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浅谈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浅谈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浅谈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的

信用一词在经济活动中是信贷行为的总称,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让渡或转移,注重的是“信”和“用”两者的有机结合,其本质为“债”。更具体地说,信用一词,包含了三层含义。其一,信用在社会伦理道德方面的含义,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应当诚实无欺,遵守诺言的行为准。“无信不立”是我国传统道德的核心,一个失去信用就意味着与之交往的人将面临不可预测的道德风险。其二,信用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含义,是指一种建立在授信人对受信人偿付承诺的信任的基础上,使后者无须付现金即可获取商品、服务或货币的能力。由于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大部分交易都是一信用为中介的交易。因此,信用是现代交易的一个必须具备的要素。其三,信用作为一种法律制度(契约),即依法可以实现的利益期待,当事人违反诚信义务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现实生活中,合同债权、担保、保险、票据等均以信用为基础,同时,诚信也是民商事活动的基本原则。

信用具有其本质和特征。信用的本质特征是指信用区别于其他经济行为所固有的属性。偿还性是信用的基本特征。信用是一种有条件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先决条件。信用的本质特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一,信用已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条件。信用这种经济行为是以收回本金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偿还唯义务所得;是以取得利息为条件的贷出,或以支付利息为前提的借入。所以偿还和复习是信用的最基本特征,这一特征使它区别于财政分配。二,信用关系是债权债务关系,信用是商品货币经济中的一种借贷行为,在这种借贷活动中,体现了一定的生产关系。商品和货币的所有者由于让渡商品和货币的使用权得了债权人的地位,商品和货币的需要者则成为债权人,借贷双方具有各自对应的权利和义务。三,新颖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价值运动的一般形式是通过商品的买卖关系来实现的。在商品的买卖过程中,交易过程首先是所有权的转移,卖者让渡商品的左右权和使用权,并取得货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而买者则刚好相反。其次,交易过程是等价交换,商品货币交换时,卖者虽然放弃了商品的所有权,但未放弃该商品的价值,从商品的价值形式变为货币形态,而买者放弃货币,取得与货币等价的商品。但在信用活动中,一定数量的商品或货币从袋者手中转移到借者手中,并没有同等价值的对立活动,只是商品或货币的使用权让渡,没有改变所有权。所以,信用的价值单方面的转移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现代信用是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用关系,滋生与现代经济;现代经济则是一种以现代信用为纽带的信息经济。参与信用活动的主体主要包括企业。居民个人,政府及其所属机构,金融机构。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论市场经济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论市场经济 【内容摘要】市场经济是一种商品交换的经济,它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息息相关,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宏观指导才使得市场经济得以健康有序的快速发展。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的过剩理论、货币理论、价值理论、供求关系理论及竞争理论等方面简要分析一下市场经济。 【关键词】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理论 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市场经济也被用作资本主义的同义词。它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奠定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做了宏观上的构想和指导。市场经济的发展蕴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市场经济存在周期性危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过剩理论。 自人类进入马克思所描述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循环和演变的市场经济”时代以来,各种经济危机就始终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危机的发生,即经济周期波动和震荡的发生,与市场经济的本质直接关连,只要是市场经济,就无法摆脱周期性危机。当今世界市场经济的危机主要是商品生产过剩的危机、货币生产过剩或是泡沫的危机、商品生产紧缩和货币紧缩或是销毁的危机。而这些危机的起源是马克思的生产过剩理论。 马克思指出:“构成现代生产过剩的基础的,正是生产力的不可遏止的发展和由此产生的大规模的生产,这种大规模的生产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一方面,广大的生产者的消费只限于必需品的范围,另一方面,资本家的利润成为生产的界限。”市场需求总是千变万化的。当投资者购置设备,雇佣工人,引进技术建造新的生产线,形成了新的生产能力时,原来在市场上闪现高利润的需求可能已经饱和。此时市场中该产品的供给大于需求,价格下跌,利润率下降,甚至无利润,导致投资必须自动退出这个部门的生产领域。否则若投资过旺、生产力过剩,将会出现商品积压、工厂破产、银行倒闭、工人失业下岗等相当严重而可怕的现象。在自由市场经济中,要使资本离开一个工业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去,就必须经过危机。 二、市场经济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流通机制,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货币理论 马克思曾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可见,货币成为商品流通交换的媒介具有其必然性。马克思在其货币理论中揭示了货币为一般等价物的实质。早期的市场中进行物物交换,而货币只是众多商品中的特殊商品,人们逐渐需要一种统一的价值形式来衡量不同的商品,此时,货币便从商品中游离出来,反映商品价值的公用镜子,成为商品的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在市场中行使其价值尺度的基本职能,使得商品价值形态转化为价格形式,如此一来所有商

