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学复习资料

自然资源学复习资料
自然资源学复习资料

1、名词解释

①自然资源学:是一门研究自然资源生成、演化和分布规律,合理开发利用及管理保护的学科。

②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包括收集、整理和分析已有的考察成果及进行野外考察,其目的是摸清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区域组合类型。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目的性很强,既是基础研究,又是应用科学,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

③自然资源综合评价:是指在技术经济基础上,对自然资源从整体上、宏观上论证起开发合理性。

2、问答题

1、试述自然资源学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形成的特点

①自然资源的原始利用时期:积累了一些积累了极为原始的经验,谈不上总结记载

②自然资源研究的萌芽时期:以记载描述为特色谈不上系统性、科学性

[

③有关学科的单项自然资源研究时期:多门学科分别独立地开展了本领域内的自然资源研究

④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形成,并得以迅速发展

2、自然资源的研究内容

①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和综合评价

②编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计划

③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④积极开辟新资源

3、自然学的特点

;

①综合性②区域性③交叉性

第一章

1、名词解释

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可为人类所开发利用,并能给人类带来利益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过程。

2、问答题

1、试论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必须是形成和存在与自然界中的自然物质或自然过程及自然资源具有自然属性;自然资源必须为人类所利用具有社会属性。故下定义为:自然资源是可为人类所开发利用,并能给人类带来利益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过程。

2、试论自然资源的特点

`

形成与分布的不均性:

1、关系的整体性:

2、演化与存在的变动性和稳定性:

3、空间结构的层次性:

数量的有限性:

1、使用价值的多用性

2、认识的可变性与虚化性

3、管理保护上的国际性

|

3、试论自然资源按循环周期长短的分类问题

按照自然资源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循环周期的长短可将自然资源分为两类:1、一类是循环周期漫长的不可再生资源亦称不可更新资源,主要指各种岩石矿产资源;2、一类是循环周期较短的可再生资源,亦称可更新资源,包括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及气候资源。

4、试论自然资源按构成要素的分类问题

第二章

1.名词解释

①矿产资源:是指地壳中在地质成矿作用下所形成,可供人类生产生活所利用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岩石和矿物。

②矿产资源评价:就是依据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对矿产资源的价值作出评定。

③储量:是指勘探技术手段证明的矿床中有用矿产的数量。

④表内储量:在当前工业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被工业开采利用的储量并被列入地质勘探统计报表。

⑤表外储量:只是在探求能利用储量的同时附带了解,不须进行专门的勘探工作,也不列入矿产储量表。

⑥品味:即矿石有用组分的单位含量。

⑦品级:又称矿石技术品级,是根据矿产的有用组分和有害组分的含量、物理性能、质量的差异以及不同用途的要求等对矿石所划分的品种等级。

⑧剥离系数/剥采比:用平均每采一吨得矿石需要剥离的上覆岩石量来表示。

⑨夹石剔除厚度:指的是矿体中非工业矿石部分的最大允许厚度,大于此厚度的夹石,必须圈出,不能计入矿体,小于此厚度的夹石,允许作为矿体参加储量计算,但是必须保证矿体或矿段的平均品位不低于边界品位。

2问答题

!

1、试述矿产资源评价一般程序

1.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2.评价指标的拟定

3.评价要素和参素的确定

4.评价模型的建立

2、试述矿产资源管理与保护的主要内容

管理:

1、行政管理

2、,

3、法制管理

保护:

1、节约矿产资源:1、提高矿产资源的回收率

2、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

2、开辟新的矿产资源:1、降低临界品味2、人工合成矿产品

3、寻找代用品

4、回收

废旧金属5、向海洋要矿

3、试述矿产资源的特点

①在资源系统中的基础性

②来源的局限性

③形成的不可再生性和数量的有限性

`

④分布的不均衡性

⑤赋存状态的共生性和隐蔽复杂性

4、试述矿产资源按评价内容的分类

5、试述矿产资源按地质工作的阶段的分类

.

①区域地质调查阶段的矿产资源评价

②矿产地质普查阶段的矿产概略评价

③矿床区详查阶段的矿床初步评价

④矿床勘察阶段的矿床详细评价

⑤矿山开发地质工作阶段的矿床开发评价

第三章

1名词解释

①光电转换:就是通过光电器件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输出,目前为止比较成功的就是利用太阳能电池。

.

②光合生产潜力:简称光合潜力,又称光能潜力,是指在植物群体结构及其环境因素处于最适状态时,由有光能所决定的的产量潜力。

③农业界限温度:对农业生产有指导意义或临界意义的温度。

④积温学说:是关于温度与植物发育关系的学说,(1在其他条件基本满足的前提下,温度对植物的发育起主导作用;2植物开始发育要求一定的下限温度;3完成某一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积温)

⑤光温生产潜力:是在一定条件下,环境因素和作物因素处于最适状态,作物充分利用太阳能所产生的植物质。

⑥光温水生产潜力:又称气候生产潜力,是指在其它的环境因素和作物因素处于最适状态时,在实际光温水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产量上限。

⑦气候资源管理:即以气候资源本身为管理对象,通过各种管理活动,实现更加合理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并使其得到必要的保护,达到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和避免诱发气候灾害的目的。

⑨气候资源:是可供人类生产和生活利用的气候要素,如光照、热量、水分和风能等。

⑩光化转换:是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植物的光合作用时期普遍形式。

?

⒒光能利用率(光化转换效率):某一时期单位土地面积上生产的干物质中所含的化学潜能M与同一时期投射到该面积上的有效辐射能Q,或太阳总辐射能Q之比。

2.问答题

①试述气候资源特点

1、流动性和有限性

2、分散性和不易储存性

3、周期性和波动性

4、不可替代性和地域差异性

②试述并图示平板式太阳能构造

③试述太阳能电池特点

1、硅太阳能电池以硅为基本原材料,转换效率高,性能可靠

2、砷化镓太阳能电池以砷化镓为基本材料,能量转换率为4%左右,最高可达10%以上。可以在更高的温度下工作,通常可达250度

3、硫化镉太阳能电池是以硫化镉单晶或多晶为基体材料的电池,具有重量轻,制造工艺简单、适于自动化连续生产、生产成本低,但也有性能不稳定、易衰老、转换效率低、生产可形成环境污染等问题。

④试述界限温度≥0、10、及其以上持续期的农业意义

1、日平均气温10度是木本植物开始活跃生长与停止活跃生长的界限温度

2、10度的起止日期与无霜期的起止日期相近,因此≥10度的持续日期可以与无霜期比

较使用,但无霜期只有持续时间的概念,没有温度强度的概念

3、≥10度活动积温与年辐射平衡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对大部分地区下式成立:

4、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地的蒸发力和同时期降水力之比,能反映当地的湿润状况。即

