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整合

心理学整合
心理学整合

第一章

1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2心理学的目标: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3实验法

定义:就是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从而了解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两种心理学实验: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两种效应:安慰剂效应(单盲实验和双盲实验)、实验者效应

4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 年,冯特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5现代心理学的派别及代表人

①结构主义:冯特和铁钦纳

②功能主义或机能主义:詹姆斯和杜威

③行为主义:华生

④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

⑤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⑥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

6当代的主要研究取向或观点还有以下几种:

(1)认知观(继人本心理学之后对行为主义的另一种挑战)

(2)生物学观

(3)文化观

第二章

1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

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及其发出的树突和轴突三部分构成。其功能是接受刺激、传递信息、整合信息。

2按功能分类

(1)感觉神经元-即传入神经元,其功能是接受内外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到中枢神经。

(2)运动神经元-即传出神经元,其功能是将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神经冲动传至反应器,使肌肉、腺体产生反应。(3)中间神经元-其功能主要是联络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起桥梁作用

3大脑皮层的分区:感觉皮层区、运动皮层区、联合皮层区(1.布洛卡区—说话2.威尔尼克区—理解他人的话)

4双生子研究的意义:揭示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运用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区分遗传和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

1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倒∪型曲线关系。

2母性动机:瓦顿设计了一个障碍箱,来研究各种动机的强度,其中母性驱力最强。

3社会性动机又叫习得性动机和心理性动机,是以社会需要为基础的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认知动机、权利动机)(1)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包括希望成功和害怕失败两种心理因素。

4韦纳的归因理论模式

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

◎可控制因和不可控归因

六个因素: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三维度与六因素相互结合进行系统地考察行为归因。

5社会学习论

代表人物:班杜拉

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用来解释特殊情境下动机产生的原因。其来源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个体的归因方式。

6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

(1)生理需要,如对食物、水、睡眠、性的需要;

(2)安全需要,如对稳定、秩序、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磨等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如需要被所在的群体接纳,受到家人和周围其他人的关心、爱护和支持以及异性爱等;

(4)尊重需要,如对于实力、成就、优势、胜任,面对世界时的自信、独立、和自由的需要,对于地位、声望、荣誉、支配、赞赏等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第四章

1学习的定义:是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的变化的过程。

2条件反射的建立与消退

(1)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基本过程

(2)条件作用的消退(extinction):若多次呈现条件刺激,却始终没有无条件刺激与之相伴出现,有机体的条件反应就会逐渐减弱,甚至不再反应

3正强化、负强化、惩罚的区别:

●正强化是在行为发生之后,呈现或增强某种刺激从而使行为在将来出现的概率增加。在正强化中呈现的刺激,

称为正强化物,如食物、金钱、赞扬、微笑等。

●负强化是在行为发生之后,撤销或减弱某种刺激从而使行为在将来出现的概率增加。在负强化中被撤销或减弱

的刺激,称为负强化物,如电击。

●惩罚,它是指伴随行为出现的任何能够降低该行为在将来出现概率的事件

4经典条件作用与操作条件作用的比较

5观察学习-替代强化的含义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因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强化因而自己的相应行为倾向间接地受到强化的情况叫做替代强化;

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非通过直接经验产生的学习。

对教育的影响

6行为主义学习观与认知学习观的比较

*7根据学习原理(几种常见的强化程序的内容及特点)探析行为习惯的养成或消除。

第五章

1心理物理法对感觉的测量

心理物理学是测量物理刺激强度和感觉体验大小之间关系的一种研

究方法,在测量自己的物理能量变化的同时。记录这些变化与心理感

觉的联系,检验我们感觉体验到的刺激强度

(1)感觉阈限:绝对阈限是指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2)韦伯定律和韦伯分数:德国生理学家韦伯于1834 年提出韦伯定律: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之间存在着一种定必关系,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I/I=K

其中表示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的差异量,即差别阈限;I 表示标准刺激的强度;k 为常数。K 值表示不同刺激强度下能够觉察到的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异量与标准刺激量的壁纸,称为韦伯常数。

2基本的感觉现象:后像;感觉适应;感觉对比

3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相对性

(2)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选择性

(4)知觉的整体性

(5)知觉的组织性

(6)知觉的恒常性

4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一方面将来自感觉记忆的信息经过加工转换到长时记忆中,另一方面它又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并短暂保存,以便处理当前的心理活动。

信息的编码形式主要是听觉代码。也有视觉代码,语义代码。容量7+2,有效途径:组块

2长时记忆的遗忘: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进程先快后慢。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表征2 .定势3 .功能固着4 .认知结构

第六章

1四种基本的情绪:喜怒哀惧

2几种主要的情绪理论:

(1)詹姆士-兰格理论

该理论认为刺激情境直接引起生理的变化和行为反应,对这些生理变化和行为反应的觉知就产生情绪。

詹姆士在1884 年提出一种“反常识”的理论。按一般常识的说法:人因为伤心所以哭;因为快乐所以笑;因为恐惧所以颤栗。詹姆士对情绪的解释,持相反的看法:人是因为笑所以才快乐;因为哭所以伤心;因为颤栗所以恐惧。詹姆士认为:情绪并非由外在刺激所引起,情绪是由身体上生理变化所引起。稍后,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在1885 年提出类似的情绪理论。后人将两人的理论合一,称为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兰格认为情绪是心脏活动和血管变化的结果。他说,假如让一个恐惧的人脉搏平稳,目光坚定,脸色安祥,动作敏捷而果断,语气强有力,那么他的恐惧还剩下什么呢?

