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造型艺术

第六章 造型艺术
第六章 造型艺术

第六章造型艺术

第一节造型艺术的种类

“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 ( 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造型艺术与实用艺术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它们都属于空间艺术,并且都是以平面或立体的方式,用物质材料创造出静态的艺术形象。有时人们也称之为美术,或者称之为视觉艺术。

区别:一是造型艺术的基本特征是造型性,通过再现和塑造外部形象来体现艺术家的内在精神世界,因此,这类艺术属于再现性空间艺术;实用艺术 ( 建筑、园林、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 的基本特征却是表现性,通过美的形式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因而,这类艺术属于表现性空间艺术。二是两者之间还有一个重要区别,即造型艺术主要具有审美功能,满足观赏者的精神需要;实用艺术兼有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同时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因此,将其分为两大类别。

一、绘画艺术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一门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 (即平面) 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的艺术。绘画种类繁多,范围广泛:

从体系来划分:绘画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方绘画两大体系。

从使用的材料、工具和技法来划分: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粉笔画等等。

从题材内容来划分:又可以分为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静物画、历史画、宗教画等体裁。

从作品形式的不同来划分:还可以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等样式。

1、中国画,简称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成为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其特点:

第一,表现在工具材料上,往往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因此,中国画又可称之为“水墨画”或“彩墨画”。

第二,在构图方法上,中国画多采用散点透视法( 即可移动的远近法,而西方油画则采用焦点透视法),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中国画营造的空间多种多样,但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种:

分段式空间: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及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分层式空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升天图》就分三层,分别展现了天界、人间、地界的不同情况,通过一个共同的时间把这三个空间联系起来。

全景式空间:如五代后梁荆浩的《匡庐图》,这种形式最普遍。

第三,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四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也形成了中国画特有的诗、书、画、印交相辉映的特色。

第四,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中国画要求“神形兼备、气韵生动”,不在于将物象画得逼真、相似,而是通过笔墨情趣抒发胸臆(内心深处的想法)、寄托情思。这即是中国画的美学追求。

2、西方绘画艺术也是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尤其是油画最有影响。十分讲究光线、色彩、透视、比例、明暗等。其特点是色彩丰富,有质感,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西方绘画中国绘画

强调理性强调感性

强调再现与写实强调表现与写意

尚形尚意

再现客观事物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

总之,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同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形成鲜明差异,成为世界美术领域中的两大体系。

二、雕塑艺术。

雕塑是一种重要的造型艺术。雕塑是立体(三度空间)的空间艺术和视觉艺术,它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的艺术品,由于制作方法主要是雕刻和塑造两大类,故被称为雕塑。

第一,从制作工艺来看,它可以分为雕和塑两大类。如果进一步细分,还可以再将其分为刻、镂、塑、凿、琢、铸等各种技艺和手法。

第二,从体裁来区分,雕塑又可以分为纪念性雕塑,如著名的巴黎歌剧院周围有三十多座雕塑;有城市园林雕塑,如北京市街道和公园里均有不少美化城市景观的雕塑;有宗教雕塑,如敦煌、麦积山等处的大量彩塑;有陵墓雕塑,如陕西兴平霍去病墓前的著名大型石刻《马踏匈奴》;还有陈列性雕塑,如室内架上雕塑、展览馆室内雕塑等。

第三,从样式区分,雕塑还可以分为头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

第四,从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区分,可分为圆雕、浮雕和透雕三类。圆雕:又称“浑雕”,是不附在任何背景上,可以从四面观赏的立体雕塑。圆雕的特点是立于空间中的实体形象,在创作时必须考虑它的体积感与厚重感,在塑造形象时还必须照顾到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赏。浮雕:又称“凸雕”,是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艺术形象。根据表面凸起程度的不同,浮雕又分为高浮雕(高低起伏大,凸起程度深)和浅浮雕(高低起伏小,凸起程度浅)。透雕:则界乎圆雕和浮雕之间,它是在浮雕的基础上,将其背景部分镂空制作而成,但又不脱离平面,犹如一件附着在平面背景上的圆雕。

正是由于雕塑艺术具有以上与其它艺术不同的基本特征,因而雕塑特别强调服从形式美的规律。雕塑艺术应当更加凝练,更加集中,更加概括。

西方雕塑艺术源远流长,作品繁多。一般认为,西方雕塑史上有四个最为辉煌的高峰期:古希腊罗马时期、欧洲文艺复兴时期、19世纪法国雕塑、20世纪西方雕塑。

三、摄影艺术。

摄影艺术是一种现代的造型艺术,它是摄影师运用照相机作为基本工具,根据创作构思将人物或景物拍摄下来,在经过暗房工艺处理,塑造出可视的艺术形象,用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自然现象,并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样式。

摄影艺术独具的审美特征主要集中在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上。摄影艺术的纪实性,首先表现出来在它运用的科学技术手段能够逼真精确地将被摄对象再现出来,使得摄影作品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其次,这种纪实性还表现在它必须直接面对被摄对象进行现场拍摄,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物、事物和环境,许多优秀的摄影作品常常是抓拍或抢拍出来的,这种纪录性拍摄方式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相比之下,绘画雕塑则无需现场创作,它们既可以表现现在的事物,也可以表现过去或将来的事物,甚至可以表现艺术家的想象但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另一方面,摄影师必须熟练掌握摄影的艺术技巧和艺术语言,熟练运用画面构图、光线、影调 (或色调) 三种主要造型手段,在纪实性的基础上创造艺术性,使其达到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1、摄影艺术体裁大致可以分为:

肖像摄影:又称人物摄影,是以表现人物形象为主的摄影,包括特写镜头、头像、半自像、全身群像等。通过人物的姿态、动作、外貌和面部表情,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以形传神、气韵生动,可以说是人物肖象摄影的最高审美标准。如意大利摄影师乔.洛蒂拍摄的《周恩来》和加拿大摄影师卡什拍摄的《愤怒的丘吉尔》。

风光摄影:是以表现大自然的风景为主的摄影,风光摄影不但要表现大自然的美,更需要表现作者的审美体验与艺术追求。如陈复礼拍摄的《千里共婵娟》和《不染》具有国画的风采。

舞台摄影:是指以舞台演出为拍摄对象的一种摄影艺术形式,它一般需要较高的摄影造型技术和对所拍摄的艺术表演有较全面的了解,能充分掌握舞台演出的风格样式、艺术特征,以及演员的表演特色,充分展现舞台艺术的风采和演员高超的表演水平。

体育摄影:是指以各种体育运动或竞赛中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健美姿态和优异成绩为拍摄对象的一种摄影艺术形式,为了适应体育运动一般均在快速度中进行的特点,体育摄影大多采用抓拍方式,并用较高的快门速度抓取动态,使作品具有高度的真实感和强烈的现场感。

建筑摄影:是将摄影美和建筑美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建筑物特有的社会文化内涵和科学技术水平,形象地展现建筑美。

2、摄影艺术的风格和流派最主要的有:

绘画主义摄影:19世纪中叶起源于英国,在创作上把摄影的技术的绘画的风格有机统一起来,追求绘画的艺术效果。

纪实主义摄影:强调摄影的纪实性,注重直接而逼真地再现客观现实生活,崇尚质朴无华的艺术风格。

印象主义摄影:它是美术印象主义思潮在摄影艺术领域的反映,主张摄影艺术应当表现摄影者的瞬间印象和独特感受,讲究形式美和装饰性,追求在摄影作品中达到一种朦胧模糊的画意效果,尤其注重色彩与光线的表现。

