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

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
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

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

肉牛业是畜牧业的重要产业。良种是肉牛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为完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加快牛群遗传改良进程,提高肉牛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制定本计划(本计划适用于普通牛、水牛、牦牛等主要以牛肉生产为主品种的遗传改良工作)。

一、我国肉牛遗传改良现状

我国肉牛遗传改良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经过5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目前全国已初步建立了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对牛肉生产和肉牛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培育了一批肉牛新品种。几十年来,利用引进的西门塔尔、夏洛来、安格斯、利木赞等品种,与地方牛品种杂交选育,培育了一批新品种,包括中国西门塔尔牛、新疆褐牛、三河牛等兼用品种和夏南牛、延黄牛、辽育白牛等3个专门化肉牛品种。这些品种在生长速度、饲料转化效率、胴体重等方面比地方牛种都有显著提高,为今后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保护了主要牛种遗传资源。我国是世界上地方牛种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有54个地方黄牛品种、26个

水牛品种和12个牦牛品种。长期以来,国家在保护地方品种资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农业部先后两次公布了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包括秦川牛、晋南牛、南阳牛、鲁西牛、延边牛等21个地方牛品种,确立了14个国家级保种场和2个国家级保护区。这些种质资源为开展肉牛遗传改良奠定了良好的群体基础。

(三)提高了肉牛良种生产和推广能力。从上世纪6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建立了肉牛种公牛站30多个、肉牛原良种场136 个,目前全国采精种公牛存栏1300余头、种肉牛场存栏种牛1.4万多头,2010年销售冻精1500多万剂。经过多年的肉牛改良实践,大范围推广应用人工授精技术,培养了改良技术队伍,推动了基层肉牛改良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初步构建了以原良种场、种公牛站、技术推广站、人工授精站为主体的繁育体系,为开展我国肉牛遗传改良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提升了肉牛生产水平。随着肉牛遗传改良速度的加快以及饲养管理水平的不断改善,我国肉牛生产水平逐年提高。2010年,全国肉牛存栏9400万头、出栏4700万头、牛肉产量653万吨,分别比1980年增长0.3倍、13倍和23倍。肉牛出栏率从1980年的5%,提高到2010年的51%;出栏体

重也有大幅提高。2010年全国肉牛养殖产值1900多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9.5 %,已成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国肉牛遗传改良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无论是与肉牛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我国肉牛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遗传改良的基础工作薄弱。肉牛育种缺乏有效的规划与指导,主要品种的育种思路不清晰,良种肉牛品种登记、体型鉴定、生产性能测定、遗传评估、杂交配合力测定等基础工作尚未有效开展起来。二是遗传改良的基础条件较差。目前,我国种公牛总体性能不高,全国1300多头采精公牛还不能满足肉牛生产的良种需求。主要品种没有核心种子母牛场,现有种牛场基础设施落后。自主培育种牛机制没有建立,大部分种公牛依赖国外引进。基层良种推广力量不强,一些地方人工授精等实用技术普及率低。三是地方牛种资源保护和利用能力不强。“良种化”为“洋种化”的趋势明显,导致地方牛种选育提高进展滞后,地方牛种肉质好、耐粗饲、抗逆性强等优良特性没有得到重视和发挥,一些珍稀地方牛种濒临灭绝。四是缺乏杂交改良规划。一些地区在杂交改良和生产过程中不断更换父本品种,盲目杂交不仅没有起到提高生产性能的作用,反而造成种群遗传背景混乱,生产性能停滞不前。

“十二五”期间,国家明确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种业的战略目标和措施。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肉牛种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期,需要制定和实施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明确肉牛遗传改良总体思路,落实具体工作措施,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推动我国肉牛育种工作上到一个新的水平,为促进肉牛业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良种基础。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肉牛产业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以提高个体牛肉产量和牛肉品质为主攻方向,强化育种规划和指导,明确各主要牛种的育种方向,夯实品种登记、生产性能测定和疫病监测净化等育种基础,建立主要品种核心种子母牛场,提高种公牛站制种和推广良种能力,健全基层人工授精服务网络,有计划地组织杂交改良工作,逐步完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促进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2025年培育5-8个肉牛新品种,品种登记覆盖到主要品种,实现全部肉牛种公牛的生产性能测定和遗传评估,青年公牛后裔测定率达到50%以上,引进品种采精公牛自给率达到80%以上,冷冻精液基本普及推广,肉牛屠宰胴体重提高15%-20%,奠定肉牛业发展的优良种源基础。

(三)主要任务

1. 制定遴选标准,严格筛选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开展联合育种,作为开展肉牛育种和提供优秀种公牛的主体力量。

2. 在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开展种牛登记,建立健全种牛系谱档案,完善育种信息记录制度。

3. 规范种牛生产性能测定、青年公牛后裔测定、种牛健康状况和遗传评估,获得完整、可靠的生产性能记录,作为选种育种的依据。

4. 充分合理利用现有育种基础,科学规划,制定选育技术方案,培育肉牛新品种。

(四)主要指标

1.用于种公牛培育的肉牛生产性能测定数量年均达到8000头,到2025年测定总数超过10万头。

2.每年新增主要品种登记牛5000头,2025年在群总数达到6万头以上。

3.在开展疫病监测净化的基础上,通过生产性能测定、个体选择、后裔测定,年选择优秀种公牛400头以上,其中通过后裔测定的验证公牛200头以上。

4.到2025年,北方地区肉牛屠宰胴体重提高15%,南方地区肉牛屠宰胴体重提高20%。

三、主要牛种的遗传改良思路

(一)引进肉牛品种

我国引进的15个肉牛品种中,应用较多的是西门塔尔、夏洛来、安格斯、利木赞及摩拉、尼里-拉菲等品种,已成为国内肉牛杂交的主要父本。经过多年引进杂交,形成了较大的杂交群体。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引进结构不合理。部分品种引进的主要是种公牛,家系血统不足,还没有相应的种子母牛场,无法开展有效的纯种选育和繁育。二是重引进、轻培育。西门塔尔、安格斯、利木赞、夏洛来等几个重点品种在国内尚有不同规模的母牛群体,但没有扎实开展选育工作,种群退化较为严重,供种能力有限,目前这几个品种的种公牛仍有70%依赖进口。三是无序杂交现象突出。一些地区曾使用多个引入品种的公牛,处于无序杂交状态,没有科学的用种计划。一些地区又多年反复使用某个品种的几头公牛,导致一些杂交群体出现近交严重、生产性能下降的现象。

引进肉牛品种的遗传改良方向主要是增强种公牛的培育能力。对于提供父本的品种,要大力引进优质种公牛、种母牛或胚胎、精液等遗传物质,建立核心种子母牛群,不断扩大育种群,提高供种能力和质量,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对于有基础的杂交群体,要制定相应的育种技术路线,培育新品种。对于杂交改良地区,要根据当地实际,逐步建立肉牛生产杂交繁育体系,有效利用杂种优势,提高肉牛生产水平。

