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计算练习课教学反思

时间的计算练习课教学反思

时间的计算练习课教学反思

“认识时间”是在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和时间单位之间的互化。

我在新授部分了几个层次:1.多媒体展示了一个钟面,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钟面上有12个数、指针和格子。2.通过图像的闪烁及声响效果,让学生了解到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了5个小格。3.再通过动态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小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认识了时和分。4.通过动画演示和色彩的变化,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周的过程,让学生得出1时等于60分,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通过找朋友、我最棒等活动,来巩固新知,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了“生活数学”的新理念。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仅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而且进一步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提高了探究实践能力。充分调动了他们对数学的情感,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他们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加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乐意学习数学。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

“ “ “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计算器各键的用途与用法,会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以及 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与交流,并借助计算器的说明书,自主探究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会 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以及混合运算。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计算器常用功能的使用。 2、难点:熟练运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在当今的信息世界中,计算器已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它能使我们从繁杂 的运算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做更有意义的活动。 2、计算器按功能可分为简单计算器、科学计算器、图形计算器等。计算器主要由键盘 和显示器组成。 3、本节课我们学习科学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科学计算器的常用键盘介绍 (1)运算键:“+”、“-”、“×”、“÷”、“ x y ”分别进行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2)功能键: AC/ON ”是开启计算器键, DEL ”是清除键, =”的功能是完成运算或 执行指令,“OFF ”是关闭计算器键。 2、科学计算器的简单使用介绍 (1)乘幂运算的输入方法,如计算 28 ,按键“2” “ x y ” “8” “=”。 3 (2)分数的输入,如 3 ,按键“3” “ablc ” “3” “ablc ” “4”。 4 (3)科学计算器能够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所以作混合运算时,按键顺序与书 写顺序完全一样。 (4)输入错误时的改正:用左右方向键将光标移到你要改正的位置,按“DEL ”键消除 目前光标键在位置的数字,修改后,再按光标键返回原来的位置。 3、师生互动,操作实践 用计算器器计算下列各题: (1)135+88 (2)211-134 (3)26×14÷4 (4)0.375×(-18)+5 (5) 2 3 + 3 2 ×(-4) (6)23×1 3 5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教学反思.doc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认识时间》一课的教学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是本学期的一个难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用5分5分数的方法认读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我注意创造机会设计学生自己理解的环节,并借助多媒体课件的资源进行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 一、设计形象、直观、有效的多媒体课件教学 现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重要,一个好的课件往往能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掌握知识。所以,教学开始,我利用关于闹钟的谜语引出学生熟悉的钟表,并出示钟面,让学生回忆一年级内容,并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回顾旧知的这一环节,内容过多,导致本节课有点拖堂。新授部分分为这几个层次:首先,在屏幕上展示了一个钟面,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钟面上有12个数、指针和格子。让学生了解到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了5个小格。然后,再通过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小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认识了时和分。接着,又通过课件的动画演示和色彩的变化,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周的过程,让学生得出1时等于60分,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但在这一环节中,我是考虑到学生对于“几时过”这一知识点时,我设计了“几时多一些”的知

