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胡萝卜里的哲学启示

翻译:胡萝卜里的哲学启示
翻译:胡萝卜里的哲学启示

翻译:胡萝卜里的哲学启示

一天,正当我清理冰箱的时候,我沉思起”妇女解放”的问题来.我扪心自问:”我是否还能从家庭主妇这项职业里获得快乐,并且不做它的叛逆者?我在大学里所接受的教育真的被充分利用了吗?比如说介绍了”胡萝卜哲学”算的上是做了件有意义的事吗?我回忆起Socrates说过:不被验证的人生是不值得一度的,并且我决定,可能是到了检测我的人生的时候了。

当我站立着吃苹果,橘子和香蕉的时候,我凝视着我的冰箱深处,考虑着大学教育和家庭主妇的问题,我想到了伟大而赋有比喻性真理的表现。“就像能量,物质仅仅是按级别下降---从烤肉,到炖肉,到汤,再到猫食。我一边对着猫博学地喃喃自语,一边不惜时间地停留在自顾自的吃上,久得都能倒些汤进它的碗里了。”昨天的串豆到哪儿去了?“它们当然是已经变成今天的蔬菜汤了。如果我从来没上过大学,那么我就不会知道那样意义远大的类推。我沾沾自喜地想着,当搞定一盘沙拉的时候我将一个橘黄色的小盆放进洗涤槽里。(或许那是我中学的时候学来的吗?)

然后,我怀疑地注视着一碗作好了的胡萝卜,我估计那是胡萝卜蛋糕,或是酱汁蔬菜沙拉,并且我认为我的丈夫和三个儿子都会支持我选择那个蛋糕,我顺着我的思路突突突地驶进由Archimedes引导的哲学王国里去了,“漂浮的物体牺牲的是它的体重,浸没的物体牺牲的是它的体积”。这样的原则指引着我,我点了东西,沉浸于(即将送来的)牛奶中结了块儿的胡萝卜中,我发现他们几乎真的按我的要求递来了那么一杯。我喃喃自语道Emerson的名言:愚蠢的顺从是无知的小妖精…”我倒了几勺苹果汁进去将它板正。

蛋糕在炉子里,我走进浴室洗衣间里又找到了一个关于家庭主妇与哲学之间

问题的新灵感(释迦牟尼有他的菩提树,我有我的冰箱)在那儿我面对着数不清的脏衣衫,袜子,夹克衫,还有内衣,引用Heraclitus的话说这叫“你不可能经过两次同样的河水。”当我捡起一条牛仔裤清空口袋里的口香糖包装纸,铅笔和硬币时我使我自己相信,并且正如我的美学教授所提及的那样在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里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我。

后来,洗衣服的时候,我想到莲花在哲学里的象征意义,出淤泥而不然,濯青莲而不妖,我自豪地穿梭于泳裤,运动衫之中又收拾得干干静静的走出屋子。我沉浸在违背我顷爱的家庭的幻想当中,我挑一条领带悬挂在灯上,将一双网球鞋置于沙发后面,将一个豆壳的储蓄物放在白纸下面,记得William James曾评论道,“就算是头猪也有哲学存在”。我生气地想知道那到底有什么哲学可言。

像这样道德高尚的家务活儿,洗擦,熨烫,做饭,做酵母,那面粉正如生命本身的神奇一样,在我的手指间开花结果,一天早晨我带着一丝如意起床,想起Rabelais一位叛教修女的哲学,做你想做的事。就我目前的思想状态来讲,这种说法无疑是好感觉的典型,于是我留下早餐和饭菜在桌上后走出家门进了车子,我丈夫回家见了说,这个家很乱。

我神秘莫测地微笑着搅拌着鸡汤引用到Alexander Pope说的,混乱是因为不知道秩序是什么。然后加上一份沉着,我买了一条新裙子。

“一条新裙子!上周你刚买过一条!”他不得体地吼道。但我丝毫没有被惹恼,用Pascal的话回答道,“啊,心有原因,思想不明白那是什么,”我走进厨房切了些奶酪和水果,把面包放进炉子里。接下来我走进卧室,穿上我的新红裙子,梳了一下头,喷了点东西。