詹姆士—兰格理论重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密切关系,但却片面地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作用。

(2)坎巴二氏论

该理论认为,外界刺激引起感官产生神经冲动,这些神经冲动由丘脑进行信息加工后,分别传送到大脑皮层和机体的其他部分。传送到大脑皮层的信息产生情绪体验,传送到内脏和骨骼肌产生生理活动。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同时发生。

坎农-巴德情绪理论重视情绪中枢性生理机制的研究,相对于詹姆士-兰格理论前进了一步,但是它忽视了大脑皮层对情绪的作用以及外周神经系统对情绪的意义,因而有较大的局限性。

(3)沙赫特-辛格情绪论

该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受到环境事件、生理状态和认知过程三种因素的作用,其中认知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认知的参与以及认知对环境和生理唤醒的评价过程是情绪产生的机制。

说明,情绪状态实际上是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脑皮层将外界环境信息、内部生理变化信息以及经验、情境的认知信息整合起来,产生一定的情绪。尽管人的情绪的产生与生理唤醒(激活)状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也受外界环境的极大影响,但是人的认知过程是影响情绪的主要原因,它可以对情绪进行控制或调节。

心理冲突:指人在由相互对立的因素引发两个或多个行为趋势时所产生的矛盾心理状态,以及处于冲突之中所产生的感受。

生活压力的应对策略

问题指向的应对:问题指向的应对策略,是指直接面对问题的策略

情绪指向的应对:是指可用来减轻压力所产生的不适感的策略

3非理性信念: 错误的认识-埃利斯

4意识状态:

(1)正常条件所出现的意识的四种状态

①控制的意识状态:意识最清晰,要求注意力最集中,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效的调控

②自动化的意识状态:要求较少注意力,不影响同时进行的其他任务。

③白日梦状态:意识处于一种模糊状态,其产生与维持不需要主动的注意力,不能进行有效调控

④睡眠状态:该种意识状态下,仍然有意识活动。

(2)非正常条件下特殊的意识状态

途径: 药物(镇静剂、麻醉剂、毒品);催眠

5意识层面:

?焦点意识–指个人全神贯注于某事物时所得到的清楚明确的意识

?边缘意识–指对注意范围边缘刺激物所获得的模糊不清的意识

?半意识–指在不注意或略微注意的情形下所得到的意识

?前意识

?无意识–指潜藏于意识层面之下,个人不曾觉知到的观念与情感

6睡眠的五个阶段

?I 过渡期(a波,频率较慢为8-12cps,但振幅较大)

?II 轻睡期(θ波,频率更慢4~7cps)

?III 沉睡期(以δ波,频率慢到4cps以下,振幅极大)

?IV 沉睡期

–REM 快速眼动睡眠:脑电研究中发现的一个睡眠阶段。眼球快速运动(50-60 次/ 分),在快速动眼阶段唤醒被试:80% 的人报告在做梦;慢波睡眠阶段唤醒被试,只有7% 的人报告做梦。

第八章

智力与创造力:

(1)智力:有目的的行动、理性的思维和有效的应对环境的整体能力

(2)什么是创造力

?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这里的产品是指形式存在的思维或物质成果。

(3)创造力的主要成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第九章

1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2人格特质:首要特质,最能代表一个人的特点的人格特质;中心特质代表一个人的核心成分;次要特质,指一个人的某种具体的偏好或反应倾向。

3人格的五大结构:神经质性,外向性,开放性,随和性,尽责性。

4防卫机制主要有:

(1) 压抑,指力比多冲动被排除到意识之外,进入到潜意识(unconscious)之中。

真正通过两性活动得以释放的力比多能量仅仅是一小部分,大部分力比多能量是被压抑的,压抑可暂时减轻冲突,但能量还在,可能通过做梦、玩笑、变态行为等释放出来。

(2) 退行,就是以儿童的方式行动,从而避免成人角色所导致的焦虑

(3) 合理化或文饰作用,就是以社会认可的好理由,取代个人内心的真理由,所谓“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4) 投射,就是将自己的内心的不为社会认可的冲动加在别人身上,认为是别人有这种冲动,

如不承认自己对某人有非分之想,而说别人在引诱自己

(5) 反向作用,就是以与真实欲望相反的方式行事。

如本来很想接近异性,却表现出回避或疏远

(6) 转移,就是将对某对象的强烈感情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如受了丈夫的气,却冲孩子发火

(7) 升华,就是将本能欲望以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级形式表现出来,如艺术、科学等创造性活动就被弗洛伊德视为性欲的升华。

5人格的结构

(1)本我: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由一些与生俱来的冲动、欲望或能量构成,寻求需要的及时满足。

(2)自我: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关系,同时考虑外在现实性的那部分人格。

(3)超我:人格的最高部分,是个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下形成的,发挥道德捍卫者的作用,并为个体行为设立高标准。