识让学生去理解,但是这一部分中,由于本身自己没有钻研教材,语言上比较随便,把这一部分讲的有点含糊。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地掌握新知识,但有的知识光靠教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反复机械地回答问题,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学生也不一定能掌握得好,在教学中,我明白不能单靠教师的讲授,而应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自己探索和交流,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出现了让学生主动学习的少的现象。这节课中,设计了各种活动,让学生看看、说说、做做。比如:我组织了拨钟活动,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拨动钟面。在教学1小时=60分时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实物操作,对时分关系一目了然。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进一步强化了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但是这一部分学生用学具的活动设计的有些少,学生的学具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 但是,虽然我设计有拨钟这一活动,但是拨的形式还是比较单一,都是老师说学生拨,其实教师可以放手让同学间相互合作:一个人说时间另一个人拨钟,或者一个人拨钟,另一个人说出钟面上的时间,这样学生的参与度会更高,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三、不断提高教师的语言艺术 一节课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在课中教师应把握好每分每秒,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这要求教师教学语言要简洁精练,引导要清楚明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教学反思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教学反思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4单元《年、月、日》的内容,经过时间的计算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53页例3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数出经过的时间,还可以通过观察线段图来理解,为了让大多数学生能较好的掌握这两种方法,上节课我讲解了如何看钟面来解决本题,本节课我将讲授如何画图以及通过观察线段图来解决此题。本节课学生兴趣高涨,学习积极性浓厚,我先讲解例题,后让学生自己练习一道相应试题,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后,再进行全班交流反馈,学生的思维能充分发挥出来,对学习知识的帮助很大。 但是,一节课下来,问题还是有很多: 1、本节课我在设计时分成了两种情况:计算当天的经过时间、计算隔一天的经过时间。在教学时两种情况我都要求学生先画线段图然后再计算,这样做的确培养了学生画线段图的能力,然而我却忽视了老师应让学生感知在做数学题时需要择优选择,选择最简便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计算当天的经过时间时我们发现画线段图和直接用结束的时间减开始的时间这两种算法当然是后者更容易些。我想我课前对本节课的把控还是不够好,然而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正是要在这些小小的细节中体现,今后我在上课前还需对课上的每一环节都认真研究。

2、讲解线段图时,我并没有讲解清楚、讲解透彻如何观察线段图算出经过时间,我看似教给学生了如何画、观察线段图,然而计算时还是走的老路——结束时间减开始时间。这是由于我在课前自己就没有掌握如何观察线段图计算时间的精髓,今后我还需注意上课前一定要多研读教参、教材,把握不住的多向老教师请教。 3、教师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太少。我讲课的短处一直都是总喜欢自己讲解,总认为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虽然一直都在注意,尽量去改正可是一站在讲台上还是控制不住自己。今后为我应多多给孩子表现的机会,相信学生能够完成,课上也要多多展示学生的想法,抓住学生的生成并能利用好学生的生成。 4、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清楚本节课将要培养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这样在课上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 通过数学组的伙伴们对我本节课点评,我更明白了今后上课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也会时刻注意的。

北师大版7年级数学上册2.12.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教学设计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学生能够非常有兴趣来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关键要照顾好不能准确记忆每个键功能的学生,教师及时帮扶,通过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弱势群体来学习本节课知识。 二、教学任务分析 计算器和计算机的逐步普及,对数学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标准》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一方面计算器可以使学生从繁琐的纸笔计算中解放出来,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另一方面,计算器和计算机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也有很大的影响.计算器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理解数学概念和法则。学生刚学了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可以将纸笔计算与计算器计算的结果相对照,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探索现实问题和需要进行复杂的运算时,应当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慢慢养成像使用纸笔那样使用计算器的习惯。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特点,设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1经历探索计算器使用方法的过程,了解计算器按键功能,会使用计算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掌握按键顺序, 2经历运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活动,培养合情推理能力,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实际问题的复杂运算. 3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计算器的使用及技巧。. 本节课难点是难点是运用计算器进行较为繁琐的运算和探索规律,关键是熟练准确的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环节:动手操作掌握运用;例题讲解熟能生巧;尝试练

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页例1例2,做一做。练习四的第1、3、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准备及设计意图: 本节课会用到ppt课件、聚光灯等教学手段,在新授环节使用拉幕功能,在巩固练习环节把ppt和白板合二为一。通过使用以上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出示微视频计算器,使用聚光灯熟悉各个按键的名称和功能) 386+179=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出示 自己试试看: 26×39=312÷8= l.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计算。 54+46= 60×2= 198÷49=50+30= 38×79=20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最好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3.做一做练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巩固练习中使用拉幕依次出示不同组的练习题,便于学生进行每组的比较和总结数的规律)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9999×2=9999×3=9999×4= 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认识时间这一教材内容的编排,是用5分5分的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操作知道1小时=60分。是在已经知道了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大格、60个小格;能够认识整时,知道认识整时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5分5分的认识时间探讨1小时=60分。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我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时间。例如:利用上课的时间8:05,学生用午餐的时间11:30等进行几时几分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增强学生认识时间的兴趣。 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生成一些自己的见解,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对学生的生成进行讨论、分析、探究。例如:“分针走到刻度几是几分?”先引导学生学,接着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汇报好的记忆方法。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智慧的火花,找到自己喜欢的识记方法。 同时注重学生实物钟的操作和多媒体直观的演示,使学生清晰准确的认识时间。例如在教学5分5分的认识时间时,通过看钟面上的阴影部分,在教学1小时=60分时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实物操作,对时分关系一目了然。在认识分针走一