超现实主义摄影:其美学思想与超现实主义绘画基本相同,在创作时常利用剪贴和暗房技术的处理加工,采用叠印叠放、多重暴光等手法,制造出一种怪诞、夸张、变形的风格。

四、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学的境界。

形式上,它是一门刻意追求线条美的艺术;内容上,它是一门体现民族灵魂的艺术。

书法最早也是一门实用艺术,最初只是作为人们日常交流一种工具,只是发展到后来才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当然,由于今天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很少使用毛笔,使得书法的观赏性越来越取代实用性,书法作为一门造型艺术的作用日益突出。此外,中国书法同绘画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书画同源”正是对这两门姊妹艺术的形象概括,因此,造型性可以说是书法艺术与生俱来的最重要特点。

中国书法建立在中国文字(汉字)的基础之上。迄今为止,世界上还只有汉字的书写真正成为一门艺术。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审美经验的集中表现,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中国书法艺术甚至影响到日本、新加坡、朝鲜、泰国等国,人们把它称为东方艺术的核心。

中国民族书法艺术随时代发展,也体现出各种书体不断发展的演变过程。总体上讲,汉字书法可分为五种书体,即: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其基本技法和表现形式,主要是用笔、用墨、结构、章法、韵律、风格等几个方面。

书法艺术对于陶冶人的情趣具有巨大的作用。在创作欣常书法作品时,不仅能给人带来愉悦和满足,而且常常使人们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使审美情趣得到陶冶与提高。此外,书法艺术对创造社会美的环境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例如名胜古迹区内,众多的碑文铭记、摩崖石刻等重要文化遗产,更是具有艺术鉴赏和历史文化的价值,体现出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第二节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造型性与直观性。

造型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造型性,它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出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

绘画、书法、摄影都是在二维平面空间里造形,雕塑则是在三维空间里造型,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以塑造客观事物的形象来作为基本的表现方式,所以说,造型性是这类艺术最基本的特征。

直观性,或称视觉性,所有造型艺术都是直接于欣赏者的视觉感来感受的。这个特征,使造型艺术同文学、音乐等其它艺术门类区别开来。

二、瞬间性与永固性。

造型艺术作为静态艺术怎样表现运动,就必须找到恰当的表现方式,也就是在动和静的交叉点上,抓住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某一瞬间形象,即在物质运动将要达到高潮前的瞬间,是造型艺术最恰当的表现运动的最佳时间,将它用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固定下来,这就是造型艺术瞬间性的特点。如德国启蒙运动时期剧作家、美学家、文艺批评家莱辛(1729.1.22 — 1781.2.15)在《拉奥孔》里说到:即将到达高潮前的瞬间,是最能调动观众想象力的瞬间,如当真正到达高潮时,观众就没有想象的余地了。参看列宾的《不期而至》高潮前的瞬间画面,使人充满想象的空间。

永固性,就是指造型艺术的瞬间形象一旦被创作出来,也就同时被物质材料固定下来,可以供人们多次欣赏,甚至可以千百年流传下去。相比之下,舞蹈、曲艺、戏剧、戏曲等表演艺术或综合艺术则不能够将艺术形象物化固定下来,只能一次次表演来创造形象,在录音录像等现代化传播技术发明之前,它们也无法流传后世。正因为如此,流传至今的原始艺术作品,其中相当数量是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作品,造型艺术的永性,使这些古的艺术品能够被若干年后的现代人所欣赏。

三、再现性与表现性。

造型艺术是再现性空间艺术,再现性自然成为审美特征之一,但是,造型艺术同样要表现形象的内在意蕴,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因此,表现性也是造型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特征。

造型艺术以再现为主,表现为辅,表现性潜藏于再现性之中。造型艺术的表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表现对象的精神气质;

二是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

三是自觉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去创造。

第三节中外造型艺术精品赏析

一、《韩熙载夜宴图》(绘画艺术)

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约910—980)之作,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韩熙载夜宴图》为分段式构图,全幅长卷分五段(即:听乐、赏舞、休息、演奏和散宴),以屏风和床榻来起到分隔画面的作用,各段相互联系,又独立成章,使全卷成为统一的大画面,犹如连环画一样,描绘了韩熙载举办家宴、大宴宾客的全部过程,成为我国古代人物画中一幅不可多得的珍品。

韩熙载原为北方贵族,后因战乱来到江南做官,成为五代南唐大臣。他在早年很有政治抱负,后来目睹南唐江河日下,世事日非的现实,为躲避政治上的不测,故意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不问政事,夜夜宴饮。南唐后主李煜即位后,有意重用韩熙载,但又有所顾虑和猜忌,于是派画家顾闳中去韩家打探情况,顾闳中便采用“心识默记”的方式,画了这幅长卷。

作者将韩家夜宴的过程分为五个既联系又分割的画面,构图和人物聚散有致,场面有动有静,绘画上细腻灵动,设色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充满表现力。对韩熙载的刻画尤为突出,在画面中反复出现,在众多人物中超然自适、气度非凡,但脸上无一丝笑意,在欢乐的反衬下,更深刻的揭示了他内心的抑郁和苦闷。人物多用朱红、浅绿的明丽色彩,与室内桌椅床帐的黑灰、深棕的凝重色彩形成,突出了人物,赋予画面一种沉着雅正的意味。

二、《清明上河图》(绘画艺术)

北宋末年宫廷画家张择端之作,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风俗画,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全画大致可以分为三段,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1085—1145,今山东诸城人)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杰作,画之瑰宝。它用现实主义手法,采用分段式构图的方式(即:城郊景色、汴河虹桥、市区街道),以散点透视法将北宋都城汴京舟船往复、店铺林立、人烟稠密的繁华景象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习俗生动细致地描绘出来。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密,构图起伏有序,笔墨技巧活泼简练,人物生动传神,牲畜舟车、桥梁树木尽收眼帘,称得上妙笔神工。这幅画不仅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为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民俗学、建筑学等多个学科提供了翔实资料,使其在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同时,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

三、《最后的晚餐》(绘画艺术)

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坛三杰”之一达·芬奇(1452—1519)所作,是所有以以耶稣和他的十二门徒最后的晚餐为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该画直接画在米兰一座修道院的餐厅墙上,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划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充分体现出画家精湛的创作技巧。尤其是作者利用透视原理,具有纵深感,使欣赏者仿佛与画中的人物置身于一个房间内,在二维平面的壁画上表现三维的立体空间。

四、《蒙娜.丽莎》(绘画艺术)

达.芬奇的油画名作,约作于1503—1506年间,这是一幅肖像画,画上的蒙娜.丽莎神态安详端庄,眼神宁静温柔。画面背景深处缥缈朦胧的山岩流水,如梦境一般,更增神秘感,突出了蒙娜.丽莎这个人物,出色地表现了一个摆脱中世纪宗教束缚和封建桎梏的新女性形象,生动地体现出文艺复兴崭新的时代氛围。

尤其是她那神秘的微笑,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这就是这幅画的精妙之处,即其神韵所在。所以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时而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时而又觉得她面目略显哀伤,而相同的是你无法忘却的是她面容。

五、《日出.印象》(印象画派,绘画艺术)

作者莫奈(1840—1926)法国画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是印象派的开山之作,“印象派”的名称就源于这幅画。《日出.印象》真实地描绘了法国海港城市日出时的光与色给予画家的视觉印象,整个画面笼罩在稀薄的灰色调中, 画得非常随意,大胆地用“零乱”的笔触来展示了一种雾气交融的景象,完全是一种瞬间的视觉感受和生动的作画情绪使然,由于它突破了传统画法的束缚,受到当时一些学院派艺术家的批评与嘲讽。但这幅画却引起了19世纪中叶世界艺术形式的重大变革,是影响欧洲美术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重要作品。