6心理学家通常根据测验方式将人格测验分为自陈式测验和投射式测验。

一、自陈式测验

自陈式测验是运用自陈量表来进行人格测验的一种方法,量表中包含一些陈述性的条目,受测者根据陈述内容与自己实际的适合情况选择答案。

(一)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

(1)16PF 不仅可以描述受测者的16个人格特质,还可以描述四项双重因素:内向—外向、适应—焦虑、感情用事—安祥机警、怯懦—果断,

(2)以及四项社会成就因素:心理健康因素、专业成就因素、创造力因素和环境适应因素。

(3)16PF 是进行大范围人格调查分析和研究的较理想的问卷。

受测者可能会受到自己或社会期望的影响,按照自己或社会认为好的标准来回答,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 二)艾森克人格问卷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将人格划分为内外向、神经质和精神质三个维度,这个测验包括成人问卷和少年问卷两种,分别适合调查16岁以上和7—15岁两个年龄段的儿童,EPQ 涉及的人格维度较少,容易掌握,施测方便,因此得到广泛应用。

( 三)“大五”人格问卷

“大五”人格问卷是由“大五”人格理论模型的主要代表人物Costa和McCrae于1985年编制的。包括自我报告和观察者报告两种形式,问卷将被试对每个题目的反应,从完全适合到完全不适合,分为五个等级来记分。

二、投射式

受测者可能会受到自己或社会期望的影响,按照自己或社会认为好的标准来回答,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而且受测者的回答依赖于他自己的意识,而人格有很多当事人自己不能觉察到的方面。

(一)罗夏墨迹测验

罗夏墨迹测验是由瑞士精神医学家罗夏于1921年编制的。

该测验由10张不同的墨迹图片构成。评分主要依据三个方面:

第一,部位,即被试反应的是整个墨迹还是一部分墨迹;

第二,关键点,即影响反应的墨迹特征,是形状、还是颜色,或是明暗、质地等;

第三内容,即被试将墨迹看成什么事物。

(二)主题视觉系统

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莫瑞和摩根于1935年编制的一种投射测验。

所谓统觉在这里是指根据先前的经验以一定的方式去观察和理解事物。主题统觉测验就是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统觉来解释含义不明的图画。

人格测验是了解人格的重要工具,但无论是自陈测验还是投射测验都有局限性,使用者应根据自己的目的灵活而谨慎地掌握。

心理学整合

第一章 1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2心理学的目标: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3实验法 定义:就是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从而了解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两种心理学实验: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两种效应:安慰剂效应(单盲实验和双盲实验)、实验者效应 4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 年,冯特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5现代心理学的派别及代表人 ①结构主义:冯特和铁钦纳 ②功能主义或机能主义:詹姆斯和杜威 ③行为主义:华生 ④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 ⑤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⑥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 6当代的主要研究取向或观点还有以下几种: (1)认知观(继人本心理学之后对行为主义的另一种挑战) (2)生物学观 (3)文化观 第二章 1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 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及其发出的树突和轴突三部分构成。其功能是接受刺激、传递信息、整合信息。 2按功能分类 (1)感觉神经元-即传入神经元,其功能是接受内外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到中枢神经。 (2)运动神经元-即传出神经元,其功能是将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神经冲动传至反应器,使肌肉、腺体产生反应。(3)中间神经元-其功能主要是联络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起桥梁作用 3大脑皮层的分区:感觉皮层区、运动皮层区、联合皮层区(1.布洛卡区—说话2.威尔尼克区—理解他人的话) 4双生子研究的意义:揭示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运用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区分遗传和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 1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倒∪型曲线关系。 2母性动机:瓦顿设计了一个障碍箱,来研究各种动机的强度,其中母性驱力最强。 3社会性动机又叫习得性动机和心理性动机,是以社会需要为基础的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认知动机、权利动机)(1)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包括希望成功和害怕失败两种心理因素。 4韦纳的归因理论模式 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 ◎可控制因和不可控归因 六个因素: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三维度与六因素相互结合进行系统地考察行为归因。 5社会学习论

2020年整合《心理学教程》王振宇第三版试题名师精品资料

心理学教程填空题

心理学教程填空题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1879年,其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冯特。 2.人的心理现象十分复杂,归纳起来,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 3.大脑皮层分四个叶:枕叶、颞叶、额叶和顶叶。 4.皮层上的脑叶在机能上有分工,枕叶与视觉有关,颞叶与听觉有关,顶叶与躯体感觉有关。 5.儿童心理研究的常用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 6.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共同构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7.早期的中外儿童心理学家曾运用个案法观察自己的孩子,并发表了长期的记录,如德国的普莱尔、英国的达尔文、中国的陈鹤琴等。 8.调查法是一类方法的总称,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 9.实验法可分为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两种。 10.注意的特性是注意的指向和集中。 11.视敏度即视力,小学生比幼儿好,其中10岁时儿童视觉调节能力范围最大。 12.入小学后语音听觉发展迅速,一年级末可达成年人的水平。 13.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 14、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15、画家善于形象记忆,数学家善于逻辑记忆。 16、表象的特征是形象性和概括性。

17、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 18、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过程是不平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19、回忆有两种不同水平再认和再现。再现比再认水平高。 20、初入学儿童既不会用重复、练习来保持信息,又不会用系统搜索和追忆去提取信息。 21、在发展儿童想象力时,丰富儿童的表象和言语是有效的途径。 22、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性和间接性的反映。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概括性和间接性。从个体发展来看,思维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从探索答案的方向来看,思维可以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23、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和综合。其不同的运用又表现为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 24、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儿童掌握概念的主要途径有概念形成、概念同化。 25、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发明或发现一种反应方式。它要求重新组织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东西。创造性思维需要综合运用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26、判断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好坏,通常采用的指标有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和思维的批判性。 27、小学儿童的概括水平发展,大体上经历了直观形象、形象---抽象和初步的本质抽象三级水平。