小格是一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5分5分的认读时间时运用了多媒体的直观展示,此时实际动手拔一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难点。在拓展应用中既对新知进行了巩固,又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德育熏陶。 不足之处: 1.本课教学中对教材中的所给出的主题图时间分析的还不够透彻,应明确时分的运动性及知识的连接和延伸。 2.板书过于简单,应对重点内容进行板书。 3.活动安排的不够紧凑,练习时间较少。 以上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不断改进,让自己的课堂更有实效。

简单的时间计算教学反思

《简单的时间计算》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时、分、秒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还比较容易掌握,但是在简单的时间的计算上,时和时的计算、分和分的计算对于学生还是可以正确计算出来的。但是对于时、分、秒之间的简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就有一定的困难,并且在计算上容易出错。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由易到难,先求整时到整时的经过时间,再求非整时点时刻间的经历时间。课前我让学生先预习课本的内容,对于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记下来上课汇报。 通过课上了解我发现学生对于整时到整时的经历时间已经会计算了,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我定为计算非整时点时刻间的经历时间。 在探索方法时,让学生经历在线段图上表示起始时间、把问题表示在线段图上、看着线段图计算经历时间等相关环节,并引导他们与小组同学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在练习中我没有强迫他们用什么方法,而是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推理经历的时间,因为我觉得学生刚接触一个新知识,你要把方法强加于他,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在想想做做的练习中,学生用自己的算法推出经历的时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课后仔细想想时间的计算学生为什么总是出错呢?主要是因为时间的进率是60,而我们平时的计算进率是十、在计算上都是是退一做十的而在计算时间的时候是退一作六十。因此,相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就有一定的困难。计算容易出错,作为我们教师、在教学时间的计算上就要下功夫、想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小学低年级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最为接近的时间单位,如几小时,几分钟,钟面上的某个时刻等、在时间的简单计算上就难一些。我在教学中教学时间的计算时首先教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时间书写格式,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学生能够正确的书写时间,那么在计算的时候就不容易出错。平时我在上课的时候就是让学生能够正确的书写时间。教学生正确的书写时间和时间的正确格式。 我们在教学计算经过的时间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我感感触很深。学生对于几时到几时的时间计算掌握比较容易。可是他们对于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中分不够减.比如8:15到9:05、14:45到16:10等等的情况掌握得比较难一些,只有少数的同学能够掌握,其他同学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都是茫然的。虽然在教学中也让学生用学具表去拨钟表,进行计算,但是效果不算太好。如何能让每位学生都能懂呢?看来还得花时间让一些比较差的学生去理解了,我就利用平时生活中孩子们的经验、让他们知道我们早上是8时上第一节课到8点40下课、一节课所需要的时间计算等等,多做练习。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教学反思 4.1 用计算器计算 1.这一单元可以说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部分知识。他们每天都进行着大量的笔算,而用计算器可以轻易得到答案。还没有到学的时候学生都嚷嚷要学习它了。他们也自认为自己完全会使用计算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同学购买的是科学计算器,上面的功能键很多,乱按容易锁定格式,导致计算不出来想要的结果,还有的计算器上出现了三位分一级的现象,这与我们刚学习过的数中四位分一级的情况不符合,于是就产生了怀疑等等。 2.由于计算器为人们解决生活中具体的计算问题带来了方便,使用计算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在课的开始,让学生交流生活中见到的使用计算器的场景,体会计算器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并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相互交流、指名来介绍初步认识计算器的基本构造和基本功能。 4.2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乘、除法计算方法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课用计算器来探索一些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后,有几点体会: 1.在充分经历中感悟。 在本课教学中,我就充分注意这一点,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去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大量的举例、观察中去体会积的变化规律,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2.在充分感悟中提炼。 在本节课教学中,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此时,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抓住一些关键的例子、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去推敲、去体会,最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的变化规律,并通过一些重点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积的变化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 4.3 一亿有多大 这节课,我从时间(数1亿本练习本需要多长时间),高度(1亿枚1元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教案(2).docx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用计算器的计算 第一课时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用计算器计算,课本第26、 27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术型计算器表面各按键的功能. 2.了解算术型计算器工作的基本过程. 3.掌握算术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计算器的键盘结构,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投影下列题目。 57+26=82-49=12×27=351÷13= 36+47=41-18=26×28=544÷16= 师:哪个同学和老师比赛?看谁做的快? 师:同学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吗?这节课老师就把这中间的奥妙告诉你们,相信你们知道后比老师做的还快.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电子计算器的使用.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计算器的认识 1.师:关于计算器,同学们都知道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 2.师:大家说的都不错,下面我们请计算器博士给大家介绍一下电子计算器方面的知识.(演示动画“电子计算器”) 3.师:听了计算器博士的介绍,我们对于电子计算器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那么如何使用呢?我们继续研究.(学生拿出准备的计算器)4.出示思考题