如何理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如何理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从根本上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导向,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心和关键所在,是对市场与政府关系认识的一大理论突破。 考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历史,不难看出,我们党对市场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渐进深化的过程:从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到发挥市场的辅助性作用,从基础性作用到“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再到“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直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说明我们党对市场与政府关系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改革的阶段性问题把握得越来越清醒准确,对改革开放的市场化导向始终坚定不移。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仍不完善,存在许多亟待突破的深层次问题:一是土地、金融、科技、房地产等领域市场化程度不高,资源错配、低水平利用现象较为严重;二是市场规则不统一、不透明,市场秩序不规范、不健全,违规违法谋取不当利益现象较为普遍,各类保护主义依然存在;三是行政垄断问题突出,民营经济发展中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问题突出,统一开放、规范有序、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尚未形成;四是政府权力过大,直接干预企业微观运行的行政手段使用偏多,审批、检查多,监管不到位,行政权力设租、市场主体寻租引致的腐败现象严重。这些体制机制性问题的长期存在,使得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不足、竞争实力和发展实力难以快速提升,进而限制了产业转型、发展方式转变进程,影响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

论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一)

论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一) 【摘要】法治与市场经济有天然的联系。当代世界,没有实行市场经济而不实行法治的国家。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法治经济。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必须是也必然是法治社会。中国社会正朝着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战略目标推进,只要这个目标不变,中国社会也必然会朝着法治社会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法治市场经济法治经济 一、法治对市场经济具有保障作用 市场经济的法治化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离不开法治,从整个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到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到各种商品生产经营的微观操作运营;从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到市场经济的社会服务保障等等,都要靠各种有关的法律制度来规范约束;要靠法治手段来管理、经营和监控,要靠法治措施来排除阻力干扰,排除纷争,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运营秩序,保护各个市场经济的合法权益,这些众多方面离开了健全完善的市场经济的法治,市场经济就寸步难行。 1.法治对市场主体的保障作用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各个不同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公平竞争就是自由、等价交换。没有自由交换商品就很难流通。只有法治才能保障自由,才能实现自由。首先,法治为自由设置范围和轨道,以便市场经济主体充分享有自由而又不至于滥用自由;其次,法治制裁侵犯他人自由的违法犯罪,而且对于侵犯他人自由权利者无一例外地加以制裁,防止对于自由的侵犯,保护自由;再次,法治或法治国家严格约束权力本身,防止国家权力的放任,使自由没有来自国家的威胁或者侵犯。市场经济主体为了充分展现自己的活力,全面实现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能力与价值,还要求平等,只有通过完备的法律体系才能确认市场主体资格,确认产权,尊重和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财产权及其意志自由;构筑市场经济运行的各项规则;确认和保护经济关系的契约化;保障竞争的公平性和合法化。 2.法治对市场秩序的保障作用 科学完善的法律真实的反映市场经济的规律,并通过法律的强制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引导和规范,是市场立法的根本任务。现代市场经济覆盖面越来越大,无论是市场机制的建立,还是市场经济运作的规模,还是市场经济的秩序,都是复杂而庞大的,必须借助法律这种科学的管理形式来引导、来规范、来保障。法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促进作用。那些直接调整市场经济的法律,如民法、商法、经济法以及行政法、劳动法等不仅促进市场经济按照法律所确认的原则深入发展,而且为市场的进步完善扫除障碍和创造条件,它对排除市场机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纷争都起到主要作用,从而调动人们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法治观念、法律制度综合作用的结果,都是要落脚维护和发展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以保障和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而良好的市场秩序来自法治效果,即每个经济主体权利的充分享有和权益的实现,义务的切实履行和承担。各经济法律部门都高效而有力地运转既保证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又体现了社会公平、公正和和谐,同时有效地预防经济违法犯罪。 总之,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法治的保障。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我们必将建立形成完整的市场经济主体的法律制度,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律制度,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法律制度和市场经济社会保障的法律制度等等,形成一种法治状态。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为法治的形成提供物质上的保证。法治作为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这么一个完整的过程,它无时无刻地不需要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物质基础。 二、市场经济是法治的经济基础 从法治和市场经济产生的过程来看,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关系调整主要依靠法律以外的手段如血亲、宗法、传统习惯、宗教戒律和道德禁止来调节,即便有法律,也仅仅维护专制权力和社会治安秩序;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化的程度很高,但经济和政治的一体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作者:赵振华来源:学习时报字数:362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论断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对未来我国资源的配置方式指明了方向,对于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由“基础”到“决定”是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 资源配置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计划机制,一种是市场机制。改革开放之前,我国资源配置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践证明通过计划机制实现资源配置是失败的。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阶段,即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让市场机制能够对计划机制起到补充作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作用进一步增强,但计划机制仍然起到主导作用;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作用,表明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作用占据主导地位,计划机制在资源配置中下降到了次要地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就表明在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这就是资源配置要由市场机制而不是计划机制决定,通过政府计划配置资源要尽可能降低到必要的限度,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要上升到尽可能高的程度。 之所以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根本原因在于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效率远远高于计划机制。市场机制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道理就是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企业利润率就降低甚至要亏本,迫使更多的资源从原有的行业或部门撤出;相反,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企业利润率提高,会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转入该部门或行业。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虽然市场调节资源分配具有滞后性和一定的盲目性,但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是理性的,带来的是节约和效率,因为每一个市场主体都想实现收益最大化。计划机制配置资源理论上可以实现合理配置,哪里最需要就将资源配置到哪里,但在实践中是做不到的,具有乌托邦性质,因为没有充分的利益诱导和充分的信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一个基本经验就是实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通过计划机制配置所有资源,窒息了经济活力,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导致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多大提高,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边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之所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归根结底就是越来越多地发挥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需要继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这是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方面,我国要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期达到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就需要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更多地释放市场经济活力,最重要的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否则就不是市场经济,更不是完善的市场经济。另一方面,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