⑤气候资源的作用

①在农业生产中的功能:

②《

③在工业生产中的功能:

④在人类社会其他方面的功能:生态功能;旅游功能

⑥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①选择好的种植制度

②选育优良品种

③改善CO2的供应条件。

⑦≥10℃活动积温的意义

①日平均气温10°C是木本植物开始活跃生长与停止活跃生长的界限温度

②10°C的起止日期与无霜期的起止日期相近,因此≥10°C的持续日数可以与无霜期比较使用,但无霜期只有持续时间的概念,没有温度强度的概念。

③≥10°C活动积温与年辐射平衡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对大部分地区下式近似成立:

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地的蒸发力和同时期降水量之比,能反映当地的湿润状况

⑧积温的用途

①鉴定地区热量资源多寡的指标之一

②引种和品种推广的依据之一

③负温是低温灾害的鉴定指标

*

④预报物候期、收获期、病虫害发生期的重要依据

第四章

1.名词解释

①水资源:是指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人类所利用的动态水体,他可以为人类提供一定数量的水量,水能或水域。

②地下水资源:是指赋存于地壳表层可供人类开采利用的地下水量,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水资源供需分析: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为国民经济有关部门提供必要的有关水资源方面的基础资料,必须预测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水量,并作出供需分析。

④水资源规划: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工作的依据和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现在或将来区域发展至不同阶段,为保证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达到预定目标的决策和长远计划。

&

⑤水资源评价:是指满足水质要求的前提下,以水量计算为基础,确定水资源的可利用量或可开发量

⑥净灌溉定额:单位面积的作物在整个生育期内所需要的灌溉水量称为净灌溉定额。

⑦毛灌溉定额:考虑灌溉无效水分损失量既考虑灌水效率的灌溉定额。

⑧水资源供需分析:是指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段内,对某一发展水平年和某一保证率的各部门供水量和需水量进行平衡关系的分析。

⑨水资源管理:是指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组织、协调、监督和调度,其目的在于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保护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和水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在满足社会各部门用水对水量和水质要求的前提下,使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

2.问答题

①试论水资源概念

水资源应满足一下几项要求:

1、/

2、在当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为人类所利用

3、能够满足用水的水质要求

4、补给条件好,水量可以得到不断的更新

故概念: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人类利用的,满足一定的水质要求的动态水体,它可以为人类提供一定数量的水量,水能或水域。

②试述水资源规划的作用

1、是区域开发整治规划的主要组成内容组成部分

2、是制定水利建设计划的主要依据

3、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和兴利除害的纲领

4、—

5、是流于或区域内进行各种水事活动的依据

6、是主要水利资源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的提前

③试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内容

管理:

1、规定水资源的所有权、开发权和使用权

2、制定水资源政策

3、制定水长期供求计划

4、水量分配与调度

5、水质控制与保护

6、防汛与抗洪

7、水情预报

保护:

1、水源地保护:

2、水体污染治理

3、节约用水

④水资源的特点

1、蕴藏量的循环更新性

2、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

3、数量的有限性

4、利用的广泛性和作用的不可替代性

5、经济上的二重性

⑤需水量预测产量法的概念、优缺点和使用范围

~

1、产量法:就是通过各种工业产品年生产总量和单位产量需水指标推求工业生产需水量的方法。

2、评价:优点⑴简便易行⑵资料容易获得缺点⑴未考虑因工艺改革而形成的单位产量需水指标的未来变化⑵未考虑未来工业结构变化

3、范围:新建城市和工矿区

⑥需水量预测产值法的概念、优缺点和使用范围

1、产值法:是通过综合的或分行业的工业生产总值和单位产值需水指标来推算工业生产需水量。

2、评价:优点⑴⑵缺点⑴⑵

3、范围:老城市

|

⑦水资源规划编制的程序

1、问题识别

2、方案拟定

3、影响评价

4、方案论证

第五章土地资源

一、名词解释

①土地:是指地球陆地表层有多种自然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厚度的自然物质能量实体系统。

:

②土地资源:应当指的是目前和可预见的未来对人类社会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③土地自然分类:就是把土地作为一种自然综合体进行分类,也可以说是按土地自然单元的自然特征的差异性及其差异程度进行类型划分。

④土地适宜性 :主要是指某种土地适应于某种利用所表现出的性能。

⑤土地适宜性分类:就是根据各种土地的适宜性能,对土地自然类型单元进一步归类。

⑥土地利用分类: 是研究土地合理利用问题的一项基础工作。 P129

⑦土地资源评价:就是把土地视为一种综合性资源,对不同类型土地的质量相对优劣的差异性进行评定和估价。

⑧土地生产潜力:指土地潜在的生产能力,简称土地潜力,是指在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和一定的土地管理条件下,土地所能达到的生产能力上限。

⑨土地适宜性评价: 主要是根据特定的土地利用目的的分析评价土地是否适宜及适宜的程度,从而确定土地的相对优劣的等级差别。

^

⑩土地经济评价:是在实现土地利用中,通过人们的劳动和物质投入的耗费与土地提供的产品或其它效益的对比,来评价土地质量的优劣。

11、土地资源规划:就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协调分配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妥善安排各项建设工程用地而提出的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方案。

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地利用的需求,以及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设计条件,从宏观上协调各部门的土地利用规划,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设计方案。

13、土地管理:是指国家主管部门为了合理组织与监督土地利用,调整土地关系,不断提高土地开发利用的综合效益,而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活动。

14、地籍:是指记载土地的位置、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15、地籍管理:是指国家为了取得地籍信息和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措施。

16、土地分等定级:是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进行鉴定,并使鉴定结果等级化的过程。

17、土地登记:指国家依据法律对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进行登记注册及发证的一种制度。

18、土地统计:是利用数字、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土地数量、分布、权属、利用状况及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整理和分析的一种制度。

19、地籍档案:是指在地籍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经过立卷归档集中保管的各种地籍资料。

20、地籍档案管理:就是以地籍档案为对象开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包括地籍档案的收集、整理、分类、编目、鉴定、统计、保管、利用和编研等。

21、建设用地:是指以工程营建等物质建设为目的所使用的土地,是城镇、村庄、工矿、交通、军事、水利和市政基础设施等各项用地的总称。

22、建设用地管理:国家为调整建设用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建设用地利用,而采取行政、法律、经济和工程技术等综合性措施,对建设用地进行的管理。

23、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所进行的决策、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24、土地资源保护:从狭义上讲是指对那些质量已经退化或受到污染的土地资源进行防治和保护,使其生态系统不再遭受到新的破坏;从广义上讲是指为使所有的土地资源的系统功能得以保持和维护而采取的必要措施。

