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调研报告

“一村一品”调研报告
“一村一品”调研报告

发展“一村一品”增加农民收入——龙门镇观山村发

展茭白产业的调研报告

2012年5月12日为了更好的了解一村一品发展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切实关注感受一村一品给家乡带来的变化,并进一步提高自身社会实践能力,特此利用假期时间,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通过走访部分农户,对本人所在的龙门镇观山村一村一品发展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现将汇报如下:

一、一村一品的定义及发展背景

所谓的一村一品就是结合本地区的资源和优势,集中力量以市场为导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品牌优势,是发展区域经济的手段。上世纪70年代,日本大分县率先推行一村一品运动,振兴了农村经济,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成功典范。陕西是全国一村一品发展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国做得最好的省份之一。2007年省政府更是提出了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即在陕西省选择1000个村进行示范,辐射带动10000个村的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二、基本情况与产业现状

1、地理位置:在镇政府驻地西南1.7公里处,海拔115米。古称下园和观兰山。村委会设在观山,辖5个自然村:观兰山、溪州尾、后井、土楼角、福地厝。观山村东至龙门,西至湖山,南至翠坑,北到金狮。

2、人口与土地面积:观山村共分11个小组,共有人口3165人,面积5平方公里,农田760亩,森林1640亩。

3、近年情况:近年来,村两委带领全村人民与时俱进,争先发展,乡村村组水泥路全部铺通,田间道路宽广畅通,降低了村民劳动强度,提高了村民劳动效率。人畜饮水基本解决,电话、电器基本普及,医疗卫生设施齐备,医保、农保平均达到90%以上,村委办工条件趋于现代化,村民收入逐年提高。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村种植也主要以水稻为主,种植面积约为700亩,亩产750斤左右。多年以来村农民人均收入一直徘徊在2000元左右。从2005年开始全村采用"统一规划、分户种殖"的模式,大力发展茭白种植产业,截止2011年,现有120户500余人从事茭白种植,村农民人均收入也达到了3500元左右。

三、主要经验

1、必须选准一个切合实际的产业。观山村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间,实现农民人均收入从2000元增长到3500元,关键在于寻找到了一个能快速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茭白种殖产业。

2、必须有一个团结战斗的班子。该村"两委"班子团结有力,在茭白产业的发展上十年如一日,一张蓝图绘到底,把茭白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总抓手。

3、互帮互助,良性发展。俗话说,同行使对手。然而观山村的广大农户亲如一家,自发成立“茭白种植协会”共同交流切磋,氛围融洽,相互帮扶,增进了感情。大家抱成一团,资源共

享,共同致富。全村茭白种植走上了良性的发展道路。

三、一村一品发展存在问题

1、是市场信息不灵,盲目生产多,产业效率低而不稳。

2、是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投入资金严重不足。虽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与产业发展的需求相比投入很少,只能用作工作奖励,不能保障产业发展。

3、是农业技术服务跟不上,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从目前的一村一品项目上看,无论是主导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还是农产品“三品”质量认证水平,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

4、是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落后。资金上的短缺严重制约一村一品发展,信用贷款难度大,对一些很好的项目心有余而力不足。

5、合作组织未发挥作用。限于政策、人才、组织化等方面的原因,该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产业化组织在产销连接、信息服务、利益协调中的主体作用还不明显。

四、一村一品发展建议

1、积极加强调控。由于农产品流通环节多,利益中间流失大,生产者得到的收益,而依靠市场自发调节的能力有限,必须加强政府的调控,依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不断健全市场体系。

2、深化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要继续把发展茭白产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进一步深化认识,完

善决策和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将茭白产业持之以恒的抓下去。

3、打造强势品牌,提升竞争能力。要立足资源优势,开展品牌创建,尽快注册自已的品牌,努力打造名优产品。同时,要向农民宣传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等标准化技术规程,提升产品质量和水平。

4、健全服务机制,拓展发展空间。一要强化科技支撑。整合现有的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加大科技推广培训力度,满足农民群众发展茭白产业的技术服务需求。二要加强村组干部和农民培训,提高发展茭白产业的能力和水平。三要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依托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发展。

关于发展一村一品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一村一品的调研报告 一、XX县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 XX县是江西省会——XX市的西北大门,是XX市市民农副产品供应的重要产地。发展蔬菜生产,供应市、县城镇居民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多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XX县的蔬产业蓬勃发展,规模化、现代化、绿色环保化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新一轮“菜蓝子”工程项目的进一步实施,20XX年起,先后有11家蔬菜生产企业落户新建投资蔬产业,为我县蔬菜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XX年末,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3.5万亩(含藠头),播种面积18.9万亩,总产量32.4万吨,产值超7亿元,大棚等设施蔬菜栽培面积达6900余亩。为保障市场供应,丰富市民“菜蓝子”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XX县发展蔬菜产业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 (一)、有利条件: 1、区位优势明显。我县地处省会——XX市近郊,是XX市的西北大门,交通便捷、信息灵通、市场发达。 2、具备良好的生产要素。 ①、土地资源丰富,全县耕地面积85万亩; ②、光、热、水、气资源能适应大部分蔬菜品种的生产种植; ③、劳力资充足,全县农业人口58万,农村劳力36余万; 3、经济效益良好。蔬菜种植在种植行业有比较高的经济效益,一般是水稻种植的5-10倍收益。 (二)、制约因素: 1、土地流转困难。发展规模种植土地流转困难,很多有识之士欲投资蔬菜产业,土地流转难以一时实现。 2、市场风险高。 ①、蔬菜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活鲜农产品,对采摘、上市、保鲜期限都具有较严格的要求; ②、受气候条件限制,上市期有明显的“旺”、“淡”季节,供