思维方式的转变与心理学的整合_叶浩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思维方式的转变与心理学的整合 叶浩生 摘 要 传统心理学执著于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导致了心理学的破碎与危机。若 要克服危机,实现心理学的整合则首先必须吸收系统的思想方法,实现思维方式从还 原思维到整合思维的转变。这一转变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从线性思维到非线性思 维的转变;2.从元素组合认识方式到综合分析认识方式的转变;3.从“上向因果关 系”的单向思维到“双向因果关系”思维的转变;4.从物理科学的统一观到系统论的 科学统一观的转变。 关键词 心理学 还原论 系统论 整合 当代心理学处于支离破碎、恶性分化的危机之中,而造成这种危机的原因除了学派的门户之见影响外,传统还原论的思维方式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因此,若要克服这种危机,实现心理学的整合,则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思维方式,倡导系统的思想方法。本文首先分析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在心理学中的表现,然后阐述现代系统方法的特征及其对心理学影响,最后论述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的几个方面。 一 还原(reduction)一词的基本含义是化简、减少、降级、归并、分解等等。还原方法把较高层次的事物、事件或关系分解、剖析为较低层次的组成部分,用低层次组分(co mpo nent)的特性及其结合方式推断高层次事物的特性。作为一种探索事物的手段,还原方法有助于人们深刻认识事物的整体和组分之间关系,因为人对整体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表象的感性的整体开始的,经过知性的抽象,把整体分解为组分,再进而达到理性的整合,形成对整体的理性认识。可以说,还原方法是人们的认识由感性的整体到理性的整体中间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还原论(r eductio nism)则是一种极端的还原方法,它无限夸大还原方法的作用和使用范围,把较高层次事物的性质看成是由较低层次的组分性质机械累加的结果,并试图把整体的性质和规律归结为低层次组分的性质和规律,这种方法的直接结果是以还原的方式看待一切事物,无论是否适合还原,皆以还原的方法进行分解,以至于形成一种形而上学的还原论思维方式。 心理学中的还原论有这样几种形式:1.元素还原论,即把意识或行为还原为意识元素或分子行为,以意识或行为的元素解释意识或行为的整体;2.生理还原论,把心理现象归结为生理现象,以神经生理的研究取代意识和心理现象的研究;3.生物还原论,以动物行为的研究取代人的社会行为的研究,以生物学的特性解释意识和行为;4.机构还原论,把人比作机器,受刺激和反应规律的支配,或把人脑比作计算机,以计算机的程序运作比拟人的认识活动。这些还原论虽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都是采取分解、归并的方法,把高层次的现象或活

《心理学概论》复习资料整合

第 3 章 感觉和知觉 感觉:感觉器官收集有关环境的信息的过程。 知觉:大脑选择、组织和解释感觉信息的过程。 绝对阈限:要使观察者知觉到一个刺激,刺激必须具备必要的物理能量,这种最小物 50%)能觉察到刺激变化时的刺激强度变化最小量。绝对阈限是差 暗适应:视觉系统在黑暗中对连续无变化的光刺激感受性提高的倾向. 错觉:知觉经验与引起知觉的刺激特征之间不一致的现象。有些错觉好像是天生的,些错觉则依赖于文化和经验。 01.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是我们常说的“五感”。 02. 所有感觉道都符合下列三种基本原理:(1)生理和心理存在之间并没有一一对 应的关系;(2)感觉和知觉是主动而非被动的过程;(3)感觉和知觉具有适应生 存的意义。 03. 感觉从环境刺激开始;缺乏客观刺激的感觉被称之为幻觉。各种感觉系统都 有专门分化的细胞:受体,它们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一般在相邻的感觉神经 元 产 生动作电位。这个过程称为转换(客观 存在变04. 要使观察者感知到一个刺激,刺激必须具备必要的物理能量,这种最小物理能量称为绝对阈限。信号侦察论认为,侦察刺激的能力不仅依赖刺激的特点 ( 比 如物理,也有赖于观察者的特点。检测信号有一个反映观察者反应偏差的决策过程:没有把握时如何报告检测到刺激。 05. 辨别两种刺激之间的差异,要求两种刺激的强度有一定的差别。当两种刺激之 间 的 差 别刚好 能 引 起 我 们 的 差别 感 觉 06. 感觉适应,是感觉系统对连续变化的刺激反应减少的倾向。 07. 眼睛对称之为光的一小部分电磁波敏感。光线通过角膜、瞳孔和晶体聚焦到视网膜上。视网膜上有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对光线非常敏感,允许昏暗光线下的视觉;视锥细胞对特定波长的光波特别敏感,产生心理学的色彩体验。视锥细胞集中在网膜中心地带的中央窝。神经节细胞有感受野, 即某个神经元的反应区域。特征觉察器,是枕叶皮层中的专门细胞,只有当感受野中的刺激符合特定的模式或定向,诸如竖条或横条时,细胞才反应。 08. 色觉刺激有09. 视觉适应,有暗适应和明适应两种。两种适应的生理过程不同,主要是视杆和视锥细胞参与作用不同。 10. Y a n