(1)计算器包括哪些按键? (2)这些按键的功能是什么?(学生通过实验自己验证) 5.汇报结果 (1)哪些是数字键?按下数字键在哪里显示?他们什么关系? 教师任意报数,学生练习输入(教师强调输入要从高位输起) (2)要完成加减乘除运算并显示计算结果,还需要什么键?(四则运算键 和等号键)(板书) 练习 12÷4 (说出过程) (3)A .如果发现输入错误,怎么办?(清除键)(板书) 例如: 9-3, 按键,教师强调:清除键只清除错误输入的4,前边输入的数据仍然保留.B.如果一道题计算完毕,需要计算另一道题,这时应该怎么办? C.如果需要清除前边的所有数据,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师:下面我们通过几道四则运算式题,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效果. (二)计算器的应用 1.出示例 1: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825-138(板书) 学生自己试做,然后汇报过程.(教师可继续演示动画“电子计算器”,利用其中的计算器进行演示) 教师关键要强调输入数据和使用运算键的方法. 练习: 750+1473=2983-627=32×68= 1548÷43=49×39=17805-3976= 小结:加、减、乘、除的单项运算,只要选择相应的四则运算符号就可以了 2、教学例题 2 出示: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1)独立计算,把结果写出来。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1)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认识时间》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是在一年级认识整时和认识半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同时为三年级学习秒的认识及相关时间计算打下基础。与一年级的内容联系起来看,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的,这样编排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平时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习惯。本节课的重点是能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几时几分),理解1时=60分的含义。 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大格、60个小格;能够认识整时和半时,知道认识整时和半时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5分5分的认识时间,探讨1小时=60分,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时间。例如:利用上课的铃声引入,一是提醒学生要做好上课准备,二是把认识时间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感悟到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增强学生认识时间的兴趣。 在教学时运用实物钟、钟面模型、多媒体直观的演示,使学生清晰准确的认识时间。例如在教学1小时=60分时,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实物操作,对时分关系一目了然。在认识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5分5分的认读时间时运用了多媒体的直观展示,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难点。 在实践应用中对新知进行了巩固,让学生在课堂上拿出小表,看一看、数一数、拨一拨、说一说。另外,设计动手实践环节,通过教师拨钟,学生说时间;教师说时间,学生拨钟;两个同学一个拨钟,另一个说时间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实践中感受数学就在身边。通过练习,巩固所学。 本堂课的缺点: 1、教学时板书还不够规范,对学生写时间的两种写法练习不够。 2、在教学1小时=60分时,语言描述不够准确,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效果。 3、评价语言不够丰富。 4、在教学认识时间时,对于分针指着“12”这一学过的特殊之处没能再次特别强调,造成个别同学出现几时60分现象。

