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学原理重点

自然资源学原理重点
自然资源学原理重点

自然资源学原理重点

1自然资源学的概念*

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中可转化为生产、生存资料来源的物质和能量的

相互关系的科学。

2资源科学的概念

资源科学是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变、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

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其研究目的是为了

更好地认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资源,协调资源

与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生

存与发展的方向转化。

3 资源的相关概念

3.1 资源的类型

自然资源、社会资源

3.2 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自然资源是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3.3 社会资源的特点

易变性、不平衡性、社会性、继承性

易变性*:社会资源不象自然资源那样相对稳定,由于受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社会资源容易变化。所以对社会资源的改造也较自然资源容易得多。

不平衡性*:社会资源发展和分布上的不平衡性是由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投资政策、资金政策、教育政策、科学技术政策、产业政策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决定的。社会性*:一切社会资源都是社会劳动的产物,不同的社会阶段具有不同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的社会资源。社会资源的社会性还表现在:没有疆界、不分民族,谁都可以掌握并用于创造新的社会财富。继承性*:社会资源的不断积累、发展、壮大,一方面来源于人类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资源的不断更新、扩大;另一方面,也来源于对前人已有社会资源的继承。没有这种继承,仅凭个人的实践,所能获得的知识和财富是极为有限的。

3.4 硬资源和软资源

3.4.1 硬资源、软资源概念*

硬资源:在数量上表现出稀缺性的资源,比如土地、矿产、劳动力、资本等。

软资源:在质上表现出稀缺性,而量不可度的软件型资源,如技术、市场、信息、区位等。

3.4.2 软资源的特点

1)有知识性、创新性特征

2)是无污染、可复制和可再生的资源

3)共享性

4)快速更新性

4 自然资源的类型

可更新,不可更新,其他(见下表)4.1 几个重要的自然资源类型概念

1)恒定性资源*:按人类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无穷无尽,也不会因人

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

2)不可更新资源:地壳中有固定储量的可得资源,由于

它们不能在人类历史尺度上由自然过程再生(如铜),或由于它们再生的速度远远慢于被开采利用的速度(如石油和煤),它们是可能耗竭的。

3)可更新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通过自然过程再生的资

源。如果此类资源被利用的速度超过再生速度,它们也可能耗竭或转化为不可更新资源。

5 自然资源的的基本属性

稀缺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区域性)、多用性、动态性、社会性、两重性

稀缺性(有限性)*: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人类的需要实质上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却是有限的。任何资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可替代资源的品种也是有限的。

整体性:从利用的角度看,人们通常是针对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但实际上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人类不可能在改变一种自然资源或生态系统中某种成分的同时,又使其周围的环境保持不变。

地域性: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因此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自然资源总是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之中。

多用型*: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并不是所有的自然资源潜在用途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都能充分表现出来的。

动态性*:资源概念、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长期自然演化的系统在各种成分之间维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

社会性*:由于自然资源中所增加的人类劳动而表现出来的社会性。两重性*:各种自然资源既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6 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最大资源潜力:是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2.持续能力:可更新资源自然潜力的利用必须考虑时间上的公平分配,即应留给后代同等的资源利用机会。把这种考虑结合进可更新资源潜力的估算中,就要采用持续能力或持续产量的概念。

持续能力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

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即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

3.吸收能力: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结果之一是产生各种废物,为了排放人类活动自觉或不自觉产生的废物,就要利用环境媒介,即大气、水、土地等。这就需要另一个衡量资源潜力的概念,称为吸收能力或同化能力,即环境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任何环境媒介的吸收能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仅随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天然变化,也可以被人类改变。

4.承载能力: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这个概念建立在一个设想的基础上,即应把资源利用限制在不使环境发生显著变化而使资源生产力得以长期维持的水平上,它类似于持续能力和吸收能力的概念。

目前应用最广的可更新资源可得性度量的概念是承载能力。

第一种生存承载能力,即有足够的食物保证生存,但既不能保证所有个体由茁壮成长,也不能保证种群的最优增长,而且当周围环境稍有变动就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第二种最适承载能力,即有充分的营养保证绝大多数个体茁壮成长。显然,最适承载能力总是小于生存承载能力的。第三种容限承载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某于密度方面的考虑。

7 中国自然资源态势

7.1 特点

总量大,类型多;人均资源量少;空间分布不均;资源禀赋欠佳;资源潜力可观

7.2 稀缺的挑战

1、矿产资源:供给保障程度不足,需求压力持续增大。

2、耕地资源

3、水资源

4、资源开发的生态影响: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生态功能降低

8 新能源

新能源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所产生的热能。包括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也可以说,新能源包括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

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很多新能源分布均匀,对于解决由能源引发的战争也有着重要意义。石油,煤矿等资源将加速减少。核能、太阳能即将成为主要能源。

21世纪,波能、可燃冰、煤成气、微生物、绿藻将成为人类广泛应用的新能源。

8.1 温室气体相关概念

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3)、全氟化碳(PFC3)和六氟化碳(SF6)等气体对地表的作用,犹如玻璃对温室的作用,故称温室气体。

8.2 碳排放相关概念

CO2 是温室气体减排的重点, 电力、交通、建筑和工业等部门是CO2 减排的重中之重。

我国GDP的CO2强度高,但下降速度很快。

9 矿产资源消费需求生命周期理论

1.时间定义域:国家的人均GDP 与人均矿产资源消费量呈倒“U”形(图1) , 其基本含义是: 工业发展初期, 矿产资源的人均消耗量随GDP 的增长而快速增长; 之后工业化不断推进人均GDP 亦不断增长, 而矿产资源人均消费量先增长后逐渐趋缓, 当人均GDP 达到某一较大值时(基本完成工业化) , 矿产资源消费停止增长或有下降趋势。

倒“U”形曲线模式的基本参数包括起点值、顶点值、波长和增长方式, 预示着国家工业化过程中, 矿产资源的消费必须经历初始、增长、成熟和衰落四个阶段

2.空间定义域:不同工业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空间消费差异,由此产生了不同的资源供应保障模式变化。这种空间的差异形成了矿产资源消费的空间定义域。受赋存条件所限,以传统、现代和新兴划分的三大类矿产的资源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金字塔”型特征。然而在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多元化的作用下,矿产资源消费和生产供应出现了与这种资源赋存相反的逆向空间发展特征。

从世界现代区域开发看, 这三种类型划分恰好同处在不同开发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中等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矿产资源消费特征相一致。

10 新马尔萨斯主义(悲观论)与丰饶论(乐观派)对主要资源、环境问题的不同观点1.悲观论:大都是环境保护论者,也多为自然科学家。以新马尔萨斯主义者为代表。罗马俱乐部1972年发表的《增长的极限》集中表达了新马尔萨斯主义的观点。认为:●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

●食物供给呈算术级数增长;