过于求时“烂菜、烂价”时有发生; ③、菜农市场信息不畅,供需矛盾突出; 3、劳力因素:蔬菜种植是一项劳动力密集型农业生产项目,用工量大,时效性强,且机械化程度不高,也不便机械操作。尽管县域劳力资源充足,但随着农民工进城、劳动力价格上涨,对规模蔬菜生产用工冲击很大。 4、种植技术:蔬菜种植种类、品种繁多,不同的种类、品种的蔬菜种植技术差异性较大,农户种植技术不易掌握。 5、气候条件因素:尽管我县气候条件能满足大部分蔬菜品种的生产种植,但不利蔬菜(或部分品种)生产的气候条件时有发生。较为常见的是春季持续低温、阴雨、光照不足;夏季高温、干旱,病虫频发;冬季严寒及冰冻雪灾等不利气候因素。 三、对XX县蔬菜产业发展的建议 1、加强领导,从领导制度上保障蔬菜生产稳步健康快速发展。严格实行“菜蓝子”首长负责制,统筹协调解决蔬菜生产发展中的有关问题; 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蔬菜生产扶持政策; 3、构建完善的蔬菜科技服务体系; 4、各级政府和农技部门应建立蔬菜生产示范点,以点带面,从而实现蔬菜生产面积不断扩大,种植效益不断提高的目的。

农村“空心化”问题治理调研报告

文档可编辑可打印,也可以直接使用,欢迎您的下载 农村“空心化”问题治理调研报告 农村空心村的存在,浪费了国家有限的土地资源,恶化 了农民的生活环境,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等,为此,特以近年 来建设的新村聚居点空心化问题为例进行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县农村空心化现状及原因分析近年来,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总体部署,大力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并取得明显成效。 目前,全县共建成农民新村聚居点30个,涉及农户1328户,其中新建点16个714户,改建点14个614户。 正在建设有的23个1227户,其中新建点16个974户,改建 点7个253户。 建成镇吊脚楼村、镇立山村新村综合体2个123户。 据调查,建成的新村聚居点中住房空置率在50以上的聚居点 3个,占10;空置率在30—50的聚居点2个,占66;空置率在10—30的聚居点2个,占66;没有空置住房的聚居点23个,占768。 造成其空心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举家外出户增多。

当前,农民主要靠外出务工获得收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民进城打工、经商或 谋生的人数不断攀升,导致农村人口密度逐年递减,直接导致了 人去房空现象的出现。 全县大多数村外出务工人员人数高达80以上,其中举家外出户达30以上。 县2011年建成的镇村聚居点共25户85人,其中村10户38人,吊脚楼村15户47人。 该聚居点外出人口66人,其中季节性外出27人,占总人口 的318,常年外出39人,占总人口的459,该聚居点新建农房常年无人居住9户,占总户数的346,季节性无人居住10户,占总户 数的40。 二是城市化进程加快。 部分外出务工经商先富起来的村民为改善居住条件,在城市 站稳脚跟后,举家迁往城镇生活。 国家大力推进一主三化发展,城镇吸引力增加,各项就业、 就医、就学、文化等环境条件良好,加之中心集镇建设步伐加快,大量村民纷纷迁到村外生活,空心村现象日趋加重。 目前,县镇、镇、镇、镇、镇、乡等6个乡镇都在进行场镇 开发,邻近场镇或有能力的农户都在集镇购房。

传统村落调研报告

传统村落的定义: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 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 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2012年12月1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发通知公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传统村落入选该名单,其中贵州省最多,有90个,云南省和陕西省分别为62个、49个,分列2、3位。 截止到2014年年底,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已达到2555个(2012年第一批共计646个,2013年第二批共计915个,2014年第三批共计994个)。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中国广袤的国土上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传统村落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价值。 国家统计局: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4.77% 传统村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传统村落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可以说,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比如,有的村落坐落在山环水抱、茂林修竹之中,与周边的自然要素巧妙融合,形成了人类理想的聚居地。这些村落在空间布局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相处上往往构思巧妙,经历很长时期的传承,包含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智慧。例如,浙江省永嘉县的苍坡村,借自然山水融中国文房四宝于一体,既有利于农业生产生活,又寄托着先人天人合一、耕读传家等美好愿望。这些传统村落,无疑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 传统村落是维持传统农业循环经济特征的关键。中国是世界上农耕文明传承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传统农业一切来自土地,又全部回到土地之中,对大自然干扰是最小的。当前,

驻村第一书记调研报告

驻村第一书记调研报告 驻村第一书记调研报告是XX为大家精心编辑的,欢迎阅读借鉴。更多内容尽在。 中央确定20**年为基层组织建设年,旨在把创先争优活动和基层组织建设年融为一体,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抓手深化创先争优,以创先争优、加强组织的新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山东省选派“第一书记”正是以此为契机提出的。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现状近几年来,东营市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都有了明显的改进和加强,战斗力、凝聚力进一步提高。但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了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仍存有一些薄弱环节,思想观念陈旧、满足现状,破壳经济难以实现、环保意识不强导致污染十分严重等一系列问题都亟待解决。 因为山东省东营市率先从县直属部门单位和乡镇(街道)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到农村、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担任县镇下属的村或社区的“第一书记”,属于全国首创,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成就,能为调研提供充足的素材和社会基础。因此选择其中发展较好的东营区、广饶县和利津县作为调研的典型。