第二章 信用

《货币银行学》习题集 金融学院 二〇〇七年

编写说明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金融日益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高等院校财经类各专业的学生都需要掌握金融理论及其发展动态。《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也是财经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货币银行学》被原国家教委确定为财经类各专业核心课程。 《货币银行学》的教学目的在于讲授给学生有关货币、信用、银行及金融市场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让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现代货币金融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主要西方国家货币银行制度的发展演变,并结合实际介绍当前国内外货币金融领域的新现象、新问题和新发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掌握有关货币、信用、银行相关的其他范畴,如金融市场、货币供求与金融调控的基本理论,借鉴外国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使学生所学的金融知识具有系统性和实用性,为深入学习专业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货币银行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是有关货币、信用、银行经济现象及其规律,该课程主要讲授有关这三个方面的理论与实务知识,同时介绍了西方金融理论及国际金融理论。其内容涵盖面广,涉及范畴多。为便于学生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学科架构,熟知各章的重点与难点,明确学习目的与要求,同时也为了便于学生的自学与自测,适应考教分离的需要,我们结合培养目标及教学大纲,编写了该习题集,作为教辅的重要资料。 本习题集的编写由孟钊兰教授主持,是我院金融教研室全体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晶,凝结了各位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心得,同时也借鉴了相关高等院校的有关成果。但因时间仓促,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同仁及广大学生批评指正。 金融学院货币银行教研室 2007年12月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没有本质不同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没有本质不同》读后感 雷亚星 计科1202 12281194 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其运作结果的好与坏取决于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是不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即国情)相结合。 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 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 划的经济体制。由于几乎所有计 划经济体制都依赖于指令性计划, 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 济。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 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 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 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都是资源的配置方式。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 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 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 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 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 组织的效果。市场经济的支持者 通常主张,人们所追求的私利其 实是一个社会最好的利益。 我认为上述两篇文章不是真正从学术方面在解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本质,两者其实共同的表明了一个思想:在现代社会,结合中国国情发展经济,单一的