再论心理学的分裂与整合_叶浩生

再论心理学的分裂与整合 叶浩生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南京210097) 摘 要:对心理学分裂危机的忧虑并非杞人忧天,心理学家由于缺乏一个共同的基础而陷入破碎和分裂之中,其它学科的蚕食也对心理学的存在构成威胁。整合并不仅仅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心理学破碎的现实需要实现心理学的整合。大力发展理论心理学,以系统论的科学观为指导是心理学整合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心理学;分裂;整合 在西方心理学中,有关心理学的分裂与整合的讨论持续了多年,至如今也没有一个共同认可的结论。关心这一问题的学者各抒己见,有时甚至争论不休,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我在近两年的文章中也就这一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现在,我想再就这一问题进一步表达我的观点,以期引起国内同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1 心理学是否存在着分裂的危机 在有关心理学的分裂与整合的问题讨论中,争论最多的当属究竟心理学是否存在着分裂的危机:是否某些心理学家杞人忧天,人为地夸大了心理学研究中的多样性和分化现象?持赞成观点的心理学家认为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分化,通过分化,科学得以在更深入的层次上展开研究,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得以精确和深化。传统上,一切科学研究都包容在哲学的范围里,随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深入,各门科学逐步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各门学科进一步分化,又产生新的分支学科,科学的发展就像树的生长,树的分枝越来越多,枝叶所分享的根基越来越少,但这是树的自然生长过程。科学的大树同样如此,也存在着分枝和分叉。这种分枝和分叉是正常的科学分化。因此,目前心理学中存在的多样化和分化现象是正常的,分裂的危机并不存在。 某些反对物理主义的心理学家也认为所谓分裂的危机是人为的现象,是心理学长期以来的“物理学崇拜”的又一表现。依据这部分心理学家的观点,认为心理学存在着分裂的危机的心理学家衡量危机的主要标准是心理学目前仍没有一个科学哲学家库恩所说的“范式”。库恩在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认为范式是学科群体共同接受的理论框架、概念体系或方法和态度等等。一门学科只有形成了稳定的科学范式才能配称“规范科学”。心理学至如今也没有一个心理学家共同接受的基础,缺乏稳定的范式,因此心理学还不是规范科学。根据这样一个标准,心理学家苦心经营百余年的心理学还没有形成科学的范式,而且在可见的将来形成这一范式的可能也非常渺茫,那么心理学的危机就是必然的了。 但是持反对态度的心理学家认为库恩有关科学发展模式的分析和范式形成的观点源自物理学的发展。库恩把物理学的发展模式经抽象和概括总结成科学发展的一般模式,似乎一切科学的发展都类似于物理学,而事实上,各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同,其发展也可以遵循不同的第20卷  总第74期心理学探新EXPL ORAT IO N O F PSYCHO LOG Y 2000年 第2期

心理学各种效应编辑整合

1、认知地图效应“庖丁解牛”、“胸有成竹”和“老马识途” 认知地图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对行为的目标,取得目标的手段,达到目标的途径和获得目标的结果的认知,就是期待或认知观念的获得.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学习的中介过程,即认知过程的研究,强调学习的认知性和目的性.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托尔曼用大白鼠做实验,建立起了符号学习理论,提出了“认知地图效应”原理,也成就了他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先驱地位。白鼠有三条可以从起点通往食物处的道路,而且它们的远近依次递增。通常,如果依次堵塞1、2通路时,老鼠则依次通过1、2、3途径取得食物。实验中,从原来堵塞第二条路处堵塞第一条路(途径一与途径二有一段共同途径),此时老鼠已经知道途径一和途径二同时不通,径直趋向途径三而避开途径二。托尔曼认为,白鼠跑通道时头脑中形成了通道的认知地图,白鼠是根据"认知地图"来行动,而不是根据盲目的习惯来寻到目的物的。 2、法厄同行为把不听劝告,不自量力的行为称为法厄同行为。 3投射作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见青山多抚媚,青山见我亦多情” 投射作用是弗洛伊德心理防御机制之一,指个体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承受但又是自己具有的冲动、动机、态度和行为转移到他人或周围事物上,认为他人或周围事物也有这样的动机和行为。心理投射测量法,是利用投射作用原理而设计出的对个性心理进行测量鉴定的一种比较客观、准确、有效的测量方法。 4、习得性无助行为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 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特征:自卑、焦虑 心理状态:低成就动机、低自我概念、消极定势、低自我效能感 学生产生的原因:学业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不恰当的评价方式、不正确的归因。总之,习得性无助的重要的矫治策略是元认知、问题解决、示范、自我谈话、自我控制、自我评价。 5、霍桑效应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同学和老师所接受和赞赏的,我们只有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赞赏,也才可能让我们的学习不断进步,充满自信! 一年之前入学的一批学生的测验结果由于某种失误被颠倒了,也就是说现在的优秀班其实是普通的孩子,而真正聪明的孩子却在普通班。但是这一年的课程成绩却如同往年一样,优秀班明显高于普通班,并未出现异常。原本普通的孩子被当作优等生关注,他们自己也就认为自己是优秀的,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整合

一:概念 1知觉: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在大脑里的综合反映。 2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加工: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的加工。 3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的加工:对头脑中已经储存的信息的加工。 4模式: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集合而成的某种刺激结构或刺激的组合。 5模式识别:人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识别当前出现的模式(或环境刺激。 6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 7客体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或单独的该线段。 8构型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的一个部分。 9字母优势效应:识别字母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单独的该线段。【H与N中横线和斜线。】 10句子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句子中的单词要优于识别单个的该词。 11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12双听技术:给被试两耳同时呈现一定的刺激,然后让被试再现。 13追随程序:同时给被试的双耳以刺激时,要被试复述事先规定的那只耳朵所听到的项目,利用复述使被试尽可能地只注意一直耳朵的信息(追随耳,而不注意另一只耳朵的信息(非追随耳。 14资源限制过程:作业受到所分配的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过程便能利的进行。