以广饶县为例。20**年5月广饶县率先提出了一百位“第一书记”下乡的政策,以推动地方农村建设的发展。这些干部分别担任广饶下属一百个村的“第一书记”。广饶县规定,“第一书记”按照摸实情、定规划、理路子、强班子、办实事、建制度的思路开展工作,全程参与村、社区和“两新”组织党组织各项工作,以培育“五好”为着力点,打造先进典型村;保障“五有”为着力点,提升相对薄弱村;以突破“四难”为着力点,整顿转化后进村;以破解“三少”为着力点,提升“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水平;以建设“四型”社区为着力点,打造社区党建品牌,做好帮弱促强和培育典型工作任务的落实。广饶县这种创造性的举措,一方面可以加快建设广饶的新农村,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完善广饶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广饶农村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广饶提出的新思路,将为中国新农村注入新的活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广饶县目前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推广。但同时还有一些问题尚未解决,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此次调研成果将有助于将东营区、广饶县、利津县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其他地区,对建立长期有效的体制和机制,把此项工作推向深入有着重要意义。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当前农村

农村村情调研报告

农村村情调研报告 篇一:村情调研报告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对**乡**村农村环境卫生打整治情况的 调研报告 为了广泛、深入、扎实、有效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其中开展好县委提出的“八个专项行动”,来进一步摸清我县实情,理清发展思路,明确主攻方向,完善发展措施,切实研究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加快清水经济社会转型跨越科学步伐,我部门领导班子通过组织干部职工按照县委安排深入到**乡**村对该村的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乡中心部位,属乡政府驻地,辖上王、下王、东坡、西坡4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372户1802人,全村有劳动力资源268人,2013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4136元。有耕地面积5999亩,其中有撂荒地451亩,历年建核桃1401亩,2014年新建核桃3120亩,全村有砖木结构房屋农户257户,土木结构房屋农户143户。该村共有新农村点3处,共43户,占全村的12%,自然村小巷道基本实现水泥路。享受低保待遇102户303 人,五保 10 户。该村在开展

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以来,通过召开动员会议,组建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的组织群众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同时对全村划分了片区,落实了区域负责人,建立了长效机制,使全村上下的环境卫生进一步好转,人们对农村环境卫生的认识进一步提高。 - 1 - 二、农村环境整治的基本情况。 “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农村文明程度、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村为**乡政府所在地,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良好,全村近年来通过“一事一议”及新农村建设等项目,使全村小巷道硬化基本实现全覆盖。在我县开展农村环境卫生专项整治行动以来,该村在当地乡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对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主要做了一下工作。一是成立领导组织,成立了以村党总支书记***为组长,两委干部为成员的领导班子,把全村划分为六个责任区,分片包干,责任到人。二是制定规划目标,根据全村的实际,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村庄整治工作。该村共聘请了6名保洁员,并聘请专人负责垃圾清运,共建立了13个垃圾池,并且正在紧锣密鼓的继续在有需要的地方新建,宣传发动共书写标语3条,悬挂横幅2条。三是利用自身特色,该村向全村的卫生保洁员严格要求,要求定时定点开展垃圾的清扫工作,并由各个自然村内的老党员、老干部做群众督察员,督促他们做好环境整治

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2006年,中央明确指出“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要求,由民政部牵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省九次党代会提出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三化”协调发展之路。我市作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最重要的一项建设内容就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在今年我区的三干会上,也明确提出了“注重功能配套,建好农村社区”的新要求。为了更好地指导城阳城的农村社区建设,结合区里关于召开三农问题研讨会的通知精神,我在走访座谈、收集情况、学习调研的基础上,对农村社区建设有了一点儿思考,由于时间仓促、学识不足、经验缺乏等原因,只是一些肤浅的想法,有待在进一步的学习、调研、思考、探讨后补充、完善。 一、新农村建设外出考察情况 今年3月23日至27日,我随区考察团,赴4省、7市的12个考察点进行新农村建设考察,每个点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看点,都有很好的借鉴点。安吉县90%以上的村都是别墅,刘家塘村看环境和服务,村庄干干净净,没有一点垃圾,社区服务中心提供150多项服务,灵峰村看规划和土地运作,规划标准高,一楼停车、放农机具,台阶直通二楼,二楼居住,很符合农村生产生活需要,长兴市门前广场颇为壮观,

广场四周有护城河,旁边的山丘自然保存下来,很自然,很和谐,高淳县桠溪镇国际慢城、古街,主要看农家乐、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华西村看集体经济实力,山东枣庄、台儿庄看古城复活、古城游,属二战纪念性城市,建设速度快,各类博物馆多,寿光蔬菜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濮阳西辛庄只是一个几百人的村庄,却走出了一条靠发展股合作份制企业和招商引资共同致富奔小康的好路子,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新乡县古固镇、七里营镇的社区建设颇具规模,许昌鄢陵县的花卉产业和新型社区建设颇具特色。 考察一行大开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解放了思想,丰富了阅历,同时,也深感差距,倍增压力。回来后,我及时召开了班子成员会,把所看、所见、所思、所想与大家做了交流,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明确了目标,坚定了信心,鼓舞了干劲。 二、城阳城址保护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 城阳城址保护区总面积25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共有自然村53个,村庄分散,居民点分布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12个(一般地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密度大约为每平方公里0.5个)。人口超过300人村民组只有5个,200至300人的村民组8个,100至200人的村民组28个,100人以下的村民组12个,户籍人口9626人,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常年外出打工,形成多个“空心村”。城阳城址保护区成立时间较短,基础差,底子