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不是最有效的,我们应该走两者相结合的道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各有优劣,市场经济从来不反对计划。正如周其仁先生所说,计划经济的失败不在于它的计划性,计划经济最大的问题是强制性,不恰当的运用了国家权利深入到消费细节当中。但经济活动是有目的的,计划性是其基本特征。我们要发展经济,既需要有一个相对明细的计划性目标,但又不能强硬的抵制个性化发展,应具有灵活性,根据市场的变化,微调计划。世上没有绝对的计划经济,也没有绝对的市场经济,在这两者中间的某一点上,效率才是最高的。 谈到文中提及的苏联的例子。大萧条中,迷信自由市场的西方国家损失惨重。苏联确能基本避免大萧条的冲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行了前无古人的五年计划。苏联当时处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公有制经济与民营经济相结合的阶段,却获得成功。然而,苏联后来却错误地总结“经验”,走上单一的计划经济道路。而西方国家则加强了国家管制,逐步在经济发展上超过苏联。 苏联总结出的错误“经验”:斯大林执政前期的苏联,本不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国家。但苏联后来却很少提及对外经济关系对“一五”计划的重要作用。1960年,苏联社会经济出版社出版的《苏联国民经济史讲义》就突出表现出这种倾向。该书总结说:“苏联不能指望资本主义国家的帮助。资本主义国家竭力阻碍和破坏我国的工业化……社会主义工业化积累资金的唯一方法是依靠内部源泉的资金积累。”于是,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精)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3) 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条件下,实行土地"私有化";在城市,除了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国有资产外,以"实股"转(卖)让的方式,居民所得国有资产"股票化"。 这是因为,第一,没有产权明晰的市场之"皮",市场经济之"毛"将怎样焉附?我们都知道,土地和其他国有资产一样,都是财富。但是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些财富只有通过市场优化配置,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增殖的作用,即放置这些财富于市场之中,才是"活"的国家财富,而不是"管制过死"的国家财富。如果把农村土地私有化,城市国有资产股票化,等于我国城市居民和农村农民又相应地拥有了"和土地资源等量"以及和目前"国有资产等量"的具有流动性的"可变资本"。也等于在市场经济里,国家至少又增加了"和土地资源等量"的、可以通过市场优化配置的资源。可是现在,我国的土地资源仍人为地分散经营在众人的手中。既不能通过市场化进行优化配置,也难以达到买卖增殖和市场优化配置之目的。这样的为某些人所辩护的固孱守瘸、南辕北辙的在农村发展市场经济的方式,实践已经证明:绝对体现不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第二,国家所有,是人民所有;人民所有,是每个人都有;若每个人都有,只要每个人都照章纳税,多得多交!则保证了国家富有!所以,"私有化"也是"都有化"。我们只要界定这种个人与国家的权与利,"无恒产者无恒心",在确保国计民生的国有资产外,政府出售其它国有资产与国民,不但保证了搞市场经济,有相应的社会关系与其发达的生产力相适应。也把我国每个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充分调动了起来。采取这样制度,何愁国不富,民不强!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富强之路,已经证明了"市场经济"作为发展经济之手段的正确性。 第三,我们必须承认:每个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有人善于管理资产,并能产生高额利润;有人乐于打工,能享受更多的闲暇;个人优势是不同的。这样把资产通过市场合理的途径集中到一部分更有能力的人手中,根据多劳多得的原则,虽然少数人富裕了,但社会总财富也必定增加。只有在社会总财富增加的情况下,个人通过市场获得发展和财富的可能性才有可能增加.同时,如果富人们能够多劳多得--多得多交--通过个人所得税等税收政策的调节,全体国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才可能在社会总财富增加的情况下,得以逐步实现。这样,富人"富"得有理,"穷人"也能得到经济发展的实惠。 第四,我们所强调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的问题:一,原始生产资料的占有问题;二,生产资料的共同利用,即生产过程的全民参与性问题;三,生产成果的共同拥有,即全民怎样分配和消费问题。而我们所强调的"公有制",仅仅强调在原始的生产资料的占有这一个环节。几十年的社会实践已经证明,全民占有原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并不能带来真正的社会主义!所以,我们的社会主义,应该强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过生产过程初次按劳分配后,对所产生的"社会主义"成果--即对"国家税收"的全民占有和"再分配"上。 第五,对于全民"所有制"还是全民"私有化",这些仅仅是实现社会主义目的所使用的"手段"之条件。它不仅不具有"目的"性,也谈不上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最多是使用"手段"时必备的基础条件。所以,所有制不能保证社会主义之目的的实现--我国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已经证明了我们不能利用"计划

非市场经济地位

我们有理由要求反倾销国从实际出发对待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我们并不是以此来追求反倾销中的优惠地位,只是要求贸易伙伴能够公平地对待中国;只希望为了公平贸易而实施的反倾销措施,不要成为扩大不公平贸易的手段 4月14日,在对外贸易领域,同时发生了两件事情。一件是新西兰正式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从而使中国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首次取得突破。另一件是美国商务部对出口到美国市场的中国彩电作出终裁,裁定中国企业存在倾销行为。两件事都是有关反倾销中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但结果却迥然不同,其所蕴涵的丰富信息值得我们去解读。 入世协议 近年来,国外尤其是西方一些国家在对中国企业的反倾销指控中,总有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非市场经济国家。为什么在中国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已经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并且加入WTO的情况下,我们仍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呢? 应该说,这与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的双边协议,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议定书有关。根据协议的规定,中国在入世谈判中同意在入世后的15年内,美国可以继续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体,从而采用对中国不利的反倾销规则,即参照第三国制度,继续维持对入世前的中国出口产品反倾销的机制。 让我们看一看WTO对倾销的定义。所谓倾销,是指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出口到另一国,并对进口国相关工业造成了损害的行为。 在这里,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才是“正常价值”?由于WTO绝大部分成员是市场经济国家,其运作遵循着市场经济规则,因此,毫无疑问,一种产品的“正常价值”当然是以市场经济国家生产的产品价格来衡量。从而,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只要用来确定正常价值的方法是合适与合理的”,就可用某一市场经济国家相似产品的价格作为标准。换言之,反倾销案发起国的调查当局如果认定调查商品的出口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将引用与出口国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市场经济国家(替代国)的成本等数据,计算所谓正常价值并进而确定倾销幅度,施以对应的增税措施。 这就是所谓的第三国参照。其理论依据是: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资源由政府控制,企业多属于政府或受政府干预,其产品的价格是扭曲的,不能反映真实价值。当这些产品流入市场经济国家,即构成对后者相关企业的不公平竞争。 所以,只要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采用与该国经济毫不相干的第三国(替代国)的市场价格来计算该国产品的正常价值,那么,在反倾销案中,十有八九会使该国出口产品本来没有倾销而被裁定为“倾销”,本来倾销幅度轻微而被裁定为高度倾销,从而给该国出口造成人为的壁垒。这就是一些发达国家频繁祭起“非市场经济国家”大旗,把反倾销变成进行贸易保护或歧视政策的手段和工具的原因所在。 特殊原因 WTO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组织。按理说,中国既然已经加入了WTO,理应是个市场经济国家。事实上,无论从GA TT关于非市场经济的定义还是从中国的市场化进程来看,中国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市场经济国家。之所以对中国设定一个15年的过渡期,并动辄给中国企业套上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紧箍咒”,挥舞起对华反倾销的“武器”,还有以下特殊原因:一是中国是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其不断发展的对外贸易,让许多国家暗怀戒心。 全球化时代,各国面临的外部竞争越来越激烈,当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攻城略地”时,必然会与其他国家的企业遭遇冲突。但在中国加入WTO后,一国利用关税壁垒来限制中国产品的空间越来越小,这样,被WTO允许采取的作为维护公平贸易和保护国内安全的合法手段的反倾销,尤其是其中的“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说辞,就成了一些国家指控中国企业搞倾销的最好借口。