●世界将会变得更为拥挤,污染更加严重,更多资源将

耗竭和退化;

●贫富差距越大,政治和经济骚乱,战争的威胁亦会增

加。

意义:上述关于增长极限的全球研究都是由自然科学家进行的,他们严密的科学方法极大地促进了这种实证研究。缺失:关于自然资源极限的判断往往基于静态观念,忽视了自然资源的动态性质。既忽视了人类的响应机制,也忽视了资源的文化性质。

2.丰饶论:大多是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代表作有西蒙的《没有极限的增长》。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太空中有的是“新处女地”;

●人类比任何其他物质都重要;

●通过科学和技术我们可以征服、控制并改造自然,以

满足当前和未来需求和需要。

挑战:市场的不完备性、市场机制与社会目标、市场机制加剧了某些资源的稀缺、增长的社会极限。

可持续性的概念*:

1) 理想的人类生存条件:即满足人类需求的、可永续存在的社会,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必须特别优先得到满足。

2) 持久的生态系统状况:即保持自身承载能力以支持人类和其他生命的生态系统。

3) 公平性:不仅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也在各代人内部,平等地分配利益和平等地承担代价。如果在发展政策中忽视资源分配问题(代际分配和代内分配),则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源分配问题,狭义的可持续性意味着对各代人之间社会公平的关注,但还必须合理地将其延伸到对每一代人内部的公平的关注。

11地区性资源稀缺的本质

1. 资源分布于经济发展差异造成的稀缺

2. 地缘政治造成的资源稀缺

3. 贫困造成的资源稀缺

4. 环境退化造成的资源稀缺

12 资源安全相关概念

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或能力。

影响资源安全的因素:

●资源本身的因素

●政治因素

●经济因素

●运输因素

●军事因素

国家资源安全策略:

1.贯彻资源安全基础保护战略

2.实施合理的资源流通战略

3.倡导适度消费的资源节约型战略

4.建立深度资源开发的利用战略

5.鼓励废弃物资源化的回收战略

6.加强资源创新的技术战略

7.坚持科学的资源管理战略

13 自然资源生态过程

13.1 太阳能与光合作用在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意义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很小部分来自地球内能。大气圈中无生命的风和雨,是由太阳能驱动的;具有矿物资源也是太阳能作用的结果,能源矿物也是过去太阳能的储藏,即使是无机矿物,也与太阳能驱动的风化、沉积、搬运过程有关。因此,太阳能量对自然资源的形成具有极大意义。

光合作用在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是一个关键环节。

13.2 自然资源与熵

在地球不断接受太阳能并将其作各种转化的过程中,地球的熵值不断下降。相应地其间所包括的物质与能量会形成具有结构的、非均匀分布的有序状态,形成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人类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又不断向环境散热,使熵增加,改变地球物质与能量的结构和有序状态。

13.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稳定大气、调节气候、缓冲干扰、调节水文、供应水资源、防治土壤侵蚀、熟化土壤、循环营养元素、同化废弃物、传授花粉、控制生物、提供生境、生产食物、供应原材料、遗传资源库、休闲娱乐场所,以及科研、教育、美学、艺术用途等17种。

14 生物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

14.1 自然资源利用与气候变化以及影响

温室气体的积聚形成温室效应,将使全球平均温度增加,导致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地表覆被变化,改变了地表反射率等物理特征,影响辐射、热量和水分的交换,从而影响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总的来说,基于人类利用方向的土地利用变化倾向于增加反射率,使得更多的能量返回到大气中,使对流层温度增加,大气的稳定性增强并减少对流雨。14.2 气候变化对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影响1.对农业地理条件的影响

全球变暖可望使温度带向极地移动,在目前农业潜力受热量限制的地区,作物生长季会延长。然而,作物布局不仅取决于温度条件也受土壤、水分和社会经济等条件的制约。由于水分条件恶化,及较高温度引起的作物徒长和缩短灌浆期,中纬度主要粮食产区很可能减产。

2.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一般来说,中纬度地区将受损,高纬地区将受益,但益不敷损。

3.对农业系统的可能影响

气候变化与波动导致的农业生产空间分布和作物产量变化,会影响到农业系统的很多方面,如区域比较优势、农业结构、粮食供给、区域产业结构、农产品的价格和贸易、就业等,甚至会影响到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

4.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潜在影响

●中国粮食产量将增加,中国将从粮食进口国变为粮食

出口国。

●中国主要农业区很可能将变干旱,对粮食生产有严重

影响。

●全球升温将使中国北方和华中的土壤水分减少,农业

将减产。

15 生物入侵与防治对策

生物入侵或称外来物种入侵,是指通过人类活动有意或无意地将外来物种引入到其自然分布区之外,在那里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建立种群,并对那里的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影响或破坏物种和生物资源。

外来入侵物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外来入侵种本身形成优势物种,使本地物种的生存受到影响

并最终导致本地物种灭绝,破坏了物种多样性,使本地生态系统物

种单一化。

第二,通过压迫和排斥本地物种,导致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结构

发生改变,最终导致生态系统受破坏。

防治对策

●重视生物入侵,加强基础研究,确定重点防治区域;

●加强立法,建立科学的引种制度;

●加强动植物检疫,建立全国性的动态监测网;

●提高全民防范意识;

●加强国际合作。

16 自然资源利用生态影响评价方法

16.1 生态占用

指人类消耗自然资源或消纳废物所占用的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其实质是将人类对自然资源(包括生态服务功能)的消耗与生态影响联系起来。

生态占用核算:

按照数据的获取方式,核算一个地区的生态占用通常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综合法,即自上而下法,就是在地区性或全国性统计资料中提取地区生产总量、出口总量、进口总量和年终库存总量,据此得到全地区消费总量的数据,再除以地区总人口,就可以得到人均消费量;

第二种是成分法,即自下而上法,即通过查询统计资料、发放调查问卷等直接获得人均消费量数据。

16.2 自然资源承载力

自然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不损害区域生产力的前提下,一个区域有限的资源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16.3 GDP及缺陷

国内生产总值。

●从社会角度看,GDP将质量好的和坏的产出,一视同

仁地算在国民财富之中。

●从环境角度看,它认为资源和生态环境是自由财富,

不去考虑资源的稀缺性与生态的退化。

●从经济角度看,它只记录看得见的、可以价格化的劳

务,其它对社会非常有贡献的劳务却被摒除在外。

“绿色GDP”=(传统GDP)-(自然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

17 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经济发展需要有充足的、稳定的、长期的自然资源保障,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的基础,离开了自然资源就谈不上社会生产,也就谈不上经济发展。

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影响生产力布局

(2)影响经济结构

加工业主导型(资源输入,西欧、日本)

矿业为主型(沙特、巴西、澳大利亚)

资源生产和加工工业型(印度、中国)