六、《巴尔扎克像》(雕塑艺术)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1840—1917)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作于1891—1897年,作品高3米,现存于法国巴黎市。为了这个作品,罗丹收集了大量有关巴尔扎克的资料,还到巴尔扎克的故乡去体验生活,在近6年的时间里,罗丹先后易稿多达40余次。为了突显大文豪智慧和写作时的神态,巴尔扎克的全身,包括他的双手,都被一件宽大的睡袍包裹起来,这样就突出了巴尔扎克硕大智慧的头颅,使观从的注意力自然地集中到头部,尤其是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和蓬松浓密的头发,充分体现出大文豪愤世嫉俗的性格。作品不重形似而重神似,真正传达出巴尔扎克这位大文豪鲜明生动的个性形象与独特感人的精神魅力。

七、《兰亭集序》(书法艺术)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303—361)在绍兴兰亭风雅集会,饮酒赋诗,即兴挥毫而作,全书笔势纵横、点画相映、变化无穷、似有神助。行书起伏多变、节奏感强,布局错落有致、浑然天成。就像唐太宗指出其“若断还连”与“如斜反直”两大特点,甚为精彩。“若断还连”即在连断的处理上很有特色,整幅作品呈现出断续之美,因而在章法上具有生动活泼的气韵;“如斜反直”即指字体的大小、斜正均有变化,其中不少字均以侧势取胜,常是左低右高,貌视倾斜。另外作品中多处出现的“一”、“之”等相同的字,在书写运笔上迥然不同,富于变化,但又恰到好处,富有灵气。《兰亭集序》是书法艺术中的杰作,有“天下第一行书”盛誉,对后世书坛影响极大。

公共建筑的造型艺术问题

关于公共建筑的造型艺术问题的总结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和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公共建筑的造型艺术所涉及到的内容,大致可总结为其基本特点、室内空间和室外体形,我也对此进行了总结以及归纳。 公共建筑的造型艺术的基本特点 公共建筑的造型艺术问题应遵循其普通的原则,即在满足人们物质要求的同时,也需满足人们的精神要求。它的特点可分为以下三点: 公共建筑由各种不同使用性质的空间和若干细部组成,这些客观存在的千差万别的因素,使得建筑形式美的多样性与变化性。 建筑语言只能通过一定的空间和体形、比例和尺度、色彩和质感等方面构成的艺术形象,表达某些抽象的内容。公共建筑和其它建筑一样都具有供人们使用的空间,因此建筑艺术是区别于其它艺术的。 公共建筑的造型艺术特点,还反映在空间与实体这对矛盾的关系上。 多样统一性的重要原则,是公共建筑造型艺术创作的重要依据。 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的普通法则,是公共建筑造型艺术创作的准绳。 正确对待传统与革新,在公共建筑造型艺术的创作中,力求不断创新。 二、室内空间环境艺术 1、空间形式与比例尺度的关系 空间形式与比例尺度的关系即为建筑空间的形状大小与比例和尺度之间相对关系的问题。它的处理手法有很多,以下列举几点: (1)规则的空间--严肃庄重气氛;不规则的空间--活泼、开敞、轻松的气氛。 (2)在处理空间比例时,应将采光的因素考虑进去,才能全面地解决空间的比例问题。(3)细部的处理对整体空间也有影响。 (4)在建筑构思中,运用视觉规律增强或减弱视觉艺术特性的效果,以取得某些预想的建筑空间环境的意境。 (5)技术进步对尺度也有很大影响。 2、空间的围透划分与序列导向 在公共建筑艺术造型的创作中,对于室内空间环境的构思,常运用围透划分与序列导向的处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体系,使整个建筑空间环境具有优美的整体感。 其常用的手法为,在结构体系允许的条件下,打开墙壁以沟通室内外空间的环境,变幻顶棚地面的起伏,以丰富空间的变化,以及选择轻盈通透的隔断,取得空间的渗透和流动。划分的方法则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空间组合中界面的围透,是空透还是封闭,应根据设计意图定。 室内空间环境的划分,应根据设计意图,采用如半隔断、空花墙、博古架、落地罩或家具组合等方法,以取得空间之间既分又合,隔而不死的效果。 建筑轴线的构图技法也对人流的导向起作用。 三、室外空间环境艺术 建筑外部体形的艺术形式,系一定思想内容的反映,而建筑形式又可反作用于内容。 1、公共建筑外部体形的艺术形式,离不开统一与变化的构图原则,即从变化中求统一,从统一中求变化,并使两者得到比较完美的结合,打到高度完整的境界。 (1)在建筑体形组合中,对比经常和其它的艺术处理手法综合运用,以取得相辅相成的效果。 在室外空间和体形的构图中,均衡与稳定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 感想以及图画 姓名:陈铠镇学号:2011311620059 指导教师:温庆武 2013/6/23

园林有感 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的特色之一。现代建筑理论已逐渐将园林这个字转为形容在有历史的建筑上,新式建筑多半会使用园林景观设计一词。]广义上,园林意指在人工建筑出来的环境中模拟自然景物,范围相当广,小至盆栽的植种,大至池水与假山的布景。中国园林的重点则在于造景的巧妙,如何模拟自然而不落痕迹;如何将有心安排的布局与艺术性的意境搭配一起;如何将理水方式、石、亭、盆栽、林、窗、门一一运用,并搭配季节变化和当地建材、民俗风情、和主人的个性特色等,都是相当重要的关键。 中国园林艺术集建筑、书画、雕刻、文学、园艺等艺术于一身,是中国美学的楷模,反映出中国人深邃的哲理思辨及对生活的追求。中国园林与西亚、欧洲园林并称为世界三大造园系统,其中属于皇家园林的承德避暑山庄和颐和园,以及属于私家园林的多个苏州古典园林,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可见其地位之重要。中国园林亦影响了其他建筑,建筑师会取用中国园林的元素,如月门等。 中国园林主要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此外,还有衙署园林、祠堂园林、书院园林、公共园林等

家具有感-明式家具 明式家具是指自明代中叶以来,利用紫檀木、酸枝木、杞梓木、花梨木、鸡翅木等进口木材制作的硬木家具。虽然明式硬木家具在全国很多地方都生产,但以为苏州中心的江南地区能工巧匠制作的家具最得大家认可。因此,人们公认苏式家具是明式家具的正宗,也称它为“苏州明式家具”,简称“苏式”。 中国家具发展从五代开始,经过两宋,包括辽金。到了明初,由于恢复经济的措施,使社会经济得以复苏,社会生产得到发展。手工业也比元代有了较大的进步,并产生了我国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和《园冶》、《髹漆录》、《鲁班经》等著作。 在经济繁荣、科技进步的兴盛国势之中,城市的园林和宅第建设,也逐渐兴旺。宫廷贵族、富商巨贾们的新府第,需要大量的家具以充其内。加之郑和七次下西洋,从盛产高级木材的南洋诸国运回了大量的花梨、紫檀等家具原料,从此南洋诸国和中国来往密切。明中期以后,花梨、紫檀等珍贵木材的进口,也是促进明代细木家具这个品种发展的一个条件]。在明代有一大批文化名人,热衷于家具工艺的研究和家具审美的探求。他们玩赏、收藏、著书和参与设计家具之风,蔚然兴起于文化圈内。这些文化名人的投入,无疑对于明代家具风格的成熟,起到一定作用。在明代的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除普遍的情况仍是漆木家具以外,社会上开始崇尚硬木家具。追寻古朴之风,遍及南北。