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

借贷关系特征的表现形式就是信用形式。按照在借贷关系中借者与贷者的不同,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有商业信用、锒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租赁信用、国际信用。 (一)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在商品交易中相互提供的信用,其基本形式是赊销商品和预付货款。商业信用具有如下特点:①商业信用的债权债务人都是企业经营者。由于商业信用是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是在商品交易中产生的,因此,其债权债务人都是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活动的企业经营者。②商业信用贷出的资本是商品资本。企业赊销的商品是处在流通阶段、待实现价值的商品,一个企业把这些商品赊销给另一个企业时,商品资本贷出了,使用权发生了转移,由于商品的货款没有支付,形成了以货币形式存在的买卖双方的债权债务关系。③商业信用的规模一般与产业资本动态是一致的。商业信用来源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经济繁荣,社会生产与商品流通规模扩大,商业信用规模也随之扩大。反之,则缩小。 商业信用的特征,使它的存在和发展有明显的局限性:①商业信用规模受企业能提供的资本数量限制。商业信用是在企业之间进行的,只能在它们之间对现有资本进行再分配,所以商业信用的最高界限是企业可贷出的商品资本。②商业信用的供求有严格的方向性。商业信用是在商品交易中产生的,是以商品形式提供的,每种商品都有特定的使用价值,信用供给者提供的商品,必须是信用需求者所需要的商品。同时,只有商品的需求者,才能向商品供给者预付货款。否则,没有商品供求的一致性,就不能形成借贷关系,这就决定了商业信用在供求上具有严格的方向性。③商业信用期限的局限性。商业信用提供的对象是企业再生产总资本的一部分,尚未独立于企业再生产之外,企业再生产需要连续进行,资本闲置时间很短,如果以商品形式贷出的资本不能及时归还,企业生产和流通就难以正常进行。企业为了使再生产连续进行,不能长期将资本借出,商业信用一般只适用于短期借贷。 (二)银行信用 银行信用是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银行一方面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游离出来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筹集起来,形成巨额资金;另一方面,通过贷款方式将筹集的资金贷放出去,满足社会各界对资金的需求。银行通过信用活动

《资本论》中市场经济理论及现实意义

《资本论》中市场经济理论及现实意义摘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思想理论成果。在中国,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是这一理论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这一理论的实质是对马克思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回归到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来,探讨马克思《资本论》包含的市场经济理论的独特视角、主要内容,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本质有其重要意义。 关键字:资本论市场经济现实意义 一、《资本论》的市场经济理论的独特视角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的本质被等价交换的商品形式所掩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的堆积’”。因此,马克思揭示资本经济运行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演变规律的一开始,是把商品作为始点范畴的。透过纵横交错、几位复杂的理论分析过程,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市场经济理论可分为三重视角。 一是从商品、市场、市场经济的一般属性与资本主义制度紧密结合、从市场经济规则与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之间的联系和矛盾的视角,接示市场经济的一般属性和一般规则。即从商品的二因素出发,揭示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属性,进而揭示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以及这一基本矛盾推动商品经济不断由低层次转化为高层次,使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转化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使商品经济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占有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市场经济的一般属性和一般规则与资本主义制度特殊性的结合过程。 二是马克思从商品与市场、货币与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的视角,揭示市场经济范畴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解决商品交换中的矛盾揭示了货币产生的过程,把货币定义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剩余价值表现为资本家的剥削属性,即资本变成了资本家无限增值的手段,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马克思也明确区分了商品与市场、货币与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三是从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与市场经济的规则之间的联系和矛盾的视角,揭示市场经济一般规则,运行规律和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论证了这种资本主义生产规律一旦形成,就使的这种这种生产过程变成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占有的贪欲并不断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产业大军的贫困不断积累的过程。资本主义制度借助商品经济和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则,促进了社会分工,创造了机器大生产,推动社会生产力和市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林兆木 2013-12-04 08:49 来源:人民日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新决策、新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和最新发展。其中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是:《决定》明确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并按照这个要求,提出了经济领域众多新的重大改革举措。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和发展,将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一、我国改革理论的重大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所谓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35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始终是围绕着正确认识与处理政府(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完全由政府通过国家计划进行资源配置。改革开放要在实践上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就必须在思想上突破否定和排斥市场的传统观念的束缚。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推进,我们对政府(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认识逐步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推动改革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时的重要谈话,使我们对政府(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认识有了重大突破。随后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一重大理论突破,对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提出市场作用的定位之后,我们党一直在继续探索适应改革和发展客观实际变化要求的准确定位。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删去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定语。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在市场基础性作用前面所加的关键词都集中在强调改革取向是增强市场作用。这些重要论断为此次《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思想和理论上作了准备。