农村第一书记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第一书记工作调研报告 篇一:农村第一书记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市组织部门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我荣幸的被选派到东郭镇上 户主村担任第一书记。4月15日到村里报到后,我采取走访农户、实 地察看、召开村班子座谈会、民情分析会等形式,深入展开调研活动。此外,还走访了村里老党员老干部,从而进一步了解农村建设和农民 增收、贫困户等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村庄概况 上户主村位于东郭镇西北部,全村共计600余户,1800多人;全村共有耕地2000余亩,人均1亩多。该村副业经济不发达,主要靠种植 花生、小麦、玉米等作物;群众致富办法较少,年轻村民在外打工者居多。 二、村的经济社会状况 因为村里没有经营性集体收入,日常开支主要靠卖宅基地和墓地 等筹集,属于不可持续发展,村里群众致富办法较少,个别农户种植 苹果、桃子等经济作物,绝大部分年轻村民在外务工者较多。 三、基层组织情况 在组织建设方面,该村支部没有正常展开工作,属于基层组织建 设薄弱村,该村现有党员31名,平均年龄51岁;但是,党员年龄结构 层次不合理,以老年的居多,年轻党员数偏少。现在支部正大力发展,把村里思想觉悟高、致富水平强、在群众里有威信的青年吸收到组织来。村委有3人,在村民中有一定威信,工作力度较大,但是因为文 化水准偏低,接受新鲜事物较慢,创新意识有待增强。 四、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

1、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持续优化。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 支持下,农村公路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实行中,村里已铺水泥公路 3000余米,尤其在展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来,我村对部分道路实行 修缮,对村内排房实行规划,改观村容村貌,大大方便村民的生产、 生活。 2、计划生育、治安及信访稳定工作稳步推动。随着农民素质的持 续提升,村民们的生儿养老,传宗接代的思想观点有所淡化,少生优生,少生快富,生男生女一样好等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点正在 群众中逐步形成。村级治安较好,近年来,无重大治安案件发生。 3、以人为本,弱势群体倍受注重。该村五保、低保对象,在村委 会的协助下,基本上全部纳入社会救助范围,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有 效保障。 五、关于上户主村建设、发展的几点想法 1、重点支持发展种植业,强化品牌建设。在当前状况下,利用果 树栽植的优势,大力发展种植业。但当前存有着产品不优,没有品牌,仅仅追求面积的数量,而没有注重质量的提升,也忽视了品牌效应。 加快品牌建设,打造自己的品牌,实现品牌效应,让农民更快的富起来。 2、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搞好党员的管理和科技培训,做好发展党 员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后备干部工作,选出能帮农民脱贫致富的村 委会班子,协助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点,从而为全村的发展理清思路,凝聚合力,形成动力。 3、增强土地流转工作。因为村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相当一部分 土地没有充分利用,即使耕种也管理不到位,造成资源浪费,下一步 我们将闲散土地集中起来,组织展开土地流转工作,每年定期将流转 租金即时拨付村民,这样既让土地限能的发挥了效益,也让百姓增加 了收入。

驻村第一书记调研报告范文2017

驻村第一书记调研报告范文2017 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制度实施以来,永顺县认真落实州委、州政府对库区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高标准选派16名国家党员干部,按照州委何泽中书记提出的“主动关怀、帮助发展”,加强“三基”,实现“三富”的目标要求,进驻16个重点移民村开展为期三年的第一书记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日,笔者深入长官、松柏、芙蓉等7个重点移民乡镇、村调研,通过查阅资料、入村走访、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的定量、定性分析,形成了《永顺县首轮选派重点移民村第一书记工作调研报告》,现综述如下、 一、永顺县首轮选派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三年来,在州、县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重点移民村第一书记突出抓好了基层组织、基本产业、基础设施、和谐稳定和干部自身五大建设,共为16个村引进、投入各类资金(含物资折价)5036.96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298.58万元,引进有关部门资金3528.18万元,后盾帮扶单位资金103.6万元,部门帮扶物资折款71.1万元,村第一书记自筹资金35.5万元。16个村新修水渠21.68千米,整修山塘水库5口,建河坝10座,修集雨节水窖103口,新增旱涝保收面积1173亩;新修蓄水池29个,铺设大小水管44.2千米,解决饮水困难1418户;新修整修各类桥梁8座;新增程控电话83部,卫星电视用户538户;建沼气池141个,节柴灶206个,实施农村改厕656户。第一书记制度整合大批资金和项目投入库区,加快了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改善了移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了库区和谐稳定。 (一)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紧密结合农村党建工作实际,突出“调整结构兴产业,脱贫致富我当先”的主题,切实抓好“五个基本”建设,党员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村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明显增强。一是抓班子强