25、土地资源治理:主要是指人们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过程中,对土地资源本身存在的不利生产的因素以及开发利用不合理或以自然灾害的影响而不能再有效利用的土地进行改造、改良和综合性治理。

二、问答题

1、土地概念的演进

①原始社会:普天下的大地

②古代:地表能够“滋生万物”、生长植物、种植农作物、为人类所利用的有土之地。

③农业发展:是富有地域特征的综合性概念或富有地域性的综合体概念。

④70年代以来:是由多种自然要素按照一定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并且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整体功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具体的物质能量系统。

2、土地资源的资源性功能p124

①承载性功能

|

②养育性功能

③蕴储性功能

④观赏性功能

3、土地资源的特性

①地域差异性

②位置固定性

③面积有限性

④潜力持久性

-

4、土地分类体系

①基础性土地分类体系:主要是指土地自然分类体系,亦即通常笼统所说的土地分类体系。

②基础应用性土地分类体系:特点是既反映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反映土地的社会属性。

③应用性土地分类体系:分别从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的角度,或从土地改良角度出发,选取一定的分类指标,对一定地域内的土地进行类型划分。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①任务:⑴合理布局农林牧渔等各业和各经济部门的生产用地和建设用地,建立重点保护区和生产基地

⑵在统筹兼顾与综合平衡基础上,为城乡各项建设提供必要的用地面积和发展区域,使地区各项生产与建设事业协调发展

②内容:⑴研究区域土地资源,划分土地利用区,明确土地利用方向

&

⑵研究不同土地利用区的土地质量结构和利用方向,建立土地利用保护区

⑶按照保护区性质,确定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各类土地利用面积及数量

⑷城乡居民体系以及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网络和土地保护及骨干工程的布局等。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①准备阶段

②调查研究分析阶段

③编程规划方案阶段

④规划审批阶段

-

⑤规划公布及实施阶段

7、土地资源保护和土地综合治理的主要对象和措施

土地资源保护:①主要对象:⑴耕地

⑵草原草地

⑶城乡的部分生产生活用地

②措施:⑴农用耕地资源的保护

⑵草原草地资源的保护

⑶城乡土地污染的综合防治

土地综合治理:①主要对象:⑴水土流失土地

⑵干旱风沙地

⑶盐碱地

⑷沼泽地

⑸采矿迹地

②措施:⑴水土流失土地的综合治理

⑵干旱风沙地的综合治理

⑶盐碱化土地的综合治理

#

⑷沼泽化土地的的综合治理

⑸采矿区复垦土地的的综合治理

第六章生物资源

一、名词解释

①生物资源:是指生物圈中对人类具有一定价值的生物有机体以及由它们组成的生物群落。

②立木:树木伐倒后,砍去枝桠生长着的树木

③伐倒木:树木伐倒后,砍去枝桠留下的净干

④原木:将伐倒木锯成不同的木段

<

⑤胸径:通用的标准位置是干基以上米,因为它相当于一般人的胸部高度。故而称为胸高断面,这个断面上的直径称为胸高直径。

⑥林分:内部结构特征相同并与四周有明显区别的有林地。

⑦林分蓄积量:一定面积上生长着的林木总材积即为林分蓄积量。

⑧标准地法:就是在林分内部选取一定面积作为样本,以样本调查结果为标准进而推算整个林分的方法。

⑨标准地:被选定并进行调查的这一部分有代表性的面积

⑩平均标准木:就是胸径、树高及形数与森林分子的平均直径、平均树高及形数相同或极为近似的树干。

11、平均标准木法:根据平均标准木计算林分蓄积量的方法。

12、自然保护区:就是为了自然保护的目的,把包含保护对象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水体划分出来,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二、问答题

1、生物资源的作用

①动植物为我们提供生活的食物来源

②动植物是许多药物的来源

③动植物资源中含有大量的工业原料、装饰品等,供人们生产和生活之用,成为某些地区的重要的收入来源。

④野生动物是娱乐旅游事业中的主要资源,

⑤生物资源中一部分珍贵的动植物,还为增加

优良新品种提供了遗传基因。

%

2、生物资源的特点

①再生性

②脆弱性

③系统性

④空间结构性

⑤地域性

⑥周期性

⑦有限性

⑧环境性

3、标准地选取的原则

①标准地必须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②标准地必须设在树种组成、地位级、林型具有代表性的林分内

③标准地必须设在同一个林分内

④标准地不能跨越调查线、道路、小河,设置地点需离开林缘、调查线、道路10-20米左右以免光照或人为活动的影响而引起林分状况的局部变化

⑤如果在混交林内设置时,标准地内混交树种要分布均匀

⑥除特定目的外,疏密不宜过小,要设在未经人为破坏的地方

4、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功能

①自然保护区能够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

②自然保护区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物种及其群体的天然存储库。

③自然保护区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④自然保护区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群众普及自然界知识和宣传自然保护的重要场所。

⑤自然保护区可划出一定的地狱开展旅游活动。

⑥自然保护区有助于改善环境,保持地区生态平衡。

5、选择自然保护区的标准

①不同的自然地带或大的地理地域中,天然生态系统类型保存的较好的地区,首先应考虑选为自然保护区;有些地区天然生态系统已遭破坏,但其产生类型通过保护仍能恢复原来状态的区域,也应选为保护区。

②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或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其他珍稀濒危动物的主要栖息繁殖地区。

③国家一二类保护植物或有特殊保护价值的珍稀濒危植物的原生地域集中成片分布的地区。

④有特殊保护意义的天然和文化景观、洞穴、自然风景、革命圣地、岛屿、湿地、水域、海岸和海洋等。

⑤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质剖面、化石和遗产地,历史和考古文化区域,冰川遗迹、火山口、殆石区等自然历史遗产地。⑥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具有特殊意义需加以保护的区域。

⑦在利用与保护方面具有传统的成功经验的典型地区,这些地区往往不仅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或观赏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6、自然保护区的区域划分