人教版数学四上《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9、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教材第26~2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四则运算。 2.通过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 4.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正确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难点:探索计算规律。 教具学具 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计算器是目前人们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今天我们就一起体验计算器给我们带来什么感觉。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师:你会用计算器吗?按照下面的步骤用计算器算一算。(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例1图) 学生按要求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你学会计算器的使用了吗?自己尝试计算下面习题。(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例1下面的三道计算题)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用计算器进行操作计算的。 生1:首先按数字键8、2、5,输入被减数825;再按运算符号键“-”;接着按数字键1、3、8输入减数138;最后按“=”键,屏幕上显示计算结果是687。 生2:首先按数字键2、6,输入一个因数26;再按运算符号键“×”;接着按数字键3、9输入另一个因数39;最后按“=”键,屏幕上显示计算结果是1014。 生3:首先按数字键3、1、2,输入被除数312;再按运算符号键“÷”;接着按数字键8输入除数8;最后按“=”键,屏幕上显示计算结果是39。 对于操作正确、计算出准确结果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 2. 教学例2。 师:运用计算器完成计算不是为了不动脑筋,而是为了帮助我们解决面对大数据计算的麻烦事情,通过借助计算器得出的结果使我们更容易探索出计算的规律。试试看,用计算器计算左边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可以跟小组的同学讨论交流。(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例2)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如果不用计算器,你能直接写出上面算式的得数吗? 生1:不能,数据太大了,口算不出来。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 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 一些简单数学规律。 2、让学生体验计算器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 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计算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计算器 【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快乐联想”的游戏吗?还想玩吗? 课件依次出示四个提示 提示一提示二提示三提示四 完美基督教医院三三两两 师:你能想到什么? 生1:我猜是十字架。 生2:我想可能是……。 出示提示四 生3:我猜是十。 答对的同学,给予肯定。 师:还想玩吗? 课件依次出示提示 提示一提示二提示三提示四 知错能改小巧学习用品计算工具 生1:我猜是橡皮 生2:我也认为是橡皮。 出示了提示四后 生3:计算器。 表扬答对的同学。 今天我们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课件出示课题,并板书。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认识计算器。 同学们,你们在哪里见过计算器?(根据同学回答,依次出示课件中的图片) 表述:看来计算器已经深入我们生活中。 瞧,老师手中就有一个计算器,你们观察过计算器吗?看老师手中的计算器,你们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书数字键、符号键、功能键、键盘、显示器) 指出:有些功能键由于我们所学知识有限,现在还不需要用,今后我们可以再慢慢认识它们。 2、认识开机键、关机键。 用计算器前,先按什么键?(ON键,根据学生回答指出开机键) 用完后呢?(OFF键,指出关机键) 3、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有多少同学会用计算器?真会?那我们来“试着瞧瞧”。 (课件出示 38 + 27 = 30×18 = ) 指名说第一题计算过程。 师:你是怎么输入的? (先输入3和8,再输入加号键,输入3和7和等号键,等于65。) 追问:想知道得数,需要输入什么键?(等号键) 指出:算完后,我们可以口算或者笔算验算计算结果。 4、用计算器计算“试一试”。 看来同学们都会使用计算器计算了,让我们再显身手,拿出计算器和学习工具。把得数写在练习纸上。 (课件出示书上第101页的“试一试”) 交流得数 师:你有什么感受?(计算器计算的便捷,是我们的好帮手) 重点讲解“816× 68 ÷ 27 ”是怎样输入的? 5、“比一比”用计算器计算 (课件出示题目)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的都非常出色,我们来一次计算比赛如何? 问:你为什么这么快?(因为有几题可以口算的) 师:其它同学看出来了吗?是哪几题呢?(25 ×4 128 ×8 618×0×625) 小结:是啊,能口算的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6、解决实际问题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活动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能正确地运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一、两步式题的计算。 2. 能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基本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受应根据计算的需要灵活确定不同的计算方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在电视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种游戏,叫“魅力联想”,看过吗?想不想玩这个游戏?(依次展示下列各项,得出答案是“算盘”) 提问:还想玩吗?(把“提示三”中的内容改为“诞生于上世纪”,把“提示四”的内容改为“很轻,可握在手中”,得出答案为“计算器”) 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谈话:了解计算器吗?你在哪儿看到过计算器?把你知道的与同桌交流。 投影出示计算器模型,引导学生说出计算器上主要键的名称及功能。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计算器的信息? 二、初试本领 谈话:会使用计算器吗?我们先来“初试本领”。注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准备好身边的学习用品,开始! 投影出示: 计算下列各题: ① 1 256 - 768 = ② 477 × 167 = ③ 32 ÷ 4 = ④ 36 × 99 ≈ 交流计算结果。 小结:为什么有的同学计算得这么快呢?能把你的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吗?(交流并得出:在计算时,能口算或要求估算时,不需要使用计算器) 三、再显身手 谈话:看来,大家对计算器的使用真的比较熟练。想不想“再显身手”?请看这组题: ① 438 × 15 - 1 274 ② 2 940 ÷ 28 + 763 ③ 40 000 - 165 × 182 ④ 25 120 ÷(449 - 289) 提问:这四道题与上面四道题相比,有什么不一样?会做吗?请试一试。 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 交流计算结果(学生的答案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引导:你有没有感觉到这四道题的计算过程不一样?(第③、④题要先算后一步,而①、②两题只要按顺序计算就行了)