关于某某村的调研报告

关于***村的调研报告 通过一段时间以来对我村认真细致的逐户调查走访,使我对村内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对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现将我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村情介绍 河间市兴村乡***村,距河间市西二环仅2公里,全村现建有3公里多的水泥路,直达市里的公交车经过我村,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我村人均耕地面积有限,人均一亩左右,主要种植玉米、小麦、花生等普通农作物,有少数耕地种植了速生杨,梨树、苹果树等。 全村共有382户,共1571人,其中党员49人。截止到今年3月18日两委班子换届在群众的满意声中圆满完成。新一任的班子成员平均年龄50岁,都是村内文化水平,致富能力,政治觉悟比较高的人。换届后的村组干部进行了法律法规知识、财务管理知识、农村相关科技知识、党风廉政建设、党务知识等的培训。 果袋生产是我村的主营产业,同时我村有家具厂1家,饭店2家,商店3家,种子站1家等辅助行业。目前,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造成客户流失、资金断档等方面因素的限制,果袋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甚至部分小企业濒临破产甚至已经破产。集体收入方面,我村每年有大概5万元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于租赁、集体产业等。 我村建有占地90多平米的休闲娱乐场所,定期会有娱乐活动,用来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 二、调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一是农民收入增长乏力。***村虽然有一定数量的果袋生产厂家,但是大多数的农民的收入来源还是靠农业生产或是外出打工。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的高度重视,各种强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稳定并逐渐提高了粮食收购价格,但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农资价格等大幅上涨,增加了种殖业的生产成本,制约了规模化产业的形成,同时受疫病、市场风险等的不利影响,抵销了农作物丰产带来的增收效应。虽说有一些补贴,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一大因素。粮食作物生产成本较高。由于受资金、政策的影响,尤其是对农业预期收益的不乐观的影响,当地农民普遍采用传统耕作模式以降低成本。在此基础上,农户想继续保持增收就显得异常困难,这是为什么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一个有力体现,也是为什么青壮年农民更愿意外出务工而农村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以及劳动力缺乏等系列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农户增收长效机制不健全,这是一个亟需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有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战略性问题。另外,村内的主要经济来源果

空心村的调查研究报告(成稿)

. 阳谷县“空心村”调研报告 阳谷县国土资源局 二〇一五年九月十六日

阳谷县“空心村”调研报告 (2015年9月16日) 按照聊城市国土资源局通知要求,阳谷县国土资源局组织人员深入到部分村庄,对空心村的情况进行了专门调研。 一、阳谷县概况 阳谷县地处山东省西部,聊城市南端,黄河之北,东临大运河,南接河南省,距济南市150公里。县域下辖3个办事处、13个镇、2个乡,870个行政村,总人口81万人,土地总面积159.86万亩,截止2014年底耕地面积108.01万亩,村庄占地面积20.36万亩。 目前,我县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快速发展期,建设用地需求压力巨大,在解决既保障耕地红线,又保障建设用地需求矛盾中,我县始终坚持深化节约集约用地理念,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土地增减挂钩及城中村改造工作,对全县“空心村”现象严重的村庄进行了科学规划和系统改造的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县其他村庄“空心村”改造工作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借鉴。 二、“空心村”基本状况 我县农村居民点多为历史自然形成的,从80年代初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日渐富裕,农村兴起了建房热。由于旧式村庄没有经过科学规划,村内布局散乱,基础

条件差,加上早期对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护耕地不够重视,于是农民在新建住房时纷纷搬出老宅旧院,沿着村界向外扩建新房,大多占用村外耕地。90年代前期取消宅基地超占有偿使用收费以后,农村居民点用地违法批地、违法占地愈演愈烈。导致村庄无休止地向外延扩张,形成了村外新房林立,村内破烂闲置的“空心村”。 目前我县农村居民点总体上表现为规模小,数量多,布局分散;个体上表现为占地规模大,村内结构松疏,布局混乱,占用耕地较多,因为集体经济不发达,日常村庄建设中难以集中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不能形成集聚效益。多数村庄建设缺少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村庄的数量、规模、平面布局、空间结构、功能组合都缺少科学性,村庄建设不能形成合理控制和正确引导,更不具有任何约束力和内控力。 根据全国土地第二次调查数据和我县集体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12月30日,我县村庄建设用地19.54万亩,其中农村宅基地面积9万余亩,其中部分农村建设用地闲置严重。因此,2009年我县对空心村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排查,从全县范围看“空心村”分布广,数量多,面积大,主要集中在县域东半部,土地建设利用粗放,规划不合理,并有蔓延趋势。全县共存在“空心村”572个,占全县村庄的一半以上。

第一书记村情调研报告 郝庄村调研报告 精品

第一书记村情调研报告郝庄村调研报告 一、郝庄村基本情况郝庄村位于颉庄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北方向,现有土地300亩,住户520户,本村人口1860人,外来流动人员420人,外出务工300余人,村民代表46人,属典型的城郊村. 村两委干部共11人,平均年龄51岁,支部书记兼主任郝根长,男,现年48岁.村委会班子5人,平均年龄46岁. 两委干部中,高中学历5人,初中学历6人;45岁以上10人,45岁以下1人.全村现有党员80人,预备党员1人,女党员7人. 全村现有个体工商户39户,个体运输4户.村内重点企业4家(四丰机械厂、华茂防火业有限公司、宏达沙发装饰有限公司、盛华印刷有限公司). 村集体年收入100万余元,人均收入1万元,主要经济是出租门脸、土地和个体经济.全村享受老年养老补贴人数共315人(男60岁以上,女55岁以上),年补贴额50余万元. 二、潜在优势和存在问题 (一)两大潜在优势一是地理位置优越,周边公共设施完善.该村处于城乡接合部,交通便利,位于市区七一主干道两侧,随着市区规划. 建设的不断发展,将来会成为体育消闲娱乐和西部商业中心地带,地理位置非常优越. 尤其是下一步西湖工程的建成,将给该村带来极大的经济发展空间.二是村支部一班人能力强,有战斗力. 村两委班子成功换届选举后,一些能力较强的致富带头人有很多进入了村两委班子,由于这部分村干部本身能力较强,家庭条件较好,对自身的要求相对严格,村班子的战斗力比较强,基层组织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二)存在问题 1.村级集体经济单 一、发展后劲不足. 调查过程中发现,该村集体经济的积累方式是以地生财,村集体收入主要靠出租门脸和土地等方式获得,随着村土地的不断征用减少,村内无任何集体企业生产,村集体经济的主要越来越少,收支平衡越来越难,发展无后劲,且公共福利