(二)北方黄牛

北方是我国黄牛养殖的主要区域。该区域黄牛品种资源丰富,秦川牛、延边牛、南阳牛、鲁西牛等群体是我国杂交肉牛生产和新品种培育的重要基础群体。北方黄牛体格高大,成年公牛体重400-700公斤,屠宰率50%以上。在种群杂交改良的基础上,先后育成了中国西门塔尔牛、新疆褐牛、三河牛、夏南牛、延黄牛、辽育白牛等品种。但北方黄牛也存在良种选育力度不够,性能测定制度不完善,育种群规模小,供种质量差、数量少,种群遗传进展缓慢等问题。

北方黄牛遗传改良应重点加强秦川牛、延边牛、南阳牛、鲁西牛等品种的本品种保护和选育,制定实施选育方案,建立核心种子母牛场,扩大育种群,开展性能测定工作,提高肉用生产性能和种群供种能力。同时,对育种基础较好的杂交群,制定杂交和选育计划,培育肉牛新品种。对已育成的夏南牛、延黄牛、辽育白牛等肉牛品种和正在培育的种群,在扩大育种群的同时,重点选育提高产肉能力和牛肉品质,提高群体整齐度。对中国西门塔尔牛、新疆褐牛、三河牛等兼用型品种,加大其产肉性能的选择强度。

(三)南方黄牛

南方是我国黄牛养殖的重要区域。该地区的黄牛品种资源较多,目前有38个,但大部分品种存栏在10万至50万头之

间,近年来存栏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改良牛主要以西门塔尔杂交为主,也有部分婆罗门、安格斯、短角牛杂交后代。南方黄牛体型普遍较小,适于湿热气候和丘陵山地养殖,但肉用性能不高,体重小、生长速度慢、屠宰率低。南方黄牛的繁育体系总体落后于北方,品种资源保护和选育较为滞后,多数品种没有建立保种场或划定保护区;杂交改良方向不明确,人工授精网点少,杂交改良率较低;选育工作不系统,杂交后代大部分直接商品出售;产业链不完善,改良牛经济效益不高。

南方黄牛遗传改良应通过建立保种场、保护区等形式,选择具有优良经济性状的主要品种开展保护。对未进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的品种或未划入保种区范围内的群体,结合生产实际,筛选优势肉牛杂交组合,提高群体生产性能。对改良基础好、数量大的杂交群,建立育种区和育种基础群,扶持建设核心育种场,制定和实施育种方案,培育肉用新品种。

(四)水牛

我国现存栏水牛2300多万头,居世界第三位,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我国共有28个水牛品种,其中地方品种26个,引进品种2个。中国地方水牛绝大多数为沼泽型,生长速度慢,耐粗饲、疾病少、易饲养,乳、肉生产具有较大潜力。从国外引进的河流型水牛具有体型大、泌乳性能好、生长速度快、产肉量高等优点,肉、乳生产性能优于本地品种。全国现

有水牛种公牛站8个,种水牛场20个,种公牛站存栏公牛130头。我国历史上水牛基本是役用,产肉性能开发程度低,近年来逐步向肉乳兼用方向改良,但未对本地优秀水牛品种进行系统选育,育种群规模小,近亲繁育现象严重;杂交改良种质资源缺乏,人工授精受胎率偏低,繁育体系不完善。

水牛遗传改良要立足现有优势品种资源,加强保护和利用开发,扩大育种群规模,推进本品种选育提高。利用引进水牛优良品种,大力培育优秀种公牛,建立水牛人工授精体系,有计划地与国内地方水牛进行杂交,提高产肉性能。

(五)牦牛

牦牛是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牛种。我国牦牛存栏1500多万头,占世界总数的95%。我国有1个培育品种(大通牦牛)和12个地方品种,有1个牦牛种公牛站和13个种牛场。近年来,相继开展了部分地方品种的本品种选育和牦牛杂交改良工作,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性能。但牦牛养殖区域生存条件严酷,改良工作与其他牛种相比难度大,普遍采取自然交配的模式,人工授精覆盖面低。牦牛育种场少,育种群规模小,制种供种能力低,缺乏科学选育和种质交换,近亲繁殖严重,致使牦牛繁殖力和生长速度下降。

牦牛遗传改良以提高生产性能和种群供种能力为主。在加强地方牦牛品种保护的同时,对大通牦牛等品种要加强种牛场

建设,扩大生产性能测定规模,提高种公牛供种能力。要积极推广优良种公牛本交,提高主产区牦牛的生产性能。在有条件的地区,有计划推广人工授精杂交改良技术,适当开展娟姗牛、安格斯等品种杂交改良工作,提高群体的产肉性能。

四、主要工作内容

根据各个牛种的遗传改良现状和今后发展趋势,有选择、有重点地实施部分主要进口品种和国内品种的遗传改良工作,制定具体的遗传改良计划,重点加强核心育种场、生产性能测定、主要疫病监测净化、品种登记、新品种培育、人工授精体系等方面的建设。

(一)遴选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

1. 实施内容

制定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遴选标准,采用企业自愿、省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推荐的方式,选择50个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

2. 任务指标

2020年前分批完成50个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的评估遴选,筛选出核心育种群1.5万头,配套相关育种设施设备,建立育种场和种公牛站的育种联结机制。

(二)建立种牛生产性能测定体系

1. 实施内容

制定实施肉牛种牛生产性能测定标准和管理规程,开展育种场为主的场内生产性能测定。在肉牛优势区域建设4个国家级和部分省级生产性能测定中心,负责区域内的种牛生产性能测定。建设和完善国家级肉牛遗传评估中心,负责遗传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发布。

2. 任务指标

肉牛核心育种场按照要求开展测定,及时上报有关数据。参加生产性能测定肉牛数量年均达到8000头,到2025年累计测定数量达到10万头以上。通过性能测定和个体选择,每年选出优秀种公牛200头以上。

(三)组织开展种牛登记

1. 实施内容

组织开展肉牛种牛品种登记,制定各品种的种牛登记技术规范,建立国家肉牛种牛数据库。

2. 任务指标

2020年前完成50个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在群纯种牛登记,并适当扩大主要品种的良种母牛登记范围,每年新增品种登记牛5000头,2025年在群总数达到6万头以上,逐步形成连续完整的种牛系谱材料及档案,并动态跟踪种群变化情况。

(四)建立种牛后裔测定与遗传评估制度

1. 实施内容

制定肉牛后裔测定技术规程和实施方案,开展肉牛核心育种场遗传交流,建立持续的场间遗传联系。制定肉牛遗传评估方案,国家肉牛遗传评估中心对各地上报的性能测定数据进行评估,依据评估结果选留优良种牛。

2. 任务指标

每年对400头经过计划选配所产生的,且生产性能测定结果优秀的青年公牛进行后裔测定,每年选出200头验证公牛。

(五)培育肉牛新品种

1. 实施内容

选择有培育基础条件的品种或杂交改良群,成立专家组,制定相应的育种实施方案,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新品种培育工作。

2. 任务指标

到2025年,培育出5-8个肉牛新品种,每个品种育种群达到3000头以上,形成由种子核心群、育种群、商品群组成的完整的育种和生产体系。

(六)完善肉牛改良人工授精体系

1. 实施内容

依托国家肉牛良种补贴项目,加快普及肉牛人工授精技术,将优良种牛精液迅速推广应用到生产中;核心育种场通过

扩繁不断地将良种牛推广至生产中,从而带动商品牛生产水平的提升。在牦牛主产区,利用牦牛种公牛补贴项目,推广使用优秀种公牛,提高牦牛的良种化水平。

2. 任务指标

到2025年,基本普及肉牛人工授精技术,建设的肉牛人工授精技术服务站点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到位。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