我丈夫看着我,眼睛随着肯定的笑容眯了起来。但是那面包散发出无法抗拒

的香味正与我争夺他的青睐,在那个时候还是面包赢了。我面带笑容坐在吃得正香的四个男人中间,在这时我用Boethius的哲学来表达我的情感似乎是恰当的,那就是:不管怎样,都是好的。”

市场营销策略外文文献及翻译

市场营销策略外文文献及翻译 Marketing Strategy Market Segmentation and Target Strategy A market consists of people or organizations with wants,money to spend,and the willingness to spend it.However,within most markets the buyer' needs are not identical.Therefore,a single marketing program starts with identifying the differences that exist within a market,a process called market segmentation, and deciding which segments will be pursued ads target markets. Marketing segmentation enables a company to make more efficient use of its marketing resources.Also,it allows a small company to compete effectively by concentrating on one or two segments.The apparent drawback of market segmentation is that it will result in higher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costs than a one-product,mass-market strategy.However, if the market is correctly segmented,the better fit with customers' needs will actually result in greater efficiency. The three alternative strategies for selecting a target market are market aggregation,single segment,and multiple segment.Market-aggregation strategy involves using one marketing mix to reach a mass,undifferentiated market.With a single-segment strategy, a company still uses only one marketing mix,but it is directed at only one segment of the total market.A multiple-segment strategy entails

翻译哲学

“翻译哲学”这个概念是近年才出现的,准确地说,是黄忠廉①先生在1998年第1期《外语研究》上首问“什么是翻译哲学”而开始的。当然,对翻译活动的哲学思考是更早一些的:稍远一点,约半个世纪前,先后有艾思奇(1937②)、贺麟(1940③)、陈康(1942④)、朱光潜(1944⑤)、金岳霖(1948⑥/1983)等数位哲学家对翻译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哲学思辨;近十年,柯飞(1987⑦/1996⑧)、孙致礼(1996⑨)、但冰洁(1996[10])、阎德胜(1997[11])、刘邦凡(1998[12])、杨炳钧(1998[12])等人都对翻译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哲学思考。但总的来讲,尽管半个世纪前关于翻译的哲学思考就已引起几位哲学泰斗的重视,可“翻译哲学”并没有形成气候。近年来,对翻译进行过哲学思考的几人还都是搞语言研究的,足见,“翻译哲学”还是“小菜一碟”,没有引起哲学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因 此,数十年前哲学家倡导并身体力行对翻译的哲学认识,足见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当然,搞语言的人(包括搞翻译的人)对翻译搞哲学认识并不是没有长处的,事实上,在某些方面的确是有先见之明的,单就他们对语言及语言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的熟悉程度而言就是如此。搞哲学的人去研究翻译哲学,其重大的长处(对比于纯粹只从事过语言及语言翻译的人)就在于他们多一些哲学的技巧与思辨。因此,搞语言的人与搞哲学的人联合起来,(如果有一些既搞语言,尤其是搞语言翻译的,又搞哲学的人,那另当别论),才是振兴翻译哲学研究的最佳选择。 五十年前哲学家们对翻译的哲学思辨并没有产生持久的回应,原因是多方面的,恐怕社会变革而带来的学术转移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而近几年来,语言翻译界的人士回忆起翻译哲学来,原因也不外三点:一是改革开发的深入使学术研究掀起对以往学术成果的回忆与再现,产生新一轮的学术转移;二是近二十年来改革开放后的语言翻译理论与实践对翻译的哲学认识的必然;三是西方语言哲学在国内广泛的传播与发展,为翻译的哲学认识提供直接的借鉴。总之,翻译哲学不是泊来品,而是一个地道的中国货。而这地道的中国货也必须要“卖”出去、走出国门的。因为只有“卖”了出去,才能让外国人认识它,才能使“翻译哲学”走向世界,才能使“翻译哲学国际化”。要把这个地道的中国货“卖”出去,首先要取一个洋名,不要让外国人来个先“注册”。我们取的名是Translation-philosophy(简称Trans-philosophy),而不是Philosophy of Translation。因为,我们主张,翻译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需要研究翻译的意义(价值)、真理、必然性、可能性、社会性、文化性等一般性质;需要形成关于翻译的一般理论,这些理论具有哲学的意义与功能,有助于哲学问题解决。同时我们也主张,翻译哲学也是一内容提要:“翻译哲学”是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学术新概念,围绕这一概念本文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讨论,给出:翻译哲学就是关于翻译、翻译理论的精深分析及其总和的一般的看法。翻译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翻译和翻译理论。翻译哲学的基本问题是译者思维与文本之间的关系问题。翻译哲学的根本任务是确立译者思维与文本、译者与原文之间的关系。理论探讨个方法论和认识论,具有深刻的方法功能,要研究翻译的实际运用过程,对翻译在言语活动和语言实践的作用与性质作实际的尽可能详尽的分析(精深的分析就是哲学)。弄清翻译的意义(价值)和正确的使用方法,保证用正确的语言去实现翻译,以免除由于误用语言而造成翻译失败及其由此而造成的种种无休止的争论。另外,我们还主张,翻译哲学不仅仅针对不同语言间的翻译活动,而且针对于同一语言的不同时代或地域而不得不进行的翻译工作,例如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和汉语方言与通用汉语的转译,以及同一语言或符合系统的不同形式之间所作的解释(interpretation)或翻译工作,例如把三段论的AAA式变成一个含具体语言的推理形式,又如通常语言中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即”等等语句都属于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的翻译问题。 二 尽管如此,我们在谈论“翻译哲学”时,首先是把它作为哲学来论的。什么是哲学呢?这是我们必须表明的态度。事实上,凡属搞哲学的人都可能面临这个问题,只不过有些人(而且历