浅谈诚信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

浅谈诚信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9-08-17 16:56:00 ] 作者:赵蓉编辑:studa090420 [论文关键词]诚信市场经济代价诚信意识诚信制度 [论文摘要]诚信的缺失,使我国经济遭受了相当大的损失,严重阻碍了强国富民的步伐。为此,应深刻认识诚信的意义,揭示由于诚信缺失为经济造成的严重损失,树立诚信意识,建立诚信制度。 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重要规范,注重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代经济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它的正常运行必须用诚信来维系。但当前诚信的缺失,使我国经济遭受了相当大的损失,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所以,建立诚信道德,运行信用经济,成为全社会的强烈呼声。 一、诚信范畴内涵深刻 诚信作为道德范畴有几种不同的意义,首先,是诚实无欺,即不自欺,也不欺骗他人,言而有信,为人诚实;其二,是相互信任,即朋友之间、合作伙伴之间信任对方,也被对方信任无存戒心,光明磊落;其三,是信守承诺,即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能够履行对他人的承诺。所以,它们既是个人的内在品质也是人的行为规范。 当然,诚信在道德价值上仅指向正价值即善的价值。一个恶棍昭示天下他要杀人,他没有撒谎,但我们不能把诚实的美誉加到他头上;两个因为共同的邪恶目标而意气相投的人相互利用,我们不能把这种关系说成是相互信任;一个人通过偷逃税金的方式兑现他对员工提高

收入的保证,我们更不能说这是守信的行为。诚实不欺、相互信任、信守承诺之所以千百年来成为人们行为的标准、美德的体现而被不断地加以弘扬,是因为这样的行为品性是社会的要求,是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因此,诚实不欺、相互信任、信守承诺绝不能包括那些危害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破坏社会秩序,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行为。 今天,从现代市场经济的信任体制看,诚信已经成了一个全社会倍加关注的问题。诚信关系着社会的基本秩序。现代经济是一种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市场中的大部分交易都是以信用为中介的交易。 市场经济的基本表现形式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和流通。市场活动就是商品交换、商品的买和卖,市场关系就是人们因商品交换而形成的社会联系,只要利益上相互需要和依赖人们就会借助契约形成新的社会联系。经济的全球化使人们在世界范围内联系起来,因此,诚信就必须是适用于交往中的每一个人。 诚信与功利有关。市场和利益追求有着必然联系。追求利益创造财富乃是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的基础和首要前提。但是如果人们的求利欲望没有合理的引导,为了谋利就会不择手段,破坏市场的正常秩序,结果会损害他人和社会,最终也将损害自己。诚信是引导市场正常运作的道德纽带,有了诚信,市场中的信用体制才能够有效地运行。诚信使得利益双方共同履行契约,既要实现自己的权利也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使因权利和义务的分离而带来的违约失信的行为受到限制,同时主体因诚信行为使自己的利益得到了更大的实现而去进一步强化诚信行为。