①核心区:是保护区的核心,是最重要的地段,主要是各种生态系统类型保存最好的地方。

②缓冲区:一般位于核心区周围,可以包括一部分原生性生态系统类型和演替类型所占据的半开发的地段。

③试验区:缓冲区周围最好还要划出相当面积的保护区,可包括荒山荒地在内,最好也能包括部分原生或次生生态系统类型,主要用作发展本地特有的生物资源。

大学自然资源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自然资源得性质 一、名词解释 1、资源基础:矿产资源得潜在最大数量。 2、探明储量:就是指已经查明,并已知在当前得需求、价格与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得矿产资源得储藏量。 3、条件储量:指已查明得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得采掘技术与生产技术开采就是不经济得。 4、远景资源:就是目前仅做了少量勘察与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得储量,但可望将来有大得发现。 5、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得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得地区可能会发现得矿藏。 6、最终可采资源:就是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与理论资源得总与。 7、最大资源潜力:就是指在其她条件都很理想得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得最大理论潜力。8GB6H。 8、持续能力:就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得最大能力,既不损害其充分更新得能力。 9、承载能力:就是指一定范围内得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得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 10、吸收能力:即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得能力。 二、简答题 1、自然资源得概念及其含义 参考答案: (1)自然资源就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得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得人类活动结果。 (自然资源就是能够为人类开发利用,满足当前或未来需要得自然界中得空间、空间内天然存在得各种物质、物质存在形式及运动形式所含得能量以及物质运动变化所提供得各种服务功能。)IwgbU。 (2)自然资源得概念包括以下含义: 自然资源就是自然过程所产生得天然生成物(自然资源属于天然生成物); 自然资源不就是由自然而就是由人来界定得(自然资源就是有人来界定得);HY7JD。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重点_张建松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解析张建松 人口过剩:分为人口数量过剩和个人口消费过剩 人口数量过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足以支撑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 配不平等,致使一部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须资料时,也被认 为是人口过剩。 人口消费过剩:指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的显著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 自然资源学:主要研究自然资源的特征、性质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它以单项和整体的自 然资源为对象,研究其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开发利用及其后果、保护和管理等。 第一篇自然资源极其稀缺的性质 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 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初始投入。 自然资源概念的含义: 1. 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2. 资源是由人而不是由自然界来界定的;自然资源的两个前提:人类的开发能力、人类的需要。 3.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但都是同一个客体。 4. 其范畴随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5. 人的需要与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有关。信仰、宗教、风俗习惯等 6. 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人文概念;还涉及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文化人 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诸多原理;资源是文化的函数。 “可更新”与“不可更新”的相对性: A. 可更新资源(收入性或流动性资源):直接太阳能、间接太阳能 B. 不可更新资源(资本性或储藏性资源):a.利用后就变性或毁灭的资源(化石原料) b.可循环利用的资源(金属矿物) 1?对于大多数流动性资源来说,天然可再生性取决于人类的利用水平或强度,这是一个 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概念。 2. 不可更新资源和可更新资源间的划分界限,更多地取决于人类的认识和开发程度而不 是自然现实。 资源分类的关键:在于划分个体 资源基础:指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估算某些特殊非燃料矿物资源基础的方法:是用这些矿物元素的丰度或者克拉克值乘以地壳的总质量。 探明储量:是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206期末复习—自然资源学

自然资源学原理2016年初期末复习 P24自然资源的概念 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与欲望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取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 自然资源的概念包括以下含义: 自然资源属于天然生成物 自然资源是有人来界定的 自然资源的范畴是不断扩大 自然资源与文化背景有关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及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自然资源不仅是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人文科学概念(是文化的函数) P30不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资源基础:指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估算某些特殊非燃料矿物资源基础的方法:是用这些矿物元素的丰度或者克拉克值乘以地壳的总质量。 2)探明储量:是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

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3)条件储量:也是指已查明的储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 的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这种储量不是静止不变的。 4)远景资源:是目前仅做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未查明的藏量, 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5)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 勘探或极少勘探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估计理论资源的方法是根据已勘探地区过去的发展模式外推。 6)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总和 的统称。 P33影响探明储量的因素 1)利润要求和勘探政策 2)技术、知识和工艺的可靠性。 3)需求水平4)开采成本 5)资源产品价格 6)替代品的可得性与价格 (探明储量和条件储量区别见P34) 注1:探明储量和条件储量是相对的概念,它们之间的界限---经济可行性界限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受技术革新、价格与需求刺激、经济和政策环境影响。 注2:探明储量和条件储量的共同特点是“已查明”,但查明的确定程度不定,即使是已经密集勘探,对范围、质量、地质特征均已确定的储量估计仍有近20%的误差。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 1.自然资源(土地面积、生物多样性、矿产)总量大,类型齐全(表明中国有较大的综合开发利用优势) 2.人均资源量少 3.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资源组合结构不匹配 4.资源质量不一(耕地质量、矿产资源) 5. 资源潜力可观(矿产资源、资源节流) 二、我国面临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 1.粮食安全(人口增长耕地占用、水资源不足、化肥报酬递减率) 2.矿产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少、后备探明储量不足) 3.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减少、草原退化、土地退化、水域缩小和恶化) 4.人口负荷过重,资源承载力将达极限 5.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较大 一、争论双方代表——悲观派与乐观派 1、悲观派 (1)代表:新马尔萨斯主义者 (2)代表作:《增长的极限》 (3)观点:如果目前这种趋势继续下去,世界将变得更为拥挤,污染会更加严重,更多资源将耗竭或退化;他们还认为由于富者愈富,穷者愈穷,这将引起严重的政治和经济骚乱;战争的威胁亦会增加 2、乐观派 (1)代表:丰饶论者 (2)代表作:西蒙的《没有极限的增长》 (3)观点:如果目前这种趋势继续下去,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将造成一个并不拥挤,污染较少,资源更富有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大多数人都会更加健康,寿命更长,物质财富也更多。 主要国家资源总体战略对策 ?一、美国 1、全开放式的资源战略 2、保护本国资源、进口国外资源 ?二、日本 1、20世纪50年代,立足于国内 2、20世纪80年代,科技立国 3、21世纪,海外投资立国 ?三、马来西亚 1、初级资源产品多样化 2、初级加工产品出口 ?四、沙特阿拉伯 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勘查、开发石油资源,以石油出口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 ?典型国家资源战略的启示: 1、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依赖越来越强; 2、必须根据自身的条件制定资源战略; 3、资源产品出口和经济结构要多样化。