泰姬陵的建筑造型艺术分析

泰姬陵的建筑造型艺术分析 , 泰姬陵是莫卧尔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为其爱妻泰姬·玛哈尔修建的陵墓。它始建于1631年,每天动用2万名工匠,历时22年才完成。 陵墓的四周砌有长576米、宽293米的红砂石围墙,陵园占地17万平方米,其中间有一个十字形水池,中心为喷泉。从陵园大门到陵墓,有一条用红石铺成的直长甬道,甬道尽头就是全部用白大理石砌成的陵墓。 陵墓建筑在一座7米高、95米长的正方形大理石基座上,寝宫居中,四周各有一座40米高的圆塔。寝宫高74米,上部为一高耸的穹顶,下部为八角形陵壁。宫内墙上,珠宝镶成繁花佳卉,光彩照人。寝宫分五间宫室,中央宫室里置放着泰姬和沙贾的大理石石棺。陵墓的东西两侧屹立着两座形式相同的清真寺翼殿,用红砂石筑成。 泰姬陵建筑的艺术水平很高,集中了印度、中东及波斯的艺术特点。整座建筑体形雄浑高雅,轮廓简洁明丽。由于它坐落在具有一片常绿的树木和草坪的陵园内,在碧空和草坪之间,洁白光亮的陵墓更显得肃穆、端庄、典雅。纯白色的泰姬陵均壮丽无比,造型完美,加上陵前水池中的倒影,就像有两座泰姬陵互相辉映,难怪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建筑风格 泰姬陵的构思和布局充分体现了伊斯兰建筑艺术庄严肃穆、气势宏伟的特点,整个建筑富于哲理,是一个完美无缺的艺术珍品。所有游客都把印度人民的这一非凡杰作称为印度的奇珍。 这座伊斯兰风格的建筑外形端庄宏伟,无懈可击,寝宫门窗及围屏都用白色大理石镂雕成菱形带花边的小格,墙上用翡翠、水晶、玛瑙、红绿宝石镶嵌着色彩艳丽的藤蔓花朵。 工艺成就 泰姬·玛哈尔的工艺成就首先在于建筑群总体布局的完美。布局很单纯,陵墓是唯一的构图中心,它不象胡玛雍陵那样居于方形院落的中心,而是居于中轴线末端,在前面展开方形的草地,它的构图稳重而又舒展:台基宽阔,和主体约略成一个方锥形,但四座塔又使综轮廓空灵,它的比例和谐:主要部分之间有大体相近的几何关系,陵墓方形的主体和浑圆的穹顶在形体上对比很强,但它们却是统一的:它们都有一致的几何精确性,主体正面发券的轮廓同穹顶的相呼应,立面中央部分的宽度和穹顶的直径相当。同时,主体和穹顶之间的过渡联系很有匠心:主体抹角,向圆接近;在穹顶的四角布置了小穹顶,它们形成了方形的布局;小穹顶是圆的,而它们下面的亭子却是八角形的,同主体呼应。四个小穹顶同在穹顶在相似之外好包含着对比:一是体积和尺度的对比,反衬出大穹顶的宏伟;二是虚实的对比,反衬出大穹顶的庄重。细高的塔同陵墓本身形成最强的对比,它们把陵墓映照得分外端遍地开花宏大。同时,它们之间也是统一的:它们都有相同的穹顶,它们都是简练单纯的,包含着圆和直的形式因互;而且它们在构图上联系密切,一起被高高的台基稳稳托着,两座塔形成的矩形同陵墓主体正立面的矩形的比例是相似的,等等。除了对比着各部分有适当的联系、呼应、相似和彼此渗透之外,它们之间十分明确的主从关系保证了陵墓的统一完整的。

造型艺术

造型艺术 绘画和雕塑 绘画和雕塑都主要运用形、色、质以及点、线、面、体等造型手段构成一定的艺术形象。前者是在二维平面上表现,后者则在三维空间中塑造,造型性是它们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由于表现手段不同,绘画种类非常丰富,而写实与表现是两种最主要的方式。写实性绘画直接模仿自然和现实事物形象,多用逼真的手段达到特定的具象效果;表现性绘画侧重强调主观精神,多采取夸张、变形、象征、抽象等手法直接表达主体情感体验与审美需要,实现艺术形象的创造。例如,中国画的特色不仅在于其工具材料(毛笔、宣纸、墨色)有着很大的特殊性,更重要的,是它高度重视抒发主体的内在精神,强调“以形写神”、“神形兼备”,追求气韵、传神和意境,不是向着客观世界去研究形象的物质特性,而是为着心灵需要去触及绘画的形象性,含蓄、深沉地表现主体精神品质,由此形成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意蕴。 雕塑对于艺术形象的塑造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象征性。它以物质实体性的形体,在三维空间中塑造可视、可触及立体的艺术形象,其审美特性是在空间中获得的,与雕塑有关的周围环境也是雕塑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来讲,雕塑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表达:一是清晰地呈现,二是含蓄的暗示。例如,现代主义雕塑便往往通过抽象与暗示来获得新颖的艺术效果。 建筑 建筑是一种具有象征性的视觉艺术,它“一般只能用外在环境中的东西去暗示移植到它里面去的意义”,“创造出一种外在形状只能以象征方式去暗示意义的作品”。 建筑充分体现了功用和审美、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尽管各种建筑的形式、用途各不相同,但它们总体上都体现了古罗马建筑学家维特鲁威(Vitruvius)所强调的“实用、坚固、美观”的原则,总是力图展现各种基本自然力的形式、人类的精神与智慧。也就是说,建筑在具备实用功能(可以供人居住等)的同时,有其一定的审美功能特性。它通过形体结构、空间组合、装饰手法等,形成有节奏的抽象形式美来激发人在观照过程中的审美联想,从而造成种种特定的审美体验。如中国古代宫殿的方正严谨、中轴对称,使人感觉整齐肃穆;哥特式教堂一层高似一层的尖顶、昂然高耸的塔楼,则令人有向上飞腾之感。北京的天坛、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等等,都以风格特异的抽象造型,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启迪。随着当代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的日益提高,建筑与环境的和谐也越来越成为人类的迫切需求,蓝天、绿地、水面、林荫使人们对建筑的视觉审美扩展到了一个更大的范围。

园林建筑造型艺术

园林建筑造型艺术 1.意境 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历史溯源 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到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如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对随行的人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间想”,可以说已领略到园林意境了。 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所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 以后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意境创作的传统,力创新意,作出了很大贡献。 园林意境特征 园林是自然的一个空间境域,与文学、绘画有相异之处。园林意境寄情于自然物及其综合关系之中,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给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当客观的自然境域与人的主观情意相统一、相激发时,才产生园林意境。其特征可作如下阐明: 园林是一个真实的自然境域,其意境随着时间而演替变化。这种时序的变化,园林上称“季相”变化;朝暮的变化,称“时相”变化;阴晴风雨霜雪烟云的变化,称“气象”变化;有生命植物的变化,称“龄相”变化;还有物候变化等。这些都使产生意境的条件随之不断变化。 在意境的变化中,要以最佳状态而又有一定出现频率的情景为意境主题。最佳状态的出现是短暂的,但又是不朽的,即《园冶》中所谓“一鉴能为,千秋不朽”。如杭州的“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扬州的“四桥烟雨”等,只有在特定的季节、时间和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才是充分发挥其感染力的最佳状态。这些主题意境最佳状态的出现,从时间来说虽然短暂,但受到千秋赞赏。