15材料限制过程:作业受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 16感觉记忆:客观刺激停止作用以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17图像记忆:视觉的感觉记忆。 18部分报告法:只要求被试将记住的东西的一部分报告出来,而不是报告全部。 19短时记忆: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一分钟左右的记忆。 20系列位置效应:中间部分的项目回忆成绩较差,而起始部分和结尾部分的项目回忆成绩较优,均高于中间部分。 2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2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23感觉代码:经过编码后所产生的具体的信息形式,已排除刺激的某些物理特性或细节,较抽象。 24情景记忆: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25语义记忆: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地点和时间无关。 26范畴大小效应:在层次网络魔信念更中,某一概念及其相关的特征或概念,可分为不的级同别(或水平,级别越高的句子判断真伪需时越多。 27典型性效应:对一个范畴或概念的典型成员的判断要快于对非典型成员的判断。 28否定效应:判断同一范畴的两个词比判断不同范畴的两个词需要更长的时间。 29表象:外界事物的呈现方式(视觉的再现。

心理学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题目1:奠基人是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欣纳的心理学流派是 可选答案列表: A.构造主义心理学 B.机能主义心理学 C.行为主义心理学 D.完形心理学 题目2:是教育者以他人和自身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绩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方法叫做可选答案列表: A.榜样示范 B.说服教育 C.陶治教育 D.实际锻炼法 题目3:人脑反映某一类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的思维形式叫做 可选答案列表: A.概念 B.判断 C.推理 D.比较 题目4: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问学生,并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叫做 可选答案列表: A.讲授法 B.演示法 C.实验法 D.谈话法题目5: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指 可选答案列表:A.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 的认识过程 B.教学过程是以认识为 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 程 C.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 的认识过程,又是欣赏美 和创造美的过程 D.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 的认识过程,又是以认识 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 过程 题目6: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A、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B、有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 C、有助于通过教师资格考试,获取教师资格证书; D、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E、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可选答案列表: A.ABDE B.ABCD C.BCDE D.ABCE 题目7: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个别差异以及思想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防止成人化、模式化和一般化。这一原则是 可选答案列表:A.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 则 B.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C.知行统一的原则 D.正面教育和纪律约束 相结合的原则 题目8:注意的特点有 A、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 B、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模糊性 C、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集中性; D、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不确定性 E、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性 可选答案列表: A.ABD B.ACE C.BDE D.ADE 题目9: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 可选答案列表:A.教学目标、教师评议艺 术 B.学校管理制度、教学任 务 C.教学内容、评价标准、 教师气质 D.教学任务、教学内容、 学生年龄特征

心理学 整合

一、选择题 1.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结构主要包括() A.认识、情感和意念过程 B.感觉、记忆、思维、想象 C.能力、气质和性格 D.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自我调节系统 2.以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心理学流派是()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人本主义 D.认知主义 3.下列哪一种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A.见风流泪 B.乐极生悲 C.谈梅生津 D.望梅止渴 4.一种感觉受刺激影响,引起了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发生变化,这是() A.感觉的对比

B.感觉的相互作用 C.感觉的适应 D.感觉的后像 5.在影响深度知觉的线索中,人们看远物纹理模糊,这种影响是() A.空气透视 B.物体重叠 C.线条透视 D.双眼视差 6.“万绿丛中一点红”易被人注意是利用刺激物的什么特点() A.强度 B.活动 C.持续 D.对比 7.注意是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 A.心理过程 B.个性心理特征 C.组织特性

D.认识过程 8.当人们看见“天安门”三个字或其他刺激时,头脑中重现天安门城楼形象是() A.再认 B.会议 C.表象 D.想象 9.先学习记忆的材料对后继学习记忆的干扰作用称为()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延缓抑制 D.消退抑制 10.艺术家创作时的构思活动主要是() A.记忆表象 B.再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创造想象

11.学生做多项选择题时说明其下列哪种思维能力强() A.再现思维 B.求同思维 C.辐合思维 D.发散思维 12.神经系统是由()构成的 A.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B.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大脑 C.脊髓和大脑 D.脑干、间脑、小脑和大脑 13.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是以()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A.对客观事物的感知 B.个体的愿望和需要 C.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D.个体的能力与人格 14.下面属于情绪而不属于情感的是() A.对艺术作品的欣赏 B.对祖国的热爱

2020年整合黄希庭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 复习资料名师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2.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可以区分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3.知情意的关系:①人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进行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②人的情绪和意志受认知活动的影响。③人的情绪和意志也影响认知活动。 ④情绪和意志也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而人的意志也可以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 4.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5.行为指有机体任何可测量的反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观察到的行为,另一类是内隐行为。 6.人的心理现象是由一定的刺激引起的,心理支配着行为而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7.心理学是科学大家庭中的成员,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可复制性,可证伪性和系统性三个特征上。 8.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①可公开检验原则②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③人文关怀原则。

.心理学研究基本方法: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9.10.描述研究又分为: ①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试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描述记录。 缺陷:a.很难确保被观察者没有觉察到研究者在观察他 b.可能会产生观察者偏差c.在观察时想要观察到的行为未必会发生 ②调查法:是以提问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 调查法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 ③个案法:是收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11.实验研究: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操纵自变量的变化,以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是唯一一种能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 要求:①要对环境加以控制②要对机体变量加以控制。 缺点:a.期望效应的干扰b.实验中的被试并不总能代表所要研究的总体c.实验情境的人为性,远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 12.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3.①冯特创建了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被铁钦纳所继承和发展。 ②詹姆斯和杜威--机能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有机体的需要与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