自然资源学原理重点

自然资源学原理重点 编者:环规11-1班徐乃千郑重声明:根据课件编者有部分添增(*或字体缩小)。未经编者许可不得擅自传播! 1 自然资源学的概念* 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中可转化为生产、生存资料来源的物质和能量的 相互关系的科学。 2 资源科学的概念 资源科学是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变、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 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其研究目的是为了 更好地认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资源,协调资源 与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生 存与发展的方向转化。 3 资源的相关概念 3.1 资源的类型 自然资源、社会资源 3.2 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自然资源是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3.3 社会资源的特点 易变性、不平衡性、社会性、继承性 易变性*:社会资源不象自然资源那样相对稳定,由于受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社会资源容易变化。所以对社会资源的改造也较自然资源容易得多。 不平衡性*:社会资源发展和分布上的不平衡性是由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投资政策、资金政策、教育政策、科学技术政策、产业政策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决定的。社会性*:一切社会资源都是社会劳动的产物,不同的社会阶段具有不同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的社会资源。社会资源的社会性还表现在:没有疆界、不分民族,谁都可以掌握并用于创造新的社会财富。继承性*:社会资源的不断积累、发展、壮大,一方面来源于人类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资源的不断更新、扩大;另一方面,也来源于对前人已有社会资源的继承。没有这种继承,仅凭个人的实践,所能获得的知识和财富是极为有限的。 3.4 硬资源和软资源 3.4.1 硬资源、软资源概念* 硬资源:在数量上表现出稀缺性的资源,比如土地、矿产、劳动力、资本等。 软资源:在质上表现出稀缺性,而量不可度的软件型资源,如技术、市场、信息、区位等。 3.4.2 软资源的特点 1)有知识性、创新性特征 2)是无污染、可复制和可再生的资源 3)共享性 4)快速更新性 4 自然资源的类型 可更新,不可更新,其他(见下表)4.1 几个重要的自然资源类型概念 1)恒定性资源*:按人类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无穷无尽,也不会因人 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 2)不可更新资源:地壳中有固定储量的可得资源,由于 它们不能在人类历史尺度上由自然过程再生(如铜),或由于它们再生的速度远远慢于被开采利用的速度(如石油和煤),它们是可能耗竭的。 3)可更新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通过自然过程再生的资 源。如果此类资源被利用的速度超过再生速度,它们也可能耗竭或转化为不可更新资源。 5 自然资源的的基本属性 稀缺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区域性)、多用性、动态性、社会性、两重性 稀缺性(有限性)*: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人类的需要实质上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却是有限的。任何资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可替代资源的品种也是有限的。 整体性*:从利用的角度看,人们通常是针对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但实际上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人类不可能在改变一种自然资源或生态系统中某种成分的同时,又使其周围的环境保持不变。 地域性*: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因此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自然资源总是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之中。 多用型*: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并不是所有的自然资源潜在用途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都能充分表现出来的。 动态性*:资源概念、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长期自然演化的系统在各种成分之间维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 社会性*:由于自然资源中所增加的人类劳动而表现出来的社会性。两重性*:各种自然资源既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6 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最大资源潜力:是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解析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解析 前言 人口过剩:分为人口数量过剩和个人口消费过剩 人口数量过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足以支撑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须资料时,也被认为是人口过剩。 人口消费过剩:指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的显著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 自然资源学:主要研究自然资源的特征、性质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它以单项和整体的自然资源为对象,研究其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开发利用及其后果、保护和管理等。 第一篇自然资源极其稀缺的性质 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 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初始投入。 自然资源概念的含义: 1.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2.资源是由人而不是由自然界来界定的;自然资源的两个前提:人类的开发能力、人 类的需要。 3.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但都是同一个客体。 4.其范畴随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5.人的需要与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有关。信仰、宗教、风俗习惯等 6.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人文概念;还涉及地理学、生态学、 经济学、文化人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诸多原理;资源是文化的函数。 “可更新”与“不可更新”的相对性: A.可更新资源(收入性或流动性资源):直接太阳能、间接太阳能 B.不可更新资源(资本性或储藏性资源):a.利用后就变性或毁灭的资源(化石原料) b.可循环利用的资源(金属矿物) 1.对于大多数流动性资源来说,天然可再生性取决于人类的利用水平或强度,这是一个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概念。 2.不可更新资源和可更新资源间的划分界限,更多地取决于人类的认识和开发程度而不是自然现实。 资源分类的关键:在于划分个体 资源基础:指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估算某些特殊非燃料矿物资源基础的方法:是用这些矿物元素的丰度或者克拉克值乘以地壳的总质量。 探明储量:是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自然资源学原理2

自然资源学原理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对于自然资源问题的论争,悲观派以新马尔萨斯主义者为代表,其代表论著为:(A) (A)《增长的极限》(B)《没有极限的增长》 (C)《寂静的春天》(D)《象山那样的思考》 2、早期的狩猎者与采集者对环境的影响:(A) (A)很小、局部(B)没有影响 (C)稍大的影响(D)很大的影响 3、当自然资源开采已达到资源基础的最终极限时,该种资源达到:(A) (A)自然耗竭(B)经济耗竭 (C)资源稀缺(D)供需失调 4、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称为:(C) (A)最大资源潜力(B)吸收能力 (C)持续能力(D)承载能力 5、由生态系统外部力量所引发的演替过程称为:(A) (A)异发演替(B)自发演替 (C)原生演替(D)次生演替 6、“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的体格、气质和精神”是下述哪种人地关系论的主要观点:(B) (A)人类中心论(B)环境影响论 (C)文化决定论(D)生态伦理学 7、自然资源的自然供给是一种:(B) (A)有弹性的供给(B)毫无弹性的供给 (C)有较高的弹性(D)由较低的弹性 8、下列资源中属于耗竭性资源的是:(B) (A)太阳能(B)化石燃料 (C)风能(D)自然风光 9、垄断地租的源泉是什么?(C) (A)土地级差生产力(B)社会平均利润的超额部分(C)超出价值的垄断价格(D)资本的有机构成 10、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连续增加,总产量的变化趋势为:(B) (A)递减,而后转为递增(B)递增,而后转为递减 (C)递减,而后不变(D)递增,而后不变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15分) 1、环境阻抗又称为限制因素,包括:(ABCD (A)食物供应(B)气候 (C)疾病(D)异种捕食 (E)种间竞争 2、精耕农业的特征:(ABE)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重点 张建松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解析张建松前言 人口过剩:分为人口数量过剩和个人口消费过剩 人口数量过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足以支撑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须资料时,也被认为是人口过剩。人口消费过剩:指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的显著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 自然资源学:主要研究自然资源的特征、性质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它以单项和整体的自然资源为对象,研究其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开发利用及其后果、保护和管理等。 第一篇自然资源极其稀缺的性质 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 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初始投入。 自然资源概念的含义: 1.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2.资源是由人而不是由自然界来界定的;自然资源的两个前提:人类的开发能力、人类的需要。 3.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但都是同一个客体。 4.其范畴随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5.人的需要与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有关。信仰、宗教、风俗习惯等 6.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人文概念;还涉及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诸多原理;资源是文化的函数。 “可更新”与“不可更新”的相对性: A.可更新资源(收入性或流动性资源):直接太阳能、间接太阳能 B.不可更新资源(资本性或储藏性资源):a.利用后就变性或毁灭的资源(化石原料) b.可循环利用的资源(金属矿物) 1.对于大多数流动性资源来说,天然可再生性取决于人类的利用水平或强度,这是一个相对而不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题 十九.环境阻抗又称限制因素,一切妨碍物种实现其全部种群增长潜力(繁殖潜力)的环境要素在生态学上称为限制因素。查理●达尔文将限制因素分为四大类,即食物供应、气候、疾病及异种捕食。 二十. 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态过程的干预 1.人类的能动性,即在生态系统中的优势地位: (1)人口数量 (2)人类的适应能力 (3)人类的意识和智力 (4)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 2.人类对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干预 3.人类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干预 4.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预 二十一.各个社会发展阶段,对自然资源的适应 1.精耕农业前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事业: (1)低能源消费 (2)人口控制, (3)高度变通灵活的社会组织, (4)自然崇拜, (5)自给自足, (6)互惠和平均主义 2.精耕农业对自然资源的适应: 特征:(1)单位土地上能量投入的增加 (2)单位土地上产量的提高 (3)基本上重新安排了生态系统。 机制:(1)不断的投入 (2)高度有组织的社会 (3)资源私有化 (4)庞大,自足,少进去,相对贫困的农民阶层 (5)平均主义取向的资源分配, 3.工业化社会对自然资源的适应 特征:(1)极速扩张的人均资源消费 (2)专业化生产 (3)社会组织更复杂, 机制:(1)经济全球化与产业转移 (2)农村人口城市化 (3)人口稳定机制 (4)市场响应机制 (5)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 (6)社会文化政策响应 二十二.采矿的生态影响 一.对地形和水文的影响 1.对地形的影响