2016-2017年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探索并发现1时=60分,通过1分1分或5分5分地数判断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这部分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初步认识整时的基础上教学的。考虑到秒是很小的时间单位,日常生活中的计时很少需要精确到秒,因此这部分内容只安排时、分的认识和学习看钟面上的时刻。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学生把先前的学习经验迁移到后续学习之中,又便于学生集中精力掌握看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这一学习难点。 本单元主要知识点: 1. 知道1时=60分。 2. 能认、读、写几时几分。 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不容易理解。在教学中要注意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使用钟表模型等学具、教具,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掌握知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时间概念已有知识的认识,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在一年级上册中只是让学生知道并记住“12:00就是指12时”,而对于为什么是这样,学生并不理解。等学生学习了这个单元的知识,了解了时与分的关系后,对这些问题就会有新的认识。 1. 掌握认识时间的方法,能正确读、写几时几分。

2. 知道1时=60分,能1分1分或5分5分地数出钟面上的时刻。 3.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1.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呈现教学内容。例如,学生上学时先看一看钟面上的时刻、老师的作息时间、自己的作息时间等。 2.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自主探索来获取知识。例如,钟面上有几大格、每大格有几小格、一共有几小格这几个问题,1时=60分的关系的发现等。 3. 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掌握看钟面上时刻的方法。教材把认识几时几分单列一课时,并充分利用学生认识整时和半时的经验。先呈现表示整时和半时的钟面,引导学生先判断大约是几时,再过渡到判断具体是几时几分。此外,教材还注意用色块清楚地标明分针从12起已走的部分,以方便学生观察和思考等。 1认识时、分…………………………………………………………….1课时 2认识几时几分………………………………………………………………………….1课时 认识时、分。(教材第90页)

五年级数学上《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一、有效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在探索规律这一环节中,我设计的探索题,激发了强烈的探索兴趣和能力。学生不自觉地就进入了新规律套所的状态中,发现新的规律也成为学生的主题需要,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者、参与者成为主动地创造者、主体者,而我的角色更符合顾问,适当的时机引领寻声的探索走向深入、持久、有效。 二、高效教学 适时引入计算器。在探索规律时,有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这时引入计算器省时又精确,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计算器的作用和优势,同时培养了学生灵活选择计算方法和工具的意识。 整节课自始自终,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通过让学生试算、观察、比较、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规律的发现过程。而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可使学习内容在大脑建立多层次、多网络联系,利于学生理解记忆,也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学习变成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三、魅力教学 要使学生感悟小学数学中蕴涵的丰富美,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亲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 数学是美的王国。本课教学中,让学生从一组组有趣的算式中寻找出了一个个固定不变的规律,即美的存在,感悟到数学的统一美,接着根据已发现的规律,让学生写出符合规律的等式,感悟到数学的神奇美,数学规律被发现、被理解,这个过程本身也会令学会兴奋和满足,引起审美喜悦。课上学生还能体验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和谐美。 总之,努力使学生在充满美的氛围中津津有味地品尝老师精心制作的美的大餐。