(3)影响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

(4)影响产品质量:地方特产农产品、特色产品

3.自然资源影响的阶段性

随着发展阶段的提升,自然资源的作用会逐渐减弱,而资本和人力资源的作用会越来越显著。

18 资源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的关联

1.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多的人均排放,直到人均收入达到拐点。人均污染物排放量会明显下降。

在一定收入水平下,相关的全球环境影响会在某个时期趋于下降。

拐点时的收入接近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但事实上由于收入分配的极不均衡,占人口数量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远低于平均水平。

二氧化硫人均排放量与人均收入的关系

2.资源环境问题的成因

1)人口

2)技术变化

3)经济增长

4)市场制度的缺陷

5)伦理观念

3.自然资源的公共性质

1)国际公共财产资源

在全球尺度上,生态系统本身及所有包含在其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都表现为最明显的公共财产资源。

次级系统---大气\海洋\鸟类\鱼类的国际公共性。

海洋渔场\濒物物种及其栖息地\跨国河流开发。

(2)国内资源的公共性

国家尺度上,自然资源的公共财产特性更多源于制度而不是自然性质。

19 自然资源经济学基本问题

自然资源稀缺的经济学含义

(1)自然资源的绝对稀缺

当对自然资源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这时造成的稀缺就是绝对稀缺,这里的总需求包括当前的需求和未来的需求。(2)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

当自然资源的总供给尚能满足需求,分布不均衡会造成的局部的需缺,这称为相对稀缺。

(关于自然资源与经济学的其他理论建议看一下PPT帮助理解)20 自然资源配置基本论题

自然资源配置的主题

(1)效率:经济学的效率概念,现在先作一个简单的直观说明。如果资源的利用存在某种程度的浪费,这就是无效率。

(2)优化:指自然资源利用的决策从社会的角度看是否合乎需要。对某种自然资源利用方式的选择在受到约束的情况下,能够使目标最大化,那么该选择就是社会优化。(3)可持续性:经济学关于资源配置优化的追求,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考虑长远的未来。

(其他基本论题请参阅PPT,不再赘述)

21 自然资源价值重建

21.1 自然资源价值的构成

(1)弗里曼的资源价值构成系统

第一组是关于资源或环境质量水平与对人类对其干预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q=q(S)

式中:q表示一定质量或数量的资源-环境;S表示政府干预。

在政府对影响q的私人活动进行管制的地方,S所产生的变化取决于私人决策者对公共规章的响应,鉴于此,弗里曼又将上述函数关系式表述为:

q=[S,S(R)]

式中:S(R)为私人对政府规章响应的程度。

第二组是关于资源—环境对人类的用途以及用途对q的依赖性,其函数关系可表达为

X=X[q,Y(q)]

式中:X表示资源—环境用途的活动水平;y表示为获得资源—环境服务而输入的其他资源。

第三组是资源-环境的价值函数:

V=V(X)

式中:V表示资派-环境服务的货币价值。

将第一组、第二组公式带入第三组公式,得到:

V=f{S,S(R),Y[S,S(R)]}

(2)Pearce的资源价值构成系统

(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资源价值构成系统

(4)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计划的资源价值构成系统21.2 自然资源价值重建方法22 自然资源利用的投入—产出关系

1.自然报酬递减律

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当一个可变要素同不变要素相配合时,如果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则总产量的变化先是递增,然后转为递减。

比例性概念及其对自然资源管理的意义

比例性概念的中心目标:是以合理的方式组合生产中所用的各种资源,以能获取最大报酬。

所以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①在合理行为带范围内经营;

②对动态条件的适应;

③处理多生产函数;

④在从事多种事业时应用均等边际原则。

均等边际原则

均等边际原则指的是:当我们利用有限资源时,应将它适当地分配给各种用途,使其在每一种用途中所获得的边际报酬大致相等,这样才能使各种用途的总报酬最高。

23 自然资源开发决策

成本—效益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对经济决策将要付出的社会成本(直接的和间接的)与可获得的效益(直接的和间接的),以尽可能同一的计量单位(货币)分别进行计算,以便从量上进行分析对比,权衡得失。

为此,必须确定两大类指标体系:所耗费的成本和所获得的效益。

成本:是全部投入的资源和社会付出的代价,包括基本费用、附加费用、无形费用等。

效益价值:是指全部产出的利润和社会得到的好处,包括基本效益、派生效益、无形效益等,其中无形费用和无形效益都是难以用货币计算的。

成本-效益分析的作用

成本—效益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用来评估自然资源开发项目经济前景的重要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可广泛地用对自然资源开发和社会投资方案决策中。它既可以用来确定一个项目方案是否经济可行,即是否可以在扣除成本之后带来净效益;也可以用来评定或排列各种可供选项目的优先顺序。特别是政府部门已经认识到,应用各种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来比较备选公共项目和规划的效用潜力,既很重要,也有可能。

效益和成本的估算

1)如果要使成本-效益分析有实际意义,就必须找到尽可能精确和实用的成本-效益估算方法;

2)必须采用一致的价格水平、利率、风险折扣和考虑同样影响因子,成本和效益的价格估算要科学合理。

3)当然不同的项目预期经济寿命有很大的差别。

4)为了便于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将经济分析限制在项目预期寿命之内,扣除项目预期残值之后的所有成本都要在这个时间段内分摊。局限

成本—效益分析应用于自然资源保护和环境改善时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企业家一般更重视近期的效益和价值,而自然资源保护者更强调将来的效益和价值。

成本—效益分析法还具有另一类局限,即效益和成本经常离异。以项目效益/成本比率作为是否对该项目进行投资的判断准则,在开发者和投资者同时也是受益者的情况下可能完全正确。但是,当涉及不同利益集团时,情况就复杂了。

24 自然资源保护

影响自然资源保护决策的因素

一项保护方案是否有利可图,主要取决于该方案的成本、预期效益、效益的取得所要花费的时间,以及当前评价中所采用的贴现率。除了这些因素以外,一项保护方案是否真正合算,还同时取决于其他一系列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

1.经营者计划期的长短;

2.保护方案的投资和抽回投资的需要;

3.经营者在各种供选保护措施之间选择的余地或能力;

4.该方案对其他资源保护的影响。

25 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

自然资源管理的主要社会目标

1.效率目标

2.分配公平目标

3.社会发展目标

4.资源保障目标

5.生态系统健康和环境质量目标

26 循环经济概念与原理

定义: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

目标:在资源不退化甚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增长。

原则: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cycyle)

循环经济: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资源(反馈式流程)