国家肉牛遗传改良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和公益性。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争取广泛的支持,确保工作开展的连续性,切实做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的组织实施与协调工作。农业部成立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工作小组和专家小组,制定主要品种的遗传改良计划。全国畜牧总站具体组织与协调遗传改良计划的实施。各级地方畜牧主管部门和技术支撑部门负责肉牛遗传改良工作的具体实施,制定地方肉牛遗传改良计划,负责区域内核心育种场的资格审查,组织开展肉牛生产性能测定、疫病监测净化、品种登记、良种推广等工作。充分发挥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协作组等方面的力量,为开展肉牛遗传改良提供技术、组织支持。

(二)强化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和种公牛站管理

公布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名单,接受行业监督。国家核心育种场原则上保持相对稳定,但在计划实施中必须严格按规定淘汰不合格企业。国家核心育种场要按照改良计划的要求,具体负责育种工作,建立场间遗传联系,及时提交育种数据。种公牛站要按照肉牛种公牛生产性能测定和改良计划的有关要求,选择引入种公牛,加强种公牛性能测定、疫病监测净化、饲养管理、冷冻精液生产等工作,定期向全国肉牛遗传评估中心提交测定数据。

(三)加大遗传改良计划实施的资金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肉牛育种行业,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实施肉牛核心育种场、种公牛站、生产性能测定中心、基层肉牛改良站点等重点建设项目,完善育种基础设施,优先支持参加肉牛育种的企业和单位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大肉牛良种补贴、品种登记、生产性能测定和疫病监测净化等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遗传改良数据库,推广优良遗传物质。

(四)加强宣传培训与国际交流

加强对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的宣传,为改良计划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肉牛育种技术人员队伍。建立全国肉牛遗传改良网络平台,促进信息交流和共享。在加强国内肉牛遗传改良工作的同时,要积极引进

国外优良种质资源和先进生产技术,鼓励国内企业与国外进行合作,促进我国肉牛育种产业与国际接轨。

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

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 肉牛业是畜牧业的重要产业。良种是肉牛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为完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加快牛群遗传改良进程,提高肉牛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制定本计划(本计划适用于普通牛、水牛、牦牛等主要以牛肉生产为主品种的遗传改良工作)。 一、我国肉牛遗传改良现状 我国肉牛遗传改良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经过5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目前全国已初步建立了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对牛肉生产和肉牛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培育了一批肉牛新品种。几十年来,利用引进的西门塔尔、夏洛来、安格斯、利木赞等品种,与地方牛品种杂交选育,培育了一批新品种,包括中国西门塔尔牛、新疆褐牛、三河牛等兼用品种和夏南牛、延黄牛、辽育白牛等3个专门化肉牛品种。这些品种在生长速度、饲料转化效率、胴体重等方面比地方牛种都有显著提高,为今后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保护了主要牛种遗传资源。我国是世界上地方牛种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有54个地方黄牛品种、26个

水牛品种和12个牦牛品种。长期以来,国家在保护地方品种资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农业部先后两次公布了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包括秦川牛、晋南牛、南阳牛、鲁西牛、延边牛等21个地方牛品种,确立了14个国家级保种场和2个国家级保护区。这些种质资源为开展肉牛遗传改良奠定了良好的群体基础。 (三)提高了肉牛良种生产和推广能力。从上世纪6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建立了肉牛种公牛站30多个、肉牛原良种场136 个,目前全国采精种公牛存栏1300余头、种肉牛场存栏种牛1.4万多头,2010年销售冻精1500多万剂。经过多年的肉牛改良实践,大范围推广应用人工授精技术,培养了改良技术队伍,推动了基层肉牛改良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初步构建了以原良种场、种公牛站、技术推广站、人工授精站为主体的繁育体系,为开展我国肉牛遗传改良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提升了肉牛生产水平。随着肉牛遗传改良速度的加快以及饲养管理水平的不断改善,我国肉牛生产水平逐年提高。2010年,全国肉牛存栏9400万头、出栏4700万头、牛肉产量653万吨,分别比1980年增长0.3倍、13倍和23倍。肉牛出栏率从1980年的5%,提高到2010年的51%;出栏体

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

农业部:《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 肉牛繁殖育种肉牛改良肉牛杂交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畜牧兽医(农业、农牧)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畜牧兽医局: 肉牛业是畜牧业的重要产业,良种是肉牛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为推进牛群遗传改良进程,提高肉牛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肉牛业持续健康发展,我部组织制定了《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 011-2025年)》,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二○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 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 肉牛业是畜牧业的重要产业。良种是肉牛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为完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加快牛群遗传改良进程,提高肉牛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制定本计划(本计划适用于普通牛、水牛、牦牛等主要以牛肉生产为主品种的遗传改良工作)。 一、我国肉牛遗传改良现状 我国肉牛遗传改良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经过5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目前全国已初步建立了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对牛肉生产和肉牛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培育了一批肉牛新品种。几十年来,利用引进的西门塔尔、夏洛来、安格斯、利木赞等品种,与地方牛品种杂交选育,培育了一批新品种,包括中国西门塔尔牛、新疆褐牛、三河牛等兼用品种和夏南牛、延黄牛、辽育白牛等3个专门化肉牛品种。这些品种在生长速度、饲料转化效率、胴体重等方面比地方牛种都有显著提高,为今后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保护了主要牛种遗传资源。我国是世界上地方牛种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有54个地方黄牛品种、26个水牛品种和12个牦牛品种。长期以来,国家在保护地方品种资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农业部先后两次公布了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包括秦川牛、晋南牛、南阳牛、鲁西牛、延边牛等21个地方牛品种,确立了14个国家级保种场和2个国家级保护区。这些种质资源为开展肉牛遗传改良奠定了良好的群体基础。 (三)提高了肉牛良种生产和推广能力。从上世纪6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建立了肉牛种公牛站30多个、肉牛原良种场136 个,目前全国采精种公牛存栏1300余头、种肉牛场存栏种牛1.4万多头,2010年销售冻精1500多万剂。经过多年的肉牛改良实践,大范围推广应用人工授精技术,培养了改良技术队伍,推动了基层肉牛改良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初步构建了以原良种场、种公牛站、技术推广站、人工授精站为主体的繁育体系,为开展我国肉牛遗传改良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提升了肉牛生产水平。随着肉牛遗传改良速度的加快以及饲养管理水平的不断改善,我国肉牛生产水平逐年提高。2010年,全国肉牛存栏9400万头、出栏4700万头、牛肉产量653万吨,分别比1980年增长0.3倍、13倍和23倍。肉牛出栏率从1980年的5%,提高到2010年的51%;出