四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doc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第26 页例 1 例 2,做一做。 教材分析:例题中只呈现加减法计算的例子,按键数字和屏幕显示的结果对应出现;乘除法 式题要由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的运算的同时让学生探索计算的规律,把计算 和探索规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让学生学习了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奥 妙的兴趣,还是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的直接途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1、师:谁会使用计算器计算 学生介绍使用方法:按on/c 键,显示: 0 输入题目,按 =键,显示结果,再按on/c 键,清屏。 2、出示 :386 + 179=,学生尝试使用计算器计算。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计算器计算的 (先按“ 386”,屏幕上显示 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 179”,屏幕显示 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 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3、自己试试看:26×39=312÷8= 4、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屏。 5、计算。 765+ 469=589×76=3208-2965= 625÷ 25=6848-579+386= 再计算。 946× 57×0= 100÷ 5=

3028-2965= 估算: 99+199≈ 算后一你是怎么算的你有什么想和大家的 (并不是任何候用算器算都是最好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算的目,就不需要 使用算器了。) 6、看算的快,一。 7、做第 26 的“做一做”。 学生在小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察 1、比一比,看做的又又快。(以四人小位行) 9999×1=9999×2=9999×3=9999× 4= 2、察上面的算式和果,你什么律 :根据你的,能不用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的答案 9999×5=9999×7=9999×9= :碰到 9999 乘 9 以内的自然数( 0 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最高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 的乘,中三位数都是 9。 3、完成第 27 的“做一做”。三、 (一)基 1、用算器探索律 1111111×1111111= 2、神奇的 198。 321-123= 654-456= 987-789= 951-753=357-159= 9856-9658= 8745-8547= 5412-5214= (二)巩固 1、走生活,解决。 :在我来研究一个非常有价的。 一个没有关的水,每天大滴12 千克的水,些水就被白白地流掉了?? ◆照算,一个没关的水一年( 按 365 天算 ) 要浪 ______千克。 ◆把些水装在水桶中( 每桶按 20 千克算 ) ,些水大能装 ______桶。 ◆如果一个三口之家每月用 6 桶水,些水用 ______个月,合 ______年。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1]