康德社会哲学翻译

3. Social Contract Kant provides two distinct discussions of social contract. One concerns property and will be treated in more detail in section 5 below. The second discussion of social contract comes in the essay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context of an a priori restriction on the legitimate policies the sovereign may pursue. The sovereign must recognize the “original contract” as an idea of reason that forces the sovereign to “give his laws in such a way that they could have arisen from the united will of a whole people and to regard each subject, insofar as he wants to be a citizen, as if he has joined in voting for such a will” (8:297). This original contract, Kant stresses, is only an idea of reason and not a historical event. Any rights and duties stemming from an original contract do so not because of any particular historical provenance, but because of the rightful relations embodied in the original contract. No empirical act, as a historical act would be, could be the foundation of any rightful duties or rights. The idea of an original contract limits the sovereign as legislator. No law may be promulgated that “a whole people could not possibly give its consent to” (8:297). The consent at issue, however, is also not an empirical consent based upon any actual act. The set of actual particular desires of citizens is not the basis of determining whether they could possibly consent to a law. Rather, the kind of possibility at issue is one of rational possible unanimity based upon fair distributions of burdens and rights in abstraction from empirical facts or desires. Kant's two examples both exemplify this consideration of possible rational unanimity. His first example is a law that would provide hereditary privileges to members of a certain class of subjects. This law would be unjust because it would be irrational for those who would not be members of this class to agree to accept fewer privileges than members of the class. One might say that no possible empirical information could cause all individuals to agree to this law. Kant's second example concerns a war tax. If the tax is administered fairly, it would not be unjust. Kant adds that even if the actual citizens opposed the war, the war tax would be just because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war is being waged for legitimate reasons that the state but not the citizens know about. Here possible empirical information might cause all citizens to approve the law. In both these examples, the conception of “possible consent” abstracts from actual desires individual citizens have. The possible consent is not based upon a hypothetical vote given actual preferences but is based on a rational conception of agreement given any possible empirical information. Kant's view is similar to the social contract theory of Hobbes in a few important respects. The social contract is not a historical document and does not involve a historical act. In fact it can be dangerous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state to even search history for such empirical justification of state power (6:318). The current state must be understood, regardless of its origin, to embody the social contact. The social contract is a rational justification for state power, not a result of actual deal-making among individuals or between them and a government. Another link to Hobbes is that the social contract is not voluntary. Individuals may be forced into the civil condition

860中国哲学

860 529 2012北大860中国哲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虚壹而静 2.人副天数 3崇本息末 4.理一分殊 5.淮南格物 二、简答 1.老子无为思想 2.韩非子法家思想 3.郭象独化论 4.王阳明知行合一 三、论述 1.张载气本论 2.朱子理气观 2011年北大628外国哲学综合考试试题一.名词解释 1.忠恕 2.四端 3.一物两体