循环经济学基本原理

●自然资源总量有限,供给稀缺原理

●自然资源补偿原理

●“点石成金的手”原理

●不可完全循环原理

大学自然资源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自然资源得性质 一、名词解释 1、资源基础:矿产资源得潜在最大数量。 2、探明储量:就是指已经查明,并已知在当前得需求、价格与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得矿产资源得储藏量。 3、条件储量:指已查明得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得采掘技术与生产技术开采就是不经济得。 4、远景资源:就是目前仅做了少量勘察与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得储量,但可望将来有大得发现。 5、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得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得地区可能会发现得矿藏。 6、最终可采资源:就是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与理论资源得总与。 7、最大资源潜力:就是指在其她条件都很理想得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得最大理论潜力。8GB6H。 8、持续能力:就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得最大能力,既不损害其充分更新得能力。 9、承载能力:就是指一定范围内得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得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 10、吸收能力:即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得能力。 二、简答题 1、自然资源得概念及其含义 参考答案: (1)自然资源就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得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得人类活动结果。 (自然资源就是能够为人类开发利用,满足当前或未来需要得自然界中得空间、空间内天然存在得各种物质、物质存在形式及运动形式所含得能量以及物质运动变化所提供得各种服务功能。)IwgbU。 (2)自然资源得概念包括以下含义: 自然资源就是自然过程所产生得天然生成物(自然资源属于天然生成物); 自然资源不就是由自然而就是由人来界定得(自然资源就是有人来界定得);HY7JD。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重点_张建松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解析张建松 人口过剩:分为人口数量过剩和个人口消费过剩 人口数量过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足以支撑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 配不平等,致使一部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须资料时,也被认 为是人口过剩。 人口消费过剩:指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的显著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 自然资源学:主要研究自然资源的特征、性质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它以单项和整体的自 然资源为对象,研究其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开发利用及其后果、保护和管理等。 第一篇自然资源极其稀缺的性质 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 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初始投入。 自然资源概念的含义: 1. 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2. 资源是由人而不是由自然界来界定的;自然资源的两个前提:人类的开发能力、人类的需要。 3.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但都是同一个客体。 4. 其范畴随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5. 人的需要与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有关。信仰、宗教、风俗习惯等 6. 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人文概念;还涉及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文化人 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诸多原理;资源是文化的函数。 “可更新”与“不可更新”的相对性: A. 可更新资源(收入性或流动性资源):直接太阳能、间接太阳能 B. 不可更新资源(资本性或储藏性资源):a.利用后就变性或毁灭的资源(化石原料) b.可循环利用的资源(金属矿物) 1?对于大多数流动性资源来说,天然可再生性取决于人类的利用水平或强度,这是一个 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概念。 2. 不可更新资源和可更新资源间的划分界限,更多地取决于人类的认识和开发程度而不 是自然现实。 资源分类的关键:在于划分个体 资源基础:指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估算某些特殊非燃料矿物资源基础的方法:是用这些矿物元素的丰度或者克拉克值乘以地壳的总质量。 探明储量:是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206期末复习—自然资源学

自然资源学原理2016年初期末复习 P24自然资源的概念 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与欲望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取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 自然资源的概念包括以下含义: 自然资源属于天然生成物 自然资源是有人来界定的 自然资源的范畴是不断扩大 自然资源与文化背景有关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及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自然资源不仅是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人文科学概念(是文化的函数) P30不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资源基础:指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估算某些特殊非燃料矿物资源基础的方法:是用这些矿物元素的丰度或者克拉克值乘以地壳的总质量。 2)探明储量:是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

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3)条件储量:也是指已查明的储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 的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这种储量不是静止不变的。 4)远景资源:是目前仅做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未查明的藏量, 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5)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 勘探或极少勘探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估计理论资源的方法是根据已勘探地区过去的发展模式外推。 6)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总和 的统称。 P33影响探明储量的因素 1)利润要求和勘探政策 2)技术、知识和工艺的可靠性。 3)需求水平4)开采成本 5)资源产品价格 6)替代品的可得性与价格 (探明储量和条件储量区别见P34) 注1:探明储量和条件储量是相对的概念,它们之间的界限---经济可行性界限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受技术革新、价格与需求刺激、经济和政策环境影响。 注2:探明储量和条件储量的共同特点是“已查明”,但查明的确定程度不定,即使是已经密集勘探,对范围、质量、地质特征均已确定的储量估计仍有近20%的误差。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 1.自然资源(土地面积、生物多样性、矿产)总量大,类型齐全(表明中国有较大的综合开发利用优势) 2.人均资源量少 3.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资源组合结构不匹配 4.资源质量不一(耕地质量、矿产资源) 5. 资源潜力可观(矿产资源、资源节流) 二、我国面临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 1.粮食安全(人口增长耕地占用、水资源不足、化肥报酬递减率) 2.矿产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少、后备探明储量不足) 3.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减少、草原退化、土地退化、水域缩小和恶化) 4.人口负荷过重,资源承载力将达极限 5.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较大 一、争论双方代表——悲观派与乐观派 1、悲观派 (1)代表:新马尔萨斯主义者 (2)代表作:《增长的极限》 (3)观点:如果目前这种趋势继续下去,世界将变得更为拥挤,污染会更加严重,更多资源将耗竭或退化;他们还认为由于富者愈富,穷者愈穷,这将引起严重的政治和经济骚乱;战争的威胁亦会增加 2、乐观派 (1)代表:丰饶论者 (2)代表作:西蒙的《没有极限的增长》 (3)观点:如果目前这种趋势继续下去,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将造成一个并不拥挤,污染较少,资源更富有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大多数人都会更加健康,寿命更长,物质财富也更多。 主要国家资源总体战略对策 ?一、美国 1、全开放式的资源战略 2、保护本国资源、进口国外资源 ?二、日本 1、20世纪50年代,立足于国内 2、20世纪80年代,科技立国 3、21世纪,海外投资立国 ?三、马来西亚 1、初级资源产品多样化 2、初级加工产品出口 ?四、沙特阿拉伯 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勘查、开发石油资源,以石油出口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 ?典型国家资源战略的启示: 1、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依赖越来越强; 2、必须根据自身的条件制定资源战略; 3、资源产品出口和经济结构要多样化。