整合心理学理论,优化数学教学策略

整合心理学理论,优化数学教学策略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课题小组肖宏 XX年初,应全国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数学教学效率论》总课题组和四川子课题组邀请,新都一中成立了《用心理学理论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研究》课题小组,在总课题组和四川子课题组的领导下,主要从调整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状态、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数学综合素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实验对象 根据我校学生和老师的情况,我们采取了规模实验的做法,就是让全体数学老师和全校学生都参与进来,一段时间后,根据实验进展情况再有目的地选择进一步实验对象,收集实验数据,总结实验(阶段)成果。 我校目前共有88个教学班(这还不含实验学校的8个实验班),学生人数达到5000余人,这里面包含了各种层次的学生,学校在招生时根据生源状况将其大致分为几个层次:(1)从小学五年级后直接进入我校,再用五年时间学完初高中全部课程的“三

优”实验班;(2)高中竞赛型理科实验班;(3)农村理科重点实验班;(4)文科实验班;(5)住读式成才实验班(主要解决双职工家庭且路途较远的学生); (6)普通理科班、文科班等等。相对来说,前三种班型的学生基础较好,能力较高,从试验的总体情况看也较为顺利;而后几种班型的实验则相对较为困难,但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半年后,我们的实验逐步集中到高XX级三优实验班、高XX级20班(竞赛型理科实验班)、高XX 级16班(竞赛型理科实验班),实验指导教师分别为肖宏老师和刘汉斌老师。其他班级的实验仍在继续中。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课题小组肖宏 XX年初,应全国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数学教学效率论》总课题组和四川子课题组邀请,新都一中成立了《用心理学理论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研究》课题小组,在总课题组和四川子课题组的领导下,主要从调整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状态、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数学综合素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

犯罪心理学(整合)

犯罪心理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导论 一、犯罪心理学的概念 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大致包括以下几种人的心理和行为: 1、犯罪人(主要研究对象); 2、一般违法人; 3、虞犯; 4、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的人; 5、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 6、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 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2、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又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3、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 4、是一门或然性学科 四、近代犯罪心理学的诞生 奥地利犯罪学家格罗斯(Hans Gross, 1847-1915)于1897年出版的《犯罪心理学》一书,是真正意义的犯罪心理学。此书的出版,被视为是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 第一节犯罪心理结构概述 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 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第二节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一、犯罪心理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 1、反社会意识(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精神支柱) 2、强烈、畸变的需要 3、犯罪动机(最活跃的、直接动力) 4、不良兴趣 二、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 1、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 2、扭曲的道德意识 3、错误的法律意识 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 1、特定的气质——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 2、消极的性格特征——是个性社会化缺陷的突出表现 ①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特征(物欲型) ②性格的情绪特征(暴力型等) ③性格的意志特征(共有) ④性格的理智特征 3、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 4、不良的行为习惯——是某种能力的特殊形态的熟练,又是一种生活定势 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介于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之间(必备的心理条件) 1 / 14

心理学研究方法中_质_与_量_的整合

心理科学进展 2008,16(1):163~168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心理学研究方法中“质”与“量”的整合* 周明洁1,2张建新1 (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摘要心理学研究方法中“质”与“量”的分歧由来已久。虽然“质”与“量”的研究方法各有其优势,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弱点。如果将质与量的方法进行整合,使之进行优势互补,从而更大可能地揭示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是我们所面临的课题。要对质的研究方法与量的研究方法进行整合,首先必须“去范式”,将研究的重点聚焦于研究问题,而非范式;其次必须将质性的资料与定量的资料放在同一个层面上进行比较。该文通过一个案例,向读者介绍如何进行“质”与“量”的研究方法的整合。 关键词心理学,质的研究,定量的研究,效果值。 分类号 B841 1 定量的研究方法与质的研究方法 1.1 定量的研究方法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的大多数研究者都采用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并且认为一个好研究应该走实证的道路。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基础是客观主义与经验主义。经验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世界上存在“真正的客观实体和事件,这些客观存在的特征完全独立于任何有可能伴随他们而存在的信念之外”[1]。实证研究的目标就是发现客观关系,并且尽可能地减少研究误差。实证研究的假设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一旦假设被证实,就可以让人们对被研究的行为有更深的理解。定量的研究方法的认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的,并且遵从科学主义的研究范式。科学主义的研究范式采用假设-推理的方式,也就是说,研究者始于某一个理论命题,并且在此命题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符合此命题的研究假设,这些假设尝试去预测两个或更多现象之间的关系。为了验证这些假设,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均对要进行调查的现象进行严格的控制和设计,没有严格的控制和设计,研究者就无法下结论说现象之间的关系是真实的、客观的。一般说来,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研究”指的是定量的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2],认为定量的研究指的是“计算与测量现象”。总的说来,定量的研究立足于收集事实,强调测量程序的信度和效度,遵从科学的方法,强调研究结 收稿日期:2007-03-12 通讯作者:张建新,E-mail:zhangjx@https://www.360docs.net/doc/0411305455.html, 果的一般性与可重复性。 1.2 质的研究方法 质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通常被人们译为“定性研究”,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等地被译为“质化研究”、“质的研究”等。有学者认为“定性研究”的概念过于宽泛,通常把所有非定量的研究都归入到“定性研究”的范畴,如哲学思辨、个人见解、政策宣传和解释,甚至包括在定量研究中对问题的界定,以及之后对有关数据的理论分析[3]。总体上讲,“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有类似之处,例如,都强调对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但又有很大不同。简单说来,“质的研究”更加强调研究的过程性、情境性和具体性,而“定性研究”比较倾向研究的结论性、抽象性、概括性。我们在这里采用“质的研究”这一称谓来表明其独特性。 术语“质的研究”有着广泛的定义。Auerbac 等人将质的研究可以定义为“质的研究是为了发现特殊现象的意义模式而对文本和访谈进行分析和解释的一种研究”[4]。Denzin与Lincoln认为质的研究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含义。他们给出了一个他们称之为“一般性定义”的定义,即质的研究方法是一种典型的多元方法,包括一个针对其主题的解释性的以及自然主义的方法。这表明质的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研究,并且试图理解和解释研究对象带给他们的现象的意义。质的研究包括有计划的使用和收集大量的经验性的资料(个案研究、个体体验、反思、生活故事、访谈、观察、历史事件描述以及