4.理一分殊 5.四句教 6.尚同 7.能必附其所 8.大故、小故 9.坐忘 10.四法界 二、论述 试述郭象的独化论 2011年857中哲 一、名词解释(6*5) 1.玄德 2.守母存子 3.一物两体 4.淮南格物说 5.质测与通几 二、论述(30*4) 1.后期墨家对于辩论的看法 2.僧肇对般若空宗三家义的批评及其不真空论 3.朱熹关于太极与四德的看法 4.黄宗羲的理气论与“盈天地皆心”

2011年中哲/2010年859 一、名词解释(15×4=20) 1、正名 2、玄览 3、三表 4、四端说 5、静因之道 6、坐忘 7、大故、小故 8、十翼 9、三统、三正 10、崇本息末 11、四法界 12、四句教 13、淮南格物说 14、质测、通几 15、能必副其所 二、简答题(5×10=50) 1、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2、郭象的独化论 3、僧肇的物不迁论 4、张载的太虚即气

5、程颐对格物的解释 三、论述题(2×20=40) 1、详论朱陆之争的思想内涵 2、试论明代的气本论思 2009年中国哲学史 一、名解: 1.先知先觉 2.心斋 3.二柄 4.越名教而任自然 5.太虚即气 6.致良知 二、简答: 1.试述荀子批判孟子性善说的主要内容。 2.韩非子论法与术之区别。 3.慧能“无念为宗”的主要内容。 4.戴震论理欲关系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三、论述: 1.以王弼.裴頠和郭象为例,说明魏晋玄学的有无问题。 2.试论朱熹与陆九渊主要思想区别。

翻译:胡萝卜里的哲学启示

翻译:胡萝卜里的哲学启示 一天,正当我清理冰箱的时候,我沉思起”妇女解放”的问题来.我扪心自问:”我是否还能从家庭主妇这项职业里获得快乐,并且不做它的叛逆者?我在大学里所接受的教育真的被充分利用了吗?比如说介绍了”胡萝卜哲学”算的上是做了件有意义的事吗?我回忆起Socrates说过:不被验证的人生是不值得一度的,并且我决定,可能是到了检测我的人生的时候了。 当我站立着吃苹果,橘子和香蕉的时候,我凝视着我的冰箱深处,考虑着大学教育和家庭主妇的问题,我想到了伟大而赋有比喻性真理的表现。“就像能量,物质仅仅是按级别下降---从烤肉,到炖肉,到汤,再到猫食。我一边对着猫博学地喃喃自语,一边不惜时间地停留在自顾自的吃上,久得都能倒些汤进它的碗里了。”昨天的串豆到哪儿去了?“它们当然是已经变成今天的蔬菜汤了。如果我从来没上过大学,那么我就不会知道那样意义远大的类推。我沾沾自喜地想着,当搞定一盘沙拉的时候我将一个橘黄色的小盆放进洗涤槽里。(或许那是我中学的时候学来的吗?) 然后,我怀疑地注视着一碗作好了的胡萝卜,我估计那是胡萝卜蛋糕,或是酱汁蔬菜沙拉,并且我认为我的丈夫和三个儿子都会支持我选择那个蛋糕,我顺着我的思路突突突地驶进由Archimedes引导的哲学王国里去了,“漂浮的物体牺牲的是它的体重,浸没的物体牺牲的是它的体积”。这样的原则指引着我,我点了东西,沉浸于(即将送来的)牛奶中结了块儿的胡萝卜中,我发现他们几乎真的按我的要求递来了那么一杯。我喃喃自语道Emerson的名言:愚蠢的顺从是无知的小妖精…”我倒了几勺苹果汁进去将它板正。 蛋糕在炉子里,我走进浴室洗衣间里又找到了一个关于家庭主妇与哲学之间