2019年肉牛牦牛产业发展趋势与建议

2019年肉牛牦牛产业发展趋势与建议 (2019年2月12日发布) 1、2018年肉牛牦牛产业特点及存在问题 1.1基本特点 在牛肉和活牛市场上,刚性需求与养殖市场供不应求的矛盾突出。表现在,国产牛肉增产100多万吨和进口牛肉超过100万吨,牛肉和活牛(母牛、架子牛、育肥牛)的价格上升且升幅较大。 在产业整体上,肉牛存栏量、屠宰量和牛肉产量稳步增加。牦牛的“放牧繁殖、半农半牧区与农区规模化育肥、标准化屠宰加工”的产业化模式开始形成。养殖阶段的低成本和环保意识普遍提高,但“秸秆就近利用、粪尿就地还田”的铁则,依然缺乏系列政策的明确支持。就业人数有所增加,从业人员素质和机械化率有所提高。产业技术被主动使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势态明显。肉牛和牦牛产业链各节点的经济效益较2017年稳中有升。 肉牛母牛存栏量明显增加,“弑母杀青”状况基本得到扭转。低成本依然是母牛养殖的核心,“分散、小群体、大规模”依然是母牛养殖基本模式,该模式是我国肉牛产业现阶段赖以存在并且不可动摇的主体模式。其中,分散的养殖场(户)衍生出了按经营能力和资源支撑能力扩大母牛存栏头数,同时兼养育肥牛提升盈利能力的新模式。 爆炸式产业外资金催生的母牛“大规模”、“集约化”圈养形式,面临着环保、管理、成本、技术的适度选用、市场选择、盈利能力等各种资源要素的压力和经营风险。 牦牛和犏牛的散户放牧模式与“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依然如故,由此每年损失约70万吨牦牛肉,与牦牛超载一道,是藏区草原生态的重大威胁。牛肉市场需求压力促进了牦牛和犏牛的“错峰出栏”、“集中、围栏”等规模化育肥技术与生产模式的加速普及。海拔500米以下的规模化育肥是2018年度牦牛产业的技术突破和亮点。 市场选择了奶牛是多了一项产奶功能的肉牛,其活牛流通、肉用生产技术和模式得以迅速形成且趋于成熟。但适合我国国情的奶肉融合生产与经营的产业模式尚待成型。

达州市稳步推进草食畜牧业发展

达州市稳步推进草食畜牧业发展 根据国家大力发展节粮型草食家畜,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畜禽养殖结构调整的有关政策,四川省达州市充分利用畜牧业优势和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通过推广改良品系、建造标准化圈舍、修建沼气池和青贮氨化池、种植优质牧草等一系列措施,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优质草食动物养殖小区,大力发展肉牛、肉羊产业,实现了传统养殖模式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转变,积极推进全市的草食牲畜发展,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 一、地域简介 达州市是农业大市,也是畜牧业大市。达州地处川、渝、鄂、陕四省市结合部和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达州市地势东北高(大巴山区),西南低(盆地丘陵区)。大巴山横直在万源宣汉北部,明 月山、铜锣山、华蓥山由北而南,纵卧其间,将达州市分割为山区、丘陵、平坝3块。达州市河流主要属长江支流的嘉陵江水系,发源于大巴山,由北而南呈树枝状分布。达州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四季分明,无霜期长;达州市热量资源丰富,雨热同期,全年平均气温14.7-17.6℃,无霜期300天左右。达州市雨量充沛,年平均雨量在1076至1270毫米之间。春季多寒潮低温天气,夏季多伏旱和洪涝、大风、冰雹,秋季多连绵阴雨。达州市辖2个市辖区(通川区、达川区)、4个县(宣汉县、开江县、大竹县、渠县)、代管1个县级市(万源市),另附加一个经济开发区(46个行政村)。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达州市草食畜牧业蓬勃发展,已成为四川省草食牲畜养殖大市。目前,到2015年,全市畜牧业总产值180.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39%,完成人工种植优质牧草及饲用作物55万亩、处理农作物秸秆110万吨,利用率为36.6%。出栏肉牛35万头、肉羊110万只,出栏肉牛10头以上的3500户,占全市出栏46%;出栏肉羊20只以上的4200户,占全市出栏32%,规模养殖比重逐年提高,标准化、专业化程度逐年提高。 牛改方面,全市7个县(市、区)列为国家良种补贴项目县,已建乡镇牛改人工授精站210 个,肉牛杂交改良面42.5%,位于全省前列。肉羊良种及杂交面97%,畜禽遗传资源保护进一步加强,达州市板角山羊、宣汉黄牛纳入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财政支持,已建成万源大竹河片区板角山羊保护区、宣汉樊哙等地宣汉黄牛保护区等,达州市利用宣汉黄牛培育的“蜀宣花牛”新品种,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审定,成为南方发展肉牛的主推品种。 三、政策扶持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肉牛产业高效发展。国家发改委2013年9月25日发布了《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3—2020年)》,明确安排中央财政资金支持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2015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指出,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四川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农区草食性牲畜产业的发展,制定了《四川省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4—2020年),在政策上给予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场扶持,实施中的2014年、2015年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及2015年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都为草食牲畜的进一步发展吹响了号角,有效调动了牛、羊等草食牲畜的发展积极性。 文│张丹萍(四川省达州市畜牧技术推广站) 实践体会 特别关注 Topic 28 ☆中国畜牧业

2017年畜牧业工作要点

2017年畜牧业工作要点 8 2017年畜牧业工作要点 2017年,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的部署,以加快畜牧业科技进步为重点,以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全面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完善政策,狠抓落实,强化科技,力促“三保”(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着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着力强化监测预警调控,着力加强饲料和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着力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稳定发展畜牧业生产 1.稳定生猪生产。落实中央稳定生猪生产发展的各项政策,完善调控预案,推动标准化规模养殖和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等扶持政策的落实;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指导养殖场户搞好饲养管理。

2.继续抓好生产监测和预警。继续强化生猪等主要畜禽生产和市场监测预警,适时提出启动生猪调控响应机制建议,稳定生产,防止价格出现大的波动;在100个养羊大县开展生产监测,密切跟踪生产发展动态,指导生产加快恢复。 3.加强生产形势分析和信息服务。分别召开半年和年度全国畜牧业生产形势分析会,召开全国饲料行业形势分析会,定期做好牧情快报报送和监测信息发布,试行定期开展畜牧业经济运行分析并发布有关报告。 4继续强化畜牧业防灾减灾工作。完善突发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健全工作机制,完善灾情调度系统,协调做好受灾地区的灾害救助工作。 二、推进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深入实施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组织好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继续遴选1000个国家级示范场;强化已挂牌示范场监管,完善示范场生产信息数据库,落实地方责任,淘汰不合格示范场;加强标准化示范场的宣传,总结推广各地推进适度规模养殖的有效模式,突出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组织召开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现场会;组织实