从标志设计看传统造型面临的状态

ART&DESIGN 2005年陆月?总第 146期 037 内容摘要:从标志设计与传统造型已经形成的关系看,传统造型正面临着三种状态:一是被模仿,二是被借鉴,三是被超越。本文着重分析了传统造型目前主要面临的状态,即被借鉴状态的成因,并进一步说明对传统造型的超越应是更为理想的状态。关键词:标志设计 传统造型 模仿 借鉴超越从标志设计与传统造型已经形成的关系看,它所涉及到的传统造型是广泛的,有建筑、雕 刻、服装,也有书、画、印、工艺品等。可以说,这些传统造型艺术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当代的标志设计,这其中,尤以依托传统工艺品和日用品的装饰造型最为突出。中国的装饰造型不仅起源早,而且一直保 持着良性的发展状态,在其延伸的过程中虽有起伏变化,但从未间断过,并且还保持着稳定的气质。从新石器时代的人面鱼纹到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从春秋战国时代的梅花篆到汉代漆器上的龙凤图形,从唐代的宝相花图案,再到清代木版年画上的吉祥图形,可谓是脉络清晰而贯通。并且,各个时代的装饰造型虽面孔各异,但其格调却协调统一,即庄重之中有谦和,象征之中存内涵。这种格调的形成是随着历史的推移,通过其自身的沉淀和演进而逐渐形成的。从另一个层面上看,它也同时折射出中国特有的民族精神。 目前,资源丰厚的传统造型在标志设计的 领域里正面临着三种状态:一是被模仿,二是 被借鉴,三是被超越。而从标志的成品看,传 统造型所处的状态主要还是中间状态,即被借 鉴状态。本文认为,传统造型主要处于被借鉴 状态还不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理想的状态应该 是对传统造型的超越。我们知道,模仿是一种低级的行为,任何事物处于一种“仿”的状态都是没有前途的,标志设计对传统造型的直接模仿无疑也是低层次的。在标志设计的过程中,以当代人的心态去仿效传统造型,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原形态的一种损害,即便模仿得很逼真,得到的也只是一个无生命力的躯壳,最终所获取的也只能是民众的木然或冷眼。因为在民众的认识里,那不过是一个类似于剽窃的拙劣仿制品,其存在的意义最多是起着一个展示“传统艺术”的作用。从标志的成品看,完全处于这种状况下的作品毕竟还是少数,或者说几乎没有。但让人不敢相信的是一些家喻户晓、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标志成品,甚至是一些备受关注的标 志成品却有着这种状态的“嫌疑”,这不能不让 人感到遗憾。 而处于第二种状态,即标志设计对传统造 型的借鉴,应该说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状态。标 志设计对传统造型的借鉴,其明显的特征是与 传统造型拉开了一定的距离—把传统造型作 为一种文化符号,对其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过程中,不仅对传统造型进行展开和演变,而且还融入当代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征。重构的结果虽有一定的传统造型元素存在,但已不同于原形态。因为在重构的造型中已纳入和增生了新的成分,使之成为内涵更加深刻的新形象,即具有新概念、新功能和新审美价值的形象。这类标志成品目前在应用中占着主导地位。以我们所熟知的“申奥标志”就是对传统造型借鉴成功的范例。其形象以传统的吉祥造型“盘长”为基础构架,但可贵的是,设计师以当代意识和内容的需求对其进行了更加主观的处理。源于佛教“八吉祥”之一的“盘长”造型,在民间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相辅相成,心心相连,事事如意”之意,设计师保留了这个本意,但对其造型却做了出人意料的夸张:运用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断意连”的写意手段,使其“静”态之形变为动态之象,同时也表现出了“中国结”、“运动员”和“五角星”三种意蕴,其形象可以说是生动自然,寓意深刻。整个标志给民众的感受是亲切、流畅、强力,既洋溢着吉祥之气,又显示了运动意味,还可以说既有民族持点,又有当代特色。在对传统造型的借鉴方法上,“人民银行”的标志也常被推为优秀范例,设计师通过对三枚铲币造型的组构,使之巧成“人”字。“人”与“钱币”的有机联系,使“人民银行”之意必然显露无遗。以上两例的借鉴方式均可以看作是对传统造型的创造性借鉴,其结果显然要比那些纯粹拷贝、直接照搬传统造型的方式高出一筹。对传统造型类似借鉴的成功之例还有很多,有借鉴书法的,如食品类标志“喜之郎”;有借鉴古建筑的,如天坛祈年殿的顶部造型就被北京的多个活动性标志作为造型元素之一选用;还有借鉴绘画的,如“上海美术馆”标志等。在标志设计中,对传统造型的借鉴状态之所以普遍存在,且已形成主导地位,笔者以为主要有两个原因存在:一是利用现代方式对传统造型进行重新处理,既可以明显地体现出民族特色,又可以明晰地显露出当代标志的特征,从而避免了因直接模仿、抄袭传统造型而使标志缺乏 时代精神;二是运用借鉴手段去处理传统造型,不仅能使标志显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而且还不至于像探索性或纯抽象性标志那样令人 费解,这主要是因为,运用民众对传统造型“约定俗成”的理解基础,可以讲出很多好听的“故事”,使民众易于接受,符合当代多数民众的审美原则。的确,不同历史时期会产生不同的精神追求和不同的审美观念,就设计而言,民众的精神需要和审美趣味在一切时代都是无法抗拒的。基于上述原因,中国的传统造型主要处于被借鉴状态便成了一种自然之事。但比较之下,标志设计对传统造型的超越应该是更高层次的状态。在这个层次的标志设计中,没有对传统造型的借用,更没有对传统造型的“生吞活咽”,有的只是与传统造型保持“平衡”的、具有“并列”性的、能展现民族气质和时代风貌的、崭新的标志形象,这也是笔者所主张的状态。 任何时代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设计,我们之所以推崇超越传统造型的标志设计为高层次的设计,主要因为它是真正属于当代的设计。这种标志的设计总是致力于当代特征的营造,能体现出当代人的理想和当代社会的印迹,尤其是它所具有的原创性或探索性更凸显了其存在的价值。日本设计家福田繁雄曾在不同场合,包括在中国也说过,他的作品强调的是国际性,如果有太多的日本“传统”,就不容易在 国际上流通了。又说,他重视与众不同的自我创作,绝对不模仿别人,更不会去刻意借用日本的传统符号去设计,他生在日本,长在日本,只要他的作品是独创的,那就是属于日本的。可见,原创性和探索性对于设计来讲是何等的重要。同样,对传统造型的超越也是为了创造出更有主张性的标志。当然,鼓吹当代的标志设计超越传统造型,并非是主张做设计时与传统艺术断绝关系,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贯穿性的,经过几千年的磨练与延展,已经形成了强大的“磁场”和固有的“本性”。就其本性来说,它在已有的造型艺术中明显地体现出了厚重、 完整、均衡、和谐、礼让等富有共性的气质。在同样的文化背景下生存,经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代中国设计师的文化“本性”早已自然形成,并融入其内在的结构之中,其作品的外在形式也将永远与其内在的结构同形。 “中国