村基本情况的调研报告

村基本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村基本情况 **村地处韩集镇政府驻地正北方向10公里处,北距**县城15公里,省干线沧乐公路在村西穿过,交通较为便利。村民主导产业为农业。全村262户,1131人,耕地1736亩,其中果树占地500亩,人均收入达1087元,低于全镇平均水平60%。其中全村贫困人口862人,占全村人口的76%。虽然该村水利条件较好,但由于耕地少,这部分贫困人口生活生产都十分困难,仅仅处于解决温饱上,因娶妻盖房家庭贫困的占大部分,也有因病返贫现象,家庭出一点较大的事情,就是负债累累。 二、扶贫开发情况 **村是2016年上级确定的贫困村,由于多种原因,虽然镇村两级上报了道路硬化、深井配套、电力设施更新等多个项目,但一直未果。 近几年来,在镇村两级的努力下,该村硬化村内道路800米、打深井一眼、镇北集中供水通水,村民生活、生产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对于一个生活水平较为低下的贫困村来说,只不过是杯水车薪,村民贫困状况得不到根本上的改变。 同时,该村随着社会务工高潮的出现,部分年青人开始外出务工,但限于自身技能水平仅仅是粗重型务工,虽

然有过几次培训,效果也不明显。2016年一年,全村输出务工人员230人次,低于全镇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三、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通过召开座谈会、深入农户走访、召开党员会、群众代表会、两委班子会议等方式,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通过梳理、汇总,主要有以下几点: 1、道路建设问题。道路直接影响到村民的生产生活,该问题在调查中反应最大。该村虽然毗邻省干线沧乐公路,但仅仅向村内延伸了200米,且此段柏油路老化严重,损环程度较大。除去已经硬化的800米砖路外,全村仍有两条主街首1200米未硬化。是该村在2016年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排水问题。在建设村内砖路时,由于资金限制,未修通排水设施,遇雨天道路积水达20-50厘米。各户的积水也排不出去,严重影响到村民的生活和生产。急需修建路侧排水沟1300米。 3、电力设施更新问题。**村部分耕地内浅层水受污染较小,大部分耕地仍采用浅井提水灌溉。由于灌溉用电力设施为90年代初建设,电线杆老化严重,全村200余根线杆,因老化损坏不能使用的有20余根,村两委已经进行更新。但仍有150余根老化程度较为严重,灌溉时电工都不敢爬杆作业。这些电杆不及时更新,不但影响到耕地的灌溉,

关于XX村农村空心村的调查报告

关于某某村农村空心村的调查报告 一、空心村现状 某某镇某某村在籍人数为425人,户数为109户,整个村小组所占宅基地面积是 63.7 亩土地,宅基地总数173处,其中常住人口184人,废旧宅基地55处,占地面积16.5亩。村小组内的老房子是没有规划的,一些近十年左右新建的房子的规划是:一处宅基地的面积是 0.36 亩。因为农民建房子都是利用自己的旧宅基地,旧宅基地有多大,按规划后新建的房子和院子所占的面积就多大。宅基地严重超面积现象,一户多宅现象非常突出。 二、空心村形成的原因 空心村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有人说是很多农民离开了农村,到城市发展,而造成农村村庄土地的闲置和浪费。其实,这种原因是有,但所占的成分非常少。(1)空心村形成的第一个主要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或者时间更早,农民在农村居住,从事农业生产。因为是手工农业时代,很多农业作业是需要占用大量土地的,如家家户户曾经需要的打小麦的麦场,每个打麦场占用土地将近一亩左右。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到来,联合收割机的使用,农村的那些麦场已经没有作用了。村里63.7亩的宅基地,这些曾经的麦场所占比例有

15.5亩左右。(2)空心村形成的第二个主要原因是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性质。因为土地是集体所有,而集体又缺乏管理和规划。农民的原则是能占就占,哪怕占有的土地常年闲置。如果有新户要建房子,只能在自己老宅基地上建,老宅基地不够的农民,如果建房只能建在自己家的耕地上。这也是中国农村很奇怪的一个现象,耕地里违法建了不少房子,而村庄里面很多闲置的旧宅基地。集体所有制的土地制度,约束了农村宅基地的开发和流转利用。根据法律规定,农村宅基地只能在集体内部流转,这完全是一句空话。宅基地的流转,是需要支付流转费用的。但这宅基地是集体的土地,让集体内部的农民利用集体自己的闲置宅基地,而支付费用给那些长期霸占集体宅基地的农民。建房农民不愿意,只好在自己家的耕地上建房。如果让那些拥有大量旧宅基地的农民无偿交出旧宅基地给集体使用,这些农民又不愿意,因为几乎百分之八十的农户都是占用了大量的旧宅基地,集体凭什么让我一户农民上交闲置宅基地,而不是所有农民都上交自己的闲置宅基地。这就是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弊端,集体的土地,宁可闲置也不愿意让别的农民使用。(3)空心村形成的第三个主要原因是基层政府的不作为或者乱作为。从法律上来分析,集体经济组织完全可以

扶贫驻村第一书记的调研报告

扶贫驻村第一书记的调研报告 扶贫驻村第一书记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第一书记工作安排,由xx县第一书记经科委牵头,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我县属于秦巴连片扶贫开发区,是592个国定贫困县之一。全县现有贫困村158个,占全县总村数的%;现有贫困人口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狠抓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帮扶,通过机制创新全力破解扶贫攻坚难题,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明确目标任务,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联系分管领导分别任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xxx4年起,每年完成贫困人口脱贫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相继印发了《xx 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xx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xx县选派干部进驻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实施方案》、《xx县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xx 县各镇、部门扶贫开发年度考核实施细则》等系列制度措施,