自然资源学原理重点

自然资源学原理重点 编者:环规11-1班徐乃千郑重声明:根据课件编者有部分添增(*或字体缩小)。未经编者许可不得擅自传播! 1 自然资源学的概念* 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中可转化为生产、生存资料来源的物质和能量的 相互关系的科学。 2 资源科学的概念 资源科学是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变、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 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其研究目的是为了 更好地认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资源,协调资源 与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生 存与发展的方向转化。 3 资源的相关概念 3.1 资源的类型 自然资源、社会资源 3.2 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自然资源是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3.3 社会资源的特点 易变性、不平衡性、社会性、继承性 易变性*:社会资源不象自然资源那样相对稳定,由于受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社会资源容易变化。所以对社会资源的改造也较自然资源容易得多。 不平衡性*:社会资源发展和分布上的不平衡性是由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投资政策、资金政策、教育政策、科学技术政策、产业政策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决定的。社会性*:一切社会资源都是社会劳动的产物,不同的社会阶段具有不同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的社会资源。社会资源的社会性还表现在:没有疆界、不分民族,谁都可以掌握并用于创造新的社会财富。继承性*:社会资源的不断积累、发展、壮大,一方面来源于人类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资源的不断更新、扩大;另一方面,也来源于对前人已有社会资源的继承。没有这种继承,仅凭个人的实践,所能获得的知识和财富是极为有限的。 3.4 硬资源和软资源 3.4.1 硬资源、软资源概念* 硬资源:在数量上表现出稀缺性的资源,比如土地、矿产、劳动力、资本等。 软资源:在质上表现出稀缺性,而量不可度的软件型资源,如技术、市场、信息、区位等。 3.4.2 软资源的特点 1)有知识性、创新性特征 2)是无污染、可复制和可再生的资源 3)共享性 4)快速更新性 4 自然资源的类型 可更新,不可更新,其他(见下表)4.1 几个重要的自然资源类型概念 1)恒定性资源*:按人类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无穷无尽,也不会因人 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 2)不可更新资源:地壳中有固定储量的可得资源,由于 它们不能在人类历史尺度上由自然过程再生(如铜),或由于它们再生的速度远远慢于被开采利用的速度(如石油和煤),它们是可能耗竭的。 3)可更新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通过自然过程再生的资 源。如果此类资源被利用的速度超过再生速度,它们也可能耗竭或转化为不可更新资源。 5 自然资源的的基本属性 稀缺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区域性)、多用性、动态性、社会性、两重性 稀缺性(有限性)*: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人类的需要实质上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却是有限的。任何资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可替代资源的品种也是有限的。 整体性*:从利用的角度看,人们通常是针对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但实际上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人类不可能在改变一种自然资源或生态系统中某种成分的同时,又使其周围的环境保持不变。 地域性*: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因此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自然资源总是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之中。 多用型*: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并不是所有的自然资源潜在用途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都能充分表现出来的。 动态性*:资源概念、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长期自然演化的系统在各种成分之间维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 社会性*:由于自然资源中所增加的人类劳动而表现出来的社会性。两重性*:各种自然资源既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6 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最大资源潜力:是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解析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解析 前言 人口过剩:分为人口数量过剩和个人口消费过剩 人口数量过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足以支撑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须资料时,也被认为是人口过剩。 人口消费过剩:指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的显著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 自然资源学:主要研究自然资源的特征、性质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它以单项和整体的自然资源为对象,研究其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开发利用及其后果、保护和管理等。 第一篇自然资源极其稀缺的性质 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 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初始投入。 自然资源概念的含义: 1.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2.资源是由人而不是由自然界来界定的;自然资源的两个前提:人类的开发能力、人 类的需要。 3.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但都是同一个客体。 4.其范畴随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5.人的需要与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有关。信仰、宗教、风俗习惯等 6.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人文概念;还涉及地理学、生态学、 经济学、文化人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诸多原理;资源是文化的函数。 “可更新”与“不可更新”的相对性: A.可更新资源(收入性或流动性资源):直接太阳能、间接太阳能 B.不可更新资源(资本性或储藏性资源):a.利用后就变性或毁灭的资源(化石原料) b.可循环利用的资源(金属矿物) 1.对于大多数流动性资源来说,天然可再生性取决于人类的利用水平或强度,这是一个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概念。 2.不可更新资源和可更新资源间的划分界限,更多地取决于人类的认识和开发程度而不是自然现实。 资源分类的关键:在于划分个体 资源基础:指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估算某些特殊非燃料矿物资源基础的方法:是用这些矿物元素的丰度或者克拉克值乘以地壳的总质量。 探明储量:是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自然资源学原理2

自然资源学原理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对于自然资源问题的论争,悲观派以新马尔萨斯主义者为代表,其代表论著为:(A) (A)《增长的极限》(B)《没有极限的增长》 (C)《寂静的春天》(D)《象山那样的思考》 2、早期的狩猎者与采集者对环境的影响:(A) (A)很小、局部(B)没有影响 (C)稍大的影响(D)很大的影响 3、当自然资源开采已达到资源基础的最终极限时,该种资源达到:(A) (A)自然耗竭(B)经济耗竭 (C)资源稀缺(D)供需失调 4、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称为:(C) (A)最大资源潜力(B)吸收能力 (C)持续能力(D)承载能力 5、由生态系统外部力量所引发的演替过程称为:(A) (A)异发演替(B)自发演替 (C)原生演替(D)次生演替 6、“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的体格、气质和精神”是下述哪种人地关系论的主要观点:(B) (A)人类中心论(B)环境影响论 (C)文化决定论(D)生态伦理学 7、自然资源的自然供给是一种:(B) (A)有弹性的供给(B)毫无弹性的供给 (C)有较高的弹性(D)由较低的弹性 8、下列资源中属于耗竭性资源的是:(B) (A)太阳能(B)化石燃料 (C)风能(D)自然风光 9、垄断地租的源泉是什么?(C) (A)土地级差生产力(B)社会平均利润的超额部分(C)超出价值的垄断价格(D)资本的有机构成 10、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连续增加,总产量的变化趋势为:(B) (A)递减,而后转为递增(B)递增,而后转为递减 (C)递减,而后不变(D)递增,而后不变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15分) 1、环境阻抗又称为限制因素,包括:(ABCD (A)食物供应(B)气候 (C)疾病(D)异种捕食 (E)种间竞争 2、精耕农业的特征:(ABE)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重点 张建松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解析张建松前言 人口过剩:分为人口数量过剩和个人口消费过剩 人口数量过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足以支撑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须资料时,也被认为是人口过剩。人口消费过剩:指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的显著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 自然资源学:主要研究自然资源的特征、性质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它以单项和整体的自然资源为对象,研究其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开发利用及其后果、保护和管理等。 第一篇自然资源极其稀缺的性质 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 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初始投入。 自然资源概念的含义: 1.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2.资源是由人而不是由自然界来界定的;自然资源的两个前提:人类的开发能力、人类的需要。 3.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但都是同一个客体。 4.其范畴随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5.人的需要与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有关。信仰、宗教、风俗习惯等 6.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人文概念;还涉及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诸多原理;资源是文化的函数。 “可更新”与“不可更新”的相对性: A.可更新资源(收入性或流动性资源):直接太阳能、间接太阳能 B.不可更新资源(资本性或储藏性资源):a.利用后就变性或毁灭的资源(化石原料) b.可循环利用的资源(金属矿物) 1.对于大多数流动性资源来说,天然可再生性取决于人类的利用水平或强度,这是一个相对而不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题 十九.环境阻抗又称限制因素,一切妨碍物种实现其全部种群增长潜力(繁殖潜力)的环境要素在生态学上称为限制因素。查理●达尔文将限制因素分为四大类,即食物供应、气候、疾病及异种捕食。 二十. 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态过程的干预 1.人类的能动性,即在生态系统中的优势地位: (1)人口数量 (2)人类的适应能力 (3)人类的意识和智力 (4)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 2.人类对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干预 3.人类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干预 4.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预 二十一.各个社会发展阶段,对自然资源的适应 1.精耕农业前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事业: (1)低能源消费 (2)人口控制, (3)高度变通灵活的社会组织, (4)自然崇拜, (5)自给自足, (6)互惠和平均主义 2.精耕农业对自然资源的适应: 特征:(1)单位土地上能量投入的增加 (2)单位土地上产量的提高 (3)基本上重新安排了生态系统。 机制:(1)不断的投入 (2)高度有组织的社会 (3)资源私有化 (4)庞大,自足,少进去,相对贫困的农民阶层 (5)平均主义取向的资源分配, 3.工业化社会对自然资源的适应 特征:(1)极速扩张的人均资源消费 (2)专业化生产 (3)社会组织更复杂, 机制:(1)经济全球化与产业转移 (2)农村人口城市化 (3)人口稳定机制 (4)市场响应机制 (5)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 (6)社会文化政策响应 二十二.采矿的生态影响 一.对地形和水文的影响 1.对地形的影响