中国传统造型课程小结

中国传统造型课程小结在过去的两个星期里,我完成了中国传统造型的课程。这个课程中学习了书法与篆刻的有关知识,这对于我来说完完全全是一个新的邻域,但是对于这个新领域我有十分高的热情去学习。生为中国人对于书法与篆刻似乎有种天生的兴趣,不仅仅是我,感觉全班的同学都兴致颇高的投入于这门课程的学习之中。并且我们都收获了很多。 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求用笔的疾徐、顿挫、顺逆、刚柔、墨色的浓淡、干湿创造美的章法及结构形式,,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 通过书法篆刻艺术课程的学习,加深了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书法是我国富有弹性的独特书写工具毛笔写的方式方法,并依据我国汉字造型的特点,通过艺术构思,调动艺术手法而形成的。书法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如讲究执笔,运腕、用笔、使墨、结构、章法(分布)、气韵等等。其艺术形式往往是通过艺术来表达思想感情,理想,亦即可谓“笔情墨趣”。当然书法虽然含有抒写情怀的某些因素,但必须依托一定的对象——汉字。 刚开始学习的过程是要把基础打好。我从最基本的横竖撇捺折笔画开始学起,“逆锋起笔,回锋收笔”。最初,我从楷书开始练起,每节课都对着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神策军碑》临摹。临字帖时要勤于思考,精益求精。这种学习方法,也是提高书法水平最快的一种捷径。老师还根据授课内容,针对性地给我们看有关视频,巩固了我们对写字方法的认识。这样,我基本上掌握了楷书结构的分类、特点、书写要求和结字方式。 篆刻就是以篆书刻写的艺术.篆刻与书法关系十分密切,也是线条造型的艺术.所不同 的是,一种是用毛笔写出来, 篆刻是用铁笔;写书法用的是纸,而篆刻用的是印石。书法和篆刻虽然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两者都有章法,篆刻章法中的挪让、离合的艺术手法和书法又不一样。第二周,老师终于教授我们期待已久的篆刻。老师说,狭义的“篆刻”是以篆书作为基本字体、以刻刀和刻石作为基本工具进行印章雕刻创作的中国传统艺术。广义的“篆刻”,包括商周以来的所有的以篆书为基本字体进行印章雕刻的艺术形式。明清时期通过文人的提炼提升,最终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 篆刻是我国传统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和书法、绘画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印章的面积虽然很小,但要刻好它却并不容易。首先,印章里所刻的大都是篆字,这就需要我们能识得篆书,并要懂得一点文字学知识;其次,所刻的这几个篆书,应该有或豪放、或飘逸的篆书书法笔势(像“切刀”“冲刀”等)和以刀刻石的刀味;第三,字与字之间的安排,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还要求有疏密适度、优美悦目的章法或揭图,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方较好的印章。正所谓“金石藏日月,方寸纳乾坤”。老师还给我们看了一些优秀的篆刻,使我提高了对篆刻的欣赏,也增加了篆刻兴趣。 教学课程虽然结束了,但的学习并没有结束,以后我会每天抽出一点时间练习书法,积极参加学校书法比赛及讲座,提高书法水平。 雕塑系 H1320 汪卿

建筑空间造型与结构形式的关系

建筑空间造型与结构形式的关系 摘要:在现代结构技术的条件下,建筑物的空间造型艺术也是不断推陈出新的,其总的趋向和原则仍是要同现代结构技术的演进与发展相适应。因此,充分利用结构形式中有建筑审美的有利方面,着眼与空间造型的整体感和逻辑性,屏弃烦琐的雕琢与堆砌,以简求繁,立新于创,这乃是空间造型与结构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建筑艺术表现技巧的基本特点之一。 关键词:建筑;空间;结构 建筑空间造型与结构的形式美 在现代建筑的空间造型中,可以充分利用结构中符合力学规律和原理的形式美的因素,来增强建筑艺术的表现力。大体上,结构所具有的形式美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结构的均衡与稳定 对称或不对称的结构形式都必须保持均衡与稳定,这同建筑构图中的形式美的规律是一致的。现代建筑中的许多构筑物,如桥梁、大坝、电视塔等,虽然形体简单,也没有过多的装饰,但在均衡、稳定的基础还是哪个,仅仅对其形体轮廓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便给人以美感。 耐尔维说,稳定是最带技术性的、最基本的结构性质,“通过应用各种建筑方法得以保障的稳定性,也是大大有助于取得确定的、理想的建筑艺术效果的。” 结构的稳定性是建立在静力平衡的基础上的。对称是平衡中的一种比较简单的形式,而非对称的平衡相比要复杂的多。随着高强材料的出现,带有索的各种结构系统,如悬索结构、帐篷结构等,不仅使建筑会变得轻巧,甚至给人以飘然失重的感觉,甚至还会产生奇妙、惊险之类的戏剧性效果,在某种情况下,表面的不稳定性又可能创造出一种美感。 结构的韵律与节奏 结构部件的排列组合都以一定的规律进行,这样不仅结构简化、受力合理,有利于快速施工,而且还可以使空间造型获得极富变化的韵律感与节奏感。 贝聿名设计的华盛顿国家艺术陈列馆东馆,把三角行大厅顶部的采光天棚设计与结构形式结合起来,使三角锥结构单元组合不仅具有图案趣味,而且还为优美的厅内空间增添了瞬息多变的光影效果。这里被益为第三种建筑材料的阳光倾泻而下,似乎把图案般的天棚结构化成了动人的音符,显映在三角形大厅的墙壁、栏杆和地面上,使人身临其境感到兴奋和欢快。应当说,贝聿名的这种洗练艺术表现手法,正是巧妙地再现了结构的韵律的魅力所在。又如丹下建三设计的东京因缘文化幼儿园,该建筑物因其屋盖结构所造成的轮廓线和韵律感而出类拔萃。

西方造型艺术发展简史

中央民族大学 研究生学期论文 论文题目:西方造型艺术发展简史 学期: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 学生姓名:张达 年级:2008级 院系单位: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指导老师:张亚莎 课程名称:西方美术史 任课教师:龚田夫 完成时间: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期论文评阅表

西方造型艺术发展简史 艺术是人类独有的创造,据现有的考古证明,人类活动痕迹最早出现在250万年前左右,而人类所创造的最早的原始艺术则出现在约3.5万年前。这也就是说,艺术的历史只占人的历史1.5%左右的时间。尽管艺术的历史和人的历史相比是很短暂的,但是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却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下面笔者将按产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来概括介绍下西方造型艺术的发展史。 一、原始艺术 (一)洞窟艺术 欧洲的洞窟壁画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留下的艺术珍品,多集中在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一少部分邻近意大利,所画的主题多以动物为主,线条简洁有力、姿态生动,色彩多以黑褐色,外加简单的明暗描绘,表现出自然而粗拙的风格。 目前已经发现的最早的史前壁画可以追溯到距今3.1万年前,它是几个探险者1994年12月在法国阿尔代什地区发现的,被命名为“萧维洞窟壁画”。迄今为止在发现的欧洲众多洞窟壁画中,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和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是最著名的两处。 (二)原始雕刻 欧洲目前发现的原始雕刻大多为小型动物雕刻,但是也出土了一大批圆雕和浮雕女裸体雕像。这些女性雕像的共同特征是夸张的女性生理特点,突出表现女性的乳房、腹部、大腿等部位,体现出原始时期人们对于母性生殖的崇拜,被人们称之为“原始的维纳斯”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 至于非洲的原始木雕像,则与欧洲原始雕像有很大的不同。在非洲原始部族中,人们认为死亡不是生存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另一种转移,死者会永远存在于活人中间,于是他们创造了雕像来给幽灵制造一个栖身之处。因此它们没有正常的人体形态,没有复杂的动作,也没有多人物的构图,而是通过非常夸张变形的手法来表现人们的纯朴、稚拙和粗犷,这种怪诞的雕像造型是非洲原始部落对客观世界的心理反映。 二、西亚北非古文明 (一)苏美尔-阿卡德艺术 在苏美尔-阿卡德时期,宗教在社会生活中起主要作用,同时也对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建筑方面,苏美尔人用粘土制成的砖坯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同时为了使建筑具有防水性能,他们在墙面镶嵌陶片装饰,这种装饰有点类似现在的“马赛克”。苏美尔人最重要的建筑为塔庙,建于公元前21世纪的乌鲁克神庙就是塔庙的最典型的代表,它被建在由土垒起来的大台基上,有些类似于梯形金字塔。 雕刻方面,苏美尔人的雕刻注重表现内在精神,在特勒阿斯布尔的阿布神庙的地窟里发现的13座苏美尔人雕像是其代表作。与此不同的是阿卡德人的雕刻具有更强的写实性,在尼尼微出土的萨尔贡王青铜头像是两河地区第一次发现的真正的帝王肖像,雕像刻画写实,神情庄重威严,个性