从经济哲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市场经济的本质

2005年2月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Feb,2005 第27卷第1期Jou rnal of Yanan U n iversity(Social Science)V o l127N o11 ?经济研究? 从经济哲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市场经济的本质 李天敏,李永峰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广州510053) 摘 要:从经济哲学的角度认真探讨市场经济的本质,抓住市场经济的根本,对于制定正确的政策,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社会化不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市场经济是由无限求利性的本质所决定的特征体系。这也决定了市场经济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具有优越性和局限性的两面性。而且,市场经济的本质总是和一定的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并为其服务的。 关键词:市场经济;本质;无限求利性 中图分类号:F12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975(2005)01—0060—04 马克思说过,理论要彻底就必须抓住根本。根本就是事物的本质,它是事物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它决定着事物的运行机制和所有特征,而它本身又不必用其它机制和特性来说明。我们搞市场经济,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市场经济的本质,积极效应发挥不出来,消极效应却迭加。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市场经济本质的探讨、认识、分析,不无道理。但是有待于进一步深化,能完成这一神圣使命的唯有经济哲学。从经济哲学的角度深入研究市场经济的本质,抓住市场经济的根本,制定正确的政策、法规,对于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社会化不是市场经济的本质 对市场经济本质的探讨在上世纪曾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点、热点,形成了一系列成果。在这些成果中,最典型的是认为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社会化。他们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人类劳动的社会性出发,论证了生产、交换、流通、分配的社会化,从而推导出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社会化。 人类的劳动,从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质,就是人类及其社会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当作使用价值的形成要素,当作有用劳动,是一个和一切社会形态都独立无关,不以它们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一个永久的自然必然性,没有它,就不会有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因此,也就不会有人类生活。”[1](P14)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分工发展到一个相当程度,各种有用劳动不是作为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而是作为社会劳动的一个有效部分和环节,即作为不同质的有用劳动,融汇在整个社会劳动的系统总体中,并通过社会得到确证和评价。因此,劳动的高度社会分工和协作是使劳动社会化的根本前提。随着劳动的社会化,整个生产过程也不能不走上社会化的轨道。马克思说,商品生产本身就已经包含着一切流通关系,“即产品所必须通过并由以取得一定社会性质的一定的社会过程;同样,这种性质也包含着生产当事人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决定着他们的产品的价值增殖和产品到生活资料或生产资料的再转化”。[2](P995) 应当承认,生产社会化同市场经济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现代生产方式。生产社会化是从近代资本主义登上历史舞台开始的。资本主义使原来分散的小规模的个体生产变为由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机器大工业,这一变革使生产愈来愈具有社会性。这表现在:(1)生产资料使用上的社会化; (2)生产过程的社会化;(3)生产日益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生产,即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狭小的地方市场汇合成为广阔的统一的国内 收稿日期:2004—10—15 作者简介:李天敏(1976—),女,陕西洛川人,中共广东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论市场机制和市场重构

论市场机制和市场重构 内容提要:本文从行为经济学的视野继续阐述大众行为过程中的市场机制。明确指出所谓的市场“看不见的手”就是资本本身。在大众行为的市场机制当中,存在三个必要的要件:1、主导资本,2、市场价值,3、市场大众。 主导资本操纵着市场过程,市场就是主导资本的狩猎场。改革开放过程中金融和资本市场的乱象源于中国资本在市场中迷失和价值观的混乱,在我国的市场机制的运转过程当中,一方面,本国资本的掌管者在对市场运行方面毫无应有的主导和控制意识,在市场的主导权方面严重缺位;另一方面,就是市场中的人们缺乏不同于西方的属于自己独立思考和理解的价值观,对西方的价值观的渗透无法抵御,出现迷信和盲从。在分析中发现了国家行为受到跨国资本的影响和左右的危险倾向。市场主权的实现,依赖于两个基本方面,其一是市场由本国资本主导和控制,其二,通过市场运行,主导资本的利益和意志得以充分体现,也就是在市场价值的形成中,主导资本将自身的理念或者价值观贯彻于市场过程,对市场大众的观念进行塑造和改变。 市场重构必须从两个方面展开:中国的主导资本应该重新控制市场运行,为后资本主义时代进行经济理论准备和重塑我们的价值观。 正文 长期以来,我们对市场本质及其诸要素的理解,都是模糊地和片面的;造成这种模糊和片面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西方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和市场观的持续灌输,一些所谓被西方经济学系统训练的人们在市场本质的认识上具有盲从和迷信的倾向,主张照搬他们自己都不甚了了的西方的市场经济模式,洋为中用,丢掉了文化观念的传统和自主性,不肯也不敢对西方的舶来品进行批判;另一方面,也是另一些人们,常常痛陈现实市场的种种弊端甚至罪恶,摆出一副慷概激昂的正义人士形象,极力否定市场本身,将自己心中的简单想法和看似科学公平的办法大肆宣扬,和前一种人一样,玩弄眼球效应;在指责、恐吓和辱骂过后,常常是一地鸡毛。这两种倾向,都在思想上钻了牛角尖;使得冷静而又批判地研究问题成为不可能。批评别人误导的同时,如果又产生新的误导,社会思想就会更加混乱,害人误国。我们的社会仍在不断地变革当中,我们的国家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路,仍在探索当中。就我们的经济运行而言,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不仅要批判,而且更重要的是为改革开放继续提供有益的思路和设想,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试图从社会化的角度,重新概述市场机