肉牛饲养成本计算.doc

肉牛饲养成本计算 肉牛的养殖成本是多少,除了陈本养一只肉牛大概能赚多少?养殖肉牛的前景如何,养殖肉牛的成本怎样计算,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肉牛饲养成本 幼牛期,每天每头牛需要青储玉米杆 5--8 斤,可以少量用一些酒糟或其他一些杂草。需精细料 3--5 斤,包括玉米面 60% ,麦麸 30% (豆饼或棉籽饼、菜籽饼)任选一样 10%。30 头牛每天需一市斤食盐,两星期牛舍消毒一次,定期预防。牛进圈后间隔一周开始驱虫,初次与第二次要间隔四天,两次可以用驱虫净去清。 育肥期:每天每头牛需草 8--12 市斤,精细料 5--8 斤,后期追肥每天需草 12--15 斤,精细料 8--10 斤,青草加量 30%。 一头体重 300 斤左右的改良肉牛公牛牛犊,需投资 3000元左右,每月平均用草 300 斤左右,折现金 30元上下。精细料每月 240 斤左右,折现金 150 元上下。如牛有各种疾病的预防与食盐,每月按 30 元计算。饲养 200 头牛需饲养员 2 人,筹备草料与管理 2 人。人均工资每月按600 元计算,饲养半年总计工资一万四千四百元。每头牛合工资费用不过80 元。如每月平均生长 120 斤那么半年就可以生长 720 市斤,加上原来买的 300 斤总计就可以达到 1000 斤以上。就可以算出每头牛的饲养成本如下 (一) :每头有牛需投资3000 元左右二:运输、检疫等各种费

用预计 100 元左右三:饲养与管理工资 100 元左右四:草加精细料共计1100 元左右五:疾病预防与食盐 200 元左右六:每头牛到出栏总计费用3500--4700 之间饲养六个月加上买牛时的体重按1200 斤计算每头牛可 卖到8400 元左右,除去上述每头牛的全部费用 5000-5700 元那么一头牛的纯利润就是3400-2700 元,在管理不好的情况下也不低于2700元。 养殖肉牛的前景 肉牛即肉用牛,是一类以生产牛肉为主的牛。肉牛的特点是:体躯丰满、增重快、饲料利用率高、产肉性能好,肉质口感好。肉牛不仅为人们提供肉用品,还为人们提供其他副食品。肉牛养殖的前景广阔。特别是2011 年11月30日,农业部发布了《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为推进牛群遗传改良进程,提高肉牛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肉牛一直供不应求,全球看,世界发达地区牛肉占肉类比例为一半以上,而中国仅占10%左右.牛肉人均占有量,世界发达国家在50公斤以上,世界人均10公斤,而中国却不足5公斤,特别是南方一些地区不足2公斤。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牛肉是小康指标的组成部分,人们越加注重善食质量和结构的改善,对牛肉特别是优质牛肉需求将与日具增。 牛是草食动物,饲料利用率高、转化率也居家畜之首,成本低、回报率高,因其食草不与人类争粮,而且安全卫生指标相对较高,近乎于天然绿色食品。养牛业是个古老长远稳定的产业。众多范例和实践已证明:一些有眼光的商人,工程承包商都在完成基本资金积累后,都把多余资金投入到畜牧养牛业。

肉牛改良与育肥技术,养牛必读

肉牛改良与育肥技术,养牛必读! 一、技术简介。肉牛改良与育肥技术就是利用各种杂交的方法,以本地黄牛为母本,引进优良肉用品种为父本,进行杂交,利用杂交后代的杂种优势,并根据其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特点,科学地调制饲料,并辅以适当精料进行育肥来进行肉牛生产的一种技术。所培育的杂交后代既保留了本地牛耐粗放、适用性强的特点,又有外来优良品种长速快、产肉多、肉质好、饲料报酬高的优点,使本地黄牛在体形、生长速度、产肉性能等方面得到提高。 二、技术操作规程 1、品种 主要用于改良的肉牛品种:海福特牛、夏洛来牛、安格斯牛、利木赞牛、西门塔尔牛、皮埃姆特牛、省、市本地黄牛。 2、肉牛的杂交模式 (1)经济杂交:也叫生产杂交,是用高产品种公牛与本地黄牛杂交,以获得具有经济价值的杂种后代,增加产品数量和降低生产成本,来满足商品生产的需要。如西门塔尔与本地黄牛杂交,杂交后代在增重速度、屠宰率、净肉率等方面都比本地黄牛表现优越,且饲料成本比本地牛低。 (2)轮回杂交与“终端”公牛杂交方法 ①轮回杂交是在经济杂交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生产性杂交,是用二个或二个以上品种的公母牛进行交替杂交,使逐代都能保持一定

的杂种优势,从而获得生活力强和生产力高的牛群。示意图如下:本地黄牛与西门塔尔杂交一代母牛,与夏洛来牛杂交,其生产的二代母牛再与西门塔尔杂交,并继续轮回。 ②“终端”公牛杂交制:即用B品种公牛与A品种纯种母牛配种,将FI母牛(BA)再用第3个品种C公牛进行杂交,所生FZ不论公母全部出售,不再进一步杂交,停止在最终用C品种公牛的杂交,就称为“终端”公牛杂交制。特点是能使品种优点相互补充而获得最高的生产性能。如:西门塔尔与本地黄牛母杂交,杂一代母牛与夏洛来或皮埃姆特公牛杂交,其后代全部育肥。 ③轮回――“终端”公牛杂交制:在二品种或三品种轮回杂交代后中保留45%的母牛用作轮回杂交,以供更新母牛之需;其余55%的母牛,选用生长快、肉质好的品种公牛配种,以其取得减少饲料消耗、生产更多牛肉的效果,这种杂交方式的另一个特点是不要饲养纯种母牛。 (3)级进杂交 用优良品种公牛与本地黄牛交配,所生杂种一代母牛再与同品种的优良品种公牛交配,产生杂种二代,这样一代一代下去,直到获得需要的优良性状为止,或达到彻底改造本地品种的目的。 3、肉牛的育肥技术 (1)肉牛育肥制度 ①6月龄犊牛肥育制度:春季产的小公牛随母牛哺乳至当年11月至12月(6月龄)时断奶。越冬期精料占口粮30%左右舍饲,在12

全国肉羊遗传改良计划

全国肉羊遗传改良计划(2015-2025) 我国是养羊大国,羊存栏量、出栏量和羊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加快发展肉羊产业,对于优化畜牧业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满足羊肉消费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种业是现代肉羊产业发展的基础,遗传改良是提高肉羊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为加快肉羊遗传改良进程,完善肉羊良种繁育体系,增强肉羊综合生产能力,促进肉羊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计划。 一、我国肉羊遗传改良现状 1949年以来,我国绵羊、山羊饲养和育种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三十年来,在市场拉动下,我国羊育种方向由毛用为主逐步转向肉用为主,肉羊良种繁育和遗传改良工作稳步推进,对提升肉羊产业发展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遗传资源丰富多样 我国绵羊、山羊遗传资源十分丰富,列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羊志》中的地方品种共100个,其中绵羊42个、山羊58个。小尾寒羊等27个优良地方品种纳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这些地方品种耐粗饲、抗逆性和抗病力强,生产性能各具特色,是我国肉羊产业可持续发展的

宝贵资源和育种素材。同时,从国外引进了一批优良肉羊品种,育成肉用绵羊品种3个、山羊品种2个,丰富了我国肉羊遗传资源。 (二)良种繁育体系初步建立 与区域布局相适应,以原种场和资源场为核心,以繁育场为支撑,满足不同生产方式和生产规模需求的肉羊良种繁育体系初步建立。截止2014年底,全国共有1730个种羊场,其中绵羊种羊场814个,存栏种羊250.2万只;山羊种羊场916个,存栏种羊82.4万只;国家级羊资源保种场20个、保护区4个。 (三)生产水平稳步提高 随着良种的普及和饲养管理方式的改进,肉羊个体生产性能明显提高,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14年,全国羊存栏3.03亿只、出栏2.87亿只,比1980年分别增加1.16亿只、2.45亿只,年均增长1.4%、5.8%;羊肉产量428.2 万吨,是1980年的9倍。羊出栏率由1980年的23%提高到2014年的95%,胴体重由10.5公斤提高到14.9公斤。 虽然我国肉羊遗传改良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与新阶段肉羊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基础工作滞后。选育和杂交利用工作缺乏有