中国传统美学对现代设计美学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对现代设计美学的影响 一、引言 美是什么?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构一个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的美。在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下,现代的设计美学也要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使我们目不暇接,随之而来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及国外的各种艺术思潮的涌人也对现代设计美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局面下,我们面对着一个如何认识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美学关系的问题,也就是在我们的现代设计美学中对传统造型艺术何去何从的问题。完全背离传统显然是不可取的,对西方现代艺术纯粹的模仿、简单的搬用将使我们的艺术丧失民族个性;而对传统继承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的。 二、现代设计美学的第一要义就是新 这个新有着不同的层次,它可以是改良性的,也可以是创造性的。但无论如何,只有新颖的设计才会迈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设计美学的第二要义是合理。设计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市场而存在,符合价值规律是没计存在的直接原因。如果设计师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相信世界上便不会有设计这个行业了。 三、传统美学观对现代设计美学的影响 (一)传统美学对广告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设计美学,而现代设计美学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这些可以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广告设计中体现得越来越成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概括: 1、一目了然,简洁明确。广告设计不同于架上油画或版画,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所要宣传的事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广告设计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越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的美学观,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营养。例如,构思上的一以当十、以少用多的精炼,构图上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简洁,疏可走马,密切不透风的对比关系,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夸张,都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已经在我国广告艺术的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在其招贴设计《自在》系列中,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技法,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机理效果,现代又不失传统。 2、概括与变形。中国传统美学讲究形神兼备,讲究概括与变形,齐白石画虾几十年才得其神,就有一个不断概括、不断深入的过程,最终敢于舍弃虾的次要部分而突出主要特征,使母虾的形象更为完美、更为生动。 3、装饰与色彩。传统美术的色彩处理,主要是装饰色彩。由于招贴艺术的特征,决定了装饰色彩在画画上所起的作用。装饰色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正是广告画面所刻意追求的。在招贴画上,常常有这样的例证,一张蓝色的画面,上角画几束灿烂的焰火,这块蓝色自然会被人接受为深邃的蓝天。同样是蓝色的底色,画上几块白色的三角帆影,这块蓝色又会被人们视为无边的海洋。一张绿色的画纸上画一对嬉戏的小羊,这绿色就成了如茵的草坪。正因为只是单纯的底色,空间更大了,给人的联想更多了。

书法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

书法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指用圆锥形毛笔书写汉字(篆、隶,正、行、草)的法则。 【技法讲究】 执笔、用笔、用墨、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风格等。一般要求: 执笔要→指实掌虚,五指齐力 用笔要→中锋铺毫 点画要→圆满周到 结构要→横直相安,意思呼应 分布要→错综变化,疏密得宜,通篇贯气并崇尚个性、风貌和意趣。【著名书法家】 东晋王羲之创妍美流便新体,又备精诸体,为历代书学者所崇尚。唐代有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四大家,而怀素、张旭之狂草亦别具艺术魅力。宋代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说蔡京)四大家。清代分为碑派(崇尚碑刻)与帖派(崇尚字帖)。“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融合真、草、隶、篆,创有“板桥体”。现代有于右任、沈尹默等。 【翰墨】义同”笔墨”,原指文辞。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后世亦泛指书法和中国画。

【金石】古铜器、石刻的总称。金,指鐘鼎铜器之类;石,指碑碣石刻之类。是撰文于金石上,记创造,勒箴铭,颂扬功德等而产生的一种鐫刻品。 【真迹】真实可靠的手迹而不是出于他人的假托和伪造。 【墨迹】用墨书写的手迹。 【拓本】从碑刻、铜器上墨拓下来的书迹或图像,实物最早见于唐代。方法,用宣纸受湿蒙于器物碑刻上,椎之,使宜纸呈凹凸,蘸墨拓成。古时用竖纹纸,油烟墨,拓后砑光,墨色乌黑有浮光的,称“乌金拓”;用横纹纸,松烟墨,色青而浅,不和油腊的,称“蝉翼拓”。又以朱红色拓出的称“朱拓”;碑石初成,或刚出土时所拓的称“初拓”。【刻石】专指镌刻于碑石和摩崖上的字画。如秦代《会稽刻石》,东汉《石门颂》摩崖刻石。桓谭《新论》:“泰山之上,有刻石,凡八百余处,而可识者七十二。” 【碑】刻石中的一类形制。历来晋碑难得。 【碣】刻石中的一类形制。如今存之石鼓文,镌刻于鼓形圆石上,内容为歌咏秦国君主游猎之事,故也称“猎碣”。 【碑额】碑刻术语,碑头的通称。《碑版广例》“碑首或刻螭、虎、龙、鹤以为饰,就刳其中为圭首,或无它饰,直为圭首,方锐圆椭,不一其制。圭首有字称为额,额书篆字称为篆额,书隶字称为题额。”【篆额】碑刻术语。汉代以后的各种碑刻之上端,称碑头或碑额,因碑额上所题字多用篆书遂称“篆额”。

斗拱艺术

斗拱艺术 陈莉霞-08级机电二班-2802220581 摘要:斗拱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一般总是出现在较大型建筑物上,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后来逐渐成为等级、身份的一种建筑文化符号,表现了我国建筑民族风格。斗拱的造型体现了建筑受力构件与造型艺术的有机结合,它与屋顶独特的连接方法使其成为世界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对我国现代民族化建筑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斗拱;古建筑;文化符号;建筑语言 一、何谓“斗拱” 1·“斗” 斗和升本来原本是古代计算粮食的量具,十升为一斗。建筑斗拱的定制三升为一斗,斗拱升高一层,拱的长度就增大一倍。所谓斗,即其上凿有槽口的方木垫块,位于一组斗拱下方的称作斗,也称大斗。坐斗上承受昂翘的开口称为斗口,作为度量单位的“斗口”是指斗口的宽度。[1]由于斗所在位置不同,所以有多种名称。如“十八斗”、“交互斗”、“三方斗”、“齐心斗”,斗拱置于坐斗口内或跳头上的短横木。 2·“拱” 在柱子与梁枋之间因为要挑出屋顶伸出的屋檐,需要有一种构件支托住屋檐下的枋和椽子,古代工匠用短木从柱子和梁上伸出,一层不够再加一层,弓木层层挑出使屋檐得以伸出屋身之外,这种方形木称为“拱”。拱的基本形态是矩形,也有表现为曲线、折线或曲折线混合形的。拱依所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宋代称“华拱”,清代称“翘”。又有瓜拱、万拱、厢拱等区别。 3·昂 “昂”是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室外为下昂,上昂仅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4·斗拱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斜的昂组成,用多层拱与斗结合成的构件称为“斗拱”。斗拱在《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后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 斗拱的种类很多,形制复杂。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身科斗拱。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斗拱。在外檐平房上的有的称为品字科斗拱,与内外檐构架相关联的为溜金斗拱。内檐斗拱除溜金花台科之外,还有位于梁架之间的隔架科斗拱与品字科斗拱。 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特有的支撑构件,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中,称为大式建筑,在现有的一些大型而重要的古代建筑遗址中几乎到处可见。 二、斗拱的功能 1·承上启下,传递荷载 斗拱一方面对屋的承载有一定的承托作用;另一方面加强了柱子与梁、枋、椽的有机结合。斗拱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是屋顶和 最全最热最专业的文档类资源,文库一网打尽 2