(1)地下开采对地形的影响 (2)露天开采对地形的影响 2.对水文的影响 (1)采矿活动对地表水的影响 (2)采矿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 3.对土壤和生物的影响 (1)对土壤的影响 (2)对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4.对人体和社区的影响 (1)对人体的危害 (2)对社区的影响 二十三.生物入侵的概念 生物入侵或称外来物种入侵是指通过人类活动有意或无意的将外来物种引入到其自然分布区之外。在那里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建立种群,并对那里的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影响或破坏物种和生物资源。 二十四. 生态占用的概念与核算方法 生态占用指人类消耗自然资源或消纳废物所占用的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其实质是将人类对自然资源(包括生态服务功能)的消耗与生态影响联系起来。 二十五.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 一个地区的生态潜力小于生态占用时就出现生态赤字,用生态潜力减去生态占用的参数来度量,生态潜力大于生态占用时则产生生态盈余,用生态潜力减去生态占用的余数来度量。 二十六.生态占用核算 方法:第一种是综合法,即自上而下法,就是在地区性或全国性统计资料中提取地区生态总量,出口总量,进口总量,和年终库存总量,据此得到全地区消费总量的数据,再除以地区总人口就可以得到人均消费。 第二种成分法,即自下而上法。即通过查阅统计资料,发放调查问卷等,直接获得人均消费量数据。 步骤: 第一步,核算个主要消费项目的人均年消费量 第二步,核算为了生产各种消费项目,人均占有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 第三步,核算生态占用 第四步,核算生态容量 第五步,核算生态盈余或赤字

自然资源学原理大题

自然资源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结构概括起来,自然资源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研究自然资源 的特征、性质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它以 单项和整体的自然资源为对象,研究其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开发利用及其后果、保护 和管理等。 自然资源概念及含义 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 需要与欲望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 的人类活动结果。(1)自然资源是自然过 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2)资源是由人 而不是由自然来界定的。(3)人类的需要 和人类的开发利用能力在不断发展,因此自 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 展而不断变化。(4)人的需要与经济地位 和文化背景有关。(5)自然资源与自然环 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具体对象和范围又 往往是同一客体。(6)自然资源不仅是一 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还 涉及到文化、伦理和价值观。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1、稀缺性 1一般来说,人类的需要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却是有限的,即自然资源相 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表现为 “稀缺性”2人口数量呈指数增长趋势,不 仅说明人口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增长的速 度也越来越快。相对于人口数量的增长,自 然资源显然是有限的。3在人口增长的同时,人类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4考虑自然 资源在空间分不上的不平衡,以及资源利用 上的竞争,那么自然资源稀缺性的表现就更 为明显、现实。2、整体性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系统。即 人类在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必然会改变或 影响周围的环境。1对可更新资源的影响最 为明显。如采伐森林资源,不仅直接改变了 林木和植被的状况,同时必然引起土壤和径 流的变化,也破坏了野生生物的生境,对小 气候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2各地区之间的 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如黄土高原土地资 源过度开垦的结果,不仅使当地农业生产长 期处于低产落后、恶性循环的状况,也是造 成黄河下游的洪涝、风沙、盐碱等灾害的重 要原因。3对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也会影响 周围的环境。如开采矿石使土地废弃,排出 废物和消耗能源也不可避免地给环境带来影响。3、地域性因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因此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与此同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经 济条件和技术工艺条件也具有地域差异。 4、多用性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 用途。如河流(发电、灌溉、航运);森林(木材、燃料、经济收益、生态环境保护、 林副产品、旅游、休憩等)。但并不是所有 的自然资源潜在用途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都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人类在开发 利用自然资源时,需要全面权衡,遵循自然 规律,按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原则,借助于系统分析的手段,充分 发挥自然资源的多用性 5、变动性 1资源 的概念、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历史进 程中不断演变。2自然资源加上人类社会构 成“人类-资源生态系统”,它在不断地运 动和变化。6、社会性 资源是文化的一个函数,即强调了自然资源 中所附加的人类劳动而表现出来的社会性。 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当代地球上的自然资 源或多或少都有人类劳动的印记。即使深埋 在地下的矿产资源,边远地区的原始森林, 表面上似乎没有人类的附加劳动,然而人类 为了发现这些矿藏,为了保护这些森林,也 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因此,可以说自然资源 附加的人类劳动是人类世世代代利用自然、 改造自然的结晶,是自然资源中的社会因素。 自然资源基本特点 1、总量大,类型多 2、人均资源量少 3、空 间分布不均4、资源禀赋欠佳5、资源潜力 可观 资源开发的生态影响 近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相当程度上是以牺 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资源开发强度加大 对生态环境造成深刻影响。主要是:(1) 土地退化沙漠化、土壤侵蚀、土地污染、盐 碱化和潜育化、耕地生产力下降。(2)环 境污染环境污染已从城市向农村蔓延;全国 城市大气污染程度有减缓之势,但污染面有 所扩大,酸雨区则由北向南缓慢推进,面积 逐渐扩大;城市生活垃圾迅速增加,工业固 体废弃物污染日益严重。(3)生态功能降 低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源头地区生态环境 恶化呈加剧趋势;水生态失调加重。 资源消耗的环境后果 1、温室气体积聚与气候变化 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后果, 曾经只出现在局部或地区范围。然而,目前, 人类活动已给地球造成更大规模的影响,如 气候变化、同温层臭氧耗损、全球氮循环变 化、酸雨、雾霾等。未来若干年内,能源需 求的增加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加大将是一个 不争的事实。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积 聚的严重后果是全球变暖,可能对自然生态 系统和人类社会,特别是农业生产造成重大 影响。2、土地退化 最常见的土地退化是水土流失,其它形式的 土地退化:机耕造成土壤压实板结;土壤营 养成分的耗竭;土壤污染;土壤盐渍化或盐 碱化而造成作物生产力下降等。3、水环境 与淡水生态系统退化生活污水、工业废水、 现代农业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所造成的污 染,不仅导致可利用水资源的减少,而且还 严重地影响自然界生态系统。化学品和营养 物污染直接排入水体生态系统(地表或地下) 导致水质下降。水污染破坏了很大一部分可 利用的水资源,极大加剧了各地区现有缺水 问题的严重性。修筑水坝和开挖运河是对淡 水生态系统威胁最大的两大因素,它们极大 地影响到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 4、森林与物种多样性减少 人类活动使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大面积减少, 质量下降,且已严重影响自然界的生物多样 性。此外,森林被砍伐后,从大气中吸收碳 的能力就会丧失;而且林木燃烧、分解还会 向大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 5、生态系统健康的挑战 维持和改善生态系统健康仍面临诸多难题。 如未来人口将继续增加,如何满足工农业用 水的需求;如何满足食物安全;发展经济可 能要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如何减少气候变 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如何降低城市用地扩 张、用水增加、空气污染和固体废物等产生 的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等。 悲观派主要包括“太空船地球”说、“热寂” 说和“世界模型3” 1、“太空船地球” 地球像一艘太空船,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其 实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 都是有限的,而以此为基础的人口数量和经 济总量迄今仍呈无限增长趋势,这是一个根 本性的冲突。如果这种冲突得不到调和,迟 早会导致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崩溃。代表人 物是鲍尔丁。他认为,在“太空船”地球中, 人口和经济活动应该有一个适度规模。最理 想的状况是,使物质流和能量流尽可能减少, 能够适应“太空船”地球的资本储备,并能 永续地均衡。即地球物质平衡原理。 2、地球能量循环与“热寂”说代表人物是 里夫金和霍华德。基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 律的基础上,于1987年提出了关于人口、 资源和环境问题论调。这种观点认为:地球 上的物质总量是固定的,既不可产生,也不 会消亡。在所有地球物质中,只有富集到相 当程度的那一部分才可以成为自然资源。而 物质的富集需要能量,改变废弃物的形态也 需要能量。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中具备有效 能的物质,即低熵(或高负熵)物质;自然 资源被利用后变成含有无效能的物质(即高 熵废物)排放到环境中。也就是说,宇宙作 为一个巨系统,熵值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 能量不再能转化为有效能(自然资源),一 切运动都将逐渐停止,宇宙将走向“热寂”。 3、世界模型代表人物是梅多斯等人。1984 年发表了《增长的极限》,将世界系统用一 个计算机模型(世界模型3)来模拟未来。 这个模型包括:(1)可供耕作之土地数量 的极限;(2)单位耕地农业产量的极限; (3)可开发的不可再生资源的极限;(4) 环境同化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能力的极 限。 悲观派的意义与缺失 1、积极作用 (1)警示意义悲观派被称为新马尔萨斯主 义者。虽然很悲观,但它们的观点中包含有 许多合理而重要的见解;而且在于,当西方