(1)地下开采对地形的影响 (2)露天开采对地形的影响 2.对水文的影响 (1)采矿活动对地表水的影响 (2)采矿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 3.对土壤和生物的影响 (1)对土壤的影响 (2)对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4.对人体和社区的影响 (1)对人体的危害 (2)对社区的影响 二十三.生物入侵的概念 生物入侵或称外来物种入侵是指通过人类活动有意或无意的将外来物种引入到其自然分布区之外。在那里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建立种群,并对那里的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影响或破坏物种和生物资源。 二十四. 生态占用的概念与核算方法 生态占用指人类消耗自然资源或消纳废物所占用的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其实质是将人类对自然资源(包括生态服务功能)的消耗与生态影响联系起来。 二十五.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 一个地区的生态潜力小于生态占用时就出现生态赤字,用生态潜力减去生态占用的参数来度量,生态潜力大于生态占用时则产生生态盈余,用生态潜力减去生态占用的余数来度量。 二十六.生态占用核算 方法:第一种是综合法,即自上而下法,就是在地区性或全国性统计资料中提取地区生态总量,出口总量,进口总量,和年终库存总量,据此得到全地区消费总量的数据,再除以地区总人口就可以得到人均消费。 第二种成分法,即自下而上法。即通过查阅统计资料,发放调查问卷等,直接获得人均消费量数据。 步骤: 第一步,核算个主要消费项目的人均年消费量 第二步,核算为了生产各种消费项目,人均占有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 第三步,核算生态占用 第四步,核算生态容量 第五步,核算生态盈余或赤字

自然资源学原理大题

自然资源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结构概括起来,自然资源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研究自然资源 的特征、性质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它以 单项和整体的自然资源为对象,研究其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开发利用及其后果、保护 和管理等。 自然资源概念及含义 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 需要与欲望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 的人类活动结果。(1)自然资源是自然过 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2)资源是由人 而不是由自然来界定的。(3)人类的需要 和人类的开发利用能力在不断发展,因此自 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 展而不断变化。(4)人的需要与经济地位 和文化背景有关。(5)自然资源与自然环 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具体对象和范围又 往往是同一客体。(6)自然资源不仅是一 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还 涉及到文化、伦理和价值观。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1、稀缺性 1一般来说,人类的需要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却是有限的,即自然资源相 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表现为 “稀缺性”2人口数量呈指数增长趋势,不 仅说明人口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增长的速 度也越来越快。相对于人口数量的增长,自 然资源显然是有限的。3在人口增长的同时,人类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4考虑自然 资源在空间分不上的不平衡,以及资源利用 上的竞争,那么自然资源稀缺性的表现就更 为明显、现实。2、整体性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系统。即 人类在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必然会改变或 影响周围的环境。1对可更新资源的影响最 为明显。如采伐森林资源,不仅直接改变了 林木和植被的状况,同时必然引起土壤和径 流的变化,也破坏了野生生物的生境,对小 气候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2各地区之间的 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如黄土高原土地资 源过度开垦的结果,不仅使当地农业生产长 期处于低产落后、恶性循环的状况,也是造 成黄河下游的洪涝、风沙、盐碱等灾害的重 要原因。3对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也会影响 周围的环境。如开采矿石使土地废弃,排出 废物和消耗能源也不可避免地给环境带来影响。3、地域性因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因此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与此同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经 济条件和技术工艺条件也具有地域差异。 4、多用性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 用途。如河流(发电、灌溉、航运);森林(木材、燃料、经济收益、生态环境保护、 林副产品、旅游、休憩等)。但并不是所有 的自然资源潜在用途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都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人类在开发 利用自然资源时,需要全面权衡,遵循自然 规律,按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原则,借助于系统分析的手段,充分 发挥自然资源的多用性 5、变动性 1资源 的概念、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历史进 程中不断演变。2自然资源加上人类社会构 成“人类-资源生态系统”,它在不断地运 动和变化。6、社会性 资源是文化的一个函数,即强调了自然资源 中所附加的人类劳动而表现出来的社会性。 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当代地球上的自然资 源或多或少都有人类劳动的印记。即使深埋 在地下的矿产资源,边远地区的原始森林, 表面上似乎没有人类的附加劳动,然而人类 为了发现这些矿藏,为了保护这些森林,也 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因此,可以说自然资源 附加的人类劳动是人类世世代代利用自然、 改造自然的结晶,是自然资源中的社会因素。 自然资源基本特点 1、总量大,类型多 2、人均资源量少 3、空 间分布不均4、资源禀赋欠佳5、资源潜力 可观 资源开发的生态影响 近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相当程度上是以牺 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资源开发强度加大 对生态环境造成深刻影响。主要是:(1) 土地退化沙漠化、土壤侵蚀、土地污染、盐 碱化和潜育化、耕地生产力下降。(2)环 境污染环境污染已从城市向农村蔓延;全国 城市大气污染程度有减缓之势,但污染面有 所扩大,酸雨区则由北向南缓慢推进,面积 逐渐扩大;城市生活垃圾迅速增加,工业固 体废弃物污染日益严重。(3)生态功能降 低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源头地区生态环境 恶化呈加剧趋势;水生态失调加重。 资源消耗的环境后果 1、温室气体积聚与气候变化 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后果, 曾经只出现在局部或地区范围。然而,目前, 人类活动已给地球造成更大规模的影响,如 气候变化、同温层臭氧耗损、全球氮循环变 化、酸雨、雾霾等。未来若干年内,能源需 求的增加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加大将是一个 不争的事实。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积 聚的严重后果是全球变暖,可能对自然生态 系统和人类社会,特别是农业生产造成重大 影响。2、土地退化 最常见的土地退化是水土流失,其它形式的 土地退化:机耕造成土壤压实板结;土壤营 养成分的耗竭;土壤污染;土壤盐渍化或盐 碱化而造成作物生产力下降等。3、水环境 与淡水生态系统退化生活污水、工业废水、 现代农业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所造成的污 染,不仅导致可利用水资源的减少,而且还 严重地影响自然界生态系统。化学品和营养 物污染直接排入水体生态系统(地表或地下) 导致水质下降。水污染破坏了很大一部分可 利用的水资源,极大加剧了各地区现有缺水 问题的严重性。修筑水坝和开挖运河是对淡 水生态系统威胁最大的两大因素,它们极大 地影响到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 4、森林与物种多样性减少 人类活动使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大面积减少, 质量下降,且已严重影响自然界的生物多样 性。此外,森林被砍伐后,从大气中吸收碳 的能力就会丧失;而且林木燃烧、分解还会 向大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 5、生态系统健康的挑战 维持和改善生态系统健康仍面临诸多难题。 如未来人口将继续增加,如何满足工农业用 水的需求;如何满足食物安全;发展经济可 能要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如何减少气候变 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如何降低城市用地扩 张、用水增加、空气污染和固体废物等产生 的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等。 悲观派主要包括“太空船地球”说、“热寂” 说和“世界模型3” 1、“太空船地球” 地球像一艘太空船,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其 实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 都是有限的,而以此为基础的人口数量和经 济总量迄今仍呈无限增长趋势,这是一个根 本性的冲突。如果这种冲突得不到调和,迟 早会导致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崩溃。代表人 物是鲍尔丁。他认为,在“太空船”地球中, 人口和经济活动应该有一个适度规模。最理 想的状况是,使物质流和能量流尽可能减少, 能够适应“太空船”地球的资本储备,并能 永续地均衡。即地球物质平衡原理。 2、地球能量循环与“热寂”说代表人物是 里夫金和霍华德。基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 律的基础上,于1987年提出了关于人口、 资源和环境问题论调。这种观点认为:地球 上的物质总量是固定的,既不可产生,也不 会消亡。在所有地球物质中,只有富集到相 当程度的那一部分才可以成为自然资源。而 物质的富集需要能量,改变废弃物的形态也 需要能量。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中具备有效 能的物质,即低熵(或高负熵)物质;自然 资源被利用后变成含有无效能的物质(即高 熵废物)排放到环境中。也就是说,宇宙作 为一个巨系统,熵值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 能量不再能转化为有效能(自然资源),一 切运动都将逐渐停止,宇宙将走向“热寂”。 3、世界模型代表人物是梅多斯等人。1984 年发表了《增长的极限》,将世界系统用一 个计算机模型(世界模型3)来模拟未来。 这个模型包括:(1)可供耕作之土地数量 的极限;(2)单位耕地农业产量的极限; (3)可开发的不可再生资源的极限;(4) 环境同化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能力的极 限。 悲观派的意义与缺失 1、积极作用 (1)警示意义悲观派被称为新马尔萨斯主 义者。虽然很悲观,但它们的观点中包含有 许多合理而重要的见解;而且在于,当西方