哲学翻译词汇整理

哲学翻译词汇整理 一.哲学家名称 Acient Greek philosophers pythagoras n. 毕达哥拉斯(古希腊哲学家和数学家) Socrates n. 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 Plato 柏拉图 Aristotles亚里斯多德 Leucippus流西普斯 Democritus 德谟克利特 Epicurus 伊壁鸠鲁(公元前341-270) Italian philosophers Petrarch彼特拉克(意)(1304~1374) Bruno (Giordano) (意)布鲁诺(1548年-1600) Galileo伽利略(意)(1564~1642) (Niccolo) Machiavelli马基雅维里(意)(1469—1527) Polish philosophers Copernicus哥白尼(波兰)(1473~1543) German philosophers Kant: 康德(德) Nietzsche n. 尼采(德,1844-1900) (Ludwig) Feuerbach 费尔巴哈 (Arthur) Schopenhauer 叔本华 Hegel: 黑格尔,Hegelian,黑格尔的 The Young Hegelians 青年黑格尔学派 Marx 马克思 Engels 恩格斯 English and Scottish philosophers Francis Bacon 培根(英)(1561—1626) John Locke 洛克(英) Thomas Hobbes托马斯.霍布斯(英) Adam Smith 亚当.斯密斯(苏格兰) David Hume 休谟(苏格兰) Thomas Malthus托马斯.马尔萨斯 Isaac Newton艾萨克.牛顿 (Bertrand) Russell 罗素 Ricardo 李嘉图 French Philosophers (Rene) Descartes笛卡尔(法) Cartesian adj.笛卡尔的 (Baruch) Spinoza 斯宾诺莎(法) (Denis) Diderot 狄德罗(法) (Charles) Montesquieu 孟德斯鸠(法)(1689年至1755年),

13年翻译真题 哲学

一、中译英 中国哲学的精神 冯友兰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儿童入学,首先教他们读“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新儒家哲学最重要的课本。有时候,儿童刚刚开始识字,就读一种课本,名叫《三字经》.每句三个宇,偶句押韵,朗诵起来便于记忆。这本书实际上是个识字课本,就是它,开头两句也是“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孟子哲学的基本观念之一。 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可是实事求是地说,儒家并不比柏拉图或亚力士多德的学说更像宗教。“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但是“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 当然,哲学、宗教都是多义的名词。对于不同的人,哲学、宗教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中所想的与之相关的观念,可能大不相同。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每一个人,只要他没有死,他都在人生中。但是对于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并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统的人就更少。哲学家必须进行哲学化;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于人生反思地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 这种思想,所以谓之反思的,因为它以人生为对象。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都是从这个类型的思想产生的。宇宙论的产生,是因为宇宙是人生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知识论的出现,是因为思想本身就是知识。照西方某些哲学家所说,为了思想,我们必须首先明了我们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我们对人生开始思想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思想我们的思想”。 凡此种种“论”,都是反思的思想的产物。就连人生的概念本身,宇宙的概念本身,知识的概念本身,也都是反思的思想的产物。无论我们是否思人生,是否谈人生,我们都是在人生之中。也无论我们是否思宇宙,是否谈宇宙,我们都是宇宙的一部分。不过哲学家说宇宙,物理学家也说宇宙,他们心中所指的并不相同。哲学家所说的宇宙是一切存在之全,相当于古代中国哲学家惠施所说的“大一”,其定义是“至大无外”。所以每个人、每个事物都应当看作宇宙的部分。当一个人思想宇宙的时候,他是在反思地思想。 二、英译中死活传不上来怎么回事,只好附件了…… 顺便说一下今年综英题型:

中国哲学史翻译题库

中国哲学史翻译题库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原意为了解我心情的人,认为我心中惆怅;不了解我心情的,还以为我呆在这儿有什么要求呢!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尚寐无吪在我幼年那时候,人们不用服兵役;在我成年这岁月,各种苦难竟齐集.长睡但把嘴闭起! 遇饮酒时须饮酒,得高歌处且高歌遇到该喝酒的时候就要喝酒,碰到要高声歌唱的时候便权且高声歌唱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古时候,包牺氏作为天下的君王,仰头观察天象,低头观察地理,观看鸟兽的斑纹和土地所宜,近处取自于自身,远处取自于万物,于是开始创作八卦,用来领会神明的道

德,用来表达万物的情状。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于成积也。故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此不蔽之福也孔子仁德明智而且不被蒙蔽,所以多方学习,集其大成而足以用来辅助古代圣王的政治原则。只有孔子这一派掌握了周备全面的道,推崇并运用它,而不被成见旧习所蒙蔽。所以他的德行与周公相等同,名声和三代开国之王相并列,这就是不被蒙蔽的幸福啊。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陈良出生于楚国,爱好周公、孔子的学说,到北边的中原地区来学习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证,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说:“卫君等待老师去治理国政,老师打算先从哪儿入手呢?” 孔子说:“必须辨正名称!”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