自然资源学原理

自然资源学原理 绪论自然资源学范式 1. 人口过剩——人口数量过剩、人口消费过剩 人口数量过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躲到超过了当地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足以支持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地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分人贫困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食物、燃料等生活必需资料时。 人口消费过剩: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显著的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 第一篇自然资源及其稀缺的性质 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 1.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取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 分类: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 2. 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不可更新资源的度量 探明储量:已经查明,并在当前的需要、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储量。 条件储量:已经查明,但在当前的价格水平上,以现有的采掘技术和生产来开采是不经济的矿藏。 远景储量:目前仅作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储量,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理论储量: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出现的矿藏。 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储量和理论储量的总和。 资源基础: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用矿物的元素丰度或克拉克值乘以地壳的总质量。 (2)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最大资源潜力: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持续能力: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即不损害其充分

更新的利用能力。 吸收能力(同化能力):环境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恶化的能力。 承载能力: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分生产承载能力、最适承载能力、容量承载能力。 3.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稀缺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动态性和社会性。 第二章自然资源的稀缺和冲突 略。 第三章从极限之争到可持续性 1. 悲观派理论:“太空船地球”说、“热寂”说、世界模型3。 2. 乐观派理论:历史外推论、市场响应论、耗散结构论、替代作用。 第四章自然资源的稀缺性质 1. 人口数量、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程度呈指数增长。 2.环境问题的尺度:地方尺度(污染物)、区域尺度(环境退化)、全球尺度(全球变化)。 3. 资源的概念随着人类认识能力尤其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而不断房发展。 4. 绝对短缺:当全球尺度上的自然资源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所造成的稀缺。 5. 相对短缺:在自然资源的总供给尚能满足总需求,但由于分布不均而造成的区域性稀缺。 自然资源相对稀缺的原因: 1)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差异 (1)资源的地理分布是不平衡的 (2)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开发的历史不同 (3)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分布的差异,造成人均能源消耗不一样 2)地缘政治(封锁和禁运) 3)贫困(经济问题) 4)由自然因素或人类不合理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造成的环境退化 第二篇自然资源生态学原理 第五章自然资源生态过程 1. 自然资源和熵

自然资源的心得体会

气候资源概论 气候资源是指能为人类经济活动所利用的光能、热量、水分与风能等,是一种用的可再生资源,也是我国的十大自然资源之一。包括太阳辐射、热量、水分、空气,风能等。它是一种取之不尽,又是不可替代的。 水资源紧缺是全球关注的问题,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我国年人均占有水量2 200 m3,为世界人均水量的30%左右,联合国据此已将我国列为13 个主要贫水国之一。气候变化是水资源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我 国西部地区水资源匮乏,气候条件恶劣。近十几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西部地区影响显著,西北大部分地区出现了降水与径流增加、冰川消融加速、湖泊水位上升、大风与沙尘暴日数减少、植被有所改善等现象。但综合西部地区人文环境对西部水资源的利用率,气候变化对西部地区水资源的正面效应,仍远远不及人文环境对西部地区水资源的负面效应影响作用大。笔者分析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水资源的影响,并结合该地区对水的需求情况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更好地解决西部地区缺水情况等环境问题,趋利避害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采取战略对策,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西北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变化正经历由暖干向暖湿转变,这一转变在西北西部包括新疆、河西西部、祁连山区及青海的部分地区表现更加明显,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 而西北东部目前仍比较干旱,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主要在陕西。 西北干旱区近50 年气候变化是以0.22 ℃/10a 的速率变暖。各季均有增温趋 势,对于西北干旱区气温的持续上升,升温最明显的是秋冬季。除库车外,其他 各区气温有升高趋势,其中北疆和柴达木盆地气温升高趋势大; 而气温升高趋势是南北高,中间低。降水量增加趋势为从东南向西北递增。20 世纪60 年代以 来,南北半球中纬度西风带不断加强,许多副热带大部分降水量减少,热带地区降水量增多,高纬度地区降水量趋于增多,我国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在纬度较高且 属于西风带气候区的新疆、甘肃河西地区以及属于青海高原绝大部分地区近44 年来年降水量表现为小幅增加趋势,其增加速率为3.20 mm/10a; 而纬度较低且属于季风带气候区的青海东南部、甘肃河东、宁夏及陕西年降水量表现为小幅减少趋势。根据降水量距平的年变化研究表明,后30 年旬平均降水量比前30 年增加,在一年当中降水量增加的主要时段为冬季12 月到初春。 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降水量影响有显著的地域差异,西部降水量增加,但东部降水量减少。对比以前的研究结果发现,新疆地区降水量显著增加的分析结果与胡汝骥等的研究结论一致。西北地区旬降水量气候平均值的差异反映了新