造型艺术与使用艺术

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 ( 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 ,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它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 造型艺术与实用艺术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它们都属于空间艺术,并且都是以平面或立体的方式,用物质材料创造出静态的艺术形象,使人们凭借视觉感就可以直接感受到。由于二者的联系如此紧密,有时人们又常把它们归为一类,干脆将它们统统称之为美术,或者称之为视觉艺术。 区别:造型艺术 ( 绘画、雕塑、摄影、书法) 的基本特征是造型性,通过再现和塑造外部形象来体现内在的精神世界,它的表现性潜藏于再现性之中,因而,这类艺术属于再现性空间艺术。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基本特征却是表现性,通过美的形式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并不直接模拟或再现客观对象,因而,这类艺术属于表现性空间艺术。除此之外,二者之间还有一个重要区别,即造型艺术主要具有审美功能,满足观赏者的精神需要;实用艺术兼有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同时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 一、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 1.真善美的审美特性 “民间美术通常把现实生活中的生活需求和生命需要作为自己的审美理想,以自身的功利意愿和要求作为审美判断和审美选择的标准,将征服客观世界、改造世界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理想诉诸审美形式.”民间美术中的许多艺术形象和形式正是现代艺术家梦寐以求的目标.更为重要的是民间美术包含着精英艺术家创立的评判艺术标准的真、善、美,且达到至高无上的统一.“最原始的往往是最现代的,最幼稚的往往也是最成熟的.”《国语·楚语》中石:“大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可知美即是无害,这不仅体现劳动人民美好的心愿,也是民间美术的“美”的另一种含义.民间创作的尽美意识是非常鲜明强烈的.对于…美?的深层内涵,创作者自身不一定有思维的自觉,因为它是天然自在,不容反省的,这就是美与善在本体意识中未经分裂的原始统一.通过长久的文化积淀和民族审美心理调试,真善美自然而然地统一在民间美术之中.民间美术对于至善的追求诞生于人们对生命生存的渴求与对祥和世界的殷切向往之中.这是其力量的源泉.以人为本,以善为价位取向,决定了它不是对客观世界牵强附会的描述,没有自以为是的说教,没有无比晦涩的观念.民间社会所有的祝愿,所有的期盼,所有的幸福都寄托在其中.“真”与“善”为民间美术的“美”提供了保证.民间艺人与民间社会“对美的要求并非是刻意的,对于…美?的深层内涵,创作者自身不一定有思维的自觉,因为它是天然自在,不容反省的,这就是…美?与…善,在本体意识中未经分裂的原始统一.”他们通过直觉把握了美的意味.在求善中抵达了真,真与善的统一中浮现了美,而美又启示真,存储了善,真与善统一在富有情味和憧憬的和谐心境之中. 2.清新、质朴的原发性 从民间美术的存在形态来看,具有与现实生活重合的性质,张道一称其为“原发性”.民间美术的创作者大多是处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他们的生活实践和对生活的感受,决定了民间美术一直保持着中华民族原始艺术的基本品质.稚拙、自然质朴是民间美术的一般特征,带有较强的原发性.民间美术的原发性不仅在于民间美术的生产是自发的,更重要的是它显示了广大民众对生活的直接需要,而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审美创造活动.民间艺人在创作民间美术时,既不炫耀技巧,也不矫揉造作,凭着自己的智慧和生产技能进行创作,带有很大成分的生活原型特点,它远比其它艺术更贴近现实生活.在内容上,它往往贴近于生产和日常生活情景;在形式上,一般不做过多的雕琢、修饰,保持着清新、质朴的原发性.在现代社会,虽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社会工业化生产的进程,使得不少民间美术被人为淘汰,然而民间美术的原发性特点仍然存在.因此,愈是具有广泛群体性的民间美术门类,就愈能反映中国本

分析建筑造型艺术在标志设计图形中的运用及影响

分析建筑造型艺术在标志设计图形中的运用及影响 建筑物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一个地方的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建筑物更是一个城市整体面貌和实力的重要体现。人们在追求建筑物的实用性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对建筑物的美观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简述建筑造型艺术以及标志设计图形,分析了建筑造型艺术在标志设计图形中的运用及影响。 一、建筑造型艺术 (一)建筑造型 建筑造型是指构成建筑物三维空间的物质实体,其目的是为了让建筑物拥有完整性和整体性。建筑造型通过点线面的不同结合,而构成形态各不相同的空间,从中体现出美观,凸显出不同的建筑设计理念。常见的建筑造型包括圆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以及长方形,这些造型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而存在,构成形式多样的建筑造型。同时,建筑造型又可以分为平面和立体造型,平面造型是二维图形,建筑物中的平面性可以给人一种亲切、朴素感;而立体造型是一种三维图形,更加强调空间感、立体感,立体造型在建筑物中的应用可以给人一种现代感、动感,与平面造型相比它更具有生动性和活泼性。 (二)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则是指建筑师们遵循美学规律,运用不同的建造手法,来为建筑物赋予象征性、民族性以及现代感。它是人们对建筑物审美价值方面的追求。如北京的天安门,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广东的“小蛮腰”等。 二、标志设计图形 标志设计是指将某一具体实物或者是一种精神理念等通过对其赋予意义,以固定的图形将其表现出来,从而让人们在看到这一图形标志时就可以自然而然的联想到相对应的事物。标志图形设计可以分为具象图形和抽象图形这两种。具象图形可以用人、动物、植物等形象来进行设计,比如比利时的撒尿小孩、甘肃武威的马踏飞燕等。抽象图像则形式更为多样,可主要依据设计者的主观意愿来进行设计。 三、建筑造型艺术在标志设计图形中的具体运用及其影响 (一)运用 标志设计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设计师可以充分的运用建筑造型艺术中的光影原理、线面交错等手段来使平面图形产生出立体感。通过建筑造型艺术在标志设计图形中的具体运用,可以让标志设计图形颇具趣味性、新鲜性和艺术性,让观看者在立体与平面的相互交错中感受标志图形带给他们的美学盛宴。

试述造型艺术的主要种类及审美特征。

试述造型艺术的主要种类及审美特征 以一定物质材料和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的艺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设计、书法、篆刻等种类。它通称美术,是对美术在物质材料和手段上的把握。 造型即创造形体,是美术的主要特征。造型艺术一词源于德语,德国文艺理论家G.E.莱辛最早使用这一概念。中国20世纪以后才广泛使用它并将书法、篆刻纳入其外延。 造型艺术的特征是与其相对的概念——音响艺术相比较而言。区别在于前者以可视的物质材料表现形象;后者以语音和乐音表现形象或情感。另外前者总存在于一定空间中,以静止的形式表现动态过程,依赖视觉感受,又被称为空间艺术、静态艺术、视觉艺术。与之相对的音响艺术称时间艺术、动态艺术、听觉艺术。造型艺术的上述特征都是由其使用的材料和表现手段决定的,造型艺术的概念将其通通包容在内,故而被认为最适当的名称。至于造型艺术的分类,T.利普斯将其分为形象艺术、抽象的空间艺术。后者也常简称空间艺术,但比普通意义的空间艺术狭窄。形象艺术指再现自然或社会的具体形象和观念形象化的绘画、雕塑,抽象的空间艺术指以抽象的空间和体积构成的工艺美术和各种设计等。造型艺术的特点为再现,M.弗尔沃林将其又区分为再现自然和再现观念的两种,分别称物体造型和观念造型。并认为,旧石器时代的造型艺术是物体造型;新石器时代以后,随着抽象思维的发展,才形成观念造型。之后,在造型艺术发展史上这两种类型并存,各自发展又相互融合。 归纳起来,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点: 1.造型性:空间物质形式作为一种空间艺术形式,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首先是它的造型性。造型性是造型艺术最为基本的特征。它是指艺术家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在一定的空间中塑造出艺术形象。由于这种艺术形象是直接的空间存在形式,因此人们的视觉可以毫无障碍地感受到它们的存在,从而引发审美感觉。在绘画和摄影艺术中,艺术家用线条、色彩、色调和拘留在平面空间中创造着或平面感或立体感的二度形象;在雕塑、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中,艺术家们则用泥土、木石、金属为材料,在立体的空间中创造出具有实在物质性的三度形象。造型艺术的物质媒介决定了其作品的静态的永久性,它总是以静示动,寓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