指导规范全县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 (二)深入摸底调查,逐一建档立卡。根据中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有关要求,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和选准对象、找准原因、定准类别的要求,逐村逐户开展贫困状况调查摸底,全面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并建档立卡,为实现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县上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扶贫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扶贫信息监测中心。在贫困户识别过程中,我县探索推行的“户申请、组评议、村审查、镇审核、县审定”和“实地核实、到村到户,严格程序、群众评议,公平公正、三榜公示”的工作方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目前,我县已全面完成158个贫困村、万贫困对象识别和信息录入工作,为精准监测、精准施策、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 (三)抓实精准对接,强化项目支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项目整合工作,捆绑涉农项目资金,集中用于精准扶贫。我县按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原则和“乡镇申报、部门踏核、县上研定”的要求,由县扶贫局牵头汇总整理各镇贫困村急需实施的项目,分类反馈到相关部门进行现场核查,初步确定年度拟实施的项目和投资额度,经县政府审定后由县发改局、扶贫局和相关部门下达项目计划,有效提高了项目资金使用的精准度。截止目前,全县共整合

第一书记驻村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doc

第一书记驻村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 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为手段,全力促进全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以下小编为大家提供第一书记驻村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第一书记驻村调研报告范文(一) 按照市委统一要求,我到xx镇xx庄村担任了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驻村任职以后,按照市委要求,认真对村情概况、组织建设情况、经济发展情况、社会事业情况等进行了深入地调查研究。其间,通过与村”两委”班子座谈、实地察看村情、听取群众意见、走访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等形式,基本掌握了村庄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现状。现将此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庄村现状 (一)村情概况 xx庄村,位于胶州市西部,距xx镇政府驻地3公里,东邻寺后村,南靠大郐家沟村,西接吕家大村,北毗肖家洼村。全村共有110户,335口人,党员15名,低保户9户。主要姓氏有孙、朱、李三姓,居住民族均为汉族,全村共有土地890亩,人均2.5亩。1987年5月,在水利部门扶持下,村组织人员打大口井1眼,使周围70亩地旱涝保收。2001年3月,引进占地300亩,主搞绿化苗木的青岛绿波苑集团公司,使闲散人员得到的安置。2002年5月,镇政府投资,在村前河上建拦水坝1座,可储水2万立方,有力地改善了村生态和水浇条件。2003年3月,

引进占地200亩的黄金梨种植项目,对村产业结构调整,有积极带动作用。 (二)经济发展情况 第一产业: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薯类、蔬菜为主。养殖业主要有牛、羊、猪、鸡等。第二产业:主要有电锯两户,专搞木制品生产。第三产业:运输车四台,油坊加工一户,豆腐生产一户。 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种养殖和到企业务工。村庄集体经济收入匮乏,主要依靠部分集体土地租赁收入。本村的产业结构,是以种植业为主,占总数近一半的地,土质较好,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其余为丘岭地,种植花生、地瓜等作物。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村民经济意识的提高,种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单纯的粮食作物种植,转变为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且经济作物占到一定比重。主要经济作物有辣椒、马铃薯等,使村经济收入有了很大提高。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养殖业又成为种植业之后的一个主导产业,养猪、养羊、养牛业快速发展,其收入已超过种植业的收入,成为村经济收入的另一个重要支柱。其它行业也有了长足发展,如商业,粮油加工业,客运出租业,这些业户在经济收入大幅提高的同时,也摆脱了土地的束缚。 (三)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首先表现在人民生活的提高,随着国家土地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农民对土地的投资信心增加,产量年年增长,从87年的人均200公斤,增加到现在的800公斤,人均收入也由87年

关于省级一类贫困村的调研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关于省级一类贫困村的调 研报告正式版

关于省级一类贫困村的调研报告正式 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位于贵州中部地区的安顺开发区宋旗镇干河村是贵州众多贫困村中的一村,属省级一类贫困村。该村和省内其他贫困村一样,在贵州新阶段扶贫开发中劳动力转移、人畜饮水、农田水利设施、通村通组道路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全社会经济全面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像安顺开发区宋旗镇干河村这类贫困村的发展速度则显得有些缓慢。在安顺开发区宋旗镇干河村任职的这段时间,我通过在村实地走访与调查摸底,对该村的经济发展现状及当前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原因有了一些认识,

也形成了一些如何发展像安顺开发区宋旗镇干村这类省级一类贫困村的工作思路。 一、贵州省安顺开发区宋旗镇干河村基本情况。 贵州省安顺开发区宋旗镇干河村有农户140户、810于人、实际常住人口620人;该村有初中及以上学历的人数有500余人;党员17名,其中女党员5名,65岁以上老年人80人、16周岁以下小孩190人、外出经商人数不足7人、167人外出务工;村现有可耕田地共1100亩,其中水田700余亩,年产稻谷约1.75万公斤。有集体荒山300余亩,基本没开发;提灌站1个,提灌站输水管道年久失修,群众用水困难;目前村有一个从学前班到三年级的不完全小

空心村调研报告(成稿)