西方哲学给我的启示

西方哲学给我的启示 摘要:哲学对个人的启示,我个人认为,这就好比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会对哲学有不同的见解。本文就按平时在网络课程以及阅读相关书籍,就各大哲学家对本人的各方面的影响,分别从“我所看到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弗洛伊德、尼采”作为切入点,谈谈我眼中的哲学,将“西方哲学给我的启示”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关键字:启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弗洛伊德尼采 通过网络视频的学习,认识到的知识是各式各样的。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视频中,老师对各位哲学家的思想等各方面的介绍。同时,由于兴趣的驱使,我更是上网查阅了其他的书籍,认识到了一些视频中所没有提到的哲学家,以及他们的思想、故事。他们的事迹和对哲学研究的态度让我惊奇,更让我着迷。他们的思想起伏不定,看问题的角度让人惊讶。读着他们的思想故事,我心旷神怡,掩卷长思,痴醉其中。他们的精神是高贵的,他们是真理的发现者,是思想的解放者,是文明的启蒙者,是科学的传播者。他们让人们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把自由的思想带给人们。 一、我眼中的柏拉图 讲起柏拉图,总能想到一些小故事。 柏拉图有一天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柏拉图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去,最

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 "很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却不知是不是最好,不得已,因为只可以摘一次,只好放弃,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到发现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那就是爱情" 。 又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生活,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柏拉图有了以前的教训,又充满信心地出去,过了三天三夜,他也没有回来。苏格拉底只好走进树林里去找他,最后发现柏拉图已在树林里安营扎寨。苏格拉底问他:"你找着最好看的花么?" 柏拉图指着边上的一朵花说:"这就是最好看的花吗。" 苏格拉底问:"为什么不把它带出去呢?" 柏拉图回答老师: "我如果把它摘下来,它马上就枯萎。即使我不摘它,它也迟早会枯。所以我就在它盛开的时候,住在它边上。等它凋谢的时候,再找下一朵。这已经是我找着的第二朵好看的花。"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你已经懂得生活的真谛了" 爱情是独一无二的,太多等于没有。其实,不仅仅是我们的爱情,更是包括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各方各面。正因为独一无二所以患得患失,期盼拿到最好的,却连比较好的都拿不到。 所以人的一生,要学会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珍惜,珍惜所遇到的,珍惜每一天,珍惜身边的人。其实,并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二、我眼中的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更多的贡献都是在政治研究方面的。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一生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其政治学的代表作《政治学》一书,第一次将政治学和其他学科区分开来,使政治学形成了独立的研究领域,亚里士多德由此被公

市场类中英文对照翻译

原文来源:李海宏《Marketing Customer Satisfaction》[A].2012中国旅游分销高峰论坛.[C].上海 Marketing Customer Satisfaction 顾客满意策略与顾客满意营销 Since the 20th century, since the late eighties, the customer satisfaction strategy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business has more customers share the overall business competitive advantage means. 自20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顾客满意战略已日益成为各国企业占有更多的顾客份额,获得竞争优势的整体经营手段。 First, customer satisfaction strategy is to get a modern enterprise customers, "money votes" magic weapon 一、顾客满意策略是现代企业获得顾客“货币选票”的法宝 With the changing times, the great abundance of material wealth of society, customers in the main --- consumer demand across the material has a lack of time, the number of times the pursuit, the pursuit of quality time to the eighties of the 20th century entered the era of the end consumer sentiment. In China, with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we have rapidly beyond the physical absence of the times, the pursuit of the number of times and even the pursuit of quality and age of emotions today gradually into the consumer era. Spending time in the emotion, the company's similar products have already reached the same time, homogeneous, with the energy, the same price, consumers are no longer pursue the quality, functionality and price, but the comfort, convenience, safety, comfort, speed, jump a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lean, happy,