认识时间的教学反思 认识时间是在二年级上学期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这节课的目标是使学生能正确读、写时针和分针指在各数字上所表示的时刻,会5分5分的数,知道1时=60分,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我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 一、课堂教学中的点滴收获。 1、贴近学生生活,质疑导入。 想见见它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下就热闹起来:想。我接着出示一个学生常见的闹钟,问:它是谁?有什么作用?课堂气氛进入了高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环环紧扣,探索新知。 上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个滴答滴答在动的闹钟,问:看着这个钟面你都知道些什么?学生再次进入学习的兴备状态,从而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了很好的了复习。我再用课件生动的演示时和分的关系,让学生自己发现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走1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1小时=60分,既加深了学生的认识,突破了重点和难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课中,当学生学会5分5分的数时间后,我就让学生说时间,并让学生上台利用教具拨时间,或老师说时间学生拨钟面。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存在的问题。 这节课虽然取得点滴收获,但失误更多。 1、本节课是在二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的,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及相关的计算打下基础的,在教学本节课时有些孩子5个5个地数也不会,是依靠手指来完成这一过程的。所以对这些学生的教学很难。 2、还有一些孩子在数大格时,由于手和嘴在数的时候不一致,往往出现多数5分或少数5分。 3、学生在读时间时往往容易读错,例如7时45分、4时55分这样的时间对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时针靠近大数,学生容易取大数,看成8时45分、5时55分。还有的是分针指着数字3,就说是3分钟,指着数字8就说是8分钟等。 4、另外,认识时间这一内容是非常枯燥而又难以掌握的,自己没有很好的组织教学,也有几次因为学生不明白,我多次重复讲解,使内容显的更为枯燥了。 5、没能很好的把握时间。 6、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太少,只有让少数学生上台拔钟,没有让学生利用学具生生互动。 三、再教设计。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课前让学生玩一玩手中的小钟表,使他们在观察与操作过程中,经历和感受时针与分针的运动情况。 2、课中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和空间进么操作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教学反思(含试卷)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教学反思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在教学经过时间的计算时,从课堂整体看,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通过用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的事情引入教学,学习效果明显,学生兴趣高涨,学习积极性浓厚。整节课堂教学节奏把握适当,课堂氛围轻松愉悦。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自我探究,在进行小组反馈交流。总之,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尝试做,试着想,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学生的思维充分被调动起来。 教学时间的计算时,我不但拿了实体钟表,还让学生通过画钟表、在脑海里印下钟表的模样,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计算。这样,学生脑子里有钟面,形成表象,然后再慢慢淡化出来,直至脱离直观的钟面,在脑海中形成钟面。从而正确的进行计算。 同学们有了钟面的表向后,可以进行数数计算,但在遇到比如:上午8:00到上午9:00这样的计算时容易出错,这是这节课欠缺的地方,还需要加以补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需要做好更充分的准备,多设想在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这样的教学相信会更完美。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下面的图形中不是正方形展开图的是() A. B. C. 2.4x+8错写成4(x + 8),结果比原来( ) A.多4 B.少4 C.多24 3.小明用一块54立方厘米的圆柱形木块削成一个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形模型,他削去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A.18 B.36 C.27 D.25 4.下图中可以表示÷4计算过程的是() A.B. C.D. 5.如下图,任意转动转盘指针,结果指针()停在阴影部分。 A.一定B.不可能C.很可能 6.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3 100 吨=3%吨B.长方形的周长与长宽的和不成比例 C.柑比梨多20%,梨就比柑少1 6 D.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14倍 7.18-9=() A.9 B.13 C.14 D.8 8.给分数的分母乘以3,要使原分数大小不变,分子应加上( ) A.3 B.7 C.14 D.21 9.甲、乙两堆煤,从甲堆中运给乙,则两堆煤相等,原来甲比乙多()。 A. B. C. 10.把28.26立方米的沙子堆成高是3米的圆锥形沙滩,沙滩的底面积是()平方米.A.6.28 B.28.26 C.12.56 D.9.42 二、填空题 11.观察下列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处所标的数字规律,可知2016在三角形的(______)顶点处。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四年级《用计算器计算》-2019年精选教学文档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四年级《用计算器计算》 《用计算器计算》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的内容,下面是笔者对第100-101页的内容的两次试教过程与思考。 一、第一次试教 1.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 (2)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 (2)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4)使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 2.初步研究教材后,我设计了本课教学的基本流程 (1)认识计算器。 (2)用计算器计算并体验其优点。 (3)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 (4)全课总结。 3.我的设计意图 (1)认识计算器 本教学环节,除利用例题中的两幅场景图外,我又找了几张例外的场景图,主要是让学生充分感知计算器的广泛应用,接着出示两种多见的计算器,教师介绍显示器和键盘,说明计算器的基本功能是计算,最后引导学生交流主要键的功能。计算器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有些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因此,在介绍计算器功能和认识计算器 键盘的作用时,我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汇报。

(2)用计算器计算 大部分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计算器的操作方法,因此,我主要让学生尝试操作,自主探索。在掌握基本的计算操作方法后,要求学生用笔算或口算来验算,使学生体会使用计算器的优点。然后,“试一试”安排了9道试题及“想想做做”1、2两题。这当中虽然有些题是一步试题,但绝大部分都是过去没有接触过的,大数目的计算题,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烂熟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能力。 (3)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 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先让学生用计算器分别算出结果,再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4)全课总结 主要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有哪些?用计算器算有什么优点和作用?有哪些收获?并提问:计算器还有哪些应用? 4.本次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次试教时间大约多余5分钟,教学时我主要采取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尝试操作、自主探究的方法,由于课堂过于放手,缺少了教师必要的引导,课堂秩序显得有些乱。基于学生对计算器的认识、使用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对学习内容 缺乏新鲜感。用计算器计算探索一些简单的规律这个内容,安排在课的最后教学且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不深刻。学生对用计算器计算的优点体会不深。 二、第二次试教 1.第二次试教前的思考 (1)接下来第二次试教,要处理好这样几个问题:充实教学内容;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大数目用计算器计算比笔算要优良;设计的教学环节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