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

精品文档 。 1欢迎下载 河北日报评论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一重大理论观点,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又一次理论创新和突破,为我们全面落实全会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提供了行动指南。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导向社会资源配置、实现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经济形态。其显著特征就是市场交换规则普遍化,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只要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因此,从根本上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对于进一步科学定位政府与市场关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进一步破解改革发展难题,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规则不统 一、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机制不灵活、市场竞争不充分,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活力和资源配置效率。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科学体现,市场机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只有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才能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促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改革朝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才能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活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关系,明确划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让“两只手”相得益彰。一方面,要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决定性作用”并非“全部作用”;牢记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要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因此,政府要将职责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上来,使政府与市场密切配合,协调互动,有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行动上的自觉源于理论上的清醒。面对新一轮改革大潮,让我们按照三中全会的要求,充分认识市场力量,充分重视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思维和市场机制促进科学发展,不断开创河北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分析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2003(简本) 表一:中国市场经济程度测度指标及分值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件大事。世界贸易组织绝大部分成员是市场经济国家,世界贸易组织运作遵循着市场经济规则。但中国在参与世界范围的贸易中,在国外对华反倾销中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Non-Market Economy Country 缩写为NMC),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事实上,中国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已经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为促进外国朋友对中国市场经济的了解,2002年我们用了近一年时间,对截止2001年底中国市场经济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市场化进程进行了评估测度,并与一些发达国家、转轨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经济程度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撰写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2003》。由于报告的英文版正在翻译过程中,为方便国外读者,这里先给大家提供报

告缩写本的英文版。 一、反倾销与非市场经济国家 众所周知,是否是市场经济国家,是反倾销调查确定倾销幅度时一个常用的重要概念。反倾销案发起国的调查当局如果认定调查商品的出口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将引用与出口国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市场经济国家(替代国 surrogate country)的成本等数据计算所谓正常价值(normal value)并进而确定倾销幅度,施以对应的征税措施。 反倾销是世贸组织允许采取的、也是各国公认的维护公平贸易和保护国内产业安全的合法手段。中国赞成和支持这一措施,一贯反对以倾销方式扭曲国际贸易公平竞争的秩序,反对以倾销损害贸易伙伴国相关企业的利益。但是,中国坚决反对滥用反倾销,反对把反倾销变成进行贸易保护或实施歧视政策的手段。现在,确有一些国家利用某些贸易纠纷案件,把反倾销作为贸易保护的工具,人为地夸大对方国家所谓倾销的幅度,尤其是把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采用与这些国家经济毫不相干的第三国(替代国)的市场价格来计算这些国家产品的正常价值,而不按照这些国家产品的实际成本和价格来计算。这就不能真实反映出口国经济的现实,导致误判。这种歧视性的做法, 不公正待遇,使一些国家出口产品本来没有倾销而被裁定为“倾销”,本来倾销幅度轻微而被裁定为高度倾销,给这些国家出口造成人为的壁垒,给国际贸易公平秩序造成过度的摩擦和动荡。 中国是受损害较大的一个国家。一些国家之所以对中国做出非市场经济国家(NMC)的判断,之所以经常对华使用反倾销的政策,主要是因为双方交流不够。他们确实不了解中国市场经济已发展到什么程度,不了解中国市场化的快速进展,也不理解中国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底是什么样的市场经济。而中国企业由于对国际反倾销法律及程序不熟悉,同时对国内市场经济方方面面的变动不甚了解,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也很少能向反倾销国家提供案子调查的广泛背景资料;而中国学者们虽然从推进改革角度做了不少中国市场化测度的研究,但几乎没有从反倾销角度与国外同行讨论中国的NMC问题。因此,使一些国家对中国经济误判一直没有能得到更正甚至因某些小纠纷而加深了。当然,不排除在一些反倾销案件中,有非认识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譬如,有时会因涉及一些进口国相关生产企业的经济利益,进口国政府有关部门迁就了国内企业的过分要求;甚至也不排除,个别时期个别国家机构,在与贸易紧密相关的反倾销措施中掺进了某些政治因素。 实际上,市场经济地位并不是反倾销胜诉的惟一条件。市场经济下,也存在不公平贸易的产品;非市场经济下,也可以有相互满意的公平贸易。同样是具有市场经济地位的企业,反倾销中仍然会有败诉。因此,中国要求反倾销国从实际出发对待中国的NMC问题,并不是追求反倾销中的优惠地位,只是要求贸易伙伴公平的对待;只希望为了公平贸易而实施的反倾销措施,不要成为扩大不公平贸易的手段。 为了在反倾销中能得到一个非歧视的、公允的判断,我们需要耐心地、客观地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经济快速转轨的进展情况,帮助外国朋友认识中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中国的企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的企业。本报告就是这样一份向外国朋友们提供关于中国市场经济极为详尽的调研成果。我们欢迎国内外读者尤其是外国朋友共同来评判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我们将充分听取包括国内外专家在内的各方意见,摆事实,讲道理,心平气和,充分交流,这不仅将有助于促进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化,也将有助于形成公平、公正的世界贸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