 BE 名词解释 26、 P24 27、 P338 28、P197 29、P165 30、P213判断分析题 31 对 32 错 33 错 P360 简答题 34、 P384 35、 P23 36、 P217 37、 P312 论述题 38、 P385 39、 P231 2013年10月答案 单向选择题 1-5 : C D A C D 6-10 : C A B D B 11-15: B D C C D 16-20: B C B C B 多项选择题略 名词解释题 26、 P24 27、 P197 28、 P195 29、 P338 30、 P413判断分析题 31、错 P214 32、对 33、错 P427 简答题 34、 P23 35、 P165 36、 P360 37、 P389 论述题 38、 P159 39、无

马克思主义文论相关习题及答案

基本概念: 1、社会心理 某一特定时代的某个民族、阶级或阶层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所自发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情感、情绪、感觉、愿望、理想、兴趣、习惯、信仰、道德风尚和审美情趣。是特定时代人们精神状态的总和。和思想体系比较而言,具有原始性和朴素性;和个体心理比较而言具有大众性和普遍性。 2、社会结构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基本结构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部分构成。所谓的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经济结构,所谓上层建筑则是指树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国家、政府、军队等设施和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 3、五项因素公式 俄国哲学家普列汉诺夫在1908年写成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中发展了马克思创始人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把①生产力的状况②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③在一定的经济“基础”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④一部分由经济直接所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⑤反映这种心理特征的各种思想体系作为构成社会结构的五项基本因素。 4、莎士比亚化 指继承和借鉴莎士比亚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方法,它要求作家从社会生活出发,还原特定时空背景下真实的人物和事件;正确处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通过人物揭示社会现实的某些本质;在现实的基础上塑造个性化的人物,创造富有生活气息、朴实、明快的语言,构思生动丰富的情节。因此“莎士比亚化”实际上是现实主义基本特征,是马恩对现实主义理论形象化的概括,生动表现出现实主义基本创作规律。 5、席勒式 指席勒文学创作中部分存在的从观念出发的概念化、抽象化的倾向,即人物塑造从抽象观念出发,把人物变成表现作者理想与观念的工具。马克思指出“席勒式”是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传声筒,拉萨尔的悲剧《济金根》便有“席勒式”倾向。 6、典型 文艺作品中的典型指的是作者用典型化方法创作出来的具有鲜明、独特、丰富的性格特征,深刻地体会了某一阶层、阶级或类别的人的某些本质方面以及渗透着作家审美思想的艺术形象。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认为典型来源于社会生活,典型具有鲜明个性,典型应具有代表性,“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 7、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20世纪初,在马恩现实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下,俄国兴起了一种新型的现实主义思潮,这股思潮被苏联文艺理论界总结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卢那察尔斯

本校马列文论

本校马列文论 《马克思主义文论》思考练习题 一、解释下列概念或命题 1、“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2、“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3、“(悲剧产生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4、“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了现实主义的东西” 5、“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应当是如此”。 6、“真正艺术家的勇气” 7、“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8“现实主义最伟大的胜利” 9、出版物的党性原则 10、“每一个民族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 11、“无产阶级文化协会” 12、“文学艺术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 13、“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14、“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15、“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16、“外国的许多东西都要去学,而且要学好,大家也可以见见世面” 17、“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 18、“向古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活人” 19、“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20、“双百”方针 21、“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 22、“审美反映” 23、“文化工业” 24、“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产品” 25、“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26、“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27、“文学与意识形态的离心结构” 二、简答题 1、简述美学的观点的内涵。 2、简述历史的观点的内涵。 3、简述马克思对文艺在社会结构中地位的认识。 4、希腊神话为什么会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5、简述马恩现实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6、简述“席勒式”的内涵及其在创作中的表现。 7、简述“莎士比亚化”的内涵及其在创作中的表现。

《马列文论》试卷1

马克思主义文论试卷1 学院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请指出下列观点出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哪些文章中(10分) 1“劳动创造了美” 2“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3“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 4“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5“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 二、名词解释(12分) 1“莎士比亚化” 2“席勒式” 3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 三、解释题:解释下列观点(每题10分,共40分) 1.“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的自然界,这是人作为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亦即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当作自己的本质来对待,或者说把自己本身当作类的存在物来对待)的自我确证。诚然,动物也进行生产。它也为自己构筑巢穴或居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所做的那样。但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则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则甚至摆脱肉体的需要进行生产,并且只有在他摆脱这种需要时才真正在进行生产;动物只生产自己本身,而人则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与自己的产品相对立。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来进行塑造,而人则值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只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P10 2.“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进步这个概念决不能在通常的抽象意义上去理解。……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酷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例如,拿希腊人或莎士比亚同现代人相比。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P165 3.“据我看来,现实主义是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P242

云南自考马列文论历年选择试题

自考《马列文艺论著选读》历年试题笔记资料 围绕【《马列文艺论著选读》系 陆贵山、周忠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整理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 一、单选(四号字体) 1、《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的作者是(马克思) 2、马克思的第一篇政治性文章是(<<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3、“风格就是人”是马克思引用的那一位法国作家的话(布封) 4、<<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发表于(1843年) 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作者是(马克思) 6、<<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又称为(巴黎手稿) 7、马克思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已经同那一个政治团体建立了联系(正义者同盟) 8、<<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完成于(1844年4——8月) 9、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完成的标志性著作是(德法年鉴) 10、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理解正确的一项是(不是非常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 11、从理念世界中寻找美的哲学是(黑格尔) 12、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宗教) 1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实践) 14、中的基本思想和宗旨所在是(阐明了劳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5、马克思把于人的联系和被改造的自然称为(人化的自然) 16、马克思在美学史上第一次科学的提出了(美是劳动的产物) 17、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的提出(劳动创造了美) 18、马克思提出人类劳动能够按照什么规律来建造(美的规律) 19、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劳动是使什么对象化的过程(人的本质力量) 20、提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是(马克思) 21、“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见于与马克思的那一本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2、人类最根本的实践活动是(劳动) 23、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4、提出“艺术表现感性事物的真理”的是(黑格尔) 2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由几个未完成的手稿组成(3个) 26、<<神圣家族>>的作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27、<<神圣家族>>发表于(1845年2月) 28、长篇小说<<巴黎的秘密>>是下列那一位作家的著作(欧仁.苏) 29、长篇小说<<巴黎的秘密>>的主人公是(鲁道夫) 30、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开始他们的友谊和合作之后共同撰写的第一部论战性著作是(<<神圣家族>> 31、自考《文艺心理学》、《民间文学》、《现代修辞学》、《马列文论》《马列文艺论著选读》、《美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近现代史纲要》等资料上网在百度搜索栏里输入“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