心理学各类经典书目汇总

心理学各类经典书目汇总: 《现代心理学史》[美] 杜.舒尔茨人民教育出版社(语言流畅、说理明快,尤其适合本科生读,不过国内翻译的版本比较老,好象是根据第三版翻译的,这本书在美国直到现在还在修订出版,最新版本的是2004年的) 《心理学史》 [苏] 米哈伊尔.雅罗舍夫斯基上海译文出版社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叶浩生人民教育出版社(体系明晰,涵盖较广,内容相对较新,不过由于是编著,全书各章的写作风格难于统一。若欲了解最新发展,郭本禹《当代心理学新进展》可以一看;另外,高觉敷的《西方近代心理学史》《西方心理学新发展》较有理论深度,虽然体系稍微有点乱) 《心理学史导论》 [美]B.R.赫根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值得一看) 《心理学史》[美]黎黑浙江教育出版社(是一本较有特色的心理学史著作,被列为心理学史著作“新史”的范畴,是国际影响较大的著作) “普通心理学” 心理学教授胡寄南,在他生命的晚年,也为有志于心理学研究的学生开出了18种普通心理学书目。 如《普通心理学》曹日昌 《心理学纲要》[美] 克雷奇等文化教育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苏] 彼得罗夫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苏] E.C 库兹明,B.E 谢苗诺夫卢盛忠译杭州大学心理系 《社会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版)》[美] 埃德温.P.霍兰德广东教育出版社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上海人民出版社 “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研究中的实验设计(第五版)》[美] A.L.Edwards 四川教育出版社 《社会研究方法(第八版)》[美] 艾尔.巴比华夏出版社 《心理学研究方法》王重鸣人民教育出版社 最近新出版的是《心理与教育研究法》董奇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精神分析类: 弗洛伊德的著作: 《弗洛伊德文集》(1-8卷)车文博主编长春出版社 《释梦》商务出版社 《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出版社 《少女杜拉的故事》 《曰常生活的心理奥秘》 《**与文明》 《精神分析纲要》安徽文艺出版社 《论文学与艺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20年整合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名师精品资料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1—4 心理学作业 1 1.个体心理:人是以个体为单位而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2.认知: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心理的最基本的过程。 3.观察法: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观察,从中发现学年里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4.实验法:是指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 方法。根据实验情境的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 5.意识: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对现实生活的知觉体验。 6.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7.催眠: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介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8.感觉: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最初阶段。外部的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刺激的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的过程,就是感觉。 9.知觉:人们通过感官获得挖补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分析与解释后,产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就是知觉。 10.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11.韦伯定律: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曾系统研究了人类的差别阈限,并提出了心理学史上的第一个“自然定律”-韦伯定律,该定律的核心观点是:引起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变化量和原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12.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 13.三色论:三色论认为,有三类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和蓝这三种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当它们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 14.对立过程理论:对立过程理论认为,颜色视觉产生于三个基本的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种对立的成分,分别是红-绿,蓝-黄和黑-白。所谓对立,就是指当一对系统中的一种颜色成分(如红色)被激活时,对另外一种成分的感受就会被抑制。根据对立过程理论,随着系统的恢复,由一种反应引起的疲劳将产生对立颜色的后像,即一种刺激移开后视觉的持续。、 记忆: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陈述性记忆:主要是指对事件、情景和知识的记忆。 3.程序性记忆:主要是指对技能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4.组块: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 5.精细加工:就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和理化。 6.系列位置效应:研究者发现,当要求人们去记忆一串项目时(如单词序列),项目的顺序对回忆的效果有很大影响。 人们对序列之初和序列结尾的项目记忆效果最好, 对序列中间部分的回忆效果最差。这一现象被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7.思维与想象: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 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或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概念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想象就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8.定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如果先前曾采取某种方法解决某类问题并多次获得成功,以后再次遇到同类问题时还会重复采用同样的方法,这就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定势。 9.功能固着:是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只看到事物的某种典型功能,而看不到该事物其他方面作用的现象。 10.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11.词频与语境:词频是指某个单词在书面语言中的使用次数。 语境:任何一种语言交际活动都是具体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 或者说,都离不开什么人说、对谁说、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场合说等,这些语言使用的环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境。 12.图式:图式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也有人把图式看做是有组织的知识单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