自然资源学原理

自然资源学原理 绪论自然资源学范式 1. 人口过剩——人口数量过剩、人口消费过剩 人口数量过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躲到超过了当地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足以支持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地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分人贫困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食物、燃料等生活必需资料时。 人口消费过剩: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显著的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 第一篇自然资源及其稀缺的性质 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 1.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取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 分类: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 2. 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不可更新资源的度量 探明储量:已经查明,并在当前的需要、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储量。 条件储量:已经查明,但在当前的价格水平上,以现有的采掘技术和生产来开采是不经济的矿藏。 远景储量:目前仅作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储量,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理论储量: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出现的矿藏。 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储量和理论储量的总和。 资源基础: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用矿物的元素丰度或克拉克值乘以地壳的总质量。 (2)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最大资源潜力: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持续能力: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即不损害其充分

更新的利用能力。 吸收能力(同化能力):环境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恶化的能力。 承载能力: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分生产承载能力、最适承载能力、容量承载能力。 3.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稀缺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动态性和社会性。 第二章自然资源的稀缺和冲突 略。 第三章从极限之争到可持续性 1. 悲观派理论:“太空船地球”说、“热寂”说、世界模型3。 2. 乐观派理论:历史外推论、市场响应论、耗散结构论、替代作用。 第四章自然资源的稀缺性质 1. 人口数量、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程度呈指数增长。 2.环境问题的尺度:地方尺度(污染物)、区域尺度(环境退化)、全球尺度(全球变化)。 3. 资源的概念随着人类认识能力尤其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而不断房发展。 4. 绝对短缺:当全球尺度上的自然资源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所造成的稀缺。 5. 相对短缺:在自然资源的总供给尚能满足总需求,但由于分布不均而造成的区域性稀缺。 自然资源相对稀缺的原因: 1)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差异 (1)资源的地理分布是不平衡的 (2)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开发的历史不同 (3)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分布的差异,造成人均能源消耗不一样 2)地缘政治(封锁和禁运) 3)贫困(经济问题) 4)由自然因素或人类不合理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造成的环境退化 第二篇自然资源生态学原理 第五章自然资源生态过程 1. 自然资源和熵

自然资源的心得体会

气候资源概论 气候资源是指能为人类经济活动所利用的光能、热量、水分与风能等,是一种用的可再生资源,也是我国的十大自然资源之一。包括太阳辐射、热量、水分、空气,风能等。它是一种取之不尽,又是不可替代的。 水资源紧缺是全球关注的问题,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我国年人均占有水量2 200 m3,为世界人均水量的30%左右,联合国据此已将我国列为13 个主要贫水国之一。气候变化是水资源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我 国西部地区水资源匮乏,气候条件恶劣。近十几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西部地区影响显著,西北大部分地区出现了降水与径流增加、冰川消融加速、湖泊水位上升、大风与沙尘暴日数减少、植被有所改善等现象。但综合西部地区人文环境对西部水资源的利用率,气候变化对西部地区水资源的正面效应,仍远远不及人文环境对西部地区水资源的负面效应影响作用大。笔者分析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水资源的影响,并结合该地区对水的需求情况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更好地解决西部地区缺水情况等环境问题,趋利避害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采取战略对策,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西北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变化正经历由暖干向暖湿转变,这一转变在西北西部包括新疆、河西西部、祁连山区及青海的部分地区表现更加明显,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 而西北东部目前仍比较干旱,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主要在陕西。 西北干旱区近50 年气候变化是以0.22 ℃/10a 的速率变暖。各季均有增温趋 势,对于西北干旱区气温的持续上升,升温最明显的是秋冬季。除库车外,其他 各区气温有升高趋势,其中北疆和柴达木盆地气温升高趋势大; 而气温升高趋势是南北高,中间低。降水量增加趋势为从东南向西北递增。20 世纪60 年代以 来,南北半球中纬度西风带不断加强,许多副热带大部分降水量减少,热带地区降水量增多,高纬度地区降水量趋于增多,我国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在纬度较高且 属于西风带气候区的新疆、甘肃河西地区以及属于青海高原绝大部分地区近44 年来年降水量表现为小幅增加趋势,其增加速率为3.20 mm/10a; 而纬度较低且属于季风带气候区的青海东南部、甘肃河东、宁夏及陕西年降水量表现为小幅减少趋势。根据降水量距平的年变化研究表明,后30 年旬平均降水量比前30 年增加,在一年当中降水量增加的主要时段为冬季12 月到初春。 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降水量影响有显著的地域差异,西部降水量增加,但东部降水量减少。对比以前的研究结果发现,新疆地区降水量显著增加的分析结果与胡汝骥等的研究结论一致。西北地区旬降水量气候平均值的差异反映了新