自然资源学原理

自然资源学原理

自然资源学原理 绪论自然资源学范式 1. 人口过剩——人口数量过剩、人口消费过剩 人口数量过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躲到超过了当地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足以支持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地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分人贫困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食物、燃料等生活必需资料时。 人口消费过剩: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显著的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 第一篇自然资源及其稀缺的性质 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 1.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取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 分类: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 2. 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不可更新资源的度量 探明储量:已经查明,并在当前的需要、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储量。 条件储量:已经查明,但在当前的价格水平上,以现有的采掘技术和生产来开采是不经济的矿藏。 远景储量:目前仅作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储量,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理论储量: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出现的矿藏。 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储量和理论储量的总和。 资源基础: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用矿物的元素丰度或克拉克值乘以地壳的总质量。 (2)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最大资源潜力: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持续能力: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即不损害其充分更新

自然资源学原理重点

自然资源学原理重点 1自然资源学的概念* 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中可转化为生产、生存资料来源的物质和能量的 相互关系的科学。 2资源科学的概念 资源科学是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变、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 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其研究目的是为了 更好地认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资源,协调资源 与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生 存与发展的方向转化。 3 资源的相关概念 3.1 资源的类型 自然资源、社会资源 3.2 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自然资源是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3.3 社会资源的特点 易变性、不平衡性、社会性、继承性 易变性*:社会资源不象自然资源那样相对稳定,由于受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社会资源容易变化。所以对社会资源的改造也较自然资源容易得多。 不平衡性*:社会资源发展和分布上的不平衡性是由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投资政策、资金政策、教育政策、科学技术政策、产业政策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决定的。社会性*:一切社会资源都是社会劳动的产物,不同的社会阶段具有不同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的社会资源。社会资源的社会性还表现在:没有疆界、不分民族,谁都可以掌握并用于创造新的社会财富。继承性*:社会资源的不断积累、发展、壮大,一方面来源于人类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资源的不断更新、扩大;另一方面,也来源于对前人已有社会资源的继承。没有这种继承,仅凭个人的实践,所能获得的知识和财富是极为有限的。 3.4 硬资源和软资源 3.4.1 硬资源、软资源概念* 硬资源:在数量上表现出稀缺性的资源,比如土地、矿产、劳动力、资本等。 软资源:在质上表现出稀缺性,而量不可度的软件型资源,如技术、市场、信息、区位等。 3.4.2 软资源的特点 1)有知识性、创新性特征 2)是无污染、可复制和可再生的资源 3)共享性 4)快速更新性 4 自然资源的类型 可更新,不可更新,其他(见下表)4.1 几个重要的自然资源类型概念 1)恒定性资源*:按人类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无穷无尽,也不会因人 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 2)不可更新资源:地壳中有固定储量的可得资源,由于 它们不能在人类历史尺度上由自然过程再生(如铜),或由于它们再生的速度远远慢于被开采利用的速度(如石油和煤),它们是可能耗竭的。 3)可更新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通过自然过程再生的资 源。如果此类资源被利用的速度超过再生速度,它们也可能耗竭或转化为不可更新资源。 5 自然资源的的基本属性 稀缺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区域性)、多用性、动态性、社会性、两重性 稀缺性(有限性)*: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人类的需要实质上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却是有限的。任何资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可替代资源的品种也是有限的。 整体性:从利用的角度看,人们通常是针对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但实际上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人类不可能在改变一种自然资源或生态系统中某种成分的同时,又使其周围的环境保持不变。 地域性: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因此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自然资源总是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之中。 多用型*: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并不是所有的自然资源潜在用途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都能充分表现出来的。 动态性*:资源概念、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长期自然演化的系统在各种成分之间维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 社会性*:由于自然资源中所增加的人类劳动而表现出来的社会性。两重性*:各种自然资源既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6 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最大资源潜力:是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2.持续能力:可更新资源自然潜力的利用必须考虑时间上的公平分配,即应留给后代同等的资源利用机会。把这种考虑结合进可更新资源潜力的估算中,就要采用持续能力或持续产量的概念。 持续能力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

自然资源学原理

自然资源学原理 人口过剩:当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或全世界的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压力过大,致使资源基础退化或损耗,并污染水、空气、土地,从而损害人们生存环境(生命支持系统) 时,人口过剩问题就产生了。 人口数量过剩: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提供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以支持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 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分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 料等生活必需资料时,也被认为是人口数量过剩。 人口消费过剩:是指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显著的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损耗。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 第一章 1、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 类活动结果,是人类社会取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 2、自然资源概念的含义:①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②资源是由人而不是由自然来界定的。 ③自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④人的需要与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有关。 ⑤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但具体对象和范围 又是同一客体。 ⑥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人文科学概念 ⑴在地球圈层的分布:矿产资源(地壳)、气候资源(大气圈)、水利资源(水圈) 土地资源(地表)、生物资源(生物圈) 3、⑵用途:工业资源、农业资源、服务业(交通、医疗、旅游、科技等)资源 自然①不可更新资源:是地壳中储量固定的资源,即矿产资源。它们不资源能在人类历史尺度上由自然过程再生,或由于它们自然类型再生的速度远远慢于被开采利用的速度,是可能耗竭的。 ⑶现在较认同的②可更新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通过自然过程再生的资源。 a.恒定性资源:按人类的时间尺度衡量无穷无尽、也不会因人 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 b.临界性资源:是可能被掠夺到耗竭程度的可更新资源。 ①资源基础:指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②探明储量: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 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4、不可更③条件储量:也是已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新资源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 可得性④远景资源:是目前仅作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藏量,但可望将的度量来有大的发现 ⑤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 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⑥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总和统称最终可 采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