稻盛哲学启示

稻盛哲学启示录 所谓哲学是指人们对自然运行规律认识的总和,也就是说做企业经营的人,他其实不仅仅是在管理和运行一家企业,而是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做一件顺应天道的事。稻盛和夫将此称为“经营哲学”,在稻盛和夫看来,经营不但是一种管理活动,更是一种哲学思考,经营是和哲学密切相关的。稻盛哲学主要回答了三大问题:人生观、职业观、经营观。人生观回答“人为什么活着”和“如何活着”;职业观回答“人为什么工作”和“如何工作”;经营观则回答“企业为什么经营”和“如何经营”。 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主要集中体现在“以心为本”和“利他经营”两个方面。 所谓“以心为本”,即是通过提高修养,最终使心的本性排除层层干扰和蒙蔽而体现出来,并发挥潜能潜力来提高工作能力。按照稻盛和夫本人话来说就是“经营是围绕如何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牢固的、相互信任的人与人之间关系这样一个中心来进行”。稻盛和夫在经营中对“以心为本”进行了分解:明确企业总体目标、密切企业利益和员工个人利益的一致性、多层次尽力满足员工需求、增强企业领导集体的有效管理控制能力。 稻盛和夫首先对于“心的结构”有了界定:心从内侧向外依次是“灵魂、理性、感情、感觉和本能”。人必须要将心灵的磨炼作为人生必须要做的事情,磨炼心灵的目标是要达到“善”的境界,以及摒弃私欲。这需要从六个方面来努力:1,每日持续努力,不败给任何人;2、谦虚不骄傲;3、每日反省;4、对生活心存感激;5、行善利他;6、抛掉感性的烦恼和担心。磨炼内心的同时,稻盛和夫要强调每个人必须要激发自己巨大的潜能。而开发潜能的前提就是“确信必须能够成功”。在困难的时候,一定要相信自己“未来进行时的能力”。日常工作当中,我们经常感慨“缺乏某项技能,所以可能无法胜任该项工作”或者“客观环境不理想,所以我们无法达成目标”。但是在稻盛和夫看来,这是“只用现在的能力进行自我评价,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在将来会有很大的提高”。所以,一个充分自信,并不断通过努力来提高个人技能的人,则一定会将自己的潜能不断地激发出来,并取得成功。 所谓“利他经营”,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促进共赢。稻盛和夫认为,“利他之心”非常重要,直面与自己的生命和名誉,企业经营业绩无疑凝聚着企业经营者的心血和汗水,纯粹以盈利为目的,在新经济时代已很难长久。企业经营者带领他的

市场定位策略外文翻译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 2012届) (外文翻译) 题目: 学院: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 市场营销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 _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原文题目:《市场定位策略》 作者:Powpaka Samart 原文出处:1999,Sasin Journal of Management,5,79-97 市场定位策略 定位的战略性角色 营销策略由两部分组成:目标市场战略和营销组合战略。目标市场战略三个过程组成:市场细分,目标(或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等。营销组合战略指的是创造一个独特的产品,分销,促销和定价策略(4PS)的过程,旨在满足客户的需求和希望。目标市场战略和营销组合策略有密切的联系,有很强的相互依存关系。目标市场战略是用来制订营销组合策略方针。 市场细分是把一个市场当中具有相似需求和特点、可能会对特定产品和特定的营销程序产生相似回应的人们,分成不同的客户的子集的过程。目标或目标市场的选择是一个或多个,通过评估每个细分市场,寻求利益的相对吸引力,而且该公司业务的相对优势。最后,定位是设计产品和发展战略营销计划,共同在目标市场建立一个持久的竞争优势的过程。 目标市场定位战略的概念是众所周知的,尤其是被大多数消费品营销从业者在制定市场营销组合策略有用作为非理论概念的方式。然而在实践中,营销人员往往绕过正式的定位,直接制定营销组合策略。这可能是由于这样的事实,这些经理们不知道如何获取感知图---表明这是一个客户原始需求的产品的位置。 本文的目的是展示营销从业者能够获得定位和营销组合策略制定的感知图的现实途径。具体来说,感知映射及其关系的定位总是被第一时间注意到。这是通过统计技术的讨论,可以遵循用于创建感知图。最后,通过因子分析定位过程的例子是证明。 目标市场战略 目标市场战略是确定一个(或多个目标市场)的过程和它的(或他们)独特的定位。目标市场策略包括:(1)市场细分,(2)市场选择,(3)市场定位。 市场细分。市场细分是一个分割成几部分或几个同质异构的潜在市场的进程。换句话说,在一个潜在的市场客户可能有不同的偏好。因此,使用产品和产品计划并不是一个有效和高效的办法。为了有效和有效率,管理者需要根据顾客的喜好对潜在顾客进行整合,根据该公司的实力,用独特的服务来满足其中一个或多个组别细分市场。另一种看待市场细分的方式是测试市场是否存在同质偏好或者需求差异性。良好的市场细分结果应具有以下特征的部分:(1)实体性(即:每个细分市场的容量足够大),(2)可盈利/可辨识/可测性(即每个段可在人口或消费心理特征方面的描述)(3)无障碍性(即媒体消费和