良种肉牛冷精改良本地黄牛技术

良种肉牛冷精改良本地黄牛技术 主讲:高能华 良种肉牛冻精改良本地黄牛技术,就是利用我国的优质肉牛冷冻精液改良本地黄牛的一项生物改良技术,简称肉牛冷配技术。经过广大改良人员近10多年的辛勤工作,已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我区改良牛的普及率大大提高,但由于受传统养牛观念的影响,仍有不少养牛户对该项技术缺乏认识和了解,为了提高广大养牛户的认识,现对该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推广肉牛冷配技术优点 1.提高母牛受胎率。特别是对子宫颈口不正,自然交配不易受孕的母牛,效果更明显,冷冻精液配种每次输精都选择最恰当的时机,输送到最恰当的部位。使母牛有最大受孕的机会,从而提高受胎率。 2.使改良牛的产肉性能和生长速度有了明显改进。 改良牛的优点。(1)体形外貌有明显变化,改良牛体格粗大,体宽背深而长,腿部发育好,基本纠正本地黄牛后躯尖、尻斗腿部细短等缺陷。(2)改良牛生长发育快,初生重25-40公斤,6个月龄体重达到200-300公斤,12个月龄体重300-500公斤,18个月龄体重达到500-700公斤,体重和日增重均比本地黄牛有明显增长。(3)饲料报酬高,

采食性能好,改良牛明显比本地黄牛吃的多、长势好。(4)产肉性能高,改良牛的宰前重、胴体重、净肉重均高于本地黄牛。经济效益好比本地黄牛好。 4.预防疾病的传播。 采用冷冻精液配种可以防止某些传染病交叉感染。阻断传染途径,减少疫病发生。并可发现阴道炎、子宫内膜炎等疾病和及时治疗。 二、科学选择肉牛品种 目前我区推广的肉牛品种主要为南德温品种。 三、肉牛冷配技术要点 1.要细致观查母牛发情表现,做到适时配种。母牛的发情周期为21天左右,发情持续时间平均为16-18小时,其变动的幅度为4-28小时,由于发情时间短,一定要细致观察,以防漏掉,特别是分娩后一、二次的发情,往往只有排卵而无发情症状(安静发情),所以要特别注意。对发情母牛的外部观察和必要时进行阴道精液检查。母牛发情时,表现爬跨和接受其它牛的爬跨,经常鸣叫,弓背举尾、阴门红肿,在舍内站立不稳,食欲不振,不好好吃草,可以看到阴道流出粘液垂延于阴门之外,发情初期粘液清亮如水,发情后期则变得混浊粘稠。在生产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异常现象有的妊娠中后期的母牛也往往爬其它母牛,有生殖系统疾病如卵巢囊肿、子宫内膜炎等疾病的母牛也常常追逐爬

河北牛羊生产发展规划

河北省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4-2020年) 牛羊肉是我省城乡居民重要的“菜篮子”产品,也是河北具有传统优势的农产品。按照《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为促进我省肉牛肉羊产业发展,提高牛羊肉生产能力,保障市场供应,特制定本规划。 一、生产现状 河北省是全国牛羊肉生产大省之一,肉牛肉羊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牛羊肉产量保持稳定增长,2013年全省牛肉、羊肉产量分别居全国第3位和第4位。总结近年来我省牛羊肉生产状况,呈现以下特点: (一)牛羊肉产量稳步增长 2013年全省牛羊肉总产量达到81.4万吨,比“十一五”初期的2006年增长6.68%,其中牛肉产量52.3万吨、羊肉产量29.1万吨,分别比2006年减少3.3%和增加28.8%。 (二)品种结构不断优化 我省上世纪80年代先后引进了西门塔尔、夏洛来、利木赞、安格斯、海福特、短角等优良品种肉用种公牛,确立了以西门塔尔、夏洛莱、利木赞等品种为主体的肉牛改良路线;近年来,又确立以西门塔尔、夏洛莱、利木赞等传统肉牛品种为主体,弗莱维赫为补充的肉牛改良路线,以和牛和安格斯为主体的高档肉牛

生产繁育路线。目前,全省肉牛肉羊的良种繁育体系基本形成,已建成肉用种公牛站2个,存栏肉用种公牛58头,年生产冻精80多万支,全省建有牛的冷配站点2495个。肉羊推广无角陶赛特、杜泊、波尔山羊等优良品种,建成省级种羊场8个,市级种羊场44个,提供优质种公羊1万只以上,肉羊品种改良力度不断加大,产肉性能不断提高。 (三)生产方式逐步转变 牛羊生产经营方式发生很大转变,规模养殖比重不断提高。2012年全省肉牛年出栏5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出栏量占全省总量的24.8%,全省肉羊年出栏100 只以上规模养殖场出栏量占全省总量的33.6%。规模养殖促进了加工行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全省“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基地”等经营模式迅猛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农户养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四)区域布局初步形成 我省肉牛生产已初步形成“北繁南育、西繁东育”格局,在坝上地区、燕山和太行山区建设肉牛繁育基地,在平原地区建设育肥基地。全省培育了张家口市、承德市、沧州市、廊坊市、石家庄市、衡水市六大肉牛优势产区,2012年牛肉产量达到全省总量的62%。肉羊生产主要集中在坝上地区和山区,受禁牧影响,坝上和山区发展增速放缓,黑龙港地区发展加快。 二、机遇和挑战

肉牛品种及其改良

肉牛品种及其改良 核心提示:几个外来肉牛品种及其改良简介 1.短角牛原产于英国,毛色不一,多为紫色和白褐色混斑,牛头短,额宽,角短呈半圆形,背腰宽平,肋骨开张,腿短姿正,200日龄体重209公斤,300日龄314公斤,400日龄412公斤,500日龄500公斤。成年公、母牛,分别为970公斤和600公斤。育肥 几个外来肉牛品种及其改良简介 1. 短角牛原产于英国,毛色不一,多为紫色和白褐色混斑,牛头短,额宽,角短呈半圆形,背腰宽平,肋骨开张,腿短姿正,200日龄体重209公斤,300日龄314公斤,400日龄412公斤,500日龄500公斤。成年公、母牛,分别为970公斤和600公斤。育肥牛屠宰率为65%,胴体肌肉占59%,一年半肥育后屠宰率可达72%。据全市抽样测定,用该品种牛改良鲁西牛产下的一代牛,成年公、母牛分别均重615公斤和480公斤。肥育牛屠宰率为60%以上。 2. 海福特牛原产于英格兰海福县,红色,并具有“6白”(头、四肢、腹、颈、肩甲和尾尖呈白色)的特征。头短额宽,眼大有神,四肢粗短,肌肉发达。还具有早熟,增重快,饲料转化率高的优点。一般断奶后12个月,每增重1公斤消耗精料1.2公斤、干草4.13公斤,日均增重1.5公斤,生后200天体重达到250公斤,400天体重500公斤左右,屠宰率可达67%,净肉率60%,肉嫩多汁,味美可口。改良本地鲁西黄牛,400天体重400公斤左右,肥育牛屠宰率65%,