自然资源学原理

自然资源学原理

自然资源学原理 绪论自然资源学范式 1. 人口过剩——人口数量过剩、人口消费过剩 人口数量过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躲到超过了当地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足以支持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地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分人贫困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食物、燃料等生活必需资料时。 人口消费过剩: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显著的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 第一篇自然资源及其稀缺的性质 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 1.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取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 分类: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 2. 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不可更新资源的度量 探明储量:已经查明,并在当前的需要、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储量。 条件储量:已经查明,但在当前的价格水平上,以现有的采掘技术和生产来开采是不经济的矿藏。 远景储量:目前仅作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储量,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理论储量: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出现的矿藏。 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储量和理论储量的总和。 资源基础: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用矿物的元素丰度或克拉克值乘以地壳的总质量。 (2)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最大资源潜力: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持续能力: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即不损害其充分更新

自然资源学原理重点

自然资源学原理重点 1自然资源学的概念* 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中可转化为生产、生存资料来源的物质和能量的 相互关系的科学。 2资源科学的概念 资源科学是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变、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 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其研究目的是为了 更好地认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资源,协调资源 与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生 存与发展的方向转化。 3 资源的相关概念 3.1 资源的类型 自然资源、社会资源 3.2 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自然资源是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3.3 社会资源的特点 易变性、不平衡性、社会性、继承性 易变性*:社会资源不象自然资源那样相对稳定,由于受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社会资源容易变化。所以对社会资源的改造也较自然资源容易得多。 不平衡性*:社会资源发展和分布上的不平衡性是由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投资政策、资金政策、教育政策、科学技术政策、产业政策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决定的。社会性*:一切社会资源都是社会劳动的产物,不同的社会阶段具有不同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的社会资源。社会资源的社会性还表现在:没有疆界、不分民族,谁都可以掌握并用于创造新的社会财富。继承性*:社会资源的不断积累、发展、壮大,一方面来源于人类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资源的不断更新、扩大;另一方面,也来源于对前人已有社会资源的继承。没有这种继承,仅凭个人的实践,所能获得的知识和财富是极为有限的。 3.4 硬资源和软资源 3.4.1 硬资源、软资源概念* 硬资源:在数量上表现出稀缺性的资源,比如土地、矿产、劳动力、资本等。 软资源:在质上表现出稀缺性,而量不可度的软件型资源,如技术、市场、信息、区位等。 3.4.2 软资源的特点 1)有知识性、创新性特征 2)是无污染、可复制和可再生的资源 3)共享性 4)快速更新性 4 自然资源的类型 可更新,不可更新,其他(见下表)4.1 几个重要的自然资源类型概念 1)恒定性资源*:按人类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无穷无尽,也不会因人 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 2)不可更新资源:地壳中有固定储量的可得资源,由于 它们不能在人类历史尺度上由自然过程再生(如铜),或由于它们再生的速度远远慢于被开采利用的速度(如石油和煤),它们是可能耗竭的。 3)可更新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通过自然过程再生的资 源。如果此类资源被利用的速度超过再生速度,它们也可能耗竭或转化为不可更新资源。 5 自然资源的的基本属性 稀缺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区域性)、多用性、动态性、社会性、两重性 稀缺性(有限性)*: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人类的需要实质上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却是有限的。任何资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可替代资源的品种也是有限的。 整体性:从利用的角度看,人们通常是针对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但实际上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人类不可能在改变一种自然资源或生态系统中某种成分的同时,又使其周围的环境保持不变。 地域性: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因此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自然资源总是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之中。 多用型*: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并不是所有的自然资源潜在用途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都能充分表现出来的。 动态性*:资源概念、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长期自然演化的系统在各种成分之间维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 社会性*:由于自然资源中所增加的人类劳动而表现出来的社会性。两重性*:各种自然资源既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6 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最大资源潜力:是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2.持续能力:可更新资源自然潜力的利用必须考虑时间上的公平分配,即应留给后代同等的资源利用机会。把这种考虑结合进可更新资源潜力的估算中,就要采用持续能力或持续产量的概念。 持续能力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

自然资源学原理

自然资源学原理 人口过剩:当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或全世界的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压力过大,致使资源基础退化或损耗,并污染水、空气、土地,从而损害人们生存环境(生命支持系统) 时,人口过剩问题就产生了。 人口数量过剩: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提供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以支持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 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分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 料等生活必需资料时,也被认为是人口数量过剩。 人口消费过剩:是指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显著的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损耗。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 第一章 1、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 类活动结果,是人类社会取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 2、自然资源概念的含义:①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②资源是由人而不是由自然来界定的。 ③自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④人的需要与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有关。 ⑤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但具体对象和范围 又是同一客体。 ⑥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人文科学概念 ⑴在地球圈层的分布:矿产资源(地壳)、气候资源(大气圈)、水利资源(水圈) 土地资源(地表)、生物资源(生物圈) 3、⑵用途:工业资源、农业资源、服务业(交通、医疗、旅游、科技等)资源 自然①不可更新资源:是地壳中储量固定的资源,即矿产资源。它们不资源能在人类历史尺度上由自然过程再生,或由于它们自然类型再生的速度远远慢于被开采利用的速度,是可能耗竭的。 ⑶现在较认同的②可更新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通过自然过程再生的资源。 a.恒定性资源:按人类的时间尺度衡量无穷无尽、也不会因人 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 b.临界性资源:是可能被掠夺到耗竭程度的可更新资源。 ①资源基础:指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②探明储量: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 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4、不可更③条件储量:也是已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新资源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 可得性④远景资源:是目前仅作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藏量,但可望将的度量来有大的发现 ⑤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 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⑥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总和统称最终可 采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