阳谷县“空心村”调研报告 阳谷县国土资源局 二〇一五年九月十六日

阳谷县“空心村”调研报告 (2015年9月16日) 按照聊城市国土资源局通知要求,阳谷县国土资源局组织人员深入到部分村庄,对空心村的情况进行了专门调研。 一、阳谷县概况 阳谷县地处山东省西部,聊城市南端,黄河之北,东临大运河,南接河南省,距济南市150公里。县域下辖3个办事处、13个镇、2个乡,870个行政村,总人口81万人,土地总面积159.86万亩,截止2014年底耕地面积108.01万亩,村庄占地面积20.36万亩。 目前,我县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快速发展期,建设用地需求压力巨大,在解决既保障耕地红线,又保障建设用地需求矛盾中,我县始终坚持深化节约集约用地理念,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土地增减挂钩及城中村改造工作,对全县“空心村”现象严重的村庄进行了科学规划和系统改造的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县其他村庄“空心村”改造工作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借鉴。 二、“空心村”基本状况 我县农村居民点多为历史自然形成的,从80年代初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日渐富裕,农村兴起了建房热。由于旧式村庄没有经过科学规划,村内布局散乱,基础 2

条件差,加上早期对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护耕地不够重视,于是农民在新建住房时纷纷搬出老宅旧院,沿着村界向外扩建新房,大多占用村外耕地。90年代前期取消宅基地超占有偿使用收费以后,农村居民点用地违法批地、违法占地愈演愈烈。导致村庄无休止地向外延扩张,形成了村外新房林立,村内破烂闲臵的“空心村”。 目前我县农村居民点总体上表现为规模小,数量多,布局分散;个体上表现为占地规模大,村内结构松疏,布局混乱,占用耕地较多,因为集体经济不发达,日常村庄建设中难以集中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不能形成集聚效益。多数村庄建设缺少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村庄的数量、规模、平面布局、空间结构、功能组合都缺少科学性,村庄建设不能形成合理控制和正确引导,更不具有任何约束力和内控力。 根据全国土地第二次调查数据和我县集体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12月30日,我县村庄建设用地19.54万亩,其中农村宅基地面积9万余亩,其中部分农村建设用地闲臵严重。因此,2009年我县对空心村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排查,从全县范围看“空心村”分布广,数量多,面积大,主要集中在县域东半部,土地建设利用粗放,规划不合理,并有蔓延趋势。全县共存在“空心村”572个,占全县村庄的一半以上。 3

第一书记调研报告4篇

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制度实施以来,永顺县认真落实州委、州政府对库区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高标准选派16名国家党员干部,按照州委何泽中书记提出的“主动关怀、帮助发展”,加强“三基”,实现“三富”的目标要求,进驻16个重点移民村开展为期三年的第一书记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日,笔者深入长官、松柏、芙蓉等7个重点移民乡镇、村调研,通过查阅资料、入村走访、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的定量、定性分析,形成了《永顺县首轮选派重点移民村第一书记工作调研报告》,现综述如下: 一、永顺县首轮选派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三年来,在州、县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重点移民村第一书记突出抓好了基层组织、基本产业、基础设施、和谐稳定和干部自身五大建设,共为16个村引进、投入各类资金(含物资折价)5036.96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298.58万元,引进有关部门资金3528.18万元,后盾帮扶单位资金103.6万元,部门帮扶物资折款71.1万元,村第一书记自筹资金35.5万元。16个村新修水渠21.68千米,整修山塘水库5口,建河坝10座,修集雨节水窖103口,新增旱涝保收面积1173亩;新修蓄水池29个,铺设大小水管44.2千米,解决饮水困难1418户;新修整修各类桥梁8座;新增程控电话83部,卫星电视用户538户;建沼气池141个,节柴灶206个,实施农村改厕656户。第一书记制度整合大批资金和项目投入库区,加快了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改善了移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了库区和谐稳定。 (一)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紧密结合农村党建工作实际,突出“调整结构兴产业,脱贫致富我当先”的主题,切实抓好“五个基本”建设,党员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村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明显增强。一是抓班子强化基本队伍建设。依照相关法律和组织程序,选好配强了重点移民村“两委”班子,一批素质好、文化高、能力强、村民拥护的优秀人才进入了班子。三年来,调整村支委9人,村委会成员14人。其中,调整村支书3人,村主任5人,支书兼村主任3人。调整团支书9人、妇女主任10人、民兵营长8人。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3个。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培养入党积极分子80人、村级后备干部41名,发展新党员45名,党员接受各级各类培训397人次。二是抓好基本阵地建设。新修村级组织活动中心1所,新建村小1所,整修村部楼和学校13所,建好远程教育站点15个,大多数村都建立了管理规范、具有综合功能的党员活动室。三是积极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各村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等主题实践活动80次。通过组织外出参观、技术培训、义务劳动和结对帮扶等活动,激发党员创先争优积极性,提升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度,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干部骨干带头作用得到增强。四是不断加强基本制度建设。结合创先争优认真推行“三制一卡”和“四议两公开”,不断健全了党支部民主决策、党员民主生活会和民主评议等制度,基本实现了党建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五是认真落实基本保障。部分重点移民村通过购买农产品销售窗口等形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村创收12.3万元,充实和增强村支两委的经济实力,加上州、县后盾帮扶单位驻村扶贫的资金投入,共为村民办实事305件,促进了基层政权的巩固。 (二)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后劲,切实改善重点移民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受多种因素制约,我县移民村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移民、群众反应强烈。针对现状,第一书记团结村支两委干部一道,想方设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了移民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社会经济发展后劲,促进移民村向新农村的转型建设。一是重点抓好村组公路建设。县委县政府整合相关部门的项目与资金,为两岔乡两岔村等11个村新修了通组公路,总长35.18公里;在勺哈乡马鞍山村等12个村实施了村道路面硬化工程,全长74.68公里;在长官镇长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