净肉率55%。 3. 夏洛来牛原产于法国,牛体大,毛白色,嘴宽大,角圆长,背肌多肉,腰臀丰满,发育特快,75~120日龄体重可达100~200公斤,9月龄380公斤,17月龄500公斤,犊牛日均增1.43公斤,日耗饲料9.26公斤。改良本地黄牛,遗传性能强,一般为白毛或黄白毛,400日龄体重达480公斤左右,肥育牛屠宰率55%左右。 4. 西门塔尔牛原产于瑞士,此牛为肉、乳、役三用牛,以肉为主。其外貌特征:体大,前躯发达,中躯筒状,骨骼结实,肌肉丰满,体为黄、红白花毛,头大额宽,角粗,乳房中等,四肢坚强,蹄坚硬。12月龄内日增重1公斤,成年公母牛分别体重900~1400公斤和650~800公斤。肥育屠宰率为60%,标准泌乳期305天,年产奶4070公斤,乳脂率3.9%。招远市测定1000头西杂改良二代牛,公母牛分别体重为672公斤和561公斤。头年均产奶2980公斤。该市夏甸镇孤山屯村康杰的三代牛年产奶4700公斤。该牛老实力大,既可拉犁又能驾辕。 5. 利木赞牛原产于法国,黄、红毛色,头大嘴小,角短细,肉丰满,四肢坚强,初生重36公斤,3月龄体重170公斤,8月龄300公斤,12月龄480公斤,成牛平均700公斤。屠宰率69%,肉质好。该市蚕庄镇测定2100头改良1代牛(1~2岁)体均重390公斤,出口泰国、日本,受到外商好评。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8年工作计划安排【最新版】

【仅供参考】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8年工作计划安排 部门: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____年___月___日 (此文内容仅供参考,可自行修改) 第1 页共3 页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8年工作计划安排 按照国务院的总体部署,科技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门认真研究制定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XX年工作计划安排》。2月26日,三部门组织召开了重大专项XX年工作部署会。 会议总结了重大专项XX年主要工作进展,通报了重大专项XX年重点工作和时间节点安排,并对做好各项重点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XX 年重大专项要扎实做好五个方面重点工作:一是全力推进完成各专项年度重点任务;二是完成中期评估工作,启动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三是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重大专项各项制度;四是强化过程管理,做好年度监督评估和验收工作;五是推动人才、宣传、培训、国际合作等重点工作。 会议强调,XX年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一年,是重大专项深入实施、全面推进完成“十二五”任务的关键一年,要以推进深化改革为核心,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瞄准目标、聚焦重点、整合资源,加快推动重大专项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 会议要求,各专项要对照《国家科技重大专项XX年工作计划安排》,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科学管理,确保按时间、高质量完成XX年各项重点工作,全力加快推进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 会议由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许倞主任主持,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金奕名副主任、财政部教科文司居昊副巡视员、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各专项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实施管理办公室主任或副主任、专职技术责任人,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 第 2 页共 3 页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经费预算编报要点

Contents Page 目 录 01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管理的有关文件及标准 02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预算编制原则 03 预算编报要求 04 预算说明 05 开支范围 06 配套经费 07 预算调整

01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管理的有关文件及标准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 (中办发〔2016〕50 号) 2.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 号) 3.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 号) 4.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科教〔2016〕113 号) 5.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配套实施细则的通知(国科发资〔2017〕261号)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5〕15号)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科教〔2015〕19号) 8.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科教〔2017〕128号) 9.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赴地方差旅住宿费标准明细表》的通知(财行〔2016〕71号) 10.财政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的 通知(财行〔2016〕214 号) 11.中央高校、科研院所自行制定的差旅费、会议费管理办法 ……

肉牛饲养成本计算

肉牛饲养成本计算 幼牛期,每天每头牛需要青储玉米杆5--8斤,可以少量用一些 酒糟或其他一些杂草。需精细料3--5斤,包括玉米面60%,麦麸 30%(豆饼或棉籽饼、菜籽饼)任选一样10%。30头牛每天需一市斤食盐,两星期牛舍消毒一次,定期预防。牛进圈后间隔一周开始驱虫,初次与第二次要间隔四天,两次可以用驱虫净去清。 育肥期:每天每头牛需草8--12市斤,精细料5--8斤,后期追 肥每天需草12--15斤,精细料8--10斤,青草加量30%。 一头体重300斤左右的改良肉牛公牛牛犊,需投资3000元左右,每月平均用草300斤左右,折现金30元上下。精细料每月240斤左右,折现金150元上下。如牛有各种疾病的预防与食盐,每月按30 元计算。饲养200头牛需饲养员2人,筹备草料与管理2人。人均 工资每月按600元计算,饲养半年总计工资一万四千四百元。每头 牛合工资费用不过80元。如每月平均生长120斤那么半年就可以生 长720市斤,加上原来买的300斤总计就可以达到1000斤以上。就 可以算出每头牛的饲养成本如下(一):每头有牛需投资3000元左右二:运输、检疫等各种费用预计100元左右三:饲养与管理工资 100元左右四:草加精细料共计1100元左右五:疾病预防与食盐 200元左右六:每头牛到出栏总计费用3500--4700之间饲养六个月 加上买牛时的体重按1200斤计算每头牛可卖到8400元左右,除去 上述每头牛的全部费用5000-5700元那么一头牛的纯利润就是 3400-2700元,在管理不好的情况下也不低于2700元。 肉牛即肉用牛,是一类以生产牛肉为主的牛。肉牛的特点是:体躯丰满、增重快、饲料利用率高、产肉性能好,肉质口感好。肉牛 不仅为人们提供肉用品,还为人们提供其他副食品。肉牛养殖的前 景广阔。特别是2011年11月30日,农业部发布了《全国肉牛遗传 改良计划(2011-2025年)》,为推进牛群遗传改良进程,提高肉牛 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2年畜牧业工作要点》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 《2012年畜牧业工作要点》的通知 农办牧【2012】6号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全国畜牧兽医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做好2012年畜牧业各项工作,我部畜牧业司制定了《2012 年畜牧业工作要点》(见附件),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工作任务的落实。 附件:2012年畜牧业工作要点 二〇一二年一月二十九日

附件: 2012年畜牧业工作要点 2012年,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的部署,以加快畜牧业科技进步为重点,以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全面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完善政策,狠抓落实,强化科技,力促“三保”(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着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着力强化监测预警调控,着力加强饲料和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着力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稳定发展畜牧业生产 1.稳定生猪生产。落实中央稳定生猪生产发展的各项政策,完善调控预案,推动标准化规模养殖和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等扶持政策的落实;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指导养殖场户搞好饲养管理。 2. 扶持牛羊肉生产。深入研究牛羊肉生产的限制因素,加大协调力度,争取牛羊生产的扶持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农牧区和南方草地的优势,着力保护基础生产能力,推进规模养殖和加强技术服务,促进牛羊生产加快恢复发展。 3.提升奶业生产水平。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奶