中国哲学一些重要概念解释

中国哲学一些重要概念解释 一、名词解释 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5、【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它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 6、【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7、【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 8、【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

对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启示

对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启示 【摘要】 “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伦理学方面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他教人要“自知自己无知”要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在物质日益丰富而我们的精神却出现危机的今天重温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德性 一、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有成就、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提出过许多深刻的思想和有价值的问题追随他的门徒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有柏拉图、色诺芬等当时最著名的奴隶主贵族思想家、政治家。苏格拉底自称是爱智者他一生最关注的是伦理学的问题。他叫人要“认识你自己”就是说要人认识“真正的我”这个我是指我的灵魂心灵也就是“理智”。他认为一个人应当关心自己的灵魂因为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一个把自己的灵魂或理智看做至高无上的人自然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并且能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苏格拉底把他的伦理学说建立在一种知识论上。他认为“美德就是知识”而不道德便是无知的同义语。一个人没有知识也就是不懂得善的概念是什么他就不可能为善而一个人有了知识就决不会为恶。善出于知恶则出于无知。那么为什么往往一个人明知某种事情是不道德的却偏偏会去做呢苏格拉底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如果你真知道是不道德的你就决不会去做你之所以去做就完全证明你是无知的就说明你没有真正的知识。认为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产生于知识这是苏格拉底伦理学说的根本基点。这种有价值的思想对以后伦理学说的发展影响特别大。既然美德即关于善的知识那么善这个概念的含义究竟又是什么呢苏格拉底的回答并不很明确。有时他认为善就是对人有用的、有益的诸如健康、有力、有财富、有地位、有荣誉等等此外还有节制、正义、勇敢、敏悟、强记、豪爽等所谓“灵魂的善”。这些行为有时有益有时亦有害究竟有益或有害主要取决于是由智慧的灵魂还是由愚蠢的灵魂来指导它们。所以善可以说系于智慧美德也就是智慧。这样便又回到了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由美德就是知识苏格拉底又推出了一个“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苏格拉底是借一个神话故事来“论证”他的这一学说的。故事说德尔斐的传神谕的女祭司告诉苏格拉底的朋友凯勒丰说苏格拉底是人间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说他感到自己并不聪明于是就去证实这个“神谕”因为神谕是不能轻视的“我应该首先考虑神的话”。为了证实神谕他就到处去找有知识的人谈话其中有政治家有诗人有工匠等等。他想看看他们的知识在哪里是否比他更智慧更聪明。结果证明这些人并没有知识因而发现“那个神谕是驳不倒的”。于是他反躬自问他的聪明究竟表现在哪里。他觉得自己其实毫无所知因而就推论到“自知自己无知”正是他的聪明 1 所在。苏格拉底以自知自己“无知”而自豪并要人人都“自知自己无知”。苏格拉底把知识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经由概念的。概念是撇开具体事物的特殊属性而形成的是普遍的、不变的所以知识也是普遍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他认为知识与工匠的技艺是不同的人们一般所谓的知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因为它们都是变化的、没有永恒价值的但他们还自以为有知识而苏格拉底则意识到自己还没有达到那种绝对的、永恒的、真正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认为自己是无知的。苏格拉底认为人们的认识不应停留在个别、具体而应提高到一般。这种看法是人类认识史上的进步是应当肯定的但是苏格拉底又过分夸大了一般有很大的片面性。 二、“认识你自己”让我们到底要认识什么1、感悟生命的重要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命题中首先包含着要直面人生、要感悟人之生命的重要。因为如果没有了生命那一切都将无从谈起。作为人的生命与一般动物的生命有所不同马克思指出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而动物则没有社会性。但人的生命又具有个体性我们必须重视个体的存在因为社会的整体依靠个体生命的合成无数个体生命凝聚成整体。正是个体的有效聚合才产生巨大的改造世界的能量。既然人是社会的人那么人的生命就可分为四个组成部分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价值生命、智慧生命。自然生命是人之生命的根本是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