牛品种改良,鼓励企业建设稳定可控的奶源基地,转变奶业生产方式;加快青年公牛后裔测定步伐,提高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水平;扶持奶农专业合作社发展,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启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支持建设50万亩高产优质苜蓿基地,加大苜蓿生产加工机械购置补贴支持力度,落实苜蓿良种补贴政策,推进草畜配套,提升奶业整体素质。 4.继续抓好生产监测和预警。继续强化生猪等主要畜禽生产和市场监测预警,适时提出启动生猪调控响应机制建议,稳定生产,防止价格出现大的波动;在100个养羊大县开展生产监测,密切跟踪生产发展动态,指导生产加快恢复。 5.加强生产形势分析和信息服务。分别召开半年和年度全国畜牧业生产形势分析会,召开全国饲料行业形势分析会,定期做好牧情快报报送和监测信息发布,试行定期开展畜牧业经济运行分析并发布有关报告。 6.继续强化畜牧业防灾减灾工作。完善突发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健全工作机制,完善灾情调度系统,协调做好受灾地区的灾害救助工作。 二、推进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7.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深入实施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组织好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继续遴选1000个国家级示范场;强化已挂牌示范场监管,完善示范场生产信息数据库,落实地方责任,淘汰不合格示范场;加强标准

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

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 严重失信行为记录暂行规定 第一条为加强科研信用体系建设,净化科研风气,构筑诚实守信的科技创新环境氛围,规范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以下简称科技计划)相关管理工作,保证科技计划和项目目标实现及财政资金安全,推进依法行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国务院关于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4〕21号)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指严重失信行为是指科研不端、违规、违纪和违法且造成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的行为。本规定所指严重失信行为记录,是对经有关部门/机构查处认定的,科技计划和项目相关责任主体在项目申报、立项、实施、管理、验收和咨询评审评估等全过程的严重失信行为,按程序进行的客观记录,是科研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第三条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应当覆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和实施的相关责任主体,遵循客观公正、标准统一、分级分类的原则。 第四条本规定的记录对象为在参与科技计划、项目组织管理或实施中存在严重失信行为的相关责任主体,主要包括有关项目承担人员、咨询评审专家等自然人,以及项目管理专业机构、项目承担单位、中介服务机构等法人机构。 政府工作人员在科技计划和项目管理工作中存在严重失信行为的,依据公务员法及其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五条科技部牵头制定严重失信行为记录相关制度规范,会同有关行业部门、项目管理专业机构,根据科技计划和项目管理职责,负责受其管理或委托的科技计划和项目相关责任主体的严重失信行为记录管理和结果应用工作。 充分发挥科研诚信建设部际联席会议作用,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与信息共享,实施跨部门联合惩戒,形成工作合力。 重大事项应当向国家科技计划管理部际联席会议报告。 第六条实行科技计划和项目相关责任主体的诚信承诺制度,在申请科技计划项目及参与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和实施前,本规定第四条中所涉及的相关责任主体都应当签署诚信承诺书。 第七条结合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工作,逐步推行科研信用记录制度,加强科技计划和项目相关责任主体科研信用管理。 —2—

2019年畜牧业工作要点

2019年畜牧业工作要点 XX年,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的部署,以加快畜牧业科技进步为重点,以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全面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完善政策,狠抓落实,强化科技,力促“三保”(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着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着力强化监测预警调控,着力加强饲料和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着力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稳定发展畜牧业生产 1.稳定生猪生产。落实中央稳定生猪生产发展的各项政策,完善调控预案,推动标准化规模养殖和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等扶持政策的落实;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指导养殖场户搞好饲养管理。 2.继续抓好生产监测和预警。继续强化生猪等主要畜禽生产和市场监测预警,适时提出启动生猪调控响应机制建议,稳定生产,防止价格出现大的波动;在100个养羊大县开展生产监测,密切跟踪生产发展动态,指导生产加快恢复。 3.加强生产形势分析和信息服务。分别召开半年和年度全国畜牧业生产形势分析会,召开全国饲料行业形势分析会,定期做好牧情快报报送和监测信息发布,试行定期开展畜牧业经济运行

分析并发布有关报告。 4继续强化畜牧业防灾减灾工作。完善突发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健全工作机制,完善灾情调度系统,协调做好受灾地区的灾害救助工作。 二、推进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深入实施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组织好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继续遴选1000个国家级示范场;强化已挂牌示范场监管,完善示范场生产信息数据库,落实地方责任,淘汰不合格示范场;加强标准化示范场的宣传,总结推广各地推进适度规模养殖的有效模式,突出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组织召开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现场会;组织实施“菜篮子”产品生产项目。 三、建立现代畜禽种业 1.组织实施遗传改良计划。继续实施生猪和奶牛遗传改良计划,指导核心育种场规范开展生产性能测定工作,推进遗传物质交流;抓紧制定并实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实施方案,组织制订蛋鸡遗传改良计划,组织起草肉羊遗传改良计划。 2.实施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召开项目启动会,部署项目实施工作;开展生猪、肉牛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效果评估,制作羊和牦牛良补项目工作管理光盘,组织开展项目督导检查。 4.加大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力度。加强对种畜禽场监管,完善种畜禽管理平台,开展种畜禽质量安全监督检验。加大畜禽资源

2020年乡镇畜牧工作计划

乡镇畜牧工作计划 xx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谋划和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要按照农业部“两个千方百计”和“两个努力确保”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 __现代畜牧业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努力完成三项基本任务: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严防畜产品市场大起大落;保障饲料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严防重大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事故;促进草原生态逐步改善,严防重大草原火灾。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稳定生猪等主要畜禽产品生产 1、完善和落实生猪等扶持政策。落实中央稳定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继续实施好《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总结生猪调出大县发展经验,宣传各地典型。推动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以奖代补扶持政策落实,稳定蛋鸡生产。 2、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推进畜牧业监测预警体系部省共建工作,生猪主产省份全面启动本省监测预警系统。加强蛋鸡生产特别是种鸡生产信息监测,试运行生鲜乳收购站的奶业生产月度监测,调整完善470个农贸市场价格监测体系。

3、搞好形势分析和信息服务。坚持“月会商、季沙龙”的形势分析机制,认真做好牧情快报报送和监测信息发布,6月份和11月份分别召开全国畜牧业生产形势分析会。加强与国家 __的合作,每季度末召开联席会议,开展对吉林、河南等重点省份的联合调研。根据主要畜产品的价格变化,及时研判生产形势。 4、强化监测数据采集。严格考评制度,定期汇集监测县数据报送情况,集中安排2次监测点数据核查,通报考核结果。表彰畜牧业监测预警工作先进省份和优秀人员。 5、指导和规范养蜂业发展。制定发布《全国养蜂业发展规划(xx-xx 年)》,出台关于加强蜜蜂授粉工作的指导意见和相关技术规范。 6、加强畜牧业自然灾害应急能力建设。组织制定畜牧业突发自然灾害应急工作预案,明确工作程序、省级联络员和责任分工,协调做好受灾地区的灾害救助工作。 二、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7、大力开展畜牧业标准化养殖示范创建。组织制定和推广标准化规模养殖相关标准和规范,启动实施生猪、奶牛、蛋鸡、肉鸡标准化养殖示范创建